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2024-04-26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精选6篇)

篇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一次真正走上讲台面对高一的学生们,讲解有关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可以说,整节课下来,有高一5班的学生们的积极配合,讲台上的我并不是特别紧张,同学们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但是,其中也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改进,在这里进行总结反思,争取下次一带来一节更利于学生们理解的课!

接下来将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以往的生物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如今,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提出了新课改下的生物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生命观念包括: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

理性思维包括: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新思维;

科学探究包括: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设计、方案实施、结果的交流与讨论;

社会责任包括: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基于对当下生物核心素养的认识,在本节课的讲解中,我设计了课程了一条主线:和学生们一起跟随孟德尔的实验探究步伐,来得出最终的结论。其中,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流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节新课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导入,并由一对相对性状引出两对相对性状。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一个细节说错了:不能泛泛地说:孟德尔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一位生物学家和数学家。这提醒我对于告诉学生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严谨、不能出错!

从开始的发现现象:纯和的黄色圆粒豌豆和纯和的绿色皱粒豌豆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F2出现了4种不同的性状类型以及出现了9:3:3:1的数量比。

接着,孟德尔提出了他的问题:为什么F2中有4种不同的性状类型,为什么是9:3:3:1,而不再是3:1呢?这两个数据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接着,孟德尔开始了他的假设:黄色和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圆粒和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并且,通过F1的结果,可以得出黄色、圆粒为显性性状。接着,用基因型来解释表现型,黄色Y,绿色y;圆粒R,皱粒r。再和同学们一起推出来亲本的基因型、亲本产生的配子类型、F1的基因型、F1产生的配子类型、F2的基因型以及相对应的`表现型。

进一步和学生们明确这只是假设,要想验证,要通过测交实验。

最后,得出结论―自由组合定律!

整体看来,意在通过讲解孟德尔实验探究的流程:观察到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们体会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感受其中的乐趣,慢慢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所以,在这节以讲授为主的课程中,主要讲解了F1产生的配子以及F2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分析----通过棋盘法。

考虑到本节课内容偏难,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自主活动不是特别多,没有小组讨论。但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比较好:用鼓励性的话语带动同学们大胆地说;并且强调重难点,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此外,也时刻问大家能不能跟得上教学节奏。也是以上的师生互动,使整节课的课堂氛围很好,而我,也因为这积极的氛围讲得更有自信!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绝大多数同学。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对于初登讲台的我,并没有做到真正照顾到班里的每一位同学,还有一点需要改正:不敢大胆地与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眼神交流!这是需要克服的,否则,怎能真正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心理呢?

就是因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反应,我错失了一个课堂生成性的知识点:讲到黄色的豌豆只要有一个Y就可以了,可以表示如下Y---,但是,谈到绿色的豌豆时,写到r,后面还应该有一个r,可是,学生们没有说出第二个r,而我,也忽略了学生们对这一细节的不清楚。所以说,及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对于发挥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是很重要的!

此外,本节课还涉及到的教学方法有:

启发法: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学习,启发同学们将两对相对性状分开来看,这样更利于学生们思考、理解;

练习法:先给同学们将两个计算不同基因型所占比例的方法,接着,为了巩固大家的学习结果,还列出几个计算题,同学们一起计算、回答;

在下一次的教学中,争取用到多媒体,用到演示法:用多媒体展示配子形成的动态过程以及棋盘上的规律。这也是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教学”,加强学生探究知识的潜力。但是,老师也讲过,所有多样的教学形式都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要有真正的学生活动。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繁琐,理解起来也不太容易,所以,自认为不适合开展探究式教学,更适合老师进行引导、启发,先理解再学会探索、应用。

五、教师的自身状态的反思:

1、语言表达技能:语言表达要科学,声音洪亮。在课上,我在声音这方面做了注意,因为,不管讲得是不是有趣,首先要保证学生可以听得见,而且,老师声音洪亮,也会使学生听起来很有精神,这对于带动课堂的整体氛围也是很重要的!

