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生产力及其特征

2024-05-04

管理生产力及其特征(精选十篇)

管理生产力及其特征 篇1

1 冰雹灾害发生的规律

1.1 区域分布特征

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 面积1 760 km2, 耕地面积8.67 万hm2, 西部为山区丘陵地带, 东部为平原。降雹与地形有很大关系, 对流云团遇有地形抬升快速发展, 局地容易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 由于形成冰雹的主要因素是对流层中有强烈的上升气流, 因此下垫面的性质对冰雹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通常山区丘陵降雹多于平原。

经统计安丘市冰雹资料, 分析境内主要有2 条明显的路径:一条为西面自昌乐县进入安丘大盛镇, 沿途遇到山地抬升加强, 到辉渠镇向南沿庵上镇出境进入诸城市;另一条为东北从昌乐县正东东移至刘家尧, 抬升加强, 经石堆、金冢子、景芝镇出境入诸城市 (图1) 。

1.2 月分布特征

安丘市位于中纬度西风带, 春夏季节冷暖空气活动频繁, 容易产生强而厚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再加上热力对流强烈, 冷涡、冷锋、横槽等天气系统都可产生冰雹天气。表1 是安丘市1971—2014 年近44 年的冰雹月分布, 1 d内安丘市任何乡镇降雹即作为1 个雹日统计, 44 年间共出现雹日91 d, 平均每年2.1 d, 其中1974 年最多, 为7 d[2], 1976—1978年各降雹6 d;2006—2009 年期间降雹次数较少, 仅2008 年出现1 d。由表1 可知, 3—10 月是安丘市的雹季, 统计资料中冰雹最早日在3 月11 日, 出现在1975 年;最晚日在10月19 日, 出现在1982 年;而且主要集中在5—7 月, 又以5月下旬、6 月上旬出现次数最多, 占到总发生次数的63%[3], 其中6 月最多, 为27 次, 占29.7%, 5—7 月是农作物生长收获的关键期, 造成的损失异常严重。

1.3 日分布特征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所产生的, 局地性很强, 属中小尺度天气, 一天24 h内任何时间均可发生。形成冰雹天气的主要因素是强烈的上升气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低空充足的水汽[4]。安丘市昼夜气象因素的变化表明, 白天特别是午后最易满足上述条件, 由图2 可以看出, 大多数降雹在午后12:00—18:00, 特别是15:00—18:00 降雹次数最多, 约占日降雹次数的52%, 属于午后多雹型。

2 冰雹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

由图1 中路线1 可知, 冰雹路径主要经过大盛镇、辉渠镇和庵上镇, 从表1 降雹的月分布上可以看出主要出现在5 — 6 月。2003 年5 月19 日12 :00 — 15 :00 , 安丘境内大盛镇、辉渠镇、庵上镇、石埠子镇、红沙沟镇等乡镇遭受冰雹袭击, 冰雹最大的如核桃。据统计, 受灾面积5 800 hm2, 其中瓜菜1 560 hm2, 樱桃、桃等果树1 026.67 hm2, 小麦600 hm2, 黄烟180 hm2,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 900 余万元。安丘石埠子镇是樱桃的主要种植地, 5 月正是樱桃成熟采摘的时期, 浆果变嫩, 易受损, 因此降雹会使果实腐烂或脱落, 引起减产或绝产;小麦是安丘全市大面积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 5—6 月是小麦抽穗灌浆成熟期, 降雹常伴有狂风暴雨, 不仅使小麦大面积倒伏, 会直接影响小麦质量, 同时会阻碍正常灌浆成熟而造成严重减产;黄烟是安丘市大盛镇和红沙沟镇的传统农业种植作物, 4—5 月是黄烟的团棵旺长期, 冰雹会影响烟株的生长能力, 造成烟叶物理损伤, 影响烟叶产质量。因此, 在不同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出现雹灾, 常带来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

由图1 中路线2 可知, 冰雹路径主要经过刘家尧镇、石堆镇和景芝镇, 2001 年8 月24 日14:00—15:30, 安丘市景芝、石堆、临浯等乡镇断续降了冰雹, 并伴有8~9 级的大风, 受灾面积逾1.2 万hm2, 主要受灾作物有大姜、大葱、棉花、玉米等, 直接经济损失6 500 余万元, 由于降雹前天气高温闷热, 降雹后气温骤降, 剧烈的降温使正在生长的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冷害, 使被砸伤的作物组织坏死, 再生恢复慢, 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2012 年5 月30 日, 刘家尧镇遭受冰雹灾害, 受灾总面积2 036 hm2, 成灾总面积1 073 hm2, 绝收总面积200 hm2, 受灾作物主要有小麦、春玉米、黄烟、蔬菜、果树等, 直接经济损失6 935 万元, 直径较大的冰雹对正在开花结果的果树、玉米、蔬菜等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导致粮田颗粒无收。

3 冰雹灾害的防御措施

3.1 大面积种植树木

在平原地带, 如安丘官庄镇、景芝镇、金冢子镇等田间地头及空旷地带种植树木, 可以降低地面增温现象, 扰乱强对流的产生, 抑制冰雹物理过程的形成, 减少雹灾发生的几率。

3.2 完善人工防雹指挥系统建设, 提升作业时效

目前安丘市高炮作业点7 个, 火箭作业点5 个, 冰雹来临时应及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 要努力完善防雹指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室与乡镇作业点简捷快速的通讯系统和监控系统, 减少盲目作业, 提高防雹作业效果, 最大限度地减少雹灾所带来的损失。

3.3 加强监测预报和跟踪服务

强对流天气出现时要提高警惕, 提高冰雹灾害监测预报水平, 做好冰雹信息的传递及跟踪服务工作, 便于各级领导及时正确决策防御冰雹灾害的措施, 利于农民突击抢收成熟的作物, 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3.4 灾后及时调查灾情, 采取补救措施

调查了解受灾作物品种、面积、受灾轻重程度, 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抵抗雹灾能力采取补救措施。如小麦改种春播作物, 黄烟改种生育期短的玉米、绿豆等[3]。

4 结语

冰雹灾害是安丘市近些年来发生的较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根据历史资料, 20 世纪70—90 年代雹灾对安丘市经济的影响很大, 常会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 近几年冰雹出现的次数减少, 受灾程度减小。通过对雹灾路径和雹灾易出现时间段的统计分析, 总结了合理防御冰雹灾害的措施, 体现了人工影响天气防雹工作和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工作的重要性[4]。

摘要:通过1971—2014年安丘市冰雹观测资料, 分析了安丘市冰雹发生的规律, 总结了冰雹对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及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 并提出应对冰雹灾害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冰雹灾害,发生规律,经济损失,防御措施,山东安丘

参考文献

[1]谭海涛, 王贞龄, 余品伦, 等.地面气象观测[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1:30.

[2]张守富, 史学通, 孙其海, 等.山东省志气象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4:140.

[3]黄岩, 谢世友, 王李云, 等.冰雹灾害对河南农业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23) :6174-6176.

7S生产现场管理特征和基本内涵 篇2

生产现场7S动态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性:

1、整体性和协调性:按照系统管理的原则,追求各要素间的最佳组合,克服了多头专项管理的各自为政弊端,使系统的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

2、目的性和反馈性:把各专项管理的目标纳入到生产现场目标管理体系中,在系统整体优化的前提下,使各种科学和技术成果在系统内得到综合运用和优化,保证生产现场始终处于有序的状态中。当出现失控情况时,要通过规定的途径进行反馈,用管理手段加以解决,及时恢复受控状态。

3、动态性和开放性:动态的系统为了保持生命力,不仅生产要素在不停地运动,管理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而且必须对外开放,和公司的职能管理部门持续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以便进行自我完善。

4、激励性和自主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逐步过渡为员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实现”的自我管理机制,突出员工在现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改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励和释放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系统不断得到完善,是一种互动性管理。

(二) 基本内涵

传统的生产现场,除受生产制造部门的直接领导外,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接受技术、质量、设备、安全、计划等职能部门的专项管理,各部门都强调自身的重要性,导致生产现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各种利益冲突的场所,部分削弱了现场管理的功效,

那么有没有一种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7S生产现场管理法就是采用系统论的方法,把生产现场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研究,是三洋制冷在原有的“5S”管理的基础上,把一些互不联系的、分散的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整合,从而在企业的生产现场建立起一个新型动态管理系统,它是多种先进管理思想和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CTPM华天谋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和升华。

管理生产力及其特征 篇3

关键词:气温变化 影响 应对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44-01

灌阳县位于广西桂林市东北部,东与湖南道县、江永相邻,南、西、北与恭城、灵川、兴安、全州接壤,辖6乡3镇,总人口2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7万人。全县总面积1837km2,山地和丘陵占84.5%。灌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粮食生产是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支柱产业。农业是露天生产,受自然条件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影响极大。地球的气候正在改变,而且正以有人类以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且已经在诸如水资源、粮食安全和健康等许多事关人类生计的系统和部门中发生。分析探讨该县的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应对,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灌阳县的气温变化特征

