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价体系

2024-05-20

新评价体系(精选十篇)

新评价体系 篇1

调查对象:401班 (50人) , 402班 (51人) 。

时间:2006年10月17日

调查问题:1.你知道劳技课中每一课根据哪些依据来评价的吗?

2.现在学校老师在期末评价时, 给予合格或不合格, 你知道是怎样来评定的吗?

3.你认为只有作品做得好, 才能得合格吗?其统计结果如下表1:

从以上局部小范围的调查看, 学生选择不知道的占半数以上。评价内容是进行多方面发展目标的整体性评价, 它包括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知识的学习及其应用、设计与操作技能、实践与创造能力、学习的成果质量等, 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态度与习惯、学生的技术意识等等, 同时, 也反映出教师也比较忽略评价这一环节。这将会严重地影响劳技教育的发展, 也会严重地削弱劳技教育在新课程教育中的作用。柳斌曾说过:“改革考试制度、内容和方法, 这个问题不解决, 素质教育还是寸步难行。”同样, 在劳技教育中评价体系不改革, 也会影响它的发展。为此,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 以体现学生发展过程, 体现学生学习创新过程, 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后劲以及发展能力为目标, 我们学校劳技教研组于2006年10月成立了“探索劳技教育新的评价体系, 全面评估学生的劳技素养”课题研究小组。

自课题组成立以来, 我们不断地实验、分析、研究, 建立了一套较科学、较完善的劳动技术教育评价新体系, 实现了一转变三结合的评估模式, 即由传统注重的终结性评价向现代的“形成性评价”转变;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验设计法与实验操作法相结合;特色评价与综合性评价方式相结合。

一、渗透式评价——反馈、引导功能

所谓渗透式教学评价, 就是指隐含在课内的40分钟里, 活跃于课堂教学各年环节中的隐性评价方式。形式上有语言点评, 有姿态语的表情评定, 用红星、红花的肯定等等。这种评价特别强调见机行事和随机应变。为此, 依据教学情境设计相应的评价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 可分3种情况: (1) 依据教学对象, 做到“生畏而扶, 生怯而激, 生馁而鼓”。 (2) 依据教学过程, 做到“遇疑而启, 遇难而助, 遇惑而解”。 (3) 依据教学氛围, 做到“遇冷而温, 遇抑而扬, 遇散而凝”。渗透式评价的特点在于, 并没有如其他方式那样有计划性。它随教学场景的需要而随时做出评价, 使教学与评价有机地紧密结合, 成为一个互动过程。在整个评价过程中, 教师、学生不断把评价信息传给被评价者, 引导并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配套式评价——校正、激励功能

所谓配套式劳技教育评价, 指的是我们尝试着为新教材的每一课设计配套评价表。课文中的配套评价表, 除突出劳技教学认知和操作两大板块外, 同时, 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特别是参与度。其内容设计是把教学目标细化为若干个子目标, 并为其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这样, 把课文中较隐性的知识点转化为显性的设计评价, 使学生能迅速明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如“菱形风筝的制作”的配套评价表如下:

这种配套式评价, 对教育者而言, 一方面可以查学生的知识、操作水平以及观察他们水平的变化, 进而分析学生的潜能和发展趋势, 为下一步学生的学习提供借鉴;对学生而言, 通过它可以明确自己的知识水平、智能结构特点以及薄弱点。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关注评价中出现的错误和及时改正这些错误上, 同时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和提高, 增强信心, 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三、开放式评价——拓展、提高功能

所谓开放式评价, 指的是不受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 实验知识技能设计与实验技术操作相结合的一种全新评价方式。这是针对新教材“聪明泉”这一课外延伸部分, 根据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而设计的一种评价方法。具体的评价内涵包括三个层面[1], 第一层面是:学生反思在课内所学知识、所练技能, 能够换一双眼睛看所学内容, 换一副脑子思考操作全过程, 换一种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 而后进行大胆设计新产品 (这是劳技教育中创新教育的前提——敢想) ;第二层面是: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新产品, 对比现有事物, 找出不同点, 并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对不同的方面进行解释说明, 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点 (这是劳技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核心——求异) ;第三层面是:在学生完成以上两个层面的基础上, 有选择性地进行尝试操作 (这是劳技教育中创新教育的特色——实践) 。这三个层面的评价是梯度提升的, 评价不受时间限制, 不受教学进度限制。即使是开学初的教学内容, 不管在期中还是期末, 只要学生达到了哪一层面, 就会给予相应的评价等级。这样既保证了劳技教学内容创新拓展的持久性, 同时又不受形式所限制, 学生达到的知识和技能层面不管是在校内, 还是校外, 不管是个人完成, 还是几人合作完成, 只要学生参与这三个层面的设计、操作, 都得给予相应的评价等级。开放式评价试行一年多来, 劳技教育在创新方面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如课题组利用“制作捕捉昆虫网”一课 (说明:新教材中“南湖红船模型制作”因材料缺乏, 我校用“制作捕捉昆虫网”替代) , 在401, 402班 (每班50人) 试验。401班作为试点班, 采用开放式进行评价, 402班作为对比班进行对比试验。

