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对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2024-05-05

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对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精选4篇)

篇1: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对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对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中学教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素质结构是知识素养、能力结构、职业道德和人格因素等几方面的`综合体.这启示我们的高师数学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同时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估系统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的要求.

作 者:房元霞 赵汝木 作者单位:房元霞(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赵汝木(聊城大学理工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4)分类号:G420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师 素质教育 教学教育 能力

篇2: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对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情况及其特点分析

所谓农村教师是指我国乡镇、村中小学校的教师。为了解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以期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有所启发,前不久,我们以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进行了有关培训需求的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5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及其特点如下:

(一)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1.教学工作方面

调查表明,教师对有关教学工作方面的培训需求内容主要有:新课标和新教材解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85.3%);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课件制作(83.1%);“三笔一画一话”等教师基本功训练(70.2%);学科前沿动态信息和最新理论知识(56.7%);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12.6%);教育教学研究理论和方法(6.5%)。以上内容按教师最急需培训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列为:新课标与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基本功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最新理论知识、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可见,教师对有关教学工作方面的培训需求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教学技能性知识;二是专业学科及教育类学科的前沿知识。在教师需要培训的6项内容中,有4项是属于教学方法、技能方面的操作性知识。

2.班主任工作方面

调查显示,教师们需要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76.9%);留守儿童、后进生工作(65.1%);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凝聚力、遵守纪律的意识(60.8%);如何有效地处理班级管理中的突发事件问题(53.0%);班干部的培养(42.6%);如何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要(21.2%);如何与家长密切沟通问题(20.3%)。

3.教学科研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调查对象中,67.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包括校级在内的各种级别的课题研究,90,5%的教师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93.5%的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缺乏了解,但只有6.5%的教师选择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教师最急需培训内容的排序中,该项内容排在最后一位。这种情况表明,大部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淡薄,对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还没有形成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行为习惯。

4.人际交往方面

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与同事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调查显示,教师尤其是教龄在0-5年段的年轻教师,人际交往方面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不知如何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43.7%);不知如何处理与同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32.6%)。

5.其他

种植等农业技术培训(26.4%)。

以上培训内容的需求表明,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够深刻,在教育教学实际中能有意识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但缺少对必要方法的掌握。因此,希望通过培训途径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其需求的培训内容呈现实用性、操作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二)对培训方式的需求

农村教师对培训方式的需求类型主要有:案例研讨与分析、参与式培训型(83.6%);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型(80.2%);专题培训(74.2%);现场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型(56.8%);校际交流(43.2%);在专家指导下课题研究型(41.1%);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型(34.7%);专家讲座、报告型(21.3%);在专家指导下自学一反思型(10.3%);异地参观考察型(8.7%)。

从调查数据看,教师们比较倾向于前4种培训方式,这些培训方式多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开放性的特点,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景和经验比较贴近,能有效地唤起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教师们对培训方式的需求倾向于实践取向。

(三)对培训评价方面的需求

教师对培训评价方式的倾向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作业(88.3%);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72.5%);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26.2%);提交教学案例或现场说课(3.4%);考试(0%)。数据显示,那些能反映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心智活动过程和行为过程,能发挥教师学习自主性的评价方式受到教师们的欢迎。这说明,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的需求具有以过程评价为主的灵活开放的特点。

二、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

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培训需求是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心理反映,因此,上述的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情况,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以下四个方面启示:

(一)完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加教师技能训练课程门类

从以上农村教师培训内容的需求调查不难看出,教育教学技能类内容是教师最缺乏、最需要培训的。这是因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践的全面推广阶段,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传统观念更新的理论层面转向了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践层面,新课程的纵深推进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课改主体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课程实施能力才能胜任课改使命。作为基础教育师资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作出积极的应对,在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但从调查情况看,这种积极应对的行为在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上并没有充分的体现,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仍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部分实习课程。这种课程结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课内轻课外,教学观念落后,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枯燥,不利于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增加教师技能训练课程门类,尤其是增设教师技能综合训练课程,使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现由理论到实践的渐次性。‘教育专业课程应包括四个类别:第一类是基础理论课程,含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青少年发展的一般理论,其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第二类是学科教育课程,主要帮助师范生认识所教学科的性质,学科教育的目标、原则、方法等,具备学科教育的正确理念,掌握该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

