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2024-05-08

豌豆白粉病的防治技术(精选八篇)

豌豆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篇1

一、为害症状

1. 叶片受害

在叶背面长出薄霜状白粉, 随病情加重, 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 后期呈红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缘萎缩、焦枯。

2. 花蕾、花瓣受害

变为紫红色, 不能开花或不能完全开花。

3. 果实受害

果面覆盖白色粉状霉层, 果实发育停止、硬化、畸形, 着色不良, 丧失商品价值, 严重时果实腐烂干枯。

二、发病规律

该病菌为子囊菌亚门, 白粉菌目, 白粉菌科。以菌丝体在活着的草莓老叶上越冬。气温15~25℃, 湿度在60%以上时发病较重, 但在过分干旱时也容易发生。病菌可随秧苗传播, 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栽培密度大、氮肥施用过多、通风透光差, 都有利于该病的发生。高山冷凉地培育的秧苗, 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发病较重。

三、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1) 选用抗病品种, 如新明星、宝交早生、因都卡, 而春香、达娜、丽红、芳玉等发病重; (2) 生长季及时摘除贴在地面的病叶、老叶, 初冬彻底清扫果园, 集中烧毁残枝败叶; (3) 避免过多地施用氮肥, 防止草莓植株徒长, 栽植密度不可过大, 以免影响通风透光。

2. 生物防治

喷洒2%农抗120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 隔7天再防1次。

3. 药剂防治

苗期防治要彻底, 防治此病以石硫合剂效果最好。大棚覆膜前要细致地喷1次药, 把草莓植株附着的病菌彻底消灭。大棚里一旦发生, 很难根除。如果需要在大棚里喷石硫合剂, 必须稀释0.3波美度以下, 否则有可能发生药害。

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篇2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新、老叶片均可发生,一般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褪绿小黄点,后扩展为边缘不清晰的浅黄色斑。病部背面产生薄层白粉状物。严重时,整片叶背布满灰白色的粉状物。有时斑中央有坏死斑点。最后,叶片变褐枯死、脱落。叶柄、茎和果实受害时,叶产生白粉状霉斑。

二、发病条件

由于囊菌亚门鞑靼内丝白粉菌浸染引起的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或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在田间宿根杂草上越冬。另外,病菌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离开残体也可存活几个月。当气候适宜时,病菌通过气流传播。空气湿度低于60%的稍干燥条件下,病菌才能流行。病菌发生的温度范围为10~35℃,适度为15~25℃,昼夜温差大时,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三、防治方法

1.种植时选择抗病性较好的品种,从根源上减少辣椒的发生概率。

2.栽培管理。选择地势较高、透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前深翻土壤。在保护地内,保持适宜的空气湿度,防止土壤干旱和空气过干燥。合理施肥,增强抗病性。合理密植,促进通风透光。彻底清除病残体和田间杂草。

3.化学防治。防治辣椒白粉病一定要早,最好在每年将要发病的时候,就隔几天用一次药,不等到它露头,就把它压回去。

有人担心这样是不是浪费了药,其实不然,因为等发生了再用多少次好药,往往也控制不住。而且预防时使用的杀菌剂多半是比较便宜的保护剂,而等到发生了就是使用很贵的内吸杀菌剂,也不容易将其控制住。因此,还是早防比较好。

目前可用来防治白粉病的药剂不少。可使用的保护剂有:50%硫悬浮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内吸杀菌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粉锈剂乳油1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2000~30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500~600倍液、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液或25%禾益粉星胶悬剂1500倍液。

复配剂有:40%多硫悬浮剂400~500倍液。农业抗菌素有:2%的农抗120.2%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

此外还有一些保护地专用杀菌剂:45%百菌清烟剂250克/667平方米、5%百菌清粉尘剂1千克/667平方米等。在如此之多的聚集面前,究竟使用哪一种为好?

