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2024-05-10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精选十篇)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7月-2011年7月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住院型小儿感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胃肠道感染43例、呼吸道感染68例、泌尿道感染6例、脑膜炎3例。所有患儿均无先天性疾病和严重并发症, 对治疗均比较配合。入院后根据血常规检查结果及CRP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病毒感染组60例与细菌感染组60例。病毒感染组60例患儿中男36例, 女24例, 年龄为10个月~4岁, 平均年龄2.5岁, 病程为3~10 d, 平均4.8 d。细菌感染组60例患儿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为10个月~5岁, 平均年龄2.8岁, 病程为3~11 d, 平均5.0 d。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身体状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加强对两组患儿的各项儿科护理, 维持其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的同时, 实施积极的对症治疗。病毒感染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或中药炎琥宁、喜炎平等进行抗病毒治疗, 细菌感染组患儿则采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

1.3 检测方法

在患儿入院初期和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 在早上抽取静脉血, 血清分离后采用免疫荧光干色定量法对患儿的血清CRP水平进行检测, 其正常水平范围为0~10 mg/L, 记录整理检测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RP测量结果显示, 入院初期细菌感染组患儿的阳性例数及结果数值均高于病毒感染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对两组患儿接受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的血清CRP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 细菌感染组的平均水平要高于病毒感染组, 两组患儿的血清CRP水平均随治疗时间增加而下降,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例 (%)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采用WBC计数与分类作为小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指标, 但是临床观察显示部分细菌感染的患儿采用WBC计数与分类指标的变化并不明显, 且容易受多种因素干扰而无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3]。CRP由肝脏合成分泌, 是一种高度保守分子, 呈环状正五聚体排列的正五聚体蛋白质。C-反应蛋白可以通过与细菌的细胞膜、细胞壁、磷脂蛋白中的磷脂酰胆碱 (Pch) 相结合而发挥作用。而病原体及细胞膜中的Pch含量较高, 使得CRP能够快速识别病原体与坏死、受损的宿主细胞。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临床早期诊断患儿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的首选指标。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知, C-反应蛋白呈阳性、呈阴性分别是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重要指征, 这可以帮助我们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判定患儿感染原因, 并进行针对性的杀菌、抗毒基础治疗, 从而为患儿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当然, 由于患儿体质、具体病况的复杂性及检测失误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CPR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存在误差,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宏观上研究其诊断小儿感染疾病的价值。患儿血清CRP阴阳性及其水平的变化也能够反映出细菌感染型及病毒感染型患儿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状况,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令清, 李颖佳.CRP、ESR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3 (4) :101-102.

[2]叶章强.C反应蛋白检测儿童急性感染性疾病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1) :112-113.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鉴别诊断 篇2

输液反应是输液不良反应的简称,系输液引起或与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总称。在临床上时有发生,轻则发热、寒 战、出现皮疹或是荨麻疹、皮肤瘙痒,重则昏迷、休克,甚至死亡。输液反应可分为热原反应、变态反应及其他几种类型。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很多,除了药物本身 的问题外,与输液器具、操作也有关系。及时、有效地治疗输液反应尤其重要。输液反应临床上常见类型:

1.发热反应 :常因输入了致热物质(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其他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物)引起,其机制是输液过程中某种因素直接或反射性的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2.急性肺水肿: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其机制是由于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3.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臵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所引起的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是在输液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所致。

4.空气栓塞: 输液导管内的空气未排尽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输液时导管气体未排尽而使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如果气体量小,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达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但是如果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可造成立即死亡。

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

1、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过敏原种类繁多,植物(花粉、枯草等)、动物(恙螨、蜂毒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等)、食物(菌类、草莓、牡蛎等)的某些成分对于敏感的人都是过敏原。过敏原与呼吸道粘膜或皮肤接触或食入消化道,就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发生必须有过敏原与相对应的抗体(主要是IgE)接触。IgE抗体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能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之变为敏感细胞。其中的肥大细胞广泛而大量的存在于皮下、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的粘膜中,细胞质中富含分泌颗粒。当敏感的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遇到过敏原时,便开始大量分泌组织胺等具有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使血管舒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大,渗出液体增多,形成局部红肿、灼热、流涕、流泪、喷嚏等。及时给予抗组织胺药,可使症状缓解。另一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哮喘)

2、肥大细胞分泌的不是组织胺,而是慢反应肽其作用是使平滑肌持续收缩,抗组织胺药无效,但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可得缓解。临床上,对于频繁引起过敏的药物应作过敏试验,阳性者应放弃使用。对已知过敏原的过敏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对已知过敏而又不得不使用的药物(如外伤患者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需作脱敏治疗。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从机制上是有别的,而且大多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输液反应,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就可以减少发生,对于过敏反应一定要掌握好试敏的阳性判断标准,对于不能定准的要视为过敏,另外要详细问清过敏史和家族史,这样也会减少过敏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再就是平时做好这方面的培训,明白什么是过敏反应,什么是输液反应,知道如何解释和处理反应的发生,这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鉴别诊断: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不难。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口,真正鉴别比较困难。两者本身也有重合,输液反应中的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所幸两者治疗有许多共同点。所以这个话题颇为复杂,但临床也有规律可循。1.过敏反应首先应明确的是与药物的种类和病人的体质差异有明确的相关性,而输液反应与输液的环境、护理操作关联较大。

