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语文”及其教学实践案例简析

2022-09-29

全语文也译作“全语言”, 又称“整体语言教学法”, 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语文教学方式, 或者说是一种整体的语文学习模式。 自国外传入后, 在我国中小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全语文”的概念界定

“全语文”中 “全”是与 “部分”相对而言的, 是完整、 全部的意思, 那么“全语文”这个概念应怎样理解? 对于“全语文”这一概念, 不同的研究学派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Goodman (1986) 认为:它既不是教学法, 也不是一种措施, 它其实是一种信念、态度和哲学。 是一种关于学习、教学、语言和课程的哲学。 Watosn (1989) 认为:全语文是一套互相支援的信念, 教学策略和经验, 让孩子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学习阅读、写作、说话和聆听。 Vietor Froese (1991) 提出:全语文是以儿童为中心和以实际应用的文字为中心, 尽量使儿童在真正的沟通环境中学习。 台湾学者吴敏而 (1994) 认为:全语文是一个自然的学习, 是一个跨学科的学习模式, 这个模式强调以语言教育为中心整合各学科教育。 台湾学者黄继仁 (1997) 认为:全语文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哲学, 也是一组综合学习和教学、尊重教师与学生信念系统, 强调在真实清景的脉络下实施听、说、读、写与整体课程统整的教学, 教材以文学作品和真实生活的素材为主, 在合作学习之中着重于交互激荡的意义建构历程, 进行有功能的、有意义的而且有目的的实质学习, 提供学生兼顾知情意的完整学习经验, 是一种能够实际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整全教育。

基于以上各学派的观点, 对全语文教学的共识可以表达如下: (1) 语言不应划分成内容和技巧, 学习者只有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中使用语言, 才能学会语言。 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 (2) 语言学习不应该割裂成部分或片断, 语言的每个单项孤立地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必须在有意义的整体中学习每个单项, 这样的学习才有趣味性和自然性, 学得较容易。 (3)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创新思想, 尽量表达不属于他人, 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有意义的东西。 (4) 学生的语言错误只不过是学生语言学习不同阶段的真实反映, 学生会按自己的进程发展的。 教师要容许学生犯错误, 要以辅助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冒险, 大胆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即使不准确, 也不是失败者。 (5) 语言是在互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 因此学生之间也可以彼此互相学习。

总而言之, 全语文是一种自然的绿色的大语文学习, 是一个健康的跨学科的整体的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强调以语言 (言语) 教育为中心整合各学科教育和社会生活, 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养。 “全语文”包含的范围极广, 也十分复杂, 似乎不容易为它下一个“贯时性”及“共时性”的“本质定义”。 不管怎样, 我们可以看出, 全语文的特点是“全”, 它可以包容各种语文学习, 重视各种语文的价值, 也适用于各种语文学习的概念。 全语文要求学生学习语文是由整体到部分, 也就是说它打破以往的零碎语文学习模式, 从语文的整体意义出发。 以中国语文学科为例, 传统的教授方式是对字、词、句、段、篇等项目进行由部分至整体的教学, 但“全语文”的模式, 则由全篇文章的意义开始, 字词等项目的学习, 须在有意义的整体脉络下进行。

2“全语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全语文教学对语言、学习、教学和课程作了全新思考, 拥有人文及科学领域的理论依据。

2.1 语言学

语言中的语音、字、词、短语、句子、段落都是语言的片断, 这些片断的总和, 永远不等于整体, 语言只有在完整的时候才是语言。 学校里教师割裂地教书写、写作或其他机械的练习, 都与孩子在婴儿时期, 由口头语言经验所发展出来的, 具有写出有功能性和完整性文章的认识是矛盾的。 文章是真实、有意义的, 不是为了迁就词汇发展或拼音次序, 排列而成的一群文字组合, 因为写作和阅读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建构性历程。

2.2 心理学

心理语言学者Goodman研究读者和文本互动的心理过程, 使用异读分析法深人了解儿童阅读的过程以及儿童认知文字的过程。 认为读者不是按照每个字母或逐字阅读, 而是选择少量而有用的线索去猜测印刷的文字的意义。 发展心理学派学者经过研究证实: 儿童其实是一个内在语文能力丰富的个体只要课程和教师的引导适当, 儿童可以表现出内在的语文能力。 他们发现, 人的读、写能力在幼儿时期就有相当的发展, 只要成人给与机会和适当的鼓励, 儿童的书面语言将会提早出现, 而且能和口头语言一样轻松发展并成功。

2.3 教育学

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但是, 学生的成长, 并不能要求达到绝对一致的标准。 因此, 教师应认识并接纳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校语文教育计划, 旨在延伸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效能、知识, 以及对世界的了解, 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语言与语文课程统整。 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参与教师特别安排的听、说、读、写综合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语言。

