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和结构

2024-05-08

素质和结构(精选十篇)

素质和结构 篇1

一、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一些新要求

1. 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 教师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说就是现代文盲。随着新教材的实施, 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 还要开发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 这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才能胜任。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变得灵活、通俗易懂, 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接受。如“地球的运动”和“大气的运动”等这些自然地理单元, 如果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特点及过程, 气旋和反气旋、冷锋和暖锋的运动过程直观呈现给学生, 仅凭教师讲解、学生凭空讨论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特别是“3S”技术在高中阶段的开设, 如果教师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无法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及指导学生开展这方面的课外实践活动。

2. 可持续发展理论

进入21世纪, 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 必须大视野、多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 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加以阐述、引导, 这样才真正担负起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3.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是目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星球, 地球环境质量的好坏, 牵涉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地球系统科学从整体的角度, 将地球的几大圈层有机地联系起来, 其目标是描述和理解生命的独特环境;描述和理解发生在该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等。作为高中地理教师, 只有系统、深刻地掌握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才能很好地去解决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

1. 教师的身心健康素质

当今的社会科技高速发展, 竞争激烈, 使人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压抑和苦闷之中, 尤其是高中生, 既肩负沉重的学习压力, 又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竞争。因此, 需要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在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 更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 缓解和消除学生不健康的心理,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 新课程的知识容量更大, 内容更丰富, 开展的各种活动更多, 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有健康的体魄, 平时要加强锻炼身体, 注意劳逸结合, 以高昂的斗志投入繁重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 教师的品德素质

首先, 教师要热爱和坚定自己的职业。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多元化, 教师这个职业已经不是天底下最令人向往的行业, 但可以说是最高尚的职业, 它没有商界的尔虞我诈, 也没有政界的钩心斗角, 它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给世界带来光明和真谛。所以教师必须热爱和坚定自己的职业, 必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强烈的激情和热情, 这样才会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地传授给下一代, 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的园地里默默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其次, 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学生。也许对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来说, 那里的学生不爱学习, 比较调皮、难管, 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难展开, 但“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 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 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配合, 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 发现学生的潜质。同时还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3. 教师的能力素质

(1) 教学能力

高中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和探索者, 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面对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地位的转换, 教师如果没有充实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灵敏的教学机智, 是无法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的。

(2)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也是教师素质能力结构的核心”。新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所以, 面对新课改, 教师更应当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大胆探索、积极实践, 并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例如, 在地理新课程中进行“问题研究”时, 就应该让学生发表、接触不同的观点, 对问题开展讨论、辩论,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一种自主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形式自主研究、讨论、总结, 这样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杂乱无序的状况, 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管理艺术, 有放得开、收得回的课堂驾驭能力。虽然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共同学习, 但教师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 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 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 特别是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 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时还超过了教师。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想继续扮演“教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角色, 就必须要终身学习, 不断学习, 善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 不断更新知识, 调整知识结构。

(4) 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既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术交往, 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往。由于高中新一轮课改在我区刚刚起步, 各地、各校都还在摸索中前行,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同时, 教育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 “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景中, 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教育和接受教育”。因此, 高中教师除了重视自身的人际交流、情感沟通以外, 还要具有与学生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能力。这样, 在新一轮的课改教学活动中才能占据主动。

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 可以说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它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为了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 要求教师都全身心投入这一场改革。教师不仅要有改革的意识, 而且要敢于探索, 勇于实践, 做一个改革的有心人, 让这一场高中教学改革早日在广西开花结果, 向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素质和结构 篇2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是一名大二的医学生了。在这一年里,我有过向往也有过彷徨。但是经过一年的学习,虽然我不敢说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但是我一定会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救死扶伤,精益求精!

当然,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他起码应该是个有爱心、责任心和怜悯之心的人。当患者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到医生手上时,作为医生我们应该怀着一颗仁爱的心把病人的生命视为最重要的,去医治他们。一个合格的医生应该具备一颗高度负责任心,每一个医生都应该记住,病人决不是实验室里的试管、烧瓶,在诊断后开处方、医嘱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古人说“用药如用刑”,又说“庸医杀人不用刀”。医学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深奥的综合性学科。从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就可以看出,各科临床课都是以解剖、组织胚胎、生理、生化、病理、药理、诊断学等为基础的。而这些基础课又分别是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向医学的纵深发展,相互间存在着环环相扣的紧密关系。基于这些原因,临床医师必须了解自然,了解天文、地理、气象、环境等对人的影响。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在北京地区多发于寒冷季节,可是在炎热的夏天往往又可能有一个发病的高峰。因为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体为了保持体温恒定,必须增加皮肤水分的挥发,失水失盐致血液浓缩和粘稠度增高,影响心肌的生理功能,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脑血管病也存在类似的发病规律。

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临床医师又必须懂得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人际交流技巧等等。讲到人的社会属性,似乎大家都了解,但并不是每个医师都认真注意到它在人的疾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的医师并不是不知道心理行为因素对心脑血管病、溃疡病、肿瘤等的影响,但在实际治疗中又往往忽视了它,更没有意识到医师自己的各种社会科学知识甚至文化艺术修养会对临床医疗工作具有意义。其实,对人的医疗和对其他动物的医疗(兽医)之间,重要的区别就在社会属性上。可以说,临床医生是依靠医学,通过上述“人文介质”运用到病人身上的。医生懂得一些哲学、政治经济学,甚至参加一些社会调查等,虽然难免耽误一些时间,但也并非完全没有用途。特别是,学习一点辩证法,对于分析某些复杂的病情,联系社会历史背景来认识各种致病因素,从零散的临床所见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众多的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寻求解决矛盾的手段等,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著名的医学家邓家栋教授当年给医大学生讲诊断学时就经常联系辩证法。

