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乡镇农机管理

2024-05-18

搞好乡镇农机管理(精选四篇)

搞好乡镇农机管理 篇1

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缩小城乡差别,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水平的重要条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 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1.1 农业机械化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生产, 重点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尤其是粮食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化是构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农机在农田基本建设、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以及抗灾救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2 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强大支撑

我国农业正处于战略性调整阶段, 与此同时, 农机服务的系列化、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 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 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 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水产业, 由产中向产前、产后, 由种植、中耕、收割向储藏、保鲜、加工, 由设施农业向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延伸, 机械化作业几乎覆盖了农业的一切领域。面向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已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机械的载体属性, 使保障人力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的实施成为可能;机械作业的规范性、规模性, 使保障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机械化的高效性, 使保障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成为可能。

1.3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 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有2条: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二是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实践证明, 农业机械作业在粮食生产中, 不仅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而且能降低作业成本, 提高作业质量, 增加农产品商品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几年, 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加快、竞争激烈, 促使收费水平下降。一些关健农机化技术获得突破, 大幅度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 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在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赚钱致富。

1.4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

农业机械化促进现代农业文明,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

1.5 农业机械化是环境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凸现, 取得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的认同。如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 抑制地表扬尘, 防止水土流失;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能有效地控制焚毁农作物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问题。

2 乡镇农机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近年来, 通过大范围宣传教育活动, 居民及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但农村群众由于数量较大、居住分散, 加之文化水平及生活水平相对偏低, 因而交通安全宣传的效果不尽理想, 交通安全意识总体偏低。在乡村道路上, 无证驾车、酒后驾车、驾驶摩托车载人的违章现象随处可见。

2.2 乡镇农机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过去, 县村级农机管理组织已经建立, 广大的村级农机管理员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最了解掌握农机手的思想动态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 他们在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农业机械化的统计, 以及对有关农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发挥过积极而卓有成效的作用。然而, 近年来, 由于村级农机管理员的报酬长期得不到兑现, 加之一部分村管员年龄老化, 村级农机管理组织工作已经瘫痪;再加上机构改革后, 从县到乡农机管理人员大幅度地减少, 且乡镇农机员被借用或离岗, 严重地削弱了农机安全管理。

2.3 乡镇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经费无保障

农机安全管理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服务活动, 这种活动显然只有社会效益, 而无自身的经济效益。乡镇农机管理人员除了财政拨给工资外, 基本的办公经费都没有。特别是合并到农业服务中心以后, 整个单位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干部职工的下乡补助都无法解决, 需要开展的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整治等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农机安全管理得不到彻底有效的保障, 对新农机具、新技术的宣传、推广、使用更加无从着手。另外, 农机修理网点的建立健全和农机人员培训等经费也不到位, 既影响农业机械的管理、使用, 也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

2.4 乡镇农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设置不合理

经过乡镇机构改革后, 各乡镇虽保留了1名农机员, 负责本辖区内农机的具体工作, 业务上受县农机局指导。但是, 按照行政执法的规定, 单人不能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而且乡镇农机员没有相关的执法证件及制服, 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落实。虽然乡镇确立了农机监理分管领导, 采取了农机员与当地派出所、乡镇安办人员联合执法, 然而农机安全管理毕竟缺乏主动性, 农机安全管理仍然得不到有效落实。

3 搞好乡镇农机工作的对策

3.1 提高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认识

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 首要条件就是要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 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和抗灾等条件。而农机化是农村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活力的要素,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除了要培育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相应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外, 关键在于不断创造和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而农业机械就是最重要的先进生产工具, 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因此, 提高各级政府对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认识, 强化其管理职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 要加大对农机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宣传加强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引起社会各界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普遍关心和支持。

3.2 建立健全乡镇村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要将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构列入行政执法单位, 落实好人员编制, 每个乡镇至少要落实2名以上的农机安全监理员, 或根据现有情况按地域划分, 采取2~3个乡镇联合办公, 具体业务由县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指导, 并做好农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和相关执法证件办理等工作, 从而使乡镇的农机安全管理工作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要进一步做好镇、村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配备和经费的落实工作。按照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 对农机安全生产实行“政府牵头, 部门配合, 群众参与”和“以农机监管部门为主、乡镇为主、村为主”的立体式监督管理。建议由乡镇一级政府牵头, 组织乡镇安全办、派出所、农机等职能部门, 成立乡村道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将每条乡村道路、每个乡 (镇) 的交通事故起数及隐患整改情况分别纳入村、镇的年度综合治理考核体系。同时, 选择责任心强、热爱农机事业的村干部、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等作为村级农机安全协管员, 主要负责村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村农机宣传栏内容更新, 及时发布有关农机政策。