第三类是教育教学技能、技术课程,包括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传统的教师基本功“三笔一画一话”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共青团少先队工作指导技能、心理咨询与教育技能、特殊青少年的教育技能,以及现代的教师教育技术如教学设计技能、网络教学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第四类是教育研究课程,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

(二)加强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突显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不能及时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的客观问题。随着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基础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新理论、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不断涌现,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及时地反映这些基础教育研究前沿的新成果,尤其是及时反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使教育专业课程始终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同时,要改变教育专业课程长期以来局限于大学课堂,脱离基础教育实际的现状,密切关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尤其是密切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将这些内容引人教师教育课程,让学生尽早地接触、了解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新课程的要求。

此外,还应当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实际,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适当反映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有内容,如复式教学、“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农业技术等,以加强学生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了解和适应。增强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建立教育实习基地、教学科研联合团体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推进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和终身学习。

(三)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学

从培训方式的需求看,教师们比较倾向于能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实践取向的培训方式。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在教学方式上是相通的,这是因为,第一,职前培养也是成人教育,师范生已具有成人的特点:有独立的思想,丰富而系统的文化知识,比较成熟的个性,具备了独立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能力;第二,师范生在学习教育专业课程之前,已经具有“前科学”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中应该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前科学”知识和观念在其学习中的作用;第三,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实践性质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具备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师范生在学习中去经历、体会和积累经验。因此,教师职前培养应当注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

当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依然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导方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依赖的学习,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思维受到抑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应当突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教学观摩、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乐于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培养技能,全面发展。

(四)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

教师在培训评价方式的需求上具有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灵活开放的特点。参加培训的过程既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关注教师的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表现,而不仅仅关注培训结果,这样更能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他们在培训中的收获,因而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也应该重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即以考试的形式在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检查,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其结果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智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改革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把评价重心转向更多地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

篇3: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对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综述

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检索控制条件中将期刊年限定为2001年1月~2015年1月, 内容检索条件采用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共得到检索文献5359篇。其次, 确定研究对象。在这5359篇文献中, 除去重复发表文献、会议通知等无效文献, 共得到有效文献1500篇。

首先确定关键词。采用Bicomb软件对1500篇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 抽取出关键词频大于20的44个关键词作为主要关键词。其次, 建立高频关键词共词频矩阵。对于确定的44个关键词, 利用Bicomb软件中的共词分析功能。产生出共词矩阵。再次, 进行聚类分析, 将共词矩阵导入SPSS13.0中, 采用样本聚类, 得出44个关键词的聚类树图。第四, 结合聚类结果对共词矩阵运用SPSS13.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 绘制出关键词知识图谱。最后, 结合聚类和知识图谱内容进行解释和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我国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一条主线和四大领域展开研究。一条主线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四大领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认识和本质问题厘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评价研究。通过对多维尺度图和聚类分析图的进一步归纳分析, 还可以归纳出我国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总趋势是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者多, 对于课程的评价研究者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多, 课程实施的实证研究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描述的研究比较多, 具体教学指导研究较少;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多, 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较少;宏观常态化的研究较多, 对于综合实践课程中本地特色的微观研究较少;对于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教师层面的问题质疑者多, 能给予操作性的建议较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较多, 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

从知识图谱中反映出的问题结合相关的资料分析出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课程资源相对贫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就是基于实践的学习, 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开发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教师习惯于依赖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还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资源感到十分困惑, 很多教师对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缺乏科学的调查分析,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

(2) 课程意识不够成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 是由问题入手, 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育人功能, 更注重参与, 重过程。在这个非常开放的实施空间中, 没有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答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要转变学习方式成为一名自主的学习者,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 教师自身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指导力, 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局限于停留在活动的表层, 缺乏对该门课程的系统开发和建设。