祖国医学所一贯强调的“辨证论治”,虽然和“辩证法”之间在字面的写法上不同,且有不完全相同的定义,但在临床医疗的实际应用中,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不仅如此,中国古话中还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治大国若烹小鲜”等,说明人们早已认识到诸如治理国家、医疗疾病和烹饪饮食等似乎毫不相干的职业和地位之间其实存在着。某些微妙的联系。对医生来说,可利用某些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也可从其他行业的工作中得到“触类旁通”的经验。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每天在我国国学的熏陶下生活,不但充实了自我,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以,我会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不但为了自己的将来,更是为了能做一名真正有医德可以救死扶伤的医生。

09针推4班

素质和结构 篇3

关键词:博物馆人员;基本素质;知识结构

在博物馆系统中,无论是藏品管理、观众服务,还是行政事务,都是围绕对人的管理,都是通过人力资源得以实现,人力资源是博物馆各类资源中最具活力的资源,是博物馆各类资源得以发挥其最佳效用的中枢资源,也是博物馆管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变量。博物馆最重要的资源是其员工,有效的员工策略是博物馆成功的重要因素。博物馆员工是博物馆各项工作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员工数量充足、素质优秀、配置合理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博物馆人员的基本素质

(一)政治思想品德素质

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机构,担负着重大的社会历史使命,爱国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的职责决定了博物馆人员首先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必须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且要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这是博物馆人员工作的信念,也是应当具有的基本条件。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忠于职守,努力完成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和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并能为了博物馆的发展及社会职能的提高而勇于改革和大胆创新。博物馆人员所具有的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人们会产生积极的影响[1]。

(二)专业素质

博物馆工作,科学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能使博物馆发挥重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重大的科研作用,也不能实现我国博物馆的现代化。同时博物馆也是一个知识密集的机构,知识面涉及很宽,没有一定的知识很难做好工作。在博物馆这个系统工程里,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者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这些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系统。从前人们在谈论博物馆建设时,一般都谈到“硬件”的好坏,现代管理科学则更重视人的作用。因为这直接影响决策、物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所以,改善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是博物馆管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组织管理素质

管理不是仅仅指一般的对物的管理,而是要把整个博物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管理。而这个系统的主体是人。所以,领导者要懂得关心人,要知人善任。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博物馆馆长,看其工作是否有成效,不仅是看他是否有权力和能否使用权力,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具有运用权力的能力和改变他人行为的影响力。所以,权力、能力和影响力是领导者成功的要素。比如作为馆长要有公心,襟怀坦荡,不忌贤妒能,平等待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特别是反对的意见。尤其要注意不要滥用权力,谋取私利。

二、博物馆人员的基本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知识的专业化与人才的专门化,也即是博物馆人才的知识结构问题。高素质的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并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知博物馆事业发展关键是开发人才,提高人才素质,构建一支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人才梯队。

(一)博物馆工作人员构成

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层次构成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受过普通高等专业教育的。这一类就是博物馆里有大学学历的人。据统计,文化系统有大学学历的约占全部人员的百分之二十。他们学的专业有历史、考古、生物、地理等。规模较大的博物馆一般选与本馆业务有关专业的大学生。目前我国博物馆以社会历史类为主,因此,专业人员以学历史与考占的为多这类人具有专业学科知识,多数人从事着博物馆的主要业务工作,也有一部分担任领导工作,但由于他们到博物馆工作初期,也有个不适应的问题,要成为博物馆人才,不得不从“念实物,打基础”开始,这部分人员的知识结构中缺的是博物馆学知识。

第二类是受过博物馆专业教育的。这类人虽说可以立为专门类别,但数量较少,虽说目前已有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但学过博物馆专业的在博物馆界仍是风毛麟角。而且,这部分人也只是适于博物馆学的教学与研究,而对于各个类别不同的博物馆,仍存在不甚适应工作的问题。

(二)博物馆人员知识结构的调整策略

1.知识的丰富性

首先,作为个体的博物馆同样具有保藏、研究、传播三种职能,这些职能的行使,要求工作人员至少必须熟悉和了解博物馆工作,包括文物征集(标本采集)、藏品保管、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各个环节,并能掌握有关这些环节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作为个体的博物馆涉及和反映的是大自然或人类社会的某一类、某一面、某一段、某一个、某一点。关于这一类、一面、一段、一个、一点的了解就是知识,就是一个博物馆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专业学科知识。也是一个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

最后博物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阵地,也要求它的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3]。

2.知识的专业性

首先,不同的学科知识内容决定了各博物馆的不同特性,并把所有博物馆划分为各种类型。任何一个博物馆,都涉及了某一方面的学科知识内容。在这里,学科知识内容是一类馆、一个馆最本质的东西。

其次,学科知识内容使博物馆人才专门化。历史类博物馆与地质类博物侨人才的不同,是由于他们具有与本馆业务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的不同。即使右一个涉及学科知识单一的博物馆,各个工作人员对于同一学科知识的掌握也才完全相同。

最后专业学科知识奠定并突出了博物馆在科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博物馆发展到今天,门类越分越细,领域越扩越广,专业学科知识并不是都进了大学和研究所,而是正响应着博物馆的“召唤”在“回归”,并且也越分越细、越来越专了。

