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勇气的文章:判给学生零分的勇气

2024-05-01

写勇气的文章:判给学生零分的勇气(精选4篇)

篇1:写勇气的文章:判给学生零分的勇气

前不久,一位上海的大学老师遇到了麻烦。他把数位学生的成绩判为零分,因为他们的作业是从网上“荡”来的,不过恰好这几位学生是毕业生,事关能否毕业,不仅学生家长叫板,学校领导也认为这是个“麻烦制造者”。

即使不是老师,讲清“零分”的道理也不难。拷贝别人的东西,哪怕一百二十分的好,这个分数也应给别人。此处“零分”不代表你水平高低,而是一个态度,没有劳动自然没有收获,更谈不上收获大小。

道理总是有情境的。简单因而就变得复杂。

这里不想说学生和家长,关键是校方。众所周知,高校就业率关乎学校的招生和经费,是让人头疼的大事。高等教育在逐步普及,教育观念也在变。这些年出现了不少新的说辞,最典型的就是“学生是产品”。

貌似新颖的说法实际上掩藏着深刻的危机。作为产品的学生,在大学主导者看来,“产销对路”是主要关心的问题。能否“卖得出去”(找到工作),是检验产品合格与否的标准;就业率的高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衡量“企业”(大学)生产效率的最重要指标。

从商品的逻辑来看,这似是无可厚非。在我们相当一批的主导者思路当中,尽管还扯着“教书育人”的大旗,但内在里“大学”已经与一般企业无异。于是,大学专业、课程设置、讲授方法的改革思路,也类似于市场营销,先做所谓的市场调研,寻找热点、空白点,形成差异化竞争,培养思路也是“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贴近现实,讲究实用”等等不一而足。

我并非看不到种种改革的益处,也并非天真地以为所有的大学都应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象牙塔”。但我坚定地认为,“大学”究竟是什么,它首先是不是一个“公司”,这是任何一位大学校长,乃至大学教师必须深入反思的问题。校方、家长、学生一致反对“零分”的出现,并非偶然。常听是大学老师的朋友说,大学生们最习惯性的问题是:这门课有什么用?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上面所说最简单的“零分”的道理,就成为最不合理的现象:因为影响到了“产品”销售。

古希腊先贤说过,“知识即美德”。在这种视野里,知识是我们探索世界、探索自我倚助的工具,是一个人智性和品格的成长,是在任何问题上独立运用自己心智的成熟过程。如果我们将起点改头换面为“知识即价钱”,则所有这些都成为次要或者可以被忽略的问题。我相信,在一场实用功利的狂欢中,日益变动不羁的市场,终究会以时间来惩罚我们。

判给学生零分,是需要勇气的。我佩服这位老师,他以行动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学生究竟应被看作是什么?

篇2:让学生重获面对写作的勇气

我愕然:作文还能背出来?!笔者问他:“你所背的作文从哪来?”

“网上,还有习作例文选。”

这引起笔者深深的思考:一名中职学生,如何构思一篇作文、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形成文字,而且还是自己熟悉的话题,都找不着方法,要寄赖于这种应付式的办法,这说明什么?过去,我们说,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教师的这三个使命正在发生变化,属于教科书范围的授业和解惑,将大幅度被信息技术所取代,教师主要的使命,将在于“传道”。一方面是基本求知方法的“道”,一方面是做人基本道理的“道”。也就是说,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让他得到多少“鱼”,而是捕鱼的技巧,以及面对大海的勇气。学生之所以写不出作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自信,也没有恰当的方法。

中职生绝大多数是考不上普通高中转而选择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薄弱。当他们怀着一颗曾经在学习上受伤的心,踏入陌生的职业学校的大门,纵使失落也会带着几分希冀和憧憬,希望信心在这里点燃,道路在这里延伸。他们的习作能力较弱,词语积累有限,表达不流畅,同时,观察能力不足、阅读量相对较少,因此他们无法从丰富的生活中提取习作素材,在习作中常常觉得无话可写。

笔者以为,至关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习作中学会如何流畅地表达,语句通顺,言之有物,不但知道如何写,更应该知道写什么。可行的提高写作水平的办法是由随文练笔开始,逐步提高,最终达到自由练笔。

一、依托文本内容有效设计随文练笔

教材中丰富的文本内容是有效设计随文练笔的源泉,依托它们可以设计为续写故事、仿写人物对话、内容延伸、情感补白、景物描写、前景拓展等。设计的随文练笔不但要有助于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习得其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还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提升其情感与语感体悟。这是一条重要的“捕鱼”技巧。

