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2024-04-16

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通用10篇)

篇1: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第四课时:复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再学《课标》: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要求: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为了贯彻《课标》的思想,作为实验教材,首次将“对称”编入教材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目标把握:一是利用实例去判断“对称现象”;二是认识轴对称图形(包括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这个目标是由低到高逐渐发展的。

教学的层次性:按照上述的目标分析,教学中要把握教学的层次性为:

层次一:对称现象的判断;

层次二:轴对称图形的判断与梳理。

教学活动的梳理:

层次一:对称现象的判断。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梳理,一是对称现象的分类整理,可以按照常用的分类方法进行梳理,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建筑:北京天安门、赵州桥等;

自然界:树叶、大树、蝴碟、倒影、猫头鹰、蚂蚁、海鸥、东北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科技与生活:生活物品、昆虫动物、(交通)标志、玩具、人体、数字、汉字、字母、图形、拼图、动作(造型)、汽车、飞机、门窗、装潢、工艺品;

民俗风情:脸谱、剪纸、造型、剪纸、喜字、窗花、中国结。

二是按以上四类分别挖掘图片和实物的引申含义,主要是指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感等方面的含义。

三是数学含义的挖掘,从它们所表现出的图形的数学意义上进行提炼,既从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的一一对应关系上进行总结。

层次二:轴对称图形的判断与梳理。一是每一种平面图形对称轴数量的总结与梳理,这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复习课“温故而知新”的目标;二是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方法的总结与梳理,这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复习课要求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教学活动设想:课堂上分为两个大的层次,既课堂划分为两个阶段。

层次一:对称现象的复习:1、举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2、提供对称现象的实物照片,利用照片来判断对称现象;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梳理,从上述所说的三个方面来进行。

层次二:轴对称图形的复习:

1、折一折:利用实物图形,既五种平面图形,通过折一折能够知道它们谁是对称图形,同时引导学生适时地在纸片上把对称轴画出来;在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每一种平面图形对称轴数量的不同,并结合学生折一折活动的交流,抽象出每一种折法中的对称轴,从而使学生看到每一种图形对称轴数量的不同。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的深层次含义,如三角形,虽然目前没有学习三角形的几种分类,但可以作适度的超前,可以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画出来,让学生去画对称轴,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感悟到:有的三角形是对称图形,而有的不是对称图形,这可以发展学生运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处理与看待问题。至于为什么有的图形是对称图形,有的不是对称图形,不是目前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但却可以使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成长,从低年级起给他们埋下问题的种子,到高年级时去生根、发芽。

2、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几种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既平面图形是画在方格纸上的,把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学生可以用上述总结的方法去画。

3、拼一拼:可以为学生提供纸片材料,如两个半圆纸片、两个全等形状的纸片等材料,从这些材料中挑选出能够拼成对称图形的纸片材料。同时还要把教学活动引向纵深,把这些图形画下来,进行“连线(既:连一连,哪些图形可以拼成对称图形)”。

4、画一画:既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这是学习活动的难点,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只有当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达到“画出另一半”的学习要求,因而,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按照“由点及面”的程序进行教学,既按照图形中点与点的对称逐步抽象出整个图形,教学时可以从其中几个关键的点入手,按照“点的对称--线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进行教学。这其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个较为复杂的学习活动,我们把它分解为几个小的步骤,从简单的、容易完成的任务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简单地说我们是按照“点--线--面”的程序进行。

作为本节复习课教学的阐释,有两个问题特别地指出来:一是“对称现象”学习的复杂性。本节复习内容有两个--对称现象及对称图形。对称图形是传统教材中有的内容,但它的位置是在毕业班中;对称现象是新教材添加的内容之一,相比较而言,对称现象更为复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组织对称现象的学习活动中,首先要有可以观察与描述的“对象”,既教材中的“脸谱、风筝、建筑”等,而这些物品一般来讲是较为难准备的,抽象其特征的图片也是较难准备的。另外,即使我们准备好了这些照片,在通过照片抽象其“对称”的特征时,在思维上必须有一个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过程,既虽然是在平面照片上抽象其对称特征,但必须想像到三维的对称特征,缺少了这一转换,空间观念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培养。所以在“二维空间”的“面”上抽象“三维空间”的“体”的特征,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是上述的教学过程阐释中有一些是与新课教学中相同的内容。新课教学中的内容,在复习课中能否再呈现?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学习的不断强化过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点不断增加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不断深化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知识与方法不断完善与深化的过程中,只有把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剖析,进行再认识、再强化,才能达到熟练的目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不像是计算,计算是经常与学生见面的,教材的主体部分也是计算教学,而对称等由于在教材中占的比重较小,往往是新课学习后就不再去管它了,只有到了总复习时才可能有机会再去梳理,所以此时有些内容可能重复再现是有可能的。

第五课时: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复习什么:

