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文明

2024-04-14

八大文明(共7篇)

篇1:八大文明

道德实践大行动 严打整治大行动 文明礼仪大行动 文明环境大行动 文明交通大行动 文明经营大行动 文明旅游大行动 绿化排浦大行动

篇2:八大文明

(八大项)

1、安全防护方面

1.1创建文明安全工地领导小组名单:组织机构

1.2现场安全防护平面布置图

1.3总包合同书

1.4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

1.5外架搭设施工方案

1.6安全措施方案

1.7脚手架搭设质量检查验收表

1.8各类安全防护设施验收检查表

1.9防护用品合格证检测记录及登记表

1.10 流水段划分

1.11 安全技术交底

1.12 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整改验收记录

1.13 施工现场安全日检表

1.14事故隐患整改通知单

1.15 施工现场违章罚款单

1.16 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表及复印件

1.17 班前安全活动记录

1.18 轮流值班记录表、安全值班日记

1.19 安全生产会议记录

1.20 职工入场安全教育记录卡、试卷

1.21 职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1.22 安全设施登记表

1.23安全奖罚登记表 1.24安全防护评分表

2、临时用电安全方面

2.1创建文明安全工地领导小组名单:组织机构

2.2现场临时用电平面布置图

2.3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2.4安全技术交底

2.5电工值班维修验收记录

2.6施工用电检查记录表

2.7电气绝缘、电阻测试记录

2.8临时用电器材合格证

2.9电工入场教育

2.10 电工上岗操作证

2.11 临时用电管理制度、措施

2.12 值班电工守则

2.13 电气接地测试记录

2.14 施工现场检查整改验收记录

2.15 电工考试试卷 2.16 临时用电检查评分表

3、机械安全方面

3.1创建文明安全工地领导小组名单:组织机构

3.2施工机械现场平面布置图

3.3塔吊租赁资质、合同、(安全方面)协议书

3.4机械拆装方案、拆装资质复印件

3.5塔吊安装、顶升、验收资料,垂直度测试记录

3.6塔吊检查记录

3.7大中型机械交接接班记录

3.8安全技术交底

3.9机械安全检查制度

3.10 机械安全管理制度

3.11 机械操作规程

3.12 机械培训记录、考试试卷

3.13 机械工操作证复印件

3.14 机械运转保养维修记录

3.15 施工现场检查整改验收记录

3.16 检查评分表 3.17 机械安全检查记录表

4、保卫消防管理方面

4.1创建文明安全工地领导小组名单:组织机构

4.2保卫消防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4.3消防方案、预案、作案方案

4.4用火许可证

4.5消防检查记录

4.6现场保卫制度及规定

4.7现场消防制度及规定

4.8安全技术交底

4.9建筑机械机具和成品保护措施

4.10 现场消防许可证:工程开工前到所在地消防局办理

4.11 消防设施器材合格证及维修记录

4.12 保卫消防人员培训记录、考试试卷

4.13 电气焊工操作证复印件

4.14 各级消防保卫责任制

4.15 施工现场检查整改验收记录

4.16 消防保卫会议记录

4.17 现场治安保卫制度、任务、措施 4.18 保卫、消防检查评分表

5、现场管理方面

5.1创建文明安全工地领导小组名单:组织机构

5.2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平面图

5.3施工组织设计及主管部门审批表

5.4施工现场管理八大部分管理措施

5.5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组织机构责任划分

5.6施工日记

5.7安全管理各项制度

5.8安全生产责任制

5.9七板一图内容

5.10 管理人员试卷及成绩汇兑表

5.11 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安全资格认可证”(办事处)、“工程安全资格证”(工程开工前到其所

在地劳动局办理)

5.12 成品保护措施

5.13 项目部与各班组签订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

5.14 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整改验收记录

5.15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5.16 项目部安全教育内容及工人安全技术规程

5.17 宿舍消暑保暖措施

5.18 安全生产事故台帐 5.19 施工现场管理检查评分表

6、料具管理方面

6.1创建文明安全工地领导小组名单:组织机构(下设8个分部的负责人)

