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

2024-05-21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精选九篇)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 篇1

根据规定,如果此次交易完成,汇源果汁将成为Atlantic Industries的全资附属公司,并将撤销汇源股份的上市地位。

“汇源在中国是一个发展已久及成功的果汁品牌,对可口可乐中国业务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总裁穆泰康说。

“中国的果汁市场在蓬勃快速增长。这次收购将为我们的股东带来价值,并为可口可乐公司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以增强在中国的业务。此举进一步表明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饮料选择以迎合他们的需求。”穆泰康说。

可口可乐公司表示目前的计划是保留汇源现有业务运营模式,日后将会对业务和协同效应再作评估。“我很高兴汇源公司现任董事长朱先生同意出任名誉董事长。汇源的业务和可口可乐公司将因他对中国饮料行业的丰富的知识,及他的经验和指导,得以受惠。”

穆泰康说,我们承诺在汇源品牌和现在业务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提升其固定资产的利用,及为汇源的员工提供更佳的机会。”

在可口可乐提出要约的同时,朱新礼董事长表示同意于要约完成后与可口可乐合作,进一步开展汇源的品牌及业务模式。

朱董事长表示,“可口可乐与汇源的业务合并将形成双赢的合作关系,把可口可乐作为一家全球性饮料公司的专长与汇源对中国饮料市场的了解和认识结合起来。”

“可口可乐与汇源致力于提供多样化、优质饮料产品供中国消费者选择,我们之间相同的愿望和共同的承诺构成了本次交易的坚实基础。与可口可乐的合作将使汇源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饮料市场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为汇源的业务和员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平台。”

这次建议收购是否成功需等待中国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在最近一段时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有关各方先后加入论战,有关该案的利弊分析及相关争议已经铺天盖地,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当前舆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该收购案与国家安全、民族品牌、市场垄断、法律建设等方面的关系,而参与各方的立场、观点和分析方法大不相同。因此,有必要重新清理几个重要的“规制”问题。

一、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规制”的基本判断

1. 该收购案属于附条件的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股权交易行为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股份公司全部股份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这次股权买卖双方已经就股权交易本身达成了真实的意思表示,汇源果汁现有股东法国达能、朱新礼及华平投资等已经签署了不可撤销的股权买卖承诺,他们合计持有汇源果汁66%的股份,在符合香港证券交易所规则和不损害我国利益的条件下,这些股东具有出卖股份的权利。也就是说,汇源公司现有的股东想出卖持有的股权,而可口可乐公司想购买汇源股东的股份,并提出了总交易额高达179.2亿港元交易案,现有主要股东表示接受。因此,这是一个买买双方股权合意的过程,属于善意收购模式,因此该股权交易行为一定的合理性。

从证券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起附条件的股权收购承诺。因为该股权收购协议尚未正式生效,并且涉及我国的实际利益,应当受我国反垄断法的调整。换句话说,只有通过我国的反垄断法审查,收购协议才能正式生效。从微观角度来看,该收购案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汇源果汁公司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均是受益人,包括股东、员工、经销商、果农等。但是,该收购案的间接利益相关者,比如说我国的消费者及果汁行业的现有竞争者有可能成为利益受损者,需要通过我国的反垄断审查,界定这一收购行为是否排除和限制竞争。

2. 该收购案已经触发了我国法律规定的反垄断法审查申报的启动程序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公司案已经触发了我国法律规定的反垄断审查申报义务。该收购案已完全符合国务院发布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规范》的相关要求。

从全球营业额来看,2008年8月3日实施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规定,凡是“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人民元,并且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个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在2007年度,可口可乐公司全球营业额为288亿美元,按营业大类单位分的销售额为227亿美元,其中可口可乐亚太区销售额占总销售比重为16%,即为36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亚太地区销售比重为34%,即达到了12.24亿美元。加上汇源果汁公司2007年年度的销售额,远远超过国家有关经营者集中审查申报所要求的全球营业额标准。

从中国营业额来看,《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规定,“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在上一年度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度合计超过20亿元人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人民币”。而在2007年度,汇源果汁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26.5亿元人民币,其中绝大多数收入来自国内市场。再加上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额,其销售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法规所要求的中国营业额标准。

3. 该收购案还提不到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层次

虽然各国已经制定了国家经济安全审查方面的相关规定,但有关国家安全的议题却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其范围主要限定在外国投资本国的一些重大项目、重要领域、敏感行业等方面,比如欧美及日本等把国家安全标准界定在一些战略产业,如石油、航天、军工、IT、基础设施、港口码头等领域,审查外国投资这些领域国民经济发展和安全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启动国家安全审查机制,以保护国家的根本利益,这些都是涉及国家重大经济利益,对这类外资收购案进行国家安全审查是必要的。而这起收购案是一个普通行业收购行为,加之目标公司2007年的营业额仅为国家年度GDP收入的万分之一,按照统计学原理,它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这起收购案中,有关各方表达一些有关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的意见是可以理解的,敦促监管部门完善相关国家安全审查机制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把这收购案和国家安全问题直接挂钩则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它毕竟直接涉及的只是果汁行业的竞争秩序,远未达到需要进行国家经济安全审查的标准。

4. 我国的反垄断法对该收购案具有实质性管辖权

我国反垄断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因此,该收购案的交易主体虽然均在境外,如汇源果汁公司的注册地设在开曼群岛,可口可乐公司的注册地设在美国的特拉华州,而该次发生的收购行为发生在香港,因此该股权收购行为除受香港证券法调整之外,也受我国反垄断法调整。在该收购案发生之后,目标公司实际控制的资产、主要业务均在国内,其业务活动需要受国内法调整;另外,汇源公司的品牌属于我国认定的驰名品牌,国家和社会为促进名牌企业的发展,也给予了许多优惠的政策支持,因此该案也涉及国内的许多利益和诉求。

从实践来看,根据我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所能产生的效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限的反垄断法域外管辖权效力,主要是反垄断法在规制境外并购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只起一些调整、制约的作用,比如说必和必拓收购力拓案,目标公司的收购主体、投资资产、并购行为均在境外,只是两家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有销售,并对我国市场竞争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由于该案所涉及的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资源是我国钢铁行业的必须资源,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导致在实施反垄断审查时,有关部门需要考虑贸易政策,可能会影响我国反垄断法域外管辖权的效力。二是我国反垄断法对域外垄断行为具有实质性管辖效力。本收购案主要受竞争法调整,其他宏观政策的影响力比较有限,并且该案的主体资产、主要市场、主要经营机构均在国内,其合并行为受我国垄断法的实质性管辖。

二、动态市场份额分析是判断垄断行为的重要标准

1. 静态市场份额不是界定垄断行为的主要标准

众所周知,反垄断法的主要任务是规制市场垄断行为,而不是调整垄断状态。一家公司市场份额高并不意味着它会产生垄断行为。比如英特尔公司的芯片、思科公司的高端路由器产品等的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0%-80%以上,但是,这些企业并没有涉及较大规模的反垄断审查问题,主要是因为它的行业竞争者比较少,限制和排除竞争对手的行为也不太明显,因此反垄断法对其行为的调整力度也比较有限。而本收购案属于国际饮料巨头对国内饮料巨头的收购动作。据汇源果汁2007年度报告称,它在国内果汁饮料市场上的占有率名列第一;而可口可乐2007年年度报告披露,它在国际果汁饮料市场上的占有率名列第一名。

正因为此收购案涉及果汁饮料行业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公司购买果汁饮料我国市场份额第一的公司,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为这两家公司拥有比较较高的全球或国内市场份额,就可以直接推定这个收购案具有垄断行为。而判断收购案是否产生垄断行为,不能仅仅从已知的目标公司、收购人现有的市场份额的高低去观察,也不能仅仅通过从收购者的资金、技术实力等方面观察,更不能简单地把两家公司现有的市场份额简单相加,以此方式推定该收购行为能够引发垄断,这种判断都是不正确的。

2. 收购案是否显著改变市场份额是界定垄断行为的重要依据

根据欧美国家的反垄断审查的经验,横向并购一般要占并购总量的80%-90%,这种模式的并购行为容易被推定为垄断。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公司,属于横向并购性质。这两家企业现有的市场份额越高,收购过程中被推定为垄断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现存在的情况是,汇源果汁在中浓度和高浓度果汁产品的市场份额比较高,但在低密度产品的市场份额比较低,所以对这起横向并购案是否具有垄断行为的判断,应当从两家公司中高端果汁产品的市场份额的重合度来推定。如果两家公司在中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重合度越高,收购后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然,在界定市场垄断行为时,除了关注收购前相关企业已有的市场份额高低等因素外,还需要考虑收购行为是否会显著地增加收购者的市场份额。如果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之后显著地增加了中高端果汁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导致可口可乐的市场地位会显著提升,可以推定这一行为可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产生限制、排除竞争的作用。一般来说,当一家企业现有主要产品的市场份额超过50%以后,收购者只要在相同或相似的相关产品增加5%或10%的市场份额,这一行为涉嫌垄断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甲企业占G类产品具有40%的市场份额,它收购同类产品的乙企业,收购后显著增加G类产品市场份额20个百分点,并使其G类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0%以上,推定这家企业产生垄断行为的可能性就很大。反之,尽管现有的一家企业市场份额很高,但它收购的另一家企业的主要产品与其不相似、不重合,则不能认定这起收购行为具有垄断性。如微软公司电脑操作系统占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0%,只要的收购目标公司不是电脑操作系统公司的竞争对手,收购后并未显著地增加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它的收购行为就不产生垄断。