目标的把握:一是周长与面积计算的正确,并且对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的优化。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可能用了多种方法来求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限于当时学生思维水平等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一般不提倡用统一的计算公式来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因为我们认为,计算公式的优化要有一个熟练与升华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可能教师的要求就是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东西,是不牢固的知识。总复习阶段,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公式的优化与梳理。

二是计量单位选择的准确性。很多教师可能都会有同感,学生在选择计量单位时常常出错,常把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面积的意义不理解,另一方面是学生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总复习阶段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此加以辨析与纠正。

基本思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进行复习的教学设计。

仔细分析这部分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是不生疏的,尽管可能在计算的过程中会有写错单位等问题出现,但大部分学生对于此部分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设想可以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进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既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的梳理。总体来看,这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教学过程,不像上一个课题,由于学生较为生疏,总体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的过程,本课题的教学方法是在“引导发现”基础上的“探究发现”的过程,也既是一个“引导探究”的过程。

什么是解决问题?纯粹的类似填表求周长与面积的数学题不是通常意义的所说的解决问题。面对一个新的情景,找到这个情景中问题的解决办法,而非只是一味地去计算,这才是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可以提供以下的几个问题引领学生去解决:一是课桌的周长与面积;二是教室的周长与面积;三是学校篮球场的周长与面积。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中,学生首先要知道情景的边长,这就比起纯粹的计算又有了一定的挑战性;为了辨析周长与面积,可以让学生沿着课桌周长描一描,在面上用手掌比一比,这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周长与面积的表象,辨析它们之间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的扩展学习,如“课桌”的问题:长10分米、宽5分米,一个同学在清理卫生时的任务是擦洗全班20张课桌,擦洗的总面积是多少?10×5×20=1000“平方分米”,1000平方分米=10平方米。“篮球场”问题:8个同学在篮球场上打篮球,平均每个人的活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全班40个同学围着球场跑了3圈,每个同学跑了多少米?快下课时不妨领着学生一起到篮球场上跑上一圈,跑了多少米;跑上3圈,跑了多少米。

数学技能的训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互化,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训练的,可以采取集中训练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一味地计算,要寻求更好的办法,如对比辨析进行训练就是好的办法,像5米=()分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就是对比辨析的办法。这就是一个整合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同样也是建构的需要。

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关于周长与面积公式的优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还是运用自己原来经常运用的方法,既“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是可以的。在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及几个问题解决之后,要对几种方法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为什么我们反复提到方法的优化呢?对于长方形周长来讲,不管是四条边长分别相加还是(长+宽)×2这种方法,都能把长方形的周长求出来。但有一点不利因素:长时间这样运用公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其实(长+宽)×2本身就是数学抽象以后的公式,是乘法分配率在长方形周长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引导学生由加法过渡到乘法,说明我们在数学认识上有偏差。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来进行。优秀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系统化”总结,如知道了周长与面积的不同、知道了计算公式的不同等等;学习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查缺补漏”的总结,如学会了怎样更简单地计算周长和面积,“我原来经常把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现在我知道为什么错了”等等。这同样是系统整理知识的需要。

特别建议:学生基础好的班级可以设置另外的大情景,如收集有关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解答。这可以使得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

第六课时:复习年、月、日--24时计时法,年、月、日知识的梳理;

目标的把握:

知识与技能:1、正确熟练地建立24时计时法的表象。一是24时计时法的计算模型更为清晰,也就是说能够正确地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换。二是表象更为清晰。什么是表象?如16:30,学生马上就能知道是下午4:30,是我们下午放学的时间。

2、形成年月日的知识系统。年月日知识虽然不算复杂,但由于其中包含的知识点太多,又加之年月日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不算太多(可能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但数学计算、数学应用不算多),所以给熟练掌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数学思考:经历24时计时法及年月日知识系统的建立过程,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数学思考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领学生经历过程,而非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比如要计算一年(平年)的天数这样一个问题,其基本的方法是按照大月、小月、二月分别计算,然后相加,既31×7+30×4+28=365天,这是一个基本的策略,但有的学生可能不这样算,可以用假设的方法,既先假设每个月都是30天,然后再做微调,既30×12+7(7个大月中的最后1天)-2(二月多算的2天再减去)=365天,这就是在基本策略之上的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

同时还要注意目标之间的整合。比如计算两个时刻之间所经过的时间,22:45--次日6:37,基本策略是分为两段来计算,既当天是1时15分,次日是6时37分,相加是7时52分,这是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如果再深入地思考,当天的1时15分是怎么来的,是用24-22:45得到的,这就是数学思考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什么是数学思考目标?就是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的方法给予解释,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上述的用减法进行计算就是在数学上的解释。

复习的基本思路:把握好“解决问题”这条主线,把握好“由点及面(片)”这个方法,把握好“系统化整理”这个关键,把握好“取得实效”这个根本。

24时计时法:

时间的计算模型:

