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mba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中欧mba范文

中欧MBA高层论坛大师讲义精选篇-《企业的信息化运营》(范文)

中欧MBA高层论坛大师讲义

《企业的信息化运营》

王文京先生(用友软件公司董事长)

在新的竞争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一些新的运营方式。其中信息化运营现在在国际范围内也成为一个新的、对企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一种运营方式。

我们先从对当今企业影响最大的两个力量来看一看企业信息化运营的背景。在今天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下,事实上改变和影响企业的因素很多,改变和影响企业的力量也很多。那么什么是改变当今企业最大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有两种力量对当今企业的改变是最大的,第一个是全球化,现在有很多专家都在探索,在座各位所代表的企业也都在实践。

全球化不仅意味着我们中国的企业怎样走向全球市场,对我们国内众多企业来讲,更重要的是怎样在中国市场适应这种全球化的竞争,比如说我所在的这个管理软件的行业。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竞争就是完全的国际化竞争,彻底的一种全球化模式。比如说ERP,在国内高端市场我们的对手主要是SAP,Oracal这些,这和我们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所遇到的对手几乎相同,所以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竞争环境已经跟国际市场没有太大的差别。

改变当今企业的第二个因素就是信息化。我们这里先看一个例子,2000年度对美国物流业和运输业信息化程度做了一个调查评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年前在整个美国物流业和运输业的一个信息化应用程度。其中IT投资占到行业总收入的5%,电子商务占到整个收入的34%,客户自主查询服务比例占到33%,电子供应链供应商占到40%,电子供应链的客户比例达到29%,客户收入应收账款的比例为36%,那么在这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企业分配IT投资的预算,技术设备的采购占到五分之一,IT的服务和外包占到19%,自行的研究和开发4%,主要还是通过购买专业的服务,IT人员的开销27%,这个开销主要是指系统的维护,在应用软件方面的投入是17%,其他13%。那么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运输和物流行业,如果和我们国内的同类企业相比,信息化程度是比较高的。但我们还知道实际上在美国运输和物流业的信息化程度并不是最高的行业,相比较于金融和电信行业,它的信息化程度只能算作中等。但即便是这样一个行业,我们看到它的信息化比例已经相当大,这也表明当今的企业在信息化推进上的一个程度和状况。 对照一下我们刚才我们所说的改变和影响企业的两种力量,我们可以把当今全球的的企业分为四个大类。那么一类就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程度都很低的企业,这类企业在竞争环境之下处于弱势的行业;第二类企业是全球化程度很高,但是信息化程度很低,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乡镇企业,它的业务已经逐步全球化,但信息化程度并不高;还有一类是它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但是它的全球化程度很低,比如前两年我们dot.com热的时候兴起的一批网络公司,应该讲他整个公司的运营业务信息化程度都很高,但全球化程度很低。那么最好的一类企业,也就是最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就是全球化也很高,信息化程度也很高。我们可以看到当今这些成功的跨国公司,包括国内一些优秀的企业,基本上都处于这个范围之内。那么企业的信息化运营,我们指的就是企业利用IT技术,构建IT系统来开展他的主导经营和管理业务。

企业的信息化影响企业的方方面面,会影响到企业的不同经营环节和管理领域。信息化应用的首要方式就是集中式管理,集中式管理实际上是对经营和管理方式的一种改变,一种革新。革新之一就是企业经营走向集中式。我们可以大致回顾一下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八十年代,企业改革主要是放权,就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但是进入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另外一个方式,就是不断地收权,不断地集权,从世界上一些公司的管理发展来看,实际上现在基本上也是这样一个方向。比如说我们这个行业的ORACAL公司,三年前就借助它的全球信息系统,把它全球分支机构的包括商务、财务、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在内的所有管理分两个阶段来集中。第一步是把全球200多个机构集中到六十多个地区机构总部,然后集中到旧金山的总部。现在这个集中已经基本完成。

我们国内的很多企业也在这个进程之中,比较明显的是证券业的大集中,银行业的大集中,电信行业最近几年其实也在走这个趋势。首先是业务上的集中,比如说交易业务的集中,柜台业务的集中。事实上管理业务的集中方式也很多,比如说采购上的集中,现在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都在走这种集中式的采购方式,集中式的采购带给企业的,当然第一点是降低采购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优化对企业供应商的资源管理。 第二个方面是财务上的集中管理,这是更多的集团企业正在推行的一种管理模式,就是把整个集团企业的财务集中到总部来管,整个会计核算数据也要集中起来管理,同时其他相应的管理也进行集中,比如说预算的管理。这样一种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带来一个集团企业对下属分支机构实时的管理。不管你的分支机构是多少级,无论是遍布在全国还是在全球,都可以在集中的模式下,借助信息系统,通过网络集中到总部来统一处理。如果我们要查任何一个分支机构的任何一笔财务的数值,通过总部的服务器就可以查,那对于分支机构财务预算的控制,就可以在预算执行中段进行控制。原来不是这样,原来我们财务对每一笔预算的控制,都是分配到各个分支机构中去,这个控制只能是事后的控制。在集中管理模式里面一个最常见的应用就是资金的集中管理,特别是现在和网络银行、电子银行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对集团企业资金进行集中的调配。这样的话就可以减少企业资金的占用。 对于客户的集中管理,也是很多企业,特别是客户资源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的行业现在正在推进的一种管理方式,比如说我们的外贸行业。我们外贸行业前几年一直有一个很苦恼的问题,就是客户资源往往掌握在业务员手里,而不是公司的手里。业务员一旦离开公司,这些客户资源都被带走,公司因此蒙受的危害很大。因此很多外贸公司的老总,都希望通过建立一个信息系统,客户管理的信息系统,把整个公司的资源集中管理起来,使业务员所掌握的客户资源真正成为公司的资源,那么公司就可以掌管这些客户。当然客户的集中管理,不仅仅是公司能够掌握这些客户资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企业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我们知道现在企业,无论是采购、财务还是客户,如果要实现集中管理,不借助信息系统,不借助网络系统,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集中管理这个要求其实是很多年以前就提出的,但真的要把集中管理做好,一定要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集中管理这样一个模式,实际上是对企业整个业务和管理的一种优化。在这个优化过程中,它带来一个直接的效益就是可以增加企业的透明度。原来这个企业之间的信息是隔了很多层,一层层汇报到总公司,现在采取这种集中式管理,中间的很多层次都会省去,总部就可以直接了解、掌握分支机构的、末端的很多数据,就可以消除原来非集中管理模式下的灰色地带。所以很多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会遇到阻力,这些阻力通常不是来自于技术上的,而是来自于公司内部。因为这些基层机构不愿意它的信息被公开,或者说透明度那么大,所以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往往公司内部会出现一些政治性的冲突,这实际上也是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信息化运营的第二个常见应用就是分销的管理,现在对于很多行业来讲,制造可能不是问题了,真正重要的经营环节是销售。比如说消费品这个行业,那么制造对于企业来说已经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把这个制造的产品尽快地卖出去,怎样在销售过程中减少销售成本,提高销售效率。我们都知道,消费品行业的整个分销体系都是非常庞大的,整个分销体系产品的控制和管理对于企业的效益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看伊利。我们知道伊利是一个著名的奶制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包括雪糕这样一些产品,它现在在全国的分销体系非常庞大。前些年一直困扰伊利的是如何把这个庞大的分销体系管理和控制起来,特别是雪糕这样一种时令性要求比较强的产品。它原来经常出现一种现象,某一种雪糕在湖南省短缺,但在吉林省积压,这样就造成一种很大资源的浪费,所以伊利一直就试图通过一种信息系统,能够把它全国的分销网络有效地管理起来。后来我们进行合作,我们提供了一种完全基于网络的分销管理系统,可以通过一个信息系统,把它全国所有奶制品的分销体系,进行网络的集中式管理。从末端的商场、超市的订货开始,然后到地区经销商、分公司,到大区营销总部,这些信息的处理完全在网络上进行,那么总部对全国所有商品的生产和配货有了完全有效的控制,基本消除原来出现的这个地方积压,那个地方短缺的现象,整个货品的流通效率提高很多,库存大大减少,这样系统就给整个分销网带来了很大的应用效益。现在可以说伊利全国的分销已经完全建立在一个网络的平台上,完全是一种信息化的运营方式。 那么对于另外一些企业,比如说我们一些电子产品的制造商,一些大的OEM厂商,他关注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他的生产和采购,它和上游的分包商,再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商务上怎样协同。这也是现在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运营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需求。

