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

2024-05-03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精选十篇)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 篇1

1 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历经了大浪淘沙,也赋予了中国武术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中国武术自身的文化特点又完善了传统文化。它们相得益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中国武术有其自身的灵魂所在,它渗透着中国文化历史的烙印。中国武术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吸收了历史上各族文化特征,与自身发展进行融会贯通而成为今天的形态。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论”成为武术套路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精气神学说”被武术吸收成为自己的养生理论;武术与战争相互影响,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的兵法成为武术技击法则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指导原则;中国传统美学对“韵”、“气”、“形”、“神”、“意境”、“阳刚”和“阴柔”等的追求也深深的影响了武术的产生和发展,从武术追求姿势美、劲力美、节奏美和结构美可以得到充分印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内容是中国人崇尚“礼”,崇礼成为武术套路产生的伦理道德基础。武术在其萌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无处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在其技法、理论和武德方面都形象的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从而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点、博大精深的武文化。高校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有选择性和洞察力。他们对有深层涵义的事物更感兴趣,如果把武术的文化内涵展现在他们面前,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武术的技击性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这不难看出攻防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作为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也成为武术文化属性的重要方面,不管武术技术体系如何发展,技击性都将长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分支的武术文化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抛弃技击性的武术就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武术的技击性在武术套路中的对练,搏斗运动的散打、推手和短兵是显而易见的。武术的单练也是如此。武术单练套路,一般来说,首先是从单纯的模仿动作练习入手。这一阶段要求动作劲力顺达。要动作劲力顺达,首先讲究发力顺序。武术有“三节”、“六合”的说法,手和脚为梢节,肘和膝为中节,肩和跨为根节,这六个部位在运动中的和谐,成为六合。一般来说,上肢发力应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下肢则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牵涉到上下肢动作,则是“起于腿,发于腰,传于肩,顺于肘,达于手”。使腿、膝、跨的力量,通过腰做媒介,以送肩、顺肘而达于拳面,使上、中、下三节贯通起来。除了讲究发力的顺序外,还要做好发力的刚柔变化,肌肉的松紧配合要得当。通常动作开始时要放松,逐渐加速,力达末端时达到最高速。这种劲力即迅速敏捷,又有弹力。待套路演练熟练、劲力顺达之后,便开始进行拆招练习。拆招练习是在领悟动作的技击性的前提下,两人的攻防练习。总之,武术套路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攻防内涵。动作的攻守总是进中有守,退中有攻。表现为攻上防下、防上攻下、攻左防右、防左攻右。在教学中把这些内容给学生讲清楚,那么学生在练习时就不是在练习死套路。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对套路攻防意图的探索,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

3 武术的健身养性功能

武术运动的内容丰富。作为中国武术特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但其共同特点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来构成套路的主要内容。不管是徒手套路,还是器械套路,都包含着肢体的屈伸、翻转、平衡、翻腾、跌仆、外展、内收等动作。再加上武术具有柔与刚、起与落、动与静等特点。在系统进行武术练习时,人体各部位几乎都参与运动。尤其是坚持武术基本功练习,能提高人体的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有效的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因此武术是发展人体各项身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时也能提高机体各器官的机能。

武术运动讲究形体规范,又要求内外合一的整体观,乃是中国武术的另一大特点。如太极拳要求“以心行气、以心催力、以力运身、以意导动”;而少林拳则要求“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这些都说明中国武术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的各种动作紧密结合,协调一致,达到内外合一,完整一气,以各种身形和意念的变化来锻炼身心,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目的。中国武术通过外部手、眼、身、法、步的锻炼,提高肌肉骨骼系统和脏腑经络的功能,达到培精、调气、正神之目的,起到恢复正常功能的效果;内部通过运气、意念,把握阴阳,达到调节机制的平衡作用。武术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和相互依存的哲理是其健身养性的基础,这与传统医学理论在重阴阳方面完全一致,也与现代科学理论“生命在于平衡”的观念相吻合。

武术的修身还体现在它的直接效果。通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仅可强身健体,还能培养人勤奋刻苦的精神,谦虚谨慎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恒心,质朴干练的作风以及在锻炼实践时所体现的矫捷气势、应变能力、准确判断、从容胆略、必胜信念等,这一系列作用于生活之中,与生活融为一体,必将大大地增强人们从事任何事务的能力和激发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4 武术的表演与娱乐功能

武术运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起源于生活和战争,但是它又不同于生活原型,它是人们在深入观察和体验之后,对生活原型进行提炼、概括、艺术加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也不断的得到发展和完善,使单一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演变为复杂多变,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的运动。武术运动是从攻防格斗中提炼出来的,因此都要求其做到手到眼到、手眼配合、手脚相随、上下协调、身到步到、全身体协调一致。武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技击性与造型结合的艺术。长拳中的窜蹦、跳跃、起伏、转折、闪展、滚翻等速疾有力的动作展示了武术的阳刚之美;八卦的行步如鸿毛,随走随变,一气呵成,展示了武术阴柔之美;武术运动中速度的不断丰富多彩的变化,展示了武术的节奏神韵;武术动势的起伏松紧,功架的高低大小,组合动作的紧疏粗细展示了武术的韵律和谐美。武术通过这种技艺的表演,才能激起观众的美感,打动观众的心,引起观众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5 结语

武术虽不像体操、技巧那样表现一种健身,也不像舞蹈、戏剧那样用动作的“语言”来表达感情与塑造形象,更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而是具有技击、健身、表演、自娱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性运动。如果教师把武术的丰富内涵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启发学生练习,就会激发学生探索武术奥秘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周维方.对武术文化属性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2).

武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武术兴趣 篇2

摘要: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观察分析等方法,论述了如何在武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文章认为,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接受武术是因为对武术不感兴趣,要在体育课上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兴趣,应当首先让学生对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从攻防的运用等入手,才能找到适合武术教学特点的方法。

关键词:武术;教学;兴趣;

前言:武术教学改革虽然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久前通过文献查阅得知,在对渭南师院及其附中共计200人进行的调查表明,仅有15%的学生把武术作为课余锻炼的项目之一,而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中学生,调查中甚至有6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上武术课,从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不愿意接受这项运动。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结果并非是武术本身的过错,而是我们的教学手段、方法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如何在武术课上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中国武术事业蓬勃发展是我们体育工作者亟待探讨解决的一个难题。

1、武术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1.1 武术与武术教学

武术又称“国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武术教学便是师生共同努力、传承武术的

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武术技术,掌握武术知识,养成武德精神的行为。武术有着与其它体育项目的共性-都是强身健体,但又有着与其它项目相区别的鲜明个性,动作素材具有攻防属性,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和,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1.2 武术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在武术教学和练习武术中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在武术的练习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如果长期坚持武术训练,可以掌握防身自卫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对以外情况的应变自卫能力。武术的练习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的内环境平衡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2、学生的武术兴趣对武术教学的影响

兴趣是指学生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他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兴,促使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宋代教育学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所以说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的关键。如果说在武术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反复的练习基本动作,枯燥的套路,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并

让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趣—思—练—创”的过程。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去。所以说我们只有让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对武术感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武术。

3、如何在武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3.1 让学生对中国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我们可以在下雨天时把学生带到教室中给他们讲解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告诉他们: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与野兽作战,这使得人们自然而然掌握了徒手和简单的武器攻防格斗技能-这是武术的萌芽。中国武术自奴隶社会产生后,经过漫长的历程,直到明代才逐步露出近代武术运动的雏形,明以后首先出现了练功、单舞、对博并重的练习;之后出现了以武术为主体,十八种兵器为锻炼器械的技术体系;再其后总结出了较为系统的武术理论;再后来出现了广泛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来促进武术的发展;最后武术的健身价值受到重视。进入清朝,民间武术不断发展,完成了武术体育化进程的过渡;辛亥革命后,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号召“强种强国”,这样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许多城市出现了一大批武术会社;1928年,国内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要求各地成立下属馆社;1923年,我国在上海举行了首次“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1949年后,武术沿着体育途径迅速发展,进入八十年代,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武术大发展;1988年,亚奥理事会决定采纳武术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我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述我国武术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我国武术的过去和现状,使学生对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懂得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就应该了解武术、学习武术,让武术在中国得到发展,国粹得以延续。

