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体系构建

2024-05-08

商业模式体系构建(精选十篇)

商业模式体系构建 篇1

1.1 背景意义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 起初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 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生活节奏愈发紧张, 很多城市居民在节假日选择去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的农村或者郊区, 进行观光、休闲、采摘, 体验田园生活和休闲度假。由此, 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的、促进市民绿色消费的、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生态休闲农业应运而生。

目前, 国内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势头迅猛, 生态休闲农业园区、企业层出不穷, 都努力想在这个市场里面占得一席之地。但是纵观整个生态休闲农业产业, 缺乏合理的规划、行业内低水平重复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发展成本高、很难形成规模经济。这些种种问题制约了生态休闲农业实现质的突破, 导致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盈利, 究其根源是缺乏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是产品的竞争, 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由此可见,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建立起自身的商业模式思路, 构造出独特的商业模式, 形成核心竞争力, 对于生态休闲农业企业来讲至关重要。商业模式评价是当前商业模式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 也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所以, 本文研究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业模式定义方面。

目前国内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盈利模式论、价值创造论、系统论、战略论。不同的研究方向, 在商业模式的定义、商业模式的本质内涵及商业模式定义的概念构成要素等方面表现出差异性, 如表1所示。

1.2.2 商业模式要素选择。

不同学者对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描述在深度、广度、严格和详细程度等方面差别很大。下面仅对一些影响较大, 被大量其他文献反复引用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研究企业类型、数据来源进行对比阐述。如表2所示。

1.2.3 商业模式评价。

在商业模式评价方面,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商业模式实施前的评价和商业模式实施后的评价。这两种评价视角从评价目的和评价重点、评价要素选择上都存在差异, 如表3所示:

1.2.4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

在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相关研究方面, 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旅游业的相关商业模式, 比如旅游企业商业模式、旅游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分类等, 主要是从价值链、价值网的角度进行研究, 有关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直接性研究甚少。

从文献梳理发现, 虽然国内对生态休闲农业和商业模式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有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但是整体上, 国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性阶段, 还不太成熟, 不成体系、不够深入。在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一套体现生态休闲农业特色、行业公认的商业模式评价体系。为了从根本上厘清和解决相关的问题, 本文旨在利用价值链理论、概念研究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 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评价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生态休闲农业的特点, 从价值的角度出发, 提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评价体系结构框架, 以期为生态休闲农业企业评价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赢利水平提供借鉴, 基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设计自身的商业模式, 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效率、增加机会, 实现可持续盈利。

2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2.1 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指评价的实施者, 如对评价对象发表评价意见的个人、团体、社会及媒体等。在生态休闲农业中, 评价主体是多元的, 包括投资运营主体 (大户、企业、合作社、农场) 、政府管理主体、产业链合作主体、科研主体等。在生态休闲农业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投资运营主体的评价, 本文主要是选择生态休闲农业企业为评价主体去进行商业模式评价。

2.1.1 生态休闲农业的内涵。

生态休闲农业融合了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特性, 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现代农业为支撑、休闲农业为拓展的综合性农业, 是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优特产品、现代服务、时尚消费”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体。在生态休闲农业中, “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态”是一种关系方式, “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生态休闲农业将生活、生态、生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一种新型业态。

2.1.2 生态休闲农业企业的分类。

本文所研究的企业是生态休闲农业领域的企业。首先农业企业, 其次是用生态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 最后是能够满足休闲功能的企业。这种类型的企业属性包括农业、生态、休闲三种, 具有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所以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可以分成生活主导的企业、生态主导的企业, 生产主导的企业。在研究时主要是以这三种类型企业为评价主体进行构建评价体系的。

2.2 评价客体

评价的客体是指被评价的对象。本文的评价客体主要是生态休闲农业企业的商业模式。

2.2.1 商业模式的内涵。

基于文献的梳理分析, 总结得出商业模式的定义:商业模式是以盈利为核心, 资源能力、客户价值、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为基础, 产品功效、组织机制、营销策略、渠道管理为桥梁, 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战略体系。

2.2.2 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

基于商业模式的定义, 得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是一种在特定情境功能下, 以实现客户价值为前提, 通过体验休闲、采摘、观光等价值活动使得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降低风险, 减少成本, 提高效率, 增加机会, 以最终实现企业及其相关利益者的可持续发展和盈利为目标, 它是由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经济价值四大要素构成的整合框架。

3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评价指标构建

3.1 构建原则

3.1.1 可行性原则。

评价的体系选取的指标数据要有可度量性, 能够符合生态休闲农业自身的发展特点, 并且方便资料的收集整理, 便于计算, 具有可操作性。

3.1.2 科学性原则。

评价活动是否科学, 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是否科学。因此, 在设计评价指标系统时, 要充分地考虑指标结果整体的科学合理性。

3.1.3 全面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尽可能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视角反映影响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盈利、价值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3.2 构建思路

首先, 在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基于生态休闲农业的独特性, 对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和价值结构进行系统分析, 抽取其中主要部分, 建立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指标;其次, 从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经济价值四个方面确定指标, 并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最后, 通过专家讨论、问卷调查等方法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确定各个评价因素的相对权重。

3.3 指标确定

基于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梳理, 本文结合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特点, 从价值的角度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划分为客户价值、经济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四个维度, 由此提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

3.3.1 客户价值指标。

(1) 客户价值。从客户的层面来讲, 是指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 即客户通过体验、采摘、观光等活动来感知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客户价值由客户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收益与付出的成本组成。

(2) 客户付出成本指标:客户选择去一个地方体验生态休闲农业, 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学习成本、风险成本4个部分。

(3) 客户获得收益指标:客户获得的收益包括物态因素的收益、服务因素的收益及与产品使用相关的技术支持等质量因素的收益。结合生态休闲农业的特点, 收益的评价指标分为休闲环境、主题鲜明、服务质量、产品个性化3个部分。

3.3.2 内部价值指标。

Morris等认为商业模式评估的关键是评估商业模式的内部匹配性和外部匹配性。内部价值是企业作为核心竞争力在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中的深层次的表现。二级指标包括管理机制、企业文化、企业资源。

(1) 管理机制:企业的管理机制是企业运作的核心力量, 以使得企业经营活动更具合理化, 帮助企业提高效率, 降低风险, 增加企业发展的机会, 维护企业的良性发展。管理体制指标包括:经营结构匹配性、风险控制、后续发展能力、管理成本、整体协调性。

(2)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 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 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在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的评价中, 企业文化主要是评价员工的认同性。

(3) 企业资源:企业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要素的总和。雄厚的企业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企业资源分为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基础设施。

3.3.3 合作价值指标。

对于企业来讲, 维护价值链网的高效运转, 必须要与伙伴共同创造和共同分享价值, 实现“共赢”。合作价值是企业的外部资源, 一方面是与其合作伙伴的关系, 另一方面是与其竞争对手的关系。网络价值分为合作伙伴、隔绝机制和渠道管理3个评价指标。

(1) 合作伙伴:很多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合作现已不局限与本产业链中企业联系, 也与之外的其他企业联系。合作伙伴的数量越多, 合作伙伴实力越强, 则该企业本身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实现能力就越强。因此,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伙伴价值分为合作伙伴数量和实力。

(2) 渠道管理:渠道管理的目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将生态休闲农业企业的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合适的人群。生态休闲农业的渠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中间商渠道之外, 还有就是企业的自有渠道。所以渠道管理的评价指标有:中间商渠道、自有渠道。

(3) 隔绝机制:隔绝机制是指为企业价值免受侵蚀和伤害而做出的机制安排, 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隔绝破坏者和模仿者, 使生态休闲农业价值创造活动不被外来因素所破坏。主要分为行业带动能力、融资能力两个部分。

3.3.4 经济价值指标。

商业模式将生产力要素通过一定的规则整合在一起, 产生经济效益称为商业模式的经济价值。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盈利性来表示。成功的商业模式, 必然有助于增强企业获取长期利润回报。笔者在经济价值评价指标的设定主要是参考借鉴了Afush教授的指标:盈利性指标和盈利预测性指标。

(1) 盈利性指标:盈利性指标是衡量企业把给消费者提供的价值转化货币从而创造现金流的能力。笔者选择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这个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能创造的净利润能力越高。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2) 盈利预测性指标:优秀的商业模式不但要帮助企业在现阶段盈利, 也有助于企业在未来获得长期利润回报率。因此, 盈利预测性指标包括利润率、市场份额、收入增长率。

3.4 指标权重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指标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 需要对每一个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因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鲜的概念, 国内外对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各方面的理论还不成熟、不够系统, 对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完全地界定清楚。而且建立的指标中含有一定主观评价指标, 这也造成了对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无法做到精确来计算。所以本文采用相对主观的AHP层次分析法对确定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各项指标的权重。

第一步:建立各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指标。从准则层开始, 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两两以1-9比较尺度进行相对重要性比较, 构造判断矩阵并给予赋值。如表5所示。

第二步:计算权向量。求出比较判断矩阵A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W, 经归一化后即为各准则对目标或各方案对某准则的排序权重向量。将比较判断矩阵列向量归一化:

(i) 将比较判断矩阵的列向量归一化:

(ii) 将按行和得:

(iii) 将归一化后, 得排序向量:

(iv) 最大的特征值

第三步: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 特征向量进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权向量;若一致性检验不通过, 需重新进行个因素的指标评价赋值, 构造对比较阵。检验公式:

式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

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1-9阶的判断矩阵的RI值参见表3。

当判断矩阵A的CR<0.1时或, CI=0时, 认为A具有一致性, 否则需调整A中的元素直到其达到一致性要求。以下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评价指标的权值。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结合生态休闲农业的特点, 从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经济价值四个层面出发, 以生态休闲农业企业为微观价值载体, 客户和产业链其他合作伙伴为宏观价值载体, 构建生态休闲农业构建商业模式评价体系。同时,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每项指标设置权重, 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但是商业模式是一个多主体参加的复杂动态系统, 加之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相关研究借鉴的资料比较少, 所以本文的研究还更多侧重的是静态分析和评价。在未来的研究中, 笔者将基于生态休闲农业的分类, 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为各项指标赋予确定的分值, 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计算有机结合起来, 得出总体上的量化评价, 这就大大加强了评价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最终给出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全面综合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林伟贤.最佳商业模式[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 8.

[2]刘卫星.基于六维平衡计分卡的商业模式评价体系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 2010, 12

[3]欧阳峰.搜索引擎商业模式的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 2009, 03.

[4]张婷婷.基于"3-4-8"构成体系的商业模式分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02

[5]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10.

[6]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01

[7]张博.B2C商业模式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 6.

[8]车靓.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 2011, 05.

[9]周金波.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 2012.

