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课程

2024-05-18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精选十篇)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 篇1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属于环境设计专业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 授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有:理论部分比较多的地方学生会分神;部分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不能系统地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相关增强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特点的不同, 各个班级有不同的表现:有的班级可以很好地和教师互动, 有的班级则积极性不是很高, 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 理论类知识的专业素养不够;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 互动的内容应该既有一定的挑战性还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保证学生在积极互动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教师在互动的时候应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互动的方式和方法, 保证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对理论类的课程建立起自己的认识, 并保证相关学习任务的完成;在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积极地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和团队的合作能力。

二、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初探

(一)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群体交流的能力

理论类的课程,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大都采用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 导致部分学生由于缺少一种责任感而缺少了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间接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很显然,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制约着我们当代教育的发展, 需要进行改革, 并在改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 本人采取的是构建主义教学方法, 即提出一个问题或目标, 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来解决。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小组的人数不能过多, 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例如:在讲授建筑风格样式这一章节时, 首先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引导, 要求学生根据样式的内容进行分组, 各个小组通过资料的查询找出其相关代表作品, 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就随机抽取各个小组中的某一位成员进行该风格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为了防止个别同学由于学习态度散漫不能很快地融入到这个教学环节中, 我们可以在最初上课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帮助大家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在创新教学环境的引导下, 优化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 提高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实践性

由于理论内容相对比较多, 传统教学缺少实践的具体应用, 对后面专业课的展开不是特别有利, 故而在这里提出进行多学科的交叉, 以提高理论类课程的实践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 在讲园林这部分知识的时候, 介绍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以后, 以学校中的某一块空地作为实践的目标, 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设计。在这个阶段学生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 作品不会特别的到位。但就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整个设计步骤的实践和体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也与我们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了起来。

(三) 转变教学思维, 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

好的教学效果和水平来自于不断的教学积累和实践,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需要教师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 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而退缩。同时, 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了一门集合了环境学、几何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的综合设计专业。因此, 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与环艺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今后的设计中, 以增加设计作品的内涵与深度。为了达到丰富学生知识框架的目的, 在上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 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阅读交流, 锻炼其写作能力。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 提高其今后设计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 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 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并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实践, 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引导性课程, 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针对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方法的初探, 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以此为契机, 在突出教学特色的基础上朝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概论,教学改革,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丹, 方晓凤.环境教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2]郑曙炀.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黄艳.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4]韦爽真.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环境设施设计课程小结 篇2

在这段时间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我对公共环境设施的知识有了系统的学习。公共环境设施是设置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为环境需要的具有一定艺术美感的人为构筑物。也就是“街具”。

公共环境设施的多元化和专业化要求设计者需要针对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同场合对设施进行合理人性化的设计。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我们进行了调查活动,针对景德镇市的休息设施进行调研。座椅是游人在行走或者活动了一段时间后可以坐着休息的景观设施。在景观设计中大多使用成品座椅,形式都比较雷同,容易产生单调的感觉。徽州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马头墙建筑被广泛运用于这个城市的各方面。而景观的细部往往被忽略,从公共休息设施上可以看出,当地并没有较多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座椅。大多数都是单调的长方体形状的组合,很少有对看似功能简单的座椅进行分析设计。如果能再座椅的设计中加入马头墙元素或者当地人文特色的元素,会丰富仅有简单功能的座椅变为一副生动有趣的景观小品。如果座椅的设置能更人性化应当设置椅背,椅背的曲线设计应当帮助躯干保持站立时的 s 型的自然状态。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情况来看,座椅设置背后的水泥隔断其实非常适合进行改造成休息区域。这样不仅扩大了人行道的使用面积,让视线更为清晰宽阔,也充分利用了原有的隔断部分。对水泥隔断进行美化使其原先单调不起眼的隔断更加多元化,人性化。改造后的公共座椅与周围的环境特点相互呼应,同时起到渲染环境的氛围的作用。我的改造设想是这样的:形态上,对水泥隔断进行改造,以缓和的曲线形为主,曲线地选择主要是给人以缓解压力,用自然变换的曲线形态给人单纯舒适的感受。材料的选择上,将原先的木质材料更改为石材为主,木质材料的座椅虽然触感较好但是耐久性不强。其之地件事,耐腐蚀和抗冲击力强,装饰效果简单高雅,而且现代技术使石材有多种表现形式,既美观又实用,清洁起来也十分方便。

环境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探究 篇3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设计,教学研究

1 环境心理学课程解读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两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滞后的现状,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因为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没有充分體现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优势,所以环境心理学不应该被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人、环境、行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许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区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研究原则上必然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不应该只在个体水平,更应该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研究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创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队”,应该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研究,为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继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迅速地传播与发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从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相关研究,从而引起其他有关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第二,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中,“行为”不仅包括可观察到的活动和活动模式,还涵盖知觉、认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物质环境。

第三,具有浓郁的多学科性质。例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性、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正是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使它具有多种名称,它到底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还是属于环境学或是生态学的分支也争论不休。

第四,以实际现场为主。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本理论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研究,并采用来自多学科、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2 环境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理论过多,内容过繁。例如,某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开设在大二年级的秋季,36学时,3周,每周12节,使用的教材由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全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内容详细,教材内含有大量研究案例和论述,但由于课程安排时间较短且集中,短时间大量灌输理论性内容,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排斥理论课。

第二,学生忽视理论课程。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这一类的理论课程可以无师自通,在实际设计中自然会考虑到;还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理论课程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联不大,甚至无用。因此,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课堂的上课行为,如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侃侃而谈,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者干脆埋头玩手机、睡觉等,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教学效能感,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良学风。