2、板书技能:有了PPT的辅助,可能板书会比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少一些,但是,板书是必须要有的!清晰的板书会更有利于学生们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再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突出重点也有利于学生们把握重点。

就这节课来说,复习时有关分离定律的板书会对之后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有帮助;配子的形成过程中,用彩笔标出,强调重点;在根据棋盘找规律时,用彩笔画出,使其中的规律更明显。

3、教师的教态:可以说,也是走上了讲台之后,才有的深刻的体会:教师穿着利落、大方多么重要!因为学生可是在时刻看着教师的外在表现的!一切的打扮就是使自己精神、利索,只有这样才能传达给学生正能量!

其次,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注意,哪怕是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首先是语气要有礼貌,其次是动作要得体。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总的来说,第一次上课,带给我的是反思与成长,最重要的是也带给了我继续努力的动力!学生们很善良,他们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老师的指导,更好地成长。而我,也进一步体会到了:老师要更熟练课本的知识点,当老师的,不容许有错,错了之后,学生会记一辈子。

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学习是很幸福、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作为新老师的我,更要注意:在课堂上,尽量不要将自己和学生对立开来,不要说:老师怎么样,同学们怎么样。师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是一个集体,没有任何不同!(衡水七中生物 靳月月)

篇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能力目标:

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

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 象的解释。[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教学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生物,教案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基因分离定律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于遗传给后代。)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孟德尔的另外两个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回答:①F1黄色豌豆自交产生两种表现型:黄色和绿色,比例为:3:1。②F1圆形豌豆自交产生F2有两种类型:圆粒和皱粒,比例为3:1。)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讲述:1.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是在完成了对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后得出的。那么,豌豆的相对性状很多,如果同一植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纯合亲本性状,如:豌豆的黄色相对于绿色为显性性状,圆粒相对于皱粒为显性性状,我们将同时具有黄色、圆粒两种性状的纯亲本植株和具有绿色、皱粒两种性状的纯亲本植株放到一起来研究它们杂交后的情况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它是否还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呢?于是,孟德尔就又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试验的过程是这样的:

孟德尔选用了豌豆的粒色和粒形这样两个性状来进行杂交,即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做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都是黄色圆粒的。以后,孟德尔又让F1植株进行自交,产生F2中,不仅出现了亲代原有的性状——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产生了新组合的性状——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在所结的556粒种子中,有黄色圆粒的315粒、绿色圆粒的108粒、黄色皱粒的101粒、绿色皱粒32粒。这四种表现型的数量比接近9:3:3:1。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师组织学习小组讨论,并分析问题,指定小组长回答问题。)

提问:这一试验结果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方法:从一对性状(粒色、粒形)入手,看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粒色:黄色: 315+101=416 绿色:108 +32=140

黄色:绿色 接近于3:1

粒形:圆粒:315+108=423

皱粒:101 +32=133

圆粒:皱粒接近于3:1

(回答:由此可见,从一对性状的角度去衡量这一试验是符合分离定律的。)

提问:新组合的性状是如何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对上述遗传实验的分析,在F2不仅出现了与亲本性状相同的后代,而且出现了两个新组合的形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并且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接近3:1。这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这表明在F1形成配子后,配子在组合上发生了自由配对的现象。)

讲述:对,这表明两对性状在共同的遗传过程中性状分离和等位基因的分离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的。由于一对性状的分离是随机的、独立的,那么,两对性状在遗传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随机组合。

从实验结果来看,在F2中:

粒色:黄色:3/4 粒形:圆形:3/4

绿色:1/4

皱形:1/4

也就是说,在3/4的黄色种子中,其中应该有3/4是圆粒的,1/4是皱粒的;在1/4的绿色种子中,应该有3/4是圆粒的,1/4是皱粒的。反过来也一样,即在3/4的圆粒种子中,应该有3/4是黄色的;有1/4是绿色的。在1/4的皱粒种子中,应该有3/4是黄色;1/4是绿色。

两对性状结合起来应该是556粒种子应出现的性状

黄色圆粒:3/4x3/4=9/16 556x9/16=313 黄色皱粒:3/4xl/4=3/16 556x3/16=104 绿色圆粒:1/4x3/4=3/16 556x3/16=104 绿色皱粒:1/4xl/4=1/16 556xl/16=34

杂交实验的结果也正是如此,在556粒种子中,黄色圆粒315粒,黄色皱粒101粒,绿色圆粒108粒,绿色皱粒32粒,正好接近:9/16:3/16:3/16:1/16,即:9:3:3:1。

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看书:P30以上数据表明„„至P31第二自然段结束。

讲述:孟德尔假设豌豆的粒色和粒形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即黄色和绿色分别由Y和y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R和r控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根据子一代的表现型,能否说明亲本的显隐性关系?

