高能超声聚焦刀

2024-05-09

高能超声聚焦刀(精选六篇)

高能超声聚焦刀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男24例, 女7例, 年龄41~81岁, 平均年龄分别为58.67岁。所有病例均经过多项影像学及可靠的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明确诊断, 根据国际抗癌联盟 (UICC) 临床分期:III期24例, IV期7例;根据肿瘤部位分两类: (1) 胰头癌20例 (其中6例于HIFU治疗前行胆-肠吻合术或经皮胆管穿刺减黄术) ; (2) 胰体尾癌11例。肿瘤体积最大约10cm×8cm×7cm, 最小约4cm×3cm×3cm, 31例患者均合并中上腹及腰背部疼痛, 采用VAS疼痛评分 (0~10分) :0分———无症状体征;1~3分———轻度疼痛可耐受, 不需服镇痛药;4~6分———中度疼痛影响睡眠, 尚能忍受;7~10分———剧烈疼痛不能忍受, 须服镇痛药。本组31例病例中轻度疼痛5例, 中度疼痛14例, 重度疼痛12例。

1.2治疗方法

采用GE公司的LOGIQ 5 PRO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定位, 确定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血供情况, 治疗采用FEP-BY02型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机, 输入功率0.5~2kW, 有效治疗深度2~15cm, 治疗介质为脱气自来水, 实测焦点范围3mm×3mm×8mm, 效应焦点范围6mm×6mm×10mm, 应用点积累形成治疗阵。治疗参数: (1) 治疗功率300~700W; (2) 单次发射时间0.1~0.15s; (3) 占空时间0.15~0.18s; (4) 每点治疗次数50~60次。患者治疗前2~3天禁食易产气食物, 并服用缓泻剂;术前禁食8~12h, 治疗采取仰卧位, 根据肿瘤大小决定治疗次数, 本组患者最少接受治疗4次, 最多治疗12次, 平均7.5次, 每次治疗约50min, 每两次治疗间隔24h。

1.3疗效评定

治疗后随访患者60天, 术前、术后第15天、第30天和第60天分别对患者进行疼痛强度评分, 均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

1.4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χ2检验, P<0.05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变化

本组31例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 见表1。

注:P<0.05有显著性差异。

2.2安全性观察

31例患者HIFU治疗过程中, 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灼热感、针刺感, 治疗停止后均自行缓解, 5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血淀粉酶轻度升高, 无一例皮肤灼伤、胰瘘、出血、胃肠道穿孔等并发症。

3讨论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因其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 明确诊断时往往已属晚期, 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 且该疾病对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均不敏感, 因而姑息治疗成为了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其目的在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晚期患者生活质量低, 主要是由疼痛和进食困难所致。晚期胰腺癌产生疼痛的原因主要有: (1) 梗阻性:胆管或胰管梗阻引起胆管、胰管压力增高, 刺激内脏感受器引起疼痛; (2) 神经源性:肿瘤组织浸润腹膜后神经组织, 如:腹腔神经丛; (3) 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产生一些化学致痛物质, 也可引起疼痛。HIFU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一种高新技术, 是将体外低能量超声波通过聚焦形成高能量焦域来破坏深部组织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2,2]。治疗肿瘤的机理目前认为主要包括: (1) 热固化效应:聚焦的超声束能够在焦点处产生很高的声强, 从而使超声的能量迅速被组织吸收并转换成热能, 瞬间在局部产生65℃以上的高温, 使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 (2) 机械效应:是超声波作为机械波的原发机制, 聚焦后超声波的机械力也随之大幅提高, 可在瞬间对靶细胞施加挤压、膨胀交替变化的压力, 导致细胞破裂。 (3) 空化效应:强超声在液体中产生类似雾状的气泡, 负压期形成空化微泡, 正压期空化泡崩溃产生高温高压, 这种能量变化使肿瘤细胞崩溃, 蛋白质变性, 从而使组织受到严重破坏。 (4) 血管栓塞:HIFU可以栓塞2mm以下的血管, 从而使肿瘤组织的病灶出现缺血性坏死, 加强其生物学效应。 (5) 固化瘤苗:HIFU焦点处产生的强烈膨胀和收缩运动破坏细胞结构, 可使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肿瘤抗原暴露, 同时, 对细胞膜等结构的机械性破坏使存在于胞浆和胞核中的抗原暴露增加, 从而改变肿瘤组织的免疫原性, 加强机体对肿瘤组织的免疫反应。HIFU治疗胰腺癌, 一般经4~5次治疗后, 腰背部和上腹部疼痛均有缓解。HIFU止痛机制: (1) 肿瘤经HIFU治疗后发生变性坏死, 主要为凝固性坏死, 消除了肿瘤浸润神经引起的癌性疼痛; (2) 有研究显示神经组织对超声治疗的敏感性较高[3,3], HIFU治疗胰腺癌时的范围包括围绕在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的神经丛, 治疗能破坏腹腔神经丛, 阻断了痛觉的神经冲动传入; (3) 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 减少了化学致痛物质的产生。

本组31例患者, 经过HIFU治疗后疼痛评分有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对比, 有显著差别 (P<0.05) , 说明HIFU治疗对缓解晚期胰腺癌疼痛有显著疗效, 且无副作用。本组5例疼痛未明显缓解的可能原因是: (1) 肿瘤累及腹腔空腔脏器引起的疼痛, HIFU止痛效果不佳; (2) 瘤体过大或肿瘤生长迅速, HIFU治疗难以覆盖整个瘤体; (3) 胆-肠吻合术后, 吻合的肠襻覆盖于肿瘤的前方, 肠襻内的积气难以处理, 影响超声波的穿透, 因而效果差; (4) 可能存在腹膜后神经丛变异情况[4,4]。

