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2023-05-22

第一篇:中欧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近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引起国内人民的高度关注。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也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形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人民 关系 历史 合作 日本 发展 问题

中国,是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国土面积大,与许多国家接壤,其中包括日本、朝鲜、泰国等。自古以来,我国与各国相处融洽,关系友好,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日本的关系一直十分复杂。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1、中日关系面临的问题

第一,领土争议存在。东海油气资源开发纠纷牵扯到海洋界线划分、海洋资源分配等复杂间题中方已开发了属于大陆架延伸海底的油气资源,日方提出吸管效应并要求共同开发。双方领导人恢复互访和确立战略互惠关系后,日方在此问题上更是志在必得。共同开发问题涉及许多复杂敏感因素,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来运筹。

第二,台湾问题。日本把防守范围扩大至台湾,在美对台协防时将可能提供后勤保障,在台独问题上态度暖昧。福田访华时公开表明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不支持台湾加人联合国,不支持“人联公投”。这是迄今日本领导人对台的最鲜明态度,但同时福田又强调说是“不支持”而非“反对”,其原因在于日国内亲台势力的掣肘。

第三,历史问题仍未解决。参拜靖国神社,由于福田政权的运作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为缓和党内矛盾,福田虽不主张立即修改宪法、不赞成参拜靖国神社,但在自民党大会通过的《2008年自民党运动方针》里仍保留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和“制定新宪法”的内容。而自民党内部历来鼓动“参靖”和“修宪”的势力仍伺机而动,一些把缓和与中国关系当作权宜之计的战略派政治家也显示出故态复萌的苗头。同时日本国内出现反对在外国压力下停止参拜靖国神社的民族主义情绪。停止参拜靖国神社是权宜之计还是要彻底解决问题成为发展中日关系的潜在障碍。还有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问题也阻碍着中日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甚至会恶化!

2、为了缓解紧张的中日关系,增强两国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我们必须提高对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内涵的认识。

“战略互惠关系”是由日方提出、而为中方接受的提法。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的“融冰之旅”后,中日两国确认根据2006年10月安倍晋三访华时双方达成的一直,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胡锦涛主席在“暖春之旅”的第二天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内容上主要包括:

一、强调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

二、在重申恪守中日关系三文件的同时,将此联合声明定位为“第四份政治文件”;

三、正如它的正式名称《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创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新框架和新局面;

四、重申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并在共同对应全球性课题上进行合作。按照联合声明里不仅会扩大双边合作关系,还会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构筑两国关系的新框架。

自此,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正式确立,中日关系也进入新的时期。“战略互惠”关系的主要着眼点在于:

第一,拓宽两国视野。“战略”一词强调整体和全局,构筑战略互惠关系。中日两国必须拓宽视野,依托亚洲、立足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中日两国亦是如此。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我们加强合作共同解决。中日两国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有责任和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深化相互合作。“战略互惠”关系突出强调的是两国在多领域、多层次“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中日双方确定在以下领域开展合作:加强互利合作,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开展合作,在贸易、投资、信息通讯技术、金融、食品及产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商务环境、农林水产业、交通运输及旅游、水、医疗等广泛领域开展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本着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原则,促进东亚区域合作,共同推动建设和平、繁荣、稳定和开放的亚洲;共同应对全球性课题,双方确认能源安全、环境保护、贫困、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是双方面临的共同挑战,双方将从战略高度开展有效合作,共同为推动解决上述问题作出应有贡献。

第三,加强两国交流。在共同发表的联合公报中明确写道中日两国增进政治互信,建立两国领导人定期互访机制,加强政府、议会、政党间的交流和战略对话机制,就双边关系和各自内外政策及国际形势加强沟通,努力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强安全保障领域的高层互访,促进多层次对话与交流,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为进一步理解和追求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进行紧密合作,不断加深对在长期交流中共同培育、共同拥有的文化的理解。

3、我们了解了中日关系的现状,为了我国将来的发展,为了中日之间关系走向正常化,我们必须提出可行的解决途径。.

第一,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具战略性的视角寻求两国共同利益。不可否认,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日力量对比的变化会产生一些利益冲突,但我们应看到,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并且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趋势,两国经济地位逐渐趋于平等共同获益,这成为中日维护改善双边关系的国家利益需求底线。日本应理智面对中国的崛起,不应只看到对日本不利的一面,更不应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日本经营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其文章中批评希望中国经济发展减速的声音,“最可怕的事情是:中国遇到挫折,其经济出现危机。那些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人们似乎期待着中国经济在北京奥运会后减速。但如果那样,出乱子的会是日本。究其原因,如今钢铁、造船、运输和工程机械等日本的传统产业有所复苏,这才好不容易维持了日本经济的增长,而其复苏的原因都是由于中国的需求。如果这些产业由于中国需求的结束转而面向国内,就会很快沦入过去的那种衰落中去。”

第二,承担大国责任,共同致力于实现地区稳定和繁荣。目前,在东亚的主要的合作机制“10+3”、“10+1”、东盟地区论坛中,可以看出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东亚,似乎是小国引导着大国的合作脚步。在东盟主导的合作机制中,中国和日本在与东南亚国家的互动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中国与日本更多的把这些地区合作机制看作是追求自己更大权力和国家力量的平台。中国是区域政治大国,日本是区域经济大国,两国都没有单独主导区域合作的能力,因此东亚区域合作需以中日合作为基础。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告诉我们“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同时处于崛起背景下的中日两个大国间的战略竞争在短期内难以完全避免。但从长远看,中日两国实现战略和解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中日之间近两年的频繁互访也正

