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分享

2024-05-01

理念分享(精选六篇)

理念分享 篇1

分享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在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方面, 《计划》提出“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 要制定“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方案, 促进互联网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同时提出了发展分享经济的理念。创新消费理念, 大力发展分享经济, 把分享经济作为优化供给结构、引导绿色消费的新领域, 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提高资源利用率。支持闲置房屋、闲置车辆、闲置物品的分享使用, 发展分享办公、分享存储、分享信息, 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效率。创新商业模式, 大力发展设备租赁产业, 改变传统产品提供模式, 提高产品维护专业化水平。鼓励专业分享平台建设,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和信用评级机制, 实现分享商品、信息、服务的在线交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主任周宏春介绍, 分享经济的成立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闲置资源, 二是要有买家, 三是要有平台。有人有闲置的东西, 有人想用又不想买, 有了互联网平台, 就可以直接进行交易, 既减少了使用成本, 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有业内人士表示, 分享经济具有几个非常明显的优点, 首先是节约。分享经济由于并不投入新的生产要素, 而是将原先沉睡的经济要素重新投入到经济活动之中, 因此, 具有高度的节约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便利, 分享经济并不需要额外的投入资源和人力维护, 因此, 也具有高度的便利性, 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就可以完成分享经济。第三是效率, 分享经济由于经济资源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 因此使用起来即时迅捷, 可以极大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率。第四是环保, 由于不需要额外的资源投入, 分享经济在降低污染、节能减排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潜力。

分享经济是未来发展趋势

滴滴出行创始人、CEO程维表示, 滴滴发展非常快, 除了它是“互联网+交通”的典型, 其背后真正的关键是“分享经济”的到来。他认为,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 那些资源紧缺的领域开始孕育出分享经济的萌芽, 而分享经济是未来20年整个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发展趋势。他指出, 如果未来要享受越来越方便舒适的出行, 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买一辆汽车, 而是需要在不大幅增加汽车总量的背景下按使用付费, 把汽车闲置的时间拿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人使用, 降低了每一个人的成本, 提高了整个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

目前不仅在交通出行方面有分享理念, 近年来兴起的民宿出租也是其中之一。Airbnb是近年来兴起的著名民宿租赁平台, 用户可通过网络或手机应用程序发布、搜索度假当地普通市民的房屋租赁信息并完成在线预定, 享受当地人的真实生活。根据2015年的数据, Airbnb已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拥有12000万个房源, 平均每晚有40万人住在Airbnb提供的房间里。另外也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参与到分享经济中来。

分享经济需突破障碍保障安全

虽然分享经济具有如此多的优点, 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分享经济提供了技术和条件, 但是分享经济的发展在当前还面临着很多障碍。

分享经济所需要调动的沉睡的社会资源, 往往是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 各个角落, 而这些领域角落都是被传统的地域、行业等固化的管理体制所束缚, 从而无法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大循环中。由于长期形成的管理体制, 从而衍生出了固化的管理惰性与管理模式乃至利益藩篱。

业内人士指出, 要发展分享经济, 首先管理部门要打破原有传统的管理思维与模式。面对分享经济, 管理部门首先不能想的是突破了自己的管理格局和部门利益, 而应该想的是分享经济是否促进了社会发展, 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与保障了人民利益, 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其次, 构建新型广泛参与的治理体制。分享经济由于参与面广, 调动资源大, 原有政府单一的监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治理需要, 而应该充分利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媒体、公民监督等各种渠道实现对分享经济的秩序治理。可以说, 分享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起来, 取决于新型的治理体制配套措施能否跟上, 促进其发展, 而不是制约。

