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主城区

2024-05-12

苏州市主城区(精选十篇)

苏州市主城区 篇1

关键词:高架桥地面道路,绿化,植物种类,植物配置,苏州市主城区

中国现有660多个城市, 其中许多城市都是在原有古城区的基础上向四周扩张建设为现代与历史兼容的现代都市。由于旧城区人口相对密集, 道路空间狭窄, 而周边新城区的道路空间又相对宽敞, 这种状况在日常生活中, 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 在旧城区和周边新城区交接的环带交通路面上极易形成人流和车流的堵塞。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20世纪90年代后, 我国许多城市都采用在旧城区和周边新城区的衔接位置建设城市环形高架桥, 通过地面和空中立面交通的形式分解人流和车流, 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的现实问题。经过近20年的建设, 现阶段我国中大城市中有许多城市已建有城市中的环形高架桥及周边道路系统。

1 高架桥及其地面道路特点

按照高架桥的形式, 可以将其分为“延伸型高架”和“交汇型高架”, 本文主要研究延伸型高架。延伸型高架多为城市高架快速路, 在形态上显现出连续、线性的特征, 桥下可利用空间较大也比较完整, 两边多为人口流动密集的城市中心, 同时桥下道路也是城市交通的主干道, 可以说高架桥下地面道路是城市非常重要的景观绿化节点[1]。鉴于这种城市高架桥地面道路所处的特殊位置, 其绿化设计就必定有其独特的特点: (1) 由于高架桥桥 (路) 面的遮盖, 其地面道路绿化的光照、雨水、温度环境非常特殊; (2) 由于城市高架桥地面空间位置的特殊性, 地面道路绿化景观空间已成为展示和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 对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2 苏州高架桥及其地面道路实态

2.1 苏州高架桥及其地面道路简介

苏州从2002年开始建设了多座高架桥, 到目前为止, 已建成的高架共53.2 km, 分别有苏州西出入口高架、南环高架、友新高架、东环高架、西环高架、苏杭高速高架、苏福高架、北环高架、新区高架。本文重点研究的城市内环井型高架 (东环、南环、西环、北环) 共20.645 km, 高架路幅26 m, 地面道路约46 m, 是连接市区、新区、工业园区、吴中区、相城区的重要纽带。

2.2 苏州主城区内环高架桥及其道路实态

东环高架北起官渎里立交南引坡, 南接东南环立交桥, 全长6.3 km;西环高架长度为6.33 km, 北起辛庄立交, 南到友新立交;南环高架东起东环路, 西至友新路, 全长6.215 km;北环快速路东起官渎里立交、西与新庄立交相接, 全长约6.13 km, 其中高架部分为苏虞路东侧——官渎里立交段, 全长1.8 km, 地面道路2.83 km, 隧道1.5 km;4座环形高架桥均为双向6车道, 地面道路为双向六车道, 在局部路段维持双向四车道。对4条内环高架下道路绿化带测量统计, 其中机非隔离带有1.5 m、2.5 m、5.4 m、6.6 m、7.35 m五种形式;中央分车带有7.45~7.80 m、8.6 m、22 m三种形式;高架立柱则有1.90 m×1.75 m×5.80 m、1.90 m×1.75 m×6.30 m、1.90 m×1.75 m×6.60 m、1.90 m×1.75 m×7.80 m四种形式, 纵向间距约为30 m。苏州内环高架及其道路的主要形态与具体数据见图1。

3 苏州高架桥地面道路整体环境分析

提高绿化水平, 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 而前提是必须要摸清高架桥区的生态环境。笔者通过对苏州内环高架环境的调查分析, 希望能够为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3.1 苏州的气候条件

苏州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加上太湖水体调节作用, 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和无霜期长的特点。干燥度为0.73, 湿润指数为1.91。

温度:常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 极端最低气温平均为-6.6~-5.6℃, 极端最高气温平均为36.5~36.8℃。

雨量: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020~1080 mm, 一般年降水量为1025 mm。每年的6、7、9三个月是雨季。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5~2179 h, 日照百分率为45%~49%, 日照时数最多的是每年的8月, 最少的是2月。

3.2 苏州内环高架下的生态环境

和全国大多城市一样, 相比一般绿地环境, 苏州内环高架下的生态环境就要恶劣许多: (1) 土壤板结, 多是建筑垃圾回填土, 厚度有限, 肥力低下, 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碱化现象严重, 不利于植物种植; (2) 雨水大都被桥面遮盖, 植物长时间得不到自然水的灌溉, 加上地面道路车流量大, 车辆带来的油性雾粒尾气和行驶时掀起的粉尘都污染了周围环境, 容易覆盖于植物叶面, 在没有雨水冲刷的时候, 极易造成叶面气孔堵塞, 植物的生长状态会进一步恶化; (3) 桥下的荫蔽和建筑密集度大, 再加上来往车辆的快速行驶让风速加快, 温度较正常情况下平均低2~3℃; (4) 由于桥面的遮盖和道路两边建筑物的阴影, 光照的差距更大, 按照谢尼柯夫的标准, 光照强度最少应大于全光照的1/10~1/5;耐阴植物则可以忍受全光照的1/50以下的弱光, 但当光照强度接近其光补偿点时, 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2]。

笔者选择了苏州光照最强的8月份进行调查测试, 测得城市正常光照强度在33250~88540 lx, 平均54592 lx, 城市密林下为1990 lx。图2中a、b、c、d分别为雨天、晴天、阴天、多云四种天气情况下桥下的光照。

测试表明, 桥下中央绿化带光照多在800~1700lx, 最低处244 lx, 平均光照在779 lx;两侧绿化带靠近桥内侧的多在2178~6387 lx, 最低处791.6 lx, 平均光照在3350 lx;靠近桥外侧的在6116~27330 lx, 平均光照在12944 lx。分析得出:桥下光照强度不仅从两侧到中央变化很大, 而且远远低于正常光照值, 有些地方甚至趋于0光照, 正因为如此, 如果选择抗逆性差的植物极易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所有这些恶劣的生态环境往往导致高架桥地面道路的绿化效果差强人意, 很多植物的长势严重不良, 有些甚至成片死亡, 不仅与绿化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得不偿失。

4 苏州高架桥柱与地面道路绿化现状

4.1 绿化植物的品种与特性

苏州内环高架从2002年陆续建成至今, 其植物绿化方面一直受到重视, 先期由于在一些植物品种的选择和管理养护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很多植物长势不好, 有的甚至成片枯萎死亡, 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2009年之后, 政府重新对桥下空间环境进行了分析, 相应地对植物绿化进行了整改, 绿化效果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基本形成了“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的立体式植物群路。调查发现, 苏州内环高架绿化常用植物有41种 (常绿22种, 落叶19种) , 分属28个不同科, 其中道路绿化带植物36种, 桥柱绿化植物5种[3], 详见表1。

4.2 绿化植物的配置方式

4.2.1 桥柱植物配置

苏州内环高架桥柱共有爬山虎、五叶地锦 (此2种可以自己攀爬上柱子) , 西番莲 (开花) , 常春藤, 凌霄5种攀援植物, 它们可以通过钢质网架的辅助单独附着在桥柱上, 也可以通过爬山虎和五叶地锦的自我攀爬加以辅助共同附着在桥柱上。苏州目前有3种配置方式: (1) 爬山虎+五叶地锦+西番莲+常春藤; (2) 爬山虎+五叶地锦; (3) 爬山虎+凌霄。

4.2.2 道路绿化带植物配置

苏州内环高架地面道路绿化带共有36种不同植物, 配置方式较桥柱丰富。据统计分析共有50种配置方式。

中央绿化带有14种: (1) 洒金东瀛珊瑚; (2) 阔叶麦冬+万年青+八角金盘; (3) 南天竹+八角金盘+海桐; (4) 栀子花+八角金盘; (5) 海桐+八角金盘; (6) 八角金盘; (7) 麦冬+常春藤; (8) 阔叶麦冬; (9) 常春藤; (10) 洒金珊瑚+常春藤+阔叶麦冬; (11) 阔叶麦冬+海桐+八角金盘; (12) 丝兰+八角金盘; (13) 麦冬+丝兰; (14) 麦冬+洒金东瀛珊瑚。