3. 欧美《并购指南》对我国界定垄断行为只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目前,西方国家反垄断法也只规定经营者集中的原则性规范,实际的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对产业中发生重大收购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主要依据已经颁布的《并购指南》或修正案等来规范。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反垄断法,但缺乏执法经验,缺乏有水平的监管队伍,缺乏具有操作性《并购指南》,所以执法机构在界定相关市场、判断市场份额及认定垄断行为等方面面临的困难会比较多。自1968年以来,美国反垄断机构已经连续6次颁布了《并购指南》,欧盟国家也多次发布了《横向并购指南》及修正案,用于指导监管部门的工作。这些欧美国家已经成熟的有关规范并购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意见,可以对我国的并购规制起到某种示范、指导作用。

但由于国情不同,国外《并购指南》对我国反垄断执法参考作用也比较有限,不能成为指导我国规制并购的重要依据。因此,我国的反垄断执法只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学习西方经验和总结反垄断实践中,创造性地执法,逐步制订出适合我国特点《并购指南》。

4. 本收购案反垄断审查的重点要关注中高端饮料产品市场根据汇源果汁公司2007年度年报告,它的果汁饮料产品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重达到29.4%,100%纯果汁产品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重为22.4%,中浓度果汁产品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的比重为42.2%。因此,分析汇源公司在果汁产品上市场地位,需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百分之百纯果汁产品市场上,目前前9名厂家的市场份额为95%,其中汇源果汁公司占了42.6%。而第二名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只有12.1%。在这类产品市场上,需要界定可口可乐公司在并购汇源之前,它的100%纯果汁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是否超过10%。如超过,则在反垄断审查时要谨慎对待。

在26%-99%的中浓度果汁产品市场上,目前该产品市场属于双寡头寡占状态,其中前7名厂家占市场份额达到89%,而汇源果汁公司的市场份额为第一名,占有着39.6%的市场份额;它的另一个竞争对手占有38.8%的市场份额。在这一产品市场上,如果可口可乐收购之前相应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超过1 1%,则在反垄断审查时也需要谨慎对待。

在25%以下的果汁产品市场上,前7名厂家的市场份额达到了88%。其中汇源果汁产品只占据了6.8%的市场份额,前三名竞争对手的产品占了75.1%的市场份额,即29.1%、26.4%、19.6%。也就是说,在产品市场上,汇源果汁公司现有的优势市场不高。因此收购案对这类市场竞争秩序的冲击比较有限。

5.“直接功能”是界定相关市场的关键

(1)界定相关市场边界要从客观出发

本收购案中的果汁相关市场边界主要是由指相关产品市场来界定。而果汁相关产品的种类越多,相关市场的范围边界越大,这两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就越低;反之亦然。因此,在本案反垄断执法过程中,界定果汁产品的相关市场已成为确定市场份额的关键。

一般说来,企业总是从自身的实际利益出发,扩大解释市场范围;并购案反对者则会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尽量缩小相关市场范围的解释,双方都会争取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并期望并购案按照自己预期发展。

在目前的舆论中,普遍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无限放大市场范围的解释。在2006年苏泊尔反垄断审查时,有专家提出炊具行业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界定相关市场,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在本案中,有关果汁饮料相关市场被界定为无所不包的食品市场、饮料市场,结果会导致将果品饮料与茶饮料、牛奶制品、啤酒饮料及矿泉水等产品混为一谈,导致随意扩大相关市场的界定范围,因为果汁饮料、啤酒、矿泉水等产品的功能代替性比较差,比如而牛奶产品则是补充蛋白质、氨基酸等成分,矿泉水具有补充矿物质和解渴的功能,而啤酒饮料的功能具有提神、恢复疲劳等功能。果汁饮料则具有补充维生素等功能;

另一种不良的倾向是把企业现有的产品绝对化,比如在苏泊尔案中,有人把高压锅这样一个具体产品当成相关市场进行界定,这也是不对的。应该把这类产品界定为“锅类”,包括高压锅、电饭锅、各类炒锅等等,在“锅类”直接相关的前提下达成共识,而不是直接以“高压锅”产品作为相关市场界定的依据。在本收购案中,有人简单地将汇源果汁的某些具体产品市场份额与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简单相加,甚至把果汁饮料定义为“苹果汁”,得出了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0%的结论,进而判断该收购案已经“100%”产生了垄断。这种分析方法的实质是忽视了桃汁、葡萄汁、荔汁等直接产品市场替代性的,因此推断的市场份额是有缺点的。

(2)直接“功能”的替代性是界定相关市场的关键

其实,界定相关市场需要一定的标准,而“直接功能”则是界定相关市场分析的关键。笔者认为,界定相关市场首先要从产品的“直接功能”出发,对相关产品市场的替代性、相互交换性进行分析。换而言之,要排除“间接相关”产品的干扰。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如果在反垄断审查中,不是采取“直接功能”相关的标准来界定相关市场,导致某些势力采用“间接功能”来分析,那么我国所有的反垄断审查活动必将流于形式,而起不到法律所赋予的反对垄断、保护竞争职责。因此,我们认为,在本案中,果汁饮料的“直接功能”标准是界定相关市场的主要方面。在研究中,从果汁饮料直接相关产品的性能、用途、价格作出发,合理判断本案的相关市场。

(3)地域市场分析的重点放在国内

鉴于汇源果汁产品不是消费者的日常必需品,因此在本案的分析中,需要以产品市场界定为主,参考地域市场的影响来分析问题。目前,汇源果汁公司的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所以地域市场分析可以把重点放在中国内地市场。在国内市场,汇源公司的产品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它在东北、西北、华北、华南、中部等各个地区的销售额、市场覆盖度等方面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界定相关市场时,也应当考虑地域市场的影响。

三、监管机构在该案中的主要职责是依法行政,保护市场秩序

从目前的舆论来看,有关各方对监管部门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指望我国的反垄断机构能够发挥职能,并在阻止该案通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我国反垄断机构的基本任务吗?显然不是。我国反垄断机构作为国家的执法机构,在发挥职能方面,要秉公执法,对外资、内资及各种收购主体一视同仁,反对垄断,保护消费者权益,这是监管部门的基本职责。至于保护民族品牌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尚未有相关规定来进行保护,因此反垄断法对其可能起到的作用也比较有限。

1. 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反对垄断、保护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政府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依法行政,反对垄断,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这是反垄断法给监管部门的授权。问题是当行业发生重大并购事件之后,有可能会涉及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可能会显著影响产品价格,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此,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履行法定监管义务,依法监管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2. 不受市场舆论的影响,依法行使独立监管职能

在国内外,每一场行业重大并购案都是充满争议。其实,这些争议在有时候是有价值的。毕竟市场机制是有缺陷的。特别是在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让各种声音充分发表意见,对于建立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也是有好处的。作为执法者,反垄断机构既要倾听有关各方的意见,又要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以我国实际利益得失为出发点,以法律为准绳,其对并购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垄断行为进行独立判断,确保申报、听证、认定、界定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尽量避免舆论的影响。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媒体见面会主持词 篇2

大家好!非常欢迎和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本次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媒体见面会。

可口可乐公司于今年11月完成了对汇源果汁的收购,针对这一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可口可乐公司对汇源果汁收购的情况,以及汇源果汁今后的发展方向问题,我们在此召开媒体见面会。

出席今天媒体见面会的领导有,北京汇源果汁经理张岩,北京汇源果汁销售部主任乔菲菲、北京汇源果汁财务部经理马少伟、北京汇源果汁宣传部主任付梦谭。

今天媒体见面会的主要内容有三项,首先进行第一项:有请北京汇源果汁经理张岩 北京汇源果汁销售部主任乔菲菲致辞。

下面进行第二项:北京汇源果汁财务部经理马少伟通报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主要内容及可口可乐销售情况。

下面进行第三项:请新闻界的朋友们就有关问题提问。···············································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十分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汇源的关心与支持,汇源今后的路还很长,未来的发展仍然需要各位的帮助,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各位能够一如既往的支持汇源,关心汇源的发展。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 篇3

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较汇源停牌前,即上周五收盘价4.14港元溢价1.95倍,荷银亚洲和高盛负责这宗交易,