3“全语文”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当今, “全语文”的教学研究遍及英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地。 在香港被称之为“全语文取向”, 在台湾, “全语文”也译作“全语言”, 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 或是跨学科的学习模式。 下面将以美国的“整体语言教学法”、英国的“国家写作计划”、香港的“全语文写作教学计划”、山东的 “钥匙方略 — ——全语文五课堂程式学习”为例具体介绍在全语文教学理念下实施的教学研究实例。

3.1 美国的 “整体语言教学法”

美国整体语言教学法把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视为语言本身内在的, 不可分割的整体, 也把语文教学的范畴推广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 该教法将阅读过程看作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印刷文字进行交流的过程。 常按以下步骤展开阅读教学: (1) 学生根据题目和文章开头提出假设, 猜测内容和情节。 (2)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 验证假设成立与否, 猜测是否准确。 (3) 深入阅读理解, 不断修正自己的假设, 直到读完整个故事, 体会情节的合理性。

整体语言教学法的阅读教学设计, 是以Goodman “自上而下”阅读心理过程为依据的。 所以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 教师一般都不用语文教材, 而是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趣味性强的正式出版物:小说、散文、旅游指南、百科全书。另外还有招牌、招贴海报、说明书、电话簿、电视节目单等。

美国小学生的第一堂语文课开学第一天, 柏兹·贝特勒克老师的一年级教室。所有的学生都坐在地毯上。贝特勒克老师取出一本名为《姜饼男人》的巨书。 这本巨书放在桌上有30 英寸高, 超大的文字和彩色的插图, 不仅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也有助于他们理解故事的内容。 贝特勒克老师戴上“姜饼男人”的面具, 指着插图为全班同学朗读这本书, 还不时带领生表演其中的一些词句。 如“跑呀! 快跑呀! ”“你们追不上我! 因为我是姜饼男人! ”15 分钟后他们就以这种朗读和表演的方式, 学完了这本巨书。 刚读完这本书, 学校的厨师走进教室, 交给贝特勒克老师一张纸条。 贝特勒克老师向着全班大声地读起来:“我从你的书里跳出来跑到了自助餐厅, 快来和我见面!姜饼男人。”老师和学生迅速来到自助餐厅, 但没有找到姜饼男人。 他们向厨师打听, 厨师都说没见过。最后, 他们在烤箱里发现姜饼男人留下的另一张纸条:“我已经去浴室旁边的门卫储藏室了。 再见! ”全班又去门卫储藏室找, 还向门卫打听姜饼男人。 门卫告诉他们来迟了, 姜饼男人已经去卫生室了。于是他们来到卫生室问护士, 从护士处他们获悉, 姜饼男人已经去辅导主任办公室了。然后他们又去了辅导主任办公室和校长室。 最终, 校长告诉他们, 姜饼男人已经回到他们的教室。当孩子们回到教室时, 每个人在自己的课桌上找到了一块饼干———姜饼男人饼干。 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饼干, 贝特勒克老师把故事《姜饼男人》又朗读了一遍。下课的铃声响了, 孩子们仍然期待着贝特勒克老师为他们朗读下一本书, 他们更期待着有一天自己能朗读和写故事。

“在孩子们学习拼音、 识字的时候, 孩子们就可以阅读、 写作。”这是全语文教学的观点。美国教师贝特勒克先生运用“体验性学习”方式使理论成为现实:让学生参与阅读———表演文中的词句;感受人物形象———追寻姜饼男人的踪迹。对一年级新生而言, 这一堂课让他们认识了学校里的人和部门, 向他们介绍了一本有趣的故事书。 更重要的是, 在人生的第一堂语文课上, 这位教师带领他们体验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激发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动机。这就是“整体语言教学法”所强调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求, 为了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 整体语言教学法强调: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 为了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2 英国的 “国家写作计划”

面对英国母语教学一贯注重语法和组词, 写作教学更是重表达的形式、轻表达的内容、重写作的准确性、轻文章的意义的母语写作教学现状, 英国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 (简称SCDC) 推行国家写作计划 (NWP) 旨在教学生语法和组词的同时,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鼓励学生创意和发展意念。

整个计划实施的主要精神是:以儿童为中心, 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意愿作文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 使学习更有意义;不只关注学生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更应重视学生的创意和发展;作文是一种作品, 应该让更多的读者阅读。

3.3 我国香港 “全语文写作教学计划”