两侧绿化带有36种: (1) 海桐; (2) 洒金东瀛珊瑚; (3) 阔叶麦冬+万年青+洒金东瀛珊瑚; (4) 南天竹+八角金盘; (5) 常春藤+八角金盘; (6) 石楠; (7) 栀子花+山茶+八角金盘; (8) 南天竹+桂花; (9) 海桐+桂花; (10) 茶梅+八角金盘; (11) 法国冬青; (12) 海桐+紫薇+八角金盘; (13) 栀子花+桂花+八角金盘; (14) 海桐+石榴; (15) 大叶黄杨+山茶+八角金盘; (16) 麦冬+小叶栀子+桂花+八角金盘; (17) 茶梅+球状红花檵木; (18) 麦冬+锦绣杜鹃; (19) 法国冬青+香樟+月季+麦冬; (20) 鸢尾; (21) 阔叶麦冬+洒金珊瑚+鸢尾; (22) 鸢尾+八角金盘; (23) 苏铁; (24) 瓜子黄杨+香樟+石楠; (25) 瓜子黄杨+桂花+石楠; (26) 金边黄杨+八角金盘; (27) 丝兰; (28) 丝兰+八角金盘; (29) 石楠+洒金珊瑚; (30) 南天竹+山茶+八角金盘; (31) 茶梅; (32) 法国冬青+夹竹桃+香樟; (33) 女贞; (34) 迎春; (35) 石楠+法国冬青+夹竹桃; (36) 麦冬+杜鹃。

5 苏州高架桥地面道路绿化分析

5.1 绿化现状问题

综合调研结果分析, 目前苏州高架桥地面道路绿化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1) 在植物选择上存在一部分问题:一些不耐阴且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的植物也种植其中, 其生长状况低于正常环境下的同类植物, 有的甚至死亡, 直接导致这部分路块绿化效果不好, 景观环境较差。如石榴、紫薇、丝兰、红花檵木、银杏、红细叶鸡爪槭等。

(2) 在行车安全性上存在问题:一些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交叉口的灌木生长过于茂密高大, 如东环的常春藤和西环的八角金盘在一些交叉口高度超过1 m;北环高架甚至在这些交叉口采用了小乔木+灌木的种植形式, 如海桐+桂花, 导致过往车辆视线无法通透, 增加了行车的安全隐患, 也给行人和司机心里带来了不安全感。

(3) 植物种植存在问题:一些路块的灌木栽植疏密度不合理, 如东环的茶梅栽植过于稀疏, 长势也不好;南环、北环桥柱基本没有攀援植物绿化, 视觉效果很差;整个高架道路绿化植物种类也不够丰富, 形式上千篇一律, 特别是南环、北环仅以少量几种灌木配置进行绿化。

5.2 优化解决方案

(1) 移除不耐阴且对环境条件要求高的植物, 替换为在桥下环境中可以生长良好的植株, 乔木如三角枫、黄连木、石楠等, 灌木如鹅掌柴、熊掌木、小叶蚊母等。石榴、紫薇、银杏、红细叶鸡爪槭可以移栽到就近的高架桥匝道下[3]。

(2)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交叉口的绿化采用单一灌木或者灌木+灌木的种植形式, 加强养护管理, 定期对交叉口灌木进行修剪, 保证来往车辆均有足够安全视距。

(3) 对没有攀援植物的桥柱进行补充种植, 原有攀援植物却种类单一的增添新种类, 如藤本月季、蛇葡萄、金银花、爬行卫矛等, 做到桥柱绿化充足, 植物种类多样[4]。

(4) 立交桥下适宜种植常绿灌木, 品种应向多样化发展, 营造乔、灌、草多层混交群落, 以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可以增加黄连木、金丝桃、三角枫、五角枫、胡颓子、杨梅、瑞香、棕竹、鸭脚木、枸杞、水蜡、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龟甲冬青、构骨等耐阴适应性强的植物, 使整个内环高架地面道路植物配置方式均衡、多样, 植物种类丰富, 群落结构完善, 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3]。

参考文献

[1]冯志红, 李瑞雪, 殷赟, 等.城市立交桥周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昆明市朱家村立交桥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6) :12825-12828.

[2]顾凌坤, 陈冬红.对高架桥阴地的“强行绿化”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07, (6) :48-49.

[3]郭成源.园林设计树种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苏州市主城区 篇2

一、考核职责及分工 **市水利(水务)局(以下简称水务局)主**区河道水面保洁工作,**市河道管理处(以下简称河道处)具体负责**河道保洁的组织实施、质量检查和考核评比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检查(包括行风监督员监督、沿河社区监督检查、新闻媒体曝光、便民服务中心公单、义务信息员监督等社会责任内容),河道处定期抽查,河道保洁管理所(以下简称保洁所)全面巡查的“三查”考核机制。

二、考核对象及范围 考核对象:各河道保洁承包单位。考核范围:**、**、**(含三区**)范围内所有实施水面保洁的河道。

浅谈柳州市城区内河整治 篇3

(一)河道整治基本情况

柳州市内河整治工程位于广西东北部,主要在柳州市境内的柳江支流上,涉及柳州市柳南区的太阳村镇和柳北区的沙塘镇、长塘镇。太阳村镇位于柳州市东南部,距柳州市中心19km。沙塘镇位于柳州市东北部,距柳州市中心16km。长塘镇位于柳州市北部,距柳州市区中心8.5km。各乡镇到柳州市均有公路相连,交通较为方便。

柳州市内河整治工程所涉及的古木河、沙塘河、新圩河、香兰河均未进行过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仅新圩河曾进行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几条河道存在着防护设施薄弱,拦河滚水坝损坏、河岸坍塌,河道被占用,河内淤积严重等问题。

(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严重。本次规划整治的河流属中小河流,其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河流沿岸的集镇村屯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加之不合理的拦河设障,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内淤积严重,河床变小,过水断面缩窄,行洪能力逐步降低,排水能力下降,对所在沿河城镇村屯及农田的防洪安全构成了威胁。

(2)河道内建有很多拦河坝,这些拦河大坝多年失修,存在漏水现象,无法抬高蓄水位,周边的农民无法引水灌溉。流域内还建有一些交通桥,但这些交通桥年久失修,且过水断面偏小,无法满足交通及防洪需求,存在安全隐患。

(3)内河大多成为城市的排污沟,河内垃圾淤积严重,河流污染严重,水质较差。柳州市的内河不但是排涝河道,还是纳污河。由于几条河流位于柳州市郊区,周边工业较多,人口较为集中,生产、生活废水排放较大,周边的一些工厂企业及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河内,导致河内水质恶劣,河水发黑变臭,环境恶化。据有关部门对全市内河的水质监测表明,大多数水质状况不佳,尤其香兰河中下游更甚,劣于国家地表水五类水质标准,达不到城市景观用水要求。

3、创造怡人的绿水空间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使之成为城市的一个新的靓点。

4、进一步突出河道在城市绿地景观系统中纽带作用,促进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发展。

(二)总体规划方案

内河整治工程措施主要是采取河道疏浚、生态护岸,并结合截污治污、生态恢复、景观设置等各种措施通盘考虑,统一规划,使之达到整治目标。在采取工程措施的同时,应重视生物措施和现代管理手段的研究和应用,综合恢复四条内河的生态系统,促进其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1)河道整治工程

河道整治工程主要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清除改造河道内拦河等建筑物,进行生态护岸等措施,使河道既满足设计标准洪水洪峰的蓄滞洪的要求,又满足河道内生态要求的河道流动水深。

河道治理引进生态护岸的设计理念,护岸及护脚结构采用生态石笼等生态材料,岸坡形式为预制六角形式生态混凝土护坡,常水位以下在护坡上种植苦草、菹草、金鱼草、轮叶黑藻等水草,常水位以上种植睡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这些结构既满足河道体系的防护标准,又利于河道系统恢复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环境协调发展”理念。

河道断面尽量不用高大直立式挡墙,多采用复式断面形式,突出生态,体现自然,中间设置亲水步道或亲水平台,强调亲水。

(2)截污、治污工程

目前柳州市排水区域形成四大污水流域和系统,以污水处理厂的服务范围和最终排放口进行流域划分可归纳为白沙管网系统、龙泉山管网系统、阳和管网系统、拉堡管网系统。

本次重点规划的郊区四条内河均位于柳州市郊区,除香兰河区域属于白沙管网系统外,其它三条内河均不在污水流域和系统,因此本次内河适当考虑截污治污工程。

香兰河流域内主要有柳州威奇化工厂、威奇公司砖场、柳州华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柳州市化学冶炼工业公司、千星废渣回收金属厂、柳州澳华液化石油气有限公司及兆科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化工企业,根据柳州市郊排水规划,香兰河流域内的工业废污水经各企业厂内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标准后(《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进入城市排水管网,最终到白沙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放,而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废污水处理未进行规划。

