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面临四大挑战

2024-05-04

中国企业面临四大挑战(精选十篇)

中国企业面临四大挑战 篇1

第一, 能源结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 燃煤引起的碳排放比燃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 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碳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第二,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 人均碳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中国是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 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都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 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第三,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较突出, 而且其中“内涵能源”, 即指产品上游加工、制造、运输等全过程所消耗的总能源比例较大。鉴于中国当前的经贸结构, 必然存在巨大的“内涵能源”出口净值。据估算, 近几年中国产品净出口对应的碳排放占总量的14.5%。

中小学教育未来面临四大挑战 篇2

编者按:

当下社会科学技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给教教育带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未来教育的需要,教育科技的发展将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许多挑战。

日前,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校长智库承办的第二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提出了在教育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教育需要面临的四个挑战:高考改革的挑战、网络教学的挑战、STEAM教育的挑战和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他认为,这四类挑战的背后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应对这些挑战必然涉及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等问题。

以下为钟秉林现场演讲,原文有改动。

进入21世纪,国家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现在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一方面是人民群众要求上好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另一方面是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短缺,而且发展不均衡。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为特征的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小学校要主动应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四个挑战:

一是应对高考改革的新挑战、二是应对网络教学的新挑战、三是应对STEAM教育的新挑战、四是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新挑战。第一,应对高考改革的新挑战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2014年正式启动,上海和浙江两个省份率先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有三个:1一是促进教育公平;二是科学选拔人才;三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围绕这个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包括在考试方式方面探索分类考试、部分科目一年两考;在考试科目和内容方面,探索“3+3”模式,取消文理分科等;在招生录取方式方面,探索综合评价、自主招生等。

这些改革举措有很鲜明的价值取向,就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这就给中小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想要应对这样的挑战:

1、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确定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价值观,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

2、完善学生评价制度。

从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基于事实和数据客观准确的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将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而不是空泛的一般化的描述。

3、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应对高考改革挑战,要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参与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要变革学习制度,实施选课制、分层教学、走班教学,构建高中学校教学的新常态,而不是在少数学校记性探索试点。同时要针对过去的薄弱环节重视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讲座、完善课程体系和社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学会选择职业。

4、高考改革对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教师需要适应自主选课、分层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发现学生兴趣特长和学科潜力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

5、探索管理体制创新。

改革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创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课表编排,提高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合理规划增量。第二、网络教学的新挑战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要办好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这一系列重大事件都表明,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像慕课、反转课堂、微课堂等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学习方式可以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个性化的进行线上学习,有助于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同时这种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诞生和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促进线上教学和线下教育的融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此外,互联网教学的发展对教学方式的变革、优质教育资源国际拓展、多元文化的国际理解搭建了新的更宽阔的平台。

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学校的教育受到直接的冲击,教师角色正在发生转型,老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新型学习伙伴的关系。

同时,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也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过程。从学生学习过程来说,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知识传输的阶段,就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传统学习中往往是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来实现。

第二个阶段是知识内化,就是学生要把接收到的知识消化吸收,真正掌握,将来可以学以致用。传统的方式一般是课后学生复习、做习题,老师进行辅导答疑来实现。

而互联网教学使这个过程面临被颠覆。在互联网教学背景下,知识传输这个环节可以从课堂上转移到上课前,学生在网上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来实现知识传输。在课堂上,老师就需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去探究、反思、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所以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学习过程的革命,内涵就在学习过程的颠覆。这些变化也给学校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1、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多样化的质量观,突破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多样化、个性化地培养人才。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尊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2、要特别重视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实现教育目标。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上来。

3、要高度重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高校教师的培训,让他们重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要鼓励教师研发网上课程,参与线上教学,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到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4、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管理机制,调整教学组织乃至传统的教师布局,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教师考核标准,完善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综合评价机制。

当然,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加快网络教学与教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这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冲击和机遇,我们要保持敏锐的目光,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

但我个人认为,也不能炒作,不能夸大其词。虽然互联网教学可以把一门课程做到效果非常好,但是课程教学不等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STEAM教育的新挑战

STEAM教育是一种重实践的、强调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科学和数学是较为抽象的四边形学科,而技术、工程和艺术则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应用型学科。把这几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STEAM教育得到了很多国家的重视,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中国也在2016年把STEAM教育写入了教育信息化的文件。落实STEAM教育,首先要了解STEAM教育的基本特征:

1、STEAM教育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学生要结合生活当中的现实问题提出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这个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到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的知识,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科研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深度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都会带来巨大的作用。

2、STEAM教育很注重学习过程。

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实际问题连接起来。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动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很重要的是STEAM教育允许失败,所有的成功都是在挫折不断积累的过程当中实现的。

3、STEAM教育强调改革评价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阶段性的检验学生个体的成长和不足,把创新能力、时间管理、思考方法、沟通合作这些指标融入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跨学科学习、思维和实践,同时为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STEAM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很好的理念,但是如何去实践?

1、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跨学科综合能力,教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式的学习,通过团队的作、设计、修正和完善解决方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程结构,研究STEAM教育的校本教材,建立STEAM实验室或创客中心。

3、进行多样化探索,不要一个模式一刀切,跟风跑。例如可以把STEAM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或者把STEAM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学科课程中。

4、STEAM教育要建立协同机制,政府、学校、家庭、教研机构、教育社团共同参与,同时要通过努力实现课程内容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资源整合。第四,教育国际化的新挑战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目标是促进世界范围内教育的相互理解、交流合作、协调发展。教育国际化在当前也显现了鲜明的特征,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大势所趋。

例如留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教师国际流动明显加速。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经超过了54万,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人员超过了44万。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增长也非常迅速,国际化的课程、教材和课件,这些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传播的速度加快。随着人力资源的流动和教学资源的流动,必然伴随的是教育理念、先进的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跨国传播和融合。我们要能够积极的学习借鉴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结合校情探索有效的做法。同时我们也要应对新的挑战:

1、首先要能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教育发展重点聚焦在公平和质量上。例如各国普遍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探索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另外还会关注农村孩子、城市贫民孩子的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2、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沟通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3、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

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兴趣特长发展,让学生突破狭窄学习环境的定式,在学习过程当中更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他人。要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办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国际理解的机会。

要通过推进国际化进程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尤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规划学习生涯,指导学生开展课程探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开展跨文化学习,知道学生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外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相结合。我觉得国际化越是加强,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程度越要相应的提升。

一方面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国情、区情、校情,来进行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实践,不要一个模式一刀切。

此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教育也有自身的优势和强项,我们要让世界分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分享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教育的国际化做出中国贡献。

总之,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的发展,STEAM教育以及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无论哪一点都会带来中小学学习方式的变革。

孙云晓:中国家长面临四大挑战 篇3

孙云晓,1955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现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他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曾以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教育代表作有《孙云晓教育作品集》《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拯救男孩》《拯救女孩》等。

