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培养

2024-05-23

组培培养(精选十篇)

组培培养 篇1

为做好霍山石斛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相继对其开展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也取得一定技术突破, 其研究成果诸见报导[4,5,6], 但目前仍存在着组培苗增殖倍数、试管小苗生根率低而致大田移植成活困难等问题。鉴于此, 作者选择腋芽为外植体, 筛选出霍山石斛组培各阶段的最佳组培配方, 以便为霍山石斛的工厂化产业化培育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2010年从云南引进优良健壮的植株作为组培快繁材料, 组织培养于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组培实验室。

1.2方法

1.2.1外植体剪切和消毒处理。从健壮植株上剪取腋芽饱满、茎段丰润、节间较短的中上部枝条作为外植体, 保留叶柄、长度约10cm, 用细毛刷轻刷洗净附于茎枝上的细绒毛和其它粘着物, 放在自来水流动冲洗2~3min, 然后放至接种室超净工作台上, 用75%酒精消毒10s, 再转入0.15%升汞溶液中消毒10min, 用无菌水冲洗5遍, 置于经高温消毒过滤纸上沥干水后, 将枝条切割为1.0~1.5cm长的茎段, 每个茎段至少带1个腋芽。

1.2.2诱导培养基筛选。以1/2MS、White和B5为基本培养基, 添加不同的激素 (6-BA、NAA) , 采用4因素3水平 (见表1) 的正交设计L9 (34) , 共9个处理, 每瓶1个, 每处理20瓶, 重复3次, 调查统计平均不定芽数、平均萌芽率, 再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 最终筛选出最佳的培养基配方。

1.2.3继代增殖培养基筛选。以MS、1/2MS、White和B5为基本培养基, 添加不同的激素 (6-BA、KT、NAA) , 采用5因素4水平 (见表2) 的正交设计的L16 (45) , 共16个处理, 每个茎段带1个新腋芽, 每瓶1个, 每处理20瓶, 重复3次, 调查统计其平均增殖倍数, 再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

1.2.4生根培养基筛选。以1/2MS固体培养基为基础, 添加不同的生长调节剂 (NAA、IBA) 和防褐变、防玻璃化且有利于生根的物质 (AC) , 采用4因素3水平 (见表3) 的正交设计L9 (34) , 共9个处理, 把霍山石斛继代小苗 (苗高1.0~1.2cm带2片小叶) 接种于不同处理的培养基上, 每处理30瓶, 每瓶接20株小苗, 重复3次, 调查统计每瓶平均生根数、平均生根率, 分析比较不同配方组合处理的生根效果, 以筛选出最佳的生根培养基配方。

1.3培养条件

在霍山石斛诱导阶段、继代增殖培养、试管小苗生根培养等试验时, 外植体接种后, 均进行7天暗光培养处理, 之后将其置于光照时间为12h/d、温度 (25+2) ℃、光照强度1500~2000Lux的条件下培养。诱导 (初代) 培养、继代培养糖用量为30g/L, 生根培养糖用量为20g/L, 琼脂粉7g/L。

2结果与分析

2.1诱导培养基筛选

由表4结果分析可以看出, 3个因素对其不定芽数和萌芽率影响的主次关系为:B→A→C, 即6-BA对其不定芽数和萌芽率的影响力 (B) >培养基对其不定芽数和萌芽率的影响力 (A) >NAA对其不定芽数和萌芽率的影响力 (C) 。

由表5方差分析可知, 基本培养基对霍山石斛不定芽数和萌芽率的影响显著、6-BA对霍山石斛不定芽数的影响极显著而对萌芽率影响显著、NAA含量对霍山石斛不定芽数、萌芽率的影响不显著。

注:*表示在p=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表示在p=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不同培养基组合, 其诱导不定芽数不同, 高浓度6-BA与NAA的培养基上容易分化不定芽, 平均不定芽数随着6-BA和NAA的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适当的NAA浓度, 不但分化的不定芽增多, 而且叶片伸展, 生长茂盛。其不定芽数和萌芽率平均最高的为处理3, 平均不定芽数为4.6个, 平均萌芽率为86%;其次是处理6, 其不定芽数为3.9个, 萌芽率为75%;处理3和处理6的6-BA浓度均为0.6mg/L, 但是处理3的NAA浓度高于处理6。综合以上分析, 诱导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以处理3为最佳。因此, 霍山石斛初代培养诱导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 0.6mg/L+NAA0.4mg/L, 能获得分化能力较强的不定芽。

2.2继代增殖培养基

继代增殖培养是植物组织培养能否成功并投入应用的关键, 又是植物离体快繁第二阶段的目的所在。本研究中, 将高约1~1.5cm的单芽切下转接到增殖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表6为40d后统计增殖的芽数, 由表6结果数据可看出, 平均增殖倍数以处理3最高, 达5.9;其次为处理4和处理8, 平均增殖倍数为5.2;最差的为处理13, 平均增殖倍数为1.8。由表6结果分析可看出, 4个因素对其增殖倍数影响的主次关系为:A→B→D→C, 即基本培养基对其增殖倍数影响力 (A) >6-BA对其增殖倍数的影响力 (B) >NAA对增殖倍数的影响力 (D) >KT对增殖倍数的影响力 (C) 。

注:*表示在p=0.05水平上显著差异, **表示在p=0.01水平上显著差异

由表7方差分析可知, 因素A (基本培养基) 对继代增殖倍数影响极显著, 因素B (6-BA) 、因素C (KT) 和因素D (NAA) 对继代增殖倍数的影响显著。说明, 不同水平的基本培养基、6-BA、KT、NAA对增殖倍数有不同的影响。因素A (基本培养基) 的1水平、因素B (6-BA) 、因素C (KT) 和因素D (NAA) 的3水平对不定芽的增殖效果最好, 即最佳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1.6mg/L+KT 1.5mg/L+NAA 0.3mg/L。

2.3试管小苗生根培养基

采用1/2MS分别附加NAA (0、0.3、0.6) 、IBA (0.5、1.0、1.5) 和AC (0.5、1.0、1.5) 进行生根培养, 选取无根苗转入生根培养基中培养。30天后调查统计生根情况, 结果见表8。结果表明:各处理都能诱导霍山石斛小苗生根, 但生根率有显著差异 (表9) 。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的NAA和IBA, 并附加高浓度的AC的试验处理其诱导生根的效果均好于不加生长素或加入较高浓度生长素的试验处理, 说明低浓度的生长素较易诱导霍山石斛继代小苗的生根, 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对霍山石斛继代小苗生根有抑制作用。从表8可看出, 平均生根率最高是处理5, 达89%, 平均生根量达3.1条。因此, 处理5即1/2MS+NAA0.3mg/L+IBA1.0mg/L+AC1.5mg/L为最佳的生根培养基。

3结论

以茎段为外植体, 霍山石斛初代培养诱导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 0.6mg/L+NAA0.4mg/L, 能获得分化能力较强的不定芽。

