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性

2024-05-09

多学科性(精选十篇)

多学科性 篇1

一、学科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在我国取得了飞跃发展。1978年,厦门大学率先成立全国首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接下来,高等教育研究在组织和生产上开始了规范“旅程”。1980年《高等教育研究》杂志创刊,1983年高等教育学正式进入国家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目录;198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1984年第一本高等教育学专著 《高等教育学》出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正式列为二级学科,并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就这样,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革新铺平了日后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深知识生产逐渐专业化,另一方面又依靠学科形式的专业组织来连接各自分散的学者。代表学科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使涉足高等教育的学者们互通讯息,也是建制期间领导权力的竞技场。而期刊《高等教育研究》 提供了有关学科评估学者研究成果的途径,如果作为学科要对自己队伍中的成员行使权威,这些机构就提供了所需的评审机制。参照学科制度化的历史经验,一个研究领域能否作为一个学科大致取决于以下标准:专业协会;代表人物;经典著作;专业出版物;专门研究机构[1]。从这些共享标准、价值观来看,高等教育研究在组织结构上相对较为成熟,对高深知识提升提供了一种社会共享与认知的网络,学科亚文化渐具雏形,正努力地打造自己的语域。

学科建制为学科制度的成熟提供了诸多支持和保障。由于受学科建制思想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生产充分体现了区分不同研究学术团体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人员、观点与研究内容。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期刊控制了认可和传播的媒介,高等教育研究的著作层出不穷,涌现出一大批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我国的学科设置是政府行为,并不考虑设立学科的学术合法性问题。高等教育研究从外部建制层面入手增加合法性,正是中国教育管理集权制的充分体现。有意思的是,为了在资源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学科取向的高等教育研究拼命地加固已有的边界。一方面,扩大学科知识权力,在学科内外部加强批判和自省;另一方面,集中表现为高等教育学科本身达到一定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形态,可以作为课程在大学出现,研究者为机制、程序和各种技巧所臣服,不断被客体化。

正如律师、医生一样,高等教育研究尽可能使学科内的工作者取得在自己领域内的认知排他性, 他们努力地保护着自己的边界,因为“构建学科体系并使之不断完善是一门学科得以立足、成长、获得学术界‘公民权’的根本”[2]。在大学里,学者们的聘用、教师的确定与晋升都是基于所在学科的学术标准,这其实是一种规训技巧。从事特定知识领域研究的学者团体不断壮大,学科不再仅仅作为地方性社团存在,它还是同一学科社团联系的枢纽。

学科是可以为分歧进行争辩的语境。许多高等教育研究追逐着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围绕着改革内容而进行,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的“热点趋向”。当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如火如荼进行时,人们就对高等教育研究从理论上对“热点”问题作出分析与应答抱有期望。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热点的频繁转换导引着高等教育研究学科性的发展。

对待高等教育研究建制的发展与演化,我们需要坚持一种有限的预测观。“沿着我们的战略路线行进时需保持着非常的敏感,因为新的事情和出乎意料的未来使我们重新思考、评价和策划我们的未来目的地。”[3]学科不仅影响大学的架构,而且会影响到学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模式、通过传播成果而得到的回报等。高等教育研究是个松散、分布广泛的学术群,它“欣然吸收相邻的知识领域的概念和方法”,结果在边界渗透攻击下失去领地。尤其是学科边缘性实践活动的“活跃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边缘性的创新工作改变整个学科景观。高等教育研究许多问题的解决要求来自两种或更多学科领域的学者们进行通力合作。几乎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研究学科的标准和边界,因为学科之间自然而然的知识的互通、交叉和融合,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断进入学科的新成员也会改变这个学科,跨学科工作就发生在逐渐统治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组织与思维的学科表现形式之间。

二、高等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

当今社会,知识的应用环境和知识生产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研究每天都在经历着众多领域的推拉和强大的新概念、新范式的拽扯。 高等教育研究理应对产生的特定现象有新的理解, 想在前沿领域有所突破,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需要综合的方法和技术合作,通过学科间互借理论,在与各学科之间共同交叉的范围中开发出 “新的领域”。所以,高等教育研究必须积极应对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规训制度都是尝试消除学科化所致的难题和改变知识的学科规训组织形式,不管它是为了整合性还是工具性原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合理化模式:基于“需要”和“复杂性”。高等教育发展波及诸多因素,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自然符合跨学科规训的模式。学术期刊的数量,学术出版的速度、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数目与类型以及庞大的研究主题与问题集群的增加,无不应验了这一实际。

高等教育研究借助整合过程、学科角色和交流行为三种形式进行着跨学科研究。整合过程局限在应用原则上,来自不同学科的话语渗透改变了研究对象,学科结合过程本身带来了差异,借助于各类项目研究中心、交叉研究计划进行跨学科研究, 顺应变成了一种微妙的合理化现状。

现代社会人们对大学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期待高等教育研究能解决那些影响深远的问题。学术研究人员生产出这种期盼的成果,常常是运用跨学科手段。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帮助。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和潘懋元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可以看作典型的例子。依照拉图卡及阿拉姆的两种跨学科类型学解释,研究者借助对于多种学科关联主题研究,可以突破单一学科对主题批判性研究的局限性。研究者关注从其他学科借用知识应对社会现实环境的需求,生产出富有社会活力的知识并在制度结构具有内在的合法性[4]。高等教育研究这种整合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与跨学科构成的现实不谋而合。

