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活动

2024-05-16

大课间活动(精选十篇)

大课间活动 篇1

一、让所有参与者明确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

“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毛泽东语) 作为一校之长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明确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切实唤醒教师、家长、学生真正认识体育的作用与价值, 把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深化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几年来, 笔者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制订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 重点围绕“一个目标”, 抓好“两个基本点”。“一个目标”, 即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目标, 增强学生体质, 增进学生健康,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两个基本点”, 一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二是确保学生每天拥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二、努力创设有利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环境

(一) 着力硬件建设

受诸多因素影响, 笔者所在学校一度成为全区软硬件设施最为薄弱的学校。但近年来, 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 学校先后修建了塑胶跑道和悬浮地板运动场, 绿化、美化了操场和学生活动场所, 还因地制宜设置了攀爬梯、高低杠、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 购置了一批体育器材, 完善体育活动设施, 使学校真正成为“处处有健身设施, 时时能快乐活动”的运动乐园。

(二) 改善环境建设

学校积极营造自然温馨、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

1.营造舆论环境。利用黑板报、展板和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生传播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关知识。

2.重视熏陶教育。学校通过电视传媒引导学生感受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更新校园体育标语, 增设体育名人画像和体育格言, 使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 受到体育精神的感染和鼓舞。

三、精心管理大课间体育活动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落实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校长务必要高度重视, 探索并建立适合本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长效机制。

(一) 构建融合性管理机构, 发挥整合功能

学校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 实施活动管理的分工负责。

1.校长总负责。校长只要在校, 必须到现场, 以此来提高全校师生对大课间活动的态度。

2.班主任负责管理。要求班主任要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各班正副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参加活动, 严格管理。

3.体育组制订计划实施现场操作:体育组长具体落实, 对本组成员采取包干负责、分工合作、整体推进的管理机制。体育组成员负责大课间内容的安排、技术指导, 并做好活动情况登记和搞好学期总结测评等。

如今, 学校建立了一个由上到下的管理体系, 逐步形成了校长全面负责、体育组具体牵头主抓、班主任分工负责、其他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层层落实, 齐抓共管, 为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 健全创造性管理制度, 形成运行机制

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 不仅需要校长的重视, 还必须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1.制订活动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取得实效, 笔者所在学校制订了相应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制度》、《体育器材使用管理制度》、《大课间一周、一日活动安排》等管理制度, 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健康发展。

2.建立督查评价制度。评价是保障阳光体育运动有序、规范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 树立“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评价观, 初步制订了系统的监管措施和有效的活动评优细则, 以求将常态日常监督与管理工作落在实处。

(1) 对教师的评价。对参与大课间活动的教师进行考核, 学期末与教师绩效、年度考评和评优评先挂钩, 保证大课间活动时教师协同配合, 确保每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2) 对学生的评价。定期通报学生在活动期间的表现, 并作为学生平时体育成绩、个人评优和操行评定的一部分。学校还制订了最终成绩与进步幅度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 该制度有效克服只看最终结果的弊端, 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大课间的兴趣和主动性。此外, 学校还根据评价考核的标准对所有班级进行评比, 并且作为文明班级评比的条件之一。

四、提高体育教师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能力

显然,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无法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的。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决定了活动开展的效果。近年来, 学校不断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定期开展相关培训, 加强学习运动生理、健康等方面知识, 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 提升他们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内容设计中的开发能力和指导能力、设计和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活动的能力。

五、注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

如何使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实效?学校在广泛征求全校师生、家长建议的基础上, 打破了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形式, 让活动丰富起来。

(一) 编排活动内容, 激发参与兴趣

为了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 学校通过不断尝试, 克服场地过小、体育器材相对缺乏等困难, 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精心安排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流程。以下列举其中一个场景。

