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白粉行业深度报告

2024-04-23

钛白粉行业深度报告(精选6篇)

篇1:钛白粉行业深度报告

2014-2019年中国钛白粉行业情况深度评估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报告链接:

正文目录 第一章 钛和钛白粉简介1.1 钛的简介1.1.1 钛的概念与性质1.1.2 金属钛的优异性能1.1.3 钛在不同领域的用途

第二章

第三章

1.1.4 钛工业的发展简史 1.2 钛白粉相关介绍1.2.1 钛白粉简介1.2.2 钛白粉的主要型号1.2.3 钛白粉的主要用途1.2.4 钛白粉工业发展史 1.3 纳米钛白粉简介1.3.1 纳米钛白粉的性质1.3.2 纳米钛白粉的制备1.3.3 纳米钛白粉的应用 国际钛白粉行业分析 2.1 世界钛白粉行业发展总体状况2.1.1 世界钛白粉工业的发展特点2.1.2 世界钛白粉工业的产能分布2.1.3 世界钛白粉主要生产商生产情况2.1.4 国外钛白粉生产企业的并购重组2.1.5 全球钛白粉工业项目建设情况 2.2 世界钛白粉市场发展状况2.2.1 世界钛白粉市场发展状况2.2.2 世界钛白粉市场消费构成2.2.3 全球钛白粉市场供求状况 2.3 世界钛白粉行业进出口分析2.3.1 世界钛白粉的进出口贸易量2.3.2 主要国家钛白粉进出口结构2.3.3 世界钛白粉进出口价格分析 中国钛白粉行业分析 3.1 钛白粉行业发展总体概况3.1.1 中国钛白粉工业的四个发展阶段3.1.2 中国钛白粉产业实施三大突围3.1.3 中国钛白粉行业的主要生产商3.1.4 中国钛白粉市场发展状况3.1.5 中国钛白粉工业发展形势3.1.6 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钛白粉生产国 3.2 2010-2014年钛白粉行业发展分析3.2.1 2014年中国钛白粉行业概况3.2.2 2014年钛白粉行业全面发展

3.2.4 2014年中国钛白粉行业整体运行和市场状况 3.3 2014年中国钛白粉市场行情3.3.1 2014年中国钛白粉市场总体行情分析3.3.2 2014年国内钛白粉市场行情3.3.3 2014年中国钛白行业市场状况 3.4 钛白粉工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3.4.1 中国钛白粉工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3.4.2 中国钛白粉行业面临整合第四章

第五章

3.4.3 钛矿成为制约中国钛白粉行业发展最大瓶颈3.4.4 外资对本土钛白粉行业产生冲击 3.5 发展钛白粉行业的措施与战略3.5.1 中国钛白工业发展的基本战略3.5.2 中国钛白粉行业发展对策3.5.3 针对行业长远发展的若干建议 钛矿资源分析 4.1 世界钛矿资源状况4.1.1 世界钛矿的储量4.1.2 世界钛矿分布状况4.1.3 世界钛矿的供需形势 4.2 越南钛矿资源的开采及利用4.2.1 越南钛矿资源利用有待改善4.2.2 越南将使用环保技术开采钛矿4.2.3 从2014年起越南禁止出口钛矿 4.3 中国的钛矿资源及其生产状况4.3.1 钛矿资源的概况4.3.2 钛矿原料的物理及化学特征4.3.3 钛矿的地理分布4.3.4 钛矿资源的特点4.3.5 中国钛矿生产企业盘点4.3.6 钛矿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钛白粉下游产业分析 5.1 涂料行业5.1.1 简析中国涂料行业发展历程5.1.2 中国建筑涂料行业发展现状5.1.3 中国涂料业发展的十大特点5.1.4 中国钛白粉在涂料中应用情况分析5.1.5 今后10年中国建筑涂料市场发展分析 5.2 塑料行业5.2.1 中国塑料行业发展综述5.2.2 钛白粉在塑料领域中的应用情况5.2.3 塑料行业存在的若干问题5.2.4 塑料业应对高油价挑战的措施5.2.5 塑料制品行业未来发展展望 5.3 橡胶行业

5.3.2 中国橡胶行业发展现状5.3.3 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状况分析5.3.4 钛白粉在橡胶领域中的应用5.3.5 橡胶工业确定发展方向 5.4 造纸行业5.4.1 中国造纸行业发展概述5.4.2 中国造纸行业的特点与地位5.4.3 “十五”期间中国造纸工业概况及主要问题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5.4.4 2014年中国造纸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5.4.5 中国造纸行业面临资源危机5.4.6 发展造纸业的主要措施与若干建议 钛白粉生产与应用技术分析 6.1 钛白粉生产技术概述6.1.1 钛白粉的主要生产方法6.1.2 超微细二氧化钛生产方法6.1.3 纳米钛白粉的研发与制备6.1.4 钛白粉生产安全技术问题 6.2 钛白粉应用技术分析6.2.1 纳米钛白粉抗菌自洁工艺6.2.2 钛白粉空气净化技术的特点6.2.3 浅析锐态型钛白粉在卷材涂料中的应用 6.3 钛白粉行业技术进展6.3.1 浅析钛白粉技术开发合作的进展6.3.2 简析氯化法钛白粉的无机表面处理6.3.3 两种偏钛酸漂白工艺的比较分析6.3.4 提升钛白生产水洗效率的方法 中国钛白粉行业进出口分析 7.1 钛白粉行业进出口总体概况7.1.1 中国钛白粉行业进出口情况回顾7.1.2 2014年钛白粉进出口量均创新高7.1.3 2014年钛白粉和钛矿进出口简况7.1.4 2014年中国钛白粉分国别进口量 7.2 钛矿砂及其精矿进出口数据分析7.2.1 2010-2014年进出口总体数据7.2.2 2010-2014年重点省进出口数据7.2.3 2010-2014年主要国家进出口数据 7.3 钛的氧化物进出口数据分析7.3.1 2010-2014年进出口总体数据7.3.2 2010-2014年重点省进出口数据7.3.3 2010-2014年主要国家进出口数据 钛白粉重点企业介绍 8.1 美国杜邦公司8.1.1 企业简介8.1.2 美国杜邦公司经营策略解析

8.1.4 杜邦钛白粉生产能源消耗得到显著减少8.1.5 杜邦提高拉美地区钛白粉价格 8.2 攀钢集团重庆钛业股有限公司8.2.1 企业简介8.2.2 2013年攀渝钛业经营状况分析8.2.3 2014年攀渝钛业经营状况分析8.2.4 2014年攀渝钛业钛白粉生产情况8.2.5 2014年攀渝钛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九章

8.2.6 2014年攀渝钛业钛白粉产品打进国内中高端市场8.3 中核华原钛白股有限公司8.3.1 公司简介8.3.2 核钛白公司主营业务分析8.3.3 2013年中核钛白经营状况分析8.3.4 2014年中核钛白经营状况分析 8.4 安徽安纳达钛业股有限公司8.4.1 企业简介8.4.2 2013年安纳达经营状况分析8.4.3 2014年安纳达经营状况分析 8.5 江苏太白集团有限公司8.5.1 企业简介8.5.2 江苏太白集团518项目顺利竣工投产8.5.3 江苏太白集团公司发展目标 8.6 山东东佳集团股有限公司8.6.1 公司简介8.6.2 东佳集团钛白粉项目节能减排成绩突出8.6.3 山东东佳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 8.7 四川龙蟒钛业股有限公司8.7.1 公司简介8.7.2 2014年龙蟒出口钛白粉达2.1万吨8.7.3 龙蟒钛业钛白粉装置灾后已经顺利复产 8.8 攀钢集团锦州钛业有限公司8.8.1 企业简介8.8.2 攀锦钛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8.8.3 攀锦钛业“海外掘金”8.8.4 浅析钛白粉生产对水气渣循环的利用 8.9 其他企业8.9.1 南京钛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8.9.2 宁波新福钛白粉有限公司8.9.3 上海江沪钛白化工制品有限公司 钛白粉行业投资及发展趋势分析 9.1 钛白粉行业投资环境分析9.1.1 全球钛白粉需求稳定增长9.1.2 亚洲钛白粉盈利情况有望提高9.1.3 中国钛白粉产业进入成熟期

容。9.2.1 中国钛白粉行业的发展趋向9.2.2 中国钛白粉产品的发展方向9.2.3 纳米二氧化钛发展潜力巨大 第十章 2014-2020年中国钛白粉发展趋势分析10.1 2014-2020年中国钛白粉产业前景展望10.1.1 2014年中国钛白粉发展形势分析10.1.2 发展钛白粉产业的机遇及趋势10.1.3 未来10年中国钛白粉产业发展规划10.1.4 2014-2020年中国钛白粉产量预测10.2 2014-2020年钛白粉产业发展趋势探讨10.2.1 2014-2020年钛白粉产业前景展望10.2.2 2014-2020年钛白粉产业发展目标 第十一章专家观点与研究结论11.1报告主要研究结论11.2博研咨询行业专家建议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本报告实时免费更新数据(季度更新)根据客户要求选择目标企业及调查内附录 附录一:钛白粉术语 附录二:选钛术语 附录三:钛渣术语

