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2024-04-12

石楠组培快繁技术研究(通用12篇)

篇1:石楠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春石斛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春石斛花朵繁密,花色艳丽,花期长,是东南亚市场上极受欢迎的高档盆花.为了发展春石斛优质种苗的规模化生产,满足国内市场对春石斛的需求,以春石斛的.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就植物激素对春石斛侧芽诱导、侧芽生长以及继代增殖的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BA0.5mg/L+NAA0.1mg/L的植物激素组合最有利于侧芽的诱导;BA0.5mg/L+2.4-D0.2 mg/L植物激素组合对侧芽生长最有利;而BA 3.0mg/L+NAA0.2mg/L植物激素组合对侧芽继代增殖促进效果最佳.

作 者:傅玉兰 张志平姚萍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3)分类号:Q943.1关键词:春石斛 植物激素 侧芽 继代增殖

篇2:石楠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欧亚花楸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以欧亚花楸幼嫩茎段为外植体,0.1%升汞消毒8 min,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类型及激素浓度、驯化季节及基质对欧亚花楸组培快繁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欧亚花楸在MS培养基上有利于芽的增殖,在添加了6-BA 1.0mg/L、IBA0.2 mg/L后,芽的`增殖系数达到最大;在1/2 MS+IBA 0.2 mg/L+NAA0.2 mg/L培养基上,有利于芽的生根;在3~4月移栽到100%细河沙的驯化基质中,组培苗生长良好.

作 者:祁爽  作者单位:辽宁省生态公益林项目中心,辽宁,沈阳,110036 刊 名:北方园艺  PKU英文刊名:NORTHERN HORTICULTURE 年,卷(期):2010 “”(8) 分类号:S685.99 关键词:欧亚花楸   组织培养   快繁  

篇3:生姜组培快繁技术优化研究

脱毒脱菌种苗的应用能有效防治植物病毒病。近三十年来, 国内外生姜的脱毒脱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印度, 澳大利亚等国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我国对生姜脱菌脱毒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成功的获得了无毒无菌苗[4—8]。研究表明,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进行生姜脱毒脱菌种苗生产, 增产效益明显[9,10], 但成本较高, 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发展。如何快速获得大批量的脱毒种苗, 以及如何降低脱毒种苗的生产成本成为脱毒种苗大量推广的技术关键[11]。为此, 笔者以重庆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乐山大姜为材料, 系统开展了生姜组培快繁技术优化研究, 建立了增殖与生根同步培养的技术, 为生姜种苗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采用乐山大姜的成熟、健康根状茎, 在25~30℃黑暗条件下保湿催芽培养15~20天。

1.2 生姜茎尖的消毒及剥离

切取2 cm左右的嫩芽, 放入饱和洗衣粉溶液中浸泡30 min, 冲洗干净后吸干水分。在超净工作台上, 用70%酒精浸泡60 s, 0.1%升汞 (加1~2滴吐温80) 浸泡摇荡12 min, 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4遍。在超净工作台上双筒显微镜下逐层剥去幼叶, 用解剖刀迅速切下0.2~0.3 mm的茎尖, 接于诱导培养基中。

1.3 培养基及条件

诱导培养基:MS+6-BA 2.0 mg/L+NAA 0.5 mg/L+GA3 0.05 mg/L+3%A+琼脂0.8%, pH 6.0。

增殖与生根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 3.0%糖、琼脂0.8%, pH 6.0, 附加不同激素及其浓度 (见表1) 。将由茎尖培养得到的丛生芽切成单芽, 接种到增殖与生根培养基中, 每瓶3芽, 3次重复, 每重复10瓶。在培养25天、30天、35天、40天后, 记录其中任意两瓶的芽苗数量、根数及根长, 以平均值为指标进行分析。

培养条件:诱导培养时, 先进行7天暗培养, 再进行光培养。温度与光照条件要求与生姜生长期的光温条件相符。温度可控制在 (25±2) ℃, 光照以每天照射14 h, 光照强度1500 lx为宜。

1.4 试管苗的炼苗与移栽

在室外自然光下炼苗4天后, 打开培养瓶盖, 取出试管苗, 去除老叶和黄叶, 洗净基部培养基, 分成带根的单株试管苗, 将其移栽到菜园土、河沙1︰1的混合基质上, 保湿培养, 14天后调查成活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尖诱导

生姜茎尖在培养基上培养的第10天后, 基部逐渐膨大, 形成淡黄色的突起, 从第15天起生成大量绿色芽点, 新芽开始分化;45天后, 大部分分化成由6个以上芽组成的丛生芽。

2.2 激素对生姜增殖培养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不同激素配比对生姜外植体的继代培养有明显影响。没有6-BA的处理, 几乎没有新芽增殖,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6-BA的浓度越高增殖系数越大, 超过一定浓度, 6-BA反而限制芽的增殖, 表现为基部过度膨大、芽苗生长缓慢、畸形苗多。6-BA浓度为2.0~3.0 mg/L时, 繁殖系数最高, 同时生姜的增殖需要NAA、GA3的配合使用, 在九号培养基上增殖效果最好。继代培养以25~30天为宜, 此时试管苗正处于旺盛生长期, 繁殖能力较强。

2.3 激素对生根诱导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 不同的激素配比及其浓度对根原基的萌发时间、平均根数、平均根长、生根诱导率均有明显影响。在无激素的情况下, 接种10天后才有根原基产生;在添加激素的培养基上, 根原基萌发时间为5~7天, 最短为5天。