利用广西灌阳县气象局1957年—2011年地面观测资料,提取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三个要素,60年代明显偏暖(1963年为近50年来的最高值);70年代和80年代平均基本呈下降趋势(1984年为近50年来的最低值),90年代以来,气温缓慢上升。灌阳县气温总体上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跟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1957年—2011年这55年平均最高气温21.3℃,平均气温为16.9℃,平均最低气温13.8℃)在55年的监测资料中,虽有波动和震荡,甚至存在有比历年平均值偏低的年份或连续数年偏低,但总体变暖趋势却是毋容置疑的。另外,统计还发现:春季、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而上升趋势又以冬季最为明显);夏季、秋季气温呈下降趋势。总体看有冬暖夏凉的趋势。其中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季的增温。

2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 气候变暖使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发生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改变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温度升高使热量资源更加丰富,进而延长作物的生长季。农作物的熟制发生变化,不同组合的多熟制还会使作物种植更加多样化。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和水利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区域性结构和布局,目前水稻的栽种区将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若干年后可能因水分缺乏而改成旱作等。

2.2 温度升高加剧水分亏缺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气候变暖将加剧农业用水紧张程度,制约农业快速发展。水资源较短缺的地区,随着气温升高、蒸发变大,水分亏缺将使受水分胁迫严重的区域扩大,水分适宜区范围缩小,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灌溉产生的费用将进一步提高。温度的上升还会加快作物发育速率,使生育期缩短,导致大部分作物干物质积累减少、产量下降,产品品质也在下降。

2.3 虫卵越冬条件变好致使病虫害范围扩大

农作物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越冬及分布等生态学特征与气候,特别是与温度条件有密切关系。气候变暖会使主要作物害虫虫卵越冬北界北移,害虫成活率提高,虫口数剧增,虫害发生期、迁入期提前,危害期延长,病虫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将加重,农药成本提高,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增加。

2.4 气候变暖引起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随着气候变化引起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导致了粮食产量波动更为显著。频发的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气候变暖促使土壤有机质和氮的流失,降低化肥利用率;同时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加剧,进行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的費用加大。从而引起农业生产成本日益增加,也不利于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3 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3.1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加强减少灾害风险的能力,保护已取得的经济成果,增加经济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减缓需要采取干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通过碳汇的形式将温室气体转移。适应和减缓同等重要,适应不能替代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和适应工作应在相同时期平行推进,互相补充。采取行之有效的适应措施,减少农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农业生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

3.2 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减轻气候变暖不利影响

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动态区划,改革耕作制度,选育抗逆品种;采用稳产高产技术;科学调整种植制度或作物布局,以适应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的新变化,减轻气候变暖不利影响。同时还要重视对有利变化的利用,如尽可能利用气候变暖对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带来的有利影响,对气候复杂的山区尤其重要。

3.3 采取综合配套技术,提高抵御灾害能力

引进、培育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加大气候变化教育和宣传力度。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加强作物生态研究,准确掌握各农作物新品种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加强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变化研究,提前预知未来气候及其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为从容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利条件。

3.4 改善农村环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全社会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作物秸秆还田,加强农户沼气利用、管理。建立农药生态补偿机制。提倡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和病虫害防治。

3.5 加强气象科研,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灾害监测预测水平,开展气候变化及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研究,建立极端事件的预警系统,并将研究成果在决策服务中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多年来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水资源日趋紧张。为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应用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6 加强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提高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认真进行河道清障,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整治中小河流,力争实现汛期不决口、内涝不成灾、旱时有水灌溉。努力改变生产条件,建设抗旱排涝工程,统一规划,进行农田渠系和灌溉设施建设,完善灌溉渠道和机井的配套设施,对已有的特别是老化失修的工程进行维护、科学管理和配套,提高抗灾能力,确保旱涝保收。

3.7 开发空中水资源

促进全社会节水,充分利用大气降水;发展人工增雨,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建设淡水调蓄工程,提高水资源供给的应变能力。人工增雨是抗旱防灾的主动性措施,它是在有形成降雨条件的云层中播撒催化剂,促使云层早下雨、下大雨,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丁一汇,郭彩丽,刘颖,等.气候变化40问[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管理生产力及其特征 篇4

中梁山北矿井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与沙坪坝区交界部位, 距市中心直线距离18 km。井田南北长5.12 km, 东西宽约0.54 km, 井田面积2.925 8 km2, 深部以-20 m标高线为技术边界。矿井于1959年投产, 开拓方式为平硐+竖井+暗斜井, +290 m平硐水平以上煤层已结束开采, +140 m水平为现生产水平, -20 m水平为延深水平。井田以井筒为界划分为南西区、北西区、南东区、北东区、南东外区、北东外区共6个采区。矿井开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K1~K10煤层, 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

2 矿井断层发育特征

2.1 井田构造

中梁山主体构造形态为背斜。背斜轴线走向N9°E~N9°W, 在平面上呈“S”形, 背斜向南、北端倾没呈覆舟状。北矿井田位于中梁山背斜北段, 地层倾角在背斜轴部较为平缓, 一般为15°~40°;东翼受断层影响, 在不同部位岩层倾角变化大, 一般为50°~85°, 局部达90°甚至倒转或呈水平;西翼变化不大, 一般为60°~75°[2,3]。

井田内大中小型断层皆较发育, 现已查明的大中型逆断层有21条, 每平方公里大中型断层7.2条, 其中16条分布在背斜东翼及东外翼, 5条分布在西翼。东翼和因F10、F11大断层逆冲抬升而形成的东外翼构造复杂, 西翼相对较简单。

2.2 断层类型

根据断层倾向、倾角与煤层倾向、倾角的相对关系, 将断层分为4类, 见图1。

1) 高角度逆断层:断层倾向与煤层倾向相同, 走向上与煤层近于平行, 断层倾角大于煤层倾角, 造成煤层重复。

2) 反向逆断层:断层倾向与煤层倾向相反, 走向上常与煤层斜交, 断层倾角小于煤层倾角, 造成煤层缺失。

a—高角度逆断层;b—反向逆断层;c—小于煤层倾角的逆断层;d—小于煤层倾角的正断层。

3) 小于煤层倾角的逆断层:断层倾向与煤层倾向相同, 走向上常与煤层斜交, 断层倾角小于煤层倾角, 造成煤层缺失。

4) 小于煤层倾角的正断层:断层倾向与煤层倾向相同, 走向上与煤层近于平行, 断层倾角小于煤层倾角, 造成煤层重复。

2.3 大中型断层及其分布

井田内大中型断层均为走向逆断层及斜交逆断层。经巷道工程及生产中揭露的资料统计, 走向大于600 m (大型的大于1 000 m) 且落差大于20 m (大型的大于30 m) 的断层有21条。高角度逆断层有11条, 分别为F3、F4、F7、F9、F10、F11、F13、F14、F15、F17、F60, 除F3、F4、F14、F17、F60分布于西翼外, 其余6条分布于东翼及东外翼[4]。在剖面上各水平均有分布, 尤以+290 m水平以上更为发育, 这类断层规模大、影响范围大, 走向上大都贯穿全井田, 剖面上也大都从地面至切穿-20 m水平, 这类断层构成北矿井田主要构造骨架;反向逆断层有9条, 分别为F1、F51、F52、F53、F54、F55、F56、F57、F59, 主要分布在+290 m水平以下的北东区和东外区, 此类断层对煤层破坏性极大, 常切穿整个东翼及东外翼, 造成煤层在走向和倾向上不连续;小于煤层倾角的逆断层以F58为代表, 主要分布在+290 m水平以下的南东区, 这类断层落差不大, 但切穿性强, 常切穿整个东翼及东外翼, 使煤层在平面上位移较大, 向深部规模更大、量更多。中梁山北矿井大中型断层分布情况见图2。

2.4 各区断层发育特征

1) 北东区:以一系列反向逆断层为主, 其中F51大断层最具代表性, 造成煤层大面积缺失, 仅F51断层就造成K2煤层面积缺失13.6万m2, 占该煤层面积的35%, 其他煤层的破坏程度也与之相近, 这一系列反向逆断层在空间上平行排列, 剖面上表现为上缓下陡, 立面上南高北低, 走向北北东—南南西, 造成数个无煤带 (见图3) ;其次为高角度逆断层, 小于煤层倾角逆断层较少。该区断层密度:+290 m水平以上626条/km2, +290~+140 m水平1 071条/km2, 构造类别Ⅳ类。

2) 南东区:以小于煤层倾角的逆断层和正断层为主, 其中小于煤层倾角的中型逆断层以F58为代表。区内断层密度大, 从1221-2上工作面 (见图4) 揭露的资料证实, 在410 m×70 m的范围内揭露40条断层, 密度高达1 393条/km2。这一系列小于煤层倾角的逆断层在空间上平行排列, 立面上南低北高, 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 呈明显的“多字型”构造;其次为高角度逆断层, 反向逆断层较少。该区断层密度:+290 m水平以上780条/km2, +290~+140 m水平1 190条/km2, 构造类别Ⅳ类。

