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批改管窥

2024-05-08

高中生作文批改管窥(精选六篇)

高中生作文批改管窥 篇1

多少年来, “精批细改, 全批全改”成了衡量中小学语文教师工作态度、业绩的重要标志。学校和家长也都认同此理, 认为只有这样做的语文教师, 才是最认真、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可是教师批改作文从标点、字、词、句, 到谋篇布局、结构、中心, 圈出错别字, 画出病句, 标出精彩的语句, 再斟酌如何给学生下批语等, 即使是“走过场”, 一篇作文至少也得用六七分钟, 有的甚至要花费十多分钟。两个教学班, 120名学生计, 改好这120份作文, 要耗费多少时间、心血和精力!结果作文不能“精批细改”, 还严重影响了讲读课的备课质量。累死累活不说, 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未见多少起色。

其实,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认识问题。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比较重视指导学生如何去写作文, 对于写完之后该如何指导学生去修改作文, 却很少考虑, 而这一点恰恰是制约学生作文能力的瓶颈。尽管教师朱批满篇, 但大多数学生只是看一下得分而已, 根本不愿去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况且教师精力有限, 既然要求全收全改, 批改就难做到全部精细。因此, 这种费时费力、事倍功半的评改方法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我们应该走出传统“精批细改”的怪圈, 做到因文制宜, 因人制宜, 灵活多变, 提高效率。

高中生个性绽放, 个人的见解都已能关注到生活实际, 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 才能更好地去体会作文的写法与妙处, 从而激发出写作的欲望。此时让他们参与批改作文, 他们会更为有耐心, 同时也分享了别人的精神财富, 促进了观点的成熟、性格的完善, 何乐而不为呢?借鉴杜郎口教学模式, 我倡导的作文批改模式是“互动模式”。即在作文批改中, 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动关系, 使作文批改臻于学生自主操作的范式。下面介绍做法:

一、做好互动准备

1. 动员。

我们从学生参与直至独立进行批改的意义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互动的重要性;从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条件入手引导学生相信互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动员, 调动起学生批改的激情。

2. 分组。

把学生分成若干互动小组 (小组每组7~8人左右, 有正负组长各一人) 。分组时, 提醒学生考虑以下原则:从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考虑自愿组合, 从水平方面考虑互补组合, 以合理的人员配置作互动的能力保证。三是可变性原则:从动态 (水平提高比较明显的人才应及时调换小组, 以扶“贫”济“困”) 方面考虑可变组合, 以必须的人才流动为“互动”的发展保证。分组一定不能太多, 否则无法当堂展示完批改收获, 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二、进行“互动”批改

1. 定标准。

进入批改阶段, 我们按要求进行操作。先再次明确作文基本立意, 然后开始批改。批改时, 我们引导学生在严格掌握共性标准 (评改作文的一般要求, 例如题目、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 的前提下灵活处理特殊情况, 如某类文体的某个或某些相关要求。

2. 互改习作。

一般有五个步骤:

一是任选一组班内交换习作。

二是每位同学拿一本, 批改同学的作文:从题目入手, 就其特色与不足写好旁批、总批并给出成绩。在批改中不好确定的地方请教组长, 组长若无法解决再请教老师。

三是小组成员向组内汇报批改的结果, 指出所批改作文所得成绩的原因。

四是组内互换所批习作, 可欣赏学习, 也可以提出补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见。

五是推选出一二篇佳作。

3. 各组互推佳作。

这也是“互动”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意义在于:互改成果, 推出范文。互推佳作应体现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鼓励性。每次作文, 小组内至少要推出一篇佳作, 在全班交流、学习。那些写作水平一直比较高的同学, 当然应鼓励其“冒尖”;那些小组内一直无缘入“围”的同学, 更应予以“关爱”, 鼓励其“出墙”。二是集体性。誊写或打印前, 习作者须按初评、复评以及师评意见自我修改, 然后提请组内同学再次修改;誊写或打印后, 全班同学以及教师进一步提出完善意见。这个环节中, 我们要求各小组学生说出推荐的理由, 并选择精彩段落朗读展示, 让大家欣赏、评定。教师适当点评, 学生也可补充点评, 好的及时给予鼓励。

