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菌

2024-05-12

草莓灰霉病菌(精选六篇)

草莓灰霉病菌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病原菌为草莓灰霉病菌。内生细菌分离, 从草莓基地采集草莓叶片, 经严格的表面消毒, 组织匀浆后稀释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 37℃培养3~5d。挑取大小、颜色、形态不同的菌落, 纯化得单菌落。

1.2 拮抗菌的筛选

采用对峙培养法, 取直径为8mm的病原菌饼置于PDA平板 (Φ90mm) 中央, 用接种环挑取纯化好的菌种点接在距平板中央3cm处的4个角点上, 25℃培养7d后测量抑菌带宽。每处理设3个重复。选出对病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 且被抑病原菌丝边缘平齐、拮抗作用持久的菌株。

1.3 拮抗菌的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

拮抗细菌的形态、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参考《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和《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鉴定》[4,5]。

1.4 16S rDNA的PCR扩增和序列分析

抽提拮抗菌总DNA, 利用16SrDNA细菌通用引物16SR1 (AGAAAGGAGGTGATCCAGCC) ;16SF1 (AGAGTT TGATCC TGGCTCAG) 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回收, 送至上海生工生物科技公司测序。测序结果用Blast软件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生菌拮抗活性

从草莓叶片中共分得27株细菌, 其中3株有拮抗活性, SL2有明显的抑菌带 (见图1) 。抑菌半径达14mm。

2.2 拮抗内生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SL2菌株形态特征:浅黄色、不规则、边缘皱缩、不透明;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杆菌i;有芽孢。SL2菌株生理生化特性见表1。

2.3 菌株SL2的16S rDNA序列分析

菌株SL2的16S rDNA PCR产物长度为1 100bp, 用ClustalX程序对菌株SL2的16S rDNA序列和GenBank中已登录的16S r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发现, SL2与acillus licheniformis strain CICC 10181 (GQ375235) 序列相似度达99%, 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可初步鉴定菌株SL2为地衣芽孢杆菌。

3 结论与讨论

据报道, 从植物体内分离筛选到的内生细菌多具有防病、促生等作用, 可用于生防制剂的开发应用[2,6]。试验从草莓叶片中分离具有较高拮抗作用的地衣芽孢杆菌SL2, 具有生防菌株的潜力, 但对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以期能为生物防治获得较好的活性物质。

参考文献

[1]HALLMANN J, QUADT-HALLMANN W F, MAHAFFEE A, et al.Bacterial endophytes in the agricultural crops[J].Can J Microbiol, 1997, (43) :895-914.

[2]何红, 蔡学清, 洪永聪, 等.辣椒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J].中国生物防治, 2002, 18 (4) :171-175.

[3]FARVIS W R.The Biology of Botrytis[M].Academic Press, 1980.

[4]BUCHANAN RE, GIBBONS N E.伯杰细菌鉴定手册 (第八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

[5]东秀珠, 蔡妙英.常见细菌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草莓灰霉病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篇2

草莓灰霉病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病害中最严重的病害,带病植株、病田土是该病的初侵染源.发病盛期为浆果成熟期.高温多雨的气候发病严重,栽植密度与发病呈正相关,偏施氮肥有利于发病,钾肥对发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农业防治主要针对发病规律控制病源,抑制发病因子;应用药剂敌茵灵、多茵灵、克茵丹等防治灰霉病,防效达80.0%以上,且药效稳定.采用综合防治平均防效在95.0%以上.

作 者:刘金江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黑龙江绥棱,152204刊 名:中国农村小康科技英文刊名:CHINESE COUNTRYSIDE WELL-OFF 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S4关键词:草莓灰霉病 发生危害 防治技术

不同药剂对三七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 篇3

关键词:药剂;三七;灰霉病菌;抑菌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81+.9;S435.6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097-02

收稿日期:2013-07-16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 ( 编号:12212702)。