新圩河、古木河及沙塘河流域内基本无工业企业,大部分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污水。柳南区的新圩河原来因韭黄清洗和孔雀等畜禽养殖场的废污水导致河流水质恶化,现在已新建了一座专门清洗韭黄的加工厂,另沿河岸已修建有8座污水处理站,新圩河的水质正逐步得到改善;柳北区的沙塘河流域内现建有花果山、绿缘、金鼎三个农庄,废污水拟引入在建的一个污水处理站,本次规划根据实际情况拟增设2座污水处理站;由于古木河沿河村屯的污水已规划引至沙塘河的污水处理站,本次规划不再考虑;香兰河根据实际情况,对流域内的人口密集地增设2座污水处理站。生活、农业生产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排入标准后排入周围河流,雨水直接排入内河,从而达到雨污分流的目的。

(3)生态恢复系统工程

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主要是利用非工程措施改善城市河流生态,一方面利用生态河岸生长的水生植物(如美人蕉、睡莲、苦草等)和由此而生存的水生生物净化水质;另一方面,通过河道河底及坡面表层泥面生长的大量微生物、藻类(如轮叶黑藻等)、水生动植物形成的自然生物膜净化水体,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

本次重点规划的四条郊区内河拟种植美人蕉等水生植物110344m2,种植睡莲等水生植物198728株。

竹鹅溪综合治理工程拟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沿岸生态环境进行恢复:1)结合河道防洪工程及沿岸景观工程恢复沿岸植被;2)结合两岸污水截流工程恢复溪内水体水质;3)结合沿岸景观工程,通过设置四级梯级橡胶挡水坝,调节溪内景观水体水位。

根据《广西柳州汽车城生态水系景观体系规划》,柳东新区生态水系主要是利用中水补充景观用水的规划,河流景观水需要在内部形成流动,防止水流长时间静止腐败,富营养化,可以人工做成河流高差,通过水泵造成循环流动;雨水处理则采用工艺路线:格栅井+沉沙调节池+石英砂/活性炭滤池,而景观水体的净化措施主要由水体循环、推流复氧、速分净化床、中水处理机房、人工湿地、生态护岸、生态防渗、湖体局部加深、水生动物系统、水生植物系统、水生微生物系统、雨洪利用等,各种处理措施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共同组成景观水体保持系统,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种措施以及措施之间的相互配合保证了整个水体的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大于外界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总量,使水体保持其良好的设计水质。

(4)环境景观工程

环境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广场、园路、绿化(含湿地)、园林(建筑小品)、水景工程、照明工程、市政公用设施等。

本次重点规划的四条郊区内河拟建设休闲广场1座及生态公园或农家乐山庄3处,广场、生态公园内布置凉亭27座,休息木椅等148座;沿河岸规划绿化带,即在绿化设计区域内沿河岸线修建宽2m绿化带及3m宽人行观光道,绿化带内分三层种植绿化植物,首先是草皮,然后是灌木球、红花继木之类灌木,最后一层是白玉兰、柳树及水杉等景观树木;沿河岸紧邻广场及人口密集等处建设自行车及人行栈道8.06km,景观人行桥(风雨桥)4座,观景平台1座,亲水平台3处。

根据《利用世行贷款柳州市环境治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竹鹅溪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修订版)》,竹鹅溪景观工程的内容为:景观绿化、景观节点(8个)、景观灯光、附属工程等。在两侧河道保护范围内修建休闲步道和进行绿化(植树、植草皮等),沿河道两岸建设带状绿色长廊、亲水平台、休闲步道、休闲平台、景观桥、雕塑、街头小品等等;在河道上游采取建设梯级橡胶坝,下游引入柳江水源的方式,保持溪内一定水位。景观工程总长度7656m,其中南支6840m,北支(明渠段)721m,竹鹅溪下游干渠95m。绿化总面积约169223m2。全线设置5座人行景观桥,2座交通景观桥。

根据《广西柳州汽车城生态水系景观体系规划》,柳东新区内河景观规划包括生态专项规划、水系防洪规划、水系配水规划、中水利用规划、旅游专项规划及游船通告与桥梁专项规划六部分,规划总面积为747公顷,其中水体338公顷,附属绿地409公顷,其中水系水利专项规划主要的工程措施为新建排水流量10~100m3/s的沟渠27.48km,新建水力自动翻板闸14座共33扇,新建节制闸3座共3扇,新建取水泵站一座,装机容量2×560kW,1600输水管5.6km。

根据《广西柳州市响水河综合治理规划报告》,响水河柳州城区河段拟沿整治河段修建景观绿化带,在河道两岸的护岸外侧修建10m的景观绿化带,美化周边环境。

(三)内河整治工程措施

内河整治工程具体措施分三个步奏进行考虑设计:

(1)河道整治设计

(a)护岸工程

柳州市内河洪水频繁,但目前河道两岸基本无符合防护要求的工程设施。本次规划拟对新圩河等流域内人口村庄密集的河段采用护岸防护,并采用生态石笼进行岸坡防护。

(b)河道清障、清淤

规划的内河多处设置挡水坝及交通桥,河段流经人口密集区,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较严重,各种人为因素造成河道淤积,水流不顺畅,需进行河道清淤。

清淤后选择生态石笼作为护脚,石笼尺寸:长×宽×高=1.0m×1.0m×1.0m,岸坡型式为草皮护坡。常水位以下可在护坡上种植苦草、菹草、金鱼草、轮叶黑藻等水草,常水位以上种植睡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不仅利于河道内鱼类生长,且能起到净化水质,美化河岸作用。原有岸坡生态植物予以保留。

(c)河道疏浚

由于规划的四条郊区内河河道内多处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泛滥,部分河段过水断面小,造成水流不畅,本次规划拟对这四条河流河道内水葫芦进行人工清除,同时对过于狭窄的河段进行扩宽。

内河上有多座拦河引水坝及交通桥过水断面偏小,洪水期阻水严重,故本次规划拟对阻水的建筑物进行拆除重建。

竹鹅溪在局部不能满足泄洪要求的地方,根据设计断面进行扩宽改造。为降低洪水期河道水面高程,减少挡水墙高度,节省工程造价,局部河道进行疏浚,将河道底部规整为矩形并加深河道。在河道不规则段(市汽车配件配送中心仓库及柳州市水电局防汛抗旱物资仓库上游)将河道适量裁弯取直,以改善洪水流态,增加城市建设用地。

响水河在基本沿着原河道岸线、充分利用原河道的前提下,对河道进行疏浚。

(2)水质改善规划设计

内河的污染和滨河环境恶化,以及滨河生态系统破坏主要还是来自于城市污水大量排放,河流水质恶化,导致水生生物难以生存,河流生态遭到破坏,从而使城市环境受到影响。因此,城市污水截流与治理是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最根本手段。

污水处理工艺采用“复合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生态化处理工艺,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规模为350m3/d。污水经管网收集进入集水池,由泵自动提升至组合式复合生物滤池,与其中的生物膜进行充分接触,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并降解;滤池出水经沉淀后进入人工湿地系统,在填料-土壤-植物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去除有机物、氮和磷后排放,最终出水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工程运行完全自动化,管理十分简单。

(3)河岸景观规划设计

柳州内河整治工程涉及的内河两岸多为人口密集区,因此要把对两岸的绿化、美化作为本次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

本次规划设计拟在治理河段内的居民聚集地实施绿化设计,修建3个生态公园或农家乐,以提高居民文化生活质量及丰富城市景观。对河岸景观进行设计绿化带,绿化带内分三层种植绿化植物,首先是草皮,然后是灌木球、红花继木之类灌木,最后一层是白玉兰等景观树木,以达到安全防护及绿化效果。使用大理石铺设人行观光道,观光道旁布置木质长椅、休闲凉亭、果壳箱等设施增加沿河绿地的游息功能。

结语

通过对内河的水系建设,将城区各内河及其沿岸地区建成最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区域,提升区域内的土地价值带动城市经济、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河流不断流、湿地不干涸、水质不超标、生物多样性得保育、生物栖息地恢复有突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广西柳州市内河整治规划报告》.

[2]《广西柳州市响水河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3]《广西柳州汽车城生态水系景观体系规划》.

[4]《利用世行贷款柳州市环境治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竹鹅溪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修订版)》.

