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召学生

2024-05-14

感召学生(精选十篇)

感召学生 篇1

首先,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项目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学校, 和同学、老师一起度过的。所以, 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 如文艺体育比赛、联欢会、班会活动等, 在这些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引导、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作用, 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初一刚入学时, 全校开展了一次会操比赛活动。学生要新学一套广播体操, 这套操动作非常复杂, 不易学会, 于是利用体育课、间操课强化学习。学生们起初不愿学, 抱怨体操的难度大。我不断动员教育, 时常鼓励那些做体操认真的学生们, 与此同时表扬他们以这种认真的态度, 来默默地为班级争光的精神。于是, 一个又一个做体操认真的同学跃现出来, 最后只剩下几个协调性差的学生还不合格。我班有个学生曲建民, 他看到这个情形后, 每天都主动要求教这几个学生, 甚至下课、放学后都在教这几个学生。曲建民这个学生的做法让我格外感动和欣慰。因为这个学生自入校以来, 大错小错不断, 行为散漫, 我行我素, 丝毫不把班集体放在眼里, 没想到这次活动受到感召最大的却是他, 集体荣誉感已经在他思想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在会操比赛准备中, 我时常表扬曲建民, 并号召学生向曲建民学习, 我们班最终取得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通过这次成功, 学生们有了很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当他们尽情体验胜利的欢乐时, 这个新组建的班集体, 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已经形成。

其次, 就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主人翁意识是学生自律向上的动力, 有了这个动力, 他们会对集体的事情热心参与, 有了这个动力, 他们会对集体的成绩、进步而欢欣, 为集体的困难挫折而焦虑, 感受到集体的一切与自己息息相关。于是, 我有意识地加以激发和培养, 用集体荣誉感召他们。我班有个学生叫做吴锡阳, 在课堂上爱讲话, 常常违纪, 科任老师指出他的毛病, 他还不承认。开始我很生气, 冷静思考后, 我找他谈话, 讲讲我们班集体今天如此和睦得来之不易, 并说一年级时他曾为班级做的几件好事, 告诉他我们班集体和睦也曾有他的功劳。在我的鼓励下, 他主动要求为班级做好事, 以弥补自己的错误, 于是便为班级拿水一个月。他一直坚持这么做着。在他的带动下, 还有几个同学主动帮忙。逐渐地, 我发现他改变了, 违纪现象明显减少了很多, 学习态度也有了好转。与此同时, 他开始关心班集体。一次, 班级的门锁坏了, 他主动带领着几个同学利用下课时间把门锁修好了。尽管他是为了争取一节活动课, 我也及时地表扬了他, 肯定了为班级着想的主人翁意识。一段时间后, 他在教学楼里边走边吃零食, 违反了学校的卫生管理条例, 被学校值周人员发现, 扣了班级的分。这使他感到很不好意思, 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 并又主动地开始拿水。搬水并不是个轻松的活, 从一楼到四楼天天如此。但是看得出来, 他心甘情愿地为班级做着这些小事情, 把为同学服务当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于是, 和他要好的一些同学被带动起来。梁晗主动为班级拿肥皂, 宫竹为班级拿毛巾, 张继钊主动为班级擦黑板……这些虽然都是小事情, 但是反映学生们已经逐渐开始有了主人翁意识。主人翁意识慢慢地在一个又一个学生身上形成, 他们懂得为别人付出, 为集体付出, 懂得了合作的可贵, 他们在渐渐成长。

再次, 集体荣誉感要体现在学习上。把集体荣誉感引入学习是最重要的, 也是困难的。我想, 几乎每个班级都有相同的情况: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努力, 也很勤奋, 都有认真学习为班集体争光的意识, 但有些学生对学习不重视, 学习态度不端正, 成绩不理想。这时, 要让学生意识到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才是真正热爱集体, 才是真正对集体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我做了如下工作。 (1) 让十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分别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 特别是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格外弱的科目, 每天补一点点, 每天让他们进步一点点。这样实行一个学期后, 班级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 (2) 按成绩设立几组学习对手, 成绩以每次月考为准。每次大、小型考试进行比较、找差距的同时教育他们, 在竞争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对手, 这样, 不论在学习上, 还是思想上都会有很大的进步。时至今日, 这些对手们真正做到了在竞争中互帮互学。如今的班集体, 是一个既充满竞争又不缺乏和谐的活力集体, 学生们的成绩日益提高。 (3) 评比帮学先进。在班级里, 看哪些学生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学习, 突出的评为先进。聂菁英、胡鑫、肖国辉三名学生, 学习刻苦, 有问题互相研究, 自己在争分夺秒地学习, 但从不自私, 对同学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 耐心讲解, 他们被评为帮学先进。在他们的带动下, 先后跃现了几批先进, 这个评比活动又推动了班级成绩的进步。通过这一系列工作, 班级学习总成绩明显提高。在成功面前, 学生们因有这样的一个班集体而自豪。

感召学生 篇2

第5期(总第5期)

龙都街道大学生村官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5月16日

——在王尽美烈士精神感召下征文

继承先烈遗志 争做服务标兵

龙都街道大学生村官 xx 阳春四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沐浴和煦的阳光,感受盎然的春意。清明节这天,我来到了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烈士家乡——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北杏村,徒步走上村南岭,站在烈士墓前,深切地缅怀先烈遗志,更加感到今天的幸福是那么的来之不易。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当年,烈士为求得真理,拯救民族,毅然离开家乡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这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诗句,表达了王尽美烈士推翻旧世界的远大抱负和必胜信念。

王尽美同志虽然英年早逝,但烈士精神却鼓舞着一代代人。他那种为共产主义事业忘我奋斗的革命精神,他那种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和不怕牺牲的工作作风,他那种大公无私、艰苦朴素的

生活作风,他那种拼命、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同志无限热爱、高度阶级友情的优良品质,无时不在激励着人民为革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忆往昔峥嵘岁月,五千年沧桑凝固了不朽的痕迹。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无数英雄儿女不屈于风霜雨雪的艰苦磨难,不屈于反动统治的血腥镇压,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民族的复兴,不惜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看今朝,当年烈士们浴血奋战的每一寸土地已鲜花盛开、绿草如茵;当年那硝烟弥漫的天空已碧空如洗、红旗飘扬。尽管一座座碑廊将先烈的英灵与今天的盛世隔绝;尽管静静矗立的座座坟冢,把血与火的洗礼划入尘封的记忆。但是作为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功臣,烈士的精神光照千秋,永垂青史。

王尽美烈士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里,生前四个月父亲就在贫病交迫中与世长辞,祖母、母亲在极度悲痛中捧着他这颗“独苗”挣扎度日,一家三代仅靠婆媳二人纺线的微薄收入聊以糊口,可见当年的生活艰苦。而今,在无数先烈的奋斗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越来越强大,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已步入小康。现在的北杏村,在烈士精神感召下,居民精神奋发,安居乐业,经济腾飞发展,生活步步富裕;村庄花草树木,环境优雅;社区聚集小区楼房排排,工业园厂房林立,一派繁荣景象。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最值得宝贵的,唯有其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正进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作为在烈士家乡工作的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时刻牢记“服务人民,追求卓越”的思想理念;秉承“群众第一,他人第一,工作第一”的服务意识;争做“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当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中,我要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精神,弘扬爱国之志,坚定党的信念,争做服务标兵。要学习先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气节;学习先烈不怕牺牲、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继承和发扬先烈的优良传统,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踏实工作,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做好表率。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社区为家,任劳任怨,服务社区居民,把烈士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烈士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发:龙都街道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各社区党委书记,服务中心主任、城市居党支部书记、全体大学生村官