1.活动开始前。大课间铃声响起, 在《运动员进行曲》的伴奏下, 所有班级在指定地点集合出队, 做到快、静、齐, 再有秩序到达操场。

2.师生同做广播操。学校要求全校教师与学生随音乐一起认真做操, 为学生做好表率。整齐划一的师生同场做操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3.分年段活动。各年段按照学校体育组统一编制的活动安排表, 在指定的区域开展属于自己方阵的活动项目。以五月份的大课间为例, 在充满激情的提示语与《阳光体育之歌》的伴奏下, 低年级以激发兴趣为主的游戏性内容, 如“钻小桥”、“小兔跳”等, 形式多样, 定期更换主要内容, 保持低年段学生的活动热情;中、高年段在技巧和难度上略有提高, 以跳短绳、长绳、小篮球、快速仰卧起坐等体育游戏为辅。活动过程要求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让操场成为快乐的健身场。

(二) 以比赛促训练, 展示活动成果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比赛的“功劳”, 而学校最具特色的就是每月一主题的比赛。

学校每周一至周四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都是以集体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为主, 而周五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常态下都要举办年级、班级、小组或个人的小型对抗赛, 要求人人参与其中。月底由学校组织主题比赛或特色展示, 为每个学生展示自己最出色的一面提供平台。沐浴着明媚的阳光, 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个朝气蓬勃的身影在活动中演绎着快乐与和谐。

(三) 引入民间体育, 增强人文素养

民间传统体育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集地域性、健身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引入民间传统体育, 有利于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 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因此, 学校充分挖掘本地民间体育资源, 积极引入打四角、抓石子、打陀螺、跳格子、滚铁环、拍胸舞等民间体育传统项目。为了把这些项目做得更好, 学校专门聘请有关的农村校外教师, 对大家进行指导和培训, 提高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大课间活动中开展的质量。让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大课间, 走进学生的生活, 不但继承和发展了家乡的文化遗产, 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及家乡文化的情感。

(四) 开展特色课程, 助力健康成长

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近年来, 学校将“快乐体育”、“特色体育”等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大课间体育活动之中, 开展有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活动的内容由各班主任按该班学生的喜好和特长来选定, 有跳竹杆舞、赶猪跑、篮球速递、花样跳绳、一人一毽、韵律操、武术、小足球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学生们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与自信, 身心茁壮成长。

六、结语

学校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坚持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路, 积极探索实践, 吹响了以“关注师生健康, 共享阳光体育, 塑造阳光人生”为主题的校园阳光体育运动“集结号”, 全面提升了师生的身心素质和健康水平。连续几年, 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均达到国家标准, 并呈现逐年提升态势。2013年11月27日, 学校作为丰泽区受检学校之一, 接受国家教育部督导检查团对我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工作的实地督导评估。其中, 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得到检查组专家、国家督学、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等领导的高度赞誉。

大课间活动总结 篇2

XX初级中学 2009.10

大课间活动总结

一、本学我校领导十个重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由体育教师负责,全体教师积极配合,组织有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全体学生人人参加大课间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大脑和身体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为下节课的学习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三、由于坚持做眼睛保健操,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消除了眼睛疲劳现象,保护了视力,预防了近视眼的发生,基本控制了学生视力的下降。

大课间活动 篇3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 学生 学生体质健康 策略研究

1.研究目的

1.1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2对我校现有的“体育大课间活动”项目进行科学的筛选和设计。

1.3对我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场地与器材的要求与合理利用。

1.4对我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安全措施的制定与可行性分析。

1.5研究制定适合我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新模式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国家体育教学文化生活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2问卷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调查:现阶段体育大课间活动对学生造成的一些消极和积极影响,同时了解学生所喜欢的活动项目,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2.3数理分析法:对前面的调查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的方法,制定和实施新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

2.4对比实验法:以本校实验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对学生阶段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对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查找原因,不断反思与校正,不断优化活动实施目标与方案,不断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益,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2.5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积累材料,总结有效措施,找出有效提高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国家政策是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前提保障

