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无疑

2024-05-16

确定无疑(精选十篇)

确定无疑 篇1

然而, 理想和现实之间距离遥远, 这里先迈出很小的一步, 下面展示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第一步: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一个随机数发生器。例如, Print Int (Rnd (1) *10) , 反复执行该语句以得到一串随机数。笔者在Visual Basic环境中, 未使用Randomize变换随机序列时, 获得的数字序列是7、5、5、2、3、7、0、7、8、7、0。

第二步:将数字转换为音级。例如, 0到4分别对应Do、Re、Mi、So、La, 5到9也分别对应Do、Re、Mi、So、La, 这样就可以把7、5、5、2、3、7、0、7、8、7、0转换为mi、do、do、mi、so、mi、do、mi、so、mi、do。当然, 假如读者对调式有点了解, 转换规则也可以是其他的样子。

第三步:将以上音级序列写成五线谱。为了使乐曲织体更丰富些, 可以将该序列在高音部重复两次, 然后将音符序列的时值延长一倍作为低音部, 如下图所示。

借助Music XML, 以上步骤中的第二步和第三步也可以做成软件自动转换和导出, 以实现“自动谱曲”。假如这本杂志会发出声音, 并为旋律配上合成器弦乐音色 (Synth Strings) 的话, 那么这段曲子就颇有些氛围音乐的味道了。

自动作曲就这么简单吗?是, 也不是。虽然可以用随机发生器写音乐, 但几乎没办法写出好听的音乐。假设有一台超级计算机时时刻刻都在做着随机生成乐谱的工作, 那么即便能凑巧写出一部《命运》交响乐, 这部交响乐的命运也必然是淹没在比宇宙还要浩瀚的庸俗作品之中。回到本文开始的问题, 自宇宙诞生以来, 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已存在吗?这个问题的答案, 取决于人们怎么看待宇宙本身, 它自己究竟是一个充满着庸俗作品的大仓库, 还是一整部发人深思的《命运》交响曲呢?也许两者都不是。

想挑战吗?

1. 想用不确定的随机序列把“音乐”做得更好听些, 要有超越专业的勇气。例如, 一边是调式、调性、音程之类的乐理知识, 另一边是Markov链、Stochastic过程等数学知识, 当然, 还要懂得程序设计, 但这并不妨碍普通用户将已有的研究成果直接拿来使用, 不妨找几个现成的随机旋律生成软件来玩玩音乐创作吧!

2.不确定常常出人意料地隐藏在确定之中, 素数在自然数轴上的间隔、圆周率的每一位后续小数数字、Fibonacci兔子序列……也许某些数字序列转换成音符后, 就能成为有趣的乐曲, 可是, 用什么工具来做这样的尝试呢? (答案在本期找) 对此期主题有任何好主意或建议, 请发送稿件至kaikai_rabbit@sina.com (专栏作者) 或tougao4@chinaitedu.cn (杂志社) 。一中升华、成功。

比赛结束了, 这三天却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还记得通宵熬夜后, 早晨靠一个热水澡才能精神奕奕地去参赛;还记得因为忍不住困意独自睡去, 第二天被她们嘲笑;还记得赛场内激烈的争吵, 引来不解的目光;还记得看陈红娟准备第二天陈述, 一字字斟酌, 独自庆幸“还好还好, 陈述的不是我”;还记得陈述PPT改到最后一刻, 直到评委问“可以开始了吗”;还记得评委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前一天晚上预料到的, 彼此交换的会心眼神;还记得作为第一组答辩完的轻松惬意, 等待结果时的忐忑与期待, 得知获得特等奖时的激动与兴奋……

【陈红娟】接到学校的参赛通知, 是今年5月。当时才歇完产假刚刚回到工作岗位, 第一次听说NOC活动, 担心自己底蕴不足, 很彷徨。而能和卢湘、付瑜这两位老师一起参赛, 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错过了很可惜, 所以毅然决定接受此项任务, 并开始了积极的准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习惯了每晚把孩子哄睡后, 或打开借阅的书刊, 静静浏览;或打开计算机, 走进一个又一个论坛, 搜集相关资料。那份辛苦, 只有自己知道。正是赛前的积极准备, 才有了比赛时的镇定与从容。

三天的赛程是紧张的, 更是充实的。从教学设计、评价与修订到陈述与答辩, 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认真参与、饱含激情;从教学设计和课件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到陈述过程中每一句话的斟酌, 我们都力求完美。每天晚上回到宾馆我们就开始赛场之外的研讨, 你一言我一语, 各自提出独到的见解。正是有了这些独到的想法, 才使我们的设计在众多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在最后陈述与答辩过程中看到评委们的不停点头, 第六感告诉我, 我们成功了。想想这段时间来的辛苦, 突然觉得实在不算什么。最终我们幸运地赢得了此项赛事的最高奖--恩欧希大奖。

把不确定变成确定 篇2

这是我最不喜欢的答案,虽代表了决心,但我得到的却是一个不确定的答案,一个他们不回答我都知道的答案,而我要的是一个确定的答案,当然这个答案也不是自我陶醉式的肯定答案。我继续追问:“你们有把握100%完成任务吗?”他们回答:“没有,所以只能说尽力。”我继续问:“那按目标完成的概率有多高?”这位主管迟疑了许久说:“大约50%。”我接着问:“这个成功的概率太低了,这样不行,有什么方法能让成功的概率提到80%以上?”这位主管与他的团队沟通后回答我:“如果预算目标降低20%,那他们达标的成功率就会提升到80%以上。”我再问:“那什么样的目标,你们有把握100%完成?”他回答我:“如果预算目标降为50%,我们有绝对的把握完成。”