作者简介

苏州市主城区 篇4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具有传播快, 流行性强的特点, 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大规模暴发流行。近年来国内多个地区出现手足口病暴发疫情, 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疫情也呈上升趋势, 为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特征, 掌握其流行规律, 制订有效的防控对策, 现对相城区2009—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疫情资料来自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人口资料来自本区统计年鉴, 按国家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版) 》采集标本, 送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相城区2009—2011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 923例, 年均发病率为213.26/10万, 各年发病率分别为267.38/10万、142.50/10万和230.53/10万, 累计报告重症患者135例, 其中2009年3例, 占病例总数的0.19%, 2010和2011年较2009年明显上升, 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17% (45例) 和5.96% (87例) 。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各年度每月均有病例发生, 病例主要集中在4~9月份, 共报告2 878例, 占病例总数的73.36%。2009年3月份发病开始上升, 发病高峰为4~8月份, 报告病例占当年病例总数的66.88%;2010年发病高峰为4~7月份, 占当年病例总数的62.53%;2011年5月份发病开始快速上升, 6~7月份达到高峰, 占当年病例总数的41.54%, 以后开始缓慢下降, 但每月仍有较多病例报告, 见表1和图1。

2.2.2 地区分布:

全区8个镇 (街道) 均有病例发生, 元和街道发病数最多, 报告病例1598例, 占全区病例总数的40.73%, 其次是黄埭镇、黄桥街道和渭塘镇, 分别占15.09%、10.83%和10.32%。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元和街道313.62/10万, 黄桥街道307.43/10万, 渭塘镇239.32/10万, 黄埭镇194.44/10万。

2.2.3 人群分布:

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 性别比为1.54∶1。发病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 占病例总数的93.58%, 2~岁组发病最多, 占病例总数的26.36%, 其次是1~岁组, 占24.55%。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 占72.80% (2 856例) , 托幼机构儿童占23.99% (941例) , 学生占3.01% (118例) , 见表2。

2.3 病原学检测

全区2009—2011年累计实验室诊断手足口病210例, 其中EV71型占64.76% (136例) , CoxA16型占26.19% (55例) , 其他肠道病毒占9.05% (19例) 。135例重症病例中, EV71型占53.33% (72例) , 见表3。

3 讨论

从2008年5月2日起, 我国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 相城区逐步规范了手足口病的登记报告工作。2009—2011年全区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 年均发病率为213.26/10万, 高于苏州市同期平均发病率水平[1]。发病人群主要是6岁以下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 尤以1~3岁儿童居多, 男性高于女性。发病高峰各年有所不同, 呈逐年后移现象, 2011年冬季发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可能与近年来秋、冬季暖湿气温持续时间偏长有关, 发病总体来说呈明显的季节特征, 春、夏季节高发。城区所在地的元和街道及邻近的黄桥街道发病率最高, 其次是经济较发达的黄埭镇和渭塘镇, 主要是这些地区经商及务工的流动人口比较多, 人群居住较密集, 环境卫生条件和个人卫生意识普遍较差。

实检室检测结果显示, 全区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型病毒为主, 其次是CoxA16型病毒, 实验室确诊病例中, 64.76%为EV71型感染, 26.19%为CoxA16型感染, 与相关报道类似[2]。EV71感染可引起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多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重症病例也主要由EV71型病毒引起, 全区重症病例中EV71型占53.33%, 与相关临床研究发现一致[3]。本资料分析还显示, 全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说明防控手足口病的形势仍较严峻, 要切实加强疫情的监测, 密切关注病例的病情变化, 做到及早发现重症病例及时给予救治。

根据全区手足口病的疫情特点, 应进一步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 对于散居儿童、重点是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散居儿童要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宣传, 教育其搞好家庭环境卫生, 经常保持居室通风, 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如儿童出现相关症状时要及时送至医疗机构就诊。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 加强辖区内的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培训, 落实每日晨检制度, 做好因病缺课监测和报告工作, 并定期督导检查。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务人员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培训, 规范病例诊断与报告, 及时隔离治疗病例, 避免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杭惠, 陈立凌.苏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1, 22 (1) :19-20.

[2]赵勤英, 沈翠芬, 闵丽珊.湖州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病原检测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 2011, 23 (5) :222-223.

苏州市主城区 篇5

为进一步加强商品房住宅小区配套设施管理,完善住宅小区功能,维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主城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规范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标准

(一)本规定所称商品房住宅小区配套设施是指商品房住宅小区除主体工程以外,防水、供冷、给排水、装修工程、道路、绿化、监控、楼宇对讲等小区公共部位相关配套设施。

(二)所有新建商品房住宅小区,必须按智能化标准设计建设,各主要出入口等场所安装摄像探头,配置监控中心,住宅单元安装电控盗门和楼宇对讲访客系统。有条件的小区应将警戒系统接入公安“110”视频监控系统。

(三)加强监管,商品房住宅小区公共配套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池州市住宅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池建字

[2005]63号)规定的建设内容、标准,以及规划批准的建设方案执行。

二、保修范围及期限

(一)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房屋建筑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

1、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

2、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

3、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为2年;

4、装修工程为2年。

(二)监控设施、公共绿化等其他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保修(保养)期限、方式和范围。保修期满后逐一清点,移交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养护,明确各方责任。

二、规范配套设施维护管理

(一)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主城区商品房住宅小区配套设施质量保修的监督管理。

(二)相关配套设施保修期从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三)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在工程质量保修书中约定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和保修责任等,双方约定的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建设单位向业主提供的《城市商品房使用说明书》及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前物业服务协议》中必须载明本规定中各项配套设施质量保修期限。

(五)建设单位不按工程质量保修书约定保修或保修不及时的,由此造成损失的由建设单位承担。

(六)建立配套设施质量保证金制度。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在项目竣工后扣留15%资金余额的50%转作配套设施质量保证金。在本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的保修期限内,如保修不及时或不到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委托其他单位保修,

所需费用在质量保证金中直接扣除。

(七)下列情况不属于本规定的保修范围:

(一)因使用不当或者第三方造成的质量缺陷;

(二)不可抗力造成的质量缺陷。

苏州市主城区 篇6

【关键词 】儿童 ;血压偏高 ;体重指数 ;超重 肥胖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pressure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in children,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early prevention of hypertension. Method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ith cluster sampling was carried out in Guangzhou, 1036 pupils aged from 6 to 11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ir stature﹑bodyweight and blood pressure were measured. The category criteri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of China was recommended by WGOC High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was diagnosed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surveillance of Chinese school students in 2000. A total of 1027 qualified stud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urban area, prevalence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were 15.1% and 8.9%. Among the boys, prevalence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15.1% and 8.9%. Among the girls, prevalence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9.5% and 4.8%.The prevalence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boy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irl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high blood pressure was 19.7% (18.7% for boys, 20.7% for girls), the hig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as the major character in obese childre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at prevalence rate of hig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was increased with BMI increasing, as well as Prevalence rate of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high blood pressure(trend chi-squareχ2HSBP =41.9、trend chi-squareχ2HDBP = 24.2、trend chi-squareχ2HBP=41.8,P<0.001) Conclus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obesity and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The knowledge of hygiene should be popularized, the censorship of health should be set up and perfected, and the bodyweight of children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decrease the risk of high blood pressure.

【Key words】 Children; High blood pressure; BMI; Overweight; Obesity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25-0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少儿时期尤其是青春期肥胖很容易发展为成人肥胖,且呈低龄化和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超重与肥胖不仅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且对成年人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2]。为进一步了解广州市城区儿童体重指数(BMI)与血压关系,为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超重、肥胖和心血管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与血压关系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从广州市越秀区抽取两所小学,并从每所小学中各抽取四、五、六年级三个班,每个班所有的学生进行调查。

1.2 体格检查 :对所有调查对象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进行[3]。身高采用身高测量仪,精确度为0.1cm。体重测量时,采用百利达体脂分析仪,精确度为0.1kg。血压测量用水银血压计,2次测量间隔30s以上,分别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1.3 診断标准 :(1) 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建议,即是将人群分为BMI正常组(BMI<85百分位数)、超重组(BMI为85~95百分位数)及肥胖组(BMI≥95百分位数)[4],BMI(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kg/m2)。

(2)参照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制定的各年龄组血压百分位数中城市男女生收缩压与舒张压百分位数[5]筛查血压偏高儿童,如血压值在标准值以上则诊断为血压偏高。