是这一趋势下的产物。

第三,正视历史问题,冷静处理领土争议。历史遗留问题包括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认识问题、台湾问题等。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目的,是要克服双边关系的脆弱性,稳定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集中力量解决互利合作的现实问题,维护和发展战略互惠的长远利益,实现中日两国永久和平友好合作的大目标。从战略层面看,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就日本而言,历史认识问题关系到日本和平发展形象。如能够正确认识历史问题,遵守政教分离法规,禁止首相、阁员、议员等政要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制定相应法规禁止美化侵略战争言论、禁止编印歪曲侵略战争历史教科书等,将有利于日本得到国际社会赞许和认同,成为政治大国。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然不会忘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当然希望中国打败日本。但,作为一个理智的中国人,我更希望中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希望与周边的国家能和睦相处,所以我希望我们国家和人民能与日本把关系处理好。当然,国际关系是无法预测,也是瞬息万变的。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应该果断抓住时机,积极面对,积极处理好复杂的中日关系,把这阻碍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转化为推动我过发展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1.徐之先:《中日关系三十年(1972-2002)》,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2. 王勇:《中日关系史料与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 蒋立峰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金熙德:《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展望--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思考》,《世界经济评论》,2002年第5—6期

5. 王屏:《历史与回顾――中日相互认识的轨迹》,《》,2004年7月2日

第二篇:金融危机下的中欧关系

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已蔓延至全球,中国亦不能幸免,在不久前召开的二十国峰会,各国领导人并未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达成基本共识,虽然就加强国际金融监管达成了共识,但关于金融体系实质性的改革各方分歧仍大,这是因为其一美国为了维护其话语权,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不可能轻易放弃美国的霸主地位。二是新兴经济体之间各自国际利益也有所不同。三是欧盟如今也是自顾不暇,其经济体已率先进入衰退,欧盟还不具备取代美国主导国际新金融体系的实力。

近年来,中欧合作不断加强。合作增多主要是因为:第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欧洲对华合作的需求在增加。第二,近几年,欧洲努力扭转过去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被动地位,希望能在重要的国际问题上发挥作用。所以,过去中欧合作主要集中在经贸方面,现在逐渐向其他领域扩展,包括一些全球性的合作。

金融合作正体现了中欧关系这种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中欧加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合作至少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中欧要加强合作。中欧现在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相比中国,欧洲受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大许多,但我们也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的挑战。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中欧有共同利益。首当其冲就是保持经济增长,欧洲一方面在救市,另一方面也出台了很多经济刺激计划,这和中国2008年底和2009年初的任务是一样的。当然这其中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隐忧。12月初,欧洲出台了一些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这反映了在金融危机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在上升,对中国的反倾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实,贸易保护主义是中欧共同的敌人,双方应该避免贸易战和贸易保护主义。前段时间召开的20国集团会议没有涉及贸易保护主义议题是个遗憾,明年4月份在英国将要举行应对金融危机的第二次20国集团会议,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能会提到贸易保护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推动现有国际金融制度和体系的改革。金融危机为中欧在这方面的合作提供了个契机。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型经济体的崛起使得过去的国际金融制度和体系越来越过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体现的非常明显。金融危机表明,八国集团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它的作用可能会被20国集团取代。虽然这个结论有待观察,但八国集团确实引来很大的争议。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机构是由美国以及欧洲控制和主导的,比如,世界银行的行长一般是美国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则是欧洲人,这是二战后的惯例。现在看来,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没有独自解决金融危机的能力,八国集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实际上,在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面,欧洲的态度比美国要积极。美国不愿意放权,不愿意把既得利益拿出来。但欧洲人已经意识到,这个体制中美国的话语权太大;而且,他们认为仅仅依靠欧洲加美国,也就是所谓的“西方”,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一个说法叫“相对大国论”,就是说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绝对能控制国际格局的单一力量。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力量在相对下降,新型经济体作用在不断上升。所以,与美国相比,欧洲更愿意把新型经济体纳入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增加他们的话语权。在这方面,中国也认识到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所以,中欧在拉动双方的经济增长和推动现有国际体系金融体系改革这两方面有共同利益,双方应该展开积极的合作。

第三篇: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

以史为鉴,共同发展

——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最迟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自然也波及东边岛国日本。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的文明制度一样,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良传统。据史料记载,在各国学习唐风的热潮中,日本尤为积极。短短几年间,日本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就有数百人,这些人在唐朝的国家教育机构学成回国后,成为了日本政治社会改革的主流人物。当时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频繁,时有互派学者留学生到对方国土上求学传教。著名的鉴真就有六次东渡日本的经历,而在唐帝国朝廷上担任官职的日本留学生也为数不少。日本当时的社会制度,甚至是生活习俗都极力模仿隋唐,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借助中国的影响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发展态势良好,且中国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是影响国,日本处于附属地位,是被影响国。在官方和民间的交往中,和平和共同发展是主线,反映了当时中国包纳百川的大国风度和日本虚心向学的民族传统。这种环境的形成主要是高层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和初次接触的稳定过渡期。日本是属于中国的文化圈子里的。

进入元明时期,中日关系变得复杂起来,蒙元的两次远征使日本改变了对中国的传统看法。而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出兵朝鲜,驱除日寇,以及在日本国内战争中流散的浪人集团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掠夺骚扰,在给中国政治环境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同时,恶化了中日的外交关系,埋下了今后两国政治经济敌对的种子。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大国外交保守政策,另一方面是日本国内政治动荡,造成军国主义泛起的必然结果。