香港传统的作文教学常规是: 按句式写句子→看图写段或连段成篇→按教师的提纲写篇。 教师批阅后, 学生再誊清作文。这样的教学规范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1994 年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谢锡金博士开始指导一小学研究校本课程 “全语文写作教学计划”。 该项研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改变被动作文的地位。在此后的教学中里, 参与研究的学校和教师不断扩充。 主要措施: (l) 学生不会写的字同, 可以用图或符号暂时代替, 在教师巡视时问, 然后补写在图或符号处;或在教师批阅后补上。 (2) 学生写作完毕, 先由同学按量表互评, 再由教师重点批改。 (3) 经批改的作文, 分批在教室或布告板展示。个别优美的词句抄写在漂亮的彩纸上张贴。 (4) 学生可自选写作体裁。如夏天, 可写《夏天》的诗歌、《倒霉的夏天》的记事文、《夏天的食物》的说明文、《我喜欢/不喜欢夏天》议沦文, 以及以夏天为题材的故事、小剧本等等。

3.4 山东的 “钥匙方略 ———全语文五课堂程式学习”

1999 年11 月1 日 “钥匙方略 ———全语文五课堂程式学习”经过专家论证, 在山东省临沂市第三中学顺利开题。 该“钥匙方略”实验课题以“全语文”思想体系为理念载体, 力求克服传统教学弊端, 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创新战略, 是利用各种学习情境 (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 , 在合作中发展, 在自学中创造的学习程式, 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综合又具体的体现。

基本内容是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 从语文角度出发, 以五型课堂为载体, 承接文化与情感的双重积淀, 通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来重点感悟人生、感悟性灵, 使学生具备完善的人格和自学能力, 从而健康地创新、发展。 其五型课堂包括:一课堂:课本教材的学习活动。二课堂:课本外有意阅读活动。三课堂:常规学习活动, 即良好习惯养成的学习活动。四课堂:专题学习活动, 包括智力开发课、素质活动课。 五课堂:日常随机学习 (潜意识学习) 活动。 在生活中感知语言运用的经验教训, 于“无字之处”学“语言之形”, 感悟运用之神髓。

4“全语文”教学实践的启示

虽然目前对“全语文”教学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 但通过各国在全语文教育理念下开展的教学可以看出, 全语文强调打破以往的零碎语文学习模式, 注重整体教学, 这对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启示。

“全语文”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学习扎根在社会中, 因为社会的大环境、它的需要及种种现象成为学习的材料, 都影响学生语文的发展。 学生可以利用社会这个“天然教室”, 收集各种有用的语文资料, 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 并培养个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从中也可加强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及责任感。

在“全语文”的天地中, 教师的角色改变了:他们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辅助学生的策导者。在实施课程时, 教师需要明白他们本身是和他们的学生一样, 也是学习者。 需要学习在课堂中, 或在课外, 通过与学生交流, 和学生分享学习的乐趣。 教师需要不断进步, 更需要密切注意社会的发展, 以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才能不断改进个人的教学方法, 提高个人的能力, 以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从而赶上, 甚至超越学生的学习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作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教师还需要确认每个学生的能力及潜质, 并了解个别差异, 了解青少年成长各个阶段的特征, 和他们在学习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掌握语文教育的原理, 营造一个有目的的、有意义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环境, 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总之, “全语文”教学理念适应了新课程标准, 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语文教学, 尤其是在解决语文教学相关困境方面提供了一条科学、先进的语文教学改革理念之路。

摘要:全语文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是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影响。“全语文”教学有其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美国的“整体语言教学法”、英国的“国家写作计划”、香港的“全语文写作教学计划”、山东的“钥匙方略——全语文五课堂程式学习”是全语文教学较为成功的案例。“全语文”教学理念适应了新课程标准, 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语文教学, 尤其是在解决语文教学相关困境方面提供了一条科学、先进的语文教学改革理念之路。

关键词:全语文,教学案例,启示

参考文献

[1] 董蓓菲.“全语文”教学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07) :53-57.

[2] 郭懿芬.“全语文”是什么[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01) :54-57.

[3] 赵山青.从我国全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465) :65.

[4] 郭士丰.山东临沂“钥匙方略——全语文五课堂程式学习”实验介绍[J].语文教学通讯, 2001 (04) :47.

[5] 孙忠心.全语文理念下小学低段习作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 2010 (04) :22.

[6] 关之英.全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与推荐[J].教育曙光, 2001 (43) :39.

[7] 吴敏而.从儿童语文教育趋向看注音教材[M].海峡两岸小学语文家学研讨会论文集.1994.

[8] Goodman, K.S. (1996)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Portsmouth:Heinemann.

[9] Watson, D.J. (1989) Defining and Describing Whole Language.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Vol.90, No.2.129~141.

上一篇:国有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编制存在问题及对策下一篇:“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