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

2024-05-20

纺织服装业(精选十篇)

纺织服装业 篇1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现状

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在世界纺织服装业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尤其在中低端市场, 中国竞争力优势很明显。主要体现在:首先, 中国的生产规模以及劳动力低成本生产优势简直无法抗拒。作为主要原料的蚕丝、棉、麻三种纤维, 中国的产量均居世界前位, 化纤产量也很高。其次, 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 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 无论是在长三角还是珠三角, 几万件成衣的订单, 一个星期就可以解决。在产业集中很高的江浙一带, 方圆50公里之内, 就能找得到从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 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成本和产业配套优势, 将构成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最大竞争优势。最后,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历史悠久, 政府积极支持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纺织服装企业积累了相当的工业基础和行业经验, 涌现了一大批勇于拼搏、积极探索的企业家。

而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自身也具有一定的产业劣势, 而且这种产业劣势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解决:首先, 纺织服装主要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在数量、品种、档次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都难以完全满足国际市场需要。同时, 创新设计能力不足,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其次,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与国外品牌意识的差异性。目前,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 缺乏自主品牌。在后配额时代,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 价格已不再是唯一的因素, 而质量、潮流、创新以及品牌的声望等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最后, 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缺乏通晓国际市场经营能力而且熟悉国情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才和设计大师。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匾乏, 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从而导致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控制力薄弱, 并且和国外进口商议价时多处于劣势地位。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机遇

1、配额取消使市场潜力扩大

2001年我们加入了WTO, 从2002年我们开始享受贸易一体化给中国纺织业带来的成果, 这个成果应该说是相当的明显。2005年1月1日开始, 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 后配额时代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业而言, 是面向扩大的世界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时代。中国纺织品服装可以自由进入所有国家市场, 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2、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对外开放继续扩大, 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 比上年增长10.7%。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 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 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 增长10.3%。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

3、国际产业转移带来可观效益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转移, 以及产业结构内部严密有序的传递和跟进链条, 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20纪80年代, 随着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 这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于是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成本更低的国家承接了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和出口。

三、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增强信息服务以提高服务效率

密切关注并及时发布纺织服装贸易政策、国外设限动态及我国主要被动配额商品出口量值, 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收集国外贸易壁垒资料和最新动态, 指导企业积极应对纺织服装技术、环保标准, 有效规避绿色壁垒;积极推行电子政务, 全面实现纺配管理网络化, 缩短时间, 降低成本, 方便企业、提高效率。逐步建立敏感商品出口预警信息系统, 及时掌握并向有关部门及出口企业通报纺织服装出口情况, 为政府宏观调控纺织产业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2、政府引导投资升级

(1) 投资方向。随着产业升级, 吸引资本投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制造环节以及研发和设计环节。

(2) 投资区域。要继续优化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 促进因东部沿海地区成本上涨而意欲转移的资本向中西部流动, 同时各地区之间应协调引资战略和政策, 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消除地区性的市场进入壁垒, 促进地区间人才、资源流动, 为各地区纺织服装业跨国公司之间以及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之间的竞争扫除政策障碍。

(3) 投资主体。政府应进一步减少私人投资的障碍, 完善中小企业的投融资体系, 并从企业家资源开发、信用关系培养、创新氛围形成、产业链整合、劳动力流动、专业市场和营销渠道建设等多个层面, 建立产业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 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使我国纺织服装业投资主体逐步趋于多元化。

3、加强政府引导支持, 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外贸进出口的重要产业之一, 每年都占据我国外贸进出口份额的五分之一左右, 尽管在近年来比例有下降趋势, 但仍然是我国具有重要比较优势的产业。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政府干预、产业政策诱导有机结合的方式, 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规范国内行业竞争, 避免恶性价格竞争的状况出现。各纺织服装行业重点发展省市也应在政策上不断完善, 制定能够积极促进纺织服装企业扩大规模, 扩大出口的政策。此外, 目前我国数以万计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 出口秩序比较混乱, 出口恶性低价竞争现象十分严重。因此, 我国政府应积极采取加强对出口秩序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自律功能, 加强行业内沟通、协调工作, 将提供的服务转向诸如商品质量、商标、各种形式的代理出口、渠道分配等非价格因素上来;使出口企业达成协议, 由行业协会监督执行。除了行业协会自律和政府干预以外, 还应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纺织业的生产与出口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4、加强、协调与各国贸易关系

在贸易摩擦频繁的后配额时代, 加强与各国的联系, 协调贸易关系对于缓和或减少摩擦是非常重要的。政府要利用外交手段, 求同存异, 化解矛盾, 变摩擦为合作, 消解“威胁论”, 推动“机遇共赢”新秩序, 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

(1) 政府出面参与各种国际经济贸易等国际机构与组织, 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协调工作, 利用成员国的身份, 享受各种权利, 限制对方过高的贸易壁垒, 或者一旦发生纺织品贸易摩擦, 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予以调解。

(2) 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条约和协定。贸易条约和协定一般都反映了缔约国对外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的要求, 并为缔约国实现其对外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服务。在贸易壁垒很高或产生贸易摩擦的时候, 政府可以通过与对方国家协商, 制定贸易条约和约定, 为纺织服装企业扫清障碍。

5、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

在纺织品一体化的新形势下, 简单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不是我们纺织品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也不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纺织服装企业要从过去靠以量取胜, 以低价制胜的方式转变为靠以质量、科技取胜。

(1) 加大设备、技术引进。政府今后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引进, 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档次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政府引导、扶持条件成熟的企业, 建立各类研发中心, 技术中心, 提高整个行业的科研开发能力。

(2) 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中高级人才较为匮乏, 人才的匮乏造成纺织服装业缺乏产品创新。要鼓励企业积极从国内外引进人才, 构筑技术交流平台, 同时加强职工技能的培训力度。

6、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并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纺织服装业在过去20多年飞速增长, 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政策的巨大变化, 这包括政府的工作重心从重工业转向轻工业, 从发展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 从强调中央计划到重视市场调节, 从国有企业较为单一的所有制形式提倡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等。另外针对纺织业的规定和措施如资产重组、出口配额分配制度改革、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自动出口限制等, 增强了我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并创造了较良好的外贸环境。政府部门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定位于建立纺织强国, 尽快制定纺织业的中长期产业政策, 引导其健康发展, 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和国企改革的深化;应尽快完善劳动、环保等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力度, 用行政与法律手段为纺织行业、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并完善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为出口企业提供最新信息。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为企业和产业发展做好引导。加强政府对纺织服装业的调控, 创造有利于纺织工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秩序和政策环境。当前要严格落实产业政策, 强化信息引导和市场准入, 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进一步扩大;抓紧制定处罚低价竞销的管理办法, 制止“血拼价格”的恶性竞争。

四、结论

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是我国的出口创汇产业, 解决了我国广大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先导产业, 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纺织工业, 扩大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可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却呈现下降趋势, 令人担忧。从内部来看, 存在着产业结构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等诸多不足:从外部竞争环境看, 虽然2005年l月1日以后纺织品配额取消, 全球纺织服装贸易进入自由化, 但是国际竞争的加剧, 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依然面临各种障碍。这些内外的不利因素导致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而在当前的重要时期, 政府必须制定促进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政策才能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 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继续保持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卫群:论如何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J].大学时代, 2006 (7) .

[2]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2007-03-03.

[3]方光正: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及其竞争战略选择[J].企业活力, 2005 (1) .