国家教育司杨贵仁司长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讲话,再次重申中小学生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并要求全国各地都要认真地贯彻落实。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理事长宋尽贤也强调指出:落实中小学每天大課间体育活动是我们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3.2丰富的物质、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是推动大课间活动模式的开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坚强后盾“以人为本”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就是秉承这种理念。让学生经常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不仅能使同学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具有更强的意志和上进心;还能使同学们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具有开阔的视野,富有合作精神和创造力,为他们将来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基础。

3.3浓烈的体育运动氛围是利用大课间活动模式,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动力

首先,秉着理论先于实践的原则,华侨初级中学根据自身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特色,成立了以体育科组的全体老师为成员的专门研究小组,探索适合学校开展的大课间活动模式和活动的内容等。

其次,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大胆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课间操模式,引用诸多时尚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毽球、竹竿舞、打跳舞、功夫扇、拳操、活力健身操、踏板车、轮滑、滑板车等项目。

3.4家庭观念的更新,家长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增强,也从侧面为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和提升起到了带动作用。

3.5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基础

4.结论与建议

从政策的大力支持、社会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的良好、学校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家庭观念的积极影响、教师素质的与时俱进、学生需求的与日俱增这几个方面的具体论述,更完备地说明了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健康的实践是能取得成功的。基于已有的现实基础,再结合研究目的利用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健康,为大课间活动开展更加顺利,仍有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究。提出以下建议:

4.1 更深入的分析国家政策,更坚决地把政策内容落实到实处。

4.2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使社会大环境更利于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4.3 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锻炼氛围,构建完善的学校大课间活动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

4.4 加大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更深入家庭观念中。

4.5 持续不断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并且可以开发以大课间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

4.6 始终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点,使越来越多地学生从大课间活动中获得他们所想要的。

【参考文献】

[1]季钢,侯令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中学实施中的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周传尧,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因素分析[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3]杨军,主编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4]肖明,主编《哲学原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二版

[5]张厚粲,主编《心理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一版

[6]毛振明 、杜晓红 、于素梅 《体育与健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湿俊,杨宇明.《谈中学生体能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2003年3月

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篇4

单一性的体育活动是指全校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同一内容的体育集体活动,此方法的特点是场地要求较低、管理方便,适合体育资源紧缺的学校。

方法1:先做广播操再跳校园集体舞。

方法2:先做广播操再踢毽子。可左右或前后二人一组,一人踢毽另一人数数,在5分钟时间内踢100~200次,二人交换进行。班主任对每个人踢的次数都进行记录,对在规定时间内踢得又好又多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发挥榜样的作用,以点带面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如果学校配合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踢毽子比赛,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将会更加高涨。

方法3:先做广播操然后在原地或划区域以班为单位进行跳短绳活动,方法可参照“方法2”。

方法4:单一跳排舞,时间25~30分钟。排舞,又称牛仔舞,上几年流行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后来传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接着传遍中国城镇和乡村,排舞集恰恰、华尔兹、探戈等步伐配合小幅度的上肢动作,舞姿可优美大方,也可激情奔放,节奏可快可慢。学生排着队伍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单个而不需要舞伴踩着约定的舞步尽情娱乐和健身。排舞的特点是步伐简单,运动量可控,音乐可换,场地要求也不高(学校可以做操的地方就可以跳排舞)。所以,在学校用单一的排舞练习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确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二、复合性的体育活动

复合性的体育活动就是同一时间有多种以上的活动内容。

方法1:先做操,接着一、二年级踢毽子,三、四年级跳皮筋,五、六年级跳绳。内容安排可一学期不变,最好是一周互换一个项目,各项目的活动要求可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来制定。

方法2:先做操,然后一、二年级迎面接力跑,三、四年级篮球运球接力,五、六年级跑步练习。

方法3:低学段年级跳排舞,高学段年级进行篮球、排球游戏或班级小组比赛,当然规则要修改,争取在短时间内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上场体验,但此方法管理复杂、场地需求量大。