2.4 试管苗的移栽

将试管苗瓶盖打开, 分别在室内外炼苗3~4天, 洗净基部培养基后移栽到菜园土、河沙1︰1的混合基质, 保湿培养。移栽后第14天对移栽成活率进行统计, 移栽成活率达到96.4%。

3 结论

在培养基MS+6-BA (2.0~3.0 mg/L) +NAA (0.5~1.0 mg/L) 上, 可以实现生姜增殖与生根诱导同步进行, MS+6-BA 3.0 mg/L+NAA 1.0 mg/L为最佳培养基, 最佳继代繁殖周期为20~30天, 繁殖系数7以上, 生根诱导率达100%;培养20天后, 将试管苗移栽到菜园土、河沙1︰1的混合基质中, 保湿培养, 移栽成活率达96.4%。

4 讨论

本试验以重庆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乐山大姜为试材, 对不同激素及浓度对生姜增殖生根培养的影响进行了优化研究, 实现了增殖与生根同步进行。该技术具有减少环节, 简化操作,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等优点。

本实验中6-B A在生姜的增殖过程中是必须的, 在未添加6-BA的培养基中几乎没有芽的分化。6-BA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 超过一定浓度反而会限制芽的增殖。在附加6-BA 2.0~3.0 mg/L时, 可以实现较好的增殖效果。6-BA与NAA配合使用, 可达到芽增殖与根诱导同时进行的效果, 在培养基MS+6-BA3.0 mg/L+NAA 1.0 mg/L上效果最佳。继代培养周期一般控制在25天左右。

实践证明,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生姜的提纯复壮、改良和种性提高有明显作用, 同时生姜组培快繁技术可用于工厂化生产大量脱毒生姜种苗, 对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邬彬, 李启波.荣昌特色生姜产业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 2009, 3 (1) :70—72.

[2]冯英, 薛庆中.生姜脱菌快繁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 2002, 19 (4) :439—443.

[3]王志敏, 牛义, 李戎等.生姜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J].广西农业科学, 2006, 37 (1) :61—63.

[4]宣朴, 郭元林, 岳春芳, 等.生姜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 2004, 17 (4) :484—486.

[5]唐玉明, 李兴莲, 任道群, 等.不同方法处理对生姜组织培养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 2002, 15 (4) :116—118.

[6]刘文萍.密纹片姜茎尖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6) :100—101.

[7]花桂玲.铜陵白姜脱毒及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4, 10 (4) :59—60.

[8]张玲, 马林, 李卫锋.生姜组织培养的快繁技术[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3, 22 (2) :173—175.

[9]杭玲, 黄卓忠, 江文, 等.生姜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 2006 (5) :125—127.

[10]葛胜娟.生姜组培苗的培育及其生产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5) :75—78.

篇4:芦苇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芦苇;快繁技术;培养基;激素

中图分类号: Q94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057-02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湿地功能也有了广泛的认识。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担负着对地球自然水体的净化和处理功能。由于城市中天然湿地的逐渐减少和消亡,因此,人工湿地以其独到的优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近年来,宁夏人工湿地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如沙湖、阅海、鸣翠湖等景观湖泊已成为重要的风景区。同时,宁夏境内的人工湿地也存在富营养化的趋势,人工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既能满足湿地造景的需要,也能降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的含量,可谓一举两得。芦苇、香蒲是宁夏银川平原本土植物,具有短期成型及快速成景等优点。

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是湿地最常见的挺水植物,为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水生植物。芦苇多生于低湿地或浅水中,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河溪边等多水地区。芦苇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繁殖力强,生物量大,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以适应比较恶劣的环境条件[1]。芦苇对多种污染物抗性强,具有很好的水质净化作用,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成为湿地种植的水生植物的优先选择[2]。自然生长的芦苇,以种子和根状茎繁殖。在造景绿化过程中,由于水生植物恢复生长要求较高,受环境制约因素较多,所有大多采用人工采挖及移栽的办法,目前,尚缺乏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的快速繁殖的方法。因此,探索芦苇的组培育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组培技术的应用很广泛,很多种植物都实现了利用组培育苗的方法进行快繁。叶保君等在花叶芦竹组培试验中取材为秋季植物茎秆的侧芽为外植体[3-8],取材受季节和材料的限制,在春季不能进行有效组培快繁。本试验就茎段作为外植体,取材方便,不受季节限制,筛选合适的培养基和激素配比浓度使茎段在节处产生侧芽,进而生出新根形成组培苗,建立和优化芦苇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以期为芦苇的组培快繁生产提供操作流程和数据参考,为批量生产芦苇组培苗并应用于人工湿地建设和园林水景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取芦苇叶片、节间、节作为不同的外植体;选取1/2MS、MS、N6培养基作为培养基质。植物生长激素为6-BA、NAA、IBA。

1.2 方法

1.2.1 培养基的筛选 取夏季芦苇叶片,用清水冲洗干净,剪切成大小一致的小片,按如下方法消毒:(1)用无菌水洗3次;(2)用70%乙醇消毒30 s,无菌水冲洗3次;(3)0.1%氯化汞消毒5 min,无菌水冲洗5次[9],冲洗过的外植体放在已灭菌的滤纸上吸干水分,然后分别接种到1/2MS、MS、N6 3种培养基上,控制环境条件,培养温度(25±2) ℃,光照时间为 12 h/d(下同),光强1 500~2 000 lx,光照12 h/d[9]。在此条件下培养,观察其生长状况。

