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音音乐

2024-05-21

十二音音乐(精选五篇)

十二音音乐 篇1

(一) 民族音乐产生

我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 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 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 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二) 民族音乐发展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沧桑, 传统民族音乐在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历经坎坷, 至今已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演奏形式, 保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传统乐曲继续推动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民族音乐发展到今天不仅有民族乐队演奏的传统风格, 而且还拥有了跟流行音乐还有西洋管弦乐队合作的现代作品, 许多新的民族音乐作品已经在创作水平上达到了很高的专业水平。

(三) 民族音乐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又兴起了当代流行音乐, 由此构成了差异明显的几个音乐体系并存的我国音乐文化新格局。这几大体系中, 流行音乐体系占了绝对优势, 大大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 他们对刘德华、周杰伦等流行歌手了解颇多, 崇拜有加, 甚至于对他们的个人档案也能倒背如流, 却很少有人知道我国的国乐大师刘天华, 京剧大师梅兰芳。这种现象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二、流行音乐在当今社会中产生热潮的缘由

(一) 流行音乐的特点让大众觉得贴近自己的生活

流行音乐结构短小, 手法、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 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曲调顺口;歌词多用生活语言, 浅显易懂, 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 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 加上动作手势, 自由不羁, 亲切自然, 所以大众起听起来, 都易于接受, 也因此被广大群众所喜爱, 并广泛传唱和欣赏, 也容易产生共鸣,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 媒体的影响

当今的社会音乐环境、主流音乐媒体提供给学生的都是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超级女声》《星光大道》等众多选秀节目可异彩分呈、人才济济, 它们更为拥有唱歌梦想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 而这些节目中, 包括登台演唱表演的小朋友, 他们演唱的歌曲多是流行歌曲。在大众传媒时代, 报纸刊载了抢眼的头版, 大多数都是在写当代当红明星, 而这些明星基本上都是唱流行音乐的或影视明星。同时流行音乐还在不断的利用电视媒体通过区域性或全球直播将音乐变成“音乐事件”, 靠的是磁带、唱片、演出、广播来宣传和推广。

三、“女子十二乐坊”成功的范例分析

“女子十二乐坊”诞生于2001年6月, 是一支将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组合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的有机结合的流行艺术团体。这支独特的乐队是由13个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 (其中一人为二胡替补队员) 年轻靓丽的女孩组成的中国民族音乐团体, 她们都是经过严格的考核挑选出来的, 她们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 个个六七岁就开始练习乐器, 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均在历届器乐比赛中拿过大奖。她们的经纪公司是北京世纪星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总经理“王晓京”先生是“女子十二乐坊”的创建人。“女子十二乐坊”在表演中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古筝, 扬琴, 琵琶, 二胡, 竹笛, 箫, 葫芦丝, 独线琴等中国民族乐器。

(一) 演奏形式

1. 舞台表演独特、新奇

首先站位方面:古典民族乐队站位在, 面前是扬琴, 扬琴后面是古筝, 古筝后面是吹管乐, 吹管乐后面是打击乐, 基本统一的。而“女子十二乐坊”是按照不同的作品, 站位也随着改变。如作品“追逐”的站位是, 最前面的是竹笛, 竹笛后面是二胡, 二胡后面是琵琶。琵琶左手边是古筝, 右手边是扬琴。作品“自由”的站位是前面是琵琶, 琵琶后面是古筝和扬琴还由竹笛。

站姿方面:全体演员以潇洒的站姿演奏着古老的民族乐器, 激情四溢的奔放演出代替了正襟危坐、含蓄内敛的传统民族音乐演奏, 而且不时随着乐曲的节奏舞动身体, 颇有现代摇滚乐队的风格, 整个舞台将民乐的宁静演绎的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 使传统文化赋予了时代的色彩, 星碟公司总经理王晓京对这一舞台效果大胆的称之为“视觉民乐”