篇2:钛白粉行业深度报告

目录 1、中国医美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正规医美机构逐渐回归.............3 1.1、颜值经济兴起,中国医美市场加速发展...............................3 1.2、正规医美机构市场份额有待回归...........................................8 1.3、民营医美机构成为供给主力军.............................................13 2、对比成熟市场:中国医美处于成长初期,机构盈利空间有望逐渐打开...........................................................................................15 2.1、对比美韩:中国医美行业供给亟待增长.............................15 2.2、对比香港:营销费用控制是医美机构盈利的关键............18 3、中国医美市场万亿空间可期.................................................23 3.1、中国医美人均消费额及人口渗透率增长空间至少 4 倍以23 3.2、预测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未来 3 年超过 3600 亿元,远期可接近2 万亿元................................................................................24 4、首次覆盖,给予医美行业“推荐”评级................................28 5、重点关注个股......................................................................28

6、风险提示.............................................................................29

1、中国医美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正规医美机构逐渐回归

1.1、颜值经济兴起,中国医美市场加速发展

1.1.1、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保持高增速 医疗美容是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的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其衍生于临床医学,但区别于临床医学,医美是以审美而非治疗为目的,消费属性超过诊疗属性。

现代医美的需求来源于经济水平提升带来的“颜值精神”追求,与颜值挂钩的事物都会得到追捧。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叠加近年来 “网红效应”等因素影响,人们为颜值付费的能力和意愿均不断增强,医美行业需求快速发展。2012-2019 年,中国医美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医美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达到 28.97%,2012-2018 年每年增速均超过 25%。2019 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到 1769 亿元,同比增速仍达到 22.2%。

从需求人群看,中国医美需求以 20-25 岁的女性为主力。据新氧大数据统计,2018 年所统计中国整形人群中,女性占比 89%,男性占

比 11%。女性消费者中,其中以 20-25 岁消费者占比最高,2019 年达 38.57%。95 后成为互联网医美消费者主力军。

从求美动因看,需求者对医美的追求主要是自我欣赏与认可。根据新氧大数据,2018 年医美需求产生的内部成因包括追求完美外形、希望通过外形改善提升自信等自我审美认可占比达到 61%,较 2017 年提高 6 个百分点。

我们通过对各年龄段与人口比例进行测算,2018 年中国医美消费者总量约 1873 万人,进而估算中国医美实际消费者人均消费金额为7700 元,医美产品消费力显示较强水平。

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医美消费重要市场。中国医美市场成熟较晚,萌芽始于受一战时期开启现代整形手术影响的 1929 年,但整体市场的起步期于 1997 年才出现,当年首个民营医疗机构开始布局整形美容市场。2001 年中国加入 WTO,经济社会开始大规模受到国际贸易与国际文化交流影响,医美行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

2013-2017 年,受互联网传播与颜值经济影响,中国医疗美容市场步入高速成长期,大众对美的追求不断多元化和个性化,对医美的接受程度也不断提升,新氧、更美、悦美等互联网医美平台崛起,大量民营医美机构不断涌现。

1.1.2、非手术类医美项目份额较大 医美项目类型包括手术类和非手术类,手术类常见项目包括眼睑整形术、隆鼻、牙齿拔除矫正等;非手术类主要是通过注射、激光及其他基于能量的皮肤治疗,常见项目包括玻尿酸注射、光子嫩肤及激光脱毛等。手术类整形项目一般具有价格较高、创伤较大、恢复周期长、风险较高、效果明显且具永久性等特点,适合需要进行大幅调整的消费者。非手术类项目具备单次价格较低、风险相对较小、创伤小、恢复期短及可多次进行医美调整需求的特征,但不具备永久性疗效,例如玻尿酸、肉毒杆菌素注射等维持时间有限,消费者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需再次消费以维持效果。因此,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具备较高复购率,适合医美风险承受力较低、追求方便快捷、调整幅度小或需求变化频繁的消费者。

近年来非手术类项目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市场份额超过手术类,且规模占比逐渐提升。2018 年,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市场规模达到 500 亿元,占比 41.08%,且存在进一步提升趋势,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及其美容材料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1.2、正规医美机构市场份额有待回归

医美行业产业链庞大,从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类型看,总体呈现“枣核状”结构。上游主要包括药品、器械生产供应厂商及代理经销商,中游为医疗美容机构,包括公立医院整形美容科、大型连锁医院、中小型民营整形医院、小型私人诊所等多种类型,构成较为庞大且分散,下游终端市场主要为医美消费者,上游及下游参与者类型相对集中。

“黑医美”盛行,合法医美机构严重供不应求。根据艾瑞咨询《2020

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19 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 1.3 万家,其中医院类医美机构占比为 29.1%,门诊部类医美机构占比为 32.9%,诊所类医美机构占比为 38%。2011-2019 年,正规医美机构数量年复合增速为 12.69%,呈现一定的快速增长,但与医美市场规模 2012-2019 年高达 28.97%的年复合增长率相比,医美机构增速不及同期医美整体市场需求规模的 1/2,远无法匹配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正规机构提供的医美“席位”大额短缺,为“黑医美”留下生存缺口。

据艾瑞咨询统计,目前国内非法经营的医美机构数量超过 8 万家,合法医美机构仅占行业机构总数的 14%。新氧大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医美正规市场规模占比仅约 35%。“黑医美”的存在源于合法医美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主因是庞大的医美需求与正规机构及医生培养与数量增长的不匹配,合法医美机构对医生、药品及器械、操作规范等要求程度高且严格,成立与审批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与较高成本,带来供给严重不足,导致需求等待时间较长、难以及时满足,部分需求转向响应更快、成本更低的“黑医美”。

短期来看,非正规医美机构占据的大部分现有市场份额有待转移至正规医美机构。长期来看,非正规医美机构将被持续取缔,正规医美机构将突出重围,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可期。

随着行业监管的不断加严及第三方平台的兴起,医疗美容行业加速出清,正规医美机构有望加速出圈。自 2016 年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卫计委、中国整形美容行业协会等主管机构相继发布《医疗美容机构评价标准实施细则(2017 版)》《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医疗美容机构评价工作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明确医疗机构、医美医师及医美项目实施准入要求管理,引导消费者识别合法正规机构,防范不合规医美机构野蛮生长。北京、上海等医美市场较为发达地区,也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明确严厉打击医疗美容违法行为,加强对对药品、器械生产经营以及医疗美容广告的监督,从根本上肃清市场、引导消费。逐渐兴起的互联网医美平台,也通过平台机构审核、消费者评价等方式侧面填补监管空白,行业信息透明度增强,助力优质的正规医美机构树立品牌。

受上述行业外力影响,监管部门对“黑医美”的打击力度将不断增强,其占据的大部分现有市场份额有望持续转移至正规医美机构。不合规的企业将被加速出清,市场份额将逐步向正规机构集中。

根据企查查与天眼查数据,2018 年医美相关企业新注册量上升至近十年的增速顶峰,当年新增注册企业量接近5000 家。随着监管持续趋严,行业进入整合与调整阶段,2019 年新增企业注册量出现拐点,当年新增企业数 4482 家,同比下滑约 10%,医美机构行业调整初现。医美行业准入和经营门槛的提高为后续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2015 年我国前 10 家医美机构市场份额仅约占 1%,2018 年前五大民营医美机构(美莱、艺星、爱思特、伊美尔、鹏爱)的市占率提升至 7.4%。行业整合并购逐渐加快,未来医美机构赛道有望跑出超大型行业龙头。

2015 年以来,全国整容医美执业医生数量增长迅速,据 2018 年卫健委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整形医院与美容医院医生约 7419 位(包括整形外科、皮肤科、中医科、口腔科部分医生),2015-2018 年整

形美容医院执业医生年复合增长率为 25.76%,正规执业医生的数量增长及队伍建设正在逐渐靠拢下游需求增速,合格医生供给与消费者需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助力合法机构进一步收回“黑医美”的大量市场份额。

1.3、民营医美机构成为供给主力军

医疗美容机构按照医院性质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包括公立医院的整形美容科和整形专科医院,民营机构包括大型连锁整容医院、中小型医美机构及私人诊所。对于技术实力雄厚的公立医院而言,目前的整形美容科主要是以整复为主、美容为辅,服务对象大多数为因先天因素或疾病、外伤、烧烫伤等外在因素导致身体有明显缺陷或功能障碍的“病人”,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消费型医美项目仅顺带经营,可选项目较少且基本没有营销推广,品牌效应与服务质量相对民营医院基础较为薄弱,市场份额占比较低。

民营整形医院由于其盈利性质,对品牌力、获客力、服务力的要求均高于非盈利公立医院,市场化定价模式也催生较高的价格水平,进一步提升“三力”水平。因此,民营整形医院在市场中发展迅猛,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迅速培育并提升,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公立医疗机构,中国医美市场已形成以民营机构为主导的行业格局,其中大型连锁机构以服务质量佳、医疗技术水平高、营销力度大而被消费者熟知,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机构类型。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18 年民营机构收入规模占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总收入规模的 81.5%,近十年医美整形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攀升,平均每年新增量约 2500 家,其中 2018 年新增企业同比增速高达 29.6%。