1.2.2 外植体的筛选 取芦苇的叶片、带节的茎段分别作为不同的外植体,按如下方法消毒:(1)用无菌水洗3次;(2)用70%乙醇消毒30 s,无菌水冲洗3次;(3)0.1%氯化汞消毒 5 min,无菌水冲洗5次,冲洗过的外植体放在已灭菌的滤纸上吸干水分,分别接种到1/2MS培养基上,控制环境条件,培养温度(25±2) ℃,光强1 500~2 000 lx,光照12 h/d[9]。在此条件下培养,观察其生长状况。

1.2.3 外植体消毒方法的筛選 取夏季芦苇带节的茎段,用清水冲洗干净,剪切成大小一致小节,按如下方法消毒:(1)用无菌水洗3次,用70%乙醇消毒30 s,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氯化汞消毒5 min,无菌水冲洗5次。(2)用无菌水洗3次,用70%乙醇消毒40 s,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氯化汞消毒7 min,无菌水冲洗5次。(3)用无菌水洗3次,用70%乙醇消毒20 s,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氯化汞消毒3 min,无菌水冲洗5次。

冲洗过的外植体放在已灭菌的滤纸上吸干水分。以上3组处理材料分别接种在1/2MS培养基上,控制环境条件,培养温度(25±2) ℃,光强1 500~2 000 lx,光照12 h/d[9]。在此条件下培养,观察其生长状况。

1.2.4 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芦苇侧芽分化的影响 取芦苇茎秆,在节间处剪断,剪成长约1.5 cm的小段。把节段放入烧杯中用自来水冲洗数次,再倒入70%乙醇的烧杯中洗30 s,无菌水冲洗3次,再放入0.1%氯化汞中洗5min,无菌水冲洗5次。把已经冲洗好的节段放在已经灭菌的滤纸上吸干水分,备用。把准备好的材料接种在含有不同浓度激素的上述培养基上。控制环境条件,培养温度(25±2) ℃,光强1 500~2 000 lx,光照12 h/d[9]。在此条件下培养,观察节段的侧芽生长情况。

1.2.5 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芦苇生根的影响 取芦苇茎秆,在节间处剪断,剪成长约1.5 cm的小段。把节段放入烧杯中用自来水冲洗数次,再倒入70%乙醇的烧杯中洗30 s ,无菌水冲洗3次,再放入0.1%氯化汞中洗5 min,无菌水冲洗5次。把已经冲洗好的节段放在已经灭菌的滤纸上吸干水分,备用。把准备好的材料接种在含有不同浓度激素的上述培养基上。控制环境条件,培养温度(25±2) ℃,光强1 500~2 000 lx,光照12 h/d[9]。在此条件下培养,观察外植体的生根情况。

篇5:丰花月季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丰花月季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以丰花月季的腋芽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长度在1~10 mm的茎段及枝条中部的`芽诱导比较快,加入0.05 mg/L的赤霉素诱导效果更好.最佳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6-BA2.00 mg/L+IBA 0.30 mg/L,28 d继代1次有利于增殖;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4MS+NAA 0.03 mg/L.

作 者:吴淑平马汉云 龚凤萍 蒋双丰 张杰磊 党永超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21)分类号:Q943.1关键词:丰花月季 组织培养 快繁技术

篇6:石楠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IBA、NAA、KT和BA进行正交试验L8(4×24),研究酢浆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和壮苗的`技术.结果表明:(1)酢浆草叶片、叶柄分化的最优培养基为MS+IBA 0.5 mg・L-1+NAA 0.5 mg・L-1+KT 1.0 mg・L-1,接种后40 d芽诱导率可达40%;(2)酢浆草试管苗快速增殖培养基为MS+IBA 0.5 mg・L-1+KT 1.0 mg・L-1+BA 1.0 mg・L-1,28 d簇生苗新生叶可达71.0片;(3)酢浆草试管苗壮苗培养基为MS+NAA 0.5 mg・L-1,酢浆草试管苗的叶片最宽达到2.20 cm,叶柄最粗达到1.57 mm,叶柄最长达到12.00 cm,并有根状茎生成.

作 者:王钰 阮龙 武廷章 吴瑾华 谢继峰 吴林 吴飞 WANG Yu RUAN Long WU Ting-zhang WU Jin-hua XIE Ji-feng WU Lin WU Fei  作者单位:王钰,武廷章,谢继峰,吴林,吴飞,WANG Yu,WU Ting-zhang,XIE Ji-feng,WU Lin,WU Fei(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39)

阮龙,RUAN Long(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凤阳,233100)

吴瑾华,WU Jin-hua(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430074)

篇7:石楠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菊花组培快繁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为了去除病害复壮菊花,采用侧芽和花序轴两种外植体,分别在MS+6-BA2.0 mg・L-1+NAA0.1 mg・L-1+3%蔗糖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均可诱导产生不定芽,不定芽继续培养长大切成茎段微插于MS+6-BA1.0 mg・L-1+NAA0.1 mg・L-1+3%蔗糖培养基,再经过30 天左右培养增殖4.6倍.1/2MS+2%蔗糖培养14 天后100%生根.移栽基质采用泥炭与椰糖各半的混合基质,28 天后成活率98%以上.上盆后长势旺盛,翠绿健壮.花朵直径略大,且花色更加洁白,观赏价值更高.

