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技术采购

2024-05-21

政府技术采购(精选十篇)

政府技术采购 篇1

政府采购对车辆的需求是一个特定的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采购乘用车的品种包括轿车、SUV、MPV和摩托车等,采购部门包括政府机关、公安、武警、海关、税务、质量检测、卫生、环保、农业、林业等。因此,汽车政府采购成为政府部门、采购代理机构及供应商关注的焦点。在汽车政府采购过程中,采购人要想采购到适合、实用的汽车,需要采购代理机构在招标过程中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制作科学合理的招标文件。

1 汽车政府采购的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简称《政府采购法》),汽车政府采购的程序主要经过以下流程:编制采购计划→编制招标文件→发布招标公告、发放招标文件→递送投标文件→开标→评标→中标公告→合同签订。

2 选择合适的汽车政府采购方式

《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政府采购有6种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政府采购监督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目前汽车政府采购主要采用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的方式。公开招标采购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其主要体现了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原则。竞争性谈判是指采购人通过与多家供应商进行谈判,从中确定成交供应商的一种采购方式,是目前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采购方式。

公开招标的主要特点是公开性强、竞争性强,但时效性较差。按规定,公开招标必须在财政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发布采购信息,信息公开面广;另外,公开招标投标截止时间从招标文件发出之日起不得少于20d,信息公布时间长,供应商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竞争性强。但是公开招标也因此存在时效性差、文件修改程序复杂等不足。

竞争性谈判的主要特点是时效性强、灵活性强,但竞争局限性大。根据《政府采购法》第三十条规定,采购货物或服务在4种情况下可选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其中第三种情况为“采用招标所需的时间不能满足用户紧急需要的”。可见竞争性谈判是一种比公开招标更加快捷的采购方式。目前法律法规对竞争性谈判的时间要求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按照目前广西政府采购的惯例,一般要求竞标截止时间从竞标文件发出之日起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可见竞争性谈判的时效性非常强。另外,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时,采购人和供应商可以就技术性、商务性条件及价格等内容进行谈判,灵活性强。但是,由于竞争性谈判信息公布时间短,供应商准备的时间也较短,且不利于外地供应商参与竞争,其竞争性相对较低,局限性大。

另外,公开招标和竞争性谈判在适用的评标办法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公开招标可采用最低评标价法、综合评分法、性价比法等评标办法,但竞争性谈判只能采用最低评标价法,相对公开招标而言,竞争性谈判的优势体现在价格上的竞争。

采购人应根据汽车政府采购项目的时间、技术、服务等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采购方式,使采购项目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但是,根据《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时,应在采购活动前得到政府采购监督部门的同意。

3 汽车政府采购涉及的技术内容

采购是一组行为,每个人在其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通常情况下,这一过程都分成几个特定的部分,并在其中进行分工,不同的人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这对参与采购的人员和机构都是一种保护。采购代理机构作为执行人,扮演的是处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角色,代表客户履行委托事宜。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制作招标文件。以下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探讨汽车政府采购招标项目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技术体现。

3.1 注意的事项

3.1.1 采购计划及汽车定编手续

政府采购的资金来自由纳税人的税收形成的公共资金,汽车政府采购的主体多为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因此,在开展采购活动前,应先按政府采购的有关程序编制采购计划并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批。此外,根据我国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及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采购前应按有关规定办理汽车定编手续,根据采购人的情况确定其可采购车辆的标准等。

3.1.2 与采购人充分沟通

政府采购汽车的目的多为了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因此在进入汽车政府采购程序前,要明确采购人所要招标的汽车类型和性能,充分了解其用途和预计投入使用的时间,并根据招标人实际需求编写招标文件,在文件中体现所采购汽车的性能。例如,检察院的检察专用汽车政府采购主要用于执行检察公务,所选择的汽车类型主要为柴油皮卡车、越野车、客车、5~11座的轿车等。

3.1.3 充分了解市场及供应商

汽车作为不同于其他政府采购货物的一种特殊商品,汽车日后的使用保养费用在整个汽车使用寿命全部费用中占据很大比重。因此,在开展采购活动前,采购人应充分了解汽车市场,了解所采购汽车在当地的销售、保有及售后服务情况,确保采购的汽车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能够获得方便、快捷、经济的维修保养服务。

参与投标的供应商除了具备《政府采购法》规定的条件外,还需具备以下条件:①在法律和财务拥有独立资格;②拥有有效的营业执照;③具有汽车生产厂家的合法代理、经营资格;④具备足够经营场所,具有足够的售后售前服务能力;⑤信誉状况良好,财务状况正常。

3.1.4 扩大公告范围

采购代理机构发布招标公告时,通常选择在中国政府采购网、省级财政网及本企业的网站上发布。汽车政府采购遵循政府采购的竞争性原则和公开性原则,因此可以将汽车政府采购招标公告发布到汽车类的报刊及网站,让更多感兴趣的供应商参与投标。

公布采购实体的性能要求,这样参与竞争的供应商可以各显神通,充分体现各自的技术、服务优势,最终使采购的产品和服务的性能超过采购实体的预期要求。

3.2 技术体现

3.2.1 明确发动机要求

在编制汽车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文件时,应列明发动机的技术要求,因为发动机是汽车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整体性能。不同用途的汽车对发动机的要求各异。在车型的技术性能中,发动机的技术性能是所有指标中相对重要的。因此,在招标文件中,应把发动机的技术要求作为首要条款之一加以明确。

发动机的性能通常包括排量、功率、燃油要求、油耗、排放标准、扭矩等主要指标。在汽车招标文件中将这些指标进行细化和规范,方能保证所采购车型的整体性能。

3.2.2 列明具体配置

当然,仅发动机不足以体现汽车的整体配置,许多汽车的优良性能还体现在其他相关配置上,如舒适配置、安全配置、座位数、轮距、轴距、车身长宽高等。通常,汽车配置包括舒适配置和安全配置。例如,电动车窗、电动调节外后视镜、高度可调助力转向柱、遥控钥匙及防盗报警、燃油量及油耗显示等属于舒适配置。

现代汽车工业的最新发展之一,就是大量的新技术、电子设备被有效地运用到汽车安全系统中,这些安全配置也应明列于招标文件中。例如,制动结构(碟刹、毂刹)、防锁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电子稳定装置(ESP)、安全气囊、安全玻璃、预紧式安全带、速度感应自动落锁等。从这些安全配置也能反映出汽车的设计风格和技术实力。因此,在符合国家标准原则的前提下,应尝试制定技术水平更高的汽车配备标准。

3.2.3 细化服务条款

除了技术要求,汽车的售后服务也非常重要。因此,在汽车政府采购招标文件中,售后服务要求不可或缺。我国的汽车售后服务标准主要表现在保修期的长短。保修期也称质量担保期,汽车厂家一般会给出时间和行驶里程2个条件。

不少汽车采购的招标文件中,关于售后服务仅提出“按国家有关产品‘三包’规定实行三包,及厂家售后承诺执行”要求。在实际操作经验中,汽车供应商往往能给出更多的服务,例如延长保修期、免费办理上牌入户手续、免费定期检测、免费施救故障、赠送装饰品等。采购代理机构应针对这些要求在招标文件里对售后服务进行细化,并将售后服务作为评标考虑的内容之一,以此刺激竞争。采购人也能在售后服务中得到更多的便利及实惠。

4 关于汽车招标项目的几点思考

4.1 联盟采购获更低价格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采购的汽车数量有限,如果与其他城市联盟,采购数量会大大增加。联盟采购实行汽车政府协议,汽车厂商会给政府更为优惠的价格,在此基础上,周边的兄弟省市联合,能加大汽车采购量,形成规模效益,有效解决困扰汽车采购价格、服务和效益三大难题。专家建议,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可以成立一个机构专门负责全国汽车政府采购协议,调配各省市地区通过电子网络上报每年每季度的采购情况,从而确定采购品牌。虽然该设想还没有具体落实,但采购代理机构可以借鉴这一先进理念,联系当地需要采购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组成联盟进行招标,这样更容易获得更低价位的产品。

4.2 汽车采购、维修和保险一条龙服务

目前,全国汽车政府采购普遍做法是汽车政府采购保险和维修单独招标。如果能将采购、维修和保险合并招标,实现一条龙服务将使采购人获得更大实惠。同时也保证了汽车的维修质量,如配件使用的是原厂件。此外,采购、维修、保险一条龙服务还能避免维修车的腐败行为。

4.3 完善供应商信息库

政府技术采购的原因、作用及问题 篇2

口王宏

内容摘要政府技术采购源自于技术创新的内在特性:技术创新的强烈的公共性和正外部性使得企业缺乏创新动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创新收益预期不足,关键性技术创新的大规模投资使企业资金困难。政府技术采购具有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扶持小企业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作用。

关键词 政府技术采购 公共性 正外部性 风险管理

作者 王宏,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51)

政府技术采购 篇3

关键词:政府采购;效率;集中采购

一、浅析影响政府采购工作效率的主要方面

(一)采购需求不确定

部分采购人对自身的采购项目缺乏统筹考虑与安排,造成需求的反复变更。如某采购人采购公务用车,按规定采取询价采购,由采购中心将单位所确定的车型上市政府采购网,统一网上竞价,正常情况10个工作日内完成。但该采购人在询价结果出来后,再提出变更车型的要求,且一连变更两次,造成重复采购,耗时20多天,浪费大量的采购时间,影响了采购效率。