这就是协同商务的问题。因为随着整个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分工在很多行业已经越来越明确,现在很多产品都不是一个制造商来把他制造完毕,都是通过多级的分包方式。一个制造商它通常会有上游的承包商,再往上还有另外的零部件供应商。这么一层层传递,形成一个所谓的供应链的体系。供应链一旦形成,供应链的环节一旦多了之后,怎么样形成一个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商务协同,也同样要借助信息系统来处理和来实现。实际上在供应链上有一个信息流的,通过这个信息流的处理,订单和库存的处理,形成OEM厂商,上游的承包商和相应的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一个商务协同网络。我们知道,现在对于很多制造企业来讲,单纯地由它所负责这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是不够的,整个供应链体系必须具有效率,具有竞争力,这样才可以真正形成竞争力。我们大家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戴尔的电脑。戴尔电脑如果光是戴尔自己的装配很有效率已经不够了,它一定是跟上游的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有一个有效的商务协同才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它才能够保证戴尔的电脑一周交货。否则他不可能形成今天这样一种生产效率,也不可能形成今天这样一种竞争能力。所以协同商务也成为信息化运营的一个重要应用。 还有一种企业,就是资产和设备很密集的企业,比如说发电厂,石化企业,它管理的重点就是它的资产,就是它这些重型设备的管理,因为这些设备都很昂贵,那么它这些设备的有效利用就成为企业效益的关键,所以信息化运营对于这一类企业,现在有一种管理软件就是资产管理软件,它可以从设备的最早设计开始,从设计到施工工程,到安装交货,到运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全程的资产管理,来充分地发掘资产的有效价值,提高设备和资产的利用价值,减低它的损耗率。我们知道在重型的资产设备管理里面,如果在设备安装运营之后再开始管理,已经为时已晚,所以对于这种资产的管理,一定要从设计开始,从施工开始,很多原始数据都是来自于施工工程阶段。这就必须借助信息系统来收集和整理这些设计施工的原始数据。从而在重大设备投入运营以后,对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控制它的使用,更新和报废,从而提高这些资产设备的利用率。 对于我们当今很多企业来讲,全球化运作已经不是很遥远的事情。在这个过程里,电话系统,原来的电报系统,包括现在的传真系统,为支持全球化的运作实际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今天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全球化运营发挥的作用更大更根本。在现在企业的信息系统里面,有一种新的应用,就是所谓的企业应用集成。这种集成实际上是把企业里边不同企业点的不同应用能够有效地集成。比如说,假如我们是一家全球运作的公司,你们的分销商管理用的是用友分销商管理系统,供应链的管理有可能是ITWO的系统,承包商用的是用友系统,分包商用的是爱富斯的软件,客户管理可能用的是其他系统,这些都没有关系,可以通过一个系统把他们很有效地集成起来,支持企业在全球范围的全球化运作。

第三部分我们来讲一下如何来部署企业的信息化运营?我们知道,企业的信息化运营涉及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很多各方面。那么到底怎样来部署?企业信息化运营的部署一定要和企业基本的价值链,基本的增值链紧密结合。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比如说制造企业,它都有一个基本的增值链和价值链,从客户到分销,从采购到各种资源的分配。不同行业的企业,它整个价值链里面关键的价值环节是不一样的。对于消费品行业,客户和分销系统是最重要的,对于重型设备企业,比如说造船厂,飞机场,最重要的环节当然是采购和制造。比如建筑行业,采购对于它的影响占到百分之

六、七十,也就是原材料的影响是60-70%,那对于它来讲,信息化运营部署的重点一定会在采购环节和它的资源管理环节,包括财务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所有这些价值的环节都是在企业的战略和业务策略的指导下来运行的。对于一个服务行业,比如说金融企业,客户管理肯定是它的关键,还有它的资金管理,就是资源管理,那在部署企业的信息化运营里面,一定要和企业的关键和核心业务结合起来。首先要在他最关键,最核心的业务上部署信息化,这个带给企业的价值最大;当然到了一定时期,企业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环节都可以实现全面信息化。 我们可以大致来看一下不同的企业部署信息化的不同顺序。比如说对于金融、咨询类的企业,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它的资源部分,所以它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优先配置,价值体现就是这些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和监控。对于需求量导入的企业,比如消费品,生活用品企业,最重要的是客户网络和销售网络的管理,那么他们的部署方案首先是分销,整个分销体系,分销自动化,客户管理就是部署的重点。对于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如建筑业,它的信息化主要是物流采购和资源管理这个环节,这就是所谓供应链导入的信息化部署,它的价值体现主要就是控制成本,控制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使它有一个准时和敏捷的生产供应系统。 然而几乎所有的企业,在信息系统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都会对信息化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战略上的管理,怎样应用信息化?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对公司整个资源作规划,然后对整个公司作有效的监控和评价。那么这个时候的解决方案,现在最流行的就是商业智能、决策支持这样一些系统。所以就不同的企业来讲,信息化部署的优先顺序和步骤是不一样的。当然,一个全面信息化的企业,就是企业所有的这些环节最后都会达到相应的信息化的程度。 导入一个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除了在应用上我们应该把握之外,还有一个技术方案选择的问题。就现在来讲,如果要新上一个系统,毫无疑问,我们在技术方案上一定要选择那种完全基于网络应用技术架构的系统,也就是网络应用一定是百分之百的BS结构,就是完全web应用的模式,它一定要基于协同应用技术,因为这种技术是现在通用的一种网络交换标准。只有选择这种技术,才能够应用和实现我们前面所说的集中式管理、网络化分销、供应链的商务协同这样一些关键的应用。这时候如果再去选择 server架构,cs架构,那这个选择从一开始就落后了。

最后我们讲一下信息化运营带给企业的价值。这点实际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做出很好的判断。

企业信息化运营带给企业的价值,我想首先体现在商务的速度上。商务的速度在信息化运营之后能够得到显著的改变,比如说我们客户服务上,原来传统方式要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时间,现在通过呼叫中心的查询,只要几秒钟。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形势的话,原来可能要用很长时间,半天或者一天,现在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这是指在整个集团企业,不仅指集团的某一级。还有我们整个供应链的更新,原来也需要用一天的时间,现在可能就十几分钟,一刻钟就好了。OA之后,文件的传输当然是最明显的了,现在电子邮件的传递是原来的快递不能比的,原来的快递再快也要差不多一天的时间,现在可能只需要几秒钟了。再看生产:原来手工作坊中可能要花几天的时间来作,现在也许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现在一个小时甚至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生产过程。资金的结算时间会更快,实际上现在网络银行系统的资金结算已经不需要一天的时间了,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商务速度的改变和提高是企业信息化运营最直观的一个表现和效果,在今天速度已经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的这个环境下,商务速度的提高实际上也意味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但企业信息化远远不止我们前面列举的那几个应用,他对企业的改变应该讲是全方位的。比如说在客户市场方面,我们原来对于市场策略的研究和决策是基于推测,但现在可以做到基于对数据的精确了解。在客户服务方面,我们原来只是作为厂商或供应商?quot;推式"的服务,那么现在就是一种客户自主的服务,这在金融业早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员工的改变影响也是很大的,在信息化之前,我们的员工要从事大量的价值不是很高的工作,在信息化之后,这些价值不是很高的工作将由系统替代,员工的才智能够更充足地发挥,因为能够集中到更为有价值的工作上去。对业务流程的改变,原来只是低级的小规模的,现在能够做到十倍、数十倍的改变。当然信息的处理也由原来滞后的处理变为及时的处理。在集中式的财务系统下,我们要了解分支机构最末端的财务收支数据,我们可以随时在网上查看,作为主管还可以在移动办公地点随时查看,这在原来是不可想象的---原来要到月末一级级报上来才可能看到。管理模式也由此发生改变,由原来这样一种分散的管理模式变成集中的管理。当然所有的改变最后围绕着一个最终目的,那就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运营实际上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企业的形态,或者说改变一个企业的竞争位置。我们知道,在企业信息化运营程度比较低的传统企业里面,我们的实体资本很多集中在制造环节,制造的设备、各种存货、原材料,但是在现在信息化运营程度很高的情况下,很多制造环节都外包出去了,所以这一块的比例是很低的;流动资本的占用也很低;人力资本由以产品为中心转成以客户为中心,因为产品的很多处理是由系统去完成的,人力关心的重点变成了对客户的关心;销售模式也从这种"公司推"的模式变成"客户拉"的模式,也就是品牌企业的模式。总体可以看到,一个信息化程度很高的企业会促使一个企业从这种传统的结构和运营模式转向一种现代的品牌企业运营模式,品牌企业实际上在实际资本上的投入和占压是最小的,它的这种整个网络和无形资产的资源是最丰富的。当然要支持一个品牌企业一定要有很广泛的合作伙伴,上下游的厂商,你要使这些上下游的厂商很有效地协同起来,就必须借助信息系统实现这种协同式的商务。

我们可以同时推进企业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可以先信息化再全球化,可以先全球化再信息化,最后形成一个优势企业。实际上这样一个变化的速度的快慢,就是一个企业从弱势企业变成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程度很高的优势企业,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快慢,迁移的结果实际上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竞争力。

问: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用友软件最初是主营财务软件的。当时财务部对这个行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当时这个产品的开发、销售、设计、各方面的管理相对来说都比较容易。但ERP是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管理方式、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即使在同一行业也有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需求和管理模式。我想问,用友是如何从财务软件调整到的?是不是靠增加人力资源?

