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大课间”活动总结

2024-04-29

小学“大课间”活动总结(共14篇)

篇1:小学“大课间”活动总结

大课间活动总结

2015——2016学第一学期

铁力市工农乡中心学校

体育教师(陈力、张志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对传统课间操的继承和发展,是巩固和扩大体育锻炼效果,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组成。它是校风校纪的集中反映,是我校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同时,形式多样的活动还是在健体、炼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大家认识到此项活动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一小时,增强了学生的体质,缓解了学生疲劳,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个性、情感、兴趣等多项素质,活动还能训练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具有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民族进取心和奋发向上精神。让教师都切实感到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需要大家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只有全员参与、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精心设计,科学实施

大课间活动虽然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但是我们明确地认识到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否喜欢大课间活动是成功的关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我们设计创编大课间活动的首要原则。在大课间活动准备、设计创编阶段,班主任走到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课间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了解学生的兴趣,征求他们对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意见和要求,并对此进行梳理、归纳,形成设计创编原则和思路。因此,在整个大课间活动的设计创编和实施过程,孩子热情高涨,劲头十足,兴趣浓厚,欢心愉悦,真正实现了把快乐与健康送给学生。由此我们确定了大课间活动设计创编原则和活动内容与形式。

三、领导重视、加强管理、群策群力

我校大课间能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整体化、常态化的轨道,离不开学校大课间领导小组细致的工作。领导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担任,组员有各班班主任和配班教师,这就为该项工作在人员、时间上提供了保障。另外,学校每天由大队委对各班出勤、活动、操姿、队列情况进行监督,保证了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它更具生命力。

四、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已成为我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它在为学校提供素质发展的条件与时空的同时,也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不断发展。

首先,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丰富多采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使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自学奋进的良好习惯,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其次,师生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大课间对自己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的改善大有益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孩子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合作的必要,坚持的重要。我们将继续深化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我们更有信心发展以快乐为主旋律,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篇2:小学“大课间”活动总结

北庄小学大课间活动总结

2010.1

2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对传统课间操的继承和发展,是巩固和扩大体育锻炼效果,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组成。它是校风校纪的集中反映,是我校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同时,形式多样的活动还是在健体、炼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大家认识到此项活动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增强了学生的体质,缓解了学生疲劳,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个性、情感、兴趣等多项素质,活动还能训练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具有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民族进取心和奋发向上精神。让教师都切实感到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需要大家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只有全员参与、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精心设计,科学实施。

大课间活动虽然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但是我们明确地认识到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否喜欢大课间活动是成功的关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我们设计创编大课间活动的首要原则。在大课间活动准备、设计创编阶段,分管行政和体艺组教师、班主任走到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课间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了解学生的兴趣,征求他们对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意见和要求,并对此进行梳理、归纳,形成设计创编原则和思路。因此,在整个大课间活动的设计创编和实施过程,孩子热情高涨,劲头十足,兴趣浓厚,欢心愉悦,真正实现了把快乐与健康送给学生。由此我们确定了大课间活动设计创编原则和活动内容与形式。

1、设计创编原则: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原则;锻炼与休闲相结合,张驰有度原则;传统与现代完美统一原则。自编校园动感五环操(创编设想:根据我校的场地小的实际情况,今年又是北京奥运会,我们创编了校园动感五环操,表达了我们全校师生对北京奥运的期盼与向往。)

2、活动内容与形式:整个大课间活动25分钟,分为集结队伍,阳光校园集体舞、校园动感五环操。

第一环节集结队伍:学生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音乐中情绪饱满的走向划定的班级活动区域,在节奏伴随下,轻松的律动中调整队列,准备下一个环节的活动。

第二环节广播操:阳光校园集体舞全校整齐划一,表现我们南山小学生锻炼身体,放飞远大

理想,茁壮成长的精神风貌。

第三环节放松整理:在舒缓优美的乐曲中,让学生由兴奋紧张转入平静舒缓的状态,使学生生理心理机制得到充分的调整。最后,在轻音乐中,聆听老师温馨提示,有序地离开操场,以良好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

三、领导重视、加强管理、群策群力

我校大课间能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整体化的轨道,离不开学校大课间领导小组细致的工作。领导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担任,组员有各班班主任和配班教师,这就为该项工作在人员、时间上提供了保障。另外,学校每天由大队委对各班出勤、活动、操姿、队列情况进行监督,保证了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它更具生命力。

四、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已成为我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它在为学校提供素质发展的条件与时空的同时,也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不断发展。

首先,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丰富多采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使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自学奋进的良好习惯,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

其次,师生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大课间对自己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的改善大有益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孩子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合作的必须,坚持的重要。我们将继续深化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我们更有信心发展以快乐为主旋律,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北庄完小

