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国际化的启示

2024-05-13

日元国际化的启示(精选七篇)

日元国际化的启示 篇1

一、日元国际化进程

二战结束后, 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并且成为世界强国,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0世纪50、60年代, 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连续保持国际收支顺差, 美国对日元升值施加很大压力。而日本对于日元国际化进程的态度从最开始的抵触到最后的支持并且颁布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来推进日元国际化进程, 日本在推进日元国际化进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二战结束到“广场协议”。二战结束后, 在美国的扶持下, 经济开始复苏, 同时生产率也逐步提高, 日本进行了一场以美国模式为蓝本的、内容广泛的体制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摒弃了旧有的经济体制, 强调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从统治经济体制转变为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日本经济的逐年稳步发展, 使得日本取得了连年的贸易顺差, 并成为美国的债权国, 在此期间, 日本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日元升值压力也是越来越大。由于日本担心日元大幅升值甚至国际化会对日本经济以及日本金融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 所以一直采取消极的态度, 但是来自美国的压力以及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 日本开始逐步放宽金融管制, 允许居民持有外汇并且准许居民进行国内外汇存款。

第二阶段是从“广场协议”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 日本出现了巨额经常项目收支顺差, 而美国从1980年起国内经济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对外贸易和政府预算的双赤字, 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 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签订了“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虽然广场协议的签订使得日元大幅度升值, 对日本经济造成影响, 但是也加快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日本对《外汇及其外贸管理法》进行修改, 采取撤销外汇交易实际需求原则, 实现了日元经常项目可兑换, 放宽资本项目下的日元可兑换, 这是日本金融国际化的一个阶段性标志。

第三阶段是从1997年金融危机至今, 在这个阶段日本积极推进日元的国际化。亚洲金融危机给很多国家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也使得日本意识到这是推进日元国际化的一个良好时机, 当日本看到欧洲在1999年推出欧元后, 也大胆地提出了“日元亚州化”, 2000年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合作 (10+3) 的机制下建立双边互换机制, 并在该机制下建立资本流动控制体系来抵制金融风险, 随后日本在国际货币和金融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提出新的方案, 要求提高日本及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在IMF的出资比率,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元的表决权扩大, 也表明日元影响力增强。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突飞猛进,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私人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进一步加快, 由此引发的货币金融危机不断冲击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 促使很多国家开始探索寻求新的国际金融格局, 而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加也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 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和资本项目的部分可兑换。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额迅速增加, 经济高速增长, 外汇储备也急剧增多, 2011年2月14日公布的2010年日本GDP为54742亿美元, 我国GDP总值为58586亿美元, 比日本多4044亿美元。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二) 稳定的汇率为人民币币值稳定提供了保障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离不开强有力的经济保障的同时也需要稳定的币值, 汇率其实就是衡量各国币值的一种有效工具。合理及有效的汇率水平是保证货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后有关条文明确了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央银行在外汇管理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对外汇制定银行的结算周转实行比例幅度管理, 积极干预银行外汇市场, 并制定每天的基准汇率。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也庄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中国的负责任行为为整个亚洲渡过经济危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 我国人民币保持稳步上升。我国为拯救经济危机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可以说中国政府在危急中所表现出的大国风范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同时中国政府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反通货膨胀经验, 有利于增强国外居民长期持有和储蓄人民币的动机和信心。

(三) 人民币区域化流通为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地区流通主要是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旅游以及其他经济形式进行的。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20多个,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周边国家贸易的增加,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可接受性也逐渐增强, 使得我国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形成了一定的流量和存量。我国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不仅为周边贸易提供了便利而且也减少了交易成本。人民币在周边的有些国家充当着“第二美元”的待遇, 巴基斯坦央行已经允许在对中国出口时使用人民币结算, 在缅甸的部分地区人民币也被当成是硬通货, 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等周边国家, 人民币也被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 成为与这些国家周边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可以看出人民币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进行贸易结算时已成为了一种关键货币, 但是在我国与欧美国家进行贸易过程中以人民币来进行计价几乎没有, 这说明人民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还很小。所以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 我国可以先使人民币成为影响东亚甚至亚洲的区域性货币, 然后再推向世界。

(四) 逐渐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

纵观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大国, 他们的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货币, 除了依靠自身国家的强大经济实力作保障, 同时也需要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 因为只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才能使货币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和投资, 增加货币的投资渠道。近年来, 我国加大了货币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力度, 金融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也获得了重大进展, 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上市日渐完成、利率市场化、外汇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些都有力地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同时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到逐渐放宽、从直接管理为主到间接管理为主的渐变过程。

(五) 国际货币体系弊端凸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机遇

2008年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几乎每个角落都受到影响, 尤其是与美国有大量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 许多公司破产倒闭。而美国为促进本国经济的复苏, 不但向各国大举借债、同时实行宽松政策使美元贬值, 进而使得各国的外汇储备缩水。可以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人们更加意识到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对于规避风险、减少经济危机发生概率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可以说现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弊端重重, 而中国日渐上升的国际地位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提上日程, 可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对我国有利, 更重要的是对稳定世界经济, 打破金融垄断, 实现多元化货币体系都有重大意义。

三、日元国际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的经验教训

日本从一个二战的战败国在经历了短短的几十年后使日元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可以说这确实是一个奇迹。虽然日元已经成功晋级为国际货币, 但日元的影响力并不大, 而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还是美元和欧元的天下, 这有其自身经济状况的原因, 而更多的是日本在当时推进日元国际化过程中出现许多漏洞。日元国际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元大幅度升值, 日本政府也大幅度开放金融市场同时降低国外投资的门槛, 而此时日本许多企业因为日元升值而外迁, 大量的日资在海外投资以至于经济泡沫越来越大, 最终为日本经济的萧条埋下了祸根。

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和日本当时推进日元国际化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同时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流量, 尽管我国现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但是我国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 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 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吴博.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1) .

