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搬迁

2024-05-09

村庄搬迁(精选五篇)

村庄搬迁 篇1

史洼村, 地处柘城县安平镇南端。该村是明代洪武年间搬迁至此,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因村民都姓史, 地势又较洼而得名。

到底这个村庄有多洼呢?记者看到, 这个村到处都是不规则的坑塘, 村民说, 这是为了蓄雨水而挖的。村里的一些道路就在坑塘与坑塘之间, 一到夏季汛期, 常常被雨水淹没。

村后有两条交叉的小河, 村支书说, 这两条河一条叫晋沟河, 是涡河的支流;另一条叫跃进河, 是解放后挖的, 当时还起到排洪的作用。但是后来这两条河都成了污水沟, 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按说有这两条河, 村里就不会遭受水灾, 但因村里的地势实在太低, 这两条河反而成了祸患, 河水漫入村庄, 村民们饱受水灾之苦。

2000年夏季, 曾因雨水太大, 整个村庄成了一片汪洋。“当时家家户户屋子里进水, 最深的有1米多。村民不得不挪到外面住, 不搬生命都有危险。那年, 村民的房子被泡塌了70多间。”提起来, 村民仍心有余悸。村民史军德回忆说:“当年因为水灾, 村里有418间房屋成了危房, 粮食被洪水浸泡的有10万公斤。”灾情牵动着当地各级领导的心, 河南省民政厅的有关人员、时任商丘市市长史培德, 以及柘城县的领导都到史洼村视察灾情, 指挥救灾。领导们都是坐木筏和皮艇进入村庄, 他们看到村庄的处境, 当时就对村干部和村民建议, 可以选择一个地势高的地方, 把村庄搬迁过去。

深受水灾之害的村民也想早日搬出这个洼地, 另外因为近些年河道的污染也促使地下水质变差, 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 饮用水又苦又咸, 村里患有结石、肠胃炎的村民每年呈递增趋势, 村民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然而, 搬迁一个村庄谈何容易——全村人口726人, 房屋966间。2000年以来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多次商讨搬迁事宜, 都半途而废。“中央有文件, 做事有青天”。真正让村民决心搬迁的, 是国家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 建设好农民的家园, 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 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2006年秋季, 在村民们纷纷要求搬迁的情况下, 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经过反复论证, 决定在村庄东南地势较高处建设新村。而后村民代表找到一家设计院, 对新村进行设计:按现有人口和户数, 新村占地164亩。所有居民宅基地面积相同, 房屋样式统一, 包括高度和颜色。村庄将建设绿地和文化广场。

新村建后, 耕地增加

新的村址选好了, 可是地是村民的承包地, 这160多亩地如何统一使用呢?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反复商量, 并征求被占用村民的意见, 最后决定以租用的方式使用。具体说, 就是占用谁家的承包田, 每亩地每年的租金是550公斤小麦;谁建房谁承担相应租金。租地建房的意见形成于2006年的秋季, 村民们约定:2006年秋季收割完作物后, 新村地址不再种植冬小麦。2006年秋种结束后, 新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一排排面积相同的住宅被规划出来了。但各家的位置怎么确定呢?如果大家都想住第一排怎么办?为了杜绝搞特权, 村民们通过最朴实也最令他们信服的形式——抓阄, 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到我家看看。”见到记者采访, 村民史民强热情地邀请。史民强当年抓阄抓住了第二排最西面的位置, 按照统一规划, 他当年就在那里建起6间房屋, 现在已经搬进去了。记者看到, 他家的小院里全部铺了水泥地, 并进行了绿化, 室内也装修一新, 令人赏心悦目。像史民强这样建起新房, 并搬迁入住的大概占全村的95%。这个新村的住房一律是红砖红瓦, 整齐漂亮。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红彤彤的灯笼, 洋溢着新年的气息。全村东西主干道1条、南北主干道3条, 宽均为15米, 形似一个巨大的“丰”字, 并且每排为5户, 借以预示村子每年都五谷丰登。