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角色不完全是非此即彼, 学科或者跨学科,不是对立的。跨学科是通过垂直的深度、水平的宽度和综合的广度来完成的。其中,深度是指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宽度是指多变量和多视角的综合研究,综合是两方面同时进行的一系列整合行为,创造出一种学科互涉的结果。高等教育研究的跨学科角色通过近年来研究成果数量的激增暴露出“一览无余”,从期刊发文统计结果来看,跨学科活动占到六成,各类研究项目立项也不乏它的身影,可见研究者对它的认可非同一般。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角色转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早先进入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习惯了相关的学科标准, 这些文化准则已深深嵌入他们所有形式的学术行为。即便是他们转向其他相关学科求助于它们的知识建构,起作用的学科也只是一种被动的建构而不是一种积极的因素,此时的跨学科活动结果是不容乐观的。受过跨学科思想影响、后来进入高等教育研究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往往会参加各类专业协会、借用某个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收集资料,甚至与多个学科的学者们合作进行课题研究,此类活动中,跨学科工作的整合性综合特征就表现出来了。

既便是借用其他学科观点,人们通常不愿放弃按照自己学科和专业的通常做法解决问题。实际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问题转化成每一门参与学科的特定语言作为起点,反复运作。因此,整合的结果是综合的、磋商性的,是一种有效的交流行为,“视角改变如同进入另一种文化”。借用其他学科的观点研究高等教育问题,是当下流行的做法, 近乎是种学术“时髦”。高等教育研究跨学科的交流行为往往表现为借用对方的研究工具、邀请多学科参与、整合多学科知识等方面。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工具较为普遍,如实验、建模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得到运用;邀请多学科参与研究一个问题,通过社会科学来分析研究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问题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例。整合多学科知识,以生产出在制度结构内的合法性的知识,用于解决显示的问题。

这一光鲜的背后隐藏了学科建构者的多少无奈,他们积极地勾画学科疆域,描绘出“领域”和“前线”,时刻准备着与其他学科观点对话,哪些要排除,哪些可以引进。

我国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与西方截然不同。 西方高等教育研究是从问题出发,各学科学者如果倾向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某个问题,会结合所属学科进行,如经济学关注教育经费投入与产出、学生就业问题,那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经济学家就会主动进行跨学科活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是教育政策的产物,跨学科研究处在一种外生性水平,“跨学科性需要以认识论发生变化为前提,且这种变化体现在具体研究结果的呈现及对未来工作产生的意义方面”。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因此,除了现实高等教育问题的刺激之外,还必须得到大学、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资助。

当高等教育研究目前在纯粹知识的地位上无法与老牌学科相比时,明智的发展策略是进行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应用研究。实际上,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本来就是“应用软科学”,即具有实用性、功利性、注重专业(或半专业)实践等特点[5]。高等教育的问题研究可以丰富高等教育知识,更是顺应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知识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人类的知识建制也在不断变化。学科模式不过是19世纪的产物,“19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就在于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即创立了以生产新知识、培养新知识创造者为宗旨的永久性制度结构”[6]。高等教育这种学科模式的知识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学者们结合自己的学科专长共同努力解决一个领域内跨学科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与多学科个体参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是不同的,“没有按照学科的观点限制研究的主题、理论、方法和政策含义,相反,它把对政治家和实践者提出来的公众讨论的问题具有最高解释力的不同主题、理论和方法都结合了起来”[7]。竞争型的合作研究中心成立是吸引学术界的地方,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有助于从事政府期望的应用研究,从而获得政府的认可。因此说,这种研究取向将为高等教育研究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总而言之,消除学科边界使知识能在多处得到重用。高等教育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不胜枚举,如研究者借用某个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提高自己研究领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等,尤其是创新型学者常常跨越了多种边界,生产出来诸多跨学科知识对高等教育发展有极大影响。新的学科互涉话语在当前理论和实践中逐渐强烈显示出来。高等教育研究反映了现代性的时间困境,一方面,它一出现就进入学科文化,但它还是需要学说这个文化的语言;另一方面,它一出现就进入的这个文化先于它存在,于是它无法将其前在性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它只能处理其语言碎片。

三、高等教育研究走向非学科性

“非学科”是一个狡黠的概念,英国哲学家S·Toulmin对此持否定的看法,但它对于激进的学科互涉者来说是一种立场。Toulmin的知识范畴分类里面,“非学科”活动主要由个人而不是公共的或集体的目标来导引的。“非学科”活动一般关注具有多元价值的问题,所有学科都应该与它们的“非学科”维度、研究者和所生成的知识的作用相关联[8]。照此理解,高等教育研究如女性研究,也是 “非学科”。

关于“非学科”的提议,是基于一套强调高等教育事实的多样性和关联经验的高等教育研究价值判断,这一判断跨越了学科边界,因而高等教育研究转向与其他学科一系列的对话,新的教育实践形式带来新的知识门类。

西方学者们认为,就高等教育而言,它无需成为一个学科,只要存在问题,就可以开展相应研究, 因而认为“高等教育研究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德国泰希勒教授认为它符合三个特点:“以主题为基础;不仅为基础研究贡献力量,又要为应用研究出力;制度基础更为脆弱。”[9]在吉本斯等人看来,由于新的知识模式扩散,“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而让位于更加开放的组织机构,在新的组织机构中各种不同的知识和竞争又以全新的方式联合或重新结合起来”。对传统学科研究解决高等教育问题过于狭窄批评的声音增多,渐渐地,科研人员认识到他们是在一个领域而不是一个学科中工作。

专业化已经被今天的知识领域排除在外,知识视野也扩大到新的经验领域和现象领域。新领域中不断增加产生出新的知识范畴,它们填充在已有学科之间,渗透进了认知结构本身,使得这个时代的秩序趋于多元而不是统一[10]。当边界跨越已经成为知识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时,教与学、研究与学术以及服务工作不再是一个外围事件,它们把学科内部与外部密切相连。

高等教育研究迅速成长难以逃脱大环境的裹挟,与其他学科紧张有序地进行边界作业,从理论提出到实践的合法化,再到对其实施结果作出评价,从借鉴研究工具、方法,到形成新的混合学科, 每一种活动的性质都包含在边界划分与混杂性的关系中。