(回答:由于子一代表现为黄色圆粒,说明亲本中黄色相对于绿色为显性性状,圆粒相对于皱粒为显性性状。)

提问: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

(回答:纯种黄色圆粒的基因型为YYRR;纯种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

提问:两个亲本产生配子的情况如何?F1的基因型是什么?

(回答:根据减数分裂的原理,YYRR产生的配子为YR,yyrr产生的配子为yr。F1的基因型为YyRr。)

提问:F1形成配子时,各等位基因之间的分离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随机结合。请同学们思考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几种?比例如何?

(回答: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四种,即YR、Yr、yR、yr,比例为: 1:l:l:1。)

讲述:关于杂种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发生自由组合的根本原因,也是这节课的难点。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F1产生配子的过程。

杂种F1(YyRr)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Y和y、R和r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而不同对的等位基因之间随机组合在同一配子中。

F1基因型 等位基因分离 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由于Y与R和r组合的几率相同,R与Y和y组合的几率也相同,所以四种配子的数量相同。

提问:杂种F1形成配子后,受精时雌雄配子是如何随机组合的?请同学们思考F1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多少种?

(回答:结合方式有16种。)

提问:以上结合方式中;共有几种基因型、几种表现型?

(回答:有九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表现型数量比接近于9:3:3:1。)

小结:盂德尔在完成了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以后,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进一步探索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揭示出了遗传的第二个规律——自由组合定律。在揭示这一规律时,他不仅很准确地把握住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特点,进行了杂交试验。并在产生F1后,对F1进行自交,分析出因为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各产生了4种雌雄配子,由于雌雄配子的自由组合,才在F2中出现了新组合性状这一规律。

巩固:1.用结白色扁形果实(基因型是WwDd)的南瓜植株自交,是否能够培养出只有一种显性性状的南瓜?你能推算出具有一种显性性状南瓜的概率是多少?

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出现的性状中:1)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数占总数的。2)与F1性状不同的个体数占总数的。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讲述:测交时,选用双隐性植株与F1杂交,就是因为双隐性个体只产生一种隐性(yr)配子。1)产生的后代的种类就是F1产生配子的种类;2)由于yr配子不会影响F1所产生配子对性状的控制,所以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可以推测F1配子的基因型;3)测交后代的比例也就是F1产生的配子的比例。

测交的结果是产生了4种后代:黄色圆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黄色皱粒,并且它们数量基本相同。即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接近1:1:l:1。另外,测交时要进行正反交,目的是要说明F1既能产生4种雄配子,又能产生4种雌配子。从而证实了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等位基因是自由组合。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讲述: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存在和规律,现在,我们从现代遗传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一规律。

请同学们看图思考:

提问:孟德尔所说的两对基因是指什么?

(回答:位于1、2号同源染色体上的Y和y及位于3、4号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R和r)

提问:1号染色体上的Y基因的非等位基因是那些基因?

(回答:

3、4号染色体上的R和r)

提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于时的结合方式是什么?

(回答:自由组合。)

提问:这种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哪一过程中?

(回答:发生在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提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讲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为我们的动,植物育种和医学实践开阔了广阔的前景,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改良动植物品种,为人类造福。例如:水稻中,有芒(A)对无芒(a)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其中,无芒和抗病是人们需要的优良性状。现有两个水稻品种,一个品种无芒、不抗病,另一个品种有芒、抗病。请你想办法培育出一个无芒、抗病的新品种。

学生用练习本计算,得出结论:根据自由组合定律,这样的品种占总数的3/16。

提问:我们得到的这种具有杂种优势的品种可以代代遗传吗?