2. 服装设计时尚

“女子十二乐坊”的服装在设计上突出了东方的古典元素, 穿着简约、时尚, 颜色统一。黑色、白色、红色、银色是乐坊乐手服饰的基本色调, 简洁明快, 在服装的款式上则更多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女士旗袍、礼服, 或是前卫现代的露脐劲装, 统一的性感着装融合了符合当代社会审美习惯的视觉化元素, 拉近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审美距离。既有东方宫廷的韵味, 又有西方的前卫时尚, 要么是清一色的黑色长襟, 要么是绚烂的十二袭大红外衣或白色轻纱, 时尚装扮耀眼夺目。

(二) 内容

“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是民族音乐, 但她们的演奏中又能听到了拉丁、爵士、摇滚、HIP-HOP等众多流行音乐的节奏和元素, 将中国的民族音乐进行重新包装, 融进现代、时尚的元素从而扩大其欣赏群体, 使之具备进军国际主流音乐市场的能力。

“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中, 唢呐变得不再喧嚣, 笙管变得不再呜咽, 弓弦变得灵动而时尚, 弹拨变得流行而独特, 西洋的流行音乐元素与我国民族音乐韵律融合在一起,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民族音乐表现方式, 让我们能够坐下来仔细地品味民族音乐, 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妙。

如《五拍》一开始就是一段用架子鼓敲打出来具有摇摆和强烈刺激, 四四拍的摇滚乐节奏, 在古筝的动力型节奏的引导下, 二胡跳跃的旋律把人们带入节奏的时代。《五拍》是一种富有动感的节拍, 加上带有变化音的华丽旋律, 使人们感觉既熟悉亲切, 又富有现代气息。吉他的独奏和贝司的扣打更将“新民乐”气质展露出来:在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追求变化。

(三) 风格定位

“女子十二乐坊”的风格很明确, 就是强调差异化竞争, 打造流行的“视觉民族音乐”。

1. 她们把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与时尚的现代音乐元素有机结

合, 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流行音乐中的拉丁、爵士、摇滚、HIP-HOP等众多世界流行元素的节奏相结合, 创造出了具有世界性的民族音乐。

2. 从演员形象到表演形式都要求具有视觉美感, 演出形式

采用富有激情的站立式演奏, 充满动感, 洋溢着青春激情, 再加上穿着时尚的演出服, 结合充满现代气息的舞美效果, 时尚的服

浅谈关于建立歌唱中的管道状态

李娜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声乐艺术是以人声为‘乐器’的歌唱艺术, 它是一门以表现声音为手段的艺术学科。为了使这一艺术更好的得到发展, 我们必须建构一个良好的歌唱“乐器”为前提, 才能够很好地使用以人的喉咙这个“乐器”来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来, 能更好地通过歌唱来反映社会生活, 讴歌时代, 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等。

关键词:管道状态;气息;喉咙;头部通道;全通道

一、气息对于歌唱管道的声气结合的作用

(一) 歌唱气息的认识

呼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必要对其进行训练和研究的。但是歌唱则不同, 不仅要认真学习和训练, 而且, 还要尽可能地学懂弄通, 呼吸虽然只是歌唱活动中的一个部分, 但绝不是予以忽视的部分, 因为它乃是各种歌唱技巧的基础 (1) 。

声音是人的“乐器”, 人在唱歌时, 只要在气息和管道结合的情况下再加入以假声为主的音波, 就能发出动听的歌声。国外一些女高音就是用这个原理唱的。所以说:1.会唱歌者“唱的是气”而不完全是声;2.会唱歌者的发声, 好像不是直接从喉头唱出来的, 而是用气在声音通道中“吹”出来似的。

(二) 下顺漏斗管声气通道的建立

传统养生学泄漏:人的肺与下丹田之间有“虚空一管”, 即是后天之气与先天之炁接通的唯一路线”。也就是说:人在胞胎中时, 是用的先天吸呼, 上半身和下半身是混然一体的。然而, 一旦出生就落于后天, 开始用肺来呼吸了, 于是经横膈肌一阻隔, 后天呼吸之气就不能从上半身流入下半身。所以, 要使先后天之气相结合, 就必须找到、打开并运用此关窍。