3.3 提高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素质

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素质, 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为此, 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 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二是切实搞好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轮训, 使其逐步在思想上、理论上、业务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以适应农机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强管理职能, 进一步增强服务观念。农机管理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很强的生产性、服务性和法制性。要大力培养热情优质的服务态度,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努力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良、知法懂法、业务精通, 在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基层农机队伍。

3.4 加强经费投入

搞好乡镇农机管理 篇2

一、现行乡镇机构存在的 问题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现行乡镇运行机制在一定的 历史 时期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毋用讳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行的乡镇行政运行机制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其表现有:

1、养了不少不该养的人。目前 乡镇机构繁多,一般乡镇各种机构都在25个左右,多的有三十多个。有的地方上面有什么机构,下面也设了什么机构,甚至有的上级部门的下属机构也在乡镇设立对应机构,有的上面一个机构,下面还设立了多个机构的问题,如农业局就在乡镇设立了五个机构,名为“农业五站”。每个机构少则3-5个人,多则3-5百人(中小学)。在人员安置方面,乡镇便成了收容所,不管你有没有编制,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派遣的人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那些有门路的人就钻这个空置,想方设法找主管人事的领导批条子向乡镇安置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有人借此受贿敛财,搞得乡镇人满为患,严重超编。一个乡镇(包括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县、市、区财政供养人员,有关执法部门自请的靠本单位创收(有的是非法创收)发工资的临时人员)总数少的3-4百人,多则上千人。乡镇人浮于事,干部无所事事的问题在乡镇机构中普遍存在。

2、收了不少不该收的钱。由于乡镇机构人员膨胀,造成了县、乡财政不堪重负,因而普遍出现了拖欠教师、干部工资的问题,有的地方教师、干部长年拿不到工资。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地方就给在乡镇的下级部门下达经济指标,完成任务方可发工资,就连政法系统的公安、法院、检察院都不放过,交警、林业、交通 等执法部门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搞钱。因而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向农民(包括被执法对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加重了群众特别是农民的负担,引发了农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另一方面,上级下达乡镇的财税任务(本应该由财政、税务部门完成的任务强压给乡镇政府)在违背经济发展 规律 和合理的增长率的情况下,每年以两位数的幅度增加。这样巨额的任务大大地超过了乡镇实际税(财)源和承受能力。为完成任务,乡镇政府只得照搬上级的一套,把任务分解到村一级。村里为了完成任务,就把任务分解到村小组,村小组就分解到农户。农民有意见,乡镇、村组干部强的就想方设法哄骗和强迫农民完成,农民不配合,因此就出现了牵猪、扒粮、强行扣除农民的农副产品销售款等问题,引发了不少恶性事件。软哄硬抢还是收不到的,乡镇、村组干部只好硬着头皮借债交税以完成任务,引发了乡镇、村、组债务问题,有的乡镇债务高达数百万元,村级债务高达数十万元,而且债番息,息上加债,形成恶性循环。

3、做了不少不该做甚至违法的事。一是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而沿用过去惯用的那套行政命令的做法,直接插手 企业 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具体事务,干涉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企业或农民做这做那。有的领导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如某某地方左一个亩工程,右一个万头工程,劳民伤财,加重了乡镇、村的财政和农民的负担,搞得干部群众怨声载道。二是承担了很多由专门执法部门担当的工作。如在财税工作上不是主要发挥财税部门专门人员的作用,而把乡镇干部当成了财税征收的骨干力量。因而出现了无执法权的非财税乡镇干部收税的违法问题。不仅“乡官当税官”,乡官还要当交警,在没有任何执法权的情况下管理集镇的交通;当警官在没有任何执法权的情况下管治安;而且在不少工作中还要书记挂帅、一把手负总责,违法的事干起来还头头是道。由于乡镇干部自己底气不硬的违法干多了,与群众发生矛盾的概率大大增加,群众因此把矛头对准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直接造成了群众与政府的对立。