在全国耕地面积急剧下降的时候, 史洼新村走出了一条新路。按现有人口和户数, 史洼新村规划占地164亩, 比老村庄节约了240亩, 如果老村庄平整复耕后, 人均净增耕地0.3亩。

只要是搬到新村的农户, 老家宅基地就全部恢复耕地。到目前为止, “30年内不会再有要宅子的事情了”, 史洼村彻底解决了“空心村”问题。

新村出现, 政府没出一分钱

新村的建成也给史洼村人带来了荣耀。村民们说:“如果说是史洼新村的, 小伙子说媳妇都容易成。”

然而, 遗留在“老村”的农户在拆后的断壁残垣间显得异常冷清。这些居民大都是没有足够的钱盖新房, 多属于老人或“五保户”。这些鳏寡孤独者, 还在等待政府的帮扶和支持。

“史洼村所发生的可喜变化, 只是柘城县开展土地资源保护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商丘市政府网上这样写道, 并且还指出, 3年来, 该县国土局多方争取国家投资1.2亿多元, 先后完成了150公顷安平铁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833公顷安平远襄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842公顷张桥慈圣牛城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和1300公顷大仵胡襄土地整理项目, 认真组织实施了商周高速公路占补平衡项目。

对于首个自主搬迁的村庄更应该得到政府扶持, 然而据史洼村村委会会计史化忠透露, 到目前为止, 在史洼新村的整个搬迁过程中, 当地政府没有出一分钱。2月7日, 记者拨通了安平镇李镇长的手机, 试图从政府的角度了解史洼村以后的发展规划。记者亮明身份后, 对方以打错为由挂断了电话。后来, 该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出面声称:“现在史洼村路面还没硬化, 下水道也没掩埋, 深水井也没有挖掘, 基本设施都还未到位, 所以不便宣传。”

按照当地的说法, 史洼村属于不听话的村。因为他们是自己联系规划, 自己建设, 自行搬迁。史洼村作为一个自然村, 没有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是很难健康地发展的, 村民们希望他们的做法能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肯定, 进而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一个自然村的搬迁, 基层政府是“不知道的”。该县土管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 史洼村搬迁符合实际情况, 应该算是新农村的典型。但是如果当地政府承认了它属于新农村, 就要承担更多的资金付出, 这是问题的关键。

这显然与中央的政策不相吻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称, 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5个大的方面, 包括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建设, 才能让农村在目前城乡差距扩大的格局下, 走上一条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村庄搬迁管理办法 篇2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压煤村庄搬迁,是指为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劳动效率将井田区域内影响生产矿井采掘衔接的压占煤量的村庄实施整体或部分搬迁的行为。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各煤炭生产子、分公司。资源整合矿井由二级资源整合主体参照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三条 为了对压煤村庄搬迁工作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的统一管理,集团公司成立压煤村庄搬迁领导组。

领导组组长: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领导组成员:由资源环境管理局、生产处、机电处、财务中心、发展与建设局、审计部、法律事务部、监察处、纪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及五个工作组,办公室设在资源环境管理局。

第四条 集团公司压煤村庄搬迁领导组的职责

1、落实国家有关村庄搬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制定和完善集团公司压煤村庄搬迁管理办法。

3、研究解决集团公司压煤村庄搬迁工作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压煤村庄搬迁的日常工作,牵头组织协调、处理相关事宜,指导、监督、检查集团公司压煤村庄搬迁工作。

五个工作组为:技术业务组、预算审核组、资金审批组、搬迁实施组、监督监察组。技术业务组:由资源环境管理局牵头,生产处、机电处配合,具体负责各矿上报的压煤村庄搬迁项目的技术资料和压占煤量、采出煤量、效益的审核。

