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文化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中欧文化范文

试论中欧合资企业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实 践 与 课 程 作 业学 号:姓 名:孔维杰日 期:B060508052009年5月22日

试论中欧合资企业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摘要] 大多数处理文化冲突的策略是基于对文化冲突的消极认识,目的是消除或避免文化冲突,而不是利用文化冲突。实际上,适度的企业文化冲突对合资企业是有益的,是实现企业文化多样性优势的前提。因此,对于合资企业文化冲突而言,最佳的策略是控制企业文化冲突,即把企业文化冲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而不是消除或避免企业文化冲突。我们认为,控制企业文化冲突的基本策略是:信任、尊重、包容和沟通。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文化差异 中欧合资企业

在中欧合资企业中,由于管理人员和员工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管理态度和不同的管理行为。当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合作时,难免发生冲突。

大多数处理文化冲突的策略是基于对文化冲突的消极认识,目的是消除或避免文化冲突,而不是利用文化冲突。实际上,适度的企业文化冲突对合资企业是有益的,是实现企业文化多样性优势的前提。因此,对于合资企业文化冲突而言,最佳的策略是控制企业文化冲突,即把企业文化冲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而不是消除或避免企业文化冲突。我们认为,控制企业文化冲突的基本策略是:信任、尊重、包容和沟通。

一、信任

一般来说,信任是合资企业各方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时,能够信赖对方,并做出让对方信赖的行为,从而产生的合资企业各方相互认同的心理状态。从合资各方相互接触、洽谈合作,到决定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再到共同管理合资企业的过程中,信任是逐渐产生、发展、强化的过程。

1.信守承诺。言而有信是企业具有良好信誉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企业获得

合作伙伴信任的重要途径。在合资企业建立前,企业做出的承诺,必须在合资企业发展中切实履行,否则,它将失信于合资企业的其他合作伙伴,难以获得其他合作伙伴的信任。

2.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指站在合作伙伴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企业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行为模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而往往忽视其他合作伙伴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它们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在中欧合资企业中,如果中方和欧方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说明双方能够尊重合作伙伴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考虑对方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愿意放弃短期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彼此的信任。

3.保持合作行为的一致性,避免欺骗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在中欧合资企业中,合资各方要保持彼此的信任,还必须保持合作行为的一致性。无论面临什么问题和困难,它都必须一如既往地以合作的态度和合作的行为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同时,它必须避免一切欺骗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否则,双方的信任可能毁于一旦。只要有一次欺骗行和计划主要行为的记录就会给双方的信任关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合资各方应该着眼于长远利益,不能因一时的得失做出有损信誉的行为。

二、尊重

尊重就是具有不同形态的企业文化的组织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对方的企业文化。在中欧合资企业中,由于合资伙伴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中方和欧方都希望受到对方及其组织成员的尊重。相互尊重既是中欧合资企业合作的基础,也是合资企业避免过度的企业文化冲突的基础。要做到尊重对方首先要克服“自我中心主义”。中欧合资双方及其

组织成员接受的都是本国民族主义的熏陶,从而形成了以本民族文化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自我中心主义”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由于“自我中心主义”心态通常是无意识中习得的,因而它也就会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事实上,在中欧合资企业各方交往和合作中,中方和欧方成员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因此,在中欧合资企业文化冲突管理中,双方成员都应该克服自己的自我中心倾向,不仅要从表面上尊重对方,更重要的是,要从心底里尊重合作伙伴。

三、包容

包容简单的说就是和而不同。我们知道,各国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这种差异是无法消除的。中欧合资各方应该具有开放的、灵活的思维方式,树立全球化的视角,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合资企业各方的文化差异类似于有机体中的不同系统、器官、细胞,不同的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适应不同的环境。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单一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欧合资企业各方只要精诚合作,齐心协力,就能够发挥巨大的企业文化多样性优势,更好的适应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四、沟通