3 环境心理学教学方法

结合自身对环境心理学知识理解以及教学感受,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教学内容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打破原有的章节式,采用模块式教学。由于《环境心理学》的内容繁多,教师需要对课本里的章节进行打破与梳理,采用模板式教学,即相关内容整合分类,作为一个知识点,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简洁性等特点。例如,第六章为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九章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第三章为环境认知,第八章为场所的评价意象,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教师讲授完一个内容知识点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体验不同的环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但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安排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进度,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状态。

第二,从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环境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学科,具有内容丰富、逻辑性强等特点,大多数学生就认为理论课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将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例如,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某一项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加以分析与论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开阔视野,触类旁通,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多角度加深知识点的掌握。

第三,重视案例教学。课堂中引进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体验设计师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研究选题、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到深化设计等,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通过案例教学的导入,使学生把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对教师课堂付出的最好回报,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4 结语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劳动者以积极的情绪、熟练的技术掌握和改进操作方法,防止生产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单调、紧张、焦虑等环境不适反应,在人—机信息传递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开展《环境心理学》课程研究的现实意义十分明显,社会的需要正是它在近年内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质量的提高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推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易西多.环境艺术的多学科交叉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 篇4

经过对课程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我从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入手, 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 找出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改的关键点:着重以实践型学习代替理论型学习, 着重以团队合作设计代替个人单打独斗作业, 做到实践为主、边学边练, 团队协作, 既巩固了课堂授课知识, 又强化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熟悉企业中的产品设计开发模式和设计团队协作特点。

一、课程设置与课程主要内容的安排与定位间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手段单一。

环境设施产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和产品功能开发是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主要是以PPT或图片形式来讲授知识点, 对现有的设计进行课堂讨论和改进。由于是在教室上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对产品实际的安放环境和使用环境的研究调查, 很多学生的设计作品在功能的合理性和使用环境的相适度上都存在大量的不足和缺陷:有的学生设计新型城市垃圾箱, 造型上会运用很多中式元素, 使其更符合文化古都的城市风貌, 色彩设计比较古朴, 很符合时代的审美特点, 但由于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式的设计构思, 学生并没有针对城市垃圾箱的使用环境进行详细和周密的考察调研, 因此在方案最终的设计提案中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 产品设施不适合特定的环境需要, 尺寸大小都没有根据摆放位置进行仔细考量, 防雨、防盗功能没有任何思考, 直接导致设计方案的功能无效。这些因素使得很多学生的课程作业都出现了严重的设计问题, 说明课堂学习效果对于这种实践型的专业学习来说并不理想。

2. 实践学时相对较少, 课下辅导难。

环境设施设计需要大量针对性的现场调研和考察, 要制备完善的使用环境研究报告。但是目前课程的实践学时相对较少, 再加上学生们日常课程安排过于密集, 没有大量的时间走进街头巷尾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考察。在少量的实践课环节过程中指导教师难以对大量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单独辅导, 因此很多学生遇到一些在功能设计的难点和环境与产品的相适性考量时往往都是直接进行一定的取舍, 甚至是消极应付。由于环境设施设计需要大量的时间对环境设施产品使用的实际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翔实和深入的调研报告是设计开发的基本依据, 再加上设计创意和建模渲染等效果图的制作, 最后设计方案的汇总, 整个作业过程相对比较繁重, 造成很多学生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完成, 设计方案都是零零散散的, 没有体现出课程学习带来的实质性设计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都是在实际教学环节遇到的突出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学习效果, 没有使学生的设计能力显著提高, 因此急需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措施。

二、课程改革思路与手段

1. 丰富教学手段。

安排一些课时专门学习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使用环境的调查研究并形成具有设计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授课形式上可以实行课上教学和课下实地考察方式结合, 多利用不同的设施使用环境作为课堂, 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 促进学生的调查研究更深入细致。

2. 增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

实践学时相对较少, 应该加大实践学时比例。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这种强调以实践带理论, 以动手带研究的课程, 就要督促学生走出课堂, 多走访相关的设计部门, 多考察产品的使用环境, 多动手设计产品方案。增加实践学时有助于学生自我安排合理的时间, 避免课业的繁重带来的兴趣丧失和疲于应付。

3. 以设计团队为单位组织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环节以设计团队手段安排学生进行设计实践。让他们4—5人为一个设计小组, 按照策划调研、草图概念、仿真效果、设计总结等方向分工合作, 每一个人可以负责一项或两项工作, 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设计方案的开发。这种方式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工作量, 提高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由于有了同学间相互督促和团队荣誉感, 使得每一个团队成员都积极地付出自己的努力。另外, 团队设计的方式更加符合现代设计事务所的产品开发模式, 按照设计师的个人所长来安排工作分工, 并在工作内容上有所交叉和互联, 使得每个人都能相互学习和借鉴, 进一步提高每个人的设计协作能力。

