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应急预案

2024-05-15

事故应急预案(精选十篇)

事故应急预案 篇1

为了尽快消除事故, 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国家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 对于可能引起群死群伤甚至导致社会灾难的生产系统必须制定相应事故应急预案。企业中一旦发生特种设备事故, 如果没有明确的救援体系, 其造成的后果将不可想象, 现就对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1 事故风险分析

1.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易导致发生特种设备事故:

(1) 使用非法生产特种设备的;

(2) 超过规定参数范围使用的;

(3) 缺少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 或者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失灵而继续使用的;

(4) 使用应予以报废或者经检验检测判为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的;

(5) 使用有明显故障、异常情况的特种设备, 或者使用经责令改正而未予改正的特种设备的;

(6) 特种设备发生事故不予报告而继续使用的。

1.2 事故预防与预警

1.2.1 预防措施

(1) 严格遵守《特种设备安全法》, 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开展安全监督检查。

(2) 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 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及时处理, 严禁带故障运行, 检查应做好详细记录, 严格按照规程和作业指导书操作设备。

(3) 定期分析在用特种设备安全状况, 制定、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 并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演练;

(4) 保证设备登记率达100%、设备定检率达到100%、隐患整治率达到100%、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1.2.2 预警行动

(1) 接到可能导致特种设备事故的信息后, 通知有关单位立即采取相应行动预防事故发生, 按照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必要时, 及时报告所在地应急办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

(2) 各单位根据制定的各类特种设备事故救援预案采取应急措施, 做好事故救援准备。

(3) 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知识的宣传, 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

(4) 检查抢险救援的物资保障和准备工作。

2 预案主要内容

2.1 组织措施

包括应急救援机构名称、成员单位、负责人及职责分工, 应急救援机构及其相互关系。应急救援指挥部一般设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各1名及成员若干名, 对于企业来说, 总指挥由总经理担任, 应急指挥部下设专家技术组、应急工作组及抢险救援组。

(1) 专家技术组组长由企业总工程师担任, 负责为抢险救援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为救援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2) 应急工作组组长由企业主管安全副经理担任, 根据分工, 成立事故调查、保卫警戒、新闻报道、物资保障和善后处理五个应急工作组, 负责事故调查、治安保卫、宣传工作、物资保障和生活安置。

(3) 抢险救援组组长由企业主管特种设备副经理担任, 根据特种设备事故造成的损害程度成立各专业应急抢险队, 负责协调指挥各专业抢险队开展应急救援抢险工作。

2.2 处置程序

2.2.1 信息报送

特种设备事故应急信息应遵守逐级上报原则, 同时报所在地安全质量监督局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 报告时间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容主要包括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的简要情况、伤亡人数、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已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具体情况有变化时进行续报。

2.2.2 应急指挥

若发生特种设备事故, 应根据事故及险情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范围和可控情况, 提出具体意见, 立即采取响应应急措施, 向所在地应急办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汇报, 必要时, 请求政府支持。

2.3 应急救援

(1) 事发现场工作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沿紧急疏散通道脱离现场, 不能脱离现场的, 寻找安全位置避险。

(2) 根据事故发生特种设备的类型、事发区域, 确定警戒区, 引导现场其他人员或乘客撤离警戒区。

(3) 在现场抢救伤员的过程中, 正确施救, 避免受伤人员加重伤害程度。

(4) 参加应急抢险救援的工作人员, 应当装备齐全各种安全防护用品或消防器材、绝缘工具和安全装备, 事发现场应当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

2.4 扩大应急

事故险情扩大, 企业没有能力、无法采取措施组织救援和无力控制事态时, 扩大应急, 并及时所在地应急办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汇报, 请求支援, 必要时, 联系社会应急救援机构 (如119、120等) 。在政府机构应急救援小组进入之前, 积极组织自救。

3 事故处理措施

3.1 先期处置

(1) 发生特种设备事故, 无论级别高低、规模大小、损伤轻重, 应急救援指挥部在及时报告政府的同时, 应立即启用应急预案并组织现有力量立即开展自救, 尽快组织抢救伤员, 做好自身防护。

(2) 判定事故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采取措施, 避免发生次生伤害和事故扩大。

(3) 保护事故现场, 妥善保存现场相关物件及重要痕迹等各种物证。

3.2 现场处置

(1) 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 各单位迅速开展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 及时判明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

(2) 封锁事故现场, 严禁一切无关人员、车辆、物品进入事故危险区域, 开辟应急救援人员、车辆及物资进出的安全通道, 维持事故现场的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

(3) 根据发生事故的特种设备的技术、结构和工艺特性以及发生事故的类型, 迅速开展必要的技术检验、监测工作, 确认危险物资的类型和特性, 制定抢险救援的技术方案, 采取特定安全技术措施, 及时控制事故扩大, 消除事故危害和影响, 尽可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4) 根据事故的类别、规模和危害程度, 设立现场救援的安全工作区域, 及时、科学、有序地抢救受害人员或安全转移, 最大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3 各类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1) 特种设备事故导致火灾时, 按照企业相关火灾预案执行。

(2) 发生电梯困人后应第一时间申报故障, 并安排人员立即赶赴现场, 安抚被困人员, 并告知被困人员不得擅自扒门, 等待专业人员救援, 以防救援困难增大。

(3) 起重设备在作业中易发生触电、倾覆、履带吊的坠杆事故以及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 应在事故现场危险区、缓冲区设立警戒线, 封锁交通道口, 禁止无关车辆通行, 禁止一切无关人员进入。

(4)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发生爆炸事故后, 为防止事故扩大, 锅炉的燃烧剩余应用水熄灭,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所有阀门应迅速关闭或采取堵漏;对可燃气体和油类应用沙石或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器进行灭火, 同时设置隔离带以防火灾事故蔓延;对受伤人员立即实行现场救护, 伤势严重的立即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4 事故后期处置

1) 事故危害得到控制、受伤人员得到救治、死亡人员移离现场、现场清消无次生事故隐患时为现场已恢复。

2) 应对受害、伤亡人员及家属的安抚、抚恤、理赔、补偿并按有关规定执行;发生事故的特种设备, 必须经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严重损毁、无维修价值的, 应当予以报废。

3) 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发生后, 在进行救援的同时, 现场指挥部立即开展事故调查, 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破坏程度, 进行事故调查分析, 提出处理意见, 并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

摘要:经统计, 2012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特种设备事故228起, 死亡292人, 受伤354人, 近几年特种设备事故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我国特种设备事故率是工业发达国家的4至6倍, 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对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中一些重点问题进行简单地探讨, 目的是为了确保应急预案制定的实用性, 更好地运用于实际, 从而起到保障人生财产的安全。