3) 东外区:位于F10、F11大断层上盘, +290 m水平以上主要是高角度逆断层, 对煤层的破坏不大, 尚能正常开采;+290 m水平以下构造极其复杂, 以一系列反向逆断层为主, 立面上表现为南高北低, 剖面上呈叠瓦状, 密度大, 对煤层破坏严重 (见图5) , 中型断层以F54具有代表性;其次为高角度的逆断层, 小于煤层倾角的逆断层亦有发育。该区断层密度:+290 m水平以上339条/km2, +290~+140 m水平1 210条/km2, 构造类别Ⅳ类。

4) 南西区:主要为高角度逆断层, 其中F17大断层最具有代表性。反向逆断层和小于煤层倾角的逆断层亦有发育, 但规模较小, 量也少, 为构造相对简单的采区。该区断层密度:+290 m水平以上170条/km2, +290~+140 m水平230条/km2, 构造类别Ⅱ类。

5) 北西区:高角度逆断层F3、F4、F60最具有代表性, 次一级的反向逆断层和小于煤层倾角的逆断层规模虽小但量较多, 特别是六石门以北相当发育, 从南向北断层密度越来越大, 构造也越复杂, 如F60逆断层将1417下工作面切割成上、下两盘煤层, +220 m水平北西七石门水平断距6.40 m, +150 m水平北西八石门水平断距12.60 m, 由于断距大, 开采时对上、下两盘煤层分别布置巷道工程, 增加了开采难度。该区断层密度:+290 m水平以上390条/km2, +290~+140 m水平679条/km2, 构造类别Ⅲ类。

2.5 断层的空间组合特征

1) 成组性:北矿井断层并非孤立存在, 在空间上常成组出现, 每组少则2~3条, 多则8~10条 (见图4) 。

2) 平行等距性:成组出现的断层, 在同一组中各条断层大致相互平行且之间的间距也大致相等 (见图4) 。沿煤层走向方向上每组断层之间的间距一般20~40 m, 沿煤层倾斜方向一般10~20 m。但在不同采区又有差异, 东翼、东外翼采区断层间距小, 每组条数多, 西翼采区断层间距较大, 每组条数少。

3) 共轭性:井田内大中型断层共轭特征明显, 一种为高角度逆断层之间的共轭, 如北六石门F3与F10共轭 (见图6) ;另一种为小于煤层倾角的逆断层和反向逆断层的共轭, 如南六石门F58与反向逆断层共轭 (见图7) 。

4) 切穿性: (1) 反向逆断层切割高角度逆断层, 在东外区表现尤为明显, 如Ⅰ勘探线剖面F54切割F10 (见图8) , 南东外三石门剖面F59、F1分别切割F10、F11 (见图9) ; (2) 小于煤层倾角的逆断层切割高角度逆断层, 如南六石门剖面F10被小于煤层倾角的逆断层F58切割 (见图7) 。

3 -20 m水平断层展布及其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分析

3.1-20 m水平构造面貌

-20 m水平为北矿井的延深水平, 通过对+140 m水平大量的实际资料进行研究和-20 m水平的延深补勘资料证实:矿井主要大中型高角度逆断层F3、F4、F10、F11、F13、F17、F60, 主要反向逆断层F1、F51、F52、F53、F56、F59, 主要的小于煤层倾角的逆断层F58等14条大中型断层都进入了-20 m水平, 均对+140~-20 m水平间的煤层构成破坏。从断层的分布规律、组合特征可以看出, -20 m水平断层与+140 m水平相比规模更大, 数量更多, 更为复杂。

3.2-20 m水平各区断层发育情况及其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分析

1) 北东区:以反向逆断层为主, F51、F52、F56大断层将继续影响并延深到-20 m水平以下, 受构造应力的叠加作用, 断层发育, 一系列反向逆断层在空间上平行排列, 立面上表现为南高北低, 走向呈北北东—南南西, 断层规模比+140 m水平更大, 数量更多, 煤层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在空间上出现大量宽阔的无煤带, 造成更多的孤零块段。结合+140 m水平揭露资料研究和分析, 该区各煤层皆无开采价值。

2) 南东区:以F58同类的小于煤层倾角的逆断层为主, 小断层密度增加并超过+140 m水平。东外翼的反向逆断层F59等切割F10大断层进入东翼并切割煤层。与F10大断层同类的高角度逆断层亦相当发育, 且F10断层的下盘煤层断煤交线已高于-20 m水平以上。F58、F59及F10等断层的次一级小断层发育更增加了断层发育程度, 使煤层多次被切割, 而且受断层影响, 煤层倾角变化频繁, 常出现倒转或水平。该区各煤层无开采价值。

3) 东外区:以F1、F52、F53、F59为代表的反向逆断层特别发育。F1反向逆断层在-20 m水平切割整个矿井东外区, 形成宽阔的无煤带;其次中小型反向逆断层与之平行排列, 煤层被切割强烈。该区各煤层亦无开采价值。

4) 南西区:以高角度逆断层为主, F17大断层将继续影响整个南西采区, 切割K1~K5煤层。F17大断层的次一级小断层发育更增加了该区断层发育程度, 特别是一至三石门尤为明显。虽然F17断层落差大, 将K1~K5煤层切割成上、下两盘煤层, 但仍可供矿井安全开采。

5) 北西区:高角度逆断F3、F4、F60及其次一级小断层将继续影响整个北西采区。在七石门以北F60逆断层将切割F4断层上盘的K1~K5煤层, 虽给开采造成影响, 但该区仍是北矿井安全生产的主采区。

4 结语

中梁山北矿井-20 m水平由西向东断层越来越多, 规模越来越大, 由南向北断层也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势, 这是-20 m水平断层发育的总体规律。从矿井生产安全的角度考虑, -20 m水平应以西翼采区作为单翼开采, 东翼、东外翼采区可适当布置巷道及钻探工程进行瓦斯抽采利用, 待开采技术条件成熟时可进行选块开采。

摘要:中梁山北矿井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经生产和补充勘探资料查明, 井田内大中型断层有21条。利用勘探和生产揭露收集到的地质资料, 研究了生产水平断层的展布规律、发育特征, 以此分析-20 m水平的断层展布及其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为矿井-20 m水平开拓、开采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矿井地质,断层特征,影响分析,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煤炭学会.重庆地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5.

[2]刘流, 汪中义.中梁山矿区地质构造与瓦斯突出的关系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2, 39 (S1) :144-146.

[3]李健, 唐安祥.中梁山矿区K1煤层顶板涌水分析与治理[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2, 39 (S1) :72-76.

管理生产力及其特征 篇5

关键词:建筑企业;物资采购特征;分类;库存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17-2

0 引言

物资成本在建筑工程总成本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各建筑企业纷纷采用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长效发展。目前建筑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成效不容乐观,存在材料质量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材料供应不及时影响工程施工进度,以及材料库存剩余过多占用企业资金等诸多问题,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提高建筑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水平,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提升,实现最大化的综合效益。

1 建筑企业物资采购特征分析

物资及时供应是各个工程项目顺利建设施工的基础保障,加上现代工程项目的复杂性、高难度,物资供应和采购管理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物资采购是根据工程项目建设需求,在适宜的时间里获取质优价廉、数量适当的工程材料、机械设备及其他资源。物资采购以保障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和进度为主要目标,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建筑企业物资采购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性

物资采购管理总的来说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工程项目管理是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工作,除了物资采购管理还包括合同、造价、进度、安全、质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们存在区别的同时也相互联系和影响。物资采购管理是其他各项管理的基础,物资采购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造价等。

1.2 多样性

建筑工程项目是整体项目又可划分为多个分部项目,例如地基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机电安装工程、暖通工程等众多专业工程,各个单项工程又会涉及不同的工种、不同的部位,这个单项工程所使用的材料、设备等都会存在差异,造成物资采购种类的多样化。同时加上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层出不穷,使物资的种类变得更加繁多。

1.3 多变性

物资的采购通常是根据工程项目的计划进行的,加上施工现场的一些临时因素综合决定物资的采购时间、数量等。物资采购必须做好时间的衔接,但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整体,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计划的改变,例如设计方案的变更,就会造成施工材料、设备的数量甚至类型的改变;再如施工工序出现质量问题、返工之类的问题,在延误工期的同时也会影响物资采购供应计划。还有就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例如暴风雨雪、地震、泥石流等,不确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物资采购供应的难度。

1.4 复杂性

物资采购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客观方面,主要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复杂性、物资采购类型的多样性、项目计划客观不确定性因素众多等,都导致物资采购管理的复杂性;二是主观方面,指的是采购人员及管理等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视程度及管理理念、方法,甚至企业不同项目部间的采购管理方法、流程等存在差异,增加了物资采购管理的复杂性。

1.5 高风险性

高风险性是由上述特点衍生而来的,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合同风险、经济风险等。建筑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增强识别、分析、评估、处理、预防风险的能力,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预控措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建筑企业物资库存管理模式及实施策略