作 者:陈喜林 陈晓彬 陈琦磊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海滨华侨公园管理处,汕头,515041刊 名:福建热作科技英文刊名: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年,卷(期):34(4)分类号:Q943.1 S682.1+1关键词:菊花 侧芽培养 花序轴培养 组培快繁

篇8:红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5~6月选取健康生长的美国红栌当年萌发的带芽枝条,去掉大叶,在自来水下冲洗干净,剪成带芽2~3cm茎段,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0%的酒精处理30s,无菌水冲洗2~3次,再用0.1%升汞消毒7min,无菌水冲洗3~4次,将茎段接种于启动培养基上。各培养基均加入白砂糖30g/L、琼脂6.5g/L、调pH值6.2。培养温度(25±1)℃,光照12h/d,光强2 000Lx。

1.2 启动培养

启动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BA和生长素NAA,每瓶接种1个芽,每处理30瓶,重复2次,生长25d调查芽的诱导率。

1.3 增殖培养

将启动培养诱导的芽,接种到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BA与NAA配比的增殖培养基上。每瓶接种5个芽,每处理20瓶,重复2次,生长30d,调查增殖系数和平均株高,筛选最佳增殖组合。

1.4 生根培养

无菌条件下切取丛生芽中3cm左右的壮苗转接至1/2MS生根培养基上,IBA设置4种浓度水平,摸索最佳生根浓度。每处理20瓶,每瓶5株,重复2次,生长25d,调查平均每株生根数、平均根长和生根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红栌启动培养的影响

启动培养的成功除了有很好的外植体杀菌外,还取决于外植体生长需要的营养与激素配比。从表1可以看出,在红栌启动培养中,保持生长素NAA不变,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BA对芽的启动影响很大,随着浓度的升高,成芽率不断升高,当BA为0.8mg/L时,成芽率最高,随后成芽率下降。另外,在启动培养中发现,较高的BA会引起诱导的芽畸形。红栌启动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BA 0.8mg/L+NAA0.3mg/L,诱导率平均为46.7%。

2.2 不同浓度BA与NAA对红栌增殖系数和生长量的影响

在红栌的增殖过程中发现,随着细胞分裂素BA浓度的增大,增殖系数不断增高,在BA浓度为1.0mg/L时增殖系数最高,当BA浓度再增高时,增殖系数呈下降趋势。说明红栌适宜在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下增殖。由表2可以看出,MS+BA 1.0mg/L+NAA 0.5mg/L作为增殖培养基效果最佳。

2.3 不同浓度IBA对红栌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当丛生芽长到2.5cm左右时,可以接入生根培养基中,在生根培养基中10d有根眼出现,20d根可以长到2cm左右,根数2~4条,从表3可以看出,1/2MS+IBA 0.5mg/L培养基最适合红栌生根培养。

3 结论

对红栌当年生茎段进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红栌在MS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BA与NAA激素配比下,启动诱导率可达46.7%,增殖系数为3.8,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5mg/L,生根率可达到100.0%。

参考文献

[1]刘杰.美国红栌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河北林果研究, 2004 (3) :3-5.

[2]侯修胜.美国红栌的栽培与开发价值[J].林业实用技术, 2002 (7) :14-15.

[3]张永红.紫叶红栌的离体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5 (5) :356.

[4]崔俊茹, 陈彩霞, 李成, 等.美国红栌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4 (10) :588.

[5]胡相伟, 张守琪, 李毅.美国红栌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 :59-61.

篇9: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关键词:蝴蝶兰;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中图分类号 Q949.71+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2-23-02

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 Bl.)是兰科蝴蝶兰属多年生名贵花卉,于1750年发现,现已发现70多个原生种,原产马来西亚等热带地区,大多数产于潮湿的亚洲地区,在中国台湾和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台湾出产最多,因花形似蝶而得名。其株型美观、枝叶繁茂,花朵硕大、花色鲜艳,而且花期特别长,一般为2~3个月,最长可达半年,适于家庭摆设或作切花用于花篮、花束等,在热带兰中素有“兰花皇后”的美誉,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深受国内外花卉市场的欢迎。但是,由于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植株很少发育侧枝,很难采用常规分株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其种子也不含胚乳或其他组织,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因此无法利用播种方式进行有性繁殖,而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种苗繁殖是目前蝴蝶兰大规模生产的唯一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蝴蝶兰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蝴蝶兰组织培养诱导原球茎的外植体有茎尖、叶片、花梗腋芽、花梗节间切段等诱导类原球茎,进而诱导分生苗实现快繁。

蝴蝶兰的繁育方法有2种:丛生芽和原球茎增殖。原球茎增殖容易出现变异,采用丛生芽增殖能够很好地保持原有品种的特性,还可利用花梗腋芽、叶片等作为外植体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再利用诱导产生的不定芽的茎尖进行茎尖培养,可得到大量的原球茎状体。由于茎尖作外植体诱导原球茎诱导率高,但损伤母株,而且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率,故利用腋芽萌发的不定芽的幼叶为外植体,虽然诱导率稍低,但大大降低了污染率。