4. 班内推选写作状元。

全班同学对各组推出的作文进行评选, 最后确定一名写作状元, 请班内朗读好的同学朗读此文, 师生欣赏, 教师在此点评并给予鼓励。

5. 互谈体会。

这是“互动”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意义在于扩大“互动”交流, 加强评改者与评改者, 习作者与评改者, 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学生自由交流, 或谈在某一细节上存在的疑惑, 或谈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启发, 或谈存在的不足等, 最后写出不少于100字的写作心得, 在下次批改前班内交流。

高中生作文和批改评语 篇2

我涉足于深山巨谷之中。顺着山势,逆流而上。一丝丝带着诗情暖意的风,轻轻吹拂过我的脸颊,总让人怀念。不难让人想象的绿总环绕在你身旁。绿,让人耳目一新,百看不厌,它代表了生命的颜色,大自然的颜色。久违的绿,经过一冬,又回复了它的清新与明亮。知了停伏在树林问,跟我捉起迷藏。嘴里唱着《春天的故事》,心里想着夏季的欢愉。不乏的是鸟儿的和音,让人百听不厌。

春,绝对是一桢浸染着生命之色的画布。新绿、嫩绿、鲜绿、翠绿,满眼的绿色呀,温柔着我们的视线。还有那星星般闪动的一点点红、一点点黄、一点点粉、一点点紫呀,也惊喜着我们的目光。

春,绝对是一幅饱蘸着生命繁华的画卷。无论是破土而出的,还是含苞待放的;无论是慢慢舒展的,还是缓缓流淌的;也无论是悄无声息的,还是莺莺絮语的,只要季节老人把春的帷幕拉开,他们就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里汇演自然那神奇的活力。

春,也是一拱彰显着生命神奇的画廊。你看,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特定的形态,而每一种特定的形态,都包含着特定的生命信息。无论是高大的,还是弱小的,都要经历着有生也有死的历程,也都有稚气和成熟的时节。无论是引人注目的,还是平淡无奇的,都要沿着那特定的时令轨迹,在自己特定的生存空间里,完成一段生命的壮举。也无论是否有名有分,无论是生在富饶的家园,还是长在贫瘠的沙土,所有所有的、所有的在春天萌生的万物呀,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尽全部的热情,谱出一曲生命的颂歌。

如果说夏天是火红的,充满活力;秋天是金黄的,充满收获;冬天是雪白的,充满挑战,那春天就是柔嫩的,充满了希望。“沙沙沙------”春雨来了,像花针,如牛毛,似细丝------春雨如春姑娘的使者,随着她一同来到了人间。俗语说:“春雨贵如油”,难怪棵棵花草在春雨过后都发出了带黄色嫩叶的新芽呢!嘿,你瞧,那公园里更美,花儿们个个艳丽无比,争奇斗艳。池塘边的柳树,纷纷抽出了黄绿的柳丝,枝条随风飘动,有如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正展示着她那细小的腰身,梳理着那秀丽的长发,好一派生机勃勃的图景。

这就是春,因着萌生在这里的生命的齐奏,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种神奇的美丽。

高中生作文批改管窥 篇3

英语作文的批改与反馈是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和研究功能等。目前, 高中英语学科主要为教师全批全改、教师精批细改、教师检查完成情况不改等批改和反馈方式。分析其性质均属于教师在此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成为评判和衡量学生作文的唯一标准。对此, 国外诸多学者持有不同意见。Zamel (1985) 认为, 修改作文的任务应交给学生自己完成。Reid (1998) 认为, 学生的写作错误反映了深层的语言体系, 老师应采取策略培养学生自改作文。国内诸多学者也赞同此观点。他们认为, 语言学习是渐进的发展过程, 学习者的语言是自成系统的中介语, 老师在无法准确把握每个学生所处的不同语言习得阶段, 而使用统一的标准批改学生作文时, 难以达到期望的批改效果。