2、对比成熟市场:中国医美处于成长初期,机构盈利空间有望逐渐打开

2.1、对比美韩:中国医美行业供给亟待增长

医疗美容与经济发达程度高度相关,美国和韩国医美行业发展成熟。美国是全球医美市场率先超千亿(人民币)规模的国家,2016 年其医美市场规模已达 1020 亿元(折合人民币)。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开始持续繁荣周期,医美伴随进入高速成长期,同时期美国整形外科协会 ASAPS 成立,医美市场走向规范化发展。1992 年,医美级肉毒素诞生,美国进入微整形、轻医美时代,随后激光脱毛、玻尿酸等两项具划时代意义的微整技术相继问世,美国医美行业进入爆发阶段。

2004-2011 年,美国医美行业也经历了监管不足、“黑医美”频发的行业竞争混乱期和行业调整期,医美市场规模有大幅下滑。随着以 Realself 为首的美国医美第三方平台出现,行业信息透明度增加,医美市场增速得以逐渐恢复。目前,美国已成为全球医美法律最规范、整形项目最丰富、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

在韩国,医疗美容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2018 年韩国医美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83.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67 亿元)。韩国医美行业萌芽于朝鲜战争期间,起步较美国晚,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与居民消费力快速提升,韩国医美行业迎来快速发展。

在“输出型”经济战略定位下,2000 年前后韩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投入支持医美行业进一步繁荣。2009 年,韩国医疗观光合法化,2015 年,韩国政府再次重金支持医美行业发展,计划到 2020 吸引 100 万外国医疗游客来韩国进行医美消费,医美经济输出战略愈发明显。政策全面支持和政府大力推广,是韩国成为全球医美渗透率最高国家的核心驱动力。

对比美国与韩国,中国医美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成长初期阶段。21 世纪初期,伴随着美容理念的逐步觉醒、肉毒素及玻尿酸等美韩先进医美技术和微整形项目开始传入中国,国内医美行业得以起步发展。2013 年开始步入成长期,距今也仅 7 年左右的时间,国内医美正在逐步成长为朝阳行业。

从经济发展进程看,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起进入高速发展的 40 年,改革开放至 2011 年,中国 GDP 年均增速保持在 10%以上,2007 年更是达到 14.23%的历史高点,多年经济增长积累的居民消费水平

有待释放。我国医美行业成长于 2013 年,正享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红利带来的居民消费水平积累和提升。我国拥有高达 14 亿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 4 倍、韩国的 27 倍,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中国医美市场提供坚实的消费基础。

从供给端看,我国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医美机构及整形外科医生数量与成熟国家相差甚远。根据清科研究数据,韩国整形医院共 2500 多所,各类医疗美容机构 10000 多家,测算每十万人口至少拥有 23.9 家医美机构。而中国每十万人口拥有医美机构数量(包括非正规机构)仅为 6.6 家,拥有国内正规医美机构仅 0.9 家,机构资源供给紧张。从 2017 年的数据看,中国每十万人口仅拥有 0.3 名整形外科医生,而美国拥有 2.1 名医生,韩国则拥有高达 9.3 名医生。

2.2、对比香港:营销费用控制是医美机构盈利的关键

医疗美容机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服务过程中或后续维护保养时销售的药品收入,二是设备使用、手术实施、专家咨询等带来的服务收入。高毛利是医美机构的普遍特征。2019 年,大陆地

区 六 家 典 型 医 美 上 市 机 构平均 毛 利 率 高 达 51.19%。

但对比香港医美机构,国内医美机构仍处于品牌建立和培育的市场分散竞争激烈期,各类医美机构还处于只能通过大力营销争相提高知名度的阶段。香港地区医美机构目前已形成医思医疗集团和必瘦站两大巨头竞争的市场格局,连锁化经营模式使得其规模优势明显、品牌效应显著、获客成本较低,在平均毛利率(毛利率计算统一口径:均为营业收入扣除存货耗材成本、医生雇员等直接人力成本)与大陆地区医美机构相当的背景下,整体营销费用占比较低,净利率水平显著高于大陆地区医美机构。

2015-2019 年两家香港医美机构的平均销售费用占比为 9.48%,而大陆地区 11 家医美机构的平均销售费用占比高达 34.86%,是香港地区医美机构销售费用占比的接近4 倍,导致 2018-2019 年大陆地区医美机构净利率出现亏损且亏损面出现扩大,再次从侧面印证我国医美行业正处于异常激烈的竞争阶段。

占比偏高的营销费用为国内医美机构盈利能力提升提供充足空间,假设国内医美机构营销费用能够降至香港医美机构 2015-2019 年平均水平,按照 2019 年国内医美市场规模与香港医美机构平均净利率计算,国内医美机构利润空间有望达到 360 亿元。因此,通过规模化经营或借助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渠道等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拓展低成本营销渠道、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成为国内医美机构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

美国、韩国、香港的机构成功发展经验显示,大型连锁或大型中心医院是民营医美机构突出重围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在行业信息透明度不足,消费者建立品牌意识的阶段,医美机构以连锁化形式规模扩张,可在提升品牌认知度的同时通过规模效应摊薄获客成本,保证盈利能力,我们认为,此时大型连锁化运营的医美机构叠

加产品技术保障、服务质量高等优势更容易突出重围。

与此同时,精品型医美机构的生存也在互联网医美平台和审美需求多元化的助力下得到更多发展空间。精品型中小医美机构可以其细分领域精细化、差异化技术优势、医生口碑、高效率及服务质量领先,但一般营销费用有限,互联网医美平台的出现为精品型医美机构提供性价比较高的新型营销渠道。具备好口碑的精品型机构在具备用户分享功能的互联网医美平台也更容易产生流量聚集甚至打造出特别项目爆款,通过互联网放大获得高度曝光机会。此外,自 2016 年开始,国人特别是医美意识更加成熟前卫的 95 后消费者审美需求开始趋向多元化,不再追求模板化的“明星脸”“、“锥子脸”,而是追求符合个人脸部特色的美貌,对精品型医美机构“非流水线化”打造技术,以及更具差异化、精细化及订制化特征的需求逐步广泛,精品型医美机构在细分领域市场具备深度耕耘的空间。

互联网第三方医美平台在医美机构盈利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不容忽视。互联网医美平台如新氧、更美等具备行业重度垂直、医美用户高度聚集、平台活跃度高的特点,在医美机构精准营销、缩短高频链接客户的周期和距离、大幅降低获客成本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新氧《白皮书》显示,2018 年医美机构在新氧平台的获客成本低于每人 400 元,而通过百度竞价、线下广告等其他传统获客渠道实际获客成本一般在 5000-7000 元/人,医美机构在医美 O2O 营销渠道相对传统营销渠道的营销成本可大幅降低 90%。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将成为医美机构降低营销费用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成为医美机构盈利提升的重要途径。

根据德勤数据,近三年头部医美机构营销渠道比例发生巨大变化,2019 年线下营销费用占比明显下滑,线上营销费用占比增加 5.4 个百分点,其投放平台呈现多样化,其中百度引擎依赖大幅下降 10.2 个百分点,医美平台投放大幅增加 15.6 个百分点,与百度引擎平台占比接近平分秋色,互联网医美平台营销渠道为医美机构降低综合营销费用带来大幅助力。

3、中国医美市场万亿空间可期

3.1、中国医美人均消费额及人口渗透率增长空间至少 4 倍以 上通过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总额除以中国人口总额估算,2014-2019 年,中国全国人均医美开支从 35 元增至 126 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29%,其中 2018 年正规医美市场、全部医美市场全国人均消费额分别为 41 元、104 元,与美国正规医美市场全国人均消费166 元、韩国医美全国人均消费1110 元相比,具备至少4 倍正规市场、10 倍整体市场消费提升发展空间。

中国医美每千人诊疗次数渗透率相对美韩具备 4 倍以上增长空间。

根据新氧《2019 医美行业白皮书》,2018 年中国的医美疗程消费量已跃居全球第一,超过美国等医美大国,但从每千人诊疗次数来看,中国的疗程消费量上升空间依然巨大。2018 年中国每千人诊疗次数为 14.8 次,美国为 51.9 次,韩国为 86.2 次,渗透率相对美国和韩国分别拥有接近4 倍和 6 倍的增长空间。其中,在 18-40 岁女性中,中国医美用户渗透率为 7.4%,韩国为 42%,中国适龄女性市场有将近6 倍的增长空间。

3.2、预测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未来 3 年超过 3600 亿元,远期可接近2 万亿元

