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描写

2024-05-16

战争描写(精选四篇)

战争描写 篇1

一、《左传》的战争描写

第一, 《左传》不是一般地、简单地泛泛地描写军事行动, 而是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 着重写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战后情况, 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 而战场实况则一笔代过。如“桓公五年”写了周王与郑国在繻葛展开的战争。先交待了战争的原因:“王夺郑伯政, 郑伯不朝。”;战前部署:周王:“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 蔡人、卫人属焉;周公肩左军, 陈人属焉。”郑国:“曼伯为右拒, 祭仲族为左拒, 原繁和高渠弥以中军奉公, 为鱼丽之陈, 先偏后伍, 伍承弥缝。”;战场上的实况:“ (郑庄公) 命二拒旗动而鼓”;战争的结果:“王卒大败”;战后的情况:“夜, 郑伯使祭仲足劳王, 且问左右”郑胜周败的原因:“陈乱, 民莫有斗心, 若先犯之, 必奔。王卒顾之, 必乱。祭和卫不枝, 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 可以集事。”。不难看出作者在描述这场战争时, 对战场实况和结果是一笔代过的, 而着重描写的是双方战前的部署和战后的情况, 以及郑胜周败的原因。

第二, 对于战场上刀光剑影的激烈争斗, 对于一刀一枪的往来回合, 作者不作从容委婉的细致描写, 往往写得较为简单, 往往选取决定战争进程的关键人物来刻画, 以展示战争经过。常以人物在战场上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集中凝练地代表战场上战士们奋力厮杀的姿态。如“成公二年”写的齐晋鞍之战, 通过对战场上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描写这次战争的场面:“郗克伤于矢, 流血及履, 未绝鼓音, 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 而矢贯余手及肘, 余折以御, 左轮朱殷, 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 苟有险, 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知?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 在吾旗鼓, 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 可以集事,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换甲执兵, 固即死也。病未及死, 君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桴而鼓, 马逸不能止, 师从之。齐师败绩。”。这段写了郗克受伤, 解张和郑丘缓用自己的语言行动来鼓励他继续战斗, 不难想象出当时战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再如“庄公十年”写的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以’。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 视其辙, 登, 轼而望之, 曰:‘可以’。遂逐齐师。”这段文字通过对曹刿在战场上的语言“可以”的描写, 我们不难想象出齐军三鼓后, 勇气没有了, 而鲁军的勇气刚刚振奋之时, 鲁军出击齐军英勇作战的情景;对动作“下, 视其辙, 登, 轼而望之”的描写, 齐军车辙已乱, 旗杆已倒, 被鲁军乘胜追击时溃不成军的惨败的样子, 可想而知。

二、《左传》的战争描写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一, 在体例上, 对于战争的描写顺序, 《左传》采用的是编年体的顺序, 这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如《史记》纪传体的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和国别史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 而《汉纪》和《资治通鉴》则是对《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第二, 在叙事结构上对后世史传文学和古代小说的影响。

首先, 体现在有完整的情节上。《左传》的战争描写是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把《春秋》中的简短的记事发展成为叙事完整历史散文, 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例如《春秋》隐公元年载:“夏, 五月, 郑伯克段于鄢。”,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都有, 但事件的因果和过程, 人物的行为和性格, 都无从知道。而在《左传》中作者用了五个段落详细地描述了这一历史事件, 使其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丰富的情节性。如事件的起因:公叔段恃宠作恶;结果:“公伐之, 大叔出奔共”;人物的性格:武姜, 自私、偏狭、昏庸。庄公, 阴险狡诈。公叔段, 贪婪、才疏。这一点对后代史传文学的影响:如《史记》对于《左传》中战争描写的史实有的略加改动便加以运用;有的对于特别精彩篇目, 甚至不加改动直接运用, 这都是由于《左传》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和生动的情节性。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奠定了古典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我国的古代小说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 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描写。

其次, 体现在叙事方法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上。顺叙是《左传》战争描写常用的叙事方法, 除此以外还有倒叙、插叙、补叙和预叙。这些叙述方法常用一个“初”字领起。如“僖公三十三年的齐晋崤之战”中, 蹇叔在出师伐郑时, 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预叙) , 战争的结果:“ (晋) 败秦师于崤”。此点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古代小说常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叙述事件起因, 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这些都是《左传》中早已形成的叙事传统。

再次,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还记叙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的事件, 如“僖公十五年”写的秦晋之战, 秦国在与晋国作战前进行占卜:“卜徒父筮之, 吉。涉河, 侯车败。诘之, 对曰:‘乃大吉也, 三败必获晋军’”。作战的实际结果“秦获晋侯而归”。类似的这样事件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但也启发了读者的想象力, 为后世文学在创作上提供了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方法。

