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

2024-04-16

胰十二指肠(共9篇)

篇1:胰十二指肠

胰十二指肠肿瘤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

近年来,胰十二指肠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胰十二指肠肿瘤唯一有效方法。患者全身情况差、手术范围大、并发症多、危险性大。为此,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技术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极为重要。我科自1月至12月,共根治胰十二指肠肿瘤54例,通过加强对围手术期的治疗和细致观察、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疗效如下:

1. 临床资料

54例患者,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在40~82岁,其中80岁以上8例。临床表现:上腹痛和上腹部饱满不适、进行性黄疸(无痛性)、消瘦乏力、发热、腹部可触及肿块。

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增高50%(27/54)、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4(4%(3/54),CEA、POA、PCAA、CA19-9均增高100%(54/54)。定位诊断:B超:可见胰胆管扩张100%(54/54)、CT和核磁共振100%(54/54)。

54例患者根据肿瘤生长位置和肿瘤浸润情况,施行了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32例无并发症发生、22例有并发症发生,在围手术期进行妥善处理和仔细的护理下痊愈出院。

2. 观察和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护理

胰十二指肠肿瘤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比其他肿瘤术前心态还要差。除了手术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恐惧忧虑之外,由于频繁呕吐、腹胀、腹痛、皮肤瘙痒,使患者的情绪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护理人员向病人家属清楚交代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同时也使他们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2.2.2 营养支持

补充能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90%以上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凝血功能差、手术危险大为了提高手术耐受力和减少并发症,1.术前要进行1周充分准备,包括补充血容量?慢性脱水、低钾的`纠正,输入人体白蛋白、新鲜血浆、胃肠外补充维生素K1以改善凝血机制、纠正低蛋白血症,口服胆盐减轻内毒素血症,如有贫血,则予以输血。2.对于高消耗分解代谢的病人使用氨基酸、20%脂肪乳剂。3. 胰十二指肠肿瘤病人糖尿病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得多,一旦检查证实,应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7.2~8.9mmol/L、尿糖(+)~(-)范围内,要避免胰岛素过量因为低血糖比高血糖危险更大。

2.1.3 呼吸道的准备

胰十二指肠肿瘤术后肺部并发症机会多,术前应采取预防措施。严格忌烟最好2周以上,教会病人进行胸式呼吸锻炼,有助于防止术后膈 萎陷、肺部感染和低氮血症。我科54例患者有吸烟史32位,术前、术后进行深呼吸锻炼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0。

2.2 术后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取平卧位,神志清晰取半卧位。24小时心电监护、监控血压、脉搏,保持各种引流管有效吸引,保证静脉通畅,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口腔和皮肤护理,此外,还需做好以下护理:

2.2.1 腹腔内出血的观察及处理

胰十二指肠根治术,因手术范围大、吻合口多,最易出现腹腔内出血。早期应密切观察腹腔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应注意腹腔内出血往

[1] [2]

篇2:胰十二指肠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具有促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刺激胰岛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β细胞凋亡、抑制胃排空等作用,近年来成为治疗糖尿病药物研究中的热点.GLP-1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一直备受关注,我们从4个方面对GLP-1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GLP-1的二级结构、GLP-1单个残基改变及残基闻的相互作用、GLP-1不同残基片段对GLP-1结合并激活受体的影响和GLP-1受体的相互作用模式.

作 者:聂新华 张涛 郑学仿 李元 曹洪玉 唐乾 NIE Xin-Hua ZHANG Tao ZHENG Xue-Fang LI Yuan CAO Hong-Yu TANG Qian 作者单位:聂新华,张涛,郑学仿,曹洪玉,唐乾,NIE Xin-Hua,ZHANG Tao,ZHENG Xue-Fang,CAO Hong-Yu,TANG Qian(大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李元,LI Yuan(大连帝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600;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西安,710068)

篇3:胰十二指肠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 男9例, 女6例;年龄52岁~70岁, 平均59岁;其中胰头癌3例, 壶腹部癌8例、胆总管末端癌4例;患者均实施了Whipple术;13例术后出现恐惧, 对治疗缺乏信心, 睡眠差。本组15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手术患者常有术后痛苦、焦虑, 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 积极的、正确的心理护理是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3]。因此术后应做好健康指导, 动员家庭关爱、社会支持力量, 并允许术后有1~2名家属陪护。医护人员态度热情、并采用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模式, 耐心听其主诉, 详细解答有关疾病的知识, 说明心理因素、精神状态与肝胆疾病预后的关系, 介绍治疗成功病例。可起到缓解焦虑恐惧心理,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作用。