方法4:全校跳排舞,但各年级因学生年龄不同而编成不同的舞步,选用不同的音乐。如果场地允许以班为单位进行跳舞,鼓励各班自编自教自练,此方法运用得好场面将非常壮观,令人兴奋,但不足之处是场地要求大,音响投入多,编舞任务重。

三、俱乐部制的体育活动

俱乐部制的体育活动是指学校组织各项目俱乐部,学生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报不同的俱乐部,组成相对稳定的俱乐部成员,在大课间活动时间段内进行基本功的练习或比赛。

方法1:根据学校的体育资源组建各项目的俱乐部,并按俱乐部制的要求开展活动,但此方法要求学校具备特别雄厚的体育资源。目前,大多数学校实施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大课间活动总结 篇5

阳光大课间活动是我校养成教育课程化实施的重要方式,上午大课间分为跑操、武术操、班级特色活动三部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其中校本特色空竹连续两次被县教体局领导夸奖。

阳光大课间不仅是学生的锻炼时间,其中的诸多细节彰显着一所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效,如学生整体排队上下楼、操前的手不离书自主学习等。我们通过系统化的设计、精细化的要求,让阳光大课间成为养成教育成果展示的舞台,展现站集一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现将我校阳光大课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

我们首先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扎实开展阳关大课间的相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全体教师关心、重视体育工作,全体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加强阳光体育活动的宣传;政教处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向全校师生发出 “阳光、健康、快乐” 积极参与阳关大课间的活动倡议。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阳光体育运动人人皆知、提高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认同度,扩大了阳光体育运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二、加强领导,精心设计。

开学初,我校成立了阳光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完善并制定有关制度、方案,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班主任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具体实施、全校师生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这为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机制保障。学校在本学期又购置了一定数量的篮球、羽毛球拍、跳绳、毽子、乒乓球拍等体育器材,为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做好准备。另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校还动员学生自备活动器材,如皮筋、呼拉圈等,丰富了学校活动器材的种类,为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关键是我们对两个大课间做出了精细化、系列化的设计,实现了阳关大课间的自动化,流程化,在音乐的提示下全体学生自动参与,取得了很好效果。

三、机制考核,确保质量。

为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锻炼时间,每天由政教处组织学生会在课间操时间对各班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检查记录,以全体学生为评价对象,以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完成质量为评价内容,运用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全校学生进行评比,并将评价结果与班级量化考核相结合,使大课间活动得到全校学生和班主任的广泛重视,确保阳关大课间的活动质量。

四、寓教于乐,丰富内涵。

阳光大课间是我校养成教育课程化实施的方式之一,排队下楼是对学生礼让意识的培养,手不离书是进取导向的强化,集体项目重视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通过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使校园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学生的团队精神、拼搏意识、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都在不断得到提高,尤其是师生“同台”活动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使师生关系和谐、同学关系和睦。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初探 篇6

关键词:小学  体育  大课间  开展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17-01

1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

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与周边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交流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室外广播体操,室外广播体操在当前我国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中是较为普遍的开展形式之一,其对体育器材及场地的要求不高,易于组织并实施,且通过完成课间操的一系列动作,可有效达到增强学生体质、释放学习压力的效果,但若简单的将广播体操做为大课间活动的唯一开展形式,其弊端也会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广播体操对动作规范度要求较高,且都有着固定的套路,趣味性相对较低,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另外,广播体操受季节以及天气的影响较大。(2)室内徒手操,室内徒手操是通过基层体育教师的不断钻研,使之近几年来在大课间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室内徒手操一般简单易学,且因其在室内就可进行,因此,室内操也逐渐成为极端天气条件下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之一。(3)当然,学校也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对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形式进行调节,如在较为寒冷的冬季,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田径运动,通过对运动时间及运动量的控制达到改善学生体质的预期效果。而炎热的夏季,学校则会组织学生进行运动量相对较小的运动项目,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避免对学生造成中暑等身体伤害。