传递护理服务理念发现分享工作之美 篇2

——护理部进行全院护理创优督导查房

为患者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护理部张莉主任、苏敏谊副主任每天早上都到临床一线进行创优服务督导查房,从护理管理、安全、服务、技术及质量等环节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纠正及整改,及时帮助临床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要明确护理服务理念,清楚护士的责任是什么?什么是帮助?什么是安排?什么是亲自做?落实护理工作职责,无论什么时候,当患者有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要找的就是护士。落实分级护理体现服务内涵,在落实各项护理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以评估为切入点,渗透专业体现内涵。怎样降低陪人率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安静的环境,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制定护理目标要让科学的数据说话、从专业的角度界定需要陪护的人群提升护理服务,从而让病人满意家属放心。针对个别病区乱对护士长提出管理要求,首先要与科室的护士们沟通,听取她们的意见,用怎样的方法管理好病房并制定标准,让大家齐抓共管,向其他做得好的病区护士长取经,从台面物品的放置、椅子的统一摆放、被服的折叠等方面提出建议。护理服务要以病人满意为标准,我们要为病人创造惊喜,例如生日贴心问候、术前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有心意礼物、巡视时带上病人需要物品随时能为病人服务等等,通过沟通、引导患者或家属感知感悟护理服务。结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工作任务,在全院各病区的护理查房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护理工作亮点,护长手把手帮助病人功能康复训练、责任护士们正为病人进行高技术的护理操作、健康助理黄连英、李宝连为轮椅病人读报、擦身等等,基础护理的落实及各专科特色护理内涵的体现,那份关爱、体贴是病人可感知感受的。

华为终端发布“自在分享”品牌理念 篇3

“今天,我们将再次启程,前往一个充满挑战却有着更多精彩的未来。”在发布会上,华为终端公司CEO万飚表示,“我们将不断应势而变,成为一个最终以消费者为中心,与运营商紧密合作的全球主流终端品牌,并于2015年,跻身全球三大手机品牌之列。”

发布会上,华为终端推出全新品牌理念——“自在分享Let’s simply share”,致力于通过提供最尖端的科技和易用的产品,让消费者能够轻松、便捷、无障碍地体验、分享移动互联生活的精彩。“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的使命是不断推倒重重隔阂,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中心,自在分享沟通乐趣。”华为终端CMO徐昕泉先生表示,“我们的品牌理想就是自在分享的大同世界。”

此外,在席卷全球的“云”浪潮中,华为率先推出了业界领先的“云服务”平台,占据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技术制高点,成为产业领军者。

而“远见”是华为终端首款完美承接“云服务”的旗舰之作。它不仅可以让用户尽享百万量级的音乐、视频、游戏等移动互联网资源,还提供“云服务”所特有的“手机不怕丢”、“精彩随心甩”、“内容随身带”三大业务,完全颠覆传统智能手机的使用体验。

理念分享 篇4

1. 国外对“分享教育”的研究

关于教育中的“分享行为”研究, 最先是从国外开始的。国外大部分研究都认为“分享”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意识, 并是有所表现的, 普遍认为出生后第8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分享倾向, 一岁以后的幼儿能够对同伴、兄妹给予特定的帮助与分享。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一意识能否持续表现出来, 则需要教育来对它进行加强。因此, 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分享行为”和“分享意识”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外的研究文献, 不难看出, 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人的“分享”品质的研究, 将“分享”作为一种教育、管理的理念来研究的文献较少。

2. 我国对“分享教育”的研究

我国近代最先对“分享行为”进行研究的是岑国祯、刘京海 (1988) 。他们用对偶故事对5~n岁儿童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近些年,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北师大肖川教授在其《智慧与真情》一书中, 明确提出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必须具备“分享”的品质。然而, 这些研究仍然是针对人的“分享”品质而展开的, 在有关“分享教育”理念的研究方面, 直到新世纪后才被提及, 且相关文献极少。2005年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开展了“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到目前为止, 该研究是关于“分享教育”的重要课题, 其专著《学会分享:分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是当前国内在“分享教育”理念研究方面唯一的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 其研究内容涉及广泛。但这些研究由于缺乏案例分析, 其可操作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长沙财经学校近年来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且已提出了开展基于分享理念的中职学校管理与建设的主要思路, 相比以往研究, 该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因而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分享教育”理念厘定

(1) “分享”的概念。对于“分享”, 目前仍没有一个明确又具体的定义, 大多数学者认为分享是一个较为模糊的动词, 其核心指向的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毋庸置疑,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正能量”行为,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帮助、合作、分享、谦让、宽恕等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分享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 其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乐意将已有资源拿出来分享给他人;第二层含义是分享他有资源。当然在实际的生活中, “分享”活动往往不是单向的, 而是在分享已有资源或分享他有资源时, 双方的资源、行为、观念的双向输出, 强调的是相互的分享, 这种分享通常是双赢的。