6.2料具管理平面图

6.3现场料具管理制度

6.4料具进场检查验收制度记录:制度、材料进场台帐

6.5现场存放责任划分区、责任人

6.6现场施工任务单、限额领料单、退料单:以表列形式其中有序号、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单位、工程量、定额工日、计划完成时间、实际耗用工日、实际完成时间:限额领料单、分部分项工程工料分析表和领料单。

6.7安全管理各项制度材料节约措施和防雨损坏措施:两个措施

6.8材料员、保管员等管理人员试卷:含组织机构内的相关人员的考试试卷

6.9材料员上岗证:复印件

6.10 材料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专业机构组织、材料员、保管员

6.11 检查、整改、验收记录:专用的检查记录本(各类检查专用记录本共的20多种)6.12 料具检查评分表:八大项中料具方面的检查表,每10天一次。

7、环境保护管理方面

7.1创建文明安全工地领导小组名单

7.2现场环境保护平面布置图

7.3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

7.4环境保护机构网络图

7.5施工现场噪音测试记录

7.6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审批表

7.7环境保护检查记录

7.8管理人员试卷:含组织机构内的相关人员的考试试卷

7.9施工现场检查整改验收记录表 7.10 环境保护管理检查评分表,每10天一次

8、环卫卫生方面

8.1创建文明安全工地领导小组名单:组织机构

8.2现场卫生责任区平面布置图

8.3现场卫生管理制度

8.4环卫检查记录

8.5食堂卫生检查记录

8.6炊事人员试卷

8.7炊事人员健康证:复印件

8.8施工现场检查、整改、验收记录

篇3:八大山人和“洋八大”的形而上

关键词:八大山人,莫兰迪,意境,精神

艺术作品创作的灵感和其精神价值都来自艺术家的生活, 作品里面折射出的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技艺修养, 更有生命历程的痕迹与世事内化于精神的升华。生命经历带给了艺术家无尽的情感体验, 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精神价值。生命经历的丰厚宽广净化了人的心灵, 洗去了凡俗的尘埃, 画家从中得到了一个非同一般的精神世界、一种超然的世界观, 再回归到现实生活看事物就有了形象以外、与画家精神特质一致的特征, 从而画中的瓜果、器皿、静物也成为“活物”。画家从精神层面赋予对象以生命, 赋予作品个性化的精神气质, 从而才有了艺术家哲学理念上的一元论、天人合一、物我不二、画如其人的说法, 而这些正是艺术家生活体验的参悟。

“道”与“器”

“形而上”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的和宏观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的方式, 走到了极端、僵化的程度。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 既是指哲学方法, 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 形而下的具体;形而上比较虚, 形而下比较实。在绘画的理论上我们可以领会其多层的意义, 其道, 可指精神内涵、意境、气韵;其器, 可指绘画的技法、构图用笔、施色用墨。或者是上品之画谓之道, 下品之画谓之器, 尊画理之画得道, 违画理之画成器。

从某些方面看中国文人画是重道而轻器的, 西洋画是重器而轻道的。中国文人画尚写意, 草草几笔却是整个画家哲学理念、道德经纶、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 画家在画中倾其所有的是时间积累、内心参悟的从内而外的“熟外熟”的综合修养。艺术作品的灵感和精神价值都来自艺术家的艺术修养, 这些艺术修养大多数是在画外的日常生活之中的积累。给作品赋予精神层面的生命价值, 便是艺术家移情于物、移情于画的转换。

处境与画境

“眼高百代古无比, 书法画法前人前”是清“四僧”之一石涛大师对八大山人艺术的赞誉, 评价之高, 世所罕见。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 仍然用石涛的这两句话来概括, 同样是那样的贴切精当、恰到好处。八大山人 (1626—1705) 是清代著名画家, 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八大山人是他的名号之一, 身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第九世孙。八大山人天赋很高, 年幼又受祖辈的艺术教养, 8岁能写诗, 11岁能画青绿山水, 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然而在他19岁时, 清兵入关, 他从此遭受到国亡家破之痛, 忧伤悲愤无处发泄, 由口吃而佯装作哑;后又隐姓埋名, 削发为僧, 过了13年的僧侣生活。还俗后不久, 在江西南昌修建青云谱道院, 韬光养晦, 自59岁, 直至80岁去世, 以前的字均弃而不用, 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 又似“笑”字, 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 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作为他那隐痛的寄语, 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 以表达故国沦亡, 哭笑不得的心情, 他这个号一直用到去世。