1.4 质量控制 :为保证收集信息的准确性,对调查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统一培训,统一调查方法、统一测量仪器,统一质控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并建立数据库, 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 软件。非超重肥胖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以及男女生各组间超重率、肥胖率以及血压偏高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同一体重组血压水平的性别间比较采用t 检验。不同BMI水平儿童HSBP、HDBP、HBP检出率采用趋势卡方检验。BMI水平与血压的相关分析采用Pe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学生1036名, 经数据清理, 资料完整的儿童1027名作为分析对象,年龄为6~11岁小学生,其中男童530名,女童497名。(见表1)

2.2 不同性别儿童血压水平比较 :男生SBP平均为107.5±8.8 mmHg, 女生SBP平均为106.2±9.5mmHg, 男生SBP水平偏高于女生,男女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4,P<0.05);男生DBP平均为69.2±7.6 mmHg, 女生DBP平均为68.7±7.8 mmHg,男女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17,P=0.242)。(见表1)

表1 广州市城区儿童按性别、年龄别身高、体重、血压分布

注:6岁组超重、肥胖评价参考7岁组评价标准。

2.3 不同性别儿童的BMI水平比较 :男生的BMI水平为17.4±8.9 kg/m2, 女生的BMI水平为16.2±2.6 kg/m2;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2.4%,肥胖检出率为6.9%,男生超重检出率为15.1%,肥胖检出率为8.9%;女生超重检出率为9.5%,肥胖检出率为4.8 %。男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超重=9.109,χ2肥胖=8.089,P<0.01),

2.4 不同性别儿童血压偏高的比较 :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9.7%,男生收缩压偏高检出率为13.8%,女生收缩压偏高检出率为17.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2,P>0.05);男生舒张压偏高检出率为11.3%,女生舒张压偏高检出率为10.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4,P>0.05)。

2.5 不同BMI水平儿童HSBP、HDBP、HBP检出率:无论男性、女性和总体水平,儿童HSBP、HDBP、HBP检出率均随着体重增加而上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趋势χ2值分别为34.9、11.9、30.3,女生趋势χ2值分别为34.3、11.9、13.9,合计趋势χ2值分别为41.9、24.2、41.8,P<0.0001)。(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及BMI分类儿童的HSBP、HDBP、HBP检出率

2.6 儿童BMI与SBP、DBP相关分析 :对6~11岁1027名儿童BMI值分别与SBP、DBP进行相关分析,BMI与SBP、DBP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1、0.17(P<0.0001)。

3讨论

儿童少年阶段是肥胖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不健康生活和行为方式尚处于可逆转阶段, 年龄越小预防肥胖的效果越好。因此,研究低年龄人群肥胖与血压的关系, 对于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区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2.6%,肥胖检出率为6.6%,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为19.2%。肥胖检出率略高于谢锦尧等人[6] 报道的2005年海珠区小学生肥胖率5.82%。儿童青少年时期超重、肥胖可导致儿童期和成年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并认为肥胖,尤其是腹部的长期变动趋势,可以预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病变的变动趋势,提示今后要重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治工作。

本次调查城区儿童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9.7%,高于合肥市2001年7~11岁儿童血压偏高检出率(8.84%)[7],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高血压一级预防,提高儿童的生存质量。男生肥胖者中HSBP检出率为44.7%,女生肥胖者中HSBP检出率为58.3%,与国外相关研究存在不同,国外一项研究中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后,9~11岁男孩较同年龄组女孩发生HSBP的可能性为1.98~2.74倍,而身体活动水平和SBP值呈现负关联[6],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尽管各项研究采用的超重、肥胖标准不同,但很多研究显示超重、肥胖与血压升高有关。本次研究显示,无论男性、女性和总体水平,儿童HSBP、HDBP、HBP检出率均随着体重增加而上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与有关研究结论一致,都证明超重和肥胖是儿童血压偏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BMI是血压的重要预测指标[8-10]。

本次调查限于广州市两所小学6~11岁的儿童, 调查的抽样框架及样本量限制,调查信息可能存在偏倚。

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要从儿童时期抓起。针对超重肥胖的多种行为因素, 可从健康宣传教育、改善膳食结构及控制饮食的指导、运动等方面进行干预。从儿童时期开始, 通过合理膳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等良好生活行为习惯, 降低高血压发病危险。家庭、学校、医学专家、政府、企业和媒体应共同协作投入到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预防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562.

[2]Jonathan S,Stephe D. Obesity hypertension in children:A problem of epidemic proportions.Hypertension,2002,40(5):441-445.

[3]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22.

[4]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1-105.

[5]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9-284.

[6]谢锦尧,李丽霞,邹宇华,广州市海珠区10~14岁小学生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28(4):313-314.

[7]余毅震,胡虞志.湖北省中小学生血压水平及血压偏高率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08-210.

[8]潘发明,陶芳标,张洪波,等.合肥市城区小学生血压水平的现况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13-315.

[9] CLAUDIA P, VINCENZO C, CARMELO G,etal. Blood pressure and relate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6-8 years-old students in Italy. J Pedin Chil Health,2005,41:347-352.

苏州市主城区 篇7

自古以来, 农村百姓家庭自办宴席现象很普遍, 大凡婚丧嫁娶或乔迁、祝寿、孩子升大学等时候都要自行举办规模大小不一的家庭宴席。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民间风俗习惯, 且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农村雇请民间厨师举办宴席的规模越来越大, 且日趋频繁。但由于民间厨师特有的流动性和随意性, 以及家宴举办的临时性和食品加工方式的特殊性等, 难以实施经常性的卫生监督和管理, 形成了卫生监管的盲点, 存在着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极易引起食源性疾患的发生[1~2]。为了解本区农村民间厨师的现状, 以便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2011年我们对本区农村民间厨师进行了调查,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以地域为分层依据, 把苏州市相城区乡镇 (街道) 划分为4部分, 即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4个层次, 从每层中随机抽取1个镇共4个镇作为调查点。对调查点的所有民间厨师进行调查, 样本量为160例。

1.2 方法

依据《食品安全法》、《餐饮业卫生管理办法》以及《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有关食品安全卫生的基本情况, 民间厨师健康状况、个人卫生和法规知识知晓状况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民间厨师情况:

在160名民间厨师中, 男性147人, 占91.9%, 女性13人, 占8.1%;文化程度小学以下59人;占36.9%;初中87人, 占54.4%;高中以上14人, 占8.7%。

2.1.2 持证情况:

有健康合格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12人, 占7.5%。

2.1.3 食品及环境卫生情况:

食品加工无固定场所, 一般都是临时搭棚, 条件简陋, 卫生设施不全, 无冷藏、防蝇防尘防鼠和餐具消毒保洁设施;生熟混放;甚至使用井水洗涤食物和餐具, 餐具清洗消毒保洁达不到卫生要求。

2.2 个人卫生情况

160名民间厨师除了加工食品前洗手这一项能做到外, 其余各项正确率较低, 特别是加工食品时戴干净工作帽、加工食品时不戴饰物最低, 见表1。

2.3 食品安全卫生知识知晓情况

160名民间厨师中, 有一半以上对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完全不知晓, 对传染病知识、原料采购等知识不知晓者也有较高比例, 见表2。

(%)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 本区民间厨师流动性和随意性大, 而现有的餐饮监管法规都是针对专业性、经营性的企业单位而制定, 对农村自办宴席的卫生监督没有统一规定, 管理难度大, 存在许多问题。

3.1.1民间厨师多数文化水平低, 未经体检和系统的卫生知识培训, 法制观念淡薄, 普遍缺乏相关的卫生知识 (包括原料采购、生熟分开、餐具消毒和食物中毒知识等) , 个人卫生意识差。

3.1.2加工场所条件简陋, 卫生设施不全;缺乏安全卫生饮用水;原料存放、加工、制作和就餐都在临时搭建的棚中进行,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1.3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及卫生意识淡薄, 食品原料采购不能严格把关, 容易误购标识不全甚至过期变质的食品[3]。

3.14食品加工操作不规范。采购来的食品原料随地存放;生熟食品用具交叉使用, 且无消毒条件;隔餐的剩余食品再次食用前加热不彻底, 甚至不回锅加热;制作完的熟食品到食用时的时间间隔过长, 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发生食物中毒的安全隐患。

3.2 建议

为保证农村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 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3.2.1加快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的制定, 防止因法规缺失而造成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盲区。

各级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 在尊重农村风俗习惯的基础上, 制定相应的农村家宴管理办法, 这样才能促使农村家宴食品卫生监督走上法制化监督管理的轨道。