家庭教育面临的四大挑战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们都知道,在所有的教育当中,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大。对家庭教育,中国父母们不可谓不重视、不操心,但问题、困难还是不少。大家都感慨地说,父母难当。请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孙云晓(以下简称孙):因为,今天的中国家长至少面临着四大挑战。

第一,信息化时代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孩子知道很多事,而大人不知道。信息化时代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比如,70%以上的中小学生认为,他们在网络方面懂得比父母多。一个中学生说,在网络上他父母是菜鸟,而他是老鸟。有的父母责备孩子,孩子不耐烦地说:“好好,你对你对,你们大人总是对,都是蛋白质。”父母不懂“蛋白质”是什么意思,还以为是个好词。其实,“蛋白质”在网络语言中,是指“笨蛋、白痴加神经质”的意思,家长们就别美了。

如今,父母都怕孩子染上网瘾,千方百计地限制孩子上网,有的家庭干脆不买电脑,以绝后患。可是调查发现,家里没有电脑的孩子更容易有网瘾。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在一起必谈网络,如果你连网络都不懂,就没朋友了,于是孩子会想方设法地上网,家里没有就去网吧,去同学家。而孩子在没有大人的监管下上网,是比较容易上网成瘾的。

调查还发现,父母不懂网络的孩子更容易有网瘾。因为家长没法指导孩子,自然也没法控制孩子。而父母会上网,是老鸟的,会适度地控制和指导孩子。

过去,父母可以神气地对孩子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如今不行了。信息化时代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个变化。

第二,独生子女家庭给教育带来了挑战。多子女家庭中,你有什么好东西,会想到哥哥、妹妹有没有,分享意识强。但是现在家里就一个孩子,好东西都是他的,孩子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去,很多道理,孩子能从兄弟姐妹那里获得,现在没有兄弟姐妹了,孩子只能自言自语了。

第三,今天的孩子面临性发育提前而性教育滞后的问题。10年前的调查发现,女孩来例假的平均年龄是12.54岁,男孩遗精的平均年龄是13.85岁。如今10年过去,孩子在小学毕业和上初一时大部分都已经发育了,而我们依然没有做好性教育的准备。

一个重点中学的初一老师,给我讲过一件发生在他班级里的事情。一天,他在课堂上说:“同学们,最近班里有同学打架,这是不允许的。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家庭,大哥哥要照顾小弟弟。”没想到,底下哄堂大笑。老师蒙了,自己说错话了吗?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对“小弟弟”有另外的理解。老师看同学们笑得厉害,不悦道:“别笑了,安静点!最近,有同学做作业不认真,我告诉你们,咱们这样的学校,学生必须做到一条,就是凡事都要认真去做。”好家伙,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因为同学们对“做”有另外的理解。你说咋办,你说什么他都往那儿想。

还有一个现象让家长发愁,即中学生用智能手机上网涉黄。一名高中女生说,我们班47名同学,个个上网看黄色信息。有时候,男生给我发一淫秽色情图片或视频,我看了特恶心,但是能怎么办呢?我只能发一个更恶心的给他,这才说明我有水平,我不怕!

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性教育怎么行?所以我建议家长,跟孩子自然地谈谈性。如果实在谈不了,至少要把一本有关性教育的书籍放在家里,让孩子看看。不许听,不许问,不许看,是不可取的。

第四,应试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孩子上小学、初中、高中,怎么能上一所好学校?是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虽然法律规定,在义务制教育范围内,孩子免试就近入学,可是好学校少,大家都想让孩子上好学校,怎么办?于是,学校说看公共外语成绩吧。结果,有一年光北京就有5万名小学生报名参加公共外语考试。教育部门一看,这太不像话,就取消了。可奥数作为替代物又来了。什么是奥数?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奥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过程。实际上,只有5%左右的数学天才和爱好者适合玩这种游戏。

更可怕的是,现在的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幼儿园也开始讲课,给孩子布置作业了。我说四个字,你听听这是幼儿园孩子应该学的吗?莲藕的藕、酱油的酱、板凳的凳、跳舞的舞,小学生都不一定写得出来。这样的幼儿教育,无疑是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男孩上学后面临巨大危机

记:看来,家长难当,事出有因。那么,您能否给广大家长们指点迷津?

孙:以前我们讲教育要因材施教,今天,我觉得教育要因性施教。为什么?因为现在的情况跟以前有所不同,现在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不晚于6岁入学。据报道,很多孕妇选择在9月1日之前施行剖腹产,为的就是让孩子早点入学。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

因为5岁男孩大脑语言区的发育水平只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男孩的手指运动神经和读写能力都比女孩发育得晚。除了不超过3%的极少数超常儿童外,对大多数男孩来说,6岁前上学是个灾难。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中小学的问题儿童多是男生,而班干部、队干部、学习好的多是女生,因为女孩比男孩发育得早,生理条件更适合学习。

男孩、女孩的生理差别是自然现象,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严重问题是中国的父母们忽略了这种差别,觉得女孩能做到的,男孩也能做到。很多妈妈甚至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即使现在不超常,经过培养也能超常。父母抱着孩子是神童的错误心态,自然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落后,也不宽容孩子落后,麻烦就出在这儿。

nlc202309041132

记:那男孩上学后面临着什么?

孙:男孩上学后面临着四大危机:第一学业危机,第二体质危机,第三心理危机,第四社会危机。

先看学业危机。这个很明显。小学,男生明显落后于女生,北京某小学小升初曾推优入学,结果男女比例达到1:2,女生是男生的两倍,这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中学里,成绩好的学生当中,还是女生多于男生,因为女生的优势科目有6个,男生的优势科目才3个。女生全面崛起,男生全面溃败。2000年,高考状元中男生占66.2%,现在一路下滑到39.7%。女生由当初的13.8%一路飙升到60.3%,最高时达到64.6%。现在的状元,已经不叫状元郎,改叫状元花了。

大学应该是男孩的天下了吧,可情况依然不乐观。国家大学生奖学金,从2006开始,每年5万人获奖,但是现在全国所有省份,基本上女生获奖人数都是男生的两倍以上。

再看体质危机。现在的孩子哪有运动?哪有时间运动?体质下降,肥胖率由0.19%上升到11.39%,而小胖墩中也是男孩居多。

心理危机。沉迷网络的也是男孩占多数。另外,出现多动症、学习障碍、自闭症、智力障碍的男孩也远远多于女孩。

最后看社会危机。男孩子更容易卷入暴力和犯罪团伙。在未成年人管教所中,男孩的数量远远多于女孩。

记:为什么男孩的危机比女孩大?