(回答:不可以,因为其中有2/16的植株是杂合体,它的下一代会出现性状的分离。)

提问:如何能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

(回答:要想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就必须对所得到的无芒、抗病品种进行自交和育种,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植株,最后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无芒、抗病的类型。)

讲述:在现代医学上,我们也常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来分析家族遗传病的发病规律。并且推断出其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它们出现的依据。这对于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以及优生、优育工作都有现实意义。

例如: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致病基因P控制),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先天聋哑的孩子(由隐性致病基因d控制,基因型为dd),其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

提问: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经常遇到的,那么,我们一起来分析,双方都未表现出来先天聋哑症状的父母,为什么会生出一个先大聋哑的孩子呢?

(回答:首先,先天聋哑一定是遗传病,其父母均未表现出来,说明其父母均是隐性基因的携带者。加之其父亲为多指,可以判定其父亲的基因型为:PpDd;其母亲表现型正常,可以判断其母的基因型为:ppDd。)

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其父母可能出现的配子是什么?其子女中可能出现的表现型有几种?

(回答:其母亲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为:pD、pd,其父亲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为PD、Pd、pD、pd。)他们的后代可能出现的表现型有4种:只患多指(基因型为PpDD、PpDd),只患先天聋哑(基因型ppdd),既患多指又患先天聋哑(基因型Ppdd),表现型正常(基因型ppDD,ppDd。)

小结: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孟德尔发现的这两个遗传规律对于我们人类认识自然,了解人类自己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新世纪的开始,如何解决好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提高粮食产量,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进行优生优育等很多问题都有待我们利用我们所学到的遗传学知识去研究、去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面临众多的课题,这不仅需要我们掌握好现代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孟德尔的科学精神。

6.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讲述:我们都知道,孟德尔并不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第一人,在孟德尔之前,有不少学者都做过动植物的杂交试验,试图发现这其中的规律,但都未总结出规律来。孟德尔却以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规律。

提问:为什么孟德尔会取得这么大的成果呢?我们从中应该得到那些启示呢?请同学们看书P32至课文结束,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总结。

(回答:

1.科学的方法:

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3)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2.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试验结果。)

小结:孟德尔试验的成功给了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即进行科学实验必须具备的几点精神:

1.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简单到复杂;并注意观察试验现象,不放过任何一个试验现象。

2.运用先进的科学成果,如孟德尔首先将统计学的方法用于生物实验的分析。

3.科学地选择试验的材料。

4.有一整套的科学工作的方法和程序。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从问题探讨――奶牛的产奶和生长速率引入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讨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即按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表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即让学生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教材一开始就从“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呢?”展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讨论。在内容的表述注重建立一对性状与两对性状的联系,单独分析粒形与粒色遗传现象,并在旁栏思考题中从数学角度引导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在遗传图解中运用了棋盘法与分枝法对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释和验证。在讲述两大遗传定律后,利用思考与讨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引发学生自己总结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突出了本章教材的主旨--领悟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内容与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5章“基因的突变及其他变异”、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紧密的联系。《孟德尔的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是学生在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基础上再一次沿着科学家的实验历程,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1对)到复杂(多对),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又一次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本节课是学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重要基础,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和进化奠定基础,因此它不仅是本章重点,更是整个模块的重点内容。

课后习题

其中哪两个图代表的生物的杂交可得到两种表现型、六种基因型()A.图

1、图4

B.图

3、图4 C.图

2、图3

D.图

1、图2 答案:D 解析:一对杂交组合应为一对杂合子杂交得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另一对杂交组合应为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相交得2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4.蚕的黄色茧(Y)对白色茧(y)是显性,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Ⅰ)对黄色出现的基因(ⅰ)是显性。现用杂合白色茧(IiYy)蚕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茧与黄色茧的分离比是()A.3∶1

B.13∶3

C.1∶1

D.15∶1 答案:B 解析:子代基因型之中,只有iiY_才能表现为黄色,其几率为×=。5.决定小鼠毛色为黑(B)/褐(b)色、有(s)/无(S)白斑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sSs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有白斑小鼠的比例是()A.1/16