发病前可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和烟剂;发病后使用内吸杀菌剂,在使用内吸剂的时候要注意病菌的抗药性。在使用多菌灵及加托布津效果不好的地方,可换用粉锈宁或福星,粉锈宁及福星效果不好的地方,可用世高和腈菌唑,严重时可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液或25%禾益粉星胶悬剂1500倍液。邻近采收的地方可用武夷菌素和农抗120。

近年,在防治辣椒白粉病时使用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3000倍液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的混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月季白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 篇3

1 分布

月季白粉病普遍发生于各地, 属世界性病害, 是温室内切花月季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危害月季、玫瑰、蔷薇等蔷薇属植物和凤仙花等植物, 可引起病叶卷曲、枯焦, 嫩梢可枯死, 花不能开放或花姿不整, 影响植株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2 症状

病菌侵染月季的叶片、花器、嫩梢等。初期, 叶上出现褪绿黄斑, 逐渐扩大, 之后着生一层白色粉状物, 严重时全叶披上白粉层。嫩叶染病后叶片反卷、皱缩、变厚, 有时为紫红色。叶柄及嫩梢染病时, 被害部位稍膨大, 向反面弯曲。花蕾染病时, 表面被覆白粉霉层, 花姿畸形, 开花不正常或不能开花。

3 病原

病原为蔷薇单丝壳菌 (Sphaerotheca pannosa) 真菌, 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后期上边产生黑色颗粒为有性时期闭囊壳, 其上有菌丝状附属丝, 闭囊壳内有子囊一个。菌丝体在寄主表面发育, 以吸器伸入植物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分生孢子梗短, 直立, 顶端着生分生孢子, 叶片上的白粉为无性时期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为单胞、无色、椭圆形、5~10个串生。

4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病芽、病叶、病枝上越冬。次年春天以随病芽开放产生的分生孢子或闭囊菌中形成的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早春, 病芽展开的叶片上下2面布满白粉。叶片皱缩、反卷、变厚, 逐渐干枯死亡, 成为初侵染源。生长季节叶片受侵染, 出现白色的小粉斑, 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粉斑, 严重时白粉斑相互连接成片。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病斑略显肿大, 节间缩短。花蕾被满白粉层, 萎缩干枯, 病轻的花蕾开出畸形花朵;重者花蕾枯萎, 丧失观赏价值。嫩叶感病后, 叶片皱缩、卷曲呈畸形, 有时变成紫红色;老叶感病后, 叶面出现近圆形、水渍状褪绿的黄斑, 严重受害时, 叶片枯萎脱落, 植株衰弱。嫩梢及花梗受害部位略变膨大, 顶部向下弯曲。叶柄及皮刺上白粉层较厚, 很难剥离, 引起植株落叶, 花蕾枯僵而不能开放。病菌孢子随风力及空气流动传播到幼嫩组织上,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 并穿过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进入寄主表皮细胞进行危害, 并随寄主植物生长进行不断再侵染。土中氮肥过多或钾肥过少时易发病。天气干旱的年份及长势衰弱的植株发病严。白粉病一般在温暖、干燥或潮湿的环境易发病, 5月中下旬初次侵染, 6、7月份蔓延。5~6月和9~10月是发病盛期, 最适发病温度为17~25℃, 降雨不利于病害发生。过多施用氮肥, 在土壤少钙缺钾肥时易发该病, 植株过密, 通风透光不良时发病严重。

5 防治技术

5.1 选用抗病品种

在栽培中要选择抗病性强的月季品种, 这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5.2 园艺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 在栽植月季时可适当稀植, 适度进行修剪, 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合理掌握土壤含水量的大小, 进行适时适度浇水。科学合理用肥, 不宜过多施用氮肥, 可适当补施钾肥和钙肥, 培养生长健壮的月季植株, 以达到增强植株长势和抗性的目的。掌握合理的修剪整形时间, 改善植株间的通风和透光条件。若在室内进行月季盆栽, 应将其放置在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冬季注意控制好室内温湿度, 夜间注意通气情况。早春要剪除病芽、病枝、病叶, 集中深埋或烧毁, 清洁园地, 防止病菌的传播与蔓延。