(二)采购人提出非理性要求

采购过程中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水平对采购效率的影响相当大,据了解,有时采购周期的延长是由于采购人为实现一些非理性要求和想法而致。如某采购人采购专用设备,按规定先实施网上询价,再由政府采购咨询专家、采购人共同评审确定中标供应商,正常情况15天内完成。但该采购人不满意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一致选择的中标供应商,不接受中标结果而拒签合同,最终废标后调整技术需求,再重新经过采购程序,前后历时1个多月,大大延长了采购时间。当然,这与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监管机制健全完善程度有着直接关系。

(三)特种设备采购未做到充分告知

政府采购中不少为基本建设项目,采购中涉及建委、规划、房地等多部门、多环节的审批流程,同时特殊设备需要较长的供货时间,使政府采购效率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例如电梯作为较为特殊的定型定制货物,采购机构在采购前已告知采购人所需的采购时间(双方签订采购合同后需75-90天的供货期及两周左右的安装期),但在正式实施过程中,由于未多次、反复加以提醒,预算单位有时会因考虑不周,使项目周期安排以及进度掌握中存在欠缺。

(四)预算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不高

目前,预算单位还普遍存在着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较粗、追加频繁、预算的执行随意性较大的问题,给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预算编制过粗会导致政府采购工作一系列的连锁负面效应,在项目进行招标文书的制作时,对项目的配置意向难以明确,给供应商的投标和专家的评标都带来难度。

二、改进政府采购工作的建议

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以来,政府采购效率一直是采购人所关注的焦点,相对于采购人直接到市场购买,规范的程序使采购效率相对受到影响。但是从实现社会和公共利益最大化,从保护干部,源头防止腐败行为发生的角度出发,这种转变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政府采购必须坚持依法采购,在规范的前提下努力提高采购效率。

(一)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由于政府集中采购过程不是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独立所能够完成的,是由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人、采购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过程,所以缩短采购过程的时间跨度就成为提升采购效率的关键,不仅要提高集中采购机构的作业能力,同时也要提高采购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水平。

集中采购机构从强化集中和形成规模采购的功能入手完善集中采购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质量,深化全过程政府采购的理念,从业务需求的提出到最终的采购,一并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全方位的咨询,同时完善72小时办结制、48小时回应制,强化服务意识。采购人要提高认识,注重預见性,及时、科学、合理安排好采购工作,尽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开展政府采购工作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健全制度,严格预算,谋求整体效率

健全和完善的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制度,是规范、有序、高效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的关键。首先,集中采购机构要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操作规程,确保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责任明确。其次,采购人严格控制采购预算与执行,科学估计,合理细化,及时启动。采购管理部门要提高政府采购的控制力,通过“采购流程告知制”、“采购需求确认制”等加强宣传和培训,使采购操作有章可循,各单位各司其职,推动政府采购质量和效率再上台阶,并针对目前政府采购人员的结构状况,制订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造就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政府采购管理人员队伍,以提高政府采购的整体效率。

(三)简化政府采购程序,构建政府采购网络管理

一是简化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程序。对年度政府采购预算中能形成批量的通用、专用设备,采取一次性“集中招标、分批供货”的办法,提高政府采购的整体效益。二是简化政府采购的工作程序。对采购物品零散、金额较小、紧急采购的项目,在不违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特事特办的管理机制,开辟绿色通道,简便操作程序,提高采购的效益和效率。三是整合政府采购网络管理资源。对通用办公设备的采购,在区层面采取定点采购的基础上,链接市政府采购网,共享市协议供货的相关供应商,实现采购组织方式多样化。

(四)进一步完善集中采购机构的人员设置和分工

《政府采购法》第六十一条明确规定:“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采购活动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经办采购的人员与负责采购合同审核、验收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建议集中采购机构进一步明确人员的职责分工,在岗位设置上体现相互制约的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可以将整个集中采购过程,以预算单位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作为界点,分为政府采购前期经办和政府采购资金支付及合同验收两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经办人员负责。同时,各环节的工作人员相互监督,建立连带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规范集中采购程序,加强内部监督。

参考文献:

[1]刘小川,唐东会.中国政府采购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政府技术采购 篇4

关键词:政府采购,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

1 引言

目前, 我国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整合理的产业布局, 但是在创新产品市场化的成功率上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 我国高技术产业商品化率为25%左右, 产业化率为7%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60%到80%。巨大的差距反映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依然落后的严酷事实, 而造成这一落后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产品产业化初期缺少足够的市场需求。

美国经济学家Mansfield (1977) 等的一项研究表明, 技术创新的平均社会收益为 56%, 而平均私人收益为 25%, 社会收益是创新者私人收益的两倍之多[1]。因此, 在技术创新方面, 市场机制是失灵的, 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难以保护创新者的利益和积极性, 为了促进技术创新, 政府必须给技术创新者必要的补偿。而政府采购可以通过特殊的需求、特殊的市场和特殊的价格给技术创新者以特殊的补偿, 在增大私人收益的同时加快技术扩散,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增加社会收益。英国苏塞克斯 (Sussex) 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所 (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简称SPRU) 在197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政府影响创新的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政府采购[2]。Dalpe (1992) 等学者对加拿大在 1945—1978 年间的 1845项创新的创新者与第一个用户之间的关系及公共部门作为专利使用者和制成品买主等方面进行分析后发现, 公共部门至少是 25%的创新产品的第一个用户, 是 15%的专利的潜在用户, 购买了 10%以上的创新制成品[3]。

在具体政策方面, 尽管我国的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已出台了一些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但在实践中还未得以完全落实, 而且各政策之间还存在一些不够协调的地方。刘小川 (2007) 认为, 目前有关我国政府采购政策由于政策制定的思路不清晰、政策目标的不协调, 造成不同层次政府的政府采购政策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关系不甚合理[4]。徐焕东 (2007) 也指出, 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中, 必须克服和防止可能出现的政策性矛盾, 如何在通过价格优惠、评分优惠等手段实施政策功能的同时不致影响其他的目标实现, 是一个必须处理好的现实问题[5]。因此, 如何尽快确立我国政府采购促进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科学政策, 既是我国实现科技进步, 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也是我国适应国际发展趋势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需要。

2 政府采购促进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通过, 标志着我国的政府采购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我国政府采购在实行之初主要以形成规模效应、节约资金为目的, 而对促进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关注不足。发达国家的政府采购规模一般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5% 左右, 而我国仅占2%[2], 其中对高技术产品采购的比例则更低, 因此通过政府采购促进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潜力很大。从各国的实践看, 政府采购在促进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 主要扮演以下三个方面的角色。

2.1 促进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激励机制

政府采购对于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起到的是一种激励作用。通过采购本国产品, 特别是优先采购本国高技术产品等, 可以起到市场保护和扶持作用。同时, 从用高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政府通过购置一些已有的对改造传统产业具有关键作用的高新技术成果项目, 并在传统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 可以产生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影响。

大多数发达国家在本国高技术产业化过程中, 都充分的利用了政府采购政策。韩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韩国在引进高速列车技术的同时就以实现国产化为主要目标, 在引进法国12台列车后, 其它的34台全部由政府采购本国产品, 使得韩国企业成功地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高达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对市场竞争激励的汽车、计算机等产品, 韩国政府规定, 即使本国产品价格较高也要优先采用。如2004年韩国财政部以每台1亿韩元 (相当于市场普通车10倍的价格) 带头购买了50台现代公司新研制的清洁燃料汽车[6]。

2.2 加速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化的需求拉动机制

当社会对自主创新产品需求量有限时, 仅靠其他政策扶持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通过政府采购优先购买自主创新产品, 直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 并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间接扩大市场规模, 才能真正打开自主创新产品的需求格局。

我国正处于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阶段, 在参与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中, 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提高国际竞争力。政府采购通过预先采购技术创新过程中获得的样品、样机等中间产品, 并通过创造需求的策略为创新产品提供一个初期市场, 有效地加强市场对高技术产品的吸收能力和再投资能力, 并有助于建立自主创新产品的技术标准, 增强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3 缓解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融资压力的风险分担机制

政府采购为高技术产业融资开辟了新渠道, 可以使高技术产业获取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外在利润。通过政府优先采购不仅能够直接为企业提供将产品向民用市场渗透所需的资金, 还能够提高投资者对这一产业的信心, 从而通过外部资金市场来注入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 这从源头上促进了本国高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发展, 在帮助高科技中小企业摆脱资金匮乏的窘境的同时, 又切实降低了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回收的风险。可以说, 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制度,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运用财政支出实施宏观调控的一项手段, 也是政府介入风险投资的一种形式, 对高技术产品风险投资业的资金缺口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和风险分担作用。

政府采购的主要支持对象是处于成长期的高技术企业, 此时企业的产品已经进入市场, 但由于新技术的不确定性, 企业现金流量极不稳定, 资金需求量极大, 需要注入较多资金以求发展。然而这些企业所面临的高风险往往会阻碍传统的融资渠道的进入, 此时政府采购会起到分担融资风险的关键作用。在这一阶段, 企业所需资金高度依赖于产品市场的扩张程度和产品销售状况, 随着政府大规模的采购资金投入, 企业经营业绩逐渐得到体现, 有一定资金回笼后就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或风险投资。政府采购帮助实现了高技术企业从资本投入到“生产—流通—产出—资本扩张”的良性循环。

