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支付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政府采购支付范文

采购支付申报操作步骤详解

【说明】

浙江工业大学实验室建设和政府采购管理系统于2014年4月1日上线运行,凡在该系统上申报的采购计划,其付款时需要在该系统上进行支付操作,支付登录身份与采购计划申报登录身份为同一人。

一、登录浙江工业大学实验室建设和政府采购管理系统,在“采购支付申报”模块中点击“填写采购支付表”。

二、点击“选择采购计划表”

三、输入经费编号进行查询(其它选项亦可)

四、点击选中的采购表

五、将支付申请表往下移,选择“是否最后一次付款”,然后往上移,点击“保存”。

~~~~~

六、保存成功,点击“选择采购条目”。

七、双击选中的采购条目——人事档案柜

(也可选中多个设备同时付款,前提是在同一合同内的设备)

八、编辑付款信息:1.编辑“本次支付额度”,当采购申报金额与本次实际支付金额不一致时,需进行编辑。2.填写合同信息。3.上传相关材料的扫描件(主要包括发票、合同、验收单等,详见支付申请表下端的说明:各 3 类采购在付款时所需材料)。4.选择确认书,并填写本次使用金额。5.填写“校内结算凭证编号”,然后点击支付申请表顶端的“保存”。

1.编辑“本次支付额度”说明:

鼠标双击1号箭头所指本次支付额度0.617,打开“支付条目表”(支付内容与上表不同,仅作示例)。

(一)表中数据是申报采购计划时的原始数据,如果是一次性付款,且付款金额与申报金额一致,则此表不需编辑,直接跳过此环节;如果付款金额小于申报金额,则需编辑“本次支付额度”,把表中的原始数据改为实际支付的金额,同时编辑“实际支付总额”,此总额与实际支付额相同,编辑完成后需保存。“实际支付单价”不需编辑。金额单位均为“万元”。

(二)如果是分期付款(合同条文规定需分期付款的),则仅需编辑“本次支付额度”,待最终付款时,再编辑“实际支付总额”,该总额为各次付款的总和。

2.填写合同信息。

3.上传相关材料的扫描件或照片。

4.点击“选择确认书”,选中确认书,然后填写本次使用金额:

鼠标点击“0”,打开编辑页面:填写本次使用金额,然后保存。

5.填写“校内结算凭证编号”。

. 5

注:“校内结算凭证编号”即经费内支单右上角的编号,是内支单的顺序号,而不是项目经费编号。

九、保存成功,点击“提交”——提交至采购中心执行验收。

十、待采购中心验收通过后,再次登录系统,在“采购支付申报”中点击“待处理采购支付表”,找到并双击打开之前填写的支付表,点击“导出付款通知单”并打印,然后点击“提交”——提交至计财处处理付款信息。(欲知采购中心是否验收通过,请点击支付申请表右上角的“查看流程”)

付款通知单示例:

至此,线上支付流程结束,用户在办理固定资产登记后,将设备采购

7 合同、发票、验收单、质量保证金交入凭证(招标项目)、工程审计报告等相关材料送交计财处办理转账汇款。

分期付款步骤:(合同条文规定需分期付款的,按此步骤操作)

以上是一次性或最终付款,下面介绍分期付款步骤:

一、第2(N)次付款,在“采购支付申报”中点击“我的采购支付表”,找到并双击打开前次支付表(第2次付款则找第1次支付表,第3次付款则找第2次支付表,余下类推)。

二、点击“生成下轮付款申请表”

三、第2次采购支付表已经生成,点击“确定”。

四、点击“我的采购支付表”,找到新生成的第2次支付表,双击打开。

五、编辑付款信息——红圈中的内容,然后“保存”,再“提交”。

六、最后重复以上第十步骤。

附:如何删除支付表

所有采购条目不能重复支付(分期付款的除外),如重复支付,在选择采购条目时便会出现如下提示:

该提示说明:设备已完成支付,或者已填写支付表但未完成支付,对此,若要继续支付,不需要填写新的支付表,而应点击“我的采购支付表”,找出之前填写的支付表,补充修改后完成支付。如需删除支付表,方法是

10 先删条目再删支付表,具体步骤如下:

一、点击“我的采购支付表”,找到需要删除的支付表并双击打开它。

二、选中需删除的采购条目和确认书,点击“移除”。

三、点击“我的采购支付表”,选中已删除条目的支付表,点击“删除”。至此,该支付表已完整删除,可以重新开始支付了。

以上是目前的采购支付流程,我们将根据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对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力求简便合理,方便用户。

第二篇:论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

内容 提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是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认为,政府间转移支付按照目标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类:以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解决辖区间外溢性 问题 的转移支付、中央委托地方事务引致的转移支付、以增强国家 政治 控制力为目标的转移支付。

关键词: 政府间转移支付,目标,分类

正确的认识依赖于 科学 的分类。当前政府间转移支付 理论 与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不清有密切的关联。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基本目标(或最终目标)是引导 社会 利益结构趋向某种均衡状态,以避免社会成员之间利益严重失衡而导致公共风险加大,防范公共危机。但具体目标(中介目标)却是多元的,具体目标不同,转移支付发挥作用的领域 自然 也不同,解决的问题也各有侧重,有社会的、自然的、 经济 的和政治的。按照不同的具体目标区分各类转移支付,认识它们各自遵循的原则和作用机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对此,我们将转移支付划分为:以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解决辖区间外溢性问题的转移支付、中央委托地方事务引致的转移支付、以增强国家政治控制力为目标的转移支付。这4类转移支付在 中国 实际上都已经存在,只是后3种转移支付没有在我们的观念中清晰地凸现出来,因而实际中不可避免地使转移支付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如水源污染、沙尘暴、水土流失都很容易造成辖区间外溢,要解决这类问题是离不开转移支付的,如果纳入“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之中,则会“摆不平”,往往难以解决而造成转移支付的“缺位”。下面就4类转移支付分别加以论述。