纺织服装业 篇2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专业】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招生网站-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分数线第十四条 学院招生录取工作按国家及各省高职高专和高职单招招生的规定和程序,以及投档的分数线,择优录取。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的省份、批次,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录取原则进行投档录取。高职单招批次实行 “平行投档,一档多投,高校预录,考生确认”的录取模式。第十五条 在确定考生专业上按照志愿优先的原则,不设立专业级差。第十六条 按照政策规定,接收各省招办的加分和降分投档的考生。第十七条 报考艺术类专业的福建省考生,专业成绩以福建省统考成绩为准。考生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成绩均上线的情况下,按专业成绩(专业成绩相同时,按文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第十八条 根据2011年福建省高招录取改革的有关规定,我院服装表演专业(时装模特方向)、染整技术专业(染整助剂

工艺方向)两个专业申请福建省“注册入学”改革试点工作。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重点专业: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全景地图: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历年分数线: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报考指南: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招生计划: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人气校友: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为何长期看好纺织服装业 篇3

鲁泰A、雅戈尔

未来十年,我们看好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其工业化初期均将纺织行业作为先导型产业,在提供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带动了经济增长。但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如对美国、日本、韩国多年来GDP与纺织工业相关性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步入衰退也标判断,这种好日子至少会到2020年。

永恒产业并非夕阳行业

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全球资源分布不均匀。经济一体化趋势要求各类资源在全球流动以实现优化配置。资金、技术的快速流动已体现了这种趋势。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由于多种原因却难以快速流动,因此,以物流代替劳动力流动的货物贸易快速发展。而吸附劳动力较多、便于运输的纺织品贸易更得到快速发展。在1980~2001年的21年中,全球纺织品出口总额增长了258%,比同期全球出口贸易增长幅度210%高出48个百分点。预计2004年全球纤维、织物、服装、家庭布置等的贸易总额将达到3800亿美元。

从长远发展看,纺织服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纺织服装业只能以不断的增长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纺织行业并非夕阳产业而是永恒的产业。

国际贸易促进了全球纺织产业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调整。目前西欧、北美和日本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主要消费市场,而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则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制造中心。

自1991年以来,中国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9.9%,略高于同期GDP9.3%的增长速度。纺织行业全面步入快速成长期始自1998年,是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纺织行业扭亏解困的政策,加之社会资本对2005年取消配额的良好预期,从而导致纺织行业投资额大幅增长。2003年全行业实现利润444亿元,为1998年的51.6倍。未来,预计上升势头仍将长期延续。

产业优势突出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低耗能、高就业、与农业密切相关、出口创汇等特征符合中国国情。同时,纺织行业的内生性增长强劲,中国企业消化和传递成本的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中国目前的国情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失业率高,就业压力大;自然资源少,能源短缺;“三农”问题严重;高科技领域落后,需要大量进口先进技术和装备支撑现代化发展,即需要充足的外汇储备。

而纺织行业的特点是:1、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统计,每亿元固定资产吸纳就业人数:纺织业1876人,服装业4464人,是全国工业平均数932人的2.01倍和4.79倍。发展纺织服装业符合劳动力过剩这一国情。2、低耗能、少污染的产业。2001年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消耗的能源(折合标准煤),纺织业为1.93,服装业为0.48,分别是全国工业平均数的59%和14.7%。在漫长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中,除印染环节外(目前新技术已逐步克服印染带来的污染),基本对环境无破坏,属于“绿色产业”。上海、深圳等现代化城市把服装制造列为“都市产业”也说明了这一点。3、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行业。2003年纺织行业消耗天然纤维620万吨(棉、麻、丝、毛等),涉及到1亿农民的生计。目前约有1300万农民子女在纺织服装行业就业。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一个农民从事纺织业,其放弃耕种土地的机会成本,中国是0.2公顷,美国57.4公顷、法国19.6公顷、墨西哥2.8公顷、土耳其1.7公顷。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可推动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以解决“三农”问题。4、是出口净创汇的主力。2003年纺织服装出口净创汇645亿美元,是全国净创汇255亿美元的2.53倍。意味着扣除纺织服装出口外,全国进出口贸易为逆差394亿美元。

由此可见,纺织行业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

国际竞争遥遥领先

纺织行业亦是中国国际比较优势最为突出的行业。

首先,中国具有充足的原料资源。中国纤维产量从1980年的347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2000万吨,已占世界的30%。其中棉花、化纤产量分别占世界的26%和28%,居世界第一。其他纤维如苎麻、蚕丝、羊绒产量占世界80%多。其次,中国纺织工业具有强大的上下游配套生产能力。从上游的纱、布,到下游的服装及各类制成品,中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与竞争伙伴印度和墨西哥相比,前者的纱布加工能力很强,而服装的生产能力很弱;后者正相反,服装制造能力强但面料基本靠进口。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质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极大成就了纺织工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据2000年世贸组织的有关报告,中国纺织服装业每小时工资为0.69美元,分别相当于日本的2.64%,法国的3.81%,美国的4.85%,韩国的12.97%,墨西哥的31.36%。中国劳动力不但“价廉”,而且“质优”——中国纺织业工人的劳动技能、勤奋度和组织纪律性等综合素质要远远胜过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

至今,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已有十年时间,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差距日益加大。如果考虑香港大部分为国内转口贸易,中国更是遥遥领先。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面临后配额时代的历史性机遇

对于中国纺织品行业来说,配额限制的取消将成为中长期的一大利好。

纺织品服装协定(ATC)中规定,从1995年开始的十年间,分为四个阶段在世贸组织成员国间取消纺织品及服装的配额限制,实现自由贸易。2005年1月1日为最后阶段,所有配额限制(占49%)全部取消。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恰逢配额取消的第三阶段,美国欧盟共取消了87个类别配额,导致中国纺织业出口额从2001年的533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804美元,两年增长51%。2005年欧美还有126个类别取消,分别占欧美进口纺织品的60%和61%。美国取消配额的额度约760亿美元。

多年来在世界纺织品贸易总额中,配额市场占近70%,非配额市场占30%多;而中国纺织品出口仅占配额市场的5%左右,占非配额市场近30%;在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中,向配额市场出口占25%,非配额市场占75%。这两组数据说明,中国纺织品出口受到配额限制的严重束缚。如果按照中国在非配额市场的占有率推算,2005年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业出口有一倍以上的增长空间。据世界银行测算:2005年配额放开后,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将由2002年的17%扩展到45%。

出口将拉动行业持续快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配额取消并不意味着纺织行业所有企业的出口均大幅增长,反而竞争会更加激烈。因为配额对优势企业是束缚,对弱势企业又是保护。配额取消后市场空间的扩大会拉动优势企业高速增长。但弱势企业难免在竞争中被淘汰。从行业看,未来几年出口是拉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因素。预计2005年后纺织服装出口额将保持30%的增速。拉动全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15%以上。

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篇4

建国60年来, 我国纺织服装业通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 1952到198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起步阶段。基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 具有装备系数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等优点的纺织服装业, 毫无疑义地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先导型产业。在这个时期, 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 使得纺织服装工业快速发展。在这30年间, 我国国有纺织服装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约为220亿元, 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7%。纺织产业的总产值增长11.8倍, 由1952年的94亿元增加为1983年的1 109亿元。这一时期包括纺织品和纺织服装在内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0%以上。

其次, 1983到1990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的全国取消布票, 这意味着国内的基本生活用布供给不足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型产业特征渐渐形成, 各种纺织原料逐步放开经营 (棉花除外) 。纺织服装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重视国外市场开发的巩固, 1985年前后, 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纺织的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同时, 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 纺织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 纺织服装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 1983-199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4599亿元, 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比重平均达到了25%左右。

最后, 1990年至今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 经济效益下降, 特别是一批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由于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 90年代纺织产品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加之纺织纤维原料发展滞后导致原料价格上升, 致使纺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国有纺织企业1993年出现净亏损, 1996年净亏损高达83亿元, 1997年亏损45亿元, 1998年亏损20亿元。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为此, 纺织服装业从1993年起, 积极实施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化机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1997年, 中央把纺织业作为国有改革解困的突破口, 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97年至1999年, 纺织行业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和重组, 控制总量, 优化存量, 转换机制, 减员增效, 下岗分流, 努力遏制纺织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 促进纺织服装工业逐步摆脱困境。经过全行业调整和发展, 大中型国有纺织企业在1999年实现扭亏并盈利9.5亿元, 在此之后, 纺织业逐步走出困境, 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加入WTO至今, 纺织行业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国内外需求的拉动下, 纺织服装业虽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 但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和出口的增长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5年以来, 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 纺织服装业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新挑战, 棉花和石油涨价又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双重压力下, 2005以来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 面对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导致世界贸易额下滑12%, 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 出口下降16%的严峻形势时, 纺织服装业出口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3.89%。我国纺织服装业完成了1 670.24亿美元的出口, 其中纺织业出口599.73亿美元,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1 070.51亿美元, 尽管增速分别下降了8.4%和11%, 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纺织服装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但是在全国所有行业中, 纺织服装业仍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项目之一, 2005—2008年间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额继续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8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高达1650.6亿美元, 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5.4%, 对拉动全国贸易顺差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根据2005—2009年纺织服装业出口数据与全国出口数据绘制的对比示意图 (图1) , 可以清晰地看到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变化。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2005—2009年间, 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始终维持在10%左右, 纺织业出口总额自2005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 000亿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 其对推动我国的出口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9年,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纺织业出口增幅下降8.9%, 远低于出口降幅16%的全国平均水平, 这表明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对与我国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维持一定的出口增速起着一定的缓冲作用