三、博物馆人员培训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培训中心建设,提高培训水平

培训中心是国家博物馆事业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培训中心的选址要考虑各方面的条件,一经选定后,有关部门要加强其建设,除了具备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外,必须要有明确的培训方向,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人员,逐步建立一支专职或兼职教师队伍,选编自己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有一定规模的图书资料室,添置必需的电化教学设备。对学员的入学条件和学习情况要严格考核.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讲求教学实效,避免培训教育流于形式。

(二)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办学两个积极性

培训内容要兼顾各层次,使博物馆各方面的工作人员都有培训提高的机会。一些专业人才较多的大型博物馆也应该举办职业培训,既培训本馆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培训其他博物馆的人员。并要提倡多种教育形式,鼓励和支持博物馆工作人员参加函授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

四、结语

总的来说,博物馆只有具备优秀的管理人才,才能实现高水平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掘馆舍、设备、藏品、员工和经费等条件的潜质,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博物馆对自身人才素质、队伍结构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藏品保护、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正日益成为博物馆走向现代化、专业化最迫切、最急需的人才。因此作为现代化的博物馆人才,应具备现代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科学素养;注重获取新的知识,注重吸纳前沿理论;尊重客观存在事实,尊重新的实践成果,及时通过科学管理和文化成果,使博物馆文化更多惠及社会民众,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博物馆在现代化的轨道上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睿.试论我国博物馆人才培养[J].博物馆研究,2015(04).

[2]陈凌云.浅述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学科交叉性[J].博物馆研究,2014(02).

素质和结构 篇4

一、中学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1. 教育学科理论

分为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理论两个方面,教育理论包括高等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体育学科理论包括体育概论、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等。中学体育教师若缺乏这类知识,要熟练地驾驭教材,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是有困难的。

2. 学科专业知识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包含三方面的知识:(1)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体育保健、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对这方面的知识要求面要“宽”。(2)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大纲,还要在多能基础上,对某部分精细研究,做到“术业有专攻”,形成对某些问题的系统观点,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对科研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这方面知识要求要“深”。(3)应用科学理论包括数理统计、科研方法、计算机应用等,对这方面知识要求要“新”。

3. 普通基础知识

其特点是“博”,中学体育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专门人才,必须树立“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具备语言文学、美学、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

4. 多媒体知识

多媒体教材可以做到双向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节教学进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多媒体教材可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图片、动画等,通过视觉形象展现规范动作,使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将动作要领铭记于心。教师指导动作,能使学生较易掌握动作技术。所以,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力是每位老师都必备的能力之一。

二、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素质

所谓能力素质,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来的系统素质属性。中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组成。

1. 教学能力

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 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 熟练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能力, 正确示范、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 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

2. 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包括搜集整理文献,掌握科学研究全过程的能力,掌握运用基本科研方法的能力。

3.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促进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给学生营造自觉地、科学地进行锻炼的气氛,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4. 训练能力

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包括:科学选材的能力,制订和实施训练计划的能力,管理训练和组织比赛的能力,协调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关系的能力。

5. 思想教育能力

包括组织培养健全集体的能力,对学生思想发展分析及预测的能力,对后进生疏导与转化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教育的能力,等等。

6. 保健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进行全面的测量、统计与技能评价的能力,医务监督的能力,一般运动创伤和疾病的预防与处理的能力,等等。

教学能力是核心,身体锻炼能力是重点,训练能力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条件,科研能力是体育本质与规律的重要环节,保健能力是指导学生科学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于可红, 李建设.体育进步与发展的社会生态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00, (01) .

[2]常乃军, 张崇康.论现代体育与可持续发展[J].生产力研究, 2000, (Z1) .

[3]张翠苹, 张宏伟.我国竞技体育呼唤人文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04) .

[4]孔文清, 陈卓源.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素质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04) .

[5]林向阳.我国区域体育协调与共同发展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4) .

[6]董静梅, 付晓.现代体育与科技发展的互动作用[J].甘肃高师学报, 2003, (05) .

[7]吴晓强.21世纪初我国体育教育产业化的战略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 (01) .

[8]代玉梅.试论大众传媒与体育可持续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2) .

[9]陈彦.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 2003, (03) .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篇5

在确定合格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时应注意:(1)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3)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构。

研究策略:(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2)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职业取向)、学生(个人取向)等多层面,确立心理素质模型的指标体系。

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结构分析 篇6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214-02

高等学校的学报对于我国科学期刊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高校学报与其他一般性期刊在本质上存在差异。高等学校自己主办的高校学报,主要是用来呈现本校科研与教学成果的一种学术性刊物,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高校学报必须要更好地帮助高校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素质,提高科研水平并提升学术交流影响力。高校学报的编辑必须拥有编辑人员的相关素质才可以让学报的功能与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一、素质和素质结构的概况

(一)素质

对于素质的理解,各门学科及研究领域均有不同的认识,其认识具有差异性。但从素质的含义来看,素是指白色生绢,就是本来的、白色的、原始的、本色的,总的来说就是指事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而素质中的质质则是指事物内在最根本的一种属性,也就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殊属性。由此可知,素质就是指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或是组成事物最基本的成分。换句话说,素质事实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从事物本身来说素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属性与特点;其次就人来说是在具体活动完成之后,个人内心所拥有的心理与生理方面的素质,具体是通过体能、体力以及听力等一些生理反应出来的相应指标以及人格、智力等从心理上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由此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工作人员即使拥有良好的素质,在工作中也不一定取得好的工作反馈,对于学报编辑工作来说,良好的素质只是工作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1]。