一、以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

(一)均等化目标的由来

以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基于这样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的所有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享受国家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均等化的理解包括两点:一是它是一项基本权利,与个人的支付能力和居住位置无关。二是它是指缩小地区间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而不是直接改变地区间经济 发展 的不平衡。当然,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无论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如何,中央政府都应保证所有的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形成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不同,其支出需求和自有财力之间存在缺口,表现为在相同的公共服务项目上,在平均的征税努力下,地区间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存在差距。具体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区间收入能力的差异。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达程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都市化程度、人口分布不同,加之税基的规模和税源的集中程度等存在差异,必然造成地区间收入能力的不同;二是在相同支出项目上,各地区单位支出成本也各不相同。受自然地理环境的 影响 ,地区间社会经济结构和人口分布状况存在差异,尤其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成本差异更为明显。

在人口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可通过居民在地区间的自由迁徙来实现。完全自由流动意味着居民在辖区间的迁徙成本为零。一般情况下,这种均等化的“自动调整机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达到。为了使各地方政府都能达到基本的公共服务水平,要求中央政府站在社会大众的角度,通过提供一套无条件的、基于基本公共服务为目的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协调地区间由于客观因素差异造成收入能力和支出成本差异而带来的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不平等。

凡是在地区差距比较明显的国家,均等化目标都是在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内容,一般通过无条件拨款来实现。在澳大利亚,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形式主要有普通支付和特定支付,其中,普通支付中的预算平衡援助款具有明显的均等化性质。在加拿大,均等化转移支付是联邦政府为减少各省之间的财力不平衡而设立的一项最主要的补助。此项转移支付由联邦直接补助到省,由省级政府根据轻重缓急自主安排,省级政府也可将转移支付和其自己财政收入一并用于安排医疗保健、 教育 、社会援助等公共服务。在中国,以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被称为财力性转移支付。它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由上级政府安排给下级政府的补助,资金接受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资金用途。

在美国,无条件拨款仅占转移支付总额的2%左右,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相比,美国显然没有把无条件拨款作为解决州际间财政均等化的主要政策工具。这与美国现在的地区差距不大以及人口的自由流动有密切关系。无条件拨款主要是收入分享拨款,其理由是联邦政府比州政府拥有更强的收入征收能力,联邦政府希望让所有的州在平均的水平上履行标准职能。

(二)均等化的内容与差异的衡量

2.差异的衡量。在理论上探讨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异比较容易,困难在于如何去衡量这些差异。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精确地衡量这种差异,也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拿出一个客观的衡量结果去指导建立转移支付的公式。大多数国家一方面以人均收入指标衡量财力状况,另一方面详尽 计算 对特定服务的支出成本,例如:公路里程、贫困线下的人口、住房短缺情况等。

二、解决辖区间外溢性问题的转移支付

(一)辖区间的外溢性

辖区间外溢性是由辖区内收益成本与社会收益成本的不一致导致的。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总是从辖区范围内考虑较多,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从社会整体来看,这种理性的选择有时会带来不利的后果。这有两种基本的情形:一是从辖区范围内看,政府某项活动的“辖区成本”大于“辖区收益”,是不合算的,但该项活动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收益”,其结果是“社会收益”大于“社会成本”;二是相反的情况,在辖区范围内看,政府某项活动的“辖区收益”大于“辖区成本”,是合算的,但该项活动会带来很高的“社会成本”,其结果是“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