同时, 尽管质疑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夕阳产业并主张缩减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声音不断, 但目前纺织服装业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末, 在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员数的前十类行业中, 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业从业人员804.6万人, 占工业行业全部从业人数的6.8%, 排名第二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从业人数640.9万, 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五位;纺织服装业全部从业人数占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数的12.3%。纺织服装业对于吸纳社会劳动力, 解决就业压力起着巨大的缓解作用。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 2009年而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六位, 这说明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同属纺织服装业大类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却未能出现在排行榜上, 显示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增长活力较纺织业差。

纺织业在自身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历史长的情况下能够与其他发展势头迅猛的行业进行竞争,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并不能说是所谓夕阳产业, 而是在全部工业行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竞争活力的行业之一。但也要看到, 在纺织服装业内部,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行业活力不及纺织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 本文试图从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以帮助改善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环节, 强化优势方面, 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新时期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 政府层面上应该完善纺织业外部运行环境。政府应加快纺织企业的结构调整, 在培植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家干预, 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实施;间接地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行业协会进行引导, 通过行业协会的调整, 同时促进纺织品的精加工能力, 促进纺织品结构升级;大力扶持企业的研发与创新精神, 为纺织业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奖励创新人才, 鼓励有创新的企业;促进体制不断创新, 对传统纺织行业进行体制创新有助于为纺织产业的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其次, 产业层面上应该加快技术进步, 提高产品附加值。我国在加入WTO之后, 加快了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步伐, 中国纺织服装业应大力推进自主研发、技术改造, 淘汰落后设备, 提高科技和品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 增加高附加值, 从而提高利润率。同时重视开发国内市场, 防范外部风险。纺织业要想增强对外部风险的抵抗力, 必须重视国内市场开发, 要积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 大力开发发国内潜在市场, 特别是家庭用、产业用纺织品市场, 从而增强实力、赢得市场, 在成长和竞争中保持优势。产业上还要注意提高管理水平, 培养高素质人才。从目前纺织服装业市场需求和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现状来看, 目前中国纺织需要加大对市场细分、消费需求预测、产品质量管理、品牌运营、价格定位、分销渠道建设、促销宣传等方面的重视;同时,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解决此项问题需要政府支持和企业自身努力, 加大对纺织人才培育的宣传和投入力度, 为纺织服装业竞争力长期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曹远征.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1996)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2]程慧芳, 余杨.走出去战略与中国纺织服装业[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5) .

[3]李欣广.试论产业国际竞争的内涵与我国的对策[J].桂海论坛, 2000, (6) .

[4]余为丽, 王治.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商务, 2006, (4) .

[5]宗毅君.中国、土耳其纺织品服装在欧盟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5) .

浅谈纺织服装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构建 篇5

浅谈纺织服装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构建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创汇产业之一.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平均增长速度为14%,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5%左右,其产品三分之一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 者:乐菲菲 徐平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刊 名:山东纺织经济英文刊名:SHANDONG TEXTILE ECONOMY年,卷(期):“”(5)分类号:F4关键词:

纺织服装业 篇6

服装是南非第11大出口产业,南非纺织业起步较晚,加之纺织业长期被忽视,南非政府越来越感觉到这样不利于南非服装业参与全球竞争,所以今年南非政府工业与贸易部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专业培训和经验交流,促使南非纺织服装公司提升竞争力。

早在2009年,由于南非与传统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额大幅下跌,中国从南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一跃成为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并成为南非最大的出口目的国和进口来源国。

“进”

实施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

由于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的实施,南非服装和纺织行业开始出现转机,国内就业率下降的趋势得到抑制。同时,该计划给中国的纺织服装上游配套产品带来出口商机,纺织机械、服装原辅料等行业可多关注南非市场。

南非工业与贸易部支持的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ctcp)包括生产激励计划和竞争力提升计划两部分,并且已经在kwazulu-natal组织的一些成员公司实施运作,致力于促进当地的零售商成员公司注重提高产品生产、加工以及物流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并通过专业培训和经验交流等活动促使其成员公司提升竞争力。

南非供应链管理机构总裁盖瑞·奈特表示,南非的纺织和服装制造商们必须具备一个更具效率的供应链策略,来赶超国际同行。“kwazulu-natal组织的成员公司已经受益于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成员公司应该在供应链解决方案上多做研究。这些研究包括信息技术系统和海关进口程序的认证。这些细节很重要,因为这是本国服装业与全球其他竞争对手竞争以及节省成本的关键要素。”

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致力于促使kwazulu-natal组织的成员公司改善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环节。奈特表示,纺织服装业的经营管理部门必须支持供应链的运作,并且亲自执行。经营部门一直以来都不是很注重这个领域,往往把这个部门交由第三方管理,因此这种商业竞争很激烈。他鼓励成员公司共同分担成本,如运输成本、质量控制系统的成本及其他成本,这可能使供应链的运作更加高效和方便。

“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的目的是阻止就业率的下滑,目前它已经创造了12205个新就业机会。”南非贸易和工业部长罗布·戴维斯表示,2013/2014工业政策计划已经在今年早些时候开始实施了,通过该计划的实施,服装、纺织、皮革和制鞋工业将得到转机。

2013/2014工业政策计划将运作四年,其中有两年在kwazulu-natal纺织服装业的制造基地实施。现在南非很多企业都已经试图放弃与对手的竞争,尤其是来自亚洲的竞争对手。但当地的服装企业相比国际公司更了解当地的消费需求,这是他们的优势。

据悉,allwear、celrose服装、durbanoverall、eddels、zorbate以及saddlerbelts&leathercraft这些成员公司都已经获得了工业与贸易部的支持。

零售商也已经开始在当地进行采购,以支持本地纺织服装制造业的发展。其中一个例子就是foschini集团的削减计划,另外prestigeclothing公司也参加了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据了解,目前,南非贸易和工业部门已经通过该计划帮助了469家纺织、服装以及鞋类企业。

“退”

劳动力成本飞涨

自从2008年南非工会和劳资集体谈判委员会进驻纽卡索市,工人通过集体罢工来要求提高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集体罢工也同样发生在南非的中国纺织企业里。

如今,在南非的一些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成本压力,等待他们的也许是关闭工厂,或转移到周边更便宜的国家去。

南非制衣与纺织企业联合会会长帕鲁克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南非纺织业整体走下坡路。南非成衣纺织业雇佣人员从几年前的20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5.6万人。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利润逐渐缩小。”

据纽卡索纺织与制衣行业协会会长严荣华介绍,在南非,一个车工的工资已从2000年的周薪50兰特上涨到目前的400兰特,但服装价格没有变化,例如一件童装仍然只卖2.5兰特。此外,南非执行计时工资,不允许实行计件工资,这不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严荣华说,早先当地政府优惠政策多,厂房租金、用工成本和汽油价格都很低,再加上中国人能吃苦耐劳,因此中国纺织企业订单不断,发展迅速。看到这一商机,很多中国人来这开纺织厂。为争夺熟练工,中企比着涨工资。为拿到订单,它们还打起价格战。

此外,进口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和南非本地纺织业的激烈竞争都加剧了中国纺织企业的困境。关于中国纺织企业未来在纽卡索市的发展,严荣华认为,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南非依然充满商机。中国纺织企业要想在这里立足,不能再抱着投机心态和淘金心态。中国纺织企业要加强行业规范、行业自律和行业道德建设;加强与当地的沟通与融合;提升自身素质,向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升级要效益;加大市场调研。

观 察

中资纺企带动南非人口就业

“中国纺织企业带动当地发展,首先表现在解决了纽卡索市1/3人口的就业。”