八大山人一生主要精力是从事绘画, 由于时代特点和身世遭遇, 他抱着对清王朝誓不妥协的态度, 把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 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 所以画中出现的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 甚至禽鸟一足着地以示与清廷势不两立, 眼珠向上以状白眼向青天。画上还有很多隐晦艰涩的诗句跋语, 表示对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 充满倔强之气。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 以明朝遗民自居, 不肯与清合作。这样的形象, 正是他自我心态的写照。即便是山水画, 也多取荒寒萧疏之景, 剩山残水, 怀旧之情溢于纸素, 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 山河仍为旧山河”, “想见时人解图画, 一峰还写宋山河”, 可见八大山人寄情于画, 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八大山人的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 苍劲圆秀, 清逸横生, 不论大幅或小品, 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 在不完整中求完整。他性情孤傲倔强, 行为狂怪, 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 他一生清苦, 命运多舛, 这形成了天才艺术家必须的人生苦难, 更造就了其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

人类的文化根据地域、时代、习俗不同有着千差万别, 但是回归到人性的层面上, 却无太大差异。在艺术的发展上也是一样, 古今中外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千差万别, 人们的审美取向也有所不同, 但是当我们去除繁杂的枝节后却发现, 在接近人性的歌颂中却有着相似的和弦。世界各地的史前艺术形态相仿, 比如岩洞里面的画以及其内容的一致性是如此的惊人;西方古典油画的审美特征和中国工笔画的惊人相似;然而在20世纪的意大利有位画家的艺术精神气质却酷似中国的八大山人, 人们戏称为“洋八大”的画家——乔治·莫兰迪, 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形式的画家, 在作品中却渗透着相似的气质。

巴尔蒂斯说:“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按照道济的说法, 莫兰迪也是‘有笔有墨’的, 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 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表现看到的世界, 而是‘借题发挥’, 抒发自己的感情。”乔治·莫兰迪 (1890—1964) 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 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

莫兰迪选择极其有限而简单的生活用具, 以杯子、盘子、瓶子、盒子、罐子以及普通的生活场景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把瓶子置入极其单纯的绘画风格之中, 以单纯、简洁的方式营造最和谐的气氛, 平中见奇, 以小见大。莫兰迪总在画同样的东西, 但是每次又画得不一样, 每一幅都是新的。如果将他的画从中国的书法角度来看, 景物形象就是笔墨点画, 其余空间便是“余白”, 其中不仅讲究用笔和墨色之间的呼应变化, 而且讲究“布白”, 已经上升到“计白当黑”的境界, 他的心中不再是现实中的客观逻辑, 而是两者在时空中的艺术构成关系。在莫兰迪的色彩世界里, 我们能感受到脱尽火气的温和高雅精致的静谧, 他有着极高的色彩修养, 这些孤立看起来毫无光彩的颜色在他的安排下却透露出娴雅浪漫的恬淡安静。他是静观默想型的艺术家, 虽然身处蜗居但是却创造了虚无而幽邃的无限空间, 每幅作品都是他参禅的顿悟, 以一概万, 小中见大。莫兰迪的画关注的是一些细小的题材, 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的状态。

西方评论界认为:“他给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陈腐的一种表现形式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绘画, 不是用来做装饰的, 而是经过周密思考的公开宣言。”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自己人生最好的注解。莫兰迪一生孤寂、平凡, 厮守着生活中的坛坛罐罐, 用静物演绎艺术的真谛。诚如他自己所说:“我本质上只是那种画静物的画家, 只不过传出一点宁静和隐秘的气息而已。”

