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时代

2024-05-22

民主时代(精选七篇)

民主时代 篇1

1. 网络传播的范围广, 内容足

从网络整体上来说,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民主参与国家生活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 较2011年底增加509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2.1%, 较2011年底提高3.8个百分点, 同时, 我国网民的学历结构正逐渐呈现出低端化变动的趋势。在网络空间里隐藏着大量的民意实体, 网络传播日益成为舆论监督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2. 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 方式更活, 交互更强。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快, 第二层则指网民态度的显现性快, 公众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新闻信息, 果敢的在网上用更快的速度表达他们所想要表达的。

与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相比, 网络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受众主体性, 并具有真实、自由、流畅三大特征。重点要指出的是网络传播的“交互性”, 它形成了新形式的“反馈渠道”。在网络传播的诸种形式中, 主要形成舆论的形式有bbs论坛、聊天工具 (QQ、人人网) 、微博等。自2009年微博诞生以来, 微博逐渐成为了我们民主形式的新平台, 宜黄拆迁、贪官落马、“长春盗车贼”案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力量, 它使舆论成为一股强大的监督力量, 而网络舆论的出现则为决策者提供了查看民意的崭新通道。

二、网络时代民主参与的新方式

1. 主流媒体与网络传播的结合与互补

网络中的媒体有弥补官方媒体的作用, 如果说主流媒体是意见的国营市场, 那么网络则是意见的自由市场。主流媒体舆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它们是社会舆论的主力军, 也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力量。但只有主流媒体的舆论是不够的, 由于它严格的筛选标准, 普通民众的意见不能给予呈现, 而网络媒体的特点缓解了这种尴尬的情况;同样, 主流媒体“喉舌”的功能, 也不是网络媒体所能代替的。网络媒体作为主流媒体舆论的有力补充, 对于言论自由的民主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2. 网络主流媒体与民间沟通的常态化

网络在舆论监督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使得官方的、主流的媒体, 开始重视发挥其建言献策的作用。自2010年起, 各主流媒体、政府开通微博, 甚至各级人大开始参考网络民意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无疑是政府部门利用网络主流媒体熟悉民情、了解民情, 从而引导舆论, 引领舆论的有效途径和成功范例, 也是对主流媒体和民间沟通的制度化、常态化的有益尝试。

3. 重视意见领袖的桥梁作用

意见领袖大家都不陌生, 各大网站几乎都拥有着一批具有较高人气的网络领袖。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深刻而客观剖析事物的能力。以网络上人气极高的韩寒、李承鹏、作业本为例, 他们的微博具有惊人的粉丝量, 网民对他们的言论也有很高的转发量, 网络明星的意见也具有强大号召力, 在其骨灰的粉丝群中易于形成意见市场, 结合沉默的螺旋的理论, 整个群体的意见趋向一致。重视与关注意见领袖的作用, 对于完善民主法制建设、丰富和谐社会建设成果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三、网络传播对民主健康参与的消极影响

1. 网络民意代表的局限性

网络的大众化, 使网络具有广泛的民意性, 但网民不是所有公民, 在数量上, 还是存在“被代表”者。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到2012年底, 受收入影响城镇的网民普及率为72.4%, 农村为27.6%;受职业结构影响, 学生占25.1%, 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18.1%;受年龄影响, 网民主要集中在20—29岁, 占30.4%。由此可见, 网络中的民主意见偏向城镇居民、偏向学生群体、偏向青年人群。网络民意代表具有先天的局限性, 不能等同于全体网民的意见。

2. 网络信息传播的非理性

网络传播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严格的“把关人”, 再加上信息传播的匿名性特点, 网上舆论表现出的非理智性成份比较突出, 偏激的语言, 甚至谩骂十分普遍。在网络上非理性的话语被放大, 网民易情绪化, 由此所营造的舆论不是关注所讨论问题的解决。再有些网站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 在引导网络舆论发展的过程中, 重经济利益, 轻社会责任感, 甚至明目张胆的做起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勾当, 严重污染了网络信息的传播环境。

3. 网络中的情绪极端化

中国网络舆论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对外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 对内表现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以对外来讲, 网络民族主义势必对政府在某些外交问题上的决定产生一些影响;而在国内, 由于官员腐败、就业看病难、贫富分化等大量社会问题一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 因此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便会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来发泄。因此网络传播的信息容易陷于盲目跟风与狂热, 对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结束语:网络媒体为公众提供了自己的舆论舞台, 借助于网络媒体的帮助, 民间舆论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中解脱出来, 并与之交互融合, 最终达到“公众监督”。网络传播使舆论监督权趋向公民化, 公众因为手握话语权而信心百倍地踏上了监督的舞台。网络传播, 作为民主参与的新方式, 必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芳《为什么公众不得不通过网络参政》, 《中国青年报》, 2010年3月16日

[2]、包秀兰《两会博客受欢迎彰显民主进步》, 中国信息界, 2006年5月

新时代民主建设是重点 篇2

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与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依靠科学信仰夺取政权,新时代要在此坚实基础上依靠治国理政方略治理天下。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和精神状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民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每个人都有信仰,信仰是每个人的灵魂,信仰是人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基石。信念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会使人们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关于最高价值的信念。信仰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学的信仰之分。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义。这个“主义”是以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因此,共产党的科学信仰就是树牢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信仰。

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不忘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

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真学真懂真信真实践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政治要求,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种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科学,具有客观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满足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力量也要极大丰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步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我们要在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照耀着人民群众前进的道路。

一个伟人的诞生创立了科学信仰

185月5日,德国特里尔城的布吕肯巷664号(现在改为布吕肯大街10号),一个温馨又富足的律师家庭,一个健康的小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2前诞生、至今依然被全世界公认的“千年第一思想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一生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热情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满腔热情、百折不挠地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

他没有持久光鲜的职业,但却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马克思说“我是世界公民”,这也是马克思革命流亡生涯的真实写照。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早在马克思17岁时,他以年轻人热情奔放、意气高昂的笔触抒发了自己对生活和择业的看法,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是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此后,这种理想主义特质体现在马克思的毕生工作中,始终充满社会伦理方面的一腔热情。

马克思本来可以子承父业,毕业以后成为一名律师,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却毅然决然地与家庭既定路线决裂,选择了一条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奋斗的荆棘之路。1835年在父亲的安排下马克思进入德国波恩大学法律系读书,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虽然马克思很叛逆违背他父母的意愿,但他从未丢弃过青春理想,从未放逐对人类幸福和世界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从叛逆少年到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抛弃康德,拥抱黑格尔,成为“博士俱乐部”中耀眼的新星。大学期间,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违背了父亲让他做一个律师的愿望,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马克思在哲学上有两位老师:一个是黑格尔,另一个是费尔巴哈。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论,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继承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汲取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创立唯物史观。