5.3 药剂防治

根据栽植园地土壤实际情况, 全面做好对栽培园土壤的杀菌和消毒工作, 可于早春发芽前, 对月季喷洒波美3°~4°石硫合剂, 能起到消灭在芽鳞内的越冬病菌作用。在月季生长季节, 用药时可交替使用500~800倍的代森锰锌或百菌清, 或甲基硫菌灵各1次, 发病期可喷70%甲基硫菌灵1000~15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三唑酮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秋雨期和夏季湿热多雨期是发病高峰, 此时施药间隔要缩短, 喷药时间8:00~10:00和16:00~19:00, 晴天无风喷洒为佳。

摘要:月季是商丘市的市花, 也是主要绿化花卉, 栽培广泛, 但由于受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白粉病的发生影响了生长和观赏价值。本文对月季白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月季,白粉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草坪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篇4

为了科学防治草坪白粉病,多年来笔者对草坪白粉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与研究,并对该病的病理学特性及防治技术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以为草坪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病理学特性

草坪白粉病的病原菌为布氏白粉菌(Erysiphegraminis DC.ex Merat),属于子囊菌亚门,生长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长期光照不足的草坪都容易受到该病菌的侵染。草坪受害后,起初在叶片上出现1~2 mm椭圆形或近圆形病斑,以叶面居多,以后逐渐扩大成绒絮状霉斑,霉层表面有白色粉状物,后期霉层中出现橙色、黄色或褐色颗粒。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叶片变黄,出现早枯死亡,一般新叶较老叶发病轻,以春、秋2季发病较为严重。无性世代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草坪植株叶片上产生白色或稍带褐色的无形斑片,草坪休眠季节(当年11月至翌年2月)可以产生黑褐色的闭囊壳,闭囊壳上附属丝简单,丝状,1~3根,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

2 发生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翌年3—4月闭囊壳、菌丝体分别释放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然后通过气流传播侵染禾草的叶片及叶鞘,形成初侵染,之后分生孢子萌发引起再次侵染,可成活4~5 d,病菌侵入禾草后,寄住在叶片的表皮层细胞,通过吸器从活细胞中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病菌喜一般性温暖与相对较干燥的环境,生成后的分生孢子只能成活4~5 d,萌发时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一般情况下,10℃以下病菌发展缓慢,15~20℃为发病适宜温度,25℃以上病菌受到抑制,同时对湿度要求不严格。空气、环境及气候条件等多种因子对病菌发生(发病条件)的影响:(1)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时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但气候条件如早晨露水较重时,草坪叶片上易长期存在水滴,又不利于分生孢子的生成和传播;(2)若在发病关键时期连续降雨,环境因子不利于病菌的发生或流行;(3)水肥管理不当、荫蔽、通风不良等都是诱发病菌发生的重要因素;(4)上海地区属海洋性的亚热带气候,病菌一年之中可以有多次发病高峰期[1,2,3]。

3 防治技术

3.1 种植抗病草种,并合理布局

选用抗病草种并混合种植是防治白粉病危害的最重要的基础性保证,也是经济上最有效的措施。抗白粉病的主要草种有高羊茅、结缕草、地毯草等,对于早熟禾品种,有公羊1号和塔屯等。种植时,在选择抗病品种的同时要合理布局种植禾草。

3.2 加强科学养护管理

一是要控制氮肥施用量,适时增施磷、钾肥或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二是要减少草坪周围乔木、灌木的遮阳,并保证草坪冠层的通风透光;三是要合理灌溉,勿过干过湿(上海地区盛夏季节的7—8月),要防止由于草坪过度干旱而引起抗病性的下降;四是控制合理的种植密度,适时修剪,提高草坪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增强草坪的综合抗病能力[4,5,6,7]。

3.3 药剂防治

一般在草坪播种时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量的0.025%拌种或生长期可以选择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600倍液喷雾。每年春季(3月中下旬)发病初期就开始喷药防治,药剂可选择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600倍液,或25%效力脱乳剂2 500倍液;每次发病高峰期,间隔10~15 d连续喷药2~3次,药剂可选择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一般性发病的草坪,每年夏、秋2个季节,发病初期各防治2~3次,药剂选择与高峰期用药相同,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摘要:白粉病为草坪禾草常见病害,严重影响草坪的观赏价值。介绍草坪白粉病的病理学特性、发生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为草坪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坪白粉病,病理学特性,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张会茹.草坪白粉病的诊断及防治[J].农技服务,2008(12):72-73.