形而之上

自古就有“真景易写而画意难工”的说法, 意者心音, 是画家的情绪和精神气质的反映, 而意境则是这种精神气质迹化笔下的形象所形成的, 是画家情绪借助笔墨宣泄的过程, 是“受之于眼, 游之于心”的主观感悟借助对象幻化为画面的形象, 是画家物我冥会的结果。八大山人和莫兰迪的作品带给我们空灵和静谧的境界是对人生命本体的一种共鸣。“画如其人”在中国是这样, 在西方亦如此, 艺理相谐, 殊途同归, 莫兰迪也不例外。由于画家的禀赋、学养、师承、思想、品位、气质、人生经历的不同, 画面的意境多有明显的不同, 而他们的作品在意境的营造上都秉承了:境虽臆造而能合自然之理, 画虽简而境深的道理。简约的画面中充分表现出画家深厚的功力和修养, 在画面上呈现出非凡的视觉张力和精神魅力。

篇4:八大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突出地位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便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使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修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2]。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3]。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直接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4],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会日趋激烈[5]。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壮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任务。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62.

[2]徐菲菲,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J].商場现代化,2007,(2).

[3]王学渊,李忠健.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J].特区经济,2007,(1).

[4]钟世洪,谢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

篇5: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八大问题

编辑:admin 时间:2011-4-24 16:14:00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如何从理论上深化认识、在实践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二五”发展我们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A 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所谓天人调谐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儒家:仁者要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视为最大的快乐、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儒家认为,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天即自然界的功能,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生命整体。儒家倡导“畏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对自身的行为要保持警觉。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按这些规律办事,如果违反这些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儒家倡导“知天命”,要求人们去认识、掌握自然的规律,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只有认识了天人关系,才能倾听自然界的呼声,从而达到“不逾矩”的境界。儒家还倡导“制天命”,就是人类可以在掌握自然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使天地万物为人类发挥好的作用。

道家: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道家认为,天、地、人“本是同根生”,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知常”,就是说认识了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明智。“知和”,就是说和谐是自然的根本规律。“知止”,就是说要认识、把握天地万物的极限和限度,以限制或禁止自己的行为。“知足”,就是说人们要走出自己的不符合实际的欲望。道家关于天人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指出了天与人或者天地万物的同源性、同律性,天与人在演化过程中虽有很大的差异,但天与人还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佛教:只有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其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态平衡观,才能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把自然万物看成与人类一样有感情、有觉悟、有灵性,一样有生存权利和生命尊严;肆无忌惮地伤害自然,破坏生物间和谐共处,是不公平、不理智的。佛教主张因果相依,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共同构成一个生命的网络;人类征服自然的企图,通常只会破坏自然环境;一旦环境恶化,人类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佛教主张报众生恩,任何生命都是其生存环境的产物,人的身体是由他周围的物质有机关系演化中而形成的,人受到了万物的恩惠,人类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受到的恩惠,努力为环境和其他生物作出贡献。佛教主张戒禁杀戮,人类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要珍惜众生的生命;人类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必须与自己生存环境里其它生命体共生。佛教还主张和谐相生,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在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

B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生态哲学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当代主客观一体化的生态哲学启始于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其主题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生态伦理学是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生态伦理学认为,当代人不能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生态经济学认为,相对于生态系统,经济规模发展得越大,施加给地球自然的压力越多。生态经济学提出,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经济政策的形成必须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研究利用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建设生态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综合起来考虑,加快推进发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

C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

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演进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阶段,目前正迈向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进步。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自然生态观”,其主要特点是从敬畏自然逐步转向顺从自然,人类与自然相处展现的是人的本能,以淳朴的态度对待自然,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当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这种和谐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和谐关系的主导因素是自然。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天定胜人观”,其主要特点是从顺从自然逐步转向利用自然,人类与自然相处展现的是人的体能,以勤勉的态度对待自然,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长达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上保持和谐的同时,也出现了阶段性的、区域性的不和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破坏性。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人定胜天观”,其主要特点是从利用自然逐步转向征服自然,人类与自然相处展现的是人的技能,以进取的态度对待自然,但具有明显的掠夺性。由于“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人类借科学技术之器具,利用自我创造的优势,对自然的利用变成了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最终造成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生态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天人和谐观”,其主要特点是从征服自然逐步转向呵护自然,人类与自然相处展现的是人的智能,以高度自觉的态度对待自然,充分体现了和谐性。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文件相继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步成为全球共识。生