问到这里,我终于得到所有“肯定而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肯定而正确的答案基础上,我让他们重新设定工作方法、制订计划目标。

我曾经被“不确定”迷惑了很长的时间,这包括我自己的不确定:我不知道市场有多大,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任务;也包括别人给我的不确定:我尽力帮你完成这件事,我尽量准时交给你,我尽量达到目标……

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首先我不接受任何不确定的答案,其次,遇到不确定的答案,我就要转换问话方式,一直到得到相对确定的答案为止。

何飞鹏

确定位置 篇3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 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 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 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数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二维空间的表象, 架起数与空间的桥梁, 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及坐标思想, 这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 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 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上点的对应, 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 拓宽知识视野,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数对的含义, 理解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1.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张座位图, 你知道小军的位置在哪里吗?

2.交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定小军的位置。

3.设疑:为什么同一个位置, 说法却不一样呢?引发学生对已有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质疑。

4.揭题:怎样才能统一、正确、简明地确定小军的位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小军的位置, 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 学生的描述可能比较简练但不够准确, 可能比较准确但不够简练, 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交流, 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表示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

二、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谈话:像这样排列时, 一般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什么是“列”, 什么是“行”呢?

交流:哪儿是第一列, 哪儿是第一行呢?

讲授:一般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 确定第几行从前往后数。

2.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表示:小军的位置, 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吗?让学生尝试用第几列第几行进行描述。

简化:为了研究方便, 还可以把这张座位图简化成点子图, 小军位置所在的点, 我们用A表示。

运用:这儿还有两个点, B、C, 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出它们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规则, 并观察从座位图到点子图的变化过程, 感受到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这一板块也是学习在方格图上确定一个点位置的必要过渡环节。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初步认识数对

谈话:第几列第几行, 让我们确定位置有了统一的说法。不过数学还追求简明, 像第4列第2行, 能否写得再简明些呢?小组活动.

比较:比较一下, 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 初步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的基本含义。

讲授:介绍数对的写法。

运用:这两个位置, 用数对来表示, 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并交流写法。

2.及时练习

谈话: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那根据数对, 你能找到对应的点吗?

交流:生介绍找到两个点的过程。

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对的含义和思想, 掌握数对的写法。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 自主探索更简捷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情释放。在此基础上提升到“数对”的方法上, 使学生更加充分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明性, 同时也体验到数对的意义。

四、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根据方格图上的点说出数对

谈话:刚刚我们在点子图上研究了数对, 如果在我们熟悉的方格纸上, 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个点的位置吗?

交流:如果这就是公园的平面图, 你还能用数对说出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感悟: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首先要确定什么?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点

谈话:在方格图上, 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到对应的点吗?边找边思考, 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根据这个发现, 想一想, 同一列 (同一行) 上的数对又有怎样的特点?

总结:看来数对不仅能表示出点的位置, 还能反映出点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3.巩固练习

(1) 说自己的位置, 并用数对表示;

(2) 根据数对找同学;

(3) 根据数对指令, 集体活动;

(4) 根据数对算总个数。

感悟:看得出, 同学们对数对又有了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 一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 二是是确定位置的方法。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 充分展现了本课的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不仅关注了数对方法的运用, 还关注了在方格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背景,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图形与数对的联系, 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五、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1.谈话: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非常多见, 比如下棋时确定棋子的位置。

2.延伸: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 (介绍北京的位置等) 。

3.总结:同学们, 数对真是简单而又神奇, 这数对究竟是谁发明的呢?介绍数对发明的背景。

4.教师赠言。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对的思想,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 (国际象棋) ”和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两个环节, 让学生感悟了“数对思想”的价值。在此基础上, 再向学生介绍数对产生的背景, 促发学生学会思考, 做一个“思想者”。

确定无疑 篇4

1、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1945年党的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并将其写入党章。

2、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理解其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内涵:第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第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吧马克思主义志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4、毛泽东思想的定义。如何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毛泽东思想的定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而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中国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答: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共同点是什么。

答: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心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共同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的共同理论基础。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义。本理论体系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答: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的成果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是什么,每个方面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答: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

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10、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11、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章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官、封。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主要矛盾: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答: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如何理解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理解纲领的内容。

答:基本内容: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

6、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是什么?道路形成的必然性和条件是什么。

答: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弄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必然性: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答:经验: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8、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什么。

答: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第三章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义时期的社会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他们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3、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即:“一化三改”,其中: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并举的路线。

4、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从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利润分配上的“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的办法。同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答: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四章

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意义和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答:经验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答: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 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以及如何理解该路线基本路线的内容。

答:内容: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5、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答:阶段性特征: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6、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是什么。

答:基本纲领: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六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

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简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内容。(十三大提出的内容)

答: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6、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战略具体化,分别提出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答: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7、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设想。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什么。

答: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8、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是什么?大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解读中国梦。第七章

1、改革开放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含义。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史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4、为何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新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6、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第八章 第一节经济建设: 经济体制: 1、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确立依据是什么?

答: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依据: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4、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 + 集体经济 +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怎样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6、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7、在所有制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分配制度:

8、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答: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或说所有制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9、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0、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答: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处汗液、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影响: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缓,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11、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有哪四化?