[2]杨芬.园林草坪白粉病的识别及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2008(3):62.

[3]李玉鸿,刘兆红.龙羊峡地区草坪白粉病的防治措施的探讨[J].青海畜牧兽医,2004,34(4):38.

[4]杨福荣,尤少增.草坪白粉病的防治[J].中国林副特产,2002(2):32.

[5]白彦宏.浅谈无锡地区草坪病虫害防治技术[J].大观周刊,2012(3):267,266.

[6]李亚绒,梁文娟,刘建海.陕西关中地区草坪病虫害及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11(9):39-41.

糖槭树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篇5

糖槭树多年生落叶乔木。直立生长, 树形为卵圆形[1]。株高12~24 m, 冠幅可达9~15 m。单叶对生, 长可达10 cm。叶片绿色, 秋季会变为黄色至金黄色以至橘红色。花期4月, 小花黄绿色。翅果, 绿色, 于10月成熟, 变成褐色。喜光, 喜凉爽、湿润环境及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p H值5.5~7.3) , p H值过低会引起落叶[2]。糖槭树由于耐旱、耐寒、生长快、容易繁殖适合在双辽市地区的栽植,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 糖槭树在生长过程中白粉病发生比较严重, 糖槭树白粉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在防治上要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 注重普查与检疫环节以生物防治为主、人工防治为辅的防治方法, 加大防治技术的推广以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现将糖槭树白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 发生特点

白粉病是一种主要危害叶片的病菌, 在世界上普遍存在, 糖槭树白粉病多危害老叶。白粉病多发生于嫩叶, 受感染时, 叶子呈现凸起, 凸处颜色变淡有白粉状物, 病菌蔓延, 整个叶背蒙上1层灰白色的霉, 严重时, 整个枝干、叶片全蒙上1层霉, 新生芽、叶均蜷曲。病斑近圆形, 叶背面有白色粉状物。一般每叶上有多个病斑, 以后在病斑中产生黄色小点, 逐渐变为黑色, 严重时造成早期落叶, 新梢也可受害[3]。

2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在病芽鳞片内越冬。病芽萌发后, 越冬菌生长非常迅速逐渐蔓延侵害, 形成分生孢子, 随风的传染侵害嫩芽和嫩叶, 在双辽市4月下旬开始发病, 7—8月为侵染盛期, 二年生的幼苗发病比较严重, 22%的糖槭树完全不会受害, 60%的糖槭树受害较轻喷施药剂后会好转不会影响观赏的美观, 18%的糖槭树受害部分大于50%, 观赏性状差, 受到很大的影响致使生长不良, 总体受害达到2级。分析主要原因是真菌传染白粉病真菌孢子最理想的繁殖环境是湿度高和不热不冷的中间温度, 是白粉病在夏末最为猖獗的原因, 此时夜间温度开始转凉, 而清晨气温接近形成露珠的临界点, 湿度极高。同时, 夏末夜间温度大都在68~80℃之间, 正是最适合孢子繁殖的气温条件。

孢子的传播与气温和降水量有直接的关系, 春季干旱的年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栽植过密、疏于修剪都会造成病害的加重, 不同品种的糖槭树抗病性会有一定的差异, 鸡爪枫、元宝枫品种抗病力比较强。

3 防治技术

3.1 土壤处理

在栽植前向土壤喷施杀菌剂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应注意一定要把杀菌剂与土壤充分地混合均匀, 如地势平坦可考虑用旋耕机进行。

