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和人力资源

2024-05-17

高技术和人力资源(精选十篇)

高技术和人力资源 篇1

关键词:工作流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Ultimus工作流平台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源这方面的工作, 从原来的人事部门到现在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这并不是仅仅只是称呼上的一个改变, 更多的改变还是工作上面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HRMS) 已经成为企业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在大中型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尤为广泛。在广泛使用的基础上, 也发现了一些需待改善的方面。本文就在制造型企业中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考勤模块遇到的问题:企业人员众多, 请假、加班笔数累计达数千笔, 耗费大量纸张及人力, 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为设计开发工作流流程, 让员工自行填写加班、请假流程。各级主管签核完毕后, 自动转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工作流是一种反映业务流程的计算机化模型[1]。根据Wf MC的定义, 工作流 (Work Flow) 就是自动运作的业务过程部分或整体, 表现为参与者对文件、信息或任务按照规程采取行动, 并令其在参与者之间传递。

1 需求分析

为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优势, 节省HR人员人力, 加快每月系统结算薪资速度, 满足公司Oracle ERP每月1号关帐要求, 必须将大量的加班、请假行为, 回归至员工自身。经过与人事多次讨论和相关资讯的收集整理, 所研发的加班、请假流程可满足如下需求:

1) 员工信息共用

为防止员工信息不一致现象的发生, 必须共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员工信息基本档, 这样也可避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员工资料变更时, 确保不会影响请假、加班流程的使用。

2) 流程签核Cycle Time最短

为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请假、加班资料及时性, 则必须尽量缩短流程签核所耗费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系统薪资结算的要求。采用的方法就是, 每一个流程节点签核完毕后, 自动Mail给相关签核主管, 提醒其及时签核。没有及时签核, 则每隔一定时间自动mail跟催。

3) 用户权限分配自动化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方便员工使用请假、加班流程, 及简化HR人员的工作, 工作流流程帐号管理采用两种方法:1) 与Microsoft Active Directory活动目录紧密集成, 有AD帐号的员工, 只要用自己的AD帐号登录到域PC后, 则可直接使用请假、加班流程, 无需输入帐号、密码;2) 没有AD帐号的员工, 则用员工自己的工号作为流程帐号及身份证中特定长度字符作为流程密码, 使用工作流程系统。

4) 系统灵活、扩展性强

整个系统需具有配置灵活、可扩展性强的特点, 以便于系统升级和未来扩展。

2 系统设计

系统使用ASP、PL/SQL作为开发语言, 利用Ultimus工作流平台, 数据库采用MS SQL SERVER 2008, Web服务器程序部署在windows 2003 server上。

1) 系统架构

使用Ultimus工作流平台设计加班、请假流程。通过XML方式进行Oracle和SQL Server异构资料库之间的数据交互。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正确性。为节省成本, 本工作流系统运行在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上。

2) 功能模块设计

为了便于员工使用本系统, 我们利用Ultimus平台设计了基于WEB的工作流系统, 员工在公司内部任何电脑上皆可直接使用。本系统主要包含如下几个功能模块:

(1) 员工基本资料同步模块, 主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员工基本档到工作流系统员工基本档的同步。确保员工可即时发起加班或请假流程;

(2) 部门基本资料同步模块, 主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部门主档到工作流系统部门主档的同步。确保相应主管可签核属下流程;

(3) 假别资料同步模块, 主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所有员工各种假别的剩余可休假情况即时同步至工作流系统。确保员工可正常休假, 同时避免员工超期休假;

(4) 加班流程模块, 主要实现功能为:员工可及时申请加班, 方便员工安排自己的工作;

(5) 请假流程模块, 主要实现功能为:员工可实时查询自己的可休假状况, 方便员工安排自己的休假;

(6) 流程签核跟催模块, 主要实现功能为:1) 员工发起流程后, 及时通知直属主管签核;2) 未及时签核时, 每2小时再自动mail提醒。

3) 数据库设计

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对于一个高性能的应用程序非常重要, 就像一个空气动力装置对于一辆赛车的重要性一样。如果一辆汽车没有平滑的曲线, 将会产生阻力从而变慢。关系没有经过优化, 数据库无法尽可能高效地运行。应该把数据库的关系和性能看作是规范化的一部分[2]。为了减小“数据冗余”、并也能得到“数据”的整洁性, 提高维护性, 本系统数据库设计严格遵循第三范式的要求。系统的主要实体如表l所示, 限于篇幅省略了实体关系图。

3 结论

本系统已经在一制造型企业运行了一年多, 运行稳定, 大大节省了公司人事部门的人力, 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每月1日即可完成全公司的薪资结算工作, 保证实现公司每月2日关帐的目标。这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创造效益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范玉顺, 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伊利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共) 篇2

伊利集团通过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先后获得了很多和技术实力相关的荣誉,如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全国专利工作试点企业、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型企业、内蒙古自治区企业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中的乳品技术研发分中心依托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

通过多年的建设,伊利集团已经建立了三级技术研发体系。研发技术体系的第一级是产学研合作平台,包括国家乳制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国家乳品检测中心的乳品检测研究室、内蒙古乳业研究院、自治区企业重点实验室、伊利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伊利集团乳业专利信息平台。通过集团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解决行业的共性问题,推动行业和地区乳业的发展。

研发技术体系的第二级是集团技术中心,对未来有前途的产品、技术进行研发,并负责国内外技术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保证集团的技术水平为国内领先或世界领先。

研发技术体系的第三级是事业部的技术研发部门,各事业部主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消费群体的特殊消费需求进行产品研发,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研发宗旨,不断推出新产品,保证各事业部生产和经营的产品始终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伊利集团共有5个中试实验室、1个中心检验实验室、6个乳品检测实验室和1个检定校准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研发检验仪器。

伊利的产学研平台吸纳了区内外大量乳业研究方面的优秀人才,其中包括教授/研究员1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人、博士后1人、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20人,高级技师12人、中级技师5人及其他辅助人员27人;04年-07年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14人。

集团技术中心及事业部技术研发总人数510人,其中:专家和博士5人,高中级技术职称410人。已经建立了一支知识全面、水平先进的技术研发队伍。对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在国内外培训。为加强研发体系人员的实力,每年派出技术骨干和负责人赴美国、德国、法国、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访问著名乳品研究单位、考察学习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质量管理技术、考察国际市场。与此同时,还邀请数十位国外专家来公司进行技术交流。

截止到2007年底,伊利集团已经承担国家科技项目数13项,委托国内科研院所开展项目9项,企业内部创新项目数百项; 参与制定和修订14项乳及乳制品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共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12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608件;公司还将一些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先后发表文章达到85篇,并参与《内蒙古十一五乳业战略研究》、《实用乳品工程师手册》等专业著作的编写。