感召学生 篇3

【摘要】“中国梦”为国人描绘了一个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去规划和建设。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教育,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撑;教育,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实践“教育梦”,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理想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下科技信息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梦”的提出无疑为当下90后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的形成增添了新动力。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理想信念

一、“中国梦”的提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意义

1.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动力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盛则国盛,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理想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进步。

2.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理清了思路

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大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以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削弱。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理想信念教育一直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等内容相融合、相穿插,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所以多年来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未取得显著的效果。同时,在信息内容多元化、传播快速化的环境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理想信念模糊

高等教育的最基本任务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专门的科技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与人类的文明成果保持一致。

2.价值取向多元化

当下,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潮不断地向我们袭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当前的大学生不断受到各种不同元素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给予大学生错误的引导。

3.政治信仰不坚定

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大学生入党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但有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入党动机上,只有少数大学生是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出于为社会做贡献的目的,大多数同学是为了证明个人能力、为了前途等。可以说,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一些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是很坚定,并没有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作为自己远大理想目标。

三、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

1.提高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拿破仑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2.明确现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仅仅提升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新时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了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加强现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可行性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四信”教育。通过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强化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的教育、強化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教育,全面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局限性,以社团组织和学生活动为载体,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果,坚定其政治信仰。

红歌嘹亮,感召学生健康成长 篇4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 “爱”是他们需要的, 但当今流行歌曲中的“泛爱”甚至是“滥爱”让他们感到迷茫与困惑。此时他们急需红歌,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心灵上的空白。

1. 当下大学新生的音乐取向

近年来, 身为“60后”的我, 明显地感到现在的文学环境与我们中学时代完全不同了, 变化太大, 甚至让人觉得有些窒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也越来越便捷。电脑、手机、电视机、VCR、MP4、车载电视、空中电台等, 都成为大家欣赏音乐的途径, 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曲数量的庞大是我们那个卡带年代无法想象的。

音乐像一面镜子, 真实映照着不同人群每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心理状况。对于大学新生来说, 音乐更是表达内心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带教的两个班里, 统计数据显示95%以上的学生喜欢在课外听音乐。这部分“爱好”音乐的学生里面, 大部分喜欢听的歌曲均为流行歌曲, 且他们有自己的偶像。受国内电视台娱乐节目的影响, 班级里有很多自称玉米、凉粉、笔亲、云团等粉丝们。国内流行歌曲还有一大热点, 就是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的周杰伦, 他的不拘一格和标新立异的曲风与个性使其成为当代中学生喜爱的流行偶像之一。

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易懂、时尚鲜明、动感活泼的曲风, 为广大学子所追逐, 加上从众心理, 不少人最初的动机就是“大家都在听, 那一定是很好听”。此外, 大学新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所限, 普遍认为古典音乐太深奥、听不懂;民族音乐太土、不好听;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好听。

流行音乐也有其负面影响, 例如一部分音乐表现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反叛情绪。客观地说, 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成人宣泄情感的途径, 但对于情绪情感本来就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的大学新生来说, 这些歌曲就成了“假恶丑”的诱因, 成了情绪情感极端化的催化剂。此外, 流行音乐的“文化效应”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如“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活动, 在各大电视台曾风靡一时。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 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一些大学新生甚至逃课参加比赛, 希望有机会圆自己的歌星梦。

2. 红歌特征

红歌, 即红色歌曲, 指的是中国继“五四”运动以来, 各个革命阶段广为流传传唱的战斗歌曲 (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从更宽泛的角度定义, 还应包括世界各国革命经典歌曲。红歌在曲调上都是高亢激越、情绪昂扬的, 能够催人奋进、动人心魄;在风格上, 都是单纯明快、晴朗而飒爽的, 体现了一种具有远大抱负、艰苦奋斗、百折不回的奋斗意志。

红歌具有大众性和民族性, 歌曲生动、真实、感人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 在战争年代恰如铜墙铁壁, 在和平时期势如移山填海, 展现中华民族渴望复兴的不懈追求和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红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颂扬着中华民族健康向上, 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3. 充分发挥红歌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自古以来, 人们就将音乐作为辅德的重要手段。孔子的“礼乐并重”教育观为世人所推崇, 即人的培养,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论语·泰伯》) , 并将“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礼记·乐记》) 作为治理社会的手段。

红歌是在特殊年代产生的歌, 是启人心智、健康向上、净化心灵的歌曲。唱响“红歌”是有效抵制甚至消除一些腐朽消极的东西的最直接的途径, 能使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启迪心灵, 产生一些美的品质和智慧, 对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 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红歌, 将其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德育手段。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应秉着引导为主、说教为辅的策略, 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 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 可以用音乐的旋律代替, 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

首先, 用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 激发学生对红歌的兴趣。将当前流行乐坛的重量级人物与红歌联系起来, 可迅速拉近红歌与当前大学新生的距离。2009年,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歌手胡彦斌将最时尚的元素融入了几首老歌中, 专辑取名为《红歌》。这种老歌新唱的做法, 得到大家的赞赏。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屈景明先生对此评论是:“胡彦斌《红歌》专辑中对经典红歌的新唱, 在忠于原作, 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 给经典红歌增添了很多时尚和流行的元素, 易于被当今社会接受和传唱, 这样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喜欢胡彦斌的大学新生不在少数, 热捧胡彦斌的歌迷也会时刻关注他的新作。即使其他流行音乐爱好者也会关注一些时尚元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良好的开端, 班主任在进行下一步德育工作时, 就可以很轻松地引入红歌教育。

其次, 开展一些红歌与流行音乐对抗性娱乐活动。例如, 办一个课内小型的唱歌活动, 取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名字———“挑战周杰伦, 唱响红歌会”。试想, 学生看到这个活动名字, 就会振奋起来, 一展歌喉。大学新生大多有叛逆之情绪, 直接的说教跟灌输效果反而不理想。运用“寓教于乐”的方式, 能使他们更主动、更轻松地接受红歌。红歌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 青少年积极参加这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能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这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最后, 每周定一个红歌交流日, 定期进行红歌传播, 使红歌文化逐渐进入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为学生真正接纳。在这些过程中, 红歌的积极元素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 引导学生始终在伟大的形象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 不仅提高感受力、理解力, 而且丰富想象力, 发挥寓智于乐的效应。

音乐可以感染人, 也可以教育人。红歌是时代的产物, 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 表达了时代的心声,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题材。红歌也是不可替代的德育手段, 在完善学生人格结构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时光如何流转, 时代如何变化, 人们心底对真善美的向往都是永恒的, 对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都是一致的。红歌一路嘹亮, 伴学子健康成长。