人物描写是作文的常见内容之一,它往往要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尤其是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因此,语言(对话)的描写在习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设计随文练笔的着力点。例如,高教版教材语文(基础模块)课文《荷花淀》中水生夫妻之间的一段对话,要从上下文及当时的语境理解水生嫂平淡话语中的深切情感。她是个深明大义的人,理解支持丈夫带头报名参军,但嗔怪他不事先告知。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课文,引导学生感悟对话在表现人物的品性与感情中的作用。

随后,老师不妨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模仿其语言表达形式,通过人物不同的对话体现人物特点。设计小练笔,例如:

刘雯与李涵是好朋友,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时,刘雯向李涵借了一台掌上电脑,但不知道怎样弄丢了。活动结束时,刘雯和李涵都有些不好意思,刘雯有话想对李涵说,但欲言又止,只是紧张地紧握李涵的双手,终于鼓起勇气说:“李涵,我会承担责任,我会想办法还给你的,我会做个好汉的。”

“你会的,我从来相信。”

……

师:同学们,李涵听了刘雯的话,又会怎样说呢?请你们运用合理的想象,用多种语言形式续写他们的对话。

另外,在文本的阅读和鉴赏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谋篇布局方法。例如,阅读《离太阳最近的树》,要理清课文围绕沙漠与红柳写了什么事情,笔者出示了填空题:有了红柳,沙漠( );而红柳遭到人类的斧斤之灾,沙漠( )。这不仅是红柳的悲剧,更是人类的悲剧:无知短视,不断恶化着自己的生存环境。这样,学生就能较具体地明晰了材料组织及谋篇布局方法。

又如,《我的空中楼阁》的多层面绘景艺术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成就了一篇意境深远、艺术感染力强的写景散文。作者结合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全景式的描写横向展开,着力描写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绿树、花园、围墙、交通等,从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赞美,非常值得学生借鉴。为此,笔者设计了随文练笔:

仿照此文的结构和顺序介绍校园的小花圃:交代小花圃的位置及总体印象——它的周边环境——重点描述它的特点——对它的赞美和保护。要求有适当的想象和恰当的修辞手法。

写作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学习模仿别人的写作方法是提高习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二、搭建情境平台让学生自由练笔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告诉我们,中职的语文教学应当听、说、读、写并重,突出语文的运用、实践,重视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中职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小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学生经历了模仿阶段,基本掌握了作文的语言表达技巧、谋篇布局方法等,最重要的是习作要有鲜活、生动的内容。为此,需要通过搭建情境平台让学生自由练笔,让他们有想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写感兴趣的事,写真善美的事。

写作需要自由的土壤和空气。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写,写自己印象深刻和自己快乐的事情。这样的作文可以不定期写,不限题目、题材、可自由发挥,以短作文为主,二三百字即可,纯属练笔。

写作需要真情实感。笔者鼓励学生敢于写真话、写身边的人和事情,敢于写真情实感。有生活就有写作素材,它来源于生活。只要多观察生活,善于联想和提炼,少些束缚,多阅读和多练笔,写作就不是一件难事。

例如,可以对学生说,小明的爸爸特别想在阳台种花,请你向小明的爸爸推荐一种能打动他的花,自拟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例如,完成“写景状物”的习作指导后,老家在从化的王晋如这样描述她的家乡:

……秋收时节,远近闻名的砂糖橘成熟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漫山遍野洋溢着欢声笑语。家乡砂糖橘的特点是:个小,无核而且清甜。砂糖橘的果树并不高,我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摘到,还经常跟小朋友躲在树下捉迷藏呢!砂糖橘给家乡带来了不少的收入,许多勤劳的村民还都因此盖起了小别墅呢!

吴刚这样描写他上学驻足的校园一角:小花坛是用瓷砖砌成的,有两层。那里四季都是一个绿色的小天地。下面有一些盆栽的小树,树下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花小草,可是谁想得到这些小花小草也有特别的地方呢:那花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清香,由于这种香味很淡,所以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小草的叶子嫩嫩的绿绿的,像绿色的屏障,好像一直都是绿的。周围有好几棵小树像绿色的小伞为我们遮风挡雨,中间有一棵特别高,好像在说:“我要爬上峰顶!”小花坛每天都有一些小蝴蝶、小蜜蜂来玩,小树小花也很欢迎这些贵宾来作客,小树摇摇摆摆的向昆虫们敬礼、问好,小花献出最香甜的花粉来招待这些贵客……

这种自由练笔的习作很生动,也有味道。去除固定题目的束缚,让学生自由练笔,可以促使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常反思和多积累,假以时日,学生就具备了表达自己的勇气。可以想象,当他们身怀娴熟的“捕鱼技巧”走向“大海”时,将会有丰硕的“渔获”。

参考文献:

[1]潘君莲。练笔与文本的契合——低中段有效随文练笔的思考与探析[J].小学语文教学,2012,(9):45-48.