1842年,马克思24岁时担任《莱茵报》主编工作期间,马克思深入研究现实生活。犀利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维护人民权利,马克思与头脑中的坚固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出现了裂痕,他逐步坚定转向唯物主义。

1843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勾勒出唯物史观这个新世界观的轮廓,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四处奔走,但都没有找到愿意为他们出版这种书的书商,后来书稿上布满了老鼠咬过的痕迹,马克思风趣地说:“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彻底划清了与整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界限,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从而为共产主义的论证提供了科学基础。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和地位,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得历史规律的根本缺陷。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一起,被合称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848年,年轻的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响遍世界各地。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9世纪的这样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几乎席卷了20世纪所有的政治风云。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较量,“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承认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并非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长期共存的可能性:“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存条件下,社会主义不但需要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关于这些斗争和共产主义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的理论。

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从书房奔赴战场,积极投入并指导这场革命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科隆筹办《新莱茵报》为无产阶级提供革命指导。马克思把《新莱茵报》编辑部打造成一座货真价实的革命战斗堡垒,当时编辑部里有八支步枪和250发子弹,马克思也配了手枪。在这次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深刻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应运而生,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在马克思的指导下,第一国际大力支援各国的工人运动,支持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第一国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

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150多年来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完整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秘密,不但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也是工人受苦受累受穷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科学论证了无产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使人们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力量,和通向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这是人类最伟大的信仰。

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1843年开始,马克思致力于经济学研究,历时40年,才达到《资本论》这个巅峰。为了《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还自学了数学,写出厚厚的《数学笔记》。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晚年,马克思依然密切关注世界发展新趋势和工人运动新情况,努力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写下了数量庞大的历史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笔记。《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晚年创作的最后两部笔记。这两部科学著作还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

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战斗不息。马克思耗尽了毕生的精力,疏散家财,同时也牺牲了家庭生活的安宁和幸福,马克思有七个孩子夭折了四个,幼年的孩子经不住苦难的煎熬接连夭折。马克思有才华,有升官发财的机会,普鲁士政府也曾向马克思伸出过橄榄枝,但马克思选择不向反动势力低头,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

马克思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解放无产阶级、消灭剥削制度为己任,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亲密战友。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共同的事业与共同的志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动人的友谊的根基。不仅在生活上是相互帮助的异姓兄弟,更是事业上的黄金搭档。恩格斯为了帮助马克思专心写作摆脱生活琐碎的羁绊,不惜身沾铜臭,重新当起资本家,从事他自己称为“鬼商业”的活动,赚钱养活马克思一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志同道合,合作了不少文章,恩格斯总是自谦为“第二小提琴手”,把自己排在马克思身后不抢风头。1883年,马克思逝世,享年65岁的马克思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但他的光辉思想和科学理论必将指导着全人类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他用毕生精力写作的《资本论》还没完成,恩格斯毅然放下手头的《自然辩证法》,夜以继日地整理和出版《资本论》最后两卷,整整花费了十一年的时间。1895年8月5日,恩格斯溘然长逝,他自己的《自然辩证法》也没来得及完工。列宁说:“(恩格斯)替他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座庄严雄伟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

马克思、恩格斯无私资助革命事业,即使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帮助革命战友。

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诠释了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事业上的般配。作为“特里尔城最美丽的女孩儿”、“舞会上的皇后”、“魔法公主”,燕妮勇敢地冲破了贵族和平民不能结合的门第束缚,冲破了姐弟恋不伦的世俗偏见,排除万难成为马克思的红色伴侣、事业上的得力助手,这是一对伟大的爱情楷模。马克思笔耕不辍,但字迹潦草常常难以辨认,稿子送到印刷厂之前都得让燕妮亲笔抄一遍才行。马克思和妻子燕妮一生跌宕起伏,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不离不弃风风雨雨携手40年,谱写了理想信念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下,国际社会主义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诞生。第二国际在组织和集聚革命力量,反对资本主义、军国主义、促进工人运动发展方面大量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科学信仰第一次成功实践

进入20世纪后,以革命导师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理论等,指导和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

1870年4月22日,列宁出生在俄国辛比尔斯克省辛比尔斯克市(现乌里扬诺夫斯克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市)一个具有革命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家庭,1887年他的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以谋杀沙皇罪被处死,同年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读书,三个月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不久又被捕流放。1888年10月回到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著作,特别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由此接受并一生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光辉思想。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可以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马克思、恩格斯曾依据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即多国胜利论。列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俄国实际,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即一国胜利论,并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俄国取得革命胜利。

1911月6日当晚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7日上午,起义者占领了彼得格勒所有重要据点。下午6时,包围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晚9时40分,根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攻打冬宫的炮声。当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大会宣读了由列宁起草的宣言,庄严宣告革命胜利。于是,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作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日载入史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社会主义成为许多国家赢得民族独立、解放和发展的重要选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

列宁作为俄共(布)的领袖,对共产党如何更好地领导俄国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仅面临着巩固政权的任务,而且面临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1818年夏到19春,实行以余粮收集制和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俄国面临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被迫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正在探索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标志,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列宁晚年重病缠身,但仍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他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等人们称为“政治遗嘱”的文章和书信,对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系列新构想。为社会主义国家巩固政权、治国理政留下了宝贵经验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共同发展展现出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普遍真理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这引发了马克思的高度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个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之路拉开了大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起义等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

199月15日,一本杂志在上海黄浦江畔创刊,一年后,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影响深刻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发端。3个月后,《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被聘为北大文科学长,编辑部迁往北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在中国社会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又轰轰烈烈的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而对于日本强加给中国的21条置之不理。尽管中国也是战胜国,但仍是遭到帝国主义的瓜分,引发全中国人民群众巨大的激愤。19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大学生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抗议“强权胜于公理”,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中国各种社会力量行动起来,挽救民族危亡奋起抗争。“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19春天的一个夜晚,陈望道先生在浙江老家简陋的屋子里专心致志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给他送去粽子和红糖,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一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嘴边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没动。原来,陈望道先生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在1920年国内外两个大局的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在筹划成立之中。1920年2月9日,李大钊护送因传播革命主张被北洋军阀通缉的陈独秀离开北京到天津的路上,商谈筹划组建中国共产党。这段惊险的历程,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13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宅内秘密集会。中共代表中的“一老一小”指的是年龄最大的代表是何叔衡,时年45岁;最小的是刘仁静,只有19岁;毛泽东居中,正好28岁,是13人的平均数。共产国际和俄国的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也出席大会。大会进行到7月30日晚上,突然遭到暗探的监视和法租界巡捕的阻扰,被迫休会。最后一天的会议是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的。毛泽东同志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统一的和唯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当然,剧烈动荡的时代、复杂离奇的社会变迁中,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以毛泽东、董必武为代表的信仰坚定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努力奋斗创立了新中国,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血洒疆场志未酬;李汉俊、李达永不放弃信仰;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信仰迷失者背离了初心,背信弃义叛党投敌……中共一大代表各自经历曲折,结局迥异、天地之差。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要分辨真正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做一个大概的分析。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策略。这些著作,透彻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一定要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指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和成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红军被迫长征。红军千难万苦,长征最后到达陕北延安。红军将士坚定地跟党走,用生命和鲜血写出了不朽的精神传奇。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多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的武装,没有坚如磐石的政治信仰,就没有长征的坚持和胜利。