如何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篇2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促进我行持续健康发展

——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方式和难点

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王华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说:中国银行业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近,我又在重庆大学聆听了陆静博士关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

系》的两次讲课,因而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商业银行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管理行业,其价值的创造必须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因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那么,结合实际,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方式和难点是什么呢?下面我分三个方面回答如下:

一、必要性: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既是我行自身控制风险的需要,又是当今金融监管的最高要求。

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是我国金融监管最高当局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把我行建成“百年老店”,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支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无处不在,我们的每一项业务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银行业务的任何变化,无论是推出新的业务还是对现有业务的改良,都会引起相关业务流程的变化。比如我们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发生变化,对我们的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就应随之进行调整。然而,传统的、单一的风险管理模式解决不了类似的整体风险控制问题,所以我认为,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风险控制水平和能力。

(二)有利于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任何环节都可能出现风险,但只要我们针对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结算、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物资采购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支行负责人、客户经理、会计、出纳和守库员等重要岗位人员等关键岗位和重要人员的管理,加强银企对账工作,就能有效控制风险。所以我认为,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三)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

从金融行业的普遍情况来看,凡是问题出得多的地方,都是忽视风险管理、不求质量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恶果。而一些发展较好的银行,则是那些一直坚持稳健经营、时时能够把握风险的银行,他们普遍具有健康的风险意识,所以,我认为要搞好一个银行,信贷风险文化必不可少,除了必须具有清晰的信贷管理理念、完善的信贷管理手段、健全的信贷操作规范和自觉的风险管理行为外,还要有高度的风险管理意识,如:银行是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的;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信贷标准不应因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外部压力而降低。然而,要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理念,必须依赖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

二、方式:把内部控制机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八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xxx支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从方式上讲,我支行建立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把内部控制机制与全面风险八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方式如下:

(一)按照横向平行制衡、纵向权限制约的原则,完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如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下列内部组织架构:

1、授信审批小组;

2、财务审批小组;

3、反洗钱管理小组;

4、案件专项治理小组。

(二)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比如:

1、保证金帐户管理制度;

2、风险识别与监测制度;

3、违约客户跟踪管理制度;

4、信贷责任追究制度;

5、客户进入退出制度;

6、会计交接与授权管理制度;

7、待销毁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制度;

8、公章管理制度;

9、atm机管理规定;

10、其他应收款管理制度。

商业模式体系构建 篇3

关键词:精益物流,烟草商业企业,理论体系,运行机制,支撑模式

中图分类号:U2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0174-06

引言

烟草行业属于国家的特殊产业,近年来,伴随国内烟草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迫使企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自身素質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上来,进行规范化、市场化和精细化管理。物流建设是烟草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卷烟上水平”的关键内容。2006年以来,国家烟草局先后在重庆、安徽、上海、南京、青岛等地组织召开了行业物流工作会议,并提出“全面建设面向未来具有不可替代性现代物流体系”的战略目标。2011年,在全国烟草行业物流工作会议上,姜成康局长做出重要批示:“烟草物流是行业的核心业务,实现烟草物流的‘不可替代性’既是‘卷烟上水平’的需要,也是保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又一次重申了烟草物流在行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标志着中国烟草物流建设背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基于“卷烟上水平”的建设需求和打造“不可替代性”烟草行业物流体系的任务,目前,各省市烟草公司已将现代物流建设作为核心业务加以重视。精益物流是现代物流建设的主要方向,将精益物流理论引入烟草商业企业的物流管理中,并构建贴合烟草商业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的精益物流理论体系,是进一步提升行业现代物流管理水平,实现“卷烟上水平”的目标的重要途径。烟草商业企业通过精益物流建设,不断探索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加强管理、提高水平的精益发展模式,实现物流价值的增值,使行业物流成为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外的“第三利润源泉”。

本文基于烟草商业企业发展精益物流的需求分析,研究符合烟草行业特色的“1434”精益物流体系构建,并对“三可”支撑下的“1434”精益物流体系实现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国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精益物流产生与发展

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最早起源于日本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后被定义为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精益物流的提出是基于精益生产思维并与供应链管理思维紧密连接而形成的全新概念。精益物流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精益思想→精益物流。

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源自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生产流行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而日本汽车工业具有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以及需求量低等特点,针对于此,以大野耐一等人为代表的精益生产的创始者们,找到了一套适合日本国情的汽车生产方式: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和低消耗的生产方法;这便是精益生产方式的雏形,被称为丰田生产方式。后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总结,在1990年出版《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丰田生产方式被正式命名为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1996年,詹姆斯·P.沃麦克和丹尼尔·T.琼斯把《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介绍的精益生产方式提炼为精益思想,并出版《精益思想》一书,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对精益思想予以归纳;精益物流是从精益生产和精益思想理论演变而来,物流管理学家Brian Fynes Sean Ennis、Martin Christopher和Daniel T.Jonesn等人从物流管理的角度对精益思想进行了大量借鉴工作,并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密切融合起来,提出了精益物流的概念。

1990年起,大批学者开始精益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内外关于精益物流体系的主要研究主要集中于5个方面:关于精益思想理论的研究,精益供应理论的研究,精益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精益物流应用理论研究,精益物流在烟草行业的应用研究。其中,精益思想理论的研究方面,主要代表是Schonberger在世界级制造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广义精益”(Lean Extended or Full Lean)概念,被定义为新一代的精益思想,是“先进的、重新定义的精益技术”;精益供应理论的研究,主要代表是Richard Lamming在《精益供应:创新与供应商关系战略》中以汽车业的供应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总装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旧有关系的突破和向精益关系的转变,将精益概念由生产领域推向供应领域;1999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田宇、朱道立首次提出对“精益物流”问题的研究,从精益物流的历史背景、内涵、方法等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开始了我国关于精益物流基础理论的研究阶段;关于精益物流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 汪萍在《对发展邮政精益物流业务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探讨了发展邮政精益物流的新思路;对于精益物流在烟草行业的应用研究,主要代表是杨春燕从“精益生产方式”的思想精髓入手,结合卷烟物流配送工作的实际,从零库存管理、看板管理、少人化管理和小组共事法四个方面分析了精益思想与卷烟物流配送工作的实际结合点。

通过以上分析,国内外各学者关于精益物流的研究,已经进行了相关理论的探索,针对精益物流的不同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总体看来缺乏系统性,其中大部分针对生产、制造类企业的研究,就精益物流在烟草行业的发展问题,目前研究仅仅停留在“狭义精益”理念在烟草行业局部领域的初步嵌套,而对于“烟草商业精益物流的深层内涵”、“烟草商业企业为什么要发展精益物流”以及“怎样发展精益物流”等问题,目前行业内尚未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精益物流理论体系。针对于此,本文展开了烟草商业企业的“1434”精益物流建设体系的研究与探讨。

2 精益物流在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分析

2.1基于烟草行业特色的需求分析

与其他行业相比,烟草行业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烟草商品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决定的烟草行业的高税利特性、专卖保护和垄断特性等。由此决定了烟草商品在流通领域呈现以下特征:烟草商业物流物流量和仓储量大;烟草物流各级信息系统可扩展性差,“信息孤岛”等现象引致流通各环节不协调现象;烟草商业物流呈现出零售客户数量众多、单一零售户订单较少、客户的离散性、客户需求的波动性;烟草商品的高附加值和专卖保护特性,使烟草物流配送呈现严格的时限性和运营的安全性等特征;同时,烟草供应链的完整性特征决定了烟草物流具有对物流技术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要求高的特征。结合精益物流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分析烟草商业企业发展精益物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烟草商品小体积、小重量、多批次的商品特征对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精益物流正是适合这种需求的选择。

烟草商品具有轻、薄、短、小的特点,在满足消费者物流需求方面又具备多批次、小批量、多品种的特征,因此,烟草物流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方式必然要发生适合其自身特征的变革。这种变革,使物流领域很难沿用过去和大批量生产相适应的大宗物流形式。尽管大宗物流可以像大批量生产一样收到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但这种物流形式无法贯穿物流全过程,或者说,只有少数渠道可以用这种办法贯穿全程,多数情况下,越是接近末端,当渠道变成细而密的时候,就会出现成本迅速增高和效率迅速降低的现象。所以,用“大物流”形式适应“多批量、小批次、多品种”的需求,显然,在技术上和流程上都难以解决,而且会使物流成本变得难以承受。

而精益物流正是针对“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和低消耗”的服务对象和要求而提出的一种管理模式,是符合烟草商品特征的行业物流发展方向。通过对烟草物流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各种流,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充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

(2)发展精益物流可以改善仓储量过大以及由信息不畅引致牛鞭效应等烟草物流发展不协调问题。

烟草流通各环节内在紧密联系,配套性强,从烟叶种植收购、复烤加工、调拨储运、烟机制造、辅料生产供应、卷烟生产以及批发零售、对外贸易等等,环环相扣,特别需要统一协调,否则,会因信息不协同而导致烟草供应链牛鞭效应,即烟草物流需求传递信息失真,引起工商库存仓储量过大,加大了存储成本。精益物流体系倡导“协调”:包括生产流程内部的协调和外部协调。烟草物流系统是一个由各种职能或各个物流流程组成的有机整体,引入精益物流管理思想,可以实现物流各环节的协调一致,保证烟草物流系统的顺畅运行。

(3)发展精益物流是符合烟草物流的零售客户需求特征的有效举措。

针对烟草零售客户数量众多而分布离散、需求随年节波动较大,单一订单量较少等需求特征,烟草企业的经营已逐渐从原来的少品种、大规模生产和经营的大众营销阶段(Mass Marketing)转向了以多品种、少批量生产为特征的差异化营销阶段(Differential Marketing)。这就要求引入精益物流管理模式,对消费者群体的细分化和为满足每个客户需求而提供个性化服务。在精益物流模式中,关键是以顾客需求作为价值流动力,价值流的流动要靠下游顾客的拉动,而不是靠上游企业去推动,当顾客没有发出需求指令时,上游的任何部分都不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当顾客的需求指令发出后,则快速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当然,这不是绝对现象,在实际操作中,要区分是哪一种类型的产品,如是需求稳定、可预测性较强的大众型产品,可以根据预测进行生产;而需求波动较大、可预测性不强的创新型产品,则要采用快速响应、延迟制造等技术,缩短反应时间,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4)烟草商品的高附加值和流通时限的严格要求,决定了发展精益物流的必要性。

烟草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对其流通时限有严格的要求。中国烟草将“安全、效率、服务、低成本”作为物流作业的目标。这种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质量准则,严格的运输管理,可靠的信誉保障,正是精益物流所要求的。精益物流系统所要完成的,就是把离散分布的用户和物流配送中心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少的成本,在正确的时间 (right time)、正确的地点 (right location)、正确的条件 (right condition)、将正确的商品 (right goods)送到正确的顾客 (right customer)手中。准时是物流系统达到内部顺畅、节奏适度的关键因素,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要按计划完成;准确是保证物流精益化的重要条件,包括准确的库存、准确的客户需求预测、准确的送货数量、准确的信息传递等。引入精益物流管理模式,既保证满足客户需求,又能保证国家局对烟草特殊商品的可控。

(5)精益物流技术体系的建设内容符合烟草商业物流发展的技术要求。

精益物流系统是由提供物流服务的基本资源、电子化信息和使物流系统实现“精益"效益的决策所组成的集成化系统。信息联网和系统集成是精益物流技术体系的主要建设环节。烟草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项目,涉及大量的信息,烟草商业企业通过实施精益物流,促使物流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物流标准化的前进,有效地实施物流系統的科学管理,加快物流系统建设,有效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企业之间更好的对接与协调。