(2) “分享教育”理念的概念。分享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分享教育”就是基于分享理念, 在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 师生在分享原有成果的同时努力创新成果, 为他人、学校乃至社会所共享的教育。它的关键不是立足于他人核心价值的分享, 而是立足于自我资源的分享, 即首先要将己有资源分享给他人, 具体解决四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1) 己有资源与人分享:即教师、学生、企业、学校等有自身追求动力, 不断进行能量积累, 有实实在在可以输送给别人的资源, 包括行为、观念、价值、经验等。 (2) 愿意与人分享:即要解决的是教师、学生、企业、学校等层面的分享动机问题, 有需求才会有动机, 利用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来促成“我愿意”的分享动机, 关注分享教育的内驱力因素。 (3) 如何与人分享:这是分享教育的方法论问题, 即教师、学生、企业、学校之间实现分享的方法与路径。 (4) 分享什么:这是对分享教育的载体研究, 并关注到载体的时代性、创新性和丰富性, 通过这个意义载体, 来树立学校的教育观念。

摘要:西方最先对教育中的“分享行为”进行研究, 截至今天, 国内的相关研究极少, 《学会分享:分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当前“分享教育”研究的唯一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本文通过对现有主要研究文献的回顾, 认为“分享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 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其核心是要全面贯彻“学会分享”的理念, 并将这一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方式与措施, 因而, 其关键不是立足于他人核心价值的分享, 而是立足于自我核心价值的分享。

关键词:分享教育,理念溯源,概念厘定

参考文献

[1]嵇珺, 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12) .

[2]钱丹莉.“分享”的魅力[J].吉林教育, 2012 (4) .

理念分享 篇5

一、凝聚共识:一流大学本科建设意义重大

在论坛开幕式上,林蕙青作了主旨演讲。她指出,建设一流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解决高校自身发展突出问题、实现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林蕙青的讲话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同。在一天半的论坛报告和讨论中,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达到了凝聚共识的目的。

(一)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建设具有实现“双一流”大学的价值

毫无疑问,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而言,一流大学本科教学的意义是重大且永恒的。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本科教育与本科教学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当前,我国正大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为此增添了一抹浓重的色彩。首先,一流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为根本。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本科教育水平直接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林蕙青指出,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没有一流本科,称不上一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表示,遍览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实践,其在人才培养中都普遍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这不仅是因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和赢得长期认同的基础,而且是因为本科教育是大学展示办学力量、服务社会和履行使命的最重要平台。第二,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是“双一流”大学的基本。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指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基本。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最早的高等教育就是本科教育,后来才逐步发展出纵向的研究生教育与横向的专科教育。因此,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第三,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是“双一流”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机构的根本特征。组织机构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在于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职能。一旦这种不可替代性消失,该组织机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于大学而言,在其三大职能中,唯一不可被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所替代的就是本科人才培养。张大良指出,要充分认识本科教育在大学的基础地位和独特性。没有本科教育,大学也不复存在。第四,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是一流大学成熟的重要标志。纵观世界各国一流大学,其共同点不仅在于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悠久的办学历史、顶尖的生源质量、丰富的办学资源,而且在于拥有最好的本科教育,并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指出,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灵魂,具备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成熟的重要标志。第五,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在办学质量、办学资源以及办学经验上都属于高水平大学,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优质高等教育的水平。不言而喻,这些大学在一流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担当着关键角色,具有骨干引领和模范带头的榜样作用,是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建设的领跑者。林蕙青指出,目前,我国“985工程”高校年招生18万,约占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的2.5%;“211工程”高校年招生53万人,约占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的7%。可以说,这些高校拥有最好的生源,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的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的重要使命。瞿振元认为,对其他高校来说,高层次大学本科教学具有领头作用,这些大学应该重视本科教学、研究本科教育,从而引领所有高校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张大良表示,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未来十年,我国一定会涌现出若干所社会公认、影响力大的一流本科教育的高校,并且这些高校会引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本科大学走向成熟。