大量研究表明,在蝴蝶兰进行组织培养过程中,选取的外植体不同,原球茎的诱导率也有很大差异,其中幼叶、茎尖、花梗腋芽是蝴蝶兰原球茎诱导的较佳外植体,叶片和根段的诱导效果最差。但是,采用茎尖作外植体会对植株造成损伤,因此蝴蝶兰的组织培养通常以幼叶或花梗腋芽为外植体。蝴蝶兰组织培养采用的基本培养基有MS、1/2MS、VW、B5、KC、花宝及其改良型等。

通过组织培养,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幼小植株,是经济有效的快速繁殖方法,也是工厂化育苗的重要途径。研究蝴蝶兰快速繁殖的方法、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综合栽培技术,有利于我国花卉业向高档次、高效益方向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白花红心品种健壮无病虫的带节花梗。蝴蝶兰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有茎尖、茎段、叶片、花梗腋芽、花梗节间、根尖等,各部位均可诱导成功,只是难度高低不一。蝴蝶兰是单茎性热带气生兰,只有1个茎尖,如果直接从开花植株取得茎尖或茎段,造成整株浪费;以叶片或根尖作外植体,材料丰富,但诱导周期长、难度大;用花梗腋芽或花梗节间作外植体,容易诱导,外植体表面灭菌成功率高,是最合适的外植体取样部位。

1.2 方法 取材前2~3周,把母株置于温室内培养,不要喷水。在接种前选择健壮无病的带节花梗剪下,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将花梗剪成长约2~3cm带腋芽的切段,用无菌吸水纸或纱布吸干水分,带入无菌操作室按无菌操作程序进行灭菌和接种,再用70%的酒精浸30s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0.1%HgCl2溶液消毒8min、12min、16min,无菌水冲洗4~5次,切取带1~2个芽点的花梗接种于MS+BA3的培养基上,可用腋芽萌发为丛生芽。初代培养诱导温度为25~28℃,光照以1 800~2 200lx为宜。20d后统计不同时间处理对外植体污染率及死亡率的影响。

外植体的诱导与继代增殖均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继代增殖过程中附加不同浓度BA、NAA的激素配比;生根培养设置了1/2MS、1/3MS、1/4MS处理,同时附加香蕉泥100g/L,活性炭1g/L和不同浓度的NAA、IBA。所有培养基均添加蔗糖25g/L或30g/L;琼脂6g/L;pH5.3。培养温度25~27℃;每天光照10~16h;光照强度为1 500lx。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消毒时间对无菌体系建立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蝴蝶兰外植体随消毒时间的延长,污染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12~16min内,可将污染率控制在10%~20%,成功率达60%。但同时,外植体死亡率也不断增加,其中16min的死亡率高达60%,而8min的死亡率仅为10%。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蝴蝶兰外植体以12min的消毒时间最佳。

2.2 花梗腋芽的培养 将消毒好的外植体切成带1~2个芽点的花梗接在启动培养基MS+BA3mg/L+NAA1mg/L+蔗糖30g/L上进行培养。花梗侧芽在此培养基上培养7~10d后腋芽突起膨大,经过15d后腋芽萌发,可达1cm以上的不定芽。

2.3 不同BA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丛生芽的分化与增殖是实现蝴蝶兰工厂化的关键。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激素组合可使诱导出来的腋芽分化成丛生芽。在试验过程中笔者观察到NAA的诱导率比IAA、IBA高,BA的诱导率比KT高。从表2可以看出,增殖率随着BA浓度的上升而增加,但是,BA浓度并非越高越好,高浓度的BA会使芽长势细弱。本试验的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BA5mg/L+NAA0.1mg/L+蔗糖30g/L。

2.4 不同无机盐的营养对生根的影响 影响蝴蝶兰无根苗生根的重要因素是无机营养元素。本试验比较了1/2MS、1/3MS和1/4MS等处理,结果见表3。无机营养较多的生根率明显高于含量较低的处理;另外,生根壮苗需要较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因而蔗糖浓度对生根有显著影响,生根率随蔗糖浓度的提高而升高,同时添加香蕉泥提高了培养基总糖含量,从而也可以提高生根率并促进生根苗的生长。本试验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1mg/L+IBA1mg/L+蔗糖25g/L,生根率可达100%。

2.5 试管苗的移栽 当试管苗具有3~4片叶、2~3条粗壮的根时,即可进行移栽。南方地区可在3~10月进行,以4~6月或9~10月移栽效果为好。先将试管苗移出实验室,打开瓶盖,放置于通风、明亮的常温房间炼苗,每天早、中、晚各喷水1次,保证足够的湿度。3d以后,用镊子将小苗轻轻夹出培养瓶,洗净根部附着的培养基。可先用1 500倍的多菌灵药液浸泡5~10min,然后种植于椰糠基质中,环境温度保持25~28℃,湿度保持在80%~90%,防阳光直射。当新叶长出、新根伸长时,每周1次叶面喷施0.3%~0.5%KH2PO4,成苗率可达65%以上。

3 结论

在本试验中,蝴蝶兰外植体无菌体系的建立取决于消毒时间,8min与16min的消毒效果都不甚理想,而以12min的成功率较高。随着消毒时间的延长,外植体死亡数也不断增加,说明长时间用升汞作为消毒剂对蝴蝶兰幼嫩茎段有很强的杀伤力。