3.2.2 提高认识, 加强宣传。

开展群众性的法制宣传和健康教育, 普及食品卫生安全常识, 提高村 (居) 民举办家宴的食品安全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育和引导村 (居) 民到条件设施好、管理规范的饭店、宾馆举办家庭宴席, 合理地控制宴席人数, 选择聘请卫生意识强、有经验的厨师。

3.2.3 建立乡镇卫生监督协管机构, 健全管理组织网络。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都“潜伏”在农村, 卫生监督力量难以实现有效、高频次的全覆盖, 存在着农村公共卫生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应按照新医改要求, 转变乡镇医院职能, 充分利用乡镇医院的人力资源, 采取在各乡镇设立卫生监督协管员的方法来加强现场监督力量, 认真实施基层卫生监督协管标准化建设, 将卫生监督工作关口前移, 重心下沉, 逐步实现卫生监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乡全覆盖, 充分发挥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前哨作用。

3.2.4 加强健康体检和厨师卫生知识培训。

建立农村厨师持证上岗制度, 各村及社区要对农村流动厨师进行清理登记和管理, 凡从事农村宴席操办的流动厨师每年必须到镇卫生院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 取得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3.2.5 加强农村家宴审报和管理工作。

现阶段, 在没有对农村宴席管理出台法律法规的情况下, 要解决农家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问题, 必须实行申报备案与派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管。所有自办家宴必须向监管部门登记备案, 由卫生监督员或协管员对申报者进行现场指导和安全监督。

3.2.6 结合新农村建设, 完善配套设施。

在农村安置小区设置“婚庆礼堂”, 并按照相关标准设有专门的功能间和必要的加工场所, 添置相应的设施设备。物业公司指派专人管理和加工, 达到有专门场所、专用设备、专人加工和专人管理等卫生要求。居民举办婚喜宴请时, 通过申报、预约,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派员现场对采购的食品及其原料等进行验收, 同时对食品存放、餐 (用) 具清洗消毒和食品加工过程等进行监督指导, 从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3.2.7 加强责任追究, 确保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各地人民政府是辖区内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监管责任人, 其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农村家宴的事主和厨师是食品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事主举办监管规模内的家宴拒不审报、厨师拒不进行健康检查和未接受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操办家宴造成食品安全事故者, 一切责任由其自行承担[4]。

参考文献

[1]彭国平, 周颀.溧阳市农村民间厨师现状及管理对策[J].江苏预防医学, 2010, 21 (2) :66-67.

[2]田野.农村自办酒席的卫生监督管理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 21 (2) :55-56.

[3]丁正龙, 缪祥林, 蒋长山, 等.姜堰市农村民间厨师现状调查与思考[J].上海预防医学, 2008, 20 (1) :42-43.

德州市城区基准地价对比分析 篇8

该文通过对比德州市城区基准地价本轮(2010年)更新成果与上一轮(2007年)基准地价情况,分析其变化情况,总结并分析出德州市城区基准地价演变趋势[3,4,5,6,7,8,9]。

1 研究区概况

德州市位于N36°24′~38°0′、E115°45′~117°24′,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北依河北省,南邻省会济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区内,兼具沿海与内陆双重优势。德州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多条铁路、国道、省道纵横交错,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德州市区辖德城区、经济开发区、运河开发区、乐陵市、禹城市、河东新区、齐河、河南新区、夏津、河北新区、临邑、河西新区、庆云六区二市县,总面积10 356 km2,2010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86.19万人[10]。

2 数据来源

该文数据来源于德州市城区2010年、2007年基准地价定级与更新报告;2010年、2007年德州市统计年鉴。

3 德州市城区基准地价对比分析

3.1 定级范围调整情况

德州市2010年基准地价更新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了城区定级区域,总面积由239.36 km2增加到240.16 km2,增幅为0.33%。另外在界线上做了部分调整,德州市定级范围北扩主要是天衢工业园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工业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使得该区域范围进一步扩大以满足其发展需求(见图1)。

3.2 基准地价内涵对比

德州市两轮基准地价内涵详见表1、表2。从中可以看出,德州市城区两轮基准地价内涵的不同特点。

3.2.1 相同点

(1)土地用途划分相同。土地用途仍按四类划分,个别在叫法上有所不同,但本质内涵相同;(2)土地开发程度的级别设定相一致。商业、住宅和公共建筑用地一、二级地为“七通一平”,三、四级地为“五通一平”,五级地为“三通一平”;工业用地一级地为“七通一平”,二、三级地为“五通一平”,四、五级地为“三通一平”这样保证了两轮基准地价的连贯性。

3.2.2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1)基准地价构成发生了变化。上一轮基准地价在地价构成上为“毛地、熟地价格”,即包含土地前期开发费用,不包含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和附着物拆迁补偿费用。自2009年以来,德州土地一级市场均以净地方式出让,“毛地价格”在实际土地出让供应中已无法满足需要。因此2010年基准地价更新,对基准地价构成做了调整,界定为“净地价格”,即指已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开发和宗地内拆迁平整的正常市场条件下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价格。这样使基准地价构成更符合德州市的实际;(2)平均容积率分级别确定。上轮基准地价分用途设定一个容积率,而本轮基准地价商服和住宅采用分级别设定容积率。这是因为近三年来,城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提高,出让土地的容积率一般在2.0以上,高级别土地上高层住宅明显增加。为了更准确地反应土地利用平均状况,本轮基准地价内涵中,将商服和住宅平均容积率进行了上调,并分级别确定。

3.3 土地级别变化情况

随着德州市城区内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区范围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区的土地区位条件,因此城区内土地级别普遍得到提升,但不同用地类型有所差异。各类型级别面积的调整情况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相比上轮基准地价分级情况,本轮土地级别变化情况为:

3.3.1 商服用地

除三、五级面积有所调减外,其它级别面积都有所增加,特别是二级地增幅最大,增长了1.59倍。这是因为经过三年的发展,德州市商业一级地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面积有所增长,随着经济开发区部分与主城区部分的连通,德州市在加强主城区的建设时,加强了对经济开发区的投入,修建了大批的商场、宾馆和酒店等商业设施,从而使二级地有了较大的扩展,增大了二级地面积,压缩了三级地的面积,同时,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经济开发区的土地质量进一步提高,相应使末级地的面积收缩。

3.3.2 住宅用地和公共管理服务用地

住宅用地和公共管理服务用地的级别界线一致,一级地西边界东移,南边界南移到东风路以南500 m,这主要是基于铁路噪声的影响;随着经济开发区加大对住房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住房条件大幅提高,二、三、四级地边界都向外扩张,面积增加,其中四级地扩张最大,增长了10.7 km2,已扩大到经济开发区乡镇部分,这是由于京沪高铁的开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增长最快的是二级地,增长了54.01%,说明当前二级地是最能满足住宅和公共管理服务的用地,因此增长最快;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五级地边界受到一定程度的收缩,面积减少30.1 km2,所占比重减少了12.69%。

3.3.3 工矿仓储用地

本轮基准地价更新,一级地主城区部分和经济开发区部分仍未连通,由于目前岔河以东的经济开发区重点进行住宅建设,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二、三级地略有扩张,变化不大;四级地面积扩张最大,面积增加了10.8 km2;受四级地影响,五级地面积减少了10.2 km2,说明近几年城区工业建设速度相对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发展速度较快。

3.4 技术手段变化情况

上轮德州市城区土地级别调整是以MAPGIS为基础平台,以德州市地价系统为主要技术手段开展工作的;本次土地级别调整以上轮土地定级的技术方法为基础,在应用德州市地价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了ArcGIS和MapGIS两种GIS技术,探讨了不同GIS平台支持下的土地定级方法和技术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Excel、MapGIS和Shapfile不同格式的基础数据库,并依托MapGIS地价系统,进行了土地级别的调整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定级的技术水平。

在基准地价更新过程中,上轮基准地价评估采取了“级别内样点地价考虑面积加权平均价格法”和“样点地价与样点所在定级单元因素总分值建立数学模型”两种方法进行了测算。本轮基准地价评估针对“净地”出让的基准地价内涵,充分应用地价指数资料,采取“以土地定级为基础,采用市场交易地价资料等评估基准地价”和“以土地定级为基础,用地价指数等资料更新基准地价”两种方法评估基准地价,使更新后的基准地价更加符合土地市场发展要求。