在清一代,日本起初对满清政权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日本的上流社会视满清统治者为蛮夷,在清初对台湾政权的支持和对满清政权的敌对可以知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中国和日本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交流,由于日本和中国同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双方交往并不频繁。鸦片战争以后,日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带来的严重后果,举国震惊,从而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而清政府继续顽固不化,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日本在二次改革的过程中主要沿袭了德国的发展道路,以铁血政策为主导,走军国主义强国的模式。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反映了东亚生存空间的争夺,也反映了西方对东方政策的影响。此次战争是中日关系开始恶化的标志,造成了中日关系半个世纪的紧张。 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中国的所谓政治家面对强权主义,不敢反抗,反是服从和退让。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给日本奴役中国创造了机会,在清末民初的数十年,中日关系始终是中国和外界关系的重点,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中国的外交逐渐丧失了主导权,东北事件的爆发,标志着中日关系的严重恶化,卢沟桥事变则标志中日关系的彻底恶化。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在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后,终于取得了民族的伟大胜利。中日关系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受到了国际关系和两国政治方针的影响。日本是岛国,资源缺乏,满足不了工业化的需要,所以必然会加紧对外扩张,而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无疑是日本侵凌的首选。中国当时政治分裂,国内战争频繁,无暇外顾,对日本的行为采取退让的态度,一进一退,最终引发了火药桶。中国和日本的两国关系恶化主要在于政治经济的对比悬殊,也是西方国家寻 1

租行为在亚太地区的典型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日关系一度处于冻结的状态。这主要是两个阵营的划分的影响和中日民族感情的结果。中国在这一时期,为了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先后采取了一边倒和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方针。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关系直接影响了日本对华关系。而中国对日本的外交在国内热火朝天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中冷却。直到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最终实现了破冰之旅。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为标志,中日关系走向了战后的新起点。

但中日关系发展至今也充满了不稳定因素。首先,日本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日本在战后走美国路线使其在经济上实现了罕见的大腾飞,而富裕之后的日本加紧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决定了其国策在近期内不会改变亲美传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战略地位的维持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日本的协助。而中美关系的关键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也是亚太地区的大问题。因此中日关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中日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看法和政策。其次,中日在经济上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能源问题。好不宽张的说,21世纪是能源时代。能源是现代国家发展的血液。中国和日本在东海有共同的利益交合区,主要反映在海上油田开发的问题上.。春晓油气的开发和归谁所有是中日在东海的一个焦点和争端。日本基于本国资源不足和政治领土上的考虑,对海上资源问题一直很看重,韩日在竹岛上的冲突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日本不会轻易在东海能源问题上让步,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使这一区域问题复杂化,随着中国的资本外输和勘探能力的进一步加强,能源开发和利用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因此中日关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经济利益关系。钓鱼岛事件历历在目,对于领土主权方面和资源能源的冲突演变得越来越激烈。日本这个岛国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背后霸权主义的支撑,(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分子)越来越猖獗。再者,中日关系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中日民族历史观问题。在世界各国中,日本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伤害最大最深,中国在日本侵华期间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而日本军国主义试图抹杀历史,否认其历史行为给亚洲各国带来的伤害,此举严重地伤害了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日本首相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和不承认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恶劣行为使得中日关系走进了冰河期。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在新世纪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中日关系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共同为亚洲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另一方面,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领土能源问题,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是解决中日问题的三大关键。中国和日本的明天既掌握在两国政府的手中,也掌握在两国人民的手中,中国和日本应该以史为鉴,共同发展,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符合两国的利益。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3年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在如何发展中日关系上,学界也出现了争论,并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为此,2004年4月25日,中国日本史学会和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在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中日关系历史与现状”学术研讨会,从学术角度对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 对中日关系现状的评价

如何评价中日关系的现状,是会议的焦点之一。与会学者认为,中日两国是地处于东北亚的两个大国,地理位置上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两国关系发展得如何,不仅影响到中日两国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东北亚局势的健康发展。代表们对中日关系的现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问题不少,前景不乐观;二是有好有差,即所谓“经热、政冷”;三是不好不坏,属正常关系。有学者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进行了分期,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的第一次教科书事件,为中日关系的友好合作期;从1982年到1992年的天皇访华为摩擦与合作并存的时期;从1992年到今天,为对立与合作时期。1996年以来的中日关系开始恶化,中日对抗发展到军事领域。

历史问题在中日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的学者认为,中日之间有着长期和平友好相处的历史,曾有过三次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但也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100多年的不幸历史。中日百年来的恩恩怨怨,怨大于恩。有的学者提出,中日历史问题的根源和责任在日本,不在中国。历史问题是无法超越的,也是搁置不了的。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联合声明中已有结论,现存的问题是对历史的认识问题。中日两国首脑人不能实现互访,关键就在于小泉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一再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有学者对靖国神社之所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以及日本政府参拜靖国神社的历史做了深刻地分析,认为中国在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同时,也应了解靖国神社的背景,两国都应主动寻找妥善解决问题的的途径。

有的学者认为,尽管现在中日摩擦不断,而且至少在未来30-50年内不会减少,但在近代100多年以来的历史中,当前的中日关系尚处在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因而不必过分悲观地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中日关系的现状不仅仅是“政冷经热”,在经济“热”中也出现了“官冷民热”的状况。中日两国有实现首脑人互相访问的愿望,却不能实现,令两国国民感到不满。而往来于两国之间的留学生、商人、学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中日政府面对两国的对立与摩擦能够保持一定的理性,但当前中日关系中民间的对立情绪严峻,会议代表们对此表示忧虑。大家普遍认为舆论导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双方的新闻界应该正视自己的责任,在宣传报道上要着眼于发展中日关系大局。经济上,日本官方对华援助大幅度减少,而日本民间对华直接投资不断扩大,双方贸易额不断上升,2003年已经达到了130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有的学者认为,未来中日经济关系将进一步发展。东亚区域共同体已不是口号,而已经进入实际探索阶段。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日本也认识到了中国经济上的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有的学者认为,尽管中日政治关系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由于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密切关系,中日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对中日目前存在的对立与摩擦,要以平常心看待。