答:这个问题确实也是我们公司在现阶段发展之中所面对的,而且也是经营上比较重大的一个课题。

在财务软件阶段,特别是在前期的中低端财务软件包阶段,产品研发方式比起现在要简单的多。现在公司的主导业务已经从财务软件转向ERP软件或全面的企业应用软件。在转向应用软件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光感受到产品的范围更广了,客户的要求也确实更复杂了;而且不光产品适应的范围要广,产品的形态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原来我们是软件包的产品,现在我们需要的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我们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是软件包产品的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现在我们不光卖产品,我们还卖解决方案。同时我们的专业服务,像咨询和项目实施对整个业务的经营变得越来越重要。针对这样一个要求,最近这三年我们一直在推行一个新的业务策略,内部叫全面升级策略。我们的产品是从财务软件往全面管理软件扩张,我们的经营方式从产品经营转向服务经营的模式,我们所提供的产品也从原来单一的软件包产品转向解决方案和产品相结合。在产品和技术策略上我们走的是这样一个方式,来满足你刚才讲到的不同的行业客户对软件的不同要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我们的水平产品,我们大量的产品还是以水平产品为主,就是以标准产品为主,但是我们要增加这些水平产品的弹性,就是它的很多可配置的参数,使得我们这些水平产品对各种不同的行业适应的灵活性加大。第二个层次就是行业解决方案。比如说我们针对银行业、证券业、烟草业,我们有专门的行业解决方案,即便是财务的管理我们也有专门的解决方案。第三层次,我们提供一种客户化的开发工具。我们有标准产品加上行业解决方案,可能还不能解决某个客户更具体的一些要求,我们就通过第三层--客户化的开发环境。客户,还有我们的服务单位运用这个开发环境可以在标准和行业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为客户开发出更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问:用友的问题可能也是中国的ERP问题。中国的顾客可能会要求很多,更要求个性化的服务,当大量国企提出这种要求的时候您是怎么跟他们沟通的,这种二次开发的产品,产品开发的比例大概是怎么样的?

答:这实际上要区分我们的客户对象,因为中型和中小型的客户一般来讲对个性化的要求相对会低一点,比如说10%左右,标准的产品和行业方案的产品大体上可以满足它的要求。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来讲,客户化的比例就会更高一点,这一般控制在30%左右。

问:第一,您怎样看待中国软件的全球化问题?比如说在美国占领一个市场,在欧洲占领一个市场,切入口应该如何?现在有几个模式,比如说在印度要通过一些认证,比如CMMA;在欧美基本是产品化,在中国你觉得哪一种路比较好一点?第二,现在软件有一种趋势,自由软件和构建化的趋势,这个趋势对于中国软件的全球化有些什么影响?

答: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中国整个软件业发展的策略。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中国要走的模式是一种双市场的策略,也就是说我们要面向国内的内需市场,同时也要面向国际市场。

在全球软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实有各种不同的模式;不同国家的软件业模式是不一样的。最成功的国家是美国,它的模式是内需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同时发展,而且它的产业模式是以产品、以标准为主的模式。全球第二大的软件国家应该是日本,日本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完全面向内需市场,几乎没有出口,只有随着它的设备出口的东西,它不是产品型的模式,完全是项目定制开发的模式,是服务的模式。另外一个成功的模式,是印度模式,也是我们谈论最多的,大家觉得中国企业应该去学的,它是完全的国际市场,它的产品和服务方式实际上是外包开发的方式,应该讲是属于服务的方式。另外还有几个在软件业上很成功的国家,比如说爱尔兰,爱尔兰其实跟印度的模式比较接近,但是它加了一个转口贸易,很多国家卖到欧洲和卖到非洲的软件通过爱尔兰的低税在那里转口,所以它的软件贸易规模是比较大的。还有一个方式就是以色列的模式,以色列的模式基本上是以中间件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为主的方式,它其实也是很成功的。另外一个就是菲律宾,菲律宾其实也可以归到大的软件产业里面来,它实际上是以数据的录入服务为主的面向国际市场的一种模式,比如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国家人力成本很高,大量的数据录入通过网络传输到那边,它做录入服务,这也是一个模式。

就中国来讲,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并举的方式。我们国家的软件工业前期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我们在软件出口上的规模比例不是很大,这就是你刚才讲的国内软件业可能更多的是在中国市场怎么应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但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国内的软件业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就是针对海外市场的外包开发,也是印度模式的发展,从前年开始增长的速度在逐渐加快,我估计五年之后会达到相当的规模。我想中国软件业的全球化应该是两个方面,针对国内市场产品型的公司,比如说用友,我们提升我们在产品和经营上的国际竞争能力,在中国本土市场能够和国际厂商形成竞争力。另外是和这些做软件出口的公司去按照印度的模式打国际市场,这块我们认为也会很有前景。

问:刚才你在讲座的开始和结尾都谈到了全球化的问题,实际上对于中国的很多企业来说,全球化道路并不是非常通畅的,我相信用友在这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根据不久前的一个报道,用友也聘请了一个美籍华人来担任用友的总裁,我想这也是出于国际化或者全球化的考虑。能否谈谈用友公司内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上的全球化方案?

答:全球化的问题对当今全世界的企业来讲都是没有选择的,是必须面对,必须适应的。事实上在我们眼前有很多全球化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走到任何一个小杂货店、一个卖香烟的摊上都可以看到,他卖的东西特别是前几年卖的香烟可能一半甚至一半以上都是国际品牌的东西。我个人理解,国际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实际上是代表现代经济的一种运作方式。

对用友来讲既然没得选择,我们就得作一个决策,我们在国际化上实际上是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怎么样在中国市场形成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在中国市场形成我们跟国际厂商比较的竞争优势;第二步就是怎样走到海外市场。但是现阶段,或者是相当长的时间,我们还处于第一阶段。因为我们在中国卖ERP软件,卖管理软件,我们在高端市场碰到的对手已经不是国内的厂商,我们碰到的对手都是像SAP、Oracle这样一些公司,如果你在美国或者欧洲卖ERP软件碰到的也就是这些公司,也就是说现在中国市场已经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在中国市场形成国际竞争能力。在中国市场,尽管我们要和这些国际厂商竞争,我们作为本土厂商也有我们的优势,比如说我们的服务网络优势,我们产品本地化的优势,这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讲可能是更合理的一个选择。在中国市场形成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也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我们的产品技术研发,涉及到营销服务体系,涉及到我们的管理团队,所以包括我们最近从海外聘请在国际大型软件公司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主管到我们公司担任我们现任的总裁,实际上也是我们公司整个国际化策略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因为我们现在竞争对手就是这些国际大公司,所以我们就需要很懂得这些国际大公司怎么运作的这样一些高级主管来领导我们公司的运营。当然国际化远不止管理团队的国际化,还有很多的方面。

问:您刚才提到几个行业,烟草、证券、银行、电信,据我了解,这些行业也是其他的类似ERP厂商包括金碟,还有一些其他专业行业的ERP供应商比较针对的一个行业,您认为用友软件在这个行业的竞争中有哪些优势?