2.从时间窗内的发生率来分析:过敏反应是散发的,而输液反应在某段时间内是集中发生的。如果不能去除诱发因素,则会持续发生。

3.从症状上分析:过敏反应多见于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哮喘、过敏性休克等。而输液反应绝大部分表现为寒颤,体温骤升,一般出现于输液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有些可在15分钟内发生。寒颤往往是患者再次寻求医生的首发原因。过敏反应引起的药物热,发生比较缓慢,不停药则顽固。发生体温骤升的情况机率很低。

4.在不考虑个体差异的情况下,临床医生都有这样一个概念:有些药物比较容易过敏,有些药物则很少发生过敏。举个例子:同一个病人,第一次因感冒输液青霉素,出现皮疹,那么首先考虑过敏反应。第二次,因急性胃炎输液西咪替丁,过程中发生寒颤高热,那么首先考虑输液反应。所以顺着药物这个藤去摸瓜,也是比较有指导作用的。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篇3

【关键词】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感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36-02

感染性疾病主要有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两类,为了明确感染性疾病的类型及特点,有必要加强临床检测[1]。本次将我院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72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纳入研究(观察组),取同期72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其目的是探讨了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观察组72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我院,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分布在2岁到67岁,年龄均值(46.8±2.3)岁。同期对照组72例体检正常者,男39例、女33例;年龄分布在3岁到68岁,年龄均值(46.9±2.4)岁。在基本资料上,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均进行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就诊时,基于无菌的条件下,分别采集患者静脉全血2-3ml于普通管,2ml全血于EDTAK2(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管,普通管用于迈瑞BS-2000M生化分析仪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免疫比浊法);EDTAK2全血用于sysmexXN-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检测。阳性参考范围:C反应蛋白检测值>10.0mg/L;白细胞>10.0×109/L。

1.3判定指标

(1)敏感性:指的是真阳性率,在使用CRP、WBC检测有异常状况出现时,患者实际也有感染症状出现,则存在敏感性。

(2)特异性:指的是真阴性率,通过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检测,患者无异常情况,且也无感染,则存在特异性[2]。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X(—)+S)为计量资料,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72例患者中,C反应蛋白检测异常52例,阳性率为72.22%;白细胞计数升高56例,阳性率为77.78%。对照组72例体检正常者中,C反应蛋白检测异常0例,阳性率为0%;白细胞计数升高4例,阳性率为5.56%。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C-反应蛋白(CRP)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机体在遭遇组织损伤或者感染的情况下,血浆中的急剧上升的蛋白质。CRP是由肝细胞合成,在正常情况下含量极微量,感染发生后6—8h即开始升高,24—48h达到高峰,高峰值可达正常的数百倍,在感染消除后其含量急骤下降,一周内可恢复正常[3]。而CRP在病毒感染时无显著升高,这为疾病早期感染类型的鉴别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因此可将其视为一类评价人体对细菌感染敏感性的指标。因CRP是由肝细胞合成,在肝细胞严重受损时CRP合成障碍,即使有感染的出现,CRP也可能正常,这是CRP检测感染性疾病存在的不足。

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来说,白细胞(WBC)在轻度感染时可正常或略为增高,但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若病人WBC基数较低或使用某些抑制白细胞升高的药物时即使存在感染WBC也不会超过参考值上线,这是感染性疾病中WBC存在的缺陷。

针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由于CRP与WBC检测均存在缺陷,建议临床采取CRP与WBC计数联合检测,且临床有学者通过这两项联合检测,发现能够提升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敏感性,进而为进一步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4]。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将同期收治的72例感染性患者和72例体检正常者纳入研究,均进行CRP和WBC计数联合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72例患者中,CRP检测异常52例,阳性率为72.22%;WBC计数升高56例,阳性率为77.78%。观察组72例患者中5例为肝炎患者,考虑为肝细胞受损致使CRP合成障碍。对照组72例体检正常者中,WBC计数升高4例,阳性率为5.56%,考虑为生理性增高。

综上所述,可得出结论: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感染性疾病,具备显著的指导作用,可提升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敏感度,以此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治奠定有效基础,因此值得采纳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韫晖.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03(12): 188-190.

[2]黎艺.联合检测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在小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08(11):1132-1134.

