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专修生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15

一、前言学校武术是武术运动发展的重要载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曾说:“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强国强种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还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实施途径[1]。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武术专修生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武术专修生体育教育论文 篇1:

学校武术教育“回归”中国化的思考

【摘 要】从一名武术专业运动员到中学武术教师,从武术普修到武术专修,以中学武术课堂的教育教学为起点,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法以及结合自身教育教学中的思考与反思,回顾了学校武术教育史,分析了学校体育与学校武术发展的现状及面对的问题,启示着我们回到学校武术教育的最初状态去考察其本质特征和教育价值,在论述中国武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武术教育回归中国化的理论预设。表明:改变中国武术教育的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术继承、弘扬和发展,必须强化武术教育在教育整个过程中的“中国化的必须性”。

【关键词】学校武术 教育教学 回归 中国化

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武术从乡野僻壤走进了学校,拉开了现代武术教育的帷幕。武术作为身体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认可、社会所重视,除了其表层的强身健体、磨炼意志的基本功能外,它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功能更是其他运动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也正因如此,武术历来被纳入到学校教育的体系,作为身体教育的重要手段来实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关注其在學校教育中的生存状态,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武术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学科定位,而机械地套用西方体育的评价体系作为评价武术的唯一标准,被简化为单纯的身体运动,文化内涵被忽略、教育功能被弱化,而后完全等同于西方体育。而事实上,作为身体文化教育的武术是集实践和理论于一体的独立知识体系,武术就是武术,它不需要西方体育化,它本身就应该是一门学科。学校武术教育正在被形式化——有大纲规定,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划,但无人教,无人学,甚至一些学校取消了武术课,不少学校中武术教学名存实亡。近百年的学校武术为何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削减,在这普遍而又严峻的事实面前,很多问题引起我们的深思,学校武术教育的转型此时也显得尤为必要。

一、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

1、学校武术教育的形成与衰退

学校武术教育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100~1600 年的夏王朝,作为远古的教育机构“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尤其是殷商时代出现的相当于现代学校的专门教育机构“序”,以及西周的“庠”都已将身体教育的形式——武术教育,纳入到了正轨的国家教育体系中。西周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的“国学”教育体系中,“射”与“御”完全属于早期学校武术教育的内容。此外我们也应看到,当时的武术教育中已开始渗透除单一的军事训练以外的教育观念,例如,贯穿道德礼仪观念和规则的射箭活动——“礼射”、将肢体的舞动与思想感情相互交融的“武舞”,一定程度上已经证明,武术教育并非简单的传授技术、技能的教育手段,它是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近代学校武术教育的衰退起始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 1901 年)前后,“武举制”的废止是造成当时武术教育滑落的导火索。两次鸦片战争及中日甲午战争的接连挫败,使得清政府开始反思当时的军事教育制度,并向西方谋求救国之“良药”。光绪二十四年(公元 1898 年),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提出了废止武举制的主张,奏请“立下明诏,停止弓、刀、步、石之武试及旗兵习弓矢者,并广设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清廷下令停止武科。废止“武举制”的直接原因,是当时的武术教育已不能满足军事战争的需要,伴随武举制的废止,学校考试制度中不再设有武科乡、会试,失去了武举考试这一强有力的指挥棒,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下滑。

2、学校武术教育的“转型降级”

学校武术教育的转型,以西方体操课(体育课)取代中国教育中固有之武术教学为标志。如果说“武举制”的废止使得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开始衰退,那么,西方体操课(体育课)对学校武术教学的替代便是中国学校武术教育转型的标志。从此,学校武术教育走进了体育化的语境,西方体育完成了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和平演变”。直至1915 年 4 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人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完全被划归到学校体育范畴,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西方体育完成了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和平演变”。从此使得武术教育长期依附于西方体育之下。

3、武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观念

当西方的军操、体操伴随着坚船利炮一并涌入中国时,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同西方体育相摩擦、碰撞,即“土洋体育之争”,焦点在于两者对健身价值的评判是否科学上,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以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后盾,强行将中国纳入其“中心-边缘”的格局之中。西方体育在这种前提和基础下,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对于注重整体效应的传统文化来讲,也就无法与注重分析的自然科学对话。“东亞病夫”是西方体育强势发声的有力佐证。中国武术在抗争之后只有无奈地接受,中国武术只能以西方健身价值来改变自我,也直接影响着我们今后一百年的武术教育观念。一些武术家参照西方兵操和徒手体操教练法,将一些传统武术动作编成按口令进行教练的脚本。马良于1911 年编订的《中华新武术》就是这样做的。而这种方式也迎合了学校课程设置的要求,先由学校运动会中的武术比赛和表演逐渐在体育课中开设武术课。至此,武术教育完全以体育形态进入了学校。

二、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

众所周知,武术未进入学校之前是家族式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进入学校后,武术借鉴西方体操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据《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武术只是隶属于体育学下民族传统体育学二级学科中的一个专业。附着于“体育学科”中的武术教育,很难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其身体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人格教化等种种功用。

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不尽人意,正如邱丕相教授所言:“尽管武术早在 1916 年就开始进入学校,不同时期又不断地编入大纲、列入课程、制定教材。时至今日却在学校中并没有实现根本的普及,甚至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据调查,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武术课基本上是徒有虚名,一些学校的负责人甚至明确表态武术课可以取消。如果一旦武术课在中小学丧失应有的地位,武术的普及推广和发展将会十分严峻。”学校体育课夹缝中的“学校武术教育”,“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的教材体系中,仅仅处于一个众多‘身体运动’项目中的一个项目,一个不同学年段的在校生,所接受的武术教育的时间往往只有几个小时甚至更少”。从武术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情况来看,武术课只占到很少的份额,又加之武术自身存在的“门槛高”、学习难度大等特点,使得学校武术“学生喜欢,但无人愿意学”,“教师愿意教但无人可以教、教不好”的现状仍在持续。