(3) 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从知识图谱中看到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培养问题在整体研究中处于边缘状态, 目前学校的师资配备较为单一。有些学校任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不是单纯由班主任担任, 就是单纯由某一门学科教师担任, 任教的教师资源比较单一, 不能满足活动教学的基本需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 教师又缺乏综合的专业训练, 对应于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 教师在短期内仍难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对口”的专业引领, 加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又缺乏课程资源的生成能力, 致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知识”, 学生的能力发挥也受到限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整体不足且不稳定;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不足[1]。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必定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4) 教师科研能力薄弱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研究或者案例学习为主要形式, 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的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这就对教师活动设计和整体安排的教育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但是中小学教师繁忙的教学工作使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 教师需要课题或任务出发, 设计出较为灵活的活动方案, 而且对于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关键性问题都需要有多种可行的措施, 而不能仅停留在方案设计的层面。

(5) 课程评价形式单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一直以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关键点, 课程的评价理念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在活动课程中如何参与、获得了怎样的感受和进步这些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 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明确努力的方向, 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何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将是研究者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二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

高师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中小学的师资水平,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全面体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考, 必须从开设课程的种类到课程实施中教育科研意识与方法进行调整, 才能真正做到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1增设活动类课程, 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 增加学生综合教育素养

长期以来, 我国高师教育类课程主要是由老三门 (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 加上教育实习组成。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对教师综合教育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看也是需要教师具备综合多样的能力, 如课程设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通过传统的学科学习, 而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慢慢培养并形成。高师教育类课程应聚焦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增设活动类课程, 活动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各种学术活动、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 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热点问题的讨论, 培养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敏感度,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课改理念, 强化课程理论, 提高学生的课程理论素养

课程政策的变化表现尤为明显的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师必须在国家统一规定之下,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发设计课程, 这对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提出了要求。作为职前培训的源头, 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中强化相关课程理论, 增强学生的课程理论素养, 使学生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开发学习中对课程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在内化的课程观和课程方法论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实践活动, 学会关注身边的现实,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

3重视教育科研课程, 提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课题研究要求高师课程设置重视教育科研课程, 强化教育科研类培养与训练;意识的培养和科研方法的学习;教育调研活动的开展;教育类论文的撰写与指导。这就需要高师教育在培养师范生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利用课内外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基础知识和方法, 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利用各种实习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调研活动, 在调研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 通过活动将实践活动和理性的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 为未来教学中做好铺垫。

4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高师教育类课程需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学生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在问题解决中主动地建构知识框架体系。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学都强调开放性, 要求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 通过多渠道主动运用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获得新的知识。这对高师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师, 要打破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 使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对话教学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够落实到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2]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愈来愈高, 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现状考量教师职前教育的需求, 高师教育类课程的改革应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从课程的设置、课程观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着手, 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刘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专业化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课程, 2014 (06) .

篇4: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对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要] 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设置和实施过程存在课程资源相对贫乏,课程意识不够成熟,缺乏专业师资队伍,教师科研能力薄弱,课程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从教师培养即高师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能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问题;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68-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独特的课程价值和目标追求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然而在实施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该门课程的实施者在高师专业设置中没有相对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至今为止没有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大部分的学校该门课程教师由兼职教师担任,这不能不说是新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笔者想通过对近15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做一分析,期望能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有所启示,从师资培养的源头开始,为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师提供建议。

一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综述

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控制条件中将期刊年限定为2001年1月~2015年1月,内容检索条件采用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得到检索文献5359篇。其次,确定研究对象。在这5359篇文献中,除去重复发表文献、会议通知等无效文献,共得到有效文献1500篇。