再上一轮的授课环节中, 我在学院领导和系主任的同意下采用了此创新的教学方法, 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在针对工业设计专业 (开课为第七学期) 学生的授课环节中, 部分同学已经进行实习工作, 还有大部分同学要参加考研, 平时的时间安排非常紧密, 按照原有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肯定不能按时有效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 于是经过与学院和系里的协调, 同意丰富教学手段、增加课程的实践学时和以团队设计的方式来进行课程作业的设计。采用此方法后, 学生们的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他们能够自由安排时间, 在实践课程经常活动的周末都能基本到齐参加实地调研考察。他们对一些重点需要进行设施更新或升级的地段进行了细致的测量, 交通流量计算和周边环境的考察, 每组都做出了翔实丰富的调研报告。在按照团队方式自由组合进行设计开发时, 学生按照个人能力和自己的特长自由组合, 考研的同学主要负责手绘创意与效果图的制作, 已经实习的同学负责实地调研考察与设计方案的汇总, 他们或是在课堂, 或是在宿舍甚至是食堂就餐时相互探讨设计方案中的问题。其中某组同学就是在就餐时想到了如何快速解决人通行与刷卡用时之间的矛盾问题, 并在设计解决方案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通过团队小组的通力协作, 在课程结束时候, 我组织了对设计方案集中展示和民主评议的活动。学生按照设计小组分别上台介绍自己的设计创意, 以及设计过程中经历的点滴。全体同学进行打分, 以十分制计分, 最后统计总分来排名。针对一些出众的设计方案我们进行了集中展示,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通过对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创新, 环境设施设计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得到了学院领导和系同事的认可。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手段采用课堂授课, 学生课下自己联系和作业, 新的教法在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学习的力度, 采用更加符合设计流程的团队协作方式学习、实践在课程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实地指导, 使学生直观地认知如何对待人、设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把握设计的总体方向, 开发功能上的创新点, 使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进学生对设计方案的理性思考和缜密策划, 使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学习更加符合企业实际设计环境的特征, 促进毕业生更好地走入社会就业。

对于设计专业的课程, 普遍需要我们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 以及学生就业的形势作出积极的应对, 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 使高校的教学与社会的实践接轨, 努力形成教与学、科研与实践的无缝接轨, 使专业学子能得到最大化的培养和锻炼, 提高设计能力, 从而更适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建平, 王祺.时装画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装饰.2005, 7:16.

[2]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篇5

1、设计名称:湘潭天易示范区战略发展研究与规划(2012-2022年)

2、包含的主要内容:

(1)湘潭天易示范区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研究

(2)湘潭天易示范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3)湘潭天易示范区环境与生态建设战略研究(重点)

(4)湘潭天易示范区要素与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5)湘潭天易示范区文化、品牌与形象发展战略研究

3、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是从发挥湘潭天易示范区的整体优势出发,结合区域发展新形势,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对湘潭天易示范区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若干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为提高湘潭天易示范区的区域竞争力,把握发展机遇,加强区域营销力度,提出推动区域整体良性发展的思路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参考意见。

4、内容要求:

设计报告需包括湘潭天易示范区发展战略的提出及说明,并对湘潭天易示范区发展战略提出依据提供充分的资料说明和佐证。设计既要立足现在面临的全球经济调整大环境和创建“两型”社会时期的现实基础,解决目前湘潭天易示范区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还要着眼未来,把握中长期发展趋势,注重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对示范区工作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意见。设计内容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协调发展策略、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为重点,需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新、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题的设计。

5、设计说明

(1)概述:“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

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长株潭城市群将加快构建区域规划体系,立足“两型”促进“两新”,“两新”带动“两型”,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落实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上,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龙头。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五大示范区之一,湘潭天易示范区承担着打造“两型产业”聚集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重大使命,将为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提出战略研究与规划,在当前区域竞争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先导意义。

(2)战略规划关注区域发展中具有整体和长远发展影响的问题,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决定性意义的谋划,从而把握区域发展在方向、速度、前景上的主动权。战略规划是控制变化和尽可能创造最佳未来的系统性的行动纲领,是引导区域快速发展、响应外部条件变化的决策依据。天易示范区在消化吸收省、市“两型社会”建设的有关精神的基础上,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与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层次开发、高效率改革的原则,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区域战略规划,及时科学地制定并有效实施,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设计规划范围: 湘潭天易示范区是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五大示范区之一,党工委、管委会是湘潭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功能定位为“创新服务基地、生态工业新区”,规划建设范围为西至涓水,北至湘江,东至株洲市界,南至上瑞高速南线,包括湘潭县易俗河镇全境和梅林桥镇部分地区,总面积99平方公里。

(4)规划期限:本次设计规划的期限为2012-2022年。

6、设计要求:

(1)两个班人员自由组合,9人/组,共5组;

(2)组长负责制,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要求所有成员必须参与实质性的工作(在设计成果中注明每个人所完成的工作内容,作为记录成绩的依据)。

(3)设计成果要求有数据支撑、图件(区域位置图,产业布局规划图,区

域空间利用现状图、区域空间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图、生态功能区划图)。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 篇6

【摘 要】结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特质以及目前市场需求的特点,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AutoCAD》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对目前AutoCAD课程从课程定位、课程建设的内容、改革方案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AutoCAD 精品课程 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它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新世纪国际化市场挑战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企业需要一线的技术人员能掌握AutoCAD,因此,AutoCAD精品课程建设尤为重要。

一、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AutoCAD》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

传统的“上课在教室,练习在机房或机房中单调的讲一练”AutoCAD教学方式不适合艺术类学生[2]。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每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讲解几个命令,然后让学生在机房里进行相应的操作练习,这种方式只能让学生熟悉命令,但是和实际的工程项目图纸的绘制目标相差较远。

(二)教材缺乏针对性,精品教材较少

目前的AutoCAD教材版本很多,而内容比较完善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较少,如果按常规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即使掌握了各个命令操作方法,学生也很难综合使用。大部分教材的缺点是缺少建筑制图规范的相关章节的介绍或是缺少综合的环境艺术设计案例,仅以单体实例的内容为主,用AutoCAD绘图如果脱离其应用领域的标准和规范,绘出的图形将没有价值。