武术教学研究的现状总体上是三多四少。三多即;一般性经验总结多,常规的教学训练运用研究多,定性研究与教法研究多。四少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研究的少,纵向的系统教学效果比较研究的少,多指标实验性定量研究的少,深入研究学生学法的少。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把过去的体育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按照这个课程标准,中小学体育课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这个选择性很大,對武术在中小学里的地位也是一把双刃剑,做得好,就可能更多地采用此项手段和方法来实现5个领域的目标;做得不好,就可能会用别的项目来取代武术的地位,比如说,跆拳道在很多城市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个项目的练习方法很简单,在礼仪、文明方面的教育比目前的武术教学规范,所以,很多学校开展了跆拳道,我们的武术如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制上不改革的话,很可能会被跆拳道所取代,这不是危言耸听。

三、学校武术教育“回归”才是升级之路

1、回归的缘由:之所以要回归,是因为过去我们走的路偏离了中国武术本身。从20世纪初开始的“土洋体育论争”,到徐一冰等人上书国民政府将中国武术设列为“学校体育课程开始”,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始终捆绑在西方体育教育的巨轮上,长期作为一个特殊的“怪胎”处于“寄生于西方体育”状态下生存。这样的“捆绑”和“寄生”,导致了中国武术教育的众多问题。

其一,长期以来对于中国武术教育问题,我们忽视了它作为身体文化教育的中国本土产生的问题。机械地将西方体育教育的种种要义,在中国武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全部地实施了“拿来主义”的指导思想。

其二,中国武术教育问题的评价,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重视了它的表层功能即身体锻炼的属性,而未能很好地挖掘它的大教育功能、大文化功能。機械地将西方的自然科学、量化的评价作为中国武术教育效果评价的唯一标准。基本忽视了它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

其三,长期以来的中国武术教育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它的雅俗共享性,过度地关注新武术,冷落了传统武术的存在和武术的传统。将不断翻新的新武术作为教育推广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育内容。

其四,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没有给中国武术教育一个准确的学科定位,忽视了它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始终将其锁定在一个运动项目的狭小空间,肢解着中国武术的宏大和深厚。

2、回归需要“国家”意识

今天的学校身体文化教育几乎全面地被西方身体文化所垄断。在中国武术教育回归之路上,要彻底地改变中国武术教育的劣势地位,强化“国家意识”是我们必须树立的一种决心。武术文化的传播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需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国家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所以,将学校武术教育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实行指令性的国家意志,推进中国武术教育的真正重生。强化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就是要明确学校教育必须要有武术教育;就是要明确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开设武术课,学校教师人员组成上必须要有专业武术教师,学校教育必须考核中国武术教育。强化国家意识,就是要使中国武术教育地位得到提升;强化国家意识,就是要使中国武术教育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强化国家意识,就是要使中国武术教育成为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3、回归需要国学意识”

中国武术回归国学的寻根,应该是还武术在中国文化的必然结果。 “土洋体育争论”时,我们在选择一种身体文化与舶来的西方体育抗衡时,我们选择了武术作为中国独特的身体文化;新中国成立时,在体育事业刚刚开始起步时,我们选择了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苏联模式),当我们需要在“体育”大概念下找到中国人的身体文化时,我们仍旧选择了“作为身体文化的中国武术”;在改革开放时,当我们选择一个民族体育项目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民族身体文化名片时,我们仍旧选择了中国武术。这些选择,使武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始终没有走进自己真正的生存空间,没有走进一个本应存在于“艺术的”、“文化的”、“身体的”甚至是“哲学的”的多元空间,而仅仅存活在一个狭小的“体育空间”。进而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变成为:由“国学”的中国武术变成西方“体育学”的武术;由中国人的武术走进了一个“体育人”的武术。由面向大众的武术走进了一个“体育精英”的武术;由一个存在于俗文化阶层的武术变为上层建筑的武术。体育的武术使中国武术变得简单,体育的武术使中国武术远离传统,体育的武术使中国武术远离文化,体育的武术使中国武术异化。所以,放宽视域,从国学的立场出发,开展中国武术教育,才可能还中国武术一个真实的、宽松的教育空间。

4、回归需要学科意识

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一个根本性提升要素取决于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树立中国武术教育的“学科意识”,是中国武术教育回归的关键所在。尽管中国武术是传统的,但几乎无人从传统出发认识中国武术、理解中国武术。我们太轻易地就忘掉了中国武术的文化核心要素,忘记了那些先前和大师。我们忽视了他们发明和创造的根本所在,我们更改了他们发明和创造的规则,我们根本没有进入他们创造和发明的境界中。我们忽视了先前和大师的精神,遗弃了他们的沉醉。哲学要义没有了,道德教化没有了,传统审美没有了,只留下了羞涩的名称和外壳。中国武术所隶属的课程和学科是“体育课”与“体育学”。我们的学校武术普及教育的任务交给了体育教师,我们的专业武术教育人才的选拔,只面向广大的体育武术竞技人才;我们的人才培养只注重西方体育科学理论,解剖学、生理学等成为武术专业教育的必修课。因为我们的武术专业学生不具备所谓的“教师资格”;因为传统武术的习练者没有机会获得体育主管部门所颁发的运动员等级证书;因为我们的传统中国文化不属于西方体育的课程体系。

武术与体育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中国武术有自己的更深层的含义。武术有自己的产生、发展路径,有自己的优劣评价标准,不懂中国武术的这个含义,是根本无法理解武术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是它纵向的写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它横向的写照。它原本就不是一种形式的,也根本没有标准化的身体运动要求;它原本就是中国文化的集合体,也根本不是单一文化的组成;它的很多要义原本就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也根本不是一个可以用分化的理论来诠释的;它不量化、不规范、甚至不“科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常常强调和追求“自然合理”。“自然合理”是中国文化、科学、哲学的理念。即凡是合理的必然是自然的,凡是自然的必然是合理的。武术就是武术,它不需要西方体育化,也不需要体育学科化。它本身就应该是一门学科,就应该成为一门课程。强化学科意识就是要保持中国武术稳定性机制的存在。只有这样,学校武术教育的普及才可真正落到实处,专业武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才可真正地走进中国武术的核心区。