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有别于工业文明:一是在生产方式上,它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二是在生活方式上,它倡导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简单的需求满足;三是在社会价值上,它的归宿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而不是以人为中心;四是在社会结构上,它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并保障多样性。

D 生态文明的外在关系

从当今社会看,人类现代文明体系主要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共同构成,其之间既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比较而言,生态文明更具基础性、普遍性。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实质上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从对立关系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从统一关系看,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相适应,发达的物质文明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更不可能有人类对美好事物的真实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题中之义,精神文明是生态文明的精神体现;没有生态文明的精神文明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关系。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与生态文明相融的政治文明,强调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可见,政治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建设生态文明也会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E 生态文明的浙江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突出的是加强水利建设和荒山绿化。80年代到90年代初,突出的是强调环境保护。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突出的是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特别是2002年以来,最为突出的是全面开展生态省建设。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浙江生态省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下降16.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0.9%,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全国前列。

二是城乡环境持续改善。2010年,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3.7%,全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满足功能要求比例达到61.1%,超过90%的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

三是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3个、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30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910万亩、涌现出19个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已建成省级生态

旅游示范区6个,创建旅游强镇89个、特色旅游村206个。

四是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活跃。到201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1个国家生态县、4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3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现有全国绿色学校49所、国家级绿色社区27个、全国绿色家庭22户、国家园林城市(县城、镇)21个。

五是生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省级财政安排生态环保专项资金超过100亿元;落实政府外债资金2亿美元左右,开工建设一批生态环保项目。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省级财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持续加大。

F 生态文明的浙江目标

根据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浙江实际,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的目标要求是: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围绕实现“四个主要目标”,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清洁生产普遍实行,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大气环境、水环境持续改善,土壤环境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平原绿化面积稳步提高,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宜居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生态文化研究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加强,绿色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更加有力。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制度得到全面有效实施。

G 生态文明的浙江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通过以下四条路径推进:

路径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必然选择,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努力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示范省。全面推进节水、节地、节材。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要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加快发展绿色工业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品牌。要强化人才科技支撑。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研发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

路径二: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浙江人多地少、经济密集,生态环境承载力基本达到饱和,必须在“减排、治理、建设、保障”上狠下功夫。要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扎实做好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加强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全面推进污染源达标排放。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实施水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积极开展土壤和湿地生态修复。要加强环保设施和生态屏障建设。积极推进“绿色城镇”、“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加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和海洋蓝色生态屏障建设。要健全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形成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气象、地质和海洋灾害预警服务体系建设。

路径三:注重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必须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切实推动生态文化健康发展。要加强生态文化研究,注重挖掘浙江山水、海洋、森林等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研究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要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博物馆、科技馆等重要阵地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和管理。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搞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试点县工作,深入推进生态市县(市、区)创建活动,设立“浙江生态日”。要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抓紧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广,积极引导鼓励绿色消费。

路径四: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通过体制完善和制度创新,建立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按照各市县(市、区)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探索建立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要建立健全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空间置换和工业存量用地盘活机制,开展水权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分类水价、分类电价制度,开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加快建立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探索省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省内森林代保机制和林业碳汇交易机制。要建立健全投融资体制和财税金融扶持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清洁生产企业的信贷支持和保险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筹措发展资金。

H 生态文明的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和建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省委要求,省委政研室与省直有关部门正在联合开展评价体系研究。

1、制定评价体系既具现实意义、又具理论价值。

——可以为评价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量化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如何,需要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工具。研究制定一套体现我省省情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有利于增强工作的可操作性,使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

——可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舆论导向。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定期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发布,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进一步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可以为党委政府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有利于检验各级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是否正确、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绩效状况提供客观真实的评价依据。

——可以为全社会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定期向社会发布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2、制定评价体系既要明确总体要求、又要把握基本原则。

制定评价体系,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浙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充分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状与进度相结合、功能与贡献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引导、督促、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具体来说,要把握好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将围绕省委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全面系统地反映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的现状。

——定量化原则。侧重选择可度量的统计指标,力求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进行任务化、具体化、指标化,使目标更加明确,操作更加到位。