纽卡索市是南非的纺织品之都,也是南非有名的华人纺织城。纽卡索市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菲尔迪·阿尔伯特表示,该市最大单一投资群体来自中国,中国在这里投资超过10亿兰特(1美元约合8.5兰特),企业超过120家,其中纺织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谈到中国纺织企业对当地的贡献,阿尔伯特说:“纽卡索市失业率高达60%,目前这些纺织企业雇佣了7000多名当地人,高峰时期达到1.3万人,占纽卡索市工业就业总人数的1/3,每月上缴税收高达400万兰特,占当地税收的1/10。按当地1名员工要供养5至8人计算,中国纺织企业目前养活了3万至5万当地百姓。纽卡索市目前居住着2000多名中国人,大部分是工厂主、贸易商和店主。纽卡索市老工业区一半以上物业由中国人负责,城外马达德尼新工业区黄街上的大部分厂房租赁给了中国人。

南非中国纺织企业聚集的纺织城为中国纺织企业投资非洲提供了经验。目前,非洲各次区域组织都在拟订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关税优惠,促进组织成员间的贸易往来。这些次区域组织还享受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和欧盟相关法规确定的免关税、增加进口配额等优惠。这也为中国纺织企业进入美国和欧盟市场提供一个良好平台。但非洲各地区、各国情况并不一样,比如产棉国赞比亚需要深加工技术;埃塞俄比亚可以设厂和开店,但不允许外国人从事对外贸易。此外,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所需技术也不同。因此,中国纺织企业投资非洲要因地制宜。

近日,非洲发展银行(AD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非洲经济委员会(ECA)、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发布《2013年非洲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受益于直接境外投资额远超预期,预计2013年非洲地区经济有望实现4.8%的增长,而2014年该地区经济增长有望达到5.3%。

纺织服装业 篇7

国际产业转移, 表现为特定产业成规模地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具体来说, 是指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转移, 以及产业结构内部严密有序的传递和跟进链条, 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它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手段, 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国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具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一) 生产要素优势的不同是其主导因素

在产品价值链中, 各个环节的成本和效益差异很大。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需要, 对整个产业价值链进行拆分和对产业空间分割, 分别将其布局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专业化生产, 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产业整合。

(二) 激烈的竞争是国际纺织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

受世界经济低迷和全球贸易滑坡的影响, 国际市场上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一跌再跌。为此, 许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被迫转变策略, 由原来依靠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生产规模来提高收益, 转而依靠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和提升竞争力。纺织服装业是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效率、低成本是纺织服装业发展持续追求的目标。制造成本仍然是纺织服装产业国际转移的根本动力。

(三) 环境保护加强是发达国家纺织产业转移的政策原因

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是影响国际服装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 如一些产业在发达国家受到环保等法律限制时就要向外进行国际产业转移, 最明显的是化工行业。在发达国家, 以水银为催化剂的苛性钠工厂, 以及提炼金属等会给空气和土壤造成污染的工厂以及化纤工厂受到严格的禁止和限制, 但他们却把这样的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一些纺织业和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 也不同程度存在类似问题。

(四) 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是国际纺织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各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国际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 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产业结构相互联系的程度也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形成了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系统。例如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企业在华生产的产品对美出口迅速增长。据统计, 2003年中国外资企业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与2002年同比增幅高达40%左右, 大约占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总额的1/3, 这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纺织品行业的具体体现。各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发展, 既置身于本区域内部的分工中, 又置身于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中, 一国的结构变动, 既深受国际分工变动的影响, 又影响周围其他国家的结构变动, 并迅速波及到全区域乃至全球。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优势

(一) 低成本是当前我国吸引世界纺织服装业进入的主要优势

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优势,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 尽管几年来这个产业已经引进了不少高科技的装备和技术, 劳动生产率也有所提高, 但从总体上看, 这个产业的成本优势仍然主要取决于劳动价格——人力成本的低廉。在国际纺织服装业转移过程中, 大部分原因在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国内的生产成本过高。纺织服装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这将为我国吸收世界纺织服装业的大规模进入提供了前提条件。纺织服装业作为传统加工业, 劳动力成本始终是影响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较熟练的劳动力为我国吸引国际纺织服装业进入提供了技术优势

我国纺织行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历60年的发展历程, 其间纺织行业培育了大量熟练的工人, 虽然与其它国家相比, 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并不是很明显, 但如果加上劳动力的熟练程度来衡量, 我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我国纺织企业大都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了一批服装方面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的生产工人, 地理上的临近以及人才在企业间的流动都促进了竞争, 不仅使企业竞相争夺人才, 也使专业人员不断提高自己。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与其他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相比, 具有更大的熟练技术工人优势。

(三) 我国纺织服装业有着丰富的原材料

我国纺织品原材料丰富, 是许多纺织业原料的生产大国。2008年, 中国棉花产量约772.9万吨, 在世界棉花总产量中所占比重约28.5%;蚕和丝绸的产量也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70%;还拥有诸如羊毛、亚麻和苎麻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 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纤生产国。纺织原料的巨大产量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巨大的市场为吸引国际纺织服装业进入提供了利润空间

除了以上的优势以外, 我国13亿人口的巨大潜在市场也为我国吸引世界著名纺织品牌增加了吸引力。我国6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在世界上有目共睹, 虽然目前进驻我国的世界著名品牌还不是很多, 但未来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大多数跨国公司为了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这也使我国成为世界纺织国际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三、我国纺织服装业现状分析

(一) 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现状

1.我国纺织服装快速增长的10年 (1994-2004年)

199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355.5亿美元, 占全球纺织品服装比重的13.2%, 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大出口国。1995-2004年间, 我国抓住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逐渐自由化的发展机遇, 加快纺织品服装出口, 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8年和1999年出口额有所下降, 但其它年份均有所增长, 特别是2002—2004年间每年以超过100亿美元的规模增加, 分别达到600亿、800亿和900亿美元, 199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355.5亿美元, 占全球纺织品服装比重的13.2%, 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大出口国。200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973.9亿美元, 占全球纺织品服装比重提高到21%, 并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地位。2004年与1994年相比增长了1.74倍, 年均增长率达到15.8%。

2.出口额过千亿美元 (2005—2008年)

2005年1月1日纺织服装贸易配额终止, 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 配额取消给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产能得到充分地释放。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 2005—2007年3年间,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每年以2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递增。2005年达1175.4亿美元, 2006年达1470.9亿美元, 2007年达1711.7亿美元。同期,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 2005年为18.12%, 2006年达25.16%, 2007年为18.92%。2007年世界贸易组织研究报告显示, 2005年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之后, 中国为最大受益者。200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23.85%, 2006年上升到27.19%, 表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增强。

2008年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引发了全球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 作为我国纺织服装的重要输出国, 美国消费的放缓必然减少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动力;而人民币的加速升值无疑更压缩了纺织服装出口的利润空间;与此同时, 内部成本压力的上升也加剧了行业结构调整。据海关统计, 2008年1-10月我国出口纺织服装1536.8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8.6%, 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11.5个百分点。其中, 10月份当月我国出口纺织服装167.5亿美元, 同比增长12.5%。

(二) 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服装产业转移中面临的问题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随着2005年取消纺织服装配额, 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泰国、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等东南亚邻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 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印度是世界第三大产棉国, 纺织工业规模大且实力雄厚, 纺织服装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 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为20%, 从业人员2000万, 纺织服装出口占总出口的25%, 纺织服装业在巴基斯坦的地位更加突出, 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高达46%, 从业人员1500万, 纺织服装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66%, 远远高于我国18%的比重水平。目前, 我国纺织业劳动力工资水平还在不断提高, 2007年中国纺织业平均工资水平已经达到印度的1.18倍, 巴基斯坦的1.86倍, 这两个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正日益成为中国在低附加值、大众化纺织服装产品市场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另外由于石油价格上涨, 纺织品原料成本上升, 中国纺织业的成本优势正日益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2.FDI使我国存在技术依赖性, 不利于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

不可否认, FDI技术外溢使我国获得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 但我们也要同时看到FDI引进技术后, 造成我国进一步的创新程度降低, 往往停留在浅度国产化阶段。以FDI为渠道的技术引进, 并没能使我国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反而陷入了“引进—生产—再引进-再生产”的怪圈, 不利于增强经济自身的内生增长能力。