继代增殖培养中, MS+6-BA 1.6mg/L+KT1.5mg/L+NAA 0.3mg/L为最佳的增殖培养基配方, 月增殖倍数约达5.9。

生根培养中, 以1/2MS+NAA 0.3mg/L+IBA1.0mg/L+AC 1.5mg/L为最佳的生根培养基配方, 生根效果最好, 生根率最高, 达79%。

由于组织培养中所选择的激素种类比较多, 且不同激素及其浓度对霍山石斛影响不同, 选择经济适合的培养基配方, 以及工厂化育苗的技术及经济成本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才能使霍山石斛工厂化育苗

摘要:通过不同基本培养基和不同激素及不同浓度对霍山石斛组培各阶段的影响研究, 筛选出霍山石斛组培各阶段的最佳组培配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霍山石斛初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0.6mg/L+NAA0.4mg/L, 继代增殖最佳培养基MS+6-BA1.6mg/L+KT1.5mg/L+NAA0.3mg/L, 生根最佳培养基1/2MS+NAA 0.3mg/L+IBA 1.0mg/L+AC 1.5mg/L。

关键词:霍山石斛,培养基,筛选

参考文献

[1]李时珍.本草纲目[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7.

[2]傅玉兰.谷凤.胡传明, 等.霍山石斛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 (3) :522-523.

[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第十九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4]谢寅峰, 徐丽, 王莹.霍山石斛组培丛生芽诱导增殖及生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2007, 21 (6) :72-74.

[5]胡万群.霍山石斛试管苗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17) :169, 209.

组培技能大赛总结 篇2

第二届植物组织培养技能大赛竞赛总结

生物技术教研室承办

二○一一年十二月

第二届植物组织培养技能大赛竞赛总结

在学院各部门和本系的共同支持下,通过园林工程系师生的共同努力,由生物技术教研室承办的第二届植物组织培养技能大赛最终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大赛结合各参赛班级的实习周,从11周开始至16周结束,共有5个班级参加,参赛人数共计190余人,分别是10园林技术一班、10园林技术二班、10园林技术三班以及10园艺技术一班、10园艺技术二班,学生通过集中训练,反复操作,最后在班内展开评比,共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10名。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又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下面就根据此次技能竞赛的成功经验以及不足之处做如下总结:

一、以技能竞赛为手段,实现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技能竞赛重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比例,重视实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的教学;此外职业技能竞赛既考查选手的技能水平和应用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则要求既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以技能竞赛为引导,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竞赛机制,通过竞赛参与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竞赛项目中增强自信,同时锻炼他们承受竞赛压力和挑战的心理能力。适当参与竞赛项目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将心理活动最大程度地集中在能够完成竞赛作业的学习上。当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可以更快地完成竞赛任务,取得好的竞赛成绩,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当竞赛作业得到认可,就会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到下一次更难的任务中,这样达到不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以技能为本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由小至大,积累竞赛经验 此次技能竞赛标准依据职业技能考核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设置,贴近从业要求,在操作细节要求上严格谨慎,培养组培工作者应具备的周密仔细、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和做事风格,以积累技能经验,提供就业能力。同时,给承办本次大赛的生物技术教研室也积累不少经验,为以后组织更高级别的比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正确看待技能竞赛,避免竞赛负面影响

技能竟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竞赛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参与竞赛的过程本身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历练,可以从竞赛中看到自己的差距,还需要在哪些发面进行努力。引导学生只看重结果,不顾过程的思想行为,注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和做事风格。

根据此次技能竞赛过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技能竞赛的重要性。由于组培材料的差异,以及接种时间的不同,采取班级内部评比结果的形式进行,为更加深入持久地技能竞赛、更加合理的利用技能竞赛,需要我们在逐渐完善技能竞赛机制,准备更加统一的接种材料和接种环境,便于组织更有意义的技能竞赛,以技能竞赛为手段,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提升技能水平,提高就业能力。

袋式培养在剑麻组培苗生产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剑麻 ;薄膜袋 ;袋式培养 ;瓶式培养 ;应用 ;效率

中图分类号 S563.8

Abstract Bag-type tissue culture of using plastic film bags instead of glass bottles in sisal tissue culture, reduce 78.3% of the container one-time investment, free the glass storage warehouses and eliminate the bottle handling, cleaning and other expen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aving 33.3% medium, preparation and disinfection labor cost savings 40%, disinfection efficiency by 2.08 times, culture space utilization increased by 46.8% or more, the inoculation efficiency increased by 12.5%,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contamination rate decreased by 7.1% or more, rooting shift planting survival rate increased by 7.6% or more,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ransport efficiency improved by 2 times or more.

Key words sisal ; plastic film bags ; bag-type tissue culture ; bottle-type tissue culture ; application ; efficiency

玻璃瓶已经在组培工厂中广泛用作培养容器,如各种大小的果酱瓶、广口瓶、牛奶瓶等;在一些名贵花卉的组培生产中,也多有采用PVC材料培养瓶,这些容器的优点有:便于操作,空间大,气体条件好,较利于植物的生长[1]。但PVC材料价格较贵,致使成本较高;玻璃制品易破损,不便于运输;在组培中常使用硼硅酸钠玻璃容器,钠玻璃对某些植物材料组织可能有毒,重复使用更加明显。

近几年,在国内外流行一种新型的耐高温、高压的高分子聚丙烯透明塑料袋,作为培养容器使用在植物组织培养上(亦称袋式培养)。它具有占用空间少、灭菌能耗低、便于运输等诸多优点,从而可提高育苗效率,降低生产成本。1996-1997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将该技术成功应用到香蕉的生根培养阶段[2]。至今该技术已在香蕉、木瓜、石斛、红掌等植物组培快繁上的生根培养阶段研究应用[1-6],并以广东、广西、海南等地香蕉组培生产企业应用较多。目前,该技术还未有在剑麻组培中应用的研究,更未在启动与增殖培养阶段上研究与应用。2009年10月,笔者开始尝试将该技术应用在剑麻组培中,到2013年9月,成功地将该技术应用到剑麻组培苗包括启动、增殖和生根的全培养阶段上,并使用该技术生产了560万株优质剑麻组培苗,其中出口到印尼65万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经济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的剑麻品种为东1号;包装容器有:200 mL果浆玻璃瓶,12 cm×13 cm壁厚为0.06 mm、透光率为90 %的耐高温高分子薄膜制成薄膜培养袋,常规组织培养所需的器材。由于薄膜袋薄而软,在培养基分装后难以固定,因此需要先用保鲜盒或方底牛皮纸袋包装,才能放入高压灭菌锅消毒,同时也可防止灭菌后的培养基污染。保鲜盒的长宽高一般为22 cm×16 cm×10 cm,四周和底部均匀钻开约16-18个铅笔大小的小孔;牛皮纸袋为底长15 cm、底宽10 cm、高22 cm的顶部开口的方盒袋。