答:为什么众多的厂商都会选择这样一些行业,实际上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因为这些行业在IT上的投资是最大的,在全球实际上也是这些行业在IT在软件上的消费比重最大。我们的水平产品、我们的基本产品是像财务、ERP、CRM这样一些比较偏后台的应用系统,我们一般不会涉足这些行业的前端业务,比如说证券业的交易软件我们现在不会去做,银行业的柜台软件我们不会去做,但是我们会做这些行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它的客户管理系统。另外因为这些行业的特性也比较明显,所以它的财务系统也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也好,我们不能够仅仅拿一个标准的通用的财务系统和CRM系统来适应它,所以我们要在标准通用之上针对这些行业的特性要求,比如说证券行业的财务管理解决方案。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指在这些标准应用的后台管理软件基础上,针对这些行业所开发的一些处理和管理应用功能。

我们的竞争优势就是在这样一些标准的后台管理系统上有多年的积累,另外我们在这个领域也有广泛的客户群基础。跟这个领域同行的厂商比较,用友还有一个竞争优势,在综合实力方面目前我们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比如说我们的研发投入、研发力量,目前在同行里面这个是最强大的。

问:我在用友软件上市的第一天就买入了用友股票,很幸运的是我没有在100元的高价买入,很不幸的是我现在损失惨重,所以我不得不来中欧读书。所以我的问题是,用友要多久才能够弥补小股东的损失,并够小股东带来回报?

答:首先感谢你在用友上市的当天就购买了用友软件,我想这也是对用友软件的一种信任和支持。至于说时间表,我想作为公司的管理层,我们会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把公司的基本业绩做好,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对于上市后的用友,我们管理层一直有一个坚定的理念和信念,那就是要通过公司基本业务的成长,通过公司业绩的成长,来回报我们的投资者,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这个。

问:用友是卖ERP软件的,ERP软件在用友本身应用到什么程度了,对用友的竞争力有什么影响?

答:我们公司发展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财务软件阶段,在财务软件发展阶段,我们从最早的版本,我们自己的财务就一直应用自己的财务系统,后面也一直跟着升级。当我们的主导产品和业务转到ERP阶段的时候,我们现在公司内部的应用除了财务系统以外,我们的客户管理、我们产品的整个订货和库存系统,现在用的都是公司自己的产品。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制造型企业,所以我们不需要上制造系统。目前我们应用比较多的,除了财务之外,是客户关系管理,整个软件物品的管理,销售订单的处理,以及库存的管理。

问:现在的宣传给大家带来这样一种印象,好象所有的企业一ERP就赢,似乎只要大家实施ERP就会带来巨大的改变,带来极大的收益和竞争力的提升等等。但实际上包括SAP、ORACLE在早期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那在ERP应用方面的成功率到底有多少?再一个是在实施过程中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来自于供应商技术上的不足还是来自于客户方面的问题?

答:我想说的就是ERP一定不是万能的,但是ERP对于企业来讲一定是有价值的。实际上ERP应用之后价值怎么样形成和发挥取决于很多因素,首先取决于你所选择的ERP系统和企业核心业务的结合程度,还有就是在什么样的基础和时机导入ERP系统,这也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个因素,因为ERP的导入、实施和运行,不是纯粹单一的技术应用,不像我们配置一个程控电话系统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管理系统,所以它一定是涉及到企业业务和管理模式的一些必要的调整,也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流程和策略上的配合,包括人员基础以及管理基础的建立,这些因素其实对ERP系统的应用成功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的。

确实ERP系统在导入之后有成功也有失败的例子,而且可以讲成功和失败的情况和理由都不太一样,状况差别也是很大的。有的可能是因为选择的系统不适合这个企业;有的系统选择对了,但是企业自身在管理和业务上的基础没有做好准备;有的可能是准备工作做好了,但是在内部推进的力度不够,比如内部一些抵制;还有的因为ERP厂商的专业能力不够,在实施上没有达到客户的要求;也有ERP产品本身的问题。就用友来讲,我们财务软件推广了这么多年,成功率一直是很高的,在ERP阶段,目前我们推广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有大量的客户现在还处于实施过程之中。如果从我们现在已经实施完成的客户来看,目前阶段我们反馈的成功率还是比较高,但是我想现在还不是能够下结论的时候,可能两到三年后对我们系统的成功率再下结论比较合适。

问:去年上半年用友软件以588的吉祥代码成功的登陆了中国的A股市场,并在当天创下了100元的天价和您个人资产的两个神话。非常有意思的是,几乎在同时,当时用友主要的竞争对手金碟软件也是选择了上市,不过它选择的是在香港的创业板,而最后的融资结果可能金碟融到的资金只有用友的零头。到今天,人们也明显地感觉到两家公司的发展势头尤其在公司的财务状况方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别。我想请教一下,您对不同的融资行为,对这两家老竞争对手在短期以及长期经营方面的影响怎么评价?

答:我记得有一个经济学家讲,现代经济是现代科技和现代金融的结合。我认为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当今经济确实具有这样一个特点。用友从1988年创立以后一直从事软件科技业务,以后的业务发展策略仍然会继续集中在软件行业,我们不会多元化的经营。但是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一定要跟金融要素有一个很好的整合,感受到产业发展和金融要素的整合对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刚才你讲到,我们和另外一家竞争性的公司当时在上市地点上因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结果,我想实际上这个结果的差异不仅仅是上市地点的不一样。用友之所以选择在国内上市,是因为我们具备能够在国内主板市场独立上市的条件,大家都知道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有比较高的门槛。从这样一个结果看,当然会影响到公司未来整体的发展,因为资本的实力不一样,我们投入到研发、可以投入到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到销售网、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上的力度会不一样,所以我想我们这样一个上市和筹资的结构一定会对用友未来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同时我也认为这只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它的全部,实际上国内和国际上也有很多的公司,它的上市或者融资很成功,但是最后经营却失败的例子。因为实际上一个企业经营要成功的话决定因素比较多,首次上市和融资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你全部的成功,也并不能代表你以后永远能够全方位成功,所以我们在整个公司的经营上除了很重视财务和金融的运作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建设放到首位,比如说我们的研发能力建设,专业服务体系能力的建设,我们认为这个会在更大程度影响公司未来发展。

问:我们知道用友从原来的财务软件产品转向现在的ERP,实际上也就是从它的标准产品销售转向了客户定制为主,是否可以介绍一下面对简单复制这样获取营业利润规模的状况转向现在的客户定制,研发增加的状况,用友如何保证赢利规模不下降,或者继续增长来回报股东?第二,在企业内部的转型上用友采取了一些什么样的措施?

答:这确实是我们在公司经营上现在面对的一个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事实上用友从财务软件转向ERP业务之后,我们的经营方式也不完全是从原来销售软件包的产品变成定制型的业务。现在我们的ERP分两条产品线,一条是针对中低端市场的,我们叫U8,另外一条是针对高端市场的NCC。在U8这条产品线上,实际上我们的产品和交付的方式仍然是以标准产品为主,还是建立在一种规模交付方式下的,并不是走客户定制的模式,因为走客户定制针对中低端的客户上来讲,它在成本上也承受不起,也没有必要。在NCC产品线上客户化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在这个方面我们现在通过前面介绍的那种新的产品构造方式,就是标准产品行业解决方案,加上客户化开发平台,这样一个方式实现有限规模的交换。当然它不能像我们的中低端产品一样,做到大规模交货,而且在这个产品线上我们会特别注重行业的特性,注重行业解决方案。但其实在这个产品线上我们也不完全是定制模式,因为定制模式现在在全球,只有日本采用得比较多,而且从这么多年实践下来的结果看,日本模式并不是成功的模式,包括SAP软件、ORACLE软件,即便是这样一些大型软件也是以标准产品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客户化,所以在高端产品上我们走的是这样一个方式。我们还是会继续保持规模交付的这样一个方式,但是在这种方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应的客户化比例和程度。 问:我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的问题。第一,我原单位的母公司是一个美国公司,因为它在美国本土用的是SAP软件,所以它让中国的子公司也用SAP软件。第二,前一段时间,中石化这个典型的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国白色家电的制造大王海尔,都选择了SAP的产品。所以如果不吸引这些大客户的话,用友永远不可能成为ERP的巨头。因为一个客户如果选择了ERP软件,在十年二十年之内都会用这一家产品,它不会轻易地更改用另一家的产品,因为成本太高了。那我想知道,用友准备如何吸引这些大客户,哪怕是本土的大客户。或者您认为用友和SAP、ORACLE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是产品质量还是咨询水平?

