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到底在哪里

2024-05-13

八大山人到底在哪里(精选八篇)

八大山人到底在哪里 篇1

尽管如此, 在这些华丽的数据掩盖下, 我国的保险市场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尽管我们起步晚, 基础薄弱, 但是仍有很多制度上的问题。为了完善我们的保险市场, 应当和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作对比, 通过对世界三大保险市场 (英国、美国、日本) 的了解, 我们可以总结出在如下方面与这些成熟的市场存在巨大的不足:

一、保险代理人的素质

在我国, 保险行业的名声一直不好, 究其原因, 在于广大保单推销者 (保险代理人) 长期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得我国居民谈保险则“嗤之以鼻”。作为保险行业基层的工作者, 保险代理人数量众多, 直接与终端消费者打交道, 保险公司开发的产品也要依靠这个群体销售到民众手中。可以说, 推销环节是整个保险实现流程的最重要的一步, 保险代理人在保险市场中扮演的作用也是巨大的。然而在现实中, 我们的保险代理人却存在素质低下的现象:自身对保险知识的匮乏, 经常采用欺诈和隐瞒实情的手段骗取消费者的信任, 另外, 过高的人员流动性使得保险公司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相当困难。即便客户最终发现问题, 也很难找到最初的代理人进行追索和补偿。加之相应的保险从业人员的人事制度不健全, 人为的增加了管理的障碍。

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待保险代理人素质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首先, 我国整体劳动者的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决定了保险代理人的窘境。学历层次不高, 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 而占保险公司重大比例的外勤人员需求量巨大。在这种供需状况之下, 必然导致了保险公司不顾质量的招聘代理人, 而保险代理人其职业的高替代性, 也使得人员流动性比较高, 任何一个成年人经过了短期培训都可以上岗, 不需要很高的学历层次和技术要求。其次, 大环境一旦形成, 恶性的循环就会继续下去。在监管者没有一定的措施去干预保险代理人的欺诈行为时, 其他保险公司也会纷纷效仿, 这就造成整个产业信誉缺失。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 保险代理人素质的低下, 与整个保险行业硬件设施、管理体系落后等方面都有关系。在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 往往拥有一个健全的数据管理系统, 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损失的核查与理赔, 并具备专业的精算人员, 使得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透明度大大加强, 也减少了保险代理人在推销保单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从高层摆正态度, 因为保险代理人直接关系到保险行业的荣辱。只有保险公司下大力去培训员工, 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 同时强化责任感, 才能有效的改变这种状况。但是, 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来源于体制, 如上所说, 大环境恶劣, 没有公司愿意率先垂范, 都希望成为搭便车者。所以, 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还要靠监管者, 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范保险代理人行为准则, 健全考试制度, 提高这一行业的门槛。

二、保险公司诚信的建设

从上面一个方面引申出来, 可以窥见整个保险行业诚信建设的失败, 保险代理人自身的诚信只是保险公司诚信的一个部分。拒赔、少赔、拖欠赔款成为我国保险公司常见的“风景线”。作为控制风险的行业, 保险业的基本业务就是吸收保费, 然后用“集体”的力量控制“个体”的风险, 达到保障的作用。如果保险公司在风险发生时不去补偿, 这一基本的作用消失, 保险业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尤其对于寿险, 养老和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是直接关系到一国社会稳定的产业, 而保险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相当重要。如果不能在这个过程中控制保险公司的诚信问题, 将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有重大的影响。

如何加强诚信建设, 有如下几点建议:首先, 从法律约束上入手。经济学中假设所有人都是理性人, 也就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准则。既然无法从道义上规范诚信, 那么只能先从法律上打开突破口。目前, 我国保险行业霸王条款问题严重, 诉讼流程复杂, 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甚完善, 这些实际上都是给保险公司空子可钻。当没有一个体系保障被保险人的权利时, 被保险人将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 任由保险公司宰割。所以, 司法、行政体制的配合, 是纠正诚信问题的第一剂良药。其次, 行业标准的制定, 能够使得诚信建设更加专业化。我国保险公司的诚信问题是整个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规定出一套制度去约束参与者, 可以高屋建瓴的把握行业的走势、动向和面临的问题, 更加专业, 更加有效。第三, 在法律和行业约束到位的前提下, 道德约束也是必要的。而且衡量一个国家保险行业的发达程度, 自我道德约束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 保险公司把风险发生后的赔偿作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严格的履行保险合同, 而不是像我国保险公司一样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借口拒绝赔付。可见, 我们和发达国家保险行业的差距, 不仅仅在硬件设施条件和从业人员素质上, 理念上面的差距使得我们很难赶超。这都将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 大环境的建设是最重要的, 有了好的大环境, 才会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和人们头脑中的理念。当我国公民都愿意把多余的资金投资到保险公司时, 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高诚信的保险市场。

三、精算体系的欠缺

作为金融领域中一个高端的技术行业, 精算人员的素质和保费收入的计算、保险资金的运用息息相关。可以说, 精算是在技术层面上支撑保险行业的一个领域。而我国在精算方面依然和发达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 我国精算行业起步较晚, 相应的人才比较匮乏。精算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 其发展是伴随着金融保险领域发展的。我国整体金融领域基础薄弱, 技术人才缺乏, 起步就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另外, 我国的精算师考试制度也无法和北美、英国等精算师制度媲美, 这些都造成了人才培养机制的落后和人才的稀少。每年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都在增长, 但是精算师的数量却远远达不到行业需求量, 而奇怪的是, 既然精算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达不到市场需求量,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保险公司雨后春笋般地成立, 经营?可见, 人才缺乏, 必将影响行业的质量和状况。其次, 由于我国建国到现在只有不到六十年的时间, 行业数据的缺乏也是造成精算体系欠缺的原因。精算行业要求运用高等的公式模型, 在大量的历史数据基础上进行统计、概率的推算, 如果这些最原始的数据资料缺失, 即便再高级的精算师也无法避免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当然, 历史数据的不完整是客观无法解决的现实, 除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积累数据, 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人才缺乏的问题, 能够做的就是加大精算人才的培养和数据的完善。这需要教育部门统计等部门的共同重视, 只有拥有了技术上的支持, 我国的保险行业才能更精准的计算出险率, 完善我们的保费机制, 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