二、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AutoCAD》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及其主要内容

(一)课程定位——以精品课程为依托,以实用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版本不断更新,用户界面、性能、操作、用户定制、协同设计、图形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软件教学的内容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AutoCAD制图时,并不是单纯学习操作命令,而是要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专业图纸,如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装修图等,使学生能够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二)主要内容

AutoCAD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强调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结合,而实际工程的综合性使得本课程的实用性特点更加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传授知识”到“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转变,把教学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加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改革方案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学习热情的高低是学习课程好坏的关键,因此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课后对各个操作命令结合相关专业图纸的绘制训练,达到熟练的目的。

(二)采用案例+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模式

案例+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模式进行AutoCAD教学,目的是以实例说明如何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专业领域常见的典型问题。针对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实中的设计项目,以达到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解决了无针对性教材的难题。

(三)利用其他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指导AutoCAD制图

学习AutoCAD制图除了掌握基本的绘图命令之外,学生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互联系,用专业知识的理论指导制图,如利用建筑制图的标准规范,将建筑施工图的标注样式、文字样式的设置的参数运用到AutoCAD系统参数设置中,使绘制的AutoCAD图纸更加规范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增加了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

(四)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选取既要保证基本的知识要点,又要适合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教材的内容必须包含环境艺术制图规范、图例制作、综合实战的讲述等内容,立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色,并结合环境艺术设计实例,使教材专业性很强又不乏生动。

(五)建立题库,集中评讲学生作业

为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应建立自测题库。在进行题库建设时要坚持科学、准确和规范的原则,重点放在试题题型、试题内容、试题管理等方面。通过集中评讲学生的课后作业,指出作业的优缺点,使学生明了在用AutoCAD制图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六)考核方式

基于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以期末的上机考试占主要分数,存在诸多的问题。期末上机考试的内容可在多套完整的项目设计图纸中抽选,这样避免了侥幸通过考试的心理,也可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达到熟练制图的目的。我们对AutoCAD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我们将该门课的成绩计算方法设计为:平时成绩占50%(平时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40%),期末上机考试占30%。

四、小结

综上所述,AutoCAD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模式、教材的选择、题库的建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有效的建设,才能切实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操作技能,为相关的企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傅凌云.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6):75-76.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 篇7

有句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说的是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古代有“孟母三迁”择地而居, 重在体现教育环境的作用, 孟母通过“断织教子”这具有强烈刺激的情境来教育孟子, 强调了情境对于孩子的直观感受。古代最早最完备的教育文献---《学记》中提倡的诱导式教学思想源于孔子的教育实践, 孔子通过先创设轻松的融洽的谈话情境, 后针对学生不同回答, 作出精辟评说, 积极诱导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探寻兴趣。我国情境教育的倡导者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与意境基本同意, 情与境是和谐统一的, 是主客观交融状态下的有情之境, 教育中的情境首先指是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创造的“有情之境”。

西方语言对情境理解为一些客观的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场景或环境, 以及人的心理与这些客观情境的认知或反映。主张创设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以及他所处的真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 以激起学习者积极的探索和主动的思维。

情境与教学密不可分, 情境是教学的载体, 教学要有问题情境的创设、情境的带入、情境的运用, 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情境教学

对于情境教学有不同的阐述,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制造或创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 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等等, 总之情境教学是教师主动创设的认知活动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是“育”巧手的过程。

三、情境教学设置

情境教学为课程服务, 课程为学生服务。高职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课程教学情境应切合学生特点、职业环境。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情境创设应各有侧重点, 针对不同课程类型、不同学生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情境教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室内设计原理”是一门理论较强, 记忆性、原理性较多的课程, 根据学生的特点, 课程的情境设计共分为几大部分:

课程的情境由小到大, 由室内设计的细节到整体, 教材内容顺序打乱, 依据知识的相关性重新组织知识点, 学习的重点突出, 实践训练更加有侧重点。每个情境又有多个不同的子情境:如在“家具与历史”这个情境中有: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的演变;西方家具的演化与特征;现代家具的发展等几个情境。子情境的课程以历史时间为载体演绎了家具由无到有由简到繁的过程, 通过历史事件、人文地理等相关背景的烘托使学生有畅游历史, 体验生活的感受。每个情境是下一个情境的铺垫, 情境之间相互联系, 这样就增强了课程的整体性, 突出课程特点。

四、子情境的展开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

高职环艺专业的“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记忆性掌握, 而是在学习完课程以后对学生的设计思维有所启发, 学生的视野有所拓展。古希腊教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 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存在于本性中的真理, 用问题的形式促使学生主动思索, 寻求问题正确的答案。高职教育不是选拔的教育, 应是合格的教育, 学生被动接受个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得不到锻炼, 这就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是对课堂内容的铺垫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始。问题情境的创设形式、方法应是多样的, 可以使相关课程的背景视频、课上的课件资料、教学前的任务书甚至是相关的电影。

1. 学习兴趣的激发

问题的情境应是在课前, 合理安排顺序, 例如在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的演变这个情境, 学生往往会关心课堂以外的知识, 学生会对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感兴趣, 有的对中国封建体制感兴趣等等。教师提过各种资料让学生提前参阅, 学生对课堂的教学知识方向有了大概的了解, 学生在指定的参考书中查找并理解课前设置的问题答案。学生在参看参考书时, 对自己感性趣的部分扩展阅读, 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考书不能只有一本, 教师应就课程内容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参考书目。“室内设计原理”的课程是杂家, 相关知识涉猎了很多, 这就决定了参考书的多样性、丰富性。