(2)从武术的运动特点上,让学生了解武术运动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的共性-都是强身健体,但也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首先武术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武术萌生于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它的成形,养育它成长,促进它的不断发展、完善。例如运动讲究“刚柔相济”,搏斗崇尚“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些就是我国古代阴阳学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理论在武术技法中的运用。其次,具有攻防再现性和表现性兼蓄的本质特点。武术的动作素材以攻防性能为本质,兼容攻防再现性和表现性。攻防再现指动作具有格杀价值,实战中能发挥攻防效用;表现性指动作体现攻防意向,但不一定具有实战作用,它只表现独特的攻防艺术。其三,多样统一的运动形式特点。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俗称“十八般武艺”。其四,整体统一的运动观念特点。在技法上讲究“内外合一”,效果上讲究“内壮外强”。

武术的运动特点可以让人们懂得学习武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爱国的一种体现。经常从事武术锻炼可以锻炼身体,达到“内壮外强”、防身自卫,并且可以修身养性,用辨证唯物主义看待事物。正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武术才会排斥武术,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讲

述武术的运动特点以便提高其积极性。

3.2 选择适合武术教学特点的方法

(1)对初学者采用分解教学法。在武术课堂教学中,一般先采用分解教学。如学初步拳时,先一招一式学会,再串联在一起,使每个运动衔接起来,最后达到“形神兼备”。在学套路前可先学会基本功。如在学长拳时,可先练一练跳跃练习,再学大跃步前穿、击步腾空飞脚等时就容易多了。

(2)在授课时,口令与运动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动作节凑,又能记住动作和名称。例如弓步冲拳、弹腿冲拳„。在复习时,教师可只喊口令,让学生边练习、边说出动作名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动作,并善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3)练习和呐喊相结合。在练习初拳过程中,学生可大声齐喊“哈”或“嘿”等。一是可以提高动作的齐整;二是能增添力量和气势,达到以气推动,以声助势的效果。

(4)新授课时,学生的站位和练习方向要固定。否则容易使学生动作路线产生错误,示范面最好是背面示范,这样容易使学生看清方向、路线,以免产生站位和方向错误。

(5)灵活多样的教法。武术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有它自身的规律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只要抓住其固有的特点,因势利教,就不难完成教学任务。如针对它结构上的特点,就可以把有难度的单个动作分散来教,实施“各个击破”的战术,还可以把武术动作的名称,术语大大形象丰富,如“望月平衡”;有的直接反应了动作结构和方

法,如“跃步冲拳”,教师就可以“开门见山”直接讲述动作的要领,再结合生动的比喻和恰当的夸张,教学气氛就更活跃了。

3.3 突出武术的攻防运用

(1)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武术以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而存在,攻防动作就是它生存发展的土壤。武术教学大部分是以套路为主。武术教学中,学生对于动作难易程度不在乎,更关心的是武术的攻防作用,它是否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是否能够防身自卫。就象为什么朝鲜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能在我国广泛开展,甚至风靡全球,就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人们对武术感兴趣是因为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所以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就应该将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讲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普及推广武术.(2)武术套路是中华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技击是武术的本质,而武术套路是人们为了便于练习、记忆和传授攻防格斗的方法。套路是把许多攻防动作按起势、发展、收势编排成有规律、协调严谨的模范攻防组合动作。它以踢、打、摔、拿等动作为基本素材,使武术攻防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中许多动作可以在攻防实战中找到原形。在武术教学中,不应该只意味强调动作规格,使学生感到武术枯燥乏味,而应该在传授武术技法时,将其攻防含义渗透进去,使学生在熟悉动作攻防含义及方法技巧的前提下学习武术,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华武术。

(3)武术对练是指武术运动以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先编好的

固定动作进行攻防格斗的套路练习。它包括以徒手的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术组成的拳术对练,器械的击刺劈等攻防技术组成的器械对练。对练能全面体现武术的技术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点。它的运动核心是围绕体现各种实用技击的攻防性,既有实战中的技击美,又有套路运动的形式美,它不仅从形式和内容上保持了武术历史的原貌,突出了武术在攻防上的价值,而且对于武术套路的实用性理解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武术教学中,可以适当加一点武术对练,使学生在武术对练中体会武术的攻防,提高对武术的兴趣,这对于提高武术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4 让学生懂得武术的保健作用

武术训练强调内外俱练。武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又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而《易筋经》则认为:“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由此可以得出武术的内外具练是以求内壮外强,获的身心的全面发展。此外,从中国人民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近年进行的科学研究上,都说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能收到壮内强外的效果。例如对高度、力量、灵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拳和许多武术功法练习注重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长期练习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总之,武术运动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武术能收到好的效果。儿童、少年和青年人从事武术锻炼能促进生长发育,健美体格;老人从事武

术锻炼能推迟和预防衰老的各种退行性变化,延年益寿。

在武术教学中,给学生灌述武术的保健作用,让学生明白练习武术能对其身体发育有着很大的帮助,这样追求爱美和健康的学生一定会对武术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不光会自己练习武术,还会带动周围的朋友一起练习武术,这样一来武术运动便得到了广泛开展。

4、小结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武术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以及武术运动在下一代的开展和普及。学生兴趣的提高应该从学生对武术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武术的攻防含义,适合武术教学特点的方法,武术的保健作用四方面入手(武术正确的认识指让学生了解武术的发展、特点;武术攻防含义指在教学中对动作进行用法分析,可采取对练形式;武术教学特点的方法指让学生更好记忆武术和喜欢武术;武术保健指让学生对武术的保健知识了解),只有这样武术运动才能在教学中很好的开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接受武术,喜欢武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武术,才能使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5、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

武术[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2]李成银、艾泽秀

《中华武术论丛》

齐鲁音像出版社

2005年3月

[3]李成银 《中国武术文化专题研究》 齐鲁音像出版社

2002年5月

[4]邱晨

浅析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22)

[5]郝心莲 中华武术实用百科[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 篇3

[关键词]武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作者简介]杨明(1964- ),男,湖北襄樊人,襄樊学院体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湖北 襄樊 44105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28-0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处于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2004]16号),这个文件为高校教育、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制订合理实效的实施计划,是教育工作要完成的任务。现在,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开展,高等学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继续深入,接受武术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武术的教育功能更显重要,新时期的武德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有了广阔的空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条最直接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传统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熊建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大方面。① 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政治观点教育、政治立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等,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信仰性教育,重在灌输、主导和控制;思想教育主要包括科学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艰苦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教育等,思想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的教育,属于认知性教育,依靠启发、说理和引导实现其目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以及生态道德、网络道德教育等,道德教育以道德信条和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故又称为规范性教育,依靠内省、养成和自律实现其最终目的;法纪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等,从其性质来看,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保障性教育,它依靠强化、自制和他律实现其目的;心理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属于自励性教育,依靠劝导、激励和体验实现其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发挥不同的作用,有着特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具有不同的教育机理。

二、武德教育的内容和功能

1.武德的涵义和基本内容。武德是指“习武的道德”,也称武德修养,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这种体系要求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经过长期努力形成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武德能调整习武者之间的关系,制定习武者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它用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习武者的种种行为,达到使习武者既能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又能自我克制、自我完善。②武德贯穿于拜师择徒、习武、教武、用武等武术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是习武过程中的规范性教育活动。

2.武德的功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武德是武术的思想精髓。中国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内”指对品行的修炼,“外”指对技艺的修炼。习武应在修炼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品德的修炼,既修身又修心。修身是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更重要的是为了修身养性,以德润身。尽管武术门派林立,都有自己的技法、功法,但是所有门派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武德当做习武者的前提条件,有“缺德者不或与之学,丧理者不或教之武”“欲练武,先修德”“以德为先,技道两进”等说法。③可见,在武术中,把“德行”作为学艺的前提放在练功的首要位置是显而易见的。武德具有健身、防身和修身的功能,现代武德更注重修德行、修品行。④

三、武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从武德的基本含义和形成过程来看,它是习武者在习武的过程中依靠内心的信念、传统习惯和行业舆论,强调潜移默化、自觉领悟和生活践履来维系传承和发展的,从这点来说,武德与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形成具有一致性,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⑤,即道德教育范畴。高校可把武术教育中的武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载体,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四、武德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介体。教育介体是联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标、内容、任务的手段和形式。衡量载体的选择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接受,是否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文体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传媒等都被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⑥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通过专业教学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有力的载体。在这个教育中,武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系相继开设了武术专业课,并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同时列入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课教材,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武术教育,接受武德的熏陶洗礼,武术成为建国后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开展,以及高等学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继续深入,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按照“三自主”原则,大都开设了武术兴趣课和跨学科武术选修课,使得主动或被动接受武术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为实施武德教育开辟了较大的空间,为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