四、再保险市场的不完善

再保险市场是由原保险市场衍生出来的一个市场, 再保险, 就是保险人为了减轻自身承担的保险责任而将其不愿意承担或超过承保能力以外的部分保险责任转嫁给其他保险人的承保行为。看上去, 再保险就是简单的将部分责任分给其他保险公司, 但这一个过程蕴含着保险学里面最重要的分担风险原则。有了再保险的存在, 可以将一笔金额巨大的保险标的在不同的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分散, 摊薄单个保险人承担的风险, 对一些巨灾保险, 甚至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散, 不但大大降低了政府在巨灾面前的财政负担, 还成功的实现了全球范围内风险再分配, 有利于灾难的预防和处理。

因此, 再保险市场是一国保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发展却十分落后。1996年以前, 我国内地没有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 但可以向境外分保;中国再保险公司自1996年成立以来, 是当时我国唯一一家国有再保险公司, 占据垄断地位并且享受20%的法定分保。但随着中国加入WTO, 再保险的法定分保业务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 到2006年已经完全取消, 因此国有再保险的垄断局面已经被彻底打破。目前已有几家国外的再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分公司, 开展再保险业务;在偿付能力方面, 我国的再保险公司净保费与权益资产的比例在8∶1左右, 而国外一般在1∶1到1∶6之间, 差距明显。目前在国内的再保险市场上提供专业再保险服务的只有中国再保险公司、中国财险再、中国寿险再几家, 而国内其他直接保险公司虽然都有经营再保险的资格, 但几乎都没有把它当作一条业务来源渠道, 而只是一种单纯的风险控制手段。保险公司一般只做分出业务, 不接受分入业务, 纵使接受分入业务, 其比例也很少。承保再保险业务的主体数量稀少, 是导致再保险供给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 再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缓慢, 成为制约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监管上的漏洞和长远规划的缺乏

与成熟的保险市场相比, 中国的保险市场在监管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首先, 法制体系建设上的缺失成为约束保险从业者行为的最大障碍。由于我国的《保险法》条款并不成熟, 在经济领域中常见的保险违规行为经常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从保监局行政处罚实施情况的通报可知, 查处的主要违规行为包括, 弄虚作假和数据不实问题、不严格执行条款费率问题、误导消费和同业诋毁问题、中介机构违规经营问题和团险业务管理漏洞问题等五大方面。而这些方面如果能够在法律上把好关, 均可以避免这些违规行为的发生。

其次, 由于金融市场的欠发达, 使得我国的监管标准难以与世界先进的监管标准接轨。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 需要在精算的基础上设定保费, 在收取保费之后进行投资, 回报用于索赔和保险人日常的经营。而精算体系的落后、投资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匮乏, 使得在保费来源和保费使用两个方面无法达到国际水平, 也就很难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监管工具和风险防控措施。

第三, 监管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在我国长期的行政体制之下, 暴露了一个问题, 即监管者未必是该行业的专家, 由于我国的行政考核、官员任免制度的历史缺陷, 造成了保险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薄弱, 让不懂保险的人监管保险经营者, 必定达不到预期的监管效果, 反而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 完善我国的保险市场, 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入手, 切实的强化民众的保险理念、提高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约束体制, 并适度的发展其他金融市场, 为保险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投资空间。在这些顽疾解决之后, 中国保险市场跻身发达市场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徐文虎:中国保险市场转型研究,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2]王银成:中国保险市场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祝向军:论国际保险市场发展模式, 保险研究, 2003, (6)

快乐到底在哪里美文 篇2

年轻人们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搁在一边,锯倒了一棵大树,挖空了树心,造成了一条独木船。下水那天,年轻学生们把老师也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此时,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学生齐声回答:快乐!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忙于做别的事情时突然来访。

快乐来源于做有意义的事情,一切有意义的事情都可能产生快乐。无所事事的人,恰恰丢失了快乐。也难怪那些退了休的人,日子突然清闲起来反而一时无所适从,变得郁郁寡欢、闷闷不乐了,少了往日在职工作时的那份充实、活泼和快乐。

快乐,应该是愿望之树上盛开的花朵。当人的七情六欲中某一愿望得以实现时,就会获得一朵快乐之花。做事,以某一愿望为目的地,朝其奔跑,当到达预期的目的地时,那棵早就等候着的愿望之树便会盛开一朵快乐之花供人收获。

世上有太多的美好事情可做,在职时的权位和丰厚的报酬固然美好,退休后的养花种草、旷野垂钓、远足采风、练功习武、读书看报、博客日志、收藏古玩、琴棋书画、收徒教学也一样的充满魅力。只要专注于某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持之以恒,一步步靠近心愿的彼岸,最终总会收获不少快乐。

美国到底强大在哪里? 篇3

其实我刚到美国的感觉和那个同学差不多。但令人奇怪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拼着命往美国跑。在美国,你看不到太多的工厂,就连到了工业城市芝加哥旁边的Michigan湖,也会发现,那个湖水的纯净简直可以和九寨沟的水媲美。到商店里,买的东西除了食品之外,服装、日用品、球拍、网球、学习用品、小型家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打印机等大部分都是中国造的,而食用的水果、蔬菜等则大多来自南美洲。跟这些东西的数量比起来,真正美国产的东西其实并不多。但比比就可发现,这些东西多半是技术含量高的,有专利的,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着较大优势的工业和科技产品,比如电报电话业务、飞机制造、航天、汽车制造,等等。 从利润率来看,中国、南美洲来的那些产品,可能只有2%~5%的利润,而美国那些拥有专利的高科技产品的利润率则高达10%~30%以上。从市场看,中国、南美来的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较高,但价格却比较低廉,也常常遭到所谓的反倾销起诉,而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则比较稳定,因为很多的科技产品看上去是中国、南美造的,但是其核心部件、关键部件却是美国造的。比如有名的双核电脑芯片,一家是Intel造的,一家是AMD造的,都是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其实美国的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构成了一种技术垄断,但是你很难用反垄断法律对他们进行制裁、起诉。道理很简单,你对他们的制裁,就是对你自己的最大制裁。