(二)人员的素质结构

通过素质呈现出来的一些基本框架就是人员的素质结构,也就是组成素质的因素与对应的基本成分及许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就前面的分析而言,人员基本素质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生理素质,也就是常说的二分法。其中生理素质包含精力、体制、体力3个方面,而心理素质则由品德素质、智能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的智能素质4方面组成。文化素质包含自身的学习程度、学校的教育程度、社会化的程度;品德素质包含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智能素质包含智力、知识、技能、才能4个方面。从上面可以看出,二分法在剖析人员的素质与认识上提供了一种较为全面的方法与思想。同时二分法还有许多的缺陷与不足,如文化素质一般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所具备的知识与经验,就是通过知识素质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可是二分法却将品德、智能与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并列在一起,明显并不是特别合理,虽然人员在心智活动与经验知识上联系较为紧密,但是通过经验形式存在的心理现象与经验知识和心智活动并没有联系,而是独立的部分。

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学进行分析,心理素质组成部分包括人员素质的结构中智能素质与文化素质两个部分,只是看上去有很多的不合理,所以,必须将人员素质的结构中潜在与外在的两种因素相互区分开来,并且由知识经验、生理和心理成分或是因素3个不同的板块组成,也就是三分法。在三分法下,人员基本素质分为生理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3个部分。其中生理素质又由健康与体格组成:体格包括解剖指标与生理指标;健康包括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心理素质由能力、价值观、人格3个方面构成:能力包含一般能力、创造能力和特殊能力;价值观包含兴趣态度与动机态度;人格包含认知特征、喜悲特征和情绪特征。而知识素质则由工作知识与社会知识两个部分构成:工作知识包含专业的基础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包含直接的经验知识、普通的工具知识和一般的基础知识3个部分。此外品德素质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心理方面的素质,事实上品德素质是一种世界观、信念与人格特点以及态度的一种特有的表现方式。在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必须首先要考虑到人员素质在结构上的可操作与科学的性质,这也就是为什么经常采用三分法的原因。至于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素质结构能否使用三分法来进行分析,当然还需要考虑高校学报对质量与功能的具体要求,才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设立素质结构系统做准备。

二、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素质结构

(一)业务素质

高校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指责任编辑管理下的审稿专家评审的水平以及编辑人员与组稿水平在稿件上的初次审稿能力,都是为了保证论文在学术上的质量标准,以及对论文格式进行加工处理,对文字符号进行规范和期刊栏目的策划设置。因此,提高期刊标准质量的核心就是编审质量,要尽其所能做好高校学报在内容风格、栏目特色等方面的相互联系[2]。

业务素质还包括编辑人员处理与把握期刊的文字清晰、色彩鲜艳、装订平整、发行稳定、墨色平服、套印准确、印制规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工作水平与能力。高校学报在出版时要与国家规定的出版标准相符,不可以采取非法出版的手段。要严格保证出版的时间,尽可能不要因为拖延而使高校学报声誉受到影响。此外,期刊上面的字迹必须清晰,内容要新颖,尽量使学报印刷与出版质量得到保证。

(二)服务素质

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服务素质指编辑人员为读者、编辑与作者提供服务,还要及时的协调,使整个学报编辑工作的互动与服务水平可以发挥到最好。编辑部全体人员,包括特约的审稿人员以及印刷的装订人员与输入的排版人员等都是服务者与参与者。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团队合作时必须具有合作精神以及服务时的良好态度,还要将被服务和服务、被管理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才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出版编辑工作氛围。

(三)学术素质

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学术素质指相关编辑人员对所有期刊文章学术的水平与质量进行把控的一种能力上的素养,这也是学报在当今市场环境下可以顺利发展的原因。就目前而言,学报的内容还要与当下的形势相结合,更好的反映与跟踪社会与学术、理论、自然界所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勇于发表所获得的科研硕果,或是提出一些值得参考的新理论、新材料与新学说,可以带给读者启迪与教育且价值较高的学术性文章。

(四)政治素质

高校编辑人员的政治素质指学报的编辑人员对学报政治倾向、观点、立场的掌握,包括与政党、宗教、国家、民族等的水平与能力有关的问题,这也是学报的编辑人员构成素养的核心要素。高校的学报不可以产生错误的导向,学报编辑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科学技术与出版的保密、专利与版权工作条例,在处理宗教与民族、外交与法律等这些较为敏感的问题以及与政治有关的问题时必须坚持准确谨慎的应对态度。

(五)生理素质

对于学报的编辑人员来说,生理素质中表现出来的健康是最基本的素质。健康指个人在精神、社会与身体各方面都没有任何的病状。传统的观念中,没病就是健康,但是当今社会人们所追求的健康不仅是身体方面的健康,还有心灵、心理、道德和智力等都要达到健康的状态。健康属于每个人,任何人都有权利享受健康;对于现代人来说,整体达到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是大脑结构反映出来的一种特殊机能,不是身体的直接反馈而是对事实的客观呈现,通常是先天素质经过后天教育与环境影响才逐渐产生的。心理素质由意志品质、情感与情绪品质、认识能力等部分构成,能力和大脑机能有关系,能力比较重视实践中的效率。能力是个人在自身的知识、智力与技能等认识与改造环境方面呈现出来的。在进行学报编辑工作时,不只要具备思维、记忆与观察等平常智力,还必须在文字写作上拥有深厚的功底、广博的学术知识,同时还要结合各方面素质才可以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3]。