摘要:目的:观察高能聚焦超声刀对晚期胰腺癌止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高能聚焦超声刀治疗晚期胰腺癌31例。结果:超声引导焦点定位精确可靠, 高能聚焦超声刀具有无创安全、无并发症、癌性疼痛缓解率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等优点。结论:高能聚焦超声刀对不能手术根治切除的胰腺癌, 对缓解癌性疼痛, 疗效显著。

关键词:高能聚焦超声刀,胰腺癌,止痛

参考文献

[1]陈雪松, 隋广杰.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5, 19 (4) :316-319.

[2]周永昌, 郭万学, 王志刚.超声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98.

[3]杨炜, 朱辉, 金成兵, 王智彪, 等.HIFU姑息性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分析[J].西南军医, 2009, 11 (3) :467-468.

[4]彭晶晶, 张涛, 张汝, 等.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J].西南国防医药, 2008, 18 (2) :242-244.[1]陈雪松, 隋广杰.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5, 19 (4) :316-319.

[2]周永昌, 郭万学, 王志刚.超声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98.

[3]杨炜, 朱辉, 金成兵, 王智彪, 等.HIFU姑息性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分析[J].西南军医, 2009, 11 (3) :467-468.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过敏性鼻炎 篇2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高能聚焦超声;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60-01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CHEN Xiang-wei,CHEN Jin-sheng,CHEN Sheng-run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clinical effect of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in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50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1 years was operated,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treatment ,observed the clinical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nd observed related complications.ResultsAfter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treatment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of 150 cases of allergic rhiniti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 difference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score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4 patient had reactive edema after treatment,taken intranasal steroid nasal spray treatment,the symptom missed,and 3 patient had dry nasal cavity,taken mint oil in nasal the symptom missed.Conclusion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therapy has a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so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using.

【Key words】Allergic rhinitis;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Clinical effect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鼻痒、阵发性喷嚏、连续发作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是该病的典型临床症状[1]。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坏,过敏性鼻炎发病率急剧上升,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物理治疗,其中药物治疗病程较长,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心脏毒性和中枢镇静等毒副作用,停药后易复发,免疫治疗存在过敏原难查出,时间长,费用高等缺点。物理治疗费用低,避免长期吃药,临床疗效确切,其中物理治疗以高能聚焦超声治疗最佳,我院自2010-2011年间采用高能聚焦超声治疗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均符合过敏性鼻炎相关诊断标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鼻痒、鼻塞、阵发性喷嚏等临床症状,并排除鼻息肉以及严重鼻中隔偏曲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64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4.2±2.7)岁,病程2-15年,平均(4.7±1.5)年。

1.2 治疗方法 选用海极翼超声鼻炎治疗仪,治疗仪频率为5-15HZ,功率Ⅰ-Ⅳ档可调,常规Ⅲ档,治疗时间0-300连续可调,常规用30秒/次,共用时450-600秒。患者取半卧位,鼻内镜下使用2%丁卡因表面麻醉鼻黏膜3次。将治疗头扫描双侧下鼻甲、鼻中隔筛前神经分布区,脚控开关启动,治疗头在上述区域滑动式操作,扫描速度2-6mm/秒,肉眼观察病变组织在超声治疗后均匀变白为宜。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症状及体征分级记分标准[2]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症状评分:无鼻塞、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记为0分;每次连续喷嚏3-5个,有意识吸气时感觉到鼻塞,鼻痒呈间歇性记为1分;每次连续喷嚏6-10个,鼻塞呈间歇性或交互性,鼻痒有发生,但可以忍受,记为2分;连续喷嚏超过10个,鼻塞严重,无法用鼻呼吸,鼻痒难以忍受记为3分。体征评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与中鼻甲尚可见记为1分;下鼻甲紧靠鼻中隔,但间隙不大记为2分;下鼻甲紧靠鼻中隔、鼻底,未见中鼻道有息肉形成,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记为3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经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治疗后4例患者出现反应性水肿,鼻内激素喷鼻处理后症状缓解,另有3例患者出现鼻腔干燥,用薄荷油点鼻腔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主要是针对下鼻甲黏膜和鼻腔感觉和副交感神经来源,以对鼻粘膜组织减容为目的,传统物理治疗多采取药物、微波、激光、射频治疗,但临床疗效不明显,且会对对鼻黏膜上皮层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3]。而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过敏性鼻炎是物理治疗中最佳治疗方法,目前已在臨床广泛开展。

本研究采用高能聚焦超声治疗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高能聚焦超声治疗的超声波聚焦于鼻黏膜下层,靶向性作用于免疫细胞、血管、神经和腺体,从而减轻鼻黏膜对变应性炎症刺激的反应性,减少鼻腔通气阻力,选择性破坏鼻腔副交感神经纤维,从而起到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同时,由于聚焦超声在治疗过程中保存了鼻黏膜表层组织的完整性,因此不会影响到鼻黏膜的分泌功能和纤毛运转功能。本研究中4例患者出现反应性水肿,另有3例患者出现鼻腔干燥,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并不影响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过敏性鼻炎具有无创、有效、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可在门诊治疗,局麻下即可完成手术,操作简便,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新英.天灸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及相应护理[J].当代医学,2011,(23):158-159.