摘要:蕴含特殊文化内容的红歌, 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 是启人心智、健康向上、净化心灵的歌曲。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红歌的德育功能,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用红歌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塑造完美的人格, 激发无限的创造力。

关键词:红歌,班主任,德育工作,大学新生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徐希予, 傅利民.音乐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引领 感召 调控 激励 篇5

——东方村尾学校两个月工作总结

东方村尾学校校长 王树贵

我经过友人推荐,于8月14日赴东方村尾学校任校长,转眼已经两个月。虽然工作繁忙,也比较辛苦,但是感觉良好。能和黄董共事,很高兴;在董事会的支持下,能在东方村尾学校实施自己心目中的民办教育,很开心。回顾已然过去的两个月,自己的学校全面管理工作,概括地说是按照“引领·感召·调控·激励”八字方针展开的,为了今后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有必要全面地总结一下。

为什么确定“引领·感召·调控·激励”的工作方针?这源于对东方村尾学校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优势:

1、有一位既懂教育又懂市场的民办教育人——黄董事长,而且,黄董的确是想在中国的民办教育领域里做成大事。

2、有一个已具规模的东方教育集团。

3、东方村尾学校已有学生3080人,教职工136人,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初步具备了由规模发展向规模与内涵协调发展的基础。

4、张槎街道政府和教育局很关心支持学校的工作,希望东方村尾学校成为张槎街道最好的民办学校。

5、张槎街道和周边地区处于社会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园和高档社区落户的时期,几年之内会对东方村尾学校的定位和办学提出较高的要求,能有力地促进东方村尾学校的发展。问题:

1、由于种种原因,行政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办学理念,没有明确清晰的办学思路,不知道带领教职工怎样走。

2、教师还没有形成先进的从教理念,心态比较混乱,打工意识比较严重,持观望态度的比较多,对学校的命运和前途关心的人比较少。

3、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率较大,虽然走了一部分对学校意见较大的人,但是无组织无纪律不良现象的影响比较严重。

把优势和不足综合起来分析,显然优势大于不足,新学期的关键在于把教师队伍的思想意识用先进科学的民办教育理念统一起来,把教师彷徨徘徊、茫然混乱的心态用方向明确、积极奋进的办学目标改变过来。这就需要正确的引领,行动的感召,精细的调控,动情的激励。

一、引领

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个人的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他的思想意识决定的。民办学校的教师主要存在两种片面意识:一是认为自己为老板打工,二是认为自己为老板(举办者)卖命赚钱。因此常常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置于和老板对立的地位,直接影响着自己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造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要想抓好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抓好思想意识建设。怎样入手呢?要选准突破口,并且以理服人。

1、从树立民办教育的市场理念切入,原生态地使广大教师淡化“打工意识”,树立主人翁意识。

为什么要讲“树立民办教育的市场理念”,而不直接讲要树立主人翁意识,要多做奉献等等?因为讲“要树立主人翁意识,要多做奉献等等”,是“让教师怎样怎样做”,是“要我做”,教师总是处在被动的、被人指使的地位,教师失去了自尊,心理很不是滋味,自然而然地滋生“打工”意识。而且现实社会腐败堕落严重,贪官污吏横行,“为什么让我们多做贡献?”老师们会这样想,他们心中有气,表面不服气。

讲“树立民办教育的市场理念”,明明白白地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过程和结果,其实就是教师自己 向市场提供的产品。那么好了,你的产品是否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是否能卖出去,完全是你自己的事,并且由此而决定了你的工资、待遇和价值。因此,不是老板给你多少,而是你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工资待遇甚至命运。教师真正认识到了这个人生哲学,才能够改变为了“打工”而做事的意识,树立为了自己的命运和幸福而奋斗的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教师的人格就得到了尊重,教师的信念也得到了重塑。这个过程,其实质就是由“打工”意识向“主人翁”转变的过程,而这种转变,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自我驱动的转变,是原生态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才自觉,因而才持久、才给力。

基于此,我校开学前在教师培训中专题讲了“牢牢树立民办教育的市场理念”,并且进行了讨论。撰写了论文,举办了《民办教育论坛》。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通过讨论、思考、写作,老师们提高了认识,初步体悟到民办教育的市场理念,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做大、做强捆绑在一起,把自己和老板捆绑在一起,在思想上竖立起“民办教师就是自己岗位上的主人翁”的意识,并且开始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挂钩,自我规划、自主执行,落实到了行动上,带来了开学初准备工作的崭新面貌,为开创 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进行了思想准备。

2、培育民办学校的团队意识

针对民办学校教师相对流动较大、因而团队意识较薄弱的现实,我在培训会议上做了题为“民办学校的团队意识建设”的报告。

这个报告讲了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八种良好的意识品质:

市场意识 共生意识 安全意识 责任意识 服务意识 质量意识 特色意识 成就意识

第二,培育六种和谐的关系

董事长和校长——信任和诚信 董事长和教职员工——尊重和理解 校长和教职员工——民主和服从 教职员工和教职员工——友善和包容 教职员工和学生——关爱和尊敬 教职员工和家长——热情和体谅

第三,保持三种积极的生活状态

有声有色地工作 有滋有味地生活 有情有意地交往

第四,追求民办教师的三种能力

教得好学生 留得住学生 招得来学生

3、侧重讲了“共生意识”。

一所民办学校,就像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在这艘船上所有的人,命运被绑在一起,船进则能达到希望的彼岸,船退则无所成就,船损则共葬海底。这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学校举办者是船长,学校校长是大副,教职员工是船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命运共同体”,应该是我们想事做事的准则,是我们来到这艘航船上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个“命运共同体”当中,主要有这样几种关系:举办者和管理 者之间的关系,举办者和教职工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和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职工和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四种关系,命运共同体就越来越强大,航船就会乘风破浪前进;这四种关系处理得不好,航船就会左摇右摆,甚至触礁倾覆。

怎样处理好这四种关系?我想应该坚持一切为了“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心中珍惜走到东方村尾学校来是一种缘分,时刻想到学校举办者、管理者和教职工大家都不容易,遇事抱着将心比心、理解包容、多为对方着想的心态,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疙瘩,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1)学校举办者要多想到教职工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离别亲人、打着铺盖、拎着行囊、背井离乡投奔到东方,无论他们来到学校以前是什么原因,只要能到我东方来,就是对东方的肯定,就是我船上的人。因此,我要欢迎他、关心他、爱护他,把他当成自己事业上的朋友、生活上的兄弟,努力为他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尽量为他提供更好的生活待遇和环境。

说到民办学校老师的待遇,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据我了解,董事会和黄老板也在关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待遇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现实生 活状况,也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信心和投入程度。在广东,很多公办学校教师的待遇已经等同于公务员,而民办学校的教师往往自比农民工。同工不能同酬,这是教育行业内普遍而怪异的现象,也说明了政府对公民办学校管理、支持的差异。教师无论公办民办,都是国家的,应该享受同等待遇。但是,民办学校的经营成本也是个现实问题,如果仅仅依靠民校自生自养的经营方式来提高民校教师的待遇,势必要大幅提高收费,不是一下子能行得通的,所以,还需要政府的支持。一方面学校办好了上等级,一步一步地提高收费,一方面政府在办学资金上予以支持,还有一方面是争取社会企业家捐资助学,多管齐下,逐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是能够实现的。