事故应急预案 篇2

【应急措施】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嘱、用药查对制度等)及操作规范,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2.对特殊药物和新用药物,应详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性质、作用、副作用、用法、剂量、配伍禁忌等。

3.出现给药差错时,应立即停药,通知医生、护士长,密切观察患者病情。4.遵医嘱对症处理,迅速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用药错误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

5.对出现差错的药物及液体进行妥善保管,患者及家属有异议时,应按有关程序进行封存。

6.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呼叫医生,备抢救药品、物品,对症抢救,做好抢救记录。

7.执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上报不良事件。【流程】

咽喉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 篇3

易引起窒息的食物

果冻

我国从2006年5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开始实施规定杯形凝胶果冻直径不得小于3.5厘米。但生活中不是只有直径3.5厘米以下的小果冻可能导致宝宝窒息,其实对于5岁以下的宝宝来说,直径在3.5厘米以上的果冻同样很危险。宝宝把果冻咬碎以后,碎果冻分散到支气管口的话,就非常危险。因此,不要给5岁以下的宝宝买果冻当零食。

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对3岁以下的宝宝来讲,的确存在危险。由于要吸上“珍珠”,所以喝珍珠奶茶用的吸管很粗。但很多“珍珠”的大小和吸管并不完全匹配,饮用时要用很大力量才能将“珍珠”吸进嘴里。这种状况对成人来说问题不大,但对发育成长尚未完全的宝宝来说则相当危险。因为宝宝牙齿还没长齐,喉管和气管较细,喉部反射本领也差,当吸入“珍珠”时,很容易因用力过大而被噎住,形成呼吸道异物。

葡萄

葡萄的颗粒正适合宝宝一口吞下,如果家长给剥过皮后,让宝宝吸进嘴里,葡萄柔软而光滑,很可能会因用力过大堵住气管。如果在吃东西时跑跑跳跳,更容易出危险。因此宝宝在吃葡萄、李子、樱桃等食物时,要坐在一处,安静地吃,并提醒宝宝慢慢吃。

QQ糖

QQ糖个体较小、口味甜,且有弹性,在外包装上一般也没有安全提示,如果边吃糖边说话,很可能不巧就卡在气管中,容易引起窒息。如果宝宝未满2岁吃QQ糖的危险较大,最好不要给宝宝吃。

果仁

花生仁、瓜籽仁、杏仁等颗粒小,宝宝牙齿未长全,不能将它们充分嚼碎,如果吃时不小心,很可能吸入气管。因此2岁以下宝宝不要喂吃整粒的果仁食物,可把果仁碾碎放在粥里。异物窒息急救法

一旦出现异物窒息,由于脑部缺氧超过四至六分钟就会造成永久损伤,因此,异物吸入导致窒息的处置,应着重于急救黄金时间。

一般来说,婴幼儿被异物塞住呼吸道的紧急处理方式,依1岁以下和1岁以上有不同的急救方法,父母一定要学会,最好经常拿个布娃娃进行模拟演练。

1岁以下宝宝急救法

妈妈坐在椅子上,将左前臂架在大腿上,然后让宝宝头冲下趴在妈妈的前臂上,并使宝宝的头低于身体(左手要固定宝宝头部和颈部)。

用右手掌根平稳地敲击宝宝的后背中部,5次即可。在重力和冲击力的共同作用下,异物可被排出。

若呼吸仍未恢复,重复上述步骤。必要时送医院急救。

避免宝宝窒息照顾法

生活中细心照看宝宝,才是避免危险发生的上上策,哪些方面妈妈要注意呢?

1. 宝宝衣服的装饰物,比如小扣子,小花等要结实牢固,否则宝宝会不自觉的把它们从衣服上拽下来,放到嘴里吃。或者在清洗衣服后要检查宝宝衣服上的小配件是否牢固,以防它在你不知道的时候掉到宝宝旁边。

2.如果宝宝正在长牙,最好的磨牙食物是婴儿专用的磨牙棒。不要给他一些胡萝卜条、瓜条之类的自制磨牙食物。虽然这些东西可以缓解长牙给宝宝带来的酸痛,一旦宝宝把这些东西咬掉又不会咀嚼,那么就可能出现噎着、窒息的危险。

3.小宝宝很喜欢从别人的碗里抓东西吃,所以最好给宝宝安置专门的餐椅,防止他抓到一些不能给他吃的食

1岁以上宝宝急救法

让宝宝平躺在硬床上,妈妈站在宝宝足侧。

妈妈两手重叠放在一起,十指互扣并翘起,手掌置于宝宝的肚脐处,快速向下并往前推压5下,直至异物排出。

如未排出,施行人工呼吸,并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急救。物。如果有大孩子到你家做客,最好不让宝宝和他一起吃饭,两个不能照顾自己的小家伙,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4.定时更换宝宝的安抚奶嘴。尤其是看到安抚奶嘴上有裂纹时,一定要马上给宝宝换一个新的,以免宝宝吸入安抚奶嘴上破损的地方。另外,安抚奶嘴上的防护罩一定要比宝宝的嘴大。

5.宝宝经常将物体或玩具放入口中,边咬边啼哭或欢笑,加上跳、跑等游戏,因而口内异物易进入气管。此外,父母或较大儿童喂给宝宝不恰当的食物,如瓜籽、花生、糖,或在喂食时故意逗戏、惊吓、打骂,以至食物呛入气管。因此宝宝吃东西时,不可跑跳游戏,不可说笑。

6.宝宝容易发生异物呛入气管,因为他们虽会吃些东西,但又不能充分嚼烂。因此要叮嘱宝宝专心吃,并耐心教会宝宝咀嚼方法,而不是硬吞。

7.对于爱把一些东西放入嘴中的宝宝,要进行教育。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要迅速哄劝宝宝取出异物。

8.应避免给予宝宝钮扣、豆子、硬币、弹珠等小的玩具零件或生活用品,以免宝宝误食或塞住耳、鼻。

p&p温馨提示

1.当异物吸入喉内时,宝宝可能出现呛咳,父母此时不要阻止宝宝咳嗽,有时通过咳嗽,可将异物咳出。

2.咳嗽时,父母不要拍打宝宝背部,以免异物移位。

台州举行农机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活动 篇4

6月19日上午, 浙江省台州市暨天台县农机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活动在天台县三合镇举行。演练事故模拟一台大型拖拉机在从事田间耙田作业过程中, 与田边一除草作业农民刮碰致其重伤。模拟农机事故发生后, 当事人拨打农机事故报案电话并报告情况。县农机监理站接到报案电话后, 迅速向县农业局、三合镇政府有关领导及上一级农机监理部门汇报情况, 同时通知三合镇农机员、120急救中心赶赴现场。农机事故救援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 迅速进行现场分工:第一组配合120急救中心抢救伤员;第二组保护现场, 划定事故现场范围, 确定事故当事人, 控制肇事人, 查找证人;第三组拍摄现场照片 (录像) , 丈量、绘制现场图, 采集物证、提取痕迹, 询问笔录等。