举个例子,美国的波音公司也让中国的几大航空公司在中国组装波音飞机,但是关键的技术、关键的零部件,中国还不能自主生产,所以中国自己组装的波音飞机尽管价格比波音造的要便宜很多,但是连自己国内的市场也打不开。原因在于,一旦这个飞机有任何问题,制造公司说不清是哪家。于是连中国的航空公司也很少购买国内组装的波音飞机,于是美国波音造的飞机就仍然翱翔在中国的蓝天上,而我们即使能组装飞机,却只能让它在低空飞行或者干脆就停在地上。

很简单,美国人的策略就是,凡是你能造的,成本比我低的,我干脆就不造,而我要造的通常就是你不能造的,或者你造的质量比较差的、科技含量也比较低的产品。 看看世界上每年来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的人数就知道,这早就成了美国的既定国策。你们好好培养人才吧,辛辛苦苦培养了20~30年,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大学、硕士生、博士生,只要一毕业,我给他们一个博士后位置,他们就都来了。如果真正是美国所需要的,那就干脆留下来吧,如果不是美国真正需要的,他们就得回去。有人说,这就是美国的一种人才“撇脂”战略。中国的初等教育很好,你就努力培养人才吧;法国、德国的工程教育很好,你就努力培养人才吧;印度的电脑、信息科技方面的人才很好,你就努力培养吧。博士毕业以后,只要我抛个橄榄枝,他们很快都成了美国的人才,不管种族、不管男女。

别的不说,到芝加哥大学的医院去看看就知道了。那里最多的是中国人,都是来读博士后,来做各种实验的。人数起码200多,再加上世界各国来的,估计应该有400名以上。这些人一年的纯收入有15~18万人民币左右。这些人如果在国内的话,年纯收入约为3~8万人民币。两相比较就会发现,与其回国还不如在那里做做博士后,这就是那些中国博士后心里的真实想法。于是芝加哥大学医院里的中国博士后们就越来越多。 第二,在那里工作就是工作,没有其他的事情烦人,比如跑关系、找领导,还有最烦的就是天天开会、周周开会。在那里,我惟一的任务就是从事我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只要完成了我所从事的工作,我就可以走人。如果你有本事,老板就会赏识你,就会用你。所以在工作中,你惟一需要关心的就是如何提高你的技能和实力,不让自己落伍。但在国内,却没有这样的条件。

通过与周围人的接触,我才渐渐明白,美国自1783年(英国承认的时候)立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来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它有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在这个市场体系下,只要你有能力,你就会获得相应的报酬与职位。而且你的社会安全、养老保险等也都是全国联网的。等到了你新居住的城市,只要上社会安全局去申报一下就可以了,所以你可以非常轻松地就在东西南北之间搞定所有的事情。

在美国,你能看到这样一系列相关的社会和经济现象:(1)夫妻两人常常两地分居,因为谁都很难保证两人能在同一城市找到工作,这就是市场的力量。(2)男人在外工作,而女人在家相夫教子,这样,两人就不会分居,同时也能保证在这个市场上上班的人一定是这个家庭中工作效率最高的一人。(3)在这个城市工作了两年,又去了另外一个城市。今天在这个城市上班,明天谁都很难保证能否还在同一城市上班。今年有工作,谁也无法保证明年是否还有工作。公务员是这样,博士后研究人员是这样,大学校长是这样,民主党、共和党主席是这样,美国总统也是这样。(4)美国人的离婚率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也更高,为什么?社会学家也许有其他的解释。而我的解释却是,这正是美国高效率劳动力市场所带来的一个负面结果。在家里,谁的劳动效率高、报酬多,谁就去上班。如果你家庭的收入太低,那你就必须上班,如果你的工资不错,那另一人就呆在家里,如果你在另一个城市找到工作,就去那个城市等等。(5)美国人生活中面临的经济压力可能没有发展中国家大,这主要是美国人用于基本生活的开支包括住房、汽车、吃饭等相对于其收入而言较低(大约占10%~20%左右),但是美国人的心理也许比发展中国家的人更加脆弱,原因是那里的家庭观念不是特别浓厚,人们来自家庭的关怀也相对于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少,而他们来自市场的压力却更大,于是美国人对社区、教堂的热情就比发展中国家要高,人们对至高无上神的崇拜也会较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更为强烈。

文学类阅读理解到底难在哪里 篇4

一、含蓄的表达方式

文学类文本, 散文也好, 小说也好, 其主题和情感很少明摆出来。小说中的人物越丰满真实, 就越令人难以把握。人性是复杂的, 我们很难用好人与坏人、善良与邪恶去概括和描述一个人, 也就很难摸清楚作者对小说人物的情感态度。我们必须注意, 有些小说只是客观再现某个环境中的某一类真实的人, 却总是在避免个体化的褒贬。即便是有些褒贬, 也往往使用春秋笔法, 并不直接说出, 这需要读者懂得一些含蓄的手法。比如, 有人善用类比, 欲加讽刺地把他和负面人物相提并论, 想要褒扬的则把他和伟人放在一起比较。赵本山在小品《钟点工》中想要夸奖宋丹丹, 但把她和一个丑老太太比, 无论说你比她漂亮还是你不如她漂亮都无疑是把对方放在丑老太太一类人中, 所以招致宋丹丹的极大不满。类比的效果就是如此。还比如, 有人喜欢用典, 用典的目的往往是在衬托和歌颂, 但困难之处在于,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典故, 你就无从判断是褒还是贬了。