长征途中,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遵义会议后,1937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了《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是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而写的,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批判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从哲学上概括了中国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基本经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用中国的语言和思维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为核心、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基本原理,是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内教条主义认识论根源的哲学著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矛盾论》中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系统论述了对立统一学说,从而完成了列宁曾在《哲学笔记》中说过的,“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是实现了“说明和发挥”任务的辩证法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系统分析了党内“左”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

毛泽东同志通过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完整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为革命胜利找到正确方法。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经过长期实践的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革命的胜利,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同志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为实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建立新中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在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无产阶级专政中又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尝试探索;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通过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性质、根源的分析得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不断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艰苦奋斗;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着力发展新时代协商民主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巩固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必须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自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主张团结合作、协商同盟,在丰富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和政党制度理论。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国家政治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实际上都只是整体人民的环节”。我们党将“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作为人民民主的真谛,主张人民不仅仅是在投票时才享有民主,而要广泛参与民主政治实践全过程;不仅仅是在政治领域开展民主,还要延伸到社会领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无产阶级革命正是“以人民群众的名义,并且是公开为着人民群众即生产者群众的利益而进行”。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

协商民主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在中国传统政治实践中,古代中国历代王朝为维持强大的政治文化共同体,在上倡导王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下则倡导士绅协商的辅助治理。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治国之道,既然“民惟邦本”,势必就要“君子参政”;既然讲求中和之道,势必就要维护利益主体的多元共存、思想观点的兼容并包;既然治国安邦以和谐为最高境界,势必就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协商民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明的深度结合,是我们党特有的理论实践优势。革命时期,协商民主与我们党的统战实践密切相关,是我们党对党外同盟力量政治整合的重要方式。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秉持“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协商民主成为动员新中国各种政治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改革时期,我们党在政治协商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推动社会协商,不仅在民主政治理论中第一次提出“协商民主”概念,而且为协商民主的长效发展奠定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主政治领域的重要实践。

协商民主是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部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协商民主理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第一次将协商民主提升到人民民主的高度,将其界定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第一次将协商民主界定为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追求;第一次把民主协商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起作为有序参与的重要环节;第一次系统规划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七种主要协商渠道,将协商民主全面嵌入党和国家治理的重大决策过程和日常治理过程。这些重大判断既是协商民主新时代新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根本方向。

新时代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重点

规范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中的“政治”二字不仅体现为党派、人民团体等协商主体的政治属性,而且更应在内容上聚焦凸显政治性议题,即人民政协应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或者容易引发重大政治问题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进行协商。

促进国策协商。政协在促进国策协商方面应当把握两个点。一是已有基本国策中有很多政策内涵要不断与时俱进。二是要根据国情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协商新的重大国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个领域有可能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需要研究并确立新的国策。

优化政策协商。政协要围绕具体政策决策、方案选择、财政安排展开政策协商,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政策协商应当贯穿政策决策、实施、反馈、评估全过程,在协商前、协商中、协商后三个阶段提出专业、精准、可操作的决策建议。确立合理的协商主体,充分彰显代表性,根据利益相关方原则,联系各方参与政策协商。确立合理的协商内容,充分发挥专委会对口联系政府部门的优势,跟踪政府部门政策决策热点难点,团结动员委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深度调研,形成协商提案。确立合理的协商日程安排、协商程序、协商步骤,配套建立专业化的知情明政机制、协调落实机制、办理反馈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将政策协商成果尽可能落实和反映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之中。

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专门机构的作用

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对政协协商工作的重视程度与领导力度,将政治协商作为重要程序在党委议事规则、政府工作规则以及党政干部任用条例等重要文件中加以明确。将协商贯穿于政协履职全过程,充分发挥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的作用。 扩充协商主体。根据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为增强政协委员的人民性、代表性,可适时适当扩大来自新兴社会阶层的委员比例,积极探索邀请吸纳农民工、非公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党外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等群体的“非委员”人士参加相关协商活动。

创设观点交流新平台。对重大社会思潮、重要民生问题、不同观点意见,邀请相关群体的“非委员”人士,通过对话座谈、深度访谈、系统调研、参加政协活动等形式,推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间、体制内外良性互动。

建立协商联动机制。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推荐委员参加政府部门召开的相关会议。完善制度、建立机制,推动人大通过政协征求立法修法意见和建议。组织人民团体参与特定问题的协商、考察、调研活动。建立和完善相关基层工作机制,下移工作重心,拓展基层服务。建立政协组织尤其是专委会与相关社会组织的联系机制,扩大社会组织参与政协协商活动的渠道。

确立各级政协协商重点。全国政协可进一步强化为促进社会团结、维护国家稳定而展开的政治协商,在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领域开展国策协商和政策协商。省级政协可着力于国家和地方重要公共政策决策协商,同时加强事关社会稳定的民生利益协调。市县级政协要联系不同利益诉求和意见观点的基层民意代表,围绕基层自治展开社会协商,对中央政策释疑解惑,准确反映基层社情民意。

丰富协商形式。开展专题协商,在决策之前和执行过程中开展充分的协商议政活动。推进对口协商,健全完善党政部门与专门委员会的对口协商制度。创新界别协商,构建界别与对口部门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强化提案办理协商,提高提案质量,提高办理水平,务求办理实效。此外,还应探索网络协商,建立完善网络协商的参与、对话机制。

完善协商规则程序。确立协商议事的立场明确原则、主持中立原则、机会均等原则、限时限次原则、充分辩论原则等。在协商过程中增加互动环节比重;在协商结果的报送、采纳、落实方面,形成责任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

培育传播协商文化。人民政协应当研究传播中华文明的协商共治传统、家国责任伦理、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与天下为公的政治情怀,积极营造平等、包容、理性的协商文化氛围。开展人文交流,向西方讲清楚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逻辑,讲清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文明基因,讲清楚协商民主的中国传统。

后英拉时代:泰国民主去向何方 篇3

英拉遭遇“司法政变”后,还可能面临上议院弹劾乃至被禁止参政5年的厄运。英拉下台导致泰国政争风暴愈演愈烈,陷入更大危机:朝野两派支持者纷纷上街,7月大选极可能再度泡汤,政改方案无法推进。估计动荡会持续到年底,发生军事政变的可能性上升,泰国滑向“失败国家”的深渊。