预算审核组:由发展与建设局牵头,审计部配合,具体负责压煤村庄搬迁项目的预算审核。

资金审批组:由财务中心牵头,审计部配合,具体负责压煤村庄搬迁项目的资金审批。

搬迁实施组:由生产矿井牵头,宏圣公司配合,具体负责压煤村庄搬迁项目的组织实施。

监督监察组:由纪委、监察处、法律事务部组成,具体负责对压煤村庄搬迁过程、重点环节及结果实施监督监察。

第六条 各矿要明确一名副矿级领导负责压煤村庄搬迁工作,并成立压煤村庄搬迁管理机构,其职责如下:

1、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村庄搬迁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2、按照采掘衔接计划,编制上报3~5年压煤村庄搬迁计划。

3、提前2~3年上报压煤村庄搬迁申请报告。

4、负责组织实施批复的压煤村庄搬迁。

5、负责搬迁项目的所有资料的整理、归档及保存。

6、做好压煤村庄搬迁过程中的其它工作。申请报告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地面村庄分布及占地面积、户数、人口数,房屋以及地面上相关附着物的概况。②村庄压占煤量详细的地质资料,包括压占煤层、煤量、煤层厚度、工作面布置情况等。

③环境影响分析(包括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水源井、道路、管道、线路等影响搬迁的其它设施)。

④实施搬迁工作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计算、分析。

⑤搬迁实施建议及要求:包括搬迁选址意向、实施步骤建议及时间要求、搬迁费用预估,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⑥结论意见。

第七条 压煤村庄搬迁计划及资金预算管理

1、各生产矿井根据3~5年采掘衔接汇报编制压煤村庄搬迁计划,于每年11月份前上报集团公司领导组办公室。

2、领导组办公室根据各矿上报的压煤村庄下搬迁计划汇总、编制集团公司压煤村庄下搬迁计划。

3、领导组办公室汇编搬迁预算,报送财务中心纳入全面预算管理。

4、未列入搬迁计划的压煤村庄搬迁项目,不考虑当年搬迁。第八条 压煤村庄搬迁工作流程

1、各矿根据采掘衔接安排和本矿的村庄搬迁计划,行文上报压煤村庄搬迁申请报告。

2、领导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申请报告进行讨论研究,下发批复文件。

3、生产矿井按照批复文件要求编制搬迁实施方案(包括总体设计、工程质量及安全保障、预算、工期、潜在风险及应急措施等相关内容)报领导组办公室。

4、领导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搬迁实施方案进行审核,报请领导组同意后下达搬迁实施方案批复文件。

5、搬迁实施

①生产矿井要与各级政府、村委签订搬迁协议,完成所有村民同意搬迁签字承诺,完善各类手续,并依靠当地政府,协调解决好村庄搬迁中涉及到的企业、政府、搬迁村庄和搬迁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②生产矿井与实施单位签订搬迁实施协议,明确搬迁工程的时间、进度、安全、质量、价款、结算及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③生产矿井对压煤村庄搬迁过程实施全程监督管理。

6、搬迁项目结束后,生产矿井要及时上报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7、领导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报请领导组同意后下发验收批复文件。

第九条 搬迁预算要依据省、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并结合企业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第十条 搬迁项目总费用采取包干制,原则上不能突破批复的预算总额。

第十一条 压煤村庄搬迁的新址要选择在无煤区域或井田以外,以免造成重复压煤。搬迁工作不得影响矿井的采掘衔接计划。各矿对搬迁的村庄不再留设保安煤柱。

第十二条 搬迁村庄村民迁出后,生产矿井要及时将搬迁村庄原有建 筑物推倒铲平,并派人定期巡视,不留安全隐患,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第十三条 各生产矿井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8日前将搬迁进度及资金使用等情况以报表形式报领导组办公室,领导组办公室及时召开压煤村庄搬迁会议。

第十四条 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应包括项目的批复、准备、建设、安装等情况及对应的相关配套材料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竣工项目验收采取现场验收和对费用支出资料审核的形式进行。