2.2基于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建设“现代烟草物流”任务的需求分析

2011年,全国烟草行业物流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了围绕“卷烟上水平”的总体要求展开新一阶段的物流建设任务。姜成康局长做了重要批示:“行业物流工作按照国家局的决策部署,在统一性、完整性、先进性、经济适用性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今后的物流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各级物流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局行业物流建设总体要求,全面抓好物流建设、管理、运行三大环节的工作,不断优化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物流管理水平。”何泽华副局长针对新阶段的现代物流建设任务指出:“要持续提升物流运行效率,要进一步完善行业物流管理体系,继续提升卷烟物流运行效率,着手开展烟叶物流建设,继续推动一体化建设;切实加强物流管理,下一阶段物流管理主要围绕‘成本、规范、安全’六个字开展工作,要把核算真正做实,严格招标采购,重视安全管理,切实加强物流基层管理。”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体系建设正是贯彻落实国家烟草局关于建设现代烟草物流任务,实现烟草物流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举措。

(1)烟草精益物流是推动行业“卷烟上水平”建设的驱动力

国家局领导指出:“现代物流建设是卷烟现代流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从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的关键所在。烟草物流是烟草行业的核心业务,建设烟草现代物流,打造中国烟草物联网是‘卷烟上水平’的重要任务,是中国烟草面向未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烟草精益物流的提出和烟草行业“卷烟上水平”建设的大背景紧密相关的。在新的发展时期,烟草行业面临烟草控制、完善体制、构建和谐、国际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尤其在物流领域,我国烟草物流企业整体水平还不高,在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上还没有质的提高,造成我国烟草物流服务成本居高不下。因此,难以通过自身成本的降低来优化客户的物流成本,运作水平低、管理重复,难以形成特色,打出品牌。总的看来,我国烟草物流处于起步或转型阶段,还不具备应对跨国竞争的能力。精益物流所强调的消除浪费、连续改善是传统物流企业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根本思想,它使得烟草物流企业的经营观念转变为以顾客需求为中心,通过规范化、合理化不断谋求成本节约,谋求物流服务价值增值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实施精益物流模式能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极大地提高烟草行业物流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行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为行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并为提升烟草行业竞争力发挥强大支持作用。通过开展精益物流建设,不断降低成本费用,实现集约发展,全面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构建行业内部、行业与烟农、零售户及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的关系,树立行业负责任形象,将对全行业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等产生全方位的重大影响,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可以说,基于成本和时间的精益物流服务将成为推动“卷烟上水平”建设的驱动力。

(2)发展精益物流是实现中国烟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发展烟草精益物流是增强烟草行业核心竞争力,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需要。用精益物流的理念,先进的管理方式,合乎发展要求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客户利益为主导的思想,从整个烟草行业链的角度来建设烟草物流。面对外烟的侵入能够站稳自己的位置,在烟草市场上巩固自己的地位,为以后能面对专卖制度的取消所产生的对我国烟草的冲击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发展烟叶精益物流、烟草工业的精益物流和烟草商业的精益物流,对烟草供应链上的所有相关企业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设计和先进的管理,采用各种手段,实现进一步降低卷烟物流成本,减少库存商品资金占用,降低交易费用,对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3)发展烟草的精益物流是实现我国烟草的运行和管理走向国际化,扩展自身业务的保障

世界烟草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他们在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模式、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品牌培育等方面创造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因此,发展精益物流,也是我国烟草行业国际化、标准化的过程,不断打破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形成全局意识和国际化战略的意识。同时利用烟草的销售网络首先开展多行业物流的配送,进而开展综合物流业务,接纳国际业务,是我国烟草物流成为既为烟草服务又为其他企业、其他行业提供综合服务的烟草物流,成为不仅仅为本国企业服务,还能够为外资企业服务的烟草物流。

3 烟草商业企业“1434”精益物流体系构建

3.1“1434”精益物流体系基本框架

“1434”精益物流体系的构建,以精益物流为理论依据,以信息平台为依托,以“流程可控,绩效可考,管理可视”为支撑,创新思路,优化提升,高起点、高水平、求实效建立起来的具有鲜明烟草特色的物流管控模式。体系框架分为一条主线、四精运作、三点支撑、四个目标四个维度(1434),如图1所示:

图1 “1434”精益物流体系框架图

1-以“精益物流”为工作主线;

4-紧紧把握“四精运作”,即:精细管理、精确信息、精算成本、精准作业;

3-以“流程可控,绩效可考,管理可视”为三个支撑点;

4-牢牢抓住“服务、效率、安全、成本”四个目标,探索建立烟草商业企业物流建设流程驱动、过程可控运作模式。

3.2“1434”精益物流体系要素内涵

3.2.1.“1434”体系主线

“1434”精益物流体系以精益物流为主线,基于精益物流的特征与内涵,根据烟草的行业特色,并结合烟草商业企业物流运行的实际特点与需要,现将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的内涵分析如下:

(1)由顾客需求拉动

烟草商业精益物流中,顾客需求是企业价值流的源头,是驱动企业运作的源动力。烟草商业企业应继续保证并完善“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模式,当顾客发出需求指令后,快速提供服务,并尽可能消除中间不必要的浪费环节,保证行业物流系统运行模式精益化。

(2)准时且准确

准时即烟草商业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要按计划完成,是烟草商业物流系统达到内部顺畅、节奏适度的关键因素;准确主要包括库存准确、客户需求预测准确、送货数量准确和信息传递准确等,是保证烟草商业物流精益化的重要条件。

(3)高質量与低成本兼备

烟草商业企业通过合理配置基本资源,进行快速反应、准时化生产,大大降低了采购费用,并消除了诸如设备空耗、人员冗余、操作延迟等资源浪费现象,从而把精力集中在质量控制上,保证物流服务的高质量。

4)能力协调性

烟草商业精益物流的能力协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产流程内部的能力协调性,它强调各物流环节的工作班组间能相互交流信息,较好发挥员工在基层车间发现、解决和防止各种问题的意愿和能力;二是外部协调,它强调烟草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及卷烟零售客户之间,尽可能联系,相互信任,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和计划协调。

(5)烟草物联网

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有赖于信息的网络化、集成化。烟草物联网是物流信息系统集成的高端化产物。它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卷烟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卷烟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通过各种识别技术,将卷烟信息采集、转换为信息流,与互联网结合后,形成人与卷烟之间,卷烟与卷烟之间全新的通讯交流方式。物联网的实现,为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手段。

(6)持续改善

精益物流是一种动态管理理论,烟草商业企业的精益物流建设和完善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改进——消除浪费——形成新的价值流——持续改进——消除新的浪费。

3.2.2.“1434”体系运行机制

烟草商业企业“1434”精益物流体系建设以“四精”内容为运行机制,即精细管理、精确信息、精算成本、精准作业。

(1)精细管理

“精细”是物流管理的基础,精细管理是企业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其生产流程、管理流程进行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的过程。烟草商业物流的精细管理就是通过甄别、控制各层面重要的、关键的、容易出错的细节,紧抓物流管理的关键环节,并分析关键环节的主要控制点,使其具体化、定量化、标准化和格式化,突出物流管理的精确、细致、系统、规范;并通过横向细化、纵向细化、衔接细化和责任细化等多种方法实现对物流工作的精细管理。

精细管理的内容包括:将物流工作按逻辑结构分解为不可再分的工作单元,落实于烟草商业企业的决策层、执行层和作业层,使企业决策层对物流工作既能通盘考虑,又能掌握每个局部事项,做到管理不漏项;执行层下达指令明确而详细,并能随时关注下属工作的局部细节,细化指导和考核;作业层明确自己的任务全貌和具体要求事项。

(2)精确信息

建立一整套贯穿信息采集、过滤、分析、应用全过程流转顺畅的精确信息管理模型。实现体系化管理、专业化分析。以做到信息的实时跟踪,精准分析为目标,建立信息指标管理体系。注重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智能应用,根据不同需求,从决策、管理、作业三个层面进行设计与优化。在决策层面注重对服务、效率、成本、安全的宏观信息把握;在管理层面注重对成本、绩效、服务及运营全过程关键节点信息监控;在作业层面突出对线路优化、仓储、分拣、配送及现场信息的标准管理。通过将业务流程信息分层次直观展示,并运行指标图形化表达,实现对运营全过程信息可视化管理,做到全景及重点工作场合的全程信息监控,确保各环节信息“查得到、看得见、控得住”。

(3)精算成本

“精算”是成本管控的手段,精算成本指针对成本的管控工作,在对整个物流运作各环节的成本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定额成本法等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设置与物流各个作业环节相对应的成本项目和归集分配计算方案,自动归集分配物流成本费用,揭示物流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在数据中挖掘出对管理、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对各环节及整体活动进行“精打细算”,在“算、管、抠”上狠下工夫,实现降本增效。烟草商业物流成本精算的内容包括物流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核算、分析、控制是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

(4)精准作业

精准作业是基于物流配送中心的设施、设备以服务的标准化,基于作业人员行为的规范化,以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作业流程为中心,以持续提高物流作业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作业模式。

具体到烟草物流,精准作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指物流配送中心的设施、设备、服务的标准化;第二,物流中心对客户的服务以及员工在操作过程的规范化;第三,作业流程卓越化,包括作业流程规范、作业流程优化和作业流程再造三个层面:对于已经比较卓越的作业流程,如果之前没有相应的规范,应进行规范工作,如果现有作业流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就需要对流程进行优化;对于一些积重难返、完全无法适应现实需要的作业流程,则需要进行再造。

3.3.3.“1434”体系运作模式

“1434”体系的落实运作以“三可”模式作为支撑,即流程可控、绩效可考和管理可视模式:

(1)流程可控

流程可控,以规范化构造端到端卓越业务流程为目的,以持续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标,对流程进行全面跟踪,从记录流程(含分析和优化)开始,到在信息系统中实现流程,再到自动监测和评估流程绩效以及考核关键业绩指标,并结合市场和公司需要不断调整,从而形成业务流程的完整闭环。

烟草商业企业中的流程可控,是指对固有、不可改变的设计流程完善、补充并进行实时调整;对可改变的流程实现扁平化,要体现对流程控制的节奏性、协调性与均衡性。对流程进行细节控制,改变物流组织过程中粗放的管理方法。具体说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严格设计,规划货品在每一个流通环节的状态、时间、质量、成本,同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设立各种对标标准以及考评、跟踪办法,使管理者能快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二是确定物流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关键变量,并找出可以操控这些变量的数据流信息,通过与控制信息相互印证,实现对卷烟业务流程的有效控制与追踪;三是实时监控卷烟的位置和状态,实时反馈设备、任务及调度指令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流程作业中发生的问题,并及时作出响应,以降低能耗,减少人力浪费,提高作业效率。

(2)绩效可考

烟草商业企业的绩效可考模式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理念,建立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对烟草商业物流整体运行实现多层次、多方位评价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实时掌握卷烟配送中心的绩效实际情况及在周围地区中所处的水平,实现对卷烟配送工作的事后评估与度量,并建立标杆管理指标。具体来说,本着系统性(绩效考评体系要全面、准确、系统反映烟草商业物流绩效评价要求)、可行性(必须依据评价目的确定总目标及其分解的各子目标)、可比性(涉及的数据、因素、计算方法都应具有可比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可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对定性指标进行补充和完善)、动态长期(与企业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相一致)等原则,结合企业以客户服务质量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业务专有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科学化特点,结合应用平衡计分卡、目标管理、全方位绩效评价等,从烟草商业企业的基础管理、成本管理、运营效率管理、财务监控等方面构建绩效考评体系。