篇3: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单一性的体育活动是指全校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同一内容的体育集体活动,此方法的特点是场地要求较低、管理方便,适合体育资源紧缺的学校。

方法1:先做广播操再跳校园集体舞。

方法2:先做广播操再踢毽子。可左右或前后二人一组,一人踢毽另一人数数,在5分钟时间内踢100~200次,二人交换进行。班主任对每个人踢的次数都进行记录,对在规定时间内踢得又好又多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发挥榜样的作用,以点带面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如果学校配合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踢毽子比赛,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将会更加高涨。

方法3:先做广播操然后在原地或划区域以班为单位进行跳短绳活动,方法可参照“方法2”。

方法4:单一跳排舞,时间25~30分钟。排舞,又称牛仔舞,上几年流行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后来传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接着传遍中国城镇和乡村,排舞集恰恰、华尔兹、探戈等步伐配合小幅度的上肢动作,舞姿可优美大方,也可激情奔放,节奏可快可慢。学生排着队伍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单个而不需要舞伴踩着约定的舞步尽情娱乐和健身。排舞的特点是步伐简单,运动量可控,音乐可换,场地要求也不高(学校可以做操的地方就可以跳排舞)。所以,在学校用单一的排舞练习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确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二、复合性的体育活动

复合性的体育活动就是同一时间有多种以上的活动内容。

方法1:先做操,接着一、二年级踢毽子,三、四年级跳皮筋,五、六年级跳绳。内容安排可一学期不变,最好是一周互换一个项目,各项目的活动要求可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来制定。

方法2:先做操,然后一、二年级迎面接力跑,三、四年级篮球运球接力,五、六年级跑步练习。

方法3:低学段年级跳排舞,高学段年级进行篮球、排球游戏或班级小组比赛,当然规则要修改,争取在短时间内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上场体验,但此方法管理复杂、场地需求量大。

方法4:全校跳排舞,但各年级因学生年龄不同而编成不同的舞步,选用不同的音乐。如果场地允许以班为单位进行跳舞,鼓励各班自编自教自练,此方法运用得好场面将非常壮观,令人兴奋,但不足之处是场地要求大,音响投入多,编舞任务重。

三、俱乐部制的体育活动

俱乐部制的体育活动是指学校组织各项目俱乐部,学生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报不同的俱乐部,组成相对稳定的俱乐部成员,在大课间活动时间段内进行基本功的练习或比赛。

方法1:根据学校的体育资源组建各项目的俱乐部,并按俱乐部制的要求开展活动,但此方法要求学校具备特别雄厚的体育资源。目前,大多数学校实施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篇4: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初探

关键词:小学  体育  大课间  开展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17-01

1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

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与周边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交流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室外广播体操,室外广播体操在当前我国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中是较为普遍的开展形式之一,其对体育器材及场地的要求不高,易于组织并实施,且通过完成课间操的一系列动作,可有效达到增强学生体质、释放学习压力的效果,但若简单的将广播体操做为大课间活动的唯一开展形式,其弊端也会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广播体操对动作规范度要求较高,且都有着固定的套路,趣味性相对较低,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另外,广播体操受季节以及天气的影响较大。(2)室内徒手操,室内徒手操是通过基层体育教师的不断钻研,使之近几年来在大课间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室内徒手操一般简单易学,且因其在室内就可进行,因此,室内操也逐渐成为极端天气条件下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之一。(3)当然,学校也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对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形式进行调节,如在较为寒冷的冬季,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田径运动,通过对运动时间及运动量的控制达到改善学生体质的预期效果。而炎热的夏季,学校则会组织学生进行运动量相对较小的运动项目,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避免对学生造成中暑等身体伤害。

2 体育大课间活动对小学生的影响

2.1 通过体育大课间活动可有效增强学生整体体质水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走进我们的生活,随之青少年学生也将越来越多的课余时间用于玩各种电子及网络游戏,或参加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辅导班等导致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身体素质也随之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当前大部分学生均来自典型的“四二一”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往往承载了来自父母双方所有长辈的关爱,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将他们认为的有营养的东西全部给了孩子,但却因缺乏最基本的科学常识而最终导致孩子体重超出正常范围,这样一来,这些所谓的关爱不仅没有给孩子带来实际的好处,反而会造成孩子的身体负担,得不偿失。小学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多为每天半个小时,且时间相对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小學生的基础运动时间,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

2.2 体育大课间活动可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做为其教学主旨。学生是否对体育运动充满兴趣对其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形式与项目选择灵活性较强,以上两点均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爱好进行相应调整,通过日常的大课间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3 体育大课间活动对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师生全员参与的,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以平等姿态进行交流的机会,且体育大课间活动不同于日常的教学活动,其相较日常教学活动来说氛围更加轻松,对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4 大课间活动可有效巩固体育课堂内容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要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整体体质水平,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但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学体育课时的安排一般为一周三到四节体育课,若想通过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完成体育教学的一系列教学目标,很显然是难度颇高的,此时,体育教师可通过对开展时间段及时长都相对固定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的调整实现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收效。