[2]赵海宽.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J].经济研究, 2003 (3) .

[3]邱雪峰.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及思考[J].现代商业, 2008 (21) .

[4]韩继云.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策略性选择[J].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8 (2) .

[5]王思程.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 2008 (8) .

[6]李晓.日元国际化的困难及其战略调整[J].世界经济, 2005 (6) .

[7]王庭东.日元国际化战略评述[J].日本研究, 2002 (1) .

[8]徐洪水.人民币国际化及周边流通分析[J].上海金融, 2004 (5) .

[9]孙兆康.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种理论解释[J].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8 (1) .

[10]钟伟.略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J].世界经济, 2002 (3) .

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篇2

【关键词】国际货币;日元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

一、日元国际化的进程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穷兵黩武使日本经济濒于崩溃。但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已经是一个工业强国。尽管日本经济受到了重创,但日本的工业基础和工业技术还存在随着日本经济的重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恢复,日本的内部需求迅速增加,另外,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分别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它所需要的战争物质就近大量从日本采购,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的外部需求。在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从1955年到1973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9.8%,日本经济在1955年已经超过战前水平,到1968年已经超越英国、法国、德国而跃居世界第二位。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等同于黄金的地位不复存在,美元几乎作为唯一的国际货币的格局也被打破。在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日元计价的日本出口贸易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开始推进日元的国际化。1980年12月,日本修订《外汇法》,颁布了《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实现了日元资本项目的基本可自由兑换。日本《外汇法》的修订,是日元国际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1985年3月,日本大藏省一个称为“外国外汇等审议会”的咨询机构发表了题为“关于日元国际化的答辩”的报告,提出了包括金融自由化#欧洲日元交易自由化东京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三大日元国际化方略。

尽管日元在市场驱动和政府推动下走向国际化,但日元国际化程度并不高,日元远没有取得与日本经济相应的地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日元国际化的基础仍然是日本雄厚的经济实力。另外,随着牙买加体系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除了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也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从而给日元国际化提供了机会。但是,在国际货币体系惯性运行的条件下,世界大宗商品的贸易都以美元计价,世界主要的贸易借贷和投资都使用美元,日元受到了挤压,日元的国际化肯定是不充分的。

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日元是以日本具有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和借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而走上国际化道路的。虽然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具备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但是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总值已经是世界第二了,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仍然是牙买加体系另外,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情况与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况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对中国具有更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从货币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相比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诸多不同。

第一,人民币汇率升值。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升值趋势对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货币和国际金融货币的影响很难确定,但是对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影响是有利的。

第二,中国经济体制。从运行机制来看,中国的经济体制与日本相似,也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从经济制度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的影响能力要强于日本。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与日元走上国际化道路时的日本是相似的。但是,中国的设计、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的相对水平不如日元走上国际化道路时的日本,绝对水平还远不如现在的日本,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也会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应该积极主张和参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明确提出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改革方案,并力争在未来的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构建中体现人民币因素。就是说,超主权国际货币将由若干货币资产构成,人民币成为其中的一种资产。借助于国际货币制度的安排,可以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使人民币的地位与中国经济的地位相适应。

因此,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构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机遇。中国政府应该密切结合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进程来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进程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菊地悠二.日元国际化进程与展望[M]陈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篇3

关键词:日元国际化,问题,人民币国际化,启示

一、日元国际化的成就与问题

1、日元国际化的进程

由于1960年至1964年,日本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便采取了推进贸易自由化的方针,外汇自由化也逐步展开。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25个第八条成员国,正式承诺对日元自由兑换的义务。1980年至90年代初期,是日元国际化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政策的推出,标志着日本开始实施日元国际化战略。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日元国际化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半推半就到大力推动,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日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货币国际化的重要之所在,日本对金融自由化和货币国际化的态度产生根本性变化,开始积极主动地推动日元国际化。1997年,日本重新修订《外汇法》,让国内外资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约束流动。

2、日元国际化的问题及原因

(1)国内资本市场不健全,经济基础弱化。日元国际化需要完善的国内金融市场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可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日本经济进入了长期的衰退和萎缩之中。自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以来至1995年,日元兑美元基本上保持了增长的趋势,1995年后,日元汇率一落千丈,三年时间里贬值竟达100%,2001年后又开始大幅升值,汇率的大幅波动,使各国本能地避免使用日元来降低利率风险。

(2)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对外贸易规模庞大,在全球性的对外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其对外贸易实体薄弱,主要是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合理,难以使日元在国际贸易中成为结算货币。从日本进口商品的结构来看,日本本土资源有限,大部分煤、石油等能源性商品严重依赖进口,而这些大宗交易通常使用美元来计价;出口方面,日本对美国的依存度高,美国的进口商品80%左右都是用美元计价,日本想成为第三国货币被使用的可能性很小。

(3)封闭的市场和制度决策上的失误。日本长期的封闭性和落后的市场体系也严重影响了日元计价程度的提升。以日元计价的银行票据(BA)市场、国内短期国债(TB)市场和政府短期证券(FB)市场发展一直较为落后,缓慢的发展使日元的融资和筹资十分不便。日本的金融以主银行制度文明于世,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当日本国内资本过剩时,这种制度的低效率和过多限制拖累了日元的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原因