3.核心竞争力不足

中国纺织服装业在至今仍保持较强竞争力的原因是其基础的雄厚和相对低得多的产品成本。而竞争力趋弱的原因则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的停滞不前或进展缓慢, 企业生产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是影响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纺织行业经过重组和改造, 已组建了一批大企业集团, 但仍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大部分纺织企业还没有建立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快速反应机制, 企业缺乏具备国际营销经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而近年来国外跨国集团却普遍加快了购并重组步伐, 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大企业要真正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企业集团比高低, 就必须解决好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资本运营形式尽快形成更为合理的经济规模和组织结构。

4.产品附加值低, 自主品牌少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5%。此外, 我国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 加工贸易占比近30%, 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 企业只赚取10%的加工费。真正将企业做大、做强, 需要依靠两种力量, 一种是“硬实力”, 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是指企业的实力、规模、利润等“硬”指标, 而“软实力”则是指企业的品牌、文化和声誉等“软”能力。

四、我国纺织服装业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策略

(一) 内向国际化战略——合理“引进来”

1.抓住机遇承接国际纺织服装业的转移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国际经济出现了低迷, 全世界的经济都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 我国的纺织服装在2008年受到重创, 但我们也同时看到, 纺织服装业一直以来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欧美一些纺织服装产业在这次冲击下, 相对我国而言更为严重, 所以, 对我国纺织服装业而言, 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高的劳动成本可能使得一些国外企业生产难以为继, 必然面临着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 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因此我国要抓住这个机遇, 企业要做好承接国外纺织服装转移的准备;政府要采取优惠的政策加以引导, 使我国纺织服装业得以更好地发展。

2.模仿创新和后发优势

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技术, 与本国国情相互结合, 进行模仿创新, 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为我所用, 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利用后发优势, 以尽快实现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现代化发展, 实现跨越式飞跃。

(二) 外向国际化战略——积极“走出去”

随着我国制造成本的攀升, 一些有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走出国门, 在境外投资设厂。为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商务部已建立了一套政策体系及管理制度, 协助厂商赴海外投资设厂, 充分利用海内外市场及资源, 主要以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等方式进行。具体有以下两点:

1.扎实推进品牌战略

重视开发自有品牌才是中国纺织企业真正规避风险的有效保证。一个著名的品牌是企业良好形象、信誉和实力的象征, 每个名牌的背后都有一份可观的市场份额。随着经济的发展, 不仅发达国家, 甚至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消费也正在向高质量、品牌化发展。我国很多企业在质量、性能、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很小, 但品牌的差距却使中国产品附加值与外国产品相差很大。只有实施品牌战略,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培育出一批出口名牌, 才能增强综合竞争力。为此我国在品牌建设中应该做到:依靠技术创新创建和提升品牌价值;开展品牌营销策略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途径;品牌建设还应该体现出差异化。

2.改变外贸增长方式, 促进产业升级

使外贸增长模式从单纯追求扩大出口和外贸顺差, 转向统筹内需外需、追求效益的方向。首先要尽快调整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不要再把纺织服装业的数量增长作为纺织品出口企业追求的目标, 而应以提高产品质量, 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目标, 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其次, 设立纺织服装业投资准入门槛, 严格控制产能非理性扩大, 对利用淘汰设备继续扩大和转移产能的行为要立法惩处, 同时要彻底淘汰劣质生产力, 形成规模和强势纺织服装业。采取有效措施限制资源型和高耗能、高污染商品出口, 保护我国战略性资源和自然环境。再次, 要利用税收杠杆, 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把目标转向产业升级, 鼓励产业整合, 促进区域性纺织服装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最后, 加强基础性研究和资金投入, 逐步掌握原创性技术和科技成果, 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卜海.后配额时代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 2004 (8) .

[2]许坤元.以创新为灵魂, 走好纺织新型工业化道路[J].中国纺织, 2003 (1) .

[3]吴世杰.我国纺织业在国际纺织业产业转移中的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10) .

[4]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产业转移的动向及我国的选择[J].理论参考, 2005 (11) .

[5]王蓉.浅析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J].价值工程, 2004 (6) .

浅谈电商对传统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篇8

有人认为, 电商营销就是通过各种富有特色、经济快捷的网络化营销手段, “拉引”用户访问, 并不断回访、互动, 将企业及产品的“名片”迅速推销出去, 实现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一种交互式的营销管理过程。它包括网站推广、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实名、行业网站链接、B2B平台等, 甚至连博客、播客、威客、视频都成为了典型的电商营销工具。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无非是当今电商营销时代的宠儿———“小米”, 尽管小米的饥饿营销手段被人们所诟病, 但是, 小米的成长却无可厚非。2013年12月12日, 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晚会现场, 去年曾经上演对赌好戏的王健林与马云, 再一次站在了赌局面前。董、雷两人双双当选新一届的年度经济人物, 这次的主角成了格力和小米, 而且对赌额从1亿攀升到了10亿。央视将小米和格力分为一组确实比较有意义, 正如主持人陈伟鸿所说, 两者代表了不同的生产模式。未来,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进一步转型, 究竟是小米式的新模式公司可以一路狂飙, 还是像格力这些产业积累深厚的企业更有后劲?我们看知名媒体人、《财经国家周刊》产业部主任王云飞的分析:这是一次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经济的“世纪冲撞”。在这个赌约背后, 董明珠与雷军争夺的已经不止是个人的胜负, 而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模式未来的走向。格力与小米代表的正是全球产业经济的两极。被投资机构视作“中国最健康上市公司”的格力电器是典型的实业巨头:研究核心科技, 制造优质产品, 以性能和质量赢取用户;小米则是用互联网基因颠覆消费电子的“轻公司”代表:零工厂、零员工、零门店, 只做产品研发和用户服务, 整合上下游创造高增长。两家公司一重一轻, 一实一虚, 如同太极的阴阳, 或如华山的“剑气二宗”, 代表两条路线, 并不能妄言功过是非。

2 技术变革

对于受到冲击的企业, 大多数都陷入一场无止尽的“凡尔登战役”。但是, 正如格力董事长所说, 再好的电商营销仅仅是实体经济的一种推广手段, 没有核心技术还是会沦落为世界级的代工厂。我国是世界最主要的纺织生产国, 传统纺织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全国拥有超过50000家纺织工厂, 每年带来的净利润超过了年收入的30%。从现有的技术层面来说, 我国是一个巨大的代工厂, 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从事密集的纺织品生产, 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 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2013年12月4日, 朝露环保、绿色江南等七家环保组织发布纺织业调研报告《新标准考验品牌责任》 (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称, “中国的印染行业在全球纺织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批印染企业超标违规, 在污染当地环境的同时, 也意味着纺织品牌的供应链存在重大的环境违规风险。”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中污染排放强度最高的印染整理环节, 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和山东的部分地区, 其印染产量占全国比重2010年达到91.37%。浙江的绍兴、萧山, 江苏的吴江、常州以及福建的石狮等地区尤其集中。浙江省绍兴县是全国纺织生产能力最大的产业集群基地, 印染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并拥有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浙江省最集中的2个纺织工业园区———绍兴县滨海工业区以及杭州市萧山临江工业园的污水最终都汇入杭州湾。根据《2011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由于纳管排放的企业多数执行旧标准中的III级排放标准, 而III级排放标准过松, 往往造成集中处理污水的处理厂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后续处理, 导致集中处理反而造成集中污染。为实现印染废水减排, 我国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4287—2012) 。该标准大幅收紧了COD、苯胺类等指标的排放限值, 并首次设立了对总磷、总氮、AOX (可吸附有机卤素) 等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但上述环保组织近期在调研中发现, 多个地区尚未全面执行新标准。《报告》以占据全国印染业半壁江山的浙江省为例, 指出当地印染企业出现了大范围违规超标的情况。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超标印染企业数量超过400家, 占全省超标排放企业总数的90%以上。调查发现, Polo、Uniqlo、雅戈尔等品牌的疑似供应商均涉及违反新的排放标准的情况。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 近期,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和丹麦生物技术公司———“诺维信”在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根据协议, 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和行业影响力, 在针织和印染领域推广与应用生物解决方案, 进行污水处理和节能减排等多方面的技术合作, 共同促进中国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纺织印染作为纺织工业必须的加工环节, 是目前纺织工业最主要的水耗、能耗及三废排放产生环节, 印染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水如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对环境将产生非常大的危害。有数据显示, 2011年, 中国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在全国41个工业行业废水排放量中位列第三, 印染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水占总废水排放量的七成以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延恺表示, 印染行业产生的环境和污染问题如不得到解决, 将对整个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致命打击。他说, 印染行业环境和污染物的治理技术合作和水平提升, 是中国纺织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表示:“通过国际间的高新技术合作支持中国针织企业的低碳、节能、环保目标。同时, 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试验、研究开发及技术指导等。”据介绍, 在纺织工艺中采用生物酶技术能够简化工艺流程, 节约成本、提升品质、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统计数据证明, 该项技术的应用, 每生产1吨织物可减少1100kg二氧化碳排放。诺维信将为针织企业和纺织集群提供基于微生物制剂的天然高效“生物增效技术”, 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简化操作。丹麦驻华使馆商务参赞苏珊娜在签约仪式的致词中, 强调了中丹在传统行业合作的重要性:“以诺维信等为代表的丹麦公司, 在纺织、水处理等环境领域拥有先进生物技术。我们希望丹麦的生物解决方案能够为中国传统行业提供新形势下继续前行的机遇和支点。”诺维信亚太区总裁柯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诺维信累积了60年的纺织印染行业经验。在新形势下, 我们将进一步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创新性开发新的酶与微生物解决方案, 与中国本地合作伙伴深入合作, 促进中国传统行业技术革新, 助力传统行业产业升级。”