(六)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也是组成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知识素质决定着高校学报的质量,如果知识素质低下,那么总体素质也不会高,对于编辑工作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当然并不是综合素质高就代表知识素质也高,编辑工作就可以做好,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在拥有较高知识素质的同时还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有具备好的价值取向与动机,才会有兴趣投入工作中。此外,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在熟悉编辑出版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各种学科的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学报编辑人员来说,无疑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锻炼学习过程,学报编辑人员才会吸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及素养,在不断的进步与学习中成为合格的编辑人员。

综上所述,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素质结构的分析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同的部门就有不同的要求,即便部门或是单位相同,在人员素质的要求上也存在差异。研究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素质结构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入手,不同层次、类别的高校对学报编辑人员的素质会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报工作者要学习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做好对学报编辑工作。

——————————

参考文献:

〔1〕孙国军.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及优化途径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07):127-129.

〔2〕才缨珠.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优化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4,44(06):47-50.

〔3〕韩芳.2011年高校学报编辑发展研究综述[J].阴山学刊,2012,23(02):123-128.

素质和结构 篇7

1 我国医学期刊编辑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编辑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医学期刊的编辑多是具有医学知识的专业人员, 他们有的是临床医生, 有的是相关医学专业的科研人员。他们既要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负责, 又要做文字、图表、数字、格式方面的编辑工作。一方面, 医学编辑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加工方面, 而无暇顾及医学科研和卫生管理方面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成果、新经验, 不能及时了解医学前沿的研究动态, 这就没有真正发挥医学期刊的编辑对稿件的学术性进行把关的职能, 而实际上只起到了一个文字编辑的作用。另一方面, 我国医学编辑大多数属半路出家, 没有受过正规的编辑业务训练, 缺乏文字、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表述不清, 甚至在文章中出现一些常见的错别字、错误表述, 文章的可读性差。编辑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学期刊的发展。

1.2 办刊经费不足

我国绝大多数医学期刊是挂靠在科研单位或院校的, 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使得编辑人员编制不到位、办公条件简陋, 编辑人员外出与其他兄弟单位交流学习的机会少, 编辑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展。编辑是无名英雄, 往往是“为他人作嫁衣”, 是幕后的工作者;另外, 编辑部没有明确的奖励措施, 使得编辑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

2 医学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知识结构

2.1 医学编辑应具备思想政治素质

医学出版业是党的事业, 也是社会的事业。作为医学期刊的编辑应具有舍己为人, 辛勤劳动, 默默奉献, 不为名利, 不计较个人得失, 愿为“幕后英雄”的基本品格[1]。编辑人员要有崇高的敬业献身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甘为人梯”, 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对待作者一视同仁, 热爱本职工作,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

2.2 丰富扎实的医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对稿件的鉴别能力

医学期刊是传播和交流医学信息的载体和依据, 医学期刊的编辑应系统地、有计划地学习医学专业理论知识, 了解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全面掌握当前医学学术的最新进展。同时要熟悉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科研设计、执行和评价的原则, 能够科学地鉴别稿件的学术价值、科研价值、临床应用价值, 而这些鉴别能力来自于对丰富专业医学知识的学习。

2.2.1 纠正文章中医药科技名词的差错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的重要传播载体, 在宣传、使用规范化科技名词方面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目前一些医学名词已更名, 如谷丙转氨酶更名为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谷草转氨酶更名为草氨酸氨基转移酶, 英文缩写也分别由原来的GPT、GOT改为目前的ALT、AST。疾病的诊断标准也有所改变, 依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对糖尿病新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以前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8 mmol/L已被废弃。医学期刊编辑应熟练掌握这些医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虽然有些作者在医疗第一线工作多年, 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但他们往往把一些专有名词的写法写错。例如适应证、禁忌证、心肌梗死、黄连、硝酸铵、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别容易被错写成适应症、禁忌症、心肌梗塞、黄莲、硝酸氨、超氧化物岐化酶。这些细节往往容易被作者忽视, 但编辑加工时应仔细核对, 务必求真、求切, 不可马虎, 以免出现讹误。

2.2.2 规范文中的数字及单位

医学上有很多法定计量单位, 而目前作者大多利用计算机进行写作, 采用传统方式用稿纸写稿、交稿的作者正在逐渐减少, 作者写稿时较多使用Microsoft 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 在计算机中输入单位时,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将单位输错。例如, 有些人体检验的指标为mmol/L, 很有可能由于击键错误而被写成μmol/L、pmol/L。成人白蛋白含量正常值为35~55 g/L, 而肌红蛋白含量正常值为6~80μg/L, 同样是人体蛋白, 含量却相差极大。白细胞的数量级为109/L, 而红细胞的数量级为1012/L。出现的错误多由作者击键错误引起, 有时也因为作者概念不清一时疏忽引起。无论什么原因, 医学期刊编辑在平时的工作中应熟悉常用指标的计量单位, 在加工时遇到没有把握的内容应多查专业书籍, 做好把关工作, 绝不允许将单位写错这种低级错误出现在期刊中。医学论文的数字表示也要遵循一定原则, 如数字范围用“~”, 不能将4×109~10×109写成4~10×109;应用 (10±2) cm表示公差, 而不能写成10±2 cm, 这些问题作者往往不注意, 但作为专业的医学编辑, 应具有“火眼金睛”, 敏锐地发现表述的不当之处。