帕克森曾用力度和亲密度两个术语对学科借鉴关系进行分类。他认为,借鉴有时对原学科没有影响,有时被彻底同化,总之当不同学科碰撞时,一种横向整合过程从理论讲就开始了。这一过程不断强化被视为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改变了知识构造学。学科范畴的嬗变使领域界定变成了一个理论问题,而不是一个传统的协议事件,它规定了一个新的核心领域,暗示出一种新的劳动分工,重新配置资源,重新规划体制结构,重新界定认识论和本体论前提[11]。目前,高等教育研究正是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它的非学科性道路上“闲庭信步”。

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性”受到“重创”,圈内人与学科之间形成的历史契约逐渐变得松散。学科互涉进程对学科建制的封闭性产生了不可预料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的人被吸引到高等教育研究中来,这些人改变着高等教育研究的取向, 知识发现的竞争愈发激烈,由专家主导的文化陷入危机之中,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性合法地位“摇摇欲坠”。

然而,回到知识能被包容进去的传统分类是不可能的,但这又不是一个学科互涉研究取代的传统系科的问题。更可能的是,高等教育研究边界继续存在,但里面蕴含着一个永恒的危机,一个已在努力吸收新的文化研究的危机。

高等教育研究的跨学科领域项目是在回应———有限地回应———实践的需求,即直接服务于感兴趣的发起人及有支付能力的赞助者。这些学科互涉回应不是由于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需求而出现的……其直接本质在于惯例而不是对其时代需求的敏感[12]。不难发现,这里隐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如何才能更好地摆脱狭隘的局部兴趣,这些兴趣使环境、教育问题和其他混合范畴成为一种更具竞争性的特殊兴趣,而不是一般的兴趣呈现。比如,研究者觉察到了知识结构不适度的地方就应改变这种流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领域。

高等教育研究的“非学科性”从一种思想发展成一系列复杂的活动,包括其主张、活动和结构,它是对正统的挑战,是变革的力量。现在,它是学术意识的一部分。“非学科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但真正在制度化背景下实现它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知识正日益学科互涉的论争引起了公众的反响,尽管高等教育研究愿意恪守自己的领域。“界定一门学科与其相关的邻近学科的关系的过程本身意义有限,而且,应当被仅仅视为解决其他更基本问题的初步开端而已。毕竟,学科边界并不是仅仅作为地图上的一条条边界而存在:它们表示各自所拥有的学科地域,这些学科地域可以慢慢被蚕食掉、被殖民化和被重新分配。”[13]其实,学科分类只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有的学科防护松散, 来去自由,因而所有学科边界中存在较多的越界行为。高等教育研究向其他领域一样,边界在最近几年也发生了变化。政府对高等教育干预更多,对高等教育研究行动的要求、经费支持方面的压力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等都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改变了与其他学术领域联系的方式和一些思考方式。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仍然存在争议。比较教育家奥利维拉也曾有这样的论断:“一个教育家并不像科学家那样容易被接受,除非他接受过其他学科领域的正规训练。”[14]很明显,高等教育研究就更难得到这种学科地位。实际上贴有“高等教育研究”标签的学术部落既是一个有个体与机构自愿组成的学术团体,又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由单个人组成的群体。它与其他学术部落发生关系,导致交互影响的混合产物。

众多的学者进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从不同的立场关注高等教育系统发展,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必然更加丰富。在某种程度上,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丰富”可能在许多方面会导致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缺少内在的生机和活力,缺少进一步发展的理论空间。高等教育学本身话语的长期被忽视,来自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往往会成为专门领域的专家,如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社会学等领域。

学科知识过度专业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学科分化以“高度综合”姿态登场,产生了名目繁多的学科。相应的,学科的内涵和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 “广泛的学科性和多学科性都可以被看做某种程度上的非学科性。”[15]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包含着一定的非学科思考。用经典学科的标准把高等教育研究排除在学科门外。社会学学者研究高等教育,其研究成果是社会学的成果;同理,经济学学者研究高等教育,其研究成果是经济学的成果,这种其他学科学者所展开的高等教育研究,根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跨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仍然是单一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甚至不是“高等教育研究”,而是社会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等。

“教育研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领域和学科的发展”,它们的作用在于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或方法论服务。“教育研究课题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它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庞大结构体系,单单在一个学位培训项目里包括这些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16]无论是从中外高等教育研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还是从现代高等教育研究涉及的问题领域来看,未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要靠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交流生产出新知识来补充力量。

此外,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学科背景、职业背景的广泛性在“非学科性”上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这些人员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加上丰富的实践经历,高等教育研究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众多人员的参与,因为缺少基本学术范畴、学术规范而形成的庞大规模出现了“泛化”现象。学科发展应适应当前的学术大环境,高等教育研究不能刻意去追求,它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非学科性”的主导地位。高等教育研究的使命变化应当服务于公共利益,而不应主要建立在学科声望阶梯上晋级的抱负。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2]胡建华.潘懋元先生之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0,(8).

[3]谢彦红.复杂性思维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

[4]霍利.理解高等教育中的跨学科挑战与机遇[M].郭强,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15-17.

[5][13]比彻·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9.63.

[6]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9.

[7][9]泰希勒.高等教育研究:一个多学科研究的案例[J].叶赋桂,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

[8][10][11][12]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姜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5.71.102.113.

[14][15]贝磊.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跨学科性及非学科性[J].肖玉敏,译.全球教育展望,2004,(9).