5、回歸需要拳种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武术教学整个模式和专业少体校没有多少区别,要求很高,学好很难,教学内容以竞技武术为主,传统武术中的大量资源、素材没有被好好利用”。“学校武术不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人们看到的学校武术已被统一的少年长拳12式、形神拳、三路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内容所一色化。中国武术教育回归中国化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和任务,重视武术“拳种流派”就显得非常具有价值和意义。因为,拳种是历史的产物,拳种有自己的文化个性,拳种有自己的故事,拳种有自己内化的精神。武术内容丰富而精深,目前流传有序、传播广泛、比较系统的拳种就有129种。拳种是中国武术最繁华、最吸引人的地方。拳种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身体文化多元集合体。它有徒手的,有器械的,也有对练的;它有技术的,也有文化的;它有情感的,也有精神的。拳种是中国武术价值体现的核心资源。拳种是构成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在特定群体的文化观念中,拳种是区别其他武术拳种的最核心要素,这种区分并不是仅仅凭意识上的认定,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郑重仪式和传承方式体现出来的。这些仪式活动和传承方式往往展演着不同的文化方式,蕴涵着大量的不同文化信息。拳种还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标志性文化,能够显著体现不同的文化特色,强烈影响着其它习武者对自身习练拳种文化的关注和认识。拳种就像一幅从历史中保护起来的“中国画”,他告诉你的不单单是一幅画的本身,而是反映这幅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师承关系等。

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人创造的、创作的,但它在文化学意义上来讲,的确反映出的是一个团队,一个族群,一个延续和流淌着的文化、思想和精神等。拳种维系着我们和祖先之间的某种联系。“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需要知道武术从哪里来,我们才可能找到武术到哪里去的正确方向和归宿。拳种就像时间隧道,连通古今,连通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拳种不应该是武术教育中的累赘,而应是中国武术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总之,拳种是代表民族整体的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原文化的活化石。

四、结语

教育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种种问题的出现,很大的诱因来自于中国武术教育的问题。“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已经成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任务。作为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中国武术,无疑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义务。改变中国武术教育的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术继承、弘扬和发展,必须强化中国武术教育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的“回归中国化的必须性”,牢牢樹立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必须使游离于国学之外的中国武术教育回归到国学范畴中,强化武术教育的“国学意识”;必须在大的教育体系中认识到它与西方体育的根本性差异,树立武术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意识”;必须明确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载体是“拳种流派”,牢牢树立武术的教育选择上的“拳种意识”。惟其如此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的文化发展目标才可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5- 36

[2]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 124,128- 131

[3]马雅丽.传统文化京剧文化与大学生教育[ 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8

[4]孟繁华.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77- 78

[5]楼宇烈.唤醒“自然合理”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 J].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7(2):66- 69

作者:江伟

武术专修生体育教育论文 篇2:

湖南省中学武术发展走向研究

一、前言

学校武术是武术运动发展的重要载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曾说:“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强国强种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还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实施途径[1]。”其中在中学阶段是发展学校武术的关键环节,因为中学生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可塑性强,对中学生武术兴趣的培养及技术动作的成型对今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中学武术的发展走向研究是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的。随着近几年来省各级部门领导对武术的重视,湖南省武术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近三年来连续举办了两届湖南省太极拳锦标赛和两届湖南省大中学生武术比赛,以及今年举办的国际武术节,参加高考武术加分考试的学生也正在逐年增加,为湖南省中学武术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南省中学武术展走向研究。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湖南省中学武术师资与教学基本现状

1.湖南省中学武术师资基本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在湖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当中,毕业于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较少,只有13.89%。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湖南省高校武术专修班的学生较少,而且很多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中小学武术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市场的需求情况相关,虽然许多中小学近几年对武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在上升,但由于目前学校武术不良的教学现状,武术专业毕业生仍少有人问津,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中学武的发展[2]。

2.湖南省中学武术教学基本现状

从现状调查中得知,对开展武术课较为重视的学校仅占15%;一般重视的比例较大,有60%;还有25%的学校对武术课不重视。笔者还对湖南省部分中学的校长进行了访谈,发现虽然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强调学校要强化素质教育,但是学校领导主要还是对文化课投入力度比较大。至于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仅仅是以体育比赛中的奖牌数量来衡量,而中小学生的武术赛事较少,学校对武术课的投入不大,在资金、场地、器材等方面比起其他如球类、体操、田径等体育项目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也使得部分体育教师武术教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武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较普遍偏少,而且武术又非体育锻炼达标项目,因此武术教学不被学校领导所了解和重视,影响了教学效果[3]。

(二)湖南省中学武术发展走向

结合湖南省中学武术师资和教学现状来看,目前湖南省中学武术师资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对日常的武术课的开设及教学存在多很多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甚至都没有开设武术课。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参加体育高考以及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考试的考生确很多。而且从近两次的湖南省大中学中武术比赛以及国际武术节来看也有不少中学生参加比赛。通过分析可知,虽然湖南省中学武术老师相对较少,但是这一部分老师的专业能力强,虽然许多学校没开设武术课,但是基本都有体育特长生练习武术,部分学校还有专门的武术竞技队。因为湖南省中学武术教师数量较少,所以学校如果要开展常规的武术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数量上则显得有些少,但是学校组建武术队培养特长生相对来说师资还是充足的。

因此,结合目前湖南省中学武术现状,湖南省中学武术应着手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发展中学武术。