2007年6月17日在401, 402班进行同一教师授课, 当场统计, 其结果是: (401班评价制度试行一学期)

由统计结果可见:两个各方面素质都基本相似的班级中, 采用开放式评价, 比不采用开放式评价的创新效果要好得多。第一、二层面达标的人数翻了两番, 第三层面也有了新的突破。从以上对比实验可以看出, 在劳技教育中采用开放式评价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去思疑, 自觉地去求异, 自觉地去探索空间, 自觉地去尝试……真正达到了劳技教育的创新拓展和提高。

四、立体式评价——巩固、内化功能

所谓立体式评价, 指的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教师、家长相结合, 多维度、多角度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 在操作中练成的劳动技能, 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的习惯等一种全方位的评价方式。立体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达到有机统一, 优化劳技教育的环境;为了让学生学到的技能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体评价说明如下: (1) 在校内设有每日跟踪卡和每周小结卡。其项目有:我今天做了什么, 哪些事符合要求, 哪些事须改进。中高年级同学间采用咬尾式进行评价。低年级由学生反映, 老师填写。在校内营造一个“我爱劳动, 我能干”的氛围。 (2) 建立科学的家庭劳育评价制度。平时, 老师对学生提出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节假日劳动等行为要求, 布置必要劳育作业, 委托家长协同教育, 并通过“联系手册”、“操作实践鉴定卡”、“行为习惯养成记载本”等固定联系载体, 双向反馈, 沟通情况。立体式评价, 体现了抓劳育不仅是学校的事, 也是全社会的事, 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劳育社会大环境, 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进一步巩固、强化劳技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研究, 课题组对劳技教育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 然而, 它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必将以审慎的思考为基础, 不断实践、研究, 以求探索一套更适合于劳技教育特点, 适合新课改理念、要求的评价新体系, 为培养新型人才服务!

摘要: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而学生劳技素养评价却始终被劳技课教师忽视。本文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套较科学、较完善的劳动技术教育评价新体系。采用渗透式评价、配套式评价、开放式评价、立体式评价等, 实现了一转变三结合的评估模式:即由传统注重的终结性评价向现代的“形成性评价”转变;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验设计法与实验操作法相结合;特色评价与综合性评价方式相结合。

如何构建道德评价标准的新体系 篇2

如何构建道德评价标准的新体系

道德评价标准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其内容也在相应地不断调整.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来指导道德评价标准的构建工作,并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等引入道德领域,形成以道德评价规律为基础、以道德评价导向为灵魂、道德评价原则为主导、道德评价规范为载体的新体系.

作 者:李晓林  作者单位: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14(10) 分类号:B82 关键词:道德评价规律   道德评价导向   道德评价原则   道德评价规范  

谈地理新课程评价体系与创新 篇3

教师,只要一上讲台,一张嘴,就必然涉及评价活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学生已有的素质和知识评价;对学生接受新知识和将要达到的新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新旧知识衔接程度与进步情况的评价。通过这些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到通过自己的教学学生学到了什么、有哪些进步、还需要作哪些改进与调整等。这样可以验证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价值,可以更充分地制订地理教学计划和掌握目标的实现情况。通过评价,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习。因此,評价活动为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提供了及时的信息,成为师生教与学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地理 教育 评价的基本方式

1、从评价性质上说,地理教育评价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所谓量化评价,就是在调查时,尽量摒弃主观情感和主观导向,把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有关资料信息,变成某种数据和量表,通过 计算 、分类等方式进行数量上的比较,得出某种数字比例等。如教师在讲“城市化特征”时,把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 家的城市化进程分别用两条曲线代表,学生通过看曲线的变化情况,对城市化特征就一目了然。

所谓质性评价,指在搜集学生原始资料时,要求教师深人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中去,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和细致的观察、体验,达到对学生情感和思维过程的同情和了解;并通过描述、解释和举例等方式,对学生素质和学习生活进行评价。如讲到“城市环境污染”知识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平时所看到的污染现象: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老师作最后 总结 ,从而达到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

2、从评价方式上说,地理教育评价可分为“随机性评价”和“终点性评价”

“随机性评价”融汇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一种随机的和非正式的方式,由于它仅仅用于诊断的目的,所以很少或根本就不强调对分数的登记。

“终点性评价”用于一个学习过程或单元结束的时候,是为了总结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和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这种评价与教师所设置任务的各个方面、与课程标准和评分策略等密切相关。

三、评价体系应遵循的三个原则—主体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 艺术 .胜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 科学 文化知识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主体性原则评价的标准之一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变换,发挥控制者、指导者、促进者和作为资源的作用。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天气预报”知识时,让学生当一次天气预报播放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及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使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主动参与,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人,学习成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和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助。

主体性原则的评价标准之二是发展性意识。一节课要看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认知的发展、审美的发展、道德的发展以及学习策略的发展。主体性教学要求学生学会不断地思考,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构建新时期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篇4