2 体育大课间活动对小学生的影响

2.1 通过体育大课间活动可有效增强学生整体体质水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走进我们的生活,随之青少年学生也将越来越多的课余时间用于玩各种电子及网络游戏,或参加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辅导班等导致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身体素质也随之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当前大部分学生均来自典型的“四二一”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往往承载了来自父母双方所有长辈的关爱,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将他们认为的有营养的东西全部给了孩子,但却因缺乏最基本的科学常识而最终导致孩子体重超出正常范围,这样一来,这些所谓的关爱不仅没有给孩子带来实际的好处,反而会造成孩子的身体负担,得不偿失。小学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多为每天半个小时,且时间相对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小學生的基础运动时间,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

2.2 体育大课间活动可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做为其教学主旨。学生是否对体育运动充满兴趣对其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形式与项目选择灵活性较强,以上两点均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爱好进行相应调整,通过日常的大课间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3 体育大课间活动对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师生全员参与的,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以平等姿态进行交流的机会,且体育大课间活动不同于日常的教学活动,其相较日常教学活动来说氛围更加轻松,对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4 大课间活动可有效巩固体育课堂内容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要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整体体质水平,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但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学体育课时的安排一般为一周三到四节体育课,若想通过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完成体育教学的一系列教学目标,很显然是难度颇高的,此时,体育教师可通过对开展时间段及时长都相对固定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的调整实现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收效。

3 提高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质量的策略

3.1 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形式

前面讲到过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学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形式主要有:广播体操、室内操、武术、田径运动等较为常见的形式,这几种开展形式相结合虽然也可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并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水平的效果,但若长期使用,则难免会使学生感觉单调、无趣,从而影响大课间活动收效,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本校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及兴趣爱好,拓宽大课间活动运动项目的选择范围,可考虑将体育游戏、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融入大课间活动中,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形式,同时,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重视大课间活动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关联性提高体育教学收效

体育教师在进行大课间活动设计时可考虑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渗透进来,使之充分发挥其巩固课堂内容的作用。如近期在进行田径教学,那么在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田径小游戏,并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技巧在游戏过程中加以应用,这样一来,不仅增添了大课间活动的趣味性,也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有效巩固。

3.3 积极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应积极借助大课间活动的机会,离开讲台的束缚,更多以平等姿态进行交流,利用宽松的活动环境,参与学生活动的选择、改进与活动,与生同乐,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对体育教学课堂氛围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学收效,因此,在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多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大课间活动更好的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3.4 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上节提到过,体育大课间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着诸多正面作用与意义,而确保这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则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在组织与开展大课间活动时,教师可适当拓宽学生在活动内容方面的选择面,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同时,教师可一改大课间活动自由活动的常见形式,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竞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之更好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晓红.阳光体育活动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大课间活动实践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5).

[2] 吴永念.让阳光洒向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记我校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J]. 内蒙古教育,2011(12).

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尝试 篇7

一、因地制宜、校本优先

1. 从学校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主要应考虑场地、器材设施、学生人数和指导教师人数等因素。场地小、器材少的学校,可以多选择集体项目、自备器材的运动项目,如,跳长绳、踢毽子、跳皮筋、韵律操、游戏等;场地大、器材多的学校,在项目的选择上有较大的空间,可以选择篮球、排球、足球、呼啦圈、陀螺、飞盘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2. 开展大课间活动要优先考虑开设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项目

具有体育传统项目的学校,可以开发与传统项目相关的校本教材,而普通学校也应努力促成课程校本化,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项目。如,笔者学校是南通市小排球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学校,开发了相应的排球校本教材,并将校本教材中的“原地对空垫球、两人对垫、三人循环垫球、发球、排球小游戏”等内容安排到各年级的大课间活动中,不仅丰富了大课间活动的内容,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二、有序组织、合理安排

1. 制订活动安排表

在开展大课间活动前,要结合各班活动内容、责任人、场地器材分配等,认真制订活动安排表。具体地讲,安排活动内容时要简单、易操作,要有利于活动开展和项目轮换;要明确指导教师和责任人;要合理地划分场地,如,可以按项目或班级划分活动区域;要统筹器材的使用,要把器材使用列入活动列表,包括种类、数量,要鼓励学生自备器材。