五、贯彻武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1.确定武德教育的理论学时。在传统体育课教学中,对武术内容的施教仅局限于技术部分,忽视了武德教育,即使有,往往也只是点到为止,即所谓的重武轻德。面对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良好形势,很多院校已经把武术套路、实战技术纳入体育教學计划并予实施,这对于当前高校进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利的途径,同时二者也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武术教学计划的课时分配上,建议安排专门的武德教育课时,对学生进行武德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武术运动的全貌:武术是理论、技术和武德修养的整合体。应对大学生讲授武德作为武术职业道德及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和标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找到自己目前的道德修养与武德要求的差距,激励学生不仅要学好武术技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要将道德修养作为学习的重要任务。

2.将武德教育同社会活动相结合。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组织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武术文化知识、武德知识竞赛,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对武术文化、武德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组织有关武德方面的讨论会、辩论会,促使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并对同学中出現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分析,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安排学生观看与学习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武术影视片;聘请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讲授习武心得与传授武德精神;宣传英雄和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热爱武术事业的情感,激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义务参与一些社区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可辅导社区中老年人和小学生学习武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也能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养成尊老爱幼、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另外还可以借助校园网络或宣传栏等展示武德教育的相关知识,逐步把学生从武德教育的氛围中引导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轨道上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运用恰当的教育载体进行武德教育。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传播覆盖面广、传递迅速、影响力强等特点,在校园进行武德教育,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传播。武德教育者可搜集整理有关弘扬武德精神的资料并制作成专题片,通过校园网传输给全体师生,并定期更换内容,在校园内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

4.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再塑造,树立“良师挚友”“言传身教”理念。任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武艺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一个身教行为,即身体修养的展示。教师身体行为在教育载体中属于隐性载体,对受教育者具有暗示、启迪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效应,其教育痕迹是不外露的,也是用言语所不能替代的。⑦新时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爱子之心去爱学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和激励学生。武术教师不仅要言德(武德),还要信德、行德,在要求学生道德高尚之前,自己首先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学生长期融于教师的良好言行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对他们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⑧目前,随着武术教学面的扩大以及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武术兴趣课的增设,需要新增较多的武术教师来进行武术专业课和武术兴趣课的教学。新增教师虽然在技能上可以胜任教学工作,但其武德修养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教师的自身修养还需要重新塑造,特别是要提高武德修养,以胜任新时期教学工作。

武术的思想灵魂——武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功能方面都起着育人的作用,转变人的不良心态是其工作的共同的主要任务,在内容上,两者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和时代主题的变迁而不断充实新内容、开拓新境界、与时俱进的。现在,随着高等学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继续深入,各高校体育教学按照“三自主”原则,开设了武术兴趣课和跨学科武术选修课,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接受武术教育。高校应抓住机遇,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大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以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新时期的武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有着新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是大学教育中一条最直接有效的教育途径。

[注释]

①⑤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J].思想政治教育,2007(1):17-18.

②杨中平,等.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学生武德教育的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5):12.

③④朱瑞琪.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13.

⑥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2007(1):91.

⑦黄靖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新论[J].中国高教研究,2007(2):68.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 篇4

一、武术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

在武术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 心理障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且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其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不同, 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心理障碍的产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主观心理障碍, 二是客观心理障碍。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 学习动机的复杂性

从主观上来看, 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来源于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也就是学习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学习动机的原动力被称为学习需要, 在学习需要的刺激下, 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 就形成了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强弱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学习兴趣不同, 意向不同, 个性特征不同, 因此, 在武术课教学的训练中,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表现出不同。

按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质划分, 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间接动机。间接动机将学习的社会意义作为重要的动力, 并紧密连接社会的需求。二是直接动机。直接动机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动力, 它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容易发生变化。教师经常会讲授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 因此, 在教师的引导下, 使学生保持定向、稳定的教学活动, 并驱动学生保持积极健康、乐观的学习态度。但是, 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好动机,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对学生的学生动机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 学习武术, 提高身体素质, 方便以后的工作;第二, 学好武术, 为以后的武术运动的发展而努力;第三, 防身自卫, 防止意外的侵袭;第四, 可为父母、亲戚提供健身和养生的方法;第五, 武术成绩的好坏和和学生的升学有直接的关系, 甚至影响学生的就业, 所以, 要学好武术这一学科。第六, 为了获得新鲜感, 追求刺激等。

在学习中, 动机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学习动机具有的强弱也不同, 学习目的也有所差别, 因此, 在教学和训练中, 学生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学习动机也呈现出多样性, 导致学生在训练时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心理。

(二) 项目特点和影响因素

从客观条件上来说, 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同项目的特点不同。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演练的形式比较丰富, 内容也比较丰富。因此, 可以为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群提供不同的项目, 使他们自由练习。比如, 青少年可以选择一些锻炼力量、运动较为激烈的项目, 比如长拳等;老年人可以选择动作缓慢的太极拳等项目。通过练习, 不仅可以锻炼练习者的身体素质, 还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在练习时, 受时间、场地的限制较小, 再加上武术运动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作用, 被广大群众所青睐。但是, 在武术课堂中, 教师就会给学生安排一些既定的任务, 要求学生完成, 因此学生的选择空间较小, 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致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1.运动负荷

在教学和训练中, 当运动负荷大于学生的承受能力时, 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 因此,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在教学和训练中, 学生为了完成考试, 教师会让学生进行整套的训练, 超越了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 导致他们身体的不适, 容易产生厌烦和恐惧的心理, 造成了学习上的障碍。

2.动作难度

若动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超过学生接受的能力时, 也会产生心理障碍。在武术课程中, 在自选刀这一章节中, 需要学生学习璇子扫刀这一动作, 这个动作具有较大的难度, 学生在之前的普修课中未接触过, 因此, 未能建立其对这一动作的表象。而且这一动作需要在学生手拿器械练习, 既需要腾空, 又需要完成腹下扫刀的动作, 在整个过程中, 难度较大, 容易产生不安、畏惧等心理。

二、消除心理障碍的措施

第一, 要对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进行分析, 合理安排课时数和练习强度, 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排遣他们的消极情绪。第二, 要按照由简到难的教学顺序,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并对一些比较难的动作进行示范和分解, 减轻学生的反感心理。第三, 要丰富教学的内容,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耐心, 要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武术教学和训练时,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 而且心理障碍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其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不同, 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因此,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的内容, 创新教学的方法,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摘要:在体育院校中, 武术是专业主干课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提高专业素质。武术是我国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 练习武术不仅有利于强身健体, 还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 武术具有其特殊性。但是, 在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阐释了在武术教学和训练中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体育院校,武术教学,学生心理障

参考文献

[1]陈家群.体育院校武术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思索[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7) :134-135.

中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 篇5

年级:2006级民族传统体育

姓名:张雨

学号:2006013456

摘 要: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相对于其它体育项目在小学生中更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是一项系统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除了遵循一般的武术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外,还要结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与训练。不断加强的小学生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在小学生武术训练中,由于其生理、心理等种种原因,经常会出现错误动作。如:技术概念模糊;情绪变化影响;训练手段不当;技术环节缺乏联系等,是武术训练中错误动作产生的主要原因。小学生武术训练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科学的工作。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在实践中,错误动作的出现是必然的。通过对错误动作的观察、辨别,对产生原因的分析,采取一定的办法、手段进行预防和纠正,使其能更好地掌握技术,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为了更准确,更有效地指导武术训练,本文针对小学生武术训练中常见的错误动作的产生原因、预防及纠正方法也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通过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实践,浅谈一下在小学生生理、心理、教学、训练、恢复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在武术训练中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关键词:小学生 武术教学; 武术训练; 注意问题;错误动作; 预防纠正

1 前言

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渊远流长,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武术是一个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又能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养成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手段。它表现的形式美、动态美、造型美、节奏美更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倍受学生的喜欢。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注意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掌握不好其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以及武术基本功法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各年龄段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素质敏感期训练内容的合理搭配,长远规划,制约了他们的武术的教学与训练。通过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实践,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改进和充实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在教学与训练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教学与训练的原则外,还要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逐步提高运动技能水平。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现有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初中部、石家庄市石府小区小学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阅读学校体育、竟技体育、体育训练学、武术运动训练等书籍;在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体育教研组、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专业训练处和河北省武术协会等收集整理了相关的论文和文献。2.2.2 实验法 2.2.2.1 实验安排

总的时间为4周,受试者分为2组,每组9名学生。第1组采用传统的教学和训练方法,第2组采用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切合中小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和系统的科学训练方法。例如:在一分钟内的正踢腿,第1组不记数,不看质量,每天踢。第2组记数,看质量,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以表扬鼓励为主,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进行比较。2.2.2.2 实验结果