3 提高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质量的策略

3.1 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形式

前面讲到过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学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形式主要有:广播体操、室内操、武术、田径运动等较为常见的形式,这几种开展形式相结合虽然也可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并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水平的效果,但若长期使用,则难免会使学生感觉单调、无趣,从而影响大课间活动收效,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本校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及兴趣爱好,拓宽大课间活动运动项目的选择范围,可考虑将体育游戏、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融入大课间活动中,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形式,同时,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重视大课间活动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关联性提高体育教学收效

体育教师在进行大课间活动设计时可考虑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渗透进来,使之充分发挥其巩固课堂内容的作用。如近期在进行田径教学,那么在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田径小游戏,并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技巧在游戏过程中加以应用,这样一来,不仅增添了大课间活动的趣味性,也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有效巩固。

3.3 积极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应积极借助大课间活动的机会,离开讲台的束缚,更多以平等姿态进行交流,利用宽松的活动环境,参与学生活动的选择、改进与活动,与生同乐,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对体育教学课堂氛围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学收效,因此,在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多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大课间活动更好的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3.4 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上节提到过,体育大课间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着诸多正面作用与意义,而确保这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则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在组织与开展大课间活动时,教师可适当拓宽学生在活动内容方面的选择面,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同时,教师可一改大课间活动自由活动的常见形式,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竞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之更好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晓红.阳光体育活动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大课间活动实践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5).

[2] 吴永念.让阳光洒向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记我校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J]. 内蒙古教育,2011(12).

篇5:小学“大课间”活动总结

一、领导重视,强化管理。

为了搞好大课间活动,我校开展了大课间课题研究,学校领导由陈校长牵头,梁主任负责专题研究小组,组织了多次教师会议,重点研究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大课间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行政领导、全体教师每天都要到操场巡视做操情况,各班正、副班主任每天带队进行大课间活动。同时,我们还经常通过比赛和研讨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请教研专家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逐渐完善了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面对新的形势,陈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学校教导处、综合科组组织我们教师认真学习了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领会了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及有关教育理论和相关课题的教改经验;定期举办教研活动,综合科组教师经常召开研讨会,共同研究、切磋“大课间活动”动作要领,反复研究学生练习的兴趣点。本学期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改编了高年段《芭啦芭啦》舞、徒手操;根据学生喜欢的多样性特点选择了进退场音乐改革。同时积极撰写教研论文、教研总结、课题研究、工作计划等,其中论文《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趋势》获区二等奖。

三、收集材料,制定方案,主动实施。

广泛收集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化的音乐,经常相互咨询、打听、了解音乐的节奏特点、音质特点,与吴小斌老师一起实践录音、剪辑、刻录。本学期我将学生每天出操的音乐进行改录,让学生一听到不同的音乐就知道今天是要做升旗仪式、广播操、模仿操或者是大课间活动。如星期一升旗仪式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进场、《红旗山上》退场,意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星期二是《小红帽》进场做广播操;星期三是《阿童木》进场做大课间活动;星期四是《春天在哪里》进场做模仿操等。

根据学校楼层和各班分布特点,认真设计好进退场路线和班级定位,并且反复实践,寻找最佳方案;根据学校场地特点和大课间活动比赛要求,设计了“XX”与奥运会“五环”标志,根据各班自编操表演变换,设计了各种“圆”、“棱”、“双环”、“交叉线”等,让学生有各种队列、造型变换。

根据学生对原有自编操兴趣不高的问题,创编了新的自编操。如根据学生是农村的特点,设计了播种动作;根据学校有射击队的事例,设计了射击动作;根据低年级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小猫洗脸动作等。

根据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如三(3)班因为参加录像课比赛,掌握了篮球运球基本技术,就在大课间活动中练习他们自己创编的花样运球、运球游戏、运球比赛等。

大课间活动不仅是体育教学与锻炼,也是德育与组织纪律教育的大舞台,我们制定《黄村小学“三操”比赛方案》、《黄村小学“三操”评比表》,通过班与班之间的比赛,培养了学生班级荣誉感,提高了班级的组织纪律性,使大课间活动更富有生机。

篇6:小学大课间活动总结

首先,我校成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文体活动领导核心,成立文体工作领导小组。钱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由副校长具体分管,教导主任具体实施,另外还有10名热心文体教育、有较扎实功底的音体美教师。学校始终把文体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的长远和近期发展规划;每学年度和学期的工作计划中,都有对文体教育的具体要求;学期终了,学校对文体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分管音体美教学的领导每学期都对三科任课教师进行教案检查和听课指导。学校还定期派出音体美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学校对文体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大力的表彰和奖励。

