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会展经济

2024-05-13

国内外会展经济(精选十篇)

国内外会展经济 篇1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众多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的研究, 并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循环经济的实践, 包括企业层面的降耗、减污减排, 区域层次的废弃物交换和传递, 社会层次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从企业层次来看, 最典型的循环经济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3R制造法。从区域层次来看, 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形成生态工业园区。最为典型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走在世界前列, 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最全面的国家, 已经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具体法律;美国没有全国性循环经济法规, 但半数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

针对不同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方面, Sujit Das (1995) , Hirohiso Kishin (1998) , Yasuo Kondol (2001) , John E.Tilton (2002) , S.Spatari (2002) , Stuart Koss (2003) 分别对电冰箱、汽车、塑料包装材料、废金属、纸张等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策略进行了研究;物质减量化及物质减量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方面, Cleveland和Ruth指出, 特定企业或工业的原材料使用范围、运行机制、使用模式、物质减量化等对经济层面产生的影响以及物质替代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问题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Hond F, 2000) ;在原料与能量流动 (工业代谢) 的研究方面, Ayres等人 (2002) 对经济运行中原料与能量流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生命周期评价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的研究方面, 多年来LCA理论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在产品生态设计的研究方面, Allenby B.R. (1991a;199lb) 对有关企业产品为环境而设计 (Df E) 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生态工业园与工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方面, Frosch和Gallopulos (1989) 对工业生态学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并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在技术变革和环境的研究方面, S.Erkman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环境系统分析是技术研究方法的基础, 并诠释了工业生态技术;在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手段、立法等研究方面, Wulf-Peter Schmit (2001) 提出了推行生态型经济。

纵观国外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侧重于具体领域循环经济的应用和实现手段的研究, 缺乏系统性, 对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 且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国外实际情况进行的。 (2) 对于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 从原始资源到家用电器无所不包;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手段的研究比较多, 如经济手段、命令控制手段等。对于工业代谢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概念层次, 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上仍有待深入。

二、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状况

20世纪九十年代初, 循环经济的概念在国际上已经逐步传播, 九十年代后期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并很快得到国内的重视。近几年, 循环经济在国内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1、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特征等基础理论的探讨。

段宁 (2005) 、吴季松 (2005) 、曲格平 (2001) 、解振华 (2003) 、钱易 (2005) 、汤天兹 (2005) 、冯之浚 (2004) 、王益恒 (2005) 、齐建国 (2005) 、徐崇龄 (2004) 等对循环经济内涵展开了讨论, 归纳为三种: (1) 段宁等从循环经济的特殊属性考虑所给的理解; (2) 吴季松等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角度对循环经济的理解, 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种新的技术范式或是科技、经济和社会三者整合的经济; (3) 徐崇龄等认为循环经济是以循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季昆森 (2004) 、王钦敏 (2003) 等在“3R”原则的基础上, 对循环经济的原则作了一些扩展, 提出了“4R”原则。后来, 又相继提出了“5R”和“6R”原则。解振华 (2003) 、吴季松 (2003) 、曲格平 (2001) 、陆钟武 (2003) 等对循环经济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2、关于循环经济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研究。

诸大建 (1998) 就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诸大建 (2004) 、马凯 (2004) 、冯之浚 (2003) 、牛文元 (2003, 2004) 、王成新 (2003) 、李金恺 (2005) 等研究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提出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汤慧兰 (2003) 等对工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胡山鹰 (2003) 等提出了工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集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吴伟等 (2002) 探讨了工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机制。王兆华等 (2002) 运用经济学交易理论分析了工业生态系统, 揭示了系统共生的机理。耿勇 (2000) 、陈定江 (2002) 、刘力 (2001) 等学者在实践基础上对生态工业园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此同时, 肖松文 (2001) 、吴云波 (2003) 、王灵梅 (2004) 等探索了生态工业园区及园区内企业规划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3、对发展循环经济措施和建议的研究。

曲格平 (2001) 、陈之泉 (2001) 、冯之浚 (2003) 、解振华 (2003) 、马凯 (2004, 2005) 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认为发展循环经济要明确指导思想, 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三、评述

从国外循环经济实践来看, 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第一, 思想要转变。我们必须转变思想,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第二, 法律要先行。即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用法律来明确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国民的社会责任和相应的义务;第三, 政府要主导。政府甚至可以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等行为, 来影响、支持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四, 企业为主体。通过企业内部改进工艺和生产流程, 企业间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充分发挥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实践主体功能;第五, 建立相关社会机构。建立相关的非政府社会机构, 发挥其协调作用, 打造社会静脉产业链;第六, 舆论支持、全民参与。不断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提高国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提高国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刚刚起步, 尤其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缺少有关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和清洁生产等循环经济实现手段的系统研究。

综合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状况可以看出, 在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方面, 国内清洁生产、垃圾处理、环境无害化、生态经济等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研究虽然较多, 但应用循环经济基本思想解决煤炭企业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未形成规模, 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制定, 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在我国更少见。我们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经验, 根据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更系统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入手,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相关启示, 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状况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3]季昆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J].决策咨询, 2004.7.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 篇2

房价为什么是“稳步回落”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就是房地产市场,但是从今年各地举行的房展来看,我国的房价下降的趋势不是很明显。

对此,郑京平认为,目前,我国的房价是在稳步回落,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幅度也是在逐步回落。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的涨幅现在是逐季平稳回落,统计显示,一季度上涨幅度是12.5%,上半年上涨10.1%,而一到三季度是上涨8.8%。

现在反映房地产价格的指数,一个是全社会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即用销售额除以销售面积得到的价格,然后看它的上涨幅度。另外一个是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这个指数是70个大中城市的口径,三季度,房屋销售价格的指数是上涨了6.1%,二季度上涨8%,三季度比二季度回落了1.9个百分点。

因为这两个指数覆盖的范围不一样,统计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一个是用销售额除以销售面积,覆盖的是全社会,另一个是覆盖70个大中城市,而且是根据住房的代表规格品来进行统计的。

之所以说房屋的销售价格指数或者商品房的销售价格涨幅是逐步回落的,是因为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而不是全国普遍都有这种情况。如果说房地产业存在泡沫的话,也只是部分城市有泡沫,房价上涨比较快也是部分城市,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因此,调控也应当是从长远考虑。

正是因为这样,国家采取的政策也是重在规范和防止价格上涨过快,而不是说非要把价格突然一下拉下来,非要把房地产价格的投资增长速度突然降下来,这样既不符合经济运行的规律,也不符合政府和百姓的利益。所以房地产价格的涨幅和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幅度也应该是逐步回落的,这与政府所期望的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高油价对我国的影响为何“有限”