二 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会上,学者们对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有的学者认为,要将中日关系放到世界总局势和东亚总局势之下来考察。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共产主义处于低潮,全球化与局域化不断发展。日本逐渐走出战后时期,成为普通国家,中国也在和平崛起。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与韩朝共同构筑东亚共同体的任务。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日还可以在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新的合作。这些是保证中日关系和平发展的稳定因素。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和平崛起,中日实力对比的变化,引起了日本的警惕和提防,日本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这是中日当前矛盾的根源所在。中日两国处于同一大陆板块,在两国实力接近或相当的情况下,发生矛盾、冲突是必然的。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政治关系上,也体现于经济领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日在经济领域已不仅是互通有无的合作关系,现已在能源等领域形成了竞争关系。在将来的中日经济关系中,竞争的色彩会更浓。

历史认识问题仍然是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日本政治总体趋于保守化。日本政界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老一辈下台,新生代尚未成熟。右翼势力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否认、歪曲历史真相,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尤其是首相小泉将自己的国内政治利益看得高于中日两国的国家关系,不惜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四次参拜靖国神社,是导致中日政治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

有的学者认为,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日益高涨。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情绪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此随彼长。中日两国目前都处于艰难的改革阶段,由改革带来的各种社会不满情绪,极易转化为排外的民族主义。这也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有的学者对日本的民族主义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存在着进步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保守的民族主义、和复古的民族主义,当前,保守的民族主义占据优势地位。但民族主义不同于右翼势力,要区别对待。对日本国民正常的民族爱国心我们要正确理解。

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影响中日关系的三个“钢性约束条件”,即日美同盟关系钢性、文化意识形态钢性及区域利益冲突钢性。所谓“钢性”,是指缺少变化性因素,会向特定方向直线发展。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日美同盟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战后日本的发展战略,始终将日美同盟置于首要位置,日本对华政策,受到美国的影响。中美关系则由于人权问题和价值观的差异,中美间的冲突将会长期存在。中日、中美、日美这三对关系中的矛盾在短期内无法消除,因而,日美同盟关系的稳固发展,会影响到中日关系。中日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中日两国民族性格差异巨大。中日都是儒学国家,但两者的实质内容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儒学注重“仁”和“孝”,而日本的儒学则注重“忠”。中日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这种差异,导致两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不可能达成共识。

三 如何发展中日关系

如何发展中日关系,与会学者提出了各种见解。有学者认为,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中日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抓住稳定的大好时机,发展经济,壮大实力,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处理中日间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

有学者主张明确提出“政经分离”或“政经分立”的观点。该主张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学者提出的,当时在冷战的环境下,中国学者未与采纳。现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明确提出“政经分离”或“政经分立”的主张,有利于支持日本国内的左翼进步势力,有利于放手发展经济,促进中日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并以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这样更有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也有部分学者反对这种提法。认为政治和经济是无法分离的,当前中日的政治关系,已经影响到了经济关系,例如西伯利亚石油管道和新干线铺设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中日关系中的问题的确需要解决,但要讲究战略战术,在战略上要坚持原则,战术上可以灵活对待。中日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相互妥协,不能一厢情愿。要防止过度的情绪化和焦躁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态度,静观待变。在钓鱼岛问题、台日关系等敏感问题上,要坚持原则立场,抱着“求同存异”,“求同争异”的态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不要在舆论上过分吵作,以免中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

还有的学者从构筑国际秩序的理论角度谈了发展中日关系的问题。认为民族主义不能构筑国际秩序,只有国际主义才能构筑永久和平的新国际秩序,只有遵守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真正和平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样也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

有的学者还以史论今,提出古代东北亚中、日、韩三国三足鼎立格局的理论。在公元7世纪,中、日、韩三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东北亚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突显了朝鲜半岛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东北亚格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大陆势力与列岛势力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半岛的统一问题。尊重半岛的独立存在,有利于三国的共同发展,否则三国俱损,这已被历史事实所证实。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历史上日本只要有力量,就会向朝鲜半岛扩张,因而只有在唐朝力量强大,对日具有威慑力之时,三国势力才会平衡、稳定地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并存的大背景下,中、日、韩朝应在平等的条件下,共同努力构筑东北亚共同体。

有的学者指出,对中日关系研究中的相对薄弱的环节文化交流,应予以重视。文化交流、民间外交在中日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交往不可忽视,要充分发挥大批旅日华侨在发展中日关系中的作用。尤其要重视中日青年一代的交流,增进两国青年的相互了解很有必要,这是改善中日关系的基础。

对于前一段时间提出的“外交新思维”及“外交革命”,学者们普遍认为中日关系需要新思维,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中日关系实际情况的新思维,否则无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新思维”和“外交革命”在战略上缺乏常识性,属“浅见”,经不起历史与实践的考验,妨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都要双向思维。中国应在中日关系中大事讲原则,小事不纠缠,不上纲上线,不搞对抗。要以“求同存异、求同化异、求同纳异、求同尊异”的态度去对待两国关系。与会代表认为,如何发展中日关系,作为学者,首先应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学者从事的是学术研究,不易作出政府决策式的结论。坚持国家利益和安全,维护民族尊严,这是作为中国学者的基本立场,违背国家利益的做法是必不可取的。中国学界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反思研究过程中的情绪化问题和各种不足,注重实证,用扎扎实实的资料来研究,避免以偏概全,对中日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做细致、全面、综合地研究,才有说服力,才能更好地争取日本一般民众和学者的支持与理解,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除上述问题外,代表们还围绕着日本掠夺中国文化遗产的归还问题、日本的历史教育问题、日本古代史研究的最新动向、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同时,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666亿美元,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作为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民间友好往来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435万人次。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已发展到226对。每周飞行于两国之间的各种航班多达500架次。

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钓鱼岛、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