(3)管理可视

管理可视,指通过信息系统,对烟草商业企业物流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可视。能够及时发现发生的问题、異常、浪费现象等,从而能够及时解决或预防存在的问题,提高运作效率和准确率、提高顾客满意度、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卷烟物流可视化管理的三个方面:问题可视化,指将烟草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种种异常情况与问题及时置于可见状态,包括异常的可视化、差距的可视化、迹象的可视化、真正原因的可视化和效果的可视化;状况可视化,指将卷烟企业经营活动的动态可视化,包括基准的可视化和阶段的可视化两个方面;需求的可视化,指烟草企业能够明确的了解顾客的特点及需求,包括顾客需求的可视化和对顾客而言的可视化。

3.3.4.“1434“体系目标

“1434”精益物流体系的构建围绕烟草行业物流的目标“保障作业安全、提升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1)保障作业安全

安全是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建设的首要任务。精益物流建设过程中,通过精细化管理采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法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对烟草商业物流全过程进行危险源辨识,对卷烟物流过程中的各环节按顺序编制成表格,然后依据检查表依次进行检查或评审,按照检查或评审的结果确定危险源。烟草商业企业通过管理精细化和信息精确化,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按其风险大小对风险源进行危险排序,为确定采取控制措施的优先次序提供依据。

(2)提升服务质量

优质服务是精益物流的核心。只有顾客满意,企业的效益才会有保障,市场的口碑才会坚实。通过精益物流建设,打造快捷的市场供应链,以顾客满意为目标,提升快速响应市场能力,持续改进服务模式。其中,通过精准作业,制定服务规范,并使企业员工严格贯彻落实,通过准时、准确将商品送达零售客户,都是通过精益物流建设,提高客户满意度和改善服务质量举措;通过精益物流“绩效可考”模式构建,采取科学有效的闭环型满意度测评方式,实行全方位客户满意度测评:通过仓库人员对后勤人员、分拣员对仓库人员、送货员对分拣员、客户对送货员这种下到工序对上到工序的层层满意度测评,不断提升各个岗位的服务质量。

(3)提高作业效率

效率是精益物流的精髓。效率理念与服务理念一样,都贯彻精益物流整合、管理、运作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之中。通过精益物流建设,精确包含库存管理、分拣打码、分户配送、电子或手工收款等环节的关键信息,降低作业差错返工率,提高作业效率;准时、准确地完成对零售客户的配送工作,提高零售客户的零售效率,帮助客户合理利用时间,加快卷烟向消费者流动的速度。

(4)降低物流成本

降低成本是精益物流标志。成本是服务和效率的前提,不计成本的服务或效率,都将失去本身的价值与意义;构建精益物流的目的是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而物流具有较大的效益潜力。物流的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依赖的系统,降低物流成本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基于系统角度,通过精益物流建设,优化作业流程,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程序和费用开支;精准作业的实施,有利于烟草企业实现规模化作业、有效调配资源,减少作业次数和出错概率,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成本;通过精细化管理、核算、分析、评价并实施绩效可考模式,使降低成本变成可以量化的举措,并变为职工心中的自觉行为。

3.3“1434”精益物流体系要素内在关联分析

“1434”精益物流体系要素的内在关联是烟草商业企业进行精益物流建设的逻辑思路和方法(见图2):

精益物流体系结构图为“主线、‘四精’运作模式、‘三可’支撑要素、作业目标”四个单元,即以精益物流建设为主线,通过建设”流程可控、绩效可考、管理可视”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支撑“管理精细化、信息精确化、成本精算化和作业精准化”的“四精”运作模式,最终实现“提升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保障作业安全”的烟草行业物流目标。

3.3.1.“精益物流”是“1434”体系的灵魂和主线。

“1434”体系建设是紧紧围绕“精益物流”理念展开进行的。精益物流理念体现于“1434”体系的各个方面:

首先,在“四精”运作方面:“精细管理、精确信息、精准作业和精算成本”都是围绕“精益”理念展开的,精益物流“准时”、“准确”和“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尽显其中;同时,“四精”运作还体现了精益物流“集成化”理念,将烟草物流物流系统作为一个统一体,综合考虑各个功能要素对系统的不同影响,用整体优化的方法,用集成管理的概念求得系统的最优化方案;“四精”运作的目的都是通过“精益化管理”,尽可能多地降低物流各环节浪费,以相对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其次,在“三可”支撑模式方面:“流程可控”模式体现了精益物流的“均衡化生产”、“流程化生产”和“现场改善”理念,改变物流组织过程中粗放的管理方法,严格设计,规划货品在每一个流通环节的状态、时间、质量、成本,;“绩效可考”模式体现了精益物流的“品质管理保障”理念,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设立各种对标标准以及考评、跟踪办法,使管理者能快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管理可视”模式是精益物流经典模式——“看板管理”的深化和提升,它不仅体现了看板管理的优势,更扩展了可视化的内容和面向对象,将“可视化”由生产现场的操作层,扩展为面向“管理层”和“执行层”可视。

最后,“1434”体系的四个目标“安全、效率、成本、服务”是精益物流理念的全面展现。精益物流所倡导的就是“准时、准确、流程化和均衡化”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最终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3.3.2.“精益物流”以“四精”运作为载体,“1434”体系中精益物流的理念和内涵依托“四精”运作来实现。

在“1434”体系建设中,“精益物流”理念是依托“四精”运作具体实现的。烟草商业企业通过对物流管理精细化、信息精确化、成本精算化和作业精准化运作,将精益物流理念落实于烟草商业企业的具体工作中,通过“精细管理→精确信息→精算成本→精准作业→精益物流”这一层层推进,将精益物流理念加以贯穿。其中,精益物流所包含的“全面质量管理”内容,是通过烟草物流精细化管理来实现的;精益物流的“准时、准确”理念,体现于“1434”体系的“精確信息”;“低成本”的精益目标,依靠烟草物流“精算成本”加以实现;“标准作业”的精益物流理念,通过“精准作业”具体运作。

3.3.3.“三可”模式是“四精”运作价值的最终体现,是“1434”体系在烟草商业企业落实运行的支撑点。

“四精”的内涵和思想最终要依托“三可”模式在烟草商业企业中的建设和应用落为实处,“三可”模式在烟草商业企业的落地实施,是“1434”精益物流体系建设的关键和支撑。其中, “流程可控”运作模式中,对流程的细节控制并改变物流组织过程中粗放的管理方法严格设计,规划货品在每一个流通环节的状态、时间、质量、成本等,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使“管理精细化、成本精算化和作业精准化”的精益物流思想落实在实际运行中;“管理可视”模式中,通过信息化手段采集关键控制节点数据,转变为可控信息流,并转变为可视化管理内容输出,以供决策者、执行者和操作者对物流作业的总体和细节控制,既实现了信息精确化,又体现了精细化管理价值;“绩效可考”模式中,通过对绩效考核中关键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对标和达标分析,体现了作业的精准化价值。

3.3.4.烟草行业“四个目标”是“1434”精益物流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

“安全、服务、效率、成本”是烟草行业现代物流的目标,也体现了精益物流建设的目标,将它作为“1434”体系的核心,无论是“四精”运作机制的制定,还是“三可”支撑模式的落地运行,都是紧紧围绕烟草行业物流的“四个目标”,将精细管理、精确信息、精算成本和精准作业通过“三可”模式在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得以良好运作,并转化为企业精益物流的一种文化,成为所有成员自觉遵行的行为准则,使“安全、服务、效率、成本”成为全体烟草人时刻铭记于心的目标。

4 “1434”精益物流体系在烟草商业企业的实现模式

“1434”体系在烟草商业企业的实现以“三可”运作模式作为支撑,本文提出构建以流程控制、绩效考核和可视化管理为核心内容的“1434”精益物流体系建设架构(见图3):

该架构根据管理可视化面向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执行性和作业层,将“1434”体系的“主线贯穿”、“四精运作”、“三可支撑”和“四个目标”等元素给予了很好的融合与体现。现将基于“三可”支撑的“1434”精益物流体系在烟草商业企业的实现模式分析如下:

绩效可考方面,提出构建绩效考核闭环管控模式。决策层主要针对“1434”体系的“四个目标”进行综合管控,并将目标下达执行层,执行层将目标层层分解后,以绩效指标形式分配给作业层的各个岗位,作业层贯彻指标,同时执行层对作业层绩效考核并将结果反馈于决策层,决策层根据考核结果提出相应的决策改进建议,最后形成决策层、执行层和作业层全部参与的绩效考核闭环管控系统,实现绩效考核有章可循。

流程可控方面,基于执行层对流程作业的关键节点控制和预警管理。执行层找到关键节点并建立关键节点指标体系,根据配送中心的订单信息、作业人员状况、设备状况以及历史经验等来确定关键节点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标准值或者标准值范围,将实际作业产生的关键节点指标值与事先设定的指标标准值或者标准值范围进行对比,若实际中的指标值与指标标准值或者标准值范围相吻合,那么就说明实际作业的效率良好,达到了作业目标的要求;若实际中的指标值劣于指标标准值或者标准值范围,那么就说明实际作业中存在一些问题,作业的效果不理想,此时就要迅速准确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并且根据原因分析制定改正措施。预警管理时,通过将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指标值与指标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实际指标值与指标标准值的偏差程度,并将偏差程度通过一定的形式(例如图表、语音、颜色等)展现在相关管理人员面前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提示的过程。在这里,偏差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区段:异常报警区段、异常预警区段与正常区段。异常报警区段说明实际指标值与标准指标值的偏差程度很大,此时需要立刻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并果断采取处理措施。异常预警区段说明实际指标值与标准指标值的偏差程度较大,此时需要对此项指标的运行状况给予高度关注。正常区段说明实际指标值与标准指标值的偏差程度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也说明该项指标对应的作业环节运行情况良好。

管理可视方面,主要基于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引入看板管理模式,通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现场作业管理、监控,物流数据流转和共享,数据查询、分析与统计等,分别设置决策管理看板、综合管理看板和现场作业看板,相关的物流管理信息以数据形式、文字描述、统计图形、报表表格、语音提示、影像传动、动态信息的具体形式分别向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现场业作业人员展示,实现目视管理。其中,决策层主要通过决策管理看板实现可视化管理,以“1434”体系“四个目标”可视化管理为主要内容,通过将量化指标的计算结果及定性指标的评价结果展现给决策层,使其对物流配送中心的整体运行状况有宏观把握,并及时对异常信息做出决策调整;执行层,主要通过执行层管理看板,以流程监控、成本管理、绩效考核和服务评价为可视化管理内容,采用关键节点控制和预警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针对不同情况设置红灯报警、黄灯预警、绿灯正常的三個等级,对于呈现红灯和黄灯状态的环节,系统主动进行提示,执行层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逐层分析,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为改进工作、提升物流水平提供依据;作业层,主要通过现场作业看板传达的信息——商品型号、商品品牌、订单信息、客户信息、时间、数量、操作员信息、上一环节信息、下一环节信息等, 使作业人员对物流配送的环节、顺序能够一目了然,并可了解前后环节的进展情况、本环节的库存情况、进度安排以及人员配置情况等。

结语

本文针对现代物流理论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现代物流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烟草的行业性质和商品特征,构建了烟草商业企业现代物流发展的“1434”精益物流理论体系,提出了“一条主线”、“四精运作”“三点支撑”和“四个目标”的精益物流理论体系框架,并构建了以“三可支撑”为主要内容的“1434”体系实现模式,以求为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实现提供理论依据。鉴于烟草行业现代物流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建立全面、完整的精益物流体系尚属困难,通过继续加深对精益物流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烟草行业物流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烟草商业企业“1434”精益物流体系的内容和实现模式,是本文今后有待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立君,张丹,邓旭东.关于企业实施精益物流的探讨[J].大 众科技,2006,(8):158-159.