第三、在人物描写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体现了对人物道德和伦理的评价, 这种褒贬分明的倾向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有的是通过战场人物的言行举止体现出来的。例如“成公二年”写的齐晋鞍之战, 当齐师败绩之时, 为了使齐顷公免于被俘, 趁韩厥不注意时逢丑父与齐顷公换了位置, 逢丑父代君就俘。由于“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 为“劝侍君者”, 郗克赦免了他, 这也是对逢丑父敢于替君受难精神的一种赞扬。这一点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影响:如司马迁《史记》中有论赞和序论, 作者在写人叙事中直接或间接的插入自己的主观论断或抒发个人的感慨, 展示了司马迁独特的史笔和史才, 这也是对《左传》的继承和发展;对古代小说重视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2.有的是在战争中或战争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 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的。这种写法对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 就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

其次, 《左传》战争中的对人物描写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1.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如“僖公十五年的秦晋之战”:“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 若之何?’对曰:‘君使深之, 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 庆郑吉, 弗使。”。就是因为晋惠公认为庆郑的回答对自己太放肆了, 因此即使占卜的结果为庆郑是最佳的车右人选, 但晋惠公却不用他。这表现了晋惠公作为一名君主心胸狭窄, 凭借自己的好恶而不能正确地任用人才。2.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僖公三十三年的秦晋崤之战”中, 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 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但仍派自己的儿子参与作战。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 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 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 这表现了蹇叔忠军爱国的高尚品质。“ (齐) 及崤,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遇之。以乘韦先, 牛十二犒师, 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 为从者之淹, 居则具一日之积, 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这处细节描写写出了弦高虽然是位商人, 但却不惟利是图, 不吝惜自己的财物用它们来犒赏秦军, 并及时地向郑国报告消息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后代的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人所继承, 同时对古代小说也有影响。我国的古代小说主要是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来描写人物的性格, 而较少大段的对人物的肖像和心理进行描写。因此, 《左传》战争中对人物的刻画为古代小说奠定了写作模式。

第四、在语言的描写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 在叙事上体现了词约义丰、简括有力的特点。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写了晋师溃败时的狼狈情景:“中军下军争舟, 舟中之指可掬。”为争船逃命, 先上船者砍断后来者攀着船舷的手指, 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捧起来。简练的一句话写尽了晋师溃败后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混乱场面。

其次, 对战争中外交辞令的描写, 体现了言词或锋利或不卑不亢或似柔实刚或慷慨激昂的特点。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鞍之战”, “齐师败绩, (晋) 逐之。将及滑泉而止。韩厥执絷马前, 再拜稽首, 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 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 属当戎行, 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添两君, 臣辱戎士, 敢吉不敏, 摄官承乏’。”这体现了韩厥外交辞令的谦虚、不卑不亢、似柔实刚的特点。

描写战争的成语 篇2

2、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3、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4、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5、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6、止戈兴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7、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8、铸甲销戈: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9、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10、休养生息: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11、矢石之难:矢石:箭和W石,古代作战的武器。难:不幸的遭遇。指战争中的危难。

12、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13、磨盾之暇: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

14、连天烽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15、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16、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17、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18、鼓衰力尽: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19、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战争描写 篇3

首先,《三国演义》是以全景式的视角对战争进行全面描写,不仅描写双方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的较量,而且更着重于描写了战争的形势、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谋士的智慧和外交策略等等,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斗力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作者在描写战争时往往通过战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例如,在描写官渡之战时,从表面上看,袁绍一方地广兵多粮足,他拥有北方的冀州(今河北)、青州(今山东)、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并州(今山西)等大片土地,又有丰足的粮草,共调动了七十多万军队进攻曹操,袁绍确实处于优势。而曹操当时仅七万多人马,虽然说与东吴孙权结盟,但力量悬殊,不足以抗袁。鹿死谁手,殊难预料。但袁绍刚愎自用,盲目轻敌,袁绍不但不听取谋士沮授固守粮草与曹操长期作战的建议,还说要杀了他。这让袁绍的许多谋士有错投主人之感。袁绍又不善用人,只派了一个“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粮屯乌巢,淳于琼这个人“终日与诸将聚饮”,结果被曹操亲率五千精兵火烧乌巢。袁军军粮被烧,既失谋士,大将又降曹,军心涣散,纷纷溃退,袁绍只引随从八百余骑逃去。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小说有两句诗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可见在战争中谋略的重要性。