第十五条 各生产矿井在压煤村庄搬迁完成后,由于搬迁引起的遗留问题由各矿自行解决,集团公司不再追加费用。对出现的特殊情况,书面报集团公司搬迁领导组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对集团公司没有批复的搬迁项目或各矿自行组织实施的搬迁工程,费用由所在矿井负担。

第十七条 各领导组成员单位(或部门)要明确一名副处级领导负责压煤村庄搬迁工作。凡因工作不到位,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将按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村庄搬迁 篇3

关键词:湘南山区;边缘村庄;搬迁

2009年9月—2010年6月课题组以湘南山区的“边缘村庄”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为研究方法,对永州、郴州、衡阳三市34个县市区、623个乡镇、12910个行政村、143497个自然村进行了调研。本文根据调研所获得的第一资料,在总结分析湘南地区开展山区农村边缘村庄搬迁工作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动边缘村庄搬迁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现状分析

课题组收集到的调研资料表明:这623个乡镇共有边缘村庄2670个,占623个乡镇自然村总数的3.75%;边缘村庄面积1564.97平方公里,占623个乡镇总面积的1.59%;边缘村庄在家常住人口145129人,占623个乡镇总人口的2.72%。具体分析如下:

(一)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结构不稳定,自然灾害频发

湘南地区地形地貌山多坡多沟多,缓坡地或台地(人工梯田)多,地质结构不稳定,容易受或常受滑坡、泥石流、崩塌、山洪等威胁且治理难。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目前三市30.5%的边缘村庄已经受到过自然灾害的影响,14%的边缘村庄是自然灾害的隐患点。近几年,三市暴雨、山体滑坡、泥石流、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永州市2008年的冰灾和6.8洪灾,郴州市2007年的8.19洪灾和2008年的冰灾,衡阳市2006年的7.15洪灾和2008年的冰灾,给边缘村庄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经济损失惨重。一些边缘村庄常年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不得不举家搬迁。

(二)耕地面积少,基础设施差,居住地分散

湘南山区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只有0.66亩,水田更少得可怜,赖以生存的土地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生计,有一点耕地也是“望天丘”,粮食产量不及山下或平原地带的一半,口粮难以自给。部分村庄没有任何水利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至今还有不少地方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电话。物资进出必须依靠人力,村民出行主要依靠步行,步行到达最近乘坐公共汽车地点所需时最短时间要0.3小时,最长要6个小时。部分群众居住十分分散,不少边缘村庄零零星星地分散在坡度25度以上的山丘之中,需要走几里的山路才有一户人家。

(三)收入少,素质低,生产方式落后

村民收入低,由于边缘村庄居住分散,资金、技术、信息无法交流,形不成人流物流,人们的劳动无法升值。基本采取靠山吃山、靠田吃田的生产方式,山(田)头劳作,床头休息的休息方式。村民科学种田意识差,耕作技术水平低,生产出来的粮食基本维系居民自己生活,很少以商品形式在市场出售。大多数边缘村庄在家的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在40—45岁,文化水平低,68%是初中文化水平,31%是小学文化水平,1%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有些文化的村民都出去打工谋求生计。

(四)就学难,就医难,社会保障少

村民居住过于分散,教学网点少,部分学生读小学都要走十几里的山路。有的村民子女因读书太远,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干脆辍学在家。调查显示,离最近完小距离在5公里以上的有786个边缘村庄。由于离医院较远,加上经济困难,多数农民得了病,能拖就拖,实在顶不住才看医生。有的就搞迷信求助于“神婆”、“法师”,结果使一些能及早治愈的一般性疾病也被耽搁不治。湘南地区三市要到 5公里以外的卫生院看病的有8657户46239人,分布在892个边缘村庄。国家有些惠民政策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给农民造成的暂时经济损失要超过收益。

二、困难分析

课题组对边缘村庄搬迁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分析,发现搬迁将给村民带来了实在的利益,但是搬迁必须解决众多的问题,才能推动搬迁的顺利进行。