(二)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

首先,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建设具有国家战略意义。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教育历史悠久,许多教育机构属于世界首创,许多教育制度成为各国学习借鉴的典范,许多教育思想是世界教育理念中的宝贵财富。但到了近现代,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步履维艰。可以说,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就是从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开始的,是“横向移植”而非“纵向继承”,这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成熟较慢,落后于其他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等教育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理所当然地被赋予了重要地位。其次,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建设是社会舆论的呼唤。无论是一直难以回答的“钱学森之问”,还是强烈甚至带有自卑的诺贝尔情怀,都反映出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满,湖北大学副校长杨鲜兰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脱节,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要求。社会公众对于培养本土大师级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渴望,要求我国大学本科教学必须朝着一流的目标迈进,必须培养出一流人才。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转型,我国需要从工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强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而这急需大学的原始性创新来提供不竭的原动力。林蕙青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一系列的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这些都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发挥支撑作用。可见,我国一流本科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三)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建设具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种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处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一些重要关系难以进行准确的把握与处理,尤其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等等。“重科研、轻教学”“重研究生教育,轻本科生教育”等现象成为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常态,本科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冲击。林蕙青表示,2015年底,中央第八巡视组在给教育部的反馈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重科研,轻教学。主要表现为:一些学校领导重视不到位,党委常委会很少研究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一些教师不热爱教学,不安心教学、不研究教学,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评价导向有偏差,在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学水平和贡献比重偏低;优质教学资源得不到保障,优质师资力量比较紧缺,等等。潘懋元指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然而,对于这个“基本”,却存在世界性的迷失问题。从美国高校近年来不断出台的报告和举措中可以看到,美国正在积极探索本科教学改革,努力寻回本科教育在大学之“本”。同样,我国也存在迷失现象,以研究型大学为甚。我国研究型大学往往比较重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摆在第一位,研究生培养摆在第二位,余下的力量才马马虎虎地应对本科教育。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很多办法以扭转这一局面,但改革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参会学者也都普遍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在解释中国政法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时,着重说明了由于当前很多高校都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因此,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创新型而非研究型。他认为,创新型比研究型更能体现出学校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积极探索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交流理念: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理念

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需要有一流的理念进行引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念的大学是没有灵魂的大学,而没有理念的大学教学改革,就犹如闭眼摸象。纵观国内外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必有先进的理念作为支撑与引领。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实践,需要理念先行。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们普遍认识到一流大学本科教学理念的重要性,深入探究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改革理念,并在论坛上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分享。通过总结梳理,可以发现,与会学者在论坛上所进行的理念交流涉及人才培养理念、高校办学理念以及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办学到育人的完整的理念体系。

(一)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立德树人理念主要是针对教育中“成人”与“成才”两对关系的处理而提出的。当前教育更注重“成才”的培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成人”教育。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范跃进认为,从教育规律来讲,不管我们秉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大学本科教育都应该是“成人”与“成才”的统一。现在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在本科教育教学的设计上,更加注重“成才”教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是围绕如何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来设计,而对合格公民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等重视不够、设计不细。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认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课程的存在非常必要。纵观世界,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价值观,如果未来的带头人、学术骨干、领导干部、企业家不熟悉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则难以承担大任。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各高校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北京大学在新一轮的本科改革中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培养引领未来的人的目标。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吴林志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秉承军工传统,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资源,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岛大学重新组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历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正奇学院和国学院,五个学院面向全部本科生设置开放课程,与各专业学院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立体式培养。东北农业大学改革思想政治类课程,加大社会实践比重,并试验示范课堂讲授与网络视频同步的“双课堂”课程。中央民族大学实施“抓六观”教育,引领学风建设,在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特别注重祖国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坚持“六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公寓、进网络、进头脑,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树立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此外,中国人民大学还将公益服务纳入毕业学分要求,以此提升学生的社会公益服务意识。