前一种情形是正的外溢性,如在本地受教育,日后迁居到其他辖区;其他辖区的人口流人本辖区定居享受本辖区提供的公园、文化、 交通 设施、卫生等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给其他辖区带来空气质量、水质等方面的改善。后一种情形则是负的外溢性,如为了本地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长,大力推动本地的 工业 化,而由此产生的污水、废气、粉尘等未加处理自然排放,以及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导致其他地方跟着受害。对于具有正的外溢性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往往没有积极性,如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相比上工业项目就要低得多,以及对外来人口给予与本地人口不一样的待遇,甚至采取种种措施加以限制。而对于具有负的外溢性的这类活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很高。上一个项目可增加就业,带来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提高本地居民收入水平,诸如此类的好处使各地方政府往往不顾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淮河治理10年不成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在整体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的我国,这种辖区间外溢性造成的各地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正处于高发期,要使之得到缓解,是离不开各层级转移支付的。

(二)通过转移支付解决辖区间外溢性

在产生辖区间外溢的情况下,如果赋予地方政府自主决策的权力,地方政府对“辖区成本”和“辖区收益”以及“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估算往往会不一致,高估其成本,而低估其社会效益;或高估其收益,而低估社会成本。这会导致具有正的外溢性行为激励不足,而具有负的外溢性行为激励过度;在地域广阔的国家,由于地方政府结构、经济社会发展、地形、地貌、气候、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各地方辖区间的成本—收益外溢性现象通常比较普遍。一般而言,越是大国,这种外溢性问题就越多;越是小国,外溢性问题就越少。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外溢性问题变得相当复杂,处理不好将会妨碍区域协调发展。显然,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间的统筹协调,辖区间的外溢性是一个绕不开的重大问题。

解决辖区间外溢性通常需要通过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实施。一般采用一套资金不封顶的配套转移支付办法,配套率取决于外溢比率,即地方政府行为的外溢程度。对于正的外溢性,如劳务输出地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可用外溢收益的一定比率,或是用提供外溢性项目成本的一定比率来确定转移支付;对于负的外溢性,如减少水源地的污染、减少沙尘暴源头的生态损害等,则可考虑用辖区收益损失的一定比率来确定转移支付。总体上讲,这是一种激励约束机制,前者激励各地方政府多做“好的”事情,后者约束地方政府少做或不做“坏的”事情。在理论上,通过转移支付解决辖区间外溢性问题,其配套转移支付不应该封顶,配套比率要精心设计。但在实践中,一方面由于财力有限,中央政府提供的配套转移支付可能不足以使地方政府有效提供此类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外溢情况难以测度,而且在各辖区间存在差异,确定合适的配套比率较难,如果确定过高,将会导致接受方的过量花费,如果过低,则会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这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通过经验积累来寻求最佳方案。

在不少国家(主要是地域广阔的大国)的转移支付体系中,以解决辖区间外溢性为目的的转移支付占有较大的份额。在美国,许多专项拨款是针对外溢性项目设计的,1988—1995年,专项拨款中份额最大的是卫生保健、收入保障、教育与培训以及交通。在加拿大,有专门的健康和社会服务转移支付,是联邦政府为省和地区政府更好地支持卫生、教育、社会服务等事业而设立的。在2001/2002财政,此项转移支付为344亿加元,占转移支付总额的72%。而在转轨中国家及发展中国家,该类转移支付往往针对面更宽一些。在我国,解决辖区间外溢性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存在的,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但由于认识不太明确,这类转移支付往往被抹上了太多的政策性色彩,缺乏连续性和经常性,从而使得辖区间的外溢性矛盾时而缓解,时而加剧,妨碍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三、中央委托地方事务引致的转移支付

(一)哪些事务属于中央委托地方事务

与前两种类型的转移支付不同,此类转移支付是由中央委托地方事务引致的。这与政府间事权的划分密切相关。明确划分政府间事权是建立完善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但“中央委托地方事务”与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它是一个操作层面的问题,在政府间事权已经划分清楚的前提下,一些本来由中央承担的事务,却委托给地方。它不同于中央和地方共担事务,通常指那些影响面比较大,又需要地方来办的事务,一般指同国计民生或国家形象、国家安全有重要的利害关系的事务。比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委托某省市承办重大国际性会议、戍边、反恐、重大疫情防范、拦截毒品等。这些公共事务一般具有地域性特征,往往离不开地方。