沟通是控制企业文化过度冲突的重要策略之一。一般来说,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交流情报和信息的过程。它不仅是指意义的传达,更重要的是指意义必须被理解,即沟通包括意义的传递和理解。中欧合资企业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障碍或沟通不足。因沟通障碍和沟通不足导致不同企业文化的组织成员之间对不同企业文化的错误认识和误解,进而导致企业文化失衡,伴随不良的情绪情感反应。良好的沟通可以改善合资企业各方对不同企业文化的认知,消除误解,避免合资企业各方的企业文化

认知失衡和不良的情绪情感反应。

在中欧合资企业各方之间进行沟通时,首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克服组织沟通面临的沟通障碍问题。

1.使用统一语言。在组织沟通中,人们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和事实。语言是有效沟通的基础,是有效沟通的手段。但是,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语言。在中欧合资企业中,由于合资各方来自不同的国家,组织成员使用不同的文化语言,如果不使用统一的语言,可能无法进行沟通。一般地,中欧合资企业使用的语言应该是所在国的语言。

2.运用简洁语言。在中欧合资企业中,虽然使用统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方便合资各方及其成员之间的沟通,但由于它们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且部分成员使用的是第二语言,对第二语言的熟悉程度有限,因而合资各方在进行沟通时应该尽量使用简洁的、易懂的、通俗的语言,使合资企业各方能够很容易地相互把握对方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减少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歧义和误解。

3.发展跨文化培训。提高中欧合资企业各方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是发展跨文化培训项目。这些培训项目应该注重培训效率和效果,避免搞形式,应该根据培训目标和受训对象选择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法。

4.建立灵活的跨文化双向沟通机制。跨文化沟通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中欧合资企业的跨文化沟通中,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双向沟通环境和沟通渠道。具体沟通渠道包括:(1)文化沙龙。在合资企业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沙龙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文化联谊活动。这些沙龙可以为合资企业成员进行跨文化双向沟通提供机会,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友谊与交往,促进相互了解和沟通。(2)文化专题研讨会。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合资企业文化问题或企业文化问题研讨会,就某些合资企业经常遭遇的文化问题或企业文化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以便达成共识。(3)企业网站的文化交流区。利用企业网站,设立文化交流区,为合资企业成员提供跨文化沟通的信息互动平台。(4)跨文化

咨询热线或企业文化咨询信箱。在合资企业内设置文化咨询热线或企业文化咨询信箱,以便于企业组织成员在遭遇企业文化问题时,为他们提供咨询,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企业文化问题。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甘瑟尔艾琳·罗杰斯马克·雷诺: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干春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陈至发:跨国战略联盟企业文化协同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美]弗恩斯·特朗皮纳斯,彼得·伍尔莱姆斯.跨文化企业.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4]马春光:国际企业跨文化管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第二篇:温家宝在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上的致辞(全文)

2010年10月07日 03:45:57 来源: 新华网

10月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布鲁塞尔共同出席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这是温家宝在致辞。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新华网布鲁塞尔10月6日电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日在布鲁塞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全文如下:

在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2010年10月6日,布鲁塞尔)

尊敬的巴罗佐主席,

尊敬的艾柯教授,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来到欧盟总部,出席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35周年,中欧双方借此重要时机首次举办文化论坛,很有意义。这是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创新,标志着中欧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也表明中欧关系深入向前发展。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表示热烈祝贺!