我们必须类推出这条从心窝关窍口开始到脚跟的人体下半身的隐形“下顺漏斗管声气通道”的发声原理:⑴用“意念”作指挥, 流动的“气息”为动力, 夹带着“声波”为基音, 声音通道为乐器管道或长喇叭;⑵将气息和声音叹入管道中, 带动下半身的先天气一起震动发音。

二、头部上声音通道的建立

(一) “倒漏斗管”的建立

著名的王宝璋教授在林俊卿大夫的“咽音”唱法原理上, 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设法将“咽音”唱法和中国歌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赋予“咽音”唱法新的生命, 使它成了中国声乐艺术教学中的一朵“洋为中用”的奇葩。

⑴放松下巴肌肉及舌头, 抬头张开嘴吧, 打开颌骨;⑵用意念将口腔肌肉 (会厌、舌根及咽壁) 调节成一个小咽壁管, 它们称为“倒漏斗管”;⑶然后使声气波进入“倒漏斗管”并在咽管中产生高泛音共鸣。它的原理就是:在“意念”作用下的“气饰, 这一切都构成了特有的风格。

总之, 用中国民族乐器, 融合了众多流行音乐的节奏, 使她们的演奏既有流行音乐的娱乐性, 又有古典民族音乐的美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突破。同时, “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 对于民族音乐的前景和未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它的出现为世界音乐之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民族音乐在国际音乐领域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

息”“声波 (混入真声成分的假声波) ”以及“咽壁管”三者的协调配合。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特色, 尤其利于唱高音。

(二) 上声音管道运用法——“咽音”唱法

林俊卿大夫的“咽音”唱法是建立在解刨生理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研究, “咽音”唱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治疗声带疾病有着一定的功效, 其原理又是什么呢? (1) 它着重是用“气息”夹带着音波 (假声) 吹进发声管道从而产生声音, 故而减少了真声带的负担; (2) 它着重是用“发声管道”来承接所“吹”进来的声气波, 故而减少了口腔、舌头、下巴、喉头等处的负担。所以对解除喉头疲劳, 恢复嗓音有较佳的作用。

据此,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 “咽音”唱法的原理就是:声气波作用于头部“倒漏斗管”所产生的声音效果。所以, 我觉得也可以称之为:上声音管道声气结合发声法, 这是后天气在空腔管通道中的作用。

三、全声音通道声气结合法

(一) 上下两反向漏斗管的建立

就是同时运用上、下或顺、倒两反向的漏斗管声音通道, 使上下相通, 相协调, 能够使人发出悦耳动听声音来。

只有先挂好高位置, 再做好下声道顺漏斗管叹气发声, 然后使声气反作用于上声道漏斗管, 这样就完美了。这是老师经常给我们做的一个恰当的比喻, 这如同我们懂得的“盖高楼”和“挖地基”之间的密切关系, 地基挖得越深, 楼房也就能盖得越高;下声道的声气越深, 上声道的位置就能越高, 声气场的共振就会更厉害, 声音当然也就更漂亮了。所以, 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上下管道结合情况及其功用, 并很好地加以运用。

(二) 建立全声音歌唱通道

在进行全声道声气练习时, 除了前面所讲到上, 下两声道的注意事项外, 教师要我们注意的是: (1) 上管道的漏斗口在软腭与咽壁交界处, 下漏斗口在心窝中丹田关窍口, 在两管道之间实际上还有喉头到心窝的短通道, 也就是说要把上下两通道连接起来的话, 就必须注意声带所发出的基音波应该穿越此短管道直接到上下两声音管道口, 再发声。 (2) 在发声时也可以不理会喉头到心窝的短通道, 而感觉到这两个漏斗口之间 (口、咽喉、上胸) 都是空的没有一点东西, 基音波就直接进入上下管道。 (3) 然后, 再根据演唱的内容来调节发声管的长短, 调节气息和假声, 真声的比例, 以及音色, 音高等。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7年.

[2]汪启璋N.K那查连科编《歌唱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1月.