自主创新大国芬兰的政府采购充分发挥了扶植产业、引导需求、风险分担这三重机制的作用, 为各国推进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参照范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芬兰政府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将会成为其主要的增长产业, 准备对其进行改革。但是出于财政问题的困扰和竞争所迫, ADS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费用成为了大难题。诺基亚此时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基本技术, 它也亟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选择了使用诺基亚的技术, 从而在1977年促成了国有企业Televa和诺基亚的合资企业Telefenno公司的诞生, 双方各出资50%, 共同开发了更适应芬兰典型山地地形的DX200技术。DX200数字电话交换系统是芬兰科技史上最大的研究开发项目, 成为诺基亚公司后来遍布全球的GSM网络的关键设备, 为公司在移动通信网络市场上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芬兰国家电信对ADS系统原型的采购和首次使用, 以及后来的追加订单对于其成长和随后的数字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承担了开发DX200系统的主要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 同时大大增强了诺基亚进一步研发的信心, 为创新技术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不可或缺的源动力。通过这些措施, 到了九十年代, 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了芬兰增长最快的产业, 其中信息通信技术 (ICT) 相关产品在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比重占到了60%, 诺基亚占了其中80%的份额[7]。

3 我国在政府采购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产品方面的主要障碍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利用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方面的工作起步很晚, 直到最近两年才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相关政策。正因为我国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时间还不长, 所以作用还十分有限。虽然我国有政策规定要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 但是具体实施中仍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大致可归为如下三类:

3.1 自主创新产品的范围难以界定

财政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评审办法》等文件中指的自主创新产品是指纳入财政部公布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货物和服务, 该目录由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在国家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研究制订。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尚未确定和公布经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 导致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也迟迟不能出台。因此, 在政府采购组织实施中仍然难以准确把握某类产品是否属于自主创新产品。也因为对产品难以做出认定, 所以政府采购就倾向于大品牌企业, 对中小企业和外地小品牌就很不公平。

所以,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对自主创新产品的采购目录做出界定, 这既有利于从实际操作层面促进政策的实施, 也可以从制度上限制国外高新技术产品的介入, 促进目录范围内的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 进而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2 不同部门制订的扶持政策之间存在冲突

政府采购扶持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牵涉到各个部门。实践中, 我国的政府采购主要由财政部管理,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产品采购也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比如对于机电设备相关产品, 商务部就有专门的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 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机电产品的采购完全向国际开放。如果采购方出于各种原因不通过政府采购中心, 而是向商务部提出采购请求的话, 那么具有一定优势的自主创新高技术产品就会被直接排除在外。所以要实施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政策, 首先应当清除各相关政策之间的冲突与不一致,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扶持作用。

3.3 采购者对自主创新产品缺乏信任度

在政府采购中, 由于采购方通常对自主创新产品的质量持怀疑态度, 缺乏信任, 不愿意冒任何风险, 造成了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巨大障碍。

例如在政府用车采购中, 虽然国产轿车的性价比高, 但很多政府部门都还是采购国际品牌轿车。再比如, 2006年11月合肥市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综合楼中央空调系统设备招标公告中, 明确要求是“欧美日原装进口”[8];在上海政府采购中心为某高校进行的电梯采购中, 由于在采购中优先购买了国内高技术产品, 不满足高校采购进口产品的要求, 出现了高校拒绝验收和拒绝使用的问题。

4 政府采购促进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策略

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了要通过政府采购政策来鼓励和促进本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主张, 并明确了要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 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采购权等。为了更好的发挥政府采购政策的作用, 本文给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首先, 完善有关高技术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具体操作规程。

针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产品, 需要建立明确清晰的产品认证制度和企业认证制度, 对采购目录做出详细界定, 这样有利于从实际操作层面促进政策的实施, 也可以促进目录范围内的国内企业开展竞争。在对自主创新产品的界定上, 可以借鉴美国的界定标准。美国的标准首先是原产地原则, 原产品的原材料和加工在本土实现;其次是工业附加值原则, 加工产品的生产必须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技术附加值[9]。除此之外, 也可以从专利数量上进行界定, 属于自主创新的专利数越多, 核心技术越多, 自主创新性越强, 越是应该列入采购目录, 并从价格等方面制订相应的定量化、可操作的鼓励与支持政策。

其次, 对高技术自主创新产品采购实施风险评价和预算规划管理。

由于政府采购自主创新高技术产品是政府风险投资的一种形式, 有收益必有风险, 在采购前建立完善的采购风险评价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风险评价不只帮助政府采购部门判断采购某项产品的可行性, 通过事先对订购的自主创新技术的性能开发、发展前景和损益情况做出详细的了解和预测, 还能够估算具体采购金额, 使预算规划更切合公共部门的具体使用需求, 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采购单位不会滥用采购资金。

政府采购预算纳入财政总预算的编制和管理范围, 但由于我国现在的预算制作通常为3—4个月, 与国外实行政府采购预算的周期至少为一年相比显得较为仓促, 加上有些部门上报的采购计划不认真、水分很大, 导致部门预算与实际采购需求不匹配, 不能真正反映部门需求以及社会需求。预算规划缺乏针对性以及不合理性, 直接导致了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政策的难以实施。采购单位会以预算已使用为由, 拒绝采购自主创新产品。针对这种情况, 管理部门必须先分析重点采购产品和项目, 制定政府采购详细目录, 并对我国自主创新高技术的相关产品进行采购风险评价, 分析其成本, 市场前景等, 通过聘用专业的风险分析师对具体产品项目进行评价, 建立规范科学的项目决策程序和监督机制, 来达到精确采购预算编制, 节约预算并使采购方倾向于采购本国产品的目的。

第三, 对各级政府采购市场进行整合, 形成一定规模的有效需求。

具有庞大采购规模的政府采购对于推动企业的创新, 具有积极且有效的作用。以政府为主导, 组建一个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市场是完全符合经济原理的。通常, 对创新产品的需求分散在市场中的各个角落, 创新产品的预期使用者之间常常不能达到协同, 他们的需求也无法有效的汇集在一起, 不能形成一个对创新有足够吸引力的市场, 因而也无法确定一个公认的技术标准。对创新者来说, 仅仅与单一用户需求相关的信息的价值, 大大少于一个完整的、结构良好的整体市场信息的价值。政府采购的作用就在于汇集社会需求, 形成一个技术标准, 防止企业分散创新资源或者对市场容量不大的技术进行投资。

最后, 建立执行部门的评价考核机制以及配套的惩罚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考评机制, 能够有效的衡量相关部门在实施政府采购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扶持方面的工作成效和业绩, 而配套的惩罚和激励机制将能够监督和激励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和积极性。具体而言, 要加强对政府采购制度的监督检查, 督促政府采购单位或其委托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自觉执行政府采购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 应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 应核销其采购预算, 不得拨付采购资金, 并给予通报批评, 直至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属于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责任的, 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直至取消代理资格。

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完全开放迫在眉睫, 而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必然会对国内缺乏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只有通过明确而细化的措施加强实施政府采购促进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活动, 才能确保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持久活力。

参考文献

[1]MANSFIELD E, RAPOPORT J, ROMEO A, WAGNER S, BEARDSLEY G.Social and private rates of return from industrial in-nov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7, 91 (2) :221-240.

[2]王春法.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基础与工具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3]DALP啨R, C de BRESSON, HXIAOPING.The public sector as firstuser of innovations[J].Research Policy, 1992, 21 (3) :251-263.

[4]本刊编辑部.中国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及其政策定位[J].中国政府采购, 2007 (10) :17-21.

[5]徐焕东.让政府采购的功能作用落到实处[J].中国政府采购, 2007 (05) :7.

[6]尚勇.政府应带头购买自主品牌车[EB/OL]. (2006-04-28) .[2008-05-16].http://business.sohu.com/20060428/n243053121.shtml.

[7]PALMBERG C.Technological systems and competent procurers:Thetransformation of Nokia and the Finnish telecom industry revisited?[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02, 26 (3) :129-148.

[8]葛如江.合肥:一政府采购项目竟拒绝国货[N].新华每日电讯, 2006-11-26 (1) .

政府技术采购 篇5

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集中表现为以科技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要在全球角逐中制胜,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急需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在众多的扶持手段中,政府采购作为一种有效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手段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关注和广泛运用,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在我国,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还未被充分认识,我国政府采购中尚未出台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扶持措施,在政府高新技术产品采购市场中对本国高新技术产品保护不足,总之,由于认识的不足加之扶持政策的缺失政府采购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应有的促进作用还未真正发挥出来,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理论基础的梳理和政府采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制及现存问题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从理论基础入手,通过对高新技术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公共品性、外部性和风险性的说明及需求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作用的机制分析指出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分析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现存问题,指出了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尚未发挥其对高新技术产业应有的促进作用;然后,介绍并总结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利用政府采购制度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最后,针对我国利用政府采购制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现的现存问题,提出完善政府采购体系、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利用保护国货政策扶持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建立高新技术产品采购目录、成立专门部门等建议。从当前这方面的研究来看,理论界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较多,但是研究丰要集中在传统的财税于段上,比如利用财政拨款、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手段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仙对利用政府采购制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却不多,零散的观点多见于有关学者关于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发达国家利用政府采购制度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介绍的文章里。本文从理论基础入手,通过对概念的严格界定以及政府采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制和现状的分析,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也突破了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国外经验的简单介绍和一般政策建议上的现状。从现实意义来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助推作用已形成成社会共识,而政府采购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决策部门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从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政府采购:不只是政府买东西 篇6

新法规的立法目的以及扶持国内产业的规定

在实施《政府采购法》的基础上,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财政部、发改委颁布了调整后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这标志着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正式实施。2007年,卫生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集中采购将成为今后我国医疗器械的主要采购形式。2007年4月财政部颁布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评审办法》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办法》等三大办法。

去年底。财政部公布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两部新法规,明确鼓励政府优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并规定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将实行审核管理。这是我国在去年底正式启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谈判的背景下新出台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配套政策措施,标志着我国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日趋完善。