西那瓦家族的政治复兴重任

英拉·西那瓦家族主导着21世纪的泰国政坛起伏,过去13年半,该家族的政党赢得历次大选,主政9年余,一门3总理:他信(家族长子)、英拉(他信妹妹)、颂猜(他信妹夫)。该家族还推出两位代总理——沙马(他信密友)、尼瓦探隆(英拉继任者)。而反对派在大选中屡战屡败,只能通过军事政变、街头示威、司法政变、抵制大选等非常规手段搞垮西那瓦家族通过大选组建的政府,获得短期执政权,并力图将西那瓦家族及其政党逐出政坛,驱离泰国。

因此,西那瓦家族的政治命运成为泰国政坛核心问题,屡屡在政坛激起千层浪。

他信出身北部清迈小商人家庭,自我奋斗成为电信大亨,2000年成为泰国唯一入围《财富》杂志全球500首富之人,家族企业资产达数十亿美元。1998年,他信创立泰爱泰党(蕴含爱国之意),吸收大量政治名流加盟,抓住泰国遭遇1997年金融危机而亟须改革旧体制的机遇,以“新思维、新做法、推政改、重基层”的形象崭露头角。该党打出经济民族主义的旗号,竞选纲领惠及大商人、中小企业主、中产阶级、广大农民等几乎社会各个阶层,重点提出惠于农民的政策:延长偿债期限,为每个乡村提供100万泰铢发展资金,农民花30泰铢便可获得医疗服务(即30泰铢治百病计划)。受惠者超过选民的半数。

2001年1月大选中,泰爱泰党赢得500个下议院议席的248个,而第二大党民主党仅获128席。泰爱泰党成为泰国选举史上首次主要靠竞选纲领而非靠买票胜出的政党。代表草根利益的他信集团首次击败在20世纪长期掌权的曼谷精英集团,确立一党主政格局,改变政党林立的混乱局面,这在该国民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泰国步入稳定发展的可喜局面,2002至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5%~6%,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受灾最重国成为首个经济强劲增长国。他信外交政绩斐然,带领泰国一度成为东盟“领头羊”。2005年2月,泰爱泰党赢得500个下议院议席中的377个,第二大党民主党则跌至96席。泰爱泰党成为泰国历史上首个单独组阁的政党,他信成为泰国民主选举历史上首位连选连任的总理。2006年9月他信被政变推翻后,他信派政党又赢得2007年底大选(2008年1月19日至12月2日,沙马和颂猜先后任总理)和2011年7月大选(2011年8月5日至今年5月7日,英拉任总理),共产生5位总理。5月7日之后,尼瓦探隆为新任临时总理。

物极必反。他信试图搞垮传统权力阶层,独霸政坛:拉拢王储,分裂王室;在军中安插亲信,力控军权;改革官僚体制,强化总理权威。还裁撤数十万公务员、国企员工等,增加中产阶级税收来补贴草根福利。西那瓦家族企业资产在其任内增加了数十亿美元。而其他政党、权贵、中产阶级等曼谷既得利益集团利益大减,民主党更是面临生死存亡之忧。

由此,诞生了一个以曼谷精英为代表的强大反他信联盟,他们掌握军队、法院、选委会等国家重器,建立强大的街头组织——黄衫军,多管齐下,推翻他信及其代理人政府:2006年发起半年的街头示威,军方9月政变推翻他信,扶持代理人政府执政1年;2007年颁布压制他信势力东山再起的宪法,宪法法院解散泰爱泰党;2008年,在他信势力再度执政后,“黄衫军”又示威半年,占领政府和机场,宪法法院先以违宪为由解职沙马总理,后又以舞弊为由解散人民力量党(泰爱党的替身)、赶走颂猜政府,法院还以非法购地罪判刑他信2年,军方强推民主党主席阿披实执政至2011年8月4日;2010年,法院又没收他信家族14亿美元非法财产,阿披实政府吊销流亡国外的他信的护照,对其发出国际通缉令。反他信势力力图将他信势力赶尽杀绝,西那瓦家族一度惨败。

2011年7月大选时,面对他信流亡、颂猜被禁止参政5年的窘境,英拉肩负家族政治复兴重任:一是必须率领为泰党(人民力量党的替身)夺回政权,实施没有他信的他信政策,维持家族影响力;二是修宪,摘掉限制他信派独霸政坛的“紧箍咒”,推动该派主导议会上下两院;三是设法为他信脱罪,让其回国参政,压制对手。

为泰党推出“泰国第一美女”——英拉为总理候选人。英拉柔情、亲民,备受青睐。她借用他信巨大影响力和庞大选民支持成就了总理梦,她提出“他信思考,为泰党行动”的口号。他信为她配备一流的经济政策、媒体宣传和公关顾问,投入巨资打出铺天盖地的竞选广告。

最终,为泰党获得下议院265个议席(过半数),民主党获得159席。英拉作为一名公司经理,从5月参选到8月5日担任总理,仅用3个月。

夹缝中生存

英拉凭借家族力量出任总理,故必须完成家族政治复兴的多项使命。然而,其任内天灾人祸不断,屡遭反对派逼宫,最终下台。

英拉执政伊始意气风发,在内政外交方面提出系列宏伟计划。

她提出实现国家全面脱贫的“2020愿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泰国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4%,成为东盟经济“明星”。为化解社会矛盾,英拉政府2012年1月为在2006至2010年间政治冲突中的受害者提供总计20亿泰铢(约合6300万美元)的补偿。在外交方面,英拉提出要将泰国建成东盟内部互联互通以及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枢纽国家,在东盟共同体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泰国2013年开始推出“你好,我爱你”中文工程,旨在4年内让东盟10国6亿人中的1亿人会说中文。英拉还欲让泰国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东盟共同体建设的“领头羊”之一,颇有雄才大略。

2012年年中的民调显示,70.4%的受访民众希望英拉继续执政。

然而,好景不长。英拉是他信的代理人,政府关键人事和主要政策都受他信操控,而强势他信在推动英拉实现家族政治复兴的“梦想”,也频频刺激反对派的敏感神经,因此,反对派誓将英拉赶下台。

英拉在夹缝中生存,坐在政坛沸腾的“火炉上”多灾多难。

第一难:洪灾危机。英拉上任伊始便遭遇泰国50年以来的最大洪灾,全国70%的府受灾,560多人死亡。反对派指责英拉抗洪不力,促其下台。2012年初,英拉被迫大幅改组内阁,缓解批评。

第二难:下台危机。他信和英拉错估形势、政策失误引发致命危机,此乃人祸。英拉面临的此轮危机发展经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英拉政府推动修宪案与《特赦法案》,谋求为他信脱罪,从体制上保证西那瓦家族长期主导政坛,却引爆一发不可收拾的危机。英拉被反对派指责为“他信傀儡”。他信指挥英拉和为泰党2012年初便推动国会修宪,第一大反对党民主党以修宪危害宪法和君主立宪制为由,诉诸宪法法院,法院裁定国会暂停修宪表决。但他信在2013年春再度鼓动英拉领导执政党推动国会修宪。