第三篇:采购资金支付计划业务流程和说明

一、流程

1、财务部门每月底根据当月资金状况、下月收入计划、应付账款等情况编制月度采购资金支付额度,报总经理审批。

2、采购部门根据采购合同、发票挂账时间等情况编制采购资金支付计划,报总经理审批。

3、采购资金支付计划批准后,由采购部门反馈给客户。

4、财务部门按付款计划规定的金额、付款方式付款,登记付款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采购部门。

5、审计部门定期对计划编制情况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报总经理、董事长。

二、说明

1、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协商确定一个月度采购资金付款时间段,除临时付款计划外,非付款时间不付款,主要目的一是为编制付款额度和付款计划预留时间;二是相对集中支付有利于降低财务部门工作负担;三是有利于客户取款。

2、采购资金支付计划主要内容:计划编号(采用年月+序列号的形式)、客户代码(ID)、客户名称、付款金额、付款原因(合同约定、挂账期满、其他原因)、付款形式(现金、承兑、信用证等)。

3、采购资金支付计划执行台账主要内容:计划编号、客户名称、计划支付金额、计划付款方式、实际支付日期、实际支付金额、付款方式、票据号码(例如:使用承兑支付需登记承兑票号、承兑出票日期、承兑到期日;且有几张承兑登记几张承兑的信息)。

4、采购部门要完善发票登记台账,主要登记客户名称、票号、开票日期、开票金额、总经理或董事长审批日期等事项。

5、采购部门要完善合同管理台账,主要登记客户名称、合同编号、合同主要内容、合同金额、付款条件、付款时间,付款方式等事项。

6、为保证严格按规定挂账期编制付款计划,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应认真清查每个客户的应付账款,主要清查核准以下四个方面的数据:

(1)入库未开发票的采购金额;

(2)客户已凭发票办理完入库结算单,但发票未到采购部门的发票金额;

(3)采购部门报批但未交财务部门挂账的发票金额; (4)财务挂账的应付账款。

在核准上述资料的情况下,采购部门要利用企管处开发的软件平台,建立客户应付账款管理台账。鉴于财务软件和物资管理软件之间的接口存在问题,建议以总经理或董事长审批日期作为客户应付账款管理台账的发票挂账时间。

7、审计部门主要审计采购部门是否严格按公司规定的挂账期或合同约定付款条件和时间编制付款计划,特殊原因付款的理由是否正当;财务部门是否严格按公司规定的付款计划、付款方式付款,并分析计划执行率(对超计划或未执行的计划应有分析)、非现金付款的情况(主要指承兑的到期时间)。

第四篇:内控管理制度之操作手册-采购与支付

操作手册-采购与付款

1. 采购

1.1. 公司制定了采购及供应商管理相关制度,对采购岗位的职责,岗位定期轮换、各类物料的采购方式及程序、各类物料的供应商开发及考核程序、采购合同及供应商资料的归档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

1.2. 油品部经理根据市场行情及公司需求确定采购数量及价格,经总经理部审批后执行。 1.3. 公司根据《采购管理及审批制度》规定对采购员进行定期轮岗,油品部经理审核交接双方签字确认的轮岗交接单。

1.4. 油品部根据生产需求及库存情况提出采购计划或采购申请,并经总经理审批。 1.5. 采购人员根据采购管理及审批制度的规定选择采购方式,发起寻找供应商。 1.6. 采用直接议价方式的采购,议价过程形成记录,参与人员签字确认后,交总经理审批。 1.7. 油品部人员报管理层审批或按《合同管理办法》进行会签。被授权人在合同上签字,按用印程序提交合同专用章保管部门盖章,并取得供应商的盖章确认。

1.8. 采购合同在执行中有修改或补充的,合同修改或补充必须按原合同审批程序进行审批。 1.9. 签署完毕的采购合同、补充合同/协议、会签单等资料由专人进行统一管理,并登记《合同管理台账》。其中,补充合同/协议作为原合同的附件登记到《合同管理台账》,与原合同一起存档保管。

1.10. 油品部采购人员将签订的合同信息录入ERP系统,并经财务人员复核确认。

1.11. 油品部人员在需要修改系统内已录入的信息时,需提出修改申请并经部门负责人批准。根据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设置系统权限,在未获得批准时或对于职责范围之外的数据,系统应限制相关岗位的修改权限。

2. 处理应付款

2.1. 当原材料与发票当月同时收到,油品部采购人员在ERP系统内填制电子发票,财务部应付会计岗核对合同、送货单、发票及采购入库单等,在系统内根据电子发票生成应付会计凭证。

2.2. 货到而发票未到的原材料,财务部应付会计岗根据合同、送货单、采购入库单,入库当月按合同价格暂估入账,录入ERP系统进行账务处理。

1 / 3 2.3. 对于暂估入账的货物,财务部应付会计岗次月月初以红字冲回暂估入账凭证。如在暂估的次月尚未收到发票,财务部门仍应在月末进行暂估入账,并在下个次月冲回,此暂估冲回过程应每月做一次,直至收到发票正式入账为止。收到发票时,油品部采购人员在ERP系统内填制电子发票,财务部应付会计岗核对纸质发票与系统内电子发票,无误后根据电子发票做账务处理。

2.4. 供应商的寄存物料,领用当月仓库管理员及时办理采购入库手续,根据领料单编制《寄存物料使用清单》交油品部采购人员,采购人员制作《寄存物料使用对账单》,经油品部经理复核数据无误并签字,交供应商对账,与之签订《采购合同》。收到发票时,油品部采购人员在ERP系统内填制电子发票,财务部应付会计岗核对纸质发票与系统内电子发票,无误后根据电子发票做账务处理。

2.5. 财务部门应定期进行应付账款分析并组织安排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根据供应商对账单与应付账款明细账中的供应商账户信息进行核对,出现差异的财务部应付会计岗应查找原因,制作应付账款差异调整报告。

3. 处理付款

3.1. 油品部或采购小组经办人员填制请款单连同采购合同、送货单及其他相关附件,由油品部或采购小组经办人员、财务部支付审核岗复核,并根据审批权限报相关负责人审批通过。

3.2. 因特殊原因需提前付款的,需制作提前付款说明,并根据审批权限审批通过,作为请款单附件申请提前付款。