[2] 中烟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等.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现代物流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3] 杨波.精益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 陆薇.汽车采购供应物流特点与难点[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9):75-79.

[5] 宣春霞,魏大鹏.大制造业呼唤精益物流[J].经济师,2004,(5):13-14.

[6] 刘振兴.汽车制造企业的精益物流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 焦亮.精益生产模式在卷烟企业推行的必要性及方法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8,(11),65-68.

[8] 杨春燕.浅议“精益生产方式”的管理思想在卷烟物流配送过程中的运用[C].西南西北片区第十一次烟草学术研讨会,2005:479-182.

[9] 邱莹.论烟草行业精益物流管理体系建设[J].物流技术,2011,(10),138-140.

[10] 杨华伦.大力推广“四精”思想,提高设备有效作业率[J].价值 工程,2011,(11),38-39.

[11] 刘宏.生产过程控制的策划与实施[J].绿色质量与管理,2008, (11):49-50.

[12] 史莉. 烟草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评价与重构[D].长沙:中南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13] 岳华新,全面可视化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篇4

(一) 标准

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是一种规范性文件, 标准按照不同的分类, 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按法律约束性, 可划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指导性技术文件和技术报告;按适用性, 可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按属性, 可划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按对象与作用, 可划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等等。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统一规定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必须经公认机构批准, 企业标准必须经过企业内部的公认机构批准, 一般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二) 标准化

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促进共同效益, 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标准化文件的活动。标准化是一种活动, 标准化实际上就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的一个循环的过程。没有标准、有标准不执行或执行的不好、缺乏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等, 都不可称为标准化。

(三) 企业标准体系

是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正确理解企业标准体系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企业标准体系内的基本单元是标准, 是企业内使用的标准, 可包括企业直接采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以及直接采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二是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具有内在联系。既体现在标准体系的结构上, 也体现在标准的内容上。三是企业标准体系是有机的整体。既有技术标准子体系, 又有保证技术标准得到实施的管理标准子体系和工作标准子体系。四是企业标准体系中的标准应相对稳定但又不断发展, 不断完善。

二、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容

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13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烟草行业商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地市级公司要根据行业要求、市场需求及企业管理特点, 以《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构成与要求》 (YC/T 479—2013) 为指导, 研究确定本企业“主要业务功能”和“基础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工作流程及工作目标, 通过采用烟草商业类国家、行业标准以及将成熟的创新成果、管理经验、规章制度转化为企业标准等形式, 建立适用于本企业的标准体系。

按照《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构成与要求》 (YC/T 479—2013) 行业标准,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包括卷烟营销、物流配送、专卖管理、烟叶生产等四大主营业务和人力、综合、财务、审计、信息化、安全等工作在内的基础管理, 覆盖烟草商业企业各项工作, 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 标准的有机整体。

三、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构成与要求》 (YC/T 479—2013) 行业标准也给出了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结构图, 共有两种, 一种是层次结构型, 另一种是功能归口结构型。根据烟草商业企业的特点, 推荐使用功能归口结构型。下面, 笔者结合西安市烟草公司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来具体解读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构建的方法。烟草商业企业可通过以下四步骤来构建企业标准体系。

(一) 梳理企业管理职能, 明确职能职责, 编制职能列表

对烟草商业企业的管理职能进行全面系统梳理, 按照烟草商业企业的五大模块, 分别梳理对应的管理职能。在具体梳理时, 可参考YC/T 479附录B、附录C列出的“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明细表示例”及“专卖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细表示例”。例如:卷烟营销模块包括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和服务营销三大管理职能。物流配送模块包括仓储管理、分拣管理、卷烟配送、设备管理和成本控制五大管理职能。专卖管理模块包括专卖执法和内部监管两项子模块, 而专卖执法包括证件管理、市场监管及涉烟案件管理三大管理职能;内部监管包括专卖监管和违规处理两大管理职能。以此类推, 可再列出烟叶生产和基础管理两大管理模块对应的管理职能。最后进行全部汇总, 编制形成烟草商业企业管理职能列表。

(二) 梳理工作流程, 编制流程列表, 建立流程目标

首先, 对照编制完成的烟草商业企业管理职能列表, 分别梳理各项管理职能对应的具体工作内容, 建立各项管理职能对应的工作流程。在梳理工作流程时, 要根据具体工作的承接顺应关系及归口接口管理, 建立层级分解、层级支撑的工作流程列表, 要注意确保工作流程之间接口平滑, 尽量不出现重叠及断层, 工作流程之间层级清晰, 相互支撑, 相互接应。其次, 对照工作流程列表, 逐个绘制各个工作流程图。在绘制工作流程图时, 可辅助使用VISIO软件进行绘制, 绘制时, 尽量做到简洁、清晰、明了、无漏项, 节点明晰, 职责明确, 连接平滑, 使每一个工作节点都有明确的职能职责分工。最后, 找出各个工作流程的关键节点和关键控制点, 针对关键节点和关键控制点, 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相关标准、行业要求, 市场需求、企业自身要求, 以及具体工作完成的必备要求, 从时间性要求、差错性要求、工作量要求、安全性要求、成本费用性要求、顾客感受性要求6个方面, 分别建立相应的流程目标。所建立的目标应具有可测量性, 可用于对具体工作的实施状态进行评价。如西安市烟草公司针对卷烟入库管理工作流程, 按照国家局、省局要求及具体工作要求, 建立了工业送货车辆等待卸货时间最长不超过2个工作日;准运证到货确认率100%;补码率低于0.5‰;卷烟卸货过程中残损率低于0.01‰;入库卷烟合格率达100%等5项流程目标。

(三) 确定标准分类、命名原则, 编制标准列表

针对工作流程、流程目标, 确立工作流程和目标完成对应的各项标准, 编制企业标准列表。在确立各项标准时, 要注意掌握标准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一般而言, 凡是针对客户服务或设施、设备、工具、物品管理的操作性要求, 可确定为技术标准范畴, 以“操作规程”或“服务规范”命名;涉及组织内部管理的相关事项, 可列为管理标准范畴, 以“工作规范”命名;在执行相应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时, 与岗位职责、基本技能、工作内容、要求或方法、检查与考核等相关事项列为工作标准范畴, 以“部门或岗位说明书”命名。在编制标准列表时, 要注意把握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及工作标准的关系, 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是核心, 而工作标准则是支撑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是有机的整体, 相互之间互为支撑, 自成体系。

(四) 起草标准文本

对照企业标准列表, 逐项进行企业标准编制。在进行具体标准编制的时候, 应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组织相关岗位人员逐项编制对应标准。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标准编制时, 一定要对照流程图及流程目标编制标准, 对照流程节点一项一项进行标准编制, 这样可以确保标准内容无疏漏;对照流程目标编制标准, 可以确保各项目标的完成有标准支撑。为保证标准编制的质量, 对编制人员进行适宜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语

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是行业标准化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 是企业实现标准化管理的先决条件, 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 需要企业内部决策层、管理层的大力支持, 需要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身体力行, 在企业标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在构建的各个阶段, 进行企业标准化的大力宣传和多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让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深切认识到标准化战略的意义, 标准化管理的好处, 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标准化管理, 在行动上大力支持与参与, 是标准化战略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标准体系是否适用、实用、好用、真用的关键。

摘要:依靠管理进步推动节约发展, 是提高烟草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已然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标准化管理则是管理的重要一环, 将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固化为标准, 从而发挥标准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则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必要先决条件, 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基础。烟草商业企业具体如何构建企业标准体系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企业标准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全面推进烟草行业商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

商业模式体系构建 篇5

2012年02月10日 09:32

中信银行[4.07 6.82% 股吧 研报]合规审计部课题组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以信用为基础,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等业务的高风险行业,实现审慎经营、防范风险,完善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中信银行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实践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重点介绍其体系设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希望对当前上市银行推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产生一定借鉴意义。

中信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介绍

设计原则。中信银行从2006年开始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鉴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行后,中信银行根据监管要求积极探索构建内控自我评价模式与评价体系,聘请知名会计咨询公司共同设计优化了内控自我评价流程,不断探索缺陷整改与应对机制,初步形成了内部控制评价与改进机制。与此同时,中信银行着力整合开发涵盖内控日常管理、内控评价、审计检查、操作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内控管理IT平台系统。

基本要素。中信银行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包含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要素。中信银行将内控自我评价目标确定为: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保护企业财产安全、财务

会计报告及管理信息真实可靠,提升经营效率和效果,推动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实施步骤。中信银行内控自我评价的主要步骤包括:计划制定、内控梳理、控制自评估、自评估校验、审计测试与评价、形成自我评价报告。

计划制定。每年初,全行各级机构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共同制定全行内控自我评价工作计划。

在工作计划中应当明确:前期培训、内控梳理、控制自评估、自评估校验、审计测试、自评价报告编制等各项工作实施的时间、参与部门、参与人员以及具体工作内容。

内控梳理。为确保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中信银行建立动态的内控梳理机制。

控制自评估。中信银行的控制自评估工作以问卷调查为主,并辅以专家研讨会等方法。

自评估校验。全行各级机构完成自评估后,由总分行内控管理专职人员对其自评估工作的执行情况及评估结果进行审核校验,出具总结性意见,意在合理保证控制自评估结果的质量。

审计测试与评价。在全行实施控制自评估的基础上,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运用穿行测试、抽样检查、实地查验、个别访谈等方法,以全行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为评价对象,对总行管理部门及分行分层次进行的内部控制状况评分,并评价各级机构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内审部门将对测试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编制内部审计评价报告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汇总表,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

形成自我评价报告。由董事会对全行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议,董事会将依据自评估、校验以及审计测试的结果,对全行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检视,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出具结论性意见。董事会根据《内控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对外披露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行动计划制定及整改完善。全行各级机构在实施控制自评估以及日常自查、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缺陷、外部监管要求发生变化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时,应当启动行动计划,会同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必要时还可提请有关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中信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作为首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A+H”上市公司,中信银行根据监管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的内控自我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有一定启发。

在画布上构建商业模式 篇6

何为商业模式画布

商业模式画布覆盖了商业的4个主要方面:客户、提供物(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财务生存能力。细分下来,可以分为9个构造块:

客户细分:客户细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正在为谁创造价值?谁是我们最重要的客户?”

价值主张:价值主张则要解决“我们该向客户传递什么样的价值?我们正在帮助我们的客户解决哪些难题?我们正在满足哪些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渠道通路:公司沟通、接触其细分的客户传递其价值主张是通过渠道通路。“我们的渠道如何整合?哪些渠道最有效?哪些渠道成本效益最好?如何把我们的渠道与客户的例行程序进行整合?”