——代表性原则。既要尽可能地覆盖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从多角度全面反映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情况,更要有所侧重,宜少不宜多、宜粗不宜细,尽量选择各个方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核心指标。

——可操作性原则。选取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工作中已经开展,能够从统计和相关职能部门现有统计监测资料中取得数据,便于采集和计算、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进行评价。

3、评价体系的框架内容既要全面系统、又要突出重点。

我们初步考虑,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机制3大领域,9个关注方向,28项指标。一是生态经济方面,主要分产业结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3个关注方向,设置9项指标,总权数为35%。二是生态环境方面,主要分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质量、绿化、环境基础设施等5个关注方向,设置10项指标,总权数为35%。三是生态文化机制方面,主要从环保意识、生态创建和政策保障等角度反映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的情况,设置9项指标,总权数为30%。

作者:陈一新

篇6:学习十八大 文明伴我行策划书

学习“十八大精神”

“ 学习十八 大 文 明 伴 我 行 ”主 题 班会

“学习十八大 文明伴我行”主题班会策划

班会主题:学习十八大,文明伴我行

班会时间:2012年12月24日星期一 班会地点:教学楼702教室 参加人员:12级造价一班班全体学生 班会背景分析:

2012年11月8日上午,为期七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主席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在十八大会议上,将会选举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层。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的精神。

班会目的:

为喜迎十八大的召开,进一步弘扬爱国精神,加强我班团组织建设,增强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全面提升班级成员的综合素质。大力弘扬与发展“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引领全班同学树立优良的学风、班风,进而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为班级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作出应有的义务,特召开此次主题班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简介十八大报告十八大观后感十八大思想汇报党代会制度

前期准备:

1、班会主持人应做好有关十八大信息的充分准备。

2、准备好相关的材料、PPT幻灯片及视频信息。

3、确定发言人及讲稿。

班会流程:

1、在班会的开始,首先为大家介绍党的形成及发展,向大家讲出我党从03年以来的重大事项,让学生们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去了解我们的党,对于党有一个深入透彻的了解。

2、观看习主席讲话视频,对于我党的领导人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3、在十八大的召开后,我们不仅需增强文化理念,还需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

4、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自己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如何杜绝这种不文明的行为。

后期工作安排 :

1、安排人员对场地进行打扫

2、班委开总结会,对优缺点进行分析,对不足进行改正。

注意事项:

1、做好各项前期准备。

2、注意班会秩序,保持会场气氛。

3、班长应做好准备,以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

班会总结:

篇7:关于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解读

姓名:永恒

班级:工商114

学号:1106010445

评分:

一、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展望

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我国的生态状况也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 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必将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类文明形态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并长期坚持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思想。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从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建设变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个文明”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观点,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形态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因此三个文明建设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极大地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党中央继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正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道路,它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4、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我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心。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来共同解决。中国政府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这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勇于承担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只有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的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再加上长期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却是在20多年里集中出现,使我们难以模仿发达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一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但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并不等于就能实现科学发展。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就难以避免走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老路。实际上,在经历了多年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深圳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盐田区委、区政府认为,要从根本上减少环境压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在切实转变发展理念的同时,着力创新发展模式。为此,盐田区在提出了“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之后,下大力气闯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新的发展先机。

有形的生态建设与无形的生态文化建设相结合。

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

生态文明最终要落实到公民的生态素养上。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相比,生态文化建设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也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没有这样一种无形的但又能融入人心的生态文化,实体的生态建设无法真正搞好;即使能取得一时的成效,也难以长久地坚持下去。因此,如何把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与无形的生态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也是在国家生态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调动企业积极性相结合。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通过体制完善和制度创新,着力克服长期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这一方面要求政府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求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生态行政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政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从做好科学规划、完善政策保障、狠抓责任落实等多方面入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盐田在生态建设中坚持政府主要领导负全责,这不仅仅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工作方式的大转变,真正从制度上、程序上把生态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体现出政府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企业。企业积极落实自己的生态文明责任,不但是爱护员工的表现,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对生态文明负责和担当,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就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六、总结

上一篇:邢红军物理高端备课下一篇:“沂源红”与青春共舞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