答:四化: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第二节 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

2、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5、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其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6、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7、什么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8、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总目标:

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坚持哪些原则。全面依法治国要完成哪些任务。

答:原则: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三,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任务: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第四,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第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10、什么叫政治体制?

答: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设计政治制度运行的组成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

第三节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答: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鉴定人们的大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破道德价值得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第四节社会建设

1、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答:第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应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五节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生态文明理念。

答: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答:目标:

3、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容?

答:内容:

第九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在香港和澳门成功实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一个中国。这是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长期不变。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同意与一国之内。

第三,高度自治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第十章

1、什么叫时代主题?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和全球化。

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答: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国际战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是基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答: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用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6、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7、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十一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P255)

4、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哪些群体。

答: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答:新时

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空前的广泛性。

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8、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9、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方向相适应。第十二章

1、《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3、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5、什么叫党的执政能力?

答: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个论断,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执政途径和执政目标来定义党的执政能力,既反映了执政党的一般要求,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特点。

6、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是什么?

答: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7、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8、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9、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关系。

不确定的生活,确定的营销 篇5

事实上,高考就像一面镜子,它反映的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生活方式的不确定所引发的特殊消费现象。人们在一般的消费需求之上,凸显出消除或缓解生活中的不确定这一新的需要。比如,工作是否稳定?生活是否有保障?退休以后的生活怎么办?买商品是否会被商家“忽悠”?买品牌是否如公司宣传的那样令人满意?旅游时是否会被导游误导……属于“不确定”(uncertaintv)的问题不一而足,它们让消费者在消费时心生疑虑,甚至是推迟购买决策和消费。

对于营销者来说,消除消费者因生活中的诸多不确定带来的心理疑虑则是市场机会之所在。例如,今年暑假又是著名教育机构“新东方”生意火爆的时节。在广州,不论是平时成绩好的孩子,还是成绩不理想的中学生,都蜂拥而至,如果不提早报名,有限的名额就让许多家长和孩子追悔莫及。新东方的魅力是聚集众多的优秀教师和其他教育资源,共同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减少未来高考乃至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而著名英语教育专家李阳,则更多的是凭借个人的智慧和形象来营销其教育服务。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文化价值观决定了机构而非个人更加有影响力,因而更加值得信任。

不确定的生活,呼唤确定的营销

消费者生活中的“不确定”,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因生活环境多变而产生的不确定感。

例如,近年来引起强烈关注的气候变暖所引发的自然环境异常,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了许多的不确定,如外出旅行时应该怎样准备才不会生病?哪些食物存在引起严重疾病的隐患?对这类不确定性因素,消费者很难用自己的体验来减少或消除,别人的经验也越来越靠不住了。因此,营销者的任务之一是尽可能地帮助消费者获取相对充分的信息,减少环境因素引起的不确定。

以旅游公司为例,在满足游客的需要时可以在细节方面体现人性化设计。比方说,对于有组织的团队游客,应该给每一位游客准备一份旅游路线图,并准确标明时间和行程安排,目的是让旅客减少因不明确行程安排而产生的误解和不满——遗憾的是这类不满并不少见。随着私家车的日益普及,自驾游开始成为时尚。事实上,自驾游也是消费者的无奈选择,除了体验驾驶的乐趣,旅途的劳顿在所难免,但是对旅游体验的自我掌控,也是对自驾游者的极大吸引。旅游公司是到了该认真考虑消除游客对旅程中的不确定性方面的顾虑的时候了。

2.对所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性能、价格、满意程度等方面的不确定。

比如,商品或品牌是否如商家宣传的那样能够满足需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是否存在泡沫?体验的消费过程是否令人愉快?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消费是否真实可靠?

“不确定”不仅是转型期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也是对企业营销提出的新挑战,它要求营销创新必须满足消费者消除生活不确定性的需要。从战略层面讲,公司的战略成功与否,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程度的大小。从策略层面讲,公司的营销策略是否更加有效,要看在消除消费者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方面是否比竞争对手更胜一筹。与消费者生活的不确定相比,旨在消除这种不确定的营销,就是一种确定的营销,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营销创新方向。如联邦快递、UPS等物流公司,通过让顾客随时了解货物所在的位置和状态,使顾客放心,从而比对手更好地满足了尚未被很好满足的需求。

不确定的消费:确定的营销策略

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到越来越多的不确定,这导致不同生活策略的形成。

1.相信权威的“现身说法”。

名人广告和明星广告的流行,是因为消费者有相信名人和明星的倾向和需要。如果名人或明星真正做到对所代言的商品和品牌“现身说法”,广告的效果将是明显的,因为明星们的体验消除了普通消费者心中的不确定疑虑,这正是明星广告的本质。

遗憾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和明星误读了消费者的需要,以为消费者会简单地模仿明星的消费行为。事实上,消费者是希望通过明星们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减少自己消费中的不确定性。部分企业和明星相互勾结起来制造假的消费体验,结果使消费者对企业、明星,甚至对自己及自己的消费生活更加不确定了,又怎么会乐意购买这些明星们代言的商品呢?前些时候,热炒的“牙防组”事件,就产生了人们对消费的不确定的负面效应。其他的关于明星在为商品和品牌代言过程中的草率行为也不断见诸媒体,这些都不利于化解消费者心中的不确定性担忧。

从理论上讲,明星广告代言的造假行为对企业和明星的品牌形象具有负的外部性影响。也就是说,一家企业、一个明星的造假行为,对所有企业和明星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因此,这类事件越少越好,企业和明星在广告代言问题上要慎之又慎才是。