2.教学中的重难点的突破

问题的情境的创设不是让学生博览群书而是在兴趣的引导下把握住问题的答案, 学生对问题的把握程度恰好是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问题的创设应是情境中的重点, 课堂的重点知识的渗透应是在情境进行的过程中合理安排布置的, 课堂的授课顺序也要依“情”而循, 有顺序进行。这样学生的情感脉络都是在同一过程完成的, 教学的重难点就容易突破。

(二) 实施教学情境

有情设置, 教学是灵活的;有备而来, 学生是主动的。通过课前的问题创设学生对课程主要内容清晰, 知道自己在认识问题和寻求问题答案中的薄弱环节。

1.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创设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资源的丰富, 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 教师就问题情境的内容加以深化, 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职业情境、工作情境中加深对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明确课堂重点要把握的知识。在实施教学情境过程中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的很大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是生动而不失文雅, 幽默而不失严肃, 教师的语言是课上授课情绪的体现, 教师要将自身投入到情境中去, 才能引人入胜。教师在课上应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重点或者关键性的知识点让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增进了课堂学习氛围, 丰富学生思路。有利于对关键步骤或者原理的掌握。课上是发挥学生语言与应用能力的舞台, 教师是问题的制造者, 学生是回答问题的智者, 课堂不再是教师与不学者对立的公堂。

课堂氛围掌控在教师设置的情境里, 通过知识的不断重复加深了学生记忆。高职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是实践指导总则, 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真正理解主要体现在创造思维的成果上, 期间的训练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实践的过程要有基本理论的支撑, 理论、实践不分家是高职教学的特色。实践的锻炼对于环艺专业的学生不只是理论的应用而是思维过程的创造。

2. 工作过程情境的应用

室内设计课程是视觉审视的过程,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通过创造思维过程的结果表现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每个课程情境都要有相应的实践任务, 实践任务是理论课上教学的延伸, 实践任务的完成过程体现学生的岗位工作过程。基于实践教学中的工作过程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几个步骤。资讯的过程是在问题情境的环节收集整理的;决策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实践任务方向和目标加以引导;计划与实施环节重在理论课知识的应用,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思维是指在头脑中形成某一创造的思维过程。它是指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并运用猜想、想象、直觉等突破原有的知识范畴, 发现新规律, 提出新方法、创造新产品、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是继承以往科学成果和总结现实经验的结晶。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 其思维方法既不同于纯艺术的形象思维, 也不同于纯科学意义上的理性思维, 它有独特的思维方法。需要前期资讯与决策阶段详细资料、数据为前提。当设计方案一经确定, 就需要设计师发挥充分的想象力, 调动其所有的艺术细胞, 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作为设计理念的载体, 明确而生动地表达出设计师的意图。学生在情境实施阶段应牢固树立设计意识, 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 通过检查与评估来查找缺点和发现不足,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整个任务的完成是通过学生在工作任务过程情境中进行的, 由资料收集到设计定位再到设计实施最后自我检查、评估, 经历了反复的肯定与否定的思维变化, 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丰富设计, 更加强化了职业工作特点。工程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总结, 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不同于理论知识的范畴。工作过程的情境实现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关联性。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适应学生的教育, 针对高职特点, 教学的方式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的核心是课程开发, 情境教学具有将问题前置, 课上引导, 学生主动等特点。情境教学不只是理论课程的专利, 理论课程的教学更不可忽视实践教学情境的训练, “工作学习化, 学习工作化”, 深化设计过程的训练与培养。

参考文献

[1]祝辉.情境教学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 篇8

环境意识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感受、思维及情感等的总和, 是人类思想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2]。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3], 最根本的是从教育抓起。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其环境意识不仅关系着自身的环保行为, 还影响着其他社会群体的环保行为[4]。目前尽管针对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也有不少研究[5], 但绝大部分集中在环境保护常识的认知和环境意识与行为的通识教育, 缺乏环境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本文从环境教育对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影响入手, 对环境教育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探讨, 从而为完善大学环境教育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 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基本情况和环境意识两大部分。根据多数相关研究采用的方法, 把环境意识分解为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三个维度。环境意识首先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认知, 而认知主要来源于知识, 因此环境意识的第一维度是环境知识。意识也是一种心理, 包括感受、思维及情感等, 都可以用态度来表示, 因此环境意识的第二维度是环境态度。而态度的最好反映是行为, 行为是态度的外显, 因此很多学者把环境行为作为环境意识的第三维度[6]。本研究一方面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调查研究, 另一方面考虑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反复筛选设计出具体问题。其中环境知识共9个问题;环境态度测量采用NEP量表, 对五个维度自然平衡、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例外主义、生态环境危机和增长极限共设计了15个问题;环境行为则根据大学生环保活动参与情况设计了5个问题。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选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调查对象涉及独墅湖校区中所有学院 (包括医学部、材料与化工学院、传媒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院、艺术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共9个学院) 的全体在校学生。由于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综合类大学, 且涉及多个专业,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调查数据可信度较高, 能较好地反映当前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 回收有效问卷326份, 有效回收率为90.56%。调查样本兼顾了高年级和低年级、男生和女生、文科和理工科的平衡。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环境教育对大学生环境知识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 接受过环保课程培训的大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于没有受到培训的大学生群体。在9道题目中, 接受过环保课程培训的大学生的平均回答正确率为61.11%, 没有受过培训的大学生的平均回答正确率为68.96%。没有受过培训的大学生在任何一题的回答正确率都没有显著高于受过培训的大学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少数题项 (例如“废弃的纸巾和厕所纸是不可回收的”) 的回答正确率明显偏低, 说明对垃圾回收问题、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做法不少大学生还存在严重的错误认识。