语文学科质性评价 篇2

本次测试中你的分数让人眼前一亮,你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看得出你的功夫下在了平时,稳扎稳打,学习上丝毫不肯松懈。基础字词辨析与运用上你鱼如得水,在语言积累和句型仿写上你讲究技巧,在阅读理解等语文要素中你能点石成金,在习作表达上更是你施展本领的舞台。优秀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都与你良好的学习习惯分不开。你是个优秀的孩子,更要戒骄戒躁,稳扎稳打,砥砺前行,发挥好榜样作用,我们期待遇见更优秀的你!

11-20名学生语文学科质性评语:

在本次测试中,你的成绩有了进步,我相信你一定付出了不少努力!根据本次试卷上的表现情况分析,你在“看拼音写词语、修改错别字、辨别词语、语言积累、句型仿写”等“语言积累运用”性知识点掌握较好。在“阅读分析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写作实践”等知识点掌握程度欠佳,请认真查找原因。我们建议你多阅读多表达,保持良好的做题习惯,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及时提问。你是一个聪明认真的孩子,在改进中提高自己,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1-30名学生语文学科质性评语:

在本次测试中,你的成绩比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我相信考试前你一定付出了不少努力!相信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可以取得更大进步!根据本次试卷上的表现情况分析,你在“看拼音写词语、修改错别字、辨别词语、语言积累、句型仿写”等“语言积累运用”性知识点掌握的相对较好,但还不够扎实。在“阅读分析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写作实践”等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欠佳。我们建议你多阅读、多积累、多表达、多写作,多思善问。你有很大的潜力,要充分发挥出来,希望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加油!

31-40名学生语文学科质性评语:

在本次测试中,一定你的成绩有了进步,我相信你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可以取得更大进步!根据本次试卷上的表现情况分析,你在“看拼音写词语、修改错别字、辨别词语、理解词语、句型仿写”等“语言积累运用”性知识点掌握不太扎实。在“阅读分析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写作实践”等方面还需要多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我们建议你多阅读多积累,多进行习作尝试,善于整理错题,多总结反思。你是一个勤奋的孩子,希望你再认真刻苦一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加油!

41—50名学生语文学科质性评语:

探究“对外汉语”的学科性 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学科性;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汉语在世界受到了重视,逐渐的兴起。为了增进与外国的联系,让外国友人对我们国家的文化语言有一个更好、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了我国的一项事业,非常的受国家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就需要集资教师的力量,所以,一般由对外汉语专业来进行人才的培养。

一、对外汉语学的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学事业的发展,对外汉语的教师比较缺乏,这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从开始实行“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制度到现在,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完汉语教师非常的少,其中这些极少的教师都留在了我国的正规学校,非正规的学校基本上是没有的。国外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开设,更是缺少教师,甚至是只要是中国人就可以担任教师一职,更窘迫的是,只要在中国经过短期的训练就要上台讲课。由此可见,是多么缺乏对外汉语学专业的教学人才。

目前,对外汉语学正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社会的需求量比较大,另一方面是学生无法分配出去,总之,存在着许多的原因。在对外汉语这个专业成立之后,各种专业的教师机构都人满为患了,许多人想要进入教师这个职位都进不去。随着我国的教育机构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各大高等院校的用人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想要进入高等院校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对外汉语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科”,但是,这个学科的性质与内涵让大多数人心中没有什么印象,这一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不能说清楚的。所以,我们要对“对外汉语”进行一个正确的学科定义,这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需要,也是对外汉语学可以在未来更好的发展。

二、对外汉语的名称

在发展对外汉语专业的时候,要为“对外汉语”解决一个名称的问题。如果“对外汉语”它本身的名称就不合乎情理,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建立对外汉语这个专业这么长时间以来,它的名称问题一直存在着问题,没有得到改善。有的人认为“对外汉语专业”这个名称不同,应该改成“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所以,一直影响着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

三、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进入学科体系

自建立对外汉语专业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取得了许多的好成绩,成为了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专业,但是在学科体系中却占据着很尴尬的地位。在我国,本科教育的学科体系与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体系是不一样的,而研究生教育专业饿的学科体系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代表。这个学科体系分为三种学科,但是只有进入到二级学科体系中,才能算得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实际上,这样的学科体系尽管很难被对外汉语界所接受,但是并没有不合理的地方。从整体上来看,对外汉语教学只是二级学科的一个分支,所以不能为其设立专门的学科。

四、汉语和汉语学

一个学科,它的语言学有许多的分类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是通过“语言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我国,语言学科的建立遇到了学多的困难与阻碍。语言学科就是代表语言学,而汉语学科代表的当然是汉语学。现在,我们也可以把汉语学和汉语语言学的意义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解释,二者的意思相同,知识名字不一样而已,汉语言的提出为汉语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五、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学

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以前是不一样的,以前只关注教学过程,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事业也是专业,同时还是一门学科,我们还要把这三种不同层面的对外汉语教学区分开。

作为事业,对外汉语是国家与民族的伟大事业,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这是一个工作领域。这个工作领域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如教学、科研、管理、宣传等。它还涉及到政府、教师、学校等等。

作为专业,这个专业指的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资格的本科专业,它不是一门学科。对外汉语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由语言学、文化、教育学、心理学等组成的。

作为一个学科,它有自己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和任务。它的任务是为我国对外汉语事业、汉语传播和教学工作,培养教学与俺就的人才。对外汉语现在正处于初级阶段,它主要的任务就是明确目标与对象,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学和作为专业的对外汉语学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内部组织上。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目标,如对外汉语语法学、对外汉语语音学等。在对外汉语学的研究中设计了许多的学科知识,但是依着学科的主体说还是广义的语言学。所以,培养学科队伍的时候,一定要强调语言学,尤其是现在汉语基本功的练习与分析能力。

对外汉语学在它的教与学的探究方面,要利用各种理论与实践探究的成果。但是对外汉语的学科性决定了它的只是汉语不能划分到教育学的范围为之内,成为了教育学学科的一个分支部分。