1、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1)特别行政区人民币的流通情况。2010年7月,香港人民币存款可于银行间往来转账,取消了长久以来企业兑换人民币的上限。为了进一步满足澳门个人人民币业务发展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宽及扩大澳门银行办理个人人民币业务的限制与范围。2011年1月,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向零售客户发行澳门首宗人民币存款证,计划总额为十亿元人民币,以丰富澳门人民币存款组合。台湾也开始松绑人民币业务,大陆银行有望去台湾开设分行或参股台湾银行,台湾民众可直接在当地开立人民币账户,而台资银行也将获准把其大陆的办事机构升格为分行。

(2)周边国家间人民币的结算情况。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之间旅游业务的发展,也给人民币区域化助一臂之力。中国去这些国家旅游的人数逐年上涨,大量的购物消费必然会出现人民币受理业务的热潮。2009年2月8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订互换协议,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促进双边经济增长,实现互利共赢。

(3)与其它国家间的人民币贸易往来。2009年中国银联在中东、西亚、非洲地区九个国家的银联卡ATM受理业务开通,ATM机分布于黎巴嫩、叙利亚、约旦、也门、阿富汗、伊拉克、吉布提、刚果等9国的首都、主要旅游城市。为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银行卡支付服务。2010年加拿大丰业银行在境内开通2000多台银联卡受理业务,受理范围大幅扩展。2011年瑞士SIX Multipay举行了银联卡商户受理开通仪式,银联卡可在瑞士全部ATM和主要的钟表专卖店使用。

2、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

(1)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型经济水平逐步提高,进出口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量增多,推动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能够切实降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交易和结算的风险,为中国发展国际业务带来便利和安全保障。同时也能更好地招商引资,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实现互利共赢。

(2)降低外汇储备风险的需要。庞大的外汇储备量也存在一个巨大的隐患,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和欧元计价,美元和欧元一旦币值发生微小的变化,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发生缩水的危机,中国的外汇储备越多,损失就会越惨重。所以人民币需要实现国际化,直接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投资、结算交易,适当地减少外汇储备量,减轻外汇储备贬值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汇管理风险。

(3)获得铸币税经济效益的需要。铸币税又称为铸币利差,是通过铸造货币所获得收益和利润,铸造货币的实际成本和货币表面价值的差额归铸造者所有。铸币税不同于国家强制征收的赋税,只是铸币者得到的特殊收益。若人民币成为国际性货币,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持有,就会拓宽人民币铸币税的来源,能够获得更多的国际铸币税。铸币税能够让政府取得一笔免费的资金,来弥补财政上的不足,也能够加大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投资建设,来将财政政策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困境

中国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市场不健全,相关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够。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还相对滞后,体系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体系内结构失调,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股票市场的融资规模远超债券市场,所要承担的融资风险也相应提升。随着人民币境外流通量的增加,相应地更加国际化、多样性的业务需求也会增多,而国内银行的跨国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经营经验较少和水平较低,无法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便利。

金融监管严格,开放程度不够,制约了人民币的流动性。目前我国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行更多的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必不可少的。资本项目的开放能够使国内金融市场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引入国际竞争和运作机制,吸收外资与技术,促进国内金融改革创新。中国的利率和汇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美元和欧元等世界货币都拥有能够灵活真实反应市场状况的市场化利率、汇率。中国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更为复杂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弱化政府行政干预是关键。

人民币国际化有可能会受到欧美等货币大国的限制。虽然人民币的国际化对于欧美政府来说就是多了一种投资对冲的工具,但同时作为竞争对手,其更担心美元、欧元在全球的地位受到人民币的威胁。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有助于减少我国对于美元的依赖性,增强金融的独立性。欧美对于自身战略性的考虑,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会影响美元、欧元的市场占有率,流失不少市场份额,欧美国家一定会对人民币国际化施加压力。

四、日元国际化对中国的启示

1、立足中国国情,实行稳健可行的国际化政策

20世纪80年代,日元国际化存在较多有利条件,可是日本政府以实现日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部分功能为目标,忽视了日元在东亚地区的发展,使得日元国际化没有受到亚洲国家和相关地区的信任与支持,导致日元没有成为地区主导货币。目前,要求人民币实现大规模的国际化还为时尚早,需要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在东南亚经济体中的重要贸易伙伴地位,拓宽未来在与东南亚国家贸易往来中用人民币结算的空间。

2、巩固国内经济基础,完善国内金融市场

日元国际化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客观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的弱化和国内资本市场的不稳定。要想实现货币的国际化,必须要有稳定的国内市场和坚实的经济基础的支持。所以中国重在夯实国内经济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构建一个便利、安全、高效符合国际货币交换要求的市场。循序渐进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3、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外汇管理制度

日本汇率长时期的大幅波动,说明日本政府缺乏安全、有效、及时调控本国货币的能力。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可能在货币政策上面临最多问题,所以中国的宏观调控需要在货币政策上多下功夫。日本经济缺乏自主权,日元的不独立,使汇率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元,受到美元长时期的控制和影响。中国目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现在平稳的汇率是在一系列管制措施的庇护下得以维持的。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就要继续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建立与国际市场相联系的浮动汇率制度,确保汇率的独立与稳定。

五、结语

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借鉴,通过对日元国际化的分析不难发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仍然让人担忧,现实问题与理想状态存在极大差距,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又比日元国际化存在不少优势,我国在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要稳中求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林、温小郑:货币国际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杨秀苹:日元国际化及东京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J].华北金融,2010(1).

[3]尹栾玉:日元国际化道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学术交流,2010(6).

[4]张继军、孙伯银、刘晓兵:日元的国际化历程与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09(10).

[5]李维刚:日元国际化:进程、动因、问题[J].日本学刊,2001(2).