1.2 方法

按常规方法配制好培养基后,分装入2种不同的培养容器中。使用玻璃瓶作培养容器方式(简称瓶式)的,按常规方法分装;使用薄膜袋作培养容器方式的,先将袋口搓开,用橡皮胶管进行灌装,将胶管引入袋底注入适量培养基(一般为20-25 mL),注意培养基不沾袋口,以免日后引起污染。分装过程中应不时地搅拌待分装的培养基,使分装的培养基均匀。将分装好袋的袋口向上排放入保鲜盒内,盖上盒盖;使用牛皮纸袋包装的,则将纸袋口折叠后用夹子夹紧。培养基在压力为1.1 kg/cm2、温度为121 ℃的条件下灭菌25-30 min。取出后在无菌状态下用常规方法接种不同培养阶段的剑麻组培苗材料,玻璃瓶拧紧瓶盖,薄膜袋容器用封口机进行密封。袋式增殖材料的继代转接的袋口打开方法,采用经酒精消毒的剪刀剪开袋口的办法。

2种方式的培养基接种后,启动与增殖的材料及时摆放到培养室培养架上进行培养,培养室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6±2) ℃、相对湿度40 %-60 %、光照强度为1 500-2 000 lx,光照10-12 h/d;袋式生根材料直接摆放到炼苗室进行边促根边炼苗的培养,瓶式生根材料按常规方法先摆放在培养室培养架上培养20 d,再搬运摆放到薄膜炼苗棚(室)进行炼苗。炼苗棚(室)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5±3) ℃、相对湿度40 %-60 %、自然光照。

nlc20230904034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次性投入成本的比较

一个玻璃瓶(含瓶盖)的批发价格为0.8元,按生产100万株剑麻组培苗计,约需12万个,共9.6万元;而薄膜袋分别为0.026元,约需80万只,共2.08万元。生产同等数量的剑麻组培苗,袋式培养容器的投入成本只有玻璃瓶的21.7 %,降低了容器一次性投入的78.3 %。此外,袋式培养还免去玻璃瓶的存储仓库,如堆放1万个玻璃瓶约需15-20 m3空间,而同样数量的薄膜袋仅需0.1 m3的空间。而且袋式容器存取方便,不存在玻璃瓶每年5 %-10 %的使用损耗问题,同时免除了玻璃瓶的搬运、清洗等费用。这对生产中资金的有效使用及综合成本的降低意义较大。

2.2 培养基配制、消毒和接种用工效率的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袋式培养是以培养沟的形式装入培养基,单位容器只需装22 mL就可达瓶式常规装入30 mL时所达到的高度,每单位节省10 mL培养基,如按每毫升培养基成本0.006元计,每单位容器袋培所用培养基就比瓶式培养节约0.6元,培养基可节约33.3 %(表1)。

灭菌锅每锅可消毒薄膜袋1 350袋、玻璃瓶650个,按可接种苗数计算,塑料薄膜袋的消毒效率比玻璃瓶提高2.08倍。袋式培养基灭菌消毒的电费为0.013元/袋,瓶式为0.023元/瓶,袋式可节约43 %消毒电费。另外可节约配制与消毒人工费40 %。

在接种操作上,每个熟练工人平均每小时可接种组培瓶40个,共400株芽苗,薄膜袋45个,共450株芽苗,袋式代替瓶式操作,接种数增加12.5 %。

结果表明,袋式培养基的配制、消毒效率效果显著,提高了接种效率,这在剑麻组培苗大规模生产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显得十分重要。

2.3 培养空间利用状况的比较

培养室内通常使用架层规格为150 cm×60 cm的5层培养架,每架层排放的培养瓶数量,瓶式采用单层摆放可摆放128个,双层摆放225个,100 m2培养室分别摆放玻璃培养瓶数2.7、4.7万个。而培养袋容器的底面呈长条形,摆放时可很好地利用空间,每层可排放与培养瓶单位材料数相同的袋培容器330袋,100 m2培养室可摆放6.9万个(见表2)。袋式培养空间利用率比单层摆放的瓶式提高了155.6 %,比双层摆放的瓶式利用提高了46.8 %。袋式培养大幅度节省了培养空间,相应减少了灯管、空调等用量,减少了电耗等支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摆放苗的效率。

由于袋式培养的光照强度较瓶式增加,更有利于剑麻组培苗培养,从而比瓶式特别是双层摆放的瓶式提高了组培苗的增殖系数,降低了组培苗的玻璃化率。由表2可知,袋式剑麻组培丛芽玻璃化率为3.3 %,比瓶式单层摆放的(5.7 %)降低了42.1 %,比瓶式双层摆放的(10.2 %)降低了67.6 %;袋式剑麻组培丛芽月增殖系数为2.5,比瓶式单层摆放的(2.2)提高了9.1 %,比瓶式双层摆放的(1.8)提高了13.3 %。

2.4 污染率和移栽成活率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袋式组培苗污染率比瓶式降低了7.1 %-60.5 %,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袋式培养在接种后即用封口机将袋口全部封死,避免了培养过程的二次污染。而瓶式培养则用塑料盖拧紧后,通常有少许空隙出现,菌类容易潜入而导致污染率上升,尤其是塑料盖和玻璃瓶反复多次高温灭菌使用后,造成塑料盖老化而失去密封性能,玻璃瓶出现瓶口不同程度磨损导致密封性差,污染情况就会明显加重。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袋式组培生根苗污染率的增幅明显较瓶式小;袋式组培生根苗因密封性好,接种后可以直接搬到炼苗棚(室)进行边促根边炼苗的培养,免除了瓶式生根苗先摆放在培养室培养的环节和费用。又因透光性好,培养的生根苗较粗壮、叶色较绿,移栽成活率较高,且能够在炼苗室培养更长时间而移栽成活率不受太大影响。培养40 d的袋式生根苗移栽成活率比瓶式高7.6 %。而培养60 d的袋式组培生根苗移栽成活率则比瓶式高25.7 %(表3)。

2.5 组培苗的出苗及运输效率的比较

由表4可知袋式组培苗一般重35 g,1 m3体积可容纳0.4万袋,共4万株芽苗,总重约140 kg;瓶式组培苗一般重230 g,1 m3体积可容纳近0.2万瓶,共2万株芽苗,总重约460 kg。袋式组培苗的重量仅占瓶式的16.7 %,体积不到瓶式的50 %,袋式的运输能力为瓶装苗的6.5倍。因此,袋式组培苗在各生产流程中的挑选、装箱(或装箩)和搬运摆放等操作十分方便,大幅度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组培苗的出苗效率和运输效率提高了2倍以上,且运输到达目的地后无须返运空容器,从而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有利于优良种苗的远距离推广,特别有利于组培苗的出口,为组培苗打入国际市场打下基础(表4)。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具有一定透气性的耐高温的高分子薄膜袋为容器代替常规玻璃瓶容器进行剑麻组培苗的生产, 在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高效利用培养空间和提高生产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完全可取代玻璃瓶进行生产应用,较好地克服常规玻璃容器培养技术的不足,在剑麻组培苗规模繁殖优质种苗方面取得了突破,研究应用获得了成功。

袋式培养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在工序操作上的要求相对较高,接种等操作应轻柔,操作不当易划破袋子引起污染;组培苗接种后应及时密封袋口,放置太久不封袋口或袋口密封不严,也容易产生污染;组培苗对培养环境的光照和温度较玻璃瓶敏感,遇上高温、强光易出现灼伤苗现象,或温度过低时较瓶式易受冻害;某些植物特殊的繁殖特性可能使得其无法在袋式容器中培养,或某些启动和增殖阶段无法在袋式容器中培养,袋式培养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军云,冯 斌. 组培袋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云南农业科技,2007(5):38- 40.