构建新时期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一、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编制师德评价指标时要以师德的内涵和特征为依据。二是明确性原则:编制的指标要明确具体, 即对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责任的轻重、效果的好坏作出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降低评价者对指标理解上的模糊不清或误解。三是普遍认可性原则:把师生评价作为师德评价的根本, 在指标中真正体现师生的需求。四是可比性原则:不同岗位肩负的职责和开展工作的方式都不一样, 指标也要有一定的差异。五是可操作性原则:给出的指标必须是可见的行为或者可感受的东西, 以便评价者能够对评价标准准确地把握。六是相对稳定性原则:评价指标制定后, 要保持相对稳定, 以强化教师对学校倡导的教师道德准则的深刻印象。

二、师德评价的具体指标

1. 师志坚。

志向是指抱负、理想和人生目标。人的志向远大, 格局就大, 胸怀就大, 追求的事业就大。一位优秀的教师, 一定是远大志向的追求者和实践者。因此, 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是胸怀理想, 充满激情和梦想;勤于学习, 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卓越, 富有创新精神;关注国家前途和命运,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具有显著探究性特征的事业, 坚强的意志, 是在困难面前百折不回, 知难而进, 把培养学生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是在教育过程中不因学生暂时的退步而失去信心, 也不因学生的反复而苦恼, 而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 倾注全部心血, 不把学生培养成才誓不罢休。

2. 师心慈。

师爱, 是师德的核心。师爱, 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爱心。师爱, 就是对学生的情真、对教育的情长、对事业的情深, 关爱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 以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 危难时刻舍生忘死保护学生。教师正是用充满激情的敬业精神和言传身教, 感染着学生, 激励着学生, 影响着学生, 才有了自身的职业幸福感, 才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3. 师智广。

一般地说,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方面内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 是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 而且要精深, 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掌握学科专业知识, 不仅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 还要求教师了解学科架构、发展脉络及学科信念等内容。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还应具备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 它包括定向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评价分析能力、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这六种能力在每个人身上的不同发展水平, 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研究风格。

4. 师法活。

为师者, 教法为要。苏霍姆林斯基说, 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 都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课程研究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任何一位教师, 都要常怀爱生之心, 常念为师之责, 常思教育之策, 对于自己擅长的育人之法, 也不宜一直使用、一成不变, 这是由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的。教师要根据教材的

董彦旭, 天津市实验中学政治高级教师,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曾获得天津市优秀德育教师、天津市“十佳”青年教师、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主编和与他人合著编写了29部共500余万字的教育教学专著。另有20多篇论文分别获中央电教馆论文评比一等奖、第五届全国中学政治课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不同和学生的实际, 经常变换教法, 不能堂堂一个样, 力求做到宜讲则讲, 宜问则问, 宜议则议, 宜练则练, 把“独唱”变为“合唱”。还可采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辅助教学, 引起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新鲜感, 从而保持较稳定的注意力。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要不断地优化、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努力使自己得到突破。

5. 师业精。

“师业”是指教师育人之业, 具体指教育教学工作。“精”一指精通业务, 掌握育人的基本原理, 了解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精通所教学科的内容, 能够抓住要领, 运用自如;二指对教育教学工作精益求精, 不满足于现状, 体现了教师不断进取的精神。

“敬业”是一种工作态度, 而“精业”则是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前提。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是新时期教师的道德规范。教师要做到精业, 就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学习。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应当学而不厌, 才能诲人不倦。”胡锦涛总书记更是鲜明地指出:“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 要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教师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勤于学习, 善于思考, 不断拓宽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夯实业务基础, 努力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典范, 成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行家里手。

6. 师纪严。

教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必须遵守宪法、法律, 教师不仅是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表率, 而且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自觉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民主意识,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作为教师, 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 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 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 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 护法是重要的职责使命。提高教师法律素质, 是培养合格学生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 提高法律意识, 严格履行保护少年儿童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律职责, 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抵制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社会不良影响”。教师心中有法, 目中有人, 在教育时, 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 使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教师自觉守法, 依法执教,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渗透法制教育, 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预防学生犯罪。《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指出:“学校应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1999年起施行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着重强调了学校法制教育的预防作用, 教师在学校法制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明晰法律和纪律的“高压线”, 明晰公与私的“警戒线”。遵纪守法, 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法纪意识,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其次要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再次要模范遵守教师职业纪律。同时, 还要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行使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7. 师风正。

教育无小事, 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是规范的象征, 都应当是学生的楷模、社会的典范。教师作风的内涵十分丰富, 高洁的师风要求每位教师做到四个“一定要”:一定要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空间保持一份宁静和充实, 保持一种执著和热爱, 把教书育人看作一件值得用心去做的事业, 在工作中感受快乐和幸福, 体验创造和收获;一定要做精神圣洁之人, 不断警示自己、提升自己, 面对诱惑能守住底线, 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 宠辱不惊;一定要守住清贫, 耐住寂寞, 以平和之心对待“名”, 以淡泊之心对待“利”;一定要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达观与豁达, 坚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8. 师语美。