2.2.3 注意对图表的审查加工

医学科研资料经过整理, 计算出各种指标后, 所得结果除了用适当的文字说明外, 也常用图表来表述。图表对比效果强烈, 便于比较分析, 且表达力强, 便于阅读和理解。图表的审查加工是编辑加工工作中重要的一环。照片图、线条图要求比文字或表格更清楚地显示主题, 要有客观证据作用, 并且须符合要求, 不符合要求者应请作者更换, 或者不设图。特别要注意的是人体照片只需显示必要部位, 但应能看出是人体的哪一部位。面部或全身照片, 若不需显示眼部和阴部, 应加以遮盖。病理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实物照片涉及尺寸者应与比例尺同时拍照。X线照片应带有标志性人体解剖部位, 如摄肢体片应带一端关节, 胸片应保留肺尖或肋膈角、横膈。国内外医学普遍提倡统计表使用三线图。重点审查表格是否有必要设置, 格式是否规范, 注释是否恰当, 表内数字和小数点是否使用正确等。

2.3 运用循证医学知识, 合理使用统计学方法, 提高论文可信度

中国医学期刊要与国际医学期刊接轨, 最重要的是论文的质量要经得起考验, 漏洞百出的论文其结论毫无意义。医学期刊编辑从审稿开始就应该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指导原则把好论文质量关从而全面提高医学期刊的质量。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专家提出了病因学、诊断性试验、治疗及愈后研究论文的评价标准。医学期刊编辑应认真学习这些评价标准, 并将其作为审查、衡量论文质量的原则[3~4]。统计学方法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是使医学论文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但是目前医学期刊文稿在统计学方面出现差错的情况相当普遍。有时本来是阴性的结果, 经过错误的统计学处理, 很有可能得出阳性结果, 将读者误入歧途。试验设计时将“随机设计”当作“随意设计”, 数据得出后, 任意修改P值, 或用自己预期的一个P值随意更改原始数据, 这种人为的修改使得“阳性率”很高, 而掩盖了实际的结果。且作者往往认为阳性结果较阴性结果或实验失败的结果更容易发表, 从而助长了歪曲、篡改统计数据的不良风气。统计学运用的质量高低是反映一篇医学论文真实性、严谨性、科学性好坏的一面镜子, 因此医学期刊编辑应加强对统计学的学习, 如到医学院校听课或参加培训班。医学期刊编辑加工过程中对于不能把握的内容, 应聘请高水平的审稿专家, 特别是称职的统计学专家, 严把统计质量关。

2.4 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做好英文摘要的编辑加工

目前一般医学期刊中的论述都有英文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 医学期刊编辑只有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词汇, 如erythrocyte (红细胞) 、hypertension (高血压) 、electrocardiogram (心电图) 等, 再加上参考一些工具书, 才能发现并纠正英文摘要、关键词中的错误, 考虑外文文献引用是否恰当。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中, 期刊名往往是利用缩写形式, 如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缩写形式为N Engl J Med,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美国心脏病学杂志) 缩写为Am J Cardiol, J Cell Sci是Journal of Cell Science (细胞科学) 的缩写形式。在工作中编辑应多观察, 注意积累, 找出规律, 正确标注名称。此外医学期刊编辑要掌握与了解最前沿、最新的医学信息, 就需要查看大量外文文献。并且有些杂志还出版了英文版期刊, 这更要求编辑有扎实的外语知识。

2.5 学习计算机操作、网络运用能力, 做新世纪的医学编辑人才

医学期刊编辑应掌握Windows XP、Word、Excel、WPS等应用软件, 用计算机编排稿件, 进行稿件登记、查询、处理、审稿, 通过E-mail与作者联系、交流。医学期刊编辑也可以上网,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MEDLINE等进行检索, 利用“作者”来检索文章, 查看该作者曾经发表的文章, 以杜绝一稿多投的现象;也可用“关键词”、“题名”检索相关文献, 以有效抵制抄袭和雷同的现象;也可查看论文研究的内容, 其他作者是否已经研究过, 以判断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

医学期刊所报道的内容要对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有指导意义, 为临床科研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知识, 指导医务人员的临床实践。医学期刊编辑, 从事的是积累和传播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医学知识的工作, 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笔者在编辑工作中体会到,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专业医学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 在编辑部培养良好的编辑队伍, 是医学期刊办出特色、办出精品的保证。

关键词:新时期,医学期刊编辑,素质,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任晓辉, 樊瑞华.试论医学期刊编辑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J].山西临床医药杂志, 2002, 11 (4) :319~320.

[2]于鹤春, 郭兴华.加强专业修养做称职的医学期刊编辑[J].河北医学院学报, 1988, 9:58.

[3]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素质和结构 篇8

在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变的过程中,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缺乏本科办学理念的积淀和本科办学实践经验的积累, 一般都模仿教研型高校、研究型高校的培养模式来进行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结构设置, 这就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不明晰、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趋同, 所培养的人才在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 新建本科院校在经过建校初期的规模迅速扩张后, 不少新建本科院校近年来逐步将发展的重心转向内涵的提升上, 意识到自身的办学定位不应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 而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二、工商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构建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工商管理人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与其知识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联系。管理现代化事业, 管理者必须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一) 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擅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 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 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首先, 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 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 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 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