二、加大投入,配备各种器材,保证音体美教育的顺利实施。

文体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并向高层次发展,器材配备是否齐全是关键。几年来,我们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先后投资10万余元,购置了大型音响、铜管乐器、电子琴、古筝、架子鼓、单双簧管等多种音乐器材,添置体育器材3万余元,积累计件数41种,必备类和选备类共计1075件。这些器材和场地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全面对学生开放,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文体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发展了他们的特长。

三、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文体活动全面发展。

95年来,我们从一年级开始进行了足球训练,使技能训练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大课间活动除了组织学生做足球操外,还组织学生做踢足球、做游戏;下午的课外活动有长短绳、踢毽、跳皮筋、篮球、板鞋、呼啦圈及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在抓好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同时,我校还抓紧业余训练,除了学校的足球运动队训练之外,还成立了其他各类专项小组100余人。从三年级开始,教师就对一部分身体素质好,有一定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选拔,组建田径队、篮球队、足球球队等,制定训练计划,进行科学指导,严格管理,坚持常年进行训练,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龙头,带动学校的课余训练,训练中做到四个衔接、三个挂钩,即训练层次衔接,训练项目衔接,年级衔接;小学传统项目学校互相挂钩,从而不断发现人才,逐级向上输送。我们还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定期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每年组织两次篮球赛、拔河赛、广播操比赛。为充分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我校每年春季举行一次大型的体育节。利用每天下午2节课后近2个小时的时间,分好级部,划好场地,训练20余个项目。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寓趣味性、参与性、竞争性为一体,人人参与,个个得到锻炼,切实增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学校每年举办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节、艺术节形成传统,参加人数达学生总数的100,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篇7:药山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总结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大课间体育活动体现的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达到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出发,把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有必要,又有现实的意义。我校从实施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至今,受到了全校师生与家长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现将我校大课间活动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施背景、意义

教育部于1999年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这项活动已在全国不少城乡学校得以蓬勃地开展。大课间活动平均达到每天40~6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员参与、实效明显,将受到学生普遍喜爱。

通过“体育大课间活动”保证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增强了学生的体质,缓解了学生疲劳,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个性、情感、兴趣等多项素质,活动还能训练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具有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民族进取心和奋发向上精神。让教师都切实感到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需要大家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只有全员参与、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实施过程

根据我校活动空间小,在校学生多的困难,召开了多次例行会,讨论如何因地制宜进行大课间活动。我们按季节分为春、夏、秋三季的多样性大课间体育活动和冬季的长跑单一性大课间活动。

1、场地、内容

春、夏、秋三季以“国旗台”为界,划分了活动场地。我们由体育组组织,建立了信息反馈的信箱,积极向师生和家长征求建议,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各年级根据学生、场地的特点进行安排,并且游戏内容、方法、要求,学校都以通知的形式张贴在公告栏中,让每一个老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效果不错。

3、人员安排

大课间活动不仅仅要让学生都能动起来,同时还要保证活动的安全性。我们要求大课间活动全员参与。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都要跟班,学校建立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考评制度,每天由学校德育处和体育教师对各班出勤、活动、操姿、队列情况进行考评,并把考核结果纳入星级班级的评选和教师学期考核中,从制度上保证了活动的质量。

三、取得成果

1、通过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学生的体育技能普遍提高。以跳绳为例:学生由不会到会,由跳几个到几十个,由几十个到几百个。我校在文登市体育非笔试抽查中连续两次获得桂冠,与开展大课间活动是分不开的。

2、师生的体质明显增强。通过调查,开展大课间活动以来,我校因感冒发烧而缺课请假的人数明显减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大课间对自己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的改善大有益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同学之间学会谅解、宽容与合作。例如:对班级的量化考核,星级班级的评比等。

4、通过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加强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交流,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一些成果,反思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1、管理上还存在部分科任教师责任心不强。

2、突出了体育大课间活动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

3、活动中还缺少必要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4、活动花样偏少或者隔一段时间换些别的内容。

篇8: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教学策略分析

关键词: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教学策略

大课间是每个小学校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新时期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教育中的自由活动、课间操的活动方式已不能满足新课改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更好地带领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受益成为新时期体育大课间开展的主要目的。

一、开展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游戏趣味

小学生大都非常喜欢玩游戏,特别是一些能让他们感到有兴趣的游戏,学生会更加喜欢。在传统教育活动中,很多小游戏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玩的,这样的游戏方式尽管比较自由,但缺乏组织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有的小学生觉得爬墙的游戏很有意思,就会带领一些孩子一起爬墙,这样的游戏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组织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体育的趣味性。