前不久召开的G20会议上,各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认为高油价会造成潜在的风险,那么,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郑京平认为,最近两年油价涨幅确实很高,每桶达到60美元到70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的价格,今年的油价将会比去年上涨40%左右。

这样的高油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已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样,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原油消费量的40%左右是靠进口的,尤其是对一些消耗原油比较多的行业和企业,影响会更大一些。但影响的程度是有限的,主要是基于以下的理由:一是我国总的原油消费量在世界上只占8%左右,如果是人均消费量就更小。而且其中尽管40%左右是依靠进口,自产的也还有60%左右。二是中国的能源消费的替代性很强,而且消费结构主要还是煤炭,我国煤炭消费占整个能源消费的75%左右。而且目前我国的天然气消费,特别是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也还有很大的改善和挖掘的潜力。现在我国天然气和原油的利用比例是24%,天然气只占整个原油利用量的24%,而国外的水平一般都是1∶1。所以我们还有余地利用煤炭的开采和利用来替代。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总的来讲只占1.2%左右,所以它对于CPI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程度有限。而在我们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中,柴油、汽油和原油所占的比重相对大一点,但是也只有5.2%,所以说影响的程度应该说是有限的。

当然,我们确实要提高警惕,要采取措施,进一步防止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郑京

平说。中国经济没有通缩迹象

对于中国经济走势,现在学界有两个观点,一个是说中国经济将从三季度开始出现下滑,还有一个观点是说中国将出现通货紧缩。对此,郑京平认为,关于中国经济的走势,总体来讲我们还是持乐观的态度,全年经济可能会保持9%或者多一点的增长速度,而且明年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开局。

郑京平认为,从供给的能力看,由于前几年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供给能力最近一两年已经开始集中地释放、集中地形成,所以生产的供给能力没有太大的问题。我们从劳动力的供给、资金的供给来看,都还是比较好的。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的需求可能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但幅度有限,从一到三季度的实际情况看,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总投资和施工在建项目的总投资,其增长幅度都在28%左右,这个先行指标也预示着工业生产投资的增幅不会有大的回落。

当前国内外经济情况 篇3

再看欧洲。欧洲这五年经济一直处于波动停滞,主要是受所谓欧债问题的影响。关于欧债问题,我认为实质是美国和欧洲争夺货币主导权。

再看日本。战败之后,日本这30年的发展是什么原因,值得我们总结。而后20年它为什么停滯不前,也值得我们考虑。

至于发达国家为什么复苏不会很快,在我看来,因为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工业化,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经济增长的动力,需要寻求新的技术做支撑。

最后谈谈中国的经济状况。今年我国三季度经济下行的趋势已经企稳,虽不会硬着陆,但需继续严防金融危机,经济滞胀问题也不可能一两年解决好。

我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内需、外需增长乏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不足;二是长期的积极财政,并且实行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货币政策,导致金融风险不断加剧,尤其是各地把增长的宝都押在城镇化上,这样就使得我们的经济隐含着不少的矛盾和问题。

国内外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篇4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 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网络, 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质的产生和排放,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企业内部的小循环, 生态工业园区的中循环和社会可持续消费方面的大循环。而城市作为企业的载体, 生态工业园区的母体以及社会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发展循环经济十分必要。

由于循环经济建设是集经济、技术、社会和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当循环经济具体到某个城市时, 就应当在分析城市具体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情况的基础上, 规划整个城市的循环经济体系。

作为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就是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 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 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遵循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的3R原则, 围绕城市产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四个方面, 建立起能够支撑城市循环发展的全方位的系统。

1. 四个方面的联系。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依托的有机整体, 共同支撑起城市的循环发展, 首先产业体系是资源消耗的源头, 因此在产业体系中应该严格控制资源的浪费, 达到节能的目的, 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减少这一环节对环境的污染, 产业体系的产品又被社会消费, 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会产生相应的生活垃圾、废物等, 对这一部分资源的再利用, 形成可再生的资源, 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 同时鼓励绿色消费, 也是循环经济中重要的方面, 这就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够为以上两个方面提供相应的技术设施, 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企业以及社会各个方面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 提高公民以及企业各方面的环境意识, 进一步深化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四个方面在相互作用下为循环经济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城市的循环经济, 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因此本文将从产业体系、社会消费、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生态四个方面来研究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二、国外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起步较早, 因此有很多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介绍国外几个城市循环经济。

1. 日本北九州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北九州市作为日本四大工业地带之一, 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它也出现了深刻的环境公害问题。通过政府与民间共同合作, 北九州克服了极为严重的产业公害, 荣获了1990年度“全球环境500佳”称号, 并于1992年巴西全球首脑会议上使日本首获“联合国地方自治体表彰”, 北九州作为环境先进城市而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1) 生产体系。

(1) 培育出了一批拥有先进环保技术的中小企业, 形成了发达的环境产业。

(2) 发展新兴产业。

(3) “环境技术”输出。

(4)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5) 与企业签订“公害防止协议书”。

(6) 成立“北九州市环境产学推进会议”机构, 该机构对最先进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并通过各再生使用厂的相互合作, 实现综合环境联合企业区废物为零的目标, 进而发展成为循环基地。

(2) 社会消费。

(1) 进行垃圾分类并将垃圾中的瓶瓶罐罐挑出来, 放入再循环袋。厨房的垃圾则做成肥料。

(2) 北九州不仅不让垃圾破坏环境, 而且还要让垃圾变成高附加值的工业原料。于是, 北九州人策划并实践了E-CO-TOWN (生态城) 工程。

(3) 物质基础设施。

建立相应的垃圾废水回收处理设施。

(4) 人文生态。

公众参与:开放环境博物馆, 志愿者在这方面进行环境服务工作, 博物馆部分是由回收的材料建造的, 而且是能够吸附氮氧化物的, 它有最先进的生态技术;开放生态生命广场, 这里销售有当地的企业生产的生态产品;召开由市民负责策划、实施, 以市民为主体的绿色宣传大会。此外, 北九州还系统地编写了从幼儿到中学生等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环境教育辅助教材。

市民积极参与, 政府鼓励引导, 二者配合, 才能开展好环境保护活动。

2. 德国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德国是欧洲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它的循环经济系统已变得越来越成熟。在德国,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努力、密切合作的成果, 同时它也是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 并已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行业。

(1) 生产体系。

(1) 运用经济激励手段引导企业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由于企业具有天然的“经济人”特性, 经济手段可将企业生态环境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比如:将单位污染物排放量的征税由50马克增加到90马克。

(2) 双轨制回收系统 (DSD) , 将有委托回收包装废弃物意愿的企业组织成为网络, 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 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