2.2 胰、胆瘘的观察

本组15例胰、胆瘘发生于术后5 d~10 d, 临床表现为在术后1周左右右上腹突然剧烈疼痛或持续性胀痛, 继而发热, 其中1例体温最高达40.1℃, 1例出现黄疸加重。15例均出现腹腔引流液增多, 查引流液淀粉酶明显升高。出现全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 切口敷料溢出较多胆汁样液体。应密切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 并观察腹部体征的变化, 切口及引流管口敷料是否干洁。监测体温变化, 观察黄疸有无加重, 常规术后测定淀粉酶和胆红素, 观察腹腔引流管引流液颜色等, 如引流管引出无色水样或胆汁样的液体并出现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应立即通知医生。

2.3 腹腔双套管的护理

2.3.1 持续腹腔灌洗

腹腔双套管的体外部分要妥善固定, 区分内外套管, 准确连接。外套管接冲洗液持续冲洗, 内套管接低负压吸引[4]。引流管冲洗过程中, 全部装置均需无菌, 防止引流液倒流, 预防感染。用生理盐水, 以维持在30~40滴/min为宜, 以达到稀释胰液、胆汁的目的。保持冲洗液的温度在37°左右, 一般用加温器来加温。冲洗时患者向引流管侧卧位, 以利于引流。

2.3.2 密切观察

在冲洗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引流管道脱落和引流不通畅等问题, 所以冲洗时压力不可过大, 以免损伤内脏、组织、血管或使管道脱落。本组患者其中7例出现引流不通畅, 考虑坏死组织脱落阻塞管腔, 用20 m L生理盐水冲洗后3例引流通畅, 3例仍不通畅给予重新换内套管后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24 h引流液的色、质、量, 观察胰液、胆汁的颜色, 如出现鲜红色液时,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注意观察流出量和灌入量情况, 出量一定要大于入量, 防止大量积体液存于腹腔内。每次冲洗后详细记录出入量, 如冲洗的液体多而持续吸引出的少, 查找原因, 及时处理。

2.4 应用抑制胰腺分泌药物

使用生长抑素24 h维持, 因生长抑素作用快, 半衰期 (T1/2) 1 min~3 min, 故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掌握好滴速是治疗成败的关键。生长抑素能抑制胰液的分泌, 抑制胰岛素及胰高血糖分泌, 在治疗初期会导致短暂的血糖水平下降, 故能减少对周围组织的腐蚀, 促进吻合口愈合。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血糖的变化, 应观察有无头晕、出冷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观察输液部位有无液体外渗或出现静脉炎现象, 一旦发生, 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保证液体顺利均匀地输入体内。

2.5 做好瘘口皮肤的护理

胰、胆瘘一旦发生, 必须保持引流通畅, 因引流的胰、胆汁对局部皮肤有很强的腐蚀作用, 所以要保护引流口周围皮肤, 防止化学性皮炎发生。我们对15例患者均采用氧化锌软膏涂抹引流口周围皮肤每2 h 1次, 班班交接。用凡士林纱布衬垫引流管口周围, 若手术切口敷料浸湿则及时更换, 保持引流口周围皮肤干燥。

2.6 疼痛的护理

胰、胆瘘患者, 由于漏出液化学物质及炎症反应的刺激, 患者多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疼痛, 难以入睡。睡眠紊乱可引起倦怠、身体疲乏、甚至中枢神经失调, 延长切口修复时间[5], 良好的睡眠能减少瘘的发生或加速瘘口愈合。为减轻患者痛苦, 我们做到如下几点: (1) 术前要告知患者术后镇痛的知识, 使其理解使用过多止痛药的害处。鼓励患者在疼痛变为严重之前, 报告医生、护士, 清楚地告诉患者配合的目的和方法, 并具体指导患者在清醒时每小时深呼吸5~10次[6]。 (2) 对剧烈疼痛者应尽量安排在单人房间, 夜间保持病区安静, 减少噪声;夜间操作尽量集中完成;患者的枕头、床位要舒适, 病房温度、湿度、光线适宜, 关大灯开地灯, 拉好窗帘,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2.7 营养支持

术后良好的营养支持能促进手术切口和吻合口的愈合, 减少术后胆瘘、胰瘘等并发症的发生[7]。本组病例均采用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术后第1天起全胃肠外营养, 营养液于24 h内均匀输完, 控制输液速度, 以免加重患者心脏负担, 诱发心力衰竭。术后4 d~6 d起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遵循从少到多、由慢到快、由稀到浓的原则, 肠内营养液首次用量不宜>500 m L, 滴速为40~60 m L/h, 温度在37℃左右[8], 在输注过程中用调温器夹在输注管道上以控制温度。肠内营养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防止营养管堵塞或管道内细菌繁殖[9]。在输营养液时应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 抬高床头30~45°, 以减少反流和误吸的可能。肠功能恢复后可进清淡流质饮食, 选富含中等量的碳水化合物, 高维生素的流质食物,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少量多餐。进食后观察有无腹胀、腹痛现象, 以后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普食。