1.以体育国考武术专长生为基础

武术项目是湖南省体育国考专项之一,每年体育高考报考武术专项的学生占到很大的比例,虽然由于跆拳道也列入了体育高考项目,对武术专项报考的人数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近几年来报考武术专项的考生比例也都占了到所有项目总和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因此,体育高考武术特长生这一块的学生基数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加强对这一块学生的培养,对湖南省中学武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近两年体育高考武术项目的调查来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第一就是体育高考生要考试的项目多,相对来说减少了对专项的练习时间,而武术是一项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磨合的运动,在短时间里很难练上手。因此,体育高考武术特长的生的水平显得有些不够;第二,有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武术是不好拿高分,也不会失误很大。所以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身体素质好的练其它的项目,容易拿高分,只有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为了保证丢分不大迫不得已才去选择武术项目作为自己的专项。因此,这些考生都是迫不得已被动的去学习武术,这样很难提起考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第三就是体育高考制度,通过对高考武术套路的考试要求来看,一个套路中要求的难度动作难度相对太大。这使得许多学生没信心练好武术,而且中学生大多都是未成年人,身体各方面的生理机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一些难度动作难以撑握。这使得考生的整体得分都不高,这样一来便使得许多学生对武术专项望而却步,心有余而力不足。

2.以体育高考加分考试为特色

武术是湖南省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考试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考试的考生可获得文化高考加20分的优待。这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不但可以学习到一门技术,也煅炼了身体,而且还可以享受高考加20分的优待。这无论是对教育部门、对学校还是对学生本人来说都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因此,推动和鼓励学生参加高考加分考试作为湖南省中学武术发展的一大特色是行之有效的。

3.以竞技武术发展为突破

在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体育运动的主流。能够参加竞技比赛获得金牌被认为是最高荣誉,也是主管部门政绩评价的硬性指标。所以,推动湖南省中学竞技武术的发展不但可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促进武术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各高校及省队仍至国家队输送后备人材,也解决了高水平运动员的求学问题。因此,湖南省中学以竞技武术发展为突破口,不但可以推动中学武术发展,还可以带动整个湖南省武术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研究得出,湖南省中学武术师资相对薄弱,不利于大规模的开展常规武术课,但是可以以武术队的或武术协会方式开展武术活动,推动湖南省中学武术的发展。

从以体育国考武术专长生为基础、以体育高考加分考试为特色、以竞技武术发展为突破为发展走向,可以更好的发展湖南省中学武术运动。

(二)建议

从上可以看出,体育国考武术项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议降低武术项目考试的难度,高考武术套路的编排不能一味的增加难度,毕竟体育高考生不是以竞技为主的,应该多加一些更传统的武术元素,更能体现出中华武术精华的元素,要以传承和发展武术运动为出发点,应该客观的来增加套路的难度。

虽然湖南省中学武术朝竞技路线发展为突破口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向,但是就目前来说其竞技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建议,对于运动员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小学、初中、高中连续培养,制定长久系统的训练计划。从当前来看,为解燃眉之急,可以有计划的向外省引进部分高水平运动员及教练员,以更好的带动本省的武术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东进.新课程标准下湖南省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2009.05.

[2] 孔鹏,石浩.探析中学武术教育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J].中华武术研究.2011.01.

[3] 張继生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反思与现代超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4] 雷军蓉.中国武术礼仪的批判与超越[J].中华武术·研究.2011.04.

作者:丁晶晶 蒋贤华 崔建彪

武术专修生体育教育论文 篇3: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三十年大事记

1981年协会成立

遵照国家体委关于進一步挖掘、整理传统武术的通知精神,根据山西省体委和体总山西省分会的指示,山西省武术协会邀集全省各界形意拳老拳师、名手代表人物等25人,于1981年7月26日至30日在省城太原召开了全省形意拳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省武协副主席、省体工队武术队总教练张希贵,老拳师李桂昌、张书田、王锦泉、赵永昌、贾保寿、程登华、武跃文、王瑛等

省武协主席陈盛甫教授,省体委群体处处长、省武协秘书长季光中同志出席并主持了这次会议

省谈会期间,中华全国体总山西省分会主席、全国武协副主席、省体委副主任王立远,省体委副主任李廷章莅会指导,并分别讲了话,对如何挖掘和继承形意拳这一传统武术遗产,对如何开展形意拳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勉励与会同志要振奋精神,戮力工作,开拓前進,为進一步在我省城乡开展形意拳活动和挖掘、整理这一遗产做出新的贡献。

与会人员经过热烈认真的讨论,一致认为,山西素称形意拳之乡,形意拳在我省有着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对于進一步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形意拳这份武术遗产,山西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继往开来,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大家一致同意成立山西省武术协会形意拳研究会(简称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研究会作为群众性的学术研究组织,在省体委、省体总以及省武协的领导下,承担挖掘、整理和开展这项活动的任务

研究会成立后,首先制订并通过了《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章程》。根据章程规定,民主协商产生了研究会理事。在第一次全体理事会议上,选举出常务理事和正、副会长、秘书,聘请了形意拳名老拳师为顾问,并对研究会的工作進行了讨论和部署。

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的成立,为山西省更好地开展民间武术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82年

一、1982年7月中旬,首届全省形意拳交流会在省城赛车场举行?来自各地、市的形意拳爱好者100多人参加了表演、竞赛。大会对表演优胜者颁发一、二、三等奖。

二、9月23日至25日召开了第二次全体理事会。会议主要议题:1、传达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同志在全国体委主任汇报会上的讲话精神。2、关于形意拳资料整理工作的安排。3、研究形意拳研究会基层组织的建立及会员的发展工作。4、交流各地区群众性武术活动的经验。通过充分讨论提出了今冬明春的活动计划:

(一)关于资料的挖掘整理工作:采取五定五保的办法,即:定时间,确保按时交卷;定主题,保证内容充实;定人员,保证不失约;定经费,确保精打细算不浪费;定质量,保证材料真实可靠有价值。