(一)边缘村庄的部分村民经济实力弱,迁不起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移民在搬迁中的平均费用(仅包括从迁出地搬到迁入地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搬运费、拆迁费等)每户为4100元,如果将每户移民建新房的费用算在里面的话,平均搬迁费用为12850元。事实上搬迁过程中将损坏一定的物品,搬迁后需要添加新的生产工具和家用物品,大约为1万。各地政府对移民的直接补贴很少,微薄的补助显然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真正能搬迁出来的移民大多是村中最富有的那部分人。整村搬迁的移民中部分人只有变卖迁出地的房子和家具,才有搬迁运输费用。部分搬迁农户只能靠借款建房,借贷租用别人的生产工具和购买种子化肥等,成为迁入地政府救济的重点对象。

(二)边缘村庄的部分村民思想观念旧,迁不动

部分村民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对搬迁有思想顾虑,怕搬迁后建房欠账还不起,怕到新环境适应不了,宁愿在家熬着、苦着,也不愿意改变现有环境。部分村民认为别处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舍不得老土屋。甚至部分村民认为搬迁是“家道没落”的人在外面求发展,是没出息的表现。部分村民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自主搬迁的积极性。部分村民依赖政府的思想严重,认为在现有居住环境下,政府每年都会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换了新环境可能不会有了,甚至有村民认为搬遷是政府的事情,要政府全部负责所有搬迁费用以及砌新房费用,否则坚决不搬迁。

(三)边缘村庄的部分村民生存本领差,稳不住

边缘村庄文化事业基础薄弱,教育相对落后,村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无一技之长,因此就业门槛窄,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以及自身熟悉的传统劳动技能谋生存,制约了其转移的能力。而当地政府缺少资金给予移民培训技能,每年只能提供少数的名额给移民,往往是提供一定的学费,但是往返的交通费、学习期间的住宿费和就餐费必须移民自己承担,这客观上导致移民不愿去学习,毕竟文化层次低,部分技能需要文化作基础,在短暂地培训时间内很难成为熟练工。部分搬迁的村民觉得搬迁后生存成本大,在新环境很难适应,还不如在老环境生活。

(四)政府搬迁规划欠周到,效不明

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活、生产所需的水、电、房、路、地等缺一不可,在规划与实施中不可偏废任何一项。但实际规划与实施中,部分项目规划考虑不全面,对搬迁后的行政隶属关系考虑不周到,造成迁入后农民仍归属原迁出地,农民需要远距离办理各种行政手续。导致搬迁后居民无法安居,也很难乐业。部分移民安置点的基础设施落后,移民在生产和生活上面临着许多困难。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边缘村庄的村民对移民迁入地进行了调查,如发现迁入地分配的田地贫瘠,生活用水不方便,小孩读书的学校比搬迁前要差,将拒绝搬迁。

三、对策分析

“边缘村庄”搬迁涉及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总体要求,以“有地建房、有路可走、有水可饮、有病可医、有校上学、有电照明、有田种粮、有钱可赚”的“八有”为目标,详实掌握有关情况,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对策实施。

(一)规划设计到位,落实好集中安置点建设关

规划是整体搬迁建设、管理的龙头,搞好规划,整体搬迁工作才可以有计划、有步骤,规范、有序地推进。一是制定科学搬迁规划。要把搬迁规划与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群众的意愿和不同村民经济基础,按照先难后易、因地制宜、分类安置的原则,对能达到整体搬迁的居住点,优先列入规划先行实施。二是加强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将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作为实施整体搬迁的一项重要内容,集中资金,集中项目,高起点、高标准改善整体搬迁安置点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移民群众搬进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同时积极挖掘安置村移民的潜力。