六、对外汉语的学科性

许多人对,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句话有误解、偏见。认为高校把汉语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就是对外汉语学科。但是这只是属于非学历的教学体系。把“学科”和“事业”混为一谈。学科要有明确的内容与完整的一个体系,还要具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学科与专业,它们两个意义是不一样的,专业包含许多的学科,如中国文学以及文化学等等学科。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是由内到外五部分构成的,这五部分主要是决定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建立,同时也决定着对外汉语教师对知识认知的基础。对外汉语除了满足各方面的任务以外,还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完成自身所携带的任务与发展。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学科,就要具备学科哲学、学科理论、应用理论、应用实践四个层次的观点。建立了不同层次的观点、体系,我们就要对对外汉语与其它学科区别开,有一个不同的目标与要求。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时,要注重培养的对象与培养方式。此外,还要拥有一支强大的理论建设队伍,这些都是作为一门学科所必要的。

七、对外汉语学的学科体系

学科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独特性,还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它本身,所以要对汉语有一定的重视。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也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果。在强调对外汉语学科性的时候,一定要把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研究区分开,不要混淆了二者的性质,因为它们之间的学科性质是不一样的。

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是对外汉语学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注重的是应用与实践,但是,单单只有应用于实践是不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过去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研究体系,只是对学科的结构域理论进行研究,这一体系自身就是有着缺陷的,他爸自身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其他的学科体系之上,影响了其他学科体系的发展。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实践性与应用性都非常的强大,在研究中要注意实践的手段,不要急于追求完美。在语法研究中,对外汉语教学主要研究教学的语法,强调语法的规范性与规定性。

随着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渐渐地变得密切起来,为了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交际发展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科。在与外国友人对外汉语交流的时候,要把宣传和推广本国文化作为主要的目的,让外国友人在接受我国语言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外汉语学科的跨文化交流包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的进行了解;中外文化的交流对目前国际交往的影响等等。

结束语:

学科的建立非常的重要,对外汉语在教学事业中的“名”需要大家重新的定义。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随着这一事业的不断发展,重新的为“对外汉语教育”命名,这不仅解决了这个名称的不同,也为它的学科地位找到了新的出路,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潘文国. 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13.

[2]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4.

多学科性 篇4

1 商务英语 (Business English, 或BE) 的学科定位和专业特点

要解决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和英语的融合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和专业特点。我国目前多采用传统语言学理论和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或ESP) 理论对商务英语进行定义和研究。大部分研究者把它列在一级学科“语言学”门下, 按“语言学—英语语言学—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这一顺序把它列为其中的四级学科。这种学科定位是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也有部分研究者把它列在一级学科“经济学”门下, 按“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国际商务—国际商务英语”这一顺序把它列为其中的四级学科。与此同时, 以莫再树等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以语言经济学, 即“学习第二种语言 (或外语) 是一种经济投资”的理论对商务英语热潮进行分析。不同的学科定位将决定融合的方式和效果, 因此不同的大专、高职、本科院校及社会办学机构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学科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本研究建立在第一种学科定位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 商务英语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具有特殊性, 这赋予了它不同于其他专门用途英语及公共英语基础学科的专业特点。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 Brieger (1997) 提出商务英语应包括语言知识 (language knowledge) 、交际技能 (communication skills) 、商务专业知识 (business professional content) 、管理技能 (management skills) 和文化意识 (cultural awareness) 。不难看出, 商务英语是一门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的学科。这也要求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和设计中体现多学科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融合性。

2 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和理论概述

商务英语教学中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得以实现有赖于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探索和研究。林添湖教授曾明确地指出, 商务英语是一种必须“因需施教”和“因材施教”的专用英语分支, 其成功的教学有赖于事先对学习者的需求做实事求是的分析。近年来,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对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和理论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和研究。例如, 李丽进行了将内容教学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或CBI) 理念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发现接受CBI教学的实验组在后测分数上显著优于接受传统教学的对照组。王鲁南、段靖研究了案例教学法 (Case-study method) 在商务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基本原则、教学程序, 并提出案例教学的最大难题就在于对双师型教师 (兼备商务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知识和扎实的外语功底和课堂教学能力) 的需求。吴丽、陈婔探讨了项目化教学 (Project-based teaching) 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明确了案例教学实施的主要步骤, 即:选定项目题目、制订项目计划、实施项目内容、提交成果并评估。

这些研究和探索无疑对商务英语学科的深入发展和相关教学模式的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广大商务英语教学工作者具有启发和引领作用。但总的来说, 如何将多学科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融合到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中这个问题是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和理论研究中不可避绕的问题。

3 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探讨

商务英语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本研究以商务英语听、说、读、写的具体语言知识教学为切入点, 融入商务技能的体验, 采纳剑桥商务英语中级教材、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用书等素材, 针对在校学习商务英语二学历的本科大学生群体的特征, 探讨如何将多学科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融合到商务英语教学中。参与该教学过程的两个实验班共60人, 教学持续时间为一个学期, 学期结束后进行测验和问卷调查。其中33人为大二学生, 27人为大三学生。

3.1 商务英语听、说的教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设计

商务英语听、说的教学的紧密结合是有效促进多学科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融合的手段。对于几乎没有国际商务操作知识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说, 培养其在国际商务领域和活动中的听、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他们也需要具备商务交际知识。另外, 初学者在词汇、语法、语速、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其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 本研究在教学中运用以交互理论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并检测教学效果。