[2] 杨 护,许林兵,徐少峰,等. 香蕉组培容器的改良及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1998,25(2):20- 21.

[3] 钟玉婷,冼 伟,苏炳豪,等. 以袋换瓶促进番木瓜组培苗的生根[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4(2):385.

[4] 仲 磊,徐宏强,刘海一. 铁皮石斛兰的袋式组织培养[J]. 林业科技开发,2006,20(4):72-73.

[5] 仲 磊,梁珍海,朱 军. 红掌袋式与瓶式组织培养生产性指标比较试验[J]. 江苏林业科技,2002,29(3):25-27.

[6] 廖 沙,饶佩兰. 种苗袋培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 广东园林,2000(1):25-26.

越橘组培苗生根培养的正交试验 篇4

关键词:越橘,组培苗,生根培养,正交试验,培养基筛选

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 L.)又称蓝莓,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广阔开发前景的新兴果树树种。成熟的果实呈红色或蓝色,越橘果实富含VE、VA、VB、SOD、自由基、熊果苷、花青苷等特殊成分以及钾、铁、锌、钙等微量元素,具有抗癌、增强心脏功能、明目、延缓脑神经衰老等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1]。在美国、智利、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它的生产也已进入了产业化栽培阶段。我国近几年蓝莓栽培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由于苗木供应不足,目前栽培面积还相当有限。高效育苗技术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越橘的产业化发展。

在组织培养中,组培苗最后移栽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效益。影响这一效益的因素众多,其中组培苗在培养瓶内的生根率与所长根的质量就是其中一项。基于此,本研究尝试采用不同的激素及其浓度配比,借助正交设计方法,对越橘组培无根苗进行培养瓶内生根,筛选出最适宜组培苗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促进组培苗更好生根,进而为实现顺利移栽创造条件,指导产业化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取及处理

越橘材料为购买的矮生越橘品种美登(Blomidon)的二年生组培苗。剪取健壮无病虫害的当年生枝条,剪成3~4cm长带芽茎段,去掉叶片,自来水冲洗干净。无菌条件下将冲洗干净的茎段放入70%乙醇溶液中浸泡30s,无菌水冲洗2~3次,再用0.1%升汞溶液浸泡10min,无菌水冲洗4次,切成1cm左右小段接入接种培养基WPMA(改良WPM培养基)+ZEA 1.0mg/L+蔗糖20g/L。培养温度(25±1)℃,每日光照16h,光强1 500~2 000Lx。将初代培养基上诱导生成的芽转接于继代扩繁培养基,每3周继代1次,以获得优质健壮小苗,为进一步生根作准备。继代培养20d后,取高2.5cm左右的越橘再生苗茎段作为供试材料。再生苗扩繁培养基与接种培养基成分相同。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共16个处理,试验因子见表1。每个处理7瓶,每瓶接种7~8个茎段。

注:WPMA培养基为以WPM培养基为基础的改良培养基。

1.2.2 培养条件。培养温度为白天24~25℃,夜晚22℃,光周期16h,光源为日光灯光源,光照强度2 000Lx。

1.2.3 统计方法。接种2周后,观察不同处理的生根数,计算平均生根率,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组合之间越橘组培苗的生根率存在差异。在基本培养基为1/2WPMA,附加IBA 2.0mg/L、NAA0.5mg/L、蔗糖20g/L和活性炭时,越橘组培苗的生根率为45.23%,显著高于其他15个组合。极差分析结果表明,这5个因素对于越橘生根影响的主次关系依次为活性炭、IBA浓度、基本培养基成分、NAA浓度和蔗糖浓度。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3),添加活性炭是影响越橘生根的高度显著因素,IBA浓度对越橘生根率影响较显著,基本培养基对越橘生根的影响不显著。

各因素及其水平对越橘生根有不同的影响。基本培养基成分对越橘生根率影响程度依次为1/2WPMA、1/2 WPM、WPMA和1/2MS,但是各水平间差异不显著。IBA浓度是影响越橘生根的较重要的因素。IBA浓度为2.0mg/L时,生根率最高。方差分析结果中NAA浓度对越橘生根影响不显著,NAA 0.5mg/L时,生根率相对较高。蔗糖浓度也是影响较弱的一个因素,生根率相对较高的浓度是20g/L,与通常进行生根培养的用的蔗糖浓度相同。本试验中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活性炭,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活性炭的组合,无论其培养基成分如何,越橘组培苗生根率都明显高于不加活性炭的组合。说明根部的暗环境对于越橘生根非常重要。

在实际的观察中,虽然3号组合与6号组合的生根率都能达到40%以上,但从图1可以看出,3号组合的根数量较多,长度比较长,根系的长势也更强壮,根系生长状况比6号组合要好。

将L16(45)正交试验进行单因子效果分析,最优化的组合为1/2WPMA+IBA 2.0mg/L+NAA 0.5mg/L+蔗糖20g/L+活性炭1g/L,与第3号试验的组合正好符合。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的结果表明,除活性炭和IBA外,NAA、基本培养基和蔗糖的不同水平对越橘生根影响的差异不显著,说明越橘生根要求的条件不高,属于比较容易生根的植物。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从培养瓶取苗到移栽的过程中非常容易损伤茎、叶柄和根系,影响移栽成活率,一般不用无菌操作进行生根培养。通常将增殖后的外植体切下经IBA粉剂2 000mg/L速蘸处理或IBA溶液10mg/L浸泡后直接扦插于基质中,生根成活率可达90%,但所需时间较长,约40d[2]。本试验中最优化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2周内生根率可达50%,20d左右即可进行移栽,且生根率达到85%以上。如果能减少移栽过程中人为的损伤,将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有待于科研和技术人员的进一步研究和试验。

参考文献

[1]李亚东.越橘栽培与加工利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马艳丽.越橘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吉林林业科学,2005,34(1):3-5.

[3]金彦磊,王秀华,杨永富,等.越橘离体培养的组织学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1):25-29.