语言在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它是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手段。因此,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它像一股清泉流入沙漠, 于是沙漠有了绿洲;它像一线晨光穿过云层, 给林中飞鸟带来了黎明的信息;它像普罗米修斯的圣火, 给人类带来文明之光, 照彻上下五千年。”所有的教师都要铭记,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 教育者若希望能够与被教育者心相系、情相融、智相通, 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运用语言的技巧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 看到自己的能力, 产生一种愉悦感, 从而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对学生真情的激励、善意的批评和推心置腹的谈心, 如果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说出, 便能调动学生美好的感受, 就能在教育人的前提下, 上出激动人心的课, 道出鼓舞人心的理, 生出振奋人心的情。

9. 师表端。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本质。为人师表是一种责任, 是寒来暑往的坚持, 是夜以继日的执著, 是创新教法的苦思冥想, 是对新知识的孜孜以求, 是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统一;为人师表是一种能力, 是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能力, 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能力, 是推陈出新、创新创造的能力;为人师表是一种态度, 是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是永远的奋斗激情, 是认认真真备课、兢兢业业教书、踏踏实实做学问, 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痴心不改, 是善于在琐碎、平凡中感悟创造的快乐、收获的喜悦;为人师表是一种境界, 是心底无私的博爱与奉献, 是校内校外表里如一的高度一致, 是以慎独为最高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1 0. 师境雅。

新评价体系 篇5

摘要: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在全国范围内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如何使这次新课改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不至“虎头蛇尾”中途夭折,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使教育者明确其重要性,关键问题在于新课改应有一个科学的容易操作的评价体系。笔者根据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结合本身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对新课改提出“三维”评价模型。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评价

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这次课改被誉为课程改革的一次“革命”。但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感到迷惘,跟不上新课程改革要求,不能清楚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编制的意图,甚至不少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究其原因,在于新课程课堂教学没有一个科学的容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因此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显得至为关键。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发展,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教学活动,因此建立全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笔者在认真分析当前国内外的教学评价的一些模式的基础上,从三个维度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模型:即维度一:X教学计划方案评价;维度二:Y教学指导过程评价;维度三:Z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维度一: 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

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相一致来进行评价。它包括以下内容:(1)X1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学性、知识性;同时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是否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顺序相一致。

(2)X2教学内容设计的教育性: 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同时教学中是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个性。

(3)X3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合理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是否与新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 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4)X4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实践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同时教学计划中是否考虑到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机会。(5)X5教学内容设计的趣味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趣味性, 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安排上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趣味性, 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6)X6教学计划实施的可行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可行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在国家统一要求基础上考虑了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教学中是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准备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动场地保证教学按计划开展。

(7)X7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贯彻统一原则。不管其按照“阶梯式”还是“螺旋式”都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注意情节的过渡和知识体系的统一。(8)X8教学内容设计的现实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把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奏出时代的最强音。维度二 : Y教学指导过程的评价

教学指导过程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的方法是否适当, 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指导过程的特征评价应考察以下五个方面:(1)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自主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 又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鼓励学生自主活动、操作、体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要浓厚、求知欲要强。

(2)Y2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实践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促进体脑合一, 知行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示范指导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提供充足时间,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态度认真, 积极主动。

(3)Y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开放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活动时间充分、活动空间广阔,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广泛、融洽, 学生乐于“发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有弹性, 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 能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及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程, 对学生限制、约束、控制较少, 活动气氛民主活跃。

(4)Y4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整体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指导方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的同时关注整体效果, 使全体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多领域获得收获。

(5)Y5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创造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指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表现自已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乐于创新, 敢于质疑,有创造性教学成果。

(6)Y6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教育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求实、求真;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能体现出团结友爱,和谐文明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维度三 : Z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最终能直接证明课堂教学的价值是教学活动开展后所产生的效果, 包括一系列价值事实, 其中有的是教学计划设计的预期效果, 有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效果。教学指导效果既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包括:(1)Z1集体进步效果: 集体进步效果主要表现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上, 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作用, 是否达到教学计划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的非预期效果;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 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2)Z2学生个体发展效果: 学生个体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 既要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又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又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 学生乐于“发表”和“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有创造成果, 又要关注间接效果, 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Z3学生发展的外显性效果:外显性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效果直接,便于量比。外显性效果多用与课程学习的知识性评价,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易于操作,可测性强。

(4)Z4学生成长的内隐性效果:内隐性效果是相对于外显性效果而言,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征。其表现为:周期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修养,可测性不强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坚强意志的培养等无一不渗透出内隐性特点。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崇尚人文精神等对学生内隐性效果的实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风。

新课程开设以来,其评价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影响了新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没有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就失去了评价参照系。以上所构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下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开展实验, 修订、完善评价体系。参考文献