(2) 社会消费。

对可能造成污染的固体废物加以回收利用, 建立相应的配额制度并收取押金, 促进消费者把有关废物退还到商店或超市, 以达到废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

(3) 物质基础设施。

德国对能减轻环境污染的环保设施给予贷款, 不仅利率相对较低, 而且偿还条件也优于市场条件, 且借贷周期长, 利率固定, 必要时还可以给予经济补助。

(4) 人文生态。

(1) 制定法律法规, 德国政府以垃圾分类和包装行业为切入口, 颁布了《废弃物限制处理法》, 接着又制定了各种垃圾处理法规, 使不同种类的垃圾从搜集到最终处理的每个环节都能够有章可循, 此外还有《包装条例》法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等。

(2) 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德国通过舆论传媒等手段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 促使社会各阶层人群都能够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 提高大众的绿色消费意识, 在生活中优先选择绿色有环保标志的产品, 以此约束消费市场和消费行为, 进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技术创新。

三、国内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

1. 贵阳市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贵阳市是我国西部欠发达的资源型城市, 是全国人均GDP排名最后的城市, 这里还是我国曾经酸雨最多的地区之一。贵阳和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循环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的沉重压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们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贵阳市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创先发展循环经济, 成为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1) 生产体系。

(1)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积极培育清洁型生产企业, 引导企业加强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实现废物排放“减量化”, 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增效。

(2)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 特别是以沼气工程为桥梁, 使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建设工程相衔接, 达到了发展清洁能源、节省燃料消费、减少废弃物、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

(3) 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

(2) 社会消费。

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废旧物品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 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

(1) 对造成严重污染的磷渣进行回收利用, 利用净化后的黄磷尾气生产甲酸、甲醇等化工原料, 既消化了废弃物, 又通过产业链、生态链的构建, 增加了经济效益。

(2) 对于废旧物资, 贵阳市以社区回收网络为核心, 建设全市再生资源回收染大户搬出市区, 严令全市400多家企业限期改造, 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取缔了20000多个街头燃煤炉灶, 推广使用煤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网络。

(3) 对于生活垃圾, 加大分类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力度, 全市中心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5%。

(3) 物质基础设施。

建立废物回收利用设施:如投资建设全省危险废物暨贵阳市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中心, 对医疗垃圾、放射性废物以及危险废物等特殊固体废物进行妥善、安全处理。

(4) 人文生态。

(1) 为改善大气污染的“蓝天”工程, 将水泥厂、化工厂、电池厂等10多家污染大户搬出市区, 严令全市400多家企业限期改造, 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取缔了20000多个街头燃煤炉灶, 推广使用煤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

(2) 改善水污染的“碧海”工程, 对沿河两岸207家排污单位和企业进行了排查治理, 斩断了污水源头。

(3) “绿色”工程, 建成了一条长70公里, 宽1~7公里, 总面积13.6万亩的第一环城林带。

(4)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

(5) 建立专项资金, 设立“循环经济项目库”。

(6) 加强国际间循环经济合作。

(7)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2. 大连市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大连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城市, 又是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 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对外依存度高。

(1) 生产体系。

(1) 强化高科技产业的主导地位, 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把“低污染、土地资源的低消耗和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作为选择项目的主要标准, 重点发展和培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产业、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科技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和“知识化”。

(2) 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企业参与的方式, 多渠道解决开发区资源综合利用的投资需求。以政府投资园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为杠杆, 带动社会投资不断进入。尤其是开发区政府抓住水资源匮乏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 积极引导再生水资源生产企业、耗水大户企业、公共水处理公司等多渠道解决水资源利用投资。

(3) 积极推进企业对资源节约及环保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 物质基础设施。

大连开发区推行“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政策, 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和管理机制。基础设施的使用面向全区企事业单位及居民, 实行有偿使用、企业化管理。

(3) 人文生态。

大连开发区积极探索适合循环型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在园区建设之初, 针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城市生活综合处理和工业介质的循环利用等方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划和实施措施。

四、国内外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经验

根据以上国内外循环经济建设的典型城市在生产体系、社会消费、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生态四个方面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的比较, 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经验:

1. 生产体系。

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 发展新兴产业, 推行清洁生产,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以“3R”原则作为企业生产活动的指导原则, 并通过引导企业成为循环经济和环保节能计划的参与者, 制定严格的新建企业审批制度, 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 以及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措施, 从企业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回收率。另一方面, 发展生态农业, 以先进技术为依托, 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消耗,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使得三个产业在城市循环经济的建设中相辅相成, 振兴地方经济, 创造资源循环型社会。

2. 社会消费。

对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 对生活垃圾分类, 进行循环利用, 其间可适当采取相应的经济激励措施, 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

3. 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在循环经济建设中, 物质基础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在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中, 我们可以采取政府出资, 企业出资, 以项目为依托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的方式等。

4. 人文生态。

注重公众参与, 建设循环型社会是从公众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始的, 是自下而上形成的社会发展趋势, 可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采取先进技术治理城市污染, 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约束企业以及其他各方的行为, 使得各项循环经济措施能够更加有效、顺利的实施。

综上所述, 在城市循环经济建设中, 应根据每个城市的具体特点, 有针对性地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 建立起能够支撑城市循环发展的全方位的系统。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 是实现科学发展, 建立节约型社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 本文通过国内外循环经济建设的典型城市的对比, 研究总结成功经验, 探索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国内外经济学经典教材简评 篇5

国内外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可以分为入门教材、中级微观、中级宏观和高级微观、高级宏观等。初级的入门教材一般是针对初学者,所以大多举案例和现象。加以文字解释,偶尔添加二维图案。高级教材注重数理逻辑,而二维图案及文字已难以表达、解决所说明的问题,故多用数学证明或代数方程,夹杂现代数学工具。中级教材则介乎其中,界定甚为模糊。教材难度不同,跨度也相差很大。越是高级,则越多分歧,也越追求数理逻辑之严谨,反不如低级实用。下面主要对在考硕、考博中常用的国外和国内教材进行简要说明。

一、入门教材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4版中文版为北大版)

曼昆属于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源,研究范围偏重宏纲经济分析。

《经济学原理》为大学低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文中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复杂的教学用得很少,面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十大原理”,非常方便向乎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通过此书,读者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并用于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非常值得一读。

2.萨缪尔森《经济学》(多家版本)

萨缪尔森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发展糅合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微观经济学而成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框架。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

全书结构宏伟,篇幅巨大,可谓博大精深。读完该书,可了解经济学所探讨问题在经济学体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的认识框架。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及系列辅助教材(人大版)

斯蒂格种茨在信息经济学成就甚高,此书可作为前二者的补充,前二者所涉及经济学内容主要是以价格理论及边际分析为基础,不包括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不确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种茨之《经济学》可填充前二者之空白。