回想一下我们在新课学习时是怎么做的。要计算平年全年有多少天,我们必须先学习大月、小月等等相关知识以后才能进行,否则学生不具备相关的知识,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现在的复习阶段,就要把这个过程“倒”过来,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平年有多少天的基础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计算,在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总结与梳理。很多教师在复习课中延用了新课学习的方法,总认为学生忘记了知识,总认为不先复习基础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先用大量的时间复习最基础的知识,把最宝贵的时间花在了打基础上,而到了学生筋疲力尽的时候再来进行最有价值内容的学习,结果很多学生课上总提不起精神。新课学习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课上先拿出大量的宝贵时间去进行家庭作业的订正、演草题的订正、上一节学习内容的复习等,二十几分钟之后再去学习新东西,结果到下课也不能学完要学习的内容,长此以往造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第七课时: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知识的梳理;

目标的把握:

显性目标为:会读小数,会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会进行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

隐性目标为:小数意义的理解。

复习课要注意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整合,使之达到学习活动的有效平衡。在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中,隐性目标是基础,显性目标是表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隐性目标的实现。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就本单元内容来讲,学生通过测试达到了会读小数、会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同时也能够进行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是不是就算达到了学习要求?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其一是因为以上这些都是知识性目标,知识性目标是可以通过看书模仿、机械练习与被动接受来获取的;其二,即使教师不讲,当学生通过看书以后,同样也能达到这些所谓的知识性目标,一个很典型示范例子就是很多地方进行的“先学后教”实验。为了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在单元学习之前先进行测试,看一看学生会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还有欠缺。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是以知识测试为主,即使不讲课,好多学生也能考出八九十分的高分。这就说明,知识性目标的达成不能反映教学活动达成的真实性。

知识性目标只是教学活动中要达成的“是什么”目标,而对学生发展具有价值的是教学活动中“为什么”目标的达成。比如上述所说的知识性目标,学生会计算“0.5+0.3=0.8”,如果不理解,学生就不会解释,这就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懂得计算的意义,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为什么”的层面上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只有当学生懂得小数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起了分数与小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而这样的理解只靠知识性测试有时是很难判断的。

本单元的复习要达成的隐性目标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小数的意义,梳理小数与平均分、与分数的内在联系。

复习方法:由果寻因。

回想一下我们在新课学习时的做法,是延着“平均分--抽象分数--抽象小数”的顺序进行指导的,既是从因到果的顺序进行学习的,“因”既平均分以后得到的十分之几的分数,“果”既把这个十分之几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就是零点几。复习阶段就要把这个顺序“倒”过来,引导学生从小数开始,寻找这个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情景设置(或知识点)的把握:复习中设置的情景应该在“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平面图形”这个范围内,既不能设置一个整体的情景,把整体平均分是在分数的意义学习阶段要进行的,目前大部分学生还达不到平均分整体的抽象水平。

复习的基本思路:把握好“小数意义的理解”这个基础,把握好“由点及线(面、片)”这个方法,把握好“系统化整理”这个关键,把握好“取得实效”这个根本。

以一位小数0.7与0.5为例:

课堂开始,不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0.7和0.5的意义是什么?用什么办法能够把0.7和0.5的意义表示出来?请小朋友试一试。学生可以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中表示。

如何使知识系统化(知识结构的梳理):我们在新课学习时是通过平均分米尺、分直尺既平均分长度计量单位进行的,复习阶段还要引入平均分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人民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通过几个方面的整合,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分--分数--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关键。

第八课时:复习统计。

1、从数学体系的发展思考复习课的目标定位。统计是对一大堆数字的学问,而平均数是对这一大堆数字学问的数学解释,既从数字上对这一大堆数字进行了说明。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要从数学体系的发展来思考,既把平均数放在统计这个大的背景进行教学与复习,而不能仅仅从平均数计算的熟练掌握上来定位。否则的话,就会使教学目标过于狭窄,同时也不符合数学自身的规律。

2、做好几个对接:一是个人身高与小组身高的对接;二是小组身高与全班身高的对接。

做好几个对比:一是全班平均身高与全国平均身高的对比;二是小组平均身高与全班平均身高、全国平均身高的对比;二是个人身高与小组平均身高、全班平均身高、全国平均身高的对比。

3、要遵循统计科学的规律。既要按照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程序开展复习活动。

收集:个人身高的测量其实是一个数据收集的过程。这个环节可以放到课下去完成。

整理与描述:把个人身高与小组身高对接、小组身高与全班身高对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整理与描述数据的过程。

分析:以上所述的几个对比其实就是数据的分析过程。

4、材料的准备是教学的重要保证。

第()小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姓名 身高 身高总和平均身高

三年级()班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组别 小组身高总和 小组平均身高 全班身高总和 全班平均身高

篇2: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

主备人:管雪玲 第一课时

轴对称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热闹的民俗节——轴对称》,处理相关内容。【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够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核心知识】

1、能够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会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知识核心】

1、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够确定并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过程】

模块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1、出示信息窗1的图形,让生总结图形的共同特点。

2、把课本附页的图形沿虚线剪下来,对折。有什么发现?