散文的含蓄表现在作者对情感的隐藏, 一句感慨、一句话, 甚至一个词、一个标点都会成为作者情绪的阐释。还有的作者善用象征, 用客观世界的景物描写来对应主观世界情绪的变化。比如写“草漫漫”, 往往是在写客居日久, 难有归期;写“燕子不归”, 往往是在写思念中的人杳无音信。

要解决含蓄的难题就要善于整理和归纳, 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许多景物和情感联系的太久, 往往成为一个固定的符号。比如望月意味着思乡, 凭栏意味着寂寞或者盼望亲人。此外, 经常写作也是非常好的练习方式, 写作经验多了, 体会深了, 就能懂得词语间闪烁不定的情绪变化了。

二、生活阅历不够

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对人生与社会的体验与感悟往往越是深刻。中学生不过十几年的人生经验, 又往往年轻气盛、心浮气躁, 与作品会有很大的距离, 难以体会其中韵味。有人说少年时读《红楼梦》是一种体会, 中年时读又是一种体会, 到老年再读, 又是一种体会与境界, 才能真正理解“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的无言与苦楚。理解的深浅往往是由生活阅历的深浅来决定的, 而越是深刻与宏大的却越是无言而难以领会。

这是一个客观原因, 是此类试题本身的难度, 除了多阅读从“书上得来”来积累解题经验外, 实难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三、思想境界有差距

首先是思想上的深度, 写作者对人对事的思考和感慨往往比我们更深入, 能见人不能见, 所以才能发人不能发。其次是道德修养上的境界。新生代的人喜欢嬉皮与调侃, 很多的时候在拒绝庄严与神圣, 在解构伟大与崇高, 这是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毋庸置疑的一点是, 这社会上有一部分人虽然他们也普通而平凡, 但却有崇高的思想, 在思想道德上追求着真善美, 他们能在危难的关键时刻尽显一个人的尊严与神圣。正如鲁迅所说, 他们是脊梁, 是楷模与方向, 是人类的希望。表现在文章里, 往往是对家国的忧患意识, 对美好事物的感动与热恋, 对信念固执的追求。

当你的思想境界越是接近文中境界的时候, 你才有可能越是理解作者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来的辛酸与无奈。反之, 你就不懂, 不懂作者为何会怅然若失, 不懂作者为何会扼腕叹息。所以,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有意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对思想道德更高境界的追求不仅是做题的事, 更是做人的事。

四、文化积淀欠缺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行走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中, 是对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许多感发都不仅是个人的, 更是源于某种文化思想的。例如2010年江西省高考题《饮一口汨罗江》, 读这篇文章如果不懂屈原的思想就不会懂得“饮一口汨罗江”的意思, 也就不懂从屈原而下一直到闻一多所贯彻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在精神品质上, 屈原追求的是高洁与独立, 是对精神品质的固守与追求, 在有些人看来, 就如文中的“诗人如我者”, 那就是“愤世嫉俗”;在人格品质上, 屈原则心忧黎民。这是源, 影响深远, 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从中所吸取的并不相同。文中提到嵇康、李白, 又提到秋瑾和闻一多, 显然把他们看作屈原精神的传承者, 或者呼应者。前两人侧重表现遗世而独立的精神品质, 后两者侧重表现为民请命的忧国思想。但令作者苦恼的是, 保持人格独立, 敢于愤世嫉俗的人是多么少啊。于是, 又用渔翁的形象来表现这种无奈与惆怅。尽管作者在迷茫, 最终还是呼唤自己“归去罢, 归去来兮”。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化符号, 从汨罗江到嵇康和闻一多, 还有渔翁, 以及“归去来兮”, 每一处都是一个故事、一种精神, 若没有较好的文化积累, 就很难读懂此文的真正含义。

淘宝的盈利模式到底在哪里 篇5

11月,我和老婆在淘宝开了家夫妻店,憧憬着有个光明的前景,然而半年过去,闪闪的钻石终于挂在店铺的门楣,商品数也逼近600,生意却并没有任何的起色。在这里,我忍不住想问马云一句,淘宝的盈利方案在哪里?莫非是财大气粗,养个只吃饭不干活的干儿子?所谓“三年不考虑盈利”,其实不过是盈利计划拿不出手的缓兵之计?

从我目前的观察和思考,终于发现支付宝才是淘宝公司实现盈利的杀手锏。通过支付宝,买家支付的货款需要暂存在支付宝公司,等收到货物后再确定付款给卖家。而且支付宝账户里的资金无法即时提现到银行账户,于是很多卖家的支付宝帐户都会存有相当的资金,需要过一段时间才会统一提现,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周转率。而买家也不原意将钱转到银行帐户,以免下次购物时又需要使用网上银行给支付宝帐户充值。

支付宝庞大的沉淀资金,为淘宝提供了大量的现金流,让我不得不想起一个个借鸡生蛋的故事。我们曾经自以为是的认为卖家是淘宝的最有价值的客户群,因为买家不会对淘宝有很高忠诚度,至少淘宝不可能对买家收取交易费,而任何一个职业的淘宝卖家都不可能不理会自己的网店。由此带来的误解就是三年后淘宝将向卖家提供收费服务,从而实现盈利。

然而要实现收费就必须开发出足够多的增值服务来让卖家买单。卖家给淘宝买单的前提是什么呢?仅仅因为淘宝能够提供一个完善成熟的商业平台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卖家自己必须赚到钱,有足够的商业利润,才会愿意选择收费的服务。

所谓商人,一般都是以商品交易为谋生手段,低买高卖,利用批发和零售的差价来赚取利润,而不会直接从事商品的制造与生产。这些网商也都毫不例外,进销存是经商的三大基本经营环节。

我首先来分析一下销售环节:

传统商业形态,由于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买家受制与交通、时间、体力成本的制约,只能在一个较为狭小的范围内对商品进行比较,货比三家不吃亏就可以了。店主碰到过于精明的买家,常常会爱理不理,因为顾客挑选商品的同时卖家也需要挑选顾客。由于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商家总有利润空间,即所谓“只有买错没有卖错”。而在网络,轻敲键盘,全国同一商品最关键的价格信息就会一览无余。如果你想买便宜货,从低向高排总会找到愿意亏本卖的店铺。这种采用无成本的“过度比价策略”,导致C2C只能是信息对称的买卖博弈,卖家会自然的将全国最低价定为你能够接受的低价。而更多时候,这个网络最低价你根本就卖不起,买家每次比较你都按网络最低价卖,保证你会赔掉裤子。你要有合理的商业利润,就必须定出较高的价位,于是价格排列之后,已经不被买家留意了。

销售环节由于过度的信息搜索,导致商人最有价值的商业机密即“定价策略”变的毫无价值,因为你的定价策略不再是仅仅针对附件几家竞争对手,而是全国成千上万的同行,你的经营能力再强也会被一个庞大的低价怪物所击败。

销售定价环节的致命缺陷,导致的是网络批发商的崛起和部分零售商的“进销存”链条崩溃,出现了所谓的连锁加盟,无货代销的模式。表面上看参加代销的商人不存在资金投入,经营风险和现金压力,但实际上他也根本算不上是真正商人了。因为没有货品,没有进货和存货环节,所以只不过是一个帮别人宣传产品打工仔,甚至比靠销售业绩提成的业务员还惨。业务员多少还有底薪作为稳定的收入,有一份正当的职业,而给别人当打工仔被剥夺了商人资格却又把自己当成网商,只能说是好笑了,

当然,我说的是纯粹的代销网商,至于因为合作或其他合理商业考虑而做的代销,也是商业运作的一种可行模式。

传统商业,批发商对零散买家是不会供货的,毕竟批发薄利多销要走量。如果按批发价卖给顾客就直接损坏了零售商的利润空间,而零售商则是批发商走量的渠道。试想一个零售商奋斗多年,成为了批发商并建立自己的渠道,他是否会愿意大打价格战,损坏自己的渠道,重新回到零售的老路上去呢?答案显而易见,按批发价卖给零售顾客是不可能的,弊大于利。而批发商在网络上却变成了价格杀手,他可以将相当一部分产品按照批发价来零售,大打低价牌,然后发展一些投机者做无本代销替他打工。荒唐的是,推销者不仅没有基本底薪,反而还要按季度支付批发商提供代销服务的会员费。代销者有没有没有任何资金压力,出了会员费如果赚不回来,也没有太大关系,下个季度不做就是。但是不做几单肯定会觉得太亏,就算是为了赚几个好评也会祭起低价大旗,凭着打工仔无资金周转、货物积压的优势将更多的商品价格降至批发甚至亏本的价位。批发商由于代销,走量大,可以靠与邮局、公司谈判获得较低的发货价格,赚取部分邮费和代销的服务费。而批发商和代销者的行为,却使原本混乱的市场秩序变得更加不堪,直接导致价格体系的崩溃。

靠做生意来养家糊口的商人是消耗不起时间的,商品没有利润空间就无法生存。而淘宝网却每天都有新鲜网商的血液输入,并且有一大批人会义务的给新人 :赔吧,只要你敢赔就会有人敢买,有了信誉你以后就能赚钱。

因此不停的有人入场赔本,又在激烈的价格竞争面前不得不将盈利的希望寄托到有信誉度(即钻石店铺)之后,而另一方也不停的有信誉度足够高的卖家由于价格体系崩溃,发觉全国范围内的比价让自己没有生意可做,而不得不黯然收场。如此一代新人换旧人,卖家从开始赔本一直到退出为止,不过是被淘宝蛊惑而不断进行恶性价格竞争的的受害者,成为用吐血定价策略帮助淘宝吸引买家眼球积累人气的工具,用无法即时到帐的支付宝帐户帮助马云积累巨额沉淀资金,提供充足现金流的笨蛋罢了。

在此我提醒所有已经在网上开店或者打算开店的朋友一定要注意电子商务的经营风险,并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测算出淘宝到底解决了多少就业问题,到底有多少职业网商能够靠淘宝赚到钱养活自己(而不是为了作弊自己给自己转帐增加支付宝交易金额,提高信誉度和行业排名),有多少人赔本。淘宝宣称要投资10亿元立志在未来创造100万个就业职位,希望是能够言而有信,而不是打造出供自己透支金钱的血库。

最后,我要明确的肯定,淘宝的盈利模式并不在于向卖家收费,即便三年后是推出收费服务,也不过是个幌子,增加外快罢了。至于卖家是否能够通过淘宝获得稳定的商业利润,养家糊口实在与马总的口袋无关。

本人不排除有一些幸运的卖家能够赚到钱,但他们的成功模式往往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拥有一定的特殊资源,所以才能够获得成功。比如某卖家曾哗众取宠,宣称自己空手套白狼,一个月收入能有XXXX,问题是她套的白狼准确的说应该是她老公,一个开服装公司可以给她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廉价货源的老公。如果你找不到这样的白狼,那么将代销或者空手套白狼也会发财的传奇故事盖上一个不可复制的烙印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目前的社会财富加速向极少数人的集中态势,让我们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只能承担环境恶化的恶果,却无法享受经济发展的果实,虽然我们在银行里没有什么存款,但也不得不加倍小心,不要让自己的血汗钱被悄悄的集中到了别人的银行账户。

就业到底难在哪里? 篇6

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就业问题越来越复杂?出路又在何方?这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专家学者的深入思考。有人认为,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主要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实际上,早在前些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就已经开始出现,只不过没有那么突出而已。因此,把就业问题主要归因于金融危机似乎有些欠妥。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危机的确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至于影响有多大,这还有待于进行科学地分析。另外,也有人将就业难怪罪于高考扩招,认为高考扩招会引发新一轮的就业问题。持反对意见的人士指出,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于大学毕业生。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的因素,又有现实中的无奈,既有市场的缺陷,又有就业群体自身的问题。