教师选择的游戏方式可以比较灵活,既可以带领学生玩一些传统游戏,比如,跳皮筋、扔沙包、丢手绢等,又可以带领学生玩一些新游戏,比如,校园寻宝(给出一些关键词,然后让学生组团寻宝)、雪地探险(下雪天可以在操场上玩的游戏)、大鱼网(两人手拉手抓人,抓到的一起继续抓人)等游戏,在组织这些游戏时,教师不仅要引导班级学生玩游戏,必要时还应主动加入到游戏活动中,从而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为以后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比较特殊,教师可以观察哪一方势力较弱就可以去帮助哪个队,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一定不要忘了让学生思考一下游戏中学到什么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组织球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育魅力

球类活动指的是目前体育运动中一些常见的球类运动,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这些球类即使对于小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特别是篮球和足球,很多小学生都已经是这些运动的忠实爱好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球类运动的魅力,让学生亲身感受球类运动的技巧,教师可以在大课堂组织一些球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组织球类运动时,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团队活动,比如这周安排篮球运动,下周就要安排足球运动,在安排同一类运动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竞技组和趣味组两种不同组合的活动,竞技组指的是对于一些真正喜欢踢足球、打篮球的学生开设的,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分组对抗,从对抗战不断增强打球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球技;而对于一些不喜欢踢球和打球的学生来说,强制他们参加球类运动会让他们有一种受压迫的感觉,与其这样,还不如让这些学生参加一些球类趣味运动,比如,拍球跑、垫球接力等游戏,这些游戏对学生球技的要求不是太高,趣味性较高但对抗性较弱,因此,会大大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举行比赛项目,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团队价值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喜欢竞争,喜欢胜利,喜欢通过团队的合作来获取胜利,这样的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有极强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一听说要进行比赛,就会有一种蠢蠢欲动的趋势,面对小学生这样的心理,教师可以多带领全班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比赛,这里所说的比赛和上面的球类比赛有不同之处,这里所说的比赛是全班共同参与的团队式的比赛,且比赛时间是以一学期为周期的,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比赛的项目和时间,比如每周3、4进行比赛,比赛内容为综合类比赛,比如,拔河、跳绳、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每个小组成员以11名为宜,小组成员按比赛要求自由选择人员参加比赛,每周比赛结束后会进行积分统计,学期末将进行排名,获得前三名的小组将进行附加赛,以确定最终的冠军队伍。这样的比赛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既刺激又有挑战性,同时比赛的连续性也不断刺激小组成员不断努力,保证学生在不断的比赛中感受团队的价值。

篇9: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教学策略分析

关键词: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教学策略

大课间是每个小学校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新时期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教育中的自由活动、课间操的活动方式已不能满足新课改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更好地带领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受益成为新时期体育大课间开展的主要目的。

一、开展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游戏趣味

小学生大都非常喜欢玩游戏,特别是一些能让他们感到有兴趣的游戏,学生会更加喜欢。在传统教育活动中,很多小游戏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玩的,这样的游戏方式尽管比较自由,但缺乏组织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有的小学生觉得爬墙的游戏很有意思,就会带领一些孩子一起爬墙,这样的游戏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组织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体育的趣味性。

教师选择的游戏方式可以比较灵活,既可以带领学生玩一些传统游戏,比如,跳皮筋、扔沙包、丢手绢等,又可以带领学生玩一些新游戏,比如,校园寻宝(给出一些关键词,然后让学生组团寻宝)、雪地探险(下雪天可以在操场上玩的游戏)、大鱼网(两人手拉手抓人,抓到的一起继续抓人)等游戏,在组织这些游戏时,教师不仅要引导班级学生玩游戏,必要时还应主动加入到游戏活动中,从而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为以后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比较特殊,教师可以观察哪一方势力较弱就可以去帮助哪个队,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一定不要忘了让学生思考一下游戏中学到什么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组织球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育魅力