[2] 冯国仿,周成勇,严清红,等.高能聚焦超声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11,54(10):891-893.

高能超声聚焦刀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29例晚期肝癌患者, 其中男20例, 女9例, 年龄41~72岁, 平均年龄56.5岁。其中转移性肝癌10例, 原发性肝癌19例。肿瘤大小:肿块<5 cm 18例, 5~10 cm 11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FEP-BY02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 由治疗床、定位监视装置、组合探头、功率源、水处理装置组成, 具有三维扫描、自动肿瘤定位预设定靶区、超声监控及分析治疗的功能。根据彩超定位选择治疗区, 治疗区与脱气水藕合, 组合探头从体外由线到面治疗每个层面的肿瘤组织, 直至完全覆盖预定靶区。

1.3 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肝癌晚期患者由于对于疾病的恐惧, 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心理[4], 护理人员要热情主动的与患者及家属多交流、沟通, 告知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是一种无创、无痛苦、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前详细介绍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原理以及配合的注意事项, 请有治疗成功的的患者介绍经验, 从而减轻或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1.3.2 治疗前准备

治疗室保持25℃左右的室温, 常规消毒治疗室空气, 将自来水输入脱气装置, 经自动水处理系统处理变成脱气水, 并注于水囊中以备用。治疗前完善肝、肾功能, 甲胎蛋白 (AFP) 、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治疗前3 d禁食易产气食物, 必要时予清洁灌肠, 减少肠道气体对超声波的影响, 并嘱患者洗澡, 以清洁皮肤, 治疗前再次彩超定位, 同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治疗前12 h禁食、4 h禁饮、1 h备皮, 治疗前用75%酒精擦拭治疗区后用透明薄膜覆盖治疗区皮肤, 以隔绝空气。

1.3.3 治疗中护理

调节室温22~24℃, 术中注意保暖, 患者取侧卧或俯卧位, 可用棉垫枕头配合固定体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平静呼吸, 绝对制动, 避免因呼吸移位过度影响定位的准确性。治疗中护理人员加强观察, 尤其注意患者呼吸以及面色等的变化。术中注意观察水箱水液、水位的变化, 避免灼伤皮肤。当患者出现疼痛、灼热时, 调节功率, 不得移动体位, 避免损伤其他器官。

1.3.4 治疗后的护理

1.3.4. 1 常规护理

嘱患者穿柔软、宽松的衣服, 防止擦伤皮肤。观察治疗区皮肤有无红肿、破溃及水疱, 避免造成皮肤破溃。局部皮肤如有红肿, 可用冰块冷敷, 在冷敷时防止冻伤。

1.3.4. 2 并发症的观察

治疗后嘱患者注意休息, 1周内不做剧烈运动[5,6], 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食欲及腹胀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以及精神的变化。治疗后患者出现低热, 体温37.5~38.0℃, 可不做特殊处理。定期监测患者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 及时发现水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并及时处理。

2 结果

29例晚期肝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疼痛有所缓解, 彩超检查提示:治疗区均不同程度的液化坏死、病灶缩小, 血清AFP水平下降, 15例患者肝脏酶谱有一过性升高, 经治疗后下降至治疗前水平。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全身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3 小结

高强度聚焦超声刀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可聚焦性以及软组织穿透性的特点, 将体外低能量超声聚集在体内肿瘤病灶处, 可以使得靶区内肿瘤组织完全毁损, 对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无副作用[7,8]。可有效切除肿瘤或病变组织, 同时配合全面和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 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改善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提高其临床疗效, 避免各类并发症发生,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护理方法 , 总结其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以及护理资料。结果 配合治疗前、中、后护理措施, 29例晚期肝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患者疼痛有所缓解, 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晚期肝癌临床疗效确切, 并发症少, 副作用少, 而配合综合、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刀,肝癌,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邓健.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护理探讨.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3) :202.

[2]伍烽, 邹建中, 王智彪, 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初步临床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999, 8 (4) :213.

[3]胡风琼, 张莉国, 谢波.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治疗晚期肿瘤的观察和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6) :527.

[4]周臻涛, 林小军, 崔伯康, 等.含亚砷酸化疗方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14 (14) :1094-1097.

[5]杜英霞, 刘金英, 卢爱霞.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44例肝癌患者的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3) :194-195.

[6]王智彪, 陈文直, 朱辉, 等.高强度聚焦超声体外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的临床安全性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1, 4 (10) :213.

[7]韩晓静, 盖长新.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7例.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6) :25.

高能超声聚焦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我院妇产科诊断子宫肌瘤行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治疗的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超声影像学分析, 其中37例患者治疗前后加行子宫MRI扫描。对比分析子宫肌瘤消融治疗前后超声及MRI影像学表现。排除标准: (1) 宫颈肌瘤及血管平滑肌肌瘤患者; (2) 合并盆腔炎性反应及盆腔肿瘤患者; (3) 下腹部接受手术及有严重瘢痕, 超声声道严重不良者; (4) 患者处于月经期、哺乳期及妊娠期; (5) 患者有磁共振禁忌证者。本研究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治疗方案获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并与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消融方法

使用重庆海扶医疗科技公司生产的JC300型聚焦超声治疗系统给予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 (HIFUA) 治疗。机型系统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TPS治疗规范系统、功率发生与控制系统、图像定位及监控系统、介质水处理系统等组成。治疗前常规阿托品注射减轻肠道分泌, 给予地西泮镇静。患者取俯卧位, 充盈膀胱, 超声引导避开肠道, 采用点照射。单点时间1~6s, 重复5~6次, 超声显示靶区灰界密度明显增加, 调整靶区, 直至治疗计划完成。