伊利集团累计开发上市产品已超过1000多种,近年每年研究开发新产品都超过100多种,表明伊利在产品开发方面的实力。由于不断推出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伊利在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和酸奶每个品类中都位于行业领先水平。此外,在奶源发展模式上,伊利首创了分散饲养集中挤奶、养牛小区、牧场园区等多种奶源发展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在获得奖励方面,伊利集团累计获得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奖励。仅07年获得的技术奖励有:(1)荷兰召开的第一届乳业大会上“营养舒化奶”获最佳液态奶创新推荐奖;(2)LGG益生菌菌种在乳制品中的应用获呼和浩特市技术进步一等奖;(3)有机产业链建设、低乳糖奶粉、高水结率低乳糖奶生产技术、原料乳掺假检测技术分别获乳制品行业协会不同等级项;(4)多维高钙奶粉、金典有机奶、营养舒化奶在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获“创新产品奖”;(5)“低乳糖乳制品生产加工技术研究”被评为2007年内蒙古十大科技进展。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伊利人力资源管理“一总则”:以德取才,以能用才,以需育才,以信留才。伊利人力资源管理“二基点”:既要用人之力,更要用人之智。

伊利人力资源管理“三部曲”:信任、约束、成长。信任是前提,约束是保障,成长是归宿。选 人:以德为先,以才为上

用 人:汰弱留强,以能用人;发现人才、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育 人:内修外补,以需育才;人人受培训,人人培训人 绩效考核:以绩论效,公平透明 薪酬激励:以岗定薪,激发潜能。人才选任机制

“四维一体”的人才观:公司倡导业绩为主的绩效文化,同时结合能力素质要求、工作态度的评估和职业性向测试对人员进行全方位评估。通过绩效面谈机制,及时将员工表现反馈员工本人,引导员工完成职业规划及发展。

人才选拔模式:内部选拔为主、外部招聘为辅。外部招聘主要用于初级岗位、稀缺人才引进等领域人员的招聘。

双轨晋升机制:公司设立管理与专业技术双轨晋升机制,为员工设立广阔的发展空间。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通道。

关键岗位继任计划:公司建立关键岗位继任计划,并针对后备人才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行动计划,通过动态管理,实现人才培养与组织发展相匹配的目标。

人才培训与发展

人才培养机构:

伊利商学院:2006年,公司创建了伊利商学院,针对管理层,主要提供管理类培训与学习交流,是伊利管理人才培养中心。

伊利-利乐专业学院:2006年初,伊利集团与国际包装业巨头利乐公司共同创办“伊利-利乐专业学院”。针对专业领域人员,主要提供销售、生产、技术、物流、研发等专业领域培训,是伊利专业人才培养中心。培训体系:公司建立了集团、事业部、分子公司三级培训体系。集团公司负责各事业部通用管理课程的培训;事业部负责组织专业培训;分子公司组织具体业务培训。

内部培训师队伍:公司将一批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聘为内部培训师,通过他们将公司价值观、管理经验、专业技能传授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员工传承经验。

人才激励

薪资体系:随着公司的稳健发展,公司不断改进薪资结构与薪资水平,为员工提供更具竞争力、日趋完善的薪资结构与体系。薪资标准的确定遵循业绩导向原则,岗位价值与岗位价格合理匹配的原则,把岗位价值与员工的个人绩效有效地结合起来。

福利政策:公司坚持“以法定福利为主,以自有福利为辅”的福利体系格局,多年来一直为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各项福利项目。

高技术和人力资源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初期;人力资源

企业发展初期与生命周期理论:

伊查克·爱迪思(Adizes Ichak)在《企业生命周期》第一部分详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十个阶段,即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本文研究范围限定于婴儿期、学步期,并冠以“企业发展初期”称谓。

一、高新企业认定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技术及资金密集型组织,其主体必定由高学历、高职称或高技术含量员工构成,忽略了该群体特征,也就丧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

二、困境分析

(一)组织急需高科技人才意愿与组织吸引该群体的能力匮乏之间的矛盾

高新技术企业属性决定了其对高科技人员的依赖性。由于科研实力薄弱、资金紧张及竞争激烈等内外形势,企业发展初期,吸引高科技人员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原有员工也纷纷离职。这给创业者及HR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调查显示,主动辞职率最高的是科研部门的人员,主动辞职率为38.9%。

(二)高科技人才对特殊管理的需求与组织科学合理管理缺失之间的矛盾

高科技人才具有创新、个性等特征,企业必须推行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针对该群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而事实上,许多创业者是某项发明或产品的技术拥有者, 对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企业管理的兴趣, 存在重物轻人、重技术资金积累轻组织机构建设的思想观念, 因此往往忽视人力资源管理, 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三)产品类型(市场)不合理与市场营销投入与管理不到位之间的矛盾

波士顿矩阵分析认为,决定产品结构的基本因素是市场引力和企业实力,最重要的指标是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企业发展初期,产品结构往往是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双低”(即瘦狗类)、销售增长率高但市场占有率低(即问号类)。而战略思维、营销能力、心理偏好,加之资金束缚等因素,造成营销投入不足,反向加剧市场恶化。

三、弊端分析

(一)系统管理缺失或混乱

孕育期,创业成员情感因素浓郁,规范管理的缺失尚未显露危害;婴儿期,新员工加入,他们绝不可能如创业者一样“不计得失”的激情和奉献,创业者往往忽略新员工的雇佣身份,非科学管理模式的惯性为雇佣本质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构成风险。

企业在技术上能 “任人唯贤”,在管理上却“任人唯亲”,亲属、同学等裙带关系比比皆是。如 “二把手”具备制订、执行系统管理的能力,却受制于创业者亲信的“一把手”,系统管理的绩效自然会打折扣。

(二)人力资源投入不足

人力资源作为职能部门,其成员也是办事员,不具备战略地位,多数发展期企业设综合办,人事、行政工作合并,由某骨干负责,甚至个别综合办负责人由科技或销售负责人兼职。这样,HR工作难以发挥战略作用。

创业企业HR投入低首先表现在员工薪酬水平普遍偏低,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福利除必备的社保外几乎一无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不足不仅表现在本部门人员结构上,更严重的是在招聘、培训等投入上,如招聘渠道单一,只用成熟人才,不培养人才等现象。

(三)创业者个人问题和情绪管理不到位

创业者的决策力、管理才干及心理偏好等不利于企业的个人因素,也会成为HR管理的桎梏。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员工情绪管理作为非理性管理,在管理中的作用逐步上升,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的出现也说明了员工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初期企业不重视情绪管理,造成的HR问题,如离职率高、消极怠工等也是多方面的。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重视管理投入,提升HR战略地位

企业发展初期,在设备和科研的投入,远远大于管理方面的投入,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验和品牌积累为零, 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不能用 “名气”和稳定的发展机会吸引人才, 同样的人才在创业期企业工作比在成熟企业工作有更高的报酬要求。这种市场对创业期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的更高要求, 进一步强化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投入的不足 。只有舍得投入,高科技人才才能来,只有引进更高层次的HR,实行更科学、规范及人性的管理模式,才能提升高科技人才的满意度和稳定性。

(二)建立健全人才流失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

科学的人力资源预警指标的设计是建立人力资源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必要前提,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预警指标,企业面对人力资源危机就会毫无反映。面对人才离职和怠工,适度进行调查员工稳定性的测试、建立人才储备库等措施,都有助于HR管理。

参考文献:

[1]赵睿.企业生命周期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1日第一版.