修宪有几大目的:帮助政府从议会获得更多权力,形成大政府;修改上议院选举规则,上议院150名议员中有73名由曼谷精英集团推选,77名由选举产生,执政党拟将宪法条款改为“上议员全部直选”。因为2014年3月底要举行上院选举,若修宪成功,为泰党可凭借草根支持而胜选,主导上下两院、独霸政坛。这是精英阶层绝不允许的,因为代表精英阶层的民主党的选票数量远少于为泰党。

此外,政府推动国会通过《特赦法案》,内容是赦免2006年9月19日军方发动推翻他信的政变到2013年8月8日间参与或组织示威而犯法之人,他信在特赦之列。反对派担心他信脱罪回国,出任总理。去年11月上中旬,上议院否决《特赦法案》,宪法法院也判定修改“宪法中的上议员选举方式”的行为违宪。

第二阶段,反他信势力疯狂反击,连出狠招,彻底赶走英拉。

第一招,民主党干将素贴领导“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的支持者(“黄衫军”在示威前因内讧而解散),自去年10月开始发动半年多的示威,暴力冲击并长期占领总理府等政府大楼,围困英拉住所,在英拉儿子学校前喧闹。同时,民主党100多名议员辞职,加入示威队伍,逼迫英拉12月解散下议院,提前大选。

第二招,反对派示威者阻挠2月2日大选投票,迫使1000多万选民无法投票,大选结果无效,新政府难产,英拉连任梦碎。

第三招,面对英拉坚持执政至下次大选选出新政府的局面,今年5月7日,法院解除英拉以及副总理素拉蓬(他信姻亲)等9名重量级内阁成员职务,直接搞司法政变,理由是英拉2011年9月调离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长他汶的行为违宪。外媒评论道,法院明显为曼谷精英服务,显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面对步步紧逼的示威者,英拉屡次哽咽着对公众说,已经做了很大让步,我也是泰国人,难道反对派要让我在祖国无立锥之地吗?她请求示威者不要骚扰幼子。英拉被解职后强忍泪水地公开辩解称,自己没有滥用职权,尽了一切努力为人民服务。事后看来,如果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事缓则圆之道,英拉不致提前倒台。

危机如何收场?

泰国最紧迫的危机有两个。一个是临时政府、执政党与反贪污委员会、上议院的斗争,这涉及政府和高官“生死存亡”,决定未来哪派政府来组织新大选和推进政改。尼瓦探隆称将继续依法履行职责,直到大选选出新政府为止。

5月8日,反贪委决定起诉英拉在“政府高价从农民手中收购大米案”中存在渎职行为,而其他一些政府官员也有失察之责,因为政府政策导致亏空数十亿美元。舆论估计,9日当选的上议院议长素拉猜(反对派人士)会应反贪委要求而推动上议院弹劾英拉和临时政府,任命新的临时政府。而现总理尼瓦探隆和为泰党则予以反制,称素拉猜未先辞去副议长而当选上议院议长的程序违法,而且,在没有下议院存在和开会的情况下,上议院选举议长是非法的,上议院启动弹劾英拉的程序也是非法的。此外,宪法法院还在调查执政联盟多个执政党的300多名议员去年强推国会修宪涉嫌违宪的案子,若再度做出有罪判决,多个执政党必遭解散,这些议员将被禁止参政5年。两派谁胜谁败,尚难定论。

第二个是素贴领导的示威者和“红衫军”同时示威,引发大规模暴力冲突的风险陡增。反政府势力的目标是推翻他信体制和西那瓦家族的政治生命,5月9日起掀起推翻临时政府的“最后一战”,10日示威者进入总理府,并在里面办公。素贴放出狠话,如果12日还未推选新总理,他将自行其是,在总理府宣读己方政治声明,俨然就是国家领导人。而支持政府的“红衫军”5月10日开始在曼谷西郊和其他地方集会,声援政府,抗议宪法法院等独立机构的“不公”。因为,宪法法院2008年和今年解职的三位总理都属于英拉、他信派,而对民主党的弊案搪塞不审。针对反政府阵营设立新临时总理的提议,“红衫军”领导人乍都蓬称,这是违法民主和法律之事,如果上议院真的这么做,将成为引发内战的导火线,令泰国陷入灾难。

近期,示威引发的暴力冲突、枪击爆炸等事件频发,泰国民众担心,双方若爆发冲突(2008年两派示威者曾多次发生流血冲突),国家将陷入旷日持久的动荡。

泰国乱局根源并非“疾在腠理”,即无法通过换总理或举行大选来解决,泰国之乱长期化意味着民主机制运作进入死胡同,深层次原因有多个,要全面解决之,难于上青天。泰国动荡恐将持续到年底或更长时间。

如果文人们长期不能解决危机,军人发动政变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来平息局面的可能性便会上升,尽管陆军司令巴育一再表示不会干政。但是,军方在历史上曾发动20次政变,素有干政传统。清迈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主任保罗表示,目前泰国局势的发展恐怕很快就会演变成军事政变。10日,曼谷街头出现一辆坦克,尽管军方称这是例行训练,但无疑增加了民众对政变的担心。军事政变将是对泰国民主的再次重击。

崎岖民主之路

泰国1932年即建立民主体制,是东南亚最早的民主国家,然而其民主发展史是一部悲剧:20世纪陷入军人频繁政变和长期执政之深渊,21世纪则遭遇政坛变舞台的闹剧场面,他信、英拉派和反对派你方唱罢我登场,拼的不仅仅是大选,更是比在街头示威上谁更闹、谁更狠、谁能抗。泰国此轮动荡危机自去年11月起已经持续半年,冲突共造成伤亡约800人,曼谷、中央政府乃至整个国家长期处于失序和半瘫痪状态。

英拉被解职并未缓解危机,反而引发更激烈的朝野对抗,泰国正迈向“准内战”的危险局面。动乱导致泰国2013年经济增长跌至2.9%,今年恐将在2%左右,因为政府无法编制预算,外资从泰国撤离数十亿美元,而泰国六成企业想转投资外国。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西那瓦家族的政治之路再度受挫,但其代表和领导草根阶层与曼谷精英、传统权贵集团的博弈,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社会政治意义。这毕竟是泰国民主化道路上突破瓶颈的一次重大尝试,力图使一人一票选举制度产生的巨大政治力量压制住提倡议员和官员任命制的权贵们,这种追求政治平等化、平民化的行为,对泰国的民主化和整个政治生态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个历史进步过程是缓慢的、曲折的,社会代价亦十分高昂。