二、改革的理论依据

1. 心理学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把学生看作教育中心。学校和教育本身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他认为, 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能力, 主动自发全心地投入才能产生良好效果, 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力。真正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和反思自由, 让学生自主发掘隐藏在已知知识和现象背后的真理和智慧。

建构主义认为, 人的知识是通过构建获得的, 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知识。学习是学习主体根据已有知识主动构建新观念的过程。学生是积极构建新知识的个体, 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 通过学生元认知能力提高指导和调控自我学习过程。

2. 其他学科的依据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 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在谈到语文学科教学目的时, 有这样一句名言:“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取向一致, 都说明学生写作训练和批改反馈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欣赏、自我修改、自我完善的能力终身受用, 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理念, 是作文批改和反馈的创新方向, 呼吁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回归。

3. 英语学科的依据

语言学家Swain在认同“输入理论”同时指出, 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更需要“可理解性输出”, 语言的输出对语言的习得同样有积极意义。因此, 外语教师应改变重输入轻输出的观念, 应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输出语言, 通过语言的输出, 暴露语言习得中的漏洞。同时, 应用语言学中的“纠错理论”也指出学习语言过程中纠错主要体现为教师纠错 (即教师直接提供答案) 和自我纠错 (学生自己探索答案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答案) 两种形式。Ellis (2000) 认为, 学生自我纠错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我国著名学者胡壮麟、刘润清等 (1987) 也认为, 纠错的有效方式是教师提出错误让学生进行自我纠错。牛瑞英 (2004) 在一项写作批改个案研究中证实, 学生完全有能力自改作文中的某些错误。

三、应遵循的原则

1. 主体性 (主体回归)

努力用新思想、新理论指导新形势下的英语作文批改和反馈。新一轮课改强调学生是写作教学的主体, 要求教师要把学习和反思的主动权归还学生, 强调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和自我反馈的训练,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当然, 在强调学生主体性同时应该指出, 实现英语作文批改和反馈模式的主体回归, 绝不是让学生在没有标准情况下胡乱修改, 也绝不是否认教师在作文批改和模式下的主导作用。而是需要教师通过恰当且适度的引导和指点, 设法教会学生自我修改、自我反馈的方法和技能。正如同“施教之功, 贵在引导, 重在转化, 妙在开窍”,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耐心培养学生的参与技能, 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效度, 使作文批改和反馈的模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回归。

2. 多元性 (多元评价)

英语学科传统写作教学中, 教师始终是作文批改和反馈的主角。虽然教师批改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状态, 批改的标准也较容易把握, 但教师一维的评价主体, 必然会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和弊端。一是作为成年人和较长时间的英语语言学习者, 教师和学生在阅历、情感和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教师作为学生的唯一受众和评价者, 必然在修改文章同时, 限制或者影响学生对于该作文话题的理解和语言输出的尝试。二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和反馈模式容易使学生逐渐丧失参与学习反思的兴趣, 剥夺了写作主体部分审视自己文章的内在尺度的机会, 妨碍了学生的写作和自我纠错、自我反馈的热情, 降低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水平。因此, 在英语作文批改和反馈的模式中, 必须引入多元评价模式, 在彰显教师主导作用同时,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引入同伴探究等模式, 真正实现评价模式的多元性。

3. 合作性 (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强调, 学生是积极构建新知识的主体, 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 即社会文明背景下, 借助于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同时, “群体动力”理论也告诉我们, 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 并且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等积极情感的产生。

因此, 在高中英语学科作文批改和反馈模式中, 应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 自主批改自主反馈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聚集师生的智慧, 同时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激励, 互通有无, 优势互补的过程, 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 也是一个人际交往和审美欣赏的过程。