(二)调查摸底到位,解决好搬迁对象重点和一般帮扶关

移民搬迁扶贫面对的基层情況错综复杂,市县搬迁任务有轻重,乡村经济收入有贫富,群众素质有高低,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认真搞好“三区”群众的调查摸底,掌握群众搬迁意愿第一手资料,在尊重移民意愿的基础上,确定搬迁对象,登记造册、建档立卡,统计到户到人,提高群众对搬迁的参与度和知情权。对搬迁对象的选择要重点考虑情况危急的村庄,有差别地搬迁,不能一视同仁。同时鼓励和允许移民自我选择集中安置或者分散安置,建房安置或购房安置或敬老院安置,单独建房或合伙建房,本村安置或圩镇安置或县城安置,形式多样化,不搞一刀切。

(三)帮扶政策到位,把握好搬迁政策执行关

边缘村庄这些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状况虽有较大改善,但总体上仍处于贫困或欠发达状态。所以,省市财政要适时提高边缘村庄搬迁的补助标准,县(市、区)政府也要及时增加配套奖金。同时,搬迁补助资金应根据安置点房屋建设进度,按一定比例先行支付补助资金,以缓解部分农户建房资金的压力,加快建设进度。待全部建成验收合格后,再支付剩余补助资金。要建立和完善新房建设、旧房拆除及宅基复垦等激励政策。每年从国家分配到省市的各项专项资金应封闭运行,由专职机构负责管理使用、审计和监督,以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同步到位,提高扶贫搬迁工程的建设效益。

(四)移民权益落实到位,筹划好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关

要注重移民的权益,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协调好移民和安置地百姓的利益关系,对涉及农业、林业、土地等各个方面的关系通过有效办法和制度解决,在确保原有农户基本农田的基础上,依法进行调整并办理相关手续。对涉及户籍、建设占用地、城镇建设、房产税收、子女就学、土地山林等方面具体问题要有配置支持政策。加强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移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他们的科学种田意识,摒弃部分人的“以农田数量求粮食产量”的错误观点。要把对移民的培训作为移民“留得下,稳得住”和获得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来认识,教育内容不仅要包括农业实用技术,提高运用新农业科技的能力还要包括非农就业所需要的技能,增强移民非农就业能力,培养移民在城镇就业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赖波平.以“四动”解“两难”推进移民整体搬迁[J].老区建设,2008,(23).

[2]张丽超,皮海峰.生态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关于地质灾害村庄搬迁规划的思考 篇4

一、现状分析

长治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 地处山西省东南部, 与河南、河北两省接壤, 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也是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硅、大理石等40余种, 具有开采价值的20余种, 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274亿吨, 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12%。长治市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 形成了煤焦、冶金、电力、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岭上、龙塘分别隶属长治市屯留县上村镇、长子县慈林镇。岭上村处于潞安集团王庄煤矿的煤田之上, 占压煤炭500万吨;龙塘村处于龙塘煤矿的煤田之上, 占压煤炭200万吨。岭上、龙塘两村的人口均不超两千,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 并有部分外出务工, 村庄内基础设施简陋, 生活环境差。岭上村经济总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 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然而村民收入较高;而龙塘村经济总收入主要依靠采矿业, 目前正在逐步完善产业结构, 鼓励和壮大第一、第三产业的比例, 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好, 村民收入比较高。

岭上村域范围内所有村庄用地均占压煤田, 由于开采已到达村庄, 部分村民住宅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 已经严重威胁到居住安全, 用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陷, 村庄搬迁问题亟待解决。龙塘村位于山麓, 煤田处于山区, 村域内有能够调整的用地, 并且村民搬迁的意愿比较强烈。

二、村庄搬迁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一) 规划先行

村庄搬迁治理的前提必须根据规划村庄的性质和产业发展方向, 因地制宜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保护好生态环境, 协调好发展与生产的问题, 促进村庄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增加村民的收入。规划同时应重点解决村庄安全建设, 防止山洪、地质塌陷等危及村庄安全的问题, 继续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 特别是做好村庄的污水、垃圾治理工作。本着节约的原则, 充分立足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房屋和设施建设, 通过规划的编制以及实施, 扎实有效地推进村庄迁址治理的进程。