[4]柳振亮,赵素华,黄凯,等.不同品种越橘容器苗生长、成花习性观察[J].河北林果研究,2007(3):318-320.

组培重点总结 篇5

• 试述上皮组织的分布特点及分类。

• 试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及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分布。• 试述上皮组织各种特殊结构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概述腺体的分类原则。结缔组织 重点:

结缔组织的组成及分类。

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血液:

名词解释:造血干细胞 问答题:

1.试述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功能和正

常值和意义。

2.试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和功能。软骨和骨: 名词解释:

1.软骨陷窝

2.同源细胞群

3.软骨囊

4.哈佛系统 问答题:

试述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肌组织: 名词解释:

1.肌原纤维

2.肌节

3.闰盘

4.三联体 问答题:

1.试比较骨骼肌、心肌的异同点。

2.骨骼肌纤维横纹出现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神经组织: 名词解释:

1.尼氏体

2.突触 3.神经原纤维

4.血脑屏障 问答题:

1.简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特点。

2.简述突触的定义、分类及超微结构。3.简述HE染色下有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 循环系统: 名词解释:

1.血窦

2.微循环

3.心瓣膜

4.浦肯野氏纤维 问答题:

1.试述毛细血管电镜下分类、结构及分布。

2.试述中等动脉管壁的组织结构特点。

3.如何鉴别中等动脉和中等静脉? 免疫系统: 名词解释:

1.胸腺小体

2.血胸腺屏障

3.副皮质区

4.动脉周围淋巴鞘 问答题:

1.试述淋巴结浅层皮质的结构。

2.试述脾白髓的结构特点。人体胚胎学总论: 名词解释:

1.精子获能

2.卵裂

3.植入(定义、时间)4.胚泡(形成、结构)5.胎盘膜(定义、组成)问答题:

1.何谓受精?试述受精的过程。2.试述胎盘及胎盘膜的组织结构。

3.试述植入过程以及植入后的子宫蜕膜分部。消化管: 名词解释:

1.胃小凹

2.小肠皱襞

3.胃粘膜屏障 4.小肠绒毛

5.中央乳糜管

问答题:

1.胃底腺主、壁细胞的数量、分布、结构和功能。

2.叙述小肠绒毛的结构和与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关系。消化腺: 名词解释

1.肝小叶

2.胆小管

3.窦周间隙 4.肝巨噬细胞

5.门管区 问答题

1.论述胰腺腺泡的结构和功能。2.胰岛的结构特点及功能。3.试述肝小叶的结构组成。呼吸系统: 名词解释

1.肺泡隔

2.气血屏障 3.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问答题

1.试述肺导气部组成及管壁结构特点。

2.试述肺泡组织结构及气血屏障的结构组成。泌尿系统: 名词解释

1.肾单位(定义、组成、分类)

2.滤过膜(组成、功能)

3.足细胞(定义、光、电镜结构特点)问答题

1.试述肾小体血管球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2.试述近端小管、远端小管的结构特点及功能。3.试述肾小球旁器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内分泌系统: 名词解释

1.垂体门脉系统

2.赫令体 问答题

1.简述垂体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简述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关系 3.简述肾上腺的结构和功能 男性生殖系统: 名词解释

1.精子发生

2.精子形成3.血睾屏障 问答题

1.试述睾丸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的结构及

功能。

2.精子的形态结构。女性生殖系统: 名词解释

1.排卵(定义、时间)

2.月经周期(定义)

3.间质腺(定义)问答题

1.试述次级卵泡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2.试述黄体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3.试比较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形态结构 消化呼吸系统:

 肠的扭转 血细胞与血发生:

名词解释:

网织红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血细胞发生 问答题:

 比较三种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 比较二种无粒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草莓组培快繁技术 篇6

关键词:草莓;组织培养;移栽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2005402中图分类号:S668.4文献标识码:B

草莓是结果快、成熟早、植株小、周期短、管理方便、病虫较少、加工容易、便于调控的一种果树。在世界浆果类水果生产中,其栽培面积和产量仅次于葡萄。草莓繁殖主要通过匍匐茎分株。在长期无性繁殖中,易导致种苗退化,影响产量和品质。应用离体培养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现将草莓组培快繁技术简介如下。

1外植体的植入

春季当草莓匍匐茎长到10 cm以上时,于晴天早上10时以前,采取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茎尖(2~3 cm),迅速拿到实验室在流水下处理2~3 h,再用洁尔灭浸泡1 h,后用流水冲洗干净。然后在超净台内用75%的酒精浸泡15~20 s,用无菌水洗3~5遍,再用0.1%的升汞浸泡8 min(升汞液中加1~2滴吐温),浸泡过程中要不断搅拌,最后再用无菌水清洗3~5遍后放在无菌滤纸上吸干水分。在显微镜下剥取约0.2~0.5 mm的茎尖,接种到诱导培养基内(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6-BA 0.5 mg/L),放入培养室培养。培养室光照14~16 h/d,光照强度1 800~2 000 lx,温度20~26 ℃(光照时段26 ℃左右,暗培时段20 ℃左右)。

2继代扩繁及生根培养

当外植体培养50~60 d后,茎尖长到1.5~2.0 cm时,开始转接于继代培养基(MS+BA 0.2 mg/L+NAA 0.05 mg/L)上培养,培养条件同前,继代培养周期为30~35 d。连续扩繁几个周期,瓶苗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开始进行生根培养。生根选用苗高2 cm以上、具

庞传明等:草莓组培快繁技术

3~4片大叶的健壮株,接种到(1/2MS+NAA 0.2 mg/L)的生根培养基中,20 d后,根系长到1~2 cm时开始炼苗移栽。

3大棚炼苗移栽

大棚炼苗的最佳时间在4-10月份,此时棚内温度较高,地温也相对较高,光照时间长,最适合草莓组培苗的生长发育,易于成活。

3.1炼苗

将装有生根苗的培养瓶放入大棚内,进行闭瓶炼苗,约10~15 d。此段时间每3 d增加一次光照强度,从5 000 lx一直增到10 000 lx,温度30 ℃左右,当瓶苗明显长高且有新叶长出,根系长到3~4 cm时开始开瓶炼苗2~3 d。开瓶前大棚要消毒一次,以防大量污染。开瓶后每瓶内迅速加少量水,以增加瓶苗的湿度和水分,同时还有一定的防菌作用。

3.2移栽

移栽前应先配制营养土和准备苗床。将准备好的泥炭、沙、珍珠岩,按5︰1︰1的比例配好,用500倍液的多菌灵灭菌,然后用塑料布闷盖,灭菌2~3 d。栽苗前把营养土铺好,厚度约10 cm左右,最后再用500倍液多菌灵把苗床浇透或直接将营养土装入72孔穴盘待用。