3 讨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肝胆外科最具复杂性、创伤性的手术, 并发症及病死率高, 尤其是胰瘘、胆瘘等并发症的危险性高, 而且处理十分棘手, 不仅对医师的手术技术要求高, 对术后护士观察和护理的要求也很高。胰、胆瘘护理技术较为复杂、繁琐, 有较强的护理特点, 重点做好心理护理, 腹腔冲洗管的护理, 瘘口皮肤的护理, 疼痛和营养支持护理等对本组患者顺利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本组15患者通过2个月~5个月的保守治疗和护理, 胰、胆瘘均自行愈合, 证明严密的临床观察和良好的护理是治疗胰、胆瘘的关键, 可提高手术的疗效。

参考文献

[1]Tiem YW, Lee PH, Yang CY, et al.Risk fictors of massive bleeding related to pancreatic leak aff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J AM Coll Surg, 2005, 201 (4) :554-559.

[2]Blanc T, Cortes A, Goere D, et al, Hemorrhage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When is surgery still indicated AmJ Surg, 2007, 194 (1) :3-9.

[3]佟志红.外科患者的心理护理[J].当代医学, 2009, 15 (7) :95.

[4]陈亚芳.胰头癌术后腹腔双套管的护理[J].海军医学杂志, 2006, 27 (2) :157.

[5]祁小婷.睡眠对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 (2) :152.

[6]田莹.帮助患者舒服地克服术后疼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 18 (6) :279.

[7]Marcus S, Cohen H, Ranson J, et al.Optimal management of thepancreatic remnant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Ann Surg, 1995, 221 (6) :634-645.

[8]蔡少苹, 王婉纯, 蔡淑钿, 等.胃术后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10) :806-807.

篇4:胰十二指肠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出血;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63-0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及壶腹周围良恶性肿瘤的常规术式,近年来手术死亡率有显著下降,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40%~60%[1]。胰漏是常见又严重的并发症,其致死率为20%~50%[2]。笔者所在医院普通外科2006年6月~2010年12月进行的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现将本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及胰瘘合并出血的治疗、预防方法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10年12月进行的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发生胰瘘1例,发生胰瘘合并出血1例。

1.2 治疗方法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1例患者,男,48岁,因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方式为胰头、十二指肠、胆总管下段,部分胃切除后行胆肠、胃肠、主胰管内置细营养管支撑胰肠套入式吻合。术后第4天引流管出現淡黄色液体,每日约60 mL,经实验室检查淀酚酶为350 IU/L,每日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24万U冲洗。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合并出血1例患者,女,55岁,因十二指肠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方式为胰头、十二指肠、胆总管下段,部分胃切除后行胆肠、胃肠、主胰管内置细营养管支撑胰肠套入式吻合。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实验室检查示白蛋白30 g/L,静脉每日输注白蛋白10 g/L至复查为36 g/L。于术后第4天因右侧胆肠、胃肠2处引流管无液体引出,腹部无阳性体征,并已排气、排便,故拔除两处引流。左侧胰肠吻合口处引流管每日引出为淡红色血液约70 mL,于术后第5天引流液变为淡黄色澄清液,量约100 mL,经实验室检查淀酚酶为350 U/L,考虑发生胰瘘。患者一般情况好,腹部无阳性体征,静脉给予抑酸药及抑制胰酶药,并行引流管侧壁斜行穿剌置入麻醉用细吸痰管而制成双套管,置入深度与引流管长度相当,每日生理盐水+庆大霉素24万U与灭滴灵冲洗。于术后第8天患者一般情况好,已排气,腹部无阳性体征,引流管引流液明显减少量约40 mL,为淡黄色澄清液,故停静脉抑酸药及抑制胰酶药,进清流食,进食后无不适,引流管每日引出约30~40 mL淡黄色澄清液。术后第11天患者因起床时腹部突然用力后,从引流管流出约800 mL暗红色血性液,患者感心慌、出汗、面色苍白,当时查血压为80/60 mmHg,心率120次/ min。故行床边抢救,平卧位,吸氧,静脉滴注5%GS+蛇毒血凝酶2 KU,并急配输浓红800 mL,同时于引流管双套管内冰生理盐水250 mL+去甲肾上腺素10 mg快速冲洗,该液冲洗完后接着冰生理盐水500 mL+蛇毒血凝酶4 KU冲洗,经抢救30 min后,患者上述症状消失,心率为90次/min,血压血压为100/75 mmHg,引流液变为淡血性,并可见引流管内有2根黑色结扎线结流出,初步诊断为胰瘘腐蚀合并线结脱落。继续行引流管冰生理盐水500 mL+去甲肾上腺素10 mg每日2次冲洗,冰生理盐水250 mL+蛇毒血凝酶2 KU,2次/d冲洗,冲洗速度随引流管引液颜色深浅改变而调整。观察2日后引流管再无血性液流出,故停上述冲洗液改生理盐水间断冲洗。于第14日引流管再次突然出血约1600 mL暗红色血性液,患者出现心悸、出汗、面色苍白,心率为140次/min,血压75/50 mmHg,立即行床旁抢救,平卧位、吸氧、静脉输浓红1 800 mL、静脉滴注蛇毒血凝酶6 KU、抑制胰酶、抑酸药,引流管行冰生理盐水500 mL+去甲肾上腺素20 mg快速冲洗。引流管颜色变浅后改冰生理盐水250 mL+蛇毒血凝酶6 KU持续冲洗,经上述抗休克抢救1 h后,患者病情平稳,血压110/85 mmHg,心率96次/min,尿量80 mL/h,查血浆白蛋白30 g/L。每日静脉滴注白蛋白10 g/L,血浆200 mL至化验白蛋白为36 g/L。经引流管冰生理盐水+蛇毒血凝酶6 KU连续冲洗2 d后再无血性液流出,故改冰生理盐水间断冲洗,于第17天停引流管冲洗。