球类活动指的是目前体育运动中一些常见的球类运动,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这些球类即使对于小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特别是篮球和足球,很多小学生都已经是这些运动的忠实爱好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球类运动的魅力,让学生亲身感受球类运动的技巧,教师可以在大课堂组织一些球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组织球类运动时,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团队活动,比如这周安排篮球运动,下周就要安排足球运动,在安排同一类运动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竞技组和趣味组两种不同组合的活动,竞技组指的是对于一些真正喜欢踢足球、打篮球的学生开设的,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分组对抗,从对抗战不断增强打球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球技;而对于一些不喜欢踢球和打球的学生来说,强制他们参加球类运动会让他们有一种受压迫的感觉,与其这样,还不如让这些学生参加一些球类趣味运动,比如,拍球跑、垫球接力等游戏,这些游戏对学生球技的要求不是太高,趣味性较高但对抗性较弱,因此,会大大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举行比赛项目,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团队价值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喜欢竞争,喜欢胜利,喜欢通过团队的合作来获取胜利,这样的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有极强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一听说要进行比赛,就会有一种蠢蠢欲动的趋势,面对小学生这样的心理,教师可以多带领全班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比赛,这里所说的比赛和上面的球类比赛有不同之处,这里所说的比赛是全班共同参与的团队式的比赛,且比赛时间是以一学期为周期的,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比赛的项目和时间,比如每周3、4进行比赛,比赛内容为综合类比赛,比如,拔河、跳绳、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每个小组成员以11名为宜,小组成员按比赛要求自由选择人员参加比赛,每周比赛结束后会进行积分统计,学期末将进行排名,获得前三名的小组将进行附加赛,以确定最终的冠军队伍。这样的比赛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既刺激又有挑战性,同时比赛的连续性也不断刺激小组成员不断努力,保证学生在不断的比赛中感受团队的价值。

总之,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其中,而不能再像传统教育那样任由学生自由活动。在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时,教师应主动设计好活动方案,以游戏、球类运动、比赛等方式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并在此基础上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运动强身健体,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并让他们懂得团队价值,这样才能让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不断地发展下去,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彭芳.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10).

[2]周建光.“模式匹配”让校园大课间活动更接地气[J].教学月刊,2014(10).

篇10:小学大课间的活动总结

一、“大课间”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传统的课间操内容单一,学生每天做同样的广播操,时间长了,学生失去了做课间操的兴趣,但又不得不去做,这样既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学生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大课间”活动增设了课间活动的`项目,有游戏、韵律操、各种球类、跳绳、踢键字、跳格子等多种形式,这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安排,合理、新颖,给学生以醒目之感,学生能完全自主地参加各种活动,增大了学生的参与面。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行来看,学生都非常喜欢“大课间”活动,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都觉得“大课间”活动丰富了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二、“大课间”活动能使学生健身益智

“大课间”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置身于“乐中练”、“练中学”的宽松情境之中,从感受快乐和产生兴趣之中去寻求自己的爱好,改变了以往单一乏味的课间活动,构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序”、“有趣”、“有益”的愉快求知氛围。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的情况下锻炼,情绪活跃,调节机能,使学生有清醒的头脑,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锻炼了身体素质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总之,“大课间”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锻炼了身体,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大课间”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大课间”活动中,丰富的内容不仅让学生健身益智,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游戏中听从老师的统一安排,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在踢键时学生自由组合,踢的过程中能团结合作,关心他人,谦让有序,互帮互助。集队时,经过反复训练,达到快、静、齐的要求,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在“大课间”活动的带动下,我校学生中掀起了体育锻炼的高潮,课间学生乱打闹的现象没有了,到处可见的是各种课间活动的身影。老师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师生、学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互助合作精神加强,好人好事也更多了。

四、“大课间”活动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1:马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总结

《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学校体育工作要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体育资源,发挥课外体育资源的教育优势,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是开发课外体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校内课程资源和课外体育资源相结合的活动,也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达成学校培养目标的一个手段。现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我校体育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下面就我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经验进行总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充分体现这一目标精神。我们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也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以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回顾与发展

1、改变课间操的单一形式,全面实行学校自编操的活动形式。过去的课间操全校学生统一做规定的一套广播操,统一的进退场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其内容单一,形式呆板,长期不变,学生容易厌倦,导致学生做操质量不高,带有敷衍了事的倾向,不仅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落实体育课程标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课间操的锻炼效益,达到不同的年段的学生做不同的自编操,使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目标。改革进退场音乐的另一种做法是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德育和艺术素养的教育。例如,将音乐产生的背景、音乐的内涵及词曲作者的生平情况等,通过出墙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养成爱生活、爱学校、爱祖国、爱学习、爱运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实验大课间体育活动

2003学年,我校进入《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来,为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体现体育新课程的理念,达成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与设计要求

体现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四条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为此,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将可以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设计要求:将校内课程资源和课外体育资源相结合开展活动。

四、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展大课间活动

充分利用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校内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例如让体育、艺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共同负责全校的活动设计,实现学科资源的整合,活动过程中的如何感受音乐节奏、自编操的动作编排、班级队形和学校整体队形的设计与变换等,单靠体育学科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此时要发挥艺术学科的作用,在音乐和美术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合理的感受音乐、编排自编操的动作和美丽的队伍变换图形,既培养了学生编排自编操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班主任负责本班活动的组织并参与活动,其它学科老师也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同练同乐,既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又融洽了师生感情,相互沟通,促使师生间的和谐共处,更调动了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老师的身体。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自主组织各种练习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活动内容既有传统项目,也有时尚运动,既有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也有快乐体育项目,还有各种游戏活动。包括足球、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简易保龄球、滑板车、掷飞标、韵律操、印巴舞、模特步、兔子舞、独轮车、溜旱冰、软式排球、呼拉圈、武术、跳绳、毽球、竹竿舞、跳跳乐、健身车、跳跳球、橡皮筋。