医疗美容属于可选消费,可支配收入增长是医疗美容市场增长的基础驱动力。中国经济处于较为平稳上升的阶段,2014-2019 年,中国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均高达 9%,人均消费支出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 8.5%、14.76%。消费升级不断,为国民医美消费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年轻群体以及医美渗透率的提高是医美市场的关键驱动力。随着消费升级进入 4.0 时代,医美消费波及的年龄范围不断扩大,新生代年轻消费者的医美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在新氧医美平台,2019 年 25 岁以下消费群体占比 54.10%,95 后以及 00 后新生代医美消费者受益于随着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渠道的崛起而涌现,与 80 后消费者共同构成了互联网医美消费的主力军。2018 年中国医美渗透率居首位的是 20-25 岁年龄层的消费者,其医美渗透率为 7.18%,其次 26-30 岁年龄层的市场渗透率为 4.45%,经测算年轻群体消费者约占人口总数的 1%。

从人口渗透率看,医美在中国的人口渗透率低于 2%,数据上看仍属于小众消费,存在大量潜在消费者。根据新氧大数据,2018 年,中

国对医美持正面态度的人群占比达 66%,其中 37%可接受微整,24%持欣赏态度,近5%的人接受手术类项目调整,医美消费的认知接受度正在逐步提升。随着非手术类轻医美技术和互联网医美平台的逐步成熟,安全便捷、价格透明等因素也将有效提高消费者的医美信心,医美服务有望逐步渗透大众生活和基础消费。

从地区渗透率看,经济发达地区医美消费能力较强,消费渗透率更高,医美机构发展也更为迅速、规模更大。目前,中国医美机构主要分布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包括北上广深、成都、南京、杭州、重庆等地。2018 年新氧医美用户在一线城市 18-40 岁的消费者中渗透率为 21.16%,随着合法医美机构的不断整合扩张,叠加成熟消费观念,一线城市医美消费渗透率存在进一步增长可能。而非一线城市人口占比约 95%,其渗透率在 18-40 岁群体中均不到 9%,相较一线城市拥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中国 2.8%的城市占据了 53.7%的医美医生资源,非一线城市乃至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布局空间巨大。

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7 年中国医美疗程消费量为 1629 万次,同比增长 26.4%。2018 年中国每千人诊疗次数为 14.8 次,以 13.95 亿人口规模估算,全国诊疗次数共 2065 万次,同比 2017 年增长 26.8%。2019 年以整体市场规模 1769 亿估算,中国医美疗程消费量约为 2450 万次,2016-2019 年中国医美疗程总次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3.87%。

我们根据单次医美诊疗疗程价格与中国预估诊疗次数估算未来 3 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经测算,2018 年单次疗程价格约为 7012 元。基于 2016-2019 年中国医美总疗程消费次数年复合增长率 23.87%,单次诊疗费用增速以过去五年医疗保健及服务行业平均 CPI 增速 2.99%为基准,预计 2022 年中国医美行业规模将超过 3600 亿元。

我们按照前述全国整体人均医美消费提升至现有 10 倍水平(即

2019 年 126 元的 10 倍,1260 元/人,10 倍为按照 2018 年数据为基数测算中韩两国整体人均医美消费差距),以全国人口(基数 14 亿人)0.2%的年自然增长率测算,远期看中国医美市场经过未来20 年的远期发展,整体规模有望增长至接近2 万亿元。

4、首次覆盖,给予医美行业“推荐”评级

“颜值经济”催生大规模医美需求,中国医美市场加速发展,对比美国、韩国、香港等成熟市场,中国医美行业正处于成长初期,整体呈现“供不应求”态势。在政策监管不断趋严、医疗安全意识不断提升、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介入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医美品牌认知度将不断提升,“黑医美”生存空间将被不断压缩,正规医美机构有望实现突围。通过大型机构不断趋向规模化、连锁化经营模式,以及精品型机构不断专业化、定制化,医美机构盈利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医美需求人口渗透率及人均消费额提升的趋势看,中国医美行业长期万亿市场可期,我们看好医美行业在中国的朝阳发展前景,并看好正规医美机构在行业发展中可享受到的大量红利。首次覆盖,给予医美行业“推荐”评级。

5、重点关注个股

朗姿股份(002612.SZ):医美业务已成为公司业绩最为稳健、成长性最高的板块,疫情期间加强线上渠道营销并稳步扩张,预计将投入 0.36 亿元用于医美旗舰店建设,未来业务竞争力或将进一步提升。

香港医思医疗集团(02138.HK):集团医美及健康管理核心业务突出,客户粘性强,2017 年以来陆续收购大陆地区医美相关机构,29 未来将继续加快在中国内地业务的扩张,预期中国内地的业绩将继续以可观的幅度增长。

华韩整形(430335.OC):旗下医美机构运营优良,拥有中国医疗美容机构评价等级 5A 级医院,加大力度多渠道拓展客户,营收规模持续增长,营销费用有望降低,整体经营持续向好。

利美康(832533.OC):贵州省内唯一的一家民营三级专科医院,以牙科、整形科为主,2020 年上半年转型以全员营销、全员管理新模式,多渠道把控营销费用。

荣恩集团(835387.OC):旗下主要拥有六家全资子公司从事医疗美容整形服务,以美容整形外科项目为主。

6、风险提示

篇3:技术升级受制约钛白粉行业待破题

据专家预测, 2015年全球钛白粉需求量将达到750万吨甚至更高;未来5年, 全球钛白粉年需求仍将保持3%以上增长速度, 亚太地区增速有望超过6%。

产能过剩矛盾显现

目前世界钛白粉工业工艺成熟、产品品种齐全, 可广泛用于涂料、油漆、塑料、造纸、油墨、纤维、橡胶、化妆品、食品等领域, 以及纯钛、玻璃和玻璃陶瓷、电气陶瓷、催化剂、电导体和化学中间体的生产, 是市场价值仅次于合成氨和磷化工的第三大无机化工产品。钛白粉消耗量的多寡, 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 因而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钛白粉工业的发展备受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

在过去的几年间, 我国钛白粉行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 2000~2013年, 我国钛白粉年产能由34万吨增长到293.5万吨, 年产量由31万吨增长为215.5万吨, 接近全球产量的一半, 成为世界第一大钛白粉产销国。

钛白粉有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生产工艺。其中, 硫酸法生产工艺不仅消耗的能源多, 而且还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相比而言, 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因生产过程环保、产品质量较高, 是国际公认的新一代先进技术。

由于硫酸法钛白粉生产门槛较低, 所以目前我国企业多采用这一工艺, 也因此导致国内钛白粉行业企业多、规模小, 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

2013年, 我国钛白粉总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吨, 达到215.5万吨, 比2012年增加14%。国内市场钛白粉的表观消费量约为169万吨, 同比增长1.19%。我国钛白粉产能过剩矛盾显现。

产能过剩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如产品滞销、资金链断裂、人员流动等。如今, 钛白粉行业也遇到了产能过剩的困扰。目前, 受国际和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钛白粉行业已有多家小微企业关闭、拆除, 或者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另据了解, 目前国内钛白粉企业约有8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专家预计未来1~2年, 还将有一些中小钛白粉企业逐渐淡出市场。

如何消化过剩产能,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已成为钛白粉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关专家表示, 化解产能过剩应从提升技术工艺水平入手, 严把环保关。

技术升级面临难题

“‘低原料+低排放’的双低氯化法生产工艺将为钛白粉行业新的生产格局与分工带来正能量。”刘国兴表示。

目前全球氯化法钛白粉与硫酸法钛白粉的产能比例大约为6∶4, 欧美发达国家大多采用氯化法生产工艺。美国早在2006年就关闭了国内最后一家硫酸法钛白粉工厂。我国近年来也在大力推进钛白粉产业升级, 氯化法钛白粉在2005年就列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05年本) 》的鼓励类项目。2012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 要在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的前提下, 改造升级现有硫酸法钛白粉生产线, 钛回收率不低于83%;要鼓励新建、改扩建氯化法钛白粉项目。

然而, 据卓创资讯分析师边健伟介绍, 这一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我国有60多家钛白粉生产企业, 但是只有锦州钛业等为数不多的2~3家企业拥有氯化法生产线。

究其原因, 边健伟分析, 一是氯化法工艺核心技术被美国杜邦等国外几家公司垄断, 国内企业很难引进, 而国内企业研发水平又达不到;二是改造现有硫酸法生产工艺, 加强污染物防治成本较高。

万博资讯产业研院分析师朱翔介绍说, 传统硫酸法生产钛白粉污染物的治理成本为吨产品1900元, 而氯化法虽然污染较小, 但治理成本也达到吨产品800元。由于目前国内钛白粉行业持续低迷、价格大幅下跌, 企业运行艰难, 无力承担治污成本。而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 更加难以一次性支付环保设备的高投入。

此外, 刘国兴表示, 我国氯化法工艺进步太慢, 同时原料要求高, 国内资源尚不能满足现有商业化生产的要求, 从而制约其生产成本。

加快产业整合升级

尽管钛白粉行业在技术升级方面还面临着种种难题, 但是来自社会以及政策层面的压力显然没有留给钛白粉行业太多的拖延时间。

近日有消息称, 新修订的《钛白粉行业准入条件》有望年内发布。据中国涂料工业协会钛白粉行业分会秘书长郭欣荣介绍, 新修订的《钛白粉行业准入条件》重在控制增量, 优化存量, 传统硫酸法产能将受到严格约束, 先进工艺的氯化法有望加速普及, “资源配置条件”和“环境荷载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钛白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钛白粉行业准入条件》修订版中, 重点强调了在既没有可开发的钛矿资源, 又没有硫酸资源配置的区域新建、搬迁进入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系统的建设, 应该进行一定程度限制。另外, 钛白粉工艺副产物必须建立起“资源化回收利用体系”。无论是国家鼓励类工艺流程, 还是新增限制类工艺流程, 都明确规定采用目前国内、国际的先进工艺, 避免平面化产能扩张的弊端。