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没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全面的历史教育。因此,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社会土壤,右翼势力不时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而日本政府则以种种借口,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右倾化,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消极倾向更趋突出。最近再次发生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日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不能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日本政府的这种倒行逆施只能破坏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它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有损它在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形象。

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就曾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因此,中日两国都应采取向前看的态度,积极发展中日友好事业,致力于维护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我认为要全面地去看代日本!大和民族的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现在的极右翼势力十分顽固拒不承认战争罪行也令我们非常愤慨。但我们也不应只看到日本的这一方面,虽然在我心中一样地瞧不起或者愤恨这个死不认错的民族,但全面地看日本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日本人能够从其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带来的灾害中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贵之处,他们一样有其艰难困苦和勤劳善良的一面,也有其忍辱负重改革自新的一面。随着其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他们虽说自以为何等地优越或者何等地自负,但从来没有放弃向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学习,而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团结注重集体荣誉感。

这些说多了也许让人觉得我如何崇拜日本,其实我认为每一民族都不应自高自大,都应该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以及优秀的素质为我所用。我们一样,日本也一样。日本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现代化管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日本与我们的贸易已相当大,我们的文字及礼仪日本人不是多年以前就一样借鉴和吸收吗?

我们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进步,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的经济实力比我们现在要强,承认这些也没什么可耻,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过日本,总有一天会让日本人感到惭愧---为他们曾经所做的一切而惭愧。我们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给我们近似侮辱的举动,但我们知道发愤图强,一个能够面对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个能够面向未来不断进取的民族会有更多理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篇:网络安全的现状和未来

摘要:

二十世纪末, “信息革命”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深刻变革。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开始显现的重要起来。当计算机通过Intemet 联接到一起时,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仅从一般性的防卫变成了一种普便的防范,而且还从一种专门的领域扩展到无处不在。 在网络攻击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 题。为了应付信息安全威胁和未来的信息战,许多国家做了很多努力。美国白宫 在911事件以后新成立了美国本土安全部和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这些机

构的一个重要使命是防范网络恐怖攻击。但是构建如此庞大和细致的信息安全体系,

并未很好地改善美国的信息安全水平。事实上,美国政府和军方拥有成千上万台存

有敏感或秘密信息的电脑,它们大部分都与互联网相连,而且非常容易被黑客攻击。

其他国家像日本自99年底因为在大阪事件否认侵华事实而遭致大规模中国黑客攻

击后,网络安全在同本也开始得到重视。还有像以色列,虽然以色列政府本身的 网络系统安全并不如人意,但以色列的加强了信息安全攻击和防御技术的研究,而

且水平在世界上也较领先。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从全球来看当前的网络安全态势

并不乐观。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二十世纪末,信息革命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深刻变革。随 着电脑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变得重要起来。纵观现实中的网络

安全应用,主角依然是防病毒和防火墙。其他如网络入侵监测、主机加固和访问授

权、安全审计以及安全风险评估(含漏洞扫描)在行业用户的安全解决方案中也有 不俗的表现。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就是监督、组织和控制网络通信服务以及信息处理

所必需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的总称。其目标是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持续正常运行, 并在计算机网络运行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响应和排除故障。当计算机通过Intemet联

接到一起时,信息安全的内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仅从一般性的防卫变成了

一种非常普通的防范,而且还从一种专门的领域扩展到了无处不在。为了适应这种

网络安全现实需求的发展,我国也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特别是从政

策上和法律上建立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这个体系应该从更深层面上

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疑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之一,它的出现和快速的发展,尤其是Internet的迅速成长正在把一个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世界”这一概念也正在变小,计算机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工作、学习以及娱乐的方式。但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计算机网络安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随着计算机在人类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也不断地产生和传播,计算机遭到非法入侵,重要资料被破坏或丢失、网络系统瘫痪等,危及到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可见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活与生存的大事情,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设法解决。

二、网络安全的涵义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也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主权、社会的稳定、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正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受到保护,使之不因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三、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网络信息既有存储于网络节点上信息资源,又有传播于网络节点间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有些是开放的,如广告、公共信息等,有些是保密的,涉及到国家的政府、军事、文教等诸多领域。网络安全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

1、非授权访问(Unauthorized Access)

没有预先经过同意就使用网络或计算机资源被看作非授权访问,应该根据不同的安全级别将用户分为若干等级,每一等级的用户只能访问与其等级相对应的系统资源和数据。用户只能根据自己的权限大小来访问系统资源,不得越权访问。如:假冒身份攻击、非法用户进入网络系统进行违法操作、合法用户以未授权方式进行操作等。

2、信息泄露(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指造成将有价值的和高度机密的信息暴露给无权访问该信息的人的所有问题。如:黑客利用电磁泄露或搭线窃听等方式截获机密信息,或通过信息流向、流量、通信频度和长度等参数的分析,推出有用信息,如用户口令、帐号等重要信息。

3、信息破坏(Information Destruction)

由于偶然事故或认为破坏,使信息的正确性和可用性受到破坏,如:系统信息被修改、删除、添加、伪造或非法复制,造成大量信息的破坏、修改或丢失。

4、拒绝服务攻击(Denial of Service)

它不断对网络服务系统进行干扰,改变其正常的作业流程,执行无关程序使

系统响应减慢甚至瘫痪,影响正常用户的使用,甚至使合法的用户被排斥而不能进入计算机网络系统或不能得到相应的服务,根据攻击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

5、 网络传播病毒(Internet spread the virus)

通过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其破坏性大大高于单机系统,而且用户很难防范。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已由过去的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变成了网络,多数病毒不仅能够直接感染网络上的计算机,也能够将自身在网络上进行复制。