2.1 VMI库存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2.1.1 VMI库存管理模式的实施内容

VMI是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简称,建筑企业实施VMI库存管理模式时要准确把握VMI的本质,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以企业间的共赢为目的制定科学合理的库存管理决策。首先,制定合作协议。实施VMI策略前要根据供应商与建筑企业的库存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双方的实施目标,例如降低供应链上产品库存;双方的利润目标是多少等。在此基础上共同参与和制定合作协议,条款的内容应详实完整,可具体到各个施工工序。其次,设计工作流程。实施VMI策略后,建筑企业与供应商必须在合作框架协议下设计VMI工作流程,包括双方的具体工作流程和程序,并不断调整优化。再次,调整组织结构。实施VMI策略后,应设立专门的供应商库存管控部门,以促进双方的交流和合作。该部门负责制定相关的工作标准,来协调和解决双方合作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

2.1.2 VMI库存管理模式的工作流程

本文站在施工企业的角度分析了VMI库存管理模式在供应商与施工企业间的运行特点及影响,施工企业是物资需求方,供应商是供应方,需求方将某些物资库存管理权委托给供应方,建立的VMI库存管理模式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2 建筑企业JMI库存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2.2.1 JMI库存管理模式的实施内容

首先,建立合作关系和协调机制。建筑工程项目具有不可逆性、建设周期长、资源消耗量大等特征,必须选择信誉好、资质好的供应商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间的协作直接决定着JMI能否顺利实施,所以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应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其次,完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JMI的本质就是供需双方的交流合作过程,在这其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双方利益的分配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合理分配获取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实施激励惩罚机制,提高JMI实施的效果。再次,建立信息技术和交流平台。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性是JMI高效运行的基础,施工企业、供应商、业主方及设计方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实现信息交流的有效性、便捷性。最后,库存设立和模式选择。JMI要求供应商将施工企业所需的材料直接存入核心材料库,需设立集中化仓库,新建仓库或重新整合利用原有的。同时,也要选择货存供方、货存需方,或货存第三方的库存管理模式。

2.2.2 JMI库存管理模式的工作流程

上文分析了JMI实施的条件和策略,为了确保JMI的顺利实施,需要对JMI的具体工作流程进行分析,详见图2。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具有工程管理性、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高风险性等特征,应积极采取供应商库存管理(VMI)和联合库存管理(JMI)模式,提升物资库存管理的成效,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效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吴德鸿,郭荣勋,刘传亮.建筑企业物资采购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10(03):222-223.

[2] 尹克定.“互联网+”时代探索建筑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与应用[J].建筑施工,2015(05):627-630.

管理生产力及其特征 篇6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 制造企业的生产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市场需求的变化, 营销策略的应用都会影响着生产与库存的决策。需求的不断变化迫使生产与库存的决策也在相应地不断调整, 这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较好的模拟生产与分销的动态过程, 同时也能较好地反映库存的变化。因此, 用仿真的实验模拟制造企业的生产与分销的动态过程, 对于改善企业的生产与分销, 调整库存等决策有重要应用。

在关于需求与生产–库存的文献综述中需求主要是包括不确定需求, 随机需求, 非对称需求, 模糊需求和多级需求等。Tetsuo Iida (2002) 考虑了不确定需求下非平稳的生产–库存模型[1]。Tong Wang和Beril L.Toktay (2008) 提出了预先需求信息下的库存管理问题[2]。Arslan, Graves和Roemer (2007) 提出了多级需求下的单产品库存管理[3]。R.G.Vickson (1986) 解决了需求函数为布朗运动的单产品的周期问题[4]。Emilio Bartezzaghi (1999) 提出了一种非对称需求对库存的计算方法[5]。

国内也有大量学者研究需求与生产-库存方面的研究。针对需求不同, 有学者研究了需求确定和不确定下的供应链。主要包括随机需求下库存模型研究[6]和确定需求下分销供应链的库存方面研究[7]等。

虽然国内外没有关于随机过程与生产与分销相结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参考文献, 但是系统动力学在库存有关的问题仿真研究有比较多文献。Forrester是最早研究供应链库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学者, 他通过研究生产、库存与销售的波动问题, 提出了具有动态性的牛鞭效应[8]。另外Brion和Samuel (1987) 利用Markov研究了在稳定状态下的分销计算方法[9]。Abboud (2001) 研究了离散时间下Markov随机过程的生产库存模型[10]。

本文主要是基于系统动力学研究Markov随机过程对于生产与库存等的影响, 为改善生产分销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2节分析介绍本文研究所用的几种需求函数及特征, 分析它们对生产与库存决策的影响;第3节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4节对仿真模型结果进行分析, 第5节, 总结全文, 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2 不同需求函数及特征

本文的需求函数主要采用阶跃函数, 正态函数和正弦函数。阶跃函数的特点是反映需求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而在某个时刻后突然激增的市场变化。正态函数的特点是需求呈钟形对称的市场变化。正弦函数的特点是可以较好地模拟现实环境中的季节性的市场变化。

不同的需求函数特征直接影响生产与库存的变化。需求函数的不同, 供应链的振荡波动也不同。顾客的需求会随着市场的刺激而增加。面对需求的突然变化, 各级的需求波动将沿着供应链的上游传递并放大, 这就是牛鞭效应。而供应链的决策就是及时调整和应对生产与库存带来的变化。

3 仿真模型构造

3.1 模型构造的思路

模型的基本假设:考虑由4家制造企业组成的市场, 他们生产并销售同一类产品, 当某个企业实施营销行为时改变了当前的市场需求, 对生产商, 分销商, 品牌商的库存变化情况进行仿真研究。根据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求出一年中每个制造企业每个月的产品市场份额, 然后将它作为市场需求代入仿真模型中, 得出库存与市场占有率之间的关系。本文先研究单个企业的系统仿真模型。图1表示这个模型的流程图。图2表示的是单个企业的生产-分销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在模型1中设置了3中不同的需求函数, 求解它们的牛鞭效应并得出规律。模型2是模型1的扩展, 它考虑4家竞争的制造企业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库存的变化情况。其中产品市场份额是Markov转移概率求出的, 并将它作为需求函数代入仿真模型中。

3.2 模型构造

模型1的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模型中主要包括生产商, 分销商, 品牌商等。模型通过客户需求影响销售率, 而分销商的补货是通过品牌商向生产商发出发货指令。生产商和分销商都有成品库存和在制品库存。设置3种需求函数, 求出相应的牛鞭效应。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 将考虑一个4家企业组成的市场。每家企业的仿真模型将采用图2中的仿真模型, 通过Markov的转移概率求出每个生产企业一年中每个月的市场份额, 然后将每家企业的每个月的市场份额作为需求函数代入到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中, 求出生产商, 制造商, 分销商的库存并得出库存和市场占有率的单调性间的关系。

4模型的仿真与分析

4.1模型1的仿真与分析

模型中主要的Vensim方程包括:

在仿真实验中记录356天的生产商, 分销商和原材料库存的变化。最后还分析了在不同需求函数下的牛鞭效应, 即。

(1) 当需求函数为阶跃函数10+STEP (10, 5) 时。图3表示是该需求下的生产商库存、分销商库存和生产商原材料库存图, BEStep=29.63。需求函数为20+STEP (10, 20) 时, BEStep=19.10。。需求函数在较晚时间增加相同数目的需求量比较早前增加相同数目的需求量时的牛鞭效应要小。

(2) 当需求函数为正态函数RANDOM NORMAL (10, 20, 10, 5, 2) 时。图4表示是该需求下的生产商库存、分销商库存和生产商原材料库存图。BENormal=9.25, 需求函数为RANDOM NORMAL (20, 30, 15, 5, 2) 时。BEStep=17.60。需求函数在间隔数目相同的情况下取随机数, 需求函数均值取得越小其牛鞭效应也越小。

(3) 当需求函数为正弦函数时, 即 (5+5*SIN (Time) ) *2。图5表示是该需求下的生产商库存、分销商库存和生产商原材料库存图。BEStep=29.63, , 需求函数为 (10+10*SIN (Time) ) *2时, BEStep=4.95。需求函数为正弦函数的2倍时的牛鞭效应几乎没有变化。

通过上面的若干个仿真数据, 研究得出需求函数为阶跃函数时, 它的牛鞭效应最大, 正弦函数下的牛鞭效应普遍不大且当需求函数自身增加一倍时, 牛鞭效应几乎没有变化。需求函数为正态函数的牛鞭效应适中且当随机函数增加时牛鞭效应变化比较明显。从库存图中可以看出需求函数为阶跃函数时库存前期有大幅振荡, 后期基本处于稳定的状态。

4.2 模型2的仿真与分析

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Markov的转移概率来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与生产商, 分销商库存之间的关系。在模型2中, 令m=4, 即某一市场有4种相互竞争的产品A1, A2, A3, A4。购买这些产品的顾客概率分布D= (0.4, 0.3, 0.2, 0.1) 。产品A1通过改变营销策略, 使得转移概率矩阵P的值如下:

, 通过转移概率的计算公式统计了一年中每个月产品A1, A2, A3, A4的市场占有率的变化。表1描绘的就是市场占有率图。

从图6可以看到产品的营销策略还是很成功的, 产品A1的每个月的市场占有率都在小幅增加。在5月份后就一直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其余产品均在5月份后也保持了相对平衡的市场占有率。

将产品A1, A2, A3, A4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情况反映到仿真模型中, 观察一年中产品A1, A2, A3, A4的生产商库存, 分销商库存的变化情况。

模型2中的需求方程可用阶跃需求函数STEP来描述。令市场第n个月的总需求是S1, 产品A1在前n个月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Mi1, Mi2, i3, …Mim, 其中Dij=Mij+1-Mij, j=1, 2…n-1, Li表示第i个月的天数。则仿真模型的天数应设置为。产品A1的需求方程可以用S1*Mi1+STEP (S2*Di1, L1) +STEP (S3*Di2, L2) +…STEP (Sn*Din-1, Ln-1来表示。

库存模型有绝对性库存模型与概率性库存模型[11], 故在该模型中分成两种情况进行分析。第一种情况是市场每个月的总需求已知的且固定的。即Si=100, 第二种情况是市场每个月的总需求是变化的。令n=12。仿真模型的天数应设置为365天。如果是闰年时仿真模型的天数应设置366天且L2=29。在第一种情况下产品A1的需求方程为:100*0.4+STEP (100*0.114, 31) +STEP (100*0.21, 28) +…STEP (100*0.001, 30)

A2的需求方程为100*0.3+STEP (100* (-0.087) , 31) +STEP (100* (-0.017) , 28) +…STEP (100*0, 30) A3的需求方程为100*0.2+STEP (100* (-0.03) , 31) +STEP (100* (-0.007) , 28) +…STEP (100*0, 30) A4的需求方程为100*0.1+STEP (100*0.003, 31) +STEP (100*0.003, 28) +…STEP (100* (-0.001) , 30) 图7, 8, 9, 10分别描绘的是第一种情况下产品A1, A2, A3, A4的生产商库存、分销商库存的变化情况。

在第二种情况下市场每个月的总需求是变化的, 它可以通过概率来描述。表2是市场每个月的总需求分布情况。

图11, 12, 13, 14分别描绘的是第二种情况下产品A1, A2, A3, A4的生产商库存、分销商库存的变化情况。在第二种情况下产品A1, A2, A3, A4的需求方程分别为:

从这两种情况来看, 在第一个月和第二个月的交汇点附近, 库存振荡明显。而到了后期, 生产商库存、分销商库存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A2, A3的市场占有率在前2个月有个明显的下降趋势, 的生产商库存的振荡最大, 而A4的生产商库存的振荡最小。A1, A4的分销商库存与生产商库存的差距比A2, A3的分销商库存与生产商库存的差距要小。在市场每个月的总需求不固定的情况下, A1, A4的分销商库存相似, A2, A3的分销商库存则有相同的趋势。这主要的原因是的市场占有率先单调递增而后稳定, 而A2, A3的市场占有率先单调递减而后稳定。这也说明市场占有率的单调性与库存之间存在正相关。

5 结论

本文对不同需求特征下生产—分销协调决策过程进行了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从需求函数出发, 分析了需求函数分别为阶跃函数, 正态函数和正弦函数情况下生产商、分销商及生产商原材料库存的变化情况。实验发现正弦函数下牛鞭效应偏小且正弦函数增加一倍, 牛鞭效应基本变化不大的规律。从库存图中可以看出需求函数为阶跃函数时库存前期有大幅振荡, 后期基本处于稳定的状态。另外还考虑了Markov的随机过程的因素, 模拟了在一个市场中有4种相互竞争的产品在市场占有率变化的情况下, 4种商品的生产商、分销商库存的变化图。实验得出了市场占有率的单调性与库存之间存在正相关的结论。

本文未来的研究可以进行不同拓展。下一步将考虑顾客的因素, 研究不同顾客消费行为对生产分销的库存决策的影响。

摘要: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生产–分销库存的动态性受需求模式与特征的影响进行仿真研究。第1个模型考虑三种不同的需求特征对生产–分销库存的影响, 设置三种不同的需求函数, 其中包括阶跃函数, 正态函数和正弦函数。通过仿真比较不同需求函数的牛鞭效应。研究得出需求函数为阶跃函数时, 它的牛鞭效应最大, 正弦函数下的牛鞭效应不大且当需求函数增加一倍时, 牛鞭效应几乎没有变化。需求函数为正态函数的牛鞭效应适中且当随机函数增加时牛鞭效应变化比较明显。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考虑了Markov随机过程等因素, 模拟一个市场由于营销策略导致产品需求变化后的生产分销库存变化过程。通过模型的仿真研究, 得出Markov随机过程中市场占有率的单调性与库存之间存在正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生产–分销,随机过程,系统动力学,仿真

参考文献

[1]IIDA T.A non-stationary periodic review production-inventory model with uncertain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uncertain demand[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2, 140 (3) :670-683

[2]WANG T, BERIL L.Toktay,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dvance Demand Information and Flexible Delivery[J].Management Science, 2008, 54 (4) :716-732

[3]ARSLAN H, STEPHEN G C, THOMAS A.Roemer, A SingleProduct Inventory Model for Multiple Demand Classes[J].Management Science, 2007, 53 (9) :1486-1500

[4]VICKSON R G.A single-product cycling problem under Brownian Motion Demand[J].Management Science, 1986, 32 (10) :1336-1345

[5]BARTEZZAGHI E, VERGANTI R, ZOTTERI G.Measuring the impact of asymmetric demand distributions on invento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9, 60-61 (20) :395-404

[6]黄松, 杨超.随机需求下联合选址——库存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9, 17 (5) :96-103

[7]郑长征, 刘志学, 徐彬彬.确定需求下VMI-TPL分销供应链集成库存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11, 19 (4) :76-83

[8]JAY F W.Industrial dynamics[M].New York:M IT Press and Wiley&Sons, Inc.1961

[9]BRION N, FEINBERG, SAMUEL S C.A Method to Calculate Steady-State Distributions of Large Markov Chains by Aggregating States[J].Operations Research, 1987, 35 (2) :282-290

[10]ABBOUD N E.A discrete-time Markov production-inventory model with machine breakdowns[J].Computers&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1, 39 (1-2) :95-107

管理生产力及其特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大风资料由陇南市文县、康县、成县、徽县、两当、宕昌、西和、礼县和武都区9个气象站提供, 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的方法测定和统计。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由陇南市统计局2011年年鉴提供。由于过去气象站点稀少, 现在各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记录年代太短, 因此, 本文所用各乡镇大风次数年平均资料为陇南市8县1区9个气象站1971-2010年资料, 利用各地地理信息建立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与大风次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而得, 并以此进行统计分析。其方程如下:

式中:y———年平均大风日数;

X1———经度;

X2———纬度;

X3———海拔高度。

2 大风时空演变气候特征

根据1971-2010年陇南市各气象站大风记录统计 (见表1) 分析:全市共出现大风758日站, 平均每年19日站、每站每年约2.1日, 其中, 市区武都区共出现大风379日, 平均每年9.5日, 为全市出现大风日数最多的站, 1992年出现18日, 为最多年份;两当县共出现大风17日, 平均每年0.4日, 为全市年均出现大风日数最少县, 其中, 1974年、1992年、1999年、2001年各出现2日, 为最多年份。从全市逐年9站大风日数合计年际变化如图1所示分析, 陇南市大风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尤以4~8月出现日数最多, 占总日数的80%, 2010年大风日数最少, 为2日站, 1971年大风日数最多, 为46日站, 20世纪70-80年代为大风多发时期, 进入90年代以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如图1所示。

3 大风危险性等级分布

利用Arc GIS软件和陇南市及周边气象站历年平均大风日数资料, 得出大风危险性等级分布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 白龙江流域、西汉水流域和白水江流域大风危险性等级最高, 年平均大风日数大于6d;礼县西北部、两当县东北部和南部、文县北部和南部高海拔区大风危险性等级最低, 年平均大风日数小于1d。

4 大风灾害风险区划

4.1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开展陇南市大风灾害风险区划, 是在对陇南市气象灾害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对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6,7,8,9], 构建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 对气象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 采用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分法等数量化方法[6,7,8,9], 借助GIS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 分为气象灾害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5级。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气象灾害异常程度, 主要是由气象致灾因子活动规模 (强度) 和活动频次 (概率) 决定的。一般致灾因子强度越大, 频次越高, 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 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孕灾环境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 敏感程度越高, 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 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承灾体易损性:指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有人员和财产的伤害或损失程度, 如人员、牲畜、房屋、农作物、生命线等。一个地区人口和财产越集中, 易损性越高, 可能遭受潜在损失越大, 气象灾害风险越大。利用GIS技术将人口、GDP、耕地比数据空间化, 采用1000m×1000m网格, 由于承灾体对不同灾种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 因此在计算承灾体易损性时要赋予他们不同的易损性因子系统, 根据武都实际情况, 确定出大风气象灾害的易损性因子权重系数为:人口占0.4, GDP占0.3, 耕地比占0.3。