除了准入条件, 《钛白粉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初稿也已于去年制定完成。根据初稿, 将在清洁生产、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废处理等方面提出要求。

“在环保政策的驱动下, 行业集中度将提高, 整个钛白粉行业会向更加环保的氯化法生产线转型, 同时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也会相应地进行升级改造。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回暖, 钛白粉行业也会走向复苏和繁荣。”朱翔表示。

篇4:网络剧行业深度报告

网络剧突破电视端的内容限制,可顺畅切入游戏、电影市场,IP拓展性远远胜过传统电视剧。网络剧更为年轻的受众定位,具备强劲的IP转换价值。

而网络剧的制作方,在产业链中上承IP、下接渠道,是产业链核心环节。

版权市场:传统的在线视频模式

版权市场的产业链包括制作方、在线视频、广告主。

? 制作方:

1、将内容出售给在线视频,这是主要收入来源,通常模式为买断模式,但对于部分小型PGC团队也有广告分成模式。

2、在内容中做植入广告,是次要收入来源。

3、主要成本与普通电视剧制作成本类似,包括演员成本、IP成本等。

? 在线视频:

1、主要收入来源为广告收入,包括贴片广告、暂停广告等等。根据我们的产业调研结果,在线视频内部,对于热门内容,如果广告收入能达到版权价格的50%,就算较好的结果了。

2、由于网络剧的IP拓展性极强,部分在线视频已经介入手游发行业务。

3、主要成本包括版权成本和带宽成本。

? 广告主:为版权市场的最终变现对象,目前在线视频广告主以快消、汽车、IT为主。

衍生市场:产业链中游

从IP授权的角度来看,网剧通常处于产业链的中游,获取文学IP进行创作,而后自身IP可以改编为游戏、电影、周边等衍生品。关于IP授权模式,目前游戏是以分成为主,其余以买断为主。

我们将IP产业链分为诞生期、培育期和变现期:

? 诞生期(文学、漫画):低制作成本、低利润、低试错成本,容易获取最优质的剧情,诞生最伟大的IP。

? 培育期(电视剧、动画):中制作成本、中利润、中试错成本,可以最持续、最大面积地影响受众。

? 变现期(游戏、电影):高制作成本、高利润、高试错成本,可以最快最多地将IP的价值变现。

网络剧处于培育期的核心位置,上接文学,下接电影与游戏,具备IP发现与放大功能,价值极高。

市场规模:版权与衍生齐飞,三年十倍空间

? 版权市场: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对网络剧市场规模详细统计,但根据我们对产业链的调研,2014年网络剧的版权市场规模应该在30~40亿之间,约占内容采购量的40%。而根据艺恩咨询的数据,2014年网络自制剧的市场规模约为15亿。我们预期,随着行业的快速增长,2017年网剧版权市场规模可达138亿。

? 衍生市场:目前主要的衍生市场是游戏与电影市场,未来可能开发的是玩具、服饰等周边市场。按照网剧IP占2017年电影、游戏市场12%计算,衍生市场可达287亿。

正版时代,强势内容价值凸显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在迅速提升,昭示正版时代的到来,而优质内容的价值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们预期,1~2年内,业内会出现单集成本过1000万的大剧。

自2004年11月乐视网成立以来,中国在线视频行业虽然经历了10年的发展,成为互联网生态中的重要环节,但受困于商业模式,行业整体依然无法实现盈利。

其主要原因包括:

? 在线视频的流量价值远大于收入价值,BAT等巨头对流量的争夺将行业拖入长期亏损。

? 用户对渠道不忠诚,行业先发优势极其微小。

渠道黏性提升,商业模式质变

1、《盗墓笔记》创造历史,昭示正版时代到来;

2、盗版渠道被政府封杀;

3、具备良好付费习惯的90后开始具备消费能力。

付费会员制是在线视频生态建立的基础,优质内容之争将更加激烈。游戏、电影等衍生市场开启。网剧IP价值远高于传统电视剧。在内容产业链中,目前IP价值较大的市场是电影和游戏市场。而电影和游戏市场的白热化竞争,也迫使CP方向上寻求IP。通过与电影和游戏市场联动发挥IP价值,网剧的市场空间得到成倍的放大。

内容产业白热化、IP重要性提升

电影、游戏等内容产业进入第三阶段,IP价值迅速提升。

? 第一階段、内容为王:渠道扩张初期,内容稀缺。拥有内容储备,具备快速开发内容能力的公司获胜。典型公司如2013年的多数手游公司、电影公司。

? 第二阶段、渠道为王:由于内容壁垒较低,渠道壁垒较高,故内容爆炸式增加,渠道溢价能力得到提升。典型公司如腾讯、万达院线。

? 第三阶段、IP为王:第一阶段新增的消费者对于不同内容进行多次消费后,逐渐具备对内容的选择能力,此阶段强势内容可以逆袭渠道。典型如网易。在这个阶段,具有成熟IP的优质内容获得超额发展。而IP的价格也获得极大提升。

市场成熟,倒逼海量IP上线,版权市场和衍生市场的成熟,将倒逼海量IP向网络剧转化。4G时代,移动视频增量巨大,视频是对流量最为敏感的应用类型,我们预期,随着4G时代的到来,视频需求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增量。

谁是赢家:长剧,转型为王;短剧,渠道为王

网剧市场目前呈群雄逐鹿的态势,视频网站、独立制作公司、传统影视剧公司、传统广电均有布局。

长剧和短剧领域,都可能出现内容巨头,但两者不同的产业生态,喻示了不同的巨头之路。

? 长剧:制作成本较高,为回避风险,通常购买IP,核心竞争力在于IP的把控能力和内容制作能力。传统影视公司优势巨大,故巨头大概率出自转型坚决、机制灵活的传统影视公司。

篇5:3D打印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根据2013版的Wohlers显示,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相比2012年几乎翻了一番。其大体分布概况是欧洲约10亿美元,美国约15亿美元,中国所占份额约3亿美元。而据Wohlers和研兄机构Gartner统计,预计2017年3D打印设备销售额将达到将近50-60亿美元,整个市场将维持近20%增长率。

当前3D打印领域主要业务包括:设备制造、打印材料和打印服务。据此,我们将目前市场上的厂商分为以下3类:设备制造商、材料提供商和打印服务商。目前3D打印成本较高,主要由于设备成本和材料成本处于较高水平。以金属3D打印为例,根据匡算,在总的成本构成中,设备成本占到总制造成本的约3/4,耗材成本以及后期处理成本分别占比为11%和7%。

上游环节:根据Wohlers Associates统计显示,2012工业级3D打印设备中,销售额前三位分别为光固化31%,FDM材料挤出22%,粉末尿熔化21%。而服务商最想购买的设备来看,以金属粉末作为主要耗材的粉末床熔化设备的需求量超过了整体的一半以上。金属材料将成为工业发展的趋势,而粉末制备是3D打印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难度,直接影响3D打印技术进步的快慢。

中游设备:中游设备大致分为高端和低端两类,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产品集中在门槛较低的基于塑料热熔融技术的低端设备。在较高端的基于激光熔覆技术的高端设备方面,某些具有核心技术和应用市场拓展能力的企业具备一定优势。

下游服务:在工业领域中,3D打印目前先在军工、核电等价格不敏感型领域率先推广和应用,主要针对大型、小批量、非标准件产品,尤其在试制模型阶段。

一、3D打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生产工具

3D打印技术是指由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CAD)直接驱动的,运用金属、塑料、陶瓷、树脂、蜡、纸、砂等材料,在快速成形设备里分层制造任何复杂形状的物理买体的技术。基本流程是,先用计算机软件设计三维模型,然后把三维数字模型离散为面、线和点,再通过3D打印设备分层堆积,最后变成一个三维的买物。

传统制造技术是“减材制造技术”,3D打印则是“增材制造技术”,具有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明显优势,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3D打印将多维制造变成简单的由下而上的二维叠加,从而大大降低了设计与制造的复杂度。同时,3D打印还可以制造传统方式无法加工的奇异结构,尤其适合动力设备、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产品上的关键零部件的制造。

上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制造业主要通过批量化的流水线制造和集约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买现规模效益。原来是制造商和消费者分离,现在是制造商和消费者合为一体,开展自工业化。3D打印将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革命,产业组织形态和供应链模式都将被重新构建,带来无穷的创新空间