首先确定关键词。采用Bicomb软件对1500篇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抽取出关键词频大于20的44个关键词作为主要关键词。其次,建立高频关键词共词频矩阵。对于确定的44个关键词,利用Bicomb软件中的共词分析功能。产生出共词矩阵。再次,进行聚类分析,将共词矩阵导入SPSS13.0中,采用样本聚类,得出44个关键词的聚类树图。第四,结合聚类结果对共词矩阵运用SPSS13.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关键词知识图谱。最后,结合聚类和知识图谱内容进行解释和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我国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一条主线和四大领域展开研究。一条主线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四大领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认识和本质问题厘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评价研究。通过对多维尺度图和聚类分析图的进一步归纳分析,还可以归纳出我国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总趋势是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者多,对于课程的评价研究者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多,课程实施的实证研究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描述的研究比较多,具体教学指导研究较少;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多,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较少;宏观常态化的研究较多,对于综合实践课程中本地特色的微观研究较少;对于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教师层面的问题质疑者多,能给予操作性的建议较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较多,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

从知识图谱中反映出的问题结合相关的资料分析出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资源相对贫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就是基于实践的学习,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开发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习惯于依赖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还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资源感到十分困惑,很多教师对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缺乏科学的调查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

(2)课程意识不够成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是由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育人功能,更注重参与,重过程。在这个非常开放的实施空间中,没有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要转变学习方式成为一名自主的学习者,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自身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指导力,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局限于停留在活动的表层,缺乏对该门课程的系统开发和建设。

(3)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从知识图谱中看到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培养问题在整体研究中处于边缘状态,目前学校的师资配备较为单一。有些学校任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不是单纯由班主任担任,就是单纯由某一门学科教师担任,任教的教师资源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活动教学的基本需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教师又缺乏综合的专业训练,对应于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教师在短期内仍难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对口”的专业引领,加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又缺乏课程资源的生成能力,致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知识”,学生的能力发挥也受到限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整体不足且不稳定;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不足[1]。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必定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4)教师科研能力薄弱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研究或者案例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活动设计,这就对教师活动设计和整体安排的教育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中小学教师繁忙的教学工作使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教师需要课题或任务出发,设计出较为灵活的活动方案,而且对于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关键性问题都需要有多种可行的措施,而不能仅停留在方案设计的层面。

(5)课程评价形式单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一直以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关键点,课程的评价理念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在活动课程中如何参与、获得了怎样的感受和进步这些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努力的方向,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何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将是研究者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二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高师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中小学的师资水平,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全面体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考,必须从开设课程的种类到课程实施中教育科研意识与方法进行调整, 才能真正做到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1增设活动类课程,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学生综合教育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教育类课程主要是由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加上教育实习组成。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师综合教育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看也是需要教师具备综合多样的能力,如课程设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通过传统的学科学习,而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慢慢培养并形成。高师教育类课程应聚焦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增设活动类课程,活动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各种学术活动、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热点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敏感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课改理念,强化课程理论,提高学生的课程理论素养

课程政策的变化表现尤为明显的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必须在国家统一规定之下,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发设计课程,这对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提出了要求。作为职前培训的源头,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中强化相关课程理论,增强学生的课程理论素养,使学生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开发学习中对课程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内化的课程观和课程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学会关注身边的现实,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

3重视教育科研课程,提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课题研究要求高师课程设置重视教育科研课程,强化教育科研类培养与训练;意识的培养和科研方法的学习;教育调研活动的开展;教育类论文的撰写与指导。这就需要高师教育在培养师范生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利用课内外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基础知识和方法,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利用各种实习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调研活动,在调研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通过活动将实践活动和理性的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未来教学中做好铺垫。

4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高师教育类课程需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学生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在问题解决中主动地建构知识框架体系。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学都强调开放性,要求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多渠道主动运用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获得新的知识。这对高师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师,要打破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对话教学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够落实到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2]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愈来愈高,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现状考量教师职前教育的需求,高师教育类课程的改革应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课程的设置、课程观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着手,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参考文献

[1]刘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专业化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课程,2014(06).

上一篇:浅谈管理创新下一篇:中共中央文件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