四、操作的实施过程

1. 学生自改

在目前的英语学科教学中,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作文批改和反馈中来, 是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对中学英语学科提出的新的要求。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成为批改和反馈过程的主人。

学生在自我修改纠错的过程中, 能够促进语言的习得,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倾向地修改后的作品比修改前的作品更正确、更接近目标语的输出。自我纠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者对于语言的思考过程。同时, 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自我纠错能够促使学习者对这一思考过程进行总结并且检验。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是, 在学生自我纠错的前提下, 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指导。所以, 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和反馈前, 应对英语学科作文中一些常见的现象进行分类, 例如, 句型使用错误, 词汇使用不恰当, 时态语态的使用, 包括句子成分残缺等现象, 并进行举例说明。教师对于错误的提示越明确, 学生越易于意识到错误, 并进行自我纠错。

2. 同伴反馈

正如牛瑞英 (2004) 的个案研究表明的, 学生在第一次修改作文时, 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提示, 发现并改对了47%的语言错误。因此, 仅仅依赖学生的自我修改, 远远不能达到提高改善学生书面语言输出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批改的过程中, 除了要有学生自我纠错外, 同时也需要引进同伴反馈机制。同伴反馈是利用学生学习群体这一学习资源, 由同学扮演评价和反馈者这一角色, 对同学的作文提出修改建议。同伴反馈是以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 指出了同伴反馈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也可以促进学生信任感和认同感的形成。

同伴反馈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两人或多人交换批改和反馈, 另一种是小组集体评议和反馈。在第一种方式中, 学生的评改能力必须等于或者高于写作能力, 这样才能使得交换批改和反馈具有积极意义。因此, 在此情形下, 需要注意互相交换批改和反馈的学生具有相应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能发现文中存在的问题, 亦能欣赏文中值得借鉴的亮点。而小组评议方式需要注意的是, 小组成员构成的异质互补的原则。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均需注意,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作出必要的指导, 制定必要的规则和标准, 以增强批改的实效。这一学习方式可将学习个体间的差异当做一种交往资源来开发, 其结果会让小组成员集思广益, 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共学以达到趋同进步, 以及认知和社会化的协调发展。

3. 教师批改点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教育就是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应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 巧妙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英语作文批改和反馈的模式中, 经过学生自我纠错和同伴反馈阶段后, 必然需要老师对此活动作出最终的评价和反馈。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基础上, 教师的反馈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点评反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为教师展示每个小组推选出的优秀代表作品, 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其投影展示, 供全班同学共同欣赏阅读, 并提出完善意见。二是总结阶段, 在小组展示全班集中点评修改反馈后, 教师应对本次的写作活动进行总结, 总结本次写作的优点, 精炼的用词, 优美的句型和精妙的观点;并对错误进行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共享观点和相关写作方法和技巧, 有利于学生建构对于中学英语写作的理解。

五、反思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作文批改和反馈的“最佳”模式应是学生自我纠错, 同伴反馈和教师批改点评的有机结合。只有把语言认知的主动权归还学生, 教师有效指导, 团队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条件下, 高中英语学科作文的批改和反馈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评价的多元性和过程的合作性。也只有融合了学生、团队和教师三维体系的高中英语学科作文批改和反馈过程, 才是从实际意义上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的过程, 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和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2000.

[2]Reid, J.Resonding to ESL student language problems:error analysis and revision plans[A].In P.Byrd&J.Reid (eds.) , Grammar in the Composition Classroom.Boston:Heinle and Heinle, 1998.

[3]Zamel, Vivian.Responding to student writing[J].TESOL Quarterly, 1985, 19:1

[4]胡壮麟, 刘润清, 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5]牛瑞英.学生自改英语作文错误的一项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2) .