1.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新评价体系 篇6

【关键词】高校 学生干部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18-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赋予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新的内涵。新形势下,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重点是要抓好人才培养的过程,特别是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学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更是关系到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学生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是否健全合理,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评价学生干部,从而调动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干部的行为导向以及整个学生干部队伍的战斗力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影响到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学生干部评价机制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深入研究,建立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学生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的功能,提高学生干部考评工作的信度和效度,对于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学生干部评价现状分析

学生干部考核是对学生干部在既定时期内对其所做的贡献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做出的系统的评价。考评是对学生干部取得的工作业绩、效果的反馈过程,是学生干部管理的一项重要的控制职能,考评是一种行为导向,更是一种激励措施。目前,高校学生干部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诸如以下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评选标准仍显模糊,缺乏一定的规范性。现代高校学生干部评价标准,要么太过笼统,比如单纯围绕品德和能力考核,或从工作业绩、能力和态度方面衡量;要么太过细化,不易操作,比如分析其人际品格、知识学习、心理健康、沟通技巧、创新能力、服务意识、工作奉献、任务管理、体育锻炼、政治素质、领导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等。我们知道,考评内容是学生干部考评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只有构建并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学生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使考评工作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干部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二)评价主体太过单一,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传统的评估模式主要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运用单一的方式直接对学生干部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往往围绕老师、普通学生身上展开,众所周知,学生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单凭一个人的观察和评价很难对具体某个学生干部的工作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考核,显得较为单一和主观。

(三)评价方法有失偏颇,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有些高校在评价学生干部过程中往往存在将评价结果单纯定性或简单量化的现象。比如评价某学生干部组织协调能力强、工作踏实认真等结果,对学生干部而言,人际关系的好坏、品格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其在同学中的威信,也往往会决定人们对其评估的高低。如果只是采取定性的方法,那么对学生干部的评价往往过于宏观,易导致凭主观臆断的现象发生。同样,如果单纯通过量化数据来衡量学生干部的优劣,则容易对学生干部的评价不够灵活。比如考查学生干部会议到位率、组织参赛获奖情况和用心投入度等等,而对学生干部内在、隐性的品质却无法进行很好的量化评估。此外,诸如工作态度好与坏、人际关系好与差等界限较难把握,所谓的学生干部评价体系自然就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四)评价结果反馈不够,缺乏一定的导向性。对学生干部进行评价,目的是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全力提升日常工作水平,更好地推动学生工作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几个数据,也不是对学生干部进行简单的奖励惩罚。实际上,有些高校只是获得了所谓的“评价结果”,至于接下来的反馈和进一步的总结工作,则往往流于形式,显然这与我们当初的考核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也就是说,对学生干部评价的结果,必须及时反馈到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上,否则,所谓的考评工作也就失去了其初衷意义。

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评价体系的构建

针对以上高校学生干部评价的现状,新形势下要提高学生干部考评工作的信度和效度,就应促进构建高校学生干部评价体系。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确立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根据时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要求和工作实际需要,可尝试将学生干部考评内容划分为思想道德、工作能力以及工作业绩和生活态度等四个方面。当然,以上概念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德、勤、绩、能”的考核和评价。我们要将其细化成若干子项。例如,在思想道德方面,主要是考核学生干部是否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大局意识、集体观念以及人际品格等;在工作能力方面,可以细化为学生干部的分析、组织、决策、表达、协调及创新能力等;在工作业绩方面,主要体现为学生干部的工作效果、学习成绩及获得的奖励等;在生活态度方面,主要是考察学生干部的工作态度、群众基础以及奉献精神等。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合理确定权重。由于工作成绩是考评内容体系中的核心,该项权重比例最大,相应地,思想道德和工作能力权重其次,生活态度是权重最小,这样才可能充分体现“德才兼备、注重成绩”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指导思想。

(二)明确科学合理的评价主体。我们认为,确定学生干部考评主体范围应该依据学生干部工作的关联度和知情度等,比如将与学生干部工作、生活联系较密切的老师(包括后勤管理人员)、同学(学生干部、普通同学)列入到考评主体体系中来,形成对学生干部的多层面、多元化、立体式综合评价,实现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考评主体应该包括:第一,直接上级。具体是指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还指专门负责某部门的学生干部,比如学生会各部门部长可由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对其进行考评。由于有着“上下级关系”,彼此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对被考评者的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其意见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第二,学生干部。这里的“学生干部”包括同事,比如学生会主席团对某部门部长的考核的同时,学生会其他部门的部长也会从同事的角度评价此部长的工作绩效,也包括自身。采用自我评价的方法,可以实现他们自我分析和反思。第三,普通学生。作为学生干部工作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比如同班同学、舍友等,他们对学生干部平日的各方面表现较为熟悉。这种评价对从某种程度上更能体现出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第四,后勤管理人员。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学生干部的日常行为,比如是否爱护公物、是否遵守宿舍管理制度等,后勤管理人员介入考评主体范围,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三)选取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真实有效的考评与正确的选择考评方法是分不开的。常见的考评方法包括指标赋值法、行为对照法、等级鉴定法以及民主评议法等,可以说以上方法各有利弊,总体上不利于对学生干部进行全方位、客观的评价。每一种考评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每一种方法都可能是有效的,关键是要正确运用。结合我们的学生工作实践,我们认为,360度绩效评价反馈系统(360-degree feedback)理论比较实用。这是一种涵盖多元评估主体,综合各方面意见,增加了评估的准确性,并且又使评估内容更具诊断性,有利于绩效的反馈。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干部考评具有更高的效度和信度,更好地发挥学生干部考评的作用。