3.2 加强栽培管理

避免连作, 栽植环境通风透光, 保持清洁卫生, 多撒施有机肥料和磷肥, 不要用污染的水进行灌溉[3]。每年6月是糖槭树修剪的最佳时期, 合理修剪, 使树冠通风良好, 枝条健壮, 剪除病枝、病芽, 提高抗病能力。清除菌源, 早春果树发芽时, 及时摘除病芽、病梢[4]。发现污染病株应及时地剪除新的病梢和病叶, 病害严重的及时清除, 并将枝干进行焚烧以减少传染源, 并对土壤进行消毒[5]。

3.3 药剂防治

在白粉病常年流行地区, 应栽植抗病品种。注意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 常用防治药剂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苯来特、福美砷、退菌特、石硫合剂。如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严重后再施药, 即使白粉病消除, 叶片也会留下黑斑, 影响观赏;植物进入生长季节的巅峰之际, 白粉病会全面发生, 侵袭糖槭树的叶片, 使叶片泛灰, 严重时皱缩变黑, 可在不影响景观的前提下, 剪掉发病严重的枝叶, 以减少侵染源;在白粉病多发期要有效地喷洒杀菌剂, 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0.3~0.5°Bé石硫合剂等。

摘要:针对双辽市糖槭树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发生规律, 提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防治技术, 包括土壤处理、加强栽培管理、药剂防治等内容, 以期为双辽市糖槭树白粉病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糖槭树白粉病,发生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邓玮光, 王文玉.糖槭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林业科技, 2000, 25 (3) :29-30.

[2]王海涛, 张铁威, 秦运宏, 等.光肩星天牛危害糖槭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 2012 (17) :141-142.

[3]吴宏.彩色树种色木槭人工栽培丰产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 2015 (2) :65-66.

[4]王教勇, 庞永辉.糖槭育苗技术及应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 (3) :18-19.

豌豆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篇6

1.1 症状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 保护地栽培主要为害茎基部, 叶及果实。幼苗染病多始于嫩尖, 初呈暗绿色水渍状萎蔫, 逐渐干枯呈秃尖状, 不倒伏。成株发病, 主要在茎基部, 或嫩茎节部, 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 后变软, 显著溢缩, 病部以上叶片萎蔫或全株枯死, 同株上往往有几处节部受害, 维管束不变色, 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大病斑。瓜条或其它任何部位染病, 开始初为水浸状暗绿色, 逐渐溢缩凹陷, 潮湿时表面长出稀疏白霉, 迅速腐烂, 发出腥臭气味。

1.2 病源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称德氏疫霉。在瓜条上菌丝球状体大部分成串, 常在发病初期孢子囊未出现前产生, 从此长出孢囊梗或菌丝。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8~32℃最高37℃最低9℃。

1.3 发病规律

该病为土传病害, 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原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 翌年条件适宜长出孢子囊, 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 寄主被侵染后, 病菌在有水条件下经4h~5h产生大量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在25~30℃下, 经24h潜育即发病, 病斑上新产生的孢子囊及其萌发后形成的游动孢子, 借气流传播, 进行再侵染, 使病害迅速扩散。发病适温28~30℃, 在适温范围内, 土壤水分是此病流行的决定因素。所以, 凡雨季来临早、雨量大、雨日多的年份或浇水过多发病早, 传播蔓延快, 为害也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 浇水过勤的粘土地及下水头发病重。连作地田园施用带病残物或未腐熟的厩肥易发病。

2 黄瓜白粉病

2.1 黄瓜白粉病症状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被侵染, 叶片发病重, 叶柄、茎次之, 果实受害少, 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 以叶面居多, 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 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 即病原菌无性阶段。发病后期, 白色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病叶黄枯。有时, 病斑上长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 后变黑, 即病菌的闭囊壳。