(2)学校教职工要多想到学校举办者承担着很多风险,为自己提供了这样一个施展才华和谋求生活的平台。在当下国家利好民办学校的政策在地方尚未真正落实的情况下,由于公办学校的日益强大和名校办民校以及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学校的围剿,像东方村尾学校这样真正的民办学校的举办者面临很多困难,其中的艰辛和酸甜苦辣是我们自己难以想象的。比如学校安全问题、教师不稳定问题、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学校硬件更新添置问题、学校的质量和社会声誉问题 等等,都是董事会和黄董时刻挂在心上的问题。我们作为东方人,不能把自己仅仅看作是打工者,而应该看作是老板的朋友和兄弟,因此也要体会、理解老板的难处,并且站好岗位,做好工作为老板担忧,不能只想到给自己提高工资待遇。在和黄董交谈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他办民办学校的辛苦和七、八年来对东方一草一木的深情,同时也倾听到他办学的深层次的思考和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他说:“学校要发展,必须提高教师的待遇、招聘好老师,形成良性循环。”

(3)学校管理者是民办学校举办者聘任的在各个管理岗位上的代表,是航船各个运行部门的责任人,必须按照董事会、举办者的意图、思路操作。其中校长的岗位非常重要,责任也大,他是董事会、举办者和教职工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既要贯彻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又要向董事会反映教职工的民意,还要妥善解决教职工中的各种问题和诉求。校长是一个对董事会、教职工都要负责任的人,他必须平衡、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所以,董事会和教职工也要理解校长的难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对董事会和教职工来说,只要校长不是为一己私利,工作中偶尔有失误,大家也应谅解。

校长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是“忠诚和信任”。当董 事会选中聘任校长后,就要充分信任校长并赋予他全面管理学校的权利、责任和待遇。在这方面我们东方村尾学校董事会做得好,黄董和我讲,如果其他管理人员或者教职工对校长在工作上有意见,他会出面做工作,帮助校长解决问题,同时拒绝听打校长的小报告。另一方面,校长必须对董事会忠诚,忠心耿耿地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决定,勤勤恳恳地工作,不能借着董事会为自己创造的平台谋取私利。

校长和教职工的关系是“民主和服从”。当校长贯彻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发布行动的指令的时候,教职工必须服从,有意见可以通过正当的渠道反映,但是必须按校长的要求去做。在教职工执行校长指令工作的过程中,校长要发扬民主,充分倾听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并且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其他管理人员和教职工的关系也一样,因为民办学校的办学存在一定风险,必须政令畅通,不能肠梗阻,经不起乱折腾,教职工必须树立“服从意识”。

(4)教职工和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我用两句诗形容:“同是天涯相逢人,萍水机缘堪可亲。”大家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能走到一起是个缘分,要珍惜这种机缘,应该互相体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扶 持。国人早就讲“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现在讲“和谐社会”,“共同发展”。我们民办学校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为打造和谐校园而添砖加瓦。

总之,“忠诚和信任”也好,“民主和服从”也好,“相逢可亲”也好,其核心利益是为了“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强大,是为了大家共同好。

强调民办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教职员工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一荣”。“共生意识”和“市场意识”异曲同工,共同起到淡化“打工”意识,树立“主人翁”的作用。

淡化了“打工”意识,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才能把民办学校“家”的概念立起来,才能使老师们有安定感、温馨感。

二、感召

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就要以行感人。感召就是领导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引领教职工践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在开学前教师民办教育理念培训班上,我有意安排了两个下午劳动:搬运几百套学生课桌椅,有的要一直搬到五楼教室里,还要把所有的教室、功能室、办公室和教学楼大厅、走廊、卫生间打扫干净。令人感动的是,老师们不分男女老少,在30多度的酷热天气下,挥汗如雨,积极劳作,一改过去懒散怠惰的不良作风,而且没有偷偷躲避劳动的。当然,我必须是搬桌椅队伍中的一员,老师们是看在眼里的。

2、在开学初的一个多月里,学生上学放学的秩序和安全,是我最关注的,所以无论我是否行政值班,都要到学校大门口处协助整顿呵护学生队伍。

3、晚间经常在教学楼内和校园里巡视。

三、调控

有了以理服人和以行感人,还要以制约人。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在具体贯彻执行时还需要不断地调控,使其最大化地实施。

1、用统一行政班子成员的认识和行动调控。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他们洗脑和充电,使大家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步伐,用一个声音说话。通过行政班子民主讨论,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和校历,用计划具体体现办学理念,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贯彻办学理念。我在7月27日和行政班子见面后,8月1日用短信方式布置行政人员思考新学期自己负责的部门工作计划,8月16日行政班子上班我就把我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印发给他们,请他们研究讨论,从而统一了班子的思想认识,使行政班子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干什么和怎样干。

2、用组织管理机制调控

先进的办学理念,要通过运转协调有力的管理机制去调控。为此,学校8月31日行政会议就决定成立在校长和学校行政会议领导下的“学科组建设领导小组”、“学年组建设领导小组”、“中考备考工作小组”和“宣传报道工作小组”,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和宣传报道各方面的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学科组、学年组和在教育教学、宣传报道方面骨干的作用和积极性,把学校的先进办学理念交给学科组、学年组去实践。

3、用制度和程序调控

现代管理要求以人为本,民主先行,制度保障,程序规范,让机制管理,让制度说话,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贯彻实施先进的办学理念。

(1)推荐集团十大模范教师候选人,评定集团优秀教师,评定集团AB级教师等,都尊重2011-2012学的考评结果,不搞行政班子闭门讨论内定,公平、公开、公示考评结果,老师们认可,没有一个找领导评理说道的。这种评定先进的做法,让考核结果说话,用制度和程序调控,不仅顺利地产生了模范先进,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常规考核工作。(2)强调了行事程序,要求干什么都要有章有序,这本身就是调控。校长不越权指挥,教师不越过中层汇报,校长、主任、组长各级管理人员都有章法、有程序、有条理地干好自己的事,整个学校就形成了政令畅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和谐统一的大好局面。

4、用情感调控

制度化和人文化缺一不可:没有制度,学校将失去存在的基石;没有人文化的管理,学校将失去和谐可持续发展。

临近中秋、“十一”双节,准备请假提前回家的老师很多。估计到这种情况,根据往年的教训,我们首先经过班子研究,统一了认识,严格把关,一般情况不给假,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由于行政思想上准备充分,口径一致,老师们知道了底牌,也就很少要求请假的了。但是三年3班的班主任吴美欣老师爷爷病危,了解情况后我们同意她提前一天(9月28日)回家看望,我在10月1日这天特意打电话问候她爷爷的病情。10月8日上班我又问吴美欣老师爷爷的病情,她说10月5日去世了。我想,吴美欣老师能赶回去看上爷爷一面以尽孝道,这也是人之常情,学校给了她假,既坚持了原则,又体现了灵活性,她不落个终生遗憾,学校也关心了人的感情。这也是一种调控吧。