由于蝴蝶兰这个名贵品种对移栽环境要求的特殊性,因此,迄今为止,笔者仍未能获得蝴蝶兰试管苗移栽较为成功的经验。对于其移栽试验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刘青林,马祎,郑玉梅,等.花卉的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韦三立.花卉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篇10:绿花百合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百合是世界著名的切花品种之一, 传统的百合繁殖方法, 繁殖系数较低, 单株百合每年只能得到1~3个小鳞茎[3], 而且易将所感染的病毒传播给后代, 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4]。利用组织培养技术, 可以迅速去除病毒和更新现有品种,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 很多花卉研究者进行了百合组织培养繁殖研究[5~8], 提出了百合组培的一般方法。有关百合的组织培养技术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7~10], 但针对野生绿花百合的报道不多。本试验采用秦岭山区绿花百合的鳞茎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 扩大其种群数量, 旨在为这一物种的种质资源保护以及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数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绿花百合为秦岭山区采集的种球, 栽植于西安文理学院植物繁育基地内。

1.2 培养条件

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添加不同浓度组合的激素, 附加30g/L蔗糖和6g/L琼脂粉, p H值5.8~6.0。培养温度为23±2℃, 光照强度为1000~1500Lx, 日光照时间12h。

1.3 试验方法

1.3.1 外植体处理。

选取生长良好的绿花百合鳞片, 用自来水将其冲洗30min后, 用75%酒精浸洗60s, 再用0.2%升汞消毒7min, 然后用无菌水冲洗5~6次。用无菌吸水纸吸干水分, 将外植体切成约5mm的方形小块, 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到培养基上。

1.3.2 诱导培养。

经消毒的外植体接种于不同诱导培养基上, 以MS为基本培养基, 设置6-BA (0.5、1.0、2.0mg/L) 、NAA (0.1mg/L) 进行配比, 研究不同外源激素组合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1.3.3 增殖培养。

将新萌发出高2~3cm的不定芽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上, 以MS培养基为基础, 再设置浓度为6-BA (0.5、1.0、2.0 mg/L) 、NAA (0.1 mg/L) 进行调配。30d后进行统计, 研究不定芽的增殖情况。

1.3.4 生根培养。

将在诱导培养基上长势较好的小芽, 从其基部切下, 转接于不同的生根培养基上, 研究其生根情况。

1.3.5 组培苗的移栽。

对高度长至3cm左右的生根苗进行炼苗后, 再移栽至消毒过的混合基质 (草炭、珍珠岩和沙=3:1:1) 上, 浇透水, 约15d后新根长出, 成活率达98%以上, 成活后移入温室栽培。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激素组合对百合不定芽的诱导情况

从表1可知, 1~6号培养基都能够诱导出不定芽, 除2号外, 其余培养基诱导出小芽的数量比较少。因此, 百合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以MS+6-BA1.0mg/L+NAA 0.1mg/L较适宜。

2.2 不同激素组合对百合增殖培养的情况

将诱导出健壮无变异的不定芽移入表2所列的3种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中, 30d继代1次, 培养60天后统计并观察不定芽的增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6-BA对百合不定芽的增殖有促进作用, 同时配合较低浓度的NAA对增殖有明显的作用。其中, 以激素组合培养基6-BA1.0mg/L+NAA0.1mg/L的配比最佳。

2.3 不同培养基对绿花百合生根的影响

将诱导培养基上长势较好的小芽移至不同激素水平的生根培养基上, 30d后观察并统计生根情况。从表4可以看出, 随着添加NAA浓度的增加, 生根率有较为明显的升高。同时, 培养基盐浓度的高低对生根有一定的影响, 1/2MS对组培苗生根的促进效果比MS明显。因此, 1/2MS+NAA0.2 mg/L的生根效果最好, 生根率达90%。

3 结论

从对绿花百合鳞片的诱导和增殖影响来看, 培养基中不同激素的种类与浓度配比是组培快繁技术的核心。试验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 用6-BA和NAA2种激素就可以实现快速繁殖。本试验以秦岭绿花百合鳞片为外植体, 筛选出适宜的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NAA;适宜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 6-BA+0.01mg/L NAA;适宜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0.2mg/L NAA。这些试验参数的获得将为绿花百合的种质资源保存、生产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本试验中也试图以绿花百合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快繁, 发现其叶片在不同培养基上存活时间不同, 最终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培养基。如果能利用绿花百合的叶片进行快速繁殖, 将会大大提高这种珍稀野生绿花百合的快繁系数。

摘要:以秦岭山区绿花百合的鳞片作外植体, 进行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绿花百合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NAA;适宜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NAA;适宜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0.2mg/L NAA。

关键词:绿花百合,组织培养,快繁

参考文献

[1] 宁云芬, 周厚高, 黄玉源等.百合种球繁育的研究进展[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5 (2)

[2] 赵祥云, 陈新露, 王树栋.秦巴山区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0, 18 (1)

[3] 赵祥云, 王树栋, 陈新露等.百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4] 崔澄, 桂耀林.经济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5

[5] 张淑娟, 刘与明.新铁炮百合鳞片培养和快速育[J].江苏林业科技, 1998 (S1)

[6] 解继明.百合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7 (3)

[7] 刘丽敏, 卢塞清, 陈燕霞等.百合花器官的组织培养[J].广西农业科学, 2007 (3)

[8] 姜春华.西伯利亚百合花丝组织培养研究[J].甘肃农业, 2008 (8)

[9] 张彦妮, 张艳波.毛百合鳞片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8)

篇11:草莓组培快繁技术

关键词:草莓;组织培养;移栽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2005402中图分类号:S668.4文献标识码:B