两部新法规明确鼓励政府优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并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的行为。此前,我国对政府采购虽然提出了扶持国内自主创新的要求,但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此次颁布的两部新管理办法则对这方面进行了补充。使我国政府采购对扶持自主创新有章可循,是我国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的纲要。

根据《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首创和自主研发”是我国政府采购产品实行首购和订购必须具备的性质,对于其中属于自主创新产品的。新法规明确要求要“按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执行”。运用首购制度和政府采购合同制度扶持技术创新企业,是国际的通行做法和有效手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航天航空技术、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都是靠政府采购给予推动。由政府出面采购。降低这些产品早期进入市场的风险。我国第一次将“首购”自主创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政策当中。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风险,激励国内企业更多地进行自主创新。

此外,《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政府应优先采购本国产品。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将实行审核管理。为促进我国自主创新,法规还明确采购人采购进口产品时。应当坚持“有利于本国企业自主创新或消化吸收核心技术”的原则,优先购买向我国转让技术、提供培训服务及其他补偿贸易措施的产品。

总之。两部新法规的实施,将更有利于政府采购在促进国内自主创新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和制度条件。

新法规与WTO《政府采购协议》的关系

《政府采购协议》(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GPA)是WTO代管的诸边协议之一。是一个有关规范政府采购程序与规则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框架。协议旨在保证缔约方政府在采购合同中不歧视其他缔约方的商品(包括货物、服务)与供应商。使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程序和做法更加透明,并建立磋商、监督和争端解决的国际程序,确保政府采购的公正、有效。同时关注发展中缔约方特别是最不发达缔约方的发展,并给其以特别的考虑和优惠。以实现国际贸易的更大自由化和世界贸易的扩大。改善世界贸易运行环境。GPA共有24个条款、5个附件,规定了协议的宗旨、适用范围、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则、成员间争端的解决以及政府采购委员会的职能等内容。尤其在招标程序、技术规范、供应商资格审查、原产地规则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GPA作为一个诸边协议。只对接受它的缔约方适用。不参加的成员既不享受其权利。也不承担其义务。目前该协议的主要成员是发达国家。发展中成员只有中国香港、以色列、新加坡等少数几个。尽管中国承诺尽早创造条件加入该协议,但只是《政府采购协议》的观察员,而非成员。因此,中国在政府采购中有很大的自主权。

2007年12月28日,中国签署了加入GPA申请书,并将申请书及中国加入GPA初步出价清单递交给世贸组织秘书处,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加入GPA谈判。而在此举前一天,财政部正式发布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两部新法规。这两部行政法规在此时发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中国可以加入GPA。但仍保留运用政府采购工具扶持国内产业。特别是扶持发展自主创新的先进制造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更好的品牌、质量和技术而不是更低的价格,往往是我国政府采购的一般偏好,而《政府采购法》所规定的政府采购优先购买国产品的要求并未得到足够的落实。这对我国产品和服务显然是不利的。而加入GPA后,这种不利局面可能会加剧。因为GPA缔约方都是发达成员,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在品牌、质量和技术上往往占据显著优势。因此,一般来看,加入GPA在开放国内市场方面的影响要大于开拓外国市场。当然,我国政府已经做出启动谈判的承诺,我国应当按照承诺提交出价清单,开始谈判,但必须考虑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没有必要急于完成GPA谈判。

政府采购扶持本国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在我国。实施政府采购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遏制腐败,促进功能产业发展。由于目前我国许多政府采购领域已经实行了国民待遇,甚至给予外国产品和服务更优惠的待遇,这就使政府采购丧失了扶持国内产业发展的作用。在中国加入WTO后,用于扶持和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的手段已大大减少,如何充分利用政府采购就显得意义重大。政府采购的买方是政府,其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政府手中,尽管有程序上的规则和限制,但政府仍有充分的自主权来确定政府采购的规则和结果。这就要求在政府采购中切实贯彻优先国产品的政策导向,即使中国加入了GPA,但在对GPA承诺的实施上仍有很多文章可做。

政府采购对于支持和保护国内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政府采购资金数额巨大。政府采购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市场。

对技术创新起着市场拉动作用。政府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失灵”的弊端;二是政府采购对拟订采购物品的性能规格有明确要求,对技术创新起着导向作用;三是政府采购市场可以充当技术创新产品的实验场所。对技术创新起着风险分担作用。发挥上述作用。可以大大减少影响技术创新的不确定因素,从而有效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利用政府采购支持本国工业发展和自主创新。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虽然政府采购不是保护国内产业的工具,但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把政府采购当作一种非关税贸易措施扶持本国产业、推动技术创新的工具。

目前。外国政府利用政府采购扶持本国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规定国际采购的本地含量。规定国际采购中本地的产品和劳动含量,保护本国的企业。如,以色列政府要求国际采购至少有35%必须在国内购买;美国则要求必须至少购买50%的国内原材料和产品。

二是给予本国企业优惠。给予国内投标人优惠价格,如波兰给国内投标者20%的价格优惠。美国则给予国内投标商10%~30%的价格优惠。

三是限制或禁止外国企业进入。以国家安全、保护环境等正当理由。禁止或限制外国供应商进入本国政府采购市场,如澳大利亚在环境产品方面的严格限制。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的政策建议

首先,要完善政府采购支持国内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法律细则。现有关于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的法规缺乏可操作性,还有待细化。可以通过产品原产地的限制、价格优惠、贸易补偿等手段来实现支持自主创新。政府在采购货物或签订公共工程委托合同时。若国内能够制造。必须购买国内产品或使用本国物资。原产地制造比率必须超过一定比例。只有在国内商品价格高于外国价格的一定比例之上才能向国外采购。对非军用物资的货物采购价格、小企业和劳动力过剩地区的产品价格、国防部采购项目本国产品的价格,可高出外国产品价格的比例应有差别。

其次。确定我国哪些工业部门、服务领域最需要采购政策的保护,哪些采购实体最适宜承担实施公共政策目标的职责。从而制定出一份开放度最小的出价单。

第三。提高政府采购限额。目前,我国各地政府采购制度虽然规定了采购限额。但普遍低于GPA的采购起始限额。所以。在兼顾各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我国政府采购限额,有利于保护我国国内企业的利益。

第四,完善自主创新产品认定机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是实施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的前提。应在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定机制。

政府技术采购 篇7

由此看出,无论中国还是江苏省的政府采购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政府采购的低水平、小规模极大制约着政府采购政策手段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实施政府采购政策,力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实施政府采购可以有效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供给和需求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大体经过“研发—中试—产业化生产”三个阶段,期间技术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产业发展必将面临系列风险,如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投资风险。在产业化初期,生产规模小,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个别产品价格较高,市场需求较少。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大多通过风险投资、税收减免、政府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措施来进行产业扶持。通过政府采购,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需求扩大,产业内企业投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产品供给增加,产品价格下降,产品成本由私人承担变为私人和社会共同承担,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降低,企业的边际收益增加。例如,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计算机和半导体处于产业化的初期阶段,通过美国的国防部和国家宇航局的采购,使得政府部门最先成为计算机和半导体产品的用户;1960 年集成电路产品刚问世时,100%由政府进行购买,通过政府采购使美国计算机和半导体产品迅速走出实验室,极大地降低了产业化初期的市场风险,进而使其成为享誉国际市场的产品(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品供给的影响流程和正效应,见图1、下页图2)。

在下页图2 当中,纵轴、横轴分别代表高新技术产品价格P和供求量Q,S0、S1分别代表政府实施政府采购前后的高新技术产品供给曲线,E0、E1分别代表政府采购前后的高新技术产品的供求均衡点。依下页图2 看出,由于实施政府采购政策,高新技术产品的供给曲线曲线由S0移动到S1,市场供求的均衡点由E0移到E1,高新技术产品的供求均衡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1,政府采购“需求”拉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应凸显:产品价格下降,市场供求增加,高新技术得以推广,行业得以发展。

(二)实施政府采购可以有效保护国内“幼稚”的高新技术产品市场

在政府采购方面,美国扶持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刚兴起IT产业,通过美国政府有针对性地政府采购,极大地扶持了IBM、HP、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等一批国际IT产业巨头;美国西部硅谷地区和东部的128 公路沿线的高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发展,与联邦政府的政府采购也密不可分。在政府采购中,有的产品则是军民互通互用,有的军品稍加改进也会成为民品,如飞机等,即使在国防领域没有使用或使用中淘汰的产品,也可转化为民用产品,客观上也极大地促进了民用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内企业发展依然落后,根本原因在于绝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原创性技术较少,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国外的大公司、大企业相比仍处于劣势,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依然偏少,当然政府作用的缺失也很关键。国内企业发展中,对于核心技术引进、模仿者居多,甚至于抄袭别人的技术,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例如,对于电子行业的“芯片”这一高新技术产品,中国大量需要进口,进口额远远高于石油,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从国外进口的“芯片”价值超过1 920 亿,而石油进口只有1 200 亿,技术净进口大国暂时难以改变。

在图3 中,纵轴代表价格,横轴代表供求量,S和D曲线分别代表高新技术产品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E代表均衡点,P0为均衡价格,Q0为均衡量(即供给量等于需求量)。P1为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的优惠采购价格,P1高于P0点,政府实施优惠采购价格后,产品供给量为Q2,大于均衡量Q0。

由此可以看出:一是通过优惠的支持价格政策,扩大了市场上的高新技术产品供给量和需求量,利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是市场化初期通过政府的优惠价格采购,政府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最先使用者和推广者,扩大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需求,保护了国内的幼稚产业发展。