[2]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08年4月14日.

[3]王立平,杨彦茹.中关村:人才大流动––来自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人才流动的调查分析.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31日第5版.

高技术和人力资源 篇4

随着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 国外大中型企业都普遍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我国还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过度时期,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现状是总体水平还不高, 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只注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 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却往往被忽视, 甚至没有考虑到, 造成了招聘工作的随意性, 普遍存在“任人唯亲”, “忌闲妒能”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 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研究处于不断改进和创新的阶段, 我国还停留在直接引入国外成果的阶段。同时, 我国的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普遍缺乏相关政策, 甚至还是一片空白。这就无法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人员结构, 企业很难预测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 特别是国有企业, 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数量过剩, 质量偏低的现象。

因此, 为了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不断更新, 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必须完善人力资源规划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这对正在走向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尤其重要。但是有了人力资源规划, 不等于解决问题。如果规划不适合于企业, 就会发生用人急迫或大量裁员的现象。现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 越来越多的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中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我们分别从战略和操作角度两方面的层次来分析:

1. 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

(1) 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恰恰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从而在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 各级部门主管和直线经理也未能有效配合。

(2) 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太快, 不易规划。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 而行业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规划, 到年终目标达成率也不过20%~30%。事实上, 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 从而又会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随之变化。

(3) 忽视了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由于人力资源规划不是直接和企业的效益挂钩的, 使管理者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性。

2. 从具体操作角度来看

在企业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 缺乏有效的晋升规划。干部任用可采取自上而下逐级聘用制, 可以基本消除干部职务“终身制”, 大胆启用部分年轻干部, 适时地调整了各类管理干部的工作岗位, 初步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 这些政策对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力度还很不够, 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因人设岗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 大材小用, 小才大用现象仍然存在, 等等。

(2) 补充规划不全面。公司除中层管理人员外, 其他管理人员有缺位时就随意补充, 没有考核规划, 晋升目标又不明确, 同时激励机制又未跟上, 这样就造成部分员工上进心不强, 工作应付。

(3) 培训开发规划支持不够。公司员工文化层次差别较大, 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 职工教育与培训力度不够, 又不能学以致用, 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机会极少, 更新知识和更新观念在公司得不到大力支持, 学不学靠自觉, 没有源动力。由于培训规划不得当, 加之激励机制不配套, 因此造成员工培训花钱不少, 效果甚微。

(4) 调配规划不当。由于规划不当, 公司女职工所占比例较大, 部分不适合女职工岗位仍有女职工, 这部分员工文化水平又低, 为满足生产需要, 只有再雇佣临时工, 造成超员上岗, 人力成本加大, 人员浪费的现象。

(5) 缺少工资规划。目前大多数公司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如果公司没有长远的工资规划, 只是暂时的、短期的行为, 随意性较大, 经不起考验, 每年一开职工代表大会成了分钱不均会, 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员工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更谈不上创造性和爱岗敬业, 很难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应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建议和对策

能否制定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 最关键的是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政策。针对当前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工作当中面临的问题, 我们总结出以下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对策, 也是分别从战略和操作两个层面上来分析:

1. 从战略层面来看

(1) 明确企业核心人力资源, 规划要立足于实际。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是明确界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核心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 需要激励机制、教育培训、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不断的招聘才能确保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质的提高, 并能长期的驻留于企业。

(2) 建立三维立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 将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 调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 使人力资源部门只能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 所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从后台移到前台, 对客户、业务和市场有必要的深入地了解, 把握整个公司走向和对整个行业走势。使人力资源部门处于企业中心的地位, 像一个机器中的轴心。

(4) 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必须充分注意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渗透, 保障企业经营的特色, 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 和组织行为的约束力, 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延续性, 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

(5) 尽快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组织进行有关人及人的工作方面的信息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的过程。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准确、及时和相关的信息资料, 如果没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而通过人力资源信息规划, 建立统一的信息结构体系与标准, 可以提高人力资源信息的有效性。

2.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看

(1) 逐步完善晋升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不仅面向企业, 也要面向员工, 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 互相促进的关系。优秀的人力资源规划, 一定能够使企业每个员工达到中、长期利益, 一定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例如, 可以采用管理人员置换图 (也称职位置换卡) 的方法, 针对公司的现状记录各个管理人员, 一线员工的工作绩效, 晋升的可能性和所需要的训练等内容, 由此来决定有哪些人员可以补充公司的重要职位空缺。

(2) 提高员工培训规划的质量。制定可行的培训规划, 要坚持分级、分类、分层次的培训, 坚持一手抓普及, 一手抓提高;坚持有组织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坚持育人与用人相结合;坚持提高培训质量, 讲求培训效益。根据公司内部不同群体分别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3) 制定适应公司实际的工资规划。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认真思考工作绩效和生产效率问题, 改进现行人事政策中不能激励员工的部分, 把现有的岗位技能工资制逐渐转为岗效工资制。促进公司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 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 确立以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相等的基本工资制度, 建立人员能进能出, 岗位能上能下, 工资能增能减的机制。二是研究资本、技术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政策, 加大对公司关键人才的激励力度。三是加强对特定工种收入分配的调控。抑制其工资收入的过快增长, 实行对工资总量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四是加强公司工资收入分配监督和指导, 通过公司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以岗效工资为主的多元分配机制, 使工资分配体现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又能与企业效益, 岗位职责挂钩, 同时拉开关键岗位与普通岗位的收入差距, 使公司更具生机与活力。五是相对公平。如果做到员工之间相对公平就可以避免吃“大锅饭”的现象, 就能很好地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克用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P152~161

[2]陈维政余凯成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P32~56

[3]于桂兰魏海燕: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P51~88

[4]姚裕群: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徐培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青岛出版社, 2003

[6]谌新民唐东方:人力资源规划[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7]陈京民韩松:人力资源规划[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8]郭洪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0]苏列英:人力资源管理[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高技术和人力资源 篇5