1.3 核磁共振检查

MRI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3.0T MRI设备。扫描序列包括:T1加权;T2加权;增强扫描。层厚2.5mm, 层距0.5mm。子宫肌瘤MRI信号强弱判断, 均以正常子宫肌层及骨骼肌信号为参照, 分为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造影增强采用静脉一次性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10ml,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治疗前后患者扫描参数一致。

1.4 超声检查

仪器为GE38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2.5~5.0MHz, 取样容积为2~3mm.声束与血流束夹角<55℃。检查前饮水充盈膀胱。患者取仰卧位, 于耻骨上区做多角度切面, 观察子宫大小、形态, 子宫肌瘤大小、内部回声变化。

2 结果

2.1 子宫肌瘤的超声表现

术前, 120例子宫肌瘤患者共发现子宫肌瘤数目197个。超声表现依据其部位及数目多少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子宫体积增大。87例患者子宫肌瘤内部回声主要表现为结节状等、低回声表现。19例患者为混杂回声表现 (见图1) , 14例患者回声内及边缘可见富血流信号。术后, 所有患者结节内部回声增强, 随时间发展瘤体缩小。CDFI显示肌瘤中心血流信号消失, 部分瘤体周边可见少量血流信号。

2.2 子宫肌瘤的MRI表现

37例子宫肌瘤患者MRI平扫T1WI表现均呈等或低信号表现。28例T2WI病灶信号呈均匀低信号 (见图2) , 4例呈不均匀高信号, 5例信号多变, 呈混杂高低信号表现。消融后, 37例T1WI表现呈等或低信号肌瘤治疗后表现为信号增强。28例术前T2WI呈均匀低信号肌瘤, 21例表现为信号增高 (见图3) , 4例表现为信号无改变, 3例表现为低信号。4例术前呈不均匀高信号肌瘤术后3例呈低信号, 1例信号无改变。5例术前T2WI呈混杂信号肌瘤, 3例信号进一步升高, 2例无改变。

3 讨论

子宫肌瘤来源于子宫肌层的平滑肌组织或子宫肌层血管壁的平滑肌组织, 是临床上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资料统计[7,8]其实际发病率远高于临床检出率。目前子宫肌瘤的主要检查手段为超声检查。子宫肌瘤在超声检查的表现主要为: (1) 子宫体积增大为共性特点, 子宫形态异常, 依据子宫肌瘤的生长部位如黏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及子宫浆膜下肌瘤等位置的不同, 子宫形态表现多样。 (2) 黏膜下子宫肌瘤常表现位子宫内膜强回声光带的明显推移。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表现为肌瘤内异常回声结节, 一般多呈低回声表现, 较大的肌瘤后方可伴有回声衰减。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锐利, 与周围组织分解清楚。子宫肌瘤的内部回声强弱主要取决于肌瘤内平滑肌细胞与结缔组织含量的多少。细胞排列形态、分布等与回声密切相关。随着子宫肌瘤内部组织成分变性不同临床超声表现各异[9~12]。如肌瘤的囊性变表现为肌瘤低回声结节内出现无回声, 肌瘤钙化表现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内部出现异常不规则的高回声表现, 后方可伴有声影。高强度聚焦消融后, 子宫肌瘤常见超声表现为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内出现回声增强, 分析原因与子宫肌瘤内部组织被高强度聚焦超声能量聚集后发生凝固性坏死有关[13,14]。早期临床疗效的判断不应依据子宫肌瘤的体积变化, 随着时间的发展, 消融坏死的肿瘤逐渐吸收变小。高强度聚焦超声的临床疗效与消融前子宫内部回声关系密切。一般认为强回声超声肌瘤细胞呈编制状排列, 内纤维成分多, 界面回声增多, 超声能量易于聚集, 疗效最好。而无回声区, 超声能量不易积聚。临床疗效较差。尽管超声显像不能完全反应子宫肌瘤内部病理成分的构成, 但由于其临床应用的简单、便捷, 使其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MRI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资料统计其对于子宫肌瘤的诊断发现率可达到100%, 对于子宫肌瘤的诊断与成像不仅具有定位而且具有定性意义。其成像机制与子宫肌瘤的病理组织成分密切相关。MRI信号强度取决于组织的质子密度和T1、T2弛豫时间。有资料统计[15,16]子宫肌瘤MRI成像表现与肌瘤内部的组织成分有关。一般常见的子宫肌瘤MRI T1WI表现均呈等或低信号表现, T2WI病灶信号也呈均匀低信号表现。随着肌瘤的增大, 其内部病理成分多样性变性, 如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囊性变及坏死、钙化等改变, 其内部自由水含量不同, 表现在MRI信号多样。子宫肌瘤在术前T2WI呈现的信号改变有助于判断肌瘤内含水量的多少, 进而依据子宫肌瘤术前MRI T2WI表现可预测高强度聚焦超声的疗效反应。消融前MRI因为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多方位成像特点、无创伤性损伤以及临床疗效的预测性等特点, 逐渐被临床所认识。

综上所述, 术前超声检查的便捷性及较低的医疗费用与MRI T2WI信号对于消融后临床疗效的良好预估性使其在子宫肌瘤的术前检查中占有重要地位。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后, 除子宫肌瘤形态大小变化外, 肌瘤内部的高强度回声变化及MRI检查T1WI信号的明显升高有助于消融后子宫肌瘤内部组织的评价。