(二) 土地治理实施方案

依据已经审批的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长治市政府的有关规定, 搬迁村庄必须编制土地整理实施方案, 并且严格控制用地指标, 要求旧村土地复垦与新村建设挂钩, 新村建设用地不得超过拆迁旧村面积的70%, 旧村复垦土地的质量、数量和时间必须达到验收的标准和要求, 异地占用土地的必须签署相关协议文件。

岭上村由于村域范围内已经不适宜建设, 为避免出现新的地质灾害, 需要异地搬迁。其搬迁占地选址涉及到中华村、呈寺村的土地, 经过县、镇两级政府的协调, 三个村庄达成共同意向, 占地25.47hm2, 人均150m2。

龙塘村的搬迁选址就在其村域内, 根据具体指标进行建设, 占地12.43hm2, 人均145.38m2。

(三) 建设工程管理

村庄建设涉及民心, 项目建设过程必须严格把关, 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建设项目必须设置项目管理机构, 从项目的招标、材料的选择、质量的监督等方面严格把关。建设项目确定后要选择资质等级高, 技术过硬的施工单位建设, 项目管理机构对项目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督, 项目管理机构要建立健全工程质量安全巡查等制度, 确保建设项目安全、节约。

三、村庄建设规划

(一) 岭上村建设规划

1. 社会经济发展

针对长治市、屯留县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部署, 岭上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 着力建设经济作物种植基地,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技术, 逐步建立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岭上新村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紧临新208国道) , 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促进增收, 从过去单纯向土地要粮食变为开展多种经营, 增加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积极发展采摘、观赏、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业, 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

2. 新村总体布局结构

新村选址在新、旧208国道之间, 长邯高速公路北侧, 同时新、旧208国道预留50米宽的防护绿地, 长邯高速公路预留100米宽的防护绿地。整个新村格局为方格网状, 东西向、南北向各有一条主干路, 形成了整个小区的大“十”字型结构。规划两个出入口, 西侧出入口位于新208国道, 为主出入口, 东侧出入口位于旧208国道, 为次出入口。新村的公共设施分布于东西向主干路上, 包括村委、小学、文化活动站、舞台、小超市。集中绿地位于东西向主干道上, 同时, 每个居住组团中也分布相应的绿地, 散布在整个新村之中。

3. 住宅建设规划

村民的住宅分为两种, 即二层住宅和六层住宅, 以二层住宅为主。二层住宅建筑面积分为140m2、180m2、240m2三种, 宅基地为180m2, 南北长18m, 东西宽10m;六层住宅建筑面积分为100m2、120m2、140m2三种, 在用地北侧布置六层单元楼两栋。住宅建设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为核心, 同时调整住宅建设结构, 体现住宅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 满足各阶层居民的需要。

(二) 龙塘村建设规划

1. 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龙塘村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采煤业, 本次规划将龙塘村整体搬迁是为了满足村内煤炭资源进一步开采的需要, 在今后一段时间第二产业仍然是龙塘村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但在未来的村庄经济发展中仍然将主要依靠农业的发展, 因此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结构将是未来村庄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

在优先发展煤炭开采业的基础上, 龙塘村以不断完善第一产业的结构类型, 尤其是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来扶持第一产业的发展, 使得村民的经济收益更加多样化, 从而繁荣农村经济。

龙塘村现状产业主要是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内的第一产业和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而煤炭开采业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根据产业的分布又将村域范围内的用地分为主要的四部分, 即耕地 (647亩) 、工业用地、林地和村民居住地。

2. 农村社会发展规划

在新村的北部规划了龙塘村公共设施, 满足农村的风俗习惯, 同时布置了文化活动广场, 方便村民看戏以及进行各种活动;在新村的中部规划了文化活动站, 同时在其内部布置了幼儿园。