孙:首先从生理上找原因,男孩之所以成为男孩,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荷尔蒙睾丸素分泌,青春期男孩的分泌量比女孩多15倍。荷尔蒙睾丸素的分泌阻碍了大脑两个半球间的联系,而人类的语言功能在大脑的左半球。女孩子能力为什么强,就是因为青春期女孩的两个脑半球可以均衡而畅通地联系。所以,青春期男孩的语言能力差,爱冒险,爱竞争,爱挑事,爱争吵,就是荷尔蒙睾丸素在起作用。二是血清素。我们体内的血清素能帮助我们稳定情绪,控制生理冲动。这么好的东西,恰恰女孩比男孩多。班里要发生危险的事情了,女孩一看形势不对,赶快报告老师。女孩善于控制,而男孩是不管不顾的。

男孩、女孩优势各不相同,男孩的视觉空间能力、数学能力强,而女孩的语言能力、情感表达力强。男孩上网,毫无疑问是打游戏;女孩子上网,多以聊天为主。

女孩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语言、沟通、阅读,男孩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运动、实践、体验。但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我们的教学都以语言交流为主。女孩能听得进去,男孩听一会儿就听不进去了。这是他的特点,不是缺点,但是我们往往把这看成是男孩有问题。

其次,父教缺失是男孩危机的重大原因。父亲是男孩人生当中的第一个榜样,不可替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榜样做得如何呢?我连续4年主持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当问到有了烦恼对谁说时,四个国家的孩子都把同性同伴放在了第一位。日、韩、美的高中生把母亲放在第二位,中国女生把异性同学放在第二位,母亲放在第三位。日、韩、美的高中生把父亲放在第五位,但中国父亲不仅榜上无名,还排在网友之后。在中国,父亲的可信任度、影响力不如网友,可见父教缺失的严重程度。

父教缺失,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0%的少年犯来自单亲家庭,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都来自无父家庭,90%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父亲在帮助孩子控制情感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都有这个感受,回到家发现爸爸在家,就需要小心点。爸爸不怒自威,代表着规则和威严。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孩子四五个月大的时候,就能感觉到父亲和母亲不同。妈妈抱孩子很紧,孩子感到温暖、安全。爸爸抱孩子比较松,但是有劲,或者放在肩膀上或者举起来。爸爸一抱孩子,孩子就兴奋,知道玩耍的时间到了。妈妈带孩子,活动半径小,做游戏,讲故事,坐在草地上玩;爸爸带孩子,活动半径大,撒得比较远,孩子跑了,爸爸说追就能追上。

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第一发展亲密性,妈妈有天然的功能,妈妈喂奶、抱孩子,让人感觉很温暖。第二发展独立性,爸爸有天然的这方面功能。爸爸的养育方式给予孩子独立、勇敢和责任。所以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当前中国的父教缺失太严重。前一阵子网络上有个段子叫《妈妈之歌》,短短3分钟的时间里,妈妈就说了800个字,叮嘱这叮嘱那,话特别多,特别关心孩子。这个歌流行后,爸爸们有意见了,说怎么光写妈妈,不写爸爸?段子的作者很快就写了《爸爸之歌》,就一句话——好的,问你妈。孩子什么事,好的,问你妈。他不知道,也不管。

还有,溺爱对男孩的伤害特别大。一个19岁男孩,体重190.5公斤。父母小时候怕他磕着碰着,不让他出去,不让跑不让跳,就是不限制吃。结果,孩子成了一堆坐在家里的肥肉,干什么都费劲,不光家长痛苦,连他自己也感到痛苦。

培养孩子要因性施教

记:现在我们知道,男孩比女孩有更大的危机,要因性施教。那具体应该怎么做?

孙:第一,改变对男孩的态度,把男孩的暂时落后看成是特点而不是缺点,改变对待他的方式。当他表现胆怯时,不一味指责,而让他学习如何勇敢,如何成为男子汉,对他的要求要适当。女孩有语言优势,要多接触文学类、语言类的东西,对智力发展和丰富情感都大有好处。

第二,父亲一定要参与孩子的教育。可能有人说,我在打拼事业,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这我非常理解,但是再忙碌的爸爸也可以做一个好爸爸,因为父教的质量不在陪伴孩子的时间长短上。

我认识一个女博士,她在小县城里长大,爸爸是开长途汽车的,常年不在家,但是爸爸每到一个地方就给她买一个转笔刀。现在,她家的两个柜子里摆满了各种转笔刀。转笔刀不贵,却是爸爸的一片心意。她过生日时,爸爸如果在外地,会到邮局发封电报给她,让她知道父亲心里有她,很重视她。

第三,母亲要注意维护父亲的威信,不要动不动就贬低父亲。如果母亲常对孩子说,瞧你爸那个窝囊样,什么都不知道,别听他的。那父亲就很难办了。反过来,母亲要这样说,你爸虽然挣钱不多,但是他很有责任心,对你很关心。即便有的夫妻离婚了,爸爸或者妈妈一方带着孩子,也没有必要去相互指责。

第四,男孩一定要放养,培养他的责任感。

中国母亲会示强,但不会示弱。生病了,照样接孩子,给孩子做饭。孩子眼尖,一看不对劲,就问:“妈妈,您怎么了?”这本是教育孩子的良机,是孩子同情心的萌芽,但是很多妈妈硬撑着说:“没事,我死不了,你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妈妈一次次地拒绝孩子的关心,孩子慢慢明白,妈妈是铁打的,妈妈永远不会倒,妈妈的事不用我管。结果,等将来你再需要孩子时,孩子却感觉不到了。所以有时候,孩子的毛病是我们大人惯出来的。妈妈要学会示弱,病了就躺下,孩子问怎么了,实话实说:“我头疼,不舒服,你给我拿条毛巾来,再倒杯热水。”安心享受孩子的照顾,只是别忘了鼓励他感谢他,告诉他“你长大了”“有你真好”等等。

成长需要空间,孩子要进一步,父母就得退一步。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责任心,就是因为现在的父母太能干,孩子啥心不操,没有岗位,怎么会有责任心?

第五,要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男孩有运动的需求,家长一定要满足他的这种需求。当然,部分男孩比较文静,不需要过量的运动,但是所有男孩都比女孩更需要运动。过去,我们对体育的理解非常偏窄,其实参加体育活动是儿童社会化的最佳途径,运动讲规则、讲合作、拼意志、崇尚荣誉,这些都是社会化的重要指标。聪明的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

可能有家长问,习惯怎么养成?研究发现,一种动作重复21天,就能初步形成一个习惯,如果坚持90天,就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习惯。

总而言之,教育的原则是因性施教,教育的方法是培养习惯。希望我的这番话能够让广大家长有所受益,从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编辑:杨子】

中国企业面临四大挑战 篇4

2 0 1 6年7月1 1日, 中国电信发布《C T Net 2 0 2 5网络架构白皮书》, 以SDN/NFV、云计算等为关键技术支撑, 基础设施层、网络功能层、协同编排层三大板块为架构, 致力于2025年实现80%的网络功能虚拟化、随选的网络规模提供以及打造新一代运营系统。

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主任赵慧玲指出, 网络架构转型实际上是把传统的电信网和互联网技术以及IT技术深度融合, 使得网络架构更简单、开放, 网络运营更集约、自动化, 网络部署更快捷、低成本, 网络服务实现按需、弹性服务。不同领域SDN/NFV的成熟度不尽相同, SDN首选是在数据中心和云资源池商用, NFV则首选在Vo LTE IMS部署。