摘要:目的 分析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的超声及磁共振 (MRI) 影像学表现。方法 选择我院妇产科诊断子宫肌瘤行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治疗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超声影像学分析, 其中37例患者治疗前后加行子宫MRI扫描。对比分析子宫肌瘤消融治疗前后超声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术前, 120例子宫肌瘤患者共发现子宫肌瘤数目197个。超声表现依据其部位及数目多少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子宫体积增大。87例患者子宫肌瘤内部回声主要表现为结节状等、低回声表现。19例患者为混杂回声表现, 14例患者回声内及边缘可见富血流信号。术后, 所有患者结节内部回声增强, 随时间发展瘤体缩小。CDFI显示肌瘤中心血流信号消失, 部分瘤体周边可见少量血流信号。37例子宫肌瘤患者MRI平扫T1WI表现均呈等或低信号表现, 28例T2WI病灶信号呈均匀低信号, 4例呈不均匀高信号, 5例信号多变, 呈混杂高低信号表现。消融后, 37例T1WI表现呈等或低信号肌瘤治疗后表现为信号增强变。28例术前T2WI呈均匀低信号肌瘤, 21例表现为信号增高, 4例表现为信号无改变, 3例表现为低信号。5例术前T2WI呈混杂信号肌瘤, 3例信号进一步升高, 2例无改变。4例术前呈不均匀高信号肌瘤术后3例呈低信号, 1例信号无改变。结论 常规超声及MRI平扫是评价子宫肌瘤的主要检查手段。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后, 除子宫肌瘤形态大小变化外, 肌瘤内部的高强度回声变化及MRI检查T1WI信号的明显升高有助于消融后子宫肌瘤内部组织的评价。

高能超声聚焦刀 篇5

关键词:肝肿瘤,门静脉,高强度聚焦超声

晚期肝癌患者大多合并有癌栓形成, 门静脉癌栓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 PVTT) 是肝癌治疗中尤为棘手的问题, PVTT是肝癌细胞向门静脉内生长转移形成的一种血管内癌性栓子, 且由于PVTT的血供和营养更丰富, 发展比原发肿瘤更迅速, 既可成为转移扩散的基础, 又可引起或加剧门静脉高压、腹水和肝功能衰竭, 而导致死亡。不治疗的肝癌伴门静脉主干或主要分支癌栓患者, 平均生存时间仅为2~7个月。目前临床上对PVTT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控制手段,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对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8例肝癌合并PVTT患者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 进行了治疗, 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我科8例均经临床、甲胎蛋白、B超、CT、MRI或肝穿刺活检病理学等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且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16例患者中, 男10例, 女6例。年龄42~68岁, 平均年龄53.4岁。癌栓部位:癌栓单纯在门脉主干者13例、单纯在右支1例、单纯在左支1例、主干+右支1例, 彩超或CT检查均显示癌栓所在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无血流充盈。2例合并大量腹水, 3例在HIFU治疗前接受过1~3次经肝动脉栓塞治疗。

1.1 仪器 使用FEP-BY02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机 (北京源德生物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GE LOGIQ4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凸阵探头频率为3.5 MHz。全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由1名医师采用相同条件完成。

1.2 方法 治疗前CT或 (和) 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门静脉癌栓支定位, 记录癌栓大小形态, 回声及彩色血流信号情况, 根据癌栓位置大小设计预定靶距离, 层距, 点 (步) 距、行距。根据癌栓位置, 患者取俯卧位或右侧卧位。每次治疗结束后即刻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记录癌栓大小形状, 回声及彩色血流信号。每天或隔日治疗1次。治疗次数根据癌栓大小分布范围决定, 少则2次, 多则8次, 一般3~5次。

1.3 疗效观察治疗后每天行B超和彩超等检查, 观察门静脉癌栓的变化和血流情况对2例合并腹水的患者观察腹围变化情况及症状是否减轻。

2结果

2.1 HIFU治疗后门静脉癌栓大小及回声变化

16例患者门静脉癌栓经HIFU治疗后, 12例门静脉癌栓完全消失;4例治部分消失;2例未消失, 经再次治疗达到部分消失, 经彩色超声检查, 血流通过部分癌栓消失处。13例门静脉癌栓由低回声或等回声变为中等回声或强回声, 3例门脉癌栓呈等回声, 治疗后无变化。

2.2 HIFU治疗前后门静脉癌栓支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变化

本组16例PVTT在行HIFU治疗前, 12例充满型门静脉癌栓支彩色多普勒检查无血流信号。4例非充满型门静脉癌栓支彩色多普勒见细少、连续不稳定血流信号。HIFU治疗3~5次后, 12例充满型门静脉癌栓支均可观察到彩色血流信号, 其中的8例见到连续稳定的血流再通信号。4例非充满型门静脉癌栓支经3~5次治疗后, 原细少连续不稳定的血流信号变为连续稳定的血流信号。

2.3 HIFU治疗后腹水和肝功能变化

本组PVTT患者中伴腹水的患者5例, 其中4例Child-pugh分级2级大量腹水者, 经3~5次治疗后, 随着癌栓缩小或消失、血流再通、腹水减少转变为Child-pugh 1级, 1例无好转。16例PVTT患者经HIFU治疗后, 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指数明显改善者11例, 指数恶化的2例, 无明显变化的3例。