本研究中的“交际教学”主要是通过模拟情景角色、观看视频、与有商务实践经验的人士现场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1) 对商务活动中个体或群体角色定位的认识; (2) 对交际目的认识; (3) 对交际内容的理解。以剑桥商务英语中级教材学生用书中的Assessing training needs (评估培训需求) 听力练习为例。从角色上听, 交际双方一位是培训项目的负责人 (以下称为A) , 另一位是刚上任的部门经理 (以下称为B) 。从交际目的上听, A需要解答疑问和确定培训项目, 而B需要选择并参加一些培训项目。从交际内容上听, A是积极推进谈话进程的人, 可以听到他使用了:OK.So would you like to…?/You are right here, but I also think…/Well, why not…?等表达方式。B是回应并表示同意或质疑、反对的一方, 他使用了:What do you mean?/Oh, I see./The problem is that…/I don’t understand…。教学时引导学生融入该商务情境, 并对以上各点进行认知, 再来做听力理解题目:回答问题、写下在线培训 (Online training) 和面对面培训 (face-to-face training) 各自的优势。同时, 学生也能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上模仿进行“Giving reasons for and against” (给出赞同和反对的理由) 的口语练习。

测验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证明, 这种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商务交际的过程, 从而提高商务英语听、说能力。但是它在进行的初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 三个方面的时间比约为1:1:2。不过, 一旦学生适应并接受了它, 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3.2 商务英语读、写的教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设计

商务英语读、写的教学的有机结合亦有助于实现多学科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融合。通过阅读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 通过写作发现语言输出的问题并解决、提升实际操作技能。学生们在商务英语读、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阅读速度慢、对商务语篇的理解能力较弱, 写作时时态、语态运用不当, 受母语表达习惯影响等。因此, 本研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本研究中的教学以商务报告 (Business Report) 的阅读和写作为例。商务报告能为读者提供具体的信息、数据和意见, 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表达方式, 也是商务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种商务技能。

教学设计分以下四个步骤: (1) 引导学生了解报告的基本结构, 即标题、引言 (含报告写作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等) 、调查成果与结论、建议等。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对5篇具有代表性的商务英语报告 (含调查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业绩报告) 的阅读, 让学生对学习对象特点进行一一建构。 (2) 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得出准确把握商务报告信息的方法。例如, 通过标题、引言获取主旨信息;运用寻读、跳读策略快速有效地获取具体信息等。在具体的商务活动中, 具备快速获取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是巨大的优势。 (3) 学习商务文本的语篇思路和风格。通过计时阅读、及时讲解和总结, 学生逐步掌握商务报告准确、简明的文体风格及详略得当、层次分明的句式特点。 (4) 指导学生完成写作的语言输出任务。同时, 引导学生定期进行学习小结和反思, 不断地在做中学、学中做。

因为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很强,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在班上建立三至四个学习小组, 成立虚拟公司, 进行市场竞争, 模拟商务活动等。这样, 学生们也就有商务沟通、报告写作等的动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篇5

摘 要: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二者内涵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从国家的培养目标看,也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文道统一”,教学过程要注意营造益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84-01

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那么,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辩证关系如何?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为什么要使二者统一?怎样做到两者的统一呢? 下面对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学生学习语文学科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工具性。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具体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工具性与人文性既内涵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体现着人文性;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主导着工具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原因有下述两点:

(一)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是我们母语的词语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就个体而论,一个人言语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是他实现个人意志和生命价值的过程,体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和人格力量。言语活动在较高层次上集中体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因此,人在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时,总是既掌握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同时又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充实和熏陶。而人为因素在充实人的精神、陶冶人的灵性时,又潜在地提高了人的认识水平,转化为人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

2、从国家的培养目标看,也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

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用法或段落句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育人问题。语文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的思想,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学语文也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学科的教学就是教书育人,即在听说读书的训练中必须伴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教育法》也明确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由此,语文学科是担负传播、弘扬、发展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任务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四、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的各项活动中,更要落实在语文教育的整体过程中。

(一)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文道统一”

德育在语文训练中的落实并非是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完成的,而是在语文学科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是教师在悉心备课、刻苦钻研、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精心安排。语文学科的教师应该在分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及安排教学步骤等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中,处处力求体现“文”与“道”的统一。

(二)教学过程要注意营造益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在语文学科的训练过程中,实施德育、美育的人为因素不仅仅包括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材料中,而且,语文学科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气质形象,语文课堂的气氛,语文学科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教学风格,都对学生的思维形式和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或示范作用。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在于人与人的心零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人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气氛,德育和美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

以上是我对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点认识。只有在理论上认清了这些问题,并加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在实践中有的放矢,更好地搞好语文学科的教学。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研究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教版;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

在20世纪70年代末,语文界的基本理念仍然是:语文是教化的工具。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语文工具性”理论的弊端逐渐地暴露出来,一时间“语文人文性”又成为语文界争论的焦点。近些年来,理论界对于语文是应该以工具性为主,还是以人文性为主的探讨从来没有休止过。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的“工具性”论还是近年来的“人文性”论都是片面的,两者之间的结合对语文学科来说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在语文教学当中一方都不可缺少,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定义,更是进一步以官方的手段对此进行规范。

一、何谓工具性与人文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语文是一种工具”,那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交流充当媒介与联结的作用,并且语文学科这一种工具,并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用于特殊的工具,是个人和社会都无法离开的重要手段。没有语言的社会人类将无法生存,也正是因为语言所具有的这种独特功能,致使工具性成为语文的本质特性。

人文性,在“语文工具性”理论弊端重重之时,一跃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心。何谓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用一个词来表述就是“以人为本”,通过语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审美情操,以学生的思想为中心,并让他们在前人作者的思想学习当中,受到熏陶并有所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更应在学习基本言语技巧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其获得情感体验。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工具性的探究