作者简介:齐善厚(1976—),男,河北枣强人,从事临床医学研究。E-mail:hsxyqsh@163.com。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别称血参、盘龙七、金不换等,属五加科人参属假人参种三七亚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1]。三七的各个部位均可入药,其主要药用成分为皂苷类、黄酮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生物碱、胡萝卜素、挥发油等物质[2],主要产自我国云南、广西等地区,目前以人工栽培为主。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是三七栽培中一种常见的病害[3]。灰霉病菌主要以分孢梗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条件适宜时菌丝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雨水、人类生产活动进行传播[4]。目前该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抗病育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几种。目前我国三七栽培中存在用药不规范等现象,导致三七产量损失严重。本研究对12种药剂对三七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进行评价,旨在为防治灰霉病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2012年6月进行取样,采用柯赫氏法[5]进行灰霉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将得到的菌株置于4 ℃冰箱中备用。

1.2供试药剂

以无菌水为对照,对12种供试杀菌剂进行比较(表1)。

1.3抑菌圈测定

将无菌滤纸片浸泡于药液中备用,每个PDA平板上均匀涂布0.1 mL孢子悬浮液,孢子悬浮液密度为1×108 个/mL,将浸泡过药液的滤纸片置于平板中间,将平板置于培养箱中28 ℃下分别培养3、7 d,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抑菌圈直径,每处理重复3次[5]。

1.4菌落生长速率测定

待PDA培养基融化后冷却至50~60 ℃,取1 mL待测药液加入已融化冷却的49 mL PDA培养基中并摇匀,达到供试农药的稀释倍数后平均分至3个培养皿中。选取直径约 5 mm 的菌块放入凝固的PDA培养基平板中间,28 ℃下分别培养3、7 d,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每处理重复3次[5]。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药剂抑菌效果

由表2可知,12种药剂对三七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差异明显。培养72 h后,抑菌效果较好(抑菌圈直径大于40 mm)的药剂只有腐霉利;抑菌圈直径为20~39 mm的药剂包括戊唑醇、百菌清、氨基寡糖素3种;抑菌圈直径为5~19 mm的药剂包括乙霉威、多菌灵2种;恶霉灵、中生菌素、嘧霉胺、嘧菌咯、链霉素、霜霉威盐酸盐6种药剂的抑菌圈直径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培养168 h后,抑菌圈直径大于30 mm的只有腐霉利。由此可知,腐霉利对三七灰霉病菌抑菌效果最佳;其次是戊唑醇、百菌清、氨基寡糖素。

2.2菌落直径

由表3可知,培养72 h后,腐霉利处理下菌落生长不良,说明腐霉利对三七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明显。戊唑醇、百菌清、氨基寡糖素、乙霉威4种药剂处理下菌落生长迟缓,菌落边缘的菌丝生长不良,表明这4种药剂有一定抑菌效果。其他药剂处理下菌丝生长旺盛,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培养168 h后,腐霉利处理下菌丝干枯,说明腐霉剂抑菌效果明显。戊唑醇、百菌清、氨基寡糖素、乙霉威这4种药剂有一定抑菌效果,其他药剂抑菌效果不明显。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腐霉利对三七灰霉病菌抑菌效果最佳,并且药效持久。戊唑醇、百菌清、氨基寡糖素3种药剂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效果,但百菌清与氨基寡糖素药效持久性差。综上所述,建议优先选用腐霉利防治三七灰霉病。为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腐霉利可与戊唑醇、百菌清、氨基寡糖素混合或交替使用。本试验是在室内进行的,药剂的实际防效受药剂活性水平、理化性质、抗菌谱、培养基等因素的影响[6],室内试验缺乏寄主植物,下一步应开展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参考文献:

[1]黄儒强,郭子杰,邓伟玲,等. 田七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及其黄酮种类的初步鉴别[J]. 现代食品科技,2007,23(3):66-68.

[2]姜彬慧,王承志,韩颖,等. 三七叶中微量活性皂苷的分离与鉴定[J]. 中药材,2004,27(7):489-491.

[3]李靖,利容千,袁文静. 黄瓜感染霜霉病菌叶片中一些酶活性的变化[J]. 植物病理学报,1991,21(4):277-283.

[4]曲宝成,孙军德,冯敏. 番茄灰霉病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初报[J]. 微生物学杂志,2004,24(4):62-64.