B.3/16

C.7/16

D.9/16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基因型为BbSs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比为9∶3∶3∶1,其中黑色有白斑小鼠(基因型为B_ss)的比例为3/16。

板书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遗传实验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篇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章第2节的内容。该教学内容研究的对象是着重于解决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而且学生尚未进行减数分裂的学习,对F1YyRr产生配子的种类和配子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经过研究发现这两个杂交实验的研究方法均为假说-演绎法,学生在学习杂交实验(一)的过程中,已经对其研究的具体流程有所了解,同时也明确了如下知识:如何判断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配子的求解、F1Dd自交所产生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在教学中可由学生判定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具有独立性,不会相会干扰,均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分离定律分析自由组合现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实验过程,掌握多对相对性状的分析。

2.能力目标:具备利用分离定律求解多对相对性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学习孟德尔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精神和缜密的研究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应用生产实践中对小麦产量与抗倒伏的要求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展示:一望无际的麦田,有的小麦穗粒饱满,有的因倒伏而导致籽粒出现干瘪现象,于是可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小麦是最适合种植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产量高、抗倒伏的品种最适合大面积播种。继而追问,这是对小麦的几对相对性状提出的要求?从而提出了两对相对性状研究的课题。

(二)出示四种豌豆种子,以利于学生明确孟德尔杂交实验(二)研究的对象

在每桌发放四种类型的豌豆种子:黄色圆粒、绿色皱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提出问题:这四种豌豆种子中,体现了几对相对性状?学生根据相对性状的概念,可很快判断出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这两对相对性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指的是豌豆中的具体结构,还可以让学生对种子进行解剖,从而辨别出前者是其子叶的颜色,后者是种皮的形状。

(三)引导学生以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思路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要求学生回顾孟德尔杂交实验(一)的研究思路,并指出孟德尔也是利用同样的思路进行杂交实验(二)的研究的,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杂交实验流程图,然后让学生站在孟德尔当时研究的角度思考,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很快就会提出F2中为何会出现绿色圆粒、黄色皱粒这两种新性状?其性状分离的比例9:3:3:1是怎么来的?针对学生对数字较为关注,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这两对相对性状研究的9:3:3:1,与一对相对性状的3:1是否存在关联?我们不妨将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开单独研究,看一看是否遵循分离定律,通过研究,学生很容易根据每对相对性状在F2中的性状分离比均为3:1,这点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形相同,故可归纳出均遵循分离定律,从而为下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由于F2中出现了四种表现型,故可认为是这两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的结果。

四、教学反思

篇4: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关键词 自由组合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学习生物学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既学习了生物科学本身,又学习了生物学家所具有的科学情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从而提高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培养了科学素养。因此生物学教师应在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和场所,创造出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方式、方法。下面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节为例。

1教材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节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基础上,以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1对)到复杂(多对),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又一次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即在观察和分析杂交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设,再通过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然后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并提出结论,突出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得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本节内容也是学习第二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重要基础,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和进化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阐明孟德尔的两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②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释和分析自由组合的现象;③阐明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并能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④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⑤说出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的含义。

2.2能力目标 、①运用模拟实验,说明遗传因子通过自由规律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②进一步阐明“假说——演绎法”,提高逻辑推理能力;③尝试用遗传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性状的显隐关系及基因型,解决与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的计算问题。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孟德尔对遗传定律探究过程的学习,体会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4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一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解释自由组合现象和阐明自由组合定律,教学难点是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教学过程

3.1引入新课

伟大的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完成了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之后,并没有停下科学探索的脚步,在继续观察花园里豌豆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疑问。他发现就子叶颜色和种子形状来说,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黄色圆粒的,一种是绿色皱粒的。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不是粒色的遗传因子对决定粒形的遗传因子有影响呢?黄色的豌豆一定是饱满的、绿色的豌豆一定是皱缩的吗?提出的问题是:两对相对性状是如何遗传的?

3.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

3.2.1观察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发现问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教师提问:假如你就是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你看到这一实验现象和统计结果,你最想知道哪些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问题:“F1的性状表现都是显性吗?F2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表现,新性状组合的类型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F2为什么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例?”