2. 统一与自主相结合

大课间活动一般包括集合、领取并分发器材、活动部分、归还器材、结束部分等几个环节。从集合到结束这一流程,可以通过音乐进行统一指挥。当活动开始的音乐响起,班主任迅速组织本班学生整队并到达指定地点,班级中的小干部到体育器材室领取活动器材,并分发给学生,然后,进行活动。而活动结束的音乐响起后,班主任要立即组织学生停止活动,督促学生交回活动器材;小干部收齐并清点器材后,归还学校体育器材室。采用播放音乐的形式统一指挥大课间活动,既有利于控制活动的时间,也能保障活动的有序。

在活动环节中,教师可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下,自行结成活动对子,自主选择练习手段,自行控制活动强度,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得到充分发挥。

3. 设置晴、雨两种天气下的活动模式

大课间活动的编排还要考虑到气候的变化,既要有晴天活动安排,也要有雨天应急方案。雨天可安排一些室内活动项目,如五子棋、象棋、军旗、室内游戏等。这样,可以杜绝学生雨天无活动的现象。晴天、雨天两种活动模式的设置,有利于大课间活动制度的保持和延续。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在大课间活动中,校长是领导者,因此,体育教研组要经常邀请校长指导大课间活动,而且领导的关心也有利于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开展;班主任是组织者,且班主任对学生的约束力比其他教师要强,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班级,因此,教研组要协调好与班主任的关系;体育教师是主导者,是组织者,也是指导者,因此,不仅要组织好大课间活动,还要做好专业指导工作;学生是主体,学生的自我有效管理是保证大课间活动高效开展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遵守大课间活动的各项要求,并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总之,只有通过各层面的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不断地提高大课间活动的质量。

四、评比表彰、不断激励

1. 要面向多数学生

由于大课间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所以,在评比表彰时,要兼顾到好、中、差各个层面的学生,要做到激励大多数。如,可以为尖子生设立“优秀指导奖”、“最佳活动奖”;为不断进步的中等生设立“进步最快奖”、“进步最大奖”;为参与热情高、积极投身锻炼的学生设立“积极参与奖”、“文明风尚奖”。

2. 要多样并举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 篇8

一、学校重视

学校体育工作是发展体育运动的坚实工作基础,学校群体活动的广泛开展是提高学生体质的肥沃土壤,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就必须形成“领导重视、责任落实的体育工作氛围”。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摆上学校工作重要位置,把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纳入年终对班级的考核、评比,并制订具体考核办法。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应该是在校长领导下,全体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完成的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

二、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以往的课间操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就要求全体师生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积极宣传和引导,提高各部门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校要加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科研工作,并积极与外界交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组织方法、活动内容和形式。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主题征文、主题班会等)来宣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广大师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

三、内容、特点、形式多样化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体质,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在内容的安排上,要集思广益,注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既要考虑到锻炼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它的趣味性,从实际出发,安排具有地方特色和锻炼价值的内容。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由于活动时间短,活动时要有度,以免过于兴奋而影响下节文化课的学习。

四、师生交流的舞台

大课间活动 篇9

课间操向课间体育活动转轨, 扩大课间操的时间和内涵, 其内容不仅限定于广播操, 而是各种健身操、武术操、游戏、舞蹈, 小型活动皆可, 既有课堂上学来的, 也有从民间挖掘来的体育活动, 其形式多种多样, 可合可分。

一、创新方案

1. 明确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改理念,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增强学生的体质,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在大课间活动中体现合作、自主、探究、创新的教育新理念, 以大课间为辐射点, 促进体育课的改革与创新, 体现良好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 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2. 构建文化的、生活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

彻底改变传统的课间操模式, 从文化、生活和课程的角度极大地丰富大课间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本校实际, 利用大课间安排一个固定项目:广播操, 以及一个创新项目, 如“武术园地”、“时代节拍” (健身操) 、“开心天地” (游戏) 、“健身广场”、“班操荟萃”、“挑战擂台”等。