第2组的训练效果比第1组好。通过4周的实验证明:第2组采用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切合小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素质,武术基本功法,武术套路训练等方面效果都好于第1组。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据中小学生生理特点,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少年儿童与成人不同,有自身的生理特点,因此在小学生武术的教学与训练中也应该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有利于中小学生武术的成长。

3.1.1 小学生的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小学生的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小学生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小学生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养成良好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12-13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小学生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因此,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但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神经细胞的物质代谢旺盛,疲劳恢复得快。

3.1.2 小学生运动员的培养 根据第一点的这些特殊生理特点,对小学生运动员的武术训练应当确立专门的目标。

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早期培养。对运动员进行早期培养是为体育界所重视的。例如,美国游泳选手从婴儿起就放在水中泡;西德培养足球运动员从儿童抓起。西德青少年足球规划为:8岁以前为习惯阶段,8-12岁为打基础阶段,12-16为竞技阶段,16岁以后为最高竞技阶段。法国的田径规划为:11-12岁为培养兴趣、增进健康、促进发育阶段,12-15岁为全面发展阶段,15-17岁为确定发展专项阶段。而我国的运动员发现得晚,练得迟,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基础技术的早期开发重视不够,是影响我国成人运动员继续提高成绩的一个主要障碍。

3.1.3 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在不同项目和不同年龄阶段要有所区别,应根据少年儿童生长规律科学地安排训练计划。3.1.4 以“双基”教学为主,控制耐力、静力训练

小学生的血液量相对成人含量多,但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小学生心脏的相对重量和容积均和成人相近。由于小学生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故心率较快。心肌纤维收缩力弱,心脏泵血能力小,故每搏输出量小。小学生的血管因易扩张而相对较粗,血压也比成人低。小学生的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因而呼吸频率较快,但呼吸阻力较大,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较小。同 3 时,由于小学生氧运输功能较差,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故在运动训练时,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小学生不宜过早的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以“双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如冲拳、推掌等。不宜过多的进行耐力、力量和静力性的练习。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小学生的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密度与强度要注意交替节奏,练习时间不宜过长。科学的运用间歇训练、重复训练等方法。适当发展难度动作。尽量减少憋气、紧张性练习,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应注意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凡是使胸廓扩张的动作应吸气;反之则呼气。如在做跳跃的动作时应吸气;在落地的动作时应呼气等。

3.1.5 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其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较快。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模仿,但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教学与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应穿插比赛或游戏。同时,安排短暂的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时,教师或教练员不应求快、花、多,应练好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产生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有耐心,做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应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也可以运用现代媒体教学,以帮助理解。

3.1.6 间歇训练法是提高小学生武术运动员专项的好方法。主要采用“大组合”、“分段”和少量的“整套”技术训练。为适应比赛和表演时的强度要求,每一组合训练结束时脉搏的跳动在160-170次/min之间,一般以3min为间隔时间,在脉搏跳动恢复到110-120次/min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分段练习的间歇时间最好是4min30s,整套练习的间歇时间是5min30s。

3.2 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3.2.1 强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

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小学生优点给 4 予表扬。教学训练实践表明,小学生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在教学与训练中,可让他们谁完成的好,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与训练中看似严肃,反而使小学生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3.2.2 小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

小学生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练员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例如,在一分钟的正踢腿,一组不记数,不看质量,每天踢。而另一组记数,看质量,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测验结果表明后一组的效果好于前一组。实验证明:知道效果,会使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指出优点和问题,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加强分化过程,使兴奋和抑制两过程更加精确,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鼓舞信心和勇气,产生增力的情绪体验,提高有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3.2.3 创设优良情绪体验情景,激发竞争意识

在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创设优良的情绪体验情景,活跃小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情绪,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当然,教师或教练员在定教学与训练的任务时,应注意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这样才能推动小学生心理的适应性不断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小学生武术专项教学与训练是为比赛准备的。在比赛中,运动员的情绪状态是最敏感的部分,由于小学生的情绪波动性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界刺激敏感。在教学与训练中,应多采用单练的形式,让他们充分体验赛场情景,培养克服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同时增强力争上游的信心,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3.3 小学生武术教学和训练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3.3.1 在小学生武术教学和训练中必须注意的五个区别对待。

一是不同身体条件的区别对待;二是不同性格特点的区别对待;三是不同时间条件的区别对待;四是不同技术水平的区别对待;五是不同年龄、性别、组别的区别对待。5 例如,根据不同年龄组别来掌握,6-9岁,以协调训练为主,10-13岁,侧重于速度力量。根据不同性别来掌握,在动作规格上,男同学注意加强全面素质,女同学注意身体平衡发展。根据技术水平来掌握,对尖子要求要严而且难度要大,而对一般水平的同学则要求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3.3.2 掌握好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

小学生武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提高掌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随着小学生武术运动员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逐渐加大,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要求逐渐提高,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力量、柔韧和速度等进行专门性基础训练。

3.3.3 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

在小学生武术的专项身体训练的早期,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如基本功训练,来发展他们的专门能力,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把身体训练的成果通过专项技术训练转化到中小学生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上去。3.3.4 基本功法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在身体素质增长的过程中,各种素质发展的情况也不一样。基础功法教材的选择与安排也应抓住某种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这样可以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至三年级(7到9岁)素质敏感期——柔韧——基础功法内容:正压腿 侧压腿 直摆性

腿法 下腰 下叉 压肩。

四至六年级(10到12岁)素质敏感期—速度——基础功法内容:定量计时或定时计量的各

种手法、腿法、步法练习

3.3.4.1 柔韧素质敏感期

儿童少年在10岁以前,体重轻、关节的柔韧性好,是发展柔韧素质的良好时期。因此,小学1-3年级应选择能拉长各关节、肌肉、韧带的各种压腿、踢腿等为主要练习内容。武术动作的大开大合、吞吐伸缩、高低起伏、翻转折叠的技术要求,决定了柔韧素质的重要性。腰、腿、肩柔韧不好,就难以完成各种动作的学习、练习。3.3.4.2 速度素质敏感期

10-12岁,神经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肌肉在骨上的附着点距关节较近,是发展 6 速度的有利时期。速度是完成武术技术动作的核心。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定时计量或定量计时的各种手法、腿法、步法练习,可以发展速度素质,达到武术“动如脱兔”、“快如风”的要求。

3.3.4.3 力量素质敏感期

12-13岁,性成熟开始,骨骼、肌肉的增长加速,力量素质的发展较快。此阶段是发展力量素质、提高弹跳力的最佳时期。武术动作刚劲有力,发力饱满,窜蹦跳跃,上下翻腾的技术特点,都要求以力量为基础。教学中可选择一些较简单的跳跃、倒立、桩功等练习来发展力量素质。在选择“桩功”练习时应注意:“桩功”结束后应马上进行快速的弹跳或加速跑练习,以提高动作的速率,发展爆发力,以免把肌肉练“僵”。3.3.4.4.耐力素质敏感期

14-15岁力量进一步增长,内脏器官功能提高,神经过程逐渐趋于平衡,耐力素质有较大的发展。耐力是武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习武者在一分多钟的时间里,要完成由几十个蹿蹦、跳跃、翻腾、平衡、起伏转折动作组成的套路,耐力是必须的保证。

3.3.5 教学训练练与想结合

武术教材以套路动作为主,不仅动作数量较多,而且在动作的方向、路线、节奏及身体姿势等技术要素方面变化复杂,与学生日常活动及其它体育教材的动作结构区别较大。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重的教学任务,必须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才行。练与想结合,是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任何动作技能的形成,都是反复练习的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直观教学,采用动作示范、应用教学挂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运动表象。初期,学生以模仿练习为主,动作表象不清晰,所以影响了教学进度。前苏联学者阿普里斯卡娅指出:“一面清晰地意识到动作表象,一面练习能提高效率。”在武术教学中要重视动作练习与表象练习的结合。表象练习是在头脑中演练动作技术(主要指动作的速度、力量、方向、路线、节奏、时空等多维因素在大脑中的再现),有利于学生记住所学的武术动作,增加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贮量。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当练习者在头脑里重复演练动作表象过程中,其相应的肌肉群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变化,这种肌肉电流信号和实际完成动作时的肌肉电流信号相似,对于加快掌握和提高武术动作技术是非常有益的。在武术教学中将动作练习和表象练习相结合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先进行动作练习,后进行表象练习;二是先进行表象练习,再进行动作练习。前者一般在武术教学前期运用,后者则主要在武术教学的后期运用。