3.2.2分析问题、提出合理假设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留给学生时间,让其自主探究,寻找结果。学生讨论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首先,学生对2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分析,发现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从而得出F1的性状表现都是显性,学生可以判断出显隐关系:黄色对绿色显性,圆粒对皱粒显性。然后学生发现新性状类型其实就是原有的亲本性状的重新组合。学生思考发现9:3:3:1=(3:1)2,也就是性状重组的同时发生的比例重组。

新的疑问又产生了:F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对于这一现象如何解释呢?教师及时点拨学生回忆孟德尔对1对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难得出性状组合的背后也必然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生自由组合。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性状与遗传因子的关系作出假设,即2对相对性状分别受2对遗传因子控制,用Y-y控制子叶的黄色和绿色,用R-r控制圆粒与皱粒。‘根据该假设,学生可以写出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进而得到F1的遗传因子组合为YyRr。

YyRr会产生什么样类型的配子呢?孟德尔的假设是在F1代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孟德尔的假设大胆的去推测YyRr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然后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学生的推测是否正确。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元和五角的硬币各25枚分发给学生,同桌两个一组,一元和五元的正面分别代表Y、R,一元和五元的反面分别代表y、r。首先向空中投掷这两枚硬币,硬币落在桌子上后,记录这两枚硬币的字母组合方式,每一组记录10次数据,最后总结数据,得到F1产生的四种配子及比例为1:1:1:1。这样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直观地体验并总结出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轻松突破学生很难理解的问题。

杂种F1形成配子后,受精时雌雄配子是如何随机组合的?思考F2的配子结合的方式的种类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产生F2的情况。让小组其中一位学生展示本组结果并回答,其他学生做出评价、补充,并对学生的展示结果及回答及时做出肯定,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教师再让学生用棋盘法,通过学生互评纠正,尝试完善遗传图解b通过学生所写的棋盘,教师和学生一起挖掘里面的内容(图1)。

3.2.3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盂德尔又是怎样自圆“解释”的呢?是否可以效仿豌豆杂交实验(一)用测交法进行检验?师生共同讨论分析YyRrxyyrr的F1表现型类型及其数量比。通过分析,间接验证了父本与母本YyRr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数量比相同,完成了“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教学内容。教师归纳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3.3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孟德尔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总结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是,在孟德尔之前,有许多科学家,持续了近百年的植物杂交实验,都没有取得大的进展。那么孟德尔为什么能成功呢?他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他的成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部分内容将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第11页中“思考与讨论”中的几个问题,结合自己课前查询的资料,然后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由每个小组的交流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的情况,其他小组的学生给其作堂上评价,教师作好组织引导工作,掌握交流情况,最后由教师总结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

3.4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孟德尔定律一直沉寂了30多年,直到1900年,三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定律,才渐渐地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遗传学由此开始发展起来。1909年,丹麦生物生物学家约翰逊给“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且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什么是表现型和基因型?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讲解相关知识。

4教学反思

篇5: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内容,实验主要是模拟遗传因子的分离与配子的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由此体验孟德尔的假说。该实验被安排在孟德尔提出假说之后,分离定律提出之前,以加深学生对分离定律的理解,奠定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本实验学生学习《遗传与变异》接触的第一个较正式的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学会模拟实验方法的一个很好的课例。以该实验为契机,还可以让学生激发出学习兴趣,使其对遗传的基本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大有帮助。并且可以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2.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以及模拟实验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模拟实验,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学生合作交流和数据记录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勇于实践、尊重事实、力求完美的科学态度;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操作过程;

2.各小组及全班结果的分析比较;

教学难点:

1.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过程;

2.各小组及全班结果的分析比较;

突破重点难点: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好适合学生的问题等;

2.在课堂上合理有序的指导实验教学,并通过分组实验、全员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对遗传现象和遗传知识已经略有了解,对日常生活中生物的遗传有一些粗浅的认识。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内容介绍的丰富而有趣的遗传现象,以及孟德尔实验的现象和存在的规律性,他们迫切想知道遗传现象的本质,很想了解如何去验证遗传规律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策略