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其产生, 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在我国音乐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 流行音乐已成为我国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主流, 传统民族音乐原有的地位已被动摇, 甚至离人民社会生活也越来越远。本文针对“女子十二乐坊”成功的范例进行分析, 积极探索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结合, 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关键词:女子十二乐坊,流行音乐,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苏春敏:《中国传统民乐发展走势的构想——由“女子十二乐坊”音乐现象引发的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3月.

[2]王娜:《走向流行的传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姚展雄:《女子十二乐坊走红启示》[J];中外文化交流;2004年05月.

[4]冯晓莉:《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王晓红、陈艳:《由女子十二乐坊看民族音乐市场化走向》[J]: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06月.

[6]李昆丽.《新民乐的融合之路与当前的审美缺失》民族艺术研究[J].2005年05月.

十二生肖音乐教案 篇2

一个活动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选择十二生肖这个课题,对幼儿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也具有可接受性。根据语言教育的目标要求,十二生肖语言活动的内容,不仅要让幼儿知道十二生肖的名称和形象,同时还要了解十二生肖的顺序和轮回问题。我的活动思路为:熟悉动物;感知顺序;理解含义;了解轮回规律;游戏巩固认知汉字。

二、活动目标

1.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国人特有的属相,并了解每十二年循环一次,

2.知道十二生肖的十二种动物及其排列顺序,

3.培养幼儿用语言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4.通过学习本课,能够认识十二个汉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让幼儿记住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及认识十二个汉字;

2.难点是知道十二生肖每十二年循环一次。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课前让幼儿了解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故事

材料准备:

1.课件(律动、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儿歌、故事、音乐《找朋友》)

2.图片、识字卡

3.红五星

四、活动过程

1.组织教学

播放课件:律动《我真的很棒》。听音乐,幼儿跟着节奏随老师一起动起来。

2.导入:出示课件《十二生肖》

1)师教读十二个生字: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鼓励幼儿自由说出一共有十二个动物,揭示课题《十二生肖》;

3)师讲解十二生肖的意义及重要性;

4)师幼互动了解十二生肖的具体使用(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属相,了解自己生那一年是什么年自己就属什么这一道理);

5)师引导幼儿了解十二生肖的由来,激发兴趣。

3.出示课件:故事《十二生肖的来历》

4.出示课件《十二生肖儿歌》、图片

1)师根据儿歌讲解要求,小朋友操作,幼儿边念边操作。

(提问:十二生肖中谁排第一,谁排在最后?谁在谁的前面,它的后面又是谁?)

2)游戏:《看谁排得对?》(图片)

让幼儿拿着图片按照生肖顺序排队。(师提示并督促)

3)师引导幼儿说出一个属相表示一年,如果今年是鼠年,那所有今年出生的人都属鼠。(提示幼儿说出:鼠年过后是牛年,牛年过后是虎年)排在最后一个的动物是猪,猪年过完之后是鼠年。

让幼儿明白:十二生肖是十二年循环一次的。

5.小结: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得都很棒,知道了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一年就是一个属相,同一年出生的人属相相同,十二个属相排完了,又从头排起,十二年循环一次。

6.游戏结束《找朋友》

1)播放音乐《找朋友》

2)游戏规则:

十二音音乐 篇3

谈到童声合唱的音区,总离不开作品的音域和演唱的方法,因为较长时期以来,我们童声合唱中仅使用一种唱法,即自然唱法,也就是自然声(未经严格训练的自然发声)。而少年儿童自然声的音域,一般也就在C调的1-3这个范围内,因此在这个音域内来划分音区,活动余地就十分有限。同样,在这个音域范围内来写多声部的合唱,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成人合唱一般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声部(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有四种不同的音色和各自的音区。童声合唱却不一样,童声在音色上变化不大(指男声、女声、高音、低音之间),及时在分声部以后也缺少色彩对比。因此,如何扩展音域、扩大音区、增加音色对比,开拓童声合唱的表现力,来弥补少年儿童自然声的局限,已是当前童声合唱训练与童声合唱创作中,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不少童声合唱已在运用柔声唱法及真假声混用唱法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不少国家的童声合唱团,都在采用这种方法训练童声合唱,我国的一些童声合唱团也在尝试这样做。由于采用了这些方法,使童声的音域得到扩展、音区扩大、音色大为丰富。随着儿童音乐演唱水平的普遍提高,为童声合唱写作技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用武之地。