(一)3D打印仍处于前沿科学

根据2012年Gartner技术成熟曲线显示,目前3D打印技术处于“过高期望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Expectations:在此阶段的特征就是早期公众过分关注。:在此阶段的特征就是早期公众过分关注。回顾过去10年,2000年3D打印出现一轮高潮,当时的概念为“快速成型”,全国很多地方都建立相应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购买光固化设备。但是后来受到CNC技术(数控加工,是数字化加工的一种,属于去除加工的形式)的党争,很多快速成型的工艺,CNC也能做,且快速成型生产的产品在精度和效率方面都高于3D打印;之后3D打印在工业上慢慢姜缩。当然,过去10年3D打印技术也在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与铸造精度相媲美的技术水平,但与一般的工业应用仍有距离。目前,3D打印是作为CNC技术的一个补充。

目前3D打印仍待解决的问题包括:1)材料,开发专用材料的成本大。2)行业标准待建立。3)涉及到法律法规及伦理领域的问题。

(二)欧美发展:应用广泛

3D打印技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此后马上出现第一波小高潮,美国很快涌现出多家3D打印公司:1984年,CharlesHull开始研发3D打印技术,1986年,他自立门户,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3D打印技术公司(3D Systems公司也是目前3D市场领军者之一),同年发布了第一款商用3D打印机。1988年,Scott Crump发明了FDM(热熔挤韦,}成型)技术,并于1989年成立了现在的另一家3D打印上市公司Stratasys(NASDAO:SSYS,该公司在1992年卖出了第一台商用3D打印机。

到了21世纪初,3D打印沉寂下来,许多人开始质疑这种技术的可靠性,当时只能做一些塑料模型,强度和精度都不高。直到2008年,开源3D打印项目【RepRap】发布“Darwin", 3D打印机制造进入新纪元;同年,Objet推出Connex500,让【多材料】3D打印成为可能。

在欧美3D打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目前限制金属材料发展的主要的问题是其成形制造效率不高,每个小时大约只有100-3000克。

(三)国内发展:设备多集中在教育领域

中国从1991年开始研兄3D打印技术,当时的名称叫快速原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即开发样品之前的买物模型;具体在国际上有几种成熟的工艺,分层买体制造(LOM、立体光刻(SL),熔融挤压(FDM、激光烧结(SLS)等(后文会将重要技术一一详述),国内也在不断跟踪开发。2000年前后,这些工艺从买验室研究逐步向工程化、产品化转化。由于做出来的只是原型,而不是可以使用的产品,而且国内对产品开发也不重视,大多是抄袭,所以快速原型技术在中国工业领域普及得很慢,全国每年仅销售几十台快速原型设备,主要应用于职业技术培训、高校等教育领域。

2000年以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继续研究3D打印技术。西安交大侧重于应用,做一些模具和航空航天的零部件;华中科技大学开发了不同的3D打印设备;清华大学把快速成形技术转移到企业一一殷华(后改为太尔时代)后,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生物制造领域。

目前国内的3D打印设备和服务企业一共有二十多家,规模都较小。一类是十年前就开始技术研发和应用,如北京太尔时代、北京隆源、武汉滨湖、陕西恒通等。这些企业都有自身的核心技术。另一类是2010年左右成立的,如湖南华曙、先临三维、紫金立德、飞尔康、峰华卓立等。而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3D技术培育基地。

(四)国内外技术差距大

从2012年设备数量上看,美国目前各种3D打印设备的数量占全世界40%,而中国只有8%左右。国内3D打印在过去20年发展比较缓慢,在技术上存在瓶颈。1)材料的种类和性能受限制,特别是使用金属材料制造还存在问题。2)成形的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3)在工艺的尺寸、精度和稳定性上迫切需要加强。

随着美国“再工业化、再制造化”的口号呼喊,3D打印所打造的少劳动力制造将给美国极大的动力去发展。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产业化进程缓慢,市场需求不足;2)美国3D打印产品的快速制造水平比国内高;3)烧结的材料尤其是金属材料,质量和性能比我们好;4)激光烧结陶瓷粉末、金属粉末的工艺方面还有一定差距;5)国内企业的收入结构单一,主要靠卖3D打印设备,而美国的公司是多元经营,设备、服务和材料基本各占销售收入的1/3。在全球3D模型制造技术的专利实力榜单上,美国3DSystems公司、日本松下公司和德国EOS公司遥遥领先。

展望未米,3D打印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以个性化、短流程为特征,实现直接制造、桌边制造和批量定制的新的制造方式。其生长点表现在:与生物工程的结合,与艺术创造的结合,与消费者直接结合。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3D打印技术的应用已较为广泛,大到飞行器、赛车,小到服装、手机外壳、甚至是人体组织器官。尤其在一些交叉学科领域中,3D打印的应用更加明显。

二、3D打印细分工艺:未来主流方向是金属打印

根据打印所用材料及生产片层方式的不同,实现方法有以下几种:1)熔化或软化材料产生层。2)液体材料加工方法。3)层压板制造(LOM,将纸、聚合物、金属等材料薄层剪裁成一定形状并粘接在一起。这些3D打印技术由不同公司研发倡导,主要区别在于打印速度、成本、可选材料及色彩能力等。

(一)FDM:最早的3D打印技术

FDM技术是由Stratasys公司于1980年中后期发明。该成型设备采用成卷的塑料丝或金属丝作为材料,工作时将材料供应给挤压喷嘴,喷嘴加热融化材料,并在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的控制以及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的驱动下,沿着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打印,热塑性材料凑够喷嘴挤出,形成层并迅速硬化。打印完成后,拿掉固定在零件或模型外部的支撑材料即可。

整个成型过程需要恒温环境,熔融状态的丝挤出成型后如果骤然受到冷却,容易造成翘曲和开裂,适当的环境温度最大限度地减小这种造型缺陷,提高成型质量和精度。由于FDM工艺不用激光,使用、维护简单,成本较低,同时兼具成型材料种类多,成型件强度高、精度较高的特点,使该工艺可以直接制造功能性零件。目前,FDM技术可以打印的材料包括ABS,聚碳酸醋、PLA,聚苯矾等。与其他的3D打印技术相比,FDM是唯一使用工业级热塑材料作为成型材料的积层制造方法,打印出的物件具有可耐受高热、腐蚀性化学物质、抗菌和强烈的机械应力等特性,被用于制造概念模型、功能模型,甚至直接制造零部件和生产工具。

FDM技术被Stratasys公司的Dimension, uPrint和Fortus全线产品以及惠普大幅面打印机作为核心技术所采用。由于其成型材料种类多,成型件强度高、精度高,表面质量好,易于装配、无公害,可在办公室环境下进行等特点,使得该工艺发展极为迅速,目前FDM在全球已安装快速成形系统中的份额大约为30%。

2012年3月,Stratasys公司发布的超大型快速成型系统Fortus 900mc,代表了当今FDM技术的最高成型精度、成型尺寸和产能,成型尺寸高达914.4mm X696mmX914.4mm,打印误差为每毫米增加0.0015-0.089mm,打印层厚度最小仅为0.178mm,被用于打印真正的产品级零部件。

(二)粒状物料成型技术(1)激光烧结 激光烧结是在拉状层中选择性地融化打印材料,通常采用激光来烧结材料并形成固体。在这种方法中,未融化的材料作为生成物件的支撑薄壁,从而减少了对其他支撑材料的需求。激光烧结技术主要包括2种类型:一种是SLS技术,主要采用金属和聚合物为打印材料,具体包括尼龙、添加玻璃纤维的尼龙、刚性玻璃纤维、聚醚铜、聚苯乙烯、尼龙及铝粉等混合材料、尼龙及碳纤维的混合材料、人造橡胶等,3DSystems公司的sPro系列3D打印机就是采取SLS技术;另一种是直接金属激光烧结(DMLS)技术,已经实现可打印几乎任何金属合金,具有代表性的设备是德国EOS公司的直接金属激光烧结设备。对于SLS而言,国产设备大约100万元/台,进口设备300万元/台,进口材料大约100美元/公斤。

(2)EBM 电子束熔炼是一种金属部件的积层制造技术,可打印钛合金等材料。电子束熔炼技术是通过高真空环境下的电子束将融化的金属粉末层层叠加,与直接金属激光烧结技术低于熔点的生产环境有所不同,EBM技术生产出的物件密度高、无空隙且非常坚固。采用EBM技术的代表设备为瑞典ARCAM公司的EBM系统。

(3)PP 使用PP技术的3D打印机每次喷一层石膏或者树脂粉末,并通过横截面进行粘合。打印机不断重复该过程,直到打印完每一层。此技术允许打印全色彩原型和弹性部件,将蜡状物、热固性树脂和塑料加入粉末一起打印,还可以增加强度。采用此打印技术的代表设备为3D Systems公司的ZPrinter系列 3 D打印机。

(三)光聚合成型技术

(1)SLA SLA的主要实现途径是用于生产固件部件的光固化成型技术。SLA技术最早由美国3D Systems公司成功买现商业化,其生产的Projet系列和iPro系列3D打印设备均采用了SLA技术。该技术由于具有成型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制作原型表面质量好、尺寸精度高以及能够买现比较精细的成型尺寸等特点,因而成为广泛应用的快速成型工艺方法。但SLA系统的缺点是对液态光敏聚合物进行操作的精密设备,对工作环境要求苛刻,同时,成型件多为树脂类,强度、刚度和耐热性有限,不利于长期保存。