[6]李伟、乔兆颖、徐立玲: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制约因素和发展策略[J].金融发展研究,2011(5).

[7]李晓:日元国际化的困境[J].经济研究参考,2005(63).

[8]徐从龙: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与困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7).

[9]李晓: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市场,2011(20).

日元国际化的启示 篇4

关键词:日元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人民币金融循环

一、引言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或道路),是指人民币演化为国际货币可能的渠道和路线。自2009 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研究也大量出现。例如,Eichengreen(2009)和Cooper(2010)等学者强调中国境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大部分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研究(如高海红、余永定,20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Park and Song,2011)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比较现实的路径是走先区域化、后国际化的道路。曹龙骐、陈红泉等(2014)认为,“区域化—离岸化—国际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路径。潘英丽(2012)则将未来十五年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推进策略定义为:“前期稳健创造人民币的国际需求,后期激进释放人民币的海外供给。”另外,针对我国现实,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提出包括扩大人民币对外贷款和直接投资规模、审慎稳步推进资本项下可兑换、推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等七项人民币国际化策略;邱兆祥等(2009)则建议,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区作为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前的过渡性手段。总体来看,上述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由于大部分研究始于2009 年下半年,时间较短,理论性研究仍欠系统,国际经验研究需进一步深入。

本文从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展开研究。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日本开始推动贸易自由化、资本交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但日元国际化过程,在国际上被普遍认为是不成功的。我们认为,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将会使得人民币国际化与日元国际化过程具有某些相似或可比之处:(1)中日两国都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随着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都在相应时期发展成世界性生产大国,并出现长期性贸易顺差。(2)从贸易结构上看,中日两国对美国市场都有较高的依赖性,从而在对美贸易中,对美元结算存在较高的依附性。(3)在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之后,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都出现了高速增长。(4)长期内银行间接融资在中日两国的非金融机构融资中都占有主导地位,事实上,中日两国相对封闭的银行体系的改革都相对滞后,资本项目自由化也都相对滞后,从而拖累了各自的金融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进程,并对本币的国际化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将首先从跨境经济循环和跨境金融循环的角度研究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然后从货币职能路径、地域路径和时间路径三个维度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演进路径,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在这些建议中,本文强调尽快构建人民币跨境金融循环网络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作用。

二、日元国际化失败的经验教训

本文将一经济体与其境外的经济金融活动,按流量区分为跨境实体经济循环和跨境金融循环。跨境实体经济循环是指与实体经济相关的跨境贸易和跨境直接投资(FDI)等活动;而跨境金融循环则是指跨境金融投资和跨境金融交易等活动。

(一)从实体经济循环的角度看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

1.经济总量及其增长率直接决定货币国际化的速度和进程。即使存在资本管制,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总量一般与其经济总量按同一方向变动,以该国货币计价和结算的贸易量一般也按同一规律和方向变动。日元国际化过程表现出很强的这种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实体经济循环中的一国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这三个变量在该国货币国际化中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的:经济总量直接决定对外进出口总量;经济增长速度既影响经济和进出口总量的绝对量,同时也会影响境外经济主体对该国经济发展的预期,并由此影响对该国货币的需求;经济总量世界占比在货币国际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往往与政治和国家综合实力结合在一起,影响境外经济人持有该国货币的信心,从而影响其各项国际货币功能的发挥。日元国际地位(特别是实体经济循环中的计价结算货币)的变迁过程与日本经济的历史变迁过程十分吻合,即20 世纪70 年代初至90 年代中后期日元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过程,正是日本经济向上快速发展的过程,20 世纪90 年代末期经济泡沫破灭后,GDP不断下滑甚至出现若干次负增长,这直接抑制了境外对日元国际化的根本需求,使日元国际化地位明显下降。因此,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的长期持续低迷是日元国际化失败的基础性原因。

2.对外贸易结构与国际货币的计价结算功能。一国的贸易结构对该国货币的国际化将发挥重要作用。这里的贸易结构,既包括进出口产品结构,也包含进出口地区结构。例如,从出口结构看,日本对美国市场过分依赖,这决定了其对使用美元具有一定的依附性;从进口结构看,日本在石油等能源资源领域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而这一商品在国际定价及结算中主要使用美元;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与对美国的出口相比,日本对欧盟和东南亚地区的出口以日元计价和结算的比例较大,特别是对东南亚地区的出口,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超过50%以上。在日本对欧盟的出口中,除用日元计价和结算外,美元所占的比例很小,仅在6%~8%之间,显示出出口目的国对货币选择具有较大程度的决定权。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当时日本制造业在全球生产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日元一旦在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中形成某种规则或常态,则其在日本企业对外贸易和经济交易的作用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二)从跨境金融循环的角度看日元国际化失败的教训

1.资本项目自由化及国内金融改革发展滞后制约了日元国际化的发展。日本从20 世纪80 年代初,采取的是渐进式资本项目开放策略。无论从日本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过程比较来看,还是从其自身的经济金融发展过程来看,日本的资本项目开放和国内金融自由化过程都相对滞后,贝克和查普(2006)根据大多数发达国家渐进式开放资本项目的经验认为:“日本对资本跨境流动的正式和非正式管制的撤销还应该再提前十年。”而从日元国际化的情况看,日元国际化政策则又与其资本项目开放和国内金融自由化政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之前,日本政府对日元国际化一直采取消极的政策,客观上拖延了日元国际化的步伐。