(二)关于组织发展工作:决定今后在各级体委的领导下,逐步建立健全的研究会下属各基层组织。各地、市县可建立形意拳研究分会或小组。

(三)根据工作需要,增补苗树林为研究会理事。

三、1982年协会先后组织了28个武术辅导站,至年底已有5000余人参加形意拳培训班,使省城太原掀起了武术活动热潮,光明日报为此作了报道:《看雏燕起飞》。

1983年

一、1983年6月19日,第二届形意拳交流会在省城太原赛车场举行,省武协各辅导站、培训班、省形意拳研究会会员100多人参加了比赛,大会评定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总裁判长:张希贵;副总裁判长:武跃文;裁判长:李桂昌、王锦泉;副裁判长:布华轩、范国昌。

二、3月20日,《形意拳研究》第一辑创刊。

三、省体委成立山西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我会张希贵、武元梅、张跃伦、张书田等均为挖整组主要成员,此后参加了将近三年的全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三年来,挖掘整理出版了近60万字的《山西武术拳械录》,25小时的老拳师录相带,挽救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拳种。

1984年

一、1984年7月27至29日,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在太原隆重举行了成立三周年庆祝大会,同时举办了第三届形意拳单项表演大会。来自全省各地市研究会、分会的25支代表队和形意拳爱好者200多人参加了比赛,并進行了学术交流。

二、12月出版《形意拳研究》第二辑。

1985年

一、1985年10月2至3日第四届形意拳套路比赛暨研讨会在太原赛车场举行,共有各地15个代表队200余人参加了比赛。

二、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会议上,我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被授予集体一等奖。我会成员张希贵、张跃伦、武元梅、布华轩、程登华等获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先進个人。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吴会明

吴会明(1957.3)山西昔阳人,研究生学历。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太谷车毅斋武馆名誉馆长。1977年恢复高考,入晋中师专中文专业学习,1981年毕业后在企业任职工教员、宣传干事,在省直机关任科员、副科、正科、副处长、处长,现任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自幼喜文好武,早年从师习练太极、意拳,曾得陈盛甫先生、万云程先生指授养生之道。1994年至1996年在太谷县政府任副县长期间,拜形意名家吴殿科为师,学习修练研究所传形意拳理拳法。在太谷县任职期间,领导开发了三多堂旅游景点,成功组织了全国多宝杯形意拳邀请赛、三多杯形意拳国际邀请赛等多项大型赛事,领导申报创建并使太谷县获得了山西省第一个全国武术之乡荣誉称号,为弘扬形意拳文化和发展旅游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又得霍永雳先生指授戴氏形意拳理,董荣生先生指授王新午太极拳练法。结合诸多拳种的拳理拳法,侧重潜心研修武术养生之道,颇得正法。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范国昌

范国昌,1951年生于山西太原,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省诗词协会会员。

自幼师从民间武术家陈俊豪先生学练长拳,后经陈先生介绍拜于武林百杰张希贵先生门下习练至今。八十年代曾四次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多次参加省、市级各项武术比赛,均取得好成绩。是国家一级武术裁判,获得优秀裁判员称号。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武术比赛任裁判,仲裁等工作。还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习练诗词书法等。书法多次荣获全国大奖,作品被美国、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众多爱好者收藏,被许多典集收录,诗词作品散见于多种刊物,出版有《集虚斋诗稿》、《集虚斋诗文》、

1986年

一、1986年10月18日至21日在赛车场会议室举办了“首届全省形意拳学术交流会”。1、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5篇,21人宣读了论文报告,参会人数达到150余人,经评审委员会评定,最终7人获得论文报告一等奖。2、参加技术表演赛的共有26个单位、70余名运动员。

二、增补理事七名

根据各地研究会组织及会员发展情况,由各地分会推荐,省常务理事会提名经全体理事会表决,通过以下同志为理事会理事:

冯拉科(平定县) 王润英(寿阳县) 张育人(平遥县) 孙绪(阳泉市) 霍永雳(阳泉市) 郝社杰(绛县) 孙丕华(太原市)

三、聘请中国武协副主席王立远同志为我会顾问和顾问组主任。

1987年

1987年10月16日至19日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省体育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省11个分会的会员代表共98人。1、在开幕式上武跃文致开幕词,张希贵作工作报告,省体委副主任练改凤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参加本次会议还有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王立远、省武协主席陈盛甫、省体育分会秘书长李献瑞、省体育报记者马超英、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杨振铎,以及省城武术界代表冯景、段艮莲等。2、第二届理事会全体理事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十五人,其中会长由张希贵连任,李桂昌、程登华、苗树林三人当选副会长。全体理事一致鼓掌通过聘请王立远同志为名誉会长。3、会议期间進行了学术交流和形意拳术类的套路比赛,17篇论文参加了研讨,181人参加了比赛角逐。吴殿科、马振声、刘定一、田茂、陈建英、孙绪获得论文报告一等奖;杨华玉、申华章、刘跃云、杨文东、张德明获得传统形意拳术类一等奖;杨华玉、张德明、田茂、王雨东、刘跃文、王贵冬获得“四十八式形意拳”前六名。

1988年

1988年9月21日至24日第七届全省形意拳学术交流大会在灵石县胜利召开。各界代表及运动员共有1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得到了晋中地区体委、灵石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名誉会长王立远对会议作了总结发言。

1989年

一、1989年1月7日至9日在太原市新兴旅馆举行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分会会长会议。会议研究决定了:1、建立我会专项裁判员队伍。2、完善了对我会成员的管理办法。

二、11月11日至14日在平定县举行了“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年会、学术交流比赛暨、首届武术散手擂台赛”。1、本次会议由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主办,阳泉市形意拳研究分会和平定县体委承办,共有来自全省18个县、市的代表队150余人参加了交流。经过三天比赛和交流,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2、召开了二届三次全体理事会,会议由副秘书长郭泰山主持,会长张希贵作了工作报告,顾问吴殿科介绍了《山西形意拳史》的编撰情况和意见。会议讨论决定:(一)在我省推广《四十八式形意拳》竞赛套路。(二)积极创编形意器械新套路。(三)天龙武术馆将选新址迁到市内。(四)《山西形意拳史》在1990年6月完成定稿。(五)计划1991年举办全国形意拳学术交流会和擂台赛。