坦率地说,要让所有的明星都对所代言的商品“现身说法”还不太现实,但是创立于德国汉堡的万宝龙钢笔所走的名人代言之路却异常成功。原因是它所选择的名人通常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在重要的历史时刻正在使用万宝龙钢笔写下重要的话或签上自己的名字。万宝龙的成功之处在于,这些名人都与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而不是只与名人自己有关,这就避免了因名人自己的名声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事件是绝对真实、重大和确定的,这正是消费者希望得到的信息。

2.信仰宗教或迷信。

一方面,我们看到各种宗教场所人潮涌动,香火旺盛;另一方面,人们大量购买与宗教或迷信有关的商品。近年来,介绍各种宗教的书籍或与宗教有关的图书也是书店的畅销货。宗教和信仰方面的消费增加,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消除生活中的不确定的策略。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自我的无力感由然而生,这时借助于宗教消费,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心理需要,使自己对未来的生活有所了解,从而消除迷茫的不确定感。

消费者亲近宗教的需要为宗教营销创造了条件。国内有少林寺的释永信和尚成功传播了少林寺这个品牌,在美国,商家的广告也进了教堂。 “沃顿知识在线”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

迪斯尼公司曾邀请教堂牧师在布道时提到电影《纳尼亚传奇》,作为回报,牧师们将有机会赢得一次去伦敦的免费旅行及1000美金。克莱斯勒公司为了向富裕的美国非裔群体推广其新款豪华SUV,曾赞助了灵魂乐女伶派蒂·拉

贝拉(Patti Labelle)在全国非裔美国人大型教堂中的巡演。

3.越来越相信保险,越来越多在购买保险。

这使国内的保险业日趋发达。从营销策略上讲,保险的本质是消除消费者在未来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消费者从保险公司购买的是“确定性”。然而,对于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这种需要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保险营销者如果将这种无意识揭示出来,会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据保险专家称,对于一个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最应该保险的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贡献者,而非年幼的子女,因为一旦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失去,家庭生活的不确定就大大增加了,生活的风险就增大了。但是,对这一合理的劝说理由,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向消费者传达,让消费者理解。据调查,许多消费者并不太了解这一保险原则,有些中年消费者还在为自己先买了保险而没有先为父母保险感到内疚呢。

4.自我保险。

按照《欧洲梦》一书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的观点,美国人有强烈的“不受政府干预,享有追求个人目标的自由”的观念。美国人对未来生活的观念不像欧洲人那样依赖政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人比欧洲人更加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既然政府不该做太多的事,那么救助需要帮助的人就是自己的义务了。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性质,使中国消费者的观念更类似于欧洲的消费者,把未来的生活更多地寄托于政府的照顾。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消费者开始认识到,除了政府的帮助,自己更要作好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的准备。中国消费者开始了自我保险式的消费生活:一方面,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食品、运动休闲、旅游保健等健康消费持续升温;另一方面,不断学习、进修也是消费者应对不确定的重要途径。市场上,相关的优秀图书、杂志应运而生,竞争激烈程度也日益加剧。

此外,各种与帮助消费者增长智慧有关的影视剧、机构和“大师”人物也受到市场的追捧。在影视剧中,通过复杂的推理剧情,让观众体验到从不确定到确定的故事情节成为一种潮流,从曾经热卖的《哈里·波特》小说和电影,到如今国内风行的美国电视剧《越狱》。显然,这种营销策略将更加适合素质越来越高的消费者,反之,如果把这类消费者看成思想简单的被动的故事情节接受者,就很容易招致消费者的不满。

不确定的消费:体验营销的选择

对于消费者面对不确定的生活所产生的需要,营销者仅有诚信还不够,还应该在消除消费者生活中的不确定感方面进行营销创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环境中,创造需求和满足需求是营销者的必修课,而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比竞争对手更能够消除消费者的不确定感,则是营销高手中的高手了。

例如,宜家为了让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能确定产品的质量和用途,在宜家店内摆放产品时就充分考虑到消费者在自己家中可能的摆放方式,并按照类似的方式在店内布置产品,使消费者比较确定自己购买后所能达到的效果。

屈臣氏极力打造自己的商店品牌,通过消费者愉快的购物体验,用心经营自有品牌。这样做的好处是,屈臣氏这个商店品牌及其自有品牌的良好形象,为店内销售的其他品牌(尤其是不知名的牌子)的产品做了背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对这些品牌和产品的不确定感。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互联网环境不再陌生,网上购物和消费越来越普遍。但是,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导致消费的不确定性增大,消费者会更加偏好那些减轻和消除不确定感的营销策略。例如,运作网络游戏《大唐风云》的杭州天畅科技与生产牛肉干的杭州绿盛集团之间的合作,开创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产品即媒介”的先河。这个成功案例表明,消费者在网络游戏环境中体验到了现实的产品,增强了虚拟生活的现实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消费者在网络环境中感受到的不确定性。

于“无疑”处生疑 篇6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对于老师本来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发问,怕受到老师的训斥。一位特级教师去某个学校借班上课,课上他让学生进行自由发问,结果却没有一个学生举手。课后,这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不提问,学生说不敢。还有一位学生说:老师不准他们提问,上次,我在课上提了一个问题,被老师罚站了半堂课。由此可见,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要总认为“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一二年级学生不会提问题”,不要担心学生的提问会影响了教学。师生之间应积极创设民主气氛,让学生不懂就问,要热心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多加赞扬,要让学生觉得能提问题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从而养成爱发问的习惯。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发挥创新的潜能。