答:在业务上确实就像你说的,中国现在一些大型企业这几年也陆续引入国际ERP系统,像SAP、ORACLE,国际上这些厂商确实也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竞争的力度。目前我们的策略是在具体目标市场定位上还是有一定的区隔,我们现在的市场主要是以中端和高端里面的低端为主,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策略是绕开顶端,但在顶端的市场里面我们也会去做一定的开拓,但这主要是做里面的一些专业的应用系统,不一定是全套的系统。比如说海尔的系统里也有我们的应用,也不完全是SAP,这是我们在市场策略上跟他们有所区隔。

说到跟国际上这些大型的ERP厂商的差距。我觉得差距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产品的应用深度方面,因为他们积累了十几二十几年,在应用的深度上,确实是比目前国内的厂商要做的更深更好。另外一个是在这个领域的经营经验方面,比如说和国际伙伴的合作,与咨询机构的合作上,我觉得他们做的很成功,这是我们很需要跟他们学习的。同时也要看到,跟这些国际厂商竞争并不是没有我们的优势,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在技术架构上,其实我们在国内的厂商中是发展比较晚的,但我们在技术架构上反倒有另外的优势,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我们可以选择更新的技术来构造我们的ERP系统。比如说像我们现在所做的NCC系统、分销系统,我们采用的技术架构以及技术平台在国际上也是属于领先的,属于先进的。同时我们也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会逐步成为全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我们会占据另外一个优势,我们离制造业的最终客户最近,我们作为一个本土厂商,我们跟中国也就是未来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众多客户合作,我们在应用上也会不断的成熟起来。其实SAP当年创立的时候也并不是很大,也就是4个工程师起步的,在它之前也有比它大得多的成功得多的管理软件公司,比如说当时IBM的系统,后面的DMAB的系统,当时比SAP都要强大的多,SAP也是那个时代的后起之秀,我想中国的ERP也同样有这样的机会。 问:请问一下你们公司现在的产品结构是什么?比如说财务软件占多少,ERP占多少,还有其他产品没有?这些产品的目标客户是谁?比如说你现在说绕开高端客户,针对中端,你的目标客户是哪些?

答:我们去年财务软件占的比重比ERP比重要大,去年差不多是6:4,今年会倒过来,今年ERP的销售总量上会超过财务软件的销售,具体数字要到年底再看最新的数字。

从目标客户群来看,刚才我讲了我们绕开的是顶端客户,但是高端客户我们并不完全绕过,我们其实也有很多高端的客户,我们是高端和中端客户为主,中端的客户占的比例会稍微大一点,数量上肯定是更大,我们现在就是高端的和中端的客户,高端里面绕开顶端的客户,是我们的目标客户群。

问:我记得ORACLE总裁给斯坦福大学MBA演讲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像我这样聪明的人是不用学MBA的,不过你们这些MBA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我的雇员。王总,你的年龄跟我们差不多,但是已经这么成功了,你是不是有相同的话要对我们说?

答:我不敢说这样的话,因为没机会学MBA,我有的时候也想过,什么时候静下来用一两年的时间读书,对我来说也是很好的,但是现在看来可能机会不会太多。

问:王总,你好!今年3月您曾经提出,准备在三到五年内赶超印度软件,请问您有什么具体的步骤来支撑这个目标?

答:我是说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软件业可能会超过印度软件业的整体规模。我的理由是两个,一个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内需市场,中国整个社会信息化进度加快之后会把内需的软件市场拉动的比较快,所以在这一块我们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产业规模。另外就是前面我说到的,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一些软件出口企业现在发展很快,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也会越来越大。具有这两个因素,五年左右的时间是完全有可能超过印度的。

第二篇:中欧紧固件

中欧紧固件反倾销大战

日前中国商务部发布终裁公告,决定自6月29日起,对来自欧盟的进口碳钢紧固件征收6.1%至26.0%不等的反倾销税,期限为5年。这意味着, 从2008年12月国内紧固件企业递交反倾销申请书,到向调查机关递交调查问卷、参加抽样调查,以及意见陈述,历时一年半的中欧紧固件反倾销大战终于尘埃落定。

频遭反倾销大棒

碳钢紧固件有着“工业之米”之誉,俗称螺丝螺母,是机械基础零件,大到航天飞机、汽车和机械设备,小到桌椅板凳,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该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的战略性产业。此前全球紧固件需求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由于亚洲地区的制造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且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全球紧固件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北美、欧洲在向亚洲出口高端紧固件的同时,正将高档紧固件生产向亚洲地区转移。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国,近几年正处于快速发展,正在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国内该产品生产和贸易企业近1万家,贡献了100多万人的就业率。正当中国紧固件行业处于快速发展之际,似乎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狙击的目标,频频遭遇国外反倾销大棒,近来更是愈演愈烈。

翻开紧固件在国际贸易中的争端历史发现,早在2007年11月9日,我国就遭受了来自欧盟对我紧固件的反倾销大棒。2008年11月,中国紧固件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欧盟,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因此每年损失4亿欧元外汇收入、丧失80万个就业岗位。2009年1月31日,欧盟对我采取紧固件的反倾销措施,征收最高为87%的正式反倾销税。同年3月26日,美裁定我国紧固件倾销幅度为55.16%-206%。12月3日,欧盟委员会以14国赞成、12国反对、1国弃权的微弱优势通过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钢铁紧固件征收5年最高达87%的正式反倾销税,成为欧盟针对中国的最大反倾销案之一。

这一打击重大。2008年,我国出口紧固件数量为270万吨,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到了2009年,受欧盟87%的惩罚性关税的影响,使得国内的紧固件有近90万吨的数量无法出口,造成全行业出口同比下降了43%,紧固件行业内的设备使用率也从之前的84%一度下降到70%左右。再加上国外厂商不惜以倾销等不正当手段加紧抢占中国国内市场,国内紧固件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行业目前有1/3的企业已经关门、1/3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致使我国紧固件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中方反击露锋芒

此次反倾销制裁并不是单方面的举措,而是我国争夺紧固件国际市场的一次交锋。“各国在全球贸易中相互制约很正常,我国首次对外发起的紧固件产品反倾销案的裁决,显示了争夺话语权的勇气。”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副研究员闵森解释说。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次反倾销体现了中国紧固件产业为争取自己应有权利的一场胜仗。是我国首次对外发起的紧固件产品反倾销案,同时也是中国紧固件企业第一次选择主动出击,向国外贸易保护开火,此案终裁对中国紧固件产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恢复公平的贸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近期我国外贸频频遭遇国外反倾销大棒之时,紧固件能率先奋起反抗确有示范效应。有利于为企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使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提高中国紧固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浙江省紧固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徐德仁也表示:“目前,欧盟进口产品主要是附加值比较高的非标类产品,很多国内企业生产不了,征收反倾销税后,虽然进口商采购成本压力增大,但也大大鼓舞了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信心。其实,这为我们国内紧固件企业迎来升级契机。”

对欧盟进口紧固件征收6.1%-26%反倾销税的裁决,相关企业却表示出失望,而企业不大满意的根源是因为欧盟自去年对我相关产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中,征收77%-85%的正式反倾销税。而美对我国紧固件征收的反倾销税中,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206%,三项对比来看,我国对欧进口紧固件征收的反倾销税率显得“力度不够”。

对此,企业人士认为;国外整体贸易保护主义较为强烈,贸易救济由来已久,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反映到税收条款上就出现力度较大的情况,加之双方征收反倾销税对应的商品品种、构造等不同,所以造成了欧盟对我征收的最低反倾销税都快接近我国对其征收最高税的3倍现象。

反倾销税制裁力度对于国内紧固件企业受惠是稍小了点,但长远会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同时可加紧相关行业加速优化组合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尽管此次中国紧固件首轮反倾销被指力度不足,但敢于争夺话语权仍然给国内企业带来一丝光明。

中外角力仍继续

面对国外以“倾销”为由对中国进行的“十面埋伏”,此次反倾销的成功可算是我国进行的一次反伏击。但中外角力仍在继续,继欧盟之后,墨西哥、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南非、哥伦比亚、土耳其等国相继对中国紧固件做出反倾销仲裁或调查。中国紧固件行业和海外之间的博弈渐趋白热化。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反倾销,中国紧固件企业应该怎么做呢?