篇3:教学的勇气,就是返回自身的勇气

美国教师帕克·帕尔默就是这样的追问者。在《教学勇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美)帕尔默著,吴国珍等译)这本书里,他通过对教学勇气的追问,建立了这样一个信念:优秀教学不能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这一信念与教师的心灵有关。很少有人像帕尔默一样,如此关注教师的心灵,并以如此的方式进入教师的心灵。因而,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引导教师返回内心,走向自我的书,是试图超越于外在的技术、技巧,而走向内心的书,是一本涉及到教师的灵魂奥秘的书”。帕尔默提醒我们。教学不外乎是人生中的心灵工作,是生命本身的一件乐事,既游离于学科又与学科关系密切。教学对于教师本人最大的价值在于,教学滋养着他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在他看来,任何一本讨论教师的书,都不能不涉及到教师的心灵问题,都应该以某种方式去探索教师的灵魂奥秘。

提到教师,人们常常马上想到的是教学,是艰辛的劳作,进而联想到奉献精神,仅此而已。似乎“奉献或牺牲”就是教师全部的灵魂奥秘。在这样的灵魂世界里,教师的灵魂是圆满的、完善的,笼罩其上的天空始终是晴空万里,彩旗飘扬,这样的灵魂始终流光溢彩。与此同时,教师情感中的焦灼、困惑、迷惘、痛苦等心灵风暴常常遮掩在黑暗里,教师心灵中的软弱甚至懦弱,常常被视而不见。在以往,教师的勇气,是朝外的,是面对学生和教学之事的,因而是与自己无关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常常被教导,要勇敢地面对教学中的困难和失败,要无惧地面对学生的挑衅,换而言之,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迎接“外部”的挑战,很少有人告诉他们如何迎接“内在”的挑战,很少有人直截了当地相告:你需要回到自身,你需要返回内心,直面你的内心,透析精神懦弱、心灵浮躁、灵魂无根等种种心灵的缺失,将它们勇敢地挖出来,置于阳光之下,日日揣摩反省。

在教学中,教师之所以常常缺乏勇气,是因为我们往往把这些困境归结为外部环境,归结于学生,但很少归结于自身,很少从自我的角度去寻找教学困境的根源。我们缺乏面对自我的勇气,当自我受挫,遭遇伤害之后,立即匆匆忙忙地奔赴外部,寻找可以疗伤的止痛药和安慰剂,然后把它们像膏药一样贴在创口处,像遮羞布一样遮挡自己的隐私。殊不知膏药下的伤口正在持续地腐烂,遮羞布里的隐私正在发生隐秘的癌变。帕尔默的意义就在于揭开了灵魂的伤疤,让丑陋的、腐烂的、触目惊心的伤口裸露出来。他以充满激情的理性方式对教师的心灵说了真话,这是一本说真话的大书。种种关于教师心灵的真话,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教师具有对自我的恐惧,害怕打破心灵的幻象,害怕看到那个因幻象消失后裸露出的存在着种种缺失的“我”,因此,他缺乏返回自身的勇气。这句话背后的预设是:教育者首要的任务不是塑造别人,而是重建自身。

仅仅把教师视为“牺牲者”,并不能简单地视作具有“教学的勇气”,如果同时牺牲掉的是返回自我、正视自我的勇气,如果这样的牺牲是以丧失自我存在的价值为代价,那么,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懦弱的牺牲和不道德的牺牲,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份报告中所言:“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

如果教师敢于牺牲自我固有的种种幻象,敢于因承认心灵的缺陷而牺牲对自我的种种预设,敢于牺牲一遇问题就归结于外部因素的教学习惯,这样的牺牲,可以称之为完美的牺牲和有道德的牺牲,这样的牺牲,就是一种教学的勇气。因为,这种牺牲不仅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

对教师而言,教学的价值就是能够滋养教师的心灵。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不好的教学反而使自我的缺失弥漫扩大,从而变成对自我生命的伤害。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因教学而伤害了甚至摧残了身心的教师。好的教学之所以能够成全自己,滋养心灵,是因为教师将教学和自身认同、自身完整结合在一起,他不会只顾埋头于教学之术,而不顾教学之“我”,不会把外在的“技术”和内在的“自我”割裂开来。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回到内心世界,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帕尔默看来,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教师把自己的灵魂状态、所教的学科,以及教师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教师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折射了其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教师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他所看到的,他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相反,自身的不认同、不清晰和自身的四分五裂,是不好的教学的源头,是教师不幸的根源。

能够进行如此好的教学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帕尔默对此不吝笔墨:“好的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好的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归根到底,好教师拥有丰富的关于自我的知识。帕尔默深信,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藏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这种奥秘可以解释教学为什么如此复杂:因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两个过程如此紧密地缝合在一起,随着学生的变化和教师的变化,展现出复杂多变的格局。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与之相遇的首先不是学生,不是课程内容,而是自我。当教师还不了解自我时,他也不能够懂得他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这种对自我的知识,不仅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起始阶段很重要,对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至关重要。无论“我”处在教师生涯的什么阶段,无论“我”教的学科多么学术化、专业化,“我”教的东西都是“我”关心的东西——“我”关心的东西就是“我”的自我。这种对自我的关心,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漠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如果教师对自我毫不关心,导致灵魂失守,如何去爱护学生的心灵?