坠落事故应急预案 篇5

一、组织机构

本项目部成立高处坠落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指挥部,负责指挥及协调工作。

组长:zz

成员:zz

具体分工如下:

1、z负责现场,其任务是了解掌握事故情况,组织现场抢救指挥。

2、z负责联络,任务是根据指挥部命令,及时布置现场抢救,保持与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劳动部门等单位的沟通,并及时通知集团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和当事人的亲人。

3、z负责维持保护事故现场、做好问讯纪录,保持与公安部门的沟通。

4、z1、z2负责妥善处理好善后工作,负责保持和当地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

二、事故处理程序

1、高处坠落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现第一人应立即大声呼救,报告负责人(项目经理或管理人员)。

2、项目管理人员获得求救信息并确认高处坠落事故发生以后,应:

①:立即组织项目职工自我救护队伍进行施救;本项目部配备应急急救药箱1只。

药箱存放在安全综合办公室。

②:立即向集团公司应急抢救领导小组汇报事故发生情况并寻求支持;

③:立即向当地医疗卫生(120)、公安部门(110)电话报告;

④:严格保护事故现场。

三、当事人被送入医院接受抢救以后,指挥部即指令善后处理人员到达事故现场:

1、做好与当事人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工作

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篇6

1.1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农业部门操作手册》、《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农业生产实际,制定本预案。

1.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吉林省行政区域内,外省已经发生的并有可能波及或已经波及我省,在农产品生产环节,由于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其它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物毒素或者农业转基因等因素,导致农产品污染突然发生和严重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群体性健康损害和死亡,产生或可能产生严重社会影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1.3 工作原则

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相关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落实各自的职责。

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响应。

科学决策、依法应急。采用先进技术,实行民主决策,依法规范程序,确保事故处置的科学、有效。

加强监测、预防为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日常检测,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及时反应、快速行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要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控制事态发展,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做好善后处理及整改督查。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2.1.1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成立“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由省农业委员会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由委办公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财务处、科技教育处、农业处、园艺特产处、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农垦处、乡镇企业管理处、监察室、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省农产品质检中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省农产品包装安全监测中心)等处室(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

2.1.2“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执行省政府和农业部应急指挥部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有关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有关工作部署;

(2)领导、组织、协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4)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相关技术鉴定工作;根据需要发布事故的重要信息;

(5)审议批准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应急处理工作报告等;

(6)向省政府、“省应急指挥部”报告事故应急处置情况汇报;

(7)完成“省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任务。

2.1.3成员单位职责

(1)办公室:负责与省应急办、省新闻办等部门的联系和衔接,组织、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信息发布工作;协助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组织协调;协调解决应急处置工作用车等物资。

(2)農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牵头拟定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开展应急信息报送,应急动态分析等工作。

(3)政策法规处:牵头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做好农业投入品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4)发展计划处:负责协调相关处室编制事故应急处置所需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发改委追加应急处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

(5)财务处:负责事故应急处置资金保障及管理。

(6)科技教育处:负责产地环境和转基因产品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7)农业处:负责组织与种植业领域农药残留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8)园艺特产处:负责组织与蔬菜及园艺特产领域农药残留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9)农业机械化管理处:负责组织涉及农业机械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业机械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0)农垦处:负责组织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1)乡镇企业管理处:负责组织乡镇企业与食用农产品、加工食品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2)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省农产品质检中心):负责农业品残留监测、相关技术鉴定等;参与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以及有关情况的收集、报告等工作;参与农业环境污染方面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13)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14)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省农产品包装安全监测中心):参与农产品包装材料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15)监察室:负责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对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以及应急处理工作中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单位和工作人员按照管理权限进行调查处理。

2.2工作机构

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设联络员。办公室负责应急处置的日常管理工作,设在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本预案启动后,负责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负责组织相关工作小组。

2.2.1吉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主任由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兼任。

2.2.2“吉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贯彻落实应急领导小组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2)检查督促各市(州)、县(市、区)、委内各处(室)及相关单位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控制事故,防治蔓延扩大;

(3)研究协调解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必要时决定采取有关控制措施;

(4)向省政府、应急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报告、通报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5)为新闻机构提供事故有关信息,必要时接受媒体的专访;

(6)完成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2.2.3应急处置工作小组

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各工作小组及其成员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按要求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并随时将处理情况报告给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将有关事故以及处理情况及时报告应急领导小组。

(1)事故调查处理组

①组成: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环节,明确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农业处、园艺特产处、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农垦处、乡镇企业管理处等部门负责,或明确其中一个部门牵头负责。监察室视情况参与对重大事故的调查。

②职责:深入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做出调查结论,组织协调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应急处置工作,监督相应措施的落实,评估事故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依法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监督召回有毒有害农产品,及时移送相关案件,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

(2)专家咨询组

①组成:省农业委员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专家库,专家库由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从专家库中确定相关专业专家,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专家咨询组。

②职责:专家咨询组负责为事故处置提供技术帮助,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和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及造成的危害,为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提供参考。

(3)综合组

①组成:由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吉林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的规定,根据事故的类别等情况确定具体成员。

②职责:迅速制定信息发布方案,及时采用适当方式组织信息发布。在发生可能产生国际影响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涉外事件时,及时组织对外发布,并视情况通过有关部门向我驻外有关使领馆、港澳台地区通报情况。负责受理事故发生地现场的记者采访申请和管理工作。负责互联网有关信息的管理和指导。

2.3地方机构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成立“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在“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指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做好事故处置工作。

3. 监测预警和事故分级

3.1监测和预警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组织开展日常监测,重点监测农产品中甲胺磷等禁限用高毒农药易引发急性中毒的违禁药物。发现问题要逐级上报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3.2事故分级

按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分级办法,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

3.2.1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Ⅰ级)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Ⅰ级事件:

(1)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2个以上省份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2)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水平的;

(3)发生跨境(香港、澳门、台湾)、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4)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

3.2.2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Ⅱ级)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1)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的;

(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含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

(3)造成10人以上死亡病例的;

(4)省级人民政府认定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3.2.3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Ⅲ级)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Ⅲ级事件: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市(地)级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给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100以上,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