Objet公司的PolyJet系统是一种喷头打印技术,目前已买现以16-30um的超薄层喷射光敏聚合物材料,并层层构建到托盘上,直至部件制作完成。每一层光敏聚合物在喷射时即采用紫外线光固化,打印出的物件即为完全凝固的模型,无需后固化。被设计用来支撑复杂几何形状的凝胶体支撑材料,通过手剥和水洗即可除去。(2)DLP 在数字光处理技术中,大捅的物体聚合物被暴露在数字光处理投影机的安全灯环境下,暴露的液体聚合物快速变硬,然后设备的构建盘以较小的增量向下移动,液体聚合物再次暴露在光线下。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模型建成。最后排出捅中的液体聚合物,留下买体模型。采用DLP技术的代表设备是德国EnvisionTec公司的Ultra3D打印数字光处理快速成型系统。

DLP激光成型技术和SLA立体平版印刷技术比较相似,也是采用光敏树脂作为打印材料,不同的是SLA的光线是聚成一点在面上移动,而DLP在打印平台的顶部放置一台高分辨率的数字光处理器(DLP)投影仪,将光打在一个面上来固化液态光聚合物,逐层的进行光固化,因此速度比同类型的SLA立体平版印刷技术速度更快。

DLP的应用非常广泛,该技术最早是由德州仪器开发的,它至今仍然是此项技术的主要供应商。最近几年该技术放入3D打印中,利用机器上的紫外光(白光灯),照出一个截面的图像,把液态的光敏树脂固化。该技术成型精度高,在材料属性、细节和表面光洁度方面可匹敌注塑成型的耐用塑料部件。

SLA与DLP打印所需的液态光敏树脂材料也因生产商家和机型的不同而各有特点,比如EnvisionTec的各类机型都可以使用EC-500型蜡基液体树脂材料制造各类精致饰品模型以用于失蜡法铸造,但其每千克材料成本高达几千元。其民用代表机型有B9 Creator(2500美元),Form 1(3300美金)等。

(四)3DP三维喷绘打印技术

3DP是一种基于微喷射原理(从喷嘴喷射出液态微滴),按一定路径逐层打印堆积成形的打印技术,这种技术和平面打印非常相似。3DP打印机主要部件为储粉缸和成形室工作台。打印时首先在成形室工作台上均匀地铺上一层粉末材料,接着打印头按照零件截面形状,将粘结材料有选择性地打印到已铺好的粉末层上,使零件截面有实体区域内的粉末材料粘接在一起,形成截面轮廓,一层打印完后工作台下移一定高度,然后重复上述过程。如此循环逐层打印直至工件完成,再经后处理,得到成形制件。

同立体印刷、叠层买体制造和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技术相比,3DP不需要昂贵的激光系统,具有设备价格便宜、运行和维护成本低的优势。与熔融沉积快速成形技术相比,3DP可以在常温下操作,具有运行可靠,成形材料种类多和价格低的优势。此外,与其它RP系统相比,3DP还有操作简单、成形速度快、制件精度高、成形过程无污染,适合办公室环境使用等优点。

(五)几种方法优劣比对:目前FDM和SLS为主流

金属零件快速制造技术代表了RP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目前,真正能够制造精密金属零件的快速成型技术只有选择性激光熔化和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成型方法成型金属零件时,多采用树脂或低熔点材料包覆的金属粉末作为原材料,通过激光扫描使树脂熔化将金属粉末固结在一起,在成型后经过脱脂、浸渗低熔点金属(如青铜等)来提高致密度。使用该技术成型,金属零件工序复杂且零件强度与精度多数情况下仍达不到要求。而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是一种极具创新的快速成型技术,能一步加工出具有冶金结合,相对密度接近100%,具有复杂结构、高的尺寸精度的金属零件。目前,金属3D打印成本偏高是其主要缺点之一。

在总成本构成中,购置设备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4。而上述两种工艺的设备均属于工业级打印设备,价格普遍较为昂贵。其次,金属3D打印的材料通常有钦粉、铝合金粉和不锈钢粉。耗材成本虽然仅占总成本11%,但是相较于其他普通金属材料,这些材料成本要高出将近10倍左右。如德国EOS公司所生产的不锈钢粉、铝硅粉、钛合金粉,其价格是传统粉体的10至20倍。而3D打印用钛粉成本约为180万/吨,是普通航空用钛材价格的9倍多。

三、市场现状:个人打印高增速、功能应用以模具为主 根据2013版的Wohlers显示,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相比2012年几乎翻了一番。其大体分布概况是欧洲约10亿美元,美国约15亿美元,中国所占份额约3亿美元。面向工业的3D打印机设置台数按国家进行统计的话,美国占38%,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占9.7%,第三位德国占9.4%,第四位中国占8.7%。

近年来,3D打印市场高速发展,个人3D打印市场也已开启。根据市场研究机构Frost & Sullivan发布的《2012年全球3D打印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从1994年到2011年,全球3D打印机市场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7.6%0 2011年全球个人3D打印设备销售量呈现爆发式增长,销售量从5987台猛增至23265台,增幅接近300%,大幅超过商用3D打印设备增速。

就企业实力来看,目前欧美较具规模的3D打印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一般都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国内目前仍没有一家企业收入过亿,甚至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都寥寥无几。目前,我国3D打印行业整体上发展不错,设备、材料、软件等核心领域都能够不同程度买现自给,并在文化创意、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应用。但是,缺乏龙头企业、核心技术、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及市场广泛应用和政策资金扶持。激光器、软件、材料等核心技术还依赖进口。

四、3D打印未来发展以及市场空间

根据2013版的Wohlers显示,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2012年全球3D打印产业整体的销售规模达到22.04亿美元。2010-2012年三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27%。该机构预计2017年则将进一步上升至50亿美元,并且此后整个市场将维持近20%增长率。预计至2021年,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10亿美元。

2013年我国产值20亿元。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表示:现在还是3D打印技术的起步阶段、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未来3-5年将是3D打印技术最为关键的发展机遇期,如果推进顺利,2014年同比翻一番没有大问题,而2015年则有望达到80-100亿,到2016年产值将达百亿元人民币。

(一)3D打印在各类应用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增材制造工艺在材料的利用率上有着明显的优势。2012年3D打印技术三个领域内应用最为普遍:分别为消费品和电子占21.8%,交通设备占18.6%,医疗占16.4%。

在个人应用领域虽然起步较工业领域稍晚,但是增长势头凶猛。据统计,2011年全球个人3D打印设备销售量为23265台,增长率高达200%。虽然2012年的增长率为46.3%,但就整体而言,近些年3D打印技术在个人应用领域的发展还是十分迅猛的。

(1)航空航天领域:最具发展前景领域之一

3D打印制造出来的金属零件完全符合航空航天领域对于未来器械设备制造的要求。1)“轻量化”和“高强度”一直是航空航天设备制造和研发的主要目标。3D打印技术所制造出来的零件能够很好的迎合这两个要求,如由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打造的一次成型钛合金的承力能力比普通锻造、焊接强上近30%;2)由于航空航天设备所需要的零部件往往都是一些需要单件定制的小部件,如果运用传统工艺制作势必会存在制作周期过长,且成本过高的问题。而3D打印技术低成本快速成型的特点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一问题;3)传统技术在生产零件过程中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耗,对于复杂产品,夸张的时候原材料利用率仅有不到10%。而3D打印所特有的增材制造技术则能很好的利用原材料利用率高达90%。

举例而言,我国第二款自主设计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制作飞机零部件是3D打印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典型案例之一。主要制造的飞机零件是中央翼缘条,其规格为长约3米,重量达到196Kg,工序耗时在一个月以内。若通过传统工艺制造,国内制造能力尚无法满足,向国外采购会增加成本。截止至2012年11月,C919的订单数已达到380架,客机的首飞时间定于2015年,预计届时3D打印飞机零部件订单数量将会出现一波高峰。而C919客机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3D打印将会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整个市场的增长空间将不可限量。

(2)军工领域:军备需求增长明确

据外媒报道称,3D打印技术将会被应用于我国新一代高性能新型战斗机之中,如首款航母舰载机歼-

15、多用途战机歼-

16、第五代重型战斗机歼-20等。两会期间,歼-15总设计师孙聪透露,钦合金和M100钢的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歼-15的主承力部分,包括整个前起落架。目前我国前三代战斗机保有量约为2000架,未来几年我国战斗机更新换代的步伐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加快。如果3D打印技术在第四代战斗机上的成功应用,势必会使得3D打印钛合金的需求量出现“井喷”的现象。

2014年国防支出预算将增加12.2%,升至8082.3亿元。我国国防支出预算首次突破8000亿元人民币。近四年来国防支出预算的增幅均在10%以上,而此次12.2%的增幅也是连降三年后首次回升。国防开支的不断上升预示着军工领域可分的“蛋糕”在不断做大。现代化部队是我国军队建设目标之一,3D打印技术的应用符合提高军队设备高科技含量的要求。增材制造产品本身耗材少,质量轻,损耗少的特点不仅仅可以应用于战斗机的制造,还能满足军工领域其他设备制造的需要。今后在这一领域需求量将会出现大幅的提升。