[3] 魏欣,曾邦雄,袁世荧.降钙素原——细菌感染全身反应的新指标[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2,23(2):82-83.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篇4

关键词:C反应蛋白,感染性疾病,儿科,应用价值

C反应蛋白是机体在组织损伤、感染等应激下由肝脏合成而产生的急性时相蛋白, 与白细胞计数等常规检查相比, C反应蛋白更加灵敏、可靠, 有利于感染病的诊断, 因此, 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就诊的120例儿科病房感染性疾病患儿的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 说明C反应蛋白应用于感染病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7月于我院就诊的感染性疾病患儿120例, 男性72例, 女性48例;年龄在3~13岁, 平均年龄为7.2岁。其中, 肺炎46例, 上呼吸道感染23例, 肠炎13例, 支气管炎36例, 败血症2例。按照感染微生物种类划分, 120例患儿可分为病毒感染组50例与细菌感染组70例。

1.2 检测方法:

采用Quick Read CRP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用雅培CD1700全自动血球计数检测血常规。所有患儿在入院后24 h内进行静脉抽血检查, 对患儿病症进行基本评估, 选择受试对象末梢血进行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验, 同时检查尿常规、痰培养及大便常规等检查, 以确定患儿病情。

1.3 诊断标准:

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8 mg/L为上限, 0~8 mg/L正常, >8 mg/L为阳性;参照儿科疾病临床检验标准来评定白细胞检测结果, 5×109~12×109为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s) 表示, 以t进行检验, 组间差异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 病毒感染组与细菌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计数及白细胞计数都有一定程度提升, 且C反应蛋白计数提升幅度更大, 两组间具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通过观察细菌感染组住院2 d后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发现, 三者均下降, 且C反应蛋白降低幅度更大, 这与入院前具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C反应蛋白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更为灵敏[1]

C反应蛋白因各种细胞因子作用使得肝细胞产生的急性时相蛋白, 在组织损伤及炎性反应时, C反应蛋白浓度上升, 经及时治疗、机体免疫等作用, 可使炎症得到控制, 在损伤组织恢复或炎症被控制条件下, C反应蛋白的浓度将下降。由于C反应蛋白对机体应激反应具有高灵敏性、高可靠性, 所以, 其被应用于感染病初期检测中, 并发挥着鉴别、诊断病原体的重要作用[2]。

一般情况下, 在细菌感染早期, C反应蛋白计数上升幅度为15%~35%, 而病毒感染早期的数值变化并不明显。本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且病毒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的变化值显著, 提升幅度较大;患者的年龄、体质、性别等对C反应蛋白的浓度具有一定影响, 甚至会出现常规白细胞值正常而C反应蛋白出现阳性的情况, 由此可判断, 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反应灵敏度较高[3]。

再就是, 感染性疾病的感染程度对C反应蛋白的浓度产生一定影响, 疾病感染程度越高C反应蛋白的浓度就越高。有研究发现, 感染性休克程度对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数值影响显著, 病情越严重, 患者的C反应蛋白数值就越高, 且说明预后更差。

3.2 C反应蛋白应用于儿科感染病诊断中的作用

由于儿童体质差、自身免疫力低, 经常会发生感染性疾病, 因此, 儿科作为感染性疾病较多的科室, 采用C反应蛋白对患儿进行感染病诊断, 更具显著意义[4]。

小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形成期,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 其免疫能力、自我防御能力差,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等常规检查并不能准确反应某些感染性疾病, 尤其是白细胞计数, 由于白细胞计数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常会造成诊断失误或是诊断错误, 进而影响患儿治疗, 如在非细菌感染下, 高热作用对白细胞数量产生显著影响, 造成白细胞数量上升, 若采用白细胞计数, 则便会产生错误计数, 但是依照理论, 非细菌感染并不能引起白细胞数值变化, 因此, 限制了常规检查[5]。

经过研究发现, 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计数在感染后均有所上升, 从细菌感染组三项指标升高度来看, C反应蛋白的上升更为显著, 而此研究与其他研究资料所反应的C反应蛋白的平均数值基本相同, 者有力说明了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可靠性。同时, 病毒性感染组研究发现, C反应蛋白数值也有所上升, 但上升不明显。

综上所述, 由于儿童免疫力较低, 易形成感染性疾病, 要避免感染性疾病蔓延或加重, 必须利用合理的检测技术对感染性因素进行检验。C反应蛋白的浓度变化随感染性疾病的轻重度呈现显著变化, 疾病程度越高, 其计数提升度越高, 鉴于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健全, 感染程度与C反应蛋白的关联性可能更为明显, 因此, C反应蛋白应用在在儿科感染性疾病检测中, 可有效鉴定患儿的病情, 并帮助医师进行对症治疗, 减少抗生素滥用, 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宋文仕, 郭玉娟.C反应蛋白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 2010, 31 (3) :259-260.

[2]步军, 孙建华, 朱建幸.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在早产儿早发感染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9, 11 (10) :332-333.

[3]葛青玮, 高原, 黄洁.高敏感C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12, 27 (4) :211-212.

[4]单丽沈, 刘春峰, 袁壮, 等.血清CRP在小儿感染性休克中临床意义的探讨[J].小儿急救医学, 2010, 17 (8) :84-85.