SDN/NFV在网络重构中至关重要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陈运清分析称, 目前, IP网络架构以数据中心化为基础, 按照SDN、NFV和云3个层面来演进。在云端, 运营商要搭建一个电信统一管理平台, 实现与下层网络的互通, 同时达到与上层传统BSS、OSS系统的平滑对接。

第二层是SDN控制器层, 控制器层必须要分域管理 (城域Po P控制器、DCI控制器、WAN控制器) 。整个控制器层在推进过程中, 要保持与编排层能够协同处理。

第三层为NFV层, NFV需要在原有网络功能基础上找到切入点进行虚拟化, 最终搭建一个端到端的服务, 从用户端经过边缘DC层, 再进入骨干网, 穿越整个IP城域网骨干网, 达到灵活定制的目的。

随着行业云的兴起, 用户需要一站式、定制化以及快速响应的端到端的弹性IP网络, 这一步的实现需要借助SDN/NFV、云技术来达成。适合云网协同的承载的敏捷性, 同样需要SDN和NFV的组合技术才可能达到。

此外, 云网适配协议中SD-WAN的协议至关重要, 在广域IP网络中, 借助SDN的集中控制架构来创建不依赖于底层网络的动态路径, 实现业务的灵活串接、状态端对端可视, 以及灵活的路径选择功能。此外, 在组网过程中, 借助SDN和Overlay技术可以实现集约化、资源与物理位置解耦;解决传统网络限制问题;把固定的线条变成弹性的线条, 使得资源更灵活, 为网络架构提供差异化服务。

SDN/NFV具体部署面临诸多挑战

不过, 目前SDN/NFV发展部署也面临诸多问题, 赵慧玲指出, 从产业发展情况看, SDN要求网络智能化和定制化, 但当前的SDN方案仍主要在现有设备上演进, 主流设备SDN南北向接口支持能力尚不足, 跨厂商存在互通性问题。所以现在的很多解决方案都是通过编排器来解决互通的问题, 中国电信近期Open-O已经发布了第一个版本, 希望在这方面进一步推动。

在N F V具体部署上, 有四大主要问题, 首先是解耦问题, 涉及硬件解耦、软硬件解耦以及三层解耦。原则上首选三层解耦模式部署v IMS, 在三层解耦条件不具备时次选硬件解耦模式, 然而三层部署需要一个协同的监控体系。

第二是部署问题, 也就是虚拟网元的策略, 按照控制面、用户数据面、媒体转发面的优先级来做网元的虚化。赵慧玲建议从控制面开始, 待媒体转发能力的技术成熟以及经济可行后再推行到媒体面, 与传统网络互通的网元不考虑虚拟化。

第三是管理编排器MANO, 在网络云化到DC后, 涉及运营商整个DC新架构构建, 资源池化, 特别是网络资源池的部署问题, 这些都是NFV虚拟化所面临的挑战。

快递企业“份子钱”面临四大质疑 篇5

质疑一:是否合法?

向快递企业收取邮政普遍服务基金(俗称“份子钱”)是否合法?

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的《邮政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设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邮政普遍服务基金征收、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由此看来,《邮政普遍服务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是这一法律条文的贯彻。

但在专家看来,《邮政法》关于建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是赋予了国务院设立基金的权力,但是基金是否非得开征,法律并没有具体要求。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邮政普遍服务基金没有开征,也并非意味着违法。

此外,《邮政法》并未对邮政普遍服务基金的征收对象作出明确规定。“它并没有说明缴费对象是谁,因此如果通过行政手段来规定向快递企业征收,这显然涉嫌垄断。”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副秘书长刘建新如此认为。

质疑二:非收不可?

非要向快递企业收取“份子钱”不可,可否通过别的方式来实现?

另外,是否一定得以收费的形式来建立基金,也值得商榷。施正文表示,该基金的设立,其出发点是为了保障邮政普遍服务,这是保证公民实现自由通信的服务,也是作为政府应该承担的基本义务。但是这样的基金,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是否需要向特定的缴费对象来收取,比如向企业或者个人收取来建立该基金,还是说,我们从其他税收收入中,通过财政支出当中拨出一部分,来用于建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邮政法》也并未给出明确的说法。

施正文指出,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把邮政普遍服务基金作为一种新设立的基金,从而使得该基金从某种意义上成为准税收,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种赋予企业和公民的负担,因此如不开征,既不违反法律,也不违反法律精神,还不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其结果会更好。

因此,专家认为邮政普遍服务基金不一定得通过新开征的方式来收取。海外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美国,就是从财政支出中拿出一部分补贴给邮政普遍服务基金。

质疑三:是否公平?

即使是向企业收税来建立此项基金,很多国家也是通过向所有提供邮政服务的企业来开征。但按照《办法》规定,则唯独只是针对快递公司,这显然不公平,也不符合国际惯例。“难道中国邮政就不用缴纳这笔费用吗?”施正文发出这样的反问。

那么,海外国家是如何操作的呢?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介绍说,普遍服务基金的概念最早见于1997年欧盟制定的邮政指令(First Postal Directive,1997)。其中第九条第四款规定,当成员国认为普遍服务义务对其他提供者构成不公平财务负担时,可以建立一个普遍服务补偿基金,基金由独立于收益人的实体管理,在遵循透明、非歧视和成比例的原则下,各国可要求取得普遍服务业务许可证的经营者向该基金提供一定的财务资助。此外,欧盟邮政指令(Directive 2008/6/EC)第九条第二款也清楚地规定,邮政普遍服务基金的征收范围只限于邮政普遍服务提供商。

同时,欧盟明确申明:根据欧盟邮政指令和欧洲法院的相关裁定,欧盟认定快递业务与邮政普遍服务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业务,所以即使开征普遍服务基金,其征收对象都应只限于提供普遍服务的邮政企业,而与从事快递业务的企业没有任何关联。

徐勇表示,普遍服务基金是在开放普遍服务市场的前提下,只针对普遍服务提供商征收的。如果是采取专营而没有开放邮政普遍服务的市场,就不能向任何企业征收。

质疑四:与谁争利?