高中生作文附批改评语 篇4

漆工顺手补好海船的漏洞,贪图的并不是回报,漆工“顺手”之劳,是对船主、对生活充满善意的体现。

当张丽莉舍身扑开学生之时,她心里想的并非个人得失,“舍身救学生”之举,只不过是她对学生、对职业善意的反应。吴斌拚尽生命的最后一丝力量停稳大车,也许并不知道他的举动已经超越了生命的定义。在临终的几句话,浓浓的洋溢着他对乘客、对生命的善意。……

善意之心,在举手投足间温暖着生活;善意之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汶川大地震中,面对巨大的浩劫,不正是一丝一丝浓浓的善意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形成战胜灾难的滔天暖流吗?“义丐”徐超,一个流浪的乞丐,蹒跚着把一把零钱捐出来时,周围的人震撼了,哭了。徐超的105元,是他的全部家当,从情感上来说,并不比加多宝的1个亿逊色!

怀着善意之心的举动才是真正的“善意之举”,如果只想做着“善意之举”的样子而没有善意之心,这样的举动不算善举,反而像作恶。比如在村民门口放生大量蛇的事件,只会害了放蛇的生,威胁了村民的安全,扰乱村民的生活而已。

善意之举,其实和功名利禄毫无关系。

漆工并不知道他的顺手之举能救船主的孩子,张丽莉在扑向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救下孩子,吴斌在救下一车乘客之时可能并不知道已无法再生活相去,徐超在捐出全部家当时可能并没考虑到自己的生存,是他们的善良,是他们浓浓的善意指引着他们在行动。

如果制药厂能怀着善意,那毒胶囊可以杜绝了;如果牛奶厂能怀着善意,三聚氰胺就不会再有;如果医生患者都怀着善意,这么多医院纠纷,医闹可以大大减少;如果拆迁能多点善意,因拆迁上访、自焚等极端事件想必又另外的解决办法。……

其实善意,并不需要我们的举动有多惊天动地,并不需要我们如英雄一般时刻献出生命。因为善意并无分量之分,如漆工一般,也许多一个微笑,多一个举手之劳,世界就为之改变了。

高中生作文批改管窥 篇5

样卷作文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

一、李白是谁?

是黄沙漫天, 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 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 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 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 偏偏要独上高楼, 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 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你傲然,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于是你注定要孤独,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是的, 你的执傲使得原来你该有的高官厚禄都消逝了, 然而你并没有因为这一消逝而一无所有, 相反, 当我们回望当朝, 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 而是你!

二、苏东坡是谁?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 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 游戏笔墨罢了, 而你却偏偏选择竹杆芒鞋, 踏遍天涯路, 叹“大江东去, 浪滔尽, 千古风流人物”, 感“人生到处之何处, 恰似飞鸿踏雪泥”, 你不为“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所动容, 只愿“青山绿水泛秋浪”而超脱。

是的, 你的固执使得原本能够才显八方, 封官加帽的前景都消逝了, 然而在这消逝中, 你达到了让世人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鲁迅是谁?

是为国民麻木、国家不前的彷徨者吗?是为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站起而高呼的呐喊者吗?是为不能为国家多做一件事面悲痛的伤心者吗?在那个医术落后, 贫苦的年代, 人们对你期望本是留学深造, 在医术上有高超造诣, 而你却偏偏放弃美好的前途, 执意回国, 并弃医从文, 为刘和珍君而呐喊, 呼“忍看朋辈成新鬼”。你笔尖直刺向敌人的心脏。

是的, 你的义无反顾使你承受敌人泼来的污水, 使你失去了光明前景, 然你却在这消逝中得到了尊重, 得到了国人的景仰, 得到了民族的肯定。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烟衰草凝绿。这些行走在消逝中的伟人, 在无尽的消逝中得到永生。