又如赤壁之战,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亲率大军南下,又收编荆州马步水军二十八万人,共计八十三万大军,号称一百万,企图一举统一南方。而刘备退守樊口,只有兵力一两万多人;东吴孙权派周瑜带领五六万多人,联合刘备,在赤壁一带抗击曹操。强大的曹军给孙刘联军带来极大的压力,但孙刘联军凭借长江天险和熟习水战的先天优势,巧设反间计,使生性多疑的曹操轻易中计,杀水军统领蔡瑁张允;曹操所使诈降计又被识破,反而中了周瑜的诈降计;又庞统之计用铁索将战船连接起来,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和军营,曹操只得率领少数人马溃逃回北方。

彝陵之战与官渡之战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便急切地举大军伐吴。面对赵云、诸葛亮等人的劝谏,刘备表现出来的也是跟袁绍一样,都想把谋士杀了,没有从国家战略、从长远利益出发的战略眼光。这种表现与官渡之战中刚愎自用的袁绍已经不相上下了,这是彝陵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接着刘备又在具体的战术上犯了错误。当时刘备率兵七十五万,孙权只有十万军队抵抗,也是至强对至弱。刘备报仇心切,又依仗兵多,采用急战的方法,一开始取得节节胜利。孙权畏惧,派人求和,刘备不听,誓要灭东吴而后快。刘备大军压境,东吴举国震惊,孙权被迫接战,他听取部下的建议,任用年轻的陆逊为统帅。陆逊很有谋略,他假装怯敌,采用“避其锐气,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的战术,进一步激起了刘备的轻敌情绪。结果本来锐气旺盛的蜀军被拖得“兵疲意阻”,再加上天气炎热,喝水困难,最后刘备只得下令在山林茂密之地安营扎寨,连营七百里。以逸待劳的吴军顺风举火,火烧蜀军七百里连营,刘备遭到了惨败。刘备光复汉室,统一中原的愿望也即成为泡影。

其次,《三国演义》吸收了《左传》长于记言的特点,对谋士的计策言论进行了具体生动地描述,突出了谋略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在三大战役中,谋士的智慧成为取胜的关键,小说对谋士分析形势的言论描写得十分详细具体。例如,在官渡之战中,对于这场战争的特点和各自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双方的谋士作了基本相同的分析,主帅能否听取谋士的建议也就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曹操的谋士荀攸进言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袁绍的谋士沮授也分析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立场不同,但分析的敌我双方的特点、面临的形势和双方应该采取的战略和战术,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因此,双方的谋士都认为:这场战争对曹操来说,利在急战,应该速战速决;而对袁绍来说,则利在缓守,应该采用拖延战术,时间一长,曹军没有了粮草,不战自败。但两军统帅对谋士的献计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为战争的胜败已经奠定了基础。曹操正是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了战争的关键,火烧袁军粮草而取得胜利。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智慧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充分地展现出来。曹操大军压境,孙、刘两家都没有能力独力抵抗曹操,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取胜的可能。但孙权内部却出现了主战和主降两派,所以说服孙权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场外交斗争。诸葛亮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孤身入吴,舌战群儒,将东吴主降派驳斥得无言以对,这一笔精彩的语言描写,充分展现了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形象——诸葛亮利用孙权既害怕曹操,但又不甘心投降曹操的心理,故意夸大曹操实际军力和突出曹操挥师南下的目的在于消灭东吴,并故意劝他投降曹操,以此来激发起孙权抵抗曹操的意志;而在孙权基本上下定了抗曹的决心以后,才具体地向他分析了曹军远来疲惫,北军不习水战和不能得到荆州人民的拥护等重大弱点,以帮助他正确认识形势,进而坚定他抗曹的决心和信心。

诸葛亮知道孙权能否痛下决心抗曹,周瑜的态度是很关键的。因此他根据周瑜虽然很有军事才能,但心胸狭隘,对个人利益看得极重的特点,也是采用了“智激”的方法。先是极力劝他降曹,但内容又有所不同。他对周瑜说,如果投降了曹操,一“可以保妻子”,二“可以全富贵”,并佯装不知小乔是周瑜的妻子,故意说曹操举兵南下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劝周瑜主动献上二乔作为投降的献礼。周瑜听后勃然大怒,大骂“老贼欺吾太甚矣!”便下定决心抗曹。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智慧辩才是建立在对人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虽然都是智激,但面对不同的人所采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这些描写虽然是赤壁之战的准备阶段,但对于战争的全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整个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现了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赤壁之战的主要矛盾与官渡之战和彝陵之战又不相同,不是粮草问题,也不是军队的劳逸问题,而是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的问题。因此双方的斗智就围绕着这个基本矛盾展开。