完成炼苗后把小苗从瓶内用镊子取出放入清水中清洗干净根系上附着的培养基,去掉小苗茎部发黄、发脆的老叶,然后将苗子放入1 000倍的多菌灵液中浸泡3~5 min。尔后把小苗按30 cm×60 cm株行距栽入提前铺好的炼苗床上,最后浇透水,扣上小拱棚,并在小拱棚上搭上遮阳网。若栽到72孔的穴盘中,也要放入小拱棚,开始驯化。注意在取苗、洗苗、栽苗过程中必须轻取轻放,以防幼嫩根系和茎段折断影响成活率。

3.4移苗管理

月季茎段组培诱导培养基优选试验 篇7

该试验以月季茎段为研究对象, 采用正交设计试验, 研究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其不同浓度对月季茎段诱导分化的影响, 明确各因素对月季茎段再生诱导的影响, 为建立月季优质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提供依据[2,3,4,5,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外植体取自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温室大棚中的红色浪漫品种, 选取其生长健壮的当年生枝条, 有饱满而未萌发的侧芽, 剪去顶部和基部并去叶, 用洗衣粉水溶液轻轻洗涤, 再用自来水冲净, 剪成约2 cm长带有侧芽的茎段, 无菌条件下, 用70%酒精消毒30 s, 0.1%升汞溶液消毒5~8 min, 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 在无菌滤纸晾干后, 将茎段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 消毒当日必须进行试验。

1.2 试验设计

选用L9 (34) 正交试验设计, 研究不同因素组合对月季茎段再生诱导的影响。各试验因素及水平见表1。

(mg/L)

每个处理组合接种10个茎段, 3次重复。基本培养基:MS培养基, 蔗糖30 g/L, 琼脂5 g/L, pH值5.8。培养条件:温度21~25℃, 光照度1 800~2 000 lx, 光照时间为12 h/d。

1.3 试验方法

将处理好的外植体接入诱导培养基中, 15 d后记录外植体再生芽的诱导分化情况, 并分析各因素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月季茎段外植体接种15 d后, 各处理对再生诱导的影响结果见表2。对各水平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 可知各因素对月季茎段诱导分化的影响主次依次为6-BA>NAA>GA3。A2B2C3的诱导出芽率最高, 达90%。即该试验月季茎段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1.0 mg/L+NAA 0.1 mg/L+GA31.0 mg/L。对试验结果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表3) , 3个因素对月季茎段外植体诱导分化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使用正交设计试验能够大幅度减少试验次数, 而且并不会降低试验可行性, 利用正交表对试验进行整体设计、综合比较、统计分析, 实现通过少数的试验次数找到较好条件的目的,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组织培养工作效率与准确性[7]。

该试验通过正交试验优选月季茎段组培诱导培养基结果分析, 初步明确6-BA、NAA、GA33种植物生长调剂对月季茎段诱导分化的影响大小依次为6-BA>NAA>GA3。筛选了月季茎段诱导适用培养基配方为MS+6-BA 1.0 mg/L+NAA0.1 mg/L+GA31.0 mg/L。

参考文献

[1]郭志刚, 张伟.月季[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邱文青, 季静, 杜长城.月季组培最优条件选择[J].天津农业科学, 2009, 15 (3) :26-28.

[3]颜昌敬.植物组织培养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63-79.

[4]张丕方, 赵庆华, 李长荣, 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的应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17-19.

[5]毕艳娟, 高书国, 乔亚科.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丰花月季茎段培养的影响[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4, 8 (3) :26-29.

[6]周娟芳, 金韵琴.月季花快繁及试管苗移栽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 1984 (10) :33-34.

组培培养 篇8

1 材料与方法

以生长健壮、洁净且无病的巨峰葡萄新生枝条嫩梢作为材料, 去除幼叶, 将外植体切割成2.0~5.0 cm的带芽茎段, 用1%洗衣粉水漂洗10min, 漂洗2次, 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然后再用自来水冲洗2 h, 滤干水, 于超净工作台上、无菌条件下用0.1%升汞溶液进行浸泡, 摇动消毒6 min, 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5次。将已消毒好的茎段从原切口处剪掉, 使之露出新切口, 同时剪切成1.0~2.0cm长的小段, 每一小段都带有1个茎节, 这样有利于侧芽长出。将切出的小段, 于芽朝上接入附加不同浓度的6-BA (0.5 mg/L、1.0 mg/L、2.0mg/L、3.0 mg/L) 和NAA (0.1 mg/L、0.2 mg/L、0.3mg/L、0.4 mg/L) 的MS启动培养基上进行初代培养, MS中添加琼脂7 g/L、蔗糖30 g/L, pH值5.8~6.0。本试验设置16个处理, 每个处理接种30个外植体, 重复3次。外植体以插入培养基刚稳为宜, 每瓶接种1个外植体, 迅速系好试管, 移至培养室内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24~28℃, 光照强度1500~2000 Lx, 光照时间每天12 h[11,12,13]。数据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长调节剂浓度对外植体启动率的影响

大部分外植体接种8 d后, 基部开始膨大, 随后逐渐形成黄白色颗粒状愈伤组织, 30d后, 统计启动率。由图1可知, 处理6 (6-BA 2.0 mg/L, NAA 0.2 mg/L) 启动率最高, 达到71.1%, 与处理10 (6-BA 2.0 mg/L, NAA 0.3 mg/L) 差异不显著, 但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合。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5%水平差异显著, 下同。

2.1.1 不同6-BA浓度对外植体启动率的影响。

由图2 (A) 可知, 6-BA浓度对外植体启动率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随着6-BA浓度 (0.5~3.0mg/L) 的升高, 启动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型变化;在6-BA 2.0 mg/L时, 外植体的启动率达到最高。经方差分析, 各6-BA浓度下的外植体启动率差异显著。

2.1.2 不同NAA浓度对外植体启动率的影响。

由图2 (B) 可知, 随着NAA浓度 (0.1~0.4 mg/L) 的升高, 启动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NAA为0.2mg/L时, 外植体的启动率达到最大, 这与6-BA下外植体启动率所呈现的规律相似。但经方差分析发现, 不同NAA浓度下外植体的启动率差异不显著。因此, 添加6-BA 2.0 mg/L和NAA 0.2 mg/L的MS培养基, 对外植体的启动效果最好。

2.2 不同生长调节剂浓度对外植体叶片数的影响

由图3可知, 各处理外植体的叶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处理5 (6-BA 3.0 mg/L, NAA 0.2mg/L) 的叶片数最多, 平均有8.5片;处理4 (6-BA 0.5 mg/L, NAA 0.1 mg/L) 的叶片数最少, 平均只有3.5片。经方差分析发现, 处理5与处理6、处理9 (6-BA 3.0 mg/L, NAA 0.3 mg/L) 、处理13 (6-BA 3.0 mg/L, NAA 0.4 mg/L) 以及处理1 (6-BA 3.0 mg/L, NAA 0.1 mg/L) 之间差异不显著, 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号下的叶片数。