2 结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1例,术后第12天引流管引流液减少至约10 mL,观察2 d后无特殊变化而拔除引流管,术后第15天痊愈而出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合并出血患者恢复顺利,于术后第28天带管出院。随访至今患者一般情况好。

3 讨论

3.1 胰瘘的预防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严重而棘手的并发症[3]。壶腹周围癌患者确诊后常有黄疸、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因此,术前在短期内很难纠正上述情况,在短期的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手术难度大、时间长、操作复杂。这就更需要术者在手术过程中仔细操作。①细致的外科操作技术是预防胰漏发生的关键。本组合并出血的患者术中发现主胰管内径细约0.2 cm,术中细硅胶管无法置入而改行输液器末端细管剪侧孔后置入并牢妥固定,另一端置入空肠越过吻合口15 cm。②术前术后给予静脉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改善患者的身体营养状况、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胰漏。③发生胰漏后给予通畅引流[4]。本病例给予自制双套管(用常用硅胶管内置麻醉用无菌细吸痰管)生理盐水冲洗(胰瘘合并出血时冰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或冰生理盐水+蛇毒血凝酶),效果显著。

3.2 术后出血的抢救

胰瘘合并出血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极高,本组1例胰瘘合并出血于术后第11天从腹腔引流管发生出血,出血量大,并从引流管引出脱落线结,经积极抢救治疗后患者带管出院,随访至今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能够从事日常活动。患者发生胰瘘,腹部无阳性体征,考虑引流管周已形成窦道,如当时手术止血有可能引起腹腔扩散。出血后医务人员坚守床旁据引流管引流液颜色深浅而调整冲洗速度,经医务人员积极抢救患者转危为安。通过对上述病例抢救成功,总结自己的经验体会,胰瘘合并出血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致死率很高,但通过术前对患者手术评估及并发症的有效纠正、术中操作仔细、合理处理关健步骤、术前术后及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纠正水电酸碱失衡、贫血、低蛋白血症。出现术后出血时要有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分析出血的原因,选择合理的抢救措施,并守候于患者床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方能提高该类并发症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黄志强.胆道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36-855.

[2] 王宇,杜威,许元弟.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胆瘘的体会[J].中华外科杂志,1988,26:729.

[3] 宗利,崔振华,王学栋,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3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6):515-516.

[4] 张华国,邵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并发晚期出血12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27-28.

篇5:胰十二指肠

表达人胰高血糖素样肽前药工程菌遗传稳定性

通过传代培养的方法,研究高表达重组人胰高血糖素样肽前药(Pro-rhGLPs)的工程菌E.coli BL21(DE3)/pET41a(+)-hGLPs的遗传稳定性,观察菌体和菌落形态,比较在有无选择压力下的质粒稳定性,酶切和测序鉴定重组基因片断的正确性,SDS-PAGE电泳证实重组蛋白质的`表达量的稳定性,在C57BL/6小鼠上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检测重组蛋白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此工程菌连续传代过程中,保持大肠杆菌的典型特征,各代质粒的酶切鉴定和测序正确,重组蛋白表达水平及生物活性也无显著差异.因此,工程菌E.coli BL21(DE3)/pET41a(+)-hGLPs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作 者:周颖 马雪 侯征 薛小燕 陈瑛瑛 罗晓星 ZHOU Ying MA Xue HOU Zheng XUE Xiao-yan CHEN Ying-ying LUO Xiao-xing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理学教研室,西安,710032 刊 名:生物加工过程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年,卷(期): 8(2) 分类号:Q78 关键词:人胰高血糖素样肽   遗传稳定性   前药   hGLP-1   genetic stability   prodrug  

篇6:胰十二指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数字法选取该院收治的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患者, 男20例, 女16例, 年龄为48-70岁, 平均年龄为59±1.1岁。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2例, 壶腹部癌6例, 胆管癌8例, 胰头癌10例。