防灾减灾能力:受灾区对气象灾害的抵御和恢复程度。包括应急管理能力、减灾投入资源准备等, 防灾减灾能力越高, 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越小, 气象灾害风险越小。

参照有关文献成果[1~5], 建立灾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如下:

式中:DRI是灾害风险指数;H、E、V、R分别表示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因子指数;Wh、We、Wv、Wr表示相应的权重, 在本区划中通过专家打分, 并根据陇南市气象灾害实际情况, 分别赋值0.5、0.2、0.2、0.1;Xk是指标k量化后的值;Wk为指标k的权重, 表示各指标对形成气象灾害风险的主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a为常数, 用来描述防灾减灾能力对于减少总的DRI所起的作用, 考虑陇南市的实际情况, 取值0.5。

4.2 大风灾害风险区划

大风灾害的风险区划主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3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得到。致灾因子危险性见大风危险性等级分布图如图2所示;承灾体易损性分析主要以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耕地比为基本要素;防灾减灾能力分析主要考虑作物树木抗风灾能力以及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分布情况。最后将上述3个方面内容利用加权综合与层次分析法, 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 得到大风灾害风险区划图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 武都区白龙江流域、西和县北部、成县东北部、徽县西部、文县中部部分乡镇为大风高风险区;康县、宕昌东部和西南部、礼县西部、两当东北和东南部为大风低风险区。

5 结论

1) 陇南市大风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尤以4~8月出现日数最多, 占总日数的80%, 2010年大风日数最少, 为2日站, 1971年大风日数最多, 为46日站,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为大风多发时期, 进入90年代以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市区武都区平均每年出现大风9.5d, 为全市出现大风日数最多的站, 两当县平均每年出现大风0.4d, 为全市年均出现大风日数最少县;

2) 白龙江流域、西汉水流域和白水江流域大风危险性等级最高, 年平均大风日数大于6d;礼县西北部、两当县东北部和南部、文县南部和北部高海拔区大风危险性等级最低, 年平均大风日数小于1d;

3) 陇南市武都区白龙江流域、西和县北部、成县东北部、徽县西部、文县中部部分乡镇为大风高风险区;康县、宕昌东部和西南部、礼县西部、两当东北和东南部为大风低风险区;

4) 本研究得到的大风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区划, 其结果与陇南市大风对农业生产灾害分布实际相符, 因此, 本研究对巧用天时, 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工作, 预防和减轻大风灾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从陇南市1971-2010年大风资料分析得出, 陇南市大风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尤以48月出现频数最多, 占总次数的80%, 20世纪70-80年代为大风多发时期, 进入90年代以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 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 利用ArcGIS软件, 得到大风灾害危险性图层, 再与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 最后得到大风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 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西汉水流域和白水江流域大风危险性等级最高, 年平均大风日数大于6d;礼县西北部、两当县东北部和南部、文县南部和北部高海拔区大风危险性等级最低, 年平均大风日数小于1d。武都区白龙江流域、西和县北部、成县东北部、徽县西部、文县中部部分乡镇为大风高风险区;康县、宕昌东部和西南部、礼县西部、两当东北和东南部为大风低风险区。

关键词:陇南山区,大风灾害,气候特征,风险区划

参考文献

校本管理的特征及其意义 篇8

校本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1.校本管理的涵义

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的国际性学校管理改革运动, 旨在通过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提供教育过程的更多权力, 为学生创造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般认为, 校本管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1) 学校自主发展的决策权从上级部门下放到学校; (2) 学校决策者应该对决策的贯彻及其结果负责; (3) 校长、教职员、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都有权参与学校的决策 (注:黄崴:《校本管理研究丛书》序,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据此, 校本管理可以理解为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学校管理从外部控制管理向内部控制管理的转变, 其核心强调学校管理重心下移, 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确定管理目标和任务, 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2.校本管理的特征

校本管理的基本特征有两个方面:学校是决策的主体, 即决策应在学校范围内做出, 游离于学校之外的行政组织的作用应当减弱;学校是改革的主体, 即有效的学校改革不仅依赖于外在程序, 更依赖于校内参与者分享决策的制定。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

办学理想的鲜明性。校本管理的办学理想体现学校本身共享的期望、信念和价值, 指引着学校所有成员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努力方向, 这对学校的发展和效能影响极大。学校成员共同开发且共同拥有的组织文化, 激励着他们愿意共同承担责任, 积极投身学校建设, 以实现共同理想。

活动性质的校本性。学校管理过程根据管理方式分为校本活动和非校本活动。前者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需要和情景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 后者则是指由外部因素决定学校的教育活动。外部控制管理的学校, 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至考试都有划一标准, 其设备设施、人事编制、教学和管理等均受外部的中心权威的周详控制, 其活动的开展不是基于自身的需要, 所以难以满足学校需要, 难以激励学校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校本管理中, 诸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校本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校本学生辅导等, 都要从外控模式转为校本模式。

管理策略的方向性。学校管理策略从外控管理到校本管理的转变方向, 反映在: (1) 人性假设:根据学校成员的不同需要和能力, 采用“丫理论”, 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机会来满足师生的需要; (2) 学校组织观念:学校不仅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地方, 也是促进教职员发展的地方; (3) 决策方式:从学校层面的决策型转变为权力共享的参与型; (4) 领导风格:变较低层面领导为多层面领导, 在技术和人际领导之外, 还注重教育及文化领导; (5) 权力运用:倾向于开发人力资源和激发学校成员努力承担责任, 行使自己的自主权, 在奖励权、强制权、法定权、参谋权和专家权的内容中, 学校管理者主要运用参谋权和专家权, 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高尚人格感召师生热诚地投入工作和学习; (6) 管理技术:根据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的工作任务, 需要采取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

学校资源运用的有效性。由于普及教育的推行, 学校经费及资源大都直接来自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心权威的严密监控下, 学校难以开发新的资源、有效配置资源以配合教育教学所需;而校本管理则可使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 以就本身的特性和需要, 合理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 这为学校盘活教育资源、解决实际问题、追求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条件。

角色作用的差异性。校本管理与外控管理相比较, 其角色不同, 所起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差异性。 (1) 学校:外控管理的学校的作用是被动的和接受式的;而校本管理的学校的作用是主动的和发展式的。 (2) 教育行政部门:它在外控管理中处于主体地位, 对学校工作事无巨细地进行严密监督和控制;而校本管理强调学校的主体地位,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工作只是支持者或顾问。 (3) 学校行政管理者:外控管理的学校行政管理者是上级赋予目标和任务的“看守者”、人事监管者、资源控制者;而校本管理的学校行政管理者既是目标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人力资源的发动者和协调者, 又是其他资源的开拓者。 (4) 教师:外控管理的学校教师是被动式的接受者, 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 只有执行决策的义务;而校本管理的学校则鼓励教师参与决策, 教师既是合作者, 又是决策者, 同时也是决策的执行者。 (5) 学生家长:外控管理中的家长角色虽然是接受服务的对象 (即学校代他们教育子女) , 他们总体上是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主动地参与;而校本管理中的家长接受的是一种“质的服务”, 既是合作者和支持者, 也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 (如捐献资源、提供信息、帮助学校解决困难等) 。

人际关系的开放性。外控管理强调等级式的上下关系和指令的执行, 人际关系较为现实封闭, 组织氛围不够和谐;而校本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是开放合作的, 强调团队精神及共同承担, 组织氛围倾向投入型。

绩效评价的发展性。外控管理的学校关注的是学校学习最后阶段的考试成绩, 而非学校的教育过程及其他成绩;而校本管理中的学校绩效评价是一个帮助学校改进的自我管理过程及方法, 关注的是学生学业发展, 重视多层面、全方位的发展性评价。

校本管理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1.校本管理可以促进学校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建国以来, 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有过几次影响深刻的重大变革。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 以学习前苏联学校管理经验, 改革原有学校管理体制为特征, 实行高度集中的学校管理体制。如, 人事劳动体制上, 实行统一调配, 统一工资标准;经费和物资管理体制上, 实行统一标准, 统一划拨;教学管理制度上, 以前苏联为“蓝本”, 进行移植和模仿。到1958年, 实行下放学校管理权力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的原则, 改变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加强地方对学校的管理。“文革”期间的所谓“教育革命”, 使学校管理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经过拨乱反正、全面改革,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特别是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 对中央、地方和学校管理权限及其运作进行了诸多调整。中央认为:“改革管理体制, 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 坚决实行简政放权, 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政府要转变职能, 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 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进行宏观管理”“中等以及中等以下的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学校管理体制几经变迁, 前40年探索在权力的“收”与“放”之间, 总未能走出“一统就死, 一放就乱, 一乱就收”的怪圈。近十多年的改革, 这一“怪圈”的困扰虽未能彻底摆脱, 然而它毕竟有着与以往改革的不同之处: (1) 过去的调整只是单纯管理权限的变化, 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并未改变, 仍然是直接的行政管理, 不过是换了一个管理机构而已;而这次改革则是以建立一个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为目标, 扩大学校自主权, 使学校变成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2) 就政府内部而言, 过去的调整都只是在中央统一决策下的管理权限的下放, 地方并无独立的决策权;而这次改变则给予地方较多的决策权, 使地方在办学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大的积极性。 (3) 过去的权限调整是在中央高度计划统一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样, 地方和学校权限的获得实际上是没有资源基础的;而这次改革则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的, 因此权限的获得具有比较现实的资源基础 (注:李长文:《基础教育改革回顾与前瞻》,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年版, 第93页。) 正是由于上述区别, 才使得这些年来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真正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益, 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权力下放、优化资源、加强问责是十分必要的, 而这些是校本管理的真正内涵。所以, 经过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校本管理模式的建构将成为可能。