3、总结概念: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4、尝试用剪刀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动手前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使你剪得又快又能保证得到的肯定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同桌之间互相欣赏剪出的作品。交流剪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

5、思考: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学生思考回答后,师投影验证)模块二:学习画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打开课本第 页,动脑想一想,动笔画一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画图的方法。集体交流,总结方法:按照总结的方法完成右边一个图。模块

三、当堂练习,拓展应用 完成自主练习1——3题。

第1题: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在方格纸上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独立完成。要求尽可能的画出所有的对称轴。第3题: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模块

四、欣赏轴对称图片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很多,你在哪见过轴对称图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第二课时

轴对称图形练习

【学习内容】第一单元《轴对称图形的练习》处理第 页的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并会画出简单图形的对称轴。

【核心知识】

正确、完整画出一组图形的多条对称轴。

【知识核心】

1、找规律,写出数字的对称数字。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忆整理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你能回想起哪些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在我们周围普遍存在,我们一同去找一找。(学生找一找,指一指,讲一讲。)

二、出示课件及练习目标

三、指导性练习

模块一:轴对称图形的深化练习

1、看谁找得多。

(1)轴对称图形的数字有:0、3、——、——、——

(2)轴对称图形的字母有:B、D、E、——、——、——、(3)轴对称图形的汉字有:口、天、——、——、——、2、随堂检测:第48页内容。

模块二:独立练习

处理自主练习第4、5题。

1、自主练习第4题。师:不光数字有对称现象,有些汉字的形状也是近似轴对称的,如:“日、田、金、美”等汉字。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汉字吗?学生独自写,并交流。古、丰、喜、申、甲、天……

2、自主练习第5题。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按要求动手剪一剪,从而得到所要的轴对称图形。小结:(1)有的对称轴经过了圆心。(2)所有的对称轴都相交于一点。验证学生所发现的第2条规律.补充练习:

1、在英文字母中,你能找到轴对称字母吗?学生独自写,并交流。W、E、T、Y、U、I、O、A、D、H、K、X、C、V、B、M、同桌间相互指一指它们各自的对称轴。

2、创作与欣赏(1)每个学生准备几张正方形彩纸,拿出一张,对折3次,成为一个三角形,再剪一次展开就会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2)你还会剪哪些轴对称图形?试着剪一剪。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篇3: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4号

2018.5.10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83~84页。[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观过程,掌握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方法。

3.通过欣赏、创作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通过知识迁移与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找出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上研学单,彩纸、剪刀,直尺、平面图形,学具袋(内含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美丽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背景音乐。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还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以前我们也认识过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继续收深入学习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师:想不想自己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就用手中的彩纸剪一剪,在玩儿的过程中创造数学知识。(提出要求)

学生操作,再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太有创造力了,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老师秀一秀!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展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都用了对折的方法,看了对折在剪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折之后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展示,集体交流。

师:将你的作品对折看看,两侧的部分能不能完全重合?同学们都剪出了轴对称图形,老师为你点赞!展开轴对称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折痕)我们说的完全重合就是指的折痕两侧的部分完全重合。

师:现在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发言,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我们再来看看完整的定义。师讲解并出示定义。

师: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想一想,可以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说想法。

师:我们在对折时产生的折痕,它所在的直线就叫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讲解示范对称轴的画法:点画线。)

学生画出对称轴,教师进行说明。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发言,集体交流。进行判断。师:你能找到它们的对称轴吗?

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再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质疑,并展开分析。师总结:通过大家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数量可能也不相同,但通过对折都可以使得两侧的部分完全重合。

3、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轴对称图形真是个奇妙的图形,我们也来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看,这个图形好像?(少了一半)另一半得设计成什么样才能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呢?先想象一下,再画出另一半,看谁画的又快有准确!

学生尝试画,再请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画法。师根据学生的画法引导学生优化画法,并总结画法。(1)找关键点;(2)标对称点;(3)顺次连点。

三、课堂练习

师:同学们又掌握了一项新本领,真了不起!我们知道咱们济宁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宣传标志吧!

学生练习,再交流,介绍画法。师:我们设计的就是一棵树!相 信一颗小数的茁壮成长定会带来一片 森林的生机盎然!