本案初裁后中国紧固件行业发展很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订单回升,特别是为汽车、电子电器及工程机械配套的高强度紧固件和异型件需求增加;二是企业投入增长;三是国内部分汽车制造厂将采购转向国内,为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人们注意到,国内一些紧固件进口企业纷纷转变策略以谋求发展,中国紧固件产业将在倾销与反倾销的“磨练”中继续前行。中国作为全球紧固件第一出口大国,未来反倾销可能成为行业的常态,现在所能做的是尽可能降低出口集中度,提升自我,减少风险。某紧固件企业负责人表示:“好在国内市场潜力无限,内需越来越成为我们发展的支撑力量。”

据了解,不少紧固件企业今后几年将大力发展内销,力求通过国内市场的拉动,转移海外出口的压力,同时力图使产品向高端发展、客户向终端发展、经营向两端发展,力求以物流中心为依托,打造成几家中国紧固件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不难看出,欧盟反倾销后,国内紧固件企业都在有意识地减少对欧盟的出口比例,此外,还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以及新兴市场。长远来看,困境之下的中国紧固件行业内部结构亟需调整。

中国紧固件企业要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三大路径可走:一是走高端路线,发展替代进口。08年中国出口44亿美元,出口总量270万吨;进口21亿美元,进口总量20万吨,发展进口替代的机遇很大;二是实行生产性服务,实行生产性服务其实也是配合中国工业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紧固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如果技术含量不高的现状仍得不到改变,今后遇到的贸易摩擦可能还将加剧。因此,国内企业今后必须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把中国的成本优势转为创新优势。

中欧紧固件贸易争端胜诉带来的思考

从此次紧固件争端的解决,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企业已逐渐由“应诉方”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上诉方”的“主动角色”;从熟悉和学习WTO有关规则转向利用这些规则维护自身权益。

历时30个月的中欧紧固件贸易争端中,中国最终利用世贸规则取得胜诉。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7月15日发布报告,认定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碳钢紧固件实施的反倾销措施违反了世贸规则。

这是1979年欧盟对我开启反倾销调查和中国入世以来WTO起诉欧盟第一案的胜诉,其解决贸易摩擦争端的方式也值得许多饱受贸易摩擦的国内产业和企业所借鉴。

此案的裁决意味着WTO对欧盟的现行贸易制度存在的不公平,有悖于世贸规则原则条款提出了严肃批评,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在报告中认定该法律规定违反世贸规则,使欧洲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某些规定的立法基础不复存在,这将有利于改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

在世界整体经济复苏持续缓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的今天,中国作为国际贸易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国,不可避免地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反对滥用反倾销规则以及贸易保护主义仍任重道远。中方行业和企业在今后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具体事件处理中,应该更加善于运用世贸组织等国际平台来解决争端,维护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

入世10年来,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快速增多,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至今的几年间,各国经济复苏进程进一步分化,发达国家经常任意针对世贸发展中成员滥用反倾销法规、制定不切合实际的环境标准等“绿色壁垒”等来实施对国外产品的限制。中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国,针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事件越来越多。机电产业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产业,深受其困。

也正是在这10年历程中,中国认真履行开放市场和调整完善法规等方面的承诺,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阶段,我国各产业和企业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并熟悉着世贸组织相关规则。

中欧紧固件的胜诉 值得五金业界借鉴

从此次紧固件争端的解决,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企业已逐渐由“应诉方”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上诉方”的“主动角色”;从熟悉和学习WTO有关规则转向利用这些规则维护自身权益。

历时30个月的中欧紧固件贸易争端中,中国最终利用世贸规则取得胜诉。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7月15日发布报告,认定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碳钢紧固件实施的反倾销措施违反了世贸规则。

这是1979年欧盟对我开启反倾销调查和中国入世以来WTO起诉欧盟第一案的胜诉,其解决贸易摩擦争端的方式也值得许多饱受贸易摩擦的国内产业和企业所借鉴。

此案的裁决意味着WTO对欧盟的现行贸易制度存在的不公平,有悖于世贸规则原则条款提出了严肃批评,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在报告中认定该法律规定违反世贸规则,使欧洲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某些规定的立法基础不复存在,这将有利于改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

在世界整体经济复苏持续缓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的今天,中国作为国际贸易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国,不可避免地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反对滥用反倾销规则以及贸易保护主义仍任重道远。中方行业和企业在今后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具体事件处理中,应该更加善于运用世贸组织等国际平台来解决争端,维护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

入世10年来,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快速增多,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至今的几年间,各国经济复苏进程进一步分化,发达国家经常任意针对世贸发展中成员滥用反倾销法规、制定不切合实际的环境标准等“绿色壁垒”等来实施对国外产品的限制。中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国,针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事件越来越多。机电产业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产业,深受其困。

也正是在这10年历程中,中国认真履行开放市场和调整完善法规等方面的承诺,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阶段,我国各产业和企业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并熟悉着世贸组织相关规则。

中欧紧固件贸易争端 中国胜诉

中欧紧固件贸易争端 中国胜诉

世贸终裁 欧盟紧固件反倾销措施违规 我商务部称胜诉意义重大

本报讯(记者尹晓琳 林晨音)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日前发布报告,最终裁定中国在与欧盟关于紧固件的贸易争端中胜诉。

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对裁决表示欢迎,并称此案中方胜诉具有重大意义,将有助于改善中国企业在包括欧盟在内的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也将增强世贸成员对世贸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

“这不仅是中国产业的胜利,也是世贸组织规则的胜利。”这位负责人称。

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在15日发布的裁决报告中认定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第9(5)条关于单独税率的法律规定违反世贸规则。

同时,上诉机构推翻专家组的部分裁决,支持中方的立场,裁定欧盟针对中国螺丝、螺母、螺栓等碳钢紧固件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在国内产业认定、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的公平比较等方面也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

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表示,欧盟是世界上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之一,其《反倾销基本条例》第9(5)条关于单独税率的法律规定长期使中国企业遭受不公平待遇。

他说,中方希望欧方尽快取消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立法和歧视性反倾销措施,公平对待中国出口企业,切实维护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

背景新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螺丝、螺母和螺栓等碳钢紧固件生产国,欧盟是这些产品的主要市场。

2009年1月,欧盟决定对中国碳钢紧固件产品征收26.5%至85%的反倾销税。同年7月31日,中国将欧盟有关立法及反倾销措施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此案成为中国在世贸组织起诉欧盟的第一案。

2010年12月3日,世贸组织专家组发布裁决报告,支持中国在单独税率问题上的全部主张及紧固件反倾销措施方面的部分主张。2011年3月25日,欧方提出上诉。3月30日,中方就未获专家组支持的问题另行提出上诉。

WTO终裁中欧紧固件贸易争端 中国胜诉意义重大

2011年07月20日 13: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

中国经济网日内瓦7月20日讯(记者赵剑英)7月15日,世界贸易组织(WTO)贸易争端机制的上诉机构在其日内瓦总部发布报告,认定欧盟为限制中国碳钢紧固件进入欧洲市场所采取的措施“证据不足”,并指出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第9款第5条关于单独税率的法律规定违反世贸规则,所以最终裁定中国与欧盟关于紧固件的贸易争端中国胜诉。此间,常驻世贸总部的贸易外交官们纷纷表示,中欧贸易争端WTO最终裁定中方胜诉这不仅是中国产业的胜利,也是WTO主要贸易规则在公平、公正原则下获得重新规范的一次胜利,这必将增强世贸成员对WTO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

碳钢紧固件反倾销案历时30个月。中欧关于紧固件的贸易争端源于2009年1月,当时欧盟认为从中国进口大量碳钢紧固件冲击了本地同类产品的正常生产,危及生产者利益与产业生存,而遭受冲击的欧盟产业规模已“占显著比重”(即超过欧盟内部碳钢紧固件生产者总数的27%)。据此,欧盟决定发起向中国出口欧盟的碳钢紧固件征收26.5%至85%的高额反倾销关税。同年7月31日,中国将欧盟违背WTO贸易法规的有关立法及反倾销措施诉诸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旨在通过WTO贸易争端机制寻求解决方法。此案也成为中国在世贸组织起诉欧盟的第一案。

2010年12月3日,世贸组织专家组发布裁决报告,支持中国在单独税率问题上的全部主张及紧固件反倾销措施方面的部分主张。WTO贸易争端机构就认定欧盟征收高额关税不仅不合理,而且有悖于世贸规则,但欧盟对于世贸组织的认定表示不服并提于2011年3月25日对WTO的裁决提出上诉;3月30日,中方就未获专家组支持的余下问题也另行提出上诉。2011年7月15日WTO最新公布的裁决报告是世贸组织贸易争端机制所属上诉机构就上述案件发布的最终裁定结果。