当然,在运用360度绩效评估方法时,要让考评者明确考评的重要意义,了解考评的内容,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技巧,要优化评价程序。在学生干部评价时,还应做到以肯定评价为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注重形成性评价结果。

(四)增强评价结果的实效性。学生干部考评结果不仅用于对学生干部实行评优评先、职位晋升等奖惩性措施,让学生干部在事实面前有案可稽,以进一步引导他们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端正学生干部日后的工作动机,进而增强学生干部队伍管理的实效性。此外,由于考评中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学生干部进而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关注,进一步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另外,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干部,并进行双向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增强学生干部对考评结果的认同感。特别是被免职(或降职)的学生干部,务必要给予一定的关心帮助,还要为他们创造继续提高、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给他们提供帮助和培训,这才是我们考核的最终目的。

高校学生干部的评价机制不仅对学生个体具有直观的评价作用,还可以作为高校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依据。这是一项重要的、值得深入探索的工作,其成效只能在学生干部培养选拔的实践中进行评估,并不断给予深化和完善。高校学生工作者应时刻根据工作实践中的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干部评价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评估的有效性,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进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实践活动的理解判断能力,使新形势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的、富有成效的活动,进一步深入推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从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彭巧胤.高校学生干部需要结构与激励方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张继英.定量和定性研究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2004(8)

[6]陈建海.高校学生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浅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6)

[7]桂娟.论高等学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3)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201204LX094);广西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度思政课题(2011SZ003)

【作者简介】时昌桂(1979- ),男,安徽泗县人,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

新评价体系 篇7

一、如何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 确定评价内容。学生课堂学习表现, 学生课堂学习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思路的逻辑性和创造性, 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条理性。课堂演示中的表达能力和课堂纪律表现。课堂展示活动中学生的仪态表情;学生课外活动中的表现, 学生在校本课程、兴趣小组、主题班会的室内布置, 班级黑板报设计、艺术节活动、手抄报等活动中的表现, 采用等级制评定的办法, 由班课代表记载;学生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书面评价的主要内容, 也是学生提高技能的主阵地。主要由教师根据作业情况给予等级评价, 在期末由学生代表根据教师批改登记情况进行评定。其次, 确定评价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 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 理解学生的眼高手低, 不脱离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 不脱离学生实际水平与生活经验, 不从艺术性考虑, 更不用成人的标准来度量学生的作品。在学生参与评价时教师要与其达成共识:因人而异, 不管是谁, 不管作品质量如何, 只要参与学习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 要欣赏每一个学生;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与个性, 内容是否有情趣, 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 是否有一定的想象力;允许大家反复尝试, 也允许学生“讨价还价”, 作业讲评后修改获得成功。最后, 确定评价方法。调查记录法:在课外活动及班级活动中由学生自己汇报, 课代表调查并记录, 以供评委会在期末时进行评价;等级评定法:在所有的美术评价领域都采用四等级评定, 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自我评价法: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课外活动由学生个体进行自我评价,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参与评价,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又可加强自我教育, 不断地促进个体的发展;综合评定法:学生美术学科学习评价由课外活动中运用美术的能力、作业状况、课堂学习表现和期末测试等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查予以评定。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 弱化终结评价;作品展评法:将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在黑板上, 优劣比较, 一目了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优点, 同时将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修改, 力求完美。让学生根据作品评选出最有创意作品, 最有表现力作品, 最有想象力作品等奖项, 以鼓励学生的热情。

二、确立新评价体系的意义

1.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绘画天赋的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同学并不善画, 我们的着眼点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 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风, 不断提高技艺, 新的测评模式不但使少数优秀者可以得到优良成绩, 而且也使大多数愿意积极参与美术活动、态度认真的作画困难者也有可能达到良好成绩。

2.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

美术被称为“无错误的学科”, 它对错误的谅解和新的尝试有着更宽松的态度, 学生作品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可贵的, 因为它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在美术中, 学生作品里显示出的想象力和个性特征应得到尊重而且应受到赞赏, 从正面评价学生的美术活动表达对他们与众不同的欣赏, 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