已是巨无霸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邮集团”),还要快递企业来补贴,这难逃与民争利嫌疑。

据专家介绍,中邮集团利用其国家赋予的普遍服务资源优势,开展了快递与物流、邮政储蓄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邮政车、代收水电煤气费、邮票印刷与发行、电商等业务,其经营范围超过任何一家央企。同时,中邮集团是以补贴邮政普遍服务亏损的名义进入相关领域的,即通过进入这些领域弥补了普遍服务的经营亏损,他们还享受了车辆通行便利和各种优先权。而根据经营情况,它也已经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排行榜中,如2011年以280.94亿美元的营业额,排名第343位;2012年的名次有了大幅提升,以400.23亿美元升至第258位,劲升85位。

经营快递的企业多为民企,市场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利润率本来就不高,不少快递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边缘。而中邮集团即使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不赚钱,但也能通过其他经营获得整体盈利。根据2012年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IPO公布的数据显示,中邮集团2011年总营收为2586.23亿元,净利润为209.36亿元。因此,这种补贴让企业感到无法理解,更让人有种“劫贫济富”的感觉。

中国企业面临四大挑战 篇6

陈雷说, 目前我国湖泊萎缩退化形势严峻。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 一些湖泊出现了水位持续下降、集水面积和蓄水量不断减小的现象, 有的湖泊甚至干涸。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全国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中, 干涸面积4326平方公里, 萎缩减少面积9570平方公里, 减少蓄水量516亿立方米。

据了解, 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 现存湖泊面积为2438.6平方公里, 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34%。全省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为217个, 比上世纪50年代的522个减少了一大半。

中国企业面临四大挑战 篇7

近日,360企业安全集团副总裁、防火墙产品线总经理王伟告诉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传统NGFW产品存在局限性,能力还有待大幅度提升。市面上的NGFW存在威胁管理方面不足的问题,这导致高级威胁难发现、内部违规看不见、安全调查缺信息以及威胁处置配置繁等问题。

为此,360企业安全团队打造了新一代NGFW——智慧防火墙360天堤。该产品兼具传统防火墙(FW)及NGFW的组网、深度应用与内容识别与管控、安全可视化、应用层威胁防御能力,并超越性地集成了互联网威胁情报、异常行为建模分析能力,能与终端、沙箱、云端协同智能防御,帮助客户轻松防御已知威胁,发现高级威胁,化解违规安全事件,并对威胁进行深度溯源分析。

据记者了解,在强劲性能与更先进架构的支撑下,智慧防火墙可与360天擎终端管理系统和天眼大数据安全产品线深入融合,完成了与360威胁情报、天擎、病毒云查杀、未知威胁感知分析等多项智能协同。

而且,智慧防火墙是为电信、金融、证券、保险、教育等行业打造的基于网络威胁检测与响应模型(NDR)的新一代产品,相比传统NGFW更具优势。

当被问及产品部署效果,王伟举例表示,一家高校客户已经部署了某厂家NGFW产品,但是在并连(非串连)部署360天堤方案后,仍查到原来并未发现的,包括主、备域名服务器和科研处服务器在内的大量“已失陷”的核心服务器资产和一般性终端资产,并且通过360威胁情报中心验证了其精准性。相比传统NGFW内置IPS引擎的大量误报,这种“失陷主机”信息非常准确,网管人员可以进行精准的处置。这足以证明360天堤方案的优势。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篇8

1.1 中国需要突破国外企业的资源封锁

由于长期以来, 国外企业对我国的各种进口资源进行封锁, 企图通过限制高科技产品、控制资源价格来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需要通过企业的跨国经营, 逐渐实现“防守”转向“突破”的方针。通过现有的世界贸易格局, 在WTO、IMF、世界银行体系中建立起更大的话语权。我国已经在2011年12月正式加入WTO, 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接受世界经济格局, 而随着中国履行WTO贸易条款逐渐开放外企大量涌入的同时, 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来增强自身实力。

1.2 中国企业应当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

在近6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当中, 美国、日本、欧洲的经济一直都属于领先地位, 其他国家经济都在较慢程度的发展。造成这种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在于, 美国、日本、欧洲的创新在不断攀升和发达国家对于不发达国家的贸易侵略日益严重。

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 产生了大量的廉价而质量不高的产品, 通过贸易输出供应给其他国家。但是随着中国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 在产品无法提高的情况下, 中国企业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各种困境, 而打破困境的方法只有鼓励中国企业跨国发展。

再加上由于第一经济体美国经济复苏缓慢, 而日本经济在最近的日本地震过程当中, 由于核辐射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其经济的发展受到巨大的限制, 而作为全球第三经济体的中国, 已经利用当前时机超越了日本经济。在此难得的战略时机中, 中国企业应当积极利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开展更多的跨国经营活动, 以便获得更快发展。

1.3 中国跨国经营布局已经成型

中国企业要进行的跨国经营布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在2010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 跨国企业的经营就能够提高我国现有进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这不但有利于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全球品牌和营销渠道, 扩大国际市场的影响能力, 而且能够实现产业价值链向更多地区延伸与发展。通过跨国经营, 就能够利用更多国家的资源, 有效的整合和改善自身的环境,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决定这些资源的定价权, 降低中国企业受到的定价风险。虽然我国当前进行大规模、跨国性经营收购的手段并不多, 但在经营投资的项目却已经不在少数。例如:联想收购IBM的PC电脑业务等。

2 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挑战

2.1 中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中国企业长期发展依靠代工、出产原材料等产业链中中下游的产业, 中国企业当前最缺乏的就是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单项成本的考量而是综合成本。从中国出口的产品来看, 中国在2011年出口的大量产品, 绝大部分属于低廉的服装、玩具, 而在服装与玩具的加工当中, 中国企业所拥有的产品利润仅仅约为5%, 甚至更低。这些利用中国便宜的人力资源市场而产生的产品所导致的结果是:中国无法形成独立的产业链核心技术和竞争力。

在经历过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大都知道, 其实跨国公司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价格, 更多的是高品质的信任与售后服务,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价格已经不是他们所看重的方向, 能够持续不断的为客户服务, 甚至通过更多的服务联想到客户, 给客户提供更多优秀的解决方案才是跨国公司持续不断的努力方向。

然而跨国经营企业其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市场心理需求的壁垒, 我国不少跨国企业一旦进入他国市场, 纷纷被他国市场使用爱国、护国等方式的壁垒所击垮, 他国市场的企业通过调动消费者的爱国情怀, 最终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大整个市场, 侵吞市场份额。而我国跨国公司由于自身企业较小, 根本无力对此进行有利反击, 造成一进入就被动挨打, 又不得不退出。

2.2 中国缺乏人才管理

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 需要人员进行管理, 才能够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从人才的角度上看, 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的人才必然是由中国本土的人才、国外的华人和跨国经营所在地的人才这三部分组成。但是, 一些核心业务可能只能由跨国经营所在地的人才担任, 这是由于当地地区的法律法规所限制的, 由于我国国内的法律人员对跨国区域的法律不熟悉, 了解跨国区域的人员较少, 因此造成跨国性法律人才缺乏, 跨国公司无法有效的保障自身的利益, 例如:美国在消费者产品安全法规方面的法律相对繁杂, 台湾的盛香珍食品公司在美国经营果冻等产品多年, 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 后来却因为儿童吃果冻被噎死而被美国法庭判罚赔偿5000万美元, 并引发美国FDA禁止果冻类产品在美国境内销售, 导致多年的跨国经营功亏一篑。此案例已经深刻的警示着跨国公司, 需要有了解当地法律法规的人员方能够胜任保护企业的利益。对于中国刚走出国门的企业来说, 无疑需要谨慎地配备相关人才, 绕开潜在的陷阱。