单位:%

注:***p<0.001;**p<0.01;*p<0.05;+p<0.1, ns.不显著。

(二) 环境教育对大学生环境参与的影响

接受过环保课程教育的大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自觉程度高于未受过教育的大学生, 接受过环保课程教育的大学生的平均得分为2.77, 而未受过教育的平均得分为2.58。并且虽然“谈论环保问题”和“购买商品时考虑其是否符合环保要求”这两题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但是各项题目接受过环保教育的大学生的得分都高于未受过教育的大学生, 受过环保教育的大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自觉程度高于未受过教育的群体。

注:***p<0.001;**p<0.01;*p<0.05;+p<0.1, ns.不显著。

(三) 环境教育对大学生环境态度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环保课程教育的大学生环境关心量表平均得分为57.86, 而未受过教育的大学生的平均得分为58.66, 两者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这说明接受环保教育和培训对于大学生自身环保意识及价值观的形成, 并没有直到显著的影响作用, 间接反映出环保教育是一个持久、缓慢的过程。虽然环保教育传授大学生生态破坏、环境保护及环境运动方面的基本常识, 但在大学生深层次的环境自觉意识的培养、对自然深切的情感关怀和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素养培育方面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主要结论与建议

(一) 主要结论

1. 大学生环境知识的总体水平较高, 但对环境保护常识性问题的了解还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2. 大学生对环保社会活动参与意愿比较强烈, 高校应该拓宽环保活动的覆盖面, 并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3. 环境教育在大学生的环境态度培养方面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今后要加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 对环境教育课程设计的主要建议

1. 课堂教学与调查实践相结合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具有一定环境关心的意识, 因此有兴趣选修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 但是如果课程变成长时间的理论说教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时, 许多学生的兴趣又陷入低谷。根据课程的设计理念, 环境教育课程的实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以环境正义为基本理念的环境意识视角的培养。要培养环境意识视角, 就必须让学生参与进来, 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与调查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讲授之后,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相关理论, 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并将概念操作化成调查题目, 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调查和分析。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加深对理论和概念的知识理解, 而且可以增强环保研究和参与的动手能力。

2. 课堂教学与时事分析相结合

对环境问题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当前发生了什么环境风险, 或将要发生什么风险, 而需要掌握环境保护理论以理解不同社会群体是如何定义环境风险及做出怎样的反应。环境保护理论一直是环境教育的重点, 也是难点。在传统的课程学习中, 许多学生只是靠机械记忆去记住理论的内容, 一旦考试过后, 所学理论也随之淡忘。根据课程设计的建构主义理念, 课堂教学与时事分析相结合。让学生关注环境新闻寻找典型案例, 运用所学的理论, 针对新闻中环境事件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进行分析。既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环境状况, 又将学生置身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讨论中, 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教学与影视观赏相结合

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著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也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和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等经典著作。但是从课堂观察来看, 尽管教师大力推荐, 但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高。因此一开始就摆出大量经典著作并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可能让学生被厚重的书本吓倒。今天的大学生成长生活在一个多媒体的时代, 影视教材具有直观生动性和鲜明时代性等特点, 很容易为学生接受。将课堂教学与影视观赏相结合, 选择优秀的科普电影影片引导学生观赏和思考环境问题, 可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章怀.中国环境污染总体未得到遏制.http://www.chinanews.com.cn/ny/news/2010/01-28/2096671.shtml, 2010-01-28.

[2]陈忠暖, 王霞斐, 何祥.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境教育刍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19, (3) :65-67.

[3]陶文娣, 王会, 王瑾芳.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 (1) :130-133.

[4]陈润羊, 齐普荣.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境教育对策研究.中国林业教育, 2007, 1:19-21.

[5]解红晖.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30, (6) :110-113.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 篇9

课程的单一性多指大多数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单元制”或“双元制”的教学模式, 课程之间联动性不大, 每个教师仅围绕自己所教授的科目做研究, 课程之间多为平行结构, 学习的层次不明显、关系不紧密。

多课程、多元联动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之间可以互动、集体备课, 深入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状态。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多个老师教授一门课, 教师间集体备课, 分阶段教学;多个课程使用同一项目, 真题实做, 可以借助某一个实际项目来联动多课程, 形成多元化组合课程。这两种形式可以根据学校制式及课程学时的长短来选用, 但总体的目标都是让知识以结构化渐进式的形式增长。

专业多元立体化联动课程可以打破“单元制”或“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局限, 让多门课程多元联动, 实施立体化、层次化教学。对学生而言, 在多元联动立体化课程中, 他们的学习思路不会因课程的变化而间断。项目的实施应用到每门课程, 作业量少而精, 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教师而言, 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教学阶段或教学课程, 这样既有利于其利用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深层次的备课, 又可以到企业锻炼和实践。

二、省内高职院校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现状

近几年, 通过与省内各高职院校交流与调研, 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情况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大多数职业院校会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来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办学时间比较长的院校与地域特色的结合更加紧密, 在课程设置上更突出地域文化或者地区岗位需求。除了用基础课程内容强化专业特性外, 在专业课程上会增加企业岗位技能锻炼, 还会相对增加课时数, 突出该课程的主体位置。有一些院校更注重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比如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展开多角度校企合作, 使用校企共育共管、全程融合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 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教”“学”“做”出发, 增加“用”“鉴”“拓”三个环节, 在课程层次上逐步让学生体验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 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替代校内课程作业, 注重于“用”的实践教学探索。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可行性分析