3.3. 付款退回时,财务部出纳岗及时查明原因,并交会计入账。需要重新付款的,以退款的银行进账单作为附件,重新填制付款申请书,注明退回及重新付款原因,并执行审批。

3.4. 付款申请书及其附件经财务部经理复核后签字确认,交出纳办理付款,出纳付款后在付款申请书上加盖“付讫”章。

3.5. 财务部应付会计岗或费用会计岗审核付款单据,按会计准则要求进行账务处理。

4. 供应商管理

4.1. 油品部采购人员主导新供应商的寻找,编制待选供应商名单报油品部经理审批,确定新增供应商调查范围。

2 / 3 4.2. 按各类产品的供应商开发流程,油品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组成厂商评审小组,负责新增供应商的调查评核(根据开发流程分类涉及价格、品质、交期、工艺、交易条件、索赔等方面),如需实地考察的,应由考查小组出具供应商考察报告并签字确认,同时会签供应商评审表,并报总经理审批,对评审合格的供应商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录。 4.3. 油品部主导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并按供应商类别进行分级,对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按供应商级别确定交易量分配比例,报总经理审批. 4.4. 油品部每年应对供应商产品价格、供货质量、交期等进行评审,编制供应商评审表,总经理对评审结果进行审批。

4.5. 油品部根据考核结果更新供应商名录及交易量分配表,提交总经理审批。对考核合格但存在缺陷的供应商进行辅导整改;本次考核不合格但由于特殊原因需维持供应关系的供应商进行限期整改,供应商提交整改报告,油品部组织再次评审。

4.6. 对新增的供应商,油品部档案管理人员汇总供应商资料(包括评审报告、资质证明文件等),建立供应商档案并编制供应商档案目录,经部门负责人复核后统一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管理。

4.7. 油品部档案管理人员依据合格供应商评审及分级结果对供应商档案进行及时更新,更新结果经油品部经理复核。

4.8. 合格供应商档案借阅需登记并经油品部经理审批。

4.9. 油品部相关人员提报需录入ERP系统的供应商信息,经财务部ERP岗复核。

3 / 3

第五篇:推进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法制化建设的思考(xiexiebang推荐)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

推进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法制化建设的思考

院系:财政税务系

专业:财政学

班级:08050

2姓名:田大舜

学号:20084050212

推进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法制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研究领域,认为要实现“五个统筹”,发挥财政的协调作用是关键一环,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然而,我国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对财政转移支付只是通过一些政府规章进行规定,而没有权威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当前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应该不断完善和健全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法制化。

[关键字]: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法制化;

一、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在一定的预算管理体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或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转移(包括下拨和上缴)。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存在于政府间的一种补助[1]。

1994年分税制改革实施后,为保证新体制的顺利运行,我国建立了税收返还制度。1995年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地区间财政差异的调节作用,建立了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001年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开始实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经过几次改革,形成了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为主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

二、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

1.实现社会公平是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终极目标[2]。

中央政府运用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可以调节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使各地区全体成员都能够享受到大体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以实现社会公平。

2.实现经济相对均衡发展是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目标[3]。

