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专业论文

2022-05-1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土木建筑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根据社會对毕业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程培养及毕业答辩等环节,通过改进以往毕业设计过程监控的做法、提升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对落实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土木建筑专业论文

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以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类课程设置为例,探索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通过重新构建建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容重点、知识模块的比例和支撑关系、调整考核体系等改革手段优化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

建筑是关于建造的艺术。现代建筑的创作离不开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紧密合作。当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很难将技术和艺术剥离开。一方面,建筑艺术语言要符合建造技术的规律,建筑艺术的实现以技术为依托;另一方面,现代观念认为技术的极致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合作方式有时候很难简单界定。对这两者关系的回顾与研究有助于双方增加了解,摆正各自在设计合作中的位置,更好的创作建筑。本人多年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合作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成果的优劣。要想改善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合作方式,应该深入到学院教育的体系之中,从观念到专业知识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逐一调整,力争优化本科教学。

一、现状分析及问题的提出

目前,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学类课程有《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美术基础》《建筑装饰与装修》《建筑阴影透视》《计算机CAD技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设的时间段,在彼此的支撑关系上都缺少关联性,使得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缺少相互渗透。考察其他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得知,这些课程的关系是由《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来统筹和协调。学生建筑设计的能力方能反应出他们对其他建筑类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而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没有开设诸如《建筑设计基础》这样的龙头课程,因此各门课程的内容就显得很松散。另一方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及建筑设计,它决定学生整个毕业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没有相关的课程,缺少“建筑设计基础”的铺垫,却需要“建筑设计”的成果,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再者,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周期是15周。其中,建筑设计环节为4~5周,而我校学生对于建筑设计知识的严重缺乏,结果耗费很长时间设计的方案仍然不可行。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环节上的失误和遗憾。而至于在设计中让学生将技术和艺术巧妙的融为一体,将建筑和结构合而为一时表现出完美品质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改革教学体系和内容。

二、改革措施

1.建立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模块

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建筑工地,整理目前实际建筑设计及施工领域中,结构专业在建筑学专业领域中所暴露的理论知识的薄弱环节。分析这些内容和数据,筛选出应该在学院教学环节中可以和应该解决的模块,通过论证,纳入到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调整的范畴,从而打造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这样会从整体上支撑土木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拓宽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论素养。

2.完善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首先,走入社会,分析教材。梳理各门课程是否存在内容交叉、内容重复、知识点遗漏等问题,通过整合和改革优化教学资源。其次,研究同一课程群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构建相互支撑关系,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再次,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规范考核内容。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

(1)增加课时数:如《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内容上,大纲的要求建筑平、立、剖面的设计只有四课时的内容,而毕业设计环节需要学生设计一个诸如中小学校的项目,显然四课时不足。

(2)调整教学内容:如《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建筑制图,而结构制图的内容属于真空地带,所以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结构图的表达错误和漏洞很多,故内容有待调整。

(3)增加实践环节:如《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全凭理论式教学。因此学生所有的毕业设计中建筑立面的设计和平面设计都失去了对应的构造关系,更无从谈起建筑美学的考量。这些充分暴露了教学环节的不足和缺失。

3.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

信息和知识是当前的时代主题,以往教师自己在家“啃书本”的备课模式被网络时代所抛弃。信息化时代,一个人身单力薄,很难完成复杂的工作。通过交流知识、交流研究方法和途径、交流研究的成果,教师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完善和与时俱进,学生对于建筑知识的掌握才会更加系统和全面。从而在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建筑设计的综合表达能力才能有所加强,为以后在专业领域和跨专业领域的合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永灿,吴发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建筑,2008,34(3):214-215.

[2]马芹水.改革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高索质人才[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89-91.

[3]李兴刚.城市与建筑[J].建筑学报,1999(1).

(作者单位 大连海洋大学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

作者:郑明

第二篇: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根据社會对毕业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程培养及毕业答辩等环节,通过改进以往毕业设计过程监控的做法、提升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对落实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毕业答辩监控

毕业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深化并且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重要教学必需过程。崔新壮等学者对建筑工程方向本科生毕业生论文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分析[1],孙德发等学者提出了双导师制改良毕业设计过程控制的指导方法[2],张峰等人提出了注重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方法[3],张平针对建立毕业设计(论文)四阶段、三层次的全程质量监控进行详细阐述[4]。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更加务实,除对学历有严格要求外,更加注重学生在工作中的工作技能以及之前相关职业经验,这引导高校教学必须要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形势变化的需要,大多数高校建筑工程专业应该明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素质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意识并具有工程师上岗基本训练”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以往毕业设计的指导经验认为,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应该考虑从设计选题、过程管理、毕业答辩过程的三个阶段进行提前规划,其次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后总结与评价,做到毕业设计有针对性的全过程管理与监控。怎么样改进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成为我们今后教学实践中一直需要探索的问题。结合作者近十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以下就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谈几点想法与思考。