高考扩招——新一轮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据教育部提供的相关数据,2009年我国约有83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而在1020万高考报名考生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为750万。这就意味着今年约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一组数据出来之后,各大媒体、报刊竞相发表文章,分析背后原因。而此时,大学生就业正处于非常时期,因此人们普遍地将全国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一事与大学生就业难联系在了一起。

2009年6月2日,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明确表示,他不同意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主要是因就业难造成的说法。仔细推敲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业难不是导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一个相当现实的原因。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家逐年加大了高考扩招的力度。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国家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也向上迈了一个大台阶。然而,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高考扩招势必会带来大学生就业群体数量的增加。当市场需求与人才数量大致平衡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就会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下。一旦出现人才供求不平衡的情况,特别是受到偶然因素,如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自然会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针对人们对于高考扩招是否会引起新一轮就业难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指出,不能把高考扩招与就业难划等号,“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造成就业难”是一个误解。他认为,我国自上世纪末开始扩大高考招生规模是有着通盘考虑的,目的是借此提高整体教育水平,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并借助教育发展拉动需求;同时使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再延缓几年进入,以减轻就业压力。在谈到高等教育、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蔡所长认为,教育本身具有应对危机的功能,越是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政府越要大幅度发展教育,这样就越能起到化解危机的作用。根据蔡所长的分析,高考扩招与新一轮的就业难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考扩招还可以成为熨平高失业率的一剂药方。

近些年,高考、就业等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有专家指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考扩招,而是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大学生的培养方向还没有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另外,也有相关人士分析,出现责难高考扩招的声音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原因。即,扩招之后,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相应增加,对教育质量和就业的期望值也就提高了。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全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而不能仅仅归咎于高考扩招;同时也要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一问题,高考扩招本身“无罪”,如果能够量力而行,合理调整,教育的反周期功能就会得到明显体现。因此,高考扩招成为新一轮就业难的“罪魁祸首”这一论断似乎是站不住脚的。

就业,难在哪里?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

(一)教育体制的缺陷

人力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为此,国家一直把教育作为“百年大计之根本”,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其就业问题也是国家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今年2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4月10日,教育部办公厅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可以说,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作出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安排,就业难的情况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即,我国在教育制度上、教育改革上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人把就业难和高考扩招联系起来就不足为奇了。之前,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实际上也没有否认高考扩招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只是不同意把就业难的主要责任归咎于高考扩招而已。众所周知,高考扩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大学生的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能力的培养并没有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而进一步加强。从本质上讲,我国的人才培养方式还残留着计划体制的色彩,教育系统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反映还不是十分灵敏,致使人才供给与就业机会不能实现有效匹配。于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所以说,完善教育制度,深化教育改革,从源头上探索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就业市场的非正常运行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带动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学历人才开始占据绝对优势。那时的大学生可谓是“天之骄子”,都被争着抢着要,根本不会出现难就业的情况。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引入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中的无情竞争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也随之增大。需要指出的是,近些年来,中国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公平和不规范的现象,这都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良影响。例如,相当一批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致使大学毕业生与就业机会不能实现有效匹配,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一点就是,人际关系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简直令人无法想象。熟人推荐就业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滥用人际关系,只会造成就业市场的不公平,大学生的就业信心也会因此受挫。

(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实际上,大学生就业归根结底还是毕业生个人的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症结所在。从心理上来讲,很多大学毕业生并没有作好就业的准备。一种是所谓的“惧怕”心理。对于一直在学校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来说,社会无疑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没有接触过也没有尝试过,还不如待在纯洁的安全地带——学校。这种心理从本质上讲就是大学生对就业的“惧怕”。他们害怕失败,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缺乏挑战精神,致使自己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另一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高手低”。临近毕业时,大学生们对社会大潮充满了向往和幻想,这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干什么都行,说起来也一套一套的,满怀信心;但是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尤其是遭受一连串的打击之后,他们又会感到很失落、迷茫,觉得无所适从。

此外,从实践能力上讲,大学生毕业生们也没有做好准备。一方面,现在的大学校园中仍不乏人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他们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学好了,就能找到好工作,有的甚至为此而盲目地“拔高”自己的学历,坚持把书读到底。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大大受到了抑制,即使偶尔参加了所谓的实践活动,但也收获甚少。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宁愿选择有工作经验的低学历人员,也不愿选择“只知埋头在故纸堆”的高学历毕业生。另一方面,从整体上来看,名校出来的学子们在实践能力上要强于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不可否认的是,名牌大学所提供的校内外实践机会要远远多于一般学校,而且各方面的资源也比较优越。无怪乎很多用人单位往往会特别看重大学生的“出身”。尽管如此,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们来讲,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加强自身锻炼,努力提高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这才是最重要、最明智的选择,而不应把自己的就业困难归咎于学校或是社会。

八大山人到底在哪里 篇7

关键词:心理疏导,学法指导,“差生”,英语教学

在英语学习上,每个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可能每次考试都能达到优秀,有的学生也许还在为单词的简单记忆而苦恼。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关注优秀的学生,而且要对基础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更耐心的指导。那么,对于后者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教育呢?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心理疏导和学法指导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一、心理疏导

英语学习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抓住课堂上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使英语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阵地。

1. 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让学生从认识自我开始,使每一位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意识和成功心理。例如,在进行单词测验前,可以告诉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一会儿他会被叫到回答这几个单词,并叮嘱他认真准备一下,那么这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能流利地回答出来。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而且有助于他在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当然老师一句“Wel done!Wonderful!You did a good job!...”“你能行,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信任的目光、肩膀上的轻轻一拍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唤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看起来简单,然而带给学生的是不断的动力。一点微小的进步就给以及时的鼓励,树立起他在同学中的形象,恢复他们的信心。