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文化交流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济交流更深刻。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许多人物和事件都会变成历史,但文化却永远存在,历久弥新,并长时间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它们如同浩瀚苍穹的璀璨群星,交相辉映,光耀宇宙。正是文化的多样性,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中国与欧洲,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对人类文明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古希腊,曾涌现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先哲,而在古代中国,也曾诞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奠定了东西方文明思想体系的基石。这两个文明体系既特点鲜明,又开放包容。古希腊艺术和史诗的杰出成就、德国哲学的理性思维能力、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把欧洲一步步引向民主与文明。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庸、大同与和谐的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富于理想、坚忍不拔、宽厚仁爱的性格特质与民族精神。 中欧双方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数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连接起长安和罗马,开启了中欧文明对话的先河。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大地后的游记,为西方世界揭开了东方国度的神秘面纱。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大量欧洲的先进科学知识,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中国的“四大发明”和“经籍西传”曾为欧洲近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近代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一面旗帜。中外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历史证明,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10月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布鲁塞尔共同出席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新中国成立后,中欧间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巩固和深化与欧盟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了高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新格局。2003年至2005年的中法文化年、2006年在华举办的“意大利年”、2007年的“西班牙年”、2008年“希腊文化年”以及2009年在比利时举办的“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等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更是受到了文化艺术界以及民众的广泛赞誉。

欧洲现代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在上海世博会上,比利时-欧盟、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许多各具文化特色的场馆吸引了众多中国参观者。法国文化中心、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一些欧盟国家的驻华文化机构,聚集了不少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和文化爱好者。近年来,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和马耳他瓦莱塔等地的中国文化中心也受到了众多欧洲朋友的青睐。这些心灵上的沟通增进了中欧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欧关系注入了勃勃生机。

我们要以战略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看待中欧文化交往,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中欧间思想文化界的交流,推动文化机构间的互动,鼓励文化产业和产品服务领域的合作。我真诚希望通过直接的接触和直观的感受,让更多的中欧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多地了解对方的国情与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各位学者,各位朋友: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最本质的特征。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立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广泛的文化沟通与合作来寻求答案。今天举办的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就是大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共同探寻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很好的尝试。中国提倡充分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倡导开放兼容的文明观,也真诚地愿意通过与各国广泛开展合作,博采各种文明之长,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一神圣使命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欧国际商学院

建立:1994年9月和10月,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列昂·布里坦爵士和时任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的吴仪,分别代表欧盟和中国政府签署了一份名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财务协议》的协议,决定由欧中双方共同投资,在中国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一所由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共同创办的世界顶级商学院。 荣誉:是亚洲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进入《金融时报》世界排名前十的商学院,并曾连续六年位居亚洲第一。是全亚洲唯一一个主要课程全部长年位居世界前三十的商学院。是全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QUIS)双认证的商学院。是中国大陆MBA及EMBA课程的开创者。

课程设置:学院下设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在职金融MBA(FMBA)课程、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和高层经理培训(Executive Education)课程。 校区:学校的上海主校区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亲自设计,另在北京设有分校区。 毕业生就业:在中国MBA就业形势一片惨淡的2003年,中欧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却增加了30%。据英国《金融时报》的调查,中欧的“毕业后三个月就业率”为96%,高居全球第二;“三年薪水平均提高幅度”达194%,为全球第三,超过哈佛商学院;“就业成功率”则排在全球第20位,紧随哈佛。 特点:

 优秀的管理团队:创始人张国华、杨亨、佩德罗·雷诺和一位对教育同样有着极大热情的优秀企业家李家镐这四个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最理想的管理团队——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学术界的、教育界的,也有企业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梦想,并且不计较个人得失。据说,10年来,佩德罗·雷诺教授没有从中欧拿一分钱的报酬。  公司化的运营:中欧商学院享有充分的法人资格,具有在学术、财务、人事、外事等方面的决策自主权,能够执行所有财务、行政和契约活动。这样的规定,使中欧得以从一开始,就可以完全像公司那样运营。

 独特的定位:中欧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定位的成功,就是对定位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完全采用国际办学模式,自己确定教材、课程设置、招生办法等,将宗旨锁定在„为中国企业培养适应全球性竞争的高级管理人才,为国外企业培养中国本土高级人才‟