一、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调查统计表明,当前,大部分开设土木工程专业院校均存在以下毕业设计问题:①目前,大学生数量过大,毕业生就业难度明显增大。②部分学生抄袭严重,设计图纸、计算书以及毕业答辩等环境质量都存在很多问题。③高考制度改革,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衡,指导教师全面辅导时间不足。④毕业设计任务量,导致建筑、结构及施工分配时间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建筑部分花费的时间过多,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目前主要单位流向为施工单位,而施工部分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效果不是很理想。

2.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①增加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5]。学生依据指导教师意愿积极申报毕业设计课题,其可以分为设计类与论文类课题两大类毕业设计题目。设计性质课题主要针对熟悉应用各种单位需要用到的规范,对一个明确的建、构筑物满足预期功能与条件下,对建筑物进行建筑、结构及施工设计,成果以施工图和计算书来体现;论文类的课题针对一个具体科学问题,首先进行详细调研、分析,其次研究问题的规律,最后撰写毕业学术论文。因承担众多,部分有纵向和横向研究课题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论文类课题,除了少数想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适合做论文性质的课题外,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选择企业就业,这些学生更适合做设计一类的毕业课题,通过毕业设计培养了工程师素质和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胜任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需要。统计调查表明,93%的用人单位总工程师希望更多学生开展设计性质课题的毕业设计研究。很多学生首先选择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由于研究课题有限,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论文类的课题。如同济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则大力提倡和鼓励所有指导教师开设设计类的毕业设计课题,出台了鼓励设计类课题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按1.5倍计算,从而激励毕业设计选题趋向,将以往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与论文性质课题比例提高了接近20%,提升了毕业设计选题的特色。②出台建筑、结构以及施工三位一体化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前建筑工程专业分别安排结构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课题两种单独的课题,分别以结构和施工2个方向教师进行指导。结构设计课题尽管有建筑设计部分内容,但是,这部分内容设计由指导教师定方案,内容与要求都要求很简单,这样毕业设计成果显然不能满足对学生各类工种综合能力的锻炼,也不满足工程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毕业设计内容过于简单,需要进行一些教学改革,根据社会需要,开展一些建筑、结构、施工三者一体化的综合性毕业设计课题,从三方面的设计内容同时训练,对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难度、知识结构等综合能力及考核指标都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③公开毕业答辩过程制度。同济大学的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公开答辩,接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模式,毕业答辩评委小组由4位老师以及1位校外行内专家组成,并配备1位研究生答辩秘书。答辩过程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每个学生答辩总时间20分钟,其中采用PPT介绍毕业设计课题工作与成果为15分钟,回答评委的问题时间为5分钟。每位评委各自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独立评分,小组成绩加权平均分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考核成绩。该校以往答辩流程:选择成绩较好学生进行公开答辩,80%的学生进行非公开答辩,非公开答辩由若干教师形成小组,以提问及审阅图纸质量给定毕业学生成绩。由于学生人数多,公开答辩模式必然增加毕业答辩组织工作和答辩时间及精力,但是,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生的指导教师而言,都有一定的压力,采取这种公开答辩制度将有助于促进毕业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成绩的公正与公平。④毕业设计课题与就业方向挂钩。在第七学期,必须要组织毕业班同学召开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的重要性,积极动员所有学生从现在开始广泛听取家人及朋友的建议,依据自身的兴趣与爱好,规划自己今后的择业方向,做到毕业的时候心中有谱,从而引导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就业方向比较接近,毕业设计内容与今后就业工作密切结合,可以在学校就开始强化就业的针对性培训。⑤重视毕业设计的选题环节。第七学期,专业系部应该制订毕业设计管理规程,内容应该包含指导教师安排、课题来源及深度要求、过程如何有效监控管理、毕业答辩程序等各方面,并要制定具体、细致的指导计划和进度要求,细化毕业各个环节的各项评价体系。各组毕业设计题目应该在第七学期末报教研室统一审批,并按时下发给学生,最好分组召开毕业设计研讨会。⑥提升毕业设计过程监控目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该根据设计课题难易程度,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总体进度计划要求表,以便分阶段、按目标监控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严格审查毕业答辩资格,详细检查学生毕业设计成果,首先学生自查毕业设计内容,其次指导教师及评阅教师进行内容与格式审查。指导教师评判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设计技术方法、计算参数、技术经济指标选择等内容选择是否合理,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及态度、毕业设计的水平及完成情况、外语水平、等进行认真、全面审查后写出评语,将毕业设计交给评阅教师进行答辩资格审查[6]。评阅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计算书、说明书格式及质量、图纸数量及质量等全方位进行详细审查,之后指导教师总体评价并写出毕业论文评语,落实分组学生是否具备答辩标准。

本科毕业设计是一项较复杂教学实践过程,只有根据社会新形势变化趋势,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要标准,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指导内容和方法,才能提高毕业设计成果质量,培养出符合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崔新壮,金青,董琳琳,等.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105-108.