2.2.1 不同6-BA浓度对外植体叶片数的影响。

由图4 (A) 可知, 随着6-BA浓度 (0.5~3 mg/L) 的升高, 叶片数逐渐增多;在6-BA 3.0 mg/L时, 叶片数最多。经方差分析, 各6-BA浓度下外植体的叶片数差异显著, 这说明较高浓度的6-BA有利于叶片的发生。

2.2.2 不同NAA浓度对外植体叶片数的影响。

NAA浓度对外植体叶片数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随着NAA浓度 (0.1~0.4 mg/L) 的升高, 叶片数先增多后减少;NAA为0.2 mg/L时, 叶片数最多, 见图4 (B) 。但经方差分析得知, 各NAA浓度下外植体叶片数的差异不显著。因此, 附加6-BA 3.0 mg/L, NAA 0.2 mg/L的MS培养基, 对外植体叶片的诱导效果最好。

2.3 不同生长调节剂浓度对外植体侧芽高度的影响

不同生长调节剂浓度组合对外植体侧芽高度的影响不一致, 由图5可知, 处理10外植体侧芽高度最高, 平均为2.9 cm;处理4外植体侧芽高度最低, 平均为1.3 cm。

2.3.1 不同6-BA浓度对外植体侧芽高度的影响。

由图6 (A) 可知, 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外植体侧芽高度随6-B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超过一定浓度后, 外植体侧芽高度反而随6-BA浓度的增加而变小。在6-BA 2.0 mg/L时侧芽高度达到最高, 且显著高于6-BA 0.5 mg/L、1.0 mg/L以及3.0mg/L下的外植体侧芽高度。

2.3.2 不同NAA浓度对外植体侧芽高度的影响。

由图6 (B) 可知, 随着NAA浓度 (0.1~0.4 mg/L) 的升高, 外植体侧芽高度呈倒“V”型变化;在NAA0.3 mg/L时, 侧芽高度达到最高;在NAA 0.1 mg/L时, 侧芽高度最低。经方差分析表明, 各NAA浓度下外植体侧芽高度差异不显著, 这说明本试验设定的NAA浓度对外植体侧芽高度的影响差异不大。因此, 附加6-BA 2.0 mg/L, NAA 0.3 mg/L的MS培养基, 对外植体侧芽高度的诱导效果最好。

3 讨论

本试验将巨峰葡萄带芽茎段作为外植体接种于添加含不同浓度的6-BA和NAA的MS培养基上培养, 对不同培养基下的巨峰葡萄初代培养各项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得出当6-BA浓度为2 mg/L时, 外植体启动率和侧芽高度最高, 当超过这一浓度外植体的启动率和侧芽高度都逐渐下降, 这一结果与徐皓等[13]研究得出的配方浓度一致。本试验结果表明, 初代培养的巨峰葡萄外植体叶片数随6-BA浓度升高而不断增加, 当6-BA浓度为3.0 mg/L时, 诱导产生的叶片数最多, 但继续升高6-BA浓度是否有利于叶片数的增加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本试验的研究发现, 不同NAA浓度 (0.1~0.4mg/L) 对初代培养的巨峰葡萄外植体启动率、叶片数以及侧芽高度的影响差异不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巨峰葡萄的初代培养基中NAA不起作用。激素是植物组织培养器官分化的关键因素。器官的形成受制于培养基中不同激素的相对浓度配比, 而不是这些物质的绝对浓度[14]。郑晓峰[19]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激素浓度以及他们的配比对器官的发生起着明显的调控作用。本试验的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约为10∶1, 这与李光等[17]的报道相一致。

4结论

树莓组培苗木 篇9

1 树莓的主要特点

树莓适宜生长在寒温地带, 是一种落叶果树, 属于多年生植物。每株树莓的高度大概在1 ~ 1.5m左右, 只有部分树莓可以生长到5m。通常情况下, 树莓的栽培时间都很短, 总体见效也很快, 但其分枝较多, 产量也很高, 其生长速度也很快, 收益较快, 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就获得良好收益。在栽培树莓幼苗2 ~ 3a内就会进入丰产期, 平均经济寿命将到达20a左右。树莓很少发生病虫害, 只要使用农家肥即可, 不需要使用农药, 也正是其具有这样的优点, 使其成为现代无污染绿色健康保健水果。

2 树莓的生长习性

一般情况下, 都是在第1 年时生苗定植, 在当年每植株就会产生5 ~ 6 个分枝, 最多的则可以达到20 个左右。在第2 年时, 开始开花结果, 进入第3 年或第4 年时则开始产果。在树莓开花阶段, 顶花先开, 其次是侧花, 花期大概在1 个月多用, 但每朵花的花期很短, 一般不会超过6h, 但其整株的花期相对较长, 产果量很高, 其果实生长时间通常在15 ~ 30d左右[1]。由于种植地域的不同, 树莓对温度的要求也就不同, 在阜新地区冬季时节则需要进行防寒, 主要是为了防止发生冻害, 树莓不喜高温, 高温暴晒容易使果实受损, 因此也要做好防晒工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树莓完全不需要日照, 每天的日照应控制在9h以内[2]。树莓费水分的需求也有一定要求, 基本不抗旱也不耐涝, 主要将其栽植在土质疏松、水利充足、腐殖质较多、排水性能较好土壤中即可。

3 树莓的组织培养过程

3.1材料与方法

在这次实验中所选树莓品种为“秋红”, 在对其进行外植体处理使, 将其剪成单芽枝段, 并用流水进行冲洗, 时间设定为2h, 在超净工作台上再用无菌水再次冲洗, 将其放置在酒精浓度为75% 液体中进行浸泡, 时间控制在1min左右, 用汞含量为0.1% 的溶液中进行10min的灭菌, 再用无菌水冲洗7 次, 留出0.5cm中的芽口, 将其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中[3]。

当在试管中生长到5cm左右时再进行继代培养, 在继代培养阶段, 应将试管中的苗木剪成单芽茎段, 将叶片剪掉, 将3 个茎段作为1 簇, 每瓶为5 簇, 将其嫁接在培养基上。在其生根阶段, 应将1/2MS作为其基础培养基, 并在其中附加不同浓度的液体, 当期达到一定生根标准时, 就将试管苗剪成2 个芽, 并作为1 个单苗, 将叶片去掉, 在每个处理瓶中保证有10 个树莓植株。

3.2实验结果分析

经过1 个月左右的培养发现, 当BA浓度为0.5mg/L时, 未污染芽将达到64 个, 萌芽数则为45 个, 当浓度为0.7mg/L时, 未污染芽将达到56 个, 萌芽数则为40 个, 当浓度为10.mg/L时, 未污染芽将达到59 个, 萌芽数为45 个。继代培养阶段属于树莓组织培养中重要组成部分, 其培养时间为40d, 主要是研究新生芽数, 并计算增殖系数。由于树莓的继代时间大概为9 周, 如果不对继代进行限制, 在1a中的增殖次数会将近6 次, 每次的增殖倍数将达到3 倍左右。