学校应该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教学空间”与“实践空间”合一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企业, 实现从基础到进阶、由进阶到创新技能的训练, 在知识结构上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再由面到空间的深化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整合。受学制的影响, 学生实际在校时间非常短, 只有两年的时间, 因此, 合理安排学生知识层次和结构以及岗位能力训练在多元立体化课程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一年中, 我系就采取多课程多知识结构联动的做法, 学习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的做法是每个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结构, 设定一个逐步提升岗位能力训练的企业真实环境或场景, 将这个真实案例作为本学期的主干课程主导项目, 其他课程的授课内容则作为这个课程知识结构的补充。这样一来, 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是逐步拓展的, 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学习空间也与实际工作氛围更贴近。当然, 这对于主导课程的指导教师的职业素质有了更高要求, 但这也是促使指导教师加深与企业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为了更好、更实际地将项目带入课堂, 不得不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 熟练掌握实用生产技术, 以便能随时解决学生在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也促进了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的实现路径

尽管当前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 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反思。同时通过校校交流、校企合作, 探索出适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多元立体化教学实践的几种途径。

(一) 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制定需因地制宜

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 它是以培养就业时能无缝对接和服务于企业的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学生如何能快速地找到就业单位, 这与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及能力培养有莫大的关联。所以, 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就不得不考虑当前职教环境及区位优势。现在国内办得比较好的几所高职, 在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上基本都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比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专业、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皮具专业等。因此, 在课程内容开发上可以以实际项目为导向, 基于本地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来确定岗位需求的必备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 也需要考虑该岗位知识结构的深浅层次, 要做到在低年级时掌握的知识足以基本胜任该岗位工作, 高年级课程则需为学生考虑该岗位发展前景的潜在知识与能力,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快速胜任岗位工作。

(二) “真题实做”与“产学研用”的层次化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的实现路径还需要依靠在项目课程中真题实做。课程项目立足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职业岗位要求, 采用项目导向式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主体内容设定为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 授课过程要严格执行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规范。同时, 也可以将课程模块化, 一个模块若干个子项目, 以真题实做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工作岗位能力。高年级学生基本就可以实行与企业对接“产学研用”, 直接到企业参加实习, 由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共同指导。

(三) 实现课程联动和弹性化教学模式

课程联动主要是指在某个学期或某阶段借助一门核心课程开展实体项目, 其他课程为该课程做辅助与联动, 用主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弹性学习是以弹性、自治、学习者为基本概念, 以现代信息媒体技术为基础, 以弹性的、为个人设计的课程为基本内容, 以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选择为特点。课程联动和弹性化课程可同时进行, 且两者相辅相成。所以, 在实行课程联动和弹性化教学模式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上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辅导的授课方式; (2) 课程设置要有弹性与可选择性, 不同水平的学生可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模块; (3) 采用参与式、互动型教学方法, 进行启发式、小组讨论、团队协作式教学, 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 (4) 建立学分互认与资源共享机制, 允许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模块、专业、学校间进行选择, 并能获得资源的提供和相应学分; (5) 建立合理的、多样的、弹性的评价制度, 注重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及能力获得评价; (6) 引入工作室的学习方式, 建立学生、教师工作室, 模拟实际工作, 强化企业工作模式。课程联动和弹性化教学既可以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 又可集中训练学生的企业岗位能力, 还可以在主要项目课程外, 弹性化提供其他辅助课程及资源来培养该岗位应具备的其他能力。近两年, 我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方向实行的课程联动和弹性化, 针对核心课程, 如居住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酒店设计、环保建筑、环保景观课程等, 结合其他课程做联动教学。从学生平时作业展出及在专业比赛项目中获得的奖项来看, 我们的教学成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省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的调研, 根据个人工作过程, 归纳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必须要是层次化、多元化的, 并实证探索多元立体化课程的建设是可行的。但本文只是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联动课程研究课题的初步探索, 研究还有待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及深入推进, 从而继续探寻适应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课程模型构建及价值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关宇霞, 张桂春.构建我国职业教育的弹性学习制度[J].教育与职业, 2005 (9) .

[2]梁成艾, 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2.

[3]王辉静, 耿壮, 秦文, 刘君尧.“教、学、做、用、鉴、拓”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精品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6) .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 篇10

1 景观设计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景观设计课程是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核心骨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集工程、艺术和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应具有明确的课程定位,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的探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景观设计课程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知识结构多元化、实战技能多元化的高素养、综合性景观设计类人才”。根据课程定位,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制定核心课程计划、教学目标与任务时,要了解学生的整个培养计划,特别是要认识到自己所教课程与前后课程的延续性和连贯性,才能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系统[1]。景观设计课程是在专业基础课和室内设计等课程后开设,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室内空间感和思维方式,它是前续课程(园林制图、园林植物、电脑辅助设计、室内设计等)的一个综合运用。同时该课程培养全面的综合职业技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景观设计课程主要对应的岗位为景观设计师。高职教育应以景观设计师岗位为依据,以该岗位需要的和所用到的知识为度来构建岗位能力框图,并且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一个不断完善、逐步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景观设计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条件,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和职业教育规律进行优势互补的紧密合作,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使用于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教育活动。