练与想相结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每教一个动作或套路,我都有意识地采用讲解、提问、评价及语言强化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记住所学动作的名称、要领、连接方法及动作节奏等。学生一旦将动作表象与一定的词语联系后,对运动表象的回忆、7 加工、理解、修正与重现就处在语言的指令制约下,对运动表象的形成与概念的完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3.3.6 课内与课外结合

课上的武术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听、想、练几个途径,学习与掌握武术的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由于教学的时间有限,让学生在课内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采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在每次课结束时,都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一类是记忆性的,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将课上所学的武术教材的名称、动作要领及各部分的连接等,在头脑中重复演练几次,形成比较清晰的运动表象;另一类是练习性的,根据教学进度,有时布置课外练习基本功、单个动作或套路动作。有布置就要有检查,在课上检查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鼓励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3.7 注意套路的教学步骤

要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学会动作和套路,就必须讲究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好步骤。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步骤。第一步:要让学生弄清楚动作的方向、路线。基本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慢速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初步弄清楚和掌握动作方向、路线。第二步:要掌握动作势式步型的准确和完整。其基本任务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动作势式步型的准确与完整,教师的示范要从慢速过渡为正常速度,手、眼、身、法、步必须准确完整。主要是在分解中间去解决动作过程的准确与完整。第三步:要使动作贯串流畅,这步的任务是加强学生掌握动作的连续性。教师的示范,领作须是快速、正确、连贯、完整的。第四步:分析动作的发力、节奏、精神、眼法等技巧。这一步的任务是使学生领会武术动作的特点,了解武术神行兼备的要求,从而较为全面地掌握各种技法。3.8“动述口令”的运用

在练习中用口令式语言讲解,在学生学习动作时,教师喊口令的过程中,用简练的文字,按正常口令的节奏,在教师和学生的动作均不停止的情况下,用语言把动作的要领、动作要求、动作方法、动作方向、方位等讲学生。学生边看、边听、边炼,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教学效果甚好。动述口令是教学口令与教学示范、讲解的巧妙结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法。3.3.8.1 运用动述口令的时机

(1)学生集体练习时,如拳、操、舞、队列等。(2)需要强调动作要求时,如初中生学习少年拳第二套中“跃步冲拳”这个动作较难掌握,动作要求跃的要高远、仆步要大低、搂冲要准狠。教学中教师把这个动作安排三步完成,一边示范一边用动述口令喊:“高远、低仆、搂冲”。学生通过几次有提示的练习,很快就掌握了这个难度较大的动作。(3)需要纠正错误时,如少年拳第二套第一节“抡臂砸拳”,动作过程是转体、绕环、抡 8 臂,动作要求协调一致,砸拳与震脚要同时。学生们做的时候总是分解、不协调,不流畅。这时教师设计的动述口令应是:转——抡——砸震,还原——转——抡——砸震„„这样反复练习,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动作技能,解决了停止动作后再示范讲解的矛盾.3.3.8.2 运用动述口令的注意事项

(1)语言简明、概括、通俗易懂、上口、流畅。(2)发音应清楚,或短促顿挫、或悠扬绵长。(3)拍节应准确,口令词适合做动作。(4)时机掌握应恰到好处,不可滥用。

动述口令是教学中的语言技巧。看似不难,实则不易,要能很好地运用动述口令,需要教师做到教材娴熟,观察力强,反应迅速,备课细致。经常使用,熟能生巧。3.3.9 注意恢复,控制无形训练

教师或教练员在教学与训练结束后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放松活动与有效的按摩对中小学生消除疲劳有相当作用,应引起重视。另外,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控制中小学生训练后仍去玩耍,如打游戏机等等,晚上要按时睡觉,减少无形的训练。还要督促中小学生不挑食,保证充分的营养补充,以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迎接下一次的训练。4 错误动作产生原因

小学生武术训练的内容大多是“双基”的训练,即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但由于武术套路运动,结构复杂,方向、路线变化多,动作技术要素多样。另外,武术运动不仅注重于“手眼身法步”的外部形态,更强调其“精气神力功”的内在要求。所以,“形神兼备”是中国武术运动区别于其他竞技项目的一大特点。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多因素的。为了便于分析,下面将其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4.1产生错误动作的主观原因 4.1.1 技术概念不清

小学生武术训练中,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主要途径是通过观看教练员和同伴的演练进行动作模仿,同时在教练员的讲解下而获得。由于小学生的大脑皮层神经过程不够均衡,往往兴奋占优势,灵活性高。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不够完善,抽象思维能力差,仅靠模仿来接受新内容,势必产生技术概念不清或动作错觉,一致形成错误动作。如:腿法中的蹬腿和弹腿,就易发生混淆。有的学生为了加快速度,而忽略了技术细节,错误地判断技术要领,弹和蹬不分造成动作力点不准确,从而形成错误动作。

4.1.2 练习中自我控制力较差

在小学生武术训练中,经常讲的东西反而经常出错,如手型、步型等基本的技术,9 也时常出错。追其原因,就是小学生生理特点造成的。小学生的本体感觉差,神经系统精密分化能力差,经常模仿动作姿势不到位,动作不舒展,达不到要求。特别是在无支撑状态下进行动作的自我控制就更具有相当的难度了。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自我控制自己的动作,就会因动作失控而出现各种失误,甚至出现运动损伤。4.1.3 练习中的情绪影响

小学生武术训练中,学生情绪变化对训练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又有于其生理因素,心理变化快,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还不够稳定受外界影响较大,过度兴奋或抑制,都会破坏正确动作技术的形成,这种情绪变化会导致错误动作的产生。有时他们的心情愉快,练习的积极性就高,同时效果也较显著;相反,精神涣散,情绪低落,就会注意力不集中,练习积极性低,取得的效果难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和练习技术,很多都会出现错误动作。4.2 产生错误动作的客观原因 4.2.1 训练手段运用不当

在中小学生武术训练中,训练手段是影响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教练员的示范和讲解、训练手段的选择与运用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中小学生武术运动员的成材。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训练,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教学手段的运用,科学的选择训练方法就尤为重要。如讲解时态度要严肃而不粗暴,积极而不急躁等。语言教学时,讥讽、挖苦等都会挫伤中小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学习和练习的消极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他们不仅不能纠正错误动作,还会产生新的错误动作。小学生武术训练,处于打基础阶段,武术的基本功、基本技术训练是贯穿整个训练的全过程。简单地采用重复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显然单调枯燥,势必影响训练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技术变形,产生错误动作定型。4.2.2 训练中技术环节缺乏联系

小学生武术训练中,多采用示范教学,然而很多教练员不重视技术环节的衔接,缺乏联系。在进行完整技术教学时,技术细节的划分有助于动作的分析。但在技术教学中,单个技术动作会出现较大的重复。并由此产生错误认识。相反,若忽视技术的细节分析,也会出现“照猫画虎”的情况。从而形成错误动作。

武术动作各技术环节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技术动作正确与否不仅仅影响本阶段,同时对前后技术阶段都会产生影响。比如武术动作中的前扫腿,由于左腿屈膝角度不够,扫腿时重心太高,身体重心不稳,左右倾倒,使人体在离心作用下扫转腿还没有做完身体就倒向一边。所以,扫转腿错误并不完全是屈膝角度不够所造成的错误动作,而是扫转重心太高。因此,错误动作的产生,其原因不只在于该技术动作的本身,很有可能是在于前一个技 10 术动作的错误。各技术阶段、技术环节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且有因果联系的。5 错误动作的预防和纠正 5.1预防措施

在小学生武术训练中,教练员传授动作技术时,不仅要考虑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到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如何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武术的完整技术动作是由若干单个动作构成的,所有这些动作和环节只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方能构成完整技术。但最佳的单个动作组合,并不一定是最佳的完整技术。由于动作的衔接改变了原来单个动作的条件和环境,也就破坏了原有的动作定型,产生了新条件下的错误动作表现。比如腾空摆莲,在单个动作练习时起跳、拧腰、转体、里合左腿与外摆右腿等动作都紧密协调,可在完整练习时就出现转体不够90゜,击响不准,右腿外摆幅度小,左腿不能里合收扣。很多类似事例在实践中屡见不鲜。因此,在抓住关键技术的同时强化衔接技术,是预防错误动作产生的主要方法之一。5.2 改进武术技术教学