语文的首要目的就是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语言使得工具性成为语文的本质属性,那么既然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那么该如何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好这一“工具”呢?中科所研究员张田若先生有过一段见解:“用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去规范学生不够规范的语言,用课文中丰富的语言去丰富学生不够丰富的语言。”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但是对于更高层次的语言学习还远远不够,如文言文。因此在这一阶段,对于一些文章的学习,重点在于从语言的工具性角度分析,作者这样来表述是为什么。如人教版《安塞腰鼓》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读,理解文章大意,其次重点便是师生合作探讨文章句式,如何用写实与反衬的手法,用激昂对称的排比以及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与文章的主旨。也可以通过这样,来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为自己今后文章的写作与语言表达积累素材。

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人文性的探究

往往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过分追求单纯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情感因素的散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肤浅地掌握教学内容,而体会不到作者所要体现出来的人性化内容,人文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难达到。在人教版初中课本中有许多的地方渗透着人文因素,富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在人教版《散步》一文中,课后练习中就有这样一个题目:“我蹲下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通过这样的题目来启发学生对赡养老人的思考,引导他们在文章学习之余,对社会问题有一个自己的观点,并逐步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

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最新颁布的课标中明确规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标准为语文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那就是对以往单一的工具性的重视,转向对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兼备的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属性,那么怎么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正面就是工具性,反面就是人文性,每一面都离不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统一的整体。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技巧与规范,更是要通过在学习过程中,感触到传承下来的文化与情感。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養。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文章华丽的对仗彰显出中国古文精湛的技巧与手法,为后世所钻研。而文章中凸显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参考文献:

[1]包丽婷.初中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再探究[J].语文与人文,2012(11).

[2]张建春.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文科教学探索,2010(01).

[3]卢勇.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J].教法交流,2014(02).

[4]李祥福.工具性人文性一个也不能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2).

浅谈生物学科的探究性教学 篇7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师长、爱护学生的基础上。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 生理心理上还不成熟, 教师应对学生倾注热情和爱心, 从多方面关心他们。教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师生间建立起友好融洽的关系, 增强培养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

二、在实践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让学生参与实践, 参与实验, 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能力, 思维分析能力, 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能使学生树立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

三、通过问题, 重视探究性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 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 没有自己的问题, 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 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 从而产生认知的冲动,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之一, 是主动学习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做到“三多”, 即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在问题中思考, 学生逐渐从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中走出来, 能够慢慢地发现一些问题, 提出很多问题, 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 创设生物教学情景。互联网上最丰富的资源是文字和图片, 在生物课具体的教学中, 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 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教学效率, 又可以使学生受到启示, 激发学生的热情, 发挥快乐教学的优势, 使教学和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学科主线式过程性评价的探索 篇8

一、以“自我认知”为主线,关注学习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评价学生能否实现自我发展的基础。

以“自我认知”为主线的语文过程性评价,要注重学生日常性的自我发现意识,密切关注其语文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评价的要点可以是学生是否具备养成性学习习惯,是否具备生生、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能力,是否确立良好的高中语文学习规划,是否形成了正确并适合自己的高中生涯规划等内容。

我要求学生在进校之初,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包括日常性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行为和情感、学习过程和动机、学习能力和目标等内容,让学生主动将这些“已有”内容与“未知”的语文知识能力进行对比,总结并发现自己的不足,注意积累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明确需要发展和改进的地方,获得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从而领悟学习的重要性。

二、以“行为跟进”为主线,关注学习检查与反思的过程

“行为跟进”是在对行为进行认识和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形成的动态推进过程,它是评价学生能否实现自我学习行为的关键。

以“行为跟进”为主线的语文过程性评价,要注重学生阶段性的自我反思与设计意识,密切关注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评价的要点可以根据学生是否具备反思性学习能力,是否具备自我检查、自我判断、自我修正和自我激励的学习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反馈,并促进学生对自我学习行为和过程积极反思。

例如,我要求学生整理一些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阶段性问题,对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包括阶段性的学习小结、学习质量分析、教师的阶段性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档案袋记录等内容,全面地进行自我诊断,并遵循导向性原则,积极采取行为跟进的办法和措施,激活学习思维,努力积累自己学习检查与反思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获得对自我成长过程的动态性认识,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学习心理机能,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三、以“价值取向”为主线,关注学习激励与发展的过程

“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的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认识,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以“价值取向”为主线的语文过程性评价,要注重学生总结性的认识,密切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构建。同时,教师要灵活地处理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变化,采取师生共同参与、协商与交往的方法,积极寻求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不断地进行反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不断优化,使之能转化成学习发展的成果。

在价值取向上,过程性评价既重视学习成果的价值,又注意到了学习的过程是反映学习质量水平的重要方面。同时,教师评价应采取过程性与目标性并重的取向,要求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针对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学生在价值和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判断基本价值的立场,表现自己的价值倾向,形成不断调整和完善的价值判断体系,使学生努力构建对过程性评价的理解和把握。

多学科性 篇9

一、分析课程的评价要求

从课程标准看,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将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要求,另一方面还提出本课程的评价可以采用行为观察、表现性评价、测验与考试、档案袋评价、问卷调查、作业、综合评价等多种方法。

1.活动作业中的评价要求

从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活动作业》来看,各课时都有“作业”,各单元都有“单元评价”。“作业”以活动记录为主,而“单元评价”则是对各项“活动记录”的评定。单元评价涉及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一二年级的单元评价项目有交流、制作、态度;三四五年级“单元评价”项目有设计与制作、探究与发现、交流与讨论、态度。此外,从单元评价的内容来看,评价源自课堂教学;从单元评价的主体来看,有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2.成长记录册中的评价要求

从《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来看,一至五年级各学期都需要填写“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情况记录表”。本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包括源自单元评价结果的学期总评、学年总评,还包括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三方面的总结性评价。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用“☆”表示,三四五年级的则以“优”“良”“合格”“需努力”表示。