这篇作文初议49分, 阅卷领导小组评定为22分。同样一篇文章, 为何会出现如此落差?初评教师认为, 该文切合题意, 举例丰富, 语言优美, 反映了该考生的应考能力和文化功底;而阅卷领导小组却认为, 这份作文结构呆板, 材料堆砌, “把‘套话作文’的格式做到了极致”, 而且“文中部分语句抄袭”, 因此判给分数22分。

样卷作文二:

老南瓜之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岁月与流水“哗哗哗”地流淌, 气势汹汹却又沉郁顿错。

然而记忆里已然发黄的瓜田里, 那个我魂牵梦萦的老南瓜依旧不动声色的散发阵阵醇香。儿时, 借居三婶家, 日子清苦却也无忧, 小孩子对美味总是连一点招架之力都没有的, 于是心里最常挂念的便是三婶家瓜田那个已经发黄的老南瓜。心中暗暗祈盼了好些日子, 才终于盼到三婶那句:“去把南瓜摘来吧。”脸上咧开大大的笑意, 连应声好都怕耽搁时间, 便径直奔向瓜田。

怀抱着瓜, 从乡间路上走回来的我, 只觉得满心欢喜, 倒是老南瓜的样子已经记不清, 只记得炖烂后入口的触觉是软滑酥腻, 冰甜清香。那甜在心头, 香在鼻间的滋味却是永远封存于记忆中了。

然而现在, 再也没有吃到看到过老南瓜了。那记忆中的醇香已随时间流逝。

极力想挽留, 却挽留不下的便是流逝了吧, 流逝出了伤感, 流逝出了怅惘。如同“落花有意随流水, 流水无意逝落花”的无奈与凄婉。这流逝, 怎一个“恸”字了得?!

然而, 古人又说:“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想来“逝去”并非一个完全消极的名词, 在“消逝”之后, 延伸出来的将是一个新纪元的生命勃发。因为逢雨漏水的草屋渐渐消逝, 才有巍峨城堡的坚不可摧;因为“笃笃”马蹄声的消逝, 才有火车轰鸣而过的尖啸;因为野蛮斗争的消逝, 才有和谐社会的新貌。垂垂老矣的凤凰浴火涅槃, 重生出新一代王者霸气。也许消逝只是一种手段, 为进步而生的手段。

消逝与进步, 似轮转日月, 携手共舞曼妙的桑巴, 而后成就天地宇宙之玄秘。因其玄秘, 仁者怅惘, 智者旷达。因其玄秘, 吾以为倒不如怅惘其所逝, 欢欣其所进, 全宇宙之造化, 全余心之所感。

我依然在路上走着, 却已不是乡间路, 怀抱的也已不是老南瓜, 而是高速运行的笔记本电脑, 却依然闻到老南瓜的醇香。

原来, 消逝的只是物质, 留传的却是情意, 而快步的是悠远的文明。

这篇文章初评时, 评卷教师认为该文贴近生活, 描写细腻, 但倒数第三段似与文章整体风格不符, 可归为二类文, 最后得分为22+22+8=52分。阅卷领导小组赞同初评教师观点, 认为本文从学生生活出发, 由小到大, 由浅入深, 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感受、表达能力, 而且语言朴实, 抒发的情感真挚动人, 让人耳目一新, 力应鼓励, 可升格为一类文。因本文不足800字, 最后得分为23+24+9-1=55分。

“样卷作文”又称“效标作文”、“标杆作文”, 在高考作文阅卷中, 起放样、比照、示范的作用。上述两篇样卷作文, 明显具有代表性。《昨夜西风凋碧树》一文是近年来考场颇为流行的“文化散文”、“名人散文”;《老南瓜之思》则是最近渐受青睐的有生活、有体验、有表达的“本色作文”。笔者认为, 上述两篇高考样卷的这种分数调整, 体现了高考阅卷领导小组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 对今年乃至今后的高中作文教学都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 有两点体会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套话作文”将死无葬身之地