(3)市(地)级人民政府认定的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3.2.4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Ⅳ级)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Ⅳ级事件: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县级行政区域2个以上乡镇,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1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3)县级人民政府认定的一般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4.应急处置

4.1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4.1.1确定事故级别

县级以上“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收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应该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及评估,确定事故级别,并报告上一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同级人民政府,通报同级食品安全行政主管部门。事故级别的确定根据本预案3.2的规定执行。

4.1.2分级启动预案

事故级别确定后,应当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超出本级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一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关部门,建议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接受上一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4.2报告

4.2.1责任报告单位和人员

(1)农产品种植、养殖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院所;

(3)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

(4)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5)消费者;

(6)其他单位和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不得瞒报、迟报、慌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4.2.2报告程序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通过电话等各种渠道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按规定向本部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及时通报同级食品安全行政主管部门。

4.2.3报告要求

(1)初次报告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地“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向上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出初次报告。初次报告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死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2)阶段报告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3)总结报告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事故处理后10日内做出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包括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4.2.4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隐患,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单位、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监管职责的行为。

省农委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对举报事项的调查处理工作。

4.3应急响应

4.3.1分级响应

(1)特别重大、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响应(Ⅰ级和Ⅱ级)。

特别重大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立即报告“省应急指挥部”,并按照《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

(2)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响应(Ⅲ级)

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事发地市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指挥有关人员迅速到岗到位,积极指导、协助县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做好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派出工作组赴事发地指导督办应急处理工作,并将有关情况迅速报告“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

(3)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响应 (Ⅳ级)

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事发地县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立即启动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指挥有关人员迅速到岗到位,实施应急处置,并将有关情况迅速报告市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4.3.2响应的升级和降级

(1)响应的升级:当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随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并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应当上报省应急指挥部审定,及时提升预警和反应级别。

(2)响应的降级:对事故危害已迅速消除,并不会进一步扩散的,应当上报省应急指挥部审定,相应降低反应级别或撤消预警。

4.4指挥协调

4.4.1设立现场指挥部

市、县“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接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应根据事故响应级别,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紧急救援工作需要,设立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全力控制事态发展。对于特别重大和重大的(Ⅰ级和Ⅱ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派出工作组到达现场并指导有关工作。

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向“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情况,接受工作指导。

4.4.2启动工作小组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事故调查处理组、专家咨询组、综合组等工作小组要迅速开展应急工作,全力协助事故处置。

4.4.3紧急处置

特别重大和重大(Ⅰ级和Ⅱ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认为需要亲赴现场查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由省派出调查组赴事故现场组织查处;较大和一般(Ⅲ级和Ⅳ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由地级以上市农业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发生事故的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行动,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制定紧急处置方案,尽快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追查引起事故的农产品来源、去向,对有关产品采取控制措施(包括禁售、销毁、暂停采收等),督促有关措施的落实。

4.5信息发布

4.5.1“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在接到特别重大和重大(Ⅰ级和Ⅱ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1小时内向省政府报告,并向事故有关地区的政府通报,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可能波及地区的政府通报,加强预警预防工作。

4.5.2事故查处过程中发现涉及非本省生产的农产品,“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生产地的省级有关部门;省内可疑农产品流到外省的,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流向地的省级有关部门。

4.5.3Ⅰ~Ⅳ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期间,各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实行24小时值班,每日向上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一次情况,重要信息必须立即报告“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4.5.4涉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或者外国公民,或者事故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者有关国家通报时,经省人民政府或省应急指挥部批准,由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及时通报省港澳办、台办或省外办,有关部门按照相关预案实施。

4.5.5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除国家或省政府有规定的外,由“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统一向社会发布有关信息。

4.6应急响应的终结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现场检测评价确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批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汇总之后的应急处理工作情况报告,可向有关部门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和建议。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单位、责任单位的整改工作进行监督,及时跟踪处理情况,随时通报处理结果。

5.后期处理

5.1善后处理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部门要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导下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积极协助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处置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陪工作。

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5.2责任追究

对在農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提出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的建议。

5.3总结报告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应当及时总结分析应急处置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报送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抄送省农委各相关处室。“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提交的应急处置总结报告,组织研究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措施。

6.应急保障

6.1 人力资源保障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应急处置队伍,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效开展。

6.2技术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当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或者其他单位的委托,承担任务的检测机构应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定性提供依据。

充分利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农产品质检队伍及涉农科研院校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预测、预警、监测和应急工作管理模式等技术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应急技术支持体系。

6.3物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处置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6.4应急预案演练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演练。

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预案,统一组织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演练。

有关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本单位的应急处置演练。

6.5宣教培训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广大消费者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和责任意识,正确引导消费。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培训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7.附则

7.1 名词术语

本预案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特指在农业生产(种植、收获)过程中发生的或由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过标准)造成的社会公众群体性中毒或感染等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重大危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情况。

7.2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负责解释。

7.3预案生效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要点解析 篇7

重视建立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及时修订预案, 在应对生产安全事故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意义重大;预案可以科学规范事故应对处置工作, 以便形成精简、统一、高效和协调的事故应急处置体制机制, 可以合理配置应对事故的相关资源, 通过事先合理规划、储备和管理各类应急资源, 在事故发生时, 保证资源尽快投入使用, 可以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为准确研判事故的规模、性质、程度并合理决策应对措施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减轻其危害程度。

1 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

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包括成立编制工作组织、 收集相关资料、风险分析评估、应急能力评估、编制、评审六大步骤。

首先要成立预案编制工作组织, 组织的领导者应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 成员应是相关部门负责人、重点岗位的员工以及有特长懂技术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组织成立后要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收集相关资料是编制预案的前提和基础, 是绝对不能缺少或省略的。 收集的资料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同行业企业事故案例分析、本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资料、周边环境影响等内容。

对本企业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认真分析, 确定本企业的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及后果、可能产生的次生或衍生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 形成分析报告后作为预案编制的基础依据。

对本企业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应急物资等应急资源进行客观、真实地分析、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 完善不足之处。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 依据风险和应急能力评估结果编制应急预案。 编制应急预案应注重可操作性, 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 使所有与事故有关的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 预案还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 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 应组织评审, 中小型企业可以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内部评审, 大中型企业可以聘请专家进行评审, 评审合格后, 由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发、实施并进行备案。

2 应急预案的体系内容

应急预案体系主要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管理体系、规模、危险源的性质、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确定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风险因素单一的小微型企业可以只编写现场处置方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主要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事故风险描述、组织机构及职责、预警及信息报告、响应响应、信息公开、后期处置、保障措施、预案的培训、演练及修订等。

专项应急预案是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事故, 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等内容而定制的预案, 主要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处置程序、处置措施等内容。

现场处置方案是根据不同事故类型, 针对具体的场所、装置或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主要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注意事项等内容;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岗位操作规程以及危险性控制措施, 组织现场作业人员及安全管理等专业人员共同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3 应急预案的必备附件

一个体系完备的应急预案还应该附有一些必要的附件, 如:应急工作中需要联系的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 应急预案所涉及的主要物资和装备清单, 重要防护目标、危险源一览表及分布图, 应急指挥部位置及救援队伍行动路线, 疏散路线、警戒范围、重要地点的平面布置图纸, 救援力量的分布图纸等。

4 应急预案的格式

应急预案应制作封面, 注明预案编号、版本号、单位名称、颁布日期等内容;制作批准页, 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批准发布;制作目次, 用序号标明顺序及页码。 应急预案要采用A4 版面印刷, 活页装订。

参考文献

[1]胡福静.企业应急预案编制要点[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 4.