(二)以本科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以本科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在办学过程中树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一切办学活动以促进本科教育工作为目标,以是否有利于本科教育积极发展为评判标准;一切教育资源优先倾向本科教育,保证本科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如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中,大学应该把一流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一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通过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黄进校长指出,中国政法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牢固树立以本为本的基本理念。坚持学校所有工作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而人才培养工作以本为本。也就是说,全校所有工作要以本科教学工作为核心,通力配合,大力支持。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指出,南开大学于2011年提出了“完善‘教学优先’教学保障机制”的概念,强调要确保教学工作,特别是本科教学工作处于优先“被保障”的地位,并于2014年将“学校坚持教学优先”的提法写入《南开大学章程》。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介绍,浙江大学于2015年开展了学校第三次教育教学大讨论,通过对人才培养理念、荣誉学院教育改革等11个专题进行研讨,提高了全校对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深刻认识到了学校当前本科教学的不足及改进路径。西北大学在本科教学工作中,提出“课比天大”的理念,并通过教学优先、课程设计优先、课堂组织优先、主讲教师优先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机制保证本科为本理念的实现。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本科生院,突出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时下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以学生为本,另一个是以教师为本。对此,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指出,厦门大学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大学应该只有一个“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师本身就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校来说,理所当然地以学生为中心。大学中的所有人,特别是教师,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即学生的成长,来开展工作。这并不意味着厦大不重视教师,学校里面有多支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毫无疑问是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只要提到学校的办学理念,那就只存在一个“本”,即以学生为本。基于此,厦门大学在2016年将本科生学费100%直接返回给本科教学,并表明,教师薪资不占用其中的一分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指出,一味地“求院系重视教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内生机制,形成自下而上重视本科教学的动力,改变以往单纯依赖自上而下行政驱动的局面才是改革的关键。所以,学校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中,明确提出:“把选择权归还学生”。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指出,学校通过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简称ABET)的认证后,更为深刻地领会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即必须要在每一个环节都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和“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理念,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个别典型学生的优秀。合肥学院院长张文兵指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关键。

(三)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当前,在世界形势与我国改革发展局势大变革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需要首先对教育的本质进行重新思考,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谨慎审视,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更多地关注于对人才专业性的培养,尽管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但应该看到,只有建立在宽基础之上的专业性才是有意义的。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为一种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体现。基于此,全面发展教育理念被大家所广泛认同。中国政法大学确立了全人教育理念,黄进校长指出,人才培养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完完全全的人、正正常常的人、健健康康的人。然而,仅有全面发展还是不够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增加,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指日可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正在走向普及化阶段的时期,传统的单一标准、一致要求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需要更为个性化的教育和发展,社会也需要更为个性化的人才。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术旨趣,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修课程、自主选定研究课题和创新创业的项目,实现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如上海交通大学提出通过个性化培养领袖型人才,从而挖掘学生引领未来的潜力。兰州大学提出,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实现高年级的分流和个性化培养。湖南师范大学在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精简了课内学时,从以往每17学时1学分调减为16学时1学分,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行规划。暨南大学为探索本科学生个性化培养体系,构建了以弹性标准学分制为核心,以导师制、淘汰制为辅助的“三制一体”的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

(四)交往互动的教学理念

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第一,重教师、轻学生。对教师怎么教、教什么关注过多,而对学生怎么学、学什么关注过少。第二,重讲授、轻互动。重视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互动。第三,重结果、轻过程。重视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认知的主动建构。第四,重数量、轻质量。重视教学时数、课程数量,轻视教学质量,学生体验。第五,重课上、轻课外。教学呈现出断点式形态,学生对相关学科的认识与理解仅仅只发生在课堂上,较少地关注到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与应用。基于此,与会代表提出,要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构建基于交往对话的互动式师生关系,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指出,我国高校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需要转变,应该重视双向互动、开放性教学,向思维训练、方法训练过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刘华东表示,良好的教学方式应该具有“三性”,即教师教学的学习性、学生学习的研究性以及师生交流的开放性。湖南大学副校长陈收介绍,湖南大学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树立互动式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课程、专业面向学生开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培养。张文兵认为,国内高校可以借鉴欧洲“workload”学习评价制度,将传统的教师授课学时改为学生“学习负荷”,规定整个教学环节不仅包含理论教学,也包含实践教学,不仅包含教师的上课的课时,也包括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的指导情况纳入业绩考核,要求教师明确自主学习环节的学习任务、考核方式及能力培养要求等,并按规定进行指导与考核。西安欧亚学院校长胡建波认为,应该在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引入设计思维,通过“同理心、实践、讲故事”了解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三、分享实践: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特色

基于上述这些理念,与会代表介绍了所在院校的实际经验。总体来看,这些经验是符合不同类型、不同科类、不同层次高校实际的,是符合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等各学科特点的。尽管各高校的做法各异,但是,通识教育、跨界培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对话启发式教学等几大改革是大家普遍关注的。