[5]岑贞陆,晏卫红,黄思良. 不同药剂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J]. 广西农业科学,1999(5):243-245.

[6]刘伟,冷廷瑞,张云万,等. 蓖麻枯萎病药剂防治的初步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2012,37(3):25-27.

草莓灰霉病综合防治技术 篇4

草莓灰霉病多危害叶片、花器和果实。染病初期,病部出现水渍状小斑点,而后向外扩展成灰褐色大病斑,最终病部湿腐(干燥时病果干腐)、着生灰褐色霉状物。

二、发生规律

该病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在病残体内越冬或越夏,通过风雨、农事操作等传播,适温、高湿是发病的必要条件。气温在18~25℃,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该病易发生;遇连阴雨天气,保护地内如不及时放风,则会严重发生。此外,植株密度过大、枝叶茂密和管理不善均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发展。河南省濮阳县的保护地草莓多在11月中下旬发生此病,至次年3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且一般保护地比露地发病早。

三、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建议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2平衡施肥。根据草莓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磷、钾数量按比例施肥,避免施用氮肥过多。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于植株迅速生长期每667平方米追施磷酸二铵20千克,于开花结果期追施三元复合肥30千克,一般不单施氮肥。3高垄栽培。定植前把地整成高10厘米、宽35厘米的垄或沟宽30厘米的行带,每垄两侧各种1行。改大水漫灌为顺沟小水轻浇,减小浇水量,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棚内湿度。有条件的最好采用膜下滴灌,既可节水又可降低棚内湿度。4定向栽培。草莓的结果部位有一定规律,即朝向弓背的一面。栽植时,将秧苗弓背朝向宽行一侧,不仅能使果穗处于垄沟通风透光条件下,增强抗病能力,而且有利于田间管理。5地膜覆盖。地膜覆盖不仅可以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避免感染病害,而且能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果实周围的空气湿度,使果实卖相好。6严格控制棚内温度、湿度。在草莓开花期至果实膨大期,棚内白天温度宜控制在20~25℃、夜间8~12℃ ,尽量延长放风时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当外界白天气温在20℃左右、夜间不低于8℃时,应昼夜放风。7轮作倒茬。建议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尽量不与黄瓜、番茄等连作。8摘除病残果、叶。经常摘除烂果、病残老叶,并将其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菌的再侵染。9其他措施。适当降低密度,选择透气、排灌方便的沙壤土地块栽培,选用长寿无滴膜。

草莓灰霉病菌 篇5

关键词:蔬菜灰霉病,腐霉利,抗药性检测

灰霉病是保护地蔬菜的主要病害之一, 其病原菌为灰葡萄孢 (Botrytis cinerea Pers.) , 该病菌可为害黄瓜、番茄、茄子、甜椒、韭菜、莴苣、洋葱、菜豆、草莓、葡萄等235种植物, 发生范围广, 为害严重[1], 给蔬菜的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目前控制该病害仍以化学防治为主[2], 但因灰霉病菌具有繁殖速率高、遗传变异强和适合度高等特性, 长期连续大量用药使得该病菌对一些内吸性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

二甲酞亚胺类杀菌剂 (腐霉利) 是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对灰葡萄孢有高度活性的一类新型内吸性杀菌剂。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 二甲酞亚胺类杀菌剂取代了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而得到广泛应用, 但因过频、过量使用已在短时间内出现了抗药性问题。目前, 已在我国很多地区检测到灰霉菌对腐霉利的高抗菌株[3,4]。

近年来, 随着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 山西省晋北地区保护地蔬菜种植业逐渐兴起,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灰霉病害的发生也日趋严重, 常用杀菌剂如多菌灵等的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5~7], 究其原因可能是病原菌株对此类药剂产生了抗药性。2003年, 韩巨才等对晋北地区的灰霉病菌进行了腐霉利抗药性监测, 至今未有相关的监测和报道[8]。为了解晋北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现状, 特进行了本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质量分数96%腐霉利原粉, 由浙江禾益农化有限公司提供。