于2007年2月23日上市的汇源果汁,当时招股价为每股6港元,是次可口可乐的作价高出其招股价一倍。

可口可乐在公告中指,是次收购预期的协同效应将提升经营及成本效益,

汇源果汁今早复牌交易,股价巨幅高开后仍不断飙升,现飙涨168.12%至11.12港元,成交已近6457万股。受汇源果汁(1886.HK)正股大幅上涨支持,其五只汇源备兑证分别占据认股证升幅榜首五甲位置,升幅介乎4.6至192倍,最大升幅汇源汇丰认购0811(7991.HK)。现报2.9港元,成交51000份。

汇源果汁(01886.HK)3日公告(详细):可口可乐公司、Atlantic Industries与汇源联合宣布,荷银将代表可口可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AtlanticIndustries,就:收购汇源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收购汇源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资讯,行情):及注销汇源全部未行使购股权提出自愿有条件现金收购建议,惟须达成先决条件。

根据汇源控股作出的不可撤回承诺。汇源控股承诺于寄发综合文件后七天内就其持有的所有610,000,000股汇源股份(合共占汇源于最后交易日已发行股本约41.53%)接纳股份收购建议。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中到底谁赢了? 篇4

冬去春来,经过漫长的博弈之后,黑箱中的叮当响终于停了下来:有令,不准。

80%的意气难平的网民赢了;中国民族果汁业因为躲开了一次劫难,赢了;中国商务部老虎发了威,没有被当作hello kitty,也赢了。只有可耻的、妄图掠夺中国民族品牌的可口可乐一家大输。

这么多年的媒体经验告诉我:辩证法无处不在。凡是消息,总还有另一个讲法。

一纸协议,横死当场,谁干的?通常的逻辑是:谁获利,就是谁干的。我们来逐个推断:

民族品牌得救了吗?

为什么要做民族品牌?因为我们不能再容忍中国人成为全世界的苦力,我们要向价值链的上游挺进,拥有价值的更大载体—一品牌。这没错。但问题是,价值从不能虚悬,价值必须要有某种兑现的方式才能被衡量。2008年8月底,可口可乐衡量了,出了个价:196亿港元,合每股12.2港元。这正好曾是汇源果汁股价曾达到过的峰值。而在交易达成一致的前几天,市场股价还在3.51港元的谷底徘徊。为什么多出这么多钱?因为汇源的品牌有溢价。这既是朱新礼个人的胜利,也是中国民族品牌的胜利。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天下没有不散的牌局。一局终了,算账走人,赢了的就是赢了。对于那些骂朱新礼的人,我至今不解。为什么创造了品牌、赢得了价值、兑现了利益的人要被看成败家子?

而现在好了,汇源股价在3月18日一开市就暴跌近20%。近期也看不到再被出价、被衡量的可能。民族品牌是得救了,还是被打劫了?数字俱在,请者公明断。

中国饮料业得救了吗?

商务部给出的否决理由主要着墨于此:为脆弱的民族果汁业撑起了一片暂时没有风雨的天空。

保护落后是否是明智之举?这个问题早有定论,且不去说它。令人称奇的是,在这片已经胜过一阵的战场上,为什么偏要高悬免战牌?未免太小看天下英雄了吧?至少小看了朱新礼。

汇源17年的业绩证明,中国人在果汁业中大有可为。朱新礼在交易宣布后也解释得口干舌燥:不是腰缠74亿港元去安度晚年了,而是要转进产业链的上游,带着鬼子进贡的武器银两去占据有利地形,以图再战。其中的韬略,颇似当年岳元帅的“口袋阵”。只可惜,朱新礼的话已经没人要听。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有句话:“资本主义最大的成就可能在于:将工作从程式化、无聊,变为一种变化、刺激、挑战、解决问题、探索甚至是发现。”

中国的果汁业,原本有一个胜算颇大的剧本。有变化、有刺激、有挑战、让英雄拍案、令天下翘首。奈何,2009年3月18日,这出戏又被打回了程式化和无聊的原形。

汇源和朱新礼呢?

朱新礼说过:不论审批是否通过,都将顺其自然。“批准了,高兴;没批准,同样高兴”。我偏偏不信朱新礼现在很高兴。

漫长的半年间,肯定有无数的蓝图在勾画,其中的某些动作肯定已经付之实施。如今一梦惊醒、黄粱未熟,当事者的懊丧可想而知。

任何优秀的现代组织,其核心都是一个上下一心的“愿景”。半年间,偌大的汇源,每一个人对未来的期待都被调整的两次。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大乱之后,必是大挫。

商务部总该赢了吧?

那是当然。

我们做初一,人家做十五。中铝收购力拓的案子还在英国绅士和澳大利亚政府手里,这回悬了。不过那是国资委的事情。伦敦G20金融峰会开过了。我们是否也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把柄被西方捏住?从此我们指责美国、怒斥印度的底气还能那么足吗?不过那是外交部的事情。拜托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加把劲,在“口水战”中扳回一阵。

如此说来,到底谁赢了?

可口可乐嫌疑最大。

金融危机之下,岂有完卵?去年9月谈的价格,今年已经是明显的蚀本生意。年初以来,可口可乐董事会内部反对这笔交易的声音越来越大。出了价,又不买,这种赖皮的事,中国菜市场里的大妈们也不好意思干。堂堂跨国公司的面子要紧,苦苦撑到今天,终于绳索一松,可以雀跃而去了。岂不快哉?

谁获利,就是谁干的。这是刑事案侦破的平常思路。有些霸道,但常常管用。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 篇5

2008年9月3日, 汇源宣布将被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公告称, 荷银将代表可口可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以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 可口可乐提出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

该案中, 由于交易后可口可乐将取得汇源绝大部分甚至100%股权, 从而取得汇源的决定控制权, 因此, 该交易符合集中的法定标准;同时, 可口可乐和汇源2007年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分别为12亿美元 (约合91.2亿元人民币) 和3.4亿美元 (约合25.9亿元人民币) , 分别超过4亿元人民币, 达到并超过了《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的申报标准, 因此此案必须接受相关审查。

2008年9月, 商务部收到了可口可乐公司递交的申报材料, 可口可乐应商务部要求四次补充材料后, 商务部于2008年11月20日对此立案审查。商务部完成第一阶段的审查之后, 判定可口可乐会造成“市场集中”的垄断, 并在第二阶段要求可口可乐能够提供“消除限制竞争效果的解决方案”。与可口可乐进行了进一步商谈之后, 后者提出了最终方案。经再次评估, 商务部认为, 尽管对部分问题的救济方案有所改进, 但仍不足以消除此项收购产生的不利影响。

2009年3月18日, 商务部正式宣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28条规定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同日, 可口可乐公司宣布, 由于中国商务部公布了不批准对汇源果汁业务建议收购的决定, 因此可口可乐公司将不能继续有关收购行动。

2 商务部裁决的法律依据和理由及其反垄断尝试的意义

2.1 商务部裁决的法律依据和理由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是我国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以来, 商务部裁决的最大一起反垄断案例。针对外界对该案反垄断审查裁决的猜测, 商务部回应称, 商务部严格依法独立办案, 既没有受与法律无关因素的干扰, 也没有受一些外媒所谓民族情绪的影响, 完全是依照《反垄断法》作出客观的裁决。

商务部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法律依据是《反垄断法》第28条。该条规定:“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做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但是, 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 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作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具体说来, 商务部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理由有三:第一, 此项收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第二, 既有品牌对市场进入的限制作用。第三, 收购将挤压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的生存空间, 并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

2.2 商务部反垄断尝试的意义

(1) 保护市场公平竞争, 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室主任王晓晔认为, 从这个裁决中得到好处的不仅仅是一些中小饮料企业, 从长远来看, 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反垄断法》保护的是市场竞争。这个决定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的格局, 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禁止像可口可乐并购汇源这样的情况, 就是为了保证消费者在市场上有选择权, 这个选择权当然也包括消费者可以选择低价优质的产品。这样有利于让消费者得到价格更低廉, 产品质量更好, 售后服务更完善的企业的产品。

(2) 商务部在该案中的反垄断尝试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

《反垄断法》修改审查专家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认为, 商务部公布的正式裁决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 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商务部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中的反垄断尝试非常有代表性。首先, 对于合并的审查不再是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利益, 而是关注到社会整体利益;其次, 商务部的裁决是商务部依据法律规定, 经过详尽评估做出的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裁决, 这对实施不久的《反垄断法》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

3完善我国《反垄断法》的对策

3.1明确细节信息的披露要求, 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

《反垄断法》立法比较粗糙, 法律上也没有明确一些细节信息的披露要求。持续了几个月的审查, 仅有几次信息披露是远远不够的。商务部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2009年第22号) 全文不到1800个字, 没有公布相关市场是如何界定的;没有说明经营者的市场份额是多少, 以及控制力如何;没有说明市场集中度到底如何;没有说明市场上有哪些竞争者;没有说明果汁市场的进入门槛到底有多高。总之, 所有关键的信息都没有披露。因此, 对于社会大众和其他专业人士来说, 无法判断商务部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3.2出台《反垄断法》配套法规, 明确相关概念和具体程序