(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是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传统的观点认为,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的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形式,大学教育要么是专业的,要么就是通识的。而我国当前的这项实践改革可以看作是对传统观点的颠覆与革新,其致力于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此培养专通兼备的人才。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董志勇指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不是完全割裂和对立的,实际上,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清晰表达、沟通合作以及价值判断等能力的提升以及品德的养成也十分重要,因此,需要融通识教育理念于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全面成长,让学生懂社会、懂自己、懂中国、懂世界。基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各高校进行了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建立书院制等多个方面的探索,这几项措施在一些高校中往往被同时应用,但不同学校在具体实施中也有一定的创新。

例如,复旦大学以园区生活为载体,以导师参与为重点,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依归,建设了兼具中华文化底蕴和复旦大学特色的书院教育体系。重庆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采用与专业教育体系协调同步发展、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楔形模式”。哈尔滨工程大学按大类培养,并允许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现已有1360名学生重新调整了专业。上海大学要求毕业生必须在广泛的领域里受过教育以及在一个特定的学术领域上受过训练。建设五大模块通识课程,包括: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西南交通大学依托书院构建“小而全”的学习生活社区。在书院建设阅览室、专业研讨室、科创室、微型讲堂、教授工作室、学生沙龙等,并在书院中开展唐臣学堂、读书写作坊、公益课堂、创新课堂、文学课堂、艺术课堂、领导力课堂、卓越课堂、健康课堂、特色课堂等,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资源和平台。开拓海外和云学习教育资源,把外国文化课程和外语学习氛围带进书院,同时探索与留学生共住书院,加强沟通交流,创建国际化学习环境。

(二)跨界培养人才

跨界培养人才是受到我国高校重视的一项改革举措。随着社会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加速进行,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多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跨界培养人才涉及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跨国度、跨文化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多领域、多机构、多国别、多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并最终引领社会的复合型、国际型的现代人才。福州大学副校长黄志刚认为,当前,科技创新模式正由传统的线性组织模式逐渐演变成为跨国别、跨区域、跨领域、跨组织的开放式非线性合作模式,在大学“走进社会中心”的今天,高校人才培养活动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提出,我国传统的单科性“专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日益综合化的科学发展需求和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跨学科教育是我国创建一流本科教学的必由之路。

不同高校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实践,包括深化校企、校所、校地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实习、实训、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育人改革,深化对接学术前沿、行业、产业、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例如,同济大学建设创新移动课堂———“设计驱动创新”的工作坊,以国际交流和企业课题作为必要的培养环节。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实践,进行“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打破学科边界,用设计思维整合多学科知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生产区建设了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站内建设试验区、试验田,配备学生宿舍、实验室等,依托自身师资力量与设备条件,构建了“试验站—课堂—试验站”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西南财经大学牵头成立“川渝通识教育联盟”,加入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突破课程资源的校级隔阂,实现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对于菁英班和卓越工程师班实行校内和校外的双导师制,联合制定指导方案,要求学生在合作单位的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中国传媒大学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如奥运会、亚运会等进行服务,并将腾讯、阿里等国内新媒体作为学校实践基地,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华中师范大学构建“五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与地方政府、教育企业、科研机构、中小学校一起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广西大学实施全程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促课堂建设、共建学院和实践基地、共育拔尖人才、共导毕业设计,并依托企业参与、行业优势、校友资源共助学生就业。

(三)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而提出的,旨在提高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由于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成长,致使学生创新意识,尤其是原始创新意识不足。与会代表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绝不应该简单地视为现有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补充,绝不是面向少数拔尖人才的稀有资源,而应该作为一种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表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创新创业本身,而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针对少数想创业或者准备去创业的学生,而是一个普惠性的体系,其目的是让所有学生植入创新创业“基因”,有了适宜的土壤和温度,就会生根发芽,就会走向成功。东北大学校长赵继提出,现在大家一谈到创新创业,就以为是搞几个竞赛,开几个小店,或是设置几个创新创业实验班。这些举措的确是值得探索,但还远不够。大学应该破除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质的功利性认识,避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曲解与异化。应该树立面向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人才培养观和课程观。北京邮电大学校务办郭军指出,目前在我国推动创新教育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少质疑,但却有不少人对创业教育持否定或保留态度,认为这是国家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这种认识常常狭隘地将创业教育等同于教学生如何办公司,而没有看到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也没有看到创业教育对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推动创新教育必然要推动创业教育,因为创业是创新最好的检验和“落地”,而没有受到检验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多所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如北京邮电大学启动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工作,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等各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太原理工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做到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国药科大学立足医药行业,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行业认知教育、企业创业实习、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进入企业创业的四个阶段,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四川大学为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有效制度保障,探索多元学籍管理办法,允许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回归到学校学习环境中。同时大力开发校外资源,通过寻找政府资源,与企业合办资源以及开发校友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增加接近15个亿的投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新疆克拉玛依的新校区专门建设了29栋大学生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创业基地。东北大学创建“东北大学创客”新型载体,构建“创新型导师+专业孵化+创业投资”教育服务模式,建设近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基地,打造以交叉培养、协同育人为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前孵化器”和学校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学生创新梦工厂为一体的“后孵化器”,支持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入园孵化。