经济实现相对均衡发展是公平和效率的要求,只有实现了经济相对均衡发展,落后地区才能有力量为本地居民提供各项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3.实现各级政府财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是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直接目标[4]。

均等化的财政能力意味着落后的地区财政也有能力为本地居民提供与发达地区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由于市场的非均衡会导致财政的非均衡,所以建立转移支付制度就是要以财政均衡来解决市场的非均衡,使各地政府提供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

三、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现状

虽然我国已有将近16年的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但对政府间转移支付只是通过一些政府规章进行规定,还没有权威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约束,现行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并不成熟。

专项拨款和结算补助的分配缺乏规范科学的法规依据和合理的分配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至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能否按时按量到位,能否专款专用,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此进行检测和评价,也没有相关法律作为准绳。即使转移支付资金到了作为接受方的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如何分配和使用这些资金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也就导致了有些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如2002年底,129个中央预算单位财政拨款结余646.03亿元,财政部在核定2003年部门预算时,仅将其中56.65亿元纳入部门预算,其余的589.38亿元发生资金沉淀。

各级财力分配的比例不甚合理,由于事权的下放,地方政府承担了较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责任,而财力并不是非常适应,特别是基层政府缺乏主体税种。

在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中税收返还占最大比重,采用基数法计算后,发达地区税收返还的多;相反,中西部贫困地区税收返还的就少。如此便加剧了地区间的财力失衡,这与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背道而驰。

如此可见我国目前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5]

四、 推进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法制化建设的必要性

各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般都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如美国的各项转移支付都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各级政府间进行转移支付和接受转移支付的基本依据。

然而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法》还没有制定。通过对我国当前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现状的分析,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加强财政立法工作,尽快建立和健全有关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并辅之以相关的法规、规章和制度,把财政转移支付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和透明化的轨道。要使财政转移支付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保证财政转移支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另外,在建立和健全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时,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立法来保证政府间转移支付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严肃性,杜绝朝令夕改、随心所欲的现象;二是加强司法、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工作,确保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施效果。同时,应尽快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各种资金的使用情况要进行审计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要予以法办。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参考文献:

[1]安秀梅.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3.

[2][3][4]安秀梅.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6-297.

[5]杨聪杰. 论协调区域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创新[Z].Interner.2006年12月16日.

上一篇:中风中医病历范文下一篇:制定实施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