二、指导质疑要循序渐进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走路。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一开始可能不会提问,或者不知道从哪些地方提问,因此也就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要逐步引导,系统训练。刚开始时,学习一篇课文可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提出二到三个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提问。随着年级的增高和质疑能力的提高,学生便会养成在课堂上随时提问的习惯,一旦学生能在课堂上随时提问了,或能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了,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师要为学生指点质疑途径,教给质疑的方法,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质疑:

1. 从题目上质疑。

许多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耐人寻味,往往理解了课题,文章的基本内容甚至是中心思想都已基本掌握。例如,《“黑板”跑了》,讲的是德国物理学家安培由于专心计算一道数学题,以至于将大街上的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了黑板。在揭题时,有学生问:黑板为什么会跑?这儿的黑板是真的黑板吗?细心的小朋友还会提出:“黑板”两个字上面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 从文章的关键处质疑。

文章的关键处即揭示课文中心的重要部位,也是文章中的点睛之笔,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困难处。从这些地方入手质疑,往往就能突破文章的中心。如苏教版小语第四册《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最后一段“笑容满面的周总理,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学生就提出:周总理离开了孩子们,又怎么会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个中心句的深刻含义:一是说照片上的周总理,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二是周总理对孩子们非常关心、热爱,孩子们将永远记在心中。

3. 从课文与常规说法不同的地方质疑。

有些课文中的用词、用句,与常规说法不同,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用心良苦之所在,需要着力推敲。

4. 从课文的矛盾处质疑。

这些地方也是作者着力推敲的地方。如《粜米》一文中的“什么”!在通常情况下后边有问号,而这里却用了感叹号,这是为什么呢?

5. 从课文的重复处提问。

如《再见了,亲人》里“再见了,亲人”的三次重复。

具体可以从词句、内容上质疑,从语言运用上质疑,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质疑。

四、妥善处理质疑中提出来的问题

公允价值的确定 篇7

IAS39关于公允价值的确定的规定概括为:如果易于且稳定地从交易所、交易商、经纪人、行业集团、定价机构或监管机构获得标价, 并且这些标价代表了公平交易基础上实际并经常发生的市场交易, 金融工具应被视为有活跃市场标价。 (1) 存在活跃市场的:恰当的市场标价便是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如果无法取得市场标价, 只要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 则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可以为当前公允价值提供依据;如果交易日后经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参照类似金融工具的现行价格或利率, 公允价值反映了经济情况的变化。 (2) 不存在活跃市场:则主体应使用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估价技术包括:使用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自愿进行的近期公平市场交易, 参照本质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现行公允价值, 折现现金流量分析和期权定价模型。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继2004年6月23日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后, 经过十几次会议讨论, 于2005年11月21日正式向外界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公告工作草案"。公允价值计量工作草案提供了一个统一指导公允价值会计实务的理论框架, 阐明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范围、计量、披露、生效期等, 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初始确认和后续期间的公允价值估价、估价技术、市场投入、公允价值等级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为了解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概略图。

CAS22第七章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进行了规范, 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公允价值的标准和取得程序上, 归纳如下: (1) 存在活跃市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 (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是指易于定期从交易所、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的价格, 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的价格)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没有现行出价或要价, 但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 企业应当采用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确定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时, 企业应当参考类似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现行价格或利率, 调整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 以确定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 (2) 不存在活跃市场: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 应当反映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

二、公允价值确定的比较

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是放在准则正文第七章中规范的。IAS39除了在正文中规范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还在执行指南中有更详细的规定, 执行指南也是该准则的组成部分。总体上看, IAS39比CAS22中规定得更详细。而且, IAS39还特别指出, 用于估计特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适当技术, 应包含关于市场状况的可观察市场数据和其他可能影响该工具公允价值的因素。一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应以下列或多项因素 (可能还有其他因素) 为基础: (1) 货币时间价值 (即基础利率或无风险利率) ; (2) 信用风险。它对公允价值的影响 (既因信用风险产生的基准利率的溢价) 可以从具有不同信用质量的被交易金融工具的可观察市价, 或者贷款者对不同信用等级贷款收取的可观察利率中获得; (3) 外汇兑换价格; (4) 商品价格; (5) 权益价格。被交易的权益工具的价格 (和价格指数) 在某些市场中是易于观察的; (6) 波动性 (即金融工具价格或其他项目的未来变动程度) ; (7) 预付风险和履约风险; (8)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服务成本。

另外, 从上文可看出美国准则委员会是单独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告工作草案"的形式对于公允价值的确认进行了规范, 不是包含在金融工具的相关准则中, 因此我们在这里只是对下面两个内容进行简单比较。首先, 从公允价值的定义来看, 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公告工作草案":“在当前交易中, 在熟悉情况、非关联、自愿的各方之间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价格", 在IAS39和CAS22中定义:“公允价值, 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就这两种定义来比较, 对于交易双方都有“熟悉情况"和“自愿"的限制, 但是美国草案中多了“非关联"的限制。“非关联"是相对于FAS No.57《关联方-披露》中的“关联方"而言的, 即除了FAS No.57中所定义的关联方以外的其他所有参与者均属于“没有关联"的范畴。因此, 美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范围更窄。其次, 从估价技术来看, 美国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我国和国际规定的方法应该是包含在美国的方法里的, 如现值法和定价模型法则包含在收益法中, 所以美国对于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可选择的更多。