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增加学生们的信心,尤其是我们的课本剧如“Necklace”等,可以利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习差的学生扮演简单的话语角色,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感受。

2. 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心理素质

阅读训练中有这样一篇文章。苏格兰将军Bruce六战六败,最后不得不躲在山洞中。一天他看到一只蜘蛛织网,一次次掉下来,可一次又一次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他从中得到启发,鼓起勇气,并最终击败了敌人的进攻。我在分析课文时让同学们讨论Bruce成功的原因,并让他们结合自己曾面对的失败,谈谈对失败和挫折的看法。在教学中,给学生们分享这样的事例,学生们能够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和信心。这样我们就成功地利用英语完型阅读中的大量实例来补充情感教育。

二、学法指导

此外,针对“差生”应采取有效的学法指导。英语学习作为一门外语学习,对于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取得成功的机会来说都是均等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与预想的有一定差距,一些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英语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一些学生面对英语学习苦不堪言。在不断的教学中,我认为除个别学生的语言能力超常之外,大部分学生的本身素质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这也就是说出自身素质之外,英语学习还受具体的学习方法的影响很大。因此要想使“差生”能有更大的进步,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学法指导呢?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制定计划

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认知小目标,使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让计划细化起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能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双赢的结果。

2. 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就“差生”而言,可以从最简单的查阅背诵单词开始。就目前而言,我们的课堂采用了大量的学案制,如果学生课前准备工作不到位的话,课堂效率将大打折扣。单词的准备、课文的预习工作如果能够准备得比较充分的话,他们课堂可以积极参与进来并且有较大的收获。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把握他们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

3. 专心上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当然,课堂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放在听上,听懂会用才是关键点。课下的复习这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 勤记笔记

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了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思想不能溜号,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正如上面所说,课下的及时复习总结更为重要,主要是精力课上大量放在了听上面,所以总结写的工作很多要在课下单独完成。

5. 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掘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复习要及时,要在学后当天进行,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复习要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但集中复习也必不可少,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然后反复阅读教材,对照笔记,记忆掌握重点内容。

6. 反复练习

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在使用中学会的,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争取各种训练机会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语法单选题,孩子们不是我们所谓的讲了四五遍怎么还不会的“笨孩子”,想象一下,如果现在让我们教英语的老师去学微积分,我们能够很快学会么?循序渐进是根本。我们应该在课上不断地渗透讲过的知识。比如说非谓语动词,大部分教师在讲过几遍之后觉得很简单,就是一个主谓、动宾的事,怎么就不会呢?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好解决,想一下,我们刚刚上班教学的第一年我们怎么讲语法呢?对我们专业教师还是反反复复才会的,何况是学生?这样,建立错题本的任务就凸现出来,把握每次的错题,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复训练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法做题意识。

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帮助“差生”不断地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并及时地对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看到进步,从而激发出自己的自信心。总之,我们应该把心理疏导与学法指导二者相结合,使之相辅相成一齐来实现“差生”不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朝鲜核问题出路到底在哪里? 篇8

当今朝鲜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在联合国已经于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国际防核扩散体系和规则的今天,朝鲜不从发展本国经济、改善自己人民生活着手,不通过向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等软实力手段赢得世界人民的好感和尊重,而是试图通过发展核武器作为手段,以达到向世界显示自己“强大”、获得世界尤其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美国对自己的承认、获取外国援助的目的。从四次朝核危机来看,朝鲜的这些战略目的非常清楚。

然而,朝鲜注定无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因为对朝鲜这样在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仍然奉行固有政策、对外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的国家来说,拥有核武器本身就足以令世界不安和反感。因此,当核武器成为朝鲜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唯一一张牌的时候,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甚至它自己都成了相关大国手里的一张牌。

在围绕朝核问题的博弈中,朝鲜利用大国矛盾一步步壮大自己;而大国也在利用朝核实现自己的目的。

由于无法通过核武器从根本上实现其战略目的,于是朝鲜的战略也就只剩下了消极作用。当前朝鲜半岛已经成为远东乃至世界新的核战争火药桶,而其中的变量,就是朝鲜。可以说,在当今世界上,把核武器和核战争边缘政策当作唯一或者主要的国家战略手段的,仅朝鲜一家。由于核武器的毁灭性,这一政策行为的危险程度显而易见。

朝核问题如何影响中国?

朝鲜问题和中国的关联度包括地缘位置、两国曾经的血肉联盟和复杂而又微妙的历史关系,更指两国间那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关联度。

这种紧密关联,朝鲜已故金日成主席的一段话做了很好的说明。他认为:朝鲜革命和中国革命是不可分割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朝鲜革命本身就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为朝鲜革命培养了干部。朝鲜革命首先胜利后,极大地支持了当时中国东北的解放战争;中国革命胜利后,又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极大支持了朝鲜的“祖国解放战争”。反过来看,任何一方的革命当时如果失败,另一方也必将危如累卵。

今天,中朝两国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朝鲜劳动党早已用“主体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道路,朝鲜在内部宣传教育中称之为“修正主义”。但这一点都没有使两国间的关联度下降,反而使得这种关联度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双方有着共同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即存在基本的政治互信,双方就是天然的盟友;一旦指导思想生变,即便不成为仇敌,也很难成为友好国家,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唇亡齿寒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两国中任何一国若发生动荡,必然严重波及另一国。一旦中国被动卷入朝核问题冲突,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国内稳定,国内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建设也将受到冲击。

更加麻烦的是,当前朝鲜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国内问题。围绕朝鲜问题,中国社会出现观点尖锐对立的两派:一派认为朝鲜已经被抛弃,要求为朝鲜提供核保护,另一派则认为应该抛弃朝鲜,要求修改对朝鲜的政策,而这两派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强大的民意压力。

因此,那种动辄声称与朝核问题相关的国家对解决朝核问题“都有责任”的观点,是责任均摊,认知错误。因为关联的紧密度决定了“责任”的大小,关联度大,自然“责任”就大。所以,朝核问题中国无法回避,必须置于优先地位来处理。

“三方会谈”替代“六方会谈”?