1.2 入选标准

患者均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且并发胰瘘, 非其他因素而引发胰瘘发生。

1.3 方法

1.3.1 心理护理

在手术后, 确诊患者合并胰瘘疾病, 患者会担心疾病不能彻底治愈, 表现为绝望、不安, 情绪异常, 起伏不定,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让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方面的支持, 医护人员同时应告知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 让患者明白, 该疾病是可以治愈的, 针对患者的担忧以及疑惑, 耐心解答。在进行治疗前, 医护人员先将患者的具体情况告知医生, 便于医生针对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 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治疗, 告知患者在术中如何配合治疗, 有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1.3.2 术后进行必要的观察以及监测

(1) 引流管的观察护理。将引流管固定良好, 控制引流管的长度, 防止受到折叠、扭曲以及挤压, 并对管道进行标记, 保证引流通畅, 对引流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并对引流量进行记录。在整个引流系统中要保证严格的无菌以及密闭操作, 并严格按照无菌要求1 d更换1次引流袋。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 并通过对引流液中淀粉酶含量检验, 判断有无胰瘘。 (2) 观察患者腹部体征。胰瘘出现后, 患者会表现为明显的腹膜刺激、腹胀以及腹痛, 合并发热以及呕吐症状, 若发现异常, 应及时告知医生, 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

1.3.3 预防胰瘘发生, 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 首先对胰管引流情况进行观察, 准确记录胰液的量以及颜色, 若检查引流量高于5 m L, 引流液淀粉酶高于1 000 m L, 则分析患者可能为胰瘘。 (2) 保证引流管的顺畅。应定期对引流管进行观察以及冲洗, 在手术结束后, 采用生理盐水对引流管进行冲洗, 开放进气管, 保持引流有效。在患者身体耐受性良好情况下, 可适当增加冲洗量以及冲洗速度, 但应注意保持持续性, 随时做好引流液性质、量以及颜色的观察, 并对24 h的引流量情况进行记录, 保证引流以及冲洗的平衡。 (3) 抑制胰腺外分泌。给予患者3 000 U施他宁, 持续微泵入12 h, 或给予患者0.1 mg善宁药物治疗, 每8 h给予患者1次皮下注射, 告知患者家属滴速不可随意调整, 应在医生的要求下进行调节控制。在瘘管闭合后3 d给予患者生长抑素用药治疗, 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单独开设一条静脉通道, 持续给药治疗, 并给予患者持续微泵经脉输注, 严格遵医嘱给予患者定时定量药物治疗, 维持药物的血药浓度。 (4) 给予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以及饮食护理。初期给予患者全胃肠内营养, 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 肛门顺利排气后可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经空肠管或鼻肠管输入肠内营养液, 并固定好引流管, 防止管道出现移位、脱落, 现配的营养液应现用, 保持营养液的温度为35~40℃, 应注意配置好的溶液不能在容器中多于4~6 h。在给予患者营养输入时, 可先从较低浓度开始, 2~3后观察机体适应后, 逐渐增加浓度, 第1天的滴速为60 m L/h, 第2天80 m L/h, 第3天100 m L/h。 (5) 防止感染发生。在整个手术操作中, 因手术实施范围大, 较易发生感染。因此术前可先给予患者广谱抗生素药物治疗, 术后给予患者足量抗生素防止感染, 同时注意对患者体温以及血象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并定期更换敷料, 严格保证手术操作的无菌。 (6) 做好必要的皮肤护理。因胰液会损伤腐蚀周围皮肤, 在护理中, 应定期更换敷料, 保持切口敷料的干净整洁。

2 结果

该研究中, 所选取的36例患者, 6例患者因合并胆漏而给予患者二次手术治疗, 手术后6.5周康复, 其余30例患者在3~7周后康复。

3 讨论

随着当前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 临床在治疗胰头癌、壶腹部以及部分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主要包括探查、切除以及消化道重建3 个步骤[2]。该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胆总管下段区域淋巴结、十二指肠全部、胃幽门窦部以及胰头部。该手术方法为一种创伤大且复杂的腹部手术, 因其手术切除范围较大, 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且该手术实施后患者并发症较多, 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其中胰瘘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3]。一旦出现胰瘘疾病, 会导致患者发生感染、出血, 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临床治疗时, 首先应对患者疾病进行观察, 采取有效相应护理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出现,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4]。该研究中, 36例胰瘘患者中, 30例未接受手术治疗, 在6.5周病情康复, 6例患者因合并胆漏并发症, 给予患者实施二次手术治疗, 3~7周后康复。这表明在手术治疗后应给予患者必要的综合性护理干预, 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以及术后必要的监测护理。最好给予病患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措施, 以防止胰瘘疾病的出现, 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4]。

综上所述, 在给予患者常规术后护理同时, 做好胰瘘疾病的观察以及护理, 保证引流顺畅, 并针对胰瘘疾病, 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 防止患者病情的恶化发展, 术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病情宣教, 患者出院后要定期接受随访, 若有异常, 及时治疗, 防止病情恶化, 有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5]。

参考文献

[1]李芬.胰腺术后并发胰瘘1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2) :43-44.