在小学生武术训练中,大多教练员采用直观式教学,并从单个技术入手,再学习单个动作,再衔接,再学习单个技术。这样的循环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病是相互孤立了各单个技术动作,忽视了单个技术与完整技术动作之间相互联系。小学生接受动作技术,主要是靠模仿并记忆。若只练单个技术,再衔接就会出现技术间脱节的错误。所以,改进武术技术教学,不断摸索训练方法,是提高其运动水平的途径之一。为避免出现动作脱节可利用组合动作的训练法:首先可将动作划分成若干个组合,例如到静止的动作为一组合,这样会避免在演练中出现动作脱节。多练习组合动作是防止动作脱节的有效方法。若某一动作组合出现错误,也不会影响其他动作组合,也可以尽快纠正错误动作组合,若利用现代科技媒体进行难度动作演示,提高技术水平,同时也是防止错误动作形成的有效方法。5.3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

在小学生武术训练中,由于他们形成错误动作的原因很多,教练员要区别对待,针对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对症下药。在实践中,教练员应根据不同的项目、不同的错误动作、不同错误原因和不同学生,区别对待。

5.3.1 将学习技术动作的练习,按动作顺序编成一套小组和,学会一个组合再学习下一个。如果出现错误动作,就回到该动作的组合,纠正后再继续学习下一组合,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最后形成完整的技术组合或套路。如学习长拳竞赛套路,动作多,技术含量高,路线变化多,个别动作难度大。对小学生来说,完整记忆并要求节奏、劲力等,有很大难度。但若将其划分为若干动作组合,再将这些动作组合按难度从小到大的顺序练习,最后只将顺序重排就可以完成整套动作。在训练中,加大对动作组合 11 的练习,纠正组合动作的错误,武术套路自然轻松完成。

5.3.2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辨别某些动作的旋转技术的能力尚未形成,不能正确掌握变换方向后的动作路线,教练员采用两手的助力和阻力,使其通过触觉感受外力作用,从而完成正确的运动过程。如插步翻腰时手臂的转动不成立圆,或抡臂与插步不协调,翻腰时上身抬起等,教练员应用手辅助其完成动作。又如在旋子的技术学习时,有些学生旋转用力的方向错误,导致身体向外倾倒。这时教练员应该左手抓住学生左手,右手在学生蹬地摆腿时托起学生腹部,助其腾空,感觉旋转的方向和用力。5.3.3 在武术训练中,有意识地自我控制动作,才能使技术规范准确。有些小学生的肌肉本体感觉差,在学习新动作时,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动作,就会因动作失控而出现各种失物,产生错误动作。教练员应采用控腿等方法增强小学生的控制能力。有时还应改变动作技术来加强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如前、后扫转腿,就应该有意识地控制用力和方向。只有不断地加强自我控制,体验并强化动作感觉,才能使动作逐渐地修正、巩固,最后达到完善和熟练。

5.3.4 在做练习时,没有熟练掌握完成某些动作的方法,在作高难度动作时,害怕运动中出危险,导致动作不到位,肌肉工作迟缓,产生错误动作。教练员应该多鼓励,减缓他们的心理压力。同时,加强防护措施,并给予保护和帮助,让他们安全的完成动作。这样,他们就会大胆的去做动作,多次练习体会肌肉感觉,使他们较好地控制动作,有助于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如在做侧空翻练习时,教练员应首先做好防护措施,如在沙坑、棉垫等地方练习。在左腿摆起时,托住小学生的双肩,让其顺利完成动作。6 结论与建议

6.1 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工作。所以,在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切合小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要不断加强身体、心理训练,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6.2 小学生正处于武术打基础和积极提高的有利时期。所以,在进行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6.3错误动作的产生是多形式、多因素、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原因两种。主观原因是指小学生自身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指表现在教练员的训练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

6.4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是小学生武术训练中,不同的两种教学和训练思想,它们是相互不同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有效的预防和科学的纠正是武术训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5青少年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许多错误动作主要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造成。教练员应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训练,有效的技术训练,加强全方面练习。

6.6小学生身体各方面都是学习某项技术的关键。注重学生身体条件的培养,加大细节动作的标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提高武术人才的广泛,为传统体育项目做贡献。

参考资料

[1] 石天敬.李德祥.《武术学习指南》[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2] 《全武术训练教材》[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3] 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4] 张高顺.《武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专修教材《武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

[6]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

[7]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版。

高中体育课武术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高中 体育 武术 教学 研究

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开始注重对文化的追求,而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深受许多人的喜爱,继承和弘扬中华武术已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相信武术教学课程在高中阶段的设立,不仅能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出现不少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对高中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研究,本文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以期对武术教学有所帮助。

一、学习研究教材,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高中阶段的体育武术教学相对比较简单,内容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武术套路和常规动作。相信很多非武术专业的教师,只要认真学习研究了教材,做好了课前的准备工作,还是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克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图解练好并掌握所教套路,根据每个图解的说明,组织简单易懂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讲解,对复杂动作分解成若干个肢体动作。同时适当地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牢记武术术语、动作名称。只要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好,武术课自然能有条不紊地开展下来。

二、加强对学生学武心态的教育

武术不仅能健身防身,亦能陶冶情操修身养德。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习武之人的“德”要求很高。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把握好学生学习武术时的心理倾向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实时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让他们明白学习武术不是为了好勇斗狠,而是为了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在课程的授课中,穿插一些武术名人的趣闻轶事,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让学生从前辈身上学习“武德”,不断修身养性,完善自我。

三、教学中,注重不同教法的相互结合

武术教学不同一般的文化课教学,它需要不同教学方法的相互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运用是否合理使用是武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我认为通过以下方法可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相结合

高中阶段的武术教学内容大都是一些简单常规的动作套路,但对于武术基础薄弱的高中而言,依旧会有一些困难,特别是面对那些动作比较复杂的武术套路。而分解教学和完整教学的合理适当运用能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先把一个复杂的动作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动作,再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熟练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后,引导学生把各个动作连贯起来勤加练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较轻松地掌握一套复杂武术套路。但在这里应当加强后期完整教学,及时强化后期教学的强度,强调动作的连贯性,因为学生有可能把分解的动作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动作,这样就会破坏动作的完整性,影响武术教学效果。

(二)讲解、示范与教师领做相结合

讲解、示范与教师领做贯穿于整个武术教学过程中。无论任何形式的武术套路,教师都是先向学生介绍套路的基本内容,使得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然后逐步示范每个动作,强调动作要点,最后教师领做。经过几遍的练习后,安排动作比较标准的学生在前面带着大家做,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和基本动作的不规范。教师除了要言简意赅,语言简单易懂外,在示范和领做时要注意位置的选择,尽量不要产生盲区,或者不断地变化位置,以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

(三)提早预防与及时纠错相结合

武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动作不规范和不标准的事时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采取提早预防与及时纠错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应对。在武术的练习中突出动作要领,一旦发现手脚不协调或动作不规范要立刻给予纠正,这样就能避免错误的重复出现。一人动作出现问题了就纠正一人的,出现一个纠正一个,总之,有多少就纠正多少。因为学生一旦熟悉错误的动作,由于肌肉记忆,很难再纠正过来,就算纠正过来也将付出很大的代价。

(四)“高低”结合与“想练”结合

学习武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并且对体力的消耗很大。我们可以采用“高低”结合与“想练”结合的方式加以应对。“高低”指的上肢动作练习和下肢动作练习,对于上肢动作比较多的武术套路,可先把下肢的动作学会,然后再练习上肢的动作,过段时间后把上下肢的动作合到一起进行练习,直到达到技术要求。在学生休息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技术动作在脑海中过映,这样能加强对技术动作的记忆。而“高低”结合与“想练”结合不仅使学生劳逸结合,也将对教学效果带来积极影响。

四、合理选择练习队形

在队形的选择上,应当以每个学生都能看到为原则。合理的队形不仅有利于学生看清教师的每个示范动作,也利于教师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活动。分组横队队形和梯形队形是最常见的队形,其中梯形队形对教学最有利,采用梯形队形不仅可以控制队形长度,还可以让队伍不会显得太松散,同时有利于教师的观察和指导,更有利于教师的示范和领做能被学生看清楚。

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武术在现代社会依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同时它也是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承。高中阶段是学生快速发展的阶段,武术课程在这个阶段的开设对武术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武术教学粗浅的探究,希望对广大的武术教师有所帮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设备设施的逐渐完善,我相信高中体育课武术教学一定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中华武术也会继续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周忠良.试论高中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报,2010.