2.日本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失误拖累了日元国际化进程。一方面,在日元国际化策略的选择上,日本政府采取了通过欧洲日元市场推动日元国际化的路径,但现实中这种策略却导致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滞后,欧洲日元市场则未起到原来预想的作用。其原因在于:欧元日元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日本本国的居民,他们为绕过国内金融管制而选择从境外欧洲日元市场获得日元贷款,这既造成了欧洲日元市场繁荣的假象,又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的调控。另一方面,如上所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前,日本政府对日元国际化一直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特别是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日本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并转向浮动汇率制后,日本银行和大藏省对日元国际化持明确的消极态度,认为日元的国际化将扰乱国内金融政策,日元的国际计价和结算功能与国际储备职能被严格区分,前者被提倡,后者则被忌讳或回避。直到1984 年,日本政府才慢慢改变对日元国际化的政策,开始采取慎重而肯定的态度,在1998 年的“金融大爆炸”中,才开始积极推动和制定日元国际化的策略;但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以及多年持续的经济低迷,日元国际化最好的时机已被丧失。

3.国际金融中心对国际货币发展的支撑作用:东京的教训。东京金融中心的崛起是在日本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后,与日元的国际化过程基本同步推进的。无论从日元发挥国际货币诸项功能的整个过程看,还是从东京逐步跃升为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整个历程看,二者之间明显地存在着一种彼此耦合发展的关系。但东京作为日元跨境金融循环的枢纽,在日元国际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其一,东京的国际金融交易不是日元的交易为中心,而是以美元的交易为中心来争取其竞争优势的,只是以赚取极低且不稳定的中间差价而成为了美元的交易中介,这种策略不仅不利于日元的国际化,而且严重限制了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和全球影响力的发挥;其二,在东京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中,东京市场发行了大量日本国债,但这些国债大部分被日本公共部门所持有,导致市场流动性低下和价格扭曲;其三,20 世纪90 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随着日本经历所谓“失去的十年”,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不断下降,这本身限制了其发挥日元国际化金融循环枢纽的作用。

三、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径的基本思路

根据上文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我们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径的基本思路,其核心在于不断扩展人民币跨境经济循环和人民币跨境金融循环。我们认为,当前阶段推动人民币经济循环建设的主要区域为与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以东盟国家(地区)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动人民币跨境金融循环建设的路径,则是在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和国内金融自由化过程中,优先利用上海和香港两大金融中心优势,不断推动建设上海以人民币本币为核心的全球资产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人民币全球清算中心,以及推动建设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并不断拓展境外金融机构和人民币结算清算网络。为此,应不断增加沪港两地可供选择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拓展人民币金融资产跨境流通渠道,率先在亚洲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形成以实体经济交易和人民币金融市场为支撑、人民币出境与入境相协调、人民币经济循环与金融循环相互强化的境外人民币需求与供给的大循环、大流通机制。

另外,我们认为,根据全球政治经济及金融特点,人民币国际货币职能的演化路径将会明显突破“国际计价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国际储备货币”的传统演进模式,而会交叉提升其“三位一体”式功能;从时空结合的演化路径看,人民币国际化虽无具体时间表,但亚洲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区位和贸易关系上有利于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在推动贸易结算提升人民币国际计价结算功能的同时,可同时在全球范围推动人民币在金融交易和投资领域的使用,着力构建人民币跨境金融循环,以促进人民币境外需求。

(二)当务之急是推动人民币金融循环建设

货币的区域化、国际化过程及其各项功能的实现,与该货币参与交易的跨境贸易、跨境直接投资(FDI)和跨境金融交易等方面都存在着直接的相关性,在亚洲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人民币在上述相关领域的各项功能,是当前阶段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主要方向。在此过程中,沪港两地在这些区域的经济和金融循环中都处于重要地位。但从货币国际化发展所需的金融条件看,人民币金融循环的相对缺失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为此,要继续优先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在推动金融自由化和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不断推动上海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开放水平。

(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对策

1.在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和国内金融自由化发展过程中,为有效取得对货币总量的控制权,应严格将资本项目开放、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和提升货币政策调控能力等有机结合起来。

2.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与资本输出战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家战略以及要求对方对等开放等战略统一起来。

3.以沪港两大金融中心为枢纽,以全球其他重要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为侧翼,构建人民币跨境金融循环基础性网络。

4.为促进人民币对外直接和间接投资,促进人民币“两个循环”建设,应不断鼓励设立境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首先在全球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城市扩展官方境外人民币清算网络,并不断深化货币互换在贸易和直接投资领域的运用。

5.加快建设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国内微观金融市场,缓冲资本项目开放可能对境内造成的冲击,并适时从根本上对货币政策目标和总体战略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艾格·贝克,布莱恩·查普.发达国家资本账户自由化的经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曹龙骐,陈红泉,等.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3]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1).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人民币区域化:条件与路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5]潘英丽.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径及其对上海的意义[J].科学发展,2012,(6).

[6]邱兆祥,等.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7]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Cooper R N.“The future of the dollar.”Policy Brief No.09-21.Washington DC: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9.

[9]Eichengreen B.“The dollar dilemma:the world’s top currency faces competition.”Foreign Affairs,2009,(5):53-68.