[2]孙德发,赵振全,江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98-100.

[3]张峰,易丹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实践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35-138.

[4]张平,贾伟.建立毕业设计(论文)四阶段、三层次全程质量监控[J].高等理科教育,2007,(1):88-91.

[5]童乐为,张伟平,刘匀,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与创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103-105.

[6]彭利英.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3):79-81.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金;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教改项目(J11216)

作者简介:戴益民(1972-),男,湖南新化人,副教授,博士,系主任。

作者:戴益民

第三篇:论土木工程专业开展建筑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文化育人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文章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从建筑文化的内涵阐述了建筑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文化教育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文化;文化育人

一、开展建筑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血脉、人民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能否有效传承创新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要求。当前,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矛盾相互叠加、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精气神,汇聚正能量,不仅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为重要,而且也是高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人才的迫切要求。[1]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高等学校的工科专业,如何利用专业特点和特色开展育人工作成为土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土木工程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同时促生着建筑文化的发展。因此,利用土木工程的特点,在土木工程专业开展建筑文化教育对加强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土木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不能单纯地以“建造”为目的,更多土木工程的从业者都意识到,建筑物从古到今都是文化内涵的承载物,我们需要将“建造”与“美学”完美结合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探索在土木工程的专业教育中实施建筑文化教育,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建筑文化鉴赏能力、加强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显得非常必要。[2]

二、建筑文化的内涵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物则是建筑文化的表现形式,它装载着人类、社会、自然与建筑之间相互运动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综合就是建筑文化。

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时代性和层次性等属性也对建筑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建筑文化既是社会总体文化在建筑活动中的体现,同时也是建筑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反馈,两者是相互促动、同时发展与进步。建筑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符号文化的综合反映,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也具有文化的关联性、历史的延续性、时代的延展性、民族的习惯性、地域的环境性等特性。[3,4]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建筑历史发展,前人的优秀建筑遗产遍布全国,丰富的建筑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当前的建筑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这是建筑文化发展前景中的进步现象,各种新理论、新思潮的涌现,以及新型建筑物的诞生,都将随着建筑文化发展不断地展现,并显示其应有的活力。

三、开展建筑文化教育的思路与实践

对于土木工程而言,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既能开展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又能从事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项目规划、工程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等工程实践。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实施者、传承者和创新者。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过程而言,仅通过增加学时来加强建筑文化教育显然是不可行的,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中国建筑史、建筑美学等课程也不能有机地衔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需要全程融入建筑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在有关专业基礎课和专业课中充实建筑文化知识,做到通过专业课渗透人文精神,如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加强施工技术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在结构工程中介绍我国不同时期的典型结构及其特点,在建筑制图和房屋建筑学等课程中适当介绍有关建筑史、建筑大师、建筑美学等特色内容。这样,既加强了建筑文化教育,又使专业课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是围绕建筑文化教育这个主题,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学校的特点开展本校的建筑文化宣传,充分展示身边建筑文化的历史与传承,加强建筑文化的认同感;经常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建筑文化讲座和学术报告,特别是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报告,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建筑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建筑艺术鉴赏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和设计竞赛,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再者可以在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工程专业的培养环节中,实习实践占有相当大的教学比重,利用这一环节加强学生的建筑文化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环节,组织学生对各种建筑风格、建筑艺术进行参观学习,特别是对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进行参观,有利于帮助其掌握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

最后是加强建筑文化的应用,教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筑文化教育的目标是让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把握当代建筑文化发展的趋势,能够鉴赏建筑文化之美,最终能够结合建筑文化建设符合人们精神物质文明需求的建筑物。

参考文献:

[1]邓纯东.坚定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J].探索,2018,(05):30.

[2]曹所江.论高校建筑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功能[J].江苏高教,2002,(05):124-126.

[3]彭立勋.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06):75-77.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作者:严心娥 关宏洁 薛婷 苏晓蓓

上一篇:建筑水电安装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