 师资队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管理教育师资的全球市场上招聘教授的商学院。中欧90%以上的师资具有国际一流商学院的博士学位、30%的师资具有百万欧元的教席基金。中欧的教授队伍群星璀璨,其中50%以上为华裔教授,包括吴敬琏、忻榕、杨国安等在各个领域内学贯中西的权威。中欧的非华裔教授也不乏各个领域内的权威,而且许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在中国执教MBA课程。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没有“铁饭碗”、“近亲繁殖”、滥竽充数和学术腐败。  国际化氛围:中欧一直在设法为学员创造国际化的情景。从前年起,中欧开始全面招收外国学生,目前外国学生约占20%,其近期目标是使这一比例发展到1/4,最后则希望能有1/3学生是来自世界各国。此外,从创建伊始,中欧就与世界一些知名大学的商学院交换学生。到目前为止,已与近40所外国知名大学商学院建立了正式交换学生的关系,每年约有一半的学生有机会交换到国外学习。甚至每年的毕业典礼,也都特意选择在欧洲举行,以便使学生有机会与王子、大使和企业领袖们接触,增加阅历。  有效的营销策略(瞄准,然后俘获):中欧在中国商界精英中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客户网络,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数据库营销,选择信息需要传达的对象,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传给他们,不但精确度提高,还可以省去大量的广告费用。

 五星级式的服务:在中欧课堂外的回廊里,摆满了各种小吃和饮品,穿梭其间,俨然是出入于某个盛大的宴会。“这也是中欧体验式营销的一部分,我们让每个学员离开课堂后都能享受到五星级的服务。”

 严格的毕业体系:在中欧,年年都有人毕不了业。据说,曾经有一名副部级的高级干部就因为伪造成绩单没有拿到毕业证。步步高老总段永平也曾是中欧的学员,因为他太忙,经常缺课和不交作业,最后竟没有拿到毕业证。

 严格的入学条件:要报考中欧必须先满足一系列基本条件:比如报MBA要求大学本科学历、工作三年、35岁以下;EMBA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工作8年以上、50岁以下。此后便是笔试(GMAT考试)、以及由教授、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等主持的口试;最后才是综合考核,主要是看这个人的经历。

以下情况可优先录取:毕业于著名大学,已有硕士博士学位,三年工作已初见成效;是大中型私营企业主的子女;推荐人是企业家或其它有社会影响的人士;在大学里是学生领袖、有军事院校或当兵的经历。“满足这些优先情况的学员,都更容易在中欧学有所获,或者能让在中欧学到的知识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张维炯教授将中欧的招生标准总结为“三商”,即智商、情商和胆商(指敢于冒险的精神,抓住机遇的胆识以及顶住逆境的勇气)。如果你不具备这些条件,不论你是谁,不管你笔试考得有多好,都不能被录取。

 教授淘汰制:中欧采取了学生给教授打分的制度:如果学生打分优秀,中欧就千方百计继续或长期延聘;如果学生打分降至接近及格分,就与教授谈话,分析原因,改进讲堂内容和方法;如果学生打分不及格,立即就解聘,颇有名气的教授也不例外。据说,中欧的客座教授每年有25%~30%的淘汰率。

 实用性的课程设置: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的同时,提供灵活定制的方案,以迎合个人的兴趣和职业发展目标。学生可以选择综合管理、专攻财务或市场营销学术方向。此外,学生还有机会参加与世界顶级商学院合作的国际交换项目和/或体验暑期实习项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立足中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传授最先进的国际商业理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 提倡创业和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创业的思维,包括寻找、判断机遇,并使企业具备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不乏已有创业经历的,或有创业规划的MBA学员,必修课创业管理学以及相关选修课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习和强化企业家思维和管理技能,了解如何通过增长创造价值。

 灵活的课程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制定第二学年学习计划。学生可以选择为期3~4个月的国际交换或继续留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习。学生还可以选择在18个月内完成学业或是将学习期间延长至20个月。

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虽然各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有了教授们在商界的丰富经验,讲座和案例学习都变得十分生动。除了选自如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NSEAD、IESE等顶尖商学院的案例之外,还有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发展中心编写的针对中国商业的案例库。除了课本,教材还来源于各类新近资源,如学术期刊,杂志和录影带。有些课程还采取了不同的授课方式,如实战模拟,客座演讲和研讨会。