我国《反垄断法》出台后, 其配套法规还很不完善国务院于2008年8月4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申报标准的规定》, 但仅对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作了规定而包括申报的程序、审查的程序和标准等问题均未明确所谓经营者集中, 是指以取得企业财产权和经营权为目的合并、股票买入、营业权买入等活动, 其实质在于控权的取得, 实践中最常见的方式是企业并购。企业并购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 并购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 某些并购可能会损害相关市中的有效竞争, 因此, 在市场经济中对并购活动进行控是必要的。按照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 对并购的制体现在各国的竞争政策或反垄断政策之中, 与控制企业购的法律条文相配合。《反垄断法》的配套法规亟待完善。

3.3借鉴国外做法,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竞争政策

以美国为例:美国司法部颁布的企业并购指南不是法律, 但是它体现了美国各届政府的竞争政策。通过指南, 人们可以预测到什么样的企业并购可能会受反垄断机构的干预, 加之指南所确定的标准较为具体, 因而更具有实践意义。美国的企业并购指南自1968年始历经1982年、1984年和1992年三次重大修改。1992年指南是在总结1982年、1984年指南经验的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完善并延续至今。美国的反垄断法关于企业并购控制标准在成文法上是规定得较为严格的, 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未作较大改变。但美国的企业并购指南和司法判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严到松的过程。究其原因, 根本在于适应美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颁布经营者集中指南,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竞争政策, 与《反垄断法》及其配套法规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晔.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6.

[2]漆彤.跨国并购的法律规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中美.并购与反垄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垄断之辩 篇6

关键词:可口可乐,汇源,收购,垄断,反垄断法

一、事件回放

2008年9月3日, 汇源果汁发布公告称, 可口可乐将以每股报价12.2港元, 合计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随后, 可口可乐和汇源的并购问题就成了广大媒体和民众追逐讨论的热点。

2009年3月18日, 商务部正式对外宣布, 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申请, 并给出三条理由:第一, 如果收购成功, 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第二, 如果收购成功, 可口可乐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 使其他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市场。第三, 如果收购成功, 会挤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抑制国内其他企业参与果汁市场的竞争。这是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以来, 首个未获商务部审查通过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案例。

二、深入探讨

以上资讯是否意味着, 如果收购成功, 可口可乐在中国果汁市场形成了垄断?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 我们可以从反垄断法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虽然可口可乐公司是一家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成立的有限公司, 而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则是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获豁免有限公司。虽然两家公司的资产, 与中国国有资产没有任何关系。但是, 因为汇源公司从事果蔬汁生产的主要业务在我国, 该项并购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境内相关市场的竞争。我国《反垄断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 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 适用本法。”明确规定了域外适用的效力, 因此, 我国反垄断法可以适用于该项并购事宜。

其次, 《反垄断法》第三条规定: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一) 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二) 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 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中国是可口可乐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可口可乐在中国软饮料市场份额为15.5%, 在中国果汁市场份额为9.7%。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汇源果汁是中国最大的果蔬汁生产商, 汇源在中国果汁市场的市场份额为10.3%, 在所有果汁品牌中市场占有率第一。2007年汇源在纯果汁以及中浓度果蔬汁市场份额为42.6%及39.6%, 继续牢牢占据榜首位置。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取得了果汁市场支配的地位, 份额将达到50%以上。

可口可乐等的扩张将挤占地方饮料厂的生存空间, 行业的并购整合将加剧。可口可乐在碳酸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抑制了其它企业进入该市场与其竞争, 在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俨然已是垄断者。那么, 一旦收购成功, 就如审查意见所言, 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 搭售、捆绑销售果汁饮料, 或者设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条件, 收购行为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 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 就此形成国内果汁市场的垄断。此次并购如若成功, 极有可能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的生存空间, 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从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中国整合市场的资源, 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 严重影响中国饮料行业的健康发展之路。

这并非没有依据。在《反垄断法》实施之前, 我国就已存在多起外资在华并购的案例, 笔者将其部分整理如下:

我们承认,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确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吸引外资, 提升企业管理结构, 组织创新, 大大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然而, 它同样导致了部分产品市场垄断, 我国诸多品牌逐渐流失的结果。纵观这些年来的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历史, 许多并购项目中, 其并购目标多是行业内的优势企业或者是经营不善但具有较大市场份额和优质品牌的大型国有企业, 外资并购大多看重中国国内市场的长期发展。这样的情形, 最终多是这些跨国并购企业的双赢局面, 逐步占领相关市场, 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压制了中国品牌, 无形中消灭了许多潜在竞争对手。中国品牌建立以来, 被收购后, 最终从市场中淡化或消失, 这是一些跨国并购的垄断手段。那么对可口可乐采取同样手段的担忧也是必然的。

三、《反垄断法》的意义

《反垄断法》的实施为外资在华并购的反垄断审核提供了有力依据, 然而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是其实施以来首个案例, 亦是迄今为止外资公司在我国的一次最大收购要约, 这宣告着《反垄断法》真正进入跨国公司的视野, 我国首次依据该法公平保护并购各方的合法权益。

这些年来我们的优惠和变通很多, 优惠和变通之类可以令当事者尝到一些暂时的甜头, 但付出的是损害行业健康发展格局、损害民族品牌产业、损害法制可预见性的代价。《反垄断法》作为经济行为中的一部重要法律, 其准绳作用应当受到我们必要的重视。如果因为忌惮反垄断法对国内产业重组和整合的影响, 而放弃反垄断法对并购市场的重要规范作用, 那么必须承担的后果之一就是, 垄断在国内各市场的普遍形成和竞争的严重受损, 那时占民族企业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将是直接受损者。只有坚持法制, 摒弃市场管理的的主观性, 减少反垄断监管角度的缺失, 市场才能得以健康规范发展, 有利于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购是商业行为, 毫无问题。但大的并购, 或者特殊的并购, 会对市场、对经济, 对社会乃至对国家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评价。必要的时候, 政府也要干预。

有法可依、公平竞争对外商投资也是有利的, 此举其实提升了整个市场的投资价值, 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公平竞争、长远发展的引资观念。“禁购事件让外国投资者知道了进入中国市场是有《反垄断法》这条红线存在的, 投资者会在并购之前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法国巴黎百富勤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说。这一收购案的否决, 对合理引进外资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我国对于外资并购的法律市场环境仍有待建立和发展, 《反垄断法》的事实与运用还不是很成熟。但无论怎样这一案例都是重要的标志, 它标志着中国的公司治理正在走向成熟, 中国的经济制度正在走向规范。

在此也希望, 汇源可以经受重重考验, 做大做强, 走出国门, 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参考文献

[1]谢鹏.可口可乐被否的幕后博弈[J].新闻天地, 2009, (05) :22-24.

[2]袁永林, 穆丽霞.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后的多角度思考[J].现代商业, 2009, (12) :9.

[3]李继民.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垄断之辩[J].中国报道, 2009, (04) :38-39.

[4]张立华.反垄断法首考交卷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J].中国食品, 2009, (08) 10-12.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 篇7

近日, 可口可乐期下全资子公司以每股12.2港元、总价179.2亿港元现金收购资产总值约70多亿港元的中国汇源果汁集团。这一收购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众多中国公民出于名族品牌保护心情, 反对呼声不断。与此同时, 业界人士逐渐聚焦到此次收购的另一亮点———收购总价上, 引发了关于“高额溢价收购”最终原因的激烈探讨。

汇源的众多优质资产游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 如汇源的品牌、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此外, 当企业实现合并后, 部分资产的真正价值将远远高于其帐面价值的加和,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物流体系, 整合后的物流体系将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数额。

2. 可口可乐的核心竞争力转移

在竞争白热化的饮料市场, 可口可乐一直稳居首位。其核心竞争力已不再只是神秘的配方, 强大的触及市场终端的物流销售网络, 逐渐成为可口可乐赢得市场的有力武器。

20世纪80年代, 可口可乐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此时, 吸引业界和消费者眼球的是可口可乐神秘的配方, 可口可乐销售逐渐扩大, 企业价值不断上升。但在可口可乐公司内部, 高层管理人员早已把对市场的感应能力定位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并开始致力于全球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创新, 试图通过完善的物流系统, 为提高市场感应能力提供载体和途径。之后20余年的全球可乐大战中, 可口可乐胜多负少, 只是出于扩大影响力以及日常消费品本身特性等原因, 可口可乐更多地将大众的目光吸引到营销创意之上。不可否认, 强大的物流系统为可口可乐把控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可口可乐的物流体系