四、课堂小结

篇4: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山东省宁阳县教科研中心柏义伟

一、素材解读

儿童的心理需求:双休日我该干什么,什么事情是我双休日最愿意做的,其他小朋友们双休日都在干什么等话题,可能是三年级小朋友经常会思考的问题。

教材的教育作用:正确引导儿童校外活动,使学生在校外特别是在双休日中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基于上述的思考,教材选取了“点击双休日”这一实践活动课题,目的在于了解儿童双休日的状况,引导儿童双休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单元教材解读

1、教材结构:教材在编排上由讨论、调查及收获大部分组成。讨论:呈现了一幅师生共同讨论双休日问题的情景,随之呈现了两个讨论的问题。调查:一是通过数据的统计来说明大家对双休日的满意程度如何;二是对关注学生双休日生活的状况从学校、家庭及社区三个维度来说明。收获:通过讨论与调查两个基础,对双休日生活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材分析:

以实践活动开展的三个阶段编排教材:实践活动的开展一般来讲都要经历计划阶段、活动阶段与汇报交流阶段。教材遵循这一过程,讨论:这其实是实践活动开展前的计划阶段过程;调查:其实是对讨论的话题进行课外的调查与活动过程;收获:其实是汇报交流基础上的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对学生目前的双休日状况要有充分的估计。基于广大农村孩子目前双休日的实际状况,从活动内容上来讲,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大部分孩子在双休日可能既要做家庭作业,又要参加劳动,还要走亲访友,而更多时间里可能就是与小伙伴一起玩耍;从活动形式上来讲,可能是多样的形式而不是单调的形式,大部分孩子在做作业期间可能就是在家长监督或陪伴下来进行的,而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时间可能就是自己可以支配的,大部分孩子在双休日期间不可能全天内只去做一件事情,这也就决定了活动形式与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2)要开展具有广泛而普遍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即使是农村的孩子,在双休日期间可能也到过城市,参加过一次课外辅导班,但这些偶尔进行的活动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不代表目前学生在双休日的主体活动,因而在引导学生调查时要注意不能走向极端,否则就不会得到一般意义上的数学结论。

(3)调查内容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调查内容:一是调查自己在双休日大部分时间里所做的几个主要的活动;二是从三个维度上调查社会对学生双休日的关注程度。

目标:目标是伴随着内容而实现的,因而在目标的把握上,一是通过整合个体双休日生活的梳理得到普遍意义上的双休日满意程度;二是通过三个维度的调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我希望家长、学校、社区应该为我们做点什么等等。

项目 做作业 与小伙伴玩耍 家务

劳动 特长班学习爬山 参加实践活动 看电视 旅游 去图书馆读书

(4)材料的准备是活动的重要保障。

调查表一:我的双休日

结论:满意一般不满意

调查表二:关注我们的双休日生活

家长如何安排

我的双休日 学校如何关心

我们的双休日 社会如何关心

我们的双休日

(5)关注学生双休日生活三个维度的调查活动的开展是课堂交流的重要保障

从教材呈现的形式来看,学生正在进行有关调查,图一是向学校老师调查,图二是进行社会调查,图三是调查自己的家长。所以在实际的活动环节,必须要进行三个维度的调查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把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否则就可能使活动停留在表面。

四、汇报交流阶段教学的具体阐释

活动一:我们的双休日生活

1、收集与整理

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学生个体双休日情况,同时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大家对双休日生活的满意程度。

三年级班双休日生活调查统计表

项目 做作业 与小伙伴玩耍 家务

劳动 特长班学习爬山 参加实践活动 看电视 旅游 去图书馆读书

画“正”字统计

合计

三年级班对双休日生活满意程度统计表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画“正”字统计

合计

2、分析

以上其实引导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既教材上所说的“通过调查,你发现了什么”。一是发现双休日做什么事情的同学最多;二是大家对双休日生活是否满意;三是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既双休日为什么某件事情的人数最多,大家对双休日不满意,说明了什么,应该如何改进,如果大家对双休日的生活满意,是否在双休日还能做更有意义的事情等等。

活动二:关注我们的双休日生活

1、伴随着学生交流活动的不断延伸,教师要从中提炼主题,进行有选择地板书,以便为活动的分析与梳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学校层面,教师关注的可能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安全问题,二是作业完成情况,这些都要进行板书;家庭层面,家长除了关注安全与作业完成情况之外,还可能关注孩子时间的利用问题,既可能时刻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可能注意到孩子的交友问题等等。

2、在板书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梳理,既从三个层面关注学生双休日生活的状况进行梳理,并从为什么这个层面上引发学生的反思,如不论从哪个维度上来讲,大家都在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这说明了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学生双休日生活的主题,所以大家要时刻注意安全。

篇5: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15~117页。

【教学目标】

1备惺苌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建立起“对称”的概念。

2本历观察、操作、交流等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积极的学习心态。

3备惺苌活中物体的对称美,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对称”

1.开门见山,指出学习课题:对称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对称。

2.独立看书第115~116页

教师:请同学们看书115~116页,边看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看了,想了,想不想说说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或看书后的想法。

要求:组内每个人均要发言,老师可以通过看、听、问的方式了解组内说的情况。

4.全班交流

抽代表在全班交流,有不同的发现时,其他小组派代表补充,相同发现不重复发言。

要求:发言时要说明是组中集体的认识还是个别认识,如果有个别认识,应说明是谁认识到的。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调控,如果学生表达偏离建立对称概念的目标时,要适时适宜导回,并注意点到“对称”的本质,即对称事物(以及后面的轴对称图形)的共性:可以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完全一样。不要在“美”、“漂

亮”这些非本质属性上过多纠缠!