3. 进行科学的、民主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

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健全管理机构, 明确职责, 进行科学管理, 使其规范有序。在此基础上, 大力推进民主管理过程, 不但充分发挥学生自创自练的积极性, 而且也要充分发挥他们自管自律的积极性。体育教研组、政教处、学生会、团委应自始至终地组织、指挥、管理整个大课间活动。全体教师也应参与到活动中, 和学生同场竞技, 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气氛。我校的大课间管理从全体师生入手, 实施管理的“四落实、五到位”、“人员负责制”。

⑴“四落实、五到位”即每班活动器材落实, 活动场所落实, 活动项目落实, 组织活动人员落实;值班领导督促到位, 班主任组织到位, 体育教师指导到位, 安全检查到位, 学生人人参与到位。

⑵“人员负责制”具体为:

a.领导负责制, 课间活动要建立校长负责制, 学校相关领导到操场参与活动, 同时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高全校师生对课间操的重视程度。

b.课任教师课间活动辅导员负责制:认真组织本班学生按时出操, 培养学生活动兴趣, 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 并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影响、教育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c.体育教师负责制:负责课间活动内容的安排, 内容必须符合季节特点, 负责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 进退场方法要切合实际, 形式多样, 队列动作整齐规范, 负责组织课间操的全过程, 指挥得当, 并协助班主任组织好所带班级的快乐大课间活动。

4. 实施立体的、协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配套工程

文化的、生活的、课程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体育锻炼、心里发展的大舞台, 所涉及到的项目应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在体育课上也应教学生如何编排武术操、健身操,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依靠班主任, 加强班务工作, 培养自律、自控、自管的能力, 使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够有序的开展。

二、注意事项

学校和体育教师在项目和内容的安排上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场地器材问题;二是体育教师或管理者的配备问题;三是学生人数和所选项目的问题。学校和体育教师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争取最大限度地开发校内有限的活动资源。对球类、棋类、橡筋类、游戏类等项目进行分析及合理的改编、组合、搭配, 不但丰富了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也充分地合理地利用了人力物力资源。同时项目和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科学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变化规律; (2) 实效性。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3) 创新性。要符合标准, 要形成学校特色; (4) 艺术性。要体现体育和美育的完美结合; (5) 阶段性。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6) 渗透性。要使大课间活动成为一个育人的综合实体; (7) 群体性。要保证全体师生全员参与; (8) 安全性。对学生应及时进行安全教育。

三、建议

1. 变传统的课间操形式为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不仅是必须的, 也是可行的。它不仅对促进学生包括体育素养在内的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而且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也起到推动作用。

2. 在终身体育、体育文化等新概念形成的今天, 丰富课

间体育活动的内涵和外延, 形成科学、体育、艺术整体育人的新格局, 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必将为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挥积极作用。

3. 开发灵活新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对组织管理提出了较

高要求, 怎样做到管理有序又灵活多变, 使学生能够自主自创、自律自控, 仍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的问题。此外, 学校不同, 场地、器材和师资等不同, 所构建的文化的、生活的大课间课程也不尽相同, 因地制宜, 不断创新, 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浅谈如何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篇10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是艰巨的, 这样重要的使命不仅需要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同时也需要强健的身体作为保障, 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党和国家也认识到了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所以在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相关的规定, 为了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 切实增强学生体质, 要求各个学校要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进而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此, 结合上级的要求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起了学生的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除了抓好常规的体育课、活动课的教学之外, 就是安排上下午两个大课间的学生体育活动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是充分地利用好上下午的中间课间, 在三十分钟的时间内开展学生体育活动, 从而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的作用。

但就目前来看, 大课间体育活动虽然开始被很多学校所重视, 一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和锻炼的效果, 主要表现在:首先, 课间体育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很多学校往往就是采取课件跑操的形式, 这往往使学生很容易厌倦。其次, 锻炼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特别是部分教师上课拖堂导致时间紧张。再次, 体育活动资源匮乏, 这里面既有活动场地不足的因素, 也有学校经费不足的因素。最后, 学生参与程度不够, 部分学生总是以各种理由缺席体育锻炼。这导致我们的课间体育活动达不到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的作用。所以, 我们的大课间体育需要改善, 需要我们学校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 以生为本, 科学合理的展开大课间体育活动, 切实达到愉悦学生心情和体育锻炼的效果, 进而强健学生体魄。那么,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更好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呢?