因此,教师至少应组织完成《活动作业》中各课时的“作业”,组织完成《活动手册》中的“单元评价”,组织完成《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中的“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情况记录表”等评价要求。

二、实施过程性评价的措施

(一)将作业、单元评价纳入教学流程

1.“短作业”与单元评价相结合,并纳入教学过程

这里的“短作业”,特指那些可以在课内完成的作业。例如,室内完成的“制作印叶书签”等,又如室外完成的“制作拓印树干纹理”,再如可能会占用两三个课时的“制作儿童乐园”。这些作业都可以结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去。如图1的教学流程中,《活动作业》p7是作业:收集不同植物的茎,粘贴在的空白处。《活动作业》p11是单元评价:对拓印的树干纹理进行自评、他评及教师评价。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把《活动作业》中的“短作业”与课堂教学过程相结合,还可以把《活动作业》中的单元评价与课堂教学过程相结合。

2.“长作业”与单元评价相结合,并纳入教学流程

这里的“长作业”,特指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才能完成的作业。例如,长周期探究类的“制作水培植物”,又如不属于长周期探究类的“交流与讨论,采访一位工程师”。这些作业都可以结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去。如图2的教学流程中《活动作业》p1-1、p1-4都是作业,且都有相对应的单元评价。但是,p1-1是需要在课外完成的作业:采访一位身边的工程师。《活动作业》p5是与其相对应的单元评价:对采访活动的自评、他评及教师评价。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把《活动作业》中的“长作业”与课堂教学过程相结合,还可以把《活动作业》中的单元评价与课堂教学过程相结合。此外,还有些“长作业”是需要隔一段时间就要观察与记录的。我们把这类作业又称为“长周期探究”类作业,如第十册的“制作——小瓶大世界”。试点学校的一些教师对此采取了“长探究课内化”的策略,即在布置了“长作业”之后的每一节课上,留出5分钟时间,专门用来观察、记录、交流。最后,在单元评价时,也对这份作业进行了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这类“长作业”的质量因此得以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基于单元评价,进行期末评价

本课程的期末评价,包括“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情况记录表”各评价栏目。其中,“日常学习情况”可摘录部分单元的评价结果。其中,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各项的评价可源自各单元评价。学期总评则可综合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各项的评价。学年总评则综合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的学期总评给予评价。

以第四册为例,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各项内容的评价,可参考的单元评价内容,具体可见表1。

多学科性 篇10

一、实现学科教学过程价值的策略

我们把学校的全部课程教学称为总体教学过程, 那么, 就美术这一学科来说, 就是美术学科教学过程。美术学科是学校的课程之一, 它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一定价值, 美术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水平, 也会美术的传播做出贡献, 所以这两种价值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与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状况相比较, 加强对我国学生的美术素质的提高, 加强美术学科的作用与价值的科学研究, 以满足以后对美术人才的需求。

二、形成阶段教学过程价值的策略

美术学科的教学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所以对于教学的研究, 一定与它的各个具体的阶段想联系在一起。在美术学科的不同的阶段教学过程, 它起到的价值也不一样的, 在各个阶段中, 教学目标不一样, 内容、方法也不一样, 如果对各个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进行研究, 一定会完善美术学科, 让其更为系统与完整。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 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为依据来安排教学内容, 然后再在各个年级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根据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过程, 面对各年级的学生, 我们研究学生的心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的智能开发, 对薄弱环节加强教学, 使美术教学程更为密切地与学生实验联系起来。

三、形成课业教学过程价值的策略

小学美术教材有很多教学目标, 根据目标把内容分为欣赏、绘画与工艺, 这是本类的课业, 课为就是小学美术学科的教材分类。这三个课业的功能坐是不同的, 三者相互联系, 不可少一个环节, 三者共同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 共同完成美术素质教育的任务。在这三个课业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当今的美术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首先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比如古今中外最为典范的美术作品就是最好的欣赏内容, 通过欣赏了解祖国美术的优秀文化, 在欣赏中学会观察, 学会视觉形象最为基本的知识技能, 而且要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的步伐。绘画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过程的价值, 让学生动手去画, 让学生体验, 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另外, 工艺美术是小学的教学内容之一, 这个教学不可少, 我们把时间与空间放给学生, 让学生动手去做, 学生做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做的过程的价值, 让他们形成动手的能力。为了实现课业教学过程的价值, 我们要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 重视课业知识技能的系统性与教学要点,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重点突出, 难点分明, 合理而科学的实施教学。

四、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策略

教学过程实现的场所是课堂, 所以说, 我们研究过程的场所也是在在课堂上, 这样才能真正的认识到美术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与一定的规律性。由于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过和, 是在学校的课堂里由老师指导学生, 接受知识。美术与其他学科一样也需要理解教材、认识教材, 形成知识, 并把知识加以运用。我们在发挥课堂教学过程的价值性时, 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审美性原则, 让学生授受审美的教育;第二是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第三是做好协调关系, 要做到讲与练的合理搭配。实施美术教学过程性的价值时, 要具有一定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与教学基本功, 比如, 会运用欣赏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这都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学会组织语文, 学会板书, 学会演示等。在教学中, 老师要注重与学生和谐相处,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课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做好美术学习;另外, 要做好教法与学法的结合, 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心理与学习方式结合起来, 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

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发展的过程, 是以认识知识为基础, 调动学生的学习心理, 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 形成审美的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学要做到寓教于乐, 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开发, 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重点要突出, 利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启发教学, 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教学过程的价值, 让美术教学在过程中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小姝.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 (上) .2011 (03)

[2]姚晨晖.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2008 (24)

[3]盖笑松, 杨兆山.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教学目标定位的把握———对30节省级美术公开课的思考和总结[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 (04)

上一篇:管理维护界面下一篇:股权分置改革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