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滨水空间活力提升的规划研究——以邯郸滏阳河通航规划为例

2023-03-03

1、引言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滏阳河发源于邯郸市峰峰矿区滏山南麓, 由南向北贯穿邯郸, 滋养灌溉着广阔土地, 历史上滏阳河曾是邯郸至天津的主要航运交通线, 承载着码头航运等主要功能, 是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邯郸城市化进程加快, 主城区内滏阳河两岸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区域, 现有的滨水区环境及公共场所遭受破坏, 一些不协调的沿河破坏性建设也时有发生, 其在对邯郸整体景观形象和自然生态环境严重威胁的同时, 也导致最具特色的活力地带变得死寂。

本文基于此背景下, 通过对邯郸滏阳河滨水空间的现状情况进行详细调研, 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 对其在新的城市建设欲望刺激下如何理性控制与升级进行初步探索。

2、滏阳河滨水空间问题探究

滏阳河地处邯郸市腹心地带, 贯穿邯郸市区, 是邯郸境内唯一常年有水的生态河道。经过我们现场勘测、调研分析, 对目前邯郸滏阳河滨水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如下:

2.1 缺乏整体定位, 发展方向不明确

滏阳河是邯郸的母亲河, 周边区域开发较早, 但由于对其发展一直以来缺乏整体管控和相关规划指引, 使得这一片区随意发展、各自发展, 没有形成整体特色。

2.2 用地及空间布局混乱

沿河两岸用地功能混杂, 缺乏明显的功能分区界限。居住区、工业、商业、行政等现状用地混杂分布, 居民住宅新老交错。部分河段违章建筑紧靠河道建设, 侵占河道用地情况十分严重, 造成滨水开发空间丧失。

2.3 两岸整体环境品质不高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表现:一是水质差, 沿岸景观过于单一;二是沿岸公共活动空间少, 缺乏参与互动性;三是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匮乏, 功能单一;四是开放空间缺乏联系和衔接, 可达性差, 沿河公园或广场景观质量较好, 但各自为政, 相互间缺乏联系通道。

2.4 土地整体利用效率低。

沿河两岸产业发育程度低, “退二进三”的过程仍在进行中, 三产发育水平不高。沿河部分地带处于落荒闲置状态, 娱乐休闲等服务配套设施不配套, 人流稀少, 紧贴河岸的地区利用不充分。

3、活力概念的引入

3.1 活力的概念

活力指旺盛的生命力, 借指事物得以生存、发展的能力。美国杰出的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提出“活力、感受、适宜、可达性和管理”可作为检验城市空间形态质量的五个基本指标, 其中“活力”为评价城市空间质量的首要目标。

3.2 活力的双重含义

本文对活力定义为两层含义, 一指滨水公共空间区域本身的活力, 二指通过对滨水区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建设, 提升城市作为一个生命系统的活力。

3.3 公共空间活力的主要构成

本文将市民生活归纳为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 进而对公共空间活力的论述分为经济活力、社会活力与文化活力。经济活力是城市活力的基础, 是产生城市活力的前提;社会活力是核心, 是城市活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活力则是城市内涵品质要求。

4、提升滨水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原则与目标

4.1 设计原则

以提升滨水公共区活力为基本目标, 本文提出通达性、相联性、公共性、亲水性、丰富性和盈利性的设计原则。

4.2 总体目标

一个城市的滨水区往往是提升城市形象, 展示城市文化, 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滨水公共空间区域的合理规划提升, 力求将其建设成为邯郸特色鲜明的一个区域, 充分满足市民多样化活动需求, 并能够带动滨水周边区域, 使之成为邯郸最高价值地段。

5、提升滨水区公共空间活力的策略

5.1 明确定位, 调整周边土地用地性质

通过盘点邯郸市滏阳河两岸的发展现状、城市功能的配置状况, 结合滏阳河每段的文化定位及周边用地功能需求, 合理调整河周边土地用地性质。以滏阳河通航规划为例, 对滏阳河总体定位为将其打造为充满活力, 展示魅力, 彰显实力的滨水走廊, 利用滏阳河通航工程带动滨水地区更新、转型, 创造集休闲、居住、旅游三位一体的人性化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结合总体定位及相关规划, 对沿岸两侧区域土地用地性质进行合理调整, 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中心—滏河春晓, 滨河商业中心—滏河新流、古文化观赏中心—滏河古风, 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产业、民俗等元素引入城市水脉。

5.2 加强滨水区公共空间可达性, 促进滨水区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相融

主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是加强滨水区公共空间与城市功能相联系, 新建或改造区域布局公共设施时, 应充分结合滨河公共空间的功能统筹考虑, 尽量形成空间与设施联合开发的公共滨水区;二是加强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与我市动态、静态交通系统联系, 对沿线的滨河重要节点、公交站点和码头位置统筹规划, 本案例中依托北湖、南湖两公园设置北湖、南湖集中停靠码头, 在沿线的主要节点设置临时停靠码头, 增强水上交通与市内道路的联系;三是加强滨水公共空间与我市公园、绿带、游园等绿地系统联系, 构筑水面的连续活动廊道, 本案例中滨河绿道串联起北湖、龙湖、滏阳、南湖四大公园及沿线广场游, 有效阻止了都市“景观碎化”和“环境孤岛效应”。

5.3 营造形态丰富、功能多样的滨水公共空间

人具有亲水的本能, 一是利用城市滨水环境, 通过整合周边资源, 营造功能不同的公共空间以及与之功能相协调的公共设施, 如趣味性娱乐、休闲服务设施, 形成多功能混合的滨水公共空间, 吸引市民和游客驻足。二是组织多种空间形态混合的滨水公共空间, 例如下沉式广场和上升式广场不同标高空间的混合使用, 开场空间和私密空间的分类设置等。三是组织多感官体验的滨水公共空间, 整体设计中充分重视嗅觉、触觉、听觉设计。此外, 滏阳河沿线滨水区应营造安全空间环境, 避免滨水地区沦为被人遗忘的、不安全的角落。

5.4 传承城市特色文化资源, 提升滨水空间的时代魅力。

文化是彰显地区特色, 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在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营造中, 将历史文脉和水脉文化设计其中, 创造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特色景观, 既展示城市文化和时代魅力, 又提升了城市形象, 塑造了城市品牌。以本案例为例, 以滏阳河作为城市水脉, 通过“滏河古风”、“滏河新流”、“滏河春晓”三个段落, 构建城市文化脉络。在滏河古风段的河段景观设计中, 以太极文化、古赵文化、河灯文化、成语典故文化作为重要节点的设计主题, 成为供游人参观、游览的古文化体验区。

6 结语

目前为止, 有众多专家对于滨水区公共空间的开发研究, 从不同角度提出设计要点和方法, 本文主要从滨水区活力缺失的问题出发, 以公共空间统筹规划为切入点, 希望能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的资源优势, 将滨水区域建设成为城市最具活力、最具价值的地区。

摘要:本文以滨水空间活力提升为研究对象, 以邯郸滏阳河通航规划为例, 探索滏阳河在强烈的城市更新欲望刺激下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实现理性控制与升级。并借鉴国内外滨水区改造的经验, 针对滏阳河景观功能的提升及周边区域的规划建设, 从增强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角度对滏阳河空间建设展开研究, 提出活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滨水公共空间,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莹.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 2004:26-31.

[2] 景观设计杂志--公共滨水空间, 2012.9.20 NO.5, CN21-1507/TU

上一篇:不同蔬菜种植方式对土壤固碳速率的影响分析下一篇:关于电子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研究