二、在生活中(室内、室外、校外)找对称现象,拓宽对称外延的认识

(1)教师:同学们通过看书、交流知道了许多物体是对称的。其实生活中远不止这些对称现象。想一想,你还发现过哪些物体是对称的?为什么说它是对称的?先独立想,再告诉同伴,好吗?

(2)抽代表全班交流,相互学习。

在解释为什么说它是对称时,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说出基本意思即可。

三、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对称”的认识

(1)书上第117页第2题“做墨渍图”。

(2)书上第117页第3题:“搭积木”,无积木者可用小棒、图片等代替。    要求:要边做边说,如:我搭了一口箱子,是对称的……

四、在辨析中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通过小黑板(或课件)出示许多图片(也可就用书上第119页练习二十第1题的素材),让学生辨析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并简述原因。

五、通过生活中的反例进一步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教师:生活中有没有不对称的事物呢?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再相互说说,最后全班交流。教师要引导点穿:不对称的事物也有!但有些事物不对称的话就不美、不谐调、不方便。如:缺了一只眼、一只耳朵、一只手、一条腿的人或其他动物。

六、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对称)能闭上眼睛想一想对称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吗?(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完全一样)

指出:正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现象,我们这个世界才会这样美丽、漂亮,想知道关于对称的更多知识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它。

实践活动:美化我们的小天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23~124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测量、计算等知识的能力。

2.经历测量、计算、设计、选择方案、探讨交流等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渗透审美教育,环保教育。

【教学过程】

一、观察自己的教室(或参观其他教室)

1笨唇淌

教师:同学们长时期在这个教室里学习,想仔细看看它吗?然后说说你看到的情况。

学生独立观察后向同伴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以下发现:

2苯涣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觉得我们的教室怎么样?

教师:想不想美化我们的教室呢?(想)

教师:怎样美化我们的教室呢?

二、获取美化教室的相关信息

1笨词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醒学生可看书122~123页,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2苯涣

教师:对呀,怎么办呢?大家想想办法吧!

教师:你的意思是说先分组,再每一组负责美化一处,对不对?

教师:大家认为呢?

三、分组设计美化方案

1比范美化的处所

以自愿组合为原则,个别学生由老师协调安排,然后协商定出每组负责美化的处所。

2碧教置阑方案

以组为单位探讨美化的方案。动手测量前强调分工合作:谁测量,谁记录,怎样计算等。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测量要准确。

设计方案时,提醒学生:可参考书上提供的信息,也可参考自己在电视、报纸、杂志、网上等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教师提醒学生可看书122~123页,从而获取相关信息。

3.提出购买方案

包括在哪里买、单价、总价、质量怎样等都应作出具体建议。

4.写方案

让同学根据自己的购买方案,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写出方案。

5.交流、点评方案

其他同学点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设计方案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还可修改。在自评、同学评、师评中渗透美育教育、环保教育、消费观教育,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体验创造的乐趣、合作的乐趣,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四、修改、完善方案

教师:刚才展示了方案,交流了方案,想调整修改吗?

给出时间让他们修改。如有不想修改的小组,可让他们检查方案,看看有无算错的地方,以便及时纠正。

五、小结

教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篇6: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案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得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知道轴对称图形得含义,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会根据轴对称图形得特点,找出相应得对称轴。

3、让学生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广泛运用这一道理。

4、培养学生得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得特点,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会找出轴对称图形得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纸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一张、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景欣赏: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得图片,请大家欣赏,在欣赏得同时观察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1.屏幕出现图片

(1)自然景观图片

师:这景色美吗?

生:美

师:大自然得景色很美,而且还很有特点,聪明得设计师和能工巧匠利用大自然得特点设计和建造了一些美丽得建筑。

(2)轴对称建筑图片

师:你看到得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得左右一样,有得上下一样。两边一样…

师:我们得生活中经常也可以看到具有这种特点得物体和图形。

(3)生活中得轴对称图片

师:剪纸是我国得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它最能体现这种特点。

(4)剪纸图片

2、对图形进行概括:

师:你们所看到得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生:有得左右一样,有得上下一样。两边一样,有一种对称美。

师:上面这些图形给我们一种对称美,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轴对称这种特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到底什么样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得问题。

二.动手操作发现新知:

1、师:我们来做个实验,先看大屏幕老师怎么做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你手中得长方形纸和剪刀,向老师这样也剪出一个简单得图形。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剪纸,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我这个图形得两边一样,中间还有一条折痕,

师:那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生:轴对称图形。

师:能用你得话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3、揭示特征。

师:老师给大家再演示一下

演示课件,概括轴对称图形得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得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得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4、举例:

师:你能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生:举例,师点评

师:同学们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在来研究一下我们学过得一些图形,看他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合作研讨探究(轴对称图形得探索与提高)(四人小组)

1、把下面得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一看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他们得对称轴。

2、结论:课件演示

通过刚才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篇7: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剪出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制作。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图形纸、字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情景导入

用白纸遮住一半,露出另一半,猜猜它们分别是什么。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1、观察,初步感知

(1)认识对称

观察照片,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生:它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那其它物体有没有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呢?