一、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把课程资源的资源要素发挖掘出来,真正为学校教育服务。我们应该积极拓展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应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便于交流与共享;应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开发,让学生在参与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应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关网站的开发、应用与管理,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创设丰富、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二、课题名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三、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时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形成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社会淘汰。那么充分开发和课程资源,将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以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

四、课题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具有多样性、潜在性、具体性和多质性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标准和根据,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不能随意而行,应遵循开放性原则、经济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个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是相对于课程而言的。从广义上来说,凡是能够用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均可成为课程资源。例如教科书、光盘材料、社会与自然方面可以调查研究的各种资源环境,各种可以的条件等;从狭义上来说,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内容的材料,能否成为课程的内容,取决于教育者对课程目标任务的组织、资源素材的加工处理,例如网络上的案例和光盘等。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开发与的资源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所谓课程资源,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的前提,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进一步的开发。

2、课程资源的特性

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价值潜在性的特点。具体说来,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体现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课程实施需要课程资源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条件支持和保证,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对课程实施必然起着促进或限制的作用。

课程资源又具有具体性的特点。任何可能的课程资源则因地域、文化传统、学校以及师生各自的差异而不同。因而,不同的地域,可以开发与的课程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课程资源各具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与的课程资源自然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可供开发与的课程资源必然也是千差万别。同样是制定旅游计划,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背景下制定的方案和视角是不同的。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的特点。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例如,动植物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学习环境学、生态学知识的资源,还可以成为学生调查、统计的资源。学校附近的山,既可用于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课中用作调查动植物的种类。当有的乡村教师慨叹自己的家乡没有城市里的车水马龙,有的只是单调的树木、一片片土地的时候,有的教师却能

看到家乡美丽的田野、广袤的高山,这正是熏陶孩子们美好情感的宝贵资源。因此课程资源的多质性,要求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价值。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不会有课程资源缺乏的困扰,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变无用为有用,使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显现。

3、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指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度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制约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深度和效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不能仅仅局限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把握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如何开发并充分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当地的自然、人

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信息技术。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4、如何开发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与开发,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基础设施与设备、教学信息资源、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际情况。㈠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和

教师不仅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而且是课程资源开发和的鉴别、积累、使用者,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发教师的课程资源。

①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开发和课程资源是一个实践性很强、涉及面很广、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对于课堂经验相对比较缺乏的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然而,信息技术教师有他们自身的优点: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思想前卫。这样可以时间相对宽裕、上网时间长的优势,通过不断地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等,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转变,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合理使用教材,开发新课程、新资源,逐步理解、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资源开发意识。只有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才能在实践中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下面我们看到的图片就是教师成长网,信息技术教师在这里可以学习到全国最新的教育理论,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提高的教学案例。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网上建立自己的教师博客。②更新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丰富教学理论,提高业务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也在不断发展、更新。不同发展时期,对于信息技术老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新课程标准中除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外,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其中蕴涵了部分信息学、传播学、系统论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应用技术,还渗透了人文、艺术、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等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原来的知识储备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老师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不但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补充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努力开发自身的资源,才能更好地驾驭本学科的教学。“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需要一壶水”,这一条在新课程中仍然是教师们提高自身水平应该追求的方向。但是,在新课程中,不能再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接收的水杯,而是有自主意识的发动机,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储存到更丰富的能源,产生更大的能量。因而教师还必须要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③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也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群体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群体,缺乏的是老教师的经验和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虚心向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老教师学习,积极申报课题,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做到年年有课题,人人有科研,把参加教育科研作为提升自我素养、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只有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才能让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快速成长,形成具有个性的、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教师才能成为新课改中最具有活力的课程资源。下面我们看到的图片就是学校教师就信息技术学科主题教学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进行研讨。

㈡关注学生,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也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 , 教学内容更新 , 教学方法更新 , 教学设备也要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学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显得非常重要。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①科学、合理的开展实践活动,张扬学生个性 信息技术课程比较特殊,有大量需要学生实践的内容,因此,让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走入了误区,以为让学生动手了就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活动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目前,学生水平差异是信息技术课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和认知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前提下,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其它可用资源,有创造性地完成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给每个学生提供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从而,也能为新课改提供大量的、宝贵的课程资源。②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因此,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表面上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信息技术课充满了兴趣。只有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最清楚,掩盖在这种兴趣下的,其实是一种浮躁的心理,对什么都有兴趣,但都不会长久。因此,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挖掘、不断发现。

就学习动力而言,研究普通青少年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尤其是调查特定课程受教育对象的兴趣和活动,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学所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要求。下面看到二幅图片就是课堂上我们捕捉到的老师与学生就操作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上课积极踊跃地发言。

③善于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比如课件的制作、设计等大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㈢加强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必要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要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具备上网条件。同时,基础设施与设备的配备和管理必须科学、合理,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对此,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

①合理投入、充分

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购置设备时,要遵循“合理投入、充分、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对投入进行全面规划;切忌目光短浅,设备配置低端,导致重复建设,或者,一味地追求设备配置 , 随大流,“盲目攀比”。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校的硬件设备与软件 ,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要结合本地或本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因地制宜。②科学管理、有效保护 在管理和使用已有设施和设备时,坚持“面向教学”的原则,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有效服务;注意提高学校现有设施、设备率,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等要尽可能向学生开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掘和当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电视台、展览馆、信息中心以及其他可供的校外资源。

要根据教学要求,做好有关设备的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设备更新。㈣教学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信息资源包括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

充分开发、数字化资源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连入互联网,因此,数字化资源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最重要的资源形式。校内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多的是关注给学生提供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本身,因此数字化校园网建设成为开发、数字化资源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发数字化资源。.建立信息技术教师备课系统,提供信息技术教师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信息技术教师间的交互; 2 .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 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 3.建设信息资源库,开发和筛选引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件、各种学习资料,推介各种网站资源信息,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探究论文等。合理开发、使用非数字化资源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过分依赖互联网上的网络资源,而忽视传统的媒体形式资源,如图书、报刊等纸张印刷品。事实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传统媒体目前在我国依然起着主导作用,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出于版权方面的考虑,并不通过网络传播。因此,合理开发、使用非数字化资源,也是开发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

5、开发课程资源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①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以往大家往往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专家,特别是课程编写者的工作。其实专家们开发课程的优势往往体现在内在的学术价值上。《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对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革教学行为方式: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课程资源;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一切有