1990年

一、1990年10月12日至15日由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主办的第九届全省形意拳术暨武术散手擂台赛年会隆重举行。这次年会主要進行了三项活动:1、举办了全省形意拳术比赛;2、举办了全省武术散手擂台赛;3、召开了二届三次全体理事会。

二、10月25日至28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庆亚运首届全国形意拳观摩交流大会”,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派出了以苗树林、郭泰山为教练,赵永昌、杨凡生、庄延秀、刘定一、王贵冬、杨德义、霍永雳、张标为运动员的代表队。在参赛的8人中7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

1991年

一、1991年7月26日至29日由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主办,运城少林武术学校承办,运城市体委和运城地区体委协办的第十二届山西省传统武术锦标赛暨散手擂台赛在运城市体育场举行,共有40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在散手比赛中观众场场爆满,轰动了整个运城。

二、9月7至10日在山西省体育馆举办首届全国形意拳邀请赛,本次比赛规模大、人数多,共有11个省市的38支队伍325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日本东京练马健身武术协会特派一位副会长前来观摩,并与我会互赠锦旗。经过激烈的比赛太谷纺织厂队和榆次市代表队终获得团体冠、亚军。

三、9月11日在山西省体育馆召开了会员代表会,举行了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工作。在会上:程登华同志谈了章程修改意见,提出“山西省武术协会形意拳研究会”更名为“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各地、市、县基层组织今后直接称某地形意拳协会或研究会,可作为省形意拳协会的团体会员。

1992年

一、1992年3月27日为祝贺陈盛甫教授九十寿辰,在山西省体育宾馆举行了“祝贺陈盛甫教授从事武术活动七十年大会”。全省武术界对陈老70年从事武术事业所表现出的崇高奉献精神表达了敬仰。大会由名誉会长王立远主持,省老年体协副主席王金贵致祝词,省体委副主任李光明同志宣读了中国武术协会和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的贺电,会上胡晓卿、王文章、贾云栋、杨明葆、练改凤、程庚午、乔文彬等都讲话表示祝贺,省老年体协主席卫逢棋代表大会向陈老赠送纪念杯。许多同志向陈老献匾,献诗或签名留词致意。大会始终在热烈喜庆的气氛中進行。陈老对大家的祝贺表示谢意后,当场为大家献技,表演了他自己创编的《实用技击三十二掌》和对练等项目,给大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会后,参会人员与陈老合影留念、省电视台和体育报刊等均作了报道,反映甚好。

二、10月8日至12日由省形意拳协会主办,运城市体委和运城少林武术学校承办的第十三届山西省传统武术暨散手擂台锦标赛在运城市体育场举行。各地市、县体委、各地形意拳研究会、拳社和武术馆、校共有46支代表队,400余名运动员拳加了比赛。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杜振远

杜振远,男,1951年5月生,山西省太谷县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现任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教授、武术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国家武术七段,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系太原市形意拳协会主席、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车式形意拳第五代传人。

十岁开始习武,师从杜维玉、布学宽学习形意拳。1964年入选县武术代表队接受正规训练,多年参加省级、地市级武术比赛,在规定拳、自选拳、刀术、枪术、棍术、对练等项目均获有不同组别的前三名成绩。1974年入学山西大学体育系接受学历教育,期间系统学习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专修武术理论与实践。武术专业师从中国武术十大教授陈盛甫先生。大学毕业后,任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教师。

曾在1979年代表山西省参加在广西南宁举行的“首届全国传统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参赛项目获二等奖。工作中,对学生進行武术普修课、专修课、硕士生课程、专业训练、比赛等不同层次的教学,教授科目有长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摔跤、散手、擒拿、气功养生等课程。发表二十余篇论文,合著书两册。两次赴加拿大推广武术文化。常年参加裁判工作,担任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等职务。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胡萍

胡萍,女,吉林省磐石县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本科,教育学学士学位。现任职山西职工医学院,副教授。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委员。

自小习武,曾入选学校、市武术代表队接受正规训练,师从孙淘气老师。中学期间参加市级武术比赛,获有个人全能第一名的成绩。1977年考入山西大学体育系,系统学习体育理论与教育,武术专业的学习师从陈盛甫、杜振远教授。1982年大学毕业后任教师至今。后得到张希贵老师在形意拳、游身八卦掌、八卦剑等内容的精心指导教授。

曾代表山西省参加在辽宁沈阳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观摩

交流大会”。曾参加太原市武术锦标赛获鞭杆第一名、刀术第二名、长拳第六名。2007年在太原举行的国际传统武术邀请赛上获中年女子组八卦掌第一名、鞭杆第一名。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霍永雳

霍永雳,男,汉族,出生于1953年。八岁开始学习查拳,洪拳,长拳。十二岁开始叩拜戴氏心意拳第五代传人段锡福门下,苦心学习戴氏心意拳,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学习,掌握,研究,最终获得了戴氏心意拳的真传,成为戴氏心意拳第六代传人。现任山西省阳泉市武术协会秘书长,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戴氏心意拳委员会主任。

自1983年开始传授学员。1984年在山西省阳泉市创建了第一个私人拳社——“戴氏心意拳社”,任社长,首批学员二十余人,1985年开始带领学员参加全省重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1987年经省体委考核,正式批准霍永雳为国家一级裁判。同年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称号,授予证书证章。

1988年在山西省形意拳学术交流在会上获学术论文演讲一等奖。

1989年在山西省形意拳暨散打擂台大赛中获拳,械比赛双项冠军。同年在北京市举办的全国形意拳观摩交流大会上获得拳术两项一等奖。

1992年在盂县开设戴氏心意拳培训班,培训学员40余人。同年十二月在广东省汕尾市举办的全国革命老根据地武术比赛中获优秀裁判员称号。

1993年11月招收慕名前来学习的日本学员三人。

1994年1月18日由市体委批准,成立阳泉市太行武术馆,并担任馆长。同年十一月担任阳泉市武术协会秘书长。同年十二月九日中国体育报对阳泉市太行武术馆和霍永雳作了专访报道。