4、该做的农民群众需要帮助的事又无能为力。目前乡镇的运行机制说是条块管理,有的条管的范围多一点,有的则少一点,但实际上关键部门和经济状况较好的部门则基本上是条管。由于这些部门人事、财政、财产权均不在乡镇,他们根本不听乡镇政府的。乡镇政府有什么工作要他们配合,不是凭工作,而是凭关系,因而出现了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反拍乡镇部门负责人马屁的怪现象。由于乡镇对这些部门缺乏控制能力,这些部门有什么问题,乡镇政府拿他们基本没有办法,如供销社卖假化肥,学校、医院、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工商部门乱收费,派出所、交警队、林业检查部门乱罚款,农民群众找政府,乡镇政府除了做点解释工作外根本无能为力。群众看见乡镇政府只知道收农民群众的钱,不能为农民群众办事,因而逐步产生了对乡镇政府的怨恨情绪。只要有什么事件一带动,他们就敢冲击乡镇政府机关,有的还酿成了重大的群体事件。

如何搞好乡镇文艺创作 篇3

事实上, 乡镇群众性业余文艺创作活动一直是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长期以来, 它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培养群众文艺兴趣爱好, 陶冶情操, 培养人才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做好文艺创作笔者认为:

一、要提高广大群众的审美鉴赏水平, 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开展业余文艺创作活动, 参加者都是来自最基层的群众。通过对他们当中优秀作品的阅读借鉴、宣传讲评, 使作者提高审美水平, 更加具体透彻地了解时代主旋律, 并且帮助一些人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对下一代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熏陶

业余文艺创作活动的参与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而他们在积极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极大学习热情。要不失时机地为他们举办各种文艺创作讲习班、培训班, 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文艺的兴趣与爱好, 从小培养文艺细胞、开发艺术潜力, 使孩子们在汲取艺术营养的过程中得到自身智力的发展, 提高读写水平, 得到多种效益。

三、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在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过程中, 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也相应带来了思想素质的提高。使健康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文艺创作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文明之风悄然兴起, 腐朽没落的思想、丑恶不良的行为、封建落后的习俗、有失文明的举止逐渐失去市场。

仅投入没有经济效益, 而且参与文化活动, 还要影响正常的劳动收入。税费改革以前组织乡村文化活动, 参加的人可以计义务工, 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义务工, 就很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 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 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 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尽快采取

四、要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本身也是一项情趣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 创作成果一旦问世、发表或流传开来, 必然会使广大群众在欣赏和阅读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五、要积聚文艺人才资源

文艺创作人才资源是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基础, 人才要从低级向初级向高级一步步培养, 而乡镇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正是培养“文艺幼苗”的摇篮和温床, 青少年带着文艺兴趣和创作技能升学、入伍、就业, 必将会在新的岗位上得到发展、开花结果。

1. 我们经常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如“小小说”征文比赛、

“书与我”读书征文比赛、“书画竞赛等活动, 广泛征集各种门类作品, 开展评比交流, 对获奖作品分等级发给证书奖金, 并在宣传阵地上广为宣扬, 造成浓厚的社会文化气氛。

2. 把那些锲而不舍、埋头创作并取得成效的作者作为典型和

榜样, 广泛宣传, 在文艺创作上卓有成效的行家里手, 镇文化部门推选他们为镇文联或是协会负责人, 经常请他们做经验介绍、讲课辅导, 并为他们举办作品展示, 在文友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激起了大家的创作热情

3. 为了提高文艺协会在全镇的知名度, 让作者有“用武之

地”, 他们经常组织作者下厂、下村撰写报告文学、写字、画画等, 为企业发展服务, 为配合中心工作服务, 让文艺创作与经济结缘。近几年来, 有几个镇通过组织创作人员为公司、工厂、村组撰写报告文学并且发表, 一方面为这些单位进行了宣传、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 另一方面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稳定了创作队伍。

4. 编辑整理出版专集, 扩大作品影响。对一些长期专心写

作, 积累了不少作品而没有发表的作者, 千方百计鼓励、帮助他们集结作品, 对作者一种很大的鼓励。尤其是青少年作者, 看到自己的作品选进了集子, 更为欣喜, 写作积极性一发而不可遏。