客户关系:客户关系用来描述公司与特定客户细分群体建立的关系类型。“我们每个客户细分群体希望我们与之建立和保持何种关系?这些关系成本如何?如何把它们与商业模式的其余部分进行整合?”

收入来源:如果客户是商业模式的心脏,那么收入来源就是动脉。“什么样的价值能让客户愿意付费?他们更愿意如何支付费用?每个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比例是多少?”

核心资源:每个商业模式都需要核心资源,这些资源使得企业组织能够创造和提供价值主张、接触市场、与客户细分群体建立关系并赚取收入。核心资源可以是实体资产、金融资产、知识资产或人力资源。

关键业务:和核心资产一样,关键业务也是创造和提供价值主张、接触市场、维系客户关系并获取收入的基础。关键业务可以分为制造产品、问题解决、平台/网络等几类。

重要伙伴:商业模式的优化和规模经济的运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降低、特定资源和业务的获取等三种动机有助于创建合作关系。很多公司创建联盟来优化其商业模式、降低风险或获取资源。

成本结构:成本结构构造块用来描绘运营一个商业模式所引发的所有成本。成本结构分为成本驱动和价值驱动两种类型,而很多商业模式的成本结构介于这两种极端类型之间。

设计新商业模式

商业人士每天都在不知不觉地进行设计。我们设计组织、战略、商业模式、流程,还有项目。为了设计新商业模式,我们必须考虑复杂的环境,例如竞争对手、技术、法律以及环境等。而商业人士缺乏的是对设计工具的掌握,这些工具可以补充其商业技能。

现在,我介绍6种商业模式的设计方法:客户洞察、创意构思、可视思考、原型制作、故事讲述和情景推测。

1.客户洞察

企业在市场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在设计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上却往往忽略了客户的观点。我们要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待商业模式,这样可以让我们找到全新的机会。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按照客户的思维来设计商业模式,但是在评估商业模式的时候需要把客户的思维融入进来。创新的成功需要依靠对客户的深入理解,包括环境、日常事务、客户关心的焦点及愿望。

苹果的iPod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苹果知道人们需要能够搜索、下载和收听数字内容,包括音乐,并且用户愿意为这种能成功解决这些问题的服务付费。苹果为客户建立了一种无缝音乐体验,将iTunes音乐与媒体软件、iTunes在线商店和iPod媒体播放器整合在一起。以这种价值主张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使得苹果成为在线数字音乐市场的领导者。

我们可以使用移情图,这是一个可视思考工具。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超简客户分析器”,这个工具可以帮助你超越客户的人口学特征,更好地理解客户的环境、行为、关注点和愿望。

2.创意构思

新的商业模式需要产生大量商业模式创意,并筛选出最好的创意,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这个收集和筛选的过程被称作创意构思。

创意构思的过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团队构成的关键问题;全情投入的关键问题;扩展的关键问题;条件筛选的关键问题;“原型制作”的关键问题。

3.可视思考

对于商业模式的相关工作来说,可视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所谓的可视思考,是指使用诸如图片、草图、图表和便利贴等视觉化工具来构建和讨论事情。因为商业模式是由各种构造块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复杂概念,不把它描绘出来将很难真正理解一个模式。

有两种方便实用的视觉化思考的技术:便利贴和结合商业模式画布略图描绘。便利贴的功能就像创意的容器,你可以增加、减少或在商业模式构造块之间进行调整移动。而绘图甚至能比便利贴更加有效。草图和图画在许多方面都能发挥作用。最明显的作用是基于简单图画解释和交流商业模式。

4.原型制作

原型制作来自设计和工程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原型制作被广泛地用于产品设计、架构和交互设计。不必把商业模式原型看成像是某个商业模式草图。相反,原型是一个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不同的方向——哪些是商业模式应该尝试选择的方向。

原型作为探索新可能性的思考辅助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对商业模式本质更好的理解。同样的设计理念可以应用于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创造商业模式原型,我们可以探索创意的各方面,比如新的收入来源。

5.故事讲述

讲故事的目的,是要把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故事的内容一定要简单易懂,主人公也只需要一位。可以从公司、客户两种视角出发。讲故事可以采用谈话和图画、视频片段、角色扮演、文本和图画、连环图画等技巧。

6.情景推测

在新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原有模式的创新上,情景推测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情景推测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模型。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细化设计环境,帮助我们熟悉商业模型设计流程。两种常见的情景推测是:描述不同的客户背景;描述新商业模式可能会参与竞争的未来场景。客户情景推测可以在商业模式设计中引导我们做出正确选择,而在未来商业模式的设计中,一般要比依靠头脑风暴更为方便和有效。

对于CEO来说,必须要理解设计新商业模式涉及的不同工具之间的区别。我们在思考方面确实需要非常多的顾虑,我们需要的是不断的测试创新,让想法不要过早的僵化,这一点非常重要。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浅析 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对商业银行的本质有了深入认识,目前已从法律层面上强调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将风险管理列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当前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来看,虽然央行不断加强对风险管理的控制,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建立,由于产权归属缺位,政府以行政干预影响银行经营行为,致使委托——代理关系流于形式,加之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现代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需尽快解决,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制度也需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即使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但其独立性、权威性不够,以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难以对金融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只能停留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的层面上,而不能上升到发展的战略高度。另外,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实行以分行为核算主体的横向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利于董事会的控制,使银行在风险的评估、控制、监管等方面存在事后性。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产权清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有效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未真正发挥风险管理委员会核心决策作用

从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做法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全行经营风险防范的核心,以此为核心形成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及信息支持。我国商业银行过于关注微观管理,缺乏从整体上对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由于缺少成熟的公司治理基础,尽管己经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不能有效发挥其真正的指导和决策职能,因此需要强化其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建立围绕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风险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制度及程序不严密

宏观控制风险方面,没有建立全行经营的整体风险控制机制,如对各类风险管理情况定期召开汇报、分析会议的制度;具有一定时期内各类风险管理的目标体系;宏观管理机构与内部审计部门、数据统计部门、业务操作部门密切配合,实际上这些机构在对银行风险的全面控制上作用很有限,甚至一些银行的这类机构目前的作用只是停留在重大贷款项目的审批上。微观管理方面,信贷业务还没有实行统一授信额度管理和审贷分离;管理法规不健全,缺少一个较系统的数量化指标体系,更缺少各类风险管理的预警系统,如信贷业务和资金业务的风险缺少预警指标;管理程序的每一环,由于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一些业务数据和分析报告不能完整、准确、及时上报,造成风险管理和跟踪在每个环节上的延误和出现空隙。

(四)内控管理机制与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定义,合规风险指的是: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有关准则、已经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表明,银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风险所困,甚至被压垮。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违规案件频繁发生,给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五)没有形成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与管理体系

从以上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基本上都是依附于相应的业务部门,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现行的信贷管理部门还是稽核督导部门,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分支机构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由于风险管理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对业务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也就不能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必须以一种系统的观念进行。基于系统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商业银行总行与管辖分行的风险防范管理以及基层分支行风险内控体系。

(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

该层次的风险管理是从国家的高度进行的,其重点是防范系统性、区域性、全局性的金融风险的发生。有效的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可以对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市场实施准人管理,撤并管理。约束资金营运的措施,如取消大面额存款种类,对某类贷款规模进行限额控制如固定资产贷款、房地产贷款。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严格有效的监管体系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这对我国金融监管者来说,是个重要警示。面对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我国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第一,扩大监管范围。第二,改革监管结构,将来时机成熟时必须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并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商业银行总行与管辖分行风险防范管理

商业银行总行必须建立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管理会计核算体系和健全、有效的垂直领导的稽核体系,进一步强化监督制约机制。该层次的风险管理属于商业银行内部最高层次的风险管理,针对本系统的特点,依据《商业银行法》和人民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制定细化的规章制度,建立本行风险管理机构和风险管理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是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之所以要强调“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因为有效比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更进一步。目前,我国不少银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甚至上市交易,具有了形式上的公司治理结构。但由于不具备“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其中有些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意识都比较薄弱,致使银行处于高风险的陷阱之中。因此,应着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效机制。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这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

风险管理对象应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即所有者从外部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测,高级管理层对分支机构的业务风险、管理风险进行实时控制;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取向和总量,其直接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负责设计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监控总体风险水平,其下设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按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政策,对全辖进行垂直管理;业务部门设有风险控制人员,风控人员对上一级风控管负责,而不对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监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通过常设的风险审计部负责银行整体风险监测、风险管理效率评价,督促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对董事会成员、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的道德风险进行监测。

(三)基层分支行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基层分支行是业务直接操作者,是风险的直接来源,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合规性管理,最重要的措施是完善基层分支行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最主要、最基本的防线,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首先从银行的内部控制做起。我国商业银行具体可从四个方面改进内部控制:一是制度安排。主要是从制度上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授权和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关键是实现权利与责任相对称;二是职能分离。要求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职能要适当分离,要求在三道防线上都必须体现职责分离和相互制约;三是资产管理。要通过包括物理控制在内的多种手段对资产和投资予以保护;四是控制手段。要通过董事会或监视会的监督、独立的内部或外部审计、不涉及日常业务的合规人员以及各业务线的垂直监督等多种手段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内部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篇8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总体上呈现出从过去的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盈利能力考核, 逐步转变为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考核, 即从管理利润提升到管理价值。以管理利润为指向的绩效评价体系, 核心任务是规模的扩张或既定规模下的利润最大化, 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 主要实现对产出水平的结果绩效评价;以管理价值为指向的绩效评价, 核心任务是在合理运用资本的基础上, 通过调整各部门、各业务、产品、客户等内部结构的投入/产出关系, 实现整体的价值最大化。

目前, 经济增加值 (EVA) 作为新型的业绩评价工具倍受各大商业银行关注, 但由于该指标它反映的是银行经营的最终结果, 是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实现程度, 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利于分析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两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地区分行, 如果用同样的标准考核, 可能就会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 这与经营者自身的素质和努力程度不完全一致或者对一些不赚钱的业务、分支机构可能就不再继续开展, 从而导致短期内它们会失去某些市场。而且很多业务决策实际上不能仅看单个产品是否盈利, 还要看带来的其他相关收益。对某些战略性业务, 在一段时间内经济增加值可能都是负的, 就更需要决策者去判断并把握其未来的盈利能力。

2 内部价值评估体系绩效管理模型的引入

内部价值评估 (IVM) 是以作业会计提供的信息为基础, 对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的价值进行计量的方法体系, 是企业业绩管理的实现手段之一。作业会计是指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 具备确认、计量、报告和业绩评价功能的信息系统。内部组织单元包括产品、服务、顾客、部门等所有可辨认可计量的体系, 价值则是衡量组织单位经济属性的手段, 通常包括成本、收入、利润等。