四、激励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理性,具备较深的理论素养,而且要有感情、有激情、有气场,能吸引人、鼓舞人、激励人去为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奋斗。

我相信:把脸一直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看到阴影。我来到东方村尾学校,先后在教师见面大会、教师例会、行政会和九年级学生中考备考动员大会、七年级学生“幸福人生”引领大会上讲话,我都注意到了在激扬师生阳光向上的基础上,运用汉语语调有抑扬顿挫、语气有轻重缓急,故事有丰富生动的特点,去激励大家奋发进取。

总之,引领——以理服人,感召——以行感人,调控——以制约人,激励——以情激人,建设一支具备民办教育市场观念和共生共荣意识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

存在的问题:

1教师团队的思想意识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巩固、深化。虽然经过了两个月的宣传、学习、认识、实践,民办教育的市场理念和共生共荣的意识,在教师的心目中占有了一定的位置,但是刚刚培上土浇上水,还没有生根,不牢固,打工意识还常常会跳出来干扰影响教师的心态和情绪。2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尚处于较低的状况,需要下大力气、花较长时间、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1)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熟悉、甚至不了解近些年来教育教学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教学改革大趋势;

(2)一部分教师不掌握、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教学科的新课标的精神和内容;

(3)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方法比较陈旧,缺乏艺术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沉闷、枯燥、无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课堂效益不高;

(4)部分教师还没有掌握备、讲、批、辅、考等基本的教学常规。

3、行政班子成员尚需进一步培养锻炼:(1)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人格涵养和管理艺术水平;

(2)要不断提升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勤于思考,敢于担当的品格;

(3)要不断加强认真负责,精于细节,雷厉风行,努力实践的工作作风。

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本学期我校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民办学校办学思想、理念、意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月16日-9月29日),提出我校要把 民办教育的市场理论和民办学校的共生意识作为学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在全校教师中展开大学习、大讨论,洗脑充电、解放思想活动,并在开学后一个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这些先进的思念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

第二阶段(10月8日-11月9日),教师们度过中秋、“十一”双节回校后,我把双节中自己概括提炼的,一个多月以来广为宣传、学习、实践的带有民办教育特点的思想、理念、意识表述,冠名以“办学理念征求意见稿”,发给了每位教师一份,目的是在教师中展开大讨论,广泛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大家的智慧,再经过行政会议讨论研究通过,报董事会同意后正式出台“东方村尾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

这一个月是在前一个多月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民办教育的市场理论和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并且把两者结合起来,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使我们全体教师的办学思想、理念、宗旨、目标更明确,更清晰,这实质上是继续引领全校教师朝着正确的办学方向迈进。

智慧的感召,人生的洗礼 篇6

镜头一:认识教科研

“五四杯”是一项接地气、通人性、说常话、道真理的教育教学研究赛事,有着切实、务实、朴实的风格,它所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教师实践相吻合。教育专家们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中学教师为什么要做研究、中学教师怎样做研究,让我明白身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青年教师提升学科素养跟教学素养的重要性,而这些需要立足于教育教学科研的专注与探索,一篇灵动而符合基础教育教师科研的文章必须来自教师平时的实践与思考。记得一位论文获特等奖的老师,朴实的农村教师由生活中种菜悟出的道理想到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并进行融合,引发了自己种菜收获的教育启示,在实践中悟出真理可谓空灵,让人咀嚼有味。而他智慧的闪现无不来自对生活的关照,对教育的情怀,对学生的关注,对自身素养的积淀。他在享受种菜收获的幸福的同时也把这种快乐一并传递给了他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在激励着他人。

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反思即在教育科研,在进行教育科研的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品质的提升。作为青年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科研,在科研中进行反思,以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完善自我修养,绽放美丽的成长姿态。

镜头二:阅读,与智者对话

围绕阅读进行的青年教师成长沙龙,在成尚荣先生睿智、幽默的主持下,五位老师围绕“阅读的阶梯和方式。”、“为什么要阅读,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阅读需要理由吗?”、“你们有一张书桌、一张书橱吗?如果有,放在哪?”几个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辨析,在问与答的过程中让我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是精彩的沙龙。对于问题或许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大家的真情表达似乎已经诠释了问题的真谛,在智慧与激情的碰撞中已经强有力的证实了问题的真正涵义。阅读所带给人的睿智、诙谐、激情、年轻、内涵已经在深深的感召着每个人,台上的精彩演绎带动的是在场每位同仁内心深处的情感,人的思维也一下子被拔的很高很积极。成先生用一颗年轻人的心,敏捷的思维,睿智诙谐的语言一度将整个沙龙的气氛推向至高点,也让我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记得他说的一句话:教师就是一个读书人,不读书就不是教师,所以阅读不需要理由,作为教师读书不需要理由是最大的理由。

教师阅读不是为了学生,不是为了他人,阅读是为了自己的生命更加完整,更加幸福。是的,阅读会让人走得更快,阅读就是与智者对话,阅读写作让人年轻、智慧、有良好的状态。读书千万卷,读的虽是他人的东西,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潜移默化成为自己的财富,形成一种智慧,形成一种修养,形成一种气质,由内而外的塑造着一个人。

镜头三:精彩纷呈的课

四节课各有特色,各有风格,或是诗情,或是清纯,或是婉约,或是高亢。让人震撼的是最后一位老师执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位外表朴实的老师上课前奏与其他老师有所不同。一上来就跟学生分享了自己的一小段经历,一段简短的表述一下子将原本不相识的老师跟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独特的开头似乎预告着本节课的精彩,新课的导入让学生说说“你觉得杜甫的生活怎么样?”这一问题同样是基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道真言,接下来引用当下网络流行语“最近杜甫很忙”开始新课的学习,围绕 “初读——再读——三读”一根线,三个环节,逐层递进的展开,依旧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整个过程中让人感觉到三种情感在相互的融合——学生的情感、老师的情感、文本作者杜甫的情感。课堂的氛围一度推得很高,依旧是学生成为主角,依旧是一个老师作为陪衬。在整个过程中我印象较深的是两个学生的朗读,一位同学的声音很特别,让我闻其声,追其人,感觉就像是电台主播的声音,有感染力。另一个声音的响起,穿透了整个千人报告厅,在场的听众被他的气势与情感震撼了,连执教老师都说“吓”到了。此时的你不需要去读杜甫的诗,因为他已经用他的声音,用他的表情,用他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些课堂小镜头,让我深深感受到课堂上让学生释放自己最本真的东西太重要了,学真知的同时更要敢于道真言,做真人。要把课堂真正的让位于学生,让他们去演绎精彩的过程,让学识内化。