基于可口可乐将对市场的感应能力定位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思想, 公司一直以来对销售终端把控极紧。为了全面控制市场, 提高市场反应的敏捷性, 可口可乐推行了GKP金钥匙伙伴计划。在一定区域内找一家略大的零售商, 可口可乐将产品直接运送给GKP, 再由GKP完成最后对超小型零销商的配送工作, GKP送货费用由可口可乐及其合作伙伴支付。GKP负责的全部是规模低于两三人的夫妻式小店, 而所有的超市和大一点的零售商全部掌握在可口可乐手中。一方面, 可口可乐通过对超市、大中型零售商的直销方式, 大大提高了其市场感应能力。另一方面, 也体现了重要性原则, 对于超小型的零售商, 他们呈现出小而分散的特性, 直销的物流成本高, 而且他们的销售量小, 所面向的消费群体小, 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可口可乐一方面不放弃这一类零售商, 另一方面, 基于对成本的考虑, 通过GKP来实现对超小型零售商的客户关系维护。

4. 收购汇源对可口可乐物流体系的影响

饮料业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升级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进行广阔的网络建设。可乐等饮料属于典型的快速消费品, 其消费人群覆盖面非常广泛, 须建立广泛的物流网络与之相适应。同时, 可乐产品体积庞大, 占用的运输和存储空间大, 而单位货值较小, 从而致使物流成本比例较高。相关数据显示, 目前可口可乐的物流成本约占到一瓶可乐成本的20%到30%。此外, 饮料运输损耗严重, 快速消费品对消费及时程度要求极高, 若送达客户处的产品货龄超过一定时间, 将被客户拒绝。物流体系的完善和升级对可口可乐而言, 无疑是一项挑战, 而且又无法借助第三方物流来使问题得以解决。因为目前,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处于初始阶段, 发展很不成熟, 一方面服务质量低, 不能满足客户保质和及时性要求;另一方面, 其物流网络覆盖面窄, 无法提供大范围的物流配送服务。

可口可乐必须致力于物流系统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将生产与营销紧密地连接起来。然而, 收购汇源将为可口可乐的物流体系注入优质的新元素。汇源果汁自成立以来, 一直非常注重下游销售的物流系统投资与建设。截止收购时止, 汇源拥有3804家经销商、8000家分销商。为了及时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汇源通过自身的物流体系来实现大部分的物流作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 汇源建立了广泛的物流网络, 几乎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城镇市场。2007年7月, 汇源从东风裕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购买了179台东风轻型汽车, 作为物流配送车, 进一步强化了自营物流队伍。

目前, 可口可乐的物流系统正面临进一步的建设和升级, 而汇源的物流系统仅局限于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也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之处。两者结合后, 将迅速实现扩张, 通过共享物流体系, 发挥整体效益, 迅速提高物流功能水平、降低成本, 进一步提升可口可乐的运作效益。

5. 结束语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获得的不仅是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数据, 同时还包括双方物流体系整合后将发挥的整体效益。汇源物流资源的植入, 将对可口可乐在中国的物流系统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大加快其物流升级的进程。

摘要: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其“高额溢价”更引来了大量业界人士的猜想和探讨。本文试从物流视角分析“高额溢价收购”的原因, 以及此次收购对可口可乐公司物流系统建设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物流,可口可乐,汇源,GKP金钥匙伙伴计划

参考文献

[1]宁昌会.竞争:只剩下了物流[J].市场与电脑, 2000, (3) .

[2]窦毅.可口可乐的新配方-物流[J].市场周刊, 2005, (1) .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 篇8

事件回放:热交易遭遇冷红灯

2008年9月3日,注册于美国特拉华州的可口可乐公司和注册于开曼群岛的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共同签署收购要约,将由荷银融资亚洲有限公司代表可口可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ATLANTICINDUSTRIES(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获豁免有限公司)有条件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股本中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及注销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全部未行使购股权。可口可乐公司提议的收购价格为每股12.20港元,并将按相等价格收购已发行的可转债及期权,于要约成功完成后以现金支付,届时将合计持有汇源完全摊薄后总股本64.51%的股份,总交易值约为196.47亿港币,约合24亿美元。

毫无疑问,两厢情愿达成要约的交易双方都十分看好这项交易。如果能够如愿完成交易则当时双方可谓各得其所。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曾一直笃信,把汇源果汁卖给可口可乐是一宗“很好的商业行为”。“汇源这次选择最好的时机、价值最好的时候嫁出去,是高价让我作的这个决定。”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总裁穆泰康表示“汇源在中国是一个发展已久及成功的果汁品牌,对可口可乐中国业务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中国的果汁市场在蓬勃快速增长。这次收购将为我们的股东带来价值,并为可口可乐公司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以增强在中国的业务。此举进一步表明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饮料选择以迎合他们的需求。”穆泰康总裁还强调“很高兴汇源公司现任董事长朱先生同意出任名誉董事长。汇源的业务和可口可乐公司将因他对中国饮料行业的丰富的知识,及他的经验和指导,得以受惠。”“我们承诺在汇源品牌和现在业务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提升其固定资产的利用,及为汇源的员工提供更佳的机会。”可口可乐公司表示,其计划是保留汇源现有业务运营模式,日后将会对业务和协同效应再作评估。

然而,令交易的双方意想不到的是,消息一宣布,就在中国国内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除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以外,还有来自网民们强烈反对这一收购案的铺天盖地的呼声。对此,汇源果汁集团公司就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发布澄清公告,针对媒体的“某些误导性报道”进行澄清,重申可口可乐公司已经确认其意向是进一步发展“汇源果汁”品牌,称可口可乐并购符合本公司及其股东、员工、客户和中国整体经济的最大利益。那么,这起炙手可热的大规模并购案是否真的符合各方的最大利益呢?要看中国政府的依法裁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国务院令第529号《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以及商务部等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商务部依法对此案进行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9号(2008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第三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第四条经营者集中未达到本规定第三条规定的申报标准,但按照规定程序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表明该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调查。

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中,由于交易后可口可乐公司将取得汇源公司绝大部分股权,从而取得了汇源公司的决定控制权,因此,该交易符合集中的法定标准;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和汇源公司2007年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分别为12亿美元(约合91.2亿人民币)和3.4亿美元(约合25.9亿人民币),分别超过4亿元人民币,达到并超过了《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的申报标准,因此该项并购必须接受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

2008年9月18日,商务部收到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公司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申报材料。2008年9月25日至11月19日,可口可乐公司根据商务部要求先后四次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补充。11月20日商务部对此项集中予以立案审查,12月20日决定在初步审查基础上实施进一步审查。11月20日商务部对此项集中予以立案审查,由于此项集中规模较大、影响复杂,初步阶段审查工作结束后,2008年12月20日,商务部决定在初步审查基础上实施进一步审查,并书面通知了可口可乐公司。

依据《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商务部从市场份额及市场控制力、市场集中度、集中对市场进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及品牌对果汁饮料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此项集中进行了审查。审查工作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查过程中,商务部通过书面征求意见、论证会、座谈会、听证会、实地调查、委托调查以及约谈当事人等方式,充分征求了相关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协会、果汁饮料企业、上游果汁浓缩汁供应商、下游果汁饮料销售商、集中交易双方、可口可乐公司中方合作伙伴以及相关法律、经济和农业专家等多方面意见。在进一步审查过程中,商务部对集中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了评估,并于2009年3月18日前完成了审查工作。

经审查,商务部认定:此项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搭售、捆绑销售果汁饮料,或者设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条件,集中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同时,由于既有品牌对市场进入的限制作用,潜在竞争难以消除该等限制竞争效果;此外,集中还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商务部与可口可乐公司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多轮商谈,要求申报方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可口可乐公司对商务部提出的问题表述了自己的意见,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及其修改方案。经过评估,商务部认为修改方案仍不能有效减少此项集中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据此,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八条,商务部做出禁止此项集中的决定,并向全社会发布公告。

对于商务部的裁决,当事双方均声明尊重商务部的决定,但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示“遗憾”。而来自其他方面的反应,却令人始料不及。这些议论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针对汇源和可口可乐这两个外资企业之间的正常交易,中国政府为何要管?第二,既然饮料行业并非要害部门,商务部否决这项交易的依据究竟是什么?第三,经济民族主义情绪在该项裁决中有多大影响?第四,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政策导向是否发生了变化?下面本文就围绕这些问题,并就商务部的否定性裁决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经济涵义:充分竞争的潜台词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伟大变革。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都已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毫无疑问,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主渠道的经济运行模式。保证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就是竞争。而充分竞争的潜台词是反对垄断。反对垄断的指向绝不仅仅限于业已形成的市场控制(50%以上的市场份额),还要包括正在形成的垄断倾向。反对垄断的手段,除了充分竞争以外,更重要的是保护竞争的市场法则。而法则的内容和应用,则成为保护充分竞争的关键。

首先,关于中国法律对该项外资企业之间并购案的适用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第一条申明,“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这就直接回答了人们关于可口可乐和汇源果汁这两个外资企业之间的并购案的法律适用问题,即中国的《反垄断法》对于该项并购具有管辖权。