3. 村庄建设布局规划

根据现状地形和用地情况, 新村规划总体布局呈“两轴、一心、一带、四片区”的结构。

两轴:即新村东西和南北两条主要道路形成的轴线, 其中东西轴线为村庄的一条景观轴线, 南北道路形成的轴线主要是起到连接村庄南北交通的作用。同时在两条轴线的交点设计了环形交叉口。

一心:在南北向交通轴线的北端规划了村庄的公共设施, 通过轴线将人们的视野集中到北部的行政中心。

一带:即为东西向景观轴线两侧形成的绿化带, 公共绿地和文化活动站及幼儿园结合布置, 美化村庄环境、改善村庄景观。

四片区:两条“十”字轴线形成的四个居住片区, 住宅均设计为两层独立院落的联排式住宅。

“两轴、一心、一带、四片区”共同构成了龙塘新村的空间格局, 两条轴线将村庄的各个部分有效的连接起来, 使得全村紧凑有致。

本次规划新村的建设用地规模为13.02hm2, 严格按照新建村庄占用的土地面积不超过旧村面积70%的政策执行;由于新村所占用的土地为村庄现状的耕地, 所以要对现状村庄居住地的用地进行复垦, 复垦的耕地面积不得少于规划新村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1) 居住用地规划

本次居住用地规划住宅为两层独立院落的联排式住宅, 在规划过程中注重住宅的协调配合, 充分利用龙塘村的居住用地, 用地为8.63hm2, 占总用地的66.28%。

(2) 公共设施规划

结合龙塘村的现状, 公共设施集中布置在村的北部, 包括了村委、舞台等设施, 占地面积0.64hm2;在村的中部规划了文化活动站, 占地面积为0.17hm2, 布置了老年活动用房、青少年活动室、幼儿园等设施, 公共设施用地占总用地的6.22%。

(3) 绿地景观规划

绿地景观规划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以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导, 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系统, 为村民提供休憩娱乐场所。

在住宅的四周以及村庄内部主、次干路的两侧均规划了绿色景观带;公共绿地包括有景观轴线两侧的绿地和村庄北面的公共绿地空间, 它们很好地将绿色渗透到住宅院落中。公共绿地总占地面积为1.37hm2, 占总用地面积的10.53%。

(4)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规划系统采用的是棋盘式的路网系统, 村庄干道将整个路网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高效、便捷的道路网系统。

规划将道路分为干路、支路和巷路三级。干路红线为15米, 道路断面形式为3m (人行道) -9m (车行道) -3m (人行道) ;支路为7米;巷路路面宽度为5米。

四、结语

通过对地质灾害村庄的规划搬迁, 笔者认为村庄搬迁应由县级 (市、区) 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镇 (乡) 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规划, 逐步搬迁。村庄搬迁费用应由利益相关单位承担, 村民仅承担部分住房费用, 绝对不能增加村民的负担。规划、建设、土地、农业等相关部门参与规划的审查, 同时应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 因地制宜编制规划, 突出村庄的地域特色。

村庄搬迁 篇5

我区迅速启动2014年采煤沉陷区村庄

搬迁安置任务

根据全市采煤沉陷区搬迁计划的安排,2014我区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建设任务涉及泥河镇、芦集镇、贺疃镇3个乡镇,7个自然庄,1770户、6195人。区政府及时分解任务,明确各有关乡镇于2014年8月底前完成人户核查,11月底完成项目立项和规划选址工作,2014年年底所有工程按时开工建设,保证2014年新增项目实现市政府要求的“当年任务,当年开工”的工作目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村庄搬迁】相关文章:

通许未来搬迁规划村庄04-23

村庄村庄规划范文05-24

搬迁通告04-22

搬迁标语05-12

搬迁总结05-20

企业搬迁05-20

移民搬迁汇报04-08

厂址搬迁通知04-12

搬迁揭牌仪式04-15

公司搬迁贺词05-10

上一篇:真正的3D技术下一篇:模糊隶属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