2.2 病原

此病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 菌丝体生于叶柄面, 危害黄瓜、南瓜和丝瓜等。

2.3 发病规律

北方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在花房里的月厚花上, 或温室, 塑料棚瓜类作物上越冬, 南方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落在寄主叶片上, 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表皮侵入, 菌丝体附着在叶表面, 从萌发到侵入需24 h, 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 5 d后在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状病斑, 经7 d成熟, 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 进行再侵染。一般湿度大利其流行, 虽然低湿此病可萌发, 但高湿萌发率明显提高, 所以, 雨后干燥或少雨, 但田间湿度大, 白粉病流行速度加快, 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 又有大量白粉病菌源时很易流行。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播无菌种子;清除病苗及病残体, 并将病残体深埋或烧毁;加强栽培管理, 与非瓜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适时施肥灌水, 防止徒长和早衰。

3.2 拌种

用根腐特和58%甲霜灵锰锌用种子重量0.2%拌种。

3.3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 每隔7 d~10 d防治1次, 连续防治2~3次, 可有效的控制白粉病的危害;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用72.2%普力克600~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800倍液喷雾, 每隔7d~10d防治1次, 连续防治2~3次, 可有效的控制黄瓜疫病的危害。

摘要:经过本人多年的生产实践, 研究和探索出无公害农产品黄瓜疫病和白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梭梭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 篇7

梭梭 (Chenopodiaceae) 属于藜科梭梭属, 小乔木, 有时呈灌木状, 高1~4m, 树皮灰黄色, 干形扭曲, 枝对生。当年生枝纤细, 蓝绿色, 直伸, 节间长4~6mm, 2年生枝灰褐色, 有环状裂缝。叶退化成鳞片状, 宽三角形、对生、稍开展、先端钝, 腋间有绒毛。两性花, 单生于2年生枝条的短枝叶腋内;小苞片宽卵形, 边缘膜质;花被5片, 矩圆形, 花后增大, 果实自背部先端之下1/3处生膜质翅;翅半圆形至近圆形, 宽5~10mm, 平展, 有黑褐色纵脉纹, 全缘或稍有缺刻, 基部心形;花被在翅以上部分稍内曲, 并围抱果实。胞果半圆球形, 顶部稍凹, 果皮暗黄褐色;种子扁圆形, 直径2.5mm。

梭梭多生长在气候极端干旱的大陆性地区, 年平均温度2~11℃, 1月平均温度-8~-18℃, 7月平均温度22~26℃, 极端最高温度42℃, 极端最低温度-42℃, 年降水量30~200mm, 甚至更低。梭梭不仅能生在干旱荒漠地区、水位较高的风成沙丘、丘间沙地和淤积、湖积龟裂型粘土, 以及中、轻度盐渍土上, 也能生长在基质极端粗糙、水分异常缺乏的洪积石质戈壁和剥蚀石质山坡及山谷。梭梭具有冬眠和夏眠的特性, 喜光性很强, 不耐蔽荫, 抗旱力极强, 根系发达, 在气温高达43℃, 而地表温度高达60~70℃, 甚至80℃的情况下, 仍能正常生长。抗盐性很强, 幼树在固定半固定、土壤含盐量0.2%~0.3%的沙丘上生长良好, 而在含盐量0.13%以下时反而生长不良。开花期在7月份, 结果期在9月份, 种子成熟在10月底~11月份。

1.1 寄主、分布与危害

梭梭白粉病分布于新疆荒漠梭梭林, 在且末县普遍发生危害。寄主有梭梭柴和白梭梭, 梭梭白粉病主要危害梭梭的同化枝, 罹病的嫩枝失去光合作用机能, 导致整珠梭梭生长衰弱, 甚至死亡。

1.2 发病症状

感病初期梭梭同化枝先端一段由绿色变成淡黄色或黄绿色, 并出现水肿现象。之后病斑处长出白色粉霉, 呈毡絮状, 受害严重的整个同化枝被白色粉霉覆盖。发病后期, 在白色粉霉中出现淡黄至黄灰色的小圆点, 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导致被害的枝条最后枯死。