通过开展各项工作, 稳定了业余创作队伍, 作者们团结在文化站周围, 积极参加站办各项活动, 使全镇创作活动常抓常热, 每年都能按计划完成创作任务。

建设和壮大业余作者队伍, 繁荣群众文艺创作, 不仅仅是文化服务中心的事, 应该是各级领导和业余部门所共同关心的事。要让各级领导把群众文艺创作摆上工作议事日程, 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真抓、紧抓上。

有效措施, 切实加以改变。我们相信, 只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农村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

作者简介:

浅谈乡镇领导干部如何搞好依法行政 篇4

党的十六大指出, 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党中央依照我们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对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历史课题。

在我们国家,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 同时又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各项活动, 这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显著特点。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关键在于党必须依法执政,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执政权力。因此, 坚持依法行政, 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依法行政, 才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使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 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只有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才能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依法行政的思想意识, 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认真学法, 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是依法行政的前提

首先, 乡镇领导干部要做到依法行政, 必须抽时间、挤时间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只有不断掌握、了解法律知识, 才能做到心中有法, 处理实际问题时有法可依。有的乡镇领导干部由于长期从事基层工作, 事头多、工作杂, 平时学习抓得不够, 特别是极少数乡镇领导干部不知法、不学法, 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胸中无法, 违规操作。有的在抓计划生育工作时, 组织工作组撬老百姓的住房, 有的在推广农业科技时对农民已种下的庄稼强行铲除, 凡此种种时有发生。因此, 乡镇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法, 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才能更好地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减少行政中的违法现象。

其次, 乡镇领导干部要做到依法行政, 必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 尤其要树立两个观念。

一是树立职责法定和权责统一观念。任何职权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承担责任是现代法治政府的第一要务,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政府理应承担起与权力对等的责任, 对人民负责。政府违法行使权力要承担责任, 违法不作为也要承担责任。

二是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乡镇领导干部除了自己带头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 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外, 还必须要求辖区内干部职工人人遵纪守法, 争做学法、守法、护法的楷模。

3 坚持执政为民, 是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

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依法行政, 就是政府依照人民的意志行使权力, 为人民服务。因此, 依法行政的思想基础就是执政为民。

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恒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准则,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和正确选择。历经革命, 建设和改革, 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执政的基础在于人民, 执政的目的为了人民。

执政为民的关键在于努力实践, 抓好落实。要落实到政府的决策中, 落实到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 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 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事情抓起, 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执政为民的表现, 就是要在乡镇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和积极培育亲民作风, 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乡镇领导干部是否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树立亲民作风, 影响到一个乡镇全体干部职工工作作风的转变。领导是楷模, 是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家穷的”。能否树立亲民作风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威望, 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 要真正树立起亲民作风, 必须对人民群众做到“三真”。

真正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亲民, 首先要尊重群众, 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自觉坚持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尊重群众, 要真心实意, 不能虚情假意, 切忌流于形式, 力戒变成“作秀”。真情交往。尊重群众, 依靠群众, 其前提是深入群众, 联系群众, 始终同群众心连心, 同呼吸, 共命运。把群众当亲人, 当朋友多走动, 多交往, 多谈心,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党的温暖、关怀送给群众, 倾注深情帮助群众。

真诚服务。亲民为民, 最终都要落实到关爱群众、服务群众, 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凡是涉及群众实际困难的事情, 都要看成大事、要事、急事, 以真诚的态度抓紧研究解决, 竭尽全力地去办。

4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是依法执政的保障

依法执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 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领导干部要做到严格依法行政, 坚持执政为民, 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 这是以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根本观点。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们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作为人民公仆, 其权力从本质上说是责任、是奉献、是服务, 权力越大, 责任越重。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 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始终不渝地做到权为民所用, 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和行为准则。因此, 乡镇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改造主观世界,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 更要经常自省、自重、自警、自励、自律, 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守得住清苦, 耐得住寂莫, 经受得住诱惑, 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总之, 乡镇领导干部身在基层, 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颗针, 地位不高, 权利不大, 管事不少。直接面对群众, 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跟乡镇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工作作风, 是否勤政廉政有密切联系, 乡镇领导干部只有加强学习, 不断增进各方面的知识, 进一步转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清正廉洁, 勤政高效, 把群众的好事办实, 实事办好, 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政为民。

摘要:本文就乡镇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而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探索乡镇领导干部如何搞好依法行政。

上一篇:地区生产率下一篇:临床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