[2]蔡冠华, 黎伟.美国应急预案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标准化建议[J].质量与标准化, 2013, 7.

[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29639-2013.

事故应急预案 篇8

由于诸多因素导致的化学品泄漏造成的突发职业性化学中毒,一直是危害人们健康甚至生命的重要因素,也是常见的突发灾难性事件,具有群体发病、致死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1]。据有关报告,从1991至2005年,我国平均每年报告的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近40起,数百人中毒或死亡[2]。特别是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光气、氨气泄漏等突发性职业中毒事件,不仅给劳动者和人民群众造成健康损害,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已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整个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系统中最为基础和根本的一环——应急预案,能及时、有序、有效地实施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将事故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对于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泄漏事件后,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对于此类问题及应急工作都进行研究,安全、卫生、环保等专业学科的学者们也极大关注,对应急预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关急性职业中毒防治、职业与灾害医学、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重大工业事故和公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与应急救援系统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日渐增多。本文对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进行全面、系统的概述,以利于编制出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和谐社会的快速建设。

2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应用与研究概况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是国家、社会及企业都相当关注的一项社会性减灾防灾工作。我国对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非常重视,不同部门、行业和领域从各自的特点和角度出发,设计了相应的应急系统,也给出了比较具体的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1986年原化工部(86)化生字第1078号文发布“化工部化工企业急性中毒抢救应急措施规定”。1990年卫生部下达了“急性中毒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方案”研究课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中毒救援组织,设立了全国及地方的中毒控制中心。原化学工业部于1994年在上海成立建立了应急救援网络和指挥系统,并对有关企业提出了化工急性中毒应急预案及毒物登记、健康监护等措施,为在突发事故时采取相应的现场抢救及医疗救援提供了技术方案[3] 。1997年原化学工业部发出了《关于实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重大化学危险源管理的通知》(化督发 [1997] 459号)提出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写提纲”。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岗位应编制应急救援方案”,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提供了法律保障。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5年颁布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 ”。这些组织机构或法规保证应急预案能及时处理突发职业中毒事件起到了一定作用[4]。但是,就整个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系统而言,在实际应对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中,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针对性较差,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不能为应急响应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

目前,国内关于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类是对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编制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另一类侧重是对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现场处置预案的研究。

2.1 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编制概况与存在问题

目前针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内容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大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角度对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见解和具体的编制方法。如1996年,上海市卫生防疫站就开展急性职业中毒防范和救治预案研完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见解,认为急性职业中毒防范和救治预案按实际作用分为区域和单位两类。区域预案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区域急性职业中毒分析、预案组织系统和工作程序、信息和专家咨询系统、化学侦检、医学救援,兼有经常性监督和事故处理两方面功能。而更具有直接作用的单位预案,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单位生产情况和工艺流程简述、生产过程有毒物质列表分析、单位组织系统、技术措施、辅助设施和现场应急救援[5]。

有的还认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措施具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主要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同有毒有害因素造成众多人员突发急性中毒或发生其他较大危害的作业岗位,专业特点是突出抢救受害人员,现场安全措施与医疗卫生措施并举的预案[9]。杭州市卫生监督所也于2004年也对生产单位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研究,探讨了预案的前期准备和主要内容等[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06年对医疗机构应对大型突发化学品中毒事件预案探讨[11]。广州疾病控制中心对广州地区重大化学危害中毒应急医疗技术预案库制备进行了研究[12]。

这些学者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针对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总体而言,我国由于机构和职能的划分,对于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研究,各部门是在本部门的职责基础上,建立了各自领域的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的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往往强调的是现场的医疗急救,安全领域和企业的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则更关注的是火灾、爆炸、人员疏散等安全措施方案,缺少对人员的现场急救措施的方案,这些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在指挥和协调上,没有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因此,一旦发生事故,需要医疗卫生、安全、消防等部门共同应急时,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往往不能事故的及时、有效响应。有些企业常常以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消防灭火作战预案代替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措施。

应急预案是根据事件的特点、以往应对类似事件的经验、对事件结果的预测分析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13],而实际事故现场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不同企业的生产过程繁简不一,所以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订。而目前许多企业未编制专门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即使在编制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中提到职业中毒应急预案,但预案的编制未能充分明确和考虑自身可能存在的重大突发职业危害及其后果,也未能结合自身应急能力的实际,对应急的一些关键信息如潜在重大突发职业危害及后果分析、支持保障条件、决策、指挥与协调机制等缺乏详细而系统的描述,在组织机构、分级预警、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等方面生硬照搬上级预案,导致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不强,特点不突出,与开展职业中毒应急救援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指导突发职业危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应该主要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同有毒有害因素造成众多人员突发急性中毒或发生其他较大危害的作业岗位,专业特点是突出迅速抢救受害人员,现场安全措施与医疗救护措施并举的预案,具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2.2 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实施与存在问题

许多地区和企业纷纷编制并发布了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但在不同的突发危机事件实际应对过程中,应急预案所起到的作用与功效却是千差万别。确保应急预案通畅、及时、有效作用的内在逻辑原因是什么?各种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协调是影响预案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企业,可能面临的突发职业危害可能会有多种类型,但应急资源是共同和有限的。如何针对多种突发职业危害类型进行应急预案的系统规划,保证企业的各应急预案之间以及与所在地区的协调性,形成完整的预案文件体系,避免预案之间的矛盾和交叉,在编制应急预案前必须总体考虑并予以明确。目前有些针对可能的事故编制了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孤立或单独的应急预案,在应急组织机构职责、指挥以及响应程序等方面不仅带来了预案不必要的内容重复,而且极易引起矛盾和混乱,对预案维护、职责清晰和资源高效利用等带来一系列问题[14]。应急预案文件体系的规划应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既要避免预案编制时内容的重复,职能的交叉矛盾,同时保证预案体系的开放性。即在共性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明确的事故类型,编制其专项预案,对需要特殊考虑的内容予以细化,以保证应急预案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实现统一完整的预案的文件体系。