三、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

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需要运用估价技术来取得。使用估价技术的目标是确定在计量日由日常业务中所产生的正常交换的交易价格, 常见的估价技术包括:矩阵法、定价模型法、现值法等。

(一) 矩阵法

矩阵法是指参照与被计量金融工具类似的、有市场标价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通过调整相关影响因素, 来确定被计量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方法。需要进行调整的相关因素包括信用风险差异、利率差异、期限差异、提前偿付风险差异等。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我国和国际准则中指出的“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允价值"。对于金融工具本身没有活跃市场的公开标价, 应优先采用矩阵法估计公允价值。

(二) 定价模型法

1.定价模型法就是将若干变量输入既定的模型, 以计算确定被计量工具公允价值的方法。

这种方法要借助一定的统计、经济模型, 由计算机辅助, 通过对波动率、无风险利率、金融工具执行价格、标的资产当前价格、距离到期的期限等因素的分析和计算, 来估计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各种定价模型中, 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是期权定价模型。定价模型法在估计活跃市场中无标价的衍生金融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但也有局限性: (1) 一切模型都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之上, 模型的有用性就取决于这些假设条件的合理性以及被计量金融工具所隐含的变量是否符合这些假设的前提条件。 (2) 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繁多, 而且还在不断的创新当中, 而定价模型的研究和开发则显得相对滞后。 (3)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价模型是经济学、金融学、现代数学、金融工程学等融合发展的产物, 其推导过程和表现形式都非常复杂, 不具有直观性和亲和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部分会计人员的学习、掌握和使用。而且相关的软件开发在客观上妨碍了在现实中的推广。 (4) 衍生金融工具定价模型中的某些输入变量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不能完全做到公平交易, 通过资本市场交易的一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也就不公允。

2.计量方面。

在活跃市场中存在的公开标价是公允价值最好的依据;如果衍生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其类似的衍生金融工具存在活跃市场, 则其公允价值应参照与其类似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 并经适当的差异调整后确定。这两种情况都要求取得衍生金融工具在活跃市场中的公开标价。但是, 我国金融市场尚欠发达, 多数衍生金融工具都不存在交易市场, 即便有公开标价, 也不一定活跃和完善, 金融工具交易被操纵的情况很容易发生, 这样的交易价格不能代表公允价值。假如企业交易的是境外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 如果没有雄厚的科技、通讯设备为后盾, 境外衍生金融工具的实时报价很难获得, 也就是说, 企业所取得的公开标价可能是滞后的、甚至不相关的。如果被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及与其类似的衍生金融工具在活跃市场上不存在公开标价, 则需要使用期权定价模型、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来估算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第一, 会计人员的水平。定价模型的选择、输入变量的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取舍等等, 都涉及大量的职业判断, 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学、金融学、数学的知识。但我国会计人员普遍未达到这种水平, 将成为制约公允价值运用的一大瓶颈。第二, 交易核算系统的质量。由于衍生产品公允价值的估算过程非常复杂, 必须借助计算机协助进行。交易核算系统开发标准不一, 质量参差, 也会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结果造成很大影响。

3.会计信息质量方面。

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性的信息, 但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上却不能保证。受托责任仍为我国目前会计的主要目标, 信息系统不够完善, 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大多数会计要素与会计事项无法寻找或确认市场交易价值, 即使确定了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公允价值, 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等方面的确定上往往也存在很大的难度, 即使技术很先进, 也需要人为地主观判断, 操纵空间大,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可靠性差。

4.监管力度不够。

作为中介机构, 会计师事务所受其审计人员力量、业务素质、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制约, 不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有的为了争夺客户, 而迁就被审单位要求, 对一些问题知而不查, 查而不纠, 保护了企业的造假行为。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监督体系, 重复检查和监督遗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四、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 在我国现阶段的实务中, 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还是有许多困难的。但是新准则已经颁布, 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探讨的层面上了, 而是要克服现实困难遵照准则上的规定来实行。因此我们就要创造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实施条件:

1.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

在证券价格逐渐市场化的同时, 国债发行中的投标、竞价方式, 随着全国各银行间同一拆借利率的出现和入网会员的逐渐增多, 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进行, 均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获得很大进展。金融价格的逐步市场化, 为金融衍生品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了条件。所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进程中, 就有必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市场体制, 通过市场条件来使会计人员很容易地获得按公允价值定义所需的各种具体计量属性形式, 从而在会计外部环境上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允价值全面推广的外部条件。

2.提高计价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现计价技术近20年来在概念框架和实用技术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 使其在实务运用上操作性强, 既便于具体操作, 同时又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应加强会计外部环境的改变外, 我国还应在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规范, 同时还应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 以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从而做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全面推广应用中, 既容易操作又通俗易懂, 同时还能很好地解决会计实务中的问题。

3.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推动公允价值计量的两大因素。

对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区分, 规模 (特别是以财务资本为标志的规模) 不再是主要的依据, 其生产工艺、技术的高新程度以及参与国内乃至国际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投融资活动的程度才是主要的依据。使用高新技术和积极参与金融市场, 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活动的大型企业将从混合计量模式走向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辅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单一计量模式。

4.保证会计计量的可靠性。

可靠性与相关性往往是一对矛盾, 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 由于其本身存在多种计量属性形式的确认与选择, 在进行确认与选择中就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尽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为我们提供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 但如果其缺少可靠性, 这也是很难被会计信息系统所接纳的。因此, 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就要在市场体制、市场上资产或负债的估价系统等方面做文章, 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能够被证明是十分可靠的。

5.降低会计计量的成本。

要降低会计计量的成本, 就要遵循成本与效益原则, 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过程中所需要获得的计量成本尽量降低。不可否认, 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所花费的会计计量信息的搜集成本、处理成本以及今后审计成本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 这种应用成本不可过高, 如果过高, 就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 就会影响它的推广与普及。因此, 要全面推广与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其获得计量信息的成本应有一个合理的范围, 只有在合理的获得成本基础上, 才能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君.浅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会计中的适用性及适用范围[J].现代会计, 2006 (2) .