2.校本管理为学校合理使用教育资源提供了发展空间

马克思曾说过:“有些事业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活资料, 而在这个时间内不能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 而另一些生产部门不仅在一年间不断地或者多次地取走劳动力和生活资料, 而且也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社会公有的基础上, 必须确定前者按什么规模进行, 才不至于有损于后者。”学校正是属于只消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但不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部门, 因此对于国家、社会投入的非常有限的教育资源, 学校更应十分珍惜, 合理使用。

然而,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推进的过程中, 现有的学校管理资源基本上仍按行政计划统一调配划拨, 不讲投入产出, 不讲效益, 造成了一方面投入不足, 另一方面资源浪费。如, (1) 人事制度上, 聘任制力度不大, 学校要进的人进不来, 要去的人走不了, 师生比例失调; (2) 分配制度上, 对学校不是以任务和编制为依据确定工资总额实行包干使用, 使得学校并不拥有工资分配自主权, 失去了工资应有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 甚至不少学校的教职工基本工资也难以保障, 校内结构工资制度难以推行; (3) 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 一味强调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配置, 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 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学校缺乏对教育资源管理的自主权。学校虽然是法人, 校长也是学校负责人, 但处处受制于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在资源运用上手中的权力很小。受这种“外控”的影响, 学校管理资源不能有效运用, 效率低下。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权力下放到学校, 赋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 使之按自己的需要去决定资源分配。要提高学校管理资源的使用效率, 如, 人力资源的师生比, 财力资源的生均经常费, 教学性开支占经常费比例, 人员性开支占经常费比例, 属物力资源的教室、实验室和图书仪器的充分利用等, 学校应由“外控形态”转为“内控形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换角色, 它们主要应当是各种政策和法规的制订者, 对学校的直接管理将相应地削弱, 以增强学校的自主功能和应变能力。正因为权力下放可使学校灵活运用资源, 学校也就必须小心谨慎地去检查自己的需要, 按优先次序排列资源。并且, 学校也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源, 投入到新的计划中去, 最大限度地发展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讲, 校本管理为学校资源更能独立自主地运用提供了发展空间。

3.校本管理为学校建立问责制度、实现管理民主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校本管理力求清楚界定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各相关方面, 如,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办学团体、校董会、校监、校长、教师和家长的职责和角色, 理清权责, 各司其职;同时拟订校董会规章, 编制校长手册 (校长所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和教职工考绩制度。这都是为了加强学校问责的机制, 而编制校务计划书 (各项活动的指引) 和周年校务报告 (介绍该校上年度各项活动, 并列出活动中的办学成绩) 等发放给有关方面, 就是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引入市场问责机制。学校必须每年发放周年计划书和周年校务报告提供给公众和家长参考, 家长可以从中获取学校的表现资料, 从而替子女选择学校。学校面对家长的选择时, 学校的动作便会趋向市场化, 要与其他学校竞争, 不断提升素质。因此, 借鉴校本管理, 有利于清楚界定学校管理系统各自的角色与职责, 特别是学校的责任;有利于改变过去学校一味追求对上级部门负责的状况, 强化了对学生负责的教育理念。

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是学校的最高决策人, 党支部是学校的保证和监督机构, 教代会主要履行监督职能。这仅仅是相对于学校内部而言, 强调了“内控”的同时而忽视了“外控”的一面。在校本管理模式下, 学校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单位, 因校董会是集体决策的, 所以, 校董会的结构、人选和运作尤其显得重要。为取得全面和均衡的发展, 各有关代表, 包括行政人员代表、政府官员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和社区人士代表等必须参与其中, 代表不同利益, 互相监督和互相制约。因此, 校本管理是学校管理民主化的体现, 它对于推动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无疑起到积极作用。

4.校本管理有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

我国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决策的程度很低, 虽然有不少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但因为家长意识和文化气候未能像西方国家的家长那样开放和积极, 实际上家长仍然未能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决策。这就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一致, 教育内容不协调, 行为规范不统一, 教育方法失误, 也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育作用常常相互抵消, 这一点在德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人们常说,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受到的是传统教育, 在家庭里受到的是实惠教育, 这种不一致的导向就会引起学生思想矛盾的冲突, 导致对教育的疑惑、逆反, 最后无所适从。

造成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十分薄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 学校要求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决策的意识比较淡薄, 甚至有抗拒家长参与的心态; (2) 学校把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变为指挥, 使得许多家长难以涉及其中, 由此增加了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依附性; (3) 家长的工作也非常忙碌, 在安排时间方面有一定困难, 并且家长觉得联系没什么作用, 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决策的意识不强, 或担心家长参与会带来矛盾冲突。

事实上, 要全面管理学校, 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是青少年儿童人生途中的第一个活动场所; (2) 家长直接代表学生的利益, 也能直接监督学校的管理运作和发展方向; (3)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可加深对孩子、对学校的了解, 懂得如何配合学校的教育, 有利于学校取得家长各方面的支持, 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识, 减少矛盾; (4) 家长信任学校, 信任教师, 关心孩子, 使学校教职工受到鼓舞, 有利于增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论生产实习教学的特征与管理 篇9

一、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及怎样看待实习教学

新高职、技工学校及社会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是检验学生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是保证学生就业的最基本要求。它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一些学校, 就是因为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 不但有能力熟练地进行岗位操作, 而且有能力积极接受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 并协助研究和完善对旧设备、旧工艺的革新, 真正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现代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否则, 若没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 那就会变成只会说不会干的理论演说家, 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录用和社会的认可, 学校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实践技能的获得和提高, 主要来自于生产实习教学。要重视生产实习教学, 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教学是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实现过程, 是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的、延续、验证和发展。理论课教学是为生产实习课教学服务的。一名合格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 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 而且包括技术操作能力也同样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既有代表理论合格的毕业证, 又有技术资格证, 才能是完全合格的毕业生, 否则就不能称为合格。重视实习课教学, 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合理安排。

二、实习课的主要特征

实习课教学不像理论课教学那样, 学生坐着听, 老师边讲解边板书有条不紊。生产实习课教学场地倒是与工厂企业的工作车间相类似, 与社会工作环境相接近。学生初到实习场地或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厂矿等, 往往会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一种不适应的感觉。他们既不能像在理论课堂教室中那样, 又对新环境下该如何办不甚清楚, 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很快就会过去, 继之而来的必然是因纪律要求不同而产生的涣散。所以, 纵观整个生产实习教学过程,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特征:

(1) 统一性。即生产实习课教学的对象、时间、内容、目的在整个生产实习阶段内是相对统一的。实习的场地、设备器材、实习的指导教师等也相对统一。

(2) 相对性或机动性。也就是说学生在某一段实习教学时间内, 因工序问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每个实习学生的实习具体内容的不统一, 或者说在一个主内容下各阶段在实际操作运行中的分内容不一致。像流水线式作业、分段分步实习、岗位互换等。另外, 即使在同一个内容下起步, 因学生自身因素的不同所造成的进度差别也不一样, 有个人之间的差别, 同时也有小组之间的差别, 也就是说, 在生产实习的全过程中, 具有内容的不完全统一性。

(3) 协作性。在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 往往需要多个人相互协作才能完成预期目的, 每个人或每个组的工作内容都可能是主内容的一部分, 都是为主内容服务的。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小组的失败, 都可能会造成主内容的无法完成。另外, 既然是生产实习教学, 就应该在主内容下使每一个人都能接触到各个分内容, 以免造成片面实习的情况。因此, 就得需要分工协作, 并进行轮换式操作实习。

(4) 自由性。主要是指时间的相对不确定性和生产实习教学内容的浮动性、调整性、交换性。生产实习课教学不像理论课教学那样, 由老师一个人控制教学时间, 上下课时间一到, 教师安排统一上课或下课。生产实习课的时间控制是相对分散的 (当然总时间是确定的) 。它分散在个人或班组当中, 必须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自由性。生产实习分内容的互换性也同样如此, 随着生产实习过程的逐渐开展, 并根据生产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实习教师可对实习的分内容做相应调整, 或对各班组实习的分内容进行互换, 并且留一些由学生自由支配的项目和时间等等。