[2]陈妙贤, 王若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12 (1中旬刊) :39-40.

[3]张煜, 杜立学, 吴武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体会[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2, 15 (9) :739-741.

[4]范波, 刘进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 (4) :425-426.

篇7: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护理体会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44-02

世界上第一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于1935年由Whipple 等成功施行,之后,该手术已作为治疗胰头和壶腹周围区恶性肿瘤的经典术式被普遍采用。作为腹部外科中最复杂的手术之一,其手术切除范围大,涉及大血管多,重建吻合口多,容易出现多种严重的并发症。目前,PD术后并发症仍高达 20%-47%左右[1],护理作为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我科52例PD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31-80岁。其中胰头癌31例,壶腹癌13例,胰头炎性纤维肿块2例,胆总管下段癌3例,十二指肠腺癌3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主动顺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成为护理人员的共识。PD患者多为恶性疾病,且手术切除范围大,围手术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的心理 ,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诉说,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1.2.2 术前准备 对并存有内科疾病者,特别是高龄患者,应有效控制病情后再进行手术。术前 3-5 d口服肠道抗菌药物以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 ,术前 2-3d口服泻药以清理肠道。术前 12 h禁食禁水 ,术前当晚清洁灌肠 ,给予镇静剂。

1.2.3 术后一般护理 去枕平卧 6 h,头偏向一侧 ,持续低流量吸氧 ,并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待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改用半卧位,嘱早期床上活动,鼓励翻身、拍背、咳痰促排痰 ,以防肺炎发生。患者术后前 3 d行口腔护理 ,每天 2-3次 ,然后改用温盐水漱口。

1.2.4 引流管护理 患者术后一般留置胃管、腹腔引流管、T型管、导尿管及胃肠造瘘管等多种引流管 ,护士应明确各引流管的位置并妥善固定,并确保引流通畅,定期更换引流袋,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并做好记录。T型引流管如果 24 h引流量超过 1 000 ml,应提醒医生。24h内腹腔引流管流出鲜红色液体,则提示腹腔有内出血;如虽引流量不多,但患者表现脉快口渴、低血压、腹胀等亦提示腹腔有内出血,量少可能系管道不畅所致。如果腹腔引流管内引流量过多并混有消化液 ,应考虑有否胰瘘[2]。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通知医师。

1.2.5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2.5.1 腹腔出血 出血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0%[3]左右。临床主要以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及腹腔引流管排出大量鲜红色血性液体为依据。护士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识别休克早期表现,及时处理;若引流液为不凝固的血液,应警惕腹腔出血的可能,要注意鉴别腹腔引流管被血凝块堵塞造成假性引流量减少。若1 h内引流液大于 400 ml,应及时报告医师。

1.2.5.2 胰瘘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危险、最常见的并发症。胰瘘发生的直接原因与吻合技术及组织血供有关。护理对策 : 禁食 ,保持引流管通畅 ,充分引流 , 准确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并做淀粉酶检测。注意无菌操作 ,防止逆行感染;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氮平衡 ,促进蛋白质合成,减少胰液分泌 ,可促进吻合口愈合及切口愈合 ;保护瘘口周围皮肤创面的清洁、干燥和无菌 ,防止皮肤被胰液腐蚀消化 ,可以涂氧化锌软膏或鞣酸软膏保护。

1.2.5.3 胆瘘 胆瘘较胰瘘发生率低,观察 T管引流液的性质及颜色,并保持T管引流通畅。若引流出大量胆汁,或术后有原因不明的腹胀应考虑到发生胆瘘的可能,一旦发生应及时行负压吸引或手术。

1.2.5.4 胃排空延迟症 此症常发生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护理对策:①禁食水 ,保持胃肠减压通畅。3%温盐水洗胃 ,每次 200-500 ml ,每日1次或2次[4]。②给予全胃肠外营养及营养液。并经胃管内注入促胃动力药物,增加胃、食道蠕动 ,促进胃排空。也可以按医嘱给予乳酸红霉素。

2 结果

52例患者术后,经精心护理,术后发生胰漏1例、胆漏1例、腹腔大出血1例,其余均康复出院。

3 讨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非常繁杂,尤其是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更是重中之重,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各种术后并发症早期表现,对于减轻并发症的危害有重要意义。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当中,需要护理人员不断的提高各方面的护理标准,在帮助患者康复的同时,做好各种并发症、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努力将其并发症发生率及危害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Burcharth F,Olsen SD, Trillingsgaard J,et a1.Pancreaticod uodenectomy for periampullary cancer in patients more than 70 years of age[J].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1,48(40):1149-1152.

[2] 王晓燕,王素萍,赵 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现代医学, 2008,2(36):56

[3] 徐亚香.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4:38 -39.