3.5 基准地价水平对比

两轮基准地价水平对比情况见表4。从中可以看出,2010年基准地价与2007年相比,商业、住宅、工业、公共用地地价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长的幅度有较大的区别。从平均值看,4种用途土地的均价分别增长了155%、208%、0.02%和151%。住宅用地地价增长幅度最大,由488元·m-2增长到1503元·m-2,增长了2倍多,地价水平已接近商业用地;商业和公共用地地价增长幅度次之,分别由658元·m-2增长到1 681元·m-2,419元·m-2增长到1 051元·m-2,增长了约1.5倍;工业用地地价增长幅度最小,由328元·m-2增长到336元·m-2,不到1个百分点;除工业用地外,各类型用地地价水平均有大幅度的提升,这主要是与德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有关,且增幅与房价相近。工业用地的缓慢增长主要是受政策调控的影响,为招商引资,尽可能的压低地价,凸显“地价竞争力”。

4 结论

通过本轮基准地价更新,基准地价更符合德州市区的实际。突出表现在4个方面:(1)定级范围的调整。调整后边界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接近;(2)基准地价内涵的调整。基准地价构成由“毛地、熟地价格”调整为“净地价格”;平均容积率按用途分级别确定;(3)土地级别范围随着需求的变化进行了扩大或压缩,这一变化主要是在不同用地级别间的调整,摒弃了原来的摊大饼式的外扩;(4)地价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上扬,且变动幅度比较大,住宅用地地价增幅最大,接近商服用地地价水平;商服和公共用地地价增幅次之,仓储工矿用地地价增幅最小。本轮基准地价更新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2点:(1)工业用地级差偏小,不能准确反映区位差别。工业用地级别差在12%左右,远达不到商、住用地平均级别差30%的水平,使得工业用地区位比不明显;(2)工业用地受政策调控影响明显,价格明显偏低,不能客观反映市场状况。

参考文献

[1]城镇土地估价规程[S].GBT18508-2001.

[2]王春芝,王霞,杨志毅,等.对烟台市最新基准地价的思考[J].资源与产业,2008(4):63-66.

[3]张石磊,毕忠德,杨志毅,等.长春市商业用地基准地价演变过程及驱动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2011(7):823-828.

[4]武文杰,张文忠.北京市居住用地出让的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研究,2010,29(4):683-692.

[5]王满银,肖瑛,汪应宏,等.中国基准地价评估近10年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1-75.

[6]叶霞,董晓明,徐目圣.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合理性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20-21.

[7]杨秉珣,朱娟.绵阳市城区基准地价对比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03-109.

[8]葛京凤,郑艳东,郑小刚.城市地价水平变化的成因分析——以石家庄市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13-317.

[9]德州市国土资源局.2007年、2010年德州市城区基准地价定级与更新报告[M].德州:德州市国土资源局,2008、2011.

苏州市主城区 篇9

注:男性前十位死因顺位第七位为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数为33例,粗死亡率为8.59/10万,标化死亡率4.58/10万)。“-”为未统计。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源于苏州市相城区殡仪馆提供的殡葬登记和各医疗单位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报告卡,将所有的资料整理汇总,剔除重卡和非户籍的死亡个案。对资料不完整、死因不明确的个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核实。0岁组新生儿和婴儿死亡资料来源于苏州市相城区妇幼保健所的全区新生儿、婴儿死亡报告系统。人口资料由苏州市相城区公安局提供,粗率以苏州市相城区2012年年中的性别年龄结构计算,标化率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性别年龄结构计算。

1.2 统计指标和方法

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采用DeathReg 2005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期望寿命计算采用简略寿命表的编制方法。潜在寿命损失(Potential Years Lost of Life,PYLL)计算只对1~69岁组的人群[1],并剔除死因不明的个案。

PYLL计算方法:PYLL=ΣAi×Di(Ai:各年龄组剩余生存年数;Di:各年龄组死亡数;i:年龄组);相对比计算方法:相对比是指平均每个死者的寿命损失年数;相对比=PYLL/死亡数

2 结果

2.1 分病种死亡率及死因顺位

由表1可见,男性全死因总死亡率高于女性,分病种总死因顺位前10位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其他疾病、精神障碍、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男性死因顺位前五位与总死因顺位相同,后五位与总死因顺位略有不同,男性后五位死因分别为精神障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他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女性前十位死因顺位与总死因顺位不同,前十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其他疾病、精神障碍、内分泌营养代谢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在各病种的死亡率中,男性高于女性的病种有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损伤和中毒;女性高于男性的病种有脑血管病、心脏病、其他疾病、精神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见表1。

2.2 各年龄组主要死因分布特点

<15岁死亡率较低,主要死因是起源于围产期的某些疾病、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及损伤和中毒;15~34岁死亡率也在较低的水平,主要死因是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35~59岁死亡率有较大升高,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及循环系统疾病;60岁以上死亡率明显上升,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见表2。

1/10万

2.3 死亡年龄结构

本区死亡者中,死于5岁以下者占0.89%,死于5~19岁之间者占0.31%,死于20~64岁之间者占19.43%,死于65岁以上者占79.37%。

2.4 主要死因潜在寿命损失及相对比

PYLL顺位前八位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病和内分泌营养代谢病;男性PYLL顺位第四、五、六、七位为心脏病、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及神经系统疾病,其他顺位与全人口相同;女性PYLL顺位前第一、二位与全人口相同,后六位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内分泌营养代谢病和心脏病。其相对比与PYLL顺位有所不同,前八位依次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神经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内分泌营养代谢病、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从分性别的顺位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先天性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对相对比顺位的贡献均很大,见表3。

3 讨论

分析导致苏州市相城区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发现,相城区居民死因谱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威胁相城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其他疾病。经济收入的提高,使居民的膳食结构由过去单一的谷类、蔬菜类过度到以肉、禽、蛋和奶为主,而循环系统疾病的高发与膳食中的高胆固醇水平相关[2]。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作负荷重,生活节奏快,社会、精神压力大,人群普遍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潜在寿命损失年是研究某死因对人群死亡影响较好的一种方法,直接反映了死亡对寿命影响的实际水平,这一指标有助于了解某种死因给整个人群生存时间和工作时间带来的损失[3]。从PYLL结果看,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及变性和染色体异常,与苏州市统计情况不一致[4]。PYLL顺位与死因顺位有差异,考虑是由于疾病所造成死亡人群的年龄分布不同,因而其寿命损失也有所不同。

每种死因导致每个死者的平均寿命损失年表示在某死因下每个死者减少的生存时间,该相对比值越大,表明这种死因的影响开始越早[3]。损伤和中毒死亡排在死因顺位的第5位,但由于其致死年龄多为20~50岁的青壮年,造成的减寿年数相对较多,因而PYLL相对比仅次于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排在第四位。男性的损伤和中毒PYLL数值较女性大,说明损伤和中毒对男性寿命损失影响较女性大。伤害原因分析发现,交通事故位于第1位,意外跌落位于第2位,溺水位于第3位,交通事故成为意外伤亡的头号杀手。循环系统疾病位于死因顺位第二位,其潜在寿命损失年位于表3八类疾病的第三位,但是PYLL,相对比位于第八位,说明循环系统疾病是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分别排在第1位和第2位。

由此可见,造成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是意外伤害,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退行性疾病的死亡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因此,开展对意外伤害的研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减少早死的发生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寿命损失和社会经济损失,是苏州市相城区预防医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摘要:目的 分析2012年苏州市相城区户籍居民死亡谱和潜在寿命损失。方法 按ICD-10方法分类整理个案资料,使用DeathReg 2005软件系统进行数据输入和统计分析,并计算169岁组人群死因明确个案的潜在减寿年数(PYLL)。结果 相城区户籍居民全死因死亡率为670.97/10万,男性高于女性。分病种死因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其他疾病;PYLL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及变性和染色体异常;PYLL相对比顺位前五位依次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或染色体异常、神经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恶性肿瘤。结论 2012年苏州市相城区户籍居民主要死因和卫生问题应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其他疾病,而造成早死的主要疾病是损伤和中毒及神经系统疾病。

关键词:死亡谱,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减寿率

参考文献

[1]洪荣涛,祝国英,曹卫华,等.PYLL及其在劳动力人口健康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1997,13(1):54.

[2]李立明.流行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7.

[3]董景五,丁德明.国际疾病分殴打(ICD-10)死因统计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33.