聪明的曹操一开始就发现自己的军队不习水战的弱点,并采用了果断的措施来加以弥补,大胆起用荆州降将蔡瑁和张允任水军都督,加紧训练水军。但周瑜了解情况后,利用曹操的多疑,巧施“反间计”,也就是第45回“群英会蒋干中计”。这里写的虽然只是老朋友见面时的宴饮谈笑和抵足而眠,但与战争胜败息息相关,读起来便具有惊心动魄之感。结果蒋干中计,曹操误杀了蔡瑁张允,可以说在军事上遭受了重大损失,曹操从主动的战局一下子又陷入了被动。“反间计”是一次斗智,一次谋略的较量,在这次较量中曹操输了重要的一着,为战争后果埋下了伏笔。

整个赤壁之战就是一场智慧的较量。这场较量既有孙刘联军对曹军的较量,又有孙刘联军内部的较量,主要是诸葛亮与周瑜的较量。小说中穿插了草船借箭、诸葛亮祭东风的故事,虽然是插曲,但并不显得多余和枝蔓,反而更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取胜信念,推动了战争的发展,使战争进程既集中而又显得丰富多彩。曹操以奸诈闻名,他是非常聪明的(在官渡之战中就有突出的表现),但在这场战役中,东吴方面年轻的统帅周瑜却比他更聪明,而只居于幕后却能综观全局、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诸葛亮,则又远远高出于曹操和周瑜之上,成为智慧的化身。

彝陵之战中语言描写也是非常精彩的。如刘备欲起兵东征时,赵云的谏言形象地刻划了一个文武双全又忠君爱国的虎威将军形象;诸葛亮的劝谏,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分析了荆州之祸,劝谏刘备以国家社稷为重,这更体现出他的雄才大略。而在东吴方面,阚泽以全家保荐陆逊一段,则充分体现了阚泽的知人和忠勇,成为东吴反败为胜的关键。

再次,《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采取缓急张弛相间的叙事节奏,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穿插许多妙趣横生的场面。例如,在赤壁之战的刀光剑影中,作者有意穿插了一些舒缓紧张气氛的情节。“诸葛亮舌战群儒”中,诸葛亮的辩才让读者领略到三国时期战略家的风彩;“群英会蒋干中计”,在两军对阵之中周瑜与蒋干畅叙同窗之谊,淡化了战争的血腥色彩;“用奇谋孔明借箭”,作者用梦幻般的语言描写孔明趁着大雾以草船借箭的神奇故事,冲淡了战争的残酷;“宴长江曹操赋诗”,作者描写曹操于大战在即的时候在长江宴请部下,横槊赋诗,给战争添上了文学色彩;“七星坛诸葛祭风”,作者描写孔明沐浴斋戒,登坛祭风,充满着神秘色彩……这些叙事节奏的把握,不仅使读者在心理上得以调整,缓急有度,而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美感的容量,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方法,不但写出了战争的进程,将各次战争的特定环境、特定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而且通过天时、地利、人和等要素真实生动地揭示出战争的客观规律,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关键,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高明之处,也是《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深刻之处。《三国演义》通过战争描写而揭示的真理,与著名的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规律的《孙子兵法》是的。如“上兵伐谋”,“知己知彼”,“兵不厌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等,这些即使对今天的现代化战争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达到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新高度。

描写战争的作文 篇4

我家的邻居养了两条黄色和黑色的狗,它们相处的很不友好。黄狗的耳朵短,腿特长,像一个长跑冠军。黑狗的眼睛很黑,活像两黑宝石,并长着一对毛茸茸的大耳朵。

有一次,那两只狗竟然为了一根骨头而“大打出手”。正巧,被我看见了,我心里暗想:今天可有好戏看了,赶忙搬来椅子“看戏”。只见黄狗把黑狗一下按倒在地上,而那只黑狗也毫不示弱一个翻身又把黄狗按在地上咬它的脖子,没想到黄狗来了个“鲤鱼打挺”又站起来了,黄狗扑向黑狗乱咬,黑狗疼得“汪汪”直叫。它们两个凶狠的瞪着对方,那凶恶的眼神好像恨不得把对方给咬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黄狗竟向黑狗扑去,而黑狗从下面一钻,躲过去了,黄狗重重摔在了地上。黑狗抓住机会准备乘胜追击的时候,突然“嗷嗷”得叫起来。原来黑狗的旧伤又发作了,说是迟那时快,黄狗向黑狗扑了过去,我心里暗想:黄狗这家伙真够乘人之危的呀!竟然为了根骨头而不择手段。黑狗看黄狗扑向自己却无力抵抗,只有灰溜溜的逃走了。黄狗高傲的叼起自己的“战利品”趾高气扬的回家了。

这场争“骨头”大战真精彩呀!

上一篇:冬季运动应注意的问题下一篇:教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