其次, 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 在学习评价上, 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 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 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二) 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的优化, 从宏观上对工商管理类课程设置进行综合评估, 确定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中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进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学科和课程支持, 整合、精选、凝练课程内容;课程类群的优化, 在充分考虑专业的关联性、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的可充分利用性、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 科学、严谨地对所有课程进行关联分类, 明确课程类群所要完成的功能及其在课程子系统中的定位;课程子系统的优化,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选择优化后的课程类群, 移动并配置到各课程系统中;将通识教育类课程类群集成为通识教育课程子系统, 将专业基础类课程类群集成为专业基础课程子系统等。此外, 在专业课程子系统中设立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 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同时, 在专业选修课程子系统的模块中设置能反映时代要求和学科最新发展的课程类群, 从而使课程更加科学实用。

(三) 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构建

从知识结构上看, 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 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又要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 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 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 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三、工商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特征探析

不同类型的人才所具有的素质特征是不相同的, 工商管理学科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应具备与众不同的、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特征。具体来说工商管理学科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特征, 如管理才能、团队精神、创新观念、反应能力、敬业精神、身体状况、交际能力、学习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

(一) 体现工商管理特色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能力

工商管理类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计划、生产、技术、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管理工作, 实践性很强。因此,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 管理环境日趋复杂, 管理难度日益加大, 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 要求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会经营管理, 而且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种专业性质的特殊性, 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注重其职业道德、社会公益心和尊重他人、团结合作与创新质疑精神的养成, 需要在大学期间培养其沟通、交往、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的管理能力。

举办工商管理教育的高校办学条件各不相同, 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师资力量、招生和择业的范围也不尽相同, 这就决定了不同学校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地方高校可突出其行业或地区的特色, 侧重培养区域经济或行业性应用型人才。在满足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基础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 倡导个性化、多元化、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各有所长,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对不同人才规格和特色的选择性要求。

(二) 勤奋好学的态度和丰富的知识素质

经济全球化, 管理人员遇到的难题会更多, 需要学习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

首先, 管理人员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向消费者和社会宣传其产品和服务, 推广普及新技术。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高, 专业性强, 功能复杂, 消费者不可能具备足够的百科知识来识别自己的需求, 从而难于购买和消费。在这种情况下, 管理人员必须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 消除顾客的消费障碍, 从而扩大市场需求。

其次, 管理人员向国际国内市场消费者、同行和社会学习。管理人员在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向顾客及其他伙伴学习, 发现自己不足, 吸取好的经验方法, 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

再次, 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文化背景也不同。因此, 没有勤奋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一要扎实地学习专业知识, 如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二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 力求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中外融汇;另外, 要加强外语和网络知识的学习, 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必须有适应全球化的经营管理技能, 不仅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 而且要有通过网络进行经营管理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三) 思想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无论是跨国大公司还是中小企业都迎来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企业置身于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之中, 经营管理人员要观察市场、把握机遇, 要分析需求, 战胜挑战, 固然离不开市场调研和细分, 离不开产品开发和定价, 离不开分销渠道的设计和促销组合的运用等, 但最重要的则是经营管理思想的变革, 并对经营管理实践作出适时的开拓和创新。因为只有经营管理思想的变革和在其指导下的实践活动的开拓和创新才能为目标市场提供独具个性化的服务, 在优质高效的前提下实现差异化经营, 才能赢得服务, 也唯有不停推出新产品和服务, 才能维持消费者的忠诚。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对相应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扩大, 作为教学型大学的新建本科院校也纷纷开设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高校有多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高校理应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和不同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工商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东, 刘春荣.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专升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1) .

[2]、麦茂生, 吕力.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3]、庄华洁, 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1) .

[4]、杨春春, 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5]、杜沔, 刘贻佳.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6]、杨伟文, 杨晓丹.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1) .

[7]、周玉玺, 蔡爱萍.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认知和满意度调查[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11) .

[8]、赵艳丽, 陈彦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外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12) .

[9]、韩玉志.工商管理类本科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12) .

[10]、王玖河, 李晓霞.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学研究, 2007 (1) .

[1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教师素质的蛛网结构 篇9

教师素质结构的内涵

素质结构, 原本是人力资源学中的一个概念, 主要指以文化程度划分的各个等级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构成。后来, 在教师素质研究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拓展和补充。

教师素质结构的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体现教师职业特性, 反映教师职业本质。如: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等等;2.教师素质应当基于教育教学活动这一中心。如:专业知识、创新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等;3.教师素质是一个系统的结构, 各因素互相作用, 互相影响;4.教师的素质是结构和过程的动态统一。

教师素质结构的划分

(一) 20世纪90年代对教师素质结构划分的观点

对于教师素质结构划分, 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很多不同观点。一致的是: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品质的总和。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三维结构模式。

(二) 教师素质结构的蛛网理论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素质结构划分的理论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素质是教师应具备的特质;教师素质的表现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素质决定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结构。

因此, 教师素质结构应当是以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心的蛛网型结构, 如下图:

这个蛛网图形象地说明了教师素质结构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

1. 核心素质—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 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 这种能力, 是综合性的。

2. 思想支撑—品德素质

培养学生的目标, 是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因此, 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教育工作中用正确的政治观点教育学生, 并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

3. 身体支撑—身心素质

教师的行为, 主要是通过他们在身心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表现出来的。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 必伴随着教师的健康身心素质而产生。

4. 能力支撑—能力素质

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又要打破专业壁垒, 吸收各学科之精华, 形成纵横交织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 合理的知识结构离不开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精深的专业知识, 其二是广博的文化修养, 其三是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其四是教师在面临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相关知识, 即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

5. 观念支撑—理念素质

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现在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上, 就是依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转变本末倒置的角色观, 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引导者、解惑者;转变僵死的教学评价和检查方式, 树立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标准, 改变单一思维方式为发散、复合、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现在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上, 就是转变“物化”庸俗的教育价值观念, 树立“教育就是事业, 教育就是创造”的教育价值观, 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格修养, 心中永远有高尚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先寿.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师[J].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科版) , 1998, 1.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1.