因此,教师爱的力量,首先来自于爱自身的力量。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我们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把我们的心灵找回,像优秀教师那样,将真心献给学生?获得这种力量的首要途径就是,返回自己的根基,在自己的根基上教学和思考,同时,将教师的根与学生的根相连。这时,教师的心灵就变成了一台动力强大,心思细密的织布机,“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一旦教师进入到了这样的共同体中,教师就可能重获失去的内心世界的资源和内在的力量。有心灵力量的教师,有完整心灵的老师,才会培育出具有内在力量的学生,才会教导学生获得完整的自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已经是或者即将成为教师的任何一个人,都值得看一看这本关注教师生存意义和心灵缺失的书,都需要将帕尔默的如下一番话作为教学的箴言:

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是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

篇4:写勇气的文章:判给学生零分的勇气

高德胜在《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勇敢作为人的一种卓越品质,有一个稳固的结构,它包括三个环节:否定(牺牲某些欲望、本能、要求、利益,战胜恐惧,忍受由此产生的痛苦)、审慎的思考和判断(仅指深度上的,不是时间长度上的)和肯定(对善的、美好的价值和事物)。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文明的勇敢”,它包括爱的勇敢、节俭的勇敢、高贵的勇敢和公共行动的勇敢四种主要类型,且彼此之间互通互渗。

文明的勇敢也需要教育的涵养和引导,但它无法直接传授,最有效的方式是用有勇气的教育来涵养有勇气的人。教育的勇气,在于肯定一些美好的价值、否定一些很难否定的压力,坚守作为自由行动者的教育立场;体现在对欲望的教育的否定、对心灵的教育肯定上;体现在对平庸教育的否定和对高贵教育的肯定上,坚守教育自身的高贵;还体现在对自身公共性的坚守上,教育必须抵御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超越个人利益,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利益,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道德高尚,以自身的行动维护公共利益和人类永恒的价值。

刘丙元:本真的道德教育应以人的多重存在为其人学前提

刘丙元在《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23期撰文指出,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割裂人性的伦理传统至今仍在支配着现实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成为当代道德教育无以自证进而难以获得令人信服的权威力量的根源。

人的存在是具体的、现实的,兼具感性与理性、生物性与社会性等多重特征,且这种多重存在构成了人的整体。正因为人是具体的多重存在,才需要道德来实现自身的自由自觉地扬弃,由此也才需要道德教育来发展人的自由自觉性,来指导人的自我扬弃的道德实践。道德教育体现着人的自觉意志,也使人产生自觉意志。故而道德教育不是为限制人而教育,不是为伦理规范而教育,它就是教人正视自己的多重存在,并发展自己的自由自觉性而不断扬弃自身,自觉为人,实现人之整体的可能存在。正是以人的多重存在为前提,道德教育才会由人的真实生活出发,对道德的解释更符合人性,更符合社会生活的现实存在,道德及其教育的真实意义才会得到合理性辩护。

秦行音:底线伦理、最低限度道德理论为价值观教育提供可能途径

秦行音在《教育学报》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教育所能具有的改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教育必须帮助年轻一代守住道德的底线。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神与核心部分,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的理论向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解决价值观教育缺乏实效问题的可能途径。

我们可以不把道德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订得很高,但必须使一些最基本的被人类社会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被年轻一代接受、内化,以引导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关乎个人道德成长、个人与他人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的价值观是底线伦理和最低限度的道德所必须要求的,因此,至少有几个方面的价值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关于个人的道德成长:仁爱、正直、诚实、守信等;关于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价值观:尊重、同情、责任等;关于成为合格公民的价值观:奉公守法、遵守规则等。此外,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需要吸收现代德育研究成果,使其更为生动和易被青少年所接受;我们处在一个“价值中空”的时代,价值观教育还要求一个公平、公正和具有关怀精神的社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写勇气的文章:判给学生零分的勇气】相关文章:

写勇气的小学素材作文04-30

写勇气给我正能量的作文04-26

勇气的小学生作文500字04-14

花的勇气范文05-16

关于勇气的作文08-01

探索的勇气作文05-04

为勇气喝彩的作文04-07

花的勇气解析范文05-27

有关勇气的作文范文06-19

读存在的勇气有感06-25

上一篇:右玉精神体会下一篇:吐火罗语成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