镜头四:年轻人的话题

央视《看见》栏目的编辑王开岭先生以一个教育局外人的眼界跟我们聊了聊关于年轻人的话题。在雾霾的时代,做精神明亮的人,道出青春的内涵:激情、梦想、理想主义、使命感、信仰与自我器重。他还对阅读作了很好的表述:通过阅读打造人的语言系统;通过阅读滋养美学系统,如情感美学、人格美学、艺术美学;通过阅读滋养价值观系统,形成一种责任意识。深奥的学问,但王开岭先生用他新闻中的事例直观清晰的阐明了其中的道理,语言朴实有力,亲切细腻。他对生命的解说,对时间的感悟引起了我的共鸣,他说:“人生很大的进程,是对时间的管理和使用。”这不正是自己平时在课堂中反复跟学生警示的话吗,要求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管理时间吗,也正是自己一再提醒自己的话,尽管做起来很难,但却是一条至理名言。他对价值的阐述:“生命核心方面、生活常识方面、对生命个体的态度……”也正是自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一秒时间去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事物的变化,因为哪怕是一棵树,一株草,都有着奇妙的不同;引导他们不要被繁重的学业遮挡住自己观察生活的眼睛,封闭感悟生活的心灵,因为生活就是学习最好的素材,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关注应该像太阳光照一样。

感召学生 篇7

一、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对学生进行有效、正确的德育工作管理, 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 一些学生为了一点小事, 就伤心落泪;因考试分数不理想或者因为家长、老师批评了几句, 就离家出走;因被人误解, 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前不久涪陵某中学一学生在乌江大桥跳河自杀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如此惨痛的教训实在让人痛惜, 也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俗话说“吃一堑, 长一智”。在人的一生当中, 遇到挫折在所难免。尤其是初中生, 他们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 心里承受能力较弱, 即使在成年人看来很微小的一次失败, 对他们来讲, 可能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会使他们不知所措、失望退缩。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被家庭呵护惯了, 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独身子女良好的生长环境, 造成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娇宠, 有时真是有求必应、处处顺着孩子, 要星星不给月亮。从我们的德育实践来看, 现在的中学生在情感上、意志力方面、人生价值观、沟通能力等方面都还需要引导和指引, 他们应该接受磨砺教育理念下的德育教育, 否则他们一旦面对挫折, 往往不能拥有正确的心态, 不能正确认识挫折, 更没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面对挫折很多初中学生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磨砺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德育工作应该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我们都知道,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或者高一级学校的准备阶段, 会直接影响其在未来发展中的适应能力, 健康人格的形成, 也决定其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程度, 只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 使自己具有当今社会要求的各项条件, 其人生价值才能够顺利实现。

(二) 对学生进行有效正确的管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

磨砺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 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 对受教育者进行磨砺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都知道, 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 (在班级中学习最好的往往也不是最“聪明”的人) , 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并且战胜了这些挫折的人。这是因为, 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 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 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 对学生进行磨砺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意志力、激发潜能、塑造健康人格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定型, 如果外界消极因素不能消除或被有效抵制, 就会出现消极意识和心理问题, 挫伤他们的积极心态, 使其情绪低落, 心理阴影扩大, 丧失对前途美好的憧憬。更为严重的是,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转化, 就有可能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另外, 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还不是很规范, 道德观念、纪律观念、法律意识等都还很欠缺, 因此在当前对初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不考虑社会因素, 追求人生的完美本身就是人的需求。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无论从生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对其进行全面管理, 符合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 从某个角度上说, 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在学校工作各个环节中渗透磨砺教育理念, 让

学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道德觉悟

(一) 在教学工作中渗透磨砺教育理念

我们学校的教风是“鼓励学生站起来”, 学风是“拼搏而上”。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体现这个理念。学生上课回答问题要多鼓励, 设置问题时既要让学生能够回答, 又要让学生感觉不简单, 既要让学生有站起来的勇气, 又要搭建站起来的平台;有时还要增加难度,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勇于拼搏, 让学生感受挫折, 品尝苦果, 体验成功——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我校在教学方面做了严格的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第一, 必须做好课前准备:黑板要搽干净, 讲台要整理干净, 教室要保持安静。第二, 上课遵守磨砺教育课堂礼仪的要求 (磨砺教育课堂礼仪张贴在各班的教室) 。对教师的要求:第一, 必须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做好课前准备, 不备课不准上课。第二, 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要符合“磨砺教育课堂教学观——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活力”, 总之, 我校的教学过程管理体现了我们的育人目标——培养“善尊重, 会自律, 抗挫折, 能自律”的阳光少年。

(二) 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渗透磨砺教育理念

我校要求教师要主动观察、发现学生生活中的困惑, 特别是心灵的困惑, 积极帮其排忧解难, 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管理和疏导, 使其摆脱非智力因素在成长中的负面影响。发现并纠正学生在生活中出现的不良倾向,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是学校的清洁卫生, 不管是教室卫生、寝室卫生还是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 都分到各个班级, 分块负责, 天天做扫除, 每周2次大扫除, 天天检查公布。其次是学生的课间休息和夜间休息, 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 不准打闹, 不准高声喧哗, 不准玩手机等。个人形象要求, 每天必须洗脸、洗脚, 依着整洁, 不穿奇装异服, 男生不留长发, 女生不染发、烫发。学生就餐必须遵守秩序, 不许插队。学校行政进行监督并利用国旗下讲话公布近期学生的表现, 进行批评和表扬, 在学生心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荣辱观。

(三) 在社团活动中渗透磨砺教育理念,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我校成立了“中国象棋棋社”、“磨砺之音广播站”、篮球队、乒乓球队、“磨砺花”记者站等七个社团, 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章程, 并且定期开展活动, 学校结合团支部的活动定期举办与社团活动相关的各种比赛, 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磨砺了学生的意志力, 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困难和挫折, 享受成功的喜悦, 体验校风“直面困难, 笑对人生”的精神内涵, 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进行德育教育

我校利用清明节、劳动节、植树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 带领学生走向社会,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学会感恩, 体验劳动, 尊重劳动。

三、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制定学生管理

制度, 将磨砺教育理念融入到特色学校建设的各个层面, 使学生德育管理正常化、规范化、常规化

(一) 成立校务委员会, 分层管理, 逐个落实管理职责

我校实行的校长负责学生的全面管理, 书记负责学生的德育管理, 教学校长负责学生的学习管理, 后勤校长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 团支部负责学生的社团活动, 教务处负责学生的常规学习, 后勤处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 实行班主任管理制度, 加强班级管理

各班按照《酒店中学班级管理制度》严格要求, 每个班的学生德育管理由班主任具体管理, 学校将各班学生的行为表现纳入期末班主任考核。

(三) 实行学生德育管理问责制

学生管理过程中出了问题, 实行责任追查制度, 谁管理谁负责。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

(四) 制定了《酒店中学学生管理条例》, 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规范合理

要让学生做事公正, 学校的制度就要公正, 赏罚就要严明。今年我校根据学生实际, 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制定了《酒店中学学生管理条例》, 其中分为两个部分:其一, 《酒店中学星级学生评选条例》, 主要是鼓励学生奋发向上, 努力拼搏。其二, 《酒店中学违纪学生处理条例》, 主要是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要求。让学生参照制度, 对比自己的行为, 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反省自己、矫正自己、健康成长。

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自觉成长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人的影响也是无声的, 长远的。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能够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犹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

1、理念上墙。将我校的“四风一训”上墙, 彰显磨砺教育的精神内涵, 让学生感知磨砺教育的精神力量。

2、学生感言图片上墙, 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制度上墙, 形成制度文化。给学生一个行为的标尺, 让公平、正义常驻学生的心间。