尽管上述三位作者政策倾向不同,但教材体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稍多一点。总体上讲,教材相当客观和公允,很适宜做入门教材。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人大版)

众多院校考研指定参考书,该书通俗易懂,很合中国人的胃口,必读。

此外,我国宁承先、尹伯成、梁小民等编著的经济学教材,可以选读。

二、中级微观教材

1.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人大版)

该书是标准的中级微观教材,在美国多个大学供 MBA采用。此书内容适中,主题广泛,均是各部分理论之要点,不旁及其他分歧内容,其中定价部分较为详细。图形清晰,语言流畅。所采用数学工具甚浅,有函数但不涉及微分,只有差值。曲线只用标准严格凹性曲线,不涉及拟凹部分、线性仿射内容,成本函数也均为线性。自然地,这本书对于背景迥异的学生来说应该都是适用的。建议此书应通读,可作进阶之用。

2.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三联版)

此书是极规范的中级微观教材(美国哈佛、伯克利等大学经济学本科指定教材)。内容易懂而深刻,相当关注技术细节问题,比平狄克要更深一些。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数学造诣,但此书刻意避免大量应用数学公式,大部分数学推导放于附录,微分运用相当少,适宜学完平狄克后重点阅读。可作平狄克中各部分理论内容之拓展。3.曼斯菲尔特《微观经济学》(人大版)

该书内容、难度与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相仿,惟编排次序不同。体系稍显庞杂,不如平狄克之明晰,然也为国外通行教材。若修习近平狄克有不明之处,则可先参照此教材,或先修学其他国内版之书籍,如此大系列教材之周惠中《微观经济学》,北大版朱善利之《微观经济学》等。

三、中级宏观教材

微观的特点是精深,宏观则是驳杂,因为宏观流派很多,观点各不相同。

1.曼昆《宏观经济学》(人大版)

此书秉承曼昆《经济学原理》之优点,以简单、浅显为特点。虽然只用到很少量的数学知识,但对原理及内容均提炼得甚为简洁。前半部分写得相当清晰。可读完萨缪尔森《经济学》,并略懂一点微观后直接学习。适宜一个循环学习,即以此书入手,修完《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后,再回头重修此书,有提纲挈领之用。其缺点是作者似乎限于门户之见,对真实周期学派、奥地利学派等其他学派提得很少。

2.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人大版或其他版)

此书是标准的中级宏观教材,属正统教材。体系清楚,描述准确,通行于美国各大学多年。此书采用凯恩斯IS-LM体系为框架,对各个流派评价及描述相当公平。推荐必读。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隆重提出最新的第8版新版,不仅保持了该教材的上述特点,作者还进行了精心的修改、被充。

3.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三联版)

萨克斯成功处理了南美高通货膨胀的问题,整本书注意细节而有条理,很适宜读完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后进一步阅读,以拓展知识。

4.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人大版)

此书是一本讨论开放宏观经济的经典教材,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个部分,渗透克鲁格曼的经济思想,所采用框架为AS-AD框架,可作IS-LM框架的补充。推荐阅读。

此外,还有:罗伯特·霍尔《宏观经济学》(人大版),整本书显得有点凌乱,适宜读过的宏观经济学造诣很深,主要研究领域在经济增长理论,不属必读范围。

四、高级微观经济学

1.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管理出版社)

这是范里安在《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的基础上的标准高级教材。每章均相当简短但精要,阅读时需要对中级教材有比较深入的学习。接近研究生一年级水平。推荐阅读

2.安德鲁·马斯—科莱尔《微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最近十余年来欧美经济学界最具影响力的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原著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全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的各个方面,涉及的论题丰富、信息量大,是公认的微观经济理论的“圣经”。本书被国外几乎所有一流大学采用,是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籍。本书逻辑脉络清晰、写作风格严谨、分析方法精湛,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了微观经济学所有重要的论题,不仅对经典理论进行了充分论述,而且对最新理论也给予了深入的分析,并展示了一些前沿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大版)

本书包括了消费者选择、企业行为、市场产业组织、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等基本内容,反映了微观经济学在世纪之交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作者在大量阅读近三十年来经济学文献,并联系中国实际后所写出的一份讲稿。其内容涉及微观领域较多,引入大量的数学运算,除文字内容外,强调逻辑推理。在国内中高级教材中属中上之作,接近国外大学本科高年级水平。最大的优点是书后附有大量需要运算的习题,均需花时间读书和思考才能解决,很适宜学习训练,对从中级到高级过渡有帮助。

此外,还有张定胜《高级微观经济学》(武大版)、蒋殿春《高级微观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等。

五、高级宏观经济学

1.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商务版第1版,上财第2版)

目前通用的研究生宏观经济学教材之一,是做经济理论研究的较好参考书,其特色是大幅增加了对内生增长理论、真实经济波动理论和后凯恩斯学派的市场微观调节理论的介绍。严格地说,这是一本介于中级与高级之间的教材,技术难度不是很高(只是用到了拉格朗日方法),但结构清晰,叙述简明清楚,并且和前沿接轨,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宏观经济学,特别是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教材。全书深入浅出,清楚明了,尤其是技术方法运用恰当,适膈于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研究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对不同观点、不同材料能够做到恰当处理,自成体系,被国内许多院校指定为考博参考书。

2.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

即使在目前的英文世界也是最优秀的宏观经济教材之一,虽说出版于1989年,但现在读来仍是相当前沿。此书难度很高,并且引进较早,市面已经难觅踪迹。有精力可以读一读。

我国经济内外失衡评述 篇6

经济失衡;人民币国际化;跨境结算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1/2-0091-02

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企业获得外汇收入必须全部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这一举动在当时形势下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效果非常明显,确实为当时紧缺的外汇储备做出过重大贡献。我国外汇储备从1994年根本满足不了国内的进口需求,到2006年2月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更是达到惊人的3.2万亿美元。