莫把特殊的妊娠反应当疾病 篇5

1.咽喉疼痛

有些孕妇从妊娠的第5个月开始便会出现咽喉部疼痛、声带和喉室带松弛水肿、声音嘶哑,甚至失音的现象。这是孕妇对孕激素的一种过敏反应,绝大多数的此类患者不需要治疗,分娩后会迅速自愈。孕妇要防止这种反应出现,平时就应注意加强自我保护,如预防感冒、不过多讲话、避免大声喊叫、避免产生躁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多喝开水等。当孕妇咽喉部的疼痛较剧烈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地含服一些清凉剂。

2.乳头泌液

有的孕妇乳头会分泌液体。这是女性在妊娠期生理发生改变引起的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孕妇的乳头会分泌少量无色透明的液体。如果孕妇的乳头出现泌乳现象,则有可能是其体内雌孕激素下降、发生死胎及乳房肿瘤等原因引起的。此时需立刻到医院做胎动、胎心音及乳房等方面的检查。

3.关节炎

很多孕妇都会出现下肢水肿的症状,但少数孕妇会出现妊娠期关节炎。这是由于孕妇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发生了改变,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变得不协调,导致了水钠的排出量减少,从而使关节腔内具有润滑作用的液体发生了质和量的改变。孕妇因此会出现关节肿胀、酸痛等症状。尤其是当保护膝关节的脂肪垫发生水肿,压迫脂肪垫内敏感的神经丛时,孕妇关节炎的症状会更为明显,可出现关节剧烈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进行局部热敷或按摩可以减轻该症状。

4.哮喘

少数孕妇对妊娠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减少特别敏感。此类孕妇可在妊娠后3~4个月内出现细支气管痉挛、肺泡充血过度、肺泡弹性减弱、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哮喘症状较轻者不需要治疗。如果孕妇的哮喘症状较重,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5.全身瘙痒

有的孕妇在妊娠后会出现全身瘙痒的症状。这是孕妇血液中雌激素浓度增高和肝脏内胆汁淤滞造成的。防治该反应的措施是忌食辣椒、酒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穿化纤质料的内衣裤、不接触过敏原、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果孕妇的瘙痒症状较严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扑尔敏、敏迪、赛庚啶等抗组织胺药。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在妊娠的头3个月内不要使用此类药物,以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或造成胎儿畸形。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儿科接收的52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男35例,女17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51±1.27)岁;所有患儿均经相关检查后确诊,诊断为细菌性肺炎1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3例,细菌性肠炎7例,支气管炎4例,儿童猩红热5例,泌尿道感染1例。另外选取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52例作为对照组,男34例,女18例,年龄2~7岁,平均(4.12±1.88)岁。2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儿与健康体检儿童均使用江苏南京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FIA8100免疫定量分析仪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其中试剂、定标液及质控品等物品均采用本公司配套设置,将参考值设定在0~6 mg/L[2]。白细胞计数的检测均使用深圳迈瑞生物公司提供的迈瑞BC-5100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试剂、定标液及质控品等均采用本公司生产的有效期内的产品辅助进行,其参考值设置在(4.0~10.0)×109/L[3]。

所有患儿及健康儿童标本的采集,均取其无名指指尖末梢血进行检查。事先取2支试管,分别装上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及白细胞检测对应的稀释液,将取的血液标本分别装入2支试管中,开始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和白细胞检测,观察其变化。

1.3观察指标:结果观察并对比2组儿童的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及白细胞阳性率;同时对比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检测的阳性率;并观察所有患儿各类细菌感染病种对应的超敏C-反应蛋白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及白细胞阳性率对比:5 2例对照组儿童的超敏C-反应蛋白值均在标准值0~6 mg/L,白细胞值均在(4.0~10.0)×109/L,各项检测值正常,无阳性率发生。52例观察组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值超过6 mg/L的有49例,阳性率为94.23%;白细胞值超过(4.0~10.0)×109/L的有41例,阳性率为78.85%。观察组患儿的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健康儿童,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白细胞检测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儿各类细菌感染病种对应的超敏C-反应蛋白情况:12例细菌性肺炎患儿中,12例呈阳性,超敏C-反应蛋白值为(29.7±5.7)mg/L;23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22例呈阳性,超敏C-反应蛋白值为(32.4±6.4)mg/L;7例细菌性肠炎患儿中,6例呈阳性,超敏C-反应蛋白值为(25.3±4.4)mg/L;4例支气管炎患儿中,4例呈阳性,超敏C-反应蛋白值为(26.5±4.3)mg/L;5例儿童猩红热患儿中,4例呈阳性,超敏C-反应蛋白值为(35.3±5.9)mg/L;1例泌尿道感染患儿中,1例呈阳性,超敏C-反应蛋白值为(15.5±2.5)mg/L。