因此中国企业在跨国人才的选择与培养方面, 依然需要根据当前国家的人才类型与层次进行区分, 以达到人才组合优化的目的。而且中国人才多元化和国内外市场人才的程度分别各有不同, 不同国家之间对于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依然存在着不同, 中国跨国企业需要在人才政策上制定出机制足够灵活和层次足够分明的管理机制。现在不少中国跨国企业外派到其他国家的管理人员, 对于自己的薪资待遇远远不如国外下属而存在着不少意见。在这些人力资源市场当中, 中国跨国企业还需多吸收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

2.3 中国企业缺乏经济情报收集和决策管理机制

国际市场的竞争远远比国内竞争要激烈, 各国企业之间为了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已经组成或正在组成新的利益团体, 他们对于经济情报、决策管理实行相互促进与相互共享的原则, 然而中国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大部分依靠的是自身经济的发展, 因此中国在收集、整理情报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欠缺。中国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 也并没有相应的协调、管理的组织。我国企业协调和商会依然属于萌芽状态, 而且明显缺乏组织号召力, 也没有相应的资金来源, 无法承担情报收集、传递的功能。这使得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信息渠道相对较窄, 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地步。

因此, 要改变当前现状, 在决策管理机制方面, 中国企业必须要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授权和适当的管理控制。鼓励中国跨国企业的管理者通过自我的实践与发展, 建立起一整套经营机制, 通过企业家身先士卒, 掌握问题全面, 决策实施迅速。从目前来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很难做到对跨国经营企业进行合理的授权。而且中国企业需要进行海外并购需要通过多个环节的审批, 这些审批环节不仅耗时耗力, 而且容易错失时机。更重要的是多种审核环节不断造成了时间延长而且很容易导致企业家为了满足审核, 财务造假、财务虚报等方式, 为企业日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隐患。

2.4 中国企业国内金融服务业不成熟

跨国经营过程当中, 中国国内服务业存在着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限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依然不成熟, 不少跨国企业在国内无法融到更多的资源来支持国外市场的拓展与发展。当前很多跨国企业在国外艰难的环境下建立起市场之后, 由于国内投资不足, 导致中途夭折的情况经常出现。虽然看来, 金融服务业在企业投资前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最大的动力, 确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秘籍。我国在金融体系中的服务在广度与深度上无法达到国外跨国经济的要求,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跨国经营失败的案例也让不少人开始对跨国经营的效果产生了担忧。这些担忧其最终的根源就是国内服务业发育不足和金融业改革滞后。

2.5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国家政策不足

我国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 需要有着国家的力量作为坚强的后盾, 通过国家在政策、经济、文化上的支持与帮助, 通过各种政治、经济上的政府与企业的联手合作, 面对各种困难都可以进行有效解决。例如: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支持跨国企业的进出口贸易, 鼓励跨国经营的优惠税率等, 都可以保证跨国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企业需要发展壮大, 它无法离开更多的资金帮助, 除了上市之外, 大多数中小企业依然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局面, 因此国家需要通过开放融资条件, 鼓励外资积极进入我国中小企业, 并通过我国跨国公司结合当地、甚至通过与更多的外资企业合作, 一起开发国外市场, 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中国需要根据当前世界经济日益快速发展的环境下, 进行跨国企业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制定这些政策需要考量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国外政治、经济的复杂性, 通过对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引导, 以及中国企业对政策执行是否存在着效果不当。从我国实施的对外贸易的效果上看, 中国采用的政策给我国跨国企业减免了大量税务, 但是也造成了很多出口骗税的浪潮, 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我国需要在制定此类政策时更加谨慎, 通过鼓励和支持跨国经济政策来发展当前经济。

3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对策

3.1 加强宏观管理, 完善经济政策

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包括《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境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在内的各种企业海外投资法规体系, 规范我国跨境投资的渠道和投资方式, 以便形成跨国专业的团队和适应国外投资的环境。

3.2 采取适当政策, 重点扶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

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主权的下放, 积极推动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符合国家产业和整体利益的跨国经营。推动现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信息、技术、产业、资源开发中心及对外服务中心, 以大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3.3 树立跨国投资的战略意识

树立跨国经营意识, 充分认识跨国投资对一国的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所起到的促进作用。通过跨国投资的不断实践, 增加我国跨国投资的战略意识, 让资金充分实现市场化和流通化, 以便能够实现企业的跨国发展。

总而言之,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发展依然有待于加强, 通过增加中国企业的内部动力和政策引导是中国发展跨国企业经营的战略方向。中国应当积极利用当前机遇, 在危机中前行, 在竞争中奋起。

参考文献

[1][美]路易·斯特拉特.走向全球化:中小企业腾飞之路[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2]李仕模.第五代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0.

[3]彭谦.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纵横, 1997.

[4]王建伟.知识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 1999.

中国发展面临“半城市化”挑战 篇9

“半城市化”产生的根源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历了从计划体制下分离和引入市场的“脱离嵌入”大转变,大大地加快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市场处于长时间的“脱离嵌入”状态,没有与社会、制度乃至文化系统实现很好的衔接或重新嵌入,从而带来许多社会整合问题。用这一观点来反观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的关系时就会发现,农村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社会,但他们主要还是在不太成熟的市场层面与城市发生联系,即使在市场层面,他们也只能在城市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难以进入城市主流劳动力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农村人口进城,一直被当作纯粹的就业者和劳动者,被局限在次级的劳动力市场,大多从事非正规就业,有限地参与城市的劳动分工,并没有与城市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实现有效的衔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这种现象被概括为“半城市化”。

从整合理论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在城市的一种社会融合,是经济活动与社会、制度和文化的相互嵌入。也就是说,城市化包含三层涵义:一是系统层面的整合,即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及制度系统四者相互衔接,而不是脱节的,农村流动人口仅仅从经济系统上被接纳,在其他系统中却受到排斥,不能说是实现了城市化;二是社会层面的整合,即农村流动人口在行动、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不存在明显区隔;三是从心理上认同于城市社会,对城市有着归属感。

“半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找到了工作,也有钱可赚。但是,最近几年以来,他们的权益受损问题、子女得不到公平教育、受到社会歧视等等社会整合问题却越来越突出。由此观之,“半城市化”并没有在三个层面上实现完全的“嵌入”:农村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也找到了工作,但是没有融入城市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在城市的生活、行动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疏远乃至不认同的感受,处在“半城市化”状态。