 独特的语言课程设置:在第一学年,学院向学生提供一系列免费的不计入学分的语言课程:中文、法语、西班牙。国际学生必须学习中文,同时我们也鼓励国际学生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因为这对其MBA学习以及今后在中国获得理想的职业发展机会是非常有益的。  战略独到:正因为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市场化、国际化、高端化的道路,比所有本土商学院更国际化、比所有海外商学院更中国化的方向,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战略,在课程的所有环节和所有方面精益求精的作风使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能够自立于世界一流商学院之林,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世界管理教育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观《一桥飞架中欧》有感

2014年是亚欧大陆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展开元首外交计划,提升战略定位,拓展合作空间。制定以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为主题的四座桥梁沟通历史与未来,展开中欧史的新篇章!

视频中讲述了法国和中国的微妙关系。不久前,法国总统奥朗德上任近一年后,终于以第一位西方大国元首的身份访问中国。而这次外交活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访问了法国,共同庆祝双方建交五十周年。

看完这个视频我非常想探究法国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众所周知,在中法双方的政治巨人毛泽东和戴高乐共同的战略眼光下,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而且是顶住美国的压力。自此这个“外交红利”俨然成为中法两国外交特殊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然而,时过境迁,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双方的国力对比都已经今非昔比,在双方表面热烈的外交辞令下,却掩盖不住双方关系已越来越趋鸡肋的现实。

首先,回顾上次法国访华,正如法国《世界报》封面评论所言:这是已经58岁的奥朗德一生中第一次访问中国,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连续六年年年访问中国,而且仅仅在2012年就访问了两次!尤其不同的是,默克尔在中国一待就是五天,第一次出访的奥朗德却仅仅是37小时。这和他去年第一次访问印度的安排相当。而随行的企业家(五十三位)甚至还少于访问印度之时(六十余位)。

要知道印度和中国在全球的份量完全不可相提并论,从中也可看出中国在法国的外交份量。这正如法国媒体所评论的:奥朗德出访中国时间短暂紧凑,从长达一年的准备和紧张只有两天的日程安排,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法国与中国双边关系的现状——友好,正常,但并不那么如漆似胶。所谓“友好、正常”,这不过是双方关系已是鸡肋的外交包装罢了。

中法关系从“特殊”到“正常”,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双方国力的变化。这正如清朝外交第一人李鸿章所言:“国际上没有外交,全在自己立地。譬如处友,彼此皆有相当资格,我要联络他,他亦要联络我,然后够得上交字。若自已一无地步,专欲仰仗他人帮忙,即有七口八舌,亦复无济于事”。

虽然今天法国仍然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世界核大国,也是世界经济前五强。但和中国相比,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了。法国的经济总量连中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十年前中国还落后于法国),它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仅1.27%,而德国在中国市场的高达5.33%。其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265亿欧元,占全部逆差的40%。更重要的是,经济危机以来,法国不思变革(或者难以变革),是少有的经济形势继续恶化的国家。到现在,国家债务占GDP的比重已达到90%,失业率更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还有一个指标值的一提,军事一向是一个大国实力的重要标准,经济困难下的法国军事开支逐年减少,到今天连中国的一半都不到。今天的世界已不同于冷战,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主要是经济实力。法国显然已经不再具备和中国平起平坐打交道的重要筹码。我们试想,当一个国家领导人到另一个国家要求投资和更多的采购时,它的地位何在?(奥朗德刚到北京就呼吁中国投资者到法国去,越快越好,以解决法国的失业,并承诺“所有的障碍,所有的限制都将被取消”,观察者网头条《坐着红旗来赶集》一针见血地指出奥朗德此次访华的目的;还要实现双方的贸易平衡,即中国要更多的购买法国的产品,他上任后就承诺将在2017年时使法国外贸收支平衡)。