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②要根据地方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努力发挥各地优势。教师要根据需要,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建构地方或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地方或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用好、用足当地的课程资源,如北京可天安门、故宫、长城等人文资源,延安可围绕这一革命圣地的文物、景观来创设建构地方课程,海南岛则可海岛、大海、热带景色风光等自然资源开发课程,北方冰城哈尔滨可以充分北方的冰雪资源开发课程。即使在同一地区,地处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学校,可开发和的资源也各不相同,城市学校可以更多地开发校外公共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街道等社会资源,而农村学校则可以现成地当地的山川、江河和动物等自然资源。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各自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③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程的方式来呈现的。有些课程以开发人的智力,训练人的心智操作技能为主要任务;有些课程以陶冶人的情感、情操,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而有些课程则可以训练人的动作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不同课程所要开发的课程资源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联系,还要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这里有三点应该注意:一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不盲目仿效其他学科教师的做法,“依样画葫芦”往往容易弄巧成拙;二是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也就是说,同样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应提倡课程资源共享,这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三是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如果没有最适宜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

④要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和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也是在动态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广大教师要加强学习,从理论上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步骤与方式。还要加强实践的研究,并且重视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

五、研究现状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在教育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一直是课程研究的主流,体现着教育的主流价值观。他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基本以校本研究为主,重视学校教师的参与。西方国家对课程开发的研究取得的成果直接转化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推动了学校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自建国后就已开始,但进展不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课程资源的来源、范围、形式和采用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再认识,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不再将教科书、教参、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国内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及课改先行研究者,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的内容、途径、方法和存在问题等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开发了一些课程资源文本。国内各大网站也几乎都有关于课程资源的内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观点。

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更是一项新的尝试。国内部分省市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资源,但这一工作在我省尚未开展。随着我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将面临着研究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紧迫问题。

六、理论依据

1、依据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作为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在组织教学和讲解上,不会花费大量时间,而是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所必需的各种资源上,使学生在资源时更为便捷。即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手段(比如学习资源),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开发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促使学生知道如何资源开展学习。

2、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课程资源。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生活和经验进入教育过程,让教学活起来;二是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是新课程得以成功推行的保障。

七、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服务于新课程改革深层次推进。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将课程内容视为国家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误认为教材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所以,各地各校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就局限于对教材的修改、更新、补充上。这样不仅放弃了大量鲜活的课程资源,错失了开发潜在性课程资源的良好机会,还使原有教材的传授显得格外枯燥乏味,过于抽象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加上传统的课程开发制度规定全国通用的统一教材往往由教育专家、学者编写,教师的任务只是不折不扣地理解教材并贯彻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就成了教育专家、学者们特有工作,而师生却失去了选择课程内容的权力。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教师们被忽视、闲置起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创造性和能动性也未能得到极好的展现。这次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做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人翁,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校内外、课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这必将有利于拓宽学校教育的范围,加强教育内容与社会各个系统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树立大教育的观念,确立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有利于全社会教育观念的变革,使全民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得到提升,推动学习化社会的来临。

2、有利于克服国家课程弊端,呼应新的课程形态。开发好课程资源,不仅对拓展课程研究的范围与领域,对课程学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改进传统教育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促进作用,从而丰富课程的类型、种类。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化学知识的传承中的具有导引、链接、固着的功能,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好建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弥补国家课程教学中的种种不足,促进学生对国家课程的掌握。

3、有利于提高研究者教育素养,培养人文精神。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每一个参与教师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固定的格式或步骤能模仿,可以说课程资源的每一次开发都是一次全新的创造和探索。所以,要保证课程资源内容的成功开发,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以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培养自己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模式,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从而扩展教师的教学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中,还可以促使研究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长、挖掘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研究风格。另外也可以促使研究者更加注意学习他人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达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目的。

4、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形成。课程资源的丰富特别是新兴课程资源会有利于推动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青少年的多方面需求,为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和基础,促进青少年人格和人性的健全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①.通过研究和实践,促使参加研究的教师掌握先进的课程 理论,增强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成为编制、组织、实施、评价课程资源的主人。②.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整理一套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资源的方法,以指导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③.通过研究和和实践,开发一批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为教学一线老师提供教学素材和资源支持,服务于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主动理解课程,形成实践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①.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与探讨课程资源的内涵、类型以及开发的意义;探讨如何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观;研究新课程资源开发与的原则、途径、方法、存在问题和困难;探讨课程资源开发与保障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之间的关系。

②.信息技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及相关关系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基本类型研究;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调查与分析;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方法、途径研究;探讨总结因地制宜开发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基本做法;研究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效的协调机制;探讨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与管理研究;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的误区与盲区研究;探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

发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关系的研究;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研究等。

③.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开发与。

3、本课题选题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开发途径与方法及资源建设的研究。

难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有效的研究。

九、研究原则 立足现状,关注学生,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

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也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备也要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学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显得犹为重要。

十、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同时,注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注意吸收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本课题的研究要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1、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现状资料,从而获得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一些思路,形成我校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调查报告。

2、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针对信息技术课堂和课外教育资源比较缺乏实际,组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担任研究工作,制定计划、系统地搜集资料、开发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改进教育方式,提升信息技术教育质量。

3、运用文献研究法,在充分拥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尽可能地搜集当代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文献,总结他们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使研究少走弯路,避免走老路。从而开发出适合我校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4、运用观察和个案研究法,通过把传统课程资源与新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影响的比较研究,把有关研究结果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把理论转化成实际操作原则,在实验中检验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十一、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

张建全,主持、协调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负责课题申报、开题报告的撰写,课题阶段性任务的安排,课题成果的呈报,以及课题研究信息综合处理等工作,参与具体的课题研究和研究文本起草。

李娟,主要负责有关文件的起草与编印,开展日常工作,主持具体的课题研究工作等。开展课题研究、起草课题研究报告和资源研究论著,撰写研究文章。负责信息、资料收集和处理。

十二、课题研究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方案制定。(2009年11月——12月底)第二阶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研究报告(上)(2010年1月——3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研究报告(中)(2010年4月——5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研究报告(下)(2010年6月——7月)第三阶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课本(必修)章节资源开发建议》(2010年8月——10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课本(选修)章节资源开发建议》

(2010年11月——2011年2月)第四阶段:撰写结题报告,准备验收材料。(2011年1月——3月)

十三、预期研究成果

高技术和人力资源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寻址技术

前言:如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呈海量增加,数据传输频率随之上升,如何在加快信息传输速度的同时,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成为计算机通信领域的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的普及推广大有可为。

1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应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量极大而且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信息量的增长和现代电子商务对电子信息准确性的高标准,都要求计算机信息领域提供一种统一的信息命名标准和查找方式,对电子信息进行精确系统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网络资源命名是对计算机信息网络中的电子信息进行计算机统一标准的命名,而寻址技术则是基于命名技术的一种对已命名信息的查找手段,所以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1]。