草莓是结果快、成熟早、植株小、周期短、管理方便、病虫较少、加工容易、便于调控的一种果树。在世界浆果类水果生产中,其栽培面积和产量仅次于葡萄。草莓繁殖主要通过匍匐茎分株。在长期无性繁殖中,易导致种苗退化,影响产量和品质。应用离体培养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现将草莓组培快繁技术简介如下。

1外植体的植入

春季当草莓匍匐茎长到10 cm以上时,于晴天早上10时以前,采取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茎尖(2~3 cm),迅速拿到实验室在流水下处理2~3 h,再用洁尔灭浸泡1 h,后用流水冲洗干净。然后在超净台内用75%的酒精浸泡15~20 s,用无菌水洗3~5遍,再用0.1%的升汞浸泡8 min(升汞液中加1~2滴吐温),浸泡过程中要不断搅拌,最后再用无菌水清洗3~5遍后放在无菌滤纸上吸干水分。在显微镜下剥取约0.2~0.5 mm的茎尖,接种到诱导培养基内(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6-BA 0.5 mg/L),放入培养室培养。培养室光照14~16 h/d,光照强度1 800~2 000 lx,温度20~26 ℃(光照时段26 ℃左右,暗培时段20 ℃左右)。

2继代扩繁及生根培养

当外植体培养50~60 d后,茎尖长到1.5~2.0 cm时,开始转接于继代培养基(MS+BA 0.2 mg/L+NAA 0.05 mg/L)上培养,培养条件同前,继代培养周期为30~35 d。连续扩繁几个周期,瓶苗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开始进行生根培养。生根选用苗高2 cm以上、具

庞传明等:草莓组培快繁技术

3~4片大叶的健壮株,接种到(1/2MS+NAA 0.2 mg/L)的生根培养基中,20 d后,根系长到1~2 cm时开始炼苗移栽。

3大棚炼苗移栽

大棚炼苗的最佳时间在4-10月份,此时棚内温度较高,地温也相对较高,光照时间长,最适合草莓组培苗的生长发育,易于成活。

3.1炼苗

将装有生根苗的培养瓶放入大棚内,进行闭瓶炼苗,约10~15 d。此段时间每3 d增加一次光照强度,从5 000 lx一直增到10 000 lx,温度30 ℃左右,当瓶苗明显长高且有新叶长出,根系长到3~4 cm时开始开瓶炼苗2~3 d。开瓶前大棚要消毒一次,以防大量污染。开瓶后每瓶内迅速加少量水,以增加瓶苗的湿度和水分,同时还有一定的防菌作用。

3.2移栽

移栽前应先配制营养土和准备苗床。将准备好的泥炭、沙、珍珠岩,按5︰1︰1的比例配好,用500倍液的多菌灵灭菌,然后用塑料布闷盖,灭菌2~3 d。栽苗前把营养土铺好,厚度约10 cm左右,最后再用500倍液多菌灵把苗床浇透或直接将营养土装入72孔穴盘待用。

完成炼苗后把小苗从瓶内用镊子取出放入清水中清洗干净根系上附着的培养基,去掉小苗茎部发黄、发脆的老叶,然后将苗子放入1 000倍的多菌灵液中浸泡3~5 min。尔后把小苗按30 cm×60 cm株行距栽入提前铺好的炼苗床上,最后浇透水,扣上小拱棚,并在小拱棚上搭上遮阳网。若栽到72孔的穴盘中,也要放入小拱棚,开始驯化。注意在取苗、洗苗、栽苗过程中必须轻取轻放,以防幼嫩根系和茎段折断影响成活率。

3.4移苗管理

篇12:牛樟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关键词:牛樟,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为台湾本土特有阔叶树种,原本台湾海拔200~2 000 m地区都有其自然分布,但由于大量采伐,目前只在高山地区零星分布。牛樟椴木可用于栽培牛樟芝,牛樟椴木栽培的樟芝,其外观、香气、苦味与成分等能完全取代野生樟芝。有祛风行气、化淤活血、温中消结、镇静止痛、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提升机体免疫力之效;对于治疗胃肠疼痛、腹泻呕吐、食物中毒、毒蕈中毒、糖尿病、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更是有独特功能。樟芝在台湾被视为珍贵的药用真菌,被称为“森林中的红宝石”[1],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商业价值,在港澳被称为“神芝”。因此,天然牛樟遭到过量采伐,加上牛樟花属黏质虫媒花,母树间授粉困难,又多开于树冠顶端,易遭风害,偶有种子形成在成熟前即遭鸟、兽食害,采种困难。在自然状态下,很少有天然更新丛生,偶有天然下种,也因林下亮度不足、枯枝落叶过厚而使种子不易着床发芽等原因,导致牛樟自然成苗困难。因此,研究牛樟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取当年生幼嫩枝条带腋芽茎段,除去叶片,保留1~2cm长的叶柄,并将茎段切成4~6 cm长,先用自来水冲洗30min后,再用洗衣粉水浸泡30 min,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浸泡60 s,再用0.l%Hg Cl2溶液浸泡15~20 min,无菌水冲洗4~6次,两端及叶柄各切去1 cm左右,然后切成1cm左右的茎段,每段带1个腋芽,接种于备用培养基上,经过10 d培养后,选取无污染外植体接种于各试验培养基上[2]。l.2试验方法