3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趋向预测

根据上述概述,可以发现,尽管学术界、政府以及企业在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方面已经开始有研究积累和实际操作经验,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应急预案有效应急的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我们认为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尚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研究。

3.1以灵活性预案弥补事故应对中的不确定性环节

进行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到具体的应急处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部分或因素, 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降低破坏性(含破坏威胁) 、变化不确定(含信息不对称)和时间紧迫性(含资源有限性)三个方面来增加预案的实效性,以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性危机事件。每个事故的具体破坏方式和破坏程度都不相同,应对这些新型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主要从两个方面做出降低破坏性控制,一种是降低危机事件本身的破坏性;另一种是提高危机事件中的人、财、物的抗破坏能力。在编制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如何使得预案的相关措施能降低破坏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

3.2 增强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实施有效性

目前已发布的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大多是一个几页纸的文件,尽管制定过程中通常进行了事件发展过程和后果假设,但由于实际现场因素通常非常复杂,预案的假设不可能完全与事件实际发展状况相符,用于处置突发事故的应急方案不可能按照应急预案直接地加以应用等等。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应急预案仅是从自己行业的角度出发,对应急救援的有关组织机构与职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一些规定,而应急预案中其他所应包括的核心要素和内容都未能全面反映,在指挥和协调上,没有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对应急预案的要求认识模糊,在应急预案与应急条例上相互混淆。实际上,突发职业危害应急预案是针对所面临的重大突发职业危害风险及其应急救援体系的客观反映,是完整的系统化文件体系,应能完整地反映可能面临的潜在突发职业危害以及相应的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等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在目前的预案基础上,通过系列分析过程,根据已有经验、以往案例、现场状况,甚至科学模型对事件发展状况进行新的判断和调整,引入案例、经验、模型、现场信息、知识库等的综合信息,对现有预案的处置方法进行改进,进而形成用于处置突发职业危害事故的应急方案。

4 总结

事故应急预案 篇9

目前, 国内外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主要有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集理论、Petri网络等。不同的算法适用场合不尽相同, 但大部分方法都是立足于二次继电保护设备的实时数据, 并假设在信息完备、正确或仅限于少部分信息不准确的基础上。本文研究的是, 当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 在电网破坏严重、调度中心无法得到受破坏电网的二次保护设备的实时数据的情况下, 寻找一种判断故障区段的方法, 这是作为目前电力调度中心现有的实时数据系统的一种补充与完善[1,2,3]。

1 电网拓扑结构图

电网主接线图中故障区段分析算法的研究, 是建立在电网拓扑结构之上, 所以首先要建立电网的拓扑结构图。针对自然灾害事故下应急预案研究, 电网接线图主要研究主接线图及地理接线图。为了与天气预报系统相匹配, 用于确定天气变化或自然灾害发生后电网的受威胁区域, 要通过地理接线图确定受影响范围;当事故发生后, 确定电网事故区段及相关的具体故障设备, 并通过主接线图分析判断。

为了简化和抽象电力网络拓扑结构, 对电力元件的物理特性暂时不予考虑, 因此, 网络的拓扑关系可以用图的连通性表示, 对于闭环运行的同电压等级网络, 可看作无向图;对于开环运行的网络, 可看作有向图。

电力网络系统中虽然有许多不同的设备, 一条线路中也连接多种设备, 但许多设备在电气特性上表现为相似性, 因此在计算机中表示电力元件时, 电力网络系统可以由母线、变压器、开关和线路四大类关键设备组成。通过这样简化之后, 电力网络可表示为:

其中, S表示变电站母线、开关站等;T表示变电站中的各型变压器;B表示所有的断路器、分段开关、熔断器等具有开关特性的元件设备;L表示连接所有母线、变压器、开关的线;n, m, p, q分别表示母线、变压器、开关、线路的数量。

1.1 电网主接线图

电网一次主接线图是由发电厂、主变、母线、开关设备通过线路连接而成, 反映电网的运行情况。某电网目前有水力发电厂2座, 火力发电厂2座, 风力发电场4个, 光伏发电厂1座, 330 k V变电站6座, 220 k V变电站6座, 110 k V变电站66座 (其中用户变26座) 。按区域可划分为某地区、景泰地区、靖会平地区和皋兰地区。分析厂站的数量关系, 在确定平台中设计主接线图时将电压等级最高的网络置于接线图的中心区域, 然后依次成环状向四周辐射。这样设计主接线图的目的是使得主接线图布局合理, 层次分明, 分析、使用简便;大大减少了接线图中连接线路相交的现象。当然, 在构建电网主接线图时, 要确保接线图网络拓扑与实际的电力网络拓扑完全一致, 以达到电网主接线图反映电网的实际运行原理[4,5]。

1.2 电网地理接线图

地理接线图不反映电网的运行原理, 主要说明各厂站在地面的实际位置、距离, 要求有精确的地理信息, 应按实际布局进行构建, 地理接线图也要满足拓扑分析的需要。为了反映天气变化造成的自然灾害对不同区域电网的影响, 本平台接入天气预报实时数据, 动态报告天气变化的详细情况, 根据灾变天气发生的区域, 在地理接线图中分析可能的电网自然灾害事故或电网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后对某电网的影响。平台中, 地理接线图以某地区实际地图为背景, 准确提供某电网各厂站的实际位置, 然后利用某电网地理接线图元件库绘制某电网地理接线图[6,7,8,9]。

2 主接线图中故障区段搜索

对于放射式拓扑结构, 分析搜索算法时, 首先要从停电的叶节点开始向根节点反向搜索, 当遇到分支时, 再从分支节点向其他叶节点做深度优先搜索。结合对某电网主接线图的分析, 放射式拓扑故障区段定位算法流程如图1所示。

其具体的算法如下。

1) 输入停电的变电站信息, 并对停电变电站进行编号。这一步主要是从用户或用户变的角度确定停电的用户变及停电的用户区域。

2) 在编号为i (开始i=0) 的节点处作开始标记, 其目的是在确定可能的故障区段时, 以便存储故障区段的设备信息。

3) 从开始标记起向与之相连的高等级电压的连线方向搜索, 记录遍历的每一个节点与连线, 当遇到第一个分支节点时停止, 并做结束标记。搜索至此, 已经确定出一段可能出现故障的区段, 当然, 一方面该区段不一定是最后的故障区段;另一方面, 该区段实际中不一定有故障, 还要结合下面的搜索确定。