日元国际化的启示 篇5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启示

一、日元货币国际化历史回顾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 日本企业为了解决美元升值造成的压力, 鼓励企业开始在对外贸易中使用日元计值。1980年日本通过修改外汇与外贸法, 在原则上取消了外汇管制, 实现日元的自由兑换。1983年10月, 日本大藏省正式提出“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 应对日元国际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问题进行不懈的努力”, 同时与美国合作成立了专门的日元——美元委员会, 对日元国际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9年欧元启动的大背景下, 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日元国际化方案。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的破灭之后, 日本经济就进入停滞与萧条期, 日元货币国际化已有的成果也减少, 日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也在开始下降了。虽然是国际货币, 但是到2009年也没有一个国家货币与日元挂钩或钉住日元。日元也只是在日本相关的进出口中才使用。

二、日元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教训

实际上日元国际化的结果同日本政府的预期有很大的出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日本推进日元国际化大大提高日本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日元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吸取日元国际化的不足经验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做好铺垫。

第一、日元国际化缺乏有效的指导思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伴随着广场协议的签订, 日元急剧升值, 这时日本政府才重新认真考虑日元国际化的问题。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 由于欧元概念的提出, 日本政府在1996年10月提出“金融大爆炸”理论, 该理论计划以2001年为最终期限, 对日本的金融制度进行彻底了改革, 全面实现国内外资本账户的自由化、改革证券市场、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等。日本与欧盟长期有计划推出单一货币不同, 日元的国际化由于思路不清晰, 从而无法保证日元国际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迈进。

第二、国内金融市场建设不完善。由于票据、外汇、债券等市场在日本的发展比较落后, 这就使得日元的筹措和运用非常不便。此外, 国内传统金融制度为了避免日元国际化冲击, 日本使用了内外分断的金融改革战略。这不但导致了日本在市场开放和市场运行的国际标准化方面严重落后, 而且使日元国际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日元只是作为美元交易的中介, 起到了辅助和支撑美元地位的作用。因此在其它相应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尤其是在国内的金融资本市场开放度欠缺的情况下, 日本想通过直接的货币国际化来挑战“美元霸权”, 其结果是惨烈的。

第三、日元国际化忽略了日元的区域化问题。日元国际化与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都说明了, 在现有的“美元霸权”下, 一国货币想直接成为国际货币是很不容易的。实现货币区域化与区域内的货币汇率的联动和稳定, 说明在追求货币的国际化的道路上是可行的。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 日本本可以凭借其巨额的外汇储备和亚洲第一的经济力量向金融危机中的各国提供流动性支持, 进而会增加日元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但是, 日本却坐视日元贬值, 使陷入金融危机中的亚洲各国处境更加艰难。

三、日元货币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中国国内经济稳定的重要防线是中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因此通过借鉴日元货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方式, 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通过日元国际化实践的分析, 我们从中得到以下几点的启示: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模式,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力。

中国经济必须持续并保持在亚洲及全球国家中较快的增长率, 争取在日后赶超中等发达国家, 成为经济强国, 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及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奠定物质基础。

2、完善发展国内的金融体系。

日本正是因为国内金融体系制度的完善和开放度不能适应日元国际化的要求, 使得日元国际化效果与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规模与地位极不匹配, 20世纪90年代在货物贸易领域日元国际化程度甚至低于20世纪80年代。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应该吸收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排序表必须首先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要建立明确的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有力保障货币政策的实施。

3、建设新兴的金融市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欧洲货币市场是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有效工具, 建立欧洲货币市场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将各地离岸资金吸引到我国境内来, 促进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有效发展。将来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下, 欧洲货币市场还能够经营欧洲人民币业务, 为人民币的国际化直接起到助推的作用。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将使一个国家 (地区) 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心。欧洲货币市场业务的开展可以促进整个国家银行制度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完善, 刺激本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由于欧洲货币市场业务的开展会通过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触而带来新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参与者可以从中获取制度创新的知识, 市场的监管者也可以在我国完全取消外汇管制前, 进行监管方面的实践, 为将来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后实施高效的监管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国庆, 刘骏民.日元国际际化历史教训和启示[J].上海金融, 2009 (08) :56-60

[2]、游春.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海南金融, 2009 (06) :40-45

日元国际化的启示 篇6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实力日渐强大, 再加上金融市场不断深化, 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 中资企业大量走向国际市场, 这些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 美联储多轮量化宽松促使美元贬值, 欧元区爆发大规模债务危机等外部环境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借鉴日元的国际化经验, 其国际化起步时日本经济总量及结构等诸多因素与现在的中国颇为相似, 更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

1 日元国际化过程

日元国际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当时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 国际影响和地位日升。与此同时, 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在逐步瓦解, 再加上当时的石油危机, 国际市场对日元的需求与日俱增。日本政府适时放松外汇管制, 逐渐关注日元国际化的问题。

从1980年开始, 日元国际化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多, 日本的经济实力也不断得到增强。日本政府因势利导,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使日元国际化, 包括培育欧洲日元市场、增加对亚洲国家的日元贷款和援助, 取消外资流出的限制及放宽外资流人限额;允许日本企业到境外融资, 支持提供日元进口信贷, 取消资本项目管制;加强对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创立东京金融期货交易所等。在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和政策刺激下, 日元国际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形成了和美元、马克三足鼎立的局面。

紧接着, 著名的“广场协议”被签署。过度升值的恐慌导致日元持有者纷纷开始抛售日元资产, 造成了日元的大幅度贬值。此后10年, 日本经济陷入停滞, 被称之为“失去的10年”, 日元国际化进度也相应的开始出现停滞和下降。1997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 美元在这次危机中的重要作用让日本进一步认识到日元国际化的必要性。

截止到目前, 日元在IMF的SDR中所占比例为9.4%, 位居第四位;在欧洲央行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为20%左右。日元经历了近40年的国际化历程, 最终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得一席之地。

2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

当今国际竞争的普遍存在, 导致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立足现实, 认清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助于我们抓住机遇, 事半功倍。