篇8:胰十二指肠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 男27例, 女20例。年龄45~76岁。其中胰头癌20例, 壶腹部癌24例, 壶腹部绒毛腺癌伴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 1例十二指肠降部平滑肌间质肉瘤。47例均行捆绑式胰十二指肠吻合术。

1.2 手术方法

本组47例均采用Child法消化道重建, 胰空肠吻合的准备均按文献报道的方法进行, 采用电刀及锐性分离断胰, 不必刻意解剖分离出主胰管。找到主胰管开口, 置入内指支架管游离胰腺残端和翻转空肠浆肌鞘的长度均为2.5~3.0 cm, 空肠断端外翻后, 采用石炭酸棉球涂擦外翻之肠黏膜, 使其丧失分泌功能, 再用酒精和盐水擦洗。将胰断端与空肠外翻之黏膜缘先后唇再前唇做间断吻合, 空肠浆肌鞘翻回套入胰残端后, 将空肠浆肌层与胰包膜间断缝合固定数针, 在行“7”号丝线捆绑时, 采用空肠端浆肌层四点荷包缝合捆绑一周, 注意在行荷包缝合时, 应在空肠系膜侧两根动脉间肌层穿过, 松紧可纳入中弯血管钳端, 使与胰腺紧密贴合, 防止捆绑线滑动。本组47例, 23例置空肠营养管。术中均放置引流管于胰肠吻合口、胆肠吻合口旁。

2结果

本组47例, 手术均顺利完成, 均无胰肠吻合口漏、胆漏、胃肠吻合口漏。1例术后淋巴漏, 2例术后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 均保守治愈。6例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予肠内、外营养支持等治疗后痊愈。术后6~9 d拔除腹腔引流管。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47例随访38例3~10个月, B超、CT检查胰腺残端附近无积液。

3讨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是最主要的并发症和致死病因之一。国外文献报告胰漏发生率为3.6%~18.5%, 最高可达40%, 占全部并发症的一半以上, 病死率为10%~40%, 胰漏可致腹腔内感染腐蚀血管引起继发出血, 是术后主要死亡原因[1]。近年来随着吻合技术提高, 预防感染, 加强营养支持, 其发生率逐渐下降, 同时国内外学者对胰断端空肠吻合技术采用了各种改良方法, 但不论是双层吻合甚或三层吻合, 在两针之间总留有空隙, 都可成为胰漏的突破口, 均有一定的术后胰漏发生率。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消除了这些突破口, 胰肠液几乎绝无可能从这一吻合口渗出。理由为胰端只与肠黏膜缝合, 浆膜面完整无损, 无针眼;长达3 cm的空肠浆肌层鞘, 其黏膜面已被破坏, 能与胰腺表面紧贴, 有利于阻止胰肠液外渗, 促进迅速愈合;万一有少许胰液渗到套入肠腔的胰腺表面 (胰肠向贴面) , 由于胰肠已捆绑在一起, 渗液只能到此为止, 不可能渗到腹腔中。

1996年彭淑牖教授报道了一种首创的吻合方式, 当时称为“胰断端空肠浆肌鞘内套入吻合术”, 该文报道了连续应用11例, 均未发生胰漏[2]。至2002年彭氏再次报道并定名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 完成150例, 术后均无胰漏发生[3]。

本院于2000年开始应用此项技术, 至2008年期间共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7例, 采用“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 术后均无胰漏发生, 全部患者均康复出院。在临床应用中做了一定改进, 彭氏在断胰过程中, 采用“彭氏刮吸刀”, 而本院采用电刀结合锐性分离断胰, 找到主胰管后, 置入内支架管。空肠断端外翻后, 破坏黏膜组织, 本院采用石炭酸烧灼, 避免了电凝烧灼易结痂且不均匀的缺点, 在行粗丝线捆绑时, 采用在套入的空肠端浆肌层荷包缝合法捆绑, 防止捆绑线滑动, 尤其在空肠系膜间两根动脉间之浆膜层与肌层之间穿过, 更有效地防止因压迫血管影响空肠残端血运的情况发生, 捆绑线因有内支架管可稍紧些, 可以纳入中号血管钳尖为宜。

一般认为, 胰腺质地正常及胰管不扩张时特别容易发生胰漏[4]。应用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此时更能发挥其作用, 临床应用也证实确能起到避免吻合口胰漏的发生。

此外, 对胰头癌患者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主张扩大根治, 一方面手术时间延长, 清扫完毕进行吻合时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精细的黏膜对黏膜吻合, 需要一种简便又可靠的方法来完成;另一方面, 骨骼化清扫后不但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 而且肝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等均裸露在手术野中, 万一发生胰漏, 这些血管都容易受到腐蚀, 对生命威胁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更能起到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沈镇宙.肿瘤外科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59.

[2]彭淑牖, 一平, 江献川, 等.胰断端空肠浆肌鞘套入吻合术.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6, 16 (10) :596.