假设在未使用IVM之前, 某银行仅用EVA指标来评价A部门业绩。计算结果反映A部门的经济附加值为负数, 业绩不良。A部门负责人一定会要求提高产品价格、削减费用, 以增加其部门的EVA。但是A部门拥有两条产品线如果不加区别随意削减成本, 很可能会伤害银行整体利益。如果引入IVM, 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用作业成本法 (ABC) 方法重新编制的利润表, 揭示了问题所在:产品线A的每1元销售收入需要0.7元的资产, 而产品线B的每1元销售收入需要1.05元的资产, 最终导致了两个产品线绩效有较大差别。因此应针对产品线B提出改进措施, 而不能搞一刀切。这也充分说明IVM与EVA在业绩评价尤其是设计匡算模型时存在一定的差异。二者应当结合加以研究和应用。

3 内部价值评估体系的关键业绩指标的设计原则

商业银行要利用内部价值评估模型进行业绩管理, 首先要设计和建立关键业绩指标体系 (KPI) , 继而以作业会计提供的数据为基础, 对各项业绩指标进行匡算。所以基于内部价值模型设计完善的业绩指标体系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前提。作为评价者, 设计指标时要统筹考虑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宏观和微观指标相结合、内部价值评估体系与公司长期战略相联系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4 内部价值评估体系绩效管理模型的构建

第一步:建立考核部门及负责人关键业绩指标体系的总体原则

(1) 尽量运用相对指标原则。因为部门分工有区分, 规模大小不一, 用绝对数不便于比较。所以各关键业绩指标的建立应尽量运用相对指标。

(2) 恰当定位目标值原则。制定目标值水平时应参考同行业先进水平, 使被考核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 以便起到激励的作用。

(3) 指标的权数分配根据工作重心调整原则。关键业绩指标通过权数的重新分配能适应不同情况, 不能固定不变, 应根据工作重心进行调整, 以体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第二步:确定部门业绩的表现形式及其可控资源

部门业绩要与公司整体利益挂钩, 以防止业绩操控和次优化的可能。首先考虑核心业务指标, 如不同部门应分别将吸收存款量、发行债券量、同业拆借量、贷款及融资租赁量作为关键业绩指标;其次应将总资产利润率和权益净利率等相对指标作为考核部门的关键业绩指标。将指标进一步分解就得到了部门的可控资源, 如下:

总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 (部门)

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利润÷销售收入) × (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 (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

第三步:确定部门负责人的主要职责及可控资源

第四步:制定考核部门业绩的关键业绩指标

第五步:结合部门关键业绩指标制定部门负责人个人的业绩目标

第六步:将各种关键业绩指标及全书以一定的载体表现, 设计内部价值业绩报告

按照以上程序处理建立的模型, 部门和负责人业绩报告中的关键业绩指标可以通过原始业务数据或作业会计系统计算得到, 业绩报告的格式可以是季报、半年报或年报, 具体操作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来定。这种分部门的绩效管理模型, 尤其是关注利润相对绩效指标和权重等的实践模型具有较广阔的应用空间。然而原有的存贷款客户群, 是开拓收费产品服务的重要基础, 像金融市场部门从事利率互换、外汇交易、证券承销和证券化业务, 而投资银行部门为杠杆收购、合并收购、股权投资提供融资和顾问服务都需要不同业务部门间的相互支持, 显然传统的业绩 (收入) 报告制度已经无法很好地反映各部门的绩效。新的绩效管理体制必须以业绩 (利润) 为中心, 将不同的地理或产品集团作为独立的报告主体进行处理, 而每个部门负责人都要努力实现预算中的利润或关键业绩指标。

在上述以部门为核心的评价模型基础上, 还要考虑按照客户、产品、类别评价其盈利能力, 结合实际需要, 借助作业会计系统, 收集所有与客户交易、产品、成本、收入相关的数据, 通过建立相应的价值报告列入绩效管理范畴。

摘要:随着国内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由利润最大化向价值最大化转变, 对其业绩管理也提出了价值管理的战略转型要求。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现状, 指出在作为新型业绩管理工具之一的经济增加值 (EVA) 尽管存在很多优势, 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进而引入基于作业会计 (AA) 的内部价值评估体系 (IVM) , 并提出了该体系下的关键业绩指标 (KPI) 的设计原则和绩效管理模型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内部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1]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2]张毅.企业资源计划 (EPR)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3]托马斯·H.达尔波特 (Thomas H.Davenport) , 宋学军译.ERP必备指南[M].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姜尚军等.商业银行产品客户绩效评价与成本控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5]rv Beiman, 张永玲.平衡计分卡中国战略实践[M].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6]王广宇, 丁华明.作业成本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7]路艳, 宋彭.经济增加值理论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经营目标从“利润”向“价值”的转变[J].价值工程, (3) 29-31.

[8]刘红哿, 姜宏.上市银行业绩解密[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9-0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的构建 篇9

一、基于CAMELS的银行评级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 “骆驼” (CAMELS) 银行评级体系是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经常运用的模型。该评级体系通过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 (C) 、资产质量 (A) 、管理水平 (M) 、盈利性 (E) 、流动性 (L) 和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 (S) 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再根据一定的权重分配形成对一家银行的综合评级, 以找出问题银行加以特别的监管。骆驼评级体系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引起银行风险和危机的各种因素, 并且兼顾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资本充足状况。

资本充足率是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 是银行以其自身资本承担损失的能力。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进行重点管制, 以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衡量指标主要有:

2. 资产质量状况。

资产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银行的资产配置和信用风险, 影响着银行的盈利水平和支付能力。当前我国银行业最大的问题是资产质量问题, 虽然近年来银行利润率普遍高涨, 但是在信贷膨胀的背景下, 因地方债和楼市按揭贷款而形成的银行资产的信用风险日益明显。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指标通常包括: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和授信集中度。

不良贷款率= (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贷款余额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余额/不良贷款余额

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单一客户授信额/资本净额

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对最大十家客户发放的贷款总额/资本净额

3. 管理水平。

在骆驼评级体系中, 主要是通过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水平和流动性的评级间接评定其管理水平的级次。通常认为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与其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相关。但是, 这两个方面难以量化, 实践中可采用逐项打分综合测评的办法, 设立指标:银行治理结构综合测评分、银行内部控制综合测评分。

4. 盈利性指标。

盈利状况是银行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 是银行偿债能力的有力保障, 因此也是银行抵补各种风险的重要手段。主要衡量指标包括:

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5. 流动性指标。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是指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一旦出现羊群效应和挤兑, 将给单个商业银行带来生存危机, 对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也将造成重要影响。衡量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主要有:

流动性比例 (人民币) =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

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 (超额准备+库存现金) /各项存款

存贷款比例 (人民币) =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

6. 市场风险状况指标。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动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就我国银行目前的业务形态而言, 主要面临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挑战。

(1)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利率风险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利率风险的计量和检测通常可以采用期限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风险价值分析等方法, 在此选用利率风险敏感度作为衡量指标。

利率风险敏感度=利率上升1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影响/资本净额×100%

(2)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汇率变动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 商业银行加强对汇率风险的管理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在此选用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作为银行汇率风险的衡量指标。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累计外汇敞口头寸/资本净额×100%

二、运用AHP合理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 (AHP) 是一种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为复杂问题的权重计算提供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它的特点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 然后再根据一定的主观判断将同一层次的不同元素进行两两比较, 进而通过判断矩阵最终确立各元素的影响权重。在基于CAMELS的银行评级体系中, 最高层 (A) 是银行风险评级, 表示要解决的问题;准则层 (B) 包括银行的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性、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等, 表示解决目标问题重要的影响因素;指标层 (C) 则是各个具体的衡量指标, 为后续的计量操作奠定基础。

银行风险评级具体层次结构建立之后, 一般需要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 综合理论界、监管方及银行业内多位专家的意见, 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具体做法可以借鉴Satty的研究成果, 将任意两因素ui和uj的重要程度进行比较, 采用九级比例标度法 (见表1) 。

根据上述原则, 首先构造出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一级判断矩阵A:

最后, 为了检查所构的判断矩阵及由此导出的权重向量是否合理, 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CI= (λmax-n) / (n-1) , 将一致性比率指标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见表2) 进行比较, 如果CR=CI/RI<0.1, 则认为判别矩阵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说明权重分配合理;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 直到取得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通过计算, CR=0.002 28<0.10, 所以准则层六个因素的权重分别是:资本充足状况26.99%, 资产质量状况14.85%, 管理水平状况26.99%, 盈利状况14.85%, 流动性状况8.16%, 市场风险状况8.16%。

同理, 可计算CAMELS评级体系中六个方面的明细层次的各指标权重, 结果如表3所示。

三、运用ECM对银行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级

功效系数法 (ECM) , 是指根据多目标规划的原理, 把所要考核的各项指标按照多档次标准, 通过功效函数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评价分数, 据以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总体评价得分的一种方法。为了方便安全性判断, 需要计算出各类指标的单项功效系数, 再根据其权重, 确定综合功效系数, 据此进行银行评级。

上述各指标的单项功效系数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是正向指标, 指标数值越大越好的, 如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拨备覆盖率不得低于70%、平均资产回报率不得低于0.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1%、流动性比例不得低于25%、超额备付金率不得低于2%、银行治理结构和银行内部控制综合测评分不得低于60等;二是逆向指标, 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 如不良贷款率不得高于5%、单一客户授信比率不得高于10%、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不得高于50%、存贷款比例不得高于75%, 利率风险敏感度和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不得高于6%等。

1. 单项功效系数的计算。

根据国际标准及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具体指标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如表4所示。

2. 综合功效系数的计算。

综合功效系数=蒡 (单项功效系数×该指标的权数) /权数总和

根据综合功效系数, 可对银行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级。通常认为:综合功效系数大于90为无警, 银行风险很小, 各方面基本令人满意;综合功效系数在80~90之间为轻警, 银行风险较低, 短期内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较小;综合功效系数在70~80之间为中警, 银行处于潜在的风险之中, 如不能对应采取措施, 可能在中长期内面临危机;综合功效系数在60~70之间为重警, 银行风险较高, 部分环节的严重缺陷已经使潜在风险显性化, 不排除银行在中短期内面临危机的可能性;综合功效系数小于60为巨警, 则表明银行的风险极高, 近期很可能爆发危机。

3. 基于中国工商银行进行评级案例分析。

根据中国工商银行2007~2011年度财务报告, 整理和计算各指标的实际数值, 然后计算各单项指标的具体得分, 最后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 对中国工商银行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级 (见表5) 。需要说明的是, 鉴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观性和技术难度, 此处对管理水平的评级主要以定量指标的综合结果间接评定其管理水平, 即通过资本、资产、盈利性、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的综合加权平均分值间接确定其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分值。

从各年度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2007年综合评级处于轻警状态, 2008~2011年处于无警状态, 表明银行基本面较好, 整体风险较小, 且安全状况呈现逐年上升到态势, 长期展望为正面。从各风险维度分析, 各项指标总体表现基本令人满意, 其中近五年得分均值在90分以上的指标有10个, 加权平均比重占77.8%。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流动性比率 (人民币) 三个指标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近五年得分均值分别为34.12、61.76和80.16, 表明银行在外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过高, 表明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较高, 在中国银行业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 汇率风险管理应该成为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 也是中国工商银行今后应予加强的主要方面。

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较低,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资金利用效率, 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但也不排除过度追求利润可能引发的信贷、投资等领域激进风险, 因此需要加以关注。

流动性比率偏低, 尤其是2007年和2011年比较突出, 表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较高, 资金压力较大, 应予特别关注和重点管理, 以免引发流动性危机。