关于“套话作文”, 阅卷领导小组专门印发了《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 认为它有以下三个典型表现:第一, 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 (文学) 名人;第二, 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 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 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 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的开拓。也就是说, 作文的材料熟烂化、结构模式化和主题的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认为, “套话作文”的负面作用显而易见:使高考作文甄别、遴选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套话作文”的流行背后, 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机制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

《昨夜西风凋碧树》一文由初评的49分降为22分, 对那些日常写作总是习惯套用名人名言名事的考生来说, 无疑是当头棒喝;对那些因为受高考优秀作文的影响平时乐于指导学生“入套”的一线教师来说, 无疑也是振聋发聩, 有如醍醐灌顶。“套话作文”, 悖离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要求, 而是滥用材料敷衍话题, 思路僵化, 内容单薄。这种作文, 助长了学生浮躁、投机取巧的写作风气, 淹没了考生的真实情感, 将在以后的高考中得不到阅卷教师的任何好感。这要求我们广大一线教师, 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开拓学生视野, 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内心, 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 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

二、“本色作文”必大有可为

从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 2006年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到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 近几年的浙江高考作文话题一直张扬着“人文”这面大旗。“人文”在哪里?人文应该活在生活中。没有人文的生活是了无新意的, 没有生活的人文却是虚张声势的。而生活却是本色的。要从生活中表现人文, 作文必须是本色的, 只有本色作文, 才能表达生活。“本色作文”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琐碎记录, 它关注生活, 又高于生活;它勤于挖掘, 又善于表达。它符合新课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达真情实感”等等要求。当今世界, 各国作文作学教学日趋生活化, 如日本的“生活作文”, 美国的“本色作文”, 均以学生真正关注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 深受学生喜欢。要实现本色作文教学, 笔者认为, 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 立意去粉存真

中学作文教学强调“文以载道”, 本无可厚非。但“道”常被学生误会, 以为“道”即“政治”, “道”即“文化”, “道”即“哲学”, “道”即“道德”等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不尽了然, 在作文立意之时, 强不知以为知, 给作文涂脂抹粉, 弄得文章空洞造作, 只见文字不见性灵。比如一写到“路”, 就是“人生之路”、“致富之路”等等。这两年来, 我省高考作文在立意上注意到了这方面问题, 文题关注生活, 立意来自真实。如2007年的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 考生可以回忆成长路中, 消逝了什么, 收获了什么;可以写写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 等等。应该说, 在立意上, 去掉了强加给学生的政治、道德等脂粉, 还原为真实的生活, 凸显本色。

(二) 表达朴素自然

像样卷作文二《老南瓜之思》一文, 语言质朴, 全文没有过多的引用典故或文学历史人物, 也没有运用过多的写作技巧, 以对三婶纯朴语言和神态的回忆, 表达了浓浓的思念之情。反而是倒数第三段, 作者有意营造文化内涵, 使用了一些华丽词藻, 却成了阅卷教师诟病之处, 被认为与全文风格不符, 最终扣分。因此, 笔者认为,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把表达的自然朴素视为要务, 教育学生“我手写我口”, 教会学生朴素地观察, 朴素地思考, 朴素地表达, 最后养成朴素地作文这一宝贵的作文审美习惯, 最终形成返璞归真的作文风尚。

(三) 评价宽容多元

教师作文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 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 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发展需求。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 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一新课标的要求, 在进行作文本色教学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本色作文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心灵, 本色作文应是个性化的。教师的作文评价如果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评价的宽容和多元, 坚持激励和发展的原则, 学生的作文兴趣就不能得到激发, 内心体验也根本不可能真实表达, 情感自然也不可能本色流露。所以, 在评价时, 对学生作文中明显的写作失误和不足, 教师要对症下药, 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 促使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对作文中那些来源于生活却不能高于生活的部分, 教师要予以充分的尊重, 站在学生的角度, 真心和他们交流, 平等探讨, 交换意见。这样, 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健康的环境中, 写作自然也就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之中, 那么, 高考考场中优秀作文就会百花齐放, 绚烂缤纷。

摘要:笔者有幸亲历了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工作, 对其中两篇样卷作文分数的调整至今记忆犹新。笔者认为, 高考样卷作文分数的调整, 体现了高考阅卷领导小组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 对今年乃至今后的高中作文教学都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 故借此文试图管窥高中作文教学。

关键词:高考样卷作文分数的调整,高中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2007年6月, 浙江大学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印发.