[2]李小云, 朱开悉.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的最佳选择[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0) .

[3]张媛, 褚红梅, 修宗蜂.美国公允价值计量最新研究简介及其启示[J].对外经贸财会, 2006 (2) .

[4]Francisco Gabriel Hernandez Hernandez.Derivatives And The FASB:Visibility And Transparency.Critical Perspec-tive on Accounting, (2003) 14:777-789.

班会主题确定“四结合” 篇8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不同学校都有不同的校情, 不同班级都有不同的班情,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 班主任在确定班会主题时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普遍性”就是按照自己学校优势、特点、地理位置, 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 结合时事热点, 设计符合实际面向全校的班会主题, 要求班主任写好教案, 按时按质落实召开主题班会, 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比如:我们学校处在国道324线旁边, 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是每个学期不可缺少的教育主题;我们学校是文明学校, 每个学期都召开“做文明学校的文明学生”主题班会, 等等。“特殊性”是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特点和特色,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定主题开展班会课活动, 捕捉学生“亮点”, 让每堂班会课都“有声有色”, 学生都有所收获, 对于改善班级体面貌起着重要作用。比如, 我带的这个班级大多数是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的“艺术生”, 既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 又要学习艺术专业知识,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往往不能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根据这种情况, 我确定了“鱼和熊掌要兼得”主题班会, 学生谈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矛盾, 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经过思考、讨论和教师的提示, 总结出处理矛盾的办法, 班主任再补充一些意见和建议,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得到学生一致认同。

二、“目标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班会主题的选择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 即目标性。主题班会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于选题, 选题的标准应是主题鲜明, 目标明确, 逐步实现班会主题专题化, 谨防选题“泛化”, 这也是突破传统班会课瓶颈的有效途径。班会主题要从学生的视角或者学生的要求出发, 选择学生最有兴趣的话题, 最需要认识与解决的问题。从身边的琐事和案例出发, 让学生自主选择属于他们的主题, 引发学生心灵撞击。班会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水平、社会阅历、道德价值判断, 高中学生适宜选择较理性、综合、有逻辑性的主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趣, 给班会增添感情色彩, 以情感化学生, 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但有些老师在上班会课时, 生怕一些知识没有讲透, 整个学期都是“满堂灌”说教式教学, 或者把班会课开成“检讨会”“批评会”, 这种教学方式最终会造成学生的厌倦, 丧失上班会课的兴趣, 任凭教师在讲台“夸夸其谈”, 他们在下面都是“无动于衷”。因此, 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化, 甚至不拘一格, 但要符合学生“口味”, 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 不能是干瘪无趣。常见的有专题讨论会、师生对话会、演讲会、故事会、主题会等, 同时可以添加一些表演、相声、歌舞、演唱、辩论等形式, 为主题班会增添色彩。班主任要尽量挖掘学生的各方面潜能,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尽显学生的“十八般武艺”, 让班会课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增强能力、陶冶情操的舞台。多样化形式也要有所侧重, 有所舍取, 应选择符合主题要求的形式, 切忌搞“大杂烩”。过分追求形式会把班会课变成“歌舞会”“演唱会”, 华而不实, 偏离班会主题, 丧失了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

三、“计划性”与“偶发性”相结合

孔子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计划性, 是班主任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也是整个班级教育活动的依据。班主任每个学期要从大局出发, 把握时代脉搏, 按照学校安排和政教处工作计划的要求, 统筹安排, 兼顾实际, 设计出符合教育规律的主题班会计划, 并且按要求完成任务, 做到“有的放矢”。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 班会主题并不是能够完全预设的, 也要利用生成性资源。比如, 国际局势时事变幻莫测对学生的影响;虚拟网络是一颗“定时炸弹”, 随时都会给学生以重磅打击;学生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各种伤害;再加上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不可预测的交通事故、学生意外身亡等等, 这些称为“偶发性事件”。这些事件对学生个体具有较大的伤害性, 对家庭具有较大的破坏性, 对学校声誉和社会稳定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要求班主任通过班会及时地给予教育, 引导学生走向“正轨”, 提高应变能力, 有效地保护自己。比如, “五一”前夕, 我从一班干部那里得知, 由于某法国超市支持“藏独”, 班级有同学“五一”期间要抵制该超市。我觉得事态有点严重, 就决定召开一个“理性爱国”主题班会,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他们自主策划、组织、收集信息, 对事件全面了解和整体分析, 明辨是非, 坚定立场, 明确任务, 做到理性爱国。汶川地震后, 学校组织教师学生踊跃捐款的同时, 要求每个班级都必须召开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 让学生认识生命, 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赏识生命, 享受生命。

四、“常规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玉米种植密度咋确定? 篇9

合理密植可以使植株充分利用光、水、肥等资源,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环节。但生产中有不少农民习惯随意性种植,有时同一品种的田间密度(每667平方米)甚至相差近2000株。种得太稀难以高产、高效;种得太密易造成的空秆、秃尖,遇到不良环境条件还会出现倒伏、病害重等情况,同样会造成减产。那么,究竟该怎样确定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呢?