(三)实施政府采购可以有效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政府采购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之一。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纯粹依靠市场是无法解决的,像1929—1933 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等,只有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进行自觉调节,“斟酌使用”财政政策手段,“熨平”经济剧烈波动,才能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根据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政府采购乘数是政府采购支出变动所引起的收入成倍变动,其公式为:

这里Kg为政府采购乘数,△Y为国民收入增量,△G为政府采购支出增量,b为边际消费倾向(即为个人消费支出增量占个人收入增量的比例)。

政府采购乘数具有“双面性”。例如,当实施政府采购时,若边际消费倾向b=0.8,则政府采购乘数Kg=5,若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产品支出增加200 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内的企业收入将增加1 000 万元;当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产品支出减少200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内的企业收入也将减少1 000 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实施政府采购后,高新技术产业内企业收入将成倍增加,受利益机制的驱使和政府扶持政策的影响,整个产业内企业的投资将增加,生产规模将扩大,产品供给将增加,产品价格下降,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增加,高新技术得以扩散和辐射。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采购的增加,“内需”扩大,必将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见下页图4:政府采购的对宏观经济经济发展调控过程)。

二、实施积极的政府采购政策,力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虽然中国的《政府采购法》已实施多年,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发挥政府对市场调节及对产业的扶持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政府采购法》在实施中也暴露了诸多的问题,例如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采购缺乏针对性和指向性、采购规模不大、增长速度缓慢、时滞性存在等,政府采购政策效应弱化。因此,为了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政府采购条例》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产业内企业产品范围、政府采购占政府经常性财政比例、优惠价格比例及政府采购增长率等,以发挥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不断调整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扩大政府采购规模

2013 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50 万亿元,财政收入也突破10 万亿元,这为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供了客观的经济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快速发展,为政府采购提供了对象条件。为了不断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好政府采购的作用,安排政府采购支出时要不断调整政府采购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采购支出规模,扩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采购规模。一方面,不断提高政府采购支出占GDP的比例,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十二五”期间争取使政府采购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10%以上,只有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扩大后,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采购才会有较强的针对性,才会有操作实施的空间,才能彰显政府采购的政策效应;另一方面,应将政府采购支出增加的绝对量全部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的采购,以保证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采购会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而扩大。

(三)高新技术产品采购实行政府“首购”政策

政府采购商品和劳务时,同等条件下,首先购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即实行政府“首购”政策,这方面国外的做法值得借鉴。韩国政府规定,在进行政府采购中,必须首先购买“国货”,购买国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其次选择国内的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后才是国内确实不能生产的产品,则选择国外的高新技术替代产品。结果使得大批的韩国高新技术产业内企业实现生产规模化,效益递增化,其产品纷纷走向世界市场,形成三星、LG等世界知名品牌。

当前,中国也孕育出了像联想、TCL、海尔、中兴、华为等国际知名企业,但数量依然偏少。因此,后危机时期,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随着总体研发实力的增强,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政府采购的对象空间将成为现实。为此,实施“首购”时,必须做到:首先,需要从程序上进行规范,政府采购必须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完成,参与投标的企业必须是符合条件的、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其次,采购的对象必须符合“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防止和避免个别企业以低端技术产品充当高新技术产品、以国外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充当国内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第三,招投标过程既要强化政府监管和监督检查的力度,又要吸收“第三方”的广泛介入,以引起同行的关注,对中标企业和产品也要进行公示,接受同行监督;最后,“首购”中,对于造假以骗取国家优惠政策者,实施严厉打击。

(四)高新技术产品政府采购实行优惠价格政策

政府采购资金来自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完全有条件实施价格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实行优惠价格政策就是在同等条件下,政府对此类企业的利益返还,就是对企业的“明补”和“让利”。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实行5%~10%的优惠价格采购,必将极大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中标率。一旦高新技术企业以优惠价格中标,随之而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市场需求扩大,产品供给增加,企业收益增加,研发投资R&D也增加,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市场竞争力提升,产业内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和优势。

(五)及时调整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发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过去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随着产业发展,若企业不注重产品的研发投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能不再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因此,政府部门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目录进行适时的调整就很有必要,目录的调整应本着政府扶持、市场需要、高新技术产业内企业发展的原则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适时调整和补充,可以降低政府采购政策的时滞性,可以保证政府采购的商品始终是高新技术产品。政府采购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办公用品和劳务,应将全部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及政府扶持发展的产业产品及时地包括进去。例如,为了扶持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2012 年2 月24 日,中国工信部公布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将国产412 款自主品牌汽车列为政府公务用车采购目录,此举为公务车采购支持自主品牌汽车的重要信号,必将极大推动对国内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六)设立政府采购专项基金,扶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产业内企业发展

政府技术采购 篇8

21世纪,制定符合本国的技术创新政策已成为现代政府的新职责,而利用政府采购杠杆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已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随着对自主创新支持政策的不断提出,逐渐对自主创新和政府采购结合进行探讨,但是系统地研究相对还比较少。康宇虹[1]和刘慧[2]等分别阐述了政府采购对科技创新所起的重要作用。李庚寅、周显志[3]提出要在政府采购中明确鼓励技术创新的原则,并将政府采购制度与其他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相结合使用。徐焕东[4]提出在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客观公正的自主创新评价与评估标准体系。纵观前人的研究,尽管也有不少学者对各个国家的政府采购政策进行了研究,并将之延伸至对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上,但鲜见对不同国家政府采购政策进行对比和阐明政府采购政策适用条件的,因此,本文选取了美国与韩国作为世界最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出运用政府采购政策促进技术创新的适用条件,从而对我国提供借鉴作用。

1 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机制

一般地,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仅来自于私人机构和个体消费者,也可能来源于政府公共部门。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政府采购了占GNP15%甚至更多的商品与服务(美国技术创新经济学家纳尔逊认为政府采购的比例为30%-50%)[5]。在作为经济调节杠杆完成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功能的同时,政府通过创造一定的市场需求,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推进者。政府采购主要通过以下机制驱动技术创新。

1.1 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

首先,技术创新通常投入较高,市场风险也较高,依靠政府采购合同,企业技术创新获得了可预期的稳定市场,只要企业技术开发成功就能得到持续利润,从而大大降低了技术创新过程中与市场联系的诸多不确定性,也就是降低了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其次,多数企业研发经费有限,如何将其使用在拥有较高价值和市场前景的领域十分关键。作为个体的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由于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无法准确把握技术创新的市场动态,容易导致创新的决策失误。政府采购则能使企业清楚确定政府所需要的创新产品的数量、质量、型号及相关技术要求,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明确了方向,避免研发投资的低效率,有效降低了创新决策风险。

1.2 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大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的渐进创新,但在重大创新方面它们高度依赖于外部的创新者和小企业。[6]Anthony在2008年为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所做的报告中,对2002~2006年专利数在15件以上的1293家美国公司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中小企业雇员人均专利数为26.5件,是大企业(人均1.7件)的15.6倍。[7]与此相矛盾的是,中小企业面临着研发资金短缺、科技人员不足等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活动开展。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可通过对大额合同订单的拆分为中小企业参与采购竞标提供机会,并依靠制定明确的招投标法规给予中小企业价格上的优惠帮助其获得采购合同,扶持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

2 美国与韩国政府采购政策比较

美国是最早认识到政府采购可以作为有力的工具刺激市场技术创新的国家,也是运用政府采购支持高新技术发展最成功的国家。而韩国是实行政府采购较早的亚洲国家。1966年,韩国成立了政府采购办公室,统一负责对外采购和国内采购、重点工程采购、对企业需要的重要原材料的采购。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政府采购制度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两个国家的政府采购政策对技术创新都产生了重要作用,使政府采购成为拉动技术创新需求、推进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的有效工具。

2.1 美国与韩国政府采购政策的相同点

2.1.1 建立起严格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

美国是较早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国家之一。1933年,美国制订了《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联邦政府在采购货物或签订公共工程委托合同时,原产地制造比率必须超过50%,而且只有在美国产品报价价格高于外国价格25%的情况下,才能向国外采购。美国的其他补充法案也都严格遵守《购买美国产品法》的精神。1992年克林顿上台不久,明确提出把消除阻碍民间创新积极性的政府规章扩大到军事领域,对国防采购制度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并在1994年通过了采购合理化法。[8]

韩国对外经贸政策始终采取“限入奖出”的策略,在政府采购方面更是坚持以国内产品、工程和服务采购为主的政策。因此,在韩国的政府采购中,只要国内有同类的产品,且符合用户的要求时,一般不允许对外采购,即便通过国际招标程序完成的政府采购也仅占全部政府采购的一小部分。韩国加入了WTO的《政府采购协议》后,虽然按照协议修改了本国有关政府采购法令的若干规定,逐步开放了本国的政府采购市场,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内市场的保护政策,主要通过对政府采购国际招标的额度进行限制。[9]

2.1.2 重视对高新产业的支持

作为重要的市场购销活动,政府采购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鼓励和扶持国内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美国政府采购政策已成为支持高科技产业政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对高技术的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优先考虑由本国厂商供应,而且份额较大。1994年4月,美国政府决定在5年内重点扶持5个特定技术领域的发展,其中一个主要政策就是:在此期间,政府将耗资90亿美元,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培育高新技术产品市场。

韩国政府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颇具成效的做法是通过立法的强制力对高新技术产品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如《科学技术促进法》和《科技振兴法》等。韩国法律规定,对尚处于市场发展早期需重点扶持的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在性能相近的情况下,即使价格高于国外同类产品,政府仍应优先采购。1983年,公立学校率先购买当时价格昂贵的5000台国产计算机,由此成为推动韩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10]