童声合唱与童声独唱不同。童声独唱是单枪匹马,如用柔声或真假声混用,相对地讲少年儿童音量单薄,演唱技巧又有一定的局限,不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慎而用之。而童声合唱是整体演唱,单个柔声很轻,音量很小,如把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柔声结合在一起,他们的音量就相当可观了。下面,试举几首作品,看看它们在这方面做的尝试。

如合唱组歌《长征路上的小红军》之一《序歌》,由于作者在创作中就已考虑到需采用柔声唱法,从而使音域拓宽,音区扩大,还丰富了音色的对比。《序歌》的音域是D调的5→5,两个八度,已接近成人合唱的常用音域:

因为音域扩展,音区也扩大了,通过第三声部的再次分声部处理,在开始两小节发挥了低音区的作用,增加了声部层次,保持了和声基础的持续音响,渐而进入第二声部,恰同最后进入的第一声部主旋律构成鲜明的音色对比。音乐到15小节处。第一部分已在很高的音区,此时又作了分声部处理,作三度平行和声衬托,以增加高音区的圆润,采用和弦的密集位置,使音响饱满而不空荡。在写法上这首歌曲采用了主调与复调结合的综合写法。

有的童声合唱团把一些世界名作,如《蓝色的多瑙河》、《天鹅》、《拨弦波尔卡》等改编为童声合唱,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杨鸿年改编的《天鹅》《圣桑曲》就是一首运用柔声唱法的成功作品:

领唱与伴唱之间音色对比是强烈的,开始是童声伴唱作复调式衬托,而两个伴唱声部之间又是平行三、四度,继而是同度、六度,音程距离向两端扩展。从第三乐句开始,伴唱声部休止,成为单一的男中音音色,与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从第四乐句开始的三个声部,实际上只有两条旋律线,伴唱的第一声部和男中音虽然旋律相同,但却是声部远离的写法,虽然谱面上音高一致,实际音高却相距八度,造成一种宽厚浩荡之感。最后四小节的尾声给人们一种余音未尽的艺术效果(这一点在创作中常常被忽视),在音区与音色上又和前面的男中音领唱形成鲜明的对比。

十二音音乐 篇4

人们时常论及兴德米特和他的前辈巴赫之间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重视实践的德国音乐家,都擅长演奏多种乐器,经常参加演出并为多种乐器写作,两人都很重视复调音乐,两人的音乐生涯都丰富而漫长且在创作风格上都没有发生什么根本的变化。他们除了写作专业的、严肃的、大型的作品外,都为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写作音乐作品,也都有自己的钢琴复调作品。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和保罗·兴德米特《调性游戏》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从这两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类比来论述音乐文化的变迁和差异,会给我们产生很大的启发。

1 作曲家及作品在当时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58-1750)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的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族。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1718-1723年,巴赫在科滕的利奥波德亲王德乐队担任指挥。当时巴赫生活的巴洛克晚期,是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人领导的艺术新潮流的形势已经风光不再,但却给巴赫等一些作曲家提供了学习意大利作曲家经验,并以自己的创作取而代之的可能,因此,德国音乐成为晚期巴洛克的代表。在德国及同一时期法国、意大利等各国作曲家中,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键盘音乐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巴赫。