四、网络安全防范技术

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在两个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一个或一组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目的是保护网络不被他人侵扰,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如链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防火墙可通过监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尽可能地对外部屏蔽网络内部的信息、结构和运行状况,以此来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现代防火墙技术已经逐步走向网络层之外的其他安全层次,不仅要完成传统防火墙的过滤任务,同时还能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相应的安全服务。另外还有多种防火墙产品正朝着数据安全与用户认证、防止病毒与黑客侵入等方向发展。

虽然防火墙是目前保护网络免遭黑客袭击的有效手段,但也有明显不足:无法防范通过防火墙以外的其它途径的攻击,不能防止来自内部变节者和不经心的用户们带来的威胁,也不能完全防止传送已感染病毒的软件或文件,以及无法防范数据驱动型的攻击。

防火墙是增加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手段之一,只要网络应用存在,防火墙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部步破译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也是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从技术上分别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采取措施,

数据加密是利用加密算法E和加密密钥Ke,将明文X加密成不易识读的密文Y,记为:Y=Eke(X),数据解密是用解密算法D和解密密钥Kd将密文Y变成易于识读的明文X,记为:

X=Dkd(Y)。

在信息系统中,对某信息除预定的授权接受者之外,还有非授权者,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窃取信息,称其为窃取者,数据加密模型如图─1所示。

与防火墙相比,数据加密技术比较灵活,更加适用于开放网络。一般在操作系统中实现。数据加密主要用于对动态信息的保护。前面已经提到,对数据的攻击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对于主动攻击,虽无法避免,但却可以有效的检测;而对于被动攻击,虽无法检测,但却可以避免,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数据加密。

3、PKI技术

PKI技术就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PKI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基础技术。由于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等活动缺少物理接触,因此使得用电子方式验证信任关系变得至关重要。而PKI技术恰好是一种适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

事务的密码技术,他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存取控制等安全问题。一个实用的PKI体系应该是安全的易用的、灵活的和经济的。它必须充分考虑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它是认证机构(CA)、注册机构(RA)、策略管理、密钥(Key)与证书(Certificate)管理、密钥备份与恢复、撤消系统等功能模块的有机结合。

4、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依靠人体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解决方案,由于人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这一技术的安全系数较传统意义上的身份验证机制有很大的提高。人体的生物特征包括指纹、声音、面孔、视网膜、掌纹、骨架等,而其中指纹凭借其无可比拟的唯一性、稳定性、再生性倍受关注。未来该项技术的应用将进入民用市场,服务大众。

五、结束语

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未来的网络安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网络安全技术的有力保障,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人们对网络依赖的程度增大,也对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信息安全必然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五篇:中俄关系现状及中俄关系未来发展规划

附件1:

中俄关系现状及中俄关系未来发展规划

外交部欧亚司大使 赵希迪

中俄关系现状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当今世界,和我国之间实质上是这种的关系的国家没有几个,但是俄罗斯很主动和我建立这种关系,什么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呢?够什么标准才是这种关系呢?大体上应达到以下两方面的要求,首先两国之间确实是协作伙伴,国家间在政治、经济、人文、国际社会等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深入的协作。其次是这种协作确实是高层次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不仅对两国自身发展有重要意义,更对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国际政治乃至世界格局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大国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那就是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所以对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大。中国和俄罗斯当之无愧的成为这样的国家。从人口上说,俄罗斯的人口超过1.42亿,在世界上超过1亿人口国家为数不多;从领土面积上说,它的面积是1700万平方公里,世界最大;从资源上说,俄各种资源齐备,储量丰富;从经济实力上来说,现在俄罗斯是1.35万亿GDP(国民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7,中国是3.61万亿,排名第四,所以我们两国战略协作那是门当户对;从军事实力上来说,只有俄罗斯敢和美国抗衡。这个国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是做出过贡献的,1812年法国拿破仑亲帅大军侵犯俄罗斯,占领了莫斯科,可是结果拿破仑被打的丢盔卸甲,最后以失败告终;二战时希特勒围攻莫斯科,久攻不下;围攻列宁格勒,鏖战900天,最后仍没有攻破列宁格勒,此役对扭转二战战局,取得最后的胜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可小视俄罗斯,俄罗斯非常有资格和我们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那么这样的关系是怎样建立的呢,它是分为几个阶段的。89年5月份,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邓小平同志与其会见并宣布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苏联解体,成为俄罗斯联邦,在首任总统叶利钦的执政期内,中俄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三步走,92年叶利钦访华,建立了“互视对方为友好国家”这种关系,94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96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年叶利钦在来华的飞机上亲笔写下中俄要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普京执政时,2001年10月中俄签订了《中俄穆林友好合作条约》,还是谈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就是要将这种关系以条约、法定的形式确定下来。

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前提下,我想谈一谈中俄之间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对外关系在国际舞台上方方面面合作的简要情况。

从政治关系来说,最根本的一条是两国现在是平等、信任的关系,平等很重要,多少年来苏联是对我们实行大国沙文主义,关系不平等,所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就说“那段历史令我们感到屈辱,你们把中国摆错了位臵”。现在的俄罗斯不敢小视中国,更不敢把我们摆错位臵,随着中国的强大它也没有资格把我们摆错位臵。现在俄罗斯的心里非常的重视我们,比如说俄罗斯的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上任后刚刚两个星期第一次出访的国家就是中国,向世人表明俄中关系非同一般。在政治方面其它重大问题上相互都能相互协作,能相互提携。比如说中国的台湾问题和俄罗斯的车臣问题,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我们相互支持。俄罗斯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在98年做出4不承诺,“那就是反对台独,反对一中一台,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和其它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其它和中国建交的国家在台湾问题上也持此立场,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俄罗斯承诺不向台湾出售武器。2000年,在普京但任总统时又加了第5不,那就是“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干涉中国解决台湾问题”。这个“第5不”说的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有很大的模糊性,如果某一天台海局势风云突变,台海爆发冲突,美国插手干涉,那么俄罗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不台许”,虽说现在不能预测,但是这个话的分量是很重的,它表明了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态度。就是在中苏交恶的时期,苏方也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在西藏问题上,俄罗斯谴责**集因策划的3.14拉萨恐怖暴力事件,在8国峰会上有些西方国家要讨论西藏问题,俄罗斯仗义有言,出面组织了对此问题的讨论。在新疆问题俄罗斯的立场也是坚定的,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形成之前的“上海五国(中俄哈吉塔)”时期,五国首脑就提出了一个联合声明,“在这五国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提供本国领土来从事、反对其它国家、破坏其它国家的政治稳定”,清楚的指明要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势力。在人权问题上俄罗斯也坚决的支持中国,99年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举行会晤,当谈到人权问题时,五国元首群情激奋,因为西方一直用“人权问题”对其国政府指指点点,甚至强加欺辱,于是亲自起草“五国宣言”的补充部分,那就是“我们尊重人权的普通原则,但是在执行这一原则的时候,应考虑到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反对以维护人权为借口干预其国内政”。