(四)对话启发式教学改革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尊重学生自主意愿的选择性、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生师关系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当前高校着力进行的改革建设。

内蒙古大学深入探索“中班教学”和“小班讨论”的有机结合,提出两手抓两手硬,实现两翼齐飞、互为补充。湖南大学在推进互动式教学方法改革中,要求教师由“唱独角戏”转变为师生互动讨论,包括: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不看讲义,讲出观念思想;善于提问,启发讨论;编用案例,分组讨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师承教育,将跟师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倡导“名师共同带徒,弟子集体跟师”的理念。四川大学大力建设小班化教学,现有小班化课堂比率高达70%以上,并鼓励学生按照自身兴趣组织学术性社团,依据社团的学科属性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使学生与教师在课下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增多。同时,四川大学转变让教授“走出去”为本科生上课的传统做法和思路,使用“引进来”策略,将学生引入教师科研团队与实验室,大力提高师生互动质量与学生研究兴趣。华中农业大学于2014年启动实施了“深化师生交流年”,充分利用课堂、课外、实践、网络四渠道,全面深化师生交流年,其中,卓有特色的是通过课外互动深化师生交流。学校构建了专家学者下寝室、品牌空间活动、学术论坛三维一体课外互动体系。打造了17个师生交流品牌活动,建设了245个实践教学基地。在基地里实现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实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配合翻转课堂的小组讨论,对教室进行了改造,使座位呈阶梯型、平等型、圆形、U型、马蹄形等多种形式,并可以进行移动、组装、拼接,从而促进师生更好地进行互动交流。

总体来看,这次高峰论坛非常成功,凝聚了共识,促进了交流,分享了经验,是一次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建设动员、提速大会。正如瞿振元会长所指出的,本次论坛对提高高水平大学重视本科教学建设,有效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摘要: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建设的意义重大,其不仅关系到我国“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更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基于这一共识,在厦门大学召开的“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围绕一流大学本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分享。建设一流的本科大学教学,应该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本科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及交往互动的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跨界培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对话启发式等教学改革实践。

理念分享 篇6

近年来,全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相关的业务实践开展的如火如荼,大洋基于对电视制播工艺和全媒体传播的深刻理解,开发了领先的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实现了全媒体内容和生产工艺的融合,配合集大屏幕播出、虚拟图文、在线包装等于一体的全媒体演播室系统,构成了全媒体时代的完整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随着周边产业的快速升级,4K超高清电视逐步兴起,大洋自主研发生产了4K超高清后期制作系统,提供从采集、转码、剪辑、监看到输出全流程的4K原生支持,开拓了更宽广的4K视界——相关的创新成果将在BIRTV2013上闪亮登场,带来非凡体验。

作为产品近乎覆盖广电全业务流程的厂商,大洋的展品并不局限于全媒体和4K产品,历经千锤百炼的“睿逸”高标清播出系统、“水晶”三维合成系统、安全传输网关、“魔方”数据中心、“盈睿”广告整备系统、DAURIC图文包装系统等产品也将悉数亮相,满足媒体和用户的新需要,给用户带来启迪和收获。

展会期间,大洋亦将出席各类新技术交流会,与业界同仁共同探讨热点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并在展位安排了关于4K的精彩讲座,普及4K知识,推广4K新品。

融合全媒体,引领超高清,BIRTV2013大洋邀您分享全媒体融合理念,感受超高清震撼之美!

上一篇:大学生课余时间下一篇:破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