一、明确责任, 正常有序地开展

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 是全校性活动。它涉及的班级数量多、人员也多, 如何保证所有的班级和学生都能够加入进来, 切实实现学生有效的体育锻炼的效果, 同时也要避免意外发生, 特别是学生的意外伤害。这就需要我们要我们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从全局着眼、从细节着手, 必须要细致分工、明确责任, 切实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

明确责任就是在学校统一的安排下, 在德育校长的直接指导下, 以体育教师直接指挥为主, 班主任协助管理为辅, 各班按照规定和要求开展班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在准备工作中把工作做细、尽可能地把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到位, 特别是要及时地和各班级的体育骨干———体委们沟通好, 以便能够及时地传达学校的要求。同时, 我们体育教师要及时地和各班的班主任做好沟通, 把学校的要求和班级活动的注意事项提前说好, 充分地发挥班主任作为一线管理者的作用, 这样我们各个环节在运行上才有保障。

二、明确活动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改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核心, 我们开展体育活动的目的, 是希望在我们学校的安排和引导下, 充分利用课间的时间, 使学生能够积极锻炼, 既能够达到缓解学习疲劳、调节学习压力的作用, 同时也能够达到愉悦学生的身心、强健学生的体魄的效果。但是, 在我们实际的课间体育活动中, 很多学校在活动的安排上内容过于单一, 基本上就是以每天的学生跑操为主, 这种单一、枯燥的模式往往容易使学生厌倦, 进而产生逃避心理。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 所以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件体育活动中来, 我们体育教师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活动内容, 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 在天冷的时间段, 我们可以以跑操为主, 并辅以足球、踢毽子等体育活动;而到了春秋季节当天气适合学生活动时, 可以把健美操、篮球、羽毛球等项目都纳入进来, 并且力争每一周每一个班级力争在活动内容上有所变化, 尽可能的把学生的喜好考虑进来, 这样学生就会有新鲜感, 也比较喜欢参与。

三、解决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

由于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有限, 而学生人数又比较众多, 两者形成了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组织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大课间体育活动主题, 合理运用校园内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器材, 必要时要创造性开展工作来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 跑操单元, 先安排好各个班级的位置, 使整个操场、校园内的道路全部站着学生, 利用喇叭同步指挥, 所有班级同时起动, 可以有效地提高场地利用率, 增加活动时间。再例如, 跳绳单元, 学校是没有这么多跳绳的, 而跳绳的价格又不贵, 并且容易携带, 可以让学生自己每人准备一根绳子。这样就能够保证器材的充足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统一性与特色性相结合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性的活动, 为了保证活动的规范性, 要有统一的活动内容、活动方案。另外, 为了体现人性化, 争取百花争艳的效果, 有必要考虑突出特色性问题。每学期可以单独安排一个“班级特色单元”, 每个班级选好自己的主题, 然后交到体育组, 体育老师负责划分场地、准备器材。当有多个班级主题相同导致场地器材不够时, 体育教师要召集各班班主任, 当面说清情况, 帮助他们修改主题, 争取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称心如意的活动主题。

五、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监督评比是有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举措, 可以起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 主要有日常监督评比和单元末评比。日常监督评比主要是领导巡查, 学校当日点评, 各班级大课间值日学生打分。单元末评比主要是日常分值的累加, 评选出优胜班级, 或者是单元末的比赛。

上一篇: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下一篇: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