①讲述法:通过复习回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对本次实验课的兴趣。

②实验法:通过完成实验体验孟德尔的假说,加强对孟德尔遗传学定律的理解。

③讨论法:对于性状分离比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用类似的方法模拟其他过程的问题提出与方案的设计进行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实验现象,复述孟德尔的假说,并绘制遗传图解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⑴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如 D)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表示。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

⑵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如DD、dd);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如Dd)。

⑶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⑷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含D的配子,既可以与含D的配子结合,又可以与含d的配子结合。

通过新旧知识链接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绘图能力

[设疑]

生物进行有性生殖,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结合真的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现象吗?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明确相关问题

1、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精巢、卵巢)

2、两个小桶了的D小球和d小球都是10个,确保含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配子数目相等

3、两个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含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配子

4、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5、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桶,是为了确保不同种类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是为了确保观察样本数目足够多

准备材料用具,指导学生做实验。组织学生汇报,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发现问题

全班实验的结果更接近与预期的结果,即DD:Dd:dd=1:2:1,显性:隐性=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的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对10对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提出问题,拓展思维

学生阅读实验,思考问题

1两个小桶代表什么?

2两个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什么?

为什么两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都是10个?

4.分别从两个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

5.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桶,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统计结果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思考: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他还能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吗?

理解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结合的意义,体会假说的含义

思考:

1、本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一定要相等吗?可以不等,因为生物的雄配子要比雌配子多得多。

2、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DD的合子死亡,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还是3:1吗?是多少?

3、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子一代含D的花粉一半没有活力,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还是3:1吗?是多少?

激起学生探索兴趣,明确模拟实验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记录能力、合作能力。体验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的必要性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课后,我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本实验采用生活中常见的小球(如乒乓球)模拟两种配子,同时用奶粉罐(塑料袋)小桶,取材方便,解决了实验室没有相应实验用具的问题。

2、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代替单调的理论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做中学”,改变知识的获取方式,印象深刻。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原理、分组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二)不足的地方有:

由于时间紧迫,每小组抓取的次数定在50次,这导致有些小组的结果与理论值偏差较大。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没有摇匀小桶稍偏小等原因有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步摸索出最佳方案。

篇6: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说课稿

寿阳一中 张丽霞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这四部分的编排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体现了孟德尔的探索过程,也把学科内在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规律很好地统一了起来。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2的开篇,引导学生认识到基因(遗传因子)的存在,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基因的位置、实质和功能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这节课既是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二)的基础,也是学习第二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基础,还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和进化做铺垫。并且,本节的孟德尔实验的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也贯穿后面的学习中。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内容。二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高二理科生,目前高中阶段的生物教材已学完,即将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数学的概率计算及统计基础,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本节是必修2高一的内容,学生遗忘严重,对知识缺乏准确、系统的理解,并且对知识点的整合能力和灵活应运能力较低。三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能力方面:领悟假说演绎法,发展科学思维;运用数学统计法和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对于本节复习课,我们旨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点及对知识的灵活应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2)体验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这几个内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 1 学法

(1)课前完成学案的知识回顾部分,提高对知识分析、整理归纳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结合教材、学案跟随老师提出的问题串,展开思考和讨论,(3)适时地进行课堂练习和技能训练,提高运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法:学案导学法、问题串法、讲解法 六 教学过程: 1 导入

在必修1我们从细胞水平上认识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那么必修2我们进一步从分子水平去认识生命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本模块遗传与进化教材是按科学发现的先后编排--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

基因是如何发现的-----------------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基因如何行使作用-----------------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怎样的变化---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基因的变化-----------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中基因如何变化-----------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踏着140年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足迹去学习基因是如何发现的?