其次,关于垄断的认定问题。许多人认为,对垄断形成的认定应该是并购后对行业市场份额的占有达到或超过50%,而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案并未达到50%,所以认定垄断的条件不够充分。那么商务部的否决裁定有何法律依据?我们通过对《反垄断法》的解读可以发现,商务部审查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是否存影响正常竞争的法律依据十分充分。《反垄断法》第三条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在该案中,不涉及“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问题,而是“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两个问题。

《反垄断法》第十八条规定,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反垄断法》第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第二十一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第二十七条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下列因素: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第二十八条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

依据《反垄断法》的上述规定,商务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中的经营者集中进行了全面审查:(一)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可口可乐和汇源果汁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二)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三)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形成的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四)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同行以及上游产业生产经营者的影响;(五)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六)汇源品牌对果汁饮料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

审查工作结束后,商务部依法对此项集中进行了全面评估,确认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造成的经营者集中将产生如下不利影响:

1、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品牌是影响饮料市场有效竞争的关键因素,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控制“美汁源”和“汇源”两个知名果汁品牌,对果汁市场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加之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有的支配地位以及相应的传导效应,集中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

3、集中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可见,依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市场份额不是决定能否通过反垄断审查的惟一因素。坊间关于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尺度是简单、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即一旦经营者集中完成后,只有经营者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经营者集中才不会得到批准,否则就应该得到批准。这显然是对我国《反垄断法》的片面理解。在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时,应当依据《反垄断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考虑诸多因素。在这些因素当中,并购后的经营者在果汁行业的市场份额固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没有因为并购后可口可乐在中国相关市场份额的简单累加不足50%而批准收购,而是在综合考虑《反垄断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各项因素之后,依据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作出了否决的裁定。这显然是完全依照法律行使权利的结果,而非房间传说中的新成立的反垄断局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给可口可乐的下马威。

社会意义:经济管理的里程碑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行政是管理经济的基本准则。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洗礼的中国政府,已经一无反顾地把“依法行政”作为管理经济的行为准则。商务部依据《反垄断法》和《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从市场份额及市场控制力、市场集中度、集中对市场进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审查后作出裁定,正是严格以法律规则解决市场竞争问题的体现,无疑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市场机制的形成与维护。相对于以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而言,依法行政是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一个显著的进步,而在审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过程中,商务部所做的每一个步骤,都将成为中国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一,反垄断并非仅仅反对外资垄断。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基本法则,如果竞争机制遭到破坏,市场经济就无从谈起。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最大的弊端在于,它扰乱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则。少数企业可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并在一定的市场领域内限制竞争,不但会影响经营者间的正常竞争,还会破坏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抑制经济发展的动力,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所以,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并非仅仅针对外资收购中的垄断问题,而是维护整个市场的竞争秩序,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正如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的那样,“商务部正在着力建设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可口可乐的碳酸饮料在中国占了非常高的比例,而汇源果汁在中国占了比较高的比例,可口可乐又经营着果汁等等。所以这个审查是对两个外资企业在中国销售的产品集中度的一个审核问题。审核的结果表明,这种兼并会造成过于高的集中度,会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和弱小企业的利益,所以我们给予了否定。”

第二,审查中给经营者集中进行调整的机会。《反垄断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对不予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附加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为了减少审查中发现的不利于竞争的影响,商务部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与可口可乐公司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多轮商谈。商谈中,商务部就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可行解决方案,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可口可乐公司在收购交易完成后必须保证汇源果汁所用的水果原料继续从中国果农手中收购,一保障中国中小果农的利益。可口可乐公司对商务部提出的问题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并先后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及其修改方案,但是针对商务部提出的在果汁原料来源上保障中国中小果农利益问题上,只能承诺2年内继续使用中国果农的水果作为原料。经过多方面评估,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公司针对影响竞争问题提出的救济方案,仍不能有效减少此项集中产生的不利影响。鉴于上述原因,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商务部认为,此项经营者集中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将对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和果汁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鉴于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口可乐公司也没有提出可行的减少不利影响的解决方案,因此,决定禁止此项经营者集中。有不明细节者认为,商务部否决该项收购过于武断,而另有舆论认为,商务部同可口可乐进行商谈过于抬举外资企业了。事实情况是,商务部代表中国政府审查该项并购案,是在一个充满理性的过程中所作出的一个无奈的决定。这不禁让我们回想起“英博收购AB”的审查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只是由于英博针对商务部提出的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必要的回应,接受了不得增加AB公司在青岛啤酒现有27%的持股比例、如果英博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股东发生变化必须及时通报商务部、不得增加英博在珠江啤酒现有28.56%的持股比例、不得寻求持有华润雪花和燕京啤酒的股份等四项限制性附加条件,所以审查结果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案子完全部同。

第三,《反垄断法》和商务部一起经受考验。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至2009年3月20日,商务部收到40起经营者集中申报,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审查了30起,已审结25起,其中无条件批准23起,对于1起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集中,商务部与申报方进行商谈,申报方提出了减少排除限制竞争的解决方案并作出承诺,商务部附加了减少集中对竞争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批准了该集中。只有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是个例外,成为首例被禁止的并购案。

对于第一例禁止并购案件,商务部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审查权利,积极谨慎,中规中矩。多数外国机构和企业认为,《反垄断法》的实施,是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一个进步,是政策透明度提高的表现,但是他们同时希望中国政府更多地披露一些相关细节,比如市场份额的计算方法;更有舆论认为,《反垄断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六条因素当中,前三条是为确定“是否会限制或者排除市场竞争”而设定的因素,后三点完全是公共利益标准的要求。因此中国应该更早颁布《反垄断法》实施细则,以便提高外资并购案的可预判性。对此,商务部做出了积极的回应,通过公告对外公布了审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过程、考虑因素、法律依据、限制性附加条件谈判以及最终裁决等相关细节。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就涉及一桩外资并购案的审查过程和依据问题通过公告方式对外公布细节,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政府增加执法透明度的进步。当然,《反垄断法》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实施,远不是商务部一个部门可以定夺。事实上,由于经济事务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不重复性,导致《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不可能像简单数学那因一目了然,即便有了《反垄断法》实施细则,也不过如此。不然,经济学研究为什么要基于许多假设条件才能展开?

诚然,考验商务部的还有民族品牌和民族感情这道坎。在可能失去汇源的日日夜夜,国内果汁企业对汇源收购案反应强烈,甚至表示欲募集资金争购汇源;网民们则出于“民族感情”指责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没有承担保护民族品牌、提升民族产业的社会责任。对于国人表现出来的民族情绪,西方一些媒体认为中国在盛行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商务部冷静面对,完全按照法律规定的准则进行审查。正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所表示,汇源是不是民族品牌并非商务部在对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交易进行反垄断审查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商务部禁止这项收购与民族品牌问题无关。果汁饮料属于食品、快速消费品,品牌意味着这类产品的质量、价格、是否能被消费者信赖等一系列因素。因此,新品牌要说服零售商十分困难,品牌构成了饮料市场进入的主要障碍。如果此次交易完成,可口可乐公司将独自拥有“美汁源”和“汇源”两个最具影响力的果汁品牌,对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加之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有的支配地位及相应的传导效应,收购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姚坚指出,由于既有品牌对市场进入构成的障碍,潜在竞争者很难进入这个市场与可口可乐形成实质性的竞争,从而消除或者抑制可口可乐公司可能从事的滥用行为。市场进入问题是反垄断审查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严肃的竞争问题,这与所谓民族品牌问题完全是两个概念。因此,汇源是不是民族品牌并非反垄断审查需要考虑的因素,与商务部禁止此项收购无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审查过程中,商务部严格依法独立办案,既没有受与竞争法无关因素的干扰,也没有受所谓民族情绪的影响,完全是依照反垄断法作出的客观裁决。这无疑又成为中国政府执法办案的一个典范。

他山之石:市场经济的护卫舰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自己的反垄断法。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各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组织和垄断企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反垄断法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作为市场经济的后来者,在实施《反垄断法》的实践中,无疑正在从其他国家反垄断的做法中找到前车之鉴。

第一,反垄断法的重要地位。美国1890年颁布的《抵制非法限制与垄断保护贸易及商业法》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立法。因最初是由参议院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的议案,故称《谢尔曼法》,由于当时企业兼并多是通过“托拉斯”的形式进行,所以这部法律也叫《反托拉斯法》。反垄断法在美国被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宪章”,在德国被称为“经济宪法”,在日本被认为是“经济法的核心”,其地位凌驾于其他所有经济法规之上。在欧盟成立后,竞争法也成为其体系中重要的法律,而且其法律效力凌驾于成员国的竞争法之上,后者不得与欧盟竞争法相抵触。从国外发垄断法的地位和影响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反垄断法》必将成为中国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重要武器。