巴赫的音乐作品广泛吸收了18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各种音乐风格与形式,并把它们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他使和声与复调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在作品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的作品数量很多,各种体裁的作品丰富多彩。其中《十二平均律》是巴赫器乐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作品。包括24首前奏曲与赋格,24个大小调各一首,共48首。巴赫在这部作品中展示了运用十二平均律可以在任何一个调上自由地转调。这部作品是一个惊人的艺术宝库,不仅在音乐技巧上无与伦比,而且充满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因此被后人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同时也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不论是从演奏技巧的角度,还是从作曲理论技术角度来看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保罗·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生于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哈瑙。19岁成为以演出现代室内乐闻名的“阿玛”弦乐四重奏团的中提琴手和法兰克福歌剧院乐队首席小提琴手。20年代初,在多瑙厄辛根音乐节上演出的《第二弦乐四重奏》(1921)、《室内乐队曲》第1号(1922)奠定了他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年青一代主要作曲家的地位。20年代中期,他积极倡导“实用音乐”。他的特殊风格在于对位与和声和自成一家的调式体系,不协和对位构成他风格的主要特征,他的音乐证明了,在调性音乐世界中仍然还有领域可以继续探索,而并没有穷尽。他的作品数量很多,题材丰富。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直接采用各种现代流派探索各种风格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兴德米特受“回到巴赫”运动的影响,创作中吸取巴罗克时期的音乐素材。第三个阶段是各个风格的综合时期,[1]P355这个时期音乐变得更为抽象,和声语言更不协和,较典型的是他带有几何图形结构设计特点的钢琴曲《调性游戏》(1942)。《调性游戏》(Ludus Tonalis)是一套钢琴复调作品。整部作品由二十五段音乐构成:其中包括一首“前奏曲”、一首“后奏曲”、十二首“赋格曲”、十一首“间奏曲”。他在作品中坚持音乐的调性,认为调性是不可缺少的作曲法则,并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组织方法和体系,为今后调性音乐世界领域的继续探索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2 两部作品的诞生与当时文化发展的关系

巴赫生活在17世纪巴罗克音乐时期,这一时期宗教兴盛发展,天主教和新教之间在17世纪上半叶进行了30年的战争。代表中产阶级的新教和代表封建旧王朝的天主教都在用巴罗克这种艺术风格为自身的目的服务。30年战争后,新教得以确立,随着政治经济在17世纪后半叶的渐趋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西方殖民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在音乐保护人制度下的宫廷音乐生活,对巴罗克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1718-1723年,巴赫在科滕的利奥波德亲王乐队担任指挥。科滕的利奥波德亲王喜欢音乐,并会演奏一些乐器,由于亲王的兴趣是在世俗音乐,所以巴赫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世俗器乐曲上,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一、二卷、《无伴奏小提琴协奏曲》等大量的传世之作。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是为了体现传统大小调体系而写作的钢琴复调作品,从第一首前奏曲开始按照大小调体系的顺序来布局整个作品,从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种大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按调性发展而排列。在这一过程中,以细微的差异体现变化、体现出转调的魅力。每一首前奏曲与赋格,在主题上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依靠调性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巴赫在每一调性的表现中,都充分拓展了该调性的音乐内涵,用多样的音乐语言来表现调性与调性间的关系,耐人寻味。带有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特点,数字低音的广泛运用,音乐风格淳朴、严肃、稳重,结构严谨;形式完美;音响效果和谐、逻辑严密;崇尚理性,对情感的表现内在而含蓄。

而兴德米特生活的20世纪从社会环境和条件来看,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独裁统治等等,使社会动荡,矛盾加剧,引起社会心理发生变化产生了更多的紧张、不安等情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作曲家创新求异更加心切,个人主义充分发展,艺术创作以突出个人的内心感受为主。受这种音乐思潮的影响,兴德米特认为“今天的作曲家只有当他明白他的创作目的时,才应该创作。为作曲而作曲的时代也许将一去不复返了。”[2]P97因而保罗·兴德米特为了他自己的和声理论创作了钢琴复调作品《调性游戏》。《调性游戏》中十二首赋格的结构安排完全是按照其“音序一”的理论来安排的,十二首赋格依次建立在“音序一”所示的十二个调高上,前奏曲和后奏曲分别处在套曲的首尾,后奏曲是前者曲的逆行。体裁和音乐风格多样的十一首间奏曲分别出现在每两首赋格曲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过渡作用,这样就不仅使整部套曲的二十五段音乐连接成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而且还成为一个由C调性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单独看其中每一首赋格其各自的调性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综合来看它们又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服从于C调性。虽然兴德米特的这部作品带有20世纪音乐所具有的特征,如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调性的观念的淡化,但是兴德米特的这部作品又有一定“回到巴赫”的特点,如乐曲结构简朴、内容清晰、着重音乐自身的形式美、采用了新的和声与复调语言,音乐富于客观性。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钢琴复调作品,音乐风格和作曲技法是迥然不同的,反映出一种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兴德米特的音乐理论本身就是对传统的音乐理论的延续和扩展,从这里我们可到,音乐的发展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并存的特点。