1.3 发病规律

梭梭白粉病主要靠风力和动物身体的移动进行传播。梭梭白粉病多发生在风口处, 主要为害梭梭嫩枝, 易得难治。其病原菌以闭囊壳在枝条上越冬, 翌年春季由闭囊壳释放出子囊包侵染新的同化枝, 是当年的初染源。当年受害枝上的白色粉霉中形成的分生孢子, 在梭梭生长期间发生多次再侵染, 进一步扩大危害。8月份是梭梭白粉病扩展延期, 危害明显加重, 9月份闭囊壳形成, 9月下旬病情减缓, 病原菌以闭囊壳越冬。从发生的区域来看, 地势低洼和潮湿的地段梭梭发病重, 沙丘上的梭梭发病轻。梭梭长成灌丛状, 萌发的枝条多而密集, 利于白粉病发生。

2 梭梭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

根据梭梭的生长情况, 干旱时适当浇水, 以增强树势, 促使枝条健康生长, 减少侵染。

2.2 人工除治

根据梭梭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组织人员采用人工疏除过密枝和病枝, 清林或疏伐病株, 剪除病枝, 并统一集中后挖坑焚烧深埋或运到林外焚毁处理, 将梭梭白粉病控制在最小的危害程度。

2.3 化学防治

梭梭白粉病在7~8月份期间容易发生, 严重时同化枝上形成白粉层。可以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进行:一是在发病初期用石硫合剂药液喷洒, 每隔10天喷洒1次, 连续喷洒2~3次;二是用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3000倍液或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 每隔10天喷洒1次, 连续喷洒2~3次。

摘要:近年来, 且末县梭梭白粉病的发生面积由小到大, 已危及梭梭的生存与发展, 若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治和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与蔓延, 将会对梭梭的生长和且末县的防风治沙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关键词:白疯病,害虫,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 英胜.林业有害生物防控[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2] 英胜.新疆特色林果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手册[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3] 刘奇志.新疆果树病虫害防治及农药使用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4] 王爱静.新疆林果花草蚧虫及其防治[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豌豆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篇8

关键词:葡萄,白粉病,防治技术

1 防治原则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

2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枝梢及果实等部位, 以幼嫩组织最敏感。而以果实受害损失最大。叶片受害, 在叶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质霉, 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 严重时病叶卷缩枯萎。新枝蔓受害, 初呈现灰白色小斑, 后扩展蔓延使全蔓发病, 病蔓由灰白色变成暗灰色, 最后黑色;果实受害, 先在果粒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霉, 擦去白粉, 表皮呈现褐色花纹, 最后表皮细胞变为暗褐色, 受害幼果容易开裂。叶片受害:在叶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质霉, 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 严重时病叶卷缩枯萎。新枝蔓受害, 初呈现灰白色小斑, 后扩展蔓延使全蔓发病, 病蔓由灰白色变成暗灰色, 最后黑色。

3 病原

病原菌属子囊菌类钩丝壳属。无性世代属半知菌类粉孢属。

4 发生规律

病菌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内或芽鳞间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侵入寄主组织后, 菌丝蔓延于表皮外, 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28℃, 空气相对温度较低时也能萌发。葡萄白粉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 7月中旬渐入发病盛期。夏季干旱或闷热多云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凡枝条过密, 施氮肥过多, 修剪不及时, 枝梢徒长, 通风透光状况不良的果园, 植株表皮脆弱, 易受白粉菌的侵染。

5 综合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

5.1.1 选栽抗病品种每年白粉病发生严重的地块, 应注意选栽较抗病的品种, 以减轻为害。

5.1.2 清除菌源秋后剪除病梢, 清扫病叶、病果及其它病菌残体, 集中烧毁。

5.1.3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 提高植株抗病力。

主要是及时摘心绑蔓, 剪副梢, 使蔓均匀分布于架面上, 保持通风透光良好, 减轻病害发生;采用避雨栽培的葡萄园在夏季晴好的天气应揭开薄膜, 以便通风降温。

5.2 药剂防治

上一篇:不典型心肌梗死[1]下一篇:循环型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