六、组织形式,不拘一格。

大多数学校的组织形式都是多种运动项目的练习,也有别具一格的形式,组织结构模式有如下几种: 模式一:列队有序进场→部颁广播操→学校自编操→分班分项目练习→放松操→有序退场 模式二:列队有序进场→学校自编操→分班分项目练习,中间穿插班操→放松操→有序退场

模式三:列队有序进场→学校自编操→校本项目练习→放松操→有序退场 模式四:列队有序进场→学校特色操→分班分项目练习→放松操→有序退场 模式五:列队有序进场→学校特色操→班操→分班分项目练习→放松操→有序退场

七、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集体与分组活动相结合,既有全校一起进行的校操,又有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班操,既有低年段分班分项目的统一活动,又有高年段按兴趣自主选择活动项目;既有室外活动,又有室内游戏活动,克服场地小的困难,如先烈东小学在课室里安排游戏活动(传球、播种、大球追小球、猜猜谁是带头人、跳跃游戏等)。

八、音乐选择,适合学生。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过程由音乐控制。从进场的多首音乐、到活动过程的指挥音乐和退场音乐,选择的都是少儿乐曲,符合少年儿童特点,使学生在练体的

同时,得到艺术的熏陶,在优美的练习环境中快乐地放飞自己。

九、结束语

健康的体魄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体能,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让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活泼健康地成长”的构想。

最后,让我们高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

XX小学

篇12:小学大课间腰鼓社团活动总结

在忙忙碌碌中我们的学期也接近了尾声,这学期我很荣幸的执教了我校秧歌腰鼓兴趣班。在这段边工作边学习的日子里,我凡事都脚踏实地地去做,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为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现将工作总结如下:、及时制定计划,工作有目的、有措施。

2、加强腰鼓队伍建设。

3、做好腰鼓社团队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爱校、爱队的教育。

4、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科学方法训练。

⑴“以旧带新”,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适当的利用五年级的学生采用“一对一”的方法,手把手教会新人,使新的腰鼓社团队员更快地融入到队伍中来。

⑵在训练时,我们注意了训练内容的联系。利用每周三大课间40分钟左右的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鼓点和步伐的指导。

5、坚持定期的训练。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腰鼓队员们坚持定期训练。

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学生对腰鼓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简单的打击一些节奏,会走简单的秧歌十字步,能将手上的鼓点和脚上的步子协调起来,打一套完整的腰鼓舞。这对孩子上台的表现力有了充分的发挥。当然,我们的训练工作也存在以下不足:

(1)、个别队员因年龄小思想认识不够,有开小差现象。

(2)、新队员对于队形的转换还不够熟练。

篇13:小学“大课间”活动总结

一、营造快乐气氛, 推进全民健身

“快乐和健康”永远是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题, 只有小学生乐于参与, 才能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乐趣, 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那怎样才能调动起小学生课间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呢?就是要安排合理的活动项目, 即学生有兴趣或者是熟悉的、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由于各个年级的小学生活动兴趣有所不同, 因此要在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个客观调查后, 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如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跑步、篮球、做游戏等项目, 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更倾向于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以及一些自编的趣味项目, 所以在进行活动编排时应以此为原则设置不同的体育活动来满足小学生的不同需求。

为达到全民健身的效果, 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统一性与时间性, 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占用, 可以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纳入班级考核内容中去, 由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进行评分并及时公布结果。当大课间活动的音乐节奏响起时, 学生都应快速有序、整齐划一地到达指定的活动场所, 与教师一起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快乐的活动氛围。