[2]王代波.对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思考[J].武汉体院学报,2002(2).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 篇7

一、武术文化教学纳入高职体育教学的意义

(一) 武术自身发展需要

武术在历史上的地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淡化。但是, 在当前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社会发展, 寻找新的历史使命和其存续的意义。目前的武术的发展在我国进入了瓶颈阶段, 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沉淀, 受到现代理念的感染, 逐步发展成为武术实技, 并成为世界性的体育竞技,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武术也因过分强调格斗技术和对抗技巧而丧失很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武术文化教学纳入高职体育教育体系不仅能完善武术的教育体系, 更能发掘武术新的内涵帮助其延续、发扬和创新, 突破目前武术发展的瓶颈期, 为国人展示正确的武术观和武术价值。

(二) 武术文化教育培养思想道德

武, 止戈为武。德, 仁义为心。古人尚武崇德, 将武、德并列看待, 这就意味着武术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不仅是一门技术技巧, 也是一个道德和思想的升华方式。武德, “德”字在后却以学德先于学武, 就更体现了武术的本质。武术的体育教学在高职的开展过程中, 武术文化的教学配合着武术理论与实践教学开展, 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武术中的武德内涵, 并且在不断学习中逐渐培养优秀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

(三) 武术成为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通过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来体现, 而武术可以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缩影。它的历史传承能力体现了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吸收归纳和创新反映出它有着与时俱进的创造力;武术因其在多数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而成为纽带, 凝聚着民族的根源和文化传统。高职通过武术文化的教学, 帮助学生体会武技的内涵和文化传承,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尚武价值观, 才能逐渐培养真正的武术技术和文化的接班人。

二、武术文化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的应用

(一) 历史观教育

武术作为国术, 延续千年并集百家之长。同样, 武术文化, 传承千年, 更是一本历史的纷繁日历。每一种武术技艺都有其源头、发展、鼎盛和衰落。中国武术博大精深, 这“博大”在于数量之多, 每个武术都有其故事, 那么千百个武术技艺分布在数千年的时空当中, 每个故事连接着当时的时代背景———以点向面辐射, 逐渐形成了以武术发展为视角的历史观。因此, 武术文化作为高职武术体育课堂的一部分, 将会以别样角度为学生呈现历史。

(二) 人文精神教育

武术的培养讲求内外兼修, 也就是说, 既看中身体机能的培养, 也不能忽视心神意念的配合。身体机能的培养靠的就是武术基本功的日常训练, 而心神合一则需要更高的武术境界, 这就需要在充分理解武术文化内涵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学生在学习武术文化的同时, 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武术文化的独特性, 让他们明白, 武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技巧, 还能一种够培养人的心智与悟性的方式, 让习练者从中领悟到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这种独特的人文性, 可以造就更多有着良好人格品德、坚强奋斗的技术性人才。

三、总结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自古就存在的传统体育竞技, 在长期完善的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它不仅将我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 同时还在不断的精炼、融合与创新中, 使我国的武术体育和武术文化教育长期存在于高职课堂之中。同时我们也注意到, 片面地追求武术技艺的训练并不能培养一名合格的武术学者, 只有同时重视学生武术文化的培养, 才能通过武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培养人独特历史观、人文精神和品德水准。

参考文献

[1]沈建文, 惠永强.学校武术教育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作用的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8 (10) :123-125.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 篇8

武德教育贯穿于悠久的武术历史当中, “艺无德不立”, 从受墨家、儒家、道家、佛家等的传统文化影响的传统武术教育到应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武术教育, 学生武德教育都是首要问题。发扬传统武德中的“礼、义、信”等思想, 培养学生谦和礼让、尊师向学的生活作风, 并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遵纪守法, 具备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一、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武术相关专著、论著及学术论文, 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汲取精华, 做以整理借鉴, 结合自身所学提出自己创新观点。

(二)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一些高校武术方面的教授请教、访谈, 针对高校学生武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武德教育, 以及武德的发展历史进行学习, 从而发现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一) 武德的内涵

武德是指所有习武者在社会活动中, 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的修养, 简而言之, 就是武术道德。“道”, 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规律, 可以引申为社会行为规范;“德”即得, 人们认识“道”、遵循“道”, 内得与己, 外施与人, 便称为“德”。

武德是武术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具有时代性、历史性、继承性等特点。武德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 其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武德的内涵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古代以儒家的道德为主体, 现代则以爱国主义为要旨。

(二) 武德教育的内容

武德伴随着武术史, 武德教育也呈现出浓艳的传统文化特色, 内容丰富精深。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哲学, 如墨家的兼爱狭义、信义武勇, 道家的道法自然、逍遥之游, 佛家的积极入世、普渡众生等这些高尚的情操和有志行为, 对传统文化价值系统和传统武德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3月4日, 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一次讨论中提出的“八荣八耻”和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中规定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对武德的现代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武德教育的内容有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发展的要求, 应当分为传统武德教育和现代武德教育两部分。

1.传统武德教育的精髓。中国传统的武术教育精神汲取墨家、儒家、道家、佛家的伦理思想, 融入高尚的情操、有志行为及侠士的侠义精神, 传统武德本质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仁”, 指社会生活中所遵守全部道德意识, 也是习武者道德追求的最终目的。“义”, 是行善之本, 在传统武德中还可以认为“仁”是“义”的根基, 要求习武者做符合自身地位、身份的事情。“礼”在武德中起规范作用, 由来已久, 习武者碰面或者比武时的行抱拳礼。“智”, 根源于人们的是非判断之心, 明是非善恶。“信”, 诚信也, 重信义轻生死是习武者传统。

2.现代武德教育的内容。在现代, 我们提倡的武德教育, 既要汲取传统武术教育的武德精神, 又要创新和发展适应新社会的武术教育, 为祖国培养出文武双全、敢当重任的武术人才。

现代武德教育的内容首先要弘扬传统武术教育的文化精髓, 继承、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 把习武同宏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 将墨家、儒家、道家、佛家等值得我们一生学习的思想传授给武术学生们, 大力宣传“武以德先”“非信、廉、仁、勇, 不得传兵论剑”的指导思想。

武德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懂得学有所用, 而且用到可用之处, 对人以诚信、不以强凌弱;对危害人民利益的事敢于见义勇为, 拥有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 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 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时刻牢记不能做出有辱国格、人格的事情。

(三) 武德教育的重要性

习武者拥有培养高尚的武德是中华武术的传统, 必须以德立, 市场经济发展, 社会节奏快, 急功近利者增多, 我们在大力发展武术技术的同时, 更要在武术的教授过程中对习武者强化武德教育。

一是习武者具有格斗基础, 身体素质明显优越于普通人, 能够轻易击伤别人。所以, 要对他们进行武德教育、道德引导,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推卸的责任。

二是就中学体育课程而谈, 武术最具传统文化特色。据统计, 我国现有大中小学生近三亿, 在他们中将武术开展好, 将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传承, 所以要做好武德教育工作。

三、研究结论

首先,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传统武德教育的精髓, 也是现代武德教育的主线。

其次, 要建立健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武德教育体系。

最后, 把习武者武德教育作为武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四、加强武术专业学生现代武德教育的措施

(一) 将武德教育列入教学训练计划

1.开设武德教育课程。在学校开设武德修养课, 武德教育与技术水平双方面齐抓共管。很多武术馆校都是偏重技术, 重武轻文, 不重习武者德行操守的培养。各高校教育中, 武术专业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 是武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武术史介绍, 道德内容讲学,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能力, 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武术史中高风亮节的侠客精神, 提供道德品质。

(二) 建立武术专项学生武德操行评分标准

对于武术专项的学生, 不但要遵守学院的规则制度, 还要建立一套专项的武德评分标准, 含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这样就能督促学生遵守制度, 在生活中自觉养成遵守武德的习惯。在制度中细化学生行为, 奖励与惩罚要及时, 第一时间呈现, 惩罚制度要与学院奖学金、助学金等挂钩, 对于情节严重的不准予毕业。

(三) 加强武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 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综合素质的好坏, 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下一代的人才培养。所以说, 要做好习武者的德育工作, 必须有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尤其是专项技术的教师, 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 学生对专项教师也倾向于言听计从, 所以, 从专项教师身上表现出的德行和态度, 对学生所起的影响最大。这就要求专项教师在武德、武技、文化学识等方面也能够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五、结语

中国武术想继承精华, 向前发展, 走向世界, 离不开对习武者的武德教育, 更离不开高校武术专业这个重要的教育宣传基地。

我们应该把武术专业学生的武德培养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对待, 这是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由此, 高校制订行之有效的武德教育体系, 并且脚踏实地落实执行, 避免重技轻德现象继续, 保证武术运动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锦华.论加强武德教育的重要性[J].沧桑, 2008 (5) :196-197.