各派谈判、和解乃是国家由乱到治的唯一路径。而理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整体民主素养、实现全民遵纪守法等,则是泰国民主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的必要条件。

民主时代 篇4

一、微博时代企业协商民主的正面功效

微博由于其发布便利, 传播迅速, 很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对新技术的运用使很多用户更方便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 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唯有协商民主积极发挥微博民情传递迅速的特点, 只有不断完善微博民意收集机制、协商互动机制、问题解决机制和结果反馈机制。通过这些机制, 把各种不同的合法利益诉求融入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最大限度地聚集民情民意, 减少群众诉求表达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保障最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 微博增加了协商民主企业空间的透明度。

公开透明是企业民主管理的应有之道, 也是协商民主的内在之道。微博的介入为提高协商民主的透明度奠定了技术基础。借助微博, 协商民主的过程可以“全程直播”, 协商民主的结果可以当场公示。不但如此, 通过微博, 职工能够认真审视协商过程, 关注其提出的观点和意见, 了解其支持政策的各种理由, 并对政策的前提和含义提出疑问;通过微博, 每个职工都能够指导和批评具有集体约束力政策的理论根据, 以便阻止政策制定的“暗箱操作”和“幕后交易”。

(二) 微博增加了企业协商民主的开放度。

开放是微博的根本特性, 整个微博都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开放意味着任何人都能获取网上的任何信息, 企业民主管理中任何个人和组织 (车间、班组) 都不能完全控制微博空间。微博的开放性提高了民意在企业生产决策过程中的份量, 打破了少数精英群体对企业安全生产劳动关系、员工薪酬分配等事务决策的垄断, 激励了职工的政治参与热情。网络企业空间为不同意见和观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为创建自由、平等和宽容的网络讨论机制提供了条件。如, 南宁铁路局每年“职代会”期间, 众多职工以开放的微博为媒介, 向“职代会”代表、委员提出许多关于劳保、教育、医疗、安全、住房、薪酬分配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单是在南宁局宁局工会网等网站上, 职工对局工会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就多达近千条。

(三) 微博拓展了企业协商民主的参与群体。

由于受各种原因的限制, 企业普通工人无法在企业改革范围和复杂的生产体系中直接参与协商, 企业很少为普通工人提供机会, 使他们能够通过常设的企业商谈创造普通职工的议程。微博的发展, 大大扩展了协商民主的参与群体。

二、微博时代职工企业协商民主诉求维度及其创新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微博时代企业协商民主属性往往会表现为不同的诉求。从性质上看, 这些诉求可以是物质的, 也可以是精神的, 可以是政治利益的, 也可以经济利益的, 但无论哪种诉求, 都是职工群众基于一定的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而表现为对现行企业协商民主实践的支持或反对。

(一) 增强“微能力”建好“微队伍”诉求维度。

目前铁路职工的职工意识逐渐增强, 维权、维利意识也逐渐提高, 各种利益纠葛、冲突已经成了当前员工工作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断提升企业网站互动效果, 渠道是关键, 制度是保障。因此, 企业网站在职工参与职工沟通中凸显的积极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企业可以通过网站深入做好调研, 将职工参与纳入决策全过程, 广泛接纳职工参与, 通过职工愿望要求和反映的情况, 来制定或者决策, 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二是完善主渠道的交流, 不断维护互动功能。企业的微博网站还应该建立起多种多样的职工参与渠道, 不断完善渠道功能, 通过现代技术不断衍生的多种手段, 对微博互动专门建立保障机制, 明确落实每一个部门在微博互动交流过程中的责任主体的职责, 从而提高企业微博的效率和质量, 避免职工参与出现“有问无答”的现象。三是企业网站应加强与主流媒体网站的互动, 引导“微博民主”发展成为一种有效、有序、有形的民主形式。

(二) 占领“微阵地”, 加强“微公开”诉求维度。

1. 企业民主管理要有占位意识。

因为职工有权要求公开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企业改革与改制方案, 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障基金缴纳情况等等, 为此就要增加企业协商民主微博上线的数量, 建立微博宣传企业协商民主, 培育代表铁路民主管理、精神文明的微博道德, 鼓励各部门、单位、工会组织建立企业协商民主工作微博群, 形成反应迅速的联动机制, 增强影响力。

2.

正确引导和管理企业协商民主的工作人员开设个人微博, 以及企业协商民主工作各种情况的收集、整理、分析、解决机制, 从而引导“微博企业协商民主工作”有序进行。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微道德”教育, 在干部、职工中普及微博知识, 讲解企业协商民主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不断提升干部、职工在“微世界”的良好形象, 让广大党员、干部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微博言论, 用包容之心看待批评, 用坦诚回应监督, 用自律达到约束言行。

(三) 唱响“微旋律”, 形成“微机制”诉求维度。

既要以微博为阵地, 又要以微博为手段, 创新企业协商民主工作方法。

1. 利用微博简洁明快、操作简便、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 集聚推动铁路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例如, 南宁铁路局注意把握重点, 拓展协商民主渠道, 更好地保障职工的知情权。把普及微博作为职工代表培训的有效手段和载体, 通过网络建立普及微博课堂。在南昆线车务段、工务段开展多媒体及微博普及学习室建设试点, 给试点车间配备55英寸液晶电视和电脑, 把原来的文化活动室升级为多媒体及微博普及学习室, 其班组则通过办公网络建立小学习室, 为微博普及远程教学、网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借助网络微博平台, 经常开展企业协商民主知识网上考试和知识竞赛, 建立职工代表手机微博平台, 开设“空中课堂”, 把企业协商民主知识通过手机短信发给职工代表, 便于动态学习新知识, 提升职工代表的素质和能力。

2. 开发职工权益咨询系统, 职工随时随地登录提交咨询的问题。

一是微博交流拉近距离。如, 百色车务段开发“连心桥”段务微博交流系统。在这个微博平台上向全段干部职工公开承诺:不记录提问者的个人信息、不查询提问者的IP地址、不追究提问者的任何责任, 鼓励职工大胆提问、积极建言、主动参与段上的管理。职工在“桥”上提问后, 相关科室责任人或段领导班子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作出答复, 逾期不答复或答复不负责任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考核追责。通过这种即时、开放、无障碍的互动交流, 达到了管理层和作业层换位思考、以心交心的效果, 调动了干部职工参与企业协商民主管理的热情。二是微博恳谈创新形式。2012年开始, 南宁铁路局积极推行民主恳谈会制度, 在抓好局、段、车间级民主恳谈会的基础上, 着力加强班组民主管理建设。运用班组民主管理网络会议管理系统, 尝试将协商民主管理会议从现实的会议室搬到网上, 并选择南宁南、百色站进行试点。通过微博召开民主管理会议的尝试, 不仅提高了会议效率, 创新了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 也强化了生产力布局调整后的班组民主管理。推行班组民主管理网络会议系统后, 打开电脑和电视机就能直接面对面交谈, 既快捷又科学, 班组职工一致叫好。