在试管苗的增殖中, BA浓度用着一定影响, 尤其是对试管苗生长有一定影响, 通常情况下, 随着BA浓度的升高, 试管苗的生长就会逐渐减弱, 其叶柄也会变长, 但其叶片也会变得瘦小, 在组培过程中发现部分苗木出现玻璃化情况。通过研究发现, “秋红”增殖能够很好的适应BA浓度。

研究得知树莓的主要特点与生长习性, 进而研究了树莓的组织培养过程。因此, 在栽植树莓时应严格按照其特点进行, 防止其出现不良现象, 尤其要做好防寒防暴晒工作, 这样可以使树莓生长的更好。通过实验研究得知, 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的“秋红”树莓可以适应浓度为0.5mg/L的浓液。所以, 在改地区应重点栽植“秋红”树莓, 以便增强果农收入, 相关部门应经常指导果农种植, 促进树莓丰收。

参考文献

[1]杨艳敏, 袁兴福, 魏永祥等.树莓组培快繁及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J].园艺与种苗, 2012 (01) :32-35.

[2]孟祥鹏.法库县树莓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7) :92-94.

枸杞组培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试验采用甘肃农业大学实验园地栽植, 生长健康的“宁杞2号”枸杞春季嫩枝为材料。

1.2 表面消毒方法

将选择采集的嫩枝先用毛刷蘸洗衣粉溶液轻轻的刷洗, 再用自来水冲洗浸泡数分钟, 然后切成1~1.5cm长茎段 (含腋芽) , 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消毒数秒钟后, 再用0.1%升汞消毒10min, 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

1.3 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1.3.1 诱导愈伤组织胚状体产生

以试管苗的叶片为材料, 在无菌条件下将叶片剪成0.5cm~1.0cm的小块, 将其接到1号1/2MS+BA1mg/L+NAA1mg/L+蔗糖20g/1、2号1/2MS+NAA0.6mg/L+IBA0.2mg/L、3号1/2MS+2.4-D0.2mg/L+NAA0.02mg/L3种培养基上, 在温度25℃, 光照1200~2200lx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经过15天左右时间对叶片愈伤组织产生胚状体的状况进行观察。

1.3.2 诱导根的产生

以继代生长20~30天枸杞试管苗为材料, 剪去第一个叶片的茎段, 其长为3~4cm, 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中。生根培养基为1/2MS, 附加不同低浓度的IBA、IAA的4种培养基, 在温度24±2℃、光照强度1200~2200lx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观察其生根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诱导

在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 通过愈伤组织分化再生植株较难[24]。用枸杞叶片诱导愈伤组织, 其结果见表1。

试验表明, 用枸杞叶片可以完全诱导愈伤组织, 1号培养基, 在第8天叶块边缘便产生黄绿色愈伤组织, 且生长速度快, 25天可布满整个叶表面, 同时愈伤组织块表面有颗粒状的凸起, 出现大量球形, 棒状胚状体;2号培养基产生愈伤组织迟, 在第10天开始出现, 虽诱导率与1号相同, 但颜色发黄, 有褐化现象, 生长缓慢;3号培养基的诱导率较前两种较差且颜色发黄, 有褐化现象, 生长缓慢。

2.2 生根诱导

诱导生根是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繁殖苗木的关键问题。当枸杞芽长高至1.5cm以上时, 从基部剪下接到生根培养基中。其培养基为1/2MS, 附加低浓度的IBA、NAA, 见表2。

由表2结果可以得出, 1号培养基为诱导生根最佳培养基, 其特点是生长快, 生根率高且玻璃化现象少, 生根率达到97.5%, 将长到2.5~3.0cm高的试管苗, 转移到1号生根培养基上, 加蔗糖15%, pH值5.8~6.0, 培养两周左右可生出根;2号培养基生根比1号晚;3、4号培养基生根都较晚, 且有玻璃化现象。

3 讨论

3.1 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在培养过程中, 培养材料附近经常会出现黏液状物体或混浊的水迹状痕迹或有泡沫的发酵情况, 这大多是细菌性污染。有时, 还会在培养基上出现黄、白、黑等不同颜色的霉菌, 这是真菌性污染。为此, 我们应从以下5个方面来防止污染: (1) 选择材料时尽量选幼嫩的材料, 因为幼嫩的材料比老的材料带菌少; (2) 对难以消毒的材料采用多次灭菌法。如果将切好的外植体先放入1.3%NaClO溶液中消毒30min, 然后用75%的酒精消毒若干秒, 再用0.1%的升汞灭菌15钟左右, 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等; (3) 对材料组织内部所带的细菌和真菌可在培养基中添加青霉素等抗生素来解决; (4) 接种前用肥皂将手洗干净, 再用75%酒精擦洗双手, 对接种工具应严格消毒; (5) 接种时动作应熟练, 操作要快, 缩短所用时间, 并对无菌室的墙壁要消毒杀菌。

3.2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的褐化问题

试验观察, 在诱导枸杞嫩枝的生根过程中, 1个月左右开始出现褐化现象, 对嫩枝的生根产生抑制作用。褐化是由于组织中多酚氧化酶被激活, 使细胞代谢发生变化, 酚类物质被氧化还原产生醌类物质, 这些物质呈棕褐色, 它们会逐渐扩散到培养基中, 抑制其他酶的活性, 毒害培养材料[21]。经分析, 在本试验过程中, 造成褐变的主要原因有: (1) 培养基中激素使用不当; (2) 培养基的成分, 如无机盐的浓度、蔗糖的浓度等; (3) 接种时间过长, 接种后材料培养时间过长, 未及时转移会引起材料的褐变, 甚至导致全部死亡; (4) 培养条件不适宜。如温度过高或光照过强, 均可使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提高, 从而加速被培养的组织褐变。为此, 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止: (1) 选择适当的外植体和培养条件, 在培养基中使用适当的激素; (2)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成分的浓度; (3) 使用抗坏血酸、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半胱氨酸等氧化剂, 可防止醌类物质形成; (4) 连继转移, 缩短继代周期。

3.3 试管玻璃化问题

在试验的进行过程中, 发生玻璃化现象的试管苗与正常苗相比, 有以下几种现象: (1) 瓶壁挂满水珠, 说明瓶内温度大, 且瓶内气体与外界交换不畅, 这主要和封瓶材料有关; (2) 自然光照少, 试管苗木质化程度低时, 也会导致玻璃化现象。

从以上两种现象中可知, 控制玻璃化现象要从培养的环境条件和植物内部生理两方面着手: (1) 改变瓶内通气通风条件, 并采用适宜的封口材料; (2) 适当增加自然光照射; (3) 选用木质化程度较高的培养材料。

4 结论

枸杞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1/2MS+BA1mg/L+NAA1mg/L。

上一篇:膀胱肿瘤的个性化治疗下一篇:妇女绝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