[2]杨中平, 张云涯.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学生武德教育的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4) :105-107.

[3]马腾飞.论武德内涵及其现代职能[J].华章, 2010 (1) .

[4]沈仲夏, 刘含辉等.论武德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出国与就业, 2009 (5) :50-52.

[5]刘飞舟, 蔡宝忠.对传统武德的现代教育功能及社会影响力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9 (2) :50-52.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 篇9

学校准备推广武术健身操。而只要听到“操”字, 教师就感到难教, 学生觉得难学, 其枯燥性令人望而却步。为防止出现被动局面, 上课前, 笔者先让七班的学生观看武术健美操的视频, 接着介绍武术操的特点与运动风格, 但学生的热情仍然没有调动起来。学习抱拳礼时, 学生东倒西歪的动作, 让人哭笑不得, 就连过年时向亲友作揖的动作也出现了, 嘴上还说着:“恭喜发财, 红包拿来。”嬉闹的场面, 自然没有武术的精气神所在, 更谈不上对武术文化的宣传。看到这样情况, 笔者很着急, 但不得不赶紧转入下面的学习环节。

放学的时候, 笔者依然烦躁, 偶然想起, 曾在《中国学校体育》看过一篇布置体育作业的文章, 是不是我也采用理论作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这时, 虽然学生已经回家, 但说干就干。笔者打开家校e通的网页, 给七班的家长发短信:“家长您好!请告知孩子查阅‘抱拳礼’的内涵与攻防含义, 并抄写下来, 明天早晨交这份作业。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 合作愉快!”接着, 也给其他班级的学生布置了相同的作业。对于这样的体育理论作业, 只是希望部分学生能借机了解一点武术的知识。令笔者意想不到的是, 第二天, 办公桌上就放着厚厚的一堆作业, 仔细一看, 是七班学生将书面作业交来了。看到学生认认真真写满了一整页的作业, 心里真的是又激动, 又开心。借着这个契机, 笔者在体育课上, 针对性地表扬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并让学生说说“抱拳礼”的内涵与攻防含义。虽然都是“百度”搜索过来的知识, 但是学生个个说得头头是道。笔者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进入武术健身操的学习,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 认真练习动作, 很顺畅地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其他班级以及后续的学习, 笔者都采用了布置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提前去了解一些武术动作的内涵……因此, 武术健身操很快被学生掌握。

体育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或是学生不能认真对待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作业的方式, 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其中的奥妙, 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 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 篇10

关键词:滨州学院,公共体育课,武术,动机

武术是一个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的运动项目群体, 故其发展不可能单凭几个人的参与就达到辉煌。武术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武术的发展和推广过程中, 平民化和精英化并不是背道而驰的。立足武术的平民化扩大武术的传承空间, 增强武术的竞技性提高武术的竞技水平, 并使武术的发展更具可变性, 使其更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的变化,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学校武术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要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到武术运动中来, 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也为武术运动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后盾。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滨州学院在校大学生2 0 0名。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计算机检索的形式对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的检索, 同时查阅相关书刊、相关文献, 为文章的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2)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 编制相关的调查问卷, 在滨州学院2 0 1 1级、2010级、2009级和2008级上过武术选项课的学生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182份, 有效问卷180份, 平均每级发放5 0份, 回收率为9 1%, 有效率为9 0%。 (3) 数理统计法: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数据的整理与计算得出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 (4) 逻辑分析法: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武术运动参与动机进行了归纳、总结。

2 滨州学院公体武术选项课学生参与动机现状分析

2.1 滨州学院工体武术选项课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表1可见, 在调查的公体武术选项课参与学生中, 男生1 1 8人占到5 9%, 女生只有8 2人占到4 1%。这与男女生兴趣爱好存在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 男生跟喜欢一些激烈惊险的运动项目, 而女生更喜欢强度不大、不太激烈、较小对抗的运动项目。

2.2 滨州学院公体武术选项课学生参与动机分析

从表2中分析得知:大部分学生的公体武术选项课参与动机是因为对武术的热爱, 这部分比例占4 0%, 而为了丰富课余生活的参与动机仅占1 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武术运动, 才能引导学生理性的进行武术学习、武术锻炼。为了强身健体和磨练意志的参与动机各占1 0%, 身体是从事任何事业的基础, 而坚强的意志是成就任何事业的保障。有5%的学生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而进行公体武术选项课参与, 一个人只有更好的融入社会, 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5%的学生因为别人的影响而进行公体武术选修课参与, 这部分学生选修公体武术选项课的动机是被动的。有5%的学生为了欣赏武术的运动美而选修公体武术选项课, 5%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与好奇心而选修公体武术选项课, 还有5%的学生为了在武术方面有所成就而进行公体武术选项课参与, 他们的参与动机是积极主动的。

2.3 滨州学院公体武术选项课学生参与时间分析

从表3中分析:2011级学生有时间就会参加武术训练的学生仅占7.2%, 相比之下, 2008级占的比例较大为15%, 2009级、2010级占的比例分别为14%、9%。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学院经常参加武术训练的学生中, 高年级的学生积极性较高, 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 高年级的同学对武术训练较重视, 对当今盛行的武术文化呈现出高度的认同感。每周只进行一次及一次以下武术训练的, 2011级占34.4%, 2010级占32%, 2009级占23.5%, 2008级占23%。2011级的学生由于对武术运动的认识还不足, 所以参加武术训练活动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2 0 1 1级每周参加武术训练活动的学生大多在1~2次之间, 2 0 1 0级每周参加武术训练活动的学生集中在1~3次之间, 2009级主要集中在2~3次之间, 2008级主要集中在2次左右。由于高年级的学生对武术运动有全面的认识, 其参加武术训练活动较多, 而低年级的学生参加相对较少。总之。我们只有全面了解大学生参加武术训练情况, 才能更好的为我学院的武术运动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进而提高我院学生的武术素养, 从而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4 滨州学院公体武术选项课学生参与动机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在客观因素中影响最为重要的是武术运动的独特魅力, 选择此项的有187人, 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武术运动情有独钟的学生才能理性的参加公体武术选项课。有部分学生参与工体武术系选项课是因为有充足的余暇时间, 这部分学生有156人, 他们明白武术运动能丰富课余生活。有1 0 2人参与公体武术选项课是因为受亲戚朋友的影响, 属于从众心理。有8 7人受社会的影响而选修公体武术选项课, 他们选修公体武术选修课是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 更好的与人交往。只有3 2人因为其他原因选修公体武术选项课。

2.5 滨州学院公体武术选项课学生重视程度的调查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 2011级、2010级、2009级、2008级学生对信息意识的重视程度的人数分别为7.5%、9.1%、10.9%、1 5.3%, 对武术认识的总体上熟悉程度不够;从表中还可以得出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也有上升的趋势, 2011级学生可能受陌生学习环境和高中学习的影响, 总体上的重视程度较低;2010级、2009级、2008级学生已经熟悉了大学的学习环境, 对大学的武术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了解其重要性。武术认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将无法全面的提高武术运动的发展, 武术运动重视度越高, 学生的武术水平提高的相对较快, 相应的武术运动能力也就会越高。因此, 合理正确的传播武术知识能使大学生的武术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滨州学院学生参与武术公选课的动机存在的很大的问题与不足——对武术运动的认识不足;滨州学院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参与者大多数为男性学生;同时大学生武术运动重视度不够, 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不愿参加武术公选课;大多数学生参加武术课是为了健体防身和增强身体素质;闲暇时间参与武术运动学生较少。

3.2 建议

要加强宣传引导, 使学生要端正对选修公体武术选修课的认识, 培养正确武术学习意识, 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武术选项课中来。开展武术选修课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武术兴趣的培养, 学校可以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系列学期、学年的比赛和武术讲座等可行性计划, 加强学生对武术知识的理解, 并将之落到实处, 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武术活动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的武术基础和课时情况, 合理安排武术教学套路。教学方法应多元化,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办法,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1) .

[2]王建华.从社会调查看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J].体育科研, 2001 (4) .

[3]谭炳春.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 2004 (4) :65~66.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

[5]余学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现代化[J].体育学刊, 2004 (3) :54~57.

[6]毕开凤.论当代大学生科研意识的激发与培养[J].杭州商学院学报, 2004 (1) .

[7]李广峰.体育教学与成功教育[J].体育教学, 2005 (5) .

上一篇:会计资源下一篇:审计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