(2)揭示对称

像这样物体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它是对称的。那这些物体它们都是对称的。

(3)扩展认识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之间自由说,全班交流)

2、操作,体会特征

(1)从物体到图形的认识

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电脑出示按蝴蝶、飞机、天坛等实物画下来的图形)

继续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任选一个图形,在小组内合作,尝试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

们是对称的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

交流反馈。演示折纸过程:对折后两边是对称的 板贴:对折

师:那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把图形对折后发现了什么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对称(一模一样)的。

师:那其他图形也是这样的吗?师加以补充: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对称),称为完全重合。板贴:完全重合

师: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请电脑老师来演示一下。(电脑演示:2个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请大家把其余的两个图形再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小组交流述说)

师: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点名回答)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学生讲轴对称图形),那谁来说说这三张图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点名回答)它们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如果把刚才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什么呀?

生:一条折痕。

师: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电脑演示对称轴)(板贴:对称轴)

师:你能找出另外两张图形中的对称轴吗?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3、识别,加深体验——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今天,一些图形娃娃也非常高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但它们有个要求(电脑出示P84“试一试”)要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大家能满足图形娃娃的要求吗?组长拿出信封中的图形,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选的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小组合作操作)小组汇报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同学们知道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请2—3名学生说)

4、训练,巩固特征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棒啊!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

(1)师:(课件出示第84页第1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会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直接提问,课件演示1—2个是轴对称图形,对有疑问的再演示)

(2)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学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轴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在抢答游戏中把它们找出来吧,看谁的反映最快。(教师举字母卡片,学生抢答)

(3)师:(小结)为什么N、S不是轴对称图形呀?

生:(上来动手折一折)因为它们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

师:所以轴对称图形一定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一起说)

三、做一做——内化新知

(1)教学例2做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呢?请组长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各显神通吧,看哪个小组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最美了。(小组合作设计,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学生上讲台展示.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做出来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学生讲完全重合)(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并把一些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师:昨天老师也剪了几个轴对称图形,(电脑出示P85第3题)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你能连一连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5页,在书上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再点名回答,课件演示连线)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你的小组同学。

五、看一看——拓展延伸

篇8: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轴对称图形

习水县同民镇中心小学:袁明芬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四十人,其中有十一人是留守儿童。他们全部来自农村。他们基础知识扎实,但智力水平层次不齐。可分为五个等级:智力水平好,新知识接受快,运用较灵活占五分之二;智力水平一般,新知识需巩固后才能接受运用,知识较死板占五分之二;智力水平较差,新知识反复讲解巩固才勉强接受,运用知识就更别提了占五分之一。由于他们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学时要从大量的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入手,通过“猜一猜、玩一玩、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以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对称的特征。并为将来学习推导基本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几何知识做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认识“美”。

师:孩子们,认识这个字吗? 生:美。

师:你会用美字组成哪些词呢? 生:美好,美丽…… 师:看,你们的坐姿就很美。你们的穿着打扮也很美。美在生活中太多了,有语音的美,艺术的美,图形的美,今天,袁老师想带小朋友们一起走进课堂,感受数学的美,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观察图画,发现问题。

师:昨天米老鼠去眼镜店买眼镜,可它刚走进眼镜店,店主笑得前仰后合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米老鼠缺了一只耳朵。

师:米老鼠看见两副眼镜,它想买哪副呢?你们能帮它出出主意吗? 生:说一说。

师:两边大小一样,不但很美,而且对称。

3、揭示课题。美丽的对称图形。生:读一读。

二、新知探究。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瓢虫、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观察图片,进一步体验对称的含义。

师: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出示:多只蝴蝶和树叶、老鹰。)生:观察、比较并发现这些图片的中间所在直线为界,左右两边形状和大小、花纹、图案都是一样的。师:小结。,3、折一折。

师: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验证一下,这些图片左右两边的大小是否一样呢?

(1)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蝴蝶、树叶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中间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 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不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说一说)(上下对称,左右对称,正方形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蝴蝶和树叶是左右两边安全重合。而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上下左右都完全重合。它们都是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对称轴。

2、学画对称轴。并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有多少条对称轴?(课件演示)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33页第1题。(出示课件)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1 2 3 4 5 6 7 8 9 A C D E F G H M Q 喜工中由日山甲天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欣赏对称物体图片。

2、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

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六、课后作业。

1、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折一折,剪一剪。用纸剪出美丽的对称图形。

七、板书设计:美丽的对称图形

对折------两边完全重合 长方形--------2条 折痕------对称轴 正方形--------3条

篇9: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美学常用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如在建筑、造船等行业和各种包装的图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称美。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3、学生是中心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4、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讨论,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规律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在探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美。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初步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4、经历与他人合作探究、合作创作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教师收集与轴对称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制成课件。

二、整个活动过程叙述。

1、创设情景,初步感受美。

1出示CAI课件伴音:同学们,正是金色五月,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在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动画呈现):在美丽的大自然有房子,蝴蝶、草地、嬉戏的孩子…一片迷人的景色!