第二,反垄断法的根本作用是维护充分竞争。在美国,联邦政府曾利用《谢尔曼法》成功地肢解了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和AT&T这三个最有名的托拉斯。在日本,政府曾依照《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法》,成功地肢解了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4大财阀。尽管从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反垄断法》出台到现在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而且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各异,反垄断标准存在差异、执法环境也各不相同,但各国反垄断法的根本原则却是相同的,即反对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各国反垄断法对于经营者集中进行审查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由于经营者集中导致的相关市场过度集中从而限制或排除相关市场的竞争。保护竞争,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不仅已然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心声,而且是越来越多的业者、行业组织的共识。中国政府制定实施《反垄断法》,就是要在保证充分竞争中促进行业进步和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维护包括同行业企业、上游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案例中,就表现为要维护其他果汁饮料企业进入市场的机会、保障果汁饮料行业技术进步、维护作为原料供应商的果农的市场机遇记忆保障最终消费者的利益。

第三,进行反垄断审查的关键是界定相关市场的范围。由于相关市场的边界直接影响到当事企业的市场份额计算,而影响相关市场边界的主要因素则是相关产品的范围。相关产品的种类越多,相关市场的范围边界越大,当事企业的市场份额则越低;反之相关产品的种类越少,相关市场的范围边界越小,而当事企业的市场份额则越高。所以,限定产品范围的方法就是产品之间的是否存在替代关系。如果经营者集中当中涉及的产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则具有竞争关系,属于同一相关产品,同属一个相关市场。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案例中,依然可以依据替代原则计算经营者集中将形成的市场份额,而非简单的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累加。

第四,反垄断是一种复杂的博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演变成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反垄断既然以保护竞争为根本目的,那么在面对存在垄断倾向或者影响充分竞争的经营者集中案时,执法部门必然要在复杂的反垄断案中与相关利益方进行艰苦的博弈。国外反垄断100多年的历史证明,其直接的成效就是维护竞争、实现资源重组、造成巨头肢解和霸权受限。20世纪末期至今,有许许多多的经营者集中案备受关注。1996年的波音收购麦道案,遭到了欧盟方面的巨大压力,但此案在波音作出巨大让步后方最终得到通过,其潜在的垄断霸权受到了有效限制。另一个近期的案例就是微软公司的垄断诉讼案。作为全球PC机操作系统等软件市场最大市场份额的占有者,微软曾在2000年面临美国政府的依法分拆。尽管微弱最终逃过了一劫,但其在世界各地都长期陷入了反垄断诉讼的漩涡。在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实践中,也不乏典型案例。1986年,英国爵士詹姆斯提出收购美国固特异轮胎公司。美国国会对此案表示强烈反对,议员们认为詹姆斯存在恶意收购倾向,甚至在听证会上斥责其“用心险恶”,最终在全国舆论一边倒的支持下,成功击退了这场并购。1999年美国沃尔玛计划收购法国家乐福,法国政府迅速促成了家乐福与另一家本土超市的合并。2005年,当美国百事可乐欲意并购法国达能公司时,法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爱国主义”的口号,表示要不惜一切力量阻止这场并购。在法国全国民众的愤怒声讨中,百事可乐终于未能如愿。此后,法国专门立法,规定11个行业不许外国公司染指,20家著名品牌公司为特别保护企业,反对外国对其收购兼并。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就是反垄断经济,即便在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上也不例外,反而正在演变成为一场跨国界的反垄断浪潮。对于正在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的中国而言,如何驾驭反垄断这驾马车,尚有诸多新的课题,需要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那里找到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余音震荡:外资收购的警戒线

中国政府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案例已经成为历史,而且必将以重重的一笔载入中国反垄断的史册。当各相关利益方、高度关注者们得到了与该案相关的更多细节,尤其是全面学习了国际国内的反垄断法内涵以及执法实践之后,正在从商务部禁止该项经营者集中的裁决公告于天下之后的惊愕、欢呼或者迷茫中逐渐的恢复理性和平静。但是该项经营者集中案例的意义,除了前已述及的宏观层面以外,还有具体的现实意义。

第一,该案无关中国的外资政策,也不会影响中国的开放进程。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被中国政府否决之后,外界曾纷纷揣测这是否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的信号?如果有更多的利益相关方注意到《商务部关于进一步改进外商投资审批工作的通知》中放宽外资审批的举措,如果读者能够从《反垄断法》第四条中看到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这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的宗旨是“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时候,当大家得知《反垄断法》第五条规定“经营者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时候,当各位获悉《反垄断法》颁布实施以来,商务部反垄断局已经审查结案的25起经营者集中案中,无条件批准了23起,1起附加了减少集中对竞争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获准,仅有1起否决的时候。有谁还要怀疑中国的外资政策呢?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中国的外资政策?即便是当事者可口可乐公司,也不应该因此认为中国不再欢迎外资了,因为来自发达市场经济的经验早就告诉她,反对垄断、保护竞争是市场化程度日高的各国政府的共同做法。至于对于哪些正在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投资者而言,他们不仅已经习惯于各国反垄断的市场环境,而且会因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被否决而获益,那就是中国政策的透明度提高,进入中国饮料市场的机会增加,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前车之鉴。当然,中国发展开放性经济并非对外资的市场准入没有任何限制,外资收购依然存在警戒线,除了垄断控制以外,还有涉及国家安全、本土品牌保护的限制。虽然在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案例中不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品牌问题似乎也并不突出,因为商务部在该案中关注的是品牌的传导效应,而不涉及民族品牌的问题,但是外国投资者在今后的并购中依然要有所顾及,因为中国政府已经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制定了相关的规则。

第二,《反垄断法》管辖各类经营者集中,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坊间有一种观点认为,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国政府应该依法审批,而外资并购民营企业应该不受约束。这无疑是对《反垄断法》管辖权的误解。在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里,不存在反垄断的例外,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中,《反垄断法》的管辖范围包括各种所有制性质的经营者集中,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对汇源果汁集团朱新礼的“卖猪理论”也不能片面理解,就生产经营或资本经营而言,企业家有自主决策的权利,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资本经营是高于生产经营的经营模式,但是把企业转让给谁,要受《反垄断法》的约束。简言之,在反垄断法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至今的一个显著的进步,因为绝大多数业者和消费者将从中收益。

第三,健康的市场经济需要理性的业者、媒体和公众。笔者依稀记得1999年作为国际访问者赴美的一次特殊经历。在访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时候,主人对于中美之间刚刚签署的中国加入WTO协议中即将开放中国证券市场并无喜色,反而表示出一定的忧虑。他说,一个健康的股市需要成熟的股民。美国人通常仅用个人资产的5%进行包括股票在内的风险投资,而中国股民则可能倾其所有甚至举债投资股市,这对投资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很危险,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很不利。今天,当我们回首200多天以来围绕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所形成的舆论喧嚣,哪些充斥在空气中的惊愕、愤懑、遗憾、失望、庆幸等等情绪,究竟对中国政府的决策有多大帮助?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又有什么意义?我认为,在发展开放性经济的过程中,面对来自国际国内的经营者集中,首先是当事业者要有依法经营的理念,在没有获得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之前不要进行大规模经营方向调整,以免在被动之中遭受损失。据悉,汇源果汁集团在商务部没有批准并购交易之前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新业务投资,结果并购交易被禁止后不得不停工调整,由此造成一定的损失。其次,媒体在报道中要求实,一些不实的消息发布以后不仅影响了交易双方的正常经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公众的视听,引发了不必要的舆论燥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公众既要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关注公众利益,同时还要保持理性,一方面要核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不要偏听偏信;另一方面要知法懂法,许多不理性的情结往往是因为不了解中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引起的;同时,公众还要相信政府依法行政的决策能力和水平,不要动辄主张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不符合开放性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容易对政府的正常执法形成不必要的干扰。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 篇9

对汇源集团来说,可口可乐并购其旗下汇源果汁子公司的并购案是一次很好的解决公司内外矛盾的机会,也为整个集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首先,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果汁,给汇源集团带来了接近200亿的资金,给一直偏紧的汇源集团的资金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汇源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面临资金链偏紧的问题,其原因有三。第一,产品是中高浓度的果汁,对原料的需求大,原料的运输成本高;第二,中高浓度果汁与低浓度果汁相比,生产、储存难度更大,需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加大了资金需求;第三,中高浓度果汁成本较高,价格也较低浓度果汁高许多,打开市场的难度更大,而且面临价格战的抵抗能力较弱。虽然中高浓度果汁营养价值高,符合饮料市场健康化的趋势,但是仍非市场主流,汇源的产品优势在现阶段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导致了汇源偏紧的资金链和长年的负债经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以后,汇源集团将近7亿的负债将迎刃而解,计划投向上游的20亿也马上可以到位,无疑是一笔绝好的交易,但是由于未通过反垄断审查,汇源的资金链问题将得不到解决,不仅如此,汇源投向上游20亿以后的后续资金也成了公司发展中很大的问题。政府以一纸公文就否决了一个双赢的方案,“保住”了汇源果汁的品牌,却保不住汇源的未来。