在清楚了朝核问题的性质以及与中国的关联程度后,政策的选择就是常识了。当前,美国试图为中国设定政策选择——中国帮助朝鲜弃核,美国就撤回新设在中国家门口的反导系统。而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则必须重新引领议程设置,化被动为主动。

1.倡导、发起建立中、美、朝“三方会谈”机制,以取代名存实亡的“六方会谈”机制;会谈主旨是:以半岛和平长久机制取代板门店临时停战机制;以半岛长久和平机制换取朝鲜弃核;半岛无核化。

这样做的根据是:中、朝、美三国是1953年板门店停战协定的签字国,结束这个临时停战机制,当然只能由这三个签字国来谈,其他国家无话可说。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朝鲜问题。

“三方会谈”的核心是:朝美、朝韩通过谈判分别建交,朝鲜同时宣布弃核、朝韩两国也同时共同宣告半岛无核化,并接受联合国相关机构核查;也可以把朝鲜弃核、半岛无核化原则直接写入朝美、朝韩建交文件加以确保;同时在一定时间内(例如十年),由安理会授权中、美、俄三国确保半岛的和平与无核化。

如果有国家不同意乃至蓄意破坏以半岛长久和平机制取代板门店临时停战机制,则由该国承担破坏半岛和东北亚长久和平的全部政治责任;如果朝韩两国不反对中国倡议,中国则鼓励、推动朝韩双方自行举行以结束敌对状况和建交为宗旨的对话,朝鲜弃核与半岛无核化原则不变。

2.延缓朝鲜核武器发展进程。

视朝鲜下一步对华态度,公开审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暂停一切对朝无偿援助,首先是能源、粮食和资金;在联合国框架内严格执行安理会对朝制裁决议,尤其是对一切可能有助于朝鲜发展、壮大核武器和战略火箭的物资、技术和资金。

只有采取上述措施,才能使朝鲜彻底清醒,同时敦促朝鲜进入中、美、朝“三方会谈”的新框架。

试图维持政权稳定是朝鲜的重要目标,因而它很难成为西方国家的真正盟友,也很少有西方国家能接纳它,这就是朝鲜干部经常说的“我们只改革,不开放”的根本原因所在,对此中国应该有充分的自信。

3.通过外交渠道向有关国家明言,一旦朝鲜无端受到攻击,包括核打击,中国不会坐视不管;同样,如果朝鲜主动对别国发起攻击,中国也不会沉默。

4.尽量说服俄罗斯就上述问题支持中国。

中国必须首先破除长期形成的自身观念上的樊笼,即:

“盟友”说。实际上,一个拥有核武器、完全自行其是的所谓盟友,其危害常常超过敌人。

“缓冲地带”说。缓冲地带必须能够自己控制才能“缓冲”,一个根本无法控制的所谓“缓冲带”,也能成为加害自己的跳板。

“与美军隔鸭绿江为邻”说。如果宁肯人民忍饥挨饿也不愿意改变国家政策,其结果难以预料,甚至有可能迫使我们最后无法避免和美军至少是亲美势力在鸭绿江、图们江为邻的噩梦。

“对话才能解决问题”说。前三次朝核危机的历史显示:每次朝核事发,大国就马上同朝鲜“对话”,朝鲜便借此对外要求各种利益,对内向人民宣传政权的胜利,一旦好处到手,便一脚把相关国家踢开,继续我行我素。因此,一切不问终极目的的“对话”,最终根本达不到目的。

就当前朝核危机而言,对话绝对未到时机,否则只能继续重蹈覆辙,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只能眼看朝鲜坐大而无法控制。

当前,需要维持压力:沉默以对,不随朝鲜外交策略起舞,“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才是最恰当的做法。在中、俄都不支持的情况下,朝鲜绝不敢单独造次,因为对朝鲜来说,政权安全第一,这一点它算计得比谁都精,“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条定律不会例外。

(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曹辛)

日越加强对华“共斗”建“对华牵制包围圈”

近日越南政府人士表示,将与正在应对中国在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威胁的日本加强联合与合作。越南正在南中国海与中国争夺主权。日越两国政府将于5月在河内举行海洋安全保障对话,双方届时将讨论日本向越南提供巡逻船的问题。此外,在菲律宾北部吕宋岛海域的斯卡伯勒礁(即我黄岩岛),中国舰船已经活动一年有余,菲律宾政府对于中国实际控制该地的危机感更加强烈。

越南政府人士说:“日本将越南视为拥有共同利益的战略伙伴,越南也如此看待日本。”他希望双方共享关于中国动向的情报和分析,并期待日本提供巡逻船。

日本和菲律宾之间也于2月举行了防务、海上安全部门人士之间进行的“海洋对话”。双方当时讨论了如何应对中国的问题,以及日本向菲律宾提供10艘巡逻船的事宜。

越南与日本的对话将首次具有建立“对华牵制包围圈”的共同目的。出席者的组成及议题都将与日菲海洋对话类似。

越南希望海上保安厅提供10艘旧巡逻船。日本由于并没有可以提供的旧巡逻船,打算新造巡逻船供给越南。

越南的海上安全机构是隶属于国防部的海上警察,他们正在加强配备巡逻船和飞机等装备。此外,针对中国的动作,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4月中旬指示海上警察保护渔民和资源。阮晋勇总理还时常视察军队和警察。

3月初,越南海上警察和美国海岸警卫队就加强合作达成协议。4月下旬,两艘美国军舰访问越南。

另一方面,4月26目,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说,3艘中国军舰在斯卡伯勒礁周围停留,“中国正在试图实际占领这里”。

一位菲律宾前外交官担忧地说:“如果这里被中国实际控制,菲律宾将失去120平方公里的领土,以及49.4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

上一篇:笔记的整理下一篇:工程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