(3)医疗领域:新兴领域成为中坚力量

医疗领域已然成为3D打印应用最多的领域之一,2012年产能占据全球产值的16.4%。且大部分应用都集中在假肢制造、牙齿矫正与修复等方面。利用3D打印能够完美地复制人体结构构造,贴合人体工学。现如今在欧洲,使用3D打印制造钛合金人体骨骼的成功案例就有3万多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3D打印应用于组织器官移植的技术也不单单只停留在理论层面。2013年5月,美国俄亥俄州一名六周大男婴患有支气管软化,病情危重。医生利用3D打印机,制作了一个夹板,在婴儿的气道中开辟了一个通道。男婴最终成功维持呼吸,幸免于难。这是医学史上首宗3D打印器官成功移植的案例。

根据美国器官共享网络(UNOS)统计数据,美国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加。截止至2014年4月10日,美国在等待器官移植手术的病患共计78000余人。今后这将是一个需求量极大的市场。而由于符合要求的器官捐献数量不足,以及术后可能产生的严重排斥性问题,传统医疗手段已然无法满足现在需要器官移植病患的要求。因此,今后3D打印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将会非常可观的。

(二)金属3D打印发展前景无可限量

金属材料由于其高硬度,耐高温等得天独厚的特性,其作为3D打印原材料的发展空间将会是巨大的。相较于PVC,陶瓷等材料金属3D打印所制造出来的产品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如航天航空、汽车制造、军工等。产业链下游需求面更加宽广,使得金属零部件的3D打印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被业界所看好。

当然,金属3D打印在现阶段仍然会遇到一定的技术难题。因为金属的熔点相对较高,所以在成品制造的过程中会有多种物理过程(如金属固液形态的转变),热传导和表面扩散等。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多种制造参数配合。相较于其他材料的3D打印技术,金属零部件快速成型技术应当是最为复杂的。因此,随着科技的逐步成熟,金属3D打印技术进步的空间将会是非常巨大的。

根据WohlersAssociates统计显示,2012年售价在5000美元以上的工业级3D打印设备中,按销售额划分,占据市场前三位的分别是光固化31%,FDM材料挤出22%粉末尿熔化21%。

从另一项统计数据分析中,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未来3D打印市场的发展走向。从3D打印服务商最想购买的设备来看,以金属粉末作为主要耗材的粉末床熔化设备的需求量超过了整体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能够处理难以加工的金属材料,符合更广泛市场应用的金属3D打印技术更加受到市场的青睐。

(三)3D打印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3D打印技术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增材制造技术发展最为领先的美国尚有一定的差距。

影响我国3D打印进一步产业化推广的问题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尚没对3D打印行业建立统一的共性标准。由于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产品的特点为小批量,个性化,这就凸显行业共性标准的决定性意义。而国内目前整个行业尚处于一个整合度较低,比较无序的阶段。这大大制约了3D打印在国内的大规模商业化进程;第二,3D打印原材料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在我国发展的障碍之一。由于增材制造技术的特殊性,耗材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我国3D打印耗材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尤其是金属材料。过高的材料成本可能成为阻碍发展的原因之一;国内机械制造产业链相对比较成熟,偏低的传统制造成本,会大大降低3D打印技术的性价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市场对此技术的重视程度。

虽然目前我国3D打印在产业化的道路上稍落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但是在增材制造技术的研发上,我国并没有逊色于其他国家,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利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制造大型零部件这一技术上,我国更是走在3D打印技术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之前,领先于全球。

王华明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凭借“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型技术”获得“2012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第二款自主设计制造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零部件制造上。仅需55天便可以在实验室中打造出C919机头的四个主风档窗框。若向国外公司定制,则需至少两年以上时间,且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许多。并且以此项技术所打印出的钦合金零部件很可能大规模应用于我国第四代战斗机之上。可见,今后3D打印在国内市场的发展空间将十分庞大。

篇6:钛白粉行业深度报告

第一章 钢铁产品概述

第一节 产品定义

第二节 产品用途

第三节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第二章 中国钢铁行业供给情况分析及趋势

第一节 2004-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市场供给分析

一、钢铁整体供给情况分析

二、钢铁重点区域供给分析

第二节 钢铁行业供给关系因素分析

一、需求变化因素

二、厂商产能因素

三、原料供给状况

四、技术水平提高

五、政策变动因素

第三节 2009-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市场供给趋势

一、钢铁整体供给情况趋势分析

二、钢铁重点区域供给趋势分析

三、影响未来钢铁供给的因素分析

第三章、中国钢铁经济环境及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第二节 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消极影响

二、全球经济危机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三、中国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解析

四、行业未来运行环境总述

第三节 发展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

二、社会环境

三、技术环境

第四章 钢铁行业“十一五”规划发展总结

第一节 钢铁行业“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及纲要

第二节 钢铁行业“十一五”规划主要成绩

第三节 钢铁行业“十一五”规划主要劣势

第四节 钢铁行业“十一五”主要区域市场发展概况

第五章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影响研究探讨

第一节 “十二五”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研究

一、“后危机时代”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

二、货币政策发展及影响因素

三、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

四、房地产行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影响

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影响

六、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

七、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十二五”国内外环境变化趋势

一、重大格局变化趋势

二、国际政治形势演变

第六章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三节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第四节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价格分析

第五节2009年钢铁行业产销分析

第六节2009年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七节2009年钢铁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第八节2009年钢铁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第七章 钢铁行业“十二五”热点问题探讨

第一节 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城乡结构

第二节 发展绿色经济和钢铁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节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节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研究

第五节 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第六节 “十二五”时期钢铁行业自身热点问题研究

一、行业技术发展热点问题

二、产业增长方式转型问题

三、行业产业链延伸问题

四、行业节能减排问题

五、行业产业转移及承接问题

六、钢铁钢铁概念在行业中的应用

第七节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八章 钢铁行业“十二五”区域运行分析

第一节2007-2010年上半年华东地区钢铁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二节2007-2010年上半年华南地区钢铁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三节2007-2010年上半年华中地区钢铁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四节2007-2010年上半年华北地区钢铁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五节2007-2010年上半年西北地区钢铁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节2007-2010年上半年西南地区钢铁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七节2007-2010年上半年东北地区钢铁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八节主要省市集中度及竞争力分析

第九章 钢铁行业“十二五”重点项目及投资机会

第一节 钢铁行业“十二五”投资重点

第二节 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情况

第三节 钢铁行业“十二五”投资机会研究

第四节 钢铁行业“十二五”发展路径分析

一、技术路径预测研究

二、市场路径预测研究

三、钢铁路径预测研究

四、资本转移路径预测研究

第十章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A.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二节B.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三节C.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四节D.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五节E.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六节F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十一章 钢铁企业应对“十二五”规划研究及转型策略分析

第一节 企业应对“十二五”经济全球化策略

第二节 企业应对“十二五”自身调整策略

第三节 企业应对“十二五”技术发展与国际技术规则制定策略

第四节 企业应对“十二五”经济结构转型策略

第十二章 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内部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分析

二、技术水平风险分析

三、企业竞争风险分析

四、企业出口风险分析

第二节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外部风险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分析

二、行业政策环境风险分析

三、关联行业风险分析

第十三章 中国钢铁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2004-2010年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二节 2004-2010年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投资收益分析

第三节 2004-2010年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产品投资方向

第四节 2009-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投资收益预测

一、预测理论依据

二、2009-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

三、2009-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四、2009-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五、2009-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十四章 钢铁企业“十二五”发展策略建议及指导

第一节 从生存型需求转为发展型需求对企业发展战略影响

第二节 企业“十二五”战略定位和主业方向

一、结合实际确定企业主业

二、明确重点培育的其他优势业务

第三节 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对企业发展战略影响

第十五章 市场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第一节 中国生产、营销企业投资运作模式分析

第二节 外销与内销优势分析

第三节 2009—2015年全国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第四节 2009—2015年全国投资规模预测

第五节 2009—2015年市场盈利预测

第六节 项目投资建议 第十六章 业内专家针对本行业十二五规划观点与结论

报告内容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2010年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规划年。在这一年中,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都需要制定“十二五”规划,总结前一阶段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工作,并且为未来发展明确方向、制定政策。未来的“十二五”将是“中国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和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国企业更需要未雨绸缪,科学制定企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规划。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是指导钢铁行业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提出钢铁行业的主要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研究分析钢铁行业发展的突出瓶颈,提出突破上述瓶颈的对策建议;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及到2020年钢铁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原则、战略选择和关键举措。

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较,“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难度较大: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息,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动荡的时期,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如何编制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五年规划,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因此,深入研究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探寻未来五年行业发展基调和可能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对于企业掌握发展机遇,抓住投资机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报告报告撰写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深入挖掘数据蕴含的内在规律和潜在信息同时采用统计图表、分析图示等多种形式将结果清晰、直观的展现出来,以方便读者解读分析。

上一篇:苹果200个作文范文下一篇:班主任赠学生寄语集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