4、要求教师做一个高素质、有文化品位的教育工作者, 在学生中形成榜样,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来自评语的感召力 篇8

每学期结束, 老师们都对学生的评语烦之又烦, 尤其是当班内学生较多时, 老师们难免有应付与凑合之嫌, 但有三件事对我有了触动, 启发我要好好地对待学生的评语。

第一件事源于校领导对我的一次评语。每学期结束, 校务会领导对教师进行考核, 评定打分之后, 校长再加评语。这个学期我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了两篇文章, 我带的班在考试中由原先的一个落后班变成了中间班, 还有我为学校的建设规划提出的一个合理化建议, 被学校采纳了。校长在我的评语中是这样写的:“该同志是……热心学校事务, 开拓性开展工作……所带班级成绩直线上升。”我看完后, 心里觉得美滋滋的。之后, 我翻开学生手册, 看我给学生写的评语, 我觉得写得太清浅了些。对有的学生的特长与“贡献”没有写全。这在我心里一直留下了印痕, 因为作为成人的我, 对校长的评价都是如此的关注, 正当成长的孩子们, 肯定盼望我不要忘记了他们自认为的“功劳”。

第二件事是一个家长给我的启示。班上发现一名调皮蛋, 我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事例来表扬他, 就只是写了点模棱两可的评价, 大意是说该同学比以前有进步、爱劳动、团结同学, 希望以后再努力, 也期望家长别再体罚。别的话对这个学生可能触动也不大, 但最后的那句话影响特别大。原来每次家长会后他都要经受家长的“算账”, 实际是对其进行一次体罚加教训。原因是学校点名批评或是成绩排名在班级靠后的同学。每学期的学生报告册下来之后, 家长也要“算一次账”。他最大的期望是家长不要再体罚他。他的家长碰到我, 就问:“老师, 我们家那小子真进步了?你写的不让我打他, 他可是把那个评语当成尚方宝剑了!”我笑了, 但内心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第三件事是学生常给我的思考。我们班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学生, 成绩平平, 为人也一般, 无论从那个方面都说不上什么特别。下评语时, 我也想了半天, 终于想起来有一次他在县城坐车回家, 我也坐此车返校。当我上车时, 已经没有座位了, 他却从远处跳起来, 拉着我的手, 让我坐到他的座位上。我就此事写上了一句评语:“尊长有礼, 是个好孩子!”开学后, 他说:“老师你给我的评语让我好感动喔!”我的眼里突然盈满了泪水。多好的孩子啊!我给他们的太少了, 而他们给我的才是教育!

之所以写这么三件事, 是源于评语。回想自己当班主任多年, 给学生的评语或只是从未知道的表象简单地下个结论, 或是从偶尔记得的点滴小事以偏概全。学校领导对我的一句正确评价尚且能让我感动半天, 校长是有心的, 而我从此觉得学校的宽阔与博大, 让我有了努力工作的自信。那些纯正而期待被鼓励的孩子们, 看到老师给他们的每句表扬的话, 在家长、亲朋面前不知有多荣耀。它警示我:人人都需要鼓励, 激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也是人生成长的源动力!

我们可能因为工作, 用简单的方法给家长们一点压力。而这点压力或许就成为孩子们“受苦受难”的渊源。这让我们不能不去想, 多点时间与家长交流, 多点好话, 再加点鼓励, 是不是会比只在家长面前说坏话要好得多呢?会不会就从感情上走近了孩子们呢?这件事情告诉我:只是将学生看成是“学生”, 那是不行的, 要将每一个小小的个体看成是与我平等的人, 只有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胸怀博大与宽容, 而他们从宽容中不再受到伤害, 健康地成长。

都说班主任工作要细心加耐心。可是我们往往不去发现每一个个体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或是发现了也就淡忘了那些点点滴滴的所谓“琐事”, 当我们真正要给他们一个评价的时候, 记不起来或只是凌乱的印象, 没有完整的形象。以至于我们给他们的评语也是一知半解的模糊话语。我们在不经意间写下的每一句话, 可能会对孩子们产生一生的影响。

让课堂具有精神感召力 篇9

一个孩子如果仅仅是为了考试成绩而走进你的课堂, 那么作为教师, 你是失败的。

一个孩子如果仅仅是为了升学率而走进你的学校, 那么作为校长, 你是失败的。

今天, 我们的教育正在失去它应有的精神魅力, 除了作为追求功利的工具, 人们对它几乎别无他求。这是教育的悲哀。

在北京一所最好的中学, 学生不喜欢来学校, 不喜欢老师, 不喜欢学科。在河北一所“省重点”高中, 学生的学习每天都处于分秒必争之中, 个别学生的学习状态近乎麻木。笔者曾随意到一所重点高中听课, 一节物理课, 讲题17道, 全是力学内容。老师的声音沙哑了, 学生的眼神依然茫然。

教育家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

然而, 现实中, 教育成了什么?

学生不喜欢学校, 不喜欢上课, 不喜欢老师, 教育的存在价值又在哪里呢?教育所承载的“道” (核心价值体系) 又怎么能够成功地影响孩子呢?

毛泽东说过, 无产阶级不占领思想领域, 资产阶级就要占领。

在类似这样的教育现场, 最终占领我们这些年轻一代的头脑的是什么呢?不会是责任感, 不会是真、善、美, 不会是爱国情怀, 不会是创造力, 不会是合作, 而是竞争、游戏、个人主义、冷漠、虚伪……

尽管有诸多理由将导致以上现象的罪魁祸首归于高考、高校招生制度等外部原因, 但我始终认为, 基础教育自身仍然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在所有影响教育结果的因素中, 课堂生活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 因为学生在校时间中, 70%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的“影响力”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

为什么一些宗教具有那么强的精神感召力?它能让人不但信奉其价值体系, 而且愿意为之付出一切乃至生命。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堂, 上千万人为之工作, 却那么苍白无力, 甚至让人生厌?

因为我们的教育普遍缺乏影响心灵的力量;我们的课堂普遍缺乏影响心灵的力量。根本上来自对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关注远远不足。课堂不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场, 知识也不能独立于人的感受而存在。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在目标上要改写, 在方式方法上要革命, 在文化上要重建。

关键要解放人的精神需求

人都是有精神需求的。在任何活动中, 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人的形式和状态投入的, 更何况是在教育活动中。因此, 忽略人的精神需求来谈教学, 压制人的精神需求来教学, 必然不会成功。

当前的课堂, 经过课改十年的文化洗礼, 有比较大的改进, 但还远不如人意。解放人的精神需求, 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仍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

(一) 对“基础”内涵的改写和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上述中小学的日常课堂现状, 与我们一直以来对基础教育的定位, 特别是“基础”的内涵定位有密切关系。

在课堂教学领域, 我们几乎一直以“双基”为主要目标。“双基”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如果仅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宏观目标, 那么, 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要陷入知识至上、机械训练和灌输的境地。

近年来关于“基础”内涵的争论颇多。今年, 一篇中美教育比较的文章引发强烈反响, 它指出:

按照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理解, “基础”是指“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即“三基”) , 我们把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定位为扎实的“知识体系”;而美国人则认为, 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的核心不在于知识体系, 而在于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体系”。 (王红:《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从中美教育比较获得的一些启示》, 《人民教育》2011年第9期)

必须清楚我们的“基础”构成, 核心能力占了多少?“道”有多少?“术”又占了多少?支撑人可持续发展的元素有多少?