长期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虽然对抵御国际支付及金融危机的能力有所提升,但是也带来诸多问题与风险,如造成经济的内外失衡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末IMF提出“全球经济失衡”这一命题之后,引发了“全球经济失衡”与“全球经济再平衡”等的研究热潮。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失衡”再次吸引着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眼球。关于全球经济失衡这一问题,国内外的研究也比较的多,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1)东亚各国有意低估本国汇率以实现出口导向经济战略。Flood and Marion(2002)2认为,由于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与资本跨国流动的加速,东亚各国抵御汇率波动和货币风险的能力将降低,于是东亚新兴市场国家通过经常项目顺差以积累高额外汇储备来消除外部风险。McKinnon and Schnabl(2009)3从内部平衡方面研究了中国的汇率制度选择,认为中国政府只能是在币值稳定这一前提下,才可以削减税收、刺激社会消费与红利支出,从而提高内部购买力。如果内部购买力无法得到提高,那么中国的顺差增长实际上就是被迫的,中国也就无法积极主动地应对全球经济失衡问题。(2)亚洲各国的高储蓄率导致的投资储蓄不平衡。Feldstein(1993)提出,全球经济失衡的出现与美国经济长期以来的“双赤字”,即财政赤字与经常项目赤字有关,这就是所谓“双赤字假说”。Bernanke(2005)否认“双赤字假说”和“美国国内低储蓄率学说”,认为美国之所以存在高消费与低储蓄,是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提供的过多资金导致了美国得过低利率和流动性过剩,从而导致了美国国内的过度消费和全球经济失衡。然而随着2007年底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内储蓄率的快速回升,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得到改善,似乎说明了Bernanke的观点有失偏颇。(3)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Krugman(2008)认为劳动力资源禀赋丰富的国家依赖低成本的大量出口,挤压了美国低技术工人的生存空间。再者,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的边际产出,而相对降低劳动的边际产出,从这个方面来讲,资本越是充裕的发达国家,越倾向于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转移工业制造业,这样可能反而加剧了经常项目逆差。(4)全球流动性过剩与发达的金融中介。高外汇储备的国家,货币错配风险与汇率风险通常也较高,因此非常重视资金配置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部分学者站在金融资产收益率和金融体系功能的角度,研究了全球资本流动的动机与规律,认为美国资本市场无论是从深度、广度及流动性,或美国经济前景方面均是贸易顺差国愿意持有美元资产的理由。而金融中介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受制于自身的落后与管制,市场主体无法在本国市场上获得足够融资,不得不以股权换取国外融资,而受到限制的剩余资金则被迫流向国际市场。

前述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的4个解释,都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很难说哪个就是主要原因,只能说全球经济失衡会随着各个时期的经济环境特征不同而呈现不同特征。但是如果认为亚洲新兴市场或欠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责任,那么就是非常欠妥的,否则就会出现像Bernanke所说的,全球经济失衡是由于亚洲的高储蓄、低支出所造成的这一事后证明是错误的观点。

关于我国经济出现的内外失衡问题,国内也一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王远鸿(2007)4认为,我国经济的内部失衡是由于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造成的,当投资受到抑制时,过高的储蓄率就引起了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周其仁教授(2011)5认为,出口导向的经济战略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而央行必须投入基础货币购买这些外汇,再经过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市场就充斥着惊人的流动性,这容易造成币值和汇率的不稳定性。诚然,国内的高储蓄率、出口导向经济战略确实为长期的贸易顺差做出重要的贡献,但是理应不是根本原因,比如我国目前的内部失衡表现为高通货膨胀,而沿海东部省份的储蓄投资转换率相较还是蛮高的,外部失衡仍表现为贸易顺差。

其实,“全球经济失衡”是依据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来判定的,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内在逻辑是:如果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成立,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或地区都应实现本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平衡,则全球经济就是平衡的;反之,则国际贸易不平衡,全球经济就是失衡的。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平衡理论在逻辑上是很难成立的,导致了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就是错误的6。因此根据国际贸易平衡理论得出的“全球经济失衡”也就难以令人信服,而西方国家如此热衷与“全球经济失衡”与“全球经济在平衡”,只能看作是寻求贸易保护和限制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的借口。

另外,只要美元仍然是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就不可能实现其长期对外贸易均衡的愿望。当然,对于我国而言,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努力将人民币变成SDR定值参照货币,这样人民币既可以充当储备货币,又能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还能分出更多精力来稳定币值,而积极扩大人民币的跨境结算范围,则能减少央行对冲外汇的压力,所以两者并举才是明智而行之有效。

[1]李扬,卢谨.全球经济失衡形成机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0(3).

[2]王远鸿.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2007(10).

[3]周其仁.大刀阔斧改汇率[N].经济观察报.2011-7-27.

[4]王国刚.走出“全球经济在平衡”的误区[J].财贸经济.2010(10).

何吉祥,江西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论科技革命对国内外经济的影响 篇7

关键词:科技革命,经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的多级化的日趋明显, 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纵观我国经济发展过程, 改革开发三十年来, 我国从闭关锁国到逐渐形成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经济格局。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 特别是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确立, 把发展科技放在经济社会的重要位置。

一、科技革命的概念及其历史阶段

(一) 科技革命的概念

科技革命指科学和技术的革命的总称。

科学革命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 主要表现为产生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技术革命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上的突破, 包括生产工具和工艺的重大变革。

(二) 科技革命的历史阶段

第一次科技术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及使用。发生在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 大多数欧洲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不断最求利润的过程中, 缺乏劳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 工艺技术变革应运而生。首先从传统的手工业开始;然后蒸汽机在轮船上的应用;到蒸汽火车头的使用, 这些都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发电机为标志。19世纪末电能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得到重大改变。首先, 电报、电话、无线电通讯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通讯能力。其次, 利用电解发现了新元素, 人们通过人工合成材料, 使化学工业进入了新时代。最后, 电灯和无线电广播等发明给人们的生活添姿添彩。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石油的需求。汽车的发明、使用创造汽车工业部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钢的产量极大增加, 重工业在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

第三次科技革命比前两次科技革命影响更大。首先它几乎是各门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全方面影响着社会生产和生活。出现了电子计算机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激光工业等新兴工业。其次, 在科学领先技术的情况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使科学技术广泛地结合在一起。最后, 科技革命带来了劳动自身性质以及人和机器相互关系的变化, 即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生产过程。

二、科技革命对国内外经济的影响

科技革命极大的改变了生产力, 提高了生产率, 有力的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战后大部分发达国家通过科技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改变了世界经济,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 并影响着国际经济关系, 使世界经济结构产生变化。

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1) 改变了生产力构成要素,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马克思曾指出:“各种经济时代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 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为首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使人类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本身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革命,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形成了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 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使之进一步深化, 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之间。这种生产组织结构的逐步变化分工和协作的有序发展, 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 而且使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推动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3) 科技革命改变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及其它资源在产业之间的分配, 以及作为结果的各产业的产量、产值的比重构成。历史经验证明,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经济的巨大变革。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了世界生产的发展, 而且改变了国际经济关系, 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进步。科技革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利用科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一) 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振兴科技是振兴经济的主要途径, 各级政府要把科技工作放在首位, 在改造、引进技术和重要工程建设中发挥科技部门的积极作用。加大宣传的力度, 普及科学知识, 形成尊重知识, 敢于创新的意识。每年适时开展技术创新宣传活动,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多途径展开科学知识, 技术创新意识的教育普及工作, 加强重点科普基地建设。