4) 对停止节点所处位置的网络结构的类型进行判断。如果停止节点处于放射式拓扑中, 则执行5) ;如果停止节点为环网中的一个节点, 则执行环网中故障站点定位算法 (如图2所示) , 执行图2所示算法结束后, 转向执行7) 。

5) 从结束标记节点开始向叶节点做深度优先搜索, 不包括刚才已经搜索的路径。如果判断有一条叶节点有电, 说明该结束节点处有电, 则停止对编号为i的停电变电站故障区段分析, 记录的每一个节点 (除结束标记节点外) 与连线就是所要搜索的编号为i的停电变电站故障区段, 继续分析其他停电用户变 (用户) 的故障区段;如果判断所有的其他叶节点停电, 说明该结束结点处也没有电, 则执行6) , 继续向电源方向或与之相连的更高电压等级网络方向搜索, 确定故障区段。

6) 删除以前的记录, 将结束标记点作为开始标记, 转向执行3) 。

7) 当前一个停电用户变 (用户) 的故障区段分析结束后, 对停电变电站编号i=i+1, 如果i≤n, 转向执行2) ;否则, 退出。

对于判断是否为环网, 可以设置电压等级标志或颜色说明。这里还要注意的问题是, 分析前面的搜索过程中是否已经对编号为k (i

以上通过流程图及具体的算法说明, 分析了放射式拓扑故障区段定位方法, 针对某电网, 主要解决110 k V等级网络及低于110 k V等级的网络中故障区段确定方法。环网中故障站点定位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

对于环形网络, 分析判断处于环形上的站点是否发生故障的算法思路为:

1) 对环网上的同电压等级的站点进行编号;

2) 将某一站点从环网中断链, 这样, 便和仅与其逐次唯一相连或当前运行方式下将其作为电源点的低等级电压变电站成树状结构, 以该站点为根节点做深度优先搜索;

3) 如果判断所有的叶子节点都停电, 则说明该站点可能有故障, 如果叶子节点中有一个节点有电, 则说明该站点没有故障;

4) 用同样的方法, 对其他站点进行故障判断。

同理, 可以对电压等级更高的环状网络进行故障站点的判断。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如果能得到变电站部分的实时数据, 还要借助目前调度中心统一使用的分析系统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各系统分析结果比对, 确定出明确的故障区段。

3 故障区段判断实现

在主接线图中, 为了实现故障区段判断任务, 要根据主接线图创建用于分析和搜索的数据结构 (邻接表) , 以及在这个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做遍历和查找。具体的实现方法如下。

下面结合某电网沙河变110 k V侧及与其相连接的其他低电压等级站点的主接线图, 分析故障区段, 并说明搜索路径。110 k V电源点的主接线图如图3所示。

图3中, Ti, Si, Bi (i=1、2、…) 分别表示变压器、母线和开关, 线路L图中未注明。

图3所反映的拓扑结构为放射式, 图中开关状态开的线路为备用线路, 在当前运行状态下为停电状态, 分析时将其断开处理。若已知曹岘变 (S29) 和中堡变6 k V侧Ⅰ段母线 (S35) 停电, 水源变运行正常。则故障区段F={S27, B60, B55, L}, 其中L为连接故障设备S27, B60, B55的线路集合。搜索路径为:S29 (开始标记位) →B58→S28→B62→S27 (结束标记位) →B63→T16→B66→S35→S27 (新的开始标记位) →B60→B55→S26 (新的结束标记位) →B56→B68→S31→B71→T18→B74→S33→B73→S32 (正常运行、结束) 。

对于环网搜索算例, 也可以转化为图3所示的拓扑进行说明。若沙河变110 k V为某电网110 k V环形网络中的一个站点, 当图1所示的算法搜索开始标记位为S1或S2时, 就要采用图2所示的算法。具体为将沙河变110 k V站点从某电网110 k V环形网络中断开, 然后找出以沙河变110 k V为根节点的搜索树, 做深度优先搜索。搜索路径可按照S2→B10→B13→T1→…→S47的顺序, 如果判断所有的站点停电, 则说明沙河变110 k V站点可能发生全停事故;若搜索至某一站点时, 该站点运行正常, 则说明沙河变110 k V站点部分设备出故障 (故障设备与停电用户连接线路相关) 。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某地区电网拓扑, 在网络拓扑主接线图中进行故障区段判断方法, 并用算例对算法进行说明。结合电网拓扑的实际, 定义了电力网络拓扑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针对事故发生后对电网的破坏, 研究分析了如何确定故障区段的方法, 在深度优先搜索技术的基础上, 设计了相应的算法, 并通过算例对算法的实现进行了具体的说明。

参考文献

[1]赵伟, 白晓民, 丁剑, 等.基于协同式专家系统及多智能体技术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 26 (20) :1–8.ZHAO Wei, BAI Xiao-min, DING Jian, et al.A new fault diagnosis approach of power grid based on cooperative expert system and multi-agent technology[J].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6, 26 (20) :1–8.

[2]ZHOU Z G, BAI X M, LI Z H, et al.Large-scale fault diagnosis and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the complex event processing technology[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8 (PowerCon 2008) , New Delhi, India, 2008.

[3]丁剑, 白晓民, 赵伟, 等.基于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电网故障信息分析与诊断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 27 (28) :40–45.DING Jian, BAI Xiao-min, ZHAO Wei, et al.Fault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diagnosis method of power system based on complex event processing technology[J].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7, 27 (28) :40–45.

[4]ZHU Y L, HUO L M, LU J L.Bayesian networks-based approach for power systems fault diagnosi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06, 21 (2) :634–638.

[5]FAZIO G, MUTI F.Circuit-breaker diagnostic based on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J].IEEE Bologna Power Tech Conference, 2003, 8 (5) :23–26.

[6]LEE S S D.New fault diagnosis of circuit break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03, 18 (2) :454–459.

[7]LIN Z Z, WEN F S, CHUNG C Y, et al.A survey on the applications of Petri net theory in power systems[C]//IEEE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2006.

[8]LUO X, KEZUNOVIC M.Implementing fuzzy reasoning petri-nets for fault section estim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08, 23 (2) :676–685.