三、结语

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微博时代给企业协商民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掌握网络微博知识, 加快建立企业协商民主的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 使微博成为企业协商民主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 2013, 1:7

[2]佟力强.中国微博发展报告 (2012) [M].北京:职工出版社, 2013, 7:18、19、27

[3]李飞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媒体上的指导地位[J].党政干部论坛, 2009, 10:20~22

民主时代 篇5

——写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之际

2014年09月17日07: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再过不到半月,我们将迎来新中国65华诞,而在此之前的9月21日,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纪念日。

1949年9月21日晚7时,北平中南海怀仁堂,群贤毕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召开。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中,这次会议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担负着协商创建新中国的历史重任。

千年古都,气象一新。在团结与民主的氛围中,中共领导人同受到新中国理想召唤而来的社会各族各界代表坦诚以对,充分协商,一起为人民共和国奠基。

团结与民主,也成为人民政协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的两大主题。65年间,人民政协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乃至枝叶繁茂,在共和国的发展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理论创新引领辉煌历程

每年开在春天的全国两会,如今已是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独特刻度。两会之一便是政协全会,2000多位政协委员,带着各自界别群众的意志与诉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

代表大会进行决策,由人民政府执行实施。这样一种政治体制,集中体现了我国广泛的人民民主。

2006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颁发,它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专门就人民政协工作颁发文件。文件鲜明地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一个个新论断接续将人民政协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良性轨道。

有力探索开掘全新活力

十八大再次为人民政协事业大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首次明确‚协商民主‛概念,并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出进一步部署,将‚协商民主‛定位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并作出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全面部署。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已经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也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面对理论创新释放的全新发展空间,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人民政协动作频频,焕发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

自2013年10月起,全国政协借鉴政协历史上民主党派人士倡议并举办‚双周座谈会‛的经验,创立了双周协商座谈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才能真正达到协商的目的,即人民内部各方面就共同问题取得共识,并依共识而行动。

新一届政协还尝试了一些精细的制度设计,比如建立副主席联系界别和专委会联系界别的制度,以及正在着手设立的群众联系委员制度,其用力方向,便是打通民意渠道,进一步畅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常规渠道。

如今,国家的决策体系中,来自政协的力量和智慧已成为重要一环。从党的重要决定、决议的制定,到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从重要人事任命,到重大工程上马;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民生政策出台……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无不凝聚着人民政协的智慧和心血。

政协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议政建言的质量。俞正声主席曾提出‚三个拒绝‛:拒绝冷漠和懈怠,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拒绝奢靡和一切利用权力或影响谋取私利的行为。以此为准绳,委员们议政热情和聪明才智必将充分涌现,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更多助力。

民主时代 篇6

一、一个怎样的时代

自1970年以来,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蓬勃发展, 世界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也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 席卷了全球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萨缪尔·亨廷顿把这股潮流称作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这里所说的民主化就其实质来看, 是指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在全世界不断扩散、传播以及发展的历史过程, 具体来讲, 就是以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多党竞选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化。 (1) 1974年葡萄牙撕碎军事独裁并推行人文施政开始, 随后, 希腊和西班牙也结束了军事独裁统治, 纷纷建立起民主政权。此后, 民主浪潮涌向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在非洲, 据统计, 上个世纪末, 80%的非洲国家受到民主化浪潮的冲击, 多数国家废一党行多党。在亚洲, 80年代以来, 紧跟民主先行者日本的步伐, 菲律宾、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开展民主运动, 进入90年代, 科威特、沙特等中东君主制国家均出现了君主立宪转变的政治诉求, 两千年之后, 欧洲联盟在国家民主协商中成立, 乌克兰民主改革艰难前行等等, 既有民主化的成效, 也存在民主化所在的问题。

总之, 这次民主化浪潮声势浩大, 波及全球。从全球视野来看, 当代民主化既是欠发达国家主动向西方学习其政治文明成果的过程, 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有意或无意施加政治影响的过程。目前, 虽然这股浪潮的高潮已经过去, 当今已进入缓慢发展的时期, 但从发展前景来看, 发展国家民主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因为追求民主和法治是各国政治发展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 全球民主化浪潮已成为当今时代潮流之一。

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根据时代潮流和各民族、各国家具体的国情等实际情况,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探索、研究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既然全球民主化已成为当今一大时代潮流, 在此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其实就是在解决西方民主和中国民主间的矛盾冲突问题,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问题。

二、在全球民主化浪潮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1.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要紧跟全球民主化浪潮, 关注世界文明发展趋势

这是由西方自由民主的优越性和中国自身不足所决定的。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 很多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地尝试着政治民主的实践。不可否认, 以三权分立和议会民主为内容的民主化确实存在着巨大魅力, 因而, 不能简单的把全球民主化浪潮看成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亚非拉贫穷落后国家的政治西化, 在一定程度上说, 它也代表着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从中国自身的不足来看, 中国的民主发展已实现了超常规的飞跃——“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国政治由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 (2) 诚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不可否认, 但在政治生活的具体层面上, 民主程度和发展水平不容高估, 其中有待改善的方面不容忽视。因而, 我们需要谦虚地深入了解西方民主的历史、内容、形式以及其运作的基本规律, 同我国的民主对比中借鉴其优点。

2.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关民主理论的阐述

一方面, 深刻把握且坚信马克思主义有关民主理论的核心阐述。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 揭露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成为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理论基点。他们认为, 民主的本意是人民做主, 人人平等才能做主, 民主的基础就是平等, 否定一切特权。而当今世界的民主国家, 实现了政治地位的平等, 然而有产者与无产者在经济地位上仍存在种种不平等。自由有两类:一是平等的自由, 就是打破万恶的私有制, 冲破人身枷锁, 实现人人平等, 这也是马克思所讲的自由;一是洛克讲的自由, 指人人拥有私有财产的自由, 一人占有排除了他人占有的权利, 这是不平等的自由, 这同民主的精神实质背道而驰, 西方盛行自由民主制也属于后者。面临西方自由民主浪潮的冲击, 我们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另一方面, 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克思主义有关民主的理论。恩格斯曾指出,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 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 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 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3)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 而且这些认识的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由此可见, 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不是现成教条工具, 必须根据时代潮流、特征和要求的变化, 结合各国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形式和民族特色。比如:群众民主意识淡薄, 国家对公民民主权益的维护力度不够, 基层民选中以钱换票和暗箱操作等不良现象频现。因此, 认真解决当代中国民主现实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有关民主的理论, 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展。