(二)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体制改革要遵循以市场机制为主, 宏观管理与市场机制并举的思想。在管理科技计划上明确划分科技计划调节和市场机制调节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科技部和教育部等部门要联合组织实施科技人员为企业服务的行动, 为加快转化科技成果, 帮助企业研发技术, 改善技术创新管理水平, 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模式, 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 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 形成科研人员为企业服务的长效机制。

(三) 建设科技人才队伍

首先, 在重点学科, 重点专项, 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建立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其次, 为科技人员的工作, 学习和生活创造优越条件, 建立人性化的人才使用机制。在现代社会建设中, 要十分尊重和爱护人才, 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同时, 在各阶层人群中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四) 增加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指的是生产性投入, 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 应多渠道, 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国家财政投入应重点针对生物工程, 微电子技术, 新材料等领域的前期创新研发工作, 以及重大基础性研究的财政支撑。创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科技信用社等科技金融机构, 使其发挥最大作用。要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自我技术开发和创新。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齐东向.准确把握世界科技革命新形势.经济日报, 2012.

[2]黄安年.新科技革命发展的世界影响和特点.当代世界六十年, 2008.

[3]胡鹏程.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集团经济研究, 2007.

国内外会展经济 篇8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金融市场

一、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早期的西方经济学派一致认为, 货币量对经济发展无实质性的影响, 但与货币相关的金融活动诸如证券业的建立和银行业的发展等, 都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指出, 慎重的银行活动, 可增进一国产出, 但增进产出的方法, 这一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Schumpeter将金融的发展置于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 他在《经济发展原理》中写到, 金融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 金融机构的作用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向生产水平较高的企业家融通资金, 并促进生产技术的创新, 其主要论点成为了经济学家Mc Kinnon的金融发展理论来源。在20世纪60年代, Gurley发展了Schumpeter的理论, 他指出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他主要分析金融中介系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即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并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由此而引发了后来大批的学者关于金融系统的比较研究:金融结构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假说。上述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他们主要观点是把欠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归咎于金融抑制, 主张在国家或地区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 他们创建了一个计量模型, 并由此得出金融自由化可快速促进经济的增长, 同时也得出了金融抑制对经济的损害。

20世纪90年代, 经济学家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 将内生增长和金融中介 (或金融市场) 直接加入模型中, 将信息不对称和市场缺陷置于理论模型之中, 使模型与实际情况贴近, 从各个方面说明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Andrew Weiss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出发, 提出信贷配给观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了信贷资金分配效率的下降。他认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在弥补货币市场的某些不足, 并和货币市场一同成为公司主要的融资方式, 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Thorsten Beck利用虚变量将市场环境、会计方法等外生变量纳入模型, 发现经济增长与外生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决策建议上, 文中认为有效的市场管理体系可以确保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要求。

自90年代以来, 计量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家还对两者的关系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Levine系统地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他使用了4个指标来衡量金融结构的发展程度, 并运用了全球57个国家26年的相关数据来表示金融机构的发展规模和效率。实证结果得出金融发展效率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同时经济的发展可以反过来促进金融规模的发展, 二者互为格兰杰因果检验。Rousseau利用VAR模型考察了金融发展与GDP的关系, 回归结果显著即金融发展是实际GDP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在内生增长理论模型中引入了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确定、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性之类的影响因子, 使假设的模型更加贴近与现实经济行为, 由此提出的政策理论更加符合各个国家的真实状况。

二、国内学者的实证分析

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 国内的学者运用经济学理论和计量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由于方法和数据、指标选取的不同, 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李卫国 (2003) 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的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金融规模、市场利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实证得出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 其相关系数为0.4708。结果说明了金融业的发展存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曹云川等 (2009) 利用中国31个省份的近28年来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效率与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 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二者之间关系显著, 具有时空特征, 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金融规模的扩大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但是并不能促进我国金融效率的提高。

三、结论

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现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历程和成果, 基本上反映出了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较充分地介绍了该领域的代表人物和观点。纵观现有文献, 我们可以看出:

1. 国外学者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比较成熟, 而国内的文献主要采用经济学中计量方法对国内的金融和经济关系开展实证分析, 得出了我国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指标。至于经济增长如何对金融发展产生影响的理论研究较少。

2. 实证分析论证不足, 尽管有详实的数据、先进的统计工具, 不同的实证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现有实证研究在相关指标设定、数据的选取、变量设置和计算方法等方法方面, 还是在实证结果的理论解释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争议, 各种分析结果差异较大。

3. 目前,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世界经济在缓慢复苏, 这本身印证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间的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尽管现有的很多经济学理论在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但仍然显得单薄, 无法在学术界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王晓勇《.金融发展理论与经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国内外会展经济 篇9

一、低碳经济是前沿经济理念

1. 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就曾出现, 其确切概念则起源于2003年英国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即用低碳基能源、低二氧化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2006年,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 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 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 只有减少温室气体 (主要是含碳气体) 排放,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7年联合国讨论后京都行动方案, 并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 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 2009年伦敦G20峰会对经济复苏与低碳化转型的承诺, 促进了低碳经济概念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

关于低碳经济, 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目前主要有多五种诠释:关于低碳经济, 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主要有五种诠释: (1) 发展阶段论。认为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 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人文发展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发展过程与形态。该观点由此认为, 尽管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趋势, 但不能脱离经济发展规律和国情, 一味地要求发展中国家改变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2) 发展模式论。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发展方式, 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该观点受到比较多的认可。 (3) 社会经济形态论。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 不仅是一种经济、企业盈利及生存模式, 还是一种社会存在的状态, 以及社会制度发展的状态。该观点强调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 能源资源使用方式论。是相对于高碳经济、相对于新能源、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 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该观点由此认为, 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节能和改善能源结构, 即降低能源碳密度。 (5) 物质流过程论。就是经济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减排增汇, 在物质流的输入环节、转化环节和末端环节中提高能源生产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碳汇。该观点把碳汇建设补充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2. 低碳经济框架

低碳经济研究主要包括理论方法、意识形态、政策设计、实践探索等方面 (图1) 。在碳政治方面, 不少观点认为, 低碳经济能否实现是一个技术问题, 但提不提或是否发展低碳经济却是政治问题;在全球碳政治的博弈中, 起作用的不仅仅是“世界主义”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实际利益;人类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不是技术上的也不是经济上的, 实际是政治和体制上的。在理论方法方面, 专家学者主要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阶段性、发展态势和政策工具的理论基础,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理论核心。

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政策

低碳经济兴起主要出于这样一些因素:一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发达国家希望通过低碳技术及产品方面的创新来赢得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三是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拯救当前金融危机、实现全球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和长远之策;四是能源形势严峻。