3讨论

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儿科比较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病,而导致儿童发病的主要病原体就是细菌和病毒[4],患儿病发后会出现各类疾病,包括肺部、支气管、尿路或肠道感染等多种病变,如支气管炎、肺炎、泌尿道感染、肠炎或猩红热等,主要伴随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严重造成影响。因此,准确的病情判断非常重要,可作为有效的对症治疗依据,提高患儿的身心健康质量。

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检查,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取血液生化试验,它是对病情判断较为准确的一种方法。在血液检查中对其进行白细胞检测是必然的,白细胞又叫做免疫细胞,在血液中正常的数量较少,而且体积也较大,当机体受到细菌或病毒侵袭时,白细胞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将病菌包围并进行吞噬,以此来抵御疾病,而当白细胞与病菌抗争时,计数会不断升高,因此在进行血液检查时,当白细胞计数明显超过正常范围值,则说明机体发生了炎性病变,从而对疾病进行良好判断[5]。但是白细胞计数检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对于患病的患儿来说,当期自身白细胞值本身低于正常白细胞值时,若其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白细胞值虽然上升但也不会太高,而且在患儿刚患病初期,白细胞值上升的计数没有那么高,从而会延误病情的诊断。这时需要有一种敏感度高、准确率高的检测方法来改变这种局面,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是一种先进的采用超敏感检测技术对血清进行检测的方法,它是一种血清C-反应蛋白,但较C-反应蛋白在急性期炎性病变相反也蛋白对炎症的检测率要更敏感,是一种炎症检测的标志物[6]。在常规细菌感染病变中C-反应蛋白是可及时进行检测的,但当发生病毒性感染时,C-反应蛋白则没有较敏感的检测效率,但超敏C-反应蛋白在初期细菌或病毒感染时就可进行高效率的检测和判断[7]。有效弥补了白细胞初期对病菌较低的检测效率和C-反应蛋白对病毒感染无明显检测的情况。而且超敏C-反应蛋白在检测中,不会受到患者年龄、性别、检测时间及是否进食的影响,具有灵敏度高、准确率高和操作方便等优点[8]。本研究也可表明,所有患儿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白细胞检测的阳性率,同时患病儿童的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及白细胞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儿童。

综上所述,对儿童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可有效确诊患儿病情,对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依据作用和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儿科接收的52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52例作为对照组,均取无名指指尖末梢血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和白细胞计数检测,观察并对比2组的阳性率及2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健康儿童,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白细胞检测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可通过较高的阳性率判断患儿病情,对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确诊有重要的依据作用和较高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

参考文献

[1]王清,仲玉强.探讨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15,45(4):57-58.

[2]赵新安.儿科感染性疾病中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2794-2795.

[3]孟君,程旭,解辉.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检测在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8):96-98.

[4]沈国森,徐致远.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白细胞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9):97-99.

[5]杨惠聪,原敏,杨彩娥.超敏C-反应蛋白(hs-CR P)检测在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20(5):268-270.

[6]沈莉英.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4):590-591.

[7]王佳丽.CRP、超敏CRP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儿科早期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107-108.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12月新生儿科感染患儿46例, 包括新生儿肺炎42例, 新生儿脐炎3例, 新生儿败血症1例, 同时选取这期间经血常规、血培养、X光片排除感染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32例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患儿分别采取静脉血用免疫荧光法作hs-CRP检测。

1.3 仪器及试剂

韩国生产的i-CHROMAReader免疫荧光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感染组hs-CRP水平 (80.3±23.5) mg/L较非感染组的 (1.3±0.6) mg/L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的常见病, 临床症状不典型, 进展快, 危害严重, 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就需要采用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诊断指标。CRP是由肝脏合成, 含5个多肽链亚单位, 非共价的结合成盘形多聚体, 血清CRP因参与了炎症发生和组织损伤修复, 在炎症早期即迅速增加, 血清CRP的水平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所以其可作为许多疾病非特异性早期诊断, 鉴别以及疗效评估的指标。 (1) 健康人血清中CRP浓度很低, 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引起炎症6~8h时, CRP迅速升高, 到24~48h达到高峰, 其升高程度与感染呈正相关, 峰值可为正常值的100~1000倍, 被认为是目前临床上最有用的急性时相反应指标。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 肝脏发育不完善, 因而产生的CRP量极微, 需用一种灵敏性更高的方法对低水平的CRP进行测定, 即 (hs-CRP) 测定。hs-CRP不受全血, 抗炎药物和激素因素的影响, 具有感染时迅速增高, 感染后迅速下降的特点, 测定hs-CRP有助于随访病程。 (2) 检测结果表明, 在细菌感染中, hs-CRP值明显升高, 因此, CRP可作为细菌感染的指标, 且连续升高比单次升高更有意义。从本组资料分析, 在感染组患儿中, 细菌感染组患儿CRP量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儿, 可见CRP可作为细菌性感染及疗效观察的指标。提高新生儿的早期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水平, 而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 积极治疗, 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故检测CRP水平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非常有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检测对新生儿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法分别对46例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和32例非感染性新生儿进行血清hs-CRP测定。结果 细菌感染时hs-CRP浓度明显升高, 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测定hs-CRP并观察动态变化, 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判断疗效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新生儿,感染