3 对音乐文化发展变迁的思考

这两位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都是钢琴复调作品,但是在风格和作曲技法上有明显的不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文化是反映时代变化的标志,从两种音乐体裁来看,它们都是钢琴复调作品,虽然是体裁相同的音乐作品,但是在内容和音乐语言上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这两部音乐作品的调性观念完全不同,传统音乐的核心就是调性,20世纪音乐打破传统理念,反映出时代在变化,音乐文化也随之变化。这就是时代变化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的具体表现。不同的社会结构、社会属性极大地影响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换句话说,不同的音乐形式、内容和音乐语言也体现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属性。一个社会的结构和属性,是社会形态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人都是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关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从而也形成了社会结构和属性、社会形态上的差别。这种差别自然的也就反映到了与之相关的不同的音乐形式和内容中。

音乐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音乐只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任何表述形式的音乐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决定的。其中人们的观念是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观念对音乐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音乐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音乐功能和价值的认识上。也就是说不同的观念会对音乐是什么以及对音乐的理解作出不一样的回答。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带着它的形式而存在的,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身俱来的。音乐的发展离不开观念、思想的发展,音乐的发展有着继承性和创新性并存的特点,音乐的形式是多变的,但是音乐的本质和内涵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音乐是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载体,虽然音乐的形式是丰富而多样的,音乐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也是五彩斑斓的,但是音乐和文化的本质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无论怎么继承、创新人类文化中的本质思想是不会改变的,由此可以看出,音乐的发展是文化发展一部分,文化的发展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两者都统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摘要: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和保罗.兴德米特《调性游戏》两部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音乐作品的类比,探究文化和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音乐文化发展演绎的原动力。

关键词:十二平均律,调性游戏,文化,音乐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霍华德.现代音乐(John Howard:Modern Music)[M].新美国图书馆.

[3]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大班音乐活动:《十二生肖》 篇5

1.活动目标

(1)知道歌曲名称,理解歌词内容,感知旋律。(2)在探索将儿歌和歌曲的旋律进行匹配的学习方法。(3)积极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体验表演的乐趣。

2.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幼儿知道自己和家人的属相;

(3)幼儿知道那十二生肖,并会按顺序说出。3.活动过程 Ⅰ导入

(1)随音乐《身体音阶歌》进场,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重点指导幼儿随音乐做律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2)练声曲《问候歌》、《山谷回音真好听》用轻声高位的进行练声。教师重点指导幼儿随钢琴自然、轻声高位练声、不喊唱。(3)复习歌曲《捏面人》、《小海军》。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回忆歌曲,用自然的声音歌唱。(4)提问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①小朋友,你几年几岁了?属什么?②你的爸爸、妈妈属什么? ” 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生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及能说出自己和家人的属相。Ⅱ幼儿第一次操作

(5)欣赏音乐,初步学习掌握歌曲内容。提问:“①这首歌里唱了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歌曲内容。

(6)再次欣赏歌曲,尝试将儿歌和歌曲的旋律进行匹配的学习方法。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将儿歌和歌曲的旋律进行匹配的学习方法。

Ⅲ分享经验

(7)学习歌曲,初步学习演唱。

①跟着教师演唱;②幼儿完整学唱歌曲。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能轻声唱歌。Ⅳ幼儿再次操作

(8)边听音乐边唱歌,引导幼儿模仿小动物进行歌表演。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能积极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体验表演的乐趣。4.活动延伸

上一篇:嵌入式操作软件下一篇:恶性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