1.2 供试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从晋北地区主要蔬菜种植区采集蔬菜灰霉病病样, 以棚室为单位采集, 一个棚室采集一个典型病果或病叶, 菌样以“采样地点 (县或村) 的大写拼音头 (声母) +序号”命名。

将病样带回实验室, 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单孢分离后保存菌种。

参照《真菌鉴定手册》镜检灰霉菌菌株。灰霉病菌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真菌, 其分生孢子梗直或屈曲, 褐色, 光滑, 分枝, 分枝末端常明显膨大, 形成无色或淡色的瓶状产孢细胞。产孢细胞多芽生, 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 单细胞, 无色或灰色, 大小5.5~16 mm×5.0~9.25 mm, 聚集成灰色孢子堆[9,10]。

1.3 供试药剂的配制

腐霉利原药以丙酮为溶剂配成浓度为1000μg/m L的母液, 后用无菌水分别稀释为500μg/m L, 100μg/m L, 10μg/m L, 1μg/m L, 0.5μg/m L, 0.1μg/m L的系列浓度溶液。

1.4 P DA培养基的制作

将200 g土豆去皮切成小块, 蒸馏水1 000 m L, 煮沸20 min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 取上清液定容至1 000 m L, 再加入葡萄糖20 g, 煮沸直至完全溶化后加入琼脂10 g, 搅拌融化后分装三角瓶, 湿热灭菌后使用。

1.5 抗药性室内生测方法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药液和培养基按1∶9的比例倒入直径9 cm的培养皿中混合均匀, 每皿10 m L含药培养基, 以无菌水取代药液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

测定灰霉病菌的抗性水平采用FAO推荐的菌落生长速率法[10]:用直径5 mm的打孔器沿灰霉菌菌落生长边缘切取菌块, 分别放入系列浓度含药培养基平板中心。23℃~25℃条件下培养3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计算出各菌株对腐霉利的EC50值, 分析其抗药水平。

1.6 抗性频率、抗性水平和抗性类型

根据抗性水平将不同的黄瓜灰霉病菌分为5个类型 (见表1) 。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采集分离

本试验在晋北地区朔州和大同两市的主要蔬菜种植区, 采集并单孢分离得到34个灰霉菌菌株, 其中朔州市23个, 大同市11个。

2.2 黄瓜灰病菌对腐霉利的抗性水平

本试验黄瓜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基线为1μg/m L[11]。如表2、表3 (70页) 所示, 在调查的34个菌株中未发现高抗菌株及特高抗菌株, 其中多数为低抗菌株。敏感型菌株9株 (朔州市7株、大同市2株) , 占总数的26.5%;低抗型菌株23株 (朔州市14株、大同市9株) , 占总数的67.6%;中抗型菌株2株 (朔州市2株) , 占总数的5.9%。

2.3 不同种植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性频率

如图1所示, 所测的34个菌株多数为抗性菌株, 晋北地区朔州市的灰霉菌株对腐霉利的抗性频率为69.57%, 大同市的抗性频率为81.82%。

3 结论与讨论

由检测结果可知, 山西省晋北地区的34个蔬菜灰霉菌株对腐霉利的总体抗性频率为73%, 抗性水平为3.5倍, 表明灰霉菌株对腐霉利已普遍产生了抗药性, 但抗性水平不高。晋北地区处于山西省的北部, 气温偏低, 往年仅在夏季大田种植蔬菜, 蔬菜生长季间隔期长, 灰霉病发生较少。近几年, 随着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为灰霉病菌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蔬菜灰霉病害日趋严重, 农药使用频率也不断提高。经调查发现, 晋北地区的蔬菜种植户过频的使用腐霉利进行烟熏或喷雾, 从而导致灰霉菌株对其普遍产生了抗药性, 但因其用药历史较短, 所以灰霉菌株的抗药水平较低。因此, 应加强灰霉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检测, 同时实施与其他内吸性药剂混配或轮换使用, 以延缓灰霉菌对腐霉利抗药性的加重。

参考文献

[1]丁中, 刘峰, 王会利, 等.番茄灰霉菌的多重抗药性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1, 32 (4) :452-456.