低碳经济已日渐得到各国各级决策者和社会的重视与发展。发达国家纷纷将低碳经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开始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很多国家都综合运用了法律、行政、财税、金融等手段, 不但有法规的规范和保障、宏观的指导性政策, 更有具体的实施规划和举措, 以加强政策扶持, 规范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表1、表2梳理了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以低碳为目标的政策设计和政策工具。

总体看, 一些国家目前已形成了各具内容和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如, 英国着力于解决其国内的减排和替代转型问题, 积极推动世界范围的低碳经济, 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法规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 都处在领先位置。美国致力于发展新能源, 以摆脱经济衰退, 巩固国家霸主地位。日本以建设低碳社会为主, 大力推广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欧盟国家意在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 在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方面已具有优势。韩国提出“绿色工程”计划, 以低碳与绿色发展为新政主题。

三、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导向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也做出了积极响应, 表明了中国态度, 正步入不可逆转的低碳经济时代。

要说明的是, 低碳经济虽然是一个新概念, 但与多年来我们开展的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是密切联系的, 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两型”社会建设有相当大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 这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近年来, 我国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制订并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经济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见表1) , 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11月, 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研究制订之中。

目前, 各地在积极进行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研究和试点示范。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08年10月对广东率先发展低碳经济作出批示后, “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及促进政策研究”2009年8月正式启动, 将于2011年完成报告。目前已选定深圳市作为广东低碳经济的试点城市。杭州市提出在全省、全国率先打造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目前, 杭州市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正在加紧编制, 不久将建成国内首家“低碳科技馆”。在中部诸省, 湖南社科专家建议长株潭率先开展国内首个低碳城市群建设试点, 湖南省明确表示“把低碳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与‘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 并启动了相关课题研究。安徽省将争取成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 积极申报国家级“低碳城市”和“低碳园区”试点。

低碳城市建设已取得一些进展。2007年4月, 世界自然基金 (WWF) 在我国选择了保定和上海作为低碳城市的试点, 分别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角度和建筑节能的角度尝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在圆满实现了“绿色奥运”的承诺后, 北京加快了低碳城市建设步伐, 北京CBD东扩区将按照低碳排放等设计理念, 建成全球首个低碳商务区。上海市在加紧建设“低碳世博会”, 专门制订了以“低碳排放”为目标的世博科技专项行动计划。此外, 珠海市、日照市、无锡市、贵阳市等也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和设想。气候组织 (Climate Group) 指出, 在未来的3至5年内要在我国推进l5个低碳城市的建设。

国内外会展经济 篇10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E·波尔丁首次将循环经济概念引入到经济发展领域,循环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研究和推广,各种领域的相关理论开始不断出现,例如可用于煤炭环境领域的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以及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等。

刘荣林、于保华和张涛分析并通过事实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马莉莉把握中有外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对其历史由来、理论发展、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与观点,以及实践进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指出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张欢、张毅、关礼琴、杨恒月从意义、条件、出现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并提出煤炭资源型城市是重点,需要尽快和深入地发展循环经济。

赵国浩在《中国煤炭工业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曾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借鉴国外煤炭行业发展成功的经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煤炭行业发展的道路,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王柳松、佘延双、陈新伟、陈桂生通过研究德国资源型城市鲁尔区的成功转型经验,对山西省工业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启示。

国外对于煤炭经济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分析煤炭产业的竞争态势,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及更好地降低成本,研究方法也逐渐地从定性研究转向了定量研究。A.L.Soyster,R.L Gordon是国外首次用数量化模型来分析产业竞争力的学者,为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研究奠定了量化基础。国内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方面刚刚起步,还处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援引和借鉴阶段。

本文将打破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的瓶颈,通过对国内外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成功案例的分析,对实践过程中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展开研究,选择山西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 煤炭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1.1 循环经济的基本定义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后90年代中期出现于中国,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从广义和狭义、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范式、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等不同角度对其作了多种界定。当前,社会上普遍推行的是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2 煤炭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发展是人类实现持久生存和发展的选择,是人类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的根本改变。煤炭循环经济的内涵是要在遵循循环经济的宏观界定下,体现煤炭资源的特殊性和煤炭工业的特点。结合煤炭资源的有限且不可再生性,同时煤炭产业又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我们提出,煤炭循环经济要在确保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洁净、充足的煤炭、煤炭相关产品和电力的同时,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先进设备,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矿区和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达到绿色开采、一体化开发、综合利用三废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目标。

2 国外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典例

2.1 鲁尔区—接替式转型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在上世纪中叶前的100多年里,一直是德国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基地。二战结束后,它也直接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上世纪60年代,石油、天然气供应对以煤钢为主的鲁尔区造成了冲击,煤矿和钢铁公司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然而30多年转型之路,却使人口540万、面积4 400平方公里的鲁尔区成为欧洲最大的新经济区。

2.1.1 政府的大力支持

60年代末,北威州政府出台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将采煤业集中到盈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对煤矿业采取大力扶持政策,使煤矿生产技术和设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保持技术和设备输出的优势。

2.1.2 城市改造建设

1989年鲁尔区开始实施国际建筑展览10年行动计划,从改造昔日的矿区和厂房入手,对城市建筑景观动大手术。实施这一计划后,绿地、居民中心、物流中心、工商业园区等大小100多个城市项目像拼图游戏一般散布在埃姆舍尔地区的17个大小城市。“国际建筑展览埃姆舍尔公园”项目在欧洲被视为工业基地稠密区在城市建造和生态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模式。

2.1.3 努力发展第三产业

政府充分发挥鲁尔区内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多特蒙德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软件业;杜伊斯堡发挥港口优势,打造贸易中心,并建立了内陆船运博物馆;埃森市则凭借广阔的森林和湖泊,成为当地的休闲和服务中心。

2.2 洛林矿区—告别式转型

洛林区位于法国东北部,包括孚日、默兹、默尔特—摩泽尔、摩泽尔4省,是法国矿产资源富集区。铁矿储量达60亿吨,占法国铁矿资源的80%以上,煤矿储量也很丰富,占法国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洛林的钢铁业景气不再,产量直线下滑。为了走出困境,法国政府早在1966年就提出整顿洛林冶金区,实施了“钢铁工业改组计划”。洛林的经济转型是由传统的单一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向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2.2.1 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

煤炭行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使其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产品向高附加值发展。坚决放弃那些成本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由于煤炭开采吨煤成本高于世界市场煤炭价格,煤炭企业采取了逐步放弃的政策,煤炭产量和从业人员将逐步减少,煤矿将关闭。发展新兴产业,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核电等新技术产业已占该区经济总量的15%,汽车工业占30%,成为支柱产业。