(2)自由走进美的世界。让我们一路尽享美景;学生欣赏教者提供的图画。(包括动物、花、草、水果、生活用品等)

交流感受:你有什么感受?这些图形为什么如此美?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它们的美有着共同之处:板书轴对称图形。同学们想知道轴对称图形方面的什么知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

2、探索轴对称图形美的规律。

(1)出示小组探究目标: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1提供蜻蜓沿对称轴对折、重合的动态演示过程。

2动手操作:用自己所带的学具(树叶、图片、剪刀、纸片)折一折,剪一剪,自己探索。

(2)小组分工合作,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整理探究结果。

(4)交流研究结果,发现美的共性。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结合实例讲解。

小结: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导,将问题激励、研究指导和小组学习三者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建议,有利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开展有效的研究,促使人人都有发现,人人的发现都有价值。在自主欣赏、参考动画的同时,也可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体现自主化,活动化,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者,自主探索者。在说到探究计划时对于小学生不是专题研究只是一些基本的东西。在教者提供的材料学生基本能知道什么,然后通过知识迁移达到运用训练目的。)

3、发现、赏析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并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如平面图形,数字,字母,生活中的图形…

(2)小组确定探究主题,通过多种途径(画图,写出字母、数字,找生活中的图形等),选择一组作为小组的探究主题。

(3)小组分工合作,操作图形,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4)小组汇报情况。同时运用多媒体演示。

可能有的情况:

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等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有一条对称轴的是: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长方形有二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0、3、8等。

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B、D、E、Y、H、E、V等。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门窗图片、广告图片等等。…(设计意图;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去寻找、赏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这样,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创作美丽的轴对称作品。[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0: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对称图形》例1《轴对称图形》。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8、29页第三单元《对称图形》例1《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称的现象并不太熟悉,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采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将主题图蝴蝶、蜻蜓、树叶、部分建筑物图案揉合贯穿于每个环节中。用千手观音节目这样生动、振奋人心的场面来导入新课,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是: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我是这样设计教案的:

第一个环节:设景激趣,导放新课

先播放一段录像——千手观音的震撼表演。接着用课件演示将千手观音几个造型图案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的左边与右边,形状大小怎样。通过观察估计学生能够发现舞蹈造型的左边与右边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的引出课题:(板书对称),通过播放录像,设置情景,自然的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达到课使趣生的效果。接下来,就给学生展示了一组美丽的对称图形,让学生首先喜欢对称形,进而产生研究对称图形的愿望。学生通过观察,一定会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点,即图形的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从而进入新课。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对称。

了解对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对称的特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开始上课,我出示对折的图形(拿出大蝴蝶),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老师还将它制作成小书签要送给表现较好的同学。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将小书签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接下来我会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图片的特点,学生讨论后汇报:左右两边都一样,大小一样,通过对折,使左右两边完全重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出对称的概念并进行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

2、认识对称轴

在这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征,选择贴近生活中的蝴蝶做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的乐此不疲。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在教学对称轴之前我现对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并奖励某学生蝴蝶小书签,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拿出准备好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引导学生在这三种图形上画出它们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的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设计这个环节时,我对知识进行了拓展,不仅会画对称轴,而且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自己探索结果。这样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对对称轴的认识也有帮助作用。

第三个环节:动手做对称图形

(①点出剪一剪)接着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②点出说一说)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发现学生懂得先对折再剪时我请他把剪好的图形进行展示,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③点出折一折)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直观感受对称的特点——左右或上下两边可以完全重合。帮助学生建立轴的概念。

(④点出辩一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我再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对称的,安排的顺序是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第1题下面那些事对称图形?这一道题是先让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然后指出他们的对称轴。第2题是看看那些事对称图形画出他们的对称轴,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再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出生活中所见到的对称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是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课件)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本节课感受了千手观音的对称美,看到许多对称美的建筑物,学习了几种平面图形的对称及找画对称轴。请你根据本节课你的表现为自己评定星星等级。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称

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 折痕:对称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习对称--对称现象、对称图形、对称轴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轴对称图形说课稿04-1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精品教案04-25

青岛版三年级图形周长01-30

感受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美04-11

画轴对称图形课件04-12

画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4-10

电脑美术——对称图形04-19

轴对称图形剪纸04-21

二富饶的大海--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04-20

上一篇:《噢,孩子》读后感下一篇:给微笑下个定义中考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