2.1.3 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美国产品购买法》规定,在政府采购项目的国外报价中,只要本国供应商为中小企业,其报价不超过外国供应商报价的12%,则优先交由本国供应商采购。同时,美国地方政府也通过以下优惠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为中小企业提供政府采购的报价等信息;降低政府采购项目标的的要求,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门坎;制定面向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目标。[11]这些优先购买政策和优惠计划极大提高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它们参与市场竞争。

韩国自1996年起就大力支持政府采购机构采购中小企业的产品。当年韩国政府在国内的采购总额为42150亿韩元,其中26690亿韩元是向中小企业采购的,占国内采购总额的63%。[12]政府通过向中小企业大量购买商品和劳务,有力地促进了韩国中小企业的发展。2005年4月,韩国中小企业厅宣布,政府优先购买中小企业开发的产品,同时积极推进修改《中小企业振兴和产品购买促进法》。这有力地促进中小企业生产的新产品打开政府采购市场的销路,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得到政府更好的扶持。[13]

2.2 美国与韩国运用政府采购政策的差异

纵观美国与韩国运用政府采购来促进自主创新的实践,可以看出它们都成功地运用了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产品提供市场需求,帮助中小企业的新产品打开市场从而促进其发展技术创新,最终保护和支持了本国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两国根据各自的国情,灵活运用政府采购政策,也存在一些差异点。

2.2.1 政府采购的形式不同

在美国,研发合同制是政府技术采购的一种重要形式,而韩国更加注重直接的政府采购政策。

支持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政府采购有关的研究开发政策,主要是指与政府采购或者其他明确阐明的公共目标相联系的政府研究开发计划和研究开发合同。二是直接的政府采购政策。

美国非常重视研发合同制,在此基础上与直接的政府采购政策相结合。研发合同制通常是指政府机关(国防部、宇航局等部门)同有关科研单位(如工业企业的实验室)签订合同,按一定的规格、数量和质量定购所需要的研究研制项目。合同制给承包合同的单位提供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稳定的市场,有利于科研和生产的紧密结合,保证科研计划按时保质完成。而韩国基本运用的是直接政府采购政策。

2.2.2 政府采购的模式不同

美国政府采购历史悠久,是当今政府采购最发达、完善的国家,也是实行混合模式的典型。半集中半分散的混合采购模式是政府采购部门负责部分商品、工程和服务,其他的则由各使用单位自行负责的组织管理形式。

作为联邦制的国家,美国的政治体制特点反映在政府采购制度上便自成两个系统:联邦政府采购和州政府采购,联邦政府采购基于采购性质的不同,明显地形成了民用部门和军事部门两大系统。当然,这两大部门的政府采购有着不同的立法体系和管理制度,其采购方法也有较大差异。混合采购制可能会同时获得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双重利益。集中采购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采购政策,有利于对高价值和高风险采购进行管理;分散采购则可以保持低价值和低风险采购的灵活性和采购速度。

韩国一直实行公共市场集中采购制度,以统一国内外采购,配合政府各项经济计划,提高行政效率,消除以往各机关自行采购的种种浪费。中央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超过20亿韩元(约2000万人民币),各自治团体超过100亿韩元(约1亿元人民币)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的招投标及采购管理工作由国家采购厅全面负责,实行集中采购。[14]集中采购制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形成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新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制度创新。

3 政府采购政策的适用条件

3.1 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

竞争是政府采购活动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竞争充分能促成低价中标。如果政府采购存在较强的进入障碍,缺乏竞争,很容易导致受扶持企业的依赖性增强,也会对人们创办新企业、或对新技术的投入发生负面影响。因此各国政府采购成功地促进自主创新的设计中都留出了竞争的空间。

此外,在争取政府采购订单过程中,大型企业由于资金雄厚等因素,可能对采购信息产生垄断,并凭借其技术实力和专业化水平挤压中小企业,从而使中小企业在信息、报价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了帮助有资质的困难企业有效参与竞争,美国在扶持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方面在法律上作了相关规定。小企业法第8(a)条款授权美国联邦小企业署SBA管理困难企业承接政府采购合同。SBA可以就供应、服务和施工合同同联邦机构谈判,然后将其分包给困难企业。

3.2 发达的电子政务

无论是为了坚持竞争还是为了提高政策的运行效率,都必须建立起先进有效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政府采购具有垄断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及招标过程的不确定性,人们对这些特性的了解必须通过信息的观察、整合、处置及传递,尽量地化解信息的不对称性。因此,促进政府采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先进有效的信息系统。通过这个信息系统,无论是民众还是决策者都能够充分了解市场信息,从而避免信息不灵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美国电子化政府采购广泛采用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注重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进行有效保护,采购流程公开、透明,人性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政府采购部门为用户服务的质量。设计合理的采购系统能帮助调研,使购买自动化,并加速了工作流程。公共事务管理部门(GSA)清楚地认识到电子采购的作用,通过它的web入口,管理着14000份合同和400万个项目。在线商品目录使购买者可以在不同的商家间对商品作出比较和选择,如果购买项目高于2500美元,系统会强制要求购买者比较和检测三个不同供应商的商品报价目录[15],这实际上是强化购买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韩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建成后,韩国所有的政府采购市场参与者只要进入互联网,就能够在任何地方进行交易。韩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提高了采购项目的透明度,降低了交易成本。韩国2005年一年通过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共节约交易成本45亿美元。此外,由于信息即时披露、在线自动交易,使得政府采购活动非常透明。由于电子投标十分方便,原来3万美元以下的自由交易合同现在也开始采用竞争性的投标方式,招投标参与者数量增加了3倍以上。[16]

4 结论

通过对美国与韩国的政府采购政策分析可知,运用政府采购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必须建立起严格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并重视对高新产业的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发展。同时,这种做法适用于有良好市场竞争体制的环境中,而发达的电子政务也是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

摘要:利用政府采购杠杆推进技术创新,已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但目前技术创新与政府采购政策结合起来系统研究的相对还较少。本文分析了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机制,通过对美国与韩国政府采购政策的分析比较,归纳两国政府采购政策的特征,并总结出运用政府采购政策促进技术创新的适用条件,为我国提供借鉴。

政府技术采购 篇9

一、台湾地区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概述

相比我国其他地区政府采购立法, 台湾地区政府采购地区性“立法体系”相对完善, 并有完善的监管机制, 保证整个政府采购有序进行。

1、立法对于监督体系的安排有序合理

台湾地区“政府采购法”在程序设计上, 既重视采购效率的提升, 也注重防止舞弊的监管程序的设立。监管体系可以分为外部“采购监督”和内部“采购回避”、“采购伦理”。外部的采购监督机制分为行政查核、行政稽核、审计稽核和司法追诉四个层次。内部的采购回避可以分为机关承办及监办采购人员的回避、机关首长命令回避、厂商回避、财产申报四种。采购伦理可以分为采购伦理准则、请托和关说的处理两类。整个监管机制不仅从行政、审计、司法等层面进行有效监督及威慑, 还从人性、道德的层面对监管机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

2、外部“采购监督”的监督机制

(1) 行政查核职能的行使。行政机关分为“主管机关”和“上级机关”, 两者概念不同, 责权利也不相同, 但都负有行政查核之义务。台湾地区《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统一的“主管机关”为“行政院采购暨公共工程委员会”, 并明确其职能为:设立“采购资讯中心”, 统一汇集同类商品的情况及分类信息;建立工程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库, 供各机关进行政府采购进行参考, 并且该资料库必须无偿提供给厂商;设立“采购人员训练所”, 统一培训专业采购人员;政府采购政策、法令的研究、修订、解释, 各机关采购的协调、督导、考核, 中央各机关采购申诉的处理等等。“上级机关”指“办理采购的机关直属的上一级机关”, 这里的“机关”必须具备组织规程、独立预算、编制人员及印信四项要件。如果没有上一级机关的, 则由该机关本级执行上级机关的职权。

所谓行政查核即主管机关、上级机关和主计机关可以随时检查各机关的采购进度、存货及其使用情况, 也可以要求各机关提供书面报告, 对上述情况予以说明, 以此来避免采购浪费现象的发生。行政查核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查并调配采购来的物品以避免产生浪费, 达到最大的使用效益。

(2) 依法设立“采购稽核小组”, 行使行政稽核职能。台湾地区《政府采购法》规定“中央”及“直辖市、县 (市) 政府”应成立采购稽核小组, 来稽核监督全地区各机关的采购事宜。外部的“稽核小组”独立行使监督职能, 不受采购机关的限制。行政稽核不同于行政查核之处在于“稽核小组”的独立性, 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对采购事宜的有效监督。

行政稽核的主要目的是稽核监督机关办理采购有无违反“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稽核小组”按其管辖范围可以分为“中央采购稽核小组”、“部会署采购稽核小组”、“直辖市政府采购稽核小组”和“县 (市) 政府采购稽核小组”四个层级。“中央采购稽核小组”由主管机关即工程会设立, “部会署采购稽核小组”由行“政院所”属各部会署设立, “直辖市政府采购稽核小组”由各“直辖市”政府设立, “县 (市) 政府采购稽核小组”由各“县 (市) 政府”设立。稽核小组有召集人和副召集人各一人, 均由设立机关的首长或者其指定的高级人员兼任;另外设稽核委员若干, 由设立机关的首长委派或聘任具有采购相关专门知识的人员担任。

采购稽核小组有权对机关的采购事宜进行稽核监督, 监督过程中采购稽核小组可以向相关机关调阅有关资料, 被请求机关不能拒绝。

(3) 审计机关对机关采购的监督可以随时进行, 审计机关不参与事前作业。政府采购事前作业由主办机关依照政府采购法规定进行, 依法行政并负完全责任。两者权利责任完全区分, 泾渭分明, 各司其职。审计机关在各机关采购办理过程中随时可以介入, 它更注重过程监督。审计机关对采购的规划、设计、招标、履约、验收以及其他相关过程都可以随时监督, 发现有不合法定程序, 或者与契约、章程不符合的, 应当立即通知有关机关进行处理。