新评价体系 篇8

一、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学业评价体系符合新课改理念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每个人同时拥有多种智能,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 还有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 只是多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和个性各具特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 教育的目的是发现智能强项, 发展智能弱项。它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是密切相通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在多方面得以发展, 培养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因此, 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学业评价体系, 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县级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 建立县级小学生综合素质监测体系, 通过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监测各小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其中智力因素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八大智能。智力因素主要以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各册教材的要求作为评价依据。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行为习惯、动机、个性品质、自我认知、情感态度等。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评价中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二) 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分为笔试、行为测试、作品评定、问卷测试、访问访谈等。对小学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多元智能中适合用书面表达的, 采取笔试的方式;对不便于用书面表达, 需要现场操作或展示的内容, 如语言智能中的朗读、音乐智能中的视唱、肢体动觉智能中的运动协调能力等, 采取现场行为测试的方式;对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作品, 采取收集学习过程资料, 进行作品展示, 评委现场评定的方式;对非智力因素的测查, 采取自评问卷、学生互评问卷、教师评价问卷、家长评价问卷等问卷评价或社区 (或村社) 走访的方式。

(三) 操作流程。

一是建立题库, 由区县级教研机构牵头, 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 按照不同年段, 整合多元智能, 命好测试题, 便于测试时随机抽取;二是学校自评, 首先由各年级各学科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 根据正态分布理论, 按“16%—68%—16%”的比例, 将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分为“中等水平以上 (A等) ——中等水平 (C等) ——中等水平以下 (D等) ”三类, 然后由学校在三类学生中抽取相同比例的学生进行测评, 计算出学生综合素质在各个等次的比例, 上报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三是县级抽评, 其大样本在一至六年级中随机抽取一个年级, 再从学校分出的“A等”、“C等”、“D等”三类学生中分别随机抽取相同比例的学生作为小样本开展测试, 抽取学生时尽量覆盖年级所有班级。

(四) 免测条件。

学生在区县级以上竞赛中获三等奖以上者, 相关智能可直接认定为优秀, 参加区县级以上展示活动能提供有效证明材料者, 相关智能可直接认定为优秀。

(五) 成绩认定。

综合成绩折算办法:按笔试成绩占50%、面试 (包括行为测试、作品评定等) 成绩占40%、问卷调查占10%的办法, 折算后计算学校的综合成绩。若学校自测成绩低于或等于县级的抽测成绩, 则认定学校的自测成绩真实有效, 如果学校自测成绩高于县级抽测成绩, 则按误差相应百分比降低学校自测成绩作为学校实际成绩。

三、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学业评价体系的特征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学业评价体系, 改一把尺子量人为多把尺子量人, 充分体现了评价的三个“多元”特征:

(一)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学业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单一, 由教师担负主要责任, 学生个体只是参与者, 其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而在多元智能理论下构建的评价体系, 主体上不仅有教师评价, 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家长和社会评价, 评价主体由原来的一元变成了四元, 这充分体现出评价的多元性。

(二) 评价方法的多元性。

传统学业评价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书面测试轻实践操作, 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法无法全面、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多元智能理论下构建的评价体系, 注重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知识技能评价与实践能力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把在学习过程中的所取得的成果以作品展示或荣誉展示等方式纳入评价中, 除用书面测试学生的知识技能外, 还用行为测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如现场朗读、歌唱、体育运动等, 用问卷调查和访问访谈评价非智力因素。

(三)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新课程下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反思 篇9

一、评价体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1) 在评价功能上, 要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转变。不仅承认学生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 而且要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中去判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发掘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成功。《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中, “关注、交流记录”栏的设计, 目的就是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

我们要求教师在每一个模块教学时间里, 语文、数学、英语任课教师必须与所教学生的三分之一有过交流并做记录;其他学科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所教学生的五分之一有过交流并做记录。通过教师课上课下与学生经常性的交流, 达到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这一内容的设计运用使评价功能更接近激励和促进功能。就使评价功能更接近激励和促进功能, 因为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

(2) 在评价对象上, 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促进发展的评价是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 评价的重心在“过程”, 评价应更多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各个方面 (如理论考试、实验操作、思维水平、课外活动等) 的进步状况。

(3) 在评价内容上, 要从单纯的重视知识转向重视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评价,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更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 在评价方法上, 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 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 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对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社会调查、活动观察、实践操作等质性评价方法, 切实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5) 在评价主体上,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将学生处于被动评价的客体向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 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在课堂、实验、探究性学习、参观访问、收集资料、小制作、小论文中, 教师要向评价者 (学生、家长、其他相关人员) 全面收集多方信息, 进行整理总结并向学生反馈, 促进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6) 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 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新的评价要激励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 如导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搜集资料、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的全过程, 对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作出评价。

(7) 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环节

(1) 首先确定评价的内容。我们在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的同时, 还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过程和方法, 还要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这是我们确定评价内容的一个依据。

(2) 确定评价的标准。从前我们的标准就是分数, 就是60分及格, 70-85分良好, 86-100分优秀等这样一个简单的分数标准。而我们现在倡导多一把尺子量学生, 就是说这种标准是多元化的, 我们通过不同的标准即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来反映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3) 选择评价的方法。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环节什么样的方法是好方法呢?有这么两条标准: (a) 看这种评价方法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 (b) 看这种评价方法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如果一种评价方法达到了这两种标准, 那么就是一种评价方法。