1.1网络资源命名

URI、URL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网页地址呈现方式,其中URI网址既是相关网页的名字也是定位符,在链接的过程中用户输入相关网页的名字,就可以找到网页的地址,URL所指的是字符串中的FTP、HTTP等特定的通信协议,在这样的通信协议框架下,如果使用者输入的地址语法与URL不符的时候,窗口是不会链接到互联网的,其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邮箱语法mailto,一旦用户输入的语法与协议中规定的语法不同,相应的寻址系统是不会允许链接互联网的。此外还有一些标识全球范围内的永久网络资源的固定网址URN,由于永久网站本身网域的广泛性,直接输入地址是无法进行精确查找的,但是永久地址往往都会提供细致全面的相关链接通道,这样的一种非直达式网址在使用中更加方便而且功能强大。

1.2寻址技术

与网络信息命名技术相适应的网络寻址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基于URI技术的ENUM寻址技术,该技术是建立在成熟的DNSD系统的基础上一种以电话号码作为通信入口的寻址技术,用户只需要输入电话号码,即可获取相应的地址查询服务;二是基于XML和URI的UDDI寻址技术这一技术将用户在UDDI系统上的注册信息作为唯一的标识符,并依据这一标识符判断用户的身份信息,并依据用户的安全级别和优先级别来提供相应的寻址服务;三是局域URN的Handle System寻址技术,这一技术因为在网络资源的命名过程中就结合了地址访问机制,所以信息数据的查找过程简单快捷而且保密性高,是当下最为流行的寻址技术[2]。

2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应用

2.1实践应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互过程,所以在网络信息系统的发展中重点既不是终端的科技及含量,也不是服务器的信息服务水平,而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如果把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比喻成一个包含广泛的巨大图书馆,那么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就是整个图书馆的书籍编码管理和查找系统,无法想象到一个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会造成的后果。在此我们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对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系统的作用加以阐述。

如IP地址121.472.65.52,这样一个网络资源地址就来源于互联网资源命名系统,而且这样的命名只针对这一个特定的网址,而且采用了如此复杂的命名方式,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地址重复,而且可以防止因为与其它地址混淆而影响到数据传输。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寻址技术可以相应的确定传输的两个端点,发送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从而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

再如在网站之间的应用,在网站数据上传过程中,因为数据的传输涉及到站内和站外两个传输地址,所以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一旦出现大量信息的误传会给网站带来巨大的损失。利用网络资源命名系统,将网站的站内命名和站外命名进行区别化设置,对内外站的站名进行格式上的区分,如此一来,在发送过程中如果发送的目标地址与发送对象不符,系统就可以根据网络资源命名系统得知,并对错误的信息传输进行提示,甚至拒绝提供传输服务,这样的系统资源命名可以说极大的减少了在网站中的数据传输错误情况[4]。

2.2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的不统一问题,多种资源命名方式在互联网中同时存在,相应的寻址技术也不相同,这在整个互联网领域造成了信息传输和搜寻的不便。因此在未来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系统要做到,不止在IP领域提供对应服务,而是与IP地址进行无缝链接,将现有的网络资源命名系统和相应的寻址技术进行融合,让处于互联网中的所有资源都用一个命名模式进行命名,都用一种寻址技术进行信息搜索,真正实现在整个互联网模式下的信息资源无障碍互通。即使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这种高度统一的网络资源的命名,也要对网络资源命名系统进行规范,提出一种基于各个命名系统的命名规范,让不同命名方式命名的不同信息资源,可以在互联网中通过命名格式转换的方式自由流通[5]。

结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中,想要进一步提升信息网络的响应速度,提升信息服务的信息质量,都必须要重视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一个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数据库,只有拥有了先进的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才能更好的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资料:

[1]涂睿. 位置与标识分离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2]于晓燕.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模式构建研究[D].南开大学,2010.

[3]周怡. 泛在网标识与寻址的结构化关联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4]何跃鹰. 互联网规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高技术和人力资源 篇7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1. 教师过分看重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教材存在的意义是为教师提供教学的样本和教学大纲, 而不是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时, 过分看重教材中的要求, 把教材当作授课的规则。由于价值理解存在偏见, 导致课程内容只关注教材中包含的知识, 没有将知识进行拓展运用, 出现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现象。例如, 在进行Word教学时, 教师完全按照教材中讲述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 与学生生活实际毫无关系, 没有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2. 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小学师资中缺少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现有教师对小学生的信息教育特点了解不足, 导致信息技术课程资源配置不合理, 教学效果低。此外, 一般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还承担着维护校园网络、维护机房、整理电子版文件等多种任务, 工资与完成的任务量明显不符, 导致不少教师对待信息课程不积极或转岗其他学科, 学校的信息教育团队不稳定。

3.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实际不符

部分教师虽然对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但是却没有找到学生的关注点。因此, 教学活动开展前, 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与现有学习水平进行详细分析, 消除教学课程资源与学生实际脱离、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学成效较低等现象的发生。

二关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

首先, 要选拔一批毕业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 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团队的素质。确定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 不要将过多的校园信息业务交予信息技术教师, 以免影响正常教学。其次, 对于人员编制饱和的小学而需转岗来做信息技术教师的, 须进行岗前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技能。

三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对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很好地处理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三者的关系, 充分整合利用它们, 形成教与学为一体的教育模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把握主题类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 开发利用热点主题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 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时代热点中去, 以此来丰富信息技术的内涵, 增强信息技术与现实的结合,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第二, 开发利用区域性主题资源。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丰富多彩的资源, 或风土人情, 或是独具匠心的建筑, 或是别具一格的风景, 或是胡同里的小吃, 或是大街上的民谣。在进行信息技术授课时, 可以引入这些区域信息元素, 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加入家乡的主题元素。例如, 在进行网页制作时, 让学生将丰富的区域文化要素融入个人创作中, 增加创作的人文气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触觉, 让学生在生活中关注信息资源。

2. 把握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 关注学生的经验资源与兴趣资源。经验是教学的起点, 兴趣是教学的动力。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两大要素。选择适合学生且紧跟潮流的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技术, 教师可以一笔带过, 对于从未接触过的技术, 教师应备足课程资源, 弥补学生的缺漏。

第二, 关注学生的生成资源。学生对失误的记忆往往比常规性成功的记忆要长久, 因失误带来的奇妙效果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指出正确操作时, 还应对失误操作进行讲解, 让学生自己对比两种操作结果, 进而加深学习印象。例如, 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时, 可能因好奇或误操作导致出现另一种效果。在进行图片下载时, 有些学生不小心将图片应用到桌面背景上。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讲出操作流程, 启发大家发现图片更多的应用方式, 最后对图片的应用方式进行总结, 这就是从下载图片到应用图片的延伸。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 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依托网络平台, 丰富课程资源, 让课程资源有力地促进教学, 提高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谢雪芳.从课本走向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28)

[2]沈峥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7)