四、结语

本文基于CAMELS构建了银行风险评级的具体指标体系, 并通过层次分析法 (AHP) 量化分配了各个指标的影响权重, 然后结合功效系数法 (ECM) 提供了银行风险评级的综合度量方案, 最后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进行了测算、评级和分析。上述三位一体的评级方案简便易行, 对投资者、监管方以及银行自身快速评价银行整体风险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不足之处在于, 评级指标的选取主要关注于财务领域, 对银行风险有重要影响的管理水平、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等非财务的定性指标关注不足;在指标权重、指标预警值和临界值确定等方面, 虽然尽量采用了客观量化的方式, 但仍未能全面排除主观片面因素的影响, 这些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具体环境, 基于CAMELS构建了我国银行风险评级的具体指标体系, 并通过层次分析法 (AHP) 量化分配了各个指标的影响权重, 然后运用功效系数法 (ECM) 对银行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级, 最后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对其2007~2011年的综合风险进行了测算、评级和分析。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骆驼评级体系,功效系数法

参考文献

[1].李德升.银行危机预警理论及模型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4;1

[2].马军炜, 白宁.美国“骆驼评级体系”与我国银行业的监管.西安金融, 2004;8

[3].陈子彤, 刘向菊.基于AHP的企业经营者平衡记分卡指标权重的研究.商业研究, 2007;8

商业模式体系构建 篇10

1 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工作现状与分析

我国烟草行业自2003年实行工商分离以来, 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烟草工业系统与烟草商业系统, 其中, 工业系统主要负责卷烟制品的生产, 商业系统由各级烟草公司和烟草专卖局组成, 一套人马、两块招牌, 实行专卖专营体制, 业务上主要负责卷烟的销售、烟草的种植和卷烟市场专卖打假工作, 烟草商业企业的科技工作也主要围绕这三方面开展。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创新工作的内容是十分宽泛的, 从农业到商业再到专卖打假, 涵盖了烟草栽培、土壤改良、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烟叶的调制发酵复烤、经营销售、物流仓储管理、网点建设、需求预测、设备改进、消费心理和行为、质量技术监督、真伪鉴别、专卖执法管理等领域。同时, 烟草商业系统近年来还在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等方面积极探索, 力求取得突破。在所涉学科方面, 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工作涉及农业科学、光机电和轻工化工、先进控制技术等技术领域, 延伸到生理、生化、生物、心理、疾病等生命科学与经济、社会、消费、法律、政策、管理等人文科学和交叉学科领域[2], 学科涵盖面广、交叉性强。因此烟草商业系统的科技创新工作不但涉及领域广, 且大有可为。通过多年努力, 烟草商业系统在各级科技立项、推进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创新能力考核、科技奖励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在2008年度, 全国各级烟草商业企业开展科研项目1168项, 申请各类专利82件, 获得授权专利50件, 相比往年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 科技创新能力考核也在逐渐开展, 各烟叶产区基本上都建立了烟草研究所, 有了自己的科研阵地。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烟草商业系统的科技工作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与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而言, 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 科技管理机构不健全。

在科技创新体系方面, 目前还有个别省份烟草商业系统尚未构建系统的科技创新体系, 已构建的很多省份在科技发展引导、科技项目跟踪与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仍不够完善, 造成当前科技工作开展无章可循, 管理不够畅顺、水平不够理想。在机构设置方面, 目前虽然全国大部分省级烟草商业企业已经设立了科技主管部门, 并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委员会, 但各地市单位普遍未设立科技主管部门, 不利于科技管理工作的开展。

(2) 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厚, 源动力不足。

目前有部分企业, 尚未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还未把科技创新工作纳入企业日常工作中去, 存在可有可无的思想, 各地较少开展如QC小组等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

(3) 科技工作范围较窄, 定位不高。

当前烟草行业的四大战略性课题均集中在烟草工业和农业方面, 造成商业系统的科技工作明显偏向于农业方向, 以广东为例, 2008和2009年由广东省烟草局立项的科技项目有近三分之二集中在烟草农业方面, 而商业、专卖等其他方向的研究显得力量不足。各级职能部门缺乏宏观指引, 牵头指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致使科技工作定位不准确, 目的不明确。

(4) 科技投入比例低, 分配不均衡。

目前烟草商业系统在科技投入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且分配不均匀, 真正用于研发的费用较少。据2008年数据统计, 全国各省烟草商业系统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不到0.25%, 部分省份甚至不足0.01%, 而在发达国家, 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到研究开发当中, 较低的科技投入造成了科技发展不快。

(5)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科技创新激励不足。

2008年全国烟草商业系统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 但科研人员却只占其中的约2%, 高级研发人员则更为稀少。在激励机制方面虽然各地均设立了行业科技进步奖, 但门槛较高, 覆盖面不广, 难以充分调动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从以上几点不足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烟草商业系统缺乏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 造成行业科技含量难以迅速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胡锦涛同志2010年考察上海时强调:“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历史已经证明科技创新是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国烟草商业系统应该正视不足, 重视科技创新对自身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 保障和促进科技工作的开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构建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创新体系

2.1 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为充分利用资源, 加快科技水平的提升, 构建一套符合行业实际工作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乃是当务之急。从当前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发展需求出发, 烟草商业科技创新体系由以下4部分组成:知识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其中, 知识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科技服务体系是支撑, 质量技术监督体系是行业保障, 创新人才培养则贯穿整个科技发展过程, 既是依托又是目标。

该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元素包括各级 (包括省级、地市级和区县级) 直属单位、各级职能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 其中, 各级直属单位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 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落实开展科技活动, 并推广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技创新成果;各级职能部门起主导作用, 负责制定年度科技发展计划, 并指引、协调、监督其他主体开展科技活动;高校、研究机构是体系的科研主体, 为科技活动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担负科技创新的主要研发工作;科技中介机构作为服务机构, 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2 知识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所谓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过程[3], 管理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引入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三者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知识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根据烟草商业系统实行专卖专营、政企合一、垂直管理的体制, 我们应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部门作引导、产学研相结合”为指导方针的知识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首先, 突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活动核心主体的地位, 一是要突出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二是要突出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主体;三是要突出企业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其次, 建立更有序的卷烟市场环境, 加强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诱导性作用,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第三, 针对行业垂直管理的特性, 强化各级职能部门对下级单位开展科技工作的牵头引导作用, 提高科技工作定位, 拓宽科研范围, 促进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第四, 加强行业科研院所、技术中心的建设, 将科研院所研究范围由烟草农业进一步拓展至商业、质检、专卖等领域, 鼓励和支持各单位与高校、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开发研究, 提升科技活动水平。

2.3 科技服务体系

企业开展科技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 还应包括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制度建设、环境营造、人才培养等等, 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持续性的工程, 所以, 需要建立科技服务体系作为科技工作的支撑, 保障科技工作的长期顺利开展。首先,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是科技成果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 所以建立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加快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转化和推广。第二, 建设科技资源信息平台, 成立专家人才库, 为开展科技活动提供科技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等服务;加强与科技中介机构的联系, 集结社会力量为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服务。第三, 强化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委在科技计划制定、科技项目评审、科技奖项评定等方面的作用, 严格把关, 提高科技活动水平。

2.4 质量技术监督体系

质量技术监督体系是为营造和维护我国卷烟市场良好市场秩序, 加强对烟草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监督和管理, 杜绝“假私非”烟的存在, 保证烟叶生产的质量, 切实维护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而建立的。烟草商业系统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主要包括对市场上烟草产品的真伪鉴别和烟叶工商交接等级质量的监督检查, 可以说,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行业实行专卖专营政策的“守护神”。为提高质检工作的力度和效率, 行业应该加大对各级质检中心的投入, 加强我省烟草质量技术监督的制度化建设, 提高技术监督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提升质检部门在全省打假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

2.5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科技创新, 人才为本, 科技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体系的后盾和依托, 具备深厚行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也是科技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是科技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是我省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保障。通过建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结合行业政企合一的特点, 培养具有技术、行政双素质的科技队伍, 是烟草商业系统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知识技术和管理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行业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 共同组成了我国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创新体系。我们需要认识到, 他们并不是四个孤立的系统,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实际工作中, 应该全面、完整的理解和运行科技创新体系, 不断促进行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3 构建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3.1 完善科技管理机制,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强化各级直属单位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地位, 健全各级直属单位科技管理架构, 深化科技创新能力考核机制, 明确职责, 加强管理, 提高激励力度, 促进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和管理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科技开发水平和市场竞争优势。

根据垂直管理机制, 加强各职能部门对下属单位在所属业务领域内的科技工作引导作用。制定相应机制, 督促各职能部门在所属业务范围内对科技计划的制订、科技项目的牵头与科技成果的推广等科技工作起到更强的引导作用, 改变目前科技工作范围狭窄的状况, 提高科技工作的定位。

健全科技项目运行机制。完善专家评审和决策机制, 推进科研项目课题制、项目合同制和项目招标制。明确项目承担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参加人员职责, 鼓励和支持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加入项目组。建立项目跟踪、监督、检查与考核机制, 有效规避科技创新的风险, 加强对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绩效评估。建立项目带动和项目推广机制, 通过推广项目提升烟草商业系统整体科技水平。

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健全创新能力逐级考核制度, 将各级职能部门纳入创新能力考核范围中去, 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企业、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鼓励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加强QC小组活动平台建设, 设立专项资金和奖励办法, 倡导和支持全体员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提升行业科技创新氛围。

3.2 加大行业科技投入

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机制, 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确保全行业科技投入强度逐年提高, 使科技投入水平与建设创新型行业的要求相适应。

优化科技投入结构。要在科学安排、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在继续重视烟草农业研究的同时, 加大对商业、专卖、人才管理等方向的探索。建立创新风险基金, 鼓励探索性课题研究, 培养原始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经费管理。完善科技经费预 (决) 算制度, 建立科技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 做到专款专用, 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各直属单位应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的重要内容, 科学合理地确定预算经费, 确保科研经费开支。

3.3 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完善用人机制。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职称制度、评聘分开制度、科技人才返聘制度等人才管理制度, 提高科技经费中人员费用的比例, 并将科技创新工作作为行业人员晋升的指标之一, 促进科技人才的发展。

通过开展科技活动, 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 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 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同时, 发挥教育培训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鼓励企业、科研所以及专业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科技研发, 培养研究型、技能型人才。

3.4 加大科技创新激励力度

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降低奖励门槛, 形成各级科技奖励办法, 加大奖励力度。不但对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和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并积极发掘并奖励在群众性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的科技成果和人员, 扩大奖励的覆盖面, 提高行业人员开展科技工作的积极性。

形成保障性科技激励机制, 解决行业人员在进行科技活动中产生的额外费用 (如版面费、专利费、路费等) , 解除科技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工作的现状, 指出目前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不足之处。从当前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工作具体内容出发, 结合专卖专营、政企合一、垂直管理的体制特点, 探索构建由知识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4部分有机组成的科技创新体系的途径, 同时对运行该体系的政策支持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创新体系,政策

参考文献

[1]姜爱莉.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的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 2002 (2) :23-24.

[2]陈伟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定位与路径选择[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5) :217-220.

上一篇:声乐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下一篇:城市流动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