参考文献

[1]杨晓峰.C反应蛋白及其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1985, 6 (1) :12-15.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3月选取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和健康体检个体。其中选取细菌性感染患者60例作为试验组1。其中呼吸道感染19例, 泌尿系感染15 例, 胃肠道感染18 例, 胸膜腔感染8 例。另选择同期收治的非细菌性感染患者60 例作为试验组2, 从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60例为对照组。

方法:空腹抽取实验对象静脉血3 m L, 以3000 r/min的离心速度分离血清备用, 在仪器校准之后进行质控, 质控合格后检测所有标本的血清PCT和CRP的浓度水平。对PCT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 仪器为Smart Poct生化分析仪, 试剂为配套试剂。对CRP采用免疫比浊法, 仪器为日立7600 生化分析仪, 试剂为科华CRP试剂盒。以PCT>0.5 ng/m L、CRP>10 mg/L为细菌性感染阳性。

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 22.0 处理, 由于3 组数据属于非正态分布且方差不齐资料, 组间采用多个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CRP检测结果比较, 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PCT检测结果比较: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试验组1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试验组2 与对照组。试验组2 与对照组的差异虽然有统计学意义, 但是均值处于正常范围内, 无实际临床意义, 见表2。

筛检试验的评价:以血清PCT>0.5ng/m L、CRP>10 mg/L为阳性标准。求得CRP和PCT对细菌性感染诊断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和诊断符合率, 并做出ROC曲线, 可见PCT的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均高于CRP, 见图1。

讨论

白细胞为传统上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指标, 炎症反应的复杂性, 使得单纯的白细胞计数在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 随着技术的成熟, CRP和PCT的独特优势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4]。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有炎症或者急性组织损伤时, 可在4~6 h内迅速增加, 36~50 h达高峰, 峰值可达正常的100 倍以上, 且随着炎症的进行而持续增高, 其半衰期较短 (4~6 h) , 经积极、合理的治疗后, 3~7 h可恢复正常。除细菌感染外, 病毒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手术等均可使其升高, 对感染性疾病诊断缺乏特异性[5,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健康对照组之间CRP测定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CRP虽然有着较好的阳性诊断符合率, 阴性诊断符合率却偏低。导致CRP升高的因素复杂, 所抽取的60 例试验组2 样本中出现了CRP不同程度的升高39例。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发现, 肿瘤科、血液科等内科和骨科、产科等的标本以及急性胰腺炎、肾炎、骨折等疾病的标本, 不论是否存在感染, CRP均有较大几率出现病理性增高现象。当就诊的患者仅存在单纯性感染的时候, 适宜用CRP判断是否为细菌性感染, 患者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时候, 由于疾病发生机制的复杂性, CRP往往会因为其他的因素而升高, 从而难以保证诊断的正确率。

PCT主要在细菌毒素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产生, PCT含量与感染时病原体含量和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7,8]。有研究表明, PCT在感染后1 h即可从血清中检出, 其指标6~8 h迅速上升, 12 h达到高峰。感染后PCT较CRP升高的时间早, 且半衰期较长, 在感染得到控制后, PCT水平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严重细菌感染者, PCT含量升高得非常显著, 外周局部感染PCT含量正常或轻微升高[9,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PCT在大部分的细菌感染组标本中均显著的增高;在非细菌感染组出现了明显的增高只有2 例, 而健康对照组样本的PCT几乎不增高。在临床应用中, 可以有效判断患者细菌性感染是否发生,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在本研究中, 部分患者CRP升高, PCT正常;也有部分患者PCT升高, CRP正常。在排除方法学上的误差和个体生理差异后, 仍有诸多原因可以考虑: (1) 多种原因均可产生CRP升高的现象, PCT一般只在细菌性感染时明显升高。 (2) 在轻度的局部感染时, PCT一般不升高, CRP可有升高。 (3) 在细菌性感染发生后, 患者CRP水平的升高时间晚于PCT, 且持续时间小于PCT。部分患者在就诊时, 体内的CRP水平尚未升高, 或者已经从高水平降至正常, 而PCT在此时仍然处于高反应期。 (4) 单纯性细菌感染时, 对患者给予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后, CRP早于PCT出现下降;有其他疾病合并存在时, CRP的下降有可能被干扰。CRP和PCT均可作为用药是否合理的评价依据。

综上所述, 当患者发生感染时, PCT和CRP对临床感染性疾病均具有诊断意义, PCT比CRP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但两项指标的产生机理有所不同, 在合理使用抗生素上, 各有优势。开展联合诊断, 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更积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Chuh AA, Molinari N, Sciallis G, et al.Temporal case clustering in pityriasis rosea:A regression analysis on 1379 patients in Minnesota Kuwait, and Diyarbakir, Turkey[J].Arch Dermatol, 2005, 14 (5) :767.