1.2.1 基本培养基和启动培养基的选择。

采用MS、B5、White、改良的MS(以下笔者自命名为ML,即在MS的基础上另加VC2 mg/L、生物素0.24 mg/L、L-半胱氨酸5 mg/L),分别外加6-BA 2 mg/L、NAA 0.5 mg/L,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进行试验,每组3次重复,每个重复20瓶,每瓶1个芽[3]。

1.2.2 增殖和生根培养基的选择。

增殖培养基为选取的基本培养基附加6-BA 2.0、l.5、l.2、l.0 mg/L 4个浓度水平与NAA 0.8、0.6、0.4、0.2 mg/L 4个浓度水平的组合,用L16(45)正交表安排试验,3次重复,每个重复10瓶,每瓶接入5个团块。生根培养基为1/2选取的基本培养基(大量元素减半,其他不变)附加NAA 0.1、0.2、0.3 mg/L 3个浓度水平与IBA0.3、0.5、1.0 mg/L 3个浓度水平的组合,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每个组合20瓶,每瓶接入10株[4]。

1.2.3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为25~28℃,培养基p H值为5.8,所有培养基中均加白糖30 g/L,采用日光灯作为人工光源,光强1 500~2 000 lx,光照时数10~12 h/d[5,6]。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培养基和启动培养基的选择

接种后经过40 d培养,统计数据并观察生长状况(表1)。可知,采用MS为基本培养基,有部分外植体的腋芽有萌发,能形成丛生芽,但叶片和茎生长极不正常,即叶片卷曲不能正常展开且叶片变厚,最后变褐脱落,茎上有愈伤组织长出;采用B5和White为基本培养基,只有少数外植体的腋芽能萌发,但只有芽点,很难形成丛生芽;采用ML为基本培养基(即改良的MS培养基),大部分外植体的腋芽能正常萌发,能抽长并形成丛生芽,叶片及茎生长正常。通过对比分析,最终选择ML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效果最佳,因此选择ML+6-BA 2.0 mg/L+NAA 0.5 mg/L为最佳启动培养基。

2.2 继代增殖培养

选取腋芽已萌发、生长正常的外植体,接种到各种增殖培养基上(采用ML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配比的激素组合),10 d后可见部分培养基中的继代材料基部叶腋处有芽点萌发,30 d后开始进行观察,并统计数据(表2)。可知,随6-BA浓度增加,其外植体增殖倍数增加,随NAA含量增加,茎基部松散愈伤组织不断增加,叶片逐渐开始卷曲变形,最后以6-BA 1.5 mg/L+NAA 0.4 mg/L的组合作为继代增殖培养基,其增殖倍数较高(3.30),且茎、叶生长正常,叶片能正常展开,可生根有效芽数较多。方差分析表明(表3),不同浓度水平6-BA与NAA对不定芽增殖有极显著影响。

2.3 不定根的诱导培养

将增殖培养30 d后高3.0 cm以上、叶片正常展开的芽苗,通过无菌操作切取2.5 cm左右顶芽,接种于以1/2 ML(大量元素减半,其余不变)为基本培养基的各试验培养基上培养25 d后,观察并统计数据(表4)。结果表明,以附加NAA0.1 mg/L、IBA 1.0 mg/L为最佳激素浓度组合,生根率达94.0%。生根效果方差分析表明(表5),不同IBA浓度对芽苗生根率有显著影响;不同NAA浓度对芽苗生根率影响不显著。

2.4 组培苗的炼苗和移栽

生根培养25 d的生根瓶苗及时移到高温高光强炼苗区(炼苗区温度为30~35℃,光照3 000~5 000 lx)炼苗7~10 d,再洗去根部的培养基,放入0.2 g/L多菌灵溶液中浸泡10 min,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移栽至经过0.5 g/L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的70%无菌红心土+30%河砂的基质中,移栽后浇透水,覆盖薄膜保温并遮荫70%~80%,7 d后,每5 d喷1次多菌灵或代森锰锌500倍液,每天打开薄膜通风5 min,以防病害,保持相对湿度90%以上,15 d后可逐渐揭开薄膜。注意遮荫,移栽30 d后检查,小苗平均成活率可达90%以上。

3 结论与讨论

(1)以改良MS培养基(即ML培养基)+6-BA 2.0 mg/L+NAA0.5 mg/L为诱导培养基,以ML+6-BA 1.5 mg/L+NAA 0.4 mg/L为继代增殖培养基,以1/2ML+NAA 0.1 mg/L+IBA 1.0 mg/L为生根培养基,可使牛樟外植体的诱导率达71.7%,增殖倍数达3.30,生根率达94.0%。

(2)牛樟组培中,取材部位对腋芽萌发和丛生芽形成有影响,以当年生幼嫩枝条中上部带腋芽茎段易形成丛生芽。

(3)培养过程中,发现有部分生根苗叶片脱落,这是否与生根材料、植物激素及培养温度、光照等有关,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鸥,张君逸,卢喜.樟芝及其研究开发概况[J].福建热作科技,2006,31(4):40-42.

[2]潭文澄,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84-146.

[3]洪伟.林业试验设计技术与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8-158.

[4]陈碧华.“香水”白鹤芋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20(3):273-275.

[5]周国英.山俞菜组织培养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0,20(1):65-67.

上一篇:情,珍藏在记忆的天空情感美文下一篇:兴长中学物理教师成长专业培训心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