二、丰富形式内容, 强化领导管理

形式僵化、内容呆板是当前存在于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诟病, 因此, 丰富形式内容是新时期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的首要任务。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强度的体育项目, 让他们的身心能够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要注重体育活动与音乐、与具体场地、与学生认知水平和运动技术差异、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充分结合。要通过对学校场地细致的观察研究, 做到场地的最大化利用, 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划分不同的活动区域, 如中心活动区、快乐体育区、游戏区、教材任务区、球类区等, 每个区域根据场地特点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中心活动区以配乐操为主;快乐体育区以学生喜欢的各类活动为主;游戏区以学生、教师自编或者是改编的游戏为主;教材任务区则以教材中规定的内容为主。在形式与内容上, 教师应进行不断创新与发展, 与当前的社会主题进行紧密联系, 如在一些小游戏中自制教材, 将空水瓶内装入小石子或者小沙粒, 外面贴上各种颜色的彩纸, 制成“摇摇球”, 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增强低碳环保的理念;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京剧”进行结合, 为学生量身打造一套“京剧操”, 将一些京剧中的基本动作融入音乐中, 既形式新颖又简短易学, 于活动中对小学生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集体性较强, 因此强化领导管理十分重要, 班主任应根据场地分布要求, 按规定顺序合理安排好班级的有序进退;每个班应有一个体育委员来带领学生, 以整齐的队形进入活动区域, 无意外情况任何人不能擅自离队, 班主任负责对班组学生进行总调度指挥。在楼梯、通道以及狭窄区域值班教师负责监督, 防止碰撞或者是踩踏事故出现, 保证学生的活动安全、和谐有序。

三、组织竞赛活动, 做好监督评比

为了让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具创造性和吸引力, 可以通过组织竞赛活动的形式来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率。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一些类似于友谊赛的竞赛, 如双人踢毽、双人跳飞绳、呼啦圈比赛、一分钟篮球计时投等, 对在竞赛中获胜的学生进行及时宣传与表彰, 将各个班级、个别学生的运动风采在学校宣传栏上进行展示, 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为了让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健身效果不止停留在宣传口号或者是表面形式上, 让学生在亲自经历中可以对活动效果有一个真实体验, 可以通过对学生技能、技巧以及体能素质进行定期测查, 在变化的数据中让学生领会体育活动带给他们身心上的变化, 感受到逐渐进步、逐渐提高的体能, 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让他们以百倍的热情与信心全力投入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

总之, 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新形式, 为了让大课间体育活动继续发挥其强化小学生整体素质, 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功能, 需要广大教育者全力打造一个融体育、音乐与艺术于一体, 寓全民健康发展于一体的特殊体育课程, 让“健康、快乐、和谐”成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永远主题, 让小学生健康的和谐、生命的和谐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徐芳.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J].内江科技, 2012 (11) :162-162.

篇14: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

摘 要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有力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一项重要体育运动,是落实学生活动一小时的保证和途径。时任体卫艺司杨贵仁指出:“要想把每天一小时落实好,必须把大课间体育活动推广起来[1]。”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希望能给中小学体育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小学 大课间体育活动 意义

一、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小学体育也在进行改革,由传统的两操变成了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且时间充沛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渗透,是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基础

从课程目的这一角度看,人本主义课程把满足于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课程的目标。而现代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拥有创造力和超越精神的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与健康课是以增强学生健康为目的课程[2]。”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并且包括身体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人本主义理论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心理健康,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大课间体育活动不是必须按照预设方案进行,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在人际关系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增加对经验意义的理解,从而有效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调整学生的行为。

(二)素质教育理论基础

新《素质教育法》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新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坚持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原则。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融入到这个活动的氛围之中来,积极主动自觉的参与。学生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并孕育着巨大潜能,素质教育要把这种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在活动中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学会学习,生存,创造能力及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教师指导学生做能够适应社会的人。因此,在其中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地位,使学生学会怎么做人,只有同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各项任务。从长期利益来看,体育锻炼更能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深度。

(三)多元智能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认为过去人们对智力的概念的定义过于狭隘。不能真实的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多元理论的提出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2]。人类的智能还包括肢体运动,人际、内省、自然探索以及生存智慧方面,这些方面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都有所体现。多元智能理论成为了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主体。可以说,大课间体育活动也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应运而生,对促进人类的各种智能发挥它应用的作用。

三、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意义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统一于学生的学和练

大课间体育活动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和学校的教育包括学科文化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学习文化科有利于对体育运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解,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智力上的支持与帮助。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应用文化科学习,同时也为文化科的学习提供身体上的物理保证。身体素质上去了,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体育训练和文化科学习之间相互渗透,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运动中能够体验到文化课所不能带来的运动快感和运动体验,同时也会体会到运动的辛苦。总之,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文化水平都有所提高。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多元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体育活动的多元化,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学生的智力水平、道德水平和心理水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落实,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形式和途径,对于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积极的作用。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资源整合和优化的结合体

随着社会各个方面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学习氛围也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有很大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校的场地、器械等设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合理的整合与优化,使各种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大课间体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其运动天赋和运动特长的舞台与空间,为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奠定了基础,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浓郁的氛围。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融为一体,实现了他们三者之间的和谐大发展。三者的和谐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体育资源与体育的整合和优化。

四、结论

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是长期的工作,教育部门及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系统化的过程,需要与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为学生走出校门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全面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廖文胜,刘之生,徐忠毅.学校课程校园文化生活体育——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下[J].中国学校体育.2002.5:51-55.

上一篇:列作文提纲下一篇:未来战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