以往在讨论城市化的时候,往往缺少对“城市化不彻底”的概括和分析。“半城市化”概念的提出,从社会整合层面上弥补了城市化研究的不足。在系统层面上,由于没有社会系统、制度系统和文化系统的配套改革,导致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不能享受完整的市民权利,他们不能与城市居民“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权利配置错位且不完整。在经济活动上,农村流动人口只能从事非正规就业,并且没有被赋予组织权、社会保障权、发展权,比如受培训、受教育的权力等等,他们的发展能力以及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就受到了限制,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弱化和减少。在城市的社会生活行动层面,他们不能进入城市主流社会,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与城市居民形成了明显的隔离,难以建立交往纽带。由于缺乏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和理解,享受不到基本的市民权,于是,他们在城市社会中失去了话语权,经常遭到城市社会的歧视和妖魔化,成为城市社会问题的替罪羊和首选的排斥对象。在社会心理层面,由于不被城市居民所接纳和认可,反过来也导致了他们对城市社会的复杂情结,逐渐地转向对内群体的认同,寻找内群体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

“半城市化”的社会具象

与城市化相比,“半城市化”的关键就在“半”上。可以这样说,犹如一个人一只脚已经跨进门槛,另一只脚还在门外,是一种分离的社会现象。“半城市化”的社会具象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1、非正规就业和发展能力的弱化。就业非正规化是系统不整合的综合体现。按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就业非正规化是指所从事的劳动“得不到公共当局的承认、记载、保护或管理”,因此经常被剥夺了七种基本保障:劳动力市场保障、就业保障、工作保障、生产保障、技能更新保障、收入保障和代表性保障。虽然我国在政策文件和法律中也有保障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就业权利的规定,但是在实践层面,他们的就业权利很不令人乐,因为城市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位。

农村流动人口是当今中国城市社会中最大的非正规就业群体。与其他非正规就业者相比,农村流动人口有如下特点: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有效保护,经常受到市政管理部门的清理和追赶;报酬低,是城市社会的“工作中的贫穷者”;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得不到正常的休息保证,更享受不到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权利;就业不稳定,缺乏职业经历累计和晋升的保证机制。

非正规就业将农村流动人口锁定在单纯的劳动力上,使其难以享有同等的其他权益和发展机会,比如教育和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社会保障权益等。机会的欠缺和不公正,显然不利于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处在被市场和再分配权力双重弱化的处境: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越来越弱势化;另一方面由于受利益结构刚性化的影响,再加上农村流动人口缺少发言权和影响力,因此,再分配体系难以出现向农村流动人口倾斜的调整和改革,使得他们缺少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撑系统的保障。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教育系统。一个公正的教育体制是让所有人享有均等的机会,在这样的体制中农村流动人口的后代可能获得比他们自己更强的发展能力,而不是相反。尽管最近几年政府试图改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不平等状态,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比如各地政府不再允许公立学校向外来人口子女收取赞助费,但各种变相的收费仍然层出不穷;在公立学校上学的成本包括生活成本太高,使得农村流动人口难以承受;还有不少学校拒绝接纳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公立学校对农村来的孩子存在严重的歧视;他们中的不少人不能持续而稳定地在城市上学,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因为受升学的学籍限制,父母不得不把他们送回农村上学,断断续续的教育不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等等。所有这些因素严重地损害了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益和机会,他们中的不少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老师也对他们失去了信心和耐心,甚至表现出非常歧视的态度。一些进入公办学校的孩子已经因为忍受不了歧视而离开。北京一家媒体记录了这样一个女孩8岁时离开公立学校的故事:“课间操的时候,我头晕,就回到教室,他们(本地孩子)回来就说丢了一支笔。非说是我偷的。我特别难受。跟谁都没说,压在心里。我就让爸爸把我调到打工子弟学校来了。”

显然,在城市,农村流动人口本身就是弱势人群,他们的子女在教育机会上没有享受平等的待遇,加上社会的歧视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并没有因为教育而改变其父母带给他们的弱势地位,相反,父母的弱势地位反而通过各种机制传递给他们,使他们难以增强在城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2、居住边缘化和生活“孤岛化”。只允许农村人口进城工作,而没有从其他体制上接纳他们,或者说没有让就业体制嵌入到其他体制中去,其结果是,农村流动人口不能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没有能力租住或购买体面的住房,导致居住的边缘化和生活的“孤岛化”。

居住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及家庭的社会地位,中国许多城市放开户籍吸纳外来人口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有固定的居住条件。国际上对城市移民居住条件的比较研究表明,农村向城市移民,在居住上经历了逐步融入的过程:第一步并不是直接拥有自己的房子,而是先租房子住,一般租住在城市中心贫民区,然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离开贫民区,在城市边缘地带修建简陋棚户,逐渐将其改造为更加坚固的房屋。

目前中国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大多停留在租房子阶段,他们在城市基本上采用三种居住形式,即租简易房子、自搭棚屋、住在雇主提供的房子。从区域上看,他们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虽说现在还不能用“贫民窟”来描述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条件,但至少可以说他们的居住条件是非常“边缘化”的。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他们是城市低租金、非正式的房屋租赁市场的最大主顾;二是居住在城市最简陋、环境最恶劣、区位最差的房子里。

受收入低的限制,农村流动人口能承受的房屋租金大多在每月500元以下,有不少人集体租房子住,每个房间月租金100多元。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能承受得起一个人居住或一家人居住的房租负担,但租金也不会很高。由于就业和生活不稳定,他们不讲究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只要能避风躲雨就可以了,不会奢望有空调或取暖设备、洗澡设施,也不计较室内有没有卫生设施等。城中村的房子最适合农村流动人口的需要,也有利于他们的社会交往。

居住在与城市隔离的“孤岛”之中,使农村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表现为非正常化、隔离化和村落化三个方面:

所谓非正常化,是指他们的生活不稳定、不完整,他们中的不少人过着单身生活,生活在同性别的人群中,接触不到异性朋友。已婚者没办法过上家庭生活,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有的是与子女长期分离,子女在农村靠老人照看,缺乏父母的正常呵护和监督,从而产生各种社会化问题。

所谓隔离化,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只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圈子中和有限的空间里,在生活和社会交往上与城市居民和城市社会没有联系,更不能分享日趋丰富的城市公共生活。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的隔离化还表现为缺少公共生活空间,他们或者没有时间享受公共空间,或者没有能力去享受,或者没有胆量去享受。笔者在北京接触到一些农村流动人口,他们说自己从来没有去过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和长城等风景点。大多是由于没有经济条件,买不起门票,或者舍不得买。一个在北京工作了6年的农民工没有去过天安门,是因为怕到一些有名的公共场所惹麻烦。他们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因为电影票太贵了,看一场电影少则20元,不少农村流动人口一天的工资收入也就20元。

由于与城市社会相隔离,只生活在自己的群体当中,农村流动人口过着与其在家乡村庄相似的“村落化”的生活。表现为:第一,他们的交往圈局限于自己的内群体,缺少与外群体的交往。第二,他们居住在一起,形成农村流动人口聚落。左右他们交往的原则是血缘、地缘、业缘和社会身份,这为他们构建了在城市生存的社会支撑体系。如北京的“河南村”、“浙江村”、“新疆村”,深圳的“湖南平江村”,广州的“新疆村”等。