事故应急预案 篇10

1 应急预案编制流程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是公路隧道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公路隧道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规范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公路隧道运营安全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编制的流程,见图1所示。

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单位一般应将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委托给相关科研院所或专业机构,同时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单位应结合内部职能分工,成立以运营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联合工作组,明确双方职责分工,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1.1编制准备

编制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全面分析公路隧道运营风险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危害程度;

(2)排查安全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在安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危害程度;

(3)确定事故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4)针对事故危险源和存在问题,确定相应防范措施;

(5)客观评价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单位的应急能力;

(6)充分借鉴国内外长大公路隧道火灾事故教训及应急管理工作经验。

1.2资料收集

应大量收集公路隧道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技术标准、国内外长大公路隧道火灾事故案例分析等技术资料。

1.3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公路隧道的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1.4应急能力评估

对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单位的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其实际情况,加强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1.5应急预案编制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全体管理人员的参与和培训,使所有与事故有关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1.6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评审由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组织审查。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

1.7应急预案完善与更新

应急预案是持续改进的,而非一成不变。在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或消防演练完成之后,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单位应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对原预案不够完善、甚至错误之处进行补充、修改,并及时发布最新版本的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使之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2 应急预案核心要素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的核心要素,包括:

(1)事故报警。公路隧道火灾事故报警是应急救援迅速启动的关键。火灾事故的报警包括多种方式:隧道内紧急电话和火灾手动报警按钮、火灾自动报警设施、异常事件监测设施、通过移动电话拨打报警电话及路政巡查发现等。

(2)预案启动。当公路隧道综合监控系统通过火灾报警、异常事件监测设施发现火情时,会自动提示启动应急预案,要求监控管理人员在指定时间内确认,否则将自动启动应急预案,这也是基于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紧迫性考虑。因此,公路隧道运营管理部门必须安排监控管理人员24h值守中控室,一旦接到报警信息,应快速确认火灾事故。包括:发生时间、位置、肇事车辆类型和数量、人员伤亡情况、有无危险品、道路交通状况等。此外,监控管理人员还必须确认公路隧道机电设施是否按预案指令要求正常响应,并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持续监控所有设施的运行。

(3)紧急通告。火灾事故一旦确认,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单位应立即通报政府应急主管部门,并及时向公众和救援人员播报火灾事故信息。公路隧道运营管理部门应及时协调交警、消防、路政、医疗等部门派员参与救援。

(4)指挥控制。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发生后,要以确保公众安全为主要目标,应按照应急预案的响应程序指挥、协调救援行动,合理分配使用应急资源,使火灾事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

(5)事态监测。指挥人员应充分利用公路隧道监控系统,通过图像监视、环境监测设施,掌握公路隧道内灾情变化及人员受困情况,并与现场救援人员及时沟通,以采取更为合理的灭火救援和人员疏散措施。

(6)人员疏散。公路隧道中控室应充分利用广播设施和小型可变情报板,科学有效引导受困人员逃生疏散。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根据对火灾事故影响范围的估计判断,积极搜寻、营救受困人员。

(7)治安管理。为保障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救援现场要设定警戒区域,执行交通管制程序,保障救援队伍、物资供应、人员疏散的畅通无阻。

(8)医疗救助。地方医疗部门在接到报警后应快速组织医护人员携带医疗设备和急救药品,赶赴事故现场参与救援,同时还应做好伤员接收准备工作。

(9)交通控制。公路隧道中控室应及时向相关路段发布火灾事故信息,及时分流、疏散车辆,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事故对区域路网交通的影响。

(10)人员安全。应急救援行动必须确保公众和救援人员的安全,严禁冒险行动,防止造成次生、衍生灾害。

(11)善后处理。扑灭火灾后,应及时清理事故现场,并根据火灾规模对公路隧道土建结构和机电设施进行检查,评估事故隧道是否具备安全运营条件,必要时应组织加固维修以尽快恢复道路交通。

3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在确定上述11项核心要素之后,将其串接成可执行的应急计划。以增从高速公路凤凰山特长隧道为例,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内容,见表1。

其中,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分级见表2,预警等级见表3,信息报告程序如图2所示。

火灾事故现场控制处置措施如下:

(1)事故现场外控制及处理。火灾事故发生后,为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应与收费站、路政部门取得联系,通过配合协作将发生火灾(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隧道进行封闭。

及时疏散隧道内受困人员,应将其转移至安全区域。进入隧道进行救援的人员携带照明器材和防护用具,发现有伤员应及时抢救(明显重伤或不能动弹的伤员应等待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抢救)。

通知养护队准备好各类清理工具,配备足够的标志标牌到达凤凰山隧道外候命。

(2)事故现场控制及处理。火灾事故发生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派人进入隧道察看,并保持与监控中心的联系,尽快了解火灾类型、性质及事故现场情况,迅速引导火灾现场其他人员安全疏散。

在分析、确定可以通过义务消防队进行灭火扑救时,应及时实施灭火措施。

因火情严重或燃烧物类型不明时,灭火工作应由公安消防部门处理。

等待公安消防部门救援期间,应尽力在外围控制火势蔓延,开辟救援通道并保持其畅通,必要时关闭隧道内的防火防烟卷闸,以隔绝烟、火,保证其他车辆及人员安全。公安消防部门到场后应提供现场最新情况并给予全力协助。

(3)危险化学品泄漏现场控制及处理。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应迅速封闭隧道,立即通知公安等部门到场处理,并采取必要措施及时指挥疏散人员和车辆。

迅速派出人员到事发隧道口进行警戒,尽可能找到肇事车辆司机了解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危险程度,并提供给公安等部门以便进行有效处理。

现场工作人员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做好自我保护。禁止工作人员在不了解具体情况或未配备安全防护设备时进入事故现场。

属危险化学气体(毒气)事故的,应根据风向选择上风的位置进行人员疏散、现场警戒及指挥,并利用通风系统选择合适方向及时换气,避免或减少人员中毒。

属危险化学液体事故的,应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根据危险液体的流向,在边沟等地使用砂土堵截。

属易燃易爆危险品(如汽油、液化气等)事故的,工作人员应使用防爆照明灯具,并严格控制隧道内现场各种照明、通风设备的用电管理,不能随意开关,以免引燃引爆危险品。

如事故危险程度不断增大,有可能发生爆炸或有毒物质快速大范围扩散时,应迅速组织现场人员疏散和撤离,并按要求向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紧急报告。

4 结语

(1)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单位的组织体系、管理模式,以及公路隧道规模和风险大小不同,专项应急预案内容不完全一样。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同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

(2)应急处置方案应做到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清楚,应急管理责任明确,应对措施正确有效,应急响应及时迅速,应急资源准备充分、立足自救。

摘要:针对国内公路隧道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公路隧道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广东增从高速公路凤凰山特长隧道为例,提出长大公路隧道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流程、核心要素和主要内容,介绍火灾事故及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现场控制处置措施。预案的制定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并在事故应急处置或消防演练后修改完善。

上一篇:信息网络安全防护下一篇:农村规模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