据悉,中国是世界上生产用于建筑与汽车工业等的螺丝、螺母及螺栓等碳钢紧固件的最主要国家,而欧盟则是这些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世贸组织的最终裁定对中国企业的对外贸易意义重大。不仅因为这是中国在WTO起诉欧盟的第一案,更重要的在于此案的裁决意味着WTO对欧盟的现行贸易制度存在的不公平,有悖于世贸规则原则条款提出了严肃批评,并迫使欧盟对那些针对新兴市场有失公正、且带有歧视性的反倾销条例必须作彻底修改,这将有利于改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这也是中国迄今在WTO获得最大的法律胜诉案件。

欧美是发起涉华反倾销案的最主要国家。自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加工企业与自主出口产品逐年增多。然而发达国家近年借以围绕汇率、公共部门合同、中国市场对西方企业准入和“倾销”指控等问题,不断向中国挑起事端制造麻烦。欧盟和美国曾大量运用WTO准许成员国对倾销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规则,常常把矛头指向政府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据WTO内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共发起58起对美出口的贸易案件,其中有19起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的企业,其中涉华企业占美方调查总数的1/3。今年美国贸委发起的337起案例调查中涉华案件总数创下历史新高。欧盟是世界上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之一,其《反倾销基本条例》第9款第5条关于单独税率的法律规定,使得中国企业长期来遭受很不公平的待遇。这次欧盟强加于中国碳钢紧固件出口企业头上的所谓“倾销”罪名,并课以高额反倾销关税的最根本出发点是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反倾销为何总针对发展中成员?在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世界整体经济复苏持续缓慢的今天,发达成员经常任意动用针对世贸发展中成员出口商品的歧视性贸易措施,其中高关税、低配额、滥用反倾销法规、制定不切合实际的环境标准,以所谓“绿色壁垒”等来实施对国外产品的限制,这些限制市场准入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还在继续迅速蔓延。另一方面,发达成员为了本国或某个政治小集团的私利,不顾广大发展中成员的利益,长期以私利对抗公利,将已被扭曲的国际贸易关系继续扭曲。就像《多哈回合谈判》自2001年启动至今已近10年的马拉松式谈判,但在农业、关税、纺织品、非农产品的准入、非关税壁垒等诸多议题的谈判均未能按原定时间表完成。由于现行世贸体制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现象,众多游戏规则显然对发达成员有利,对发展中成员不利,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发展中成员的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使得绝大部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长期遭受侵犯。历时30个月的中欧紧固件贸易争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WTO的仲裁虽然中方获得全胜,但是留给大家的思考且是十分深刻的。

常驻日内瓦WTO的绝大多数发展中成员认为,占世界贸易组织现有153个成员三分之二以上的是发展中成员,他们为推动世贸多边体制的发展已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现行世贸体系中仍然有众多贸易游戏规则不利于发展中成员,所以正像此间大多数贸易界人士所呼吁的那样,由发达成员一统天下的世界贸易格局必须打破,鼓励发展中成员团结起来表达共同的呼声,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日前在此间强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贸易原则基础上的世界贸易组织将会给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带来5200-6000亿美元的额外收益,并在2015年前使得1.55亿人口脱贫。因此,拉米呼吁世贸组织全体成员为在全球消除贫困,建立与规范世贸组织公平、公正的贸易原则作共同努力。

第三篇:中欧电器有限公司简介

中欧电器有限公司,设有上海产品生产基地和浙江黄岩模具研发中心,总部坐落于上海市枫泾工业园区。

中欧电器有限公司是拥有集模具和家电设计研发、制造、经营于一体的综合型高新技术企业;短短几年时间内,公司自创品牌,依靠品质立身与技术创新,迅速成为家用电器行业的领先黑马,“专业可靠、独具匠心”,公司的产品种类逐渐丰富,每一个产品都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2012年再创中欧品牌成立中欧电器有限公司为新的发展契机,抓住良好的机遇,携手全体员工一起开创高科技家用电器新纪元!

1993年成立的黄岩兰华塑料模具厂是中欧电器的模具生产加工基地,先后为青岛海尔、山东小鸭、天津新宝洋、松下电器等知名家电企业加工生产模具,拥有国际领先的CAD/CAM技术,以及进口数控龙门铣、立式加工中心、数控电火花线切割等一系列模具加工设备,为公司新品开发和产品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先进的注塑设备和完善的塑件加工技术,是中欧电器产品高品质的有力保证;国内外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制造工艺、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每一台下线的中欧电器产品都拥有可靠的电器性能和良好的使用性能。

公司产品远销欧洲,北美、新加坡、阿联酋、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国内的众多知名企业都有良好的合作,我们同样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合作关系。作为专业的电器生产企业,有着多年的研制、生产的经验,现已开发出半自动、全自动、迷你型三大系列80余款洗衣机产品。

专业从事电器十多年,公司注重国际前沿技术的研发应用,采用进口超微孔发泡技术和工位设置科学的流水线,使得产品质量得到有力保证。国际一流的电脑检测设备和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使每一台下线的产品都有优良的电气性能和可靠的使用性能。成为世界级的家电产品供应商是我们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在良好的员工素质、创造性的研发水平、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了完善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

独立的新产品研发中心、全国质量监控中心、销售总部以及大规模的注塑车间、洗衣机总装车间、洗衣机制造厂和大型成品仓库,构成了总部的强大核心力量。两条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全自动流水线及一系列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的配套设备,是中欧电器产品优良品质的有力保证。公司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施行5S管理标准,具备先进检测手段和设备,拥有完整的销售网络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中国家用电器行业的重要力量。

第四篇:金融危机下的中欧关系

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已蔓延至全球,中国亦不能幸免,在不久前召开的二十国峰会,各国领导人并未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达成基本共识,虽然就加强国际金融监管达成了共识,但关于金融体系实质性的改革各方分歧仍大,这是因为其一美国为了维护其话语权,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不可能轻易放弃美国的霸主地位。二是新兴经济体之间各自国际利益也有所不同。三是欧盟如今也是自顾不暇,其经济体已率先进入衰退,欧盟还不具备取代美国主导国际新金融体系的实力。

近年来,中欧合作不断加强。合作增多主要是因为:第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欧洲对华合作的需求在增加。第二,近几年,欧洲努力扭转过去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被动地位,希望能在重要的国际问题上发挥作用。所以,过去中欧合作主要集中在经贸方面,现在逐渐向其他领域扩展,包括一些全球性的合作。

金融合作正体现了中欧关系这种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中欧加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合作至少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中欧要加强合作。中欧现在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相比中国,欧洲受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大许多,但我们也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的挑战。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中欧有共同利益。首当其冲就是保持经济增长,欧洲一方面在救市,另一方面也出台了很多经济刺激计划,这和中国2008年底和2009年初的任务是一样的。当然这其中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隐忧。12月初,欧洲出台了一些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这反映了在金融危机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在上升,对中国的反倾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实,贸易保护主义是中欧共同的敌人,双方应该避免贸易战和贸易保护主义。前段时间召开的20国集团会议没有涉及贸易保护主义议题是个遗憾,明年4月份在英国将要举行应对金融危机的第二次20国集团会议,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能会提到贸易保护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推动现有国际金融制度和体系的改革。金融危机为中欧在这方面的合作提供了个契机。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型经济体的崛起使得过去的国际金融制度和体系越来越过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体现的非常明显。金融危机表明,八国集团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它的作用可能会被20国集团取代。虽然这个结论有待观察,但八国集团确实引来很大的争议。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机构是由美国以及欧洲控制和主导的,比如,世界银行的行长一般是美国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则是欧洲人,这是二战后的惯例。现在看来,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没有独自解决金融危机的能力,八国集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实际上,在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面,欧洲的态度比美国要积极。美国不愿意放权,不愿意把既得利益拿出来。但欧洲人已经意识到,这个体制中美国的话语权太大;而且,他们认为仅仅依靠欧洲加美国,也就是所谓的“西方”,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一个说法叫“相对大国论”,就是说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绝对能控制国际格局的单一力量。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力量在相对下降,新型经济体作用在不断上升。所以,与美国相比,欧洲更愿意把新型经济体纳入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增加他们的话语权。在这方面,中国也认识到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所以,中欧在拉动双方的经济增长和推动现有国际体系金融体系改革这两方面有共同利益,双方应该展开积极的合作。

第五篇:浅谈中美、中日、中俄、中欧发展

浅谈当前中美、中日、中俄、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

一、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一直奉行“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外交政策,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外交。改革开放即是中国追求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愿意遵守个维护现今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成为一个利益攸关者。而不是去打破或挑战当今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