3 思维变革

从以上种种可以得出, 技术革新是一种力量, 电商营销是一种手段, 思维变革是另辟蹊径。我国是服装产业传统大国, 尤其是中国人习惯于“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传统思维。一大批童装应运而生, 但质量参差不齐, 品牌边缘化, 无法与国外的大品牌进行有效的对抗。大部分企业习惯于规避风险, 在密集场所多开小型的加盟类门店, 但也有企业反其道而行之, 于是“大店模式”应运而生。“大店模式”是儿童用品行业在探索品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尝试, 必须具备五大要素:规模、位置、形象、产品、体验。这其中, 最重要的是需要综合考量大店模式的相关生态系列, 也就是所谓的集购物、体验、娱乐于一体的一站式体验, 不仅要针对不同生活形态的儿童开发全系列产品, 还要抓好店铺的精细化管理, 提升店铺的评效。不少儿童品牌生产企业均坦言, 开设大店仍然存在很多风险因素, 不得不谨慎。有关人士认为, 开设大店虽然有着各种好处, 但高昂的运营成本意味着更高评效才能支撑大店的运营, 这考验着每个企业的根基是否扎实。石狮市童装与儿童用品联合会秘书姚通就认为, 实施大店战略需要具备一些基本要素, 不能跟风, 否则大店会成为企业的利润黑洞, 终将影响品牌的发展。“大店”能不能开好, 资金与管理非常重要, “大店”运营中, 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如何给顾客提供多样化的服装选择, 打造儿童不同生活场景下的服饰造型, 并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着装需求, 提供更加趣味的一站式购物体验。“而要真正做到这些, 企业一来要有足够的庞大资金实力支撑, 二来要有足够完善的管理团队, 这样才能提高‘大店’的评效。与此同时, 也有一些企业认为, 儿童品牌开“大店”, 若相比于大型超市, 同样存在着弱点, “超市可以容纳更多品牌, 覆盖更多层次的产品线, 这在儿童品牌大店中则很难完全实现。”因此, 这些企业提出, 儿童品牌要做好大店, 则必须强调“体验”, 这包括产品的体验和文化的体验。“目前大多数儿童品牌大店都做到了产品的体验, 但文化的体验还有待提升”, 在杰米熊企划经理王朝阳看来, 本土儿童品牌要打造的不仅是品类齐全的“大店”, 更应是传播品牌文化儿童“生活馆”或“体验馆”, 里面不仅有衣帽服鞋, 有玩具, 还要有动漫游乐园、儿童主题餐厅、动漫书屋。“在按照儿童文化方式运作的大店模式中, 目前流行玩什么, 小孩子们喜欢玩什么, 体验店里就应出现什么。”对于大多数儿童用品企业来说, 他们大店策略的重要目的在于品牌形象的重塑再造, 这也是一个品牌基因立体表达呈现的过程。他说, 大店体验馆以动漫体验娱乐为核心增值服务, 区别于传统鞋服的经营模式, 以体验、互动、娱乐购物为诉求点, 店铺设计融合流行的卡通元素, 创造舒适、活泼的家庭式购物环境, 这无疑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维度丰富了品牌形象。

4 结束语

近年来,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背后资本的风起潮涌, 让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无所不能, 甚至面对传统产业有着傲慢的姿态, 乃至一些报道互联网行业的媒体人也有了傲慢与偏见。没有研究就去否定传统产业, 是武断的做法。互联网未来可能是传统巨头升级的工具, 但是要说现有的互联网巨头去替代传统产业则是个笑话。未来两者将长期并存, 互联网行业的规模可能由现在的3000亿大幅提升, 但应该还是技术服务型行业。传统服装产业在原有条件上进行自我革新, 变则通, 通则达, 这才是传统服装企业该如何思考变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梁燕君.电子商务物流新旧模式之比较[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3, 25 (05) :41-44.

[2]张晓燕.对中国B2C电子商务发展思路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 2005, (20) :70.

纺织服装业 篇9

但必须看到的是, 近年来我国纺织品与服装贸易顺差增长率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原因是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 各进口国已经在国际贸易中针对我国设置了不同类别市场的准入规则, 并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 严重影响了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1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分析

美国、日本和欧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 这三大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35%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针对我国实行的贸易保护非关税壁垒规则主要常见的几种有:配额和特别保障措施;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等, 此外不同的国家还有针对性的准入规则。

1.1 美国市场

美国有多个纺织品服装相关标准的组织, 如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 (CPSC) 、国家标准研究所 (ANSI) 等。他们的职责和职能是制定贸易法规, 监督和执行国会通过法规, 制定和执行纺织服装相关标准, 并对违反这些法规标准者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惩罚。美国对纺织品进口的管理内容包括:关税、原产地 (证) 、反非法转口及海关检验等。

1.2 欧盟市场

欧盟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有影响的法律文件较多, 欧盟理事会和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文件主要有条例 (regulations) 、指令 (directives) 、决议 (decisions) 、建议和意见 (recommendations and opinions) 四种形式。其中建议和意见虽不具有约束力, 但影响很大。此外, 欧盟区域成员国对纺织品服装的相关法规内容也不尽相同, 如英国有纺织品服装贸易描述法, 西班牙有皇家法令, 葡萄牙有原产地标识等。而据报道, 西班牙新修定的皇家法令在海关和销售法规中要求所有纺织品和服装用西班牙语标记;服装标记必须显示原产国和洗涤说明。葡萄牙则要求一般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货物必须用葡萄牙语标记一些使用说明和成份信息, 必须显示产品的有效期和进口商地址;纺织品和服装必须显示洗涤说明。

1.3 日本市场

我国纺织品服装在进入日本时, 日本贸易商会有一套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审核的机制, 一般可分为日本工业标准 (JISL) 、产品责任法 (P/I) 与产品品质标准判定三种规范。而日本商社或公司从中国进口纺织服饰品时, 都会订立一整套的质量检测标准, 而要求生产商于指定的质量检测机构取得合格认证或授权, 才允许在日本境内上市销售。在日本最新的纺织品服装检测项目标准中针对各类纺织品或服饰品, 要分别从物理性质、染色坚牢度、产品规格、安全性 (药剂残留等) 、产品外观、缝制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检测。

2 集中力量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当前形势下, 国际上的各种市场准入壁垒规则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 已经成为长期制约我国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当前国际上的各种市场准入规则, 我们的纺织品服装行业该怎么应对呢?如下提出了几点看法。

2.1 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

设立专门政府部门负责国外有关标准和技术法规的信息收集工作, 加紧研究发达国家对纺织品设置的技术壁垒, 对不合理的技术壁垒, 要与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同时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纺织品服装的技术防线, 为纺织企业早预警、早准备、打破壁垒、扩大出口提供便利条件。例如, “中国流行面料”系统工程就是为了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减少阻碍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因素, 它是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发起组建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组织部分优势纺织企业, 用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引导产品开发, 用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纺织品商业标准指导生产和贸易, 整体推进“中国流行面料”相关企业的产品开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国高档面料精品形象。该工程运作几年来, 不仅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开发起到了导向作用, 而中国的流行面料也已经成为符合流行趋势, 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和突出产品创新意识的代名词, 反映了我国纺织品开发的先进水平。