玉米的种植密度受品种特征、肥力水平和播期等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因素是品种特征。一般情况下,平展型玉米品种单株生产能力强,但不耐密植,适宜种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000~3500株;耐密型玉米品种主要靠群体优势发挥增产潜力,适宜种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4000~5000株;半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单株生产能力和耐密性介于平展型和紧凑型之间,适宜种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500~4000株。除了株型外,植株高度、生育期长短、果穗大小等因素也对种植密度有一定影响,所以生产中要参考种子包装袋上推荐的适宜密度进行种植。灌溉条件好,土壤肥力高,保水保肥性能好,管理水平高的高产田应密些;灌溉条件差或没有灌溉条件,土壤肥力低,保水保肥性能差,管理水平差的沙荒地、旱地等低产田应稀些。播种晚的生育期短、单株生产力低的早熟品种由于植株体相对较小,单株所需面积小,宜密些;播种早的生育期长、单株生产力高的中、晚熟品种由于植株体相对较大,单株所需面积大,应稀些。

无疑须有疑,有疑求无疑 篇10

一、前测后测及访谈基本情况

前测主要是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及生活经验考察,对基本知识、概念熟练掌握的达到了55%,主要是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不能正确区分,可能与周长概念是上期学的知识有一定的遗忘有关。对于基本技能掌握较好达到81%。对于联系生活实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达29%。通过前测说明学习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后测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面积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很好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对于周长掌握不牢固,这与前测结果吻合。

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对数学学习都有浓厚的兴趣,都会独立思考,然后乐于与同学老师交流,有非常强烈的与同学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孩子都知道分工合作,明确职责,解决问题。

二、以“疑”推进

在本节课中质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共有8次质疑。

第一次质疑:同样一张卡片,但估计出来的结果有大有小,你有什么想法吗?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学生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质疑。为什么卡纸的结果不一样呢?卡纸的面积是多少?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提出了核心的问题,教师目标达成度非常好。

学生第二次质疑: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准确地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吗?学生出现一排2个,5排,一排5个,2排,而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

学生第三次质疑:为什么是一个图形会出现不同情况呢?这样让学生发生真实的质疑,提出自己在独探中发现的问题,这样让学生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为后面的小组讨论留下真实的疑问。这样对学生来说,非常好,真实的发生质疑。

师质疑:你还能不能想出更聪明的办法不用摆也能知道这个长方形卡片一排能摆几个这个的小正方形呢?能摆几排?这里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花四分钟,让学生总结出要知道面积就要测量出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质疑:同学们,请看看黑板上的表格,你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花了两分钟让学生看表格,来讨论表格的规律。

师质疑:展示篮球场的图片,我们要测量这个篮球场的面积,你觉得怎么办?

三、教师“三导”

1.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就应体现在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知识,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个的思维引导到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上来,让他们去体验建立“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数学模型的过程与方法,太“单薄”了。教学中,教师充分注意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引导到抽象,直至总结出面积公式。环环紧扣,层层推进。只是学生的思维空间究竟有多大呢?现在采用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自己提的小问题来引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但同时教师没有预设学生的思维过程,而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更多的问题情景,在更大的空间里促进学生个性化地思考与探索。教师是这一阵地的指挥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学法指导至关重要。

2.学生探疑中,教师起到指导作用。教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想学、学会到会学的方法,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指导学生的学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去揭示知识的奥秘,提高课堂效益。

3.学生解疑中,教师起到辅导的作用。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和谐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和选择权,尊重学生的看法、建议和合理的辩解。适时评价,把握激励时机。做到“四多四少”,即“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四、学生“三疑”

1.学生如何质疑。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何老师通过估一估长方形的大小让学生发现估得大小不同,从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不一样?面积到底是多少?我想知道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老师要学生学到我今天想了解这个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2.学生如何探疑。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何老师首先运用教具、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特别对于老师发给的学具,在拼一拼环节每一个孩子都积极的参与其中,独自探疑非常认真。在合作探疑时,何老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同学们4人一组,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边比划边讲解,有的认真倾听时而补充或者反对,每一个孩子都那么的专注其中。在全班汇报交流时,学生们更是争着抢着要来汇报小组探讨的结果,一个小组说完了,马上就有一个小组补充,还有小组提出不同的意见。此时,孩子们的表现将本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全组人的智慧,锻炼自己的胆量。

3.学生如何解疑。何老师通过一个基础习题一个新知识探究的练习,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到最后,学生纷纷表示不愿下课,可见这样的课堂是多么吸引学生呀,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们体会了学习的乐趣。

从本课看,学生在“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一改过去被动接收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获得新知、解决问题,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和更为活跃的思维投入学习。这就使课堂由“静”变“动”,由“教”变“学”,展示了“三疑”课堂的“以学生质疑始,以释疑而终”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

五、我们的“三疑”

1.老师应有“三疑”:质疑:怎样让学生学会质疑?探疑:方法与策略是什么,化整为零。解疑:引导学生聚焦什么问题。

2.小组如何建设更加科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确定无疑】相关文章:

发展混合所有制:公平方能无疑04-26

工艺确定05-05

确定模型05-17

确定坐标05-25

确定故障06-04

权重确定06-05

确定论文题目05-02

教学目标确定05-03

临界生确定05-26

不确定规划05-29

上一篇:微博天下下一篇:浇筑砼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