2.1 推行校企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结合高职教育实用够用的教学特点,依据景观设计相关领域的行业要求,在整体设计上走校企结合的道路,推行“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为课程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2 实行三元螺旋循环递进的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的表达与创新能力,具有很明显的艺术、工程设计课程的特点,考虑到高职学生入学基础较低,学习时间较短等问题,本课程以“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实践”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密集强化训练为手段,提出了按照“方案认知—理论提炼—项目实践”的三元螺旋递进的教学过程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 课程教学内容

1)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a.首先是针对市场需求,以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选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相应的设计素质及能力。b.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相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高职学生底子薄,在校学习时间短,必须在短时间内令学生快速进入设计课程的学习氛围并掌握足够的实用技能,为此必须直接导入足够的实际案例及项目进行反复循环教学,因此要以学生为本(见图1,图2),根据反复循环教学原则选取教学内容。c.实用、够用原则,根据景观设计师岗位的广泛调研,精心挑选出工程项目类型最集中,以及最具开发前景的六个项目类型,作为基本教学情景单元,六个项目六次循环,从易到难螺旋递进,既能贯彻教学理念,也践行了高职教育的适度够用目标。

2)教学内容组织安排。课程教学安排遵循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从感性到理论认识的客观规律;景观设计课程以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内容为其教学对象,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工作,直至团队协作完成;课题从相对简单的城市道路着手,逐渐到扩大至城市公共空间的小游园、城市广场、城市居住区,最后以综合性公园结束;一个课题对一个主要问题进行全面、仔细阐述,经现场调研—理论解析—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等过程[2]。

根据以上教学原则,选取了六大教学情景:情境1,庭院景观设计;情境2,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情境3,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情境4,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情境5,单位绿地景观设计;情境6,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使学生学习和了解对于景观设计方案阶段的工作方法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学以致用。当学生毕业进入到实践工作中的时候,科学的工作方法会成为其最有效的工具,而对于形式的审美和观念,则是在其一生中都会不断提高完善的[3]。

3)教学环节。在三元螺旋递进的总体教学模式框架下,每个教学情境都实现以下教学环节:首先感性认知,其次理论提炼,最后项目的工作过程设计、整合和序化。通过多个设计项目的工作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生景观设计的职业能力,并养成景观设计职业岗位的综合素质。

4)教学内容表现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共同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突出“校企结合,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配备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站收集大量的设计项目案例,提供了详细的规划图文与视频材料、交互式漫游动画等,构成了丰富的习题、项目库、素材库、案例集等相关资料方便学生自学,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4.1 教学模式

本课程教学采用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通过组建设计小组,在课堂或公司操作真实工作任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大步骤,结合专业特点设计了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提出任务、项目准备、小组讨论、方案设计、设计成果汇报、教师专家讲评、总结与成绩评定”。

4.2 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应用法。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图片、动画、现场操作录像等解决操作的难点与重点。运用设计实务模拟软件与场景动画漫游软件,从景观的生成到最终效果展示,可实现项目设计全过程的人机互动,保证快速得到设计反馈并进行修正,大大提高了设计教学的效率。建立课程网站,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方便教师辅助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重点运用在学生感性认知阶段。通过大量优秀作品案例的反复循环接触与模仿,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际项目的具体流程;进而由案例提炼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巩固提高具体项目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技能。3)头脑风暴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意,对于一个项目主题的确定、设计元素的选取等内容采取集中、无限制的讨论交流方式,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团队的集体智慧,使学生掌握项目创意构思的有效方法与手段。4)实地、实物教学。单纯的课堂讲授,无法使学生对景观设计有切身的直观感受,因此,在课程中增加实地、实物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公园绿地、街头广场、居住区游园等,体会景观,感受空间,认识植物。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是景观设计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方式。5)模拟情景教学。在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设计项目后,加入模拟情景教学环节,即模拟设计方案汇报场景,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主动上台汇报所设计的方案,配以电脑演示和展板图册。在汇报之后积极鼓励并引导其他学生对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教师一起对方案进行点评和讨论。这种模拟训练,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阔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增加实战经验,调动学生间的良性竞争,活跃课堂气氛。另外,鼓励学生多参加与景观艺术设计相关的设计竞赛,从竞赛主题上可以了解人们正在关注哪些课题,同时,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5 考核方式多元化

1)理论考核。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辅以一定字数限制的设计说明(可规定字数限制为3 000字左右),或针对设计方案完成一篇课程论文。通过对理论部分的考核,可以全面、深入地考察出方案中学生本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2)设计方案考核。要求学生制作具有一定水准的全套景观设计方案,包括平面布置图、交通规划图、景观植物布置图、施工图、效果图等一系列完整方案,并装订成文本。通过对设计方案的考核,能够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效果以及表现能力。进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设计课程不仅要强调最后的结果,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设计的过程。教师考评的标准应改变以往对学生作业结果考评为导向,转向过程兼顾结果考评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激励和控制作用[5]。

本文从当前高职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概况进行探索,从当前高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从建立一种崭新的景观设计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展开深入研究,旨在探求一种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求、更有利于开拓学生对于景观设计的创新式思维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强的景观设计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并进而推动我国景观设计行业以及景观设计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在多元化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将景观审美和景观鉴赏能力均得以提高、眼界开阔,最终创造出优秀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景观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王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美与时代(上),2010(3):29-31.

[2]黄静.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多维性的思考[J].新西部,2009(5):24.

[3]王鸣峰,宋南.景观课程教学新思路[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8(4):37-38.

[4]王菁.景观设计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16.

上一篇:t检验下一篇:抑郁症焦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