台州市城区道路网络抗震减灾规划 篇10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交通网络系统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震后抢险、救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常强烈地震会使受灾城市区域内的交通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路面喷砂冒水、桥梁损坏、街道路基路面断裂, 道路被两侧建筑坍塌的瓦砾阻塞而无法通行, 以及次生灾害蔓延造成阻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会使交通瘫痪, 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 由于道路破坏, 交通中断, 救灾人员与物资无法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现场, 大量的被困群众因错过抢救机会而丧失了宝贵生命。由此可见, 研究城市交通网络震害特点及连通性和可靠性, 找出网络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 对于指导震害预测、抗震设计、灾场的控制和降低震害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1 交通系统网络可靠性分析方法

按照生命线交通系统的定义, 公路、铁路、航空、航海、长途汽车站等, 均包括在交通系统网络之中。从抗震减灾角度考虑, 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公路运输要占交通运输总量的50%左右。由于我国是一个以公路、铁路为主要运输手段的国家, 对城市来说, 道路、桥梁所占的地位相对更重要一些。因此, 城市交通系统网络的抗震减灾重点应放在道路、桥梁方面。

大量研究工作表明, 对于交通系统网络的功能评价, 可以归结为网络中任意两点之间的连通性评价问题。用系统模拟的思想评价网络中的连通性,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解决:首先把城市交通系统作为一个平面网络, 分析评价每一路段通行的可靠性, 然后采用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以及模糊数学的网络连通性分析方法, 确定网络中任意两点间的连通概率;连通概率越高, 其可靠性越好。按道路的基本特点分析, 城市区域内的道路可简单地分为具有桥梁的路段和无桥梁的路段2种类型。

1.1 具有桥梁路段的可靠性分析

对具有桥梁的路段来说, 相当于路段单元和桥梁单元的串联, 路段和桥梁这两者其中有一个受到破坏, 则这个路段实际就是遭到了破坏。因此, 其通行概率Ptr等于路段单元的通行概率Pr和桥梁单元通行概率Pb之积, 即:

考虑到道路网络系统的特点, 根据网络可靠性分析需要, 及对震害资料的研究, 我们将其破坏程度分为3个等级。根据交通系统单元震害等级的划分标准及路段单元通行概率。

1.2 无桥梁路段的可靠性分析

对于此类路段来说, 整个路段通行概率Ptr等于路段单元通行概率Pr, 即:

1.3 道路可靠性计算

城市道路交通在地震时的可靠度研究, 需要考虑2个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其路段的通行概率:一个因素是道路路基路面和桥梁的抗震能力, 另一个因素是路两侧建筑掉落瓦砾阻塞量B与瓦砾阻塞量界限值Bc的比较。前一个因素是道路、桥梁结构本身存在的问题, 后一个因素是外界的影响。在发生地震后, 考虑道路两侧建筑物倒塌瓦砾堆的土方量对道路通行流量的影响因素等, 道路如能达到并维持7m~14m的有效宽度, 而且在地震烈度不太大的情况下, 在计算道路通行概率时可不考虑路面工程的影响。一般来说, 建筑物严重破坏或倒塌时才产生瓦砾。故以严重破坏面积百分比的二分之一与倒塌面积百分比之和, 表示城市交通系统某类建筑物震害矩阵。根据震害矩阵及某类建筑物的某层建筑面积与对应的高度, 即可得出该类建筑物落入道路范围内的总阻塞量, 其次再考虑场地条件, 按下式可得出道路路段的通行概率。

式中:B——建筑物破坏所造成的瓦砾阻塞量;

Bc———瓦砾阻塞量的界限值, 可根据经验给出;

μ———单位公里长道路发生多少次来表示的震害发生概率;

l———道路路段的长度。

1.4 桥梁单元通行概率

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 对应基本可靠、中等可靠、严重不可靠震害度的临界值, 分别为1.5、3.0、4.5;然后采用下式:

其中, Xijk=0预测桥的j项目中无k类因素

Xijk=1预测桥的j项目中有k类因素

A———第i座桥梁的实际震害度

Wjk———第j项目中第k类因素的加权系数

W0———计算系数

1.5 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

求解网络系统连通概率, 采用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 它是一种通过随机变量的统计试验及随机模拟求解问题的数值法。对大型复杂的网络, 特别是对概率图的可靠性来说, 这种方法具有计算简便、模拟过程灵活、模拟试验花费的时间与网络的规模成正比等特点。数值解的误差随模拟次数的增加, 可限制在工程允许范围之内。用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求解网络可靠性问题时, 可分为以下3个步骤: (1) 确定网络各条边的破坏概率; (2) 根据边的破坏概率分布, 抽取每条边破坏状态的随机子样, 模拟出一个破坏状态, 然后进行网络系统的连通性检验, 记录各汇点在此模拟中的状态; (3) 统计各汇点各状态的发生频率, 以它作为各种状态发生概率的近似值, 并用数理统计法求解各种统计量。

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是以事件发生的频率近似概率。只有当模拟趋于无限大时, 频率才等于概率, 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 模拟时既要考虑模拟次数的有限性, 又要考虑数值的精度。计算经验表明, 模拟数在3000次时, 基本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2 台州市道路网络可靠性分析

2.1 概况

台州市是全国经济发展前列城市之一。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求, 市政府决定大力加快市政工程建设, 重点发展、改造交通事业。目前, 台州市城区主要分成三区:黄岩城区、路桥城区、经济开发区, 已形成较完善的道路网络, 道路等级比较高, 从图1台州市交通网络中可以看到, 整个网络由1条环路 (大环线) , 9条纵路 (机场路、东环大道、东兆路、中心大道、台州大道、青田路、印山路、环城路、泰隆路) , 10条横路 (中山路、枫南路、市府大道、东海大道、路桥大道、新安街、文化路、迎宾大道、新世纪大道、青年路) 构成内外交通互补的道路网络系统。把图1作为交通网络分析的力学模型。模型内共有59个节点, 43个单元, 其中包括6座桥梁, 节点7为源点 (黄岩消防大队位置) 。

2.2 计算结果

在本计算中, 仅以消防队为例, 对交通系统网络模型进行分析。目的是评价消防队与各条道路的联系, 从中可以找出震后道路连通的薄弱环节, 为台州市防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计算结果见表1~表2。

按照第2节所述, 根据路段单元的通行概率计算结果, 然后采用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 即可确定网络节点与消防队的连通概率。图2为3个烈度下网络各节点连通可靠性对比情况。分析结果表明, 在Ⅷ度地震烈度时, 台州现有交通网络大部分连通性良好, 处于基本可靠连通状态。在Ⅸ度地震作用时, 网络的连通性有所下降, 模拟结果有较大变化。根据这种情况, 说明需要调整消防队的位置, 而且, 在震前对有些路段进行拓宽, 如印山路、枫南路、青年路。有些路段交通网络连通性不好, 如东环大道、东兆路、台州大道、青田路、印山路、环城路、泰隆路, 中山路、枫南路、路桥大道、新安街、文化路等都潜伏着交通阻塞的危险, 需在震前拓宽改造。这样, 地震时才能保证消防队顺利进入受灾区, 以便更有效地控制灾情的蔓延, 尽可能地减少受灾损失。

3 结语

本文以交通系统中的单元破坏状态和节点可靠性分析为基础, 利用精度较高的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 对台州市交通系统进行网络可靠性分析, 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3.1 从图2交通网络系统的模拟曲线可以看出, 当遭遇Ⅹ度地震时, 路网节点的可靠度迅速下降, 有些路段交通网络连通性不好, 如东环大道、东兆路、台州大道、青田路、印山路、环城路、泰隆路, 中山路、枫南路、路桥大道、新安街、文化路等都潜伏着交通阻塞的危险.应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拓宽较窄路段, 以提高路段的通行概率。

3.2 根据国家抗震局的检测, 整个台州地区的地震烈度均小于Ⅵ度, 对应的大震烈度均为Ⅶ度强, 历史上最大地震烈度约为Ⅷ度, 在此大震烈度条件下, 计算分析证明台州市城区网络内桥梁均具有足够的抗震安全性。

3.3 网络可靠度分析结果显然优于震害预测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朱美珍.公路桥梁震害预测[A].第三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论文集[C].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1797~1802.

[2]王海超, 党素华, 赵洪涛.城市公路网络系统最佳可行流及其可靠性[C].北京:第五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 1998.342~346.

[3]赵成刚, 冯启民.生命线地震工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4.

[4]黄龙生, 姜淑珍.公路桥区域性震害预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95, 15 (4) :114~117.

[5]姜淑珍, 李倩, 柳春光.泰安市交通系统抗震可靠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5, 25 (6) :189~193.

上一篇:师友合作下一篇:教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