其次,这次的并购案可以为汇源集团打开国际化的大门,减小国际化的压力。

一方面,汇源果汁饮品符合现阶段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向,顾客价值的内生力量要求汇源迅速地做大做强,从而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如果不能及时抢占市场,就会被其他饮料企业后来居上,失去现有优势。由于上市不久,汇源集团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投入到原料、生产、销售的升级中去,其公司实力还不符合国际化的要求,特别是国际销售渠道,更是难与成熟的跨国公司抗衡。虽然面临最佳的国际化时机,但也没有抵御国际化市场竞争的实力。如果与可口可乐这样巨头式的跨国集团公司合作,汇源果汁就可以借助可口可乐公司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来销售产品,而且还可以直接引进国际化的运营模式,有利于实现汇源的快速国际化。

另一方面,汇源集团股份中境外资本较多,由于08年的经济危机,外国股东们也希望投资能尽快实现回报,因此对汇源管理层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是汇源国际化压力的内因。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一案,对汇源的境外投资者而言无疑是投资回报的绝佳时机,加上经济危机导致的资金紧缩,让他们更是看重这笔收益,但是由于商务部禁止了此项收购,汇源的内部的国际化压力较本案之前定是有增无减,使汇源将来的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再次,不仅汇源有国际化的趋势,许多跨国公司也对中国的市场虎视眈眈,可口可乐公司于汇源集团的合作可以大大加强汇源抵御境外资本抢占市场的压力。

近年来,国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国内市场屹立不倒也是汇源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积极开发上游果园,更新生产灌装技术,扩大销售渠道,引进先进经营理念的管理层等都是汇源集团现阶段的当务之急,但资金问题一直是汇源重整资源以适应竞争的瓶颈,而本案却是解决资金问题的良机,虽然此次融资会使得汇源丧失控股权,但是这在汇源的发展史上并不是没有出现过,朱新礼也一再强调控股权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事实上,汇源之所以在短短的十七年里从一个水果罐头加工厂快速成长成为国内中高浓度果汁的龙头企业,与汇源的几次成功的股权融资是分不开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与新疆德隆的合作,2001年,汇源与当时的德隆旗下的上市公司新疆屯河合资成立“北京汇源”,汇源出让51%的股权而获得资金5.1亿。朱新礼失去了控股权,但汇源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的契机。在2003年德隆崩盘以前朱新礼以9倍市盈率的价格购回51%的股份,适时抢回了对公司的控股权。此次并购案也是汇源管理层深思熟虑的结果,由融资带来的40倍于德隆案的资金对汇源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以朱新礼险中求胜的战略眼光,汇源很有可能仍会是股权融资中最大的赢家,当然,由于商务部的禁令,这些可能性也成了纸上谈兵的假设了。

第四,汇源集团可以通过合作实现管理的升级。

汇源集团实行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核心是都讲着沂蒙山土话的家族成员,集权文化根深蒂固。在这样的环境下,虽然引进了许多管理人才,但是由于是“外人”,很难真正融入到企业的核心中去,与此同时,他们带来的先进的管理理念也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家族高管们的管理能力已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需要,同时,家族高管也不能被适时淘汰出管理层,因此阻碍了汇源集团未来的发展之路。如果实现了并购案,可口可乐公司的先进管理层的融入,对管理升级无疑有巨大的意义。但现今随着禁止令,这个绝佳的机会错过了。

二、影响决策的案外因素

(一)对“历史教训”的曲解

诚然,外资企业并购国内企业,恶意消灭竞争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恶意收购的案件加上国际市场的冲击,导致近十年来我国国内品牌消失率达70%以上,但仔细分析,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与上述的其他案件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因为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最主要的意图不在消灭竞争,因为它与上述其他跨国公司的状况有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可口可乐在中国境内并没有汇源果汁所拥有的中高浓度果汁的业务,而中高浓度果汁却恰是国内外果汁市场发展的趋势。

由于近年来碳酸饮料对人体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地被披露,可口可乐公司旗下碳酸饮料的销量下滑,而营养价值高的中高浓度果汁饮料则越来越被消费者喜爱,美国去年果汁饮料的销量涨幅在三成以上就是明证。因此,可口可乐公司也面临着急需转变产品结构的处境,需要开发新品牌或者收购现有的果汁饮料品牌。其中,后者由于已经形成了产业链和销售市场,如果选择得当,显然比前者更节约成本,同时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竞争,是更好的选择。正因如此,在中国中高浓度果汁品牌中较为成熟的汇源,才能让可口可乐出接近200亿的三倍溢价来购买股份。根据这一现状,可口可乐不会雪藏汇源有二个理由:一,可口可乐现阶段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增加中高浓度果汁等健康饮品,因此,收购汇源的目的不是为其现有的低浓度果汁饮料“酷儿”“美之源”让出市场;二,可口可乐现阶段在中国市场没有中高浓度果汁产品,因此不是为现有品牌让出市场;第三,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出资200亿,而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出价仅2亿,成本差一百倍,可口可乐也像欧莱雅是为消灭竞争而并购的可能性不大。加之并购协议中规定的保留汇源品牌和管理团队的条款的保护,足以证明此项并购案不会让“汇源”被雪藏。

(二)舆论的压力

虽然本案被多方媒体报道,但是媒体的眼光并不在汇源或者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上,而是通过大肆渲染当事人的只言片语来谋求公众的关注。最典型的就是朱新礼曾说过的“企业要当儿养,当猪卖”,或许是因为出现不甚文雅的词语,更容易吸引眼球,多方媒体都将朱新礼偶然提出的一个观点大肆鼓吹,将其渲染成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的表现,导致了公众的极大误解。另一方面,各方媒体将汇源集团旗下子公司汇源果汁与汇源集团的概念混淆,给大众造成一种一旦出卖汇源集团就会消亡的误导,更使大众对本案的误解雪上加霜。此外,众多媒体宣传的网民反对率达80%以上的数据不具参考价值,因为网站在投票处没有对并购情况具体说明,许多网民都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投票,对并购情况不甚了解,因而此项结果虽然有数据上的压倒性,但是却是一个无甚含金量的数据。而这来自各方面的舆论无论对错,对政府的确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使得商务部从反垄断的审查者一变成为了“民族品牌的保护者”,在这样的身份下最后作出禁止的选择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许多叫嚣着保护民族品牌的人却不曾想过,发达国家必须要有民族品牌只是现在国际状况的简单概括,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标准与民族品牌没有直接的联系。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是经济,而在万事俱备下轻易地以行政命令剥夺一个企业谋取发展的权利,实对国家的经济有害无利。

三、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

综上,政府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个案对汇源集团的负面影响不言自明。近年来,政府用行政手段干预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的案例举不胜举,其中失败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这些行政命令侵害的不仅是市场经济个体的利益,更侵犯了市场经济的灵魂——自由,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严重且深远的。

市场自由度的下降会导致市场经济效率的降低。政府的宏观调控并非万能,市场运行的根本动力在于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只有保障自由,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加快发展社会经济。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确必要,但在各案中之得失却参差不齐,因为许多行政命令并不出于经济学专家之手,许多决策仅是由于一些看似利国利民的理由而大行其道,这样的决策多会落得越帮越忙的境地。因此笔者认为,在政府决策质量有足够的提升之前,还是应该尽量避免过多干涉企业的自主经营决策,让最了解企业需求的人去做出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决策。

诚然,我们的市场需要宏观调控,需要国家强制规范的保障,但是国家过多干涉经济而导致的苦果我们并不是没有尝过。现今国外大搞宏观调控,所以我们的许多学者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被历史所证明了,认为我们也应该将宏观调控进行到底,但是,这其实是一种概念的偷换。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欧美国家的宏观调控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其意义是不同的,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一个自由市场还不甚成熟的社会的宏观调控,而许多欧美国家则是在市场过于自由的情况下不得已才采取的宏观调控,我们的市场需要的是更多的自由,而欧美国家则相反。我们中国有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认为有失败的先例,就证明了这条路的不可行,殊不知这种失败并不是完全的失败,而是在取得了大量成果之下的相对于历史发展的小范围的失败。

因此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就我国的国情出发,加大市场的自由度,提高效率才是市场管理的当务之急。以本案为例,要经济发展,要创民族品牌,我们要的不是“汇源”二字,而是真正有实力占据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企业,政府可以守住“汇源”但是守不住日渐国际化的市场,市场竞争靠的是实力。

四、结语

毋庸置疑,我们的市场需要宏观调控,但是这种宏观调控到底应该在何种程度上起作用,的确是当代社会最值得讨论的问题之一。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需要在这条道路上做更多的探究和摸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全能”的政府,而是一个有限政府。在保证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的基础上,坚持“多予”、“少取”和“放活”的政策,给个体、私营经济多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即使可能会由此走一些“弯路”,但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只有尽可能多的地发挥企业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才能实现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晔.入世与中国反垄断法的制定[J].法学研究, 2003 (02)

[2]王庆湘.试论我国反垄断立法所应规制的垄断[J].法学, 1999 (11)

上一篇:三维地形测量下一篇:景观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