在政治上有一件特别突出的事情,就是中俄两国不久前解决了中俄之间剩余的边境问题,如黑瞎子岛问题。中俄之间4300多公里边境线全线勘定。在40多年的中苏(俄)谈判中,过程坎坷曲折。1964年第一次边境谈判,我国外交部副部长曾勇全负责此次谈判;1969年10月第二次谈判。在6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很激烈的事情,三月份的珍宝岛战斗和8月份的新疆铁列克提事件,新疆铁列克提事件使我军38人牺牲。当年9月份,周围来总理和苏联总理柯西金在首都机场会晤,商讨边界问题,于是10月份又开始了谈判。中方团长是我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那时谈判的火药味是非常浓的,言辞激烈,结果是谈了九年,结果是双方都寸土不让,虽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成功,但是却阻止了边境冲突的发生。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海参百发出善意后,中方积极响应,促成了87年2月份的第三次边界谈判,谈判代表团的团长是钱其琛,谈判时双方交换边界地图(一式5份),在双方标注边界一致的地方则不需要谈判,在标注不一致时边界地带,各摆论据,争论激烈。在珍宝岛问题上,苏方承认珍宝岛为我国领土,和我方标注一致。因为谈判的原则是按照主航道中心线划定边境,所以有时在1天里几百公里就可划定。1991年时双方签署《中苏国界东段协定》,就是现在的《中俄国界东段协定》。在此协定中,留有2块未解决归属的领土,一块是黑龙江抚远县的黑瞎子岛,一块是格尔古纳河附近60平方公里左右的一个岛。黑瞎子岛的面积是335平方公里,由几十个单岛组成,为什么黑瞎子岛的问题这么多年都没有解决呢,原因之一是按照中俄界约,应该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以黑乌两江为界,理应属于我们,但是条约的附图又有一条红线,按照这条红线的划分,黑瞎子岛又属于俄方,所以双方又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从1929年起苏联就实际占领了黑瞎子岛。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给张学良发密电,要求张学良封闭苏联领事馆,因为南京政府发现经常有共产党员出入苏联领馆。张学良接到电报后,迅速封闭使馆,并逮捕使馆30多名工作人员。苏联提出交涉,但张学良继续强硬,为回击张学良的这一行为,苏联军队跨过黑龙江,占领黑瞎子岛。在之后的70多年里,苏联上在黑瞎子岛上建了很多设施,基于这种情况,两国之间想单独要回全部黑瞎子岛领土已经变得不现实,于是两国领导高层决断,最后中国得到171平方公里,俄罗斯得到164平方公里。在岛上有俄方两处哨所,每个营房可以住50人,另外还有4套军官住宅。在谈判时俄方提出中方如果想要这些设施,应付一定的费用,如不想购买,则我们将这些设施全部拆除,几经讨价还价,最后以低于3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那么大家会想俄强占了我国的那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怎么办?到底要了多少回来?国家政权的更失对以前的条约是否承认?一些条约可以承认,也可以不承认,但是涉及划分边界的条约,按照国际法的规定,边界条约应予承认。在毛主席和周总理见在的时候,1969年5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郑重发表声明“尽管那些条约是不平等的,但我们愿意以此条约为基础来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我们承认此条约,所以150万平方公里就不再是我国领土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景涛都持此立场。

随着边界问题的解决,双方在其他领域开展了互信合作交流。

在军事合作方面,双方建立互信机制,不进行针对对方的、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如进行军事演习,互邀代表参观军演。并在边境地区相互载减军事力量,在距离边境100公里纵深内对武器装备种类、数量和军事人员规模都有一定的限制,并相互派出由外交和军事专家组成的检查小组检查对方对此规定的执行情况。黑河军分区三团现在和俄方在文体方面经常交流,促进了两军之间的友谊,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现在边境地区的交流氛围是非常好的。