1995年在山西省洪洞举办的国际形意拳邀请赛中获戴氏心意拳,形意五行拳双项冠军。

2001年在山西省平遥县首届国际形意拳大赛中获戴氏心意拳,形意五行拳双项冠军。

2005年在第五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中获心意拳、太极拳双项冠军。

现传授国内外学员千余人,其中美国,波兰,日本等国外学员60余人,并于2005年起多次远赴日本传授日本学员。历年来,霍永雳和太行武术馆,曾接受过《中国体育报》、《山西日报》、《生活晨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报道。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影响。

1993年

一、1993年4月28日山西省民政厅印发【晋民社函59号】文件,同意原山西省武术协会形意拳研究会现以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单独登记。

二、7月15日至18日由我会主办,绛县体委、武协承办的第十四届山西省传统武术暨散手擂台锦标赛在绛县举办。此次比赛共有46个代表队共计约400余人参加比赛,其中运动员286名,裁判员50名,是历届全省武术比赛中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一次盛会。92岁高龄的陈盛甫武术教授参加了此次大会。

三、7月15日召开了第三届第三次协会理事(扩大)会。1、会长张希贵向大家汇报了两年来常委会工作情况,并向大会通报了省民政厅批准我会单独進行社团登记,将研究会改称“山西省形意拳协会”的经过情况。在协会具有法人资格后,对今后开展全省内外的武术挖掘、整理、培训、交流、比赛等活动将更加有利。另外张会长根据目前形势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意见,提请大家讨论。2、贾保寿副会长宣读协会新章程,并根据协会章程规定表决通过以下理事任免:免去汾西乔有德、永济鲁大业、曲良、阳泉孙绪、榆次郝文保,太原布华轩等6同志的理事职务。增补河津薛盛才,霍州张俊田,太原孙国栋、魏素英、盂县付树林、祁县段志善等6同志为协会理事。3、会议通过了其它规章制度。

四、12月26日召开常委(扩大)会,增补杜振远同志兼任协会副秘书长工作。增补:武元梅,程素仁、刘向阳、张九功等同志为协会理事。

五、1993年我会曾与日本、美国、新加坡、波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形意拳组织和爱好者交流技艺。我会的活动在国内外影响与日俱增,引起了武术界的关注。

1994年

一、1994年7月24日至28日,山西省第十五届传统武术暨散手擂台锦标赛在大同市体育馆隆重举行。全省有44支代表队550余人参加了比赛。比赛的举行,对我省民间传统武术和散手运动的发展、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10月7日至10日在山西省太谷县体育场隆重举行1994年“多宝杯”全国形意拳邀请赛。本次大会由太谷制锹厂赞助。参加比赛的有来自全国各地38支代表队的408名运动员。原山西省副省长、省形意拳协会名誉会长赵力之,原省体委副主任王立远、省体委李光明副主任、省体育馆馆长张万里及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社会活动部吴恒洁、康戈武等亲临大会指导。

三、1994年组织举办了两次武术培训班。1、3月上旬在太钢活动中心举办了首次全省太极推手骨干训练班。主要培训学习太极拳推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太极推手对练套路等。2、5月由平遥太极拳协会承办太极拳、剑辅导员训练班。约有50多人参加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的培训。

1995年

一、1995年1月8日在省体育馆会议室召开了第四届一次常委会。本次会议由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希贵主持。1、通过了张希贵同志关于1994年的工作报告。2、通过了章程修改意见。3、通过了1995年工作安排,主要内容如下:

(一)7月至8月份举办第十四届全省形意拳及传统武术、散手擂台锦标赛。暂定地点:忻州市,人数400人左右。

(二)五月份左右出版《山西武术名人、名拳录》。

(三)召开全体委员会,表彰协会先進团体和先進个人(具体办法另发)。

(四)通过了提名推举李桂昌、王锦泉、武跃文、宋光华、布秉全、王昌林等同志为本届协会顾问。

(五)增补李长霭、曲世伟、韩铁锁、郝社杰、杨凡生等5人为常务委员。

(六)增补庄延秀、乔云莲、刘虎群、王明生、赵川辉等6人为委员。

(七)成立“基金会”,设专人分管财会工作,其重大开支须经常委会审议。协会其他的一般性开支由秘书长负责审批。

(八)各地会员及时缴纳会费和進行换证工作。

二、首届中国河北深州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于8月26日至29日在河北深州市体育中心举办,有来自国内外的83支代表队、99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我省共有350余名运动员参加(其中276名运动员代表省形意拳协会)了比赛交流活动。最终,我协会代表队以绝对优势获得大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取得42个一等奖、38个二等奖、72个三等奖的个人单项好成绩。

三、7月29日至8月1日,经过四天紧张、激烈的角逐,全省传统武术暨散手擂台锦标赛在忻州市体育馆胜利闭幕。参加比赛的共有46支代表队,运动员337人,大会领队、教练共77人,裁判员66人,工作人员40人,总计大会人数526人。这是我会举办的规模较大的一次比赛活动。

四、3月份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的创编形意拳初、中、高级竞赛套路的工作。9月份,张希贵、程登华、刘金根等参加了审定会并完成了国家体委交给我省编撰形意拳中、高级拳术和高级枪术套路的任务。

五、完成了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太原天人影视公司和我协会联合摄制的“山西形意拳”专题录

像带和《山西形意拳》一书的文字整理工作。

六、7月26日调集了我省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6人,召开座谈会。经过认真的讨论,统一了山西形意拳的基本拳法五行、十二形。

七、为提高裁判素质和业务水平,举办了武术裁判员、骨干培训班。

八、出版了张希贵等同志主编的《山西武术名人名拳录》一书。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张智录