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复兴。因为国家实力的问题,中国尚没有能力武力统一台湾,也承担不起战败的后果。美国由冷战时期的希望台湾成为远东不沉的航空母舰到现在希望台湾成为亚洲民主的灯塔,美国之所以制止台湾独立,维护“不独”, “不武”的现状是因为台湾独立会威胁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不愿为台独而冒美国可能衰落的风险。中美都是当今世界的大国,双方都具备使对方瘫痪甚至毁灭的实力,双方都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维持台海现状乃中美妥协的产物。但中美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自威尔逊总统以来一直奉行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威尔逊认为国际的和平只能寄希望于“集体安全”的体制。而只有民主国家之间才不会发生战争,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实行民主体制,世界将永享和平。他曾说“美国的缔造是为自由而建,而自由不仅是为美国人民,也是为世界人民,如不这样,美国的荣誉将不存,实力也将消散。” 这是典型的天赋命运说。威尔逊之后美国的领导人大都受其外交理念的影响。这也是为何美国总是说“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因。笔者认为人权,自由,民主理念的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不全是理想主义,国家利益至上才是美国外交的基石。美国总是拿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行美国霸权之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彼此不可分离,中国持有美国第二大的国债,有人曾说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可能崩溃。美国虽不断指责的人权状况,但仍和中国保持紧密的经济关系,这是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除了经济方面,还有朝核问题,核不扩散,恐怖主义,环保等国际问题需要与中国合作。但毕竟中美在意识形态分歧很大,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会威胁美国在东亚的区域利益,甚至在全球的国家利益,美处心积虑的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用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话说:美国要在全球扮演战略平衡手的角色。这也是他为美国能永葆霸权所开的药方。自苏联解体后,美国就希望在全球找到一个可能出现的潜在竞争对手,而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巨大,领土庞大的中国正符合美国的定义,而且中国仍实行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小布什上台后就把中国定为竞争对手,但 “911”后出于反恐的需要,中国成了其合作伙伴。为中国争取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当今的中美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果中国经济能保持稳定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过日本,2030 年将可能超越美国。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不允许全球任何一个地区出现一个可以与美国抗衡的霸权,所以中美关系在合作中对抗在所难免,美国会继续遏止中国的崛起,而台湾问题正是美国遏止中国重要的战略棋子之一。 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巨大考验,如国内的产业升级,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政治改革等。中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而中共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中国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时兼顾长远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望实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 “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发展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国土小,人口也少,这样的成就不算伟大,但当中国能从第三世界发展成第一世界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伟大”。 而中国此时仍任重而道远。

二、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势

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认识:其一,中日两国之间过去虽然有过不幸的历史,但在两国长期的交往中是短暂的瞬间,持久的友好合作是主流;其二,由于各种有利条件的存在,使得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因素,中日关系将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预见未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走向独立政治大国新世纪步伐的加快,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势将会如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推测。

一是中日关系将在合作与摩擦中发展,但分歧是以不破裂两国关系为限度。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是众所周知的,分歧和摩擦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既然两国政府及高层领导人都认为中日关系是其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那么,双方就能做到维护、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尽管出现问题和分歧,也将朝着合理解决的方向发展。中日两个民族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早已被两国历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21 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亚太经济仍将作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而且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两国需要利用优势互补来加强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合作与协调。但由于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以及日本加大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还可能会升温,但矛盾和摩擦不会导致破裂中日两国关系。

二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将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历史和现实形势来看,在亚太地区的中、日、美关系中,中美关系应该说是最重要的。中美关系一旦出现动荡,中日关系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说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的解冻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70 年代中美建交推动了中日友好时期的到来,而近年来,中美关系则的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呈现了错综复杂性。但无论是对抗还是合作,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日本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日益重要。因此,未来的中日关系发展不仅与国际环境、国内背景相关,而且与中美关系的变化更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前景广阔又不容乐观,从长远看,友好发展是主流,但其发展道路将不会一帆风顺,两国间的友好与摩擦、协调与矛盾、合作与竞争将同时并存。

三、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中俄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两国的共同需要。第一,两国都需要建立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需要集中精力解决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和国内的经济发展问题。因此,中俄都需要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使对方成为自己可靠的后方,以便能腾出手来,解决突出的安全威胁和经济发展问题。第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极力推行单极理论和单边主义,视俄中为潜在竞争对手和建立单极世界与推行单边主义的障碍,不断挤压中俄。 在当前国际格局下,中俄这两个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国家,需要相互借重,相互协作,以便改善自己的处境。第三,两国在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方面,需要相互支持与合作,这是两国赢得打击三股势力胜利的重要国际条件。第四,两国都需要扩大双边经贸合作和军工合作,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中俄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某些领域,包括军工领域的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家电、轻工、纺织产品丰富,劳动力富裕,对外投资能力逐步增强。这些为两国开展经贸和军工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中俄具有发展良好关系的诸多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中俄对当代世界的认识和对国际问题的立场一致或相近。如两国都反对单边主义,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第二,中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消除了影响两国关系的最大隐患。第三,中俄建立的高层互访和定期会晤机制,以及其他各级会晤协商机制,为在各个级别上加强和发展两国关系提供了畅通的渠道。第四,中俄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正因为存在上述一些有利因素,所以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还是广阔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两国关系既不可能结盟,更不会倒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会继续向前稳步发展。但是,这种观点认为,20年以后的事情就不好说了。中俄两国,在未来20年内国家实力究竟发展如何,具有不确定性。无论是两国都强大,或是都不强大,或是一强一弱,两国关系都需要重新定位。另外,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即中俄关系的迅速升温,是由于某些国际因素的强烈刺激,具体来说,主要是对美关系的因素,一旦这一因素消失或淡化,中俄关系也将冷淡和降温。这是因为,在中俄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四个:第一,“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其主要表现是:担心中国向俄远东移民,实行“人口扩张”。舆论的尘嚣直上,干扰了俄高层的对华决策。第二,担心中国强大起来后向俄提出领土要求,讨还沙俄时期霸占中方的1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第三,在中石油、天然气开发、中俄贸易等问题上存在摩擦。第四,在中俄关系上也存在几个不平衡。政府关系好于民间关系,中央关系好于地方关系,政治关系好于经贸关系,即所谓“官方热,民间冷;政治热,经济冷;中央热,地方冷”。经济关系、民间关系、地方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基础。这些不平衡如果长久不能改善,也会影响两国总体关系的发展

四、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大幅调整政策,中欧政治关系迅速发展,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受政治影响,双边贸易迅猛增加,中欧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快速增长、稳步发展和日益加深和扩展等重要特征。中欧关系的前景是远大的,但又是复杂的。考量中欧关系既要看到其光明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其可变的复杂因素。唯如此,才能更好地在互相谅解,互相理解,求同存异,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关系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中欧间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世界稳定之锚,是欧亚大陆稳定之锚。发展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将在欧亚大陆上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战略合作轴心,建立面向21世纪更富有活力的双边关系,是中欧双方共同的关切。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势头强劲,没有重大障碍和摩擦,双方之间的信任与了解不断加深,在世界事务上的观点互为补充,并且拥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因而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欧洲与中国在两个级别上的交流(在国家级别上的双边交流和在欧盟级别上的多边交流)是相互促进的。双方在中国国内一系列领域的实际合作和欧盟及其大部分成员国(特别是英国和北欧国家)对此类项目的大量财政援助给口头上的合作承诺注入了实质性内容。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中没有一贯的或战略上的利益冲突(此类冲突总是潜伏在中美关系的背景下)。中国和欧洲对于美国及其外交政策和全球行为持一致观点。虽然在布什总统执政之前就是这样,但双方观点的一致性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大大增强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欧关系将继续得到稳步加强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个新轴心,并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充当稳定的根源.

中欧关系是建设性关系,更是“战略伙伴关系”,它同时也是世界事务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对重要双边关系。中欧双方对此有着共同认知,而这对于双方关系的发展至为重要。当然,对中欧关系,双方在任何时候(而不仅仅是在出现困难的时候)都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和细心培育,并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使之成为真正可持续的长期“婚姻”。今后中欧关系中仍将有摩擦和分歧出现,但共同利益的纽带将能够把中欧双方聚拢在一起,从而彰显中欧关系的韧性和张力。中欧关系将在磨合中前行。

上一篇:3句半系统范文下一篇:sd敢达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