除了德国和欧盟,排在法国外交名单后的国家依次是美国、非洲、中东、亚洲。亚洲,不仅有中国,还有日本、印度和东盟。

同样的,对于中国而言,外交第一位的是同为太平洋国家的美国。其次是亚洲各邻国,这其中又以俄罗斯为重中之重。再往下就是欧盟。这又包括中法、中英、中德关系。如果说过去,中法关系具有超越其他国家的优先性,但现在,其重要性已经低于中德关系。再往后

自然是资源丰富的中东、非洲乃至拉美。

其次,就是双方的政治文化和伦理不同。中法建交之后,曾多次发生冲突。但每一次都是法国单边挑衅,而不是中国侵害了法国利益。比如向台湾出售武器、干预西藏事务、借口人权对中国进行制裁等。国之交往,贵在诚信和持之以衡。假如以投机心态处之,朝令夕改,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双方则无法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所以,今天的中国,对于处于困境的法国,恐怕真正的心态也是应付了事:面子上做的光彩,重要的里子却无。毕竟,谁都难以保证下一刻,法国又会是以什么脸面示人。这方面,法国给中国的教训已经太多了。那么何以中国仍然非常“重视”法国总统的来访。

一是法国现在虽然成事不足,但败事还是有余。现在中国既面临美国的“战略东移”,也面临着东海和南海的争端。此时的中国,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中国不指望法国在这些冲突中站在中国一边,至少也希望它保持中立。

二是中国对法国有所回报,自然也令法国投桃报李。这在外界看来自然是法国的屈服和让步。既然法国这样的强国也和中国合作了,那么其他国家就更断了挑战中国的念头了吧。这其中,英国人应该是看在眼里酸在心里。2012年5月英国首相卡梅伦不顾中国反对会见**,结果一直受到中国冷落。这正如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曾任英国外交官的布朗(Kerry Brown)如是表示:“过去,英国可以在人权和**喇嘛等问题上固执己见,但现在,对中国来说,这就像拍掉背上的一只苍蝇。”

三是经济上虽然法国的重要性降低,但仍然有互惠的空间。法国的核能、空客、环保产业,对中国依然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和美国是竞争关系。这自然可以成为中国对付美国的一张牌。

还需要指出的是,法国在西方阵营还是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经常做些独立于撒克逊英美体系的事,这对于现阶段尝试建立多极体系的中国而言,还是有共同立场的,也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再者,中国和西方发生摩擦,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是在非洲。法国作为非洲最重要的前宗主国之一,中法关系呈现给世人的亲切和热络,也有助于减少中国在此一领域的压力。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希望中欧双方的同学们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国、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希望中法乃至中欧的关系能越来越好

刘耀龙2011160209

第五篇:一桥飞架中欧观后感

卜庆鑫

今天,我班观看了《一桥飞架中欧》的新闻,我原来以为是要在中国和欧洲架起一座真正的桥梁,看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要架起的是一座友谊和平之桥。

亚欧大陆桥一头连着中国,一头牵着欧洲。在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爷爷乘坐飞机来到了欧洲,访问了欧洲各国,有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习近平爷爷在中国和欧洲架起了一座桥。这是一座和平稳定之桥,它把中欧两大力量连接起来。这是一座增长繁荣之桥,它把中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这是一座改革进步之桥,它把中欧两大改革进程连接起来。同时,它还是一座文明共荣之桥,它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让中国和欧洲一起更加强大、繁荣,和平共处,互相交流改革的经验。

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法国的巴黎,习近平爷爷给烈士献花和二战老兵握手的情景,那场景是多么的神圣和庄严啊!二战老兵带着奖章,昂首挺胸,他们是多么的令人骄傲和自豪。

我想:习近平爷爷在欧洲之行的努力不会白费的,中国和欧洲一定会冰释前嫌的,让国与国之间更加友好。从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友好,国与国之间更应该友好,这样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才能伸出援助之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会把困难打倒。

上一篇:作文欣赏范文下一篇:智库内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