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聚居,表现出以地域为范围的村落生活模式。生活的“村落化”,一方面说明城市社会对他们的排挤,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能够化解由于城市的排挤带给他们的各种困难,由此形成了与城市社会很不相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文化氛围。

3、社会认同的“内卷化”。“内卷化”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提出来的,后来另一个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在研究印度尼西亚农业变迁时引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他遇到的情形。尽管不同学者对“内卷化”有不尽相同的解读,但是基本上还是保留着这个概念的核心含义:即在外部扩张和变化被锁定和约束的情况下转向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内卷化”的一个基本含义即:在不能向外部转变和扩张的情况下只能转向内部的变动。

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内卷化”包含这样几层含义:第一,对城市社会不认可,或者不被城市社会所认可。更多的情况是他们不被城市认可。第二,对农村社会逐渐失去了认可或者不被认可。在这一点上,更多的是他们不认可农村社会。第三,逐渐转向对自己群体的认可,或被自己群体所认可,在这点上认可与被认可同时存在。当然,这里只是说,随着在城市的时间越来越长,随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认同上已经呈现出内卷化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定型,这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过程。

城市的社会排斥是造成农村流动人口不能认同城市社会的主要原因。社会歧视、制度限制、就业非正规化、居住边缘化等等,都构成了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排斥,使他们难以认可城市社会。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马某某来自江苏农村,比其他农村流动人口幸运的是她嫁给了北京人,老公在某出版社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婆婆和公公也没有歧视她。但是她碰到的问题是,周围的人特别是丈夫的北京亲戚却看不起她。她说:我是打工妹中处境最好的,但也深受城市居民的歧视和侮辱。我所在的单位老板经常说我们是民工,没有资格和条件跟他们拿一样多的工资,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处于低等的社会地位。在家里,婆婆和公公对我很好,没有什么抱怨和看不起,但我的小姑子、我丈夫的表叔甚至一些朋友都看不起我,在他们看来,我嫁给北京丈夫,好像好处很多,似乎占了天大的便宜。

按道理说,马某某从经济、生活方面已经融入城市社会了,但是仍因为来自农村、没有稳定的职业,被城市社会所排斥。对农村的许多方面不喜欢、不认可,也是目前农村流动人口社会认同“内卷化”的另一个驱动因素。不少年轻的农村流动人口对农村社会也逐渐地疏远,逐渐地不喜欢农村社会。

“半城市化”挑战中国发展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几乎在所有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曾出现过“半城市化”现象,主要是因为农村流动人口不论在劳动技能及相关的收入上,还是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都不能马上与城市社会相适应、相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半城市化”几乎是普遍的现象。然而,纵观发达国家的历史,就会发现,虽然不少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不论在就业还是在居住、生活、社会认同上都会碰到当前中国农村流动人口所碰到的问题,但是,他们却没有遇到像中国这样的体制隔离问题。相反,发达国家不断出台一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旨在帮助这些处于“半城市化”的人口早日融入城市社会。如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政府出台廉租房政策,就是要解决这些“半城市化”人口的居住问题。经过第一代农村移民的“半城市化”,他们的子女由于享受到与城市其他居民孩子的同等待遇,所以很快就融入到城市社会,从而消解了第一代的“半城市化”问题,使得“半城市化”问题没有在第二代身上延续。

从这里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半城市化”主要发生在社会生活、行动和认同层面,而在体制层面基本上不存在障碍和不整合。相比而言,目前中国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行动和认同层面,而且更明显地体现在体制层面,是后者的不整合导致前者的不整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半城市化”问题更严重。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存在一些相对有利的条件: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农村仍具有一定的土地保障条件,与过去相比具有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这都使得“半城市化”问题没有像在发展中国家那么“激化”的表现。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人口向非农和城市流动提供了大量机会,使他们得到比在农村务农高得多的收入,特别是进城务工经商者,不仅获得较高的收入,还能享受到城市的进步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职业地位和经济地位,表现出一定向上流动的可能。与此同时,他们在农村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农地作为生活的最基本保障,降低了向非农、城市流动带来的生活风险。同时,由于城市快速发展而不断占地,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农村流动人口不断地被驱散,不断地在流动,难以在城市某些地区长期聚集,没有形成像发展中国家那样的“类国家”社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有利条件正在不断消失,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动中获得的结构性比较优势也在不断流失。首先,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和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壮大,逐渐地取代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相比,他们对社会越来越不认同,既不愿返回农村,又难以融入城市;他们对不公平现状有更多的感受和意识,对他们的边缘化地位越来越敏感,他们的相对剥夺感在增加,在行动上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对抗性和报复性。其次,失地、无地农民大量涌现,加入到农村流动人口行列,农村的土地保障对他们来说没有了意义,这使得他们失去了多种选择。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制度改革满足不了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整合之要求。长期性的制度不整合,将会使“半城市化”成为一种坚固的结构性现象,而且会“不断复制”。最近几年,国家试图从制度和政策上进行改革和调整,消除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歧视性和不公平对待,但是,由于牵涉到地方利益、群体利益的调整,因此遭遇重重阻碍,连酝酿近10年的全国性户籍制度改革也遭遇挫折,迟迟不能出台,一些省市在短暂地取消暂住证后又恢复了这项制度。制度和系统层面如此长期的不整合,透过社会行动和心理认识,使得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趋于结构化、长期化和永久化的特征,不少农村流动人口失去了完全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比如,在长时间的非正规就业状态中,农村流动人口享受不到城市社会保障,致使他们难以在城市长期生活下去;由于享受不到晋升的权利,他们在工作技能上得不到快速提高,从而限制了他们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变迁等;他们的子女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权利,从而损害到他们今后参与高考竞争的能力,更损害到他们实现向上流动的能力,等等。反过来,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行动和心理认识层面上的这种结构性的“半城市化”,又在强化着城市的制度性调整和系统性整合。由此可见,有越来越多的因素综合地阻碍着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向城市化转变。这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中国家庭面临三大挑战 篇10

近日,我国首部由政府组织发布的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国家庭正面临三大挑战:因城镇化而产生的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面临突出困难;快速老龄化给中国家庭养老带来了巨大压力;家庭发展支持政策亟须完善。

2010年,城镇家庭户数量首次超过乡村,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涉及近5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近40%。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住在城市的边缘区域,64.4%的流动人口住房内缺乏独立洗澡设施,50.7%没有独立厨房,29.0%没有独立管道自来水;流动人口长期未被纳入流入地住房保障体系,拥有住房公积金的比例仅为5.8%。

报告指出,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生活的首选,但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导致家庭内部严重缺乏照顾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在老龄社会中,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环境,因此,以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服务是对家庭养老的补充和支持。

目前,我国的家庭数量达到4.3亿户,居世界之首。但是中国的家庭政策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政策的定位不准,缺乏顶层设计和长期制度安排;政策的对象不清,缺乏普遍的专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庭政策;政策视角过窄,缺乏对家庭成员相互照顾的制度激励等。

上一篇:用户需求特点下一篇:幼儿创造力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