人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究能力、批判精神, 这些本能的、看不见的却无比重要的人的核心品质, 这些作为一个人而言天然就有的无比强烈的精神需求, 有没有受到关注?

让课堂具有精神感召力, 首先要从最基本的一节节课的目标上进行转向。

我们的课改提出了“三维目标”, 我觉得很好。深层次解读, 就是要关注知识结论以外的那些与人的核心能力、核心情感相关的东西, 让课堂教学具有温暖的人性的力量。比如, 孩子的学习状态, 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喜好, 孩子的思维特点等等。关注了这些, 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吸引力的。

(二) 关注终身兴趣。

终身兴趣, 不是短暂的喜好, 而是一种强烈而相对稳定的倾向。

从前我们只关注兴趣, 但很少关注终身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往往是“敲门砖”式的, 肤浅的, 缺乏持久的吸引力。一个好的教师, 应当能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持久地喜欢他的学科, 这种吸引力, 来自教学的深层次魅力, 是内容的, 也是形式的;是情感的, 也是智力的。它应当成为我们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隐性目标。 (而不是“不管怎么教你都得学”的思维) 课堂的精神感召力根本上来自这里。

终身兴趣的培养有几个途径:

1.学科内部高端思想方法的融入与学科面孔的改造。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思想的魅力, 往往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以大量的教师而言, 往往还达不到这一要求, 那么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专业支持部门能够为其提供这样的“专业”资源, 例如, 数学思想方法细说等, 使教师能够尽快弥补这一缺憾。

另一方面, 学科知识的呈现方式非常值得研究。过去我们的教材 (包括现在有很多教材) , 过于严肃、刻板, 过于追求学科知识的严密性, 显示出对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的匮乏和学习特点的忽视。改造教材, 才能帮助教师摆脱枯燥、机械、重复的教学。

2.知识从孤立的、静止的点走向有历史、有生命的有机体。

知识是有历史的。知识是有生命的。只有把知识放到这样的维度里, 知识才是活的。活的知识, 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学生才能感觉到“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才是一个愉快的历程。

3.教学形式上的审美化改造。

包括真实的师生交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等。

(三) 自主性的释放。

自主性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学习中的自主性突出地表现为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我表现、自我选择等。

当前基础教育界流行的一股热潮 (如洋思、杜郎口现象) , 其本质就是释放人的自主性。典型的表现是“先学后教”, 合作交流, 大胆展示。

尽管这些经验中也有种种不成熟的问题,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教育只要解放了人的自主性, 它的活力和潜能是无限的, 它就可能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这些学校, 在某些点上是共通的, 就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交流、展示的欲望。他们把学习中的人看作是完整的人, 是有丰富的精神需求的人。这些做法, 大大调动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变了学生的课堂精神面貌。

当下我们大量的日常课堂里, 学生的自主思维时间、空间仍然是非常有限。“进度”、“量”包括定期的“质量检测”仍然在压制着我们对长远目标的追求。相当多的学生是迫于压力在学习, 而不是因为“喜欢”或其他的内在动力。

释放人的自主性, 是教育中的迫切需求。因此, 我们应当鼓励任何形式的给予学生思考空间、思考时间、思考机会的教学改革。

教师的“主导”不应该压制这些“学习主体”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四) 课堂文化再造。

文化如空气, 人于其中, 看不见, 摸不着, 但一定呼吸得到。

宽容、民主、开放的文化, 让人全身心放松, 人的精神才能聚焦到“知识的探究”上, 人的思维才能舒展开来。

苛刻、专制、封闭的文化, 让人谨小慎微, 战战兢兢, 学习就会成为一个充满紧张、恐惧的过程。

课堂文化———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间诞生的“气场”, 与教学比起来, 好像很外围, 微不足道, 却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品质。

创造教育奇迹的美国第56号教室的主人, 认为课堂里第一重要的是安全感。

芬兰的基础教育成绩世界瞩目。而各种分析表明, 他们教育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不是别的, 而是“信任”。

我们的课堂文化是什么样的呢?仅列举两例:

1.遮蔽。

请最优秀的学生发言, 展示最优秀学生的作业。

2.伪对话。

“懂了吗?”

异口同声:“懂了!”

“喜欢吗?”

习惯性地齐答:“喜欢!”

“很棒!很好!”

这样的对话, 遮蔽了真实的学习情态。学生毫无学习的愉悦感。

因此, 我们面临着课堂文化再造的艰巨任务。再造课堂文化的特征: (1) 宽容 (包容个性和错误) ; (2) 民主 (尤其是思维民主) ; (3) 真实 (鼓励说真话) ; (4) 信任。

这里涉及教师多个方面的观念革命。例如, 如何看待每一个孩子? (学生观、人才观) 如何理解民主? (观念的开放) 如何理解教学文化中隐含的价值观 (如是鼓励说真话, 还是鼓励迎合教师的答案) ?

随着教师的更新换代和整个社会观念的进步, 教师群体在观念上已有很大进步, 课堂文化也在进步, 但还远远不够, 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以上是从我个人的经历与认识的角度所得到的观察。我认为这是中国课堂教学改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的极其重要的课题。这里面其实有很多与十年课改的主张是一致的。

曾有人将第8次课改称为《心灵的战争》。我没有看具体的解释, 不清楚作者确切的隐喻。当时觉得震撼, 今天想来, 真的是很形象, 很有味道。

学术反腐是一种道德感召 篇10

学术腐败虽说是“圈内之事”, 但由于大学对社会有着示范和引领的意义, 其负面影响与现实危害也就不可小觑。从本质上看, 学术腐败是不折不扣的偷窃和欺诈行为, 这类行为无疑是对“师者”之尊和大学精神的背叛与颠覆。令人痛心的是, 学术腐败的后果并非当事人所能承担, 而需要整个社会为之“买单”。

大学一直被公认为守护社会良知的“最后堡垒”。所谓“社会良知”, 不外乎公平、正义、平等、诚信等诸多人类社会的普适性价值。大学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彰显、传播这些价值, 使之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和遵从。而学术腐败无疑让学者首先“矮人三分”, 当社会公众试图从他们身上寻求价值信念的时候, 必然会产生认知迷茫和价值失落。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种种因素使得社会认知和道德水准与理想状态尚有较大差距, 重建社会道德规范也就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 在为社会提供智力资源的同时, 大学还应该自觉地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航向标和推进器。这种责任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位高校教师身上———他们首先要把道德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再言传身教给莘莘学子们, 进而把“道德的力量”辐射到全社会。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曾表示“大学是社会的良心”。从此次复旦大学对学术违规事件的查处来看, 学校管理层不仅把“道德理想”纳入治校理念, 而且做到了“言必信, 行必果”, 他们对大学道德价值的捍卫和追求让社会公众受到一次深刻的道德感召和鼓舞。

上一篇:演唱分析下一篇:生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