2.4 HIFU治疗反应和并发症

除部分患者感到固定体位劳累和治疗部位疼痛外, 无其他不良反应, 无皮肤损伤。

3讨论

3.1 HIFU治疗原理

HIFU能将高强度超声波聚焦于靶组织, 在极短时间内使靶区温度骤升达70℃~100℃, 使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 直接灭活靶区肿瘤细胞。高能超声波的波长短, 穿透性强, 指向性能好, 聚焦过程中脂肪不过热, 在靶区形成一个直径几毫米的聚焦区, 可对靶区进行精确灭活, 达到治疗目的。

3.2 肝癌合并门静脉主支或左右支癌栓是肝癌晚期标志。

目前, 针对门静脉癌栓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采取消极方法或放弃治疗, 患者往往在短期内死亡, 是肝癌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近年来, 国内外一些学者进行了一些积极尝试,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总体疗效仍然较差。门静脉癌栓是肝癌细胞向门静脉内直接浸润生长的一种血管内癌性栓子, 其生物学特点是生长更迅速, 其部位与原发癌灶相一致, 一旦阻塞门静脉, 病情将迅速恶化。目前对门静脉癌栓的处理方法有:①在原发病灶切除时取栓;②介入化疗:包括癌栓内无水乙醇注射, 疗效十分有限;③放化疗结合治疗, 常致肝功能迅速恶化;④经皮射频或激光消融,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远期疗效不理想[1]。本研究采用HIFU治疗门静脉癌栓, 并就本方法疗效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评价。

3.3 HIFU治疗门静脉癌栓评价

HIFU是一种无损伤治疗方法, 只要患者能够耐受治疗时间20~30 min, 即使已有肝功能损害, 大量腹水也可施行, 故适应范围广;HIFU消减门静脉癌栓有肯定的疗效, 一般2~3次即可使癌栓缩小, 血流再通。随着门静脉血流畅通, 肝功能逐渐改善, 腹水也可部分或全部消退。但其疗效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阻塞程度:充满型因无血流、散热少、热效应好, 疗效相对较好, 治疗前后癌栓可明显缩小。而非充满型因有血流、散热多、热效应低, 疗效相对较差, 治疗前后短期内癌栓变化不显著[2];②阻塞范围:单一节段型效果较好, 范围越广, 疗效越差;③治疗次数:一般2~3次显效, 3~5次有肯定的疗效;④再阻塞问题:在治疗门静脉癌栓时, 如能同时对原发癌灶进行治疗 (包括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 使癌灶得到控制, 往往可取得比较长时间的疗效。目前, 只要病情允许, 应在治疗门静脉癌栓的同时, 对原发癌灶也进行HIFU治疗, 并附加辅助治疗措施;⑤技术水平:用于治疗的设备必须具有良好的聚焦特性和精确的定位系统, 医师应熟练操作;患者呼吸幅度过大影响治疗时, 可采用氧气吸入来减小呼吸幅度;⑥治疗后癌栓变化: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即可观察到癌栓回声由低回声变为强回声。治疗2~3次后癌栓缩小, 以至消失, 随着癌栓的缩小或消失, 门静脉血流再通, 肝功能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相继改善, 腹水也可部分或全部消退。

总之, HIFU对门静脉癌栓有较好的消融作用, 可以使合并大量腹水的患者腹水明显减少, 改善了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并发症和毒副反应极少, 还可以反复治疗。因此, HIFU为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力军.现代高新技术治疗肿瘤.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11:292-298.

高能超声聚焦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3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ⅡB~ⅣA期宫颈癌经同期放化疗后宫颈肿瘤残留患者97例,KPS评分≥70分,按FIGO 2009年分期标准进行分期,患者的年龄为24~70岁,中位年龄为51岁。该研究已经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标准:(1)18岁≤年龄≤70岁;(2)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宫颈癌;(3)经同步放化疗4周后复查影像学证实有肿瘤残留;(4)有可测量病灶;(5)体力状况尚好:ECOG评分0~1分(或KPS评分70~100分);(6)预计生存期≥6个月;(7)基线血常规和生化指标符合下列标准:血红蛋白≥90 g/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1.5×109/L,血小板≥100×109/L,ALT、AST≤2.5倍正常上限值,血清白蛋白≥30 g/L;(8)有术前3项,若患者合并梅毒,治疗前需行驱梅治疗;(9)患者对橡胶制品无过敏史;(10)心肺功能基本正常。排除标准:(1)对橡胶制品过敏者;(2)患有严重急性感染,且未被控制或有化脓性和慢性感染伤口迁延不愈者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梅毒爆发期;(3)原有严重心脏病者,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不能控制的高危心律失常,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塞,重度心瓣膜疾病以及顽固性高血压;(4)患有不易控制的神经,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和叙述治疗反应者,原发性脑瘤或中枢神经转移瘤病情未控制,具有明显颅高压征或神经精神症状者;(5)伴恶性浆膜腔积液;(6)严重的放射性肠炎和放射性膀胱炎、肠梗阻、肠穿孔、造瘘、直肠阴道瘘、直肠膀胱瘘等;(7)同时参加其他临床实验的患者;(8)研究者认为患者不宜参加本实验的其他情况。入组患者中鳞癌82例,腺癌10例,腺鳞癌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行单纯化疗,对照组50例行超声聚焦刀联合化疗,所有患者经同步放化疗4周后复查影像学(盆腔MRI、腔内彩超或妇科检查明确肿瘤是否有残留,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或宫颈刮片阳性,有条件者可行全身PET-CT检查)证实有肿瘤残留。两组均无化疗及应用超声聚焦刀禁忌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同期放化疗治疗,使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行外照射和Ir192高剂量率后装治疗机行腔内放疗。外照射采用调强技术:第一阶段宫旁及淋巴引流区3000 c Gy以上,第二阶段针对宫旁、阳性肿大淋巴结缩野加量(根据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推量),外照射剂量总量4500~5000c Gy,腔内放疗于外照射开始2~3周后进行,后装治疗5次,600c Gy/次(换算后低剂量率等效生物学剂量为800 c Gy),使A点剂量达到8500 c Gy以上。两组患者临床靶区、肿瘤靶区接受的平均放射剂量相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顺铂30~40 mg/m2,1次/周,共4~6周,同期放疗。两组明确肿瘤残留后均给予TP方案巩固化疗2周期:紫杉醇135~175 mg/m2d1+顺铂50~70 mg/m2d1~3,紫杉醇前12、6 h予地塞米松预处理,苯海拉明、西咪替叮化疗前抗过敏处理,化疗过程中均给于止吐、护胃、水化对症处理。(1)对照组患者在TP方案巩固化疗结束及结束后4周进行盆腔MRI和腔内彩超评价疗效。(2)试验组化疗结束后给予超声聚焦刀治疗10次,超声聚焦刀治疗前留取三维资料,以利于今后复查对比。发射时间范围50~100 ms,间歇时间范围100~200 ms,发射次数在50~100 ms,步距为2~5 ms,行距为2~5 ms,层距为6~9 ms,输出功率为600~1000 W,在5×5×10 mm2范围内均匀,焦距在3×3×8 mm2范围内。