三、生产实习教学中的管理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在生产实习教学中, 情况是复杂的、变化的, 因而管理也应当是动态的、柔性的、有限制的。从实习场地来讲, 分校内的和校外的, 从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人员来讲, 有实习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和工人师傅, 同时也有实习的学生, 这就为管理增加了难度。

1. 教师管理或管理人员管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失去控制。因此, 学校要有一支理论水平、知识水平与技能操作水平两者兼备的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要加大对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政策性倾斜, 提高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并进行技术性培训, 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然, 管理人员有可能是教师, 也可能是其他行政人员, 对此应让行政人员同教师一样参加培训。明确掌握生产实习规范、规程, 了解实习内容及程序, 了解学生管理的规则章程, 以提高其管理水平。发挥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关键作用, 建立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组织管理和考核制度。培养教师爱岗敬业, 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只有热爱教师岗位, 才能献身教育事业。学校要定期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师德修养教育, 定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 真正关心教师, 利用一切手段充分调动实习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 为搞好实习教学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2. 学生管理

(1) 首先, 逐步实现由实习教学指导向管理过渡, 制度管理向自觉遵守过渡。建立较为完整的组织、管理考核制度和学生应当遵循的各项守则, 加强纪律的约束。进行逐级安全文明教育, 让学生掌握各种安全规程和操作过程, 明确实习目的和实习内容, 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始适应性实践操作。此时, 教师应将实习场地作为第二课堂, 以指导教习为主, 让学生由不会到会, 由不知到熟知, 由生疏到熟练, 逐渐掌握岗位技术和实习操作, 逐步实现由实习教学指导向实习教学管理过渡。校外实习基地补充和深化了生产实习教学, 它可以缩短实习教学与将来工作的距离。同时由于企业单位的经济方面的因素, 产品质量的要求等, 会使学生的实习得到强化, 操作技能也会明显得以提高。因此, 要让学生不同层次地进行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必须以校内实习为基础, 校外实习前必须在校内进行适应性训练, 让学生有个心理适应过程。能够了解整个工艺过程及掌握基本操作过程, 对学生的校外实习是有很大益处的。通过校外实习, 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企业实践, 学生会逐渐接受企业的一系列管理方式, 实现对学生的制度管理向自觉遵守过渡。另外, 要加强教师与校外实习基地工人师傅的联系, 共同制订实习方案和岗位技能操作规范要求, 对整个实习过程形成统一的认识, 以便更好地、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实习教学及教学管理。

(2) 其次, 搞好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线,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也应当贯穿其中。实习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必要时还要进行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利用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的熏陶, 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 端正态度自觉走向有序、走向规范。按照实习要求及工艺规程规范操作, 安全文明上岗, 逐步完成各项实习内容。实习教师由对学生进行指导性教学过渡到以学生训练熟练操作为目的的管理工作中去, 让学生由制度约束走向自觉遵守。

(3) 第三, 在实习过程中要施行动态管理。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 由于具体情况的复杂和变化, 根据生产实习课的主要特征, 就不能对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规定太死, 在不偏离实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的前提下, 要紧扣实习内容适当给学生安排一些机动性项目和内容, 并允许学生进行选择。按照方式多样及个别发展的原则, 允许学生的差别存在,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就给予点拨指导, 培养兴趣, 挖掘其潜力。提倡学生不但要向工人师傅学习, 学生之间还要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相互协作。不定时进行班组交流或个人自觉交流, 使整个实习气氛融洽、活跃。这样不但有利于实习技能的提高、目的的实现,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同心协力、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团体精神。不至于因为枯燥的、太死太公式化的生产实习操作影响学生的情绪, 继而觉得生产实习最初好玩, 后来又进入无聊的循环动作之中。

总之, 在整个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 管理问题是多方面的, 多层次的。依靠纪律、制度、守则等管理太死, 会造成学生对生产实习兴趣的丧失, 甚至对生产实习的厌倦, 不利于实习教学工作的开展, 达不到生产实习的目的。若管理太松, 则易造成学生思想涣散, 视生产实习如同儿戏, 同样不利于实习教学工作的开展。要从思想工作入手, 配合纪律约束, 真正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 既有利于学生实习操作水平的提高, 又有利于学生精神面貌、团体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培养出高水平的、高素质的、现代化的新型技术人才而奋斗。

摘要:本文从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及如何看待生产实习教学入手, 分析了思想上和工作上两个方面的作用及对管理的影响, 根据生产实习课的主要特征及实习进程中人员的不同方面, 论述了管理的过程及发展, 论述了只有正确管理才是保障学生达到实习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管理生产力及其特征 篇10

关键词:家族企业,管理特征,模式创新

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家族企业是以中小型企业为发展核心的。从行业视角看, 分布高度集中于制造业, 商业餐饮业次之, 最后是建筑行业。由于家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 与其他形式的企业相比发展步伐较快。但是我国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企业主的能力赶不上事业发展的速度。这是由于在私营企业主创业的早期, 企业还没有系统化, 缺乏科学管理意识。其次企业管理存在弊端。由于家族企业高层几乎全是家庭成员, 因此在对企业管理时不可避免的会与家庭产生关系, 最后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很多企业主为了达到个人利益, 不能调理好企业与个人关系。

二、对我国家族企业特征的分析

我国家族企业与国外相比发展的时间不长, 大部分家族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通过对我国家族企业的调查分析, 我国家族企业普遍存在以下特征:

1. 家庭成员是企业发展的主体

家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要由家庭成员全部提供。在家族企业的运转中中全部资金都来源于家庭成员, 可以说家庭成员在整个企业发展中占有主导作用。

2. 家庭成员对企业占有绝对的控股权

由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家族成员对企业的股份拥有完全掌控的权利。据调查, 在完全家族企业中, 总体股权可达90%以上;在持股家族企业中, 企业主也是占有绝对的控股权。

3. 企业要位有家庭成员担任

在我国家族企业中, 很多所谓的董事长就是实际的企业老板, 其他的公司重要位置也是由“老板”直接指派。总之, 家族企业要位有家庭成员担任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实。

4. 企业世代沿袭

现在我国大部分家族企业正处于起步期, 企业掌握在创业者的手中, 所以在企业选择接班人的时候, 没有从人才任用的方面去综合考虑, 而是受传统因素影响, 出现了企业世代沿袭的现象。

三、对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探析

若想家族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生存, 就要以家族管理企业的特征为基础进行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对制度的不断完善, 使得企业步入公司化的正轨, 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下面具体探析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步骤。

1. 科学分配两权

两权具体是指所有权与经营权, 当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后, 参考一些知名公司成功的案例对两权进行科学地分配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当两权经过科学分配后, 家族企业能否稳定发展主要取决于人才。因此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选拔优秀的人才来管理公司, 在日常工作中要建立其委托代理关系。但是这样的关系也造成了另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不符、矛盾激化以及雇佣成本过高。所以如何建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保障双方的利益, 并减少代理支出是两权划分后急需解决的另一难题。

2. 稀释产权

家族企业规模扩大以后, 家族产权原来的发展优势会受到更多方面的约束, 所以对企业产权进行稀释是家族企业更好发展的一项策略, 其主要方法是社会化和多元化。稀释产权并不能错误的理解为限制企业发展规模, 而是一种企业瘦身手段。合理的对家族企业的产权进行稀释, 可以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保障, 是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具体表现。

3. 改变持股方式

改变持股方式实质就是企业股权由家族成员的手中转入到管理层手里, 由他们根据需要合理分配, 尽可能不受家族企业成员的干扰。切实做到家族企业管理层持股, 对职业经理人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可以将经营者自身的利益和公司股东的利益相融合, 实现公司利润的最大化。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将管理层持股划分为以下几方面:

(1) 直接持股。企业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方式, 将股票卖给表现优秀的管理人员、一旦持有股份就可以享有公司分红权, 但没有私自转让权。很多公司规定, 只有这些管理人员退休后, 方可出售企业股权。

(2) 管理干股。管理干股通常是在一些比较特殊的状况下使用的, 对那些工作时间很长的管理层可以应用。即赠予高层管理人员干股, 在规定的时间内, 他们是不可以随意支配这些股票的。只有限制期满并且经理人没有离职两个条件都满足, 才能自由处理这些干股。

(3) 限制股票。把股票以特殊的优惠卖给管理层, 当每股净资产指标达到理想价位时, 管理层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出售股票给他人。

(4) 管理层购股。管理层可以收购企业的股票成为股东, 管理层购股不但能够点燃他们的热情, 还能增加管理层对股权的参与度。

(5) 延期支付。企业与管理层进行协商后, 把管理者的一部分工资折算成企业股票存入账户, 不达到规定期限不能转让, 在期限达到后或因特殊情况经企业同意后, 才可以自由支配。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 我国家族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只有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家族企业创新改革中, 企业要转变传统思想, 舍弃以往的家族管理模式, 大胆任用对公司发展有利的外来专业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族企业走向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国华, 张德, 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徐国华, 张德, 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 2006[2]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 2006

[3]虞祖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M].第一版.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3]虞祖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M].第一版.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白内障的手术期护理下一篇:后股权分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