张智录,男,1956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山西洪洞县人,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副教授。

1979年10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三十余年潜心于武术教育事业和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数千名武术专业人才,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成绩显著。

自幼酷爱武术,跟随当地老拳师习练洪洞通背拳、黑虎拳、地功拳。17岁以后主要习练南拳、长拳、形意拳、八卦拳、查拳、华拳、少林拳和各种器械等。拜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全国武林百杰张希贵先生为师。历任山西省各级武术比赛的裁判长、副总裁、总裁判长等职。并撰写“武术精萃”一书,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

主要兼职

曾任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处副处长

曾任山西师大体育学院二系副主任

曾任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

社会兼职

山西省武术协会常务委员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

临汾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

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王文清

王文清,196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山西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副主任。198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结业,2005年获山西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和中华武术的挖掘整理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1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体育》第二版副主编,省部级立项课题6项,2007年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获山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专业技术擅长武术,武术七段,国家级裁判,兼山西省武术协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委、山西省形意拳协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晋中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2001年获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先進个人奖”,1999年~2002年获山西省优秀裁判员,200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男子套路预赛“体育道德风尚奖”裁判员等荣誉称号。主要承担我校大学生基础体育课、武术选项课、武术散打选修课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教学理念是:施教为乐,视子为天;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1996年

一、1996年1月24日至25日省形意拳协会全体委员在太谷县召开“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年会暨先進集体、先進个人和优秀运动员的表彰大会”。经常委会讨论通过,评选出三个先進集体单位,100名先進工作者和优秀运动员。

二、8月6日至9日在太谷县举办了“山西省第十五届传统武术锦标赛暨武术散手擂台大赛”,共有71支代表队57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三、8月8日,召开了省形意拳协会常委扩大会。经过商讨建议:1、成立“山西省散手俱乐部”,以加强对散手运动的发展、培训和交流。2、成立“山西传统武术研究会”,進一步加强对民间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继承、发展等工作。3、根据协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确定今后的会费标准:个人每人每年20元。团体会费每年200元。设永久会员制,会费一次性交100元整。4、会议对协会基金会的工作進行了商讨,设立奖励资金,副主席吴会明向基金会投入起动基金一万元整。香港形意拳协会派陈靖先生资助我会人民币1000元,要求用于发展形意拳事业的奖励,我会表示感谢。

1997年

一、1997年1月12日召开常委会及会员代表会,王立远传达省体委党组意见:“决定由原体工队党组书记张万里同志任协会第一常务副主席”。其它人员职责不变。张希贵作“1996年工作报告”和“1997年工作安排意见”。会议增补孙国栋为常务委员,增补赵国华、孟庆威为委员。

二、8月7日至11日在平遥县举办了山西省“煤运杯”传统武术锦标赛暨散手擂台大赛。共有来自全省各地的76支代表队,运动员635人参加了比赛。

三、11月28日至30日在山西省体工队招待所会议室召开了“山西省形意拳协会理论研讨会”。会议由省协会学术部苗树林、刘定一主持。张希贵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起因、准备工作、目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会议重点讨论了李洛能的生卒年月及师承关系。王立远决定今后每年捐资1000元,做为比赛奖励基金。

四、5月份,我会先后在文水县和运城市举办了两期形意拳辅导员培训班,由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希贵亲自执教,参加学习的学员有文水、临汾、祁县、太谷、运城、稷山、永济、河津、太原、灵石、清徐等地的学员30余人。

五、8月上旬省协会在平遥县举办武术裁判员训练班。由张希贵、程登华、贾惠卿等讲课,共有40余名各地、市、县的武术骨干参加培训,经理论考核和技术考核,调用部分成绩优良者参加省赛裁判工作。

1998年

一、1998年8月21日至26日在山西省洪洞县体育场(馆)举行了第三届全国形意拳邀请赛、第十七届山西省传统武术锦标赛暨散手擂台大赛。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58支代表队6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参加了全国形意拳15个单项的比赛。参加全省传统武术锦标赛的有31支代表队298名运动员,参加全省散手擂台大赛的有30支代表队188人,总计参加比赛人数近1100人。另外本次大会总共聘用裁判员102人,其他工作人员200余人,合计人数1400余人,这是我省历届武术运动会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盛况空前的大会。

二、山西省形意拳协会于6月18日至25日在华北工学院举办了“全国首次形意拳规定套路”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省市的80余名形意拳师与爱好者参加了形意拳规定套路的中级拳、高级拳、规定剑、刀、规定枪的培训学习。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山同志到会,并为培训班学员就当前武术运动的发展概况、段位制的实施等作了重要讲话。培训班教练由省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张希贵,省协会副主席程登华、刘定一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王建华副教授担任。

三、8月15日至20日举办了裁判员培训班。培训班由国家级裁判、省形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张希贵同志、省协会副主席程登华、贾宝寿、刘定一、杜振远、常委胡萍副教授担任教练,对裁判员進行了形意拳械拳所有国家规定套路的培训。国家级裁判贾惠卿副教授为培训班学员進行了武术竞赛规则、裁判法等方面的理论讲授。

1999年

一、2月26日至28日“首届山西省武术散手擂台冠军争霸赛”在祁县举行。获1998年山西省武术散手擂台大赛的前6名运动员共70名散打高手,经过3天100余场角逐,最终排定名次并获得奖金。

二、“山西省第十八届传统武术锦标赛暨散手擂台大赛”于1999年8月14日至18日在晋城市举行。来自全省的77支代表队共846名运动员、教练员报名参赛。

三、1999年河北深州形意拳交流会于9月28日至10月2日在河北省深州市影乐宫举行,大会聘请张希贵为副总评议长,杜振远为裁判长。我会应邀参加个人赛,领队霍永雳、教练刘丽琴,运动员乔云莲、张西征、弓林枝等获一等奖。

上一篇: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论文下一篇:影视资料下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