[2]张志明.复混肥料生产与利用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3]李林, 徐作埏.山东省灰霉菌对速克灵、多菌灵田间抗性检测研究初报[J].山东农业科学, 1997, 3:32-35.

[4]刘德荣, 谢丙炎.应用特异等位PCR快速鉴定灰霉病菌抗苯来特与乙霉威菌株[J].菌物系统, 2001, 20 (2) :238-243.

[5]刘波, 叶钟音, 刘经芬, 等.对多菌灵、速克灵具有多重抗性的灰霉病菌菌株性质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 16 (3) :50-54.

[6]刘波, 叶钟音.速克灵抗性灰霉病菌菌株性质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 1992, 19 (4) :29-30.

[7]周明国, 叶钟音, 杭建胜, 等.对多菌灵具有抗性的草莓灰霉病菌菌株形成与分布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0, 13 (3) :57-60.

[8]韩巨才, 闫秀琴, 刘慧平, 等.灰霉病原菌对速克灵的抗性监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 4:299-302.

[9]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259-516.

[10]吕佩柯, 刘文珍, 段半锁, 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

草莓灰霉病菌 篇6

1 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特征

草莓灰霉病的发病部位在果实上, 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 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 果实表面先产生水渍状浅褐色病斑, 以后迅速扩展并长出灰白色毛状菌丝, 变灰褐色并在顶端产生灰色粉状霉, 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 随后颜色变深, 果实腐烂, 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 最终浆果软腐。主要为害花、叶和果实, 也侵害叶片和叶柄。发病多从花期开始, 病菌最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 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 产生灰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 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 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 形成近圆形坏死斑, 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 上生较稀疏灰霉。叶柄发病, 呈浅褐色坏死、干缩, 其上产生稀疏灰霉。

2 发病条件

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在气温18~25℃的高温条件下大量繁殖, 低温干燥下则影响孢子形成。该菌在受害植株组织中越冬, 产生分生孢子飞散传播, 连续阴雨或多雾天气易流行。分生孢子在阴天及雨后次日早晨多, 晴天最少。连作田块发病多、施用氮肥过多、栽植垄过低、植株基部老叶过多以及垄上积水、棚内通气不良, 则发病严重。梅州各县发病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开始发生, 次年1~2月为发病高峰。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或菌核在土壤内越冬。通过气流、浇水或农事活动传播。温度0~35℃, 相对湿度80%以上均可发病, 以温度0~25℃、湿度90%以上, 或植株表面有积水适宜发病。空气湿度高, 或浇水后逢雨天或地势低洼积水等, 特别有利此病的发生与蔓延。另据调查, 平畦种植或卧栽盖膜种植病害严重;高垄、地膜栽培病害轻。

3 防治方法

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方法应以农业防治为主, 结合化学药剂防治。做到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3.1 农业防治

3.1.1 做好育苗或移栽前的消毒工作。

移栽或育苗整地前用65%甲霉灵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或45%特克多悬乳剂600倍液, 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 进行消毒灭菌, 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药效。

3.1.2 合理轮作:以水旱轮作为主, 草莓连作2~3年要换地, 不能轮作的应严格做好土壤消毒工作。

3.1.3 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或滴灌节水栽培。

严把栽种密度, 施肥时做到适量肥料, 避免过量施用氮肥, 防止植株过度茂盛。选用紫外线阻断膜抑制菌核萌发。开花前期、开花坐果期和浇水前喷药防治, 配合喷施菜果壮蒂灵提高草莓循环坐果率, 促进果实发育, 重点保花保果, 协调营养平衡, 防治草莓畸形发生, 使草莓丰产优质, 浇水后加大放风量。

3.1.4 及时摘除枯叶、老叶, 发现病果及时摘除, 并将病果残叶带出果园外烧毁或深埋。

3.1.5 露地栽培园遇连续阴雨天气时, 应及时开沟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大棚栽培的则在中午气温高时, 做好通风换气工作, 避免棚内长期高湿状态, 增大发病率。

3.2 化学防治

上一篇:小城镇污水下一篇:中学数学概念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