(4) 反馈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我们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 为了发展的评价是没有止境的。在这种状态或者观念、理念的指引下, 反馈或者说改进的建议是最好的一个环节。比如, 在原有的评价中, 我们重视的是评价的导向功能, 重视的是激励和是表扬, 而忽视了诊断。在我们的评价中, 诊断改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反馈信息到来以后, 学生会对原有的成长里程进行反思并改进, 这才是发展性评价的最终目的。通过反馈和诊断, 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取得了哪些成绩, 还有哪些问题, 去追踪、识别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这样逐步循环, 达到一个比一个更高的境界。这是我们评价实施中最终的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各学科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手册的着眼点

(1) 关注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淡化分数与评比。在原有的评价中, 可能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而我们现在一方面关注成绩, 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而且把分数和评比都逐步淡化。等级加评语的制度, 或者等级加过程性评价加成长记录等方式。另外还倡导多主体参与的学生评价。

(2) 倡导多元主体或者是多主体参与的学生评价。这个主体包括教师、教师群体、父母、学生本人、学生团体等。在这些主体中, 可能我们原来最为关注的是教师的评价。即教师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和定论是最重要的。而学生同伴之间的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却被忽视了。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 我们重新提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就是说,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 这种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中自评、小组互评, 教师再评。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新体系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在所有学科中, 语文算得上是最开放的学科之一。日常生活中, 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教学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怎样完成小学生在语文教育阶段的发展和提高这个任务, 是放在语文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评价改革要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实现这一构建, 课堂是主阵地。

一、科学构建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活动中, 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 激发和培养他们的潜在能力。不应只是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终结性评价体系, 应将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将教学评价由传统的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化。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构建趣味性命题。

试卷不应再是整个卷面的试题, 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我们可以在试卷上巧妙地小做文章, 增加一些“我是最棒的”“我能行”“这点小问题, 难不倒我, 一会我就可以写完”等等亲切、带有鼓励性的卷首语。或在相对学生平均知识水平来说难度偏大的题目旁提示“同学们, 需要开动你的小脑筋了哦!”相信通过这种融入真情、凸显师生平等而又风趣的考试, 定能给学生带来温馨和鼓励, 让学生不再害怕和厌恶考试, 积极参与, 达到在考试中迅速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的理想效果。

(2) 命题考查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

命题考查应从传统只重视基本知识向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步进行的目标跨越。命题考查的不应仅仅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而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和价值观的考查。在考查中帮助学生相信自己, 拥有自信,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3) 命题要灵活多样, 命题灵活多样是指命题的主题要灵活, 形式要灵活。

比如从出题方式上, 可以有学生合作出题、教师合作出题、家长学生教师个体出题等方式。如此一来, 可以保证命题的多样性, 学生不再是面对一种或者几种题目。同时, 多样式的命题能从不同角度出发, 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 把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纳入了发展是评价之中。由此可看出, 考试命题的方式一味严肃呆板是适应不了现代语文教育的。

营造和谐的考试氛围, 构建师生互动交流模式。实现和谐的考试氛围, 从构建师生互动的交流模式开始。从制订考试计划、设置考试命题、划定考试内容所有环节应和学生一起参与。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要注重语文学习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 学生自觉性、掌握的知识水平、班级课堂学习气氛等等, 而这些由老师一人负责承担, 既劳累又效果不佳, 我们可考虑成立小组班级评委会, 由所在班级的任课老师带领并对其进行专门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构建动态的语文考试模式可从学科专项考查与教学相结合、学科考查与有趣活动结合、记录学生成长脚步等渠道切入。学科专项考查和课堂教学结合是指,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考试改革, 做到语文学科的改革, 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质发展评价的发展。实施随堂考核, 不但能检查到学生日常学习的知识水平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将期末、期中和单元总结的考试分散到每堂课中来, 既能减轻学生和老师这几个阶段的负担, 又能将考查活动分散下来, 落到实处。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我们可利用好这一点, 将学习中需要的一些考查项目插入之中, 例如扮演小老师、给课文写结局、表演话剧等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 学到知识。

让学生看见自己的每一个成长脚印, 对于学生来说, 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也许今天作为小学的学生, 他们不知道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但是经过语文课堂和课外的不断学习, 他们知道了。让这些美好的记忆都在学生的脑海里寄存。课堂上, 学生可自觉地准备一个积累本, 将每天学到的知识积累下来。老师上课讲到或者学生课外阅读中读到的优美诗句、巧妙的想法都是学生以后生活中的宝贵资源。将老师或者家长同学的评价, 制作成小卡片保存起来, 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 在家长眼中是最直接也是最高兴, 他们总是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 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 让孩子收集自己家长的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学到积极的社会情感,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成长历程, 促进学生素质的良好发展, 为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提供双重的依据。

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实践思考

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应着重发挥考试的多元化功能。正确依据小学语文评价体系引导学生, 在一定作用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一步大的努力, 使得学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语文学科的综合素质。经过两个学期的实际实践,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定会大放异彩, 得到显著提高。

上一篇:动态协商机制下一篇:宏观营销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