2.2 完善我国的认证制度, 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及互认工作

认证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我国商品成功跨出国门的先决条件之一。但我国的认证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 保护本国市场的TBT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美国有55种认证体系, 日本有25种认证体系, 欧盟内有9种统一的认证体系, 而我国第一个集中统一的认证认可体系“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在2006年3月才刚刚建立。虽然我国的认证体系起步晚, 但是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近几年我国的认可机构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 截至2009年1月31日,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 认可各类认证机构、实验室及检查机构3大门类共计14个领域的3814家机构。同时服务水平和服务领域有了很大提高, 有效性和及时性得到了极大改进。但同时要看到, 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此外, 我们应广泛深入宣传, 大力推广ISO、IEC等一系列国际性标准的认证, 进一步扩大生产企业认证的覆盖面, 使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获得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 14000环境管理认证证书, 为其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取得“通行证”。

2.3 改进生产工艺, 扩大信息渠道, 加强对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研究

我国纺织服装尽管在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甲醛检测等方面有检测标准, 但在一些新的检验领域, 如环境污染检测等方面检测手段相对落后, 这与我国纺织服装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 当务之急在于尽快引进国际先进的检测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 大力培养技术人员队伍, 加强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 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 加强与发达国家检测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尽早做到检测机构的相互认可工作。目前, 我国在纺织品检测基础建设方面投入还不够, 像功能性纺织品、生态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检测仪器设备还比较缺乏;此外, 现有检测机构并没有完全发挥检测和认证的综合优势, 从而实现检测服务的延伸和外延。

3 走好纺织工业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我国纺织工业在新世纪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而谋求更大发展的根本之路。

3.1 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

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纺纱、织造、染整和服装加工设备, 是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核心内容。目前, 我国纺机产品仍以机械结构为主, 单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不高, 多单元联合机的传动采用电子变频调速技术和IPC工控技术, 还处于开发试用阶段, 高科技的微电子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电子通讯技术为数更少。实现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 不仅是单机, 还应是联合机实现多机台的集群控制, 实现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 使电子信息技术融于机械技术, 实现机械产品的机电一体化, 为纺织机械的自动化、高速化、连续化和智能化打好基础, 最终替代传统的、以机械结构为主的落后技术装备, 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竞争力。

3.2 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纺织行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 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以先进、高效、稳定的企业信息网络系统为基础单位的行业信息网络, 构建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查询便捷的行业信息数据库和注重实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为行业和企业培养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ERP) ;开发适应国际市场, 适合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交易规则。

3.3 绿色纺织品及环保技术

发展绿色纺织品, 顺应了当代国际纺织品贸易的需要, 有助于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要高度重视绿色环保技术和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积极采用新原料、新工艺, 推进清洁生产, 降耗节能, 应用纤维制品的回收技术, 开发利用纺织再生资源, 开发对环境有利、安全防护、卫生保健、回归自然的生态纤维制品。环保任务较重的印染企业, 应多采用低浴比染色、无水印花、转移印花、喷射印花、涂料印花、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和工艺。行业组织要加强建设项目的环保认证, 推广国际通行的环境领域的产品和体系认证。环保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提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 我国不仅把这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行动上也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4 提升产品档次, 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我国历来以价格因素抢占市场的方法, 已经越来越容易成为一些国家对我国设限的借口。因此, 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尽快改变传统以量取胜、以规模取胜的做法, 首先要在提升产品档次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其次, 在出口模式上, 应在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上努力。

4.1 提升产品档次

2010年人大、政协“两会”的一项重要议题是:围绕保增长、促升级, 重点抓好工业结构调整。而认真实施包括纺织在内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被列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头等大事。而提升各类产品的档次, 应以面料为突破口, 带动从上游到下游产品的质量和创新水平, 包括纤维材料的创新, 应用高新技术实现化学纤维、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等材料功能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加工技术创新, 重点在面料开发, 突破印染后整理、化纤仿真以及纱线、织造等关键技术;将数字化加工技术与信息化结合, 融开发设计、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为一体, 提高产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政协委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认为, “我们在落实行业调整振兴规划时, 应把重点放在鼓励行业企业机制、体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方面。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效促进纺织行业的全面振兴和纺织产品档次的整体提升。”

4.2 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近年来, 我国已呈现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向亚洲地区的扩张趋势, 扩大对亚洲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还将有很大潜力可挖。另外, 我国企业还要积极对独联体、中东欧和非洲等新兴市场进行调研, 寻找市场空白, 挖掘市场需求, 努力扩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协同努力。在市场开拓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制定能够从整体上加强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方案;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国内企业的生产、销售、价格、销后服务等方面的联合行动, 以发挥集团军的优势;加强与国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 构建与进口地区政府的关系, 为企业争取较好的贸易环境。

5 结语

纺织服装业 篇10

一、2007年以来我国出口总额以及纺织服装行业出口数据的变化趋势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1,笔者汇集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各月的纺织服装出口数据,如表1所示:

单位:亿美元

(注:小数四舍五入)

绘制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

自2001年以来,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率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2007年,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信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 717.70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19.11%;这是自2001年以来,纺织服装出口增速首次低于20%;2008年纺织服装品出口值1 852.2亿美元,同比增长7.83%,较上年增速又下降了11.28个百分点;2009年开始呈现负增长的局面,2009年1~9月,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216.43亿美元,同比下降11.5%。其中纺织品出口431.03亿美元,同比下降13.7%,服装出口785.4亿美元,同比下降10.2%。由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以出口贸易为主导,因此,纺织服装出口的这种急剧下降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大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二、金融危机引发的纺织服装行业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变化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一直保持持续升值态势,自2005年7月至2008年底,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其中2008年上半年是人民币升值幅度最快的半年,半年累计升值达6.9%。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产品的实际结汇收入降低,加大了出口企业报价风险。以200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统计数据为例,尽管2008年出口总值比2007年度增长7.83%,但如扣除2008年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行业出口的实际结汇收入已经比2007年同期出现萎缩,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进入2008年下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美元汇率进入主动升值通道,人民币也随之停止了2008年以来对美元快速升值的态势,自2008年7月至今一年多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在6.81~6.85间小幅波动,从而给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出口企业释放了一定的空间。然而自2009年3月以来,美元在金融危机中走出的逆势反弹行情已经告一段落,重新开始延续危机前的长期贬值趋势。巴克莱资本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4~9月,美元贬值10.3%,这是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降幅。尽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盯住一篮子货币,但由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优势,因此,随着美元贬值趋势的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再现。因此,当前环境下,出口企业的出口订单究竟应当如何报价才能降低出口结汇损失,仍是每个出口企业面临的难题。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日本、欧盟等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衰退,消费支出缩减、贸易金额下降。根据WTO2009年7月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10%。从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市场的角度讲,金融危机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发达国家居民衣着类消费增速的大幅减缓甚至负增长。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目前还是高度依赖主要发达国家,对美国、欧盟、日本3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40%以上。以2009年5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数据为例,5月份位列前3位出口国家地区分别是欧盟、美国、日本,这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303.5亿美元,占到我国5月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额的50.23%,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服装需求处于衰退之中。尽管目前各国政府都着手实施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但国际市场需求情况进一步恶化的风险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也还在增加。

(三)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家对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的调整

2007年之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导致主要进口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为了减少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同时也为了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国家在2004~2007年这4年内连续3次调低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2004年1月,国家把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从15%、17%统一降至13%;2006年12月16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到11%;2007年7月1日起,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1%。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冲击,国家从2008年8月1日起到2009年4月的短短9个月内,又连续4次调高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2008年8月1日起,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2008年11月1日起,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4%;2009年2月1日,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2009年4月1日起,将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6%。

目前,把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是所有行业中最优惠的出口退税政策。这是鉴于在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盈利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1个百分点的出口退税可以挽救很多处在倒闭边缘的企业,从而对缓解金融危机给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带来的压力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企业必须认识到,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暂时性应急措施,不具有可持续性,由于导致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出口退税率的上升也难以彻底弥补这种不利影响。从长远看,战胜危机、振兴纺织、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还在于提升纺织业的产业竞争力。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增值税的转型改革