(4) 政府采购司法诉讼中采用“代位诉讼”原则。主计官、审计官或检察官如果发现采购事件中有违法行为, 立即可以以机关的名义, 代为提起诉讼、参加诉讼或上诉。这项规定可以避免机关因事务繁多无暇应付采购事件中的案件诉讼, 从而造成案件处理不及时。“代位诉讼”使得主计官、审计官或检察官可以提前启动司法程序, 使监督落到实处, 对违法行为是一种震慑, 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不受损害这一目的的达到。

3、内部“采购回避”、“采购伦理”机制

由于实际生活中人情的存在, 关说、游说现象非常普遍, 为了保证政府采购中的公平公正, 台湾地区政府采购法特别制定了“采购回避”、“采购伦理”的相关规定, 对这一现象在政府采购领域作出了明确的规范。

(1) “采购回避”制度

为了避免参与采购的相关人员贪图不法利益, 防止采购弊端的发生, 台湾政府采购法中特别规定机关承办、监办采购人员的离职、在职回避、机关首长命令回避、厂商回避等相关防止舞弊的机制, 并且规定机关承办、监办采购人员必须依法进行财产申报。

(2) “采购伦理”规范

台湾政府采购“立法体系”中, 特别针对请托、关说现象制定了《采购伦理准则》及《请托、关说之处理》相关规定。因为政府采购往往涉及重大利益, 办理采购的人员如果无法避免外界的诱惑, 容易徇私舞弊, 图谋不法利益, 对采购伦理进行规范非常必要。同时, 对采购过程中的请托、关说行为进行界定并制定相应规则, 采购双方便能够顺应规则, 致力于公平、公开的采购程序, 携手提升采购效率, 确保采购品质, 促使采购制度健全发展。

二、大陆地区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缺陷

1、监督机构的定位

《政府采购法》中有关监督机构确立的条文有以下几条:第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 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与政府采购活动有关的监督管理职责。”第六十七条规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政府采购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 应当按照其职责分工, 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第六十八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监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采购各当事人有关政府采购活动, 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第六十九条规定:“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依据以上规定, 对政府采购活动全过程负有监督职责的主要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对政府采购活动负有审计监督的职责, 监察机关对参与政府采购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任命的人员负有监察的职责。

2、监督体系的缺陷

监管配套规范缺乏, 监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首先, 法律赋予财政部门全部的监管职能, 但是财政部门缺乏与政府采购法相配套的规范, 这让财政部门监督职能的实施缺乏合法性和正当性。虽然近年来有些省进行了地方立法, 让财政部门实施监督职能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 缺乏统一的配套规范不利于财政部门监管职能的实施。其次, 监管人员素质不高是财政部门监管职能无法正常履行的一大制约。法律对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资质没有具体规定, 却对集中采购工作人员资质规定十分具体, 监督者政府采购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缺乏不利于政府采购监管职能的实施。再次, 不同级别、不同地区财政部门履行监管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就级别而言, 国家和省级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素质较高, 市级差之, 县级又差之;就地区而言, 经济发达地区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素质较高, 经济欠发达地区差之, 贫穷地区又差之。

审计和监察机关对政府采购监管职能的实施。审计和监察机关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对采购过程中各种文件、合同、财会帐本等的事后监督, 在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的初期, 这些文件往往呈现出不系统、不规范的特点, 因此现阶段的审计和监察机关的监督并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格式化文本以后, 审计和监察这种长效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形成。[2]

其他形式的监督极度缺乏。社会公众是最好的监督力量, 但社会公众的监督缺少实现的必要途径, 个人的举报和投诉, 相关的受理部门模糊不清。

三、对我国其他地区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启示

台湾地区政府采购监督的法律体系较完备,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且两岸同根同源, 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其政府采购监督体系的设置对完善我国其他地区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完善其他地区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启示:

1、政府采购管采分离, 职能分设, 是监督机制有效发挥监督作用的前提。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采购机构必须进行分离, 监督管理部门才能进行有效监督。代表政府的采购人与供应商直接进行采购联系, 并又是政府采购事项的具体承办者, 所以, 要把集中采购代理机构真正成为独立的采购服务机构, 为政府所有采购人服务, 不应当与任何行政机关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否则, 就会出现自己采购自己监督的可笑事情。其他地区在政府采购改革初期, 集中采购机构是由同时身负监督职责的财政部门设立的, 管采一身的后果就是监督不力, 幕后交易, 权钱交易案件层出不穷。台湾地区政府采购过去实行集中采购体制, 实体组织是“中央信托局”, 全权负责政府采购事宜的办理, 实行“政府采购法”后除了省政府部门的海外采购, 并且采购价值在5000万元新台币以上的除外, 其他政府采购均主要以分散管理为主, 允许各级政府部门以外的其他机构均可以独立进行政府采购, 如学校和“国有企业”。“公共建设委员会”是政府采购的主管机构, 负责对整个政府采购事宜进行监督, 同时采购部门的上级机构也负有对相应采购部门进行监督的职责, 真正做到了监督部门与采购部门的分离。我国《政府采购法》第六十条明确规定:“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设置集中采购机构, 不得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采购代理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财政部门作为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逐步与集中采购机构脱钩近年来才逐渐得到落实, 监督体系的建设逐步走向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2、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对政府采

购的监督应该从被动监督转变为为主动监督, 从滞后监督转变为随时监督。台湾政府采购监督机构对政府采购的监督强调实时性, 可以随时要求采购机构提交报告、提供资料, 监督的介入时间可以遍及采购的规划、设计、招标、履约、验收以及其他相关过程, 是主动监督、随时监督和全程监督。我国其他地区政府采购监督模式仍为被动监督、滞后监督, 需要加以转变。

首先, 政府采购监督机构缺乏主动介入意识, 监督是被动的, 往往是有了问题才去进行监督、调查。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采购主要监督机构, 一方面承担着大量的政府事务性工作, 政府采购监督职责的履行作为其工作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政府采购监督职责的履行需要监督人员具备相当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人员素质成为政府采购监督职能履行的瓶颈。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政府部门, 其监督职能的履行经常受到地区利益及部门利益的干扰而无法监管到位。例如, 不按照规定的采购范围、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实施采购的现象依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比如采购人对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不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实行集中采购, 对应当实行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项目擅自采用竞争性谈判或其他方式采购, 对应用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方式采购中不完全遵循规定程序等等) , 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政府采购的严厉性、公正性, 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供应商的合法权益, 监督机构必须进行主动监督, 维护政府采购的严肃和公正。

其次, 现有监督是滞后监督, 影响其公信力的充分发挥。与民法上合同双方主体享有的监督权比较, 目前政府采购供应商仅在出现问题时才可以以寻求救济的方式行使对供应商的监督。从权利内容看, 只有程序性规定, 要求政府方必须怎么做, 但对于政府方违反规定的法律责任没有规定。滞后监督往往对政府采购目标的实现没有正面促进意义, 而且监督的结果有时演变为走过场监督, 导致供应商放弃行使监督权, 减低现有监督模式的公信力。[3]

3、应增设“供应商”为监督主体之一。

因为供应商是政府采购利益相关一方, 如果能将供应商作为监督主体之一, 供应商出于维护其自身合法民事权利的目的对采购机关进行监督, 所产生的促进采购效益和防止舞弊的功能远非公权监督可比拟。供应商作为监督主体有四点优势即监督效果的高效性、监督内容的全面性、监督时间的全程性及监督方式的直接性。台湾地区已建立相应的供应商监督机制, 作为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一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确立政府采购供应商监督权并不排除公法监督权, 公权监督仍在其法定范围内发生作用。

4、建立政府采购代位诉讼机制。

台湾地区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中已实行代位诉讼原则, 这项规定不仅可以避免机关因事务繁多无暇应付采购事件中的案件诉讼, 从而造成案件处理不及时, 而且使得司法程序可以提前启动, 使监督落到实处, 对违法行为是一种震慑, 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不受损害这一目的的达到。我国其他地区建立代位诉讼机制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公权力机构代位诉讼, 如审计机关、监察机关或者司法机关, 如果发现采购事件中有违法行为, 立即可以以机关的名义, 代为提起诉讼、参加诉讼或上诉, 加速司法程序的启动, 起到威慑作用。第二层次可以仿造美国建立第三人公益诉讼制度, 私人或团体可以依法对政府采购中存在违法行为的单位或个人, 代表政府在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胜诉或和解后, 有权按照胜诉或和解标金额的一定比率获得合法报酬。由于社会监督的主体和对象都具有很强的广泛性, 而且不受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因素的限制, 因此, 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 以保证《政府采购法》的有效实施, 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5、建立独立于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的第三方监督委员会。

对于重大政府采购案件, 第三方监督委员会独立于各方利益, 对于维护政府采购公平公正具有积极意义。台湾政府采购法规定“行政稽核小组”可以独立行使监督职能, 不受采购机关的限制, 其作用即类似于第三方监督委员会。

总之, 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对于实现政府采购功能即节约公共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及实现宏观经济调控、促进民族产业发展有重大意义。而要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必须构建多层次的监督机制, 既要有公权监督, 也要有社会监督, 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的有效实施, 发挥出监督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章华, 邱奕澄.政府采购法实务与运用[M].台湾:文笙书局.2006:1.

[2]张旭.对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法律思考[J].北方经贸.2009 (6) .