[3]彭淑牖, 刘颖斌, 一平, 等.捆绑式胰肠吻合术150例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 2002, 82 (6) :368.

篇9: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体会

关键词 老年 PPPD术 Whipple手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5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目前胰头癌及壶腹部肿瘤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1,2]。随着人口向老龄化发展,临床上老年胰头癌患者(年龄>65岁)越来越多。老年患者营养差,常合并多种慢性心肺疾患,免疫功能差,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难度高,危险性大,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高。为探讨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指征、手术操作方法、安全性及围手术期处理。2001年4月~2011年3月收治老年PD手术患者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61~79岁,其中胰头癌9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胆管下端癌4例。合并高血压病5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高血压病5例,肝功能Child A级10例,B级8例,套入捆绑式胰肠吻合12例,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6例。

围手术期特殊处理:术前均对患者各主要脏器进行功能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其对手术的耐受情况,积极治疗术前合并症。其中有1例患者因营养不良而先行PTCD减黄并营养支持治疗,待肝功能及营养状况改善后再手术。1例患者因心脏心律失常而先安置临时起搏器后再手术。2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术前均监测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内,2例糖尿病患者术前安置胰岛素泵控制血糖。

结 果

18例患者合并糖尿病4例,高血压病5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高血压病6例,行Whipple手术9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9例,术后并发胰漏1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2例,肝功能不全4例,肺部感染6例,无手术死亡,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

讨 论

胰腺癌的发病率正在增高,据报道在美国最常见的因癌症死亡的病例中胰腺癌超过胃癌而居第四位。胰头癌、胆总管下段癌、乏特壶腹癌或乏特壶腹周围的十二指肠黏膜癌等均发生在胰头部3cm直径范围内。这几种肿瘤的症状和体征都很相似,但预后则不尽相同。虽然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这类肿瘤比较有效的疗法,但其疗效仍不能使人满意,总的手术切除率仅30%,手术死亡率和切除术后5年治愈率均仅10%左右。符合条件:①胰头部癌、乏特壶腹癌、胆总管下段癌、壶腹周围的十二指肠癌。其中,胰头癌疗效较差,对壶腹周围癌的疗效较好。②其他如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类癌、胰腺囊腺癌等疾病,必要时可选用此术。不适行此手术的情况是:肝已发生转移;胆总管和肝管转移;肝门、胆总管周围和胰上方淋巴结广泛转移;肿瘤已侵及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胰头或壶腹周围已与下腔静脉或主动脉紧密粘连。对长期严重黄疸,条件极差的病人,可先行胆囊空肠近段端侧吻合或先行引流后,待病情好转后再行二期或择期根治切除。二期手术一般争取在第1期手术后10天左右施行,最迟≤2周。二期手术常因粘连造成困难,故原则上应尽量争取1期根治手术。

老年PD患者的特点: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以皮肤巩膜黄染、腹部不适以及消化道症状为表现。上腹部不适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3]。本组病例中上腹部疼痛61.1%(11/18)。此外梗阻性黄疸为胰头癌的典型症状。纳差、消瘦为胰头癌的常见表现。老年PD患者伴发疾病多,本组88%的患者伴有内科疾病,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多见。本组病例中有14例患有糖尿病,2例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这些伴发疾病的存在降低了老年人的耐受能力,增加了手术风险。所以术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充分评估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并协同有关科室做好防治措施,严格把握老年PD手术指征,切实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提高医疗质量,减少患者的痛苦。本组并发FDGE 2例,经过胃肠引流、高渗盐水胃灌洗及马丁林治疗1周痊愈。POP可发生于各种老年手术后,发病率约16%,大多发生于术后3~4天,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可导致严重后果[4]。本组并发POP 2例,经过氟哌啶醇治疗1~2天痊愈。

老年PD安全性评价:老年PD具有极大风险,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处理基础疾病,加强围手术期管理[5],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Yeo CJ,Cameron JL,Lillemoe KD,et al.Does proiphylatic octreotide decrease the rates of pancreatic fistula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Ann Surg,2000,232(3):419-29.

2 Khe T C.Tran.Pylorus Preserv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Versus Standard Whipple Procedure:Aprospective,Randomized,Multicenter Anysisof 170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and Periampullary Tumors.Ann Surg,2004,240(5):738-745.

3 Adsay NV,Conlon KC,Zee SY,et al.Intraductal papillary-mucinous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an analysis ofin situ and invasive carcinomas in 28 patients.Cancer,2002,94:62-77.

4 Suc B,Msika S,Fingerhut A,et al.Temporary fibrin glue occlusion of the main pancreatic duct in the prevention of intra-abdominal complication after pancreatic resection:prospective randomial trial[J].Ann Surg,2003,237(1):57-65.5 Braasch JW,Rossi RL,WatkinsE,et al.Pyloricand gastric preserving pancreatic resection.Ann Surg,1986,204:411.

上一篇:朱桥中学家长开放日活动方案下一篇:学骑单车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