根据计算增值税时对外购固定资产价款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增值税划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3种类型。目前在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一百多个国家中,绝大多数采取消费型增值税。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能够增加可抵扣增值税的规模,企业的固定资产成本和折旧成本降低,增值税负担和营业税金附加负担降低,现金流增加。因此,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能起到增加企业净利润、充裕现金流、优化资产结构以及增强偿债能力的作用。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波及全球的背景下,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

对纺织服装行业而言,根据统计数据测算,预计2009年新税制实行后,我国纺织行业在购进新装备时可节约成本60亿元;可增加可抵扣增值税120亿元。同时,增值税转型对于纺织服装行业而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增值税转型可以有效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的积极性,有助于加速设备更新,推动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比较优势的升级;也有助于加快国产纺织专用装备制造业发展,这对于实现我国建设纺织服装强国的中长期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三、当前环境下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机遇与对策分析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形成了很大压力,但危机同时是一把双刃剑,危机之中潜藏着大量机遇。因此,企业一方面应把危机看成自我调整、自我改善的契机,从危机中发现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调整与改进;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危机中寻求商机与转机,根据目前国家产业政策调控的方向进行中长期规划与布局,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家已颁布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走出危机,并在危机过后谋取更大的发展创造先机。

(一)调整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的品种结构与国别结构,稳定现有市场、开拓新兴出口市场

从出口商品的品种结构看,当前纺织行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产能严重过剩,金融危机只是加剧和恶化这一进程,促使该出口困境提前到来。纺织品方面出口的大多是中低档、薄利润的产品,服装出口则以贴牌加工作为生产销售的主要方式,由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形成竞争力而不得不实施“低价低利”的营销策略,出口效益低微。例如,2008年,约70%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1%,2/3纺织企业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

从出口商品的国别结构看,应避免目前出口市场高度依赖主要发达国家带来的被动局面,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一方面,尽管美、欧、日三大传统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但危机当前使得这些国家的高档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压缩,从而反将给价廉物美的中、低档市场以机会。以美国为例,尽管2009年以来对美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但2009年前5个月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中所占份额提高了3.75%,出口竞争力系数比2008年同期提高1.22%。因此,危机给企业巩固乃至扩大在传统市场的市场份额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中亚、中东、拉美、非洲等国家,居民消费需求以较快速度增长,这将给我们纺织行业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市场多元化水平提供了机遇。此外,目前东南亚各国服装出口快速增长,我国纺织行业相对这些新兴市场具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为其配套供应的化学纤维、面料等上游产品,将会有相对稳定的增长空间。

因此,企业应坚决拒绝数量型、低档货、低利润的运作模式,危机当前应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转型。对欧美等传统贸易出口国,虽然金融危机使得消费力下降,但对于生活必需品以及价格实惠的产品则属于刚性需求,针对这些国家出口产品可以考虑向小批量、多品种、高性价比方向转型;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相关出口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其市场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出口增长。

(二)多方位、多层次开发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

在金融危机导致纺织服装行业外需下降、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国务院于2009年2月颁发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国内消费,引导纺织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目前国内的纺织品服装消费还有很多空白点。首先,中国作为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的人均纤维消费量是15公斤左右,这与发达国家人均纤维消费量30~40公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广大农村,目前纺织服装消费量依然还很低。这意味着中国纺织服装内需市场有巨大空间和潜力。

其次,中国作为纺织服装工业大国,本国中高端的品牌消费市场却基本被国外品牌占领。据中国服装行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35家中高档商场中,60%的纺织服装品牌为国外品牌,而在一些更为高档的商场中,90%为国外品牌;上海高端百货商场中有77%的服装品牌是外国品牌,10%是港台品牌,大陆本土品牌仅占12%。因此,对大多数以贴牌生产、代工生产为主的企业而言,应考虑借鉴洋品牌营销手段,依据本民族文化和消费习惯,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例如2008年下半年以后在出口企业发展受困的同时,主打国内市场的自主品牌如美特斯邦威、七匹狼等上市公司却增长强劲。又如华西村服装公司在从事贴牌的同时,已经创建荣获中国十佳品牌“华西村”西服品牌。

其三,随着国家推行的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措施的实施,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农业、交通等相关产业投入,将增加对土工合成材料,医疗卫生纺织品等产业纺织品需求,《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明确了对产业用纺织品的指导意见,并鼓励国内基础设施中采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各类产业用纺织品,国家的4万亿投资计划,则大部分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因此,这对于与家纺、服装三分天下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带动产业研发和应用能力提升,让产品延伸到更多的使用领域,扩大市场份额的良好机会。

总之,国内巨大的需求市场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本土优势,企业应抓住农村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的机会开拓内销市场中的农村市场;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加大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抓住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机会拓展中、高端市场,进行品牌建设并在品牌、渠道、平台、终端等领域进行创新,通过提升品牌价值、构建渠道终端来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如凡客诚品、麦考林等,都是目前国内品牌建设和营销模式创新的典范。

(三)嵌入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高端,优化区域布局,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

全球纺织业的竞争不仅表现为若干公司在纯粹产品上的竞争,更表现为以产业为网络组织的集群竞争。产业聚集是纺织服装产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也是纺织服装产业重要的组织形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承接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转移,目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品服装制造大国,纺织品服装的产量与出口额均居全球首位,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纺织行业80%的企业,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浙江为例,过去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五六百个产业集群。但从集群效应来看,群内企业在业务上的关联度并不高,群内众多小企业不仅没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缺乏企业彼此之间的战略合作,产品生产停留在“引、仿、跟”上,造成在同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企业间竞争大于协作的局面。以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为例,这个由1 100多个企业组成、年产领带3亿多根、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不仅研发设计能力严重匮乏,而且销售渠道受制于外国厂商。从1984年生产出第一条领带到现在20多年来,这个地区的自主品牌出口甚至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因此在此轮经济危机中,不少地区的产业集群遭受重创,甚至伴随区域性经济危机现象。因此,必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嵌入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高端。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全球价值链上的利润分布并不均匀,主要利润流向产品价值链的两端,一端是研发和设计,一端是品牌和营销,中间是生产制造,形成一条U型曲线,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总体上,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处于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的价值曲线底部。从价值链上游看,目前我国面料的自给率仅为40%;从价值链下游的品牌营销来看,我国尚没有一个服装世界品牌,没有任何一家自有品牌出口的额度能占到总出口额度的0.5%;在纺织服装国际价值链条中,中国企业只是赚取了10%左右的加工费。

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国际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首先要延长群内产业链,要构建包括研发设计、原料供应、生产网络、销售网络等上中下游企业的产业集群,因此,各地区的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要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进行产业集群链的集成创新,积极鼓励企业间的兼并合作以及合并重组,推动企业尽快实现功能升级,形成产业链优势与区域经济优势,实现集群效益,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和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集群中各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增强创新能力,积极寻找各自的全球细分市场,争取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定位中的多元化,变同质竞争为异质互补;集群内各个企业都应向品牌化发展,众多的品牌叠加在一起构成最终产品品牌,最终实现品牌化的纺织服装供应链。通过产业层次集体的共同提升,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走向价值链高端,获得更多附加值。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虽然给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但金融危机也将带来国际纺织品和服装市场重新洗牌,从而给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一次难得的机遇。因此,纺织企业一定要积极争取,善于从危机中寻求机遇,并做到抓住、抓好机遇,把危机变为转机。只要企业不失信心,脚踏实地的谋求发展,纺织行业完全有机会在危机中实现“弯道超车”,中国到2020年由纺织服装大国转为纺织服装一流强国的产业目标必然能够早日实现。

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冲击。本文在比较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数据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以来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家相应的宏观政策调整,指出危机同时是一把双刃剑,危机之中潜藏着大量机遇,并着重分析了纺织服装行业目前存在的种种机遇,以及企业应对危机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纺织服装出口,对策

参考文献

[1]赵明霞.影响纺织服装业运行因素分析[J].纺织服装周刊,2008(11).

[2]唐玲.我国纺织工业出口走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

[3]刘岩.增值税转型对经济的影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6).

[4]张燕芳.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困境及其对策[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2).

上一篇:政府数据下一篇:清明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