浅析军队采购与政府采购资源整合 篇10

一、军队采购与政府采购资源整合的内涵

按照系统中层次与普遍联系的观点, 整合是系统目标将若干因素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动态有序的运动过程。因此军队采购资源与政府采购资源整合可定义为:在军队采购和政府采购的大系统中, 将人力资源、供应商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和采购法规制度所组成的整合元素通过合理选择, 相互支持, 相互结合的手段共同发挥作用, 以达到采购资源的优化配置, 获得整体的最优效果, 提高军队采购和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

军队采购资源与政府采购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资源相加, 而是与一定的系统目标有机地结合, 使得各整合元素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形成采购资源的整体合力, 实现“1+1〉2”的经济效应和采购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促进军队采购工作和政府采购工作的高效运转。

二、军队采购与政府采购资源整合的原则

为了保证军队采购资源与政府采购资源整合能够符合客观实际, 在整合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 军地兼容原则

军队采购资源与政府采购资源整合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军队采购和政府采购的健康发展。因此,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军队采购机构和政府采购机构“双赢”的思想, 遵循军地兼容原则。经过整合的采购资源一方面要适应政府采购工作的基本要求, 将未被充分利用的军队采购资源与政府采购部门共享,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提高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更要适应军队采购工作的要求, 整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采购的军事效益, 军队采购机构应与政府采购机构和供应商之间就军对采购和政府采购对象等问题进行协调, 建立定期相互沟通制度, 立足平时需要, 考虑战时需要, 提高军队采购的保障能力。

(二) 安全保密原则

军队采购资源与政府采购资源整合将会给二者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同时也会给军队采购工作安全保密方面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这是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军队物资采购不同程度地涉及国家、军队安全和机密, 采购市场的开放和供应商的准入应局限在一定范围内, 谨慎地选择供应商和采购方式, 信息的发布也应避免公开需求部队的身份、采购数量、接供地点等可能会泄露我军兵力部署、物资装备、部队活动区域与动向等军事机密情况的内容。对此, 军队采购机构决不能掉以轻心, 必须加强保密教育, 增强保密观念, 严守保密纪律。

(三) 优势互补原则

军队采购资源与政府采购资源整合要实现采购资源一体化, 即双方所属的人员、供应商、信息、设施设备等元素在空间上相互结合, 功能上相互补充, 剔除采购资源中不利于提高采购效益的部分, 把优秀的、符合采购机构经济或军事技术要求的采购资源通过各种手段和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期达到采购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待整合元素应该是军队采购和政府采购的优势所在, 取长补短, 使整合后的采购资源更优于先前的采购资源。

三、军队采购与政府采购资源整合的几点建议

军队采购资源与政府采购资源整合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 人力资源整合

人力资源是采购诸要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 在采购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采购效益的提高有很大影响。军队采购资源与政府采购资源整合首先要从人力资源整合入手, 来实现优势互补:

1、共同建立采购专业人才培训机制

充分发挥双方培训资源的优势, 采用一方为另一方或双方联合的办法培训采购从业人员。具体来讲, 一是委托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相关专业进行多层次的学历教育, 双方相互选送学习能力强, 具有培养价值的中青年采购业务人员到军地大专院校进行研究生层次的学历教育;二是联合举办各种层次的进修班, 选送采购机构的业务骨干针对现代管理技术和采购高新技术进行学习;三是联合举办在职干部短期轮训班, 双方选送采购业务人员针对某一专题或采购政策法规进行学习。另外还应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论学术交流, 具体措施包括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 合办采购学术期刊等, 不断加强理论创新。

2、统一采购执业资格认证制度

由军队采购机构和政府采购机构的主管部门联合推行采购执业资格认证制度, 该制度应由多层次、多任务方向的认证构成, 只有通过认证的人员才能从事相应岗位的采购业务。

3、联合使用军队采购机构和政府采购机构的专业人员

一是在现有的各自的专家库和专业人才库中, 双方可相互聘请专家评委和其他各类相关技术人员;二是建立军地联合的专家库和专业人才库, 扩大双方之间的人才流动。

(二) 供应商资源整合

供应商是军队采购和政府采购物力资源的提供者, 是供应链中重要一环, 开发供应商对提高采购部门的工作效率,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供应商资源未整合前, 军队采购部门和政府采购部门都要对供应商资源进行开发, 即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拓宽供应渠道, 与优秀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对其进行管理。供应商的开发是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 要考虑供应商的经济实力、商业信誉及技术方面的因素, 同时供应商的管理也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无形中增加了采购的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 造成了巨大浪费。供应商资源整合要联合对供应商进行开发、管理和监督, 建立统一标准的供应商资源库, 实现军队采购和政府采购的供应商资源共享, 节约采购部门的管理成本。具体措施是选择优秀的, 保留良好的, 淘汰一般的, 对供应商认真全面的鉴别, 把生产能力差、技术力量弱、经营诚信度低、绩效不明显的供应商应首先排除在外。当然, 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公共采购, 在考虑采购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应多考虑采购的社会效益, 对高新产业、民族工业和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以提高其发展水平和经济竞争能力。

(三) 物力资源整合

物力资源包括作为采购对象的物力资源和作为采购载体的物力资源。物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效, 对采购工作能否平稳运行起决定性作用。采购部门为了了解物力资源的分布状况, 必须要对重点供应商和各类物资资源进行考察, 调查所需物力资源的历史和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汇总、分析, 对其来源、数量、质量、规格等情况做出判断和预测, 这是一项任务繁重的工作过程。如果军队采购部门和政府采购部门联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 将各自收集的物力资源信息有效地整合起来,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军队采购和政府采购物力资源整合是为了掌握市场供给能力, 扩展供给来源, 综合物力资源信息, 做出科学预测, 提高军队采购和政府采购风险规避和防范能力:

1、采购对象资源整合

采购对象资源整合表现在对于相同的采购对象、相同的采购项目, 在坚持安全保密原则的基础上, 军队采购机构与政府采购机构联合起来进行共同采购:共同进行市场调查, 共同考察选择供应商, 共同采取招标、谈判等采购方式, 共同与供应商签订合同, 共同督促采购合同的履行, 共同进行质量验收, 共同协调售后服务等。形成一个整体面向市场, 获得采购的规模效益, 达到提高采购的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

2、采购载体资源整合

采购载体主要包括物资储存、运输设施设备, 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设备等。军队采购机构与政府采购机构应加强合作, 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 可以相互借用或租用对方的仓库、运输工具、办公场所等, 以节约采购成本。

(四) 信息资源整合

采购信息资源是指与采购工作有关的, 并对采购工作起到积极作用的各种信息, 是采购部门的重要资源, 在采购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军队采购和政府采购信息资源整合应以地方信息港建设为基础, 搭建军地一体化采购信息资源平台, 综合双方现有信息资源, 供双方共同利用,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也可节省信息资源开发的成本。采购信息化平台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如何降低采购的直接成本 (产品价格) ;如何降低采购的间接成本 (完成采购任务的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 ;如何缩短采购周期;如何建立科学的采购流程和商务模式等。它应该涵盖产品目录管理、供应商管理、组织结构管理、采购过程管理、采购数据分析与交互、信息发布等多个功能模块。

军队采购和政府采购信息资源平台的搭建要统一技术标准和信息标准, 统一进行软件开发, 与军队采购信息系统和政府采购信息系统相兼容, 由于军队采购的特殊性, 军队采购系统应与采购信息资源平台实现物理隔断。军队采购机构、政府采购机构以及各供应商可以通过该平台实施信息交互, 物资需求用户将需求计划提交军队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机构的信息系统, 采购机构将信息在平台上发布, 完成采购工作后, 由供应商直接配送至物资用户。这个采购全过程应在该采购信息资源平台上实现采购可视化, 即从用户提出需求开始, 到供应商配送完毕为止, 采购机构实施全程监控和运筹。

采购信息资源平台作为实现军队采购与政府采购信息资源整合的控制中心, 可以实时准确地获取军队采购和政府采购所需物资的品种、数量、规格、单价等情况, 以及提供物资的供应商的各方面详细信息。

(五) 采购管理法规制度资源整合

公共采购管理法规制度是以国家法律、标准及规定等形式出现, 按照行政系统、管理层次对公共采购活动及其全过程实施干预和控制, 协调相互关系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的总称。其中军队采购法规制度还涉及《国防法》和军队内部实施的法规和部门内部规章, 诸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物资条例》、《军队物资采购管理规定》等。强化采购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是实现公共采购提高资金利用率, 保证采购质量, 杜绝“暗箱操作”, 遏制贪污腐败行为, 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前提。从这个角度讲, 采购管理法规制度也可以作为一种采购资源, 对确保采购行为的合法化、规范化起到重要作用。军队采购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是与政府采购管理法规制度建设密切相连的, 法规制度资源整合就是把军队采购和政府采购法规制度的制定、颁布实施过程中具有兼容性的部分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有机的结合起来, 具体措施有:

1、联合聘请军地涉及采购方面的

法律专家, 针对采购实务中出现的涉及法律的问题或隐性问题加以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从根源上弥补采购法规制度的漏洞, 细化采购法规制度。

2、联合建立保证采购过程合法化、规范化的法律监督机制, 确保采购过程的公正、公平、公开。

3、创造性地引用彼此采购法规制度体系中对自身建设有益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杨东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推进军队物资采购改革.军队采购与物流.2004年第1期。

[2]、万毅、刘辉等.军队物资采购学[M].军事经济学院.2002年8月。

[3]、包辛.军队物资采购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体系研究.军队采购与物流.2003年第3期、第4期。

上一篇:体适能训练下一篇:话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