[3]冯颖.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辽宁教育, 1997, 5.

[4]郭彩琴.挑战与选择:跨世纪教师素质结构的重组[J].江海学刊, 1998, 6.

[5]周丽.论素质教育和教师素质的提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科版) , 1998.5

[6]林崇德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 1996, 6.

[7]万福.浅谈教师的素质结构[J].陕西教育, 1996, 11.

[8]徐丽华.新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 1999, 10.

[9]佘娟, 陈先平.浅析教师的素质结构[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5, 5.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少研究指出,对于大学生,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高考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常常发生心理失衡。

笔者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年级的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性不断提高,但创造能力呈下降趋势,4年当中,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下降了1.69个百分点,尽管幅度不是很大,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虽然各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已均有十多年的历史,不少学校都成立了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大多数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此项工作。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当前,各高校正在深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面临着扩大招生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挑战,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还未引起部分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说,还有很大阻力和困难,任务十分艰巨。

1 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态分析

在个性特征方面,当前大学生具有活泼、开放、自信、富于幻想等特点,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较高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孤独、抑郁、恐惧、神经衰弱等。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1 孤独感和自卑感

由于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新生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许多新生在入学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但在大学校园里发现自己原来很普通,这一落差是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调查结果还显示,如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和严重的群体分化,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孤独感的主因。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具有面对社会各方压力的能力和素质。学校和社会也应多关注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咨询服务网点,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促进人际交往的能力。大学阶段,感觉不孤单的大学生仅为16.4%,其余大学生都有孤独感。现今社会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在各种考级考证的压力下功利性地学习,学习的内容不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定,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学习的目的大多就为了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而不再是为了获取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是导致当今大学生心理上感觉孤独的原因之一。

从相互交流的方式来看,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当今的大学生过度依赖高科技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他们常常习惯于通过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等方式相互交流,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相对减少,这也会导致彼此间的信任感降低,易于产生孤独感。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面对这种孤独,要会自我调节,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去面临社会现实,这应该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在孤独中学会成长,这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标志。

1.2 人际交往障碍

这一点可能是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宿舍时不免产生一些列的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有些很还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目前生活现状不满意。另外,家庭条件对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是影响其信心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差是降低他们自信水平的重要原因。

从多数人成长经历和之前带过的学生来看,大学生应该不会存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困扰。但是近年来确实存在一些学生被其他人排斥的情况,而且这种现象越老越普遍,应该引起重视。这与现今的教育体制是有一定关系,这种以分数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的教育体制,会导致学校、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忽略对孩子品德情操、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能力等一些素质的培养。

1.3 情感问题

新时期大学生对于早恋的问题显然更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大学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虽然他们的感情经历看起来更加丰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感情是其在大学意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此外,大学生的群体分化越来越严重,当前贫富的差距在大学中也有所体现,不同的群体之间也造成了隔阂。之前的大学生很容易寻求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以避开金钱、权势等一些因素,相互尊重、平等的交流,共同探讨对社会、人生的见解。现在大学生面对来自权势、金钱、群体分化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会因此而自卑,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也有些人则被在竞争中取胜的观念主导,认为相互的交流,为别人提供帮助,会导致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而会自我封闭,而不愿意共享。”

1.4 就业焦虑,人们认为当前的大学生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

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而他们入学之际正逢大学扩招一代毕业及金融危机,造成大学生的就业率下滑,加之许多新生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无形中增加了新生们的就业焦虑感。

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为他们终归会成为社会的核心力量,对他们的关注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希望在分析他们心理状况的同时,能够得出更好的处理方法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心理危机期,而不是以过多的负面言辞来抨击他们的行为及心理问题。

2 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3 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3.1 心理素质的涵义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3.2 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3.3 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至于创造力,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创造力定义。一般而言,最佳创造力年龄在23—40岁之间。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承认,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

4 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21世纪理想大学模式”研讨会上,专家认为,理想的大学生不应整日坐在教室里研读别人的教科书,老师只管“给分”和学生只管被动接受的现象应彻底改变;学生的毕业成绩不能完全以课堂考试来衡量,而应将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的素质作为考评的重点。许多教育家认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只有书本知识,不会获取新知识,不会运用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人,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或庸人,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针对世界各国把创新教育列入培养目标的实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这也正应了李政道博士所说的“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从社会环境来看,尽管领导层大力强调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文化传统方面,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有的,但勇于承担风险,开拓创新的文化远没有形成,对创业者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的氛围;经济环境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严重存在,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条例中尚一些不利于学生创业的条款,税收方面也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构建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就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导向功能。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准确把握创新创业的时代特征———科技性、渐进性、和谐性、文化性、全球性,要引导学生成为有创新创业志向、品德、心理素质和知识技能的新型人才。高校要把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到办学宗旨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全力帮助学生发展创新创业式的思维方式、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思维能力;实现高校教育理念上的根本变革,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高扬创新创业是根本动力、民生之源、改变命运、带动就业的价值观。操作层面上,高校要对所有在校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训练,要在教学进程中加以规范化,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竞赛、创新创业基地、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核心素质,为他们选择创业做好必要准备。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环境,全面发挥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作者经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多年的研究和探讨,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状态、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上一篇:磁屏蔽室下一篇:对应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