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位著名音乐家的简单生平代表作

2024-05-05

十二位著名音乐家的简单生平代表作(通用1篇)

篇1:十二位著名音乐家的简单生平代表作

1,贝多芬 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2岁出版了钢琴奏鸣曲,1972年经海顿指引去维也纳深造。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1820年听力开始减弱,中年失聪。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作品:《月光曲》、《第七交响曲》、《骑士芭蕾》《钢琴奏鸣曲》《致爱丽丝》(献给爱丽丝)创作《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

2.柴可夫

生平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后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他的作品常被世界各国剧院所演奏,在中国一些剧场或公众娱乐场合,用他的乐曲做伴奏编排的现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众喜闻乐见,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1893年的11月6日逝世。

作品:六部交响曲、四部协奏曲、芭蕾《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

3.德彪西

生平: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大奖”.他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3月25日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4,格里格

爱德华·格里格(1843年6月15日-1907年9月4日),挪威作曲家,出生于卑尔根,祖先是苏格兰人。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

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回国后,为建立挪威民族乐派积极展开音乐活动。1871年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

作品:《A小调钢琴协奏曲》、《培尔·金特组曲》、《霍尔堡组曲》和《钢琴抒情组曲》; 5海顿

-古典音乐家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奥地利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海顿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他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两部神剧《创世纪》和《四季》,同时也写作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歌剧、轻歌剧、12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作品:

小夜曲 小号协奏曲、清唱剧《创世纪》、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d小调第一零一交响曲《时钟》、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G大调《小夜曲》

6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他一生创作了700多首音乐作品,主要音乐作品有吉普赛风格的《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等。1886年7月31日逝世。

1811年 10月22日,出生于雷汀。

1820年 拜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为师学习钢琴演奏。

1831年 帕格尼尼来到巴黎,他极大地启发了李斯特的想像世界和音乐世界。1832年 聆听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首演,并将其改编成钢琴曲。

1833年 在肖邦的巴黎寓所中邂逅了玛丽·达古伯爵夫人。俩人去日内瓦同居。

1837年 创作《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玛丽在意大利科摩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科西玛。

1840年 创作十二首《超级练习曲》;结识瓦格纳。

1842年 与玛丽的关系终止。

1847年 到基辅演出时,邂逅卡洛琳·冯·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

1848年 创作《前奏曲》。

1851年 创作《玛捷帕》。

1852年 创作b小调钢琴奏鸣曲。

1855年 创作《但丁》交响曲。

1865年 加入圣方济修会,并取得了神父的头衔。

1869年 他的学生奥尔加成为他的新情人,这段恋情很快便结束。

1875年 匈牙利李斯特学院创立。

1886年 7月31日深夜,在拜罗伊特去世。

作品:《爱之梦》《森林的细语》《汤豪舍》《梅菲斯特圆舞曲1号》

7.罗西尼

生平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1792年2月29日-1868年11月13日)自幼便是音乐天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传世精品只有《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罗西尼的后半生中经常患抑郁症,这可能与他年轻时就已得的淋病有关1868年11月13日,他死于一次肠手术的后遗症。他的遗体被安葬于巴黎著名的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

作品:歌剧《威廉·退尔》序曲、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歌剧《贼雀》序曲 8 莫索尔斯基

生平

莫索尔斯基(1839-1881):俄罗斯作曲家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莫索尔斯基在1839年3月21日生于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镇一个地主家庭,童年时代他已经从保姆给他讲的民间故事和童话中,获得了关于农村生活和包括音乐在内的民间创作的深刻印象。五岁起莫索尔斯基开始学习钢琴,九岁已能当众演奏协奏曲,到1852年,当他十三岁进禁卫军士官学校时,已经写出他的第一首作品——钢琴曲《陆军准尉波尔卡》并出版。毕业后,莫索尔斯基在军队里当军官,与此同时,由于结交了达尔戈梅斯基和居伊,从而参加了新俄罗斯乐派的“强力集团”的活动,在巴拉基列夫的指导下虚心学习作曲技术,最后在1858年终于决心献身音乐而脱离军界。但是由于谋生乏术,不久他又不得不到政府机关供职,这职务剥夺了他的许多时间和精力,给他带来很多烦恼,为此,他沉溺于酒和麻醉剂,以至后来戕害了自己的身体,1881年卒于圣彼得堡。

作品:《鲍里斯·戈杜诺夫》和《霍凡兴那》

9莫扎特

生平: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祖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在幼年时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791年12月5日猝死于维也纳,终年35岁。

作品:18首钢琴奏鸣曲,7首钢琴三重奏,2首钢琴四重奏,27首钢琴协奏曲,35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10首双钢琴作品,15首钢琴变奏曲,以及其他钢琴小品数十首。10,圣桑

生平:

(1835-1878)1835年,圣-桑于法国巴黎出生,两岁时随他的姨母习琴,十岁时,圣-桑第一次公开演,十六岁时编写他的第一首交响曲,1848年,圣-桑进入巴黎音乐学院,1866年,被李斯特称誉为世上最伟大的风琴家,1870年,参予了国家防卫军,并参加了普法战争。1875年,圣-桑与Marie-Laure Truffot结婚并育有两名孩子,但不幸于1878年先后逝世。

作品:《动物狂欢节》及《第三交响乐》

11,肖邦

生平: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年),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生于华沙近郊的热拉佐瓦-沃拉,父母亲分别是法国人和波兰人。曾随家庭教师学习音乐,后来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就读。19岁在维也纳首次举办专业演出,演奏自己的钢琴作品。1831年肖邦定居巴黎,很快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演奏家和钢琴教师。1836年结识小说家、女权主义者乔治·桑(迪德望夫人)并相爱。肖邦一生的优秀作品很多作于1838–47年两人同居期间。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与乔治·桑分手后,他饱受肺结核病痛的折磨,完全提不起兴致作曲。1848年他游历英格兰、苏格兰,在当地演出了几场音乐会。1849年死于波兰。他对钢琴音乐的发展功不可没,帮助确立了钢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地位。他利用钢琴音乐延音踏板的技术革新,创作了大量独具钢琴特色的作品。

作品: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升C小调圆舞曲、降G大调圆舞曲、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降E大调夜曲、升F大调夜曲、降B小调夜曲、降A大调夜曲、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C小调练习曲《革命》、E大调练习曲《离别曲﹑悲伤练习曲》、第一号叙事曲、第一号诙谐曲、第七号前奏曲、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评价

12,约翰

生平: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SebastianBach,也译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1750年7月28日逝于德国莱比锡,终年65岁。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代表作品:

《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戈德堡变奏曲》、《马太受难曲》、《大量康塔塔》

上一篇:秋天主题实践活动总结下一篇:非税收入项目执收情况表填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