(在导入中我有意识的建立整体框架,将课程内容的逻辑主线清晰地刻画出来,有利于宏观把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2 课堂检测强调基础知识

检测学生对杂交、自交、测交、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各种符号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纠正,并强调自交不仅是一朵花,一植株的自我交配,基因型相同的两植株的交配也属于自交。强调相对性状的概念----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并口头出题让学生判断例如:豌豆的圆粒与黄粒、兔的长毛与短毛、棉花的细绒

与长绒

让学生根据学案说出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和人工杂交实验过程 3 师生共同复习本节的四个基本内容

此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在课前已填写完成,教师在检查学生完成情况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将这四个内容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实验和思维方法,进一步将知识点系统化、调理化。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子一代自交的实验结果分别对多对性状进行逐一观察分析,提出问题,为什么子一代只有一种性状,子二代出现亲本的两种性状并且比例为3:1?

通过推理想象,提出能解释问题的假说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大写字母表示显性遗传因子,小写字母表示隐性遗传因子。⑵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⑶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⑷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通过测交实验演绎推理验证分离现象。请2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孟德尔杂交实验及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分析,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写。

P DD(高茎)×dd(高茎)

F1 Dd(高茎)

× ↓○

F2 DD(高茎):Dd(高茎):dd(高茎)

1: 2: 1 让学生指出书写的错误及不规范之处再次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让学生对孟德尔假说进行应运,并规范书写遗传图解。

最后得出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实质),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对多对性状做了杂交实验,观察总结出一致的现象,大胆地提出四点超时代设想,建立颗粒性遗传的假说。验证假说时他避开当时科技局限,没有直接验证,而是另辟蹊径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孟德尔这种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大胆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是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的。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也被誉为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之一。4 知识扩展深化

通过前面的知识再现、梳理活化,现在我们通过习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这节复习课的重要任务。我将对分离定律及其应用分为四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一一攻破。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我们对教材中的实验进一步拓展深化,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①小桶和桶中的小球分别代表什么?对桶中小球的数量有什么要求,2桶中的小球数量是否必须一致?②例题中甲乙同学的行为模拟的是什么?并完成例1。学生展开讨论,5分钟后学生展示讨论交流的结果。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纠正。我们现在知道D、d是一对的遗传因子,形成D、d 2种配子,小球就代表配子,因此每个桶中D、d的数量必须一致;小桶代表生殖器官,雌雄配子数量不同,往往是雄配子远远多于雌配子,因此2桶中小球数量不一定相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了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现在例1对我们来说就易容反掌。

(二)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判断及显性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

例2题是对分离定律的应运,非常具有代表性。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展示答案。最后教师讲解、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本题根据性状分离现象组合二判断出显、隐性,圆显、皱隐,并得出组合二亲本基因型为Rr×Rr,已知显隐性组合一为rr×rr,组合三根据基因填充法和分离比为1:1得出组合三为Rr×rr.第一步:判断显、隐性性状(方法有两种)

①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显现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②据“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第二步:确定基因型

②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逆推型)

方法一:基因填充法。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用A_ 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因。

方法二,隐性纯合突破法。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基因型中必然都有一个a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现型进一步判断。

方法三:分离比法:Aa×Aa 3:1 Aa×aa 1:1 AA×AA 1 aa×aa 1 AA×aa 1

学生分析解决例3中遗传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有关概率的计算

(四)杂合子逐代自交

通过我们的复习总结以及目前学生已有的数学概率知识,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例4和例5。所以关于这2种类型的习题,我们请2名同学到黑板上解题并写出解题过程。

例4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点评,讲解。

例5 根据我们以写出的连续自交一代、二代、三代的结果,推断出连续自交n代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n,根据此公式得出若想提高植物纯合子的比例可采用连续自交的方法。5 当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踏着孟德尔的研究足迹学习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根据假说内容演绎推理测交实验验证,最后得出分离定律,进一步认识理解了分离定律的实质,并学会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我给学生总结了“一般步骤,两个工具,三类常见题型,四种后代比例”这四点。总结的每一点都可以在具体的题目中加以应用。思考的一般步骤是(1)确定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2)写出隐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3)根据上下代关系,确定显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两个工具是:连线法,棋盘法。三类常见题型是:(1)分别由显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遗传病问题(2)系谱图问题(3)动植物的育种问题。七 教学效果预测

上一篇:七夕节作文高考800字下一篇:对土木工程的认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