2.2.2 提高劳动力转岗再就业

根据再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组成若干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根据培训者的文化、技术基础,将要从事的工作和国家将要发展的新产业,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2年,特殊岗位为3至5年,培训期间受培训者的培训费由国家支付,工资由企业支付。

2.2.3 支持山区农业发展

从实际出发,调整发展思路,扶持青年扎根农村,尤其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增值,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食品业,促进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1984年,法国政府出资成立矿区工业化基金,1990年至2000年每年提供1 500万欧元,帮助矿区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高技术产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近些年来,洛林地区将国际合作作为政府的优先项目,吸引周边和邻近国家参与洛林地区的经济建设。

3 国内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典例

3.1 河南焦作—绿色式转型

焦作市位于河南西北部,紧邻山西晋城,曾是全国著名的“煤城”。焦作工业的起步,起源于煤炭的开采。1949年焦作煤炭工业总产值643万元,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2.1%,原煤产量59.1万吨,占河南省的65.7%。那时的焦作工业只有单一的煤炭工业,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很大。粘土、石灰石、石英石、铁矿、硫铁矿分布很广。到20世纪80年代,围绕煤炭开采,焦作又逐步发展了煤矿机械制造、化工、冶金、建材等工业。到90年代初,焦作拥有资源开采及配套型企业1 200多家,增加值占本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90%以上。但是由于多年的开采,焦作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日益枯竭,致使城市发展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人员就业困难、城市污染严重等突出的问题。

3.1.1 煤炭相关产业领域

建设与改造了焦作电厂、丹河电厂、万方爱依斯电厂等一批地方电厂,坚持走煤—电产业之路,发展能源工业。促进电、铝联产,延长产业链条,着眼于电力资源就地转化增值,大力发展电、铝联产,截至2004年,铝工业实现增加值2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4%。

3.1.2 煤炭非相关产业领域

发展以轮胎为主的橡胶化工,形成了以基本化工原料、有机化工原料、橡胶制品为主的多门类化工体系。同时发展农用机械、重型机械、汽车配件、电机电器、仪器仪表等产品体系,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晶体材料、丙烯酰胺、免疫试剂、冰晶石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焦作新的经济增长点。

3.1.3 发展第三产业领域

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近几年来的景区开发和景观道路建设,焦作市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焦作山水”和“云台山”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云台山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3.2 辽宁阜新—农业式转型

阜新市位于辽宁西部,是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阜新地区矿藏资源多且储量大,其中,煤的资源储量就有10亿多吨。20世纪60年代阜新海州露天矿不光是全国第一座现代化露天煤矿,还冠有“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的美誉,阜新发电厂也曾是亚洲第二大的火力发电厂,所以阜新在我国素有“煤电之城”。截至2002年,建国以来,共生产煤炭5.3亿多吨,发电1 500多亿度,为年轻的共和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必然的选择,而且,辽宁阜新是国务院确立的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所以其转型工作一直倍受国内外关注。

3.2.1 依托优势资源

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并实施稳煤强电战略,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通过深部找矿、提高井工矿生产能力等措施,使煤炭产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在1 000万吨左右。利用能源优势,推进资源深加工,建设全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加速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抓了皮革、液压、林产品、铸造、氟化工、新型电子、玛瑙加工等产业集群建设,并在彰武林产品产业基地、清河门皮革产业基地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3.2.2 坚持以人为本

阜新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完善,27.8万名退休职工养老标准得到了提高,在突破传统劳动力就业转移(就是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模式上,阜新选择“退二进一”,对于解决下岗就业、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积极培养经济转型适用人才。

3.2.3 生态环境建设

积极实施“林业二次创业”,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防沙治沙、农田林网、村屯绿化、矿区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按照建设“清洁卫生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加大对城区街路改造力度,并建设了广场、游园、车站等一批改善城市面貌的重点工程,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4 对山西省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启示

4.1 启示之一:有效的法律、法规更能实现转型的高质、高效化

鲁尔区改造是在各项规划的总体指导下进行的,如1966年KVR编制的鲁尔区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就是最终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德国政府在鲁尔区的改造振兴中还先后制定了《联邦区域整治法》、《煤矿改造法》、《投资补贴法》、《环境基本法》等法律法规。而山西也在不断地颁布各项法案、法令,如《山西省煤炭企业转产煤炭城市转型政策试点实施方案》、《山西省加快推进社会领域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山西环境保护法》等,这从客观方面尽量地保证各项规划长期、稳定的实施,从而使煤炭城市转型按照预订轨道来进行,但是相关部分的法律还有待完善,才能不断增加转型的有力法律保障。

4.2 启示之二:轻工业的不断拓展更能促进转型之路顺利畅通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山西省的轻工业中,主要以供居民使用的食品工业产品有48.87%由省外调入,如纺织及服装加工类产品、家具制造业产品、文教体育用品、日用化学产品、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产品等,每年从省外调入的轻工业产品已超过了400亿。而无论是焦作的“从黑色到绿色”、还是阜新的“退二进一”都是向第三产业的领域大力拓展,这就需要山西不断加强轻工业的发展,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来推动转型步伐加快进行。

4.3 启示之三:就业问题的积极解决更能加快就业结构的调整

2008年开始,山西省政府开始进行煤炭资源整合,整合后,矿井总数已由2 600座减少到1 053座,使大量从事与煤炭相关行业的人员转岗。由于这些转岗的劳动者技能单一、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对传统产业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之后,转岗就业问题更加严峻。而鲁尔区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特别注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劳动大军的调整,使之尽快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新岗位的需要。为了尽可能将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相适应、相匹配,山西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分别建立培训中心,对转岗人员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培训中心还与招工局联网,可向每个培训者提供两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从而长远解决就业危机及产业结构问题,提高产业竞争力,为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起到有利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荣林,于保华,张涛.循环经济与煤炭矿区可持续发展[J],江苏煤炭,2003(1).

[2]马莉莉.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2).

[3]张欢,张毅.煤炭循环经济研究述评[J].煤炭经济研究,2010(5).

[4]关礼琴.关于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0(12).

[5]杨恒月.论发展煤炭循环经济[J].企业家天地,2010(8).

[6]赵国浩,裴卫东,张冬明.中国煤炭工业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1):08-09.

[7]王柳松,佘延双.国外煤炭循环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与产业,2010(6).

[8]陈新伟,陈桂生.德国鲁尔区转型对山西省工业区持续发展的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8).

[9]秦军.煤炭市场极其稳定供给的策略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4-6.

[10]赵国浩,凌涛.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0(1):23-25.

[11]赵国浩,车康模,卢晓庆.基于产业集中度视角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0(2):15-18.

上一篇:信息交流下一篇:网络新媒体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