1.3 疗效评价

1.3.1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实体瘤RECIST标准(1.1版):完全缓解(CR):所有病灶消失维持4周;部分缓解(PR):病灶缩小30%,维持4周;疾病稳定(SD):非PR/PD;疾病进展(PD):病灶增加20%,增加前非CR/PR/SD。有效率=(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100%,疾病控制率=(CR例数+PR例数+SD例数)/总例数×100%。

1.3.2疼痛评分数字评估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为1条10 cm长的水平线段,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选择其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一般将NRS中的0、1-3、4-6、7-10级分别对应无痛、轻、中、重度疼痛。轻度疼痛:有痛感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中度疼痛:不能忍受疼痛,要求止痛剂,睡眠受干扰;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汗、烦躁、休克)或被动休息,睡眠严重受干扰,须用镇痛剂。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97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8.7%(86/97),总体疾病控制率为99.0%(96/97),其中试验组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的毒副反应比较

试验组的毒副反应中,粒细胞减少占29.8%,血红蛋白减少占40.5%,血小板减少占55.3%,肾功能损害占6.4%,肝功能损害占8.5%,恶心呕吐占31.9%,放射性皮炎占29.8%,口腔黏膜炎占42.5%。对照组的毒副反应中,粒细胞减少占44.0%,血红蛋白减少占40.0%,血小板减少占44.0%,肾功能损害占12.0%,肝功能损害占14.0%,恶心呕吐占44.0%,放射性皮炎占30.0%,口腔黏膜炎占54.0%。两组治疗后共同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放射性皮炎、口腔黏膜炎等,多为Ⅰ~Ⅱ级,Ⅲ~Ⅳ级的发生率低,见表3。试验组患者出现下腹疼痛者5例,无痛42例;皮肤灼伤反应2例,无灼伤45例。对照组无下腹疼痛、皮肤灼伤反应。

3 讨论

宫颈癌是危害全球妇女健康的第三大恶性肿瘤,几乎90%的宫颈癌死亡发生于经济不发达地区[4]。据WHO统计,全球每年宫颈癌新发病例可达50万例,其中我国就有14万例[5]。亚洲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全世界的50%以上,而中国占全世界宫颈癌的29%[6]。宫颈癌在亚洲女性恶性肿瘤发生率中居第2位,仅次于乳腺癌,而死亡率位于第4位[7]。1999年,SWOG-8797(INT-0107)、GOG123、GOG120、RTOG-9001、GOG85以上5个大型Ⅲ期临床究试验结果证实,同步放化疗可以降低宫颈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改善患者生存率,使死亡危险下降,国内外宫颈癌防治指南将同步放化疗作为中晚期治疗的标准治疗模式[8]。中晚期宫颈癌ⅡB~ⅣA期患者选择同步放化疗,其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推荐为宫颈癌治疗标准。同步放化疗指的是放疗的同时采用小剂量化疗,以巩固放疗的效果,化疗药物可提高放射敏感性,进而对局部病灶控制,使远处转移率降低,生存率提高。同步放化疗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是:(1)放疗、化疗分别作用于肿瘤细胞周期的不同时相,两者同时进行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协同作用;(2)化疗缩小肿瘤体积增加肿瘤细胞再氧合,提高放疗敏感性;(3)放疗能增加肿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铂类等化疗药物的摄入;(4)化疗药物抑制放射所致的亚致死损伤和潜在致死损伤的修复。Duen as-Gonzalez等[9]研究发现顺铂同步放疗的生存期为56%,毒副反应为46.3%。王忠明等[10]研究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总有效率高于单纯放疗95.2%vs82.8%。本研究97例患者均完成同步放化疗治疗,近期有效率为88.7%,疾病控制率为99.0%,与上述报道相近。