2.1 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1) 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国GDP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 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不断加强。2011年全年我国进出口额3.6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22.5%, 其中, 出口18986亿美元, 进口17434.7亿美元, 分别增长20.3%和24.9%, 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 第一大出口国。2011年末我国的外汇储备为31811.48亿美元, 居于世界第一。正是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与不断增强的国际地位, 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在与周边国家进行经贸往来时已被大量的使用,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甚至有“小美元”之称。在香港, 人民币已成为除港元之外的第二大货币;在台湾, 随着两岸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 岛内对人民币的需求也持续扩大, 人民币被广泛接受。在东南亚各国, 人民币的流通也很活跃, 缅甸边境, 人民币被作为硬通货使用;而与越南的边境贸易中, 超过90%的份额是用人民币结算。除此以外, 我国在与西部和东北部邻国如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等开展贸易时也广泛使用人民币结算。

(3) 我国不仅大力支持人民币用于边境贸易结算, 还与不少国家央行签订货币结算及互换协议。如2011年12月22日泰国央行与中国央行签订了总额700亿元人民币 (约合110亿美元) 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12年2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与土耳其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互换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30亿土耳其里拉, 有效期三年, 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截止目前, 中国央行已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签署了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部分协议进入实质动用阶段, 人民币结算额已上升至中国外贸总额近10%, 极大的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4) 香港金融市场发达, 制度健全, 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拥有最大的优势是国际化, 这体现在金融体制的高度发达, 资金和信息自由流通, 与国际接轨的制度, 以及吸引的国际资金和人才。香港是全球第三个最具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仅次于伦敦和纽约, 香港的金融市场吸引着国际金融投资者。有着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得到很大的保障。

(5) 现有国际货币体系趋待完善, 新兴市场对重塑现有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呼声甚高, 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形象极佳。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 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 各国采用浮动汇率制, 欧美经济强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绝对话语权, 而新兴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附属地位。特别是2008金融危机以后, 美国连续施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将本国的危机转嫁于他国, 导致他国作为储备持有的美元大幅贬值, 这使得各新兴市场充分认识到发展多元化货币体系的重要性。

2.2 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利因素

主权货币的国际化对本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日渐成熟, 但是不利因素还是客观存在的, 并且可能对人民币的正常国际化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

(1) 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是十分发达, 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 法律法规不健全, 金融监管水平与欧美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利率至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 而利率市场化是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的共同特征。货币国际化以后, 本国资本市场受国际游资冲击的风险势必将增大, 以我国目前的监管水平, 还不足以抵御如此之大的风险。

(2) 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 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1996年人民币实行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但是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仍然没有实现, 尽管在资本项目下有数十项子项目已经开放, 但是重要的金融资产投资项目还存在着比较严格的管制。另外, 我国还没有形成市场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的汇率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制于官方的目标汇率。

从整体来看,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因素还是多于不利因素。对于客观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政府已经给予高度的重视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大力度完善监管机制和推进金融市场深化, 为资本账户适时放开创造条件。

3 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维

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已有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得出的结果大致是人民币先进行区域化, 然后推进国际化, 循序渐进;并且在国际化进程中完全由政府主导。本文对该问题提出了与作者不同的见解。

3.1 区域化与国际化同时进行

一般所指的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东亚、东南亚等地进行流通, 国际化则是人民币在全世界流通。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过程, 没有人规定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走先区域化后国际化的道路。美元的国际化也并没有先在拉美等地区域化, 而是直接依靠其强大的金融实力达到国际化;欧元更能说明问题, 欧元的国际化是和区域化同步进行的, 当欧元在欧共体内流通的时候也在世界各地流通了。再看当时日元国际化的历程, 日本并没有限定日元先在东亚和东南亚流通进而走向世界, 而是抓住机遇, 依靠日本高度发到的外贸经济将日元直接推向国际市场。所以, 在重要的战略窗口期, 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不是只重点针对一个区域, 而是紧盯世界市场, 处处是重点。

3.2 人民币国际化应重视依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一直以来, 人民币国际化的重任好像只是政府的, 而企业只用等着坐享国际化的成果, 事实并非如此,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伴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企业掀起了一波“走出去”的浪潮。截止到2010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当年全球流量的5.1%, 名列全球第五位, 超过了日本和英国, 列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也因此成为在“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对外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的国家。在投资的区位方面, 亚洲和拉美地区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 近年对非洲的投资增长很快, 对欧洲、大洋洲、北美洲的直接投资波动中有上升趋势。伴随着中资企业大量的走向世界, 人民银行可与投资国央行签订一系列协议, 在投资国开展人民币业务, 更好的服务中资企业。

3.3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走向世界的过程

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 除中国银行因具有国家外汇专业银行的身份, 国际业务人才相对较多, 业务规模较大外, 其他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都比较晚, 大约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期。但是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工行、建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已经颇具规模, 农行的海外发展状况虽不及前三者, 但前景也不容忽视。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走向世界的最大任务是开展人民币业务,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各商业银行可视与投资所在国央行的谈判结果, 设立代理行、代表处或者分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走出去, 在企业投资地开展人民币业务, 不但方便企业融资, 而且有助于中资银行加强自身业务管理能力, 提升服务水平, 为我国金融行业融入国际市场产生积极的作用。

4 结语

从历史上看, 发生经济危机的时期, 往往也是货币体系出现交替或新兴货币国际化的时期。美元、日元国际化都是如此。危机后, 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变化, 新兴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地位快速上升, 这对形成新的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了强大的诉求。人民币应该抓住这个战略时间窗口, 积极扩大在全球的影响力, 伴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杨虹.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基于美元、日元、欧元国际化的比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0 (7) .

[2]王华庆.国际货币、国际货币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3]陈晓平.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下的人民币国际化[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10.

[4]陈江生, 陈昭铭.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J].中共中央党校, 2010 (1) .