[2]Hur M, Moon HW, Yun YM, et al.Com parison of diagnostic utility between 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for the patients with bloodcuhure positive sepsis[J].Korean J Lab Med, 2009, 29 (6) :529-535.

[3]Lee JY, H wang SJ, Shim JW, 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procalcitonin in patients with com m unity acquired lobar pneumonia[J].Korean J Lab Med, 2010, 30 (4) :406-413.

[4]Schuetz P, Mueller B, Trampuz A, et al.Serum procalcitonin for discrimination of blood contamination from blood-stream infection dueto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J].Infection, 2007, 35 (5) :352-355.

[5]Zakynthinso SG, Papanikloaou S, Theodoridis T, et al.Sepsis severity is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cicuiating thrombopoietin levels inseptic patients[J].Crit Care Med, 2004, 32 (6) :1004-1010.

[6]Ahmed I, Ghaafoor T, Wagar T, 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C-reactiveprotein and heamatological parameters in neonatal sepsis[J].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rk, 2005, 15 (3) :152.

[7]Van Vieuwkoop C, Bonten TN, Van't Wount JW, el al.Procalcitonin reflects bacteremia and bacterlial load in urosepsis syndrome: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Crit Care, 2010, (14) :206.

[8]Muller B, Harbarth S, Stolz D, et al.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accuracy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parameters in community-acquired penumonia.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07, (7) :10.

[9]Martin GS, Mannino DM, Eaton S, 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Sep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9 through 2000[J].N Engl J Med, 2003, 348 (16) :1546-1554.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篇9

关键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通常是由于患者体质及抵抗病菌能力较差, 从而感染其他疾病, 感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十分轻微, 甚至有些疾病不会出现临床症状[1]。本文将对降钙素原 (PCT) 与C反应蛋白 (CRP) 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 年11 月-2014 年11 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90 例, 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标准。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 每组各45 例, 其中对照组男23 例, 女22 例, 平均年龄 (43.5±4.3) 岁, 采取降钙素原 (PCT) 诊断方法;观察组男24 例, 女21 例, 平均年龄 (35.6±3.5) 岁, 采取C反应蛋白 (CRP) 诊断方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1.2.1 降钙素原 (PCT) 诊断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降钙素原 (PCT) 诊断方法, 在诊断前必须先抽取外周静脉血5.0 ml, 抽血前, 应避免摄取高蛋白食物, 避免大量饮酒。在抽血过程中,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以防因紧张造成血管收缩, 从而增加采血难度。采血完毕后, 医务人员应及时离心分离血清, 采取法国生物酶里埃公司VIDAs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进行诊断。

1.2.2 C反应蛋白 (CRP) 诊断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C反应蛋白 (CRP) 诊断方法, 在诊断前应先抽取外周静脉血5.0 ml, 抽血前, 应避免摄取高蛋白食物, 避免大量饮酒。在抽血过程中,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以防因紧张造成血管收缩, 从而增加采血难度。采血完毕后, 医务人员可采取日立718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乳胶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 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效果判定标准:按照笔者所在医院相关标准, 以血清中降钙素原含量≥ 0.5 μg/L, 作为阳性标准, 以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 10 mg/L作为阳性标准[2]。诊断效果评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性病菌得以显现;有效: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性病菌有所显现;无效: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性病菌未得以显现[3]。总有效= 显效+ 有效。

满意度调查:针对诊断效果、诊断方法、诊断时间、医患关系进行评定, 每项20 分, 总分100 分, 60 分以下为不满意, 60 分以上80 分以下为满意、80 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满意度= ( 非常满意例数+ 满意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诊断效果对比分析

两组诊断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16.3947,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诊断满意度分析

两组满意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总满意度为100%, 对照组总满意度为91.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17.2896,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感染性疾病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 为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患者应注意科学饮食, 应以清淡食物为主, 少食油炸食品[4]。医务人员可对患者进行正确引导, 给予患者口服抗病毒口服液、王老吉冲剂、板蓝根制剂、维生素C制剂等[5]。此外, 患者还应加强锻炼, 提高身体免疫力,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加减衣物。医务人员应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 密切关注其心理状况, 真诚倾听其身心感受, 并对症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其排解消极情绪, 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开展感染性疾病知识讲座, 让患者对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培训时间大概维持在1 h左右。培训内容可以涉及到药物治疗、疾病预防、饮食护理等方面, 培训结束后, 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填写健康教育手册, 便于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 护理人员还应该采取一定宣传手段, 让患者对疾病有深层次的了解。当患者出院以后,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用药进行嘱咐, 并定期进行电话随访, 对其恢复情况进行记录, 防止病情发生异常, 感染性疾病患者一旦病情加重, 必须要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医务人员应该多加嘱咐, 加强其对复诊检查重要性的认识。