在经济合作方面,我们和俄方签定了《共同经济利用协定》。因为在双方边界问题解决之后,双方界河上的岛屿互有进出,但是双方都有边民这些岛上从事生产劳动,故签订此协定,此协定的有效期为(过渡期)为5年,有效期满后,又续约5年,继续使用。这10年来俄方并没有在岛上从事生产劳动,名义上是双方共同经济利用,实际上事中方单方面在利用。例如黑河市孙吴县沿江满族达吴尔自治乡胜利屯村有150户边民在俄属岛屿上从事农业生产,而且不用向俄方交税。现在即将到期,我方提出要求,要求继续延长使用5年,现在双方正在交恰这个问题,对此问题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俄方将于今年秋天在北京明确表态。 中俄2007年经贸额为481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44%,2000年时双方的经贸额只有80亿美元,可见这几年双方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数量逐年加大。现在中国为俄罗斯的第3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中国的第8大贸易伙伴。俄罗斯去年向我国出口1453万吨石油,目前正加紧计划铺设石油管道,一旦成功,将解决我国3000万吨的石油进口问题,为此我们也付出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另外,天然气也是我们与俄方谈的一个重要问题。木材现在是中国紧缺的自然资源,黑龙江省的绥芬河为中俄之间重要的木材集散地。一些中国人在俄罗斯租赁大面积森林,搞木材贸易。俄方现在想在“木材深加工”领域与中方开展合作,在其境内进行生产,中方欣然接受,并在其境内建立了10处木材深加工基地,总价值6.7亿美元。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一方面缓解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在俄罗斯,生活日用品的供应不是非常充足,供应的40%靠进口,进口中的70%来源于中国,故在俄罗斯日用品中,有28%来源于中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双方的边贸额逐年增长,交流步伐逐步加快,截止2007年底,双方当年边贸额为83亿美元,其中23亿美元来自于黑河市。从事边境贸易的中国人很多,其中一些中国人自己当老板,雇佣俄罗斯人,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国人在边贸中地位的提升。

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在陆、海、空、天所有领域都开展了与俄罗斯的合作,他们帮助我们改进武器装备,完成装备的升级换代,提升我军战斗力。在对台斗争中,不少来自俄罗斯的武器装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合作和学习,提高了我国自主研发先进装备的能力,为我军的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社会人文领域方面,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我们几代人,使一代一代人愿意为社会主义,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取义。俄作家托尔斯泰、普希金和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近2年国家年的举办,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在两次国家年中,我们共举办500多次活动,内容丰富,大大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为两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之上,双方继续加深在此领域的合作交流,并已达成意愿,2009年为中国俄语年,2010年为俄罗斯汉语年。黑河已成为对俄开展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在黑河每年的3.8节,6.1节双方互派团队,开展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的6.1节时,中俄小朋友共同举办联欢会,此项活动已经坚持了14年之久。两国间的这种交往大大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曾经在两国的民众中有一份问卷调查,调查题目为“你是否赞成积极发展中俄关系”,分别有73%的中国人和74%俄罗斯人赞同。在俄罗斯进行的“你认为那些国家为友好国家”的问卷调查中,中国名列榜首,第2位为自俄罗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在此次四川地震中,俄罗斯是第一批派出救援队的国家,派出21架次伊尔—76大型运输机将大量的救援物资迅速的运抵灾区,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援。俄罗斯救援队还救出了一位被废墟掩埋了127小时的幸存者,这是在所有外国救援队中唯一发现幸存者的救援队;俄罗斯医疗队共救助伤员1516人;最近,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亲自发出邀请,邀请地震灾区1570名中小学生赴俄康复疗养,并在克林母林会见50名儿童代表,国人对俄罗斯此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国际事物合作方面,我国与俄罗斯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俄罗斯开展与我国的全方位合作,但是美国只在贸易领域开展与我方的合作,美国一直把我当作一个潜在的对手,其千方百计限制中国掘起。在人权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美不断制造事端,并不断拉拢俄罗斯周围国家加入北约,使北约范围东扩,在其周围国家布臵反导系统,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

美国追求的是单极世界,就是它一家独大,一家独霸。现中俄主张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基于这样共同的主张,也为了相互便于协调和配合,中俄两国元首就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先后发表了3个声明。97年叶利钦当政时发表《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2005年普京当政时发表《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08年5月俄罗斯新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中国时发表《关于对若干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俄前总统叶利钦非常反对美国搞单极世界,99年底叶利钦访问中国时,他对江泽民主席说“美国要搞什么单极世界,这是美国人的一相情愿,是自我满足,自我陶醉”。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对美国要搞单极世界是非常不满的,同时也显示出有决心让其美梦一场空。不久前中俄还进行了一次小的战略配合,2008年7月14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制裁津巴布韦,在最后投票中,中俄两国联手投出否决票,提议没有通过。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我国有一票否决权否决,但是我们轻易不用。从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以来,37年间我们才使用了6次否决权。我们使用否决权自然有我们自己的用意,这是和我国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津巴布韦这个国家内部有很大的问题,政府总统选举暗箱操作,经济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当地货币7000万才能买一个鸡蛋,弄得民不聊生。对这样一个国家我们为什么还使用我们轻易不用的否决权呢,那是因为我们国家对外交往的原则是不干涉一个国家内部事务,如果此例一开,那么美国会在我周边国家制造事端,进行“颜色革命”,将会后患无穷。

一位俄罗斯的老外交家曾说过,他曾是俄罗斯的外交部长和总理,他说“我们俄罗斯的力量比不上美国,你们中国的力量也比不上美国,甚至我们两家力量之和也比不上美国,但是如果我们两个国家能够加强战略协作,那么我们就是一支巨大的力量”,意思是说有时1+1可以大于2。

但是中俄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就是两国应继续加强互信,是否以平常的心态看待对方的强大,是否在另一方力量壮大之后就会抛弃另一方。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用担心,因为我们的综合国力在不断的增强。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俄罗斯对我们也有不信任之处。例如我们有很多人在远东从事劳务,俄有人担心将来远东地区成为中国人的地方。担心我们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超过俄罗斯,这就要求我们在同中亚国家发展关系时要充分考虑俄罗斯在此区域利益,从中亚国家来说,欢迎中俄双方都在中亚发展事业。

另一个问题是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俄罗斯2007年481亿美元的贸易额只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2.2%,只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8.7%。

再有就是要在合作中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比如说跨界水城的保护和利用。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实为两个国家带来了实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单极世界”的形成,有助于在国际上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但是,我们应当清楚的看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只有一个准则,那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应广交朋友,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最后我想说引用小平同志的一句话,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谢谢大家!

上一篇:这片土地很神圣完美版下一篇:智能家居最新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