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管窥 篇6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不少数学实际应用的试题, 从考试的结果来看, 许多学生在这些题目面前感到束手无策, 读不懂题意, 不会归纳抽象、建模、不能运用已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由此可见, 大部分高中学生解决数学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偏低.那么,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一、充分利用生活素材, 树立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从课题的引入到问题的解决, 我都尽可能地发掘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生活意义, 交代问题的实际生活背景, 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去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使得数学知识得以注入生活的气息.

如在讲到无穷等比数列时, 我借用了这样一个例子:李明在学校的田径比赛中脚踝扭伤了, 医生为他开了消炎药消肿.他需要服用7天, 每6小时吃两片120毫克的药片.如果他每6小时能过滤掉70%的药, 那么7天后还有多少药残留在他的身体中?如果有病人常年不好需要服用这种消炎药片, 那么又会有多少药残留在体内 (一年以365天计)

教师出示这个问题不仅带领学生探讨了无穷等比数列的性质, 还使学生意识到吃药在治疗的同时, 也会对身体其他部位有一定的副作用, 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 使数学知识成为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催化剂,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注重知识来龙去脉,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实践证明, 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发展, 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必须要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 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 我在教学《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 我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掷飞镖比赛, 把班上同学分成四个组, 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进行掷飞镖比赛, 看谁射得最准, 并评出最终的获胜者.这时, 教师趁热打铁, 问学生是如何比较胜负的.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投中点可设为A, B, C, D四个点, 飞镖盘可看做圆) .教师让学生观察这四个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刚才的掷飞镖问题, 知道点在圆上的三种情况, 从而领悟出新知识, 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好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相对于一些数学公式的应用, 很多数学思想方法是看不见的, 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分析法”、“综合法”等, 这些方法在教学中多数不被学生所看到, 更不会意识到这些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而在实际生活中, 数学思想方法与我们息息相关, 如“建模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很好的数学思想方法, 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 教师要从生活实际中常见的现象入手, 发掘其数学元素,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数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 教师利用我们通州家纺市场如火如荼, 各种床上用品款式层出不穷现状, 向学生解释“家纺产品研发”其实就是数学中“分析法”、“综合法”的综合运用过程.在研发过程中, 企业主会分析自己的生产前景, 以及目前自己拥有的人力、财力资源, 这就是“分析法”.企业主通过市场调研, 对调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再根据企业自身的能力与市场的需求作出决策, 确定研发方向以及规模投入等, 这就是“综合法”.这种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 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对“无形”的数学方法有具体的、明确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充分延展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 把实际与知识对应起来, 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 才是培养应用意识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充分延展课堂,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接触自然, 了解社会, 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并能在实践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有效地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 学习了喷水池的水珠轨迹的最大值问题,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到学校的喷水池边观察、测量, 获得结论;学习了统计知识后,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菜市场了解各种蔬菜、水果的价格, 当一回家庭采购员, 把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 以统计表或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也可以让学生对全班每户人家近二十年的收入进行统计, 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学习了圆的滚动轨迹后, 教师可让学生用两个大小相同的硬币, 一个固定于桌面, 另一个沿固定的硬币边缘无滑动滚动一周, 看看滚动的硬币自转了多少圈, 想想如何解释这一实验结果.再让学生结合实验, 通过查阅资料, 想想这一实验结果与一年四季交替的天文现象有何联系.

上一篇:交流变频调速下一篇:数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