局部晚期、中晚期宫颈癌经过同步放化疗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宫颈肿瘤的残留,对于同步放化疗后宫颈肿瘤残留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NCCN并没有对经同步放化疗后宫颈肿瘤残留的治疗达成共识。宫颈癌首次同步放化疗不能达到完全消退,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会明显下降,放疗后宫颈肿瘤局部残留一直是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过去多采用手术或局部加量。手术切除,由于放疗后盆腔粘连严重,组织恢复差,解剖层次不清,局部血供丰富,手术困难,医疗风险大,外科医生多不考虑。局部加大放疗剂量,且当放射剂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肿瘤控制率将不再提高[11]。考虑正常组织量耐受剂量、放射性肠炎、肠溃疡、肠穿孔、直肠阴道瘘、阴道膀胱瘘的风险增大,且一旦发生会持续数年,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措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NCCN已将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作为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8],紫杉醇是新型抗微管药物,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解聚,保持微管蛋白稳定,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能使细胞聚集在对放疗敏感的G2/M期而具有放射增敏作用,顺铂与紫杉醇联合化疗在宫颈癌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另有研究报道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巩固化疗对老年宫颈癌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有良好的耐受性[12]。林贵山等[13]研究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2周期TP方案巩固化疗治疗结束后1个月肿瘤完全消除率分别为92.5%(37/40),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7.5%。本研究对于ⅡB~ⅣA期宫颈癌经同期放化疗后有肿瘤残留的病例47例,2周期TP方案化疗主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Ⅰ~Ⅱ级的发生率为27.7%(13/47)、Ⅲ~Ⅳ级的发生率为2.1%(1/47),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为Ⅰ~Ⅱ级的发生率为29.8%(14/47)、Ⅲ~Ⅳ级的发生率为2.1%(1/47),转氨酶升高多表现为Ⅰ~Ⅱ级其发生率为8.5%(4/47),47例患者的有效率为95.7%,疾病控制率为100%,与上述相关研究相近。

临床发现对于直径大于4 cm的巨块型肿瘤,很难通过放疗达到治愈的目的,分析原因认为与局部肿瘤大小、肿瘤细胞乏氧程度、个体放射敏感性的差异以及正常组织的限制不能给予肿瘤组织高剂量等诸多因素有关[14],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宫颈癌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疗效进入一个平台期[2,3],介入治疗、基因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热疗等新的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为中晚期宫颈癌治疗模式和理念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是一种局部无创伤治疗肿瘤的新手段,是当前治疗肿瘤方法的新选择[15,16,17,18],治疗系统主要有功率源、治疗控制、定位及实时评估、运动等控制系统组成。其治疗原理主要是利用聚焦于生物组织中的高强度超声产生的热效应,使焦域处的组织瞬间凝固性坏死,焦域以外组织无显著损伤,凝固坏死组织可逐渐被吸收或瘢痕化。HIFU的作用机制包括:(1)热固化效应:超声聚焦时,利用焦点上超声产生的高温(聚焦温度达70~100℃),使靶区内肿瘤产生凝固性坏死,基本不损害周围正常组织,局部微血管和毛细血管的破坏妨碍了热量的扩散,增强了疗效;(2)强大的机械力:超声波是一种正弦机械波,聚焦后的声波机械力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可在瞬间对靶细胞施加挤压,膨胀交替的变化压力使细胞破坏;(3)空化效应:是指液体中存在的微小气泡,在超声波作用下被激活所表现出的震荡、生长、收缩、崩溃等一系列动力学过程;(4)能提高机体对肿瘤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对于肿瘤免疫逃逸和打破肿瘤免疫封闭具有一定意义[19,20]。肿瘤组织由于其解剖组织学上的缺陷致使其供血不足、缺氧、偏暖、不耐热,癌瘤组织的血供仅为正常组织的2%~15%,这种在血液循环方面的显著差别是HIFU治疗及其他加热方法治疗肿瘤的基础[21]。HIFU技术应用于临床十余年,适应于实质性脏器的多种肿瘤的治疗[22]。袁选举等[23]报道超声聚焦刀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35例临床观察中15例患者随访超过6个月,半年生存率为86.7%(13/15),近期有效率(CR+PR)为84.6%(11/13)。文献[24]报道HIFU在胰腺癌中局部控制率为70.97%,有效率为51.61%。HIFU在其他实体瘤的研究中尚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在宫颈癌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47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主要的副反应为皮肤灼伤、疼痛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试验组肿瘤消退达CR者43例,PR者2例,近期有效率(CR+PR)为95.7%。

本研究中HIFU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的疾病控制率、有效率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认为,HIFU联合化疗使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宫颈肿瘤残留的治疗,能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不增加全身毒副反应,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临床研究推广的安全有效方法,需进一步扩大临床样本,观察总生存期和无疾病生存期。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聚焦刀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肿瘤残留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本科2013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ⅡBⅣA期宫颈癌经同期放化疗后宫颈肿瘤残留患者97例,随机法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采用TP方案(紫杉醇+顺铂)+超声聚焦刀,对照组仅采用TP方案(紫杉醇+顺铂),两组均给予化疗2个周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全部治疗及随访,试验组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疼痛及皮肤灼伤方面,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但患者均能耐受。在毒副反应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聚焦刀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宫颈肿瘤残留,能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不增加全身毒副反应,安全性好,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的安全有效方法。

上一篇:网络营销的现状和发展下一篇:建设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