高技术和人力资源 篇8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础阵地。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作为支撑, 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这样一些技能:操作平台型软件的使用, 如个人操作系统;网络基本原理以及信息的检索, 如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下载工具的使用;信息加工和发布软件, 如字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

2.在其他学科中渗透信息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调整教学观念, 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提出问题, 给出得到信息资料的途径, 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是在多媒体网络机房里, 学生则可以利用网络, 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这些资料, 并且分析、过滤、重组这些资料, 和小组其他成员一起汇总观点, 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实时监控, 在学生检索、分析、评估这些资料出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 提取他们认为有用的素材展示出来供大家进行选择或分析等。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例如, 利用一些辅助学习型软件来进行个别化学习。这些软件大多图文并茂, 人机交互性较强, 能够寓教于乐,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 让学生容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调整。在这种学习模式下, 不仅实现了一对一的交流学习方式, 而且让学习学会了去独自面对问题, 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来解决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获得帮助, 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 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模式, 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 这些资源可以是教师预先设置好的, 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这些资源相对于课本来说, 信息量更大, 角度更多, 知识更新更快,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 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 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学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1.让多种协作方式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小组学习方式由于受物理位置的制约变得比较勉强, 教师往往让座位相邻的学生一起讨论。而实际上, 座位相邻的学生其观点和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节奏都大不相同, 所以小组学习的效率往往很低, 并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而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分组方式可以不受制约而变得灵活多样,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网上对话、网上论坛、网上个人主页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交流学习资料。

2.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的工具性平台。当小组要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协作有可能是分工, 有可能是合作, 也有可能是竞争, 而信息技术环境给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友好的平台, 例如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学习资料放到网络的同一个文件夹或者网站上供全体成员来交流和评价, 也可以将这些搜索整理的学习资料与其他小组共享, 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的特点以及网络资源容量大、门类多、即时性强的特点, 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有了对问题的兴趣, 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 一个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首先会确定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 然后根据现有信息技术环境来得到这些资源, 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是问题求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随着信息的不断丰富,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在互联网上, 我们不仅可以搜索到所需要的专业化网站, 而且还可以提出问题, 求得其他人的直接帮助, 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 这种帮助和启发是必要的。

3.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 协助他们取得成功。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 学生不得不去观察、去思考, 同时, 由于信息化资料具有超文本结构, 可以启发学生去联想, 去重新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 对问题进行探究。例如, 虚拟实验室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训练形式, 学生可以借助虚拟环境来完成平时没条件完成的实验, 通过直接操作来求得问题的结论。这些观察、思考、联想、操作的能力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可缺少的。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提供大容量的知识。创新教育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 而利用好信息技术就可以获得这些资源, 除了一些内部资源库, 互联网上针对某一知识点的网络资源更是多不胜数, 这些资源为创新思维提供了物质基础。

2.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首先是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 它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赋予其他学科, 从而使这些学科的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交互性等特点, 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发散式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养成。其次, 学科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条纽带进行整合, 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创造教育需要的是多学科的支持, 它要求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变成了可能。

高技术和人力资源 篇9

2007年~2008年, 以转播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 建设了10+2讯道高清转播车。2009年, 启动广电大厦 (新楼) 技术系统建设, 主要包括总控信号调度系统和高清新闻演播室。2010年~2012年, 以解决专题类自制节目的高清化进程为建设重心, 完成前期摄录设备高清化更新, 建设高清制作网络、高清媒资系统 (一期) 、8信道高清转播车以及组网式高清卫星通信车并投入使用。同时, 完成了重庆卫视高标清同播系统建设, 基本完成广电大厦高清新闻演播室装修设计和技术系统部署工作。

2013年起, 启动高清演播室和播控系统整体高清化建设工作。2013年12月10日7点整, 随着重庆新闻频道《直播重庆》 (早间) 高清图像如期展现在屏幕上, 重庆广电集团 (总台) 从此进入高清新闻时代。高清新闻演播室是以山城重庆、山水重庆作为核心创意设计, 总建筑面积6217.1平方米, 主体结构为三层+挑空中庭形式, 演播区有效可利用高度超过15米, 主要包括1个多层次、多景区开放式演播区和1个实景演播区及1个虚拟演播区。新闻中心目前在演播区域内配备了10台专业演播室摄像机、3台内部景观遥控摄像机和3台便携式摄像机, 通过摄像机集中控制充分保证多演播区、多机位同时运作并满足节目临时性机位增加的需求;建设了DLP超高清大屏幕、LCD拼接屏、PDP显示设备等相结合的演播显示系统, 结合虚拟前景植入、虚拟场景和在线图文包装系统实现精彩纷呈的电视屏幕效果;设置了LED灯光全域集中控制系统, 通过灯光的高色温配合低照度, 充分展现了高清的层次感、细腻度。新闻中心集高清新闻办公和新闻编辑、制作、演播、连线、直播等新闻业务形态为一体, 能够满足新闻中心多元化的生产制作需求, 能够支撑每天1 0 0 0分钟的高清新闻制作播出, 最终可以实现新闻全天24小时直播。新闻演播及送播系统以新闻分控系统为核心, 集中控制和管理节目制作、播出及相关的各类信号。三套演播室系统不仅能够独立应对区域内所有景区的制播需求, 也可以通过新闻分控系统实现多演播室、多景区联动制作要求, 同时还具备信号共享、备份和演播室级别应急功能。新闻制播网络系统以新闻制播平台为中心, 采用了基于IP技术的单网结构和集群存储、规模化桌面编辑和精细化流程定制等技术亮点和创新, 充分利用集团媒资内容管理基础平台的思路与成果, 制定了基于Advanced Authoring Format (AAF) 的故事版工程文件规范和字幕工程文件规范, 统一调度、管理和交换新闻制播资源, 创造了AV和IT融合、制播协同、资源共享的文件化、网络化服务业态。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 (总台) 积极应对标清到高清的发展, 制订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理性的、循序渐进发展的战略, 明确提出了全面高清化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第一步, 实现重庆卫视的高标清同播;第二步, 根据集团 (总台) 的高清节目制作能力与高清节目储备情况, 实现一至两个有条件、有特色的频道高标清同播;第三步, 全面完成高清制播体系建设, 实现所有频道高清播出。

2 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分析自身问题

“十二五”时期, 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集团 (总台) 的发展添砖加瓦。

从国际看,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 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的竞争更加激烈, 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 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 冷静观察, 沉着应对,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 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 经济结构转型加快,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资金供给充裕, 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劳动力素质改善,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体制活力显著增强, 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是,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 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从集团内部看, 面临许多的问题, 现行节目内容无创意, 员工积极性低, 各种矛盾突出, 资金管理不透明等, 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和科学定位, 从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等角度分析, 集中所有力量提升集团 (总台) 竞争力, 发挥主流电视媒体影响力。