日元国际化的启示 篇7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至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前, 是日元升值准备期。这一阶段是世界各国汇率体制由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的适应期, 又是美元脱离金本位制束缚并逐步替代黄金成为世界货币的过渡期。从1985年G5国签署“广场协议”到1987年G7国签署“卢浮宫协议”是日元的快速升值期, 即日元升值的第二阶段。1985年9月22日, 英美法德日五国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声明为使汇率更准确、更适当的反应各国根本经济情况而展开密切合作, 日元开始走上快速升值的道路。1987年2月22日, G7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 一致同意将汇率稳定在当前阶段, 并签署了“卢浮宫协议”。至此, 日元的升值趋势从主观上得到扭转, 日元“被”升值的过程正式结束。1987年至今是日元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期, 即第三阶段。虽然卢浮宫协议并未产生预期效果, 美元依然保持贬值势头, 但贬值的幅度和速度已大大缓和, 美日两国汇率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此时日元升值是日本对外贸易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效应, 政治因素的作用弱化。

二、日元升值的原因分析

1. 日益严重的贸易摩擦是促使日元升值的直接原因

日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 里根总统时期日美贸易摩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首先, 贸易摩擦的对象不仅限于个别品种, 而是日本整个出口行业。其次, 贸易摩擦的对象领域开始扩大到技术尖端产业和以金融业为首的服务业。最后, 美国分别于1962年和1974年制定的《贸易扩展法》和《贸易法》中的第301条规定, 使得美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有了本国的法律支持。80年代中期的日美贸易摩擦已不仅仅局限在日美两国之间, 而是成为决定世界政治经济走向的关键问题。最终, 美国召集其他四国在纽约签订了广场协议, 通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来迫使日元大幅升值, 实现打压日本出口的战略目的。

2. 长期积累的贸易顺差是导致日元升值的根本原因

二战结束之后, 日本在对美贸易中出现贸易顺差。进入80年代, 美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信奉“供给经济学”的里根政府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政策。1984年, 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经高达330亿美元, 在美国当年120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中占了近30%。日元在经常项目上巨额顺差使日元面临空前的升值压力, 因此在签署广场协议之前, 日本甚至曾主动要求日元升值20%。尽管此前日元一直在小幅升值, 但无法满足美国力图改变现状的需要。加之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严重, 美国凭借其在军事和政治上对日本一直保有的控制力, 最终导演了“广场协议”, 迫使日元快速升值, 以摆脱对日贸易赤字带来的经济困扰。

三、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结构的影响

1. 出口结构显著优化

理论上讲, 日元升值会抑制日本的出口, 挤压出口企业利润, 反之进口会逐渐增多, 贸易顺差也将缩小。然而, 自1985年日元开始大幅升值以后的十年内, 日美贸易顺差不仅没有缩小, 反而逐渐扩大, 并和汇率变化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日元升值使得另外一些资金规模雄厚, 技术领先的大型外贸企业开始实施海外扩张战略。1985-1989五年内全产业技术进口件数达38218件, 共支出9797万美元, 按照当年即期汇率折算日元, 平均折算比率不到1:146。同时, 全产业技术出口件数则稳步增加, 直至1997年, 日本当年出口总件数达到13194件。由此可见, 日本利用日元升值迅速从国外进口先进技术实现全产业的技术升级, 在本国的技术基本完成升级之后, 日本从单纯出口产品转向了产品和技术双重出口。

2. 制造业的升级和服务业的崛起

在日本经济由外需转向内需的过程中, 日本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被服务业所替代。部分低端制造业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优势实现了自身产业升级, 带动整个制造业迅速向新技术领域发展, 催生了一大批高端制造业。而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日元升值的推动下加快了向海外转移的步伐。1986年底到1987年初, 随着由日元升值带来的进口替代效应日益放大。在1986-1989四年内, 衣服类丝织品出口减少15%, 进口增加117%;钢铁类金属出口减少12.1%, 进口增加133%;原材料类产品进口增加47%。日本经济开始从进口原材料、出口加工品的贸易结构, 转向进口半成品, 出口完成品的结构形式。在此过程中, 工业制品的进口显著增长, 加之亚洲新兴国家工业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为日本转移低端制造业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启示

1. 加速产业升级, 推动低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长期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 而货物贸易顺差又始终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服务贸易一直是贸易逆差。自2006年初起, 福建广东等东部沿海各省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 预示着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已经面临巨大的产业升级压力。加之人民币长期以来的升值趋势带来的出口成本增大和利润降低, 东部沿海各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已经刻不容缓。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庞大, 人口众多, 在地域上有广袤的土地可以容纳大量制造企业, 而且巨大的人口存量也为我国持续提供廉价劳动力。因此, 中西部各省可以抓住机遇, 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引导劳动力回流。经过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 东部沿海地区将逐渐走向产业链两端, 通过依托研发创新或者提供高质量服务实行品牌战略。

2. 扩大内需, 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012年, 我国GDP总量超过50万亿人民币, 约为8.36万亿美元, 人均GDP早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近十年来也稳定在40%左右, 商品性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 服务性消费在居民支出中的比重增长较缓。为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应提高第三产业, 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以促进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进一步发挥以流通产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基础作用, 发展以现代商业和物流业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产业, 提高流通产业的整体水平。同时, 要着重支持以金融保险业和计算机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逐步取消金融管制, 缩小其与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差距, 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 实现我国经济的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竹内弘 (日) .《日本现代经济发展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 1993.

[2]姜春明.日元升值后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与亚洲经济[J].南开经济研究, 1994 (03) .13-20, 29

[3]李亚芬.日元升值对经济影响的综合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1) .

上一篇:北京汽车升级下一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