降钙素原是一种蛋白质, 降钙素原 (PCT)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学分析法、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胶体金比色法、透射免疫浊度法[6]。放射免疫学分析法主要利用人工合成的多克隆抗体特异地识别和连接合成氨基酸降钙素原, 但该检测法耗时相对较长。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主要通过双单克隆抗体与PCT分子的结合来排除交叉反应, 该检测方法具有敏感性高、操作简便等优势。胶体金比色法主要运用抗抗钙素的单克隆抗体及抗降钙素多克隆抗体, 该检测方法具有易于观察、快速简洁的特点。透射免疫浊度法主要通过PCT与PCT单克隆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来使反应液浊度增加, 适用于批量检测, 该检测法具有自动化、简便、快速等特点。

C反应蛋白 (CRP) 是指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 是一种经典的急性时相蛋白, 其分子量为104 160D (105 000 道尔顿) , 是由5 个结构相同的未糖基化多肽亚单位连接而成, 其亚单位由187 个氨基酸组成, 电镜下呈环状对称的五面体, 不溶于水, 结晶为菱形, 可能被硫酸钠沉淀, 不耐热 (56 ℃, 30 min即被破坏) , 其电泳迁移率在 β 和N蛋白正常, 它具有激活补体、加强吞噬细胞的调理作用[7,8]。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 血浆中CR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癌浸润时迅速显著地增高, 可达正常水平的2000 倍。

本研究中, 分别给予两组患者采用降钙素原 (PCT) 检测方法、C反应蛋白 (CRP) 检测方法。两组诊断效果对比, 观察组显效29 例, 比对照组多3 例;观察组有效15 例, 比对照组多1 例;观察组无效仅1 例, 比对照组少4 例。两组总有效率相比, 观察组为97.78%, 比对照组约高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16.3947, P<0.05) 。两组满意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非常满意23 例, 比对照组多2 例;观察组满意22 例, 比对照组多2 例;观察组不满意0 例, 比对照组少4 例;两组总满意度相比, 观察组为100%, 比对照组约高9.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17.2896, P<0.05) 。

综上所述, 在感染性疾病患者中采取C反应蛋白诊断方法, 有利于提高临床有效性, 提高感染性疾病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云峰, 庄建奖.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临床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23) :145-146.

[2]罗婉霞.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 :19-20.

[3]李丽丽, 叶加建, 叶桦秀.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包头医学, 2013, 37 (1) :11-13.

[4]张巍, 陈春光.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5 (2) :88-89.

[5]蓝进.颅内感染性疾病中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测定意义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5 (24) :46-47.

[6]赵阳.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前降钙素水平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比较及联合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 (8) :1251-1252.

[7]段慧云.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 2014, 34 (2) :26-27.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0月~2006年12月收治心血管疾病患者78例,男40例,女38例,年龄>50岁,按冠心病临床分期,稳定心绞痛(SA)29例,不稳定心绞痛(UA)33例,心梗(AMI)16例。

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确定无心脑血管病,肾脏疾病也无脂代谢异常及近期急性损伤、细菌感染、风湿等疾病的健康者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50~55岁。

方法:均空腹采血样,3000转/分离心8分钟提取血清,用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仪,试剂Iron公司生产,基恩公司提供。采用免疫比浊法。

统计学处理:检测结果采用X±S表示,t检验。

结 果

结果见表1、2。SA及U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UA组AMI组与S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讨 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局部或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2]。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本身涉及损伤与炎症细胞的浸润过程,肺炎支原体、人类巨噬细胞等病原体感染引起CHD动脉粥样硬化的报道很多。这些病原体导致的血管内皮炎症病灶中,有大量CRP沉积,炎症细胞含有CRP受体,CRP的大量产生并活化炎症细胞,通过直接(浸润、聚集)或间接(产生细胞因子)作用,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一氧化氮(NO)功能减低失活,NO很快被分解并释放大量的自由基,引起血管痉挛,脂质代谢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氧缺血,而使心肌缺血事件发生。

因此,CRP可以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因子,是炎症和纤维增生反映放大的一种极为敏感信号。有研究证实AS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而炎症反应引起CRP含量增加,CRP在内皮损伤部位具有趋化单核细胞诱导单核细胞产生组织因子激活补体,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粘附分子等作用,加速AS形成等[3]

本组资料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CRP浓度普遍高于正常人群,在观察各种心血管疾病浓度时表明,随病情加重,CRP浓度逐渐升高。UA、AMI组高于SA组;在观察治疗前后CRP变化时表明,SA组治疗前后CRP变化不显著,UA、AMI组变化显著,说明抗炎治疗对这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可受较大。

综上所述,虽然CRP是一项非特异性的急性时相蛋白,但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作为监测项目是很必要的,它不仅能有助于区分预测和评价冠心病的程度,也为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徐也鲁.动脉粥样硬化——一种慢性炎症过程.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2001,9(2):93-95.

2 Maseri A.Inflanmmation,atherosclerosis and ischemic events-exploring the hidden side of the moon.N Engl J Med,1997,336:1014-1016.

上一篇:完美融合下一篇:高压给水加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