3 技术、人力、财务对发展的支撑作用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包括节目制作、播出控制、传输、发射、接收系统以及监测系统等一系列重要的技术环节。这个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声音能否传入千家万户。广播电视是专业性较强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为使这个复杂的技术系统正常运转, 确保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高质量, 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随着广播电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推进, 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传播不仅是单一的技术问题, 更是对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 电视节目画面质量的调整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技术, 色调的一致性、画面的层次感和细腻度、细节的突出表现、灯光的艺术吸引力、服装和化妆的效果体现等。成熟的技术人员在对这一系列的技术和艺术的效果把控上有专业的见解, 电视节目画面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电视台的综合水平。为适应广播电视技术工作的要求, 建设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 就成为了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电视媒体新旧体制并存的今天, 中国的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一定弊端, 由此导致电视媒体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这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繁荣、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应对其他媒体的冲击和挑战等方面, 都迫切需要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现在集团 (总台) 推行的人力资源制度存在弊端, 编内全员聘用制、编外全员合同制、劳务派遣制, 三种用工制度的并存, 使得在分配制度制度存在不公平的问题, 而且这三种用工制度的存在, 还降低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员工积极性得不到提升。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积极活跃、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就必须以人的权利为本,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这不仅是把员工的生机转化成工作活力和动力的关键, 也是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电视媒体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 构建竞争激励机制, 做到保障和激励并重, 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树立人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推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建设, 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推动电视媒体的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团队, 树立团队化建设理念, 强化共同价值观、使命感, 是增强集团 (总台) 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电视媒体应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 建立科学考核机制, 实现质量管理, 努力建立有利于员工发展的薪酬机制、多重激励机制。只要坚持改革的思维, 充分尊重“人是第一要素”,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便会推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日渐成熟, 从而实现电视媒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建设一流电视媒体做好人才的充分保障。

在电视媒体向产业化经营逐步转变的特殊时期, 财务管理的作用需要被我们充分重视。增强电视媒体生产流程的科学性、精确性, 实现我国电视媒体机制转变, 强化人员的效率意识, 才能不断做大做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电视媒体, 经营性越来越影响着电视媒体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电视媒体单位都在纷纷踏上财务制度改革道路, 但在财务管理上已越来越偏重企业化管理, 电视媒体的收入和支出现金流都非常大, 如果忽视现金流量管理, 对电视媒体的发展将会造成巨大阻碍。因此, 电视媒体需要做大做强必须重视现金流量管理。现在集团 (总台) 在节目生产制作中, 以一线节目制作部门为主体, 行政后勤和技术支持为配合的模式。在整个节目生产制作流程中, 一线部门既要对节目质量、节目意识形态、节目创新等负责, 又要为节目制作经费而规划。使得一线部门的工作重心在节目、财务、后勤等方面不停的转移, 对一线部门的节目制作造成资源浪费。我们可以尝试在现金流的管理上, 让行政后勤部门、节目制作部门、技术支持部门等共同参与, 使现金流的管理更合理化、透明化、公开化。

4 结束语

高技术和人力资源 篇10

在面对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时, 应考虑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学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教学设施设备资源等几个方面。

●注重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

教师不仅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 而且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鉴别、积累、使用者, 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除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外, 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其中蕴含了部分信息学、传播学、系统论等的基本原理, 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应用技术, 还渗透了社会生活、人文、艺术、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等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原来的知识储备已经无法满足课改的要求, 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 不但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补充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 努力开发自身的资源, 才能更好地驾驭本学科的教学。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 增强教科研意识, 提高科研能力, 要走专业发展的道路, 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课程资源的挖掘上, 信息技术教师要力求将新技术、新应用引入教学, 任务、项目的设计要贴紧生活、工作, 要体现发展。例如, 我们学习多媒体技术时, 任务或项目可选择当下较为流行的微电影;学习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时, 我们可分组选择开网店, 办班级或学校网站, 组建简单的校园社交网络;在学习Word时, 我们可制作学校或××公司宣传册……

教师的知识能力、技术水平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材, 更要挖掘、整合各种资源, 创设各种情境, 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同时, 对教师资源的开发还要注重整个教师团队的作用。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再好的工程师也无法独自开发Windows操作系统。因此, 在挖掘教师资源时, 我们还要广泛开展交流学习, 将整个信息技术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师的各种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 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关注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 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 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 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经验、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就是我们要开发、整合的课程资源。例如, 我们可以将有网上购物经验的学生组织起来办个小网店, 成立一个小组, 在网上销售一些本地特产, 帮助某位家中种植长红枣 (本地特产) 的同学, 替他在网上进行宣传、销售, 找个好买家。

对学生资源的开发、整合, 可积极利用学生所拥有的一些信息技术设备, 发挥学生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并利用好学生个体的特长。例如, 我们进行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时, 可设计拍摄微电影, 制作电子相册, 制作宣传广告、课件等任务或项目。在实施前, 学生按兴趣、爱好等分成多个小组,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写作特长的同学负责编写剧本, 有表演天赋的同学当演员, 有美术特长的同学负责美工, 有照相机、摄像机 (包括手机) 的同学负责拍摄工作, 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可担当导演, 电脑技术好的同学负责后期处理。通过细致的分工, 明确的任务, 学生集思广益, 发挥团队作用, 采集素材、处理加工素材, 最后完成作品并发布。这一过程很好地挖掘出了潜在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并整合相关领域的课程资源为信息技术课所用。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索了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术, 充分发挥了不同爱好、兴趣、特长, 拥有不同资源的学生个体的作用。教师是资源的开发、整合的引导者, 是教学实施中的辅助者, 也是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者, 是学习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探索者, 是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的核心。

重视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展, 就是注重学生本身, 就是注重学生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 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最重要的环节。

●重视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信息资源包括两类, 其一是数字化资源, 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 如图书、报刊、录像等。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 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 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充分开发、整合、利用数字化资源, 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搜索、积累丰富的文本、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将所积累的资源有效整理, 分类存储, 形成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同时, 还要建立学科、学校信息资源库以及相关网络平台, 实现校内搜索。各教师、学校间还应加强交流与互动, 实现资源共享。另外, 还可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组织开发一些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的课程资源。

●挖掘设备资源的潜力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因此也就要求设备更新要快, 但一般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数量有限, 或者设备不全, 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因此, 可充分挖掘并利用教师、学生手中的一些信息技术设备, 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功效。主要可利用的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摄影机、手机、GPS导航、家用有线和无线路由器、平板电脑、音箱、耳机等。将这些设备的功能加以充分利用, 能极大地丰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上一篇:服药治疗依从性下一篇:英语辩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