3.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要结合中国的民主国情和民主改革实践

民主化浪潮近几十年气势汹涌, 席卷全球, 魅力无穷, 大小国家竞相效仿, 开展民主政治改革实践, 然而, 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自上世纪末起, 埃及作为非洲的典型代表, 民主政体并未使其免遭政权跌宕起伏的悲剧, 游行和罢工频频发生, 一批批政治精英如昙花一现般在泰国政坛开展走秀活动, 民主并未带来他们所期望的秩序与合理, 而骚乱却成为他们最为不想看到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结果。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改革也是雷声大, 雨点小, 成功转型的范例也是很少。究其原因, 重要一条就是未对西方民主制度进行深入透彻地认识与把握, 只看到积极的一面, 而忽视了消极的因素, 不加思索地对其全盘吸收。再看看亚洲四小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新加坡在面临民主化潮流时, 灵活运用儒家倡导的“贤人仁政”精英治国思想, 充分借鉴西方民主监督优势, 显示出制度化水平高、执政效率高和人民满意度高的特征, 从而最终决定了新加坡独特的政治发展路径。胡锦涛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之上的, 而我们党则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因此, 制度再好, 也要看自己需不需要。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当然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不例外。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背景十分特殊, 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一百余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 近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给民主政治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一方面, 民主思想的启蒙先天不足;另一方面, 民主实践的运行后天失调。近现代中国历史表明, 急功近利的民主思想启蒙显得肤浅, 根深蒂固的封建遗毒排除不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民主政治开始起步, 紧接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使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站在了一个高起点上, 然而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仅有点民主也被摧残殆尽, 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可谓是步履维艰,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希望的曙光即将迎来, 国家重新把民主提升到历史高度, 民主政治发展蒸蒸日上, 但民主法治理念还是相当匮乏, 这种民主发展的现实与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要求相比, 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 在全球民主化浪潮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首先必须认清中国的民主现状,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设适合中国自己的民主政治。

建设比资本主义民主高出几百倍的社会主义民主, 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民主观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 但是, 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 都不可能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现实答案, 他们的民主思想也远不足以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而,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终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民主改革实践, 因为我们坚信, 只有自己切身得到的, 才是最真实、最可靠的。

实践分为成功的与失败的。成功的实践称为经验, 失败的实践称为教训。经验或教训都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左”倾指导思想的表现之一就是机械地、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造成较长时期的思想僵化。反映在政治发展上的突出问题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绝对化、封闭化, 忽视民主政治发展的世界经验, 忽视政治文明的普适价值, 忽视民主政治模式参照对比的意义。结果是关起门来搞民主, 闭起眼来行独唱, 走了弯路还不自觉。这就必然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代潮流相疏离, 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受到严重的自我束缚。

对于成功经验, 在这里笔者总结了两点:一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 不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还是朝气蓬勃的国家建设时代, 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民主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体, 而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因而, 人民民主才是根本, 党内民主是为人民民主服务的。而要真正的实现人民民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光靠党员干部的热心与激情是远远不够的, 更大的力量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主观念的认识程度及其对民主制度的参与程度。因此, 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在全球民主化浪潮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二是增强“问题意识”,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我们必须以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时代问题产生于这个时代, 解决这些问题反过来有助于推动时代的向前发展。从社会现实关注的角度看, 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值得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相脱节, 一定程度上“官本位”的现象, 贪污腐败问题屡禁不止, 越反越多, 社会利益诉求机制不够通畅致使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难以实现良性互动, 民主理念难以深入人心等等。解决这些社会现实问题, 增强“问题”意识, 是我们在全球民主化浪潮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

总之, 面临全球民主化浪潮这一时代潮流时,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一方面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充分考虑这一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对其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认识, 另一方面, 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只有这样, 才能使党的理论与实践真正体现时代性, 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在新的时代内容中汲取养分, 回答鲜活的时代问题。

摘要:本文试图从全球民主化浪潮的时代大背景下思考如何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笔者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需要紧跟全球民主化浪潮, 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相关民主理论的阐述, 需要结合中国的民主国情和民主改革实践。

关键词:民主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注释

11 宋瑞芝.全球视野下的民主化研究:当代民主化浪潮研究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 (5) :102-106.

22 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 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 (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民主时代 篇7

关键词: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信息时代,公众参与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基础,一切行政活动都有赖于正确的行政决策的指导。衡量行政决策是否符合大众利益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求是决策的关键。行政决策民主化就是指行政决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充分保证广大公民的参与度。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是指决策的正确性,决策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包括制度的制定、人员的参与和领导人的意志等多方面。

1 推进我国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

1.1 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使得公众对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当今社会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日趋多元化,对决策的参与性与科学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时代背景下对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了更高的利益诉求。

1.2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参与决策是行使权利的表现,有益于政府在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基础上,使用现代技术做出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

1.3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目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范围的政府改革,政府的管理方式正在由强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实现改变,关键是政府要深入基层,广泛深入了解企业和公众的诉求,从而制定科学、民主的行政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公众和社会多层次的需要。

2 我国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状

2.1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率有待提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 年6 月,我国网民的规模达6.6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互联网的普及率还比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公民有序参与的政治体制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不能满足公民有序参与行政决策的需求。政治参与的法律化程度比较低。参与体制往往只是根据工作经验和习惯,领导人的思维和随意性对行政决策带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造成政治参与行为的无规则性。

2.3 公众社会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公众对待公民的权利意识不强,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一些权利并没有很好的行使,公众对于义务感也不强,参与决策主要是为了获取个人的私利,而没有更开阔的眼界,对于我国国家事物的参与是很少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就有权利和义务将国家的发展放在心上,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3 推动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途径

3.1 提高中国政治参与体制的分化程度

我国差不多没有一种是专门为了公众政治参与而建立的体制。我国的政治体制是在党政机关的控制下而产生的公众参与,公众没有完全的自主性,只是将政府的决策贯彻执行下去,比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集发布信息与公众参与为一体的制度。

3.2 加大媒体的参与力度

大众传媒是公众表达心声和意愿的窗口,同时,也是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西方国家,大众传媒的权力相对较大,有的人称大众传媒是立法权力、司法权力、行政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因为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有专门反映社情民意的专门栏目,比如说焦点访谈,由于大众传媒所具有的信息传递的直接性和迅速性,能快速的将信息传播出去。

3.3 加大电子政务的运用

电子政务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电子政务可以通过政务公开和网上信息发布,切实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关切度,给予他们更多参与行政决策的机会。

3.4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扩大公众参与渠道

公民的意识不光是在自己的小利益上,而且要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并考虑这些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公民通过电子信箱、网上信访等方式不但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且能够保障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权利,降低参与成本,提高效率。能够便利地获取行政信息,改变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从而提高决策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彭程甸,罗依平.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及其辩证关系[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2]何林生.公众参与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J].东南学术,